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接地气”威也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接地气”

“做科研,要把成果产品化,变得有价值,最重要的是接地气,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在实验室闭门造车。”近日接受深圳商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南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孙大陟如是说。2005年,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孙大陟留学美国读博。2012年,结束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功能纳米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后,这位北方汉子跨越太平洋,情牵深圳。孙大陟笑言,对深圳是一见钟情:“深圳城市环境优美,经济充满活力,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南科大是一座新学校,充满想象空间。”孙大陟领衔的团队是深圳科技抗疫的典型。2月26日,孙大陟团队自主研发的防雾新材料——适用于护目镜的60万片防雾酒精湿巾和2万瓶防雾酒精喷剂,被装上货车从南科大“启程”,火速驰援湖北。目前,孙大陟团队已捐赠、销售10余万件相关产品。据悉,使用这种防雾消毒湿巾简单擦拭,即可保证护目镜镜片长时间不起雾,对人体无毒无害,并起到有效消杀病菌作用。防雾湿巾使用方法非常简便,抽取湿巾擦拭镜片表面即可,每片防雾湿巾可至少擦拭一副护目镜,效果至少持续一天。孙大陟透露,研发产品只用3天时间,是团队成员披星戴月科研攻关的成果。看起来小小的一片湿巾,研发却并非易事。“医护人员所用的护目镜和人体、医疗器械有关,防雾效果一定要好,需要有消毒功能,而且必须满足无毒无害无刺激这三种需求。”他说。谈及这次科技抗疫的历程,孙大陟用“非常激动、非常自豪”来形容自己的心情。4月23日,孙大陟光荣入党。孙大陟介绍,团队目前开发了十几种不同款的防雾产品,应用场景广阔,可用于汽车玻璃、房屋玻璃、普通护目镜、运动护目镜、VR眼镜的防雾问题。这次疫情对孙大陟的触动颇大。他说,科研一定要立足于解决问题,同时希望增进院校与企业合作,为更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他还建议,深圳多引进在产业上起引领作用的科技型人才。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科研的重要性及科研人员都在做什么?

#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工作需要较强的知识储备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足不出户知天下大事。在校学生都很赏识自己的导师,因为不管你问什么,他们都知道并且能给你准确的解决方案。因为他们多年工作的积累,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迎难而上。看上去光鲜亮丽的职业背后有多少心酸,医生也并不是每天按部就班就可以,每年也是需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发布周刊、临床试验文章等。以前也幻想过自己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来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这样才有科研的意义。其实不然,大部分的时候科研人员的日常知识吧某个已有的方法做一点点改进,或者吧新的理论新的办法应用到其他地方,积极的找到突破。只要有进步日积月累收获的不仅仅只是经验。新冠疫情当下直接体现了科研人员的重要性,日以续日的加班加点打赢新冠战役。动用一切实验资源加急研发新冠疫苗,这都是我国科研院所、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日复一日加班加点的功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临床试验,医生护士成为了第一批临床试验人员奔赴一线,新冠疫苗的出现无疑是给一线人员以及因公或因学业等前往异国的人员最好的礼物,也是科研人员为全社会交上的满意答卷!科研实验条件至关重要,有软硬件设备、医学试剂、人才等隐私。一旦一个环节出错将会产生巨大后果,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踏入科研试验,所以对科研实验室管理直至关重要。医院将用科研实验室来开展临床试验,为病人及社会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力争突破。

电气

科研最重要的品质和精神是什么?12名中学生问道诺奖得主

青年论坛上,上海高中生谈方琳与2019年沃伦·阿尔珀特奖获得者吉罗·麦森伯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一同讨论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语言、年龄和学术地位的差异并未横亘在他们当中。与科学家讨论完毕,谈方琳在桌布上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在今天举行的第二届顶尖科学家论坛上,百余名青年科学家与近百位诺贝尔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世界顶级科学奖项获得者和两院院士共同参与桌布论坛,讨论过程中,他们可将讨论的内容和自己的收获写在桌布上。现场的青年科学家中有12名中学生,由上海市科协选拔推荐,均为“英才计划”成员,在高中阶段跟随高校导师团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探究,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九成以上已在国内青少年科技创新类赛事或学科竞赛中获得奖项。谈方琳今年15岁,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高一新生,也是12名与会中学生中年龄最小的。升高中之前,谈方琳曾在高校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项“斐波拉切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的研究,并凭借该项研究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一等奖。目前,她正在进行多项式方程组解的研究,试图解答多项式与结式间的关系。在桌布讨论中,谈方琳向吉罗·麦森伯克提问,科研最重要的品质和精神是什么?“不要害怕重新开始,科研中失败总比成果多”,这个答案对于目前研究未有进展的谈方琳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剂,“研究停滞了快两个月了,有些丧气,这种时候就更加需要前辈科学家的鼓励。”谈方琳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目前在研究视觉识别的高二学生郭子杨在桌布论坛中和科学家们讨论了机器人的算法和材料优化,以及量子计算在太空中的应用问题。郭子扬告诉记者,“和我们一起讨论的约瑟夫·泰勒教授是诺贝尔物理学家,但他和我们一起讨论的是计算机方面的问题,我感觉科学的思维方式都是相通的”,郭子杨说道,“我目前还在进一步优化视觉识别防治人体遭受工业伤害的算法,我觉得可以借鉴他们的思维方式。”上外附中的高二学生胡诗成作为本桌代表在论坛上总结了与同桌十几位科学家的讨论成果,“讲好故事和做好科研同样重要,科研工作者需要提高叙事能力。”2015年阿尔巴尼医学奖获得者谢晓亮谈起桌布论坛时,反复用了“励志”两个字,他认为这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好机会。他对记者表示,“青少年和大科学家们的交流完全没有障碍,年轻人很敢提问,科学家们也很愿意分享。”同一张桌布所串联起的少年和科学家,拥有的同样的对科学的热忱。朱棣文在论坛中说道,许多著名科学家在20多岁时就在进行所谓诺奖级别的研究工作,今天的年轻人同样有潜力在20多岁时做出跨时代意义的科学成就,重要的是如何找到他们,并且为他们提供优厚的研究条件和走出实验室的机遇。

爱璀璨

本科生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

本科生闯科研丛林,如何走出尴尬 学生:期待“师傅领进门” 教师:确立“科研思维”最重要“我第一次进课题组,听组会,就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张萌(化名)说。像张萌一样,本科生参与科研,加入课题组,走进实验室,正变得越来越普遍。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勇闯科研丛林的本科生越来越多。尽管初衷积极、动力充足,但真正走入科研丛林之后,不少本科生有些迷茫,一些带本科生做科研的导师也心存困惑。到底本科生应该如何做科研,大家似乎都在摸索。本科生做科研应解决三大问题本科生做科研应该如何定位?这是学生和导师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科研的定义是什么?”在北京读大三的学生殷硕(化名)给自己设问:“首先你得搞明白,做科研、跟组会和打杂有没有区别。”殷硕大二就“幸运地”进入了一个代谢组学方向的课题组,他理解,“做科研”一般是指自己手里有课题或者正在申报课题,以目的为导向去和导师联系;“跟组会”是学习课题组现在的研究方向,接触学界前端知识;那些文献整理、养小白鼠、刷试管的工作则是“打杂”。他所在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推动本科生进实验室是大势所趋”。殷硕观察,做原创性研究工作的本科生少之又少,仅仅跟组会和纯打杂的则大有人在,不过在他看来,所谓“打杂”和所谓的“做科研”其实是分不开的,“这是个过程”。但还有一些“打杂”的本科生对现状不太满意。在河南一所高校读基础医学专业的李竞奕(化名)说:“进实验室就是帮导师采标本,‘水’了一个学期,啥都不让干。”其实,一些导师在面对“做科研”的本科生时也有点不知所措。“我经常反思我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模式。”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皮圣雷觉得,本科生做科研必须先解决三大问题,否则他们在课题组里的处境就会略显尴尬。首先,本科生大多“不确定今后的路要怎么走”。皮圣雷认为,由于无法在本科阶段准确地判断出学生以后是否准备做学术,所以从教学方法和态度上都不太好把握,“如果以后他不做学术,按照要求研究生一样去培养他,就可能让他误入歧途,而且拴着人家帮你‘打工’,也不厚道”。另外,本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常不够强。“带本科生做科研基本上就是带着一个‘菜鸟’打副本练级的过程,不能期待他能独立完成任务,应该是导师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一个简单的环节,并制定清晰明确的操作指引,以及说明导师想要的效果,这样他才可能按照你的要求和指引一步一步完成”。第三,本科生的学术理论体系不健全,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理解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其中有些能力可能需要基础教育来补足。由于以上原因,皮圣雷总结,带本科生做科研需要有“心理准备”,导师的“无奈”之处也需要被体谅。本科生到底应该在课题组中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导师该如何帮助本科生找准定位?本科生如何将自己的一腔热血转化成存在感和成就感?这是大家目前都在探索的议题。本科生做科研,期待“师傅领进门”而在必要的心理建设之后,不少本科生还是一踏进科研丛林就“两眼一抹黑”,急切地盼望明确、具体地指引。像张萌一样,受访同学回忆起初接触科研时的感受,都觉得自己如“刘姥姥进大观园”般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简直“弱爆了”。文献搜索有如“大海捞针”“英文文献只能看懂连词”“开组会听了一年多才听懂”“写英文论文一天只憋出50个单词”……由于知识储备不足、英文能力有限、科研思维欠缺等原因,本科生在课题组中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弱势地位,面对眼前的几座大山,感到寸步难行。该如何突围呢?同学们很期待“师傅领进门”。殷硕虽然早早就进了课题组,但“没人带,就靠自己野蛮生长”。“老师很忙的,没时间管本科生,不懂就问师兄师姐,再不懂,才问老师。”殷硕说。他形容自己是个“挺要强的人”,“谁还没点焦虑啊,自己克服克服呗”。他自己一点一点啃英文文献,寒假在家写论文经常凌晨两点才睡觉,乐此不疲地上下求索。在北京一所高校就读的李夏静(化名)也很焦虑,因为结题的日子越来越近,她的实验成果却一直出不来。她和导师的沟通存在严重的问题:“导师虽然告诉了我整个实验的预期成果,但是没有指导实验方案怎么具体设计,我其实一直走在错误的方向上。导师一直鼓励我去尝试,其实我是希望她帮我指一个明确的方向。”相较前两位同学而言,武汉一所大学物理专业的学生蔡泽琛(化名)在本科期间做科研的过程就非常顺利,而且结果很符合自己的预期。“导师当然会意识到本科生知识储备不够,在做课题之前就会告诉我们要学什么。”他介绍说:“导师初期的指导能够帮我们快速入门,基本上所有人的第一个科研选题都是老师给的。我的导师直接给出了整个科研课题的路线图,把阶段性成果都先猜测出来了,我的工作就是把中间的过程补充好。等到第二个科研项目的时候,部分选题思路来自我的导师,他还负责帮我联系了校内外专家,同时也参加了很多讨论。”当然,蔡泽琛自己也非常拼,“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是常态,大二的寒假大年三十还在写代码、跑模拟”。从大二到大四,蔡泽琛已经产出两篇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以及一篇自己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并且申请到了国外一所顶尖大学的直博项目。蔡泽琛觉得适合自己的导师不是碰巧遇到的,而是精心挑选来的。他总结说:“既不能挑那种很多帽子的导师,否则导师的组很大,很难有时间带本科生,也不能挑已经不太参加科研的老师。比较合适带本科生的其实很多都是优秀的青年教师。”本科生做科研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导师?学生们都在总结经验教训。有人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导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把导师和同学的交流规范起来。本科生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苦涩,我觉得科研只适合少数人。”李夏静说:“我认清了科研的现实,我发现自己不是很喜欢重复地做实验,去验证,我更希望能够快速看到我的努力所得到的结果。以后我会尽量不走科研这条路。”李夏静和李竞奕都对科研没有好感,而蔡泽琛却尝到了科研的甜头。那么,是不是每个本科生都应该尝试做科研?本科生应该从科研中获得什么?皮圣雷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作为导师,他有时候不敢鼓励本科生都去做科研,“可能人家以后不准备做学术,而是准备直接工作”。但反过来想,他也深知做科研的好处。“社会发展的速度很快,很多教科书已经被超越了,知识可能很快就会过时,因此我们需要教本科生一些‘方法’。而参与科研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学习。”皮圣雷认为,本科生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再用科研的思维和方法去学习和工作,“不管未来走不走学术之路,这都是他们需要的”。事实上,皮圣雷的想法在一些本科生身上已经得到了印证。“科研经历对你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科研思维!”张萌面对问题脱口而出。她认为,本科阶段做科研的意义不在于做了多少的文章和项目,而是在操作每一个小项目、小课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认知,这帮助她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这个世界,以便给自己定下一个发展目标。张萌的老师平时上课时会对大家的科研思维进行训练,有针对性地讲解科研形势、科研手段等,“然后,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路,不断走,错了再回来”。殷硕也感受到了科研思维的魅力,因而愿意在科研的苦海中继续快乐地遨游。但不同于张萌对科研思维的理解,他给科研思维的定义更接近于“习惯”。他说:“现在我听一场报告,不只是被动灌输,也会和自己的知识储备相结合,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这种科研思维已经贯穿在我的日常生活里了,干啥都要理清思路。”科研思维的价值仿佛已经在师生中取得了一定共识,而其内涵之多样仍旧有待探索。就像解决本科生做科研遇到的其他问题一样,皮圣雷说:“答案不一而足,还在摸索之中。”(记者 张茜 实习生 徐司羿)

不亦迂乎

做科研的第一步是什么?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科研第一步是什么?文献!读文献就是简单的读原著读论文吗??1先读综述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事半功倍。2有针对的选择文献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2. 检索某个学者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3. 参考综述检索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4.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3如何阅读文献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 及Title 与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读论文的目的并不是学英语,而是获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后思维会非常混乱,往往读完全文不知所谓。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将生字标记,待通读全文后再查找其意思。3.归纳总结较长的文章,容易遗忘。好在虽然论文的句子都长,但每段的句数并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个词组标一个标题。4. 确立句子的架构,抓住主题读英文原版文献有窍门的。我们每个单词都认识读完了却不知他在说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关系连词,他们承上启下引领了全文。中国人喜欢罗列事实,给出一个观点然后就是大量的事实,这也是中文文献的特点,我们从小都在读这样的文章,很适应。西方人的文献注重逻辑和推理,从头到尾是非常严格的,就像GRE 里面的阅读是一样的,进行的是大量重复、新旧观点的支持和反驳,有严格的提纲,尤其是好的杂志体现得越突出。读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题,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无用信息可以一带而过,节约你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5.增加阅读量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最后可以融汇贯通。所以,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4提高阅读效率1.集中时间看文献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2.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3.阅读顺序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顺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ction,然后看discussion,最后看result 和method(结合图表)。5文献的整理1.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pdf,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2.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LTP,PKC,NO。3.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4.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 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献要注意追踪。运气好的话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运气不好,发现别人抢先了,据此修正你的实验。

南方有鸟

走上科研之路后,才让人醒悟,阅读从未如此重要!

在做科研工作的朋友都知道,不仅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还要阅读最新的学术著作,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如今科学的发展,都依赖大量的阅读,阅读是学术传播最广泛、最有效的方法了,对于学术人来说,阅读大量的学术著作,也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正确的,但是过量的阅读也会导致低质量的阅读,这是不利于学术人成长的。小易对于阅读有几点自己的心得,希望能对你的学术生涯有帮助。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天都要坚持,每天不追求数量,至少要精读一篇文章,这样每天都有收获,在什么时间阅读,这个是没有讲究的,有人喜欢安静的环境,那么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才能更好的阅读。也有人喜欢在工作间隙进行阅读,这都是可以的,最好每天固定时间,这样才会更有效率。2.多通读全文,在开始做学术研究的时候,一定不要选择性的看一些文章,或者是只读摘要,这样是远远不够的,不要认为自己在研究生阶段时间不够,在进入科研岗位之后,你更加没时间,所以在研究生阶段,你一定要多读全文,只有通过整篇的论文,才能学习到别人的写作思想、写作的方法、研究方法以及潜在的意义。在一个领域中,只有全面的阅读,才能更好的把握这个领域的方向。能够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3.多读经典论文著作,虽然如今的科研工作非常先进,但是在相关的领域方面,一定有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在进行新研究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找出学科基础的研究方法和概念,这些经典的论文著作,会让你对研究对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让你的基础更加扎实。4.想要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可以按时间顺序进行阅读,由远及近,通过早期的文献慢慢递进,能让我们清晰的发现概念、方法的差别,能够让你对最前沿的科学有更好的理解,也很容易找到你以后的研究方向。5.如果在本领域陷入瓶颈,不妨了解一下其他学科,从交叉领域中找到新的研究方向,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因为如今很多的研究都存在交叉的现象,还可以通过新的学科,让你有新的思路,在原来的研究基础上有新的突破。6.建立自己的资料库,能够自己独立的去收集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你可以借助单位的资料库以及网络,前期经费有限,自然不会花在这个地方,建立资料库是一个挑战,你可以在电脑上建立一个电子的资料库,在你逐渐成长之后,这个资料库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能够引导你去进行新的研究,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想法,你的资料库能给你树立一个清晰的脉络,能让你知道下一个研究的点在哪。这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希望小易的意见,能对你的学术生涯有帮助,让你成为一个更有深度的科研工作者。让我们一起热爱阅读,才能更好地进行科研。你们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傅山

灵魂拷问:我们为什么要做科研?

有人说,人类在地球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但浩瀚宇宙中真正能被人类所触及的知识却少之又少。能做到为数不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触及人类认知的边界,为人类的认知领域不断探索,哪怕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如果问我们,为什么要做科研?想必来源于人类那最原始的好奇心。为什么一天有24小时?为什么毛衣会起静电?为什么冬天河水会结冰?其实帮助人类理解一个尚未诠释清楚的物质或现象是件极其伟大的事情。简单地说,科研算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手段、角度抑或方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与遥远。我们长大了,反而会忘记自己小时候那些看似异想天开的点子。科研也可以很有趣//玩转科研 学无止境科研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非常晦涩难懂的东西,他往往代表了大量的文献阅读、整天的实验、以及没日没夜的写论文。其实科研也可以是很有趣,很生活化的东西。比如大部分学术论文都比较严肃,但世界上总有些科学家是快乐科研主义者。美国Rice大学的无聊的Tour教授发过一篇无聊的paper,他成功合成了一种长得像人一样的分子,身高2 nm,命名为nanokid。很多人可能在想,这难道就是科研么?这么“不正经”,经费多的花不掉了?的确,这些奇怪的科研,看起来就是没什么用。但这些看似无用的研究是在证明一件事:人类可以拓展物质存在的边界。人类已经造了分子小人、分子小车,未来可能还会有分子工厂、分子大楼,这种看似“不正经”的科研,在未来,有可能会改变世界。不要用过去“严肃”,“枯燥”的刻板印象看待科研,它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中其实充满了有趣的课题,他们既不晦涩,也会让你甘愿为了这个课题而去读几本甚至几十本书。科研对学生的意义//升学求职 背景提升出国留学的大军日益壮大,越来越多成绩优异的学生选择申请出国,所以现在的留学生大都面临着同质化的困扰。雅思7.5+、GPA接近满分的学生为了申请挤破头,你又如何在其中凸显自己?所以比起标化成绩,越来越多的学校更关注申请的学生是否有相关专业的科研经历。一段高含金量的科研经历能够让学校清楚地认识到你对这门专业的热情、你对于这门专业独到的见解、以及你所具备的学习这门专业的能力,这也是能够帮助你从众多同质化申请学生当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不仅仅是出国申请,在工作中,科研背景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很多面试官反应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应聘者的简历上写了精通Stata/Python,但真的在做工作中却会遇到很多问题。除开应聘者“过度美化”简历,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缺少科研经验的应聘者并没有所谓的实战经历,从而在工作上会相比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同事会显得更加生疏。更不要提那些非常看重专业能力的工作,比如数据分析师、研究员等等。科研经历更是申请工作的必备要素。如果在看过这篇文章后,你对科研还是一知半解,又或者对科研跃跃欲试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如果你马上要开始申请自己心仪的学校,想要向学校证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如果你想要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我们将回答你任何关于科研、论文、研究计划、升学的问题~〖菁英背景提升:Bring research to everyone〗#科研#

四心

一线教师的科研观:做什么样的科研?

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做什么样的科研?通过对一线教师做科研的现实情况分析,提出这样的科研观:一是做基于实际问题的科研;二是做有具体行动的科研;三是做有实在成效的科研;四是做有真实成果的科研。下面稍做解释。一、有实际问题的科研基础教育一线教师都非常繁忙,每天面临很多事务性工作,不同于科研机构或高校科研人员专门从事科研工作。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科研总是与自己的业务工作绑定在一起。做科研一定多是基于问题解决,没有现实问题做基础,一线教师的科研现实意义就丢掉了。所以,一线教师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将现实问题转化成研究的专题,做到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二、做有实际行动的科研所谓做有实际行动的科研,就是研究工作要真正地做起来,用实践去回答所要研究的问题。比如,课题是研究“探究式教学”的,那我就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出可供学生探究式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课堂上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时间,为学生探究式学习提供支架,对学生探究式学习进行评价与反馈。这样的研究就是有行动的研究。那种只停留在口头上,最后写篇不痛不痒的文章交差的科研,不是真科研。三、做有实在成效的科研中小学、幼儿园的科研首要评价指标就是解决现实问题,见到一定的成效。如果一次行动没有解决问题,那就再采取新的行动。总之一定要有效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不同于爱迪生发明灯泡,可以失败一千次,一次成功即可。我们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未成年人,不能拿学生试着玩。也就是说,教育科研是有道德底线的。我们希望教育科研能够显现出效果。四、做有真实成果的科研一线教师做科研,一方面解决了现实问题,当然还要追求另一方面的价值,就是通过科研得到一些经验和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科研成果。把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模式、工具等梳理成文字,固化下来,形成真正的成果,用以指导自己未来的工作,或是为同行提供借鉴与参考,这就是科研另一个重要价值。所以,成果的真实特别重要,不能编造数据,虚构做法。期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如此进行科研。

观光客

研一就决定读博,该做哪些准备呢?最主要的是科研能力

作为一名研二学生,我想和你说,若想读博,选择一个好的导师很重要,我一直都相信“选择大于努力”,如果选择的方向不对,那自己将付出好几倍的努力才能达到别人轻易就可以取得的成果。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和我一同考入学校的研究生,60%以上还没有发表期刊论文,而我研一的时候就有一篇SCI见刊了,另外还有两个发明专利在审核。我的成果并不算太华丽,但我将这成果定义为我所在课题组导师的帮助,因为我所在的团队属于“有付出就有收获”的类型。那对于研一新生打算读博,要做哪些准备呢?1.选择一个好的研究生导师选择研究生导师也有一定的讲究,很多高校的学术大牛上了年纪之后就不直接带研究生了,所以在跟着学术大牛做研究的时候往往是年轻的课题老师在带,可能导致学术能力上的瓶颈。当然,跟着学术大牛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读博的时候导师可以为你引荐,或者在选择读博的时候因为你导师的身份可能有所加分。除了学术大牛,另一类就是学校人才引进的年轻导师了,大部分研究生会认为年轻导师学术能力不够,领域认可力不足。但跟着年轻导师做研究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发文章的速度快、数量多,这为你在选择读博士的时候有大量的论文作为基础,科研成果多,读博的时候就更有优势。所以,研一想要读博,首要的工作是选好研究生导师,学术大牛可以为你戴上光环,而年轻导师则可以为你提供更多的文章。2.培养好自己的学术潜力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同,研究生的学业成绩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最主要的是科研能力。当然,如果想要硕博连读,对研究生的学业成绩要求也比较高,硕博连读的缺点是要留在本校,这一点对很多非985/211学校的研究生来说接受不了。另外就是博士免试申请了,免试申请有一些条件需要满足,那就是要有教授推荐,另外就是要有学术成果。所以,要提前做读博的准备,对于自己学术潜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有句话说:“硕士只要努力就可以读,而博士则会发现努力远远不够”,没有学术潜力,就算读了博士也很难毕业。所以,在研究生阶段,尽量培养好自己的学术潜力,为今后博士入学、科研做好准备。结语:硕士还没有入学就做好了读博准备,这样的学生导师会很喜欢,应当提前和导师说好,导师会重点培养,有助于做读博准备。

程颢

从事量子研究的科研人员最需要的是什么?

本文分为如下四个部分介绍:1. 在哪里查找量子物理相关资料和信息?2. 如何高效的处理和创造信息?3. 量子信息的圈子在哪里?4. 补充(访问google及量子招生招聘)从事量子研究与其它科研一样,都可以简单分为三个步骤:首先,你要获取大量相关的信息,如读文献、看资讯等;其次,要能处理和创造信息,如理论计算、做实验等,得到有意义的结果;最后,向你的圈子传递信息,做科研是有圈子的,你需要发表论文或做学术报告让圈子知道研究成果。1. 在哪里查找量子物理相关信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如何走好这第一步呢?即如何快速准确的获取大量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领域的最新文献和资讯。访问arXiv是首选。现如今很大一部分学者习惯先将其论文上传至arXiv,再提交予专业的学术期刊。查阅arXiv上的最新文章(周一至周五上午约9:10~9:25更新)要如同每天的吃饭一样,一顿不吃饿的慌。当然,arXiv上的文章不用看的很详细,大致浏览文章标题和摘要即可,遇到与自己研究相关的,再细读。然而也有一些学者习惯直接投专业期刊,另外arXiv上的文章未经同行评审,质量层次不齐,所以我们还需要查阅大量本领域专业期刊上的最新文章。现大部分期刊都提供RSS订阅服务,可量子研究领域期刊众多,通过RSS订阅绝对是强迫症的一种折磨,有体会的都懂(据说大部分科研人员都有轻度强迫症)。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快速获取大量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领域的最新文献和资讯方式呢?当然有,量子研究网站(http://quantum-study.com/)就是为了服务量子领域的科研人员而建立的。量子研究网站上总结了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领域中常用的期刊,有48种,介绍了该期刊的影响因子、投稿经验等信息。而且用户可以直达每个期刊的最新文章的列表,省去了自己寻找的麻烦。如下图所示,在网站首页即可快速点击期刊名称进入量子物理主题的最新文章,非常的快速方便,而且想看即看,无强迫症的苦恼。量子研究网站除了提供最新文献的直达入口,我们还精选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最新的新闻和政策报道,以及领域大佬写的综述。了解这些量子资讯或许对你手头上的研究没实际作用,但绝对为你与人聊天、作组会报告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说实话咱也不能只守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眼界要放开阔嘛。如果你科研做累了想歇歇,量子研究网站上也有杂谈文章,讨论区里也可以自由吐槽,聊聊科研谈谈人生什么的。2. 如何高效的处理和创造信息?接下来如何高效的处理和创造信息,产出科研成果呢?这要看天赋和努力,也要一定的机遇。这个阶段很关键,除了自己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多向导师和师兄弟讨论请教,过来人的经验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另外,掌握高效的工具也至关重要,例如,你想求解某个主方程、分析某个实验结果,如果自己从头开始编写程序,会费时费力。在量子研究网站上汇总了当前一些开源的量子信息领域数值计算工具包,主流编程语言均有。掌握并精通其中一种,肯定会对你做科研大有用处。网站上还包含了大量的实用工具和网站导航,有用的、好玩的…应有尽有。科研是一个量子态的过程,你可能努力很长时间也无法有产出,但慢慢沉淀钻研掌握了某个实用技能后,你会啪的发生跃迁,产生一堆的成果。3. 量子信息的圈子在哪里?科研是讲圈子的,像极了武侠小说里的江湖,年轻人出门抱拳必言此乃谁谁的博士,谁谁的博后,然后就是久仰久仰。你可能通过发表的文章和学术会议了解到了一些本领域的学者,但你有没有很系统的去了解都有谁?量子研究网站上的量子人物栏目系统的整理了国内外从事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的老师和小组。虽然没有包含所有的,但可以说收集了国内大部分的知名的量子人物,国外的也收集了很大一部分。你可以很方便的查阅他们的基本信息,如果要进一步了解,能通过链接进入他们自己主页。参加学术会议是一个接触圈子很重要的方式,我建议导师多放学生出去参加会议,长长见识、散散心,这是一种福利,会大大提升学生做科研的幸福感。量子研究网站的讨论区中也提供了会议活动版块,用户如果有什么会议活动要宣传的可以自由在上面发布,管理员也会搜集一些会议信息发布在上面。4. 补充(访问google及量子招生招聘)在国内从事科研有个很大的不便之处,即无法正常的使用google搜索和google学术搜索,需要使用代理翻墙(某些学校设置了google代理,在校内即可直接访问)。量子研究网站上提供了google搜索和google学术搜索,不会自己翻墙的学者,在这里可以直接使用。另外还提供了Sci-Hub链接,管理员时时关注着Sci-Hub动态,保证及时更新可以访问的网址。另外,招生招聘以及找导师找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双向难题(那些牛导、牛学生被抢着要的,可忽略这里),量子研究网站上专为有招生或招聘需求的老师或相关人士提供一个发布需求的平台,注册用户可自由在上面发布招生招聘信息。量子研究是一个垂直型网站,访问者均是量子物理研究者或者感兴趣者,在这里展示的招聘效果比智联招聘、58同城等招聘网站要高效的多。量子研究网站的愿景是为本领域的研究者获取量子知识带来方便,以及为对本领域感兴趣的初学者提供指引。愿你与我一样,越来越好!原文链接:http://quantum-study.com/gossip/1221.html欢迎关注量子研究V信公众hao:quantum-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