研究生经过本科的论文写作训练,对一篇文章的结构应当是了解的,不管是学位论文还是学术论文,一篇论文应该由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构成。以学术小论文为例,研究生想要发表一篇论文必定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一.选题一篇论文的好坏与选题有着直接关系,如何找到一个好的选题,最简单直接的方法由导师来定,但导师确定的选题可能未必是你感兴趣的,最好的方法还是自己来选。但这里立马又面临一个问题,我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那该怎么办?方法只有一个,读文献,读大量的文献,读的文献多了,慢慢的你就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找到感兴趣的课题之后呢?别着急,继续读文献,不过此时就有一定的方向,不会像刚开始那样漫无目的了。读文献也有小技巧,建议先读综述,后读硕博论文,再读期刊,读期刊的顺序是先中文,后英文。对于一些优秀的论文或者该方向重要的参考文献要精读,这些文章以后可以引用到你的论文中。二.实验通过读文献,想必你已经有了一些idea了,接下来就是通过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但是做实验可能没你想的那么简单,第一个困难就是初来乍到你没设备,设备都牢牢把在师兄师姐手里。当然你可以买,除了涉及买仪器报帐、等实验设备外,太贵的设备申请未必会批。所以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师兄师姐“借”,夸师兄帅,夸师姐美,最后能不能借到就看你嘴甜不甜以及师兄师姐的心情了。当然在做实验前先列一个清单,避免做着做着发现不是少这就是缺那,否定买仪器试剂会耽误你大量的时间。三.论文写作如果你的实验很成功,并且有那么一个个小的创新,恭喜你欢迎来到写作关。前面提到一篇论文的构成由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没写过不会写怎么办,方法还是读文献,看看别人怎么写的,然后仿写。这里有几点要提醒你注意:1.正常看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要刻意贬低别人借此抬高自己,不要使用第一次,首先发现,前人未曾研究等词汇,就如今来看,不管你研究方向多偏僻,都不可能这一方向只有你一人做。2.引用参考文献要中英结合,最早研究这一方向和最近5年的论文一定要引用。3.引用你导师和课题组其他人的文献,对于组内他人的研究成果不要假装视而不见或闭口不谈,引用组内他人文献这体现了课题组的学术传承。四.投稿经过了无数次的修改,终于写出了一篇像样的稿子,下面就要投稿了。投什么期刊要从以下几个因素考虑:影响因子、期刊类型、投稿时间、版面费等。研究生在这方面基本属于小白,没关系,别忘了,你还有个导师呢。求助于你的导师,让他帮你推荐跟据你写的内容投哪个期刊中的可能性更大。由导师作为通迅作者可以省去许多麻烦。投稿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少则一月,多则半年,但大概率你会被拒稿,平常心对待。拒稿之后根据修致意见修改,然后投其它期刊,然后又是漫长的等待。切记不要论文造假,否则这将是你一生的污点。最后科研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发表论文似乎看起来只和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才能有联系。那么高中生是否也能发表论文?是否鼓励高中生发表论文呢?发表论文对高中生是否利大于弊?高中生发表论文,同样是要对某一个课题或这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经历大量文献的调研,了解所研究课题的基础背景知识、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存在不足需要创新的地方,再经历一系列严谨的科学实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发明、成果或者解决方案,并且将这些发明、成果或者解决方案写成一篇论文通过专业的期刊或者杂志发表。对于哪些高中生应该鼓励发论文,哪些高中生不建议发论文,接下来将从兴趣天分、论文目的和打好基础三方面出发,分析高中生是否应该发论文。(图片来源摄图网)01从兴趣天分出发科研过程本身就是漫长的过程,会消耗大量的业余时间。对于那些时间充沛并且对研究非常有兴趣天分的高中生,应当鼓励进行科学研究并拥有自己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对眼前功利还是长远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是令青少年受益一生的经历。国内外高中生可以通过一些含金量较高的竞赛来锻炼自己,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和研究思维能力,不仅能够让自己到达人生巅峰,甚至可以为世界作出贡献。再生元科技奖(Regeneron Science Talent Search)[1]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中生科学竞赛。每年吸引全美各州的上千名高中生(包括国际生)报名参赛,Regeneron 天才奖给予高中生在「国家级专业科学家评审团」前展示原创性科研作品与研究的机会,意在鼓励年轻一代发明创造新科技和方法。(图片来源再生元科技奖官网)以往的获胜者不仅得到通向所有世界名校大门的钥匙,更获得美国总统接见的荣誉。多年来,大约147,000名学生参加了比赛,其中13位获得诺贝尔奖,2位获得菲尔兹奖,11位获得国家科学奖,18位获得麦克阿瑟奖学金, 3人获得了阿尔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5名获得了突破性奖,43位被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有11位被选入国家工程学院[2]。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 ISEF)[3]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中学科学竞赛,面向9-12年级的学生,竞赛学科包含多达22个项目,包括动物科学、能源物理学、机械工程学、植物科学、机器人与智能机器、软件系统等等。每年,全球有超过700万名高中生开展原创研究项目,并在地方科学竞赛中展示他们的工作,希望能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博览会。(图片来源ISEF官网)自成立以来,在这里凝聚了顶尖年轻科学思想,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学生们的才华。参加过该比赛的有3位获得国家科学奖,1位获得诺贝尔奖[4]。因此,对于那些时间充沛并很有兴趣天分的高中生,可以尝试发表论文。(图片来源摄图网)02从论文目的出发如今很多高校开始自主招生,海外许多名校也对高中生的科研能力更加重视,对于高中生的选拔更加综合全面,于是许多高中生就开始着手于科研项目。因为发论文能够提升学术背景达到眼前上名校的功利是非常目光短浅的,反而使得做科研发论文的目的变得不纯粹。所谓科研就是要凭着好奇心或兴趣,提出解决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问题,推动科技发展,从而造福人类社会。问题有大小,有难易,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为突破或解决问题只要尽力了,哪怕功亏一篑,甚至完全失败,告诉别人此路不通,也是可借鉴的贡献,仍值得尊敬。(图片来源摄图网)当下许多高中生为了快速达成目的,会选择加入一些大学或教授实验室的研究中,署名在其研究结果报告或论文中,并且获得发表;或研究过程中并没有了解问题的全部方面,只做了其中一部分实验就署名发表论文,这些方式都是不可取的。论文发表要遵循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底线:无任何抄袭、造假行为;成果需要是个人或团队亲身经历过科研进行原创的;不挪用别人成果;不购买他人论文成果。在科研过程中,选对导师同样对研究成果具有导向性。好的导师能够提供正确的科研思路从而让学生遵循正确的思路方法,对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有正确的把握避免误入歧途,造成实验方法的错误等。所以,针对发表论文的目的,不适用于那些急功近利的同学。让科研回归纯粹,还是需要依据青少年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图片来源摄图网)03从打好基础出发我们知道,发表论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经历选题、数据、论证过程、研究结果、论文框架、引用资料、写作逻辑等一系列流程,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学术基础上进行考量,都离发表论文存在一定差距。高中的知识已经渗透了各个学科专业化与理论化的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高中学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各科的基础理论后,运用这些系统的工具分析与解决相应领域稍具抽象性的问题。(斯蒂芬·霍金,图片来源维基百科)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高中的过去两年中,专注于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研究。霍金曾说过:“我一生都对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着迷,并试图找到科学的答案。如果像我一样,你看着星星,并试图弄清所看到的,你也已经开始怀疑是什么让宇宙存在了。”霍金从自己面对的科学难题中不断应用基础知识,为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推动[5]。像霍金这样的伟人都是非常注重基础研究的,更何况普通的高中生呢。高中阶段是人生承上启下的转折点,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说学习仍是最主要的任务。但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科研素养是鼓励培养的。科研素养是综合的能力,具备真正的科研素养才能拥有理解现代社会运行的能力,这是将来学生不论是在求学还是工作时都是需要的。(图片来源摄图网)04小结高中生是否应该发表论文还是要依据个人自身条件进行考虑。对于时间充沛且拥有兴趣天分的高中生可以尝试发表论文,但同时要遵循学术规范和学术底线,如果有高质量的论文发表,这对个人的学术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思考能力都是有价值的。对于大部分高中生,鼓励培养科研素养而不是鼓励发表论文,毕竟高中阶段是打基础的过程,培养起科研精神,等上了大学以后再考虑进行研究发表论文也是不迟的。参考来源:[1]https://sciencetalentsearch.fluidreview.com/[2]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generon_Science_Talent_Search[3]https://www.societyforscience.org/isef/[4]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Science_and_Engineering_Fair[5]https://www.space.com/15923-stephen-hawking.html
在现阶段,无论哪所高校都有论文的要求,本文基于研究生三年论文经验,总结了五点对于科研论文有帮助的学习习惯,希望能够对广大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1.对于文献进行定期分类整理以学科为基础的文献阅读可以获得基础知识,并可以借鉴他人的研究思路。阅读大量文献是快速发表论文的最好途径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情况下阅读中文文献是为了培养写作基础,而想要对思维方式进行培养仍然需要阅读更多的外文期刊。当我们写论文时,最后都需要引用文献。坚持对文件进行分类整理,对以后的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些研究生没有使用笔记表达的习惯。当他们阅读和积累时,他们总是把下载的文档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这样如果过了一段时间真正要用的时候,很可能找不到当初的文档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整理文档,将同一主题的文档放在同一文件夹或目录中,可以帮助自己快速高效地找到所需的文档。例如在研究建筑节能材料的时候,我可以将有关建筑节能材料的中文文献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将有关建筑节能材料的外文文献放在另一个文件夹中。在这里建议使用NoteExpress之类的软件,它可以对主题进行分类,方便做笔记,并可以根据重要性进行排序。2.阅读时对文献进行注释在阅读文献时,要注意及时标记文献中的重要概念、需要引用的句子、重要的研究思想、技术术语等,供以后需要时及时审查和参考。对于英语文献和摘要,有必要把重点放在注释和记忆重要的技术术语上。必要时,还可以组织文字资料,总结相关的重要知识和想法。如果你遇到了你无法理解的技术术语,这里有一个方法。在知网上高级检索关键词,输入你想要的专业中文词汇,然后搜索,随便看一篇有英文文摘的论文,看关键词就可以得到。3.围绕论文框架这个核心读完一定数量的文献后,论文的总体思路也清晰了,此时就有必要进行写作构思。在明确论文方向之后,最重要的是写论文框架,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这篇论文展开。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摘要、引言、方法、实例或实验数据分析、结论。不必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写论文。一篇优秀的论文需要不断修订。如果你总是拖延,可能会面临最后几天赶论文的情况。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写一个论文框架?因为在未来,所有的科研内容都需要围绕论文的框架展开,论文框架具有指导作用。今后,所有与论文内容相关的都应集中在笔记上,或直接插入到论文初稿当中。4.坚持分类整理文件夹和写文件备忘研究生有三年的时间,我们可能会做很多的测试,建立很多的模型。时间长了,很有可能忘了测试的目的和结论。这就需要坚持分类整理文件夹,每一个文件夹的名称要有清晰的易懂的含义,有必要在文件夹里面写一个.txt文件作备忘,备忘文件写清楚该文件的主要内容概要,包含内容,目的等方面必要性的注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记性不如多写一个文件!现阶段的研究生一般需要读三年。在写论文的时候,可能会做很多实验并构建很多模型。一段时间过去后,很可能会忘记一开始的实验目的和结论。这就要求分类整理文件夹,每个文件夹的名称应具有清晰易懂的含义。最好需要在文件夹中写一个.txt文件作为备忘录。备忘录文件应明确概述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内容必要性、目的等说明。好的记忆不如多写一份文件!5.科研论文的严谨性永远是第一位平时编写文档时,节点或关键性文档应注意格式。在做实验绘图时,要注意简洁准确性。同时,在写文章时,要注意逻辑思维,每一句话都要深入研究,每一句话都必须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一篇好的论文中没有多余的话。
现在一般学校都要求小论文发表或接收,作为毕业的条件。让一直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包子和大家介绍,发表期刊论文的注意要点。首先,大家一定要注意,论文就是一个故事,论文发表就是要完成一个故事,只要故事能讲完整,就可以开始准备小论文。第二,自己写完小论文后,可以放2-3天自己在读下,如果自己都读不通或不想看,编辑老师和外审老师都不会想看。第三,按照需要投稿,水平高的期刊对自己读博等是有好处的,除了SCI或C刊外,很多老牌的核心单位也认可。另外如果着急毕业,可以找校报或普刊来投稿。第四,投稿的时候要注意按照格式投稿,防止初审就被退稿。第五,投稿后,按照外审时间1-2个月,如果没有结果可以催促下编辑。尤其是强调下着自己的学生身份,学生的文章很多编辑老师都会帮忙快审的。第六,文章要求修改再审后要按时返修,不要拖时间,而且外审老师的每条信息都要仔细回答,过了这一步,您离发表就差一点了。(包子发表和接收20几篇中英文文章,遇到过2次外审过了,主编没有过)第七,要求版面费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汇款。这些都做到,您离发文章就很近啦~!
对于研究生来说,发表一篇有质量的论文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发表论文的数量与奖学金的评估是有直接的关系的,所以有不少研究生的人都想要快速性的去写作发表一篇论文,下面达晋编译将为大家分享研究生快速发表论文的经验。既然决定要发表论文,那么首先就应该要弄清楚发表在哪一种刊物上,要了解到自己的文章的专业度以及交叉学科的文章,也是需要考虑好投递的方向的,尽可能的是需要选择覆盖范围大的刊物,同时,还需要注意刊物的刊号,可以在专业的网站上去进行查询,千万不要被一些宣传所迷惑了。一般来说,如果是发表的刊物的质量不佳,即便是写得再好,也没有办法去证明自己,所以在选择期刊的时候,建议大家还是应该要找专业的核心期刊。由于有的刊物是要付一部分版面费的,而且还要审稿费;有的刊物的审稿时间会比较短,而有的刊物的审稿时间就会比较长。所以这些因素也是需要事先考虑好的,如果是想要发表少量的高质量文章,那么建议大家还是应该要多花点时间。如果空闲时间比较多,那么可以多写几篇论文,毕竟这样也是可以提高个人的能力的,也可以向他人证明自己。发表论文应当要先上网去查一下,要了解到刊物的投稿指南以及约稿的简单细则,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有很多刊物对于论文的格式内容还有字数,以及文献的条数都是有非常严格的规定的。因此,作者在寄出之前就需要仔细的检查,尽量的不要出现一些低级性的错误,要按照刊物的要求去完成,尤其是参考的文献。一般需要作者花大量的时间去查询文献,并把文献中有意义的部分引用到论文中,这样可以提高整个论文的质量。写论文是需要时间的,发论文也是有很多注意事项的,所以建议大家至少要提前三个月做准备。写作是要注重作者的署名,可以有其他的作者辅助性的帮忙,但是也需要写清楚。如果论文通过之后大家就要注意,千万不可以把同一篇论文不断的去投稿获取利益,这种做法本身就是违反道德的,一旦被查处是需要受到相关的责罚的。最后也要提醒各位朋友们,在学习阶段还是应该要多花点时间去考虑论文的,千万不要临时抱佛脚。
【图文由“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考博不容易,要博士毕业更不容易。《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延毕率已达到64%,发论文成了博士生必跨的一大坎儿。然而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有机所),从来不将发表论文定为毕业条件,硕士生、博士生没有论文也能毕业。即便在几十年前,这都是全国罕见的。今天我们介绍的就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陆熙炎。他也是一直这样要求学生的。陆熙炎在办公室在2010年上海有机所建所60周年之际,有一份统计结果表明:陆熙炎课题组毕业的研究生人数是全所最多的。其中,硕士13人、博士30人,并且这些研究生均由他亲自指导,没有与人合带,更没有挂名带徒。亲力亲为带学生,还徒弟最多,并不意味着陆熙炎放松了要求。相反,他的要求非常严格,这种严格有传承下来的,也有发展中补充的。20世纪80年代,上海有机所所长黄维垣从哈佛大学引入了累积考试制度。这是终极考验学生专业知识积累的考试模式。它培养了学生阅读文献的习惯,还提升了他们获取、分析文献的能力。如今业界盛传,上海有机所毕业的研究生一般都能阅读大量文献,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靠的就是这个传承。1993年,陆熙炎与黄维垣当时,积累考试由4位老师组成的命题组和考核组,其中就有陆熙炎。在那之后,陆熙炎更是负责所内的研究生培养工作20多年,而要人才济济的第一把“密钥”就是延续积累考试。积累不是临时抱佛脚,需要学生有更长期、强烈的主动性。在陆熙炎看来,有必要将“要我学”“要我做”变成“我要学”“我要做”,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奥秘。在这个过程中,他认为,文章只是做学问的副产物,能学到东西、主动学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做研究是为了把某个问题弄清楚,成果出来了,文章就跟着出来了,他们根本不愁我这个学生不会毕业,不是因为没有文章,而是说,我这个文章是早晚的事情。只要你工作做了,发文章是顺带的事情。”换句话说,不仅在陆熙炎组,在整个上海有机所里,都真正贯彻了“我要学”。安下心来钻研,沉下心来积淀,想发论文还会困难吗?这也就有,“不发论文的博士也能毕业”一说。更何况,发论文虽不是硬性要求,但懂得“我要学”的学生从不拿这当偷懒的资本。在上海有机所一众老先生几十年营造的氛围下,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发表了高质量的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并且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2006年陆熙炎在苏州比如,陆熙炎的学生雷爱文。刚从国外回来组建实验室时,他的管理极其严格,结果学生们工作效率、质量却适得其反。遭到陆熙炎的“一通骂”,雷爱文彻底转变了思路,把“我要学”理念融入管理中,使学生们有了主动性,有意识将实验室和团队当成需要共同推动和维护的平台。陆熙炎还坚持,要使一个小组有活力、有生气,组内成员彼此关心工作。他始终认为要记住唐有祺先生的一段话,“足球被踢进球门,不是踢球的那一个人有功,把球传到门前的人也有功劳”。为了保持小组的活力和生气,让小组成员互相了解、促进并激发彼此的工作热情,陆熙炎采取开组会和交月报两种方式。月报不交给导师看,而是传给每位成员相互看。这种方式让同学受益匪浅,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其他同学也有启发。陆熙炎坦言,正是通过自我总结、思考和交流,小组才有可能作出深入的研究,学生对研究的兴趣才能被激发,能力才能得以培养。此外,陆熙炎还认为做研究有三境界——“安、钻、迷”。安就是安下心来,不受外界纷纷扰扰的影响,在陆熙炎看来是最基本的;钻自然是钻研,深挖自身的业务潜力,学到的东西,研究的课题,是万万不能放过的好素材;至于迷,对科研着迷,这是陆熙炎认为的高境界。“不是要我学的,而是我要学的,就是要迷了,真正是自己有内心的爱好或者是怎样,要做到那个程度,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挺难的,这确实是要求蛮高的。”向高要求靠拢,将高层次视作标准,正是这股心气让陆熙炎和他的学生成为中国教育史的一段佳话。想了解更多科学家故事,请参考《但求深精新:陆熙炎传》朱晶、高烨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参考资料:1.《但求深精新:陆熙炎传》朱晶、高烨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
拿起试剂,披上白大褂。他是实验室里醉心课题的理工男孩,抱着吉他,身体随着音乐律动,他是录音棚里放声歌唱的网易音乐人;发表SCI论文,拥有国家级发明专利;组织乐队,发表音乐专辑;在学术研究与音乐创作领域,他都有极致的追求。他就是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1704班的肖汉。荣 誉 墙环境学院2018年综合素质排名全院第一2017、2018年能力突出奖学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已结题)立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一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发表两篇论文,其中一篇为SCI第十二届“希望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浙江工商大学2019年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优秀奖浙江工商大学2019年大学生化学竞赛一等奖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创立杭州净昱膜技术有限公司网易优秀原创音乐人现任“明天就解散”乐队负责人环境学院“狂人记”新生风采大赛第二名商广之声主持人大赛优秀奖十佳歌手助演伴奏多次参与不同校内晚会、校外商业演出环境1704班班长、党小组联络人浙江工商大学学生会17级创新学习部副部长环境学院学生党员发展建设中心17级宣传部副部长总志愿服务时间超170小时浙江工商大学优秀抗疫志愿者疫情期间志愿服务时间超百小时A 面 从论文小白到项目结题者科研一直在路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一篇,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发表SCI论文,拥有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2019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校级立项……这些光环背后,是肖汉从大一开始无数个日夜的坚持与拼搏,他用追求极致的态度,扑向学术的海洋。(肖汉发表的论文)肖汉坦言,论文的发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充分的实验经验,大量文献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下去的毅力。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他从大一开始便通过专业特有的一个机会——“导师有约”计划加入了吴礼光老师的科研团队。在那里他开始真切地接触到科研,掌握实验操作,熟悉实验规范,困了就在实验室打个盹,在每一次的失败与成功中,对实验有了最体验式的直观认识。他爱上了科研,更明白了科研的路有多么艰辛,但也在不断重复的实验中,寻找到了在这条道路上属于他的方向。“尽管到现在我还不能完全知道这条路要怎么走才能顺利通往自己成功的梦想,但我知道怎么做比较合理,然后我就去学习,去尝试怎么样把这条路走得更加漂亮。”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文献阅读也为肖汉的论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积累。他坦言道,刚上大一对自己专业充满了探知的渴望与好奇,大一那一年的文献阅读在数量上应该是他这三年来最多的。从海量阅读中,他寻找到对他有用的知识,进行消化并积累。他大量阅读本领域内和本专业内的论文,从《Nature》《Science》这些知名权威刊物中汲取论文写作的要义。这些大规模的“牛刊”的阅读,使他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论文写作的规范,也使他发现了自己对论文创作的兴趣。这稳扎稳打的一年,是他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前进的坚实基础。论文创作道阻且长,光有学术上的积累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坚持,坚持追求极致。对此肖汉有着属于他的坚定信仰,他认为:“坚持”一词,科研道路上,虽不能说是成功的推手,但一定是必要元素。即使“坚持”不能保证成功,但如果不坚持,也一定没有任何成就。正如他所经历的项目研究,过程漫长,团队从最初的七人到现在的两人,每一次的挑战与压力就像筛子,筛去了跳不出这层舒适圈的人,最后留下的就是保持着耐心与定力,奔赴成功的人。B 面 从乐队负责人到镜头掌控者艺术永不缺席肖汉认为“科学和艺术之间一定是相互启发的”。初入大学时的他,忙碌辗转于各个社团,更对学习过渡期有着些许焦虑,站上舞台表演就成为他独特的减压方式。他开始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比赛,于是便有了在“狂人记”新生风采大赛上另辟蹊径的相声表演者,用音乐传递思想的乐队创作者。“我觉得我上舞台的时候有一种放松的感觉,我很喜欢在舞台上灯光打在身上的那种感觉,我可以把更好的一面给大家看,同时在这段时间对我来说也算是一个自我的调节和放松,也是一个自我价值的实现。”肖汉组织参与了乐队——“明天就解散”,他与乐队伙伴们倾注大量心血一起写原创歌曲,想要通过像音乐这样年轻朋友更加乐于接受的形式,把更好的更积极的观念、现在人们普遍需要学习的东西往外推广。在他的带领下,这支乐队的首张专辑《禁止酗酒!》将在六月面世。除了站上舞台调节自己,在音乐作品中表达自己,他也乐于掌控镜头后快门下的世界。以“萧易寒Master”为名,他在微博上已经收获2000+关注。他认为“科学和艺术都是美的,在科学中,元素和方程式是美的;在艺术中,我的音乐是美的,我的摄影作品也在追求美,我觉得我做的一切都是向着美学。”科学与艺术在肖汉的大学生活里互相交织。他在音乐中感受和谐的旋律,也在实验中寻找和谐的平衡点,更将这种奇妙的和谐体现在镜头之下。正如他所说——“不同的事物,通过类似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领域中可以找到相同的答案。”“我是一个追星星的人,我一直向着我心中的那份初心、那颗无与伦比的星星去努力,即使我无法到达、无法抓住它,但是我愿意去追逐,去感受追逐时的欢欣。”——肖汉科学与艺术,是肖汉追逐的两颗星星追“星”路上,他玩转大学生活AB面原来,理工男孩也会谱写动听歌谣来源:浙江工商大学 采编:戴冰清 应沁可 戴欣汝 戚欣怡编辑:汪安萍 出品:浙江工商大学官微中心欢迎提供 / 校园原创文字/摄影/视频/采访线索
简单的说说硕士研究的三年研究生生活,可能并不是很多大学生所想的那样,每天都忙碌中写论文、学术研究中,不可能三年都是这样过来的。由于我是人文社科类的硕士研究生,所以详细说说我们这些文科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主要是干什么?或许你会发现和你上大学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先从研一开始,说说研究生的那些事儿。研一其实非常的简单,几乎是和大学一个模式,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的、按时的上课,包括专业课、选修课、公共课,这是研一主要做的事情。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顺利的通过各科的考试,有的科目是闭卷考试,有的是开卷考试,有的是写一篇课程论文,考试的方式多众多样,难度也各有高低。但是其中的英语课是所有研一学生最为关注的一门课程,也是最容易挂科的。同时,研一的我们还会积极的参加研究生学生会组织的一些活动,有的学生还需要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不要认为硕士研究生英语四六级都通过了,因为有大量的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都忙于四六级考试。此外,在研一这一段时间也是和自己的硕士导师相互磨合的一个时间段,不管是学生对导师还是导师对学生都需要注意一个时期,互相的了解,时不时的探讨一下学术动态,聊聊未来的规划等。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一般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在每年的5月中旬左右就基本结课了,也就是你研究生的全部理论课程已经结束。所以在暑假之前,我们有一个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事情需要开始积极地准备了。再来看看研二的我们,在忙些什么?研二最重要的事情是:硕士学位论文定题目、开题报考、中期考核。研二一开学也就是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左右开始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的相关工作,这是硕士学位论文撰写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毕竟只有开题顺利,才能够更大概率的写出一篇比较好的硕士学位论文。因此在正式的开题之前需要和自己的硕士导师详细的演剧自己开题报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提纲、参考文献等等,只有前期将这些内容准备的足够充分才能够保障我们顺利的开题,并且帮助我们顺利的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只是开题之前,你需要看很多篇文献、需要看很多本专著、需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需要经受硕士导师无数次的责怪,只有经历了这些你才能够写出一个令所有硕士导师满意的开题报告,所以说真心不容易。之后更多的研究生会选择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有的开始每天按时定点的到图书馆看自己硕士学位论文需要的各种资料,有的开始积极的向一些核心期刊投稿,开始不断的接收被拒绝的消息,然后不断的修改,不断的被杂志社的编辑压迫,直到顺利的发表。因为高校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有一条是必须在读研期间发表一篇或者是几篇的专业领域内的小论文,所以写论文几乎是所有的硕士研究生都需要做的一件事情,还有的研究生为了能够获得比较高额的奖学金会发大量的小论文,这些都是在研二期间完成的事情。到了研二下学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期考核,因为这距离研究生开题报告已经有一段的时间里了,所以为了检查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情况会举行中期考核,主要是查看每一个硕士研究的学位论文的进度,一般要求要完成整篇论文的三分之一,同时在写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要在这次考核中集中解答,例如是否还能继续写下去?是否需要重新开题?以及硕士导师就学生论文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还有一件事情就是读博,研二的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明确大答案。如果决定了要读博,那么便需要做很多相关的准备。例如选择目标院校、联系博士导师、是统考还是申请-考核?以及目标院校对于申请-考核的学生有哪些方面的要求?然后根据这些要求争取在研二这一年全部做到,这样就能够保证自己在研三的时候获得博导的名额,在硕士毕业的时候顺利的拿到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除此之外,这一年也是很多学生频繁参加各种学术论坛的时间,会有大量的研究生参加985高校举办的专业领域内的学术论坛,这样也是为了能够丰富自己的学术经历,在以后的读博和就业中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于是很多研究生在不断的创造,因为只有你写的论文被主办方认可了,才能够获得参加学术论坛的机会。最后再看看研三的我们,或许你就真的知道研究生的不容易了。研三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硕士学位论文的找工作、预答辩、外审、正式答辩、毕业季。这时候各高校的春招陆续开始,所以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然是穿梭在各大校园招聘会现场,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每天频繁的参加用人单位的宣讲会,不断的投递自己的建立,争取拿到一家比较好的公司的offer。同时在寒假一结束,也就是3月或者是4月份的时候,各个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答辩工作开始有条不紊的进行了,这是很多硕士研究生比较重视的一件事情。因为如果预答辩没有通过学院答辩委员会的审核,那么导师也就不能给你的硕士学位论文签字,随之便是不能送外审,最终的结果就是延期毕业。因此研三的研究生非诚重视预答辩,尽管会在预答辩的过程中被很多的硕士导师怼的怀疑人生,可能自己都已经开始质疑自己写的硕士学位论文难道真的非常的垃圾吗?然而,这其实是硕士导师为了你能够顺利的通过外审而及其认真的给你修改建议,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预答辩结束之后,还需要根据各位导师给的建议不断的修改。预答辩结束后,在5月份的时候研究生院会把所有毕业生的硕士学位论文送往外审,从此研究生便开始了提心吊胆的生活,期待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能够顺利的通过外审,一般20天左右的时候会出外审的结果,如果你外审的成绩不到60分,那么结果就是延期毕业;如果你的硕士学位论文的外审成绩是60分到70分之间,那么还会进行二次送往外审。因此所有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的最中成绩只要70分以上就可以。接下来便是各学院组织的正式答辩了,一般来说这个环节还是比较轻松的,因为很多高校只要学生的外审通过率,那么在正式答辩时一般都不会为难学生的,当然也会给一些修改的建议,这样也是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学位论文,所以研究生对这一环节并不是很在意,甚至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对于导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已经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状态。不过有一个令很多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比较开心的事情,那就是向学院报销自己读研期间的一些费用,当然额度有限,一般来说是2000元到3000元,这笔费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可以报销读研期间的路费、资料费、发表论文的费用,所以对于在读的研究生来说不要忘记将自己的火车票扔掉,因为是可以报销的哦。在最后的最后就是毕业季了,一般来说都是那些老套路,拍毕业照、毕业晚会、谢师宴等等,然后在7月份左右正式的走向工作岗位或者是开启博士研究生的生活。以上便是研究生三年期间比较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将时间都放在了学术上,但是看完这些相信很多人都会发现,研二和研三才是硕士研究生最重要的时间段,所以一定要把握好,保证自己顺利的毕业。
近日惊闻朋友圈疯传《导师催论文的操作指南》,看后深受震撼,深感导师不易。经过30分钟的刷朋友圈思考,我决定绝不让导师为难,于是从明天(距离毕业,我还有1000个明天)起努力奋斗,争取早日完成发论文大业。我的规划如下:研究生新生发论文的操作指南1.发论文是学校给我们设置的毕业之前必须完成的义务。2.虽然该项义务并非全国共享,但是基于学校掌握授予我们学位证、毕业证的绝对权利,我们没有资格与学校约定俗成(从本学科招收研究生开始至今)的制度抗衡,毕竟我们还得顾及导师的感受。3.导师负有指导(催稿)、审阅(枪毙)、处置(搁置不让发)我们论文的权利,必要的时候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找我们谈话、短信提示、邮件遥控我们论文的写作伟业。而且该项工作完成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其奖金以及来年的招生工作,因此作为学生的我们切不可不顾导师的生存与发展。4.在明确了上述3条铁律之后,我们已经深刻领会研究生发论文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此时我们需要制定规划,早日完成发论文的宏伟目标。5.发论文的第一步不是提笔写作,而是应该首先搞清楚我们的目标、方向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此时我们必须求助我们的大师兄,他们在要么已经完成发论文的工作,要么行走在发论文的康庄大道上。但是不管怎样,他们那里都有无数绝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模仿)学习。6.首先应该向大师兄了解清楚导师是否有带学生发论文的喜好(他们深知指导学生写论文太累,还不如自己动手,让学生整理一下资料、调整一下格式,然后作为第二作者完成发文任务。)如果有,那么恭喜你,赶快积极联系导师,有空就去导师那里帮帮忙,必要的时候可以承担起贴发票、去财务处报销、接送孩子的事情。7.如果没有,那么也不要太难过。此时应该继续大师兄看看之前的师兄师姐都将论文发到哪里了,有没有发论文的好途径。说不定此时你会发现完成学校发论文的任务也许很简单,只需要苦战一周,省吃俭用1个月,发论文的任务就可以完成了。8.可能现实很残酷,你的大师兄已经为了发论文的事情开始脱发了,还是没有完成任务;或者你的导师对你们发论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此时你就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创作一篇惊世骇俗(写出让别人看不懂的论文)的佳作。9.如想写出一篇佳作,那么你首先需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十本以上本专业经典作品,接着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划定自己想研究的领域,此时就可以求助导师了。10.为了让自己表现得更刻苦努力,你首先应该整理一篇读书笔记,可以摘录20篇论文的摘要(注意一定要统一格式,不能让导师看出是简单复制粘贴的),然后简单写上几段评语。接下来建议你先将邮件编辑好,设定发送时间为凌晨12点半(导师有12点看邮件的坏习惯),征求导师论文选题的建议。11.俗话说,选题好等于成功了一半。特别是我们学术新人,写论文一定要得到导师的手把手指导(初稿啰哩啰嗦写上5000字,导师认真校对之后大概可以返回5001个字的修改建议)。因此一定要在邮件发出后三日内及时到导师办公室面对面求教,必要的时候发朋友圈记录一下这一重要时刻(日后作为证据)。12.根据经验,论文选题工作往往持续很长时间,认真负责的导师会陆陆续续发给我们很多负有建设性的论文选题、写作甚至资料收集的建议,这些都是我们日后论文写作的重要素材。(自己读论文太累了,而且不知道怎么鉴别好坏,导师推荐的一定有用,毕竟导师都看过。)13.当论文选题选定之后就是资料的收集以及综述的写作工作了,建议大家一定要首先阅读自己导师的著作,积极的引用其中的重要论述,定期一个月汇报一下论文的写作情况。(敲黑板:这是一个重证据的时代,邮件一定要添加附件,附件附上自己最近刚下载的论文,以便导师能够熟悉我们的论文选题,必要的时候由导师接手论文的写作工作。)14.经过半年的写作,一般来说,我们基本上可以把自己想表达的创新思想(喊口号)都梳理出来了,此时就应该将零零散散的写作内容整理汇总成一篇论文初稿(资料堆积搞),然后将其发给导师供其批阅。切记为了防止导师看不下去,一定要适当允许错别字、一逗到底等不合格问题出现,毕竟论文写得太差,导师不想看时还可以说说我们的格式以及错别字问题。15.经过导师的认真批阅(实在看不下去),我们的论文终于开始朝着论文的方向发展,自己一定要认真深刻领会导师的重要批示,及时修改诸如错别字、格式的问题,并尽力修改相关文字表述以及论证。16.在经过2周(1周时间太短,3周导师又该催了)的修改润色(辛勤等待)之后,就可以把论文修改稿发给导师了,并且要一并提出请导师推荐发表。17.此时导师的处理方式一般有2种:一是觉得写得还可以,基本上符合发表的要求,会让你投稿;二是论文写得太差,根本没有修改的必要,此时他会告诉你论文写得还不错,建议你继续努力,再写一篇论文,他会将你写的这篇没法看的论文认真修改,争取投核心期刊,你就不用管了。(其实直到毕业这篇论文也没有发表,不知道导师怎么想的。)18.正常情况下,发论文比写论文还费劲,你一定要有耐心,必要的时候不定期向导师汇报一下情况。(导师会明白你想让他帮忙的意思的)19.恭喜你,经过2年多的努力奋斗,终于在毕业答辩资格审核时顺利地完成论文发表大业。发论文既为了毕业证,也为了导师。以上存属于坑导师指南,仅供娱乐,切勿模仿。关爱导师,从我做起。关爱导师,人人有责。
毕业是新征程的起点李睿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6级本科生喜欢旅游、摄影、踢球来自辽宁沈阳推免上科大信息学院哈亚军教授课题组时光飞逝,转眼间成为毕业生,现在还能回想起第一次踏入上科大校园时的激动与紧张。四年的时间里,我结识了一帮“肝”project的队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我迷茫时帮我找到方向的导师和通宵达旦帮助我修改paper的师兄。我很庆幸当初选择了上科大。这里教会了我勇敢的做我自己,这里开启了我的科研之路,在这里我遇见了良师益友。这里承载了我的青春和奋斗。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选择继续留在本校读研,读完下文,你会明白我的选择。不断的通关升级在上科大第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是十分痛苦的,由于学校专业课使用的都是全英文教学,加之自己高中时的英语底子就不是很好,所以开学的第一个门槛就是语言关。我常常为了正确理解一次作业要求就会花费很久的时间,而写完一次作业的时间就更长了。为了度过这第一个难关,即使在有中文译本的情况下,我也会要求自己去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刚开始阅读速度很慢,也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内容。遇到难点时我会翻看中文材料或者上网搜索相关的释义。慢慢地,我发现我的阅读时间比开始缩短了一些,再短一些。我逐渐感到了进步带来的喜悦,也逐渐增强了自己对语言的自信。我开始大量地阅读外文文献,了解最前沿的学术动态,看MIT、Stanford开发的课程视频,扩展自己的视野。上科大的本科生培养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的原则,建立了由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构成的本科培养体系。虽然对学生培养要求很高,但是也给了我们很大的选课灵活度,能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多元发展。我一直对软硬件的协同设计很感兴趣,所以从大三开始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时,我便有意地同时修读了EE和CS的部分专业课程。《半导体器件基础》教会了我二极管,三极管的器件原理;《数字集成电路》教会了我数字芯片的设计方法。在最终的project中,我和队友一起从最底层的PMOS、NMOS起步,搭建了一个高速的ALU和乘法器,在满足基本要求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树形结构优化了乘法器,也因此拿到了该课程的最高成绩。我在大三下学期开始了FPGA的学习,并学会了用Verilog/VHDL为一个特定的算法写加速器,也正是这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除了EE方向得课程,我还修读了CS的几大硬课,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和队友实现了一个从源代码到MIPS指令集的编译器,基于斯坦福大学开源的框架代码我们实现了一个可以在x86处理器上运行的操作系统,我还同时学习了当下最流行的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并做了很多有趣的小项目。这三个学期的学习使我逐渐建立了从底层的器件物理至算法设计的理论体系,通过学习CS的课程我了解到了当下算法运行过程的痛点,通过EE的课程我学习到了如何更改硬件设计以提高计算系统的运行效率,这些课程也为我想要从事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上科大这种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才可能让我建立这样一个适合自己研究兴趣的理论体系。数字集成电路project除了这些硬核的专业课, 我还选修了很多人文艺术类的课程。让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经典摄影艺术》,课上老师一步一步带着我们从了解相机和镜头开始,逐步深入到摄影中光与影。老师十分注重课程实践,带我们去不同的森林公园外拍。也正是这学期的摄影课让我爱上了摄影,也让摄影逐渐成为了我的一个爱好。摄影课外拍科研探索=兴趣+坚持+努力大三的时候我修读了哈亚军老师的《基于FPGA的硬件系统设计》课程,当发现可以通过FPGA(现场可编辑罗列门阵列)快速实现算法到硬件电路的转换,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十分兴奋,因为这和我一直心心念念的软硬件协同设计领域联系十分紧密。所以在大三下学期我便决定加入哈亚军老师的课题组进行FPGA系统的研究,并且决定留在哈老师的组里继续研究生的学习。刚加入实验室的时候还没有自己的科研方向,本可以跟着实验室的师兄一起做项目,但是我却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自己探索一个小课题。因为FPGA的相关研究领域众多,仅仅从课程的知识很难确定有意义的课题。我也尝试提出了很多想法,但有很多无法在现阶段完成,好在哈老师很耐心地指点我去如何寻找课题,和哈老师深入讨论之后,我最终选出了研究如何提高FPGA稳定性的课题。课题的选定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每周日复一日的阅读文献,复现论文,提出新的想法。我遇到难点时还会经常跟哈老师讨论。在导师的点拨下,每次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虽然阅读文献和做实验的过程很苦很累,但是看着提出的方法不断有进展。这种开心让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终于,经过半年的反复实验和调整,我开始着手论文的撰写。对于论文的撰写,哈老师和师兄更是和我一起探讨大到论文结构,行文思路,小到每一句语法,每一个单词的拼写。在哈老师、师兄和学长的帮助下,我于大四上完成了论文的撰写,并且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集成电路的旗舰会议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DAC 2020)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论文。ACM/IEEE DAC会议是集成电路辅助设计(EDA)和嵌入式系统领域的国际最权威会议, 迄今已有超过50年的历史。近两年的论文接收率仅为20%左右,而我有幸作为少数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不仅是对我科研努力的肯定,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科研的决心。在研究FPGA稳定性的同时,我还协助了同组的师兄完成了FPGA 线上延时监控器设计和数据的分析任务,作为第二作者,工作发表在了IEEE电路与系统方向的旗舰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SCAS 2020)上。哈亚军老师课题组合影正是由于上科大提供的本科生就可以进入实验室的机会,让我体会到了科研的艰辛与不易,也让我体会到了实验成功后的乐趣。更难能可贵的是正是这份宝贵的经历,让我找到了并且爱上了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与数学建模结缘大二时我和我的队友一起参加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 (MCM/ICM) 比赛,虽然当时才刚刚开始接触一些像线代,概率论这样的数学课程,但是我和队友们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讨论建模方法,编写代码实现设计的算法,再到最终撰写论文,经过痛苦的四天三夜我们成功的提交了论文。第一次的比赛的结果并不是很好,我们只获得了美赛中的荣誉奖。但是这次比赛让我们积累了参赛经验,同时我们的团队默契也越来越好。于是在大三我和队友又参加了当年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有了前一次的比赛经验和多了一年的数学和专业知识学习,这一次我们从容了许多,并一举摘得了比赛的最高奖项:特等奖和美国统计学会颁发的ASA award。参加比赛的过程不但将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真实的问题,更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MCM/ICM 2019 队员合影劳逸结合全面发展除了高水准的专业课程,上科大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外活动机会。在大一的暑学期,我和队友们坐着绿皮火车远赴四川雅安坪阳村进行社会实践,我们逐家了解当地居民售卖黄果柑的难处,并和队友们深入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试图提出一种结合当地实情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虽然不确定我们的想法是否可行,但是能尽可能地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也让我们觉得很开心。除了课外实践,我也是一个兴趣爱好特别丰富的人。我常在课题完成之余和同学去踢足球,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足球比赛,并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我还会经常参加学校提供的志愿者活动,曾参加过上海市举办的长三角青年人才论坛和在南昌举办的世界VR产业大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适当的放松身心,不仅是繁重课业的调节剂,也能帮助我们收获更丰富的经历。在上科大生活与学习的四年,我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确定了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进入了最喜欢的课题组,参加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感谢上科大给我这样的平台,让我从懵懂无知的少年开始踏入科学界的大门,我期待自己在上科大的研究生生活能够更上一层楼,为中国的EDA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上科大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