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生物科技服务(08037)CAR-T临床研究获重大进展彼何人哉

中国生物科技服务(08037)CAR-T临床研究获重大进展

来源:智通财经网10月31日,中国生物科技服务(08037)发布公告称,其CAR-T临床研究获重大进展。该临床研究为中国生物科技服务旗下子公司上海隆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耀”)主导,合作方为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徐医附院”),应用了隆耀自主研发的新一代CD20靶向的自体CAR-T技术。该项目于2018年4月启动,主要是针对治疗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由徐医附院血液科的学科带头人徐开林教授领头,徐医附院血液科曹江博士等与江苏省肿瘤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肿瘤生物治疗研究所)、徐医附院影像科和隆耀一起共同科研协作。产品设计上,该产品识别靶点为CD20,信号传导部分采用隆耀自有知识产权的新型CAR结构设计。该靶点区别于CD19,为B细胞来源血液肿瘤患者,尤其是CD19 CAR-T治疗复发的CD19阴性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该新型CAR设计从激活强度上,提供更强的共刺激信号支持;从活化方式上,更好的模拟天然T细胞激活信号的时空特性。项目前期进行了临床前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显示,隆耀新一代CD20 靶向CAR-T在小鼠体内显示出优异的抗肿瘤活性,在肿瘤负荷控制,CAR-T细胞体内的扩增,都较临床广泛使用的二代CAR结果有显著提升,并且在性能提升的同时,未观察到CAR-T导致的毒副作用。近期技术开始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有4例患者接受新型CD20靶向CAR-T入组的接入治疗。目前该批患者已经完成了回输细胞后住院观察28天的临床评估,均无严重细胞因子风暴和神经毒副作用。其中3例受试者细胞回输28天后肿瘤病灶明显缩小,1例在细胞回输21天后无疾病进展。一例病人已治疗完成3个月,达到临床药效评估节点,临床诊断为完全缓解。最新研究表明,CAR-T治疗淋巴瘤的有效性与回输细胞后CAR-T在体内扩增数量正相关。隆耀生物的新型CD20靶向CAR-T,在病人外周血中显示出超强的扩增能力。在回输细胞14天左右体内CART细胞扩增数量达到最高峰,占CD3+阳性T细胞的46~80%。历史数据显示,CAR-T在淋巴瘤扩增峰值在0.8-23%,隆耀生物新型CAR结构的超强扩增能力有望应用到实体肿瘤,解决实体肿瘤中CAR-T扩增难的临床挑战。隆耀研发的新型CAR结构对CAR-T功能的增强不局限于血液瘤靶点,在针对实体瘤(肺癌,胰腺癌)的临床前动物模型,都显示了类似的抗肿瘤活性提升,在临床实体瘤CAR-T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隆耀所独有的信号传导结构和CAR结构设计都已经申请了国内专利和PCT专利,并都已经获得受理。除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外,该项目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于2019年10月10日也已经正式启动了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研究由血液科李建勇主任主持。CAR-T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方式,据Coherent Market Insights预计, 2019至2028年间,市场规模将呈指数增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6.1%,市场中的CAR-T玩家都将受益于行业的高速增长。

虽虫能虫

谢辉团队发布埃米银抗菌抗炎促进皮肤修复再生最新研究成果

糖尿病皮肤慢性难愈创面和大面积烧/烫伤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亟待攻克的难题[1-2]。损伤的皮肤为细菌定植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细菌滋生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是导致皮肤创面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3-4]。金属银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各类银制剂用于创面抗感染和伤口修复已有两千多年历史[5]。约一百年前,抗生素的发现及后续的量产应用减少了银的应用,然而,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和大量使用,细菌耐药问题愈发严重[5-6]。随着纳米技术飞速发展,银在医药界再次受到广泛关注[5-8]。研究表明,尺寸越小的粒子具有更强的细胞穿透能力和杀伤性[9-10]。2019年,中南大学埃米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湘雅医院–埃米迦联合研究中心主任谢辉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公布了其采用自主研发的自动化蒸汽–冷凝设备制备的埃米尺寸(1埃米=0.1纳米)单质银的广谱抗癌性质。近日,谢辉教授团队以原创论著形式在Science Advances发布了题为“ngstrom-scale silver particle–embedded carbomer gel promotes wound healing by inhibiting bacterial colonization and inflammation” 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报道负载埃米银的卡波姆凝胶(简称埃米银凝胶)可通过强效杀菌和减轻炎症促进皮肤修复再生。在本研究中,团队人员证实埃米银凝胶可在体外强效杀灭多种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杀菌效应显著强于纳米银凝胶(图1;仅展示电镜下形态变化结果)。图1 埃米银凝胶破坏细菌的正常形态结构注:埃米银凝胶:L-AgPs-gel;纳米银凝胶:AgNPs-gel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局部涂抹埃米银凝胶可显著抑制糖尿病小鼠皮肤缺损部位和普通小鼠大面积烫伤区域细菌定植,减轻伤口炎症反应,从而加速创面愈合(图2;仅展示埃米银凝胶抑制糖尿病小鼠皮肤伤口细菌定植、减轻炎症反应和促进伤口愈合的部分图片)。纳米银凝胶也具有一定抗菌、抗炎和促进皮肤修复的作用,但其效果均明显弱于埃米银凝胶(图2)。图2 埃米银凝胶促进糖尿病小鼠皮肤伤口愈合注:(A)伤口大体观图片;(B-C)伤口闭合率和愈合时间统计治疗剂量的埃米银凝胶对机体正常皮肤修复相关细胞的体外活性、小鼠多项生理功能和脏器组织结构无明显影响,涂抹埃米银凝胶数天后并未引起小鼠其它脏器银蓄积。据悉,谢辉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陈春媛博士生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殷豪博士生、陈霞博士等为论文的重要参与作者,湘雅医院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单位。谢辉教授团队正在继续深入研究埃米银在抗肿瘤、抗菌、抗炎和抗病毒方面的功效与机制,评估其对机体正常组织脏器的长期影响。原文链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advances/6/43/eaba0942.full.pdf参考文献:[1]S. O. Blacklow, J. Li, B. R. Freedman, M. Zeidi, C. Chen, D. J. Mooney, Bioinspired mechanicallyactive adhesive dressings to accelerate wound closure.Sci. Adv.5, eaaw3963 (2019).[2] S. A. Eming, P. Martin, M. Tomic-Canic, Wound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mechanisms, signaling, and translation.Sci. Transl. Med. 6, 265sr266 (2014).[3] L. R. Kalan, M. B. Brennan, The role of the microbiome in nonhealing diabetic wounds.Ann. N Y Acad. Sci. 1435, 79-92 (2019).[4] M. Arifuzzaman, Y. R. Mobley, H. W. Choi, P. Bist, C. A. Salinas, Z. D. Brown, S. L. Chen, H. F. Staats, S. N. Abraham, MRGPR-mediated activation of local mast cells clears cutaneous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protects against reinfection.Sci. Adv.5, eaav0216 (2019).[5] L. Xu, Y.-Y. Wang, J. Huang, C.-Y. Chen, Z.-X. Wang, H. Xie, Silver nanoparticles: Synthesis, medical applications and biosafety.Theranostics10, 8996-9031 (2020).[6] A. Gupta, S. Mumtaz, C. H. Li, I. Hussain, V. M. Rotello, Combatting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using nanomaterials.Chem. Soc. Rev.48, 415-427 (2019).[7] J. S. Mhler, W. Sim, M. A. T. Blaskovich, M. A. Cooper, Z. M. Ziora, Silver bullets: A new lustre on an old antimicrobial agent.Biotechnol. Adv.36, 1391-1411 (2018).[8] A. C. Bursel, O. Gherasim, A. M. Grumezescu, L. Mogoanta, A. Ficai, E. Andronescu,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n Up-to-Date Overview.Nanomaterials8, 681 (2018).[9] J. Kang, M. J. Dietz, K. Hughes, M. Xing, B. Li, Silver nanoparticles present high intracellular and extracellular killing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J. Antimicrob. Chemother.74, 1578-1585 (2019).[10] G. Franci, A. Falanga, S. Galdiero, L. Palomba, M. Rai, G. Morelli, M. Galdiero, Silver nanoparticles as potential antibacterial agents.Molecules20, 8856-8874 (2015).来源:BioArt

不知就后

生物医药智慧实验室管理平台发布,系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成果

10月30日上午,国内生物医药领域首款智慧实验室管理平台(ILP)在湖南长沙发布。国家卫健委科教司副司长顾金辉、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曾令贵、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鲁先华等出席了发布会。发布会现场。 红网 图顾金辉表示,ILP作为“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示范性新药临床评价技术平台建设》的核心成果之一,是我国生物医药研发信息化的重大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ILP开启了我国医药研发全面信息化之路,必将为医药研发升级转型发挥积极作用”。记者从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药物研发实验室作为药物研发的核心阵地,其数据的完整性与规范性成为医药研发的一大关键环节。目前,国内实验室存在诸如纸质记录、信息孤岛、无法溯源、合规性差等问题。这次发布的ILP,是国内首款智慧实验室管理平台,它结合了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集药物研究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PharmLIMS、科学数据管理系统——SDMS,以及电子实验记录本——PharmELN为一体,能为药物研发信息化管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ILP还有望实现对药物的研发、临床、供应链和流通等一键审查。”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曾令贵表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授、ILP研发方通诺信息公司创始人欧阳冬生也认为“ILP将改变药品监管模式,线下监管将被线上替代”。来源:澎湃新闻

盗墓者

华东师大生物科技出新品 新生地里长出“幸福生态米”

改良田里满目金黄,稻浪飘香,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稻秆……华东师大科研团队在崇明横沙岛改良土壤上孕育的“幸福生态米”稻熟粒满,呈现一派丰收景象。“幸福生态米”是华东师大在促淤圈围区开展土壤改良研究的科研成果,改良田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比对照田增产最高达到128%。华东师大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邓泓副教授领衔的生态修复创新团队通过实施改良方案,提升试验田土壤肥力,使土壤的孕育活性逐渐恢复,且病虫害的发生程度轻,农药的使用量少。在改良示范中,他们还设计了农田排水的稻田内循环,将面源污染转化为稻米生产的养分,为减少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提供了绿色解决方案。收获的稻米经过权威机构检测,未检出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远低于我国食品安全限值。从2019年开始,这支曾获得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创新团队在上海市科委和崇明高峰学科的支持下,联合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上海交大、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市土地储备中心,在横沙开展盐碱土壤的改良示范,通过有机肥、新型矿物质提取液和微生物菌剂的联合作用实现横沙圈围区新生土壤的快速改良,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土壤改良,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相对于未改良对照田土壤,提高了16%-128%,株形明显优于对照田,且稻穗下垂,穗粒更为饱满。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

拜错神

微生物所郭惠珊研究员主导的研究入选2020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

2020年11月20日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在南京举办。论坛上发布了《2020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以下简称《进展》)。《进展》共发布10项能够充分代表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涵盖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替加环素新型耐药基因、非洲猪瘟病毒结构解析、土传病真菌和农业氮素管理等研究领域,将有力促进相关应用技术研究,进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物安全、“舌尖上”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密土传病原真菌的强致病性”入选《2020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郭惠珊团队主导,通过生化和双遗传试验,发现了土传病原真菌分泌几丁质脱乙酰酶、消除免疫原活性,成功规避植物免疫反应,表现出强大的致病性。该研究破解了土传病原真菌逃避植物寄主免疫反应的谜团,为深入解析土传病原真菌致病机理、开展靶向防控提供了分子基础。特别介绍——郭惠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骨干。1996年获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植物分子病毒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农业生物学院和淡马锡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和执行首席科学家。2004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被评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士。任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PLoS Pathogens、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等刊物编委,生物工程学报副主编。郭惠珊长期从事病原微生物(病毒、真菌)-植物互作和植物RNA沉默(RNA干扰、RNAi)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在Nature、Nature Plants、EMBO J、Plant Cell、PLoS Pathogens等国际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SCI学术论文80多篇,论文单篇被引用次数最高747次,论文总被引用次数超过4600次;申请专利12项,获得授权专利6项;近年来,郭惠珊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对新疆农业重要支柱的经济作物-棉花-的重要病害进行研究,围绕植物RNAi、miRNA调控以及利用RNAi技术防治素有“棉花癌症”之称的棉花黄萎病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具有较大科学价值的原创性成果。不仅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也得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多家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竞相报道;世界科学新闻发布平台EurekAlert和美国The Scientist也进行了报道和评述。

此六子者

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构建生物科技赋能生命新体验

本文转自【央广网】;1月22日,由全球玻尿酸龙头企业华熙生物(688363.SH)主办的“科技与共”线上发布会隆重举行。在此次发布会上,华熙生物宣布上线了旗下科技品牌“华熙生物研究院”,并推出了国内首个玻尿酸食品品牌“黑零”。同时,知名咨询机构艾瑞还发布了《透明质酸应用场景白皮书》。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长于学军、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艾瑞咨询CEO阮京文等嘉宾出席此次发布会,数百名行业专家、媒体记者、产业上下游企业等通过在线直播参与盛会,共同见证我国生物科技及透明质酸行业又一新的发展节点,共同探讨与展望“改变生活的生物科技”。 “华熙研究院”打造智慧科技共享平台发布会上,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宣布“华熙生物研究院”正式发布上线。据悉,作为华熙生物旗下的科技品牌,“华熙生物研究院”将依托公司在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两个研究”)领域的研发实力和成果积累,通过汇聚各界智慧,实行开放合作、兼收并蓄,形成生物科技集合智库平台,向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进行赋能,共同推进生物科技行业及大健康领域的向上、健康、可持续发展。“华熙生物研究院”将围绕公司原料、配方、工艺、数据、商标、服务等多维度,建立6大编码体系,打造“华熙inside”授权生态,向行业提供价值赋能。以原料品牌赋能为例,目前华熙生物拥有“华熙玻尿酸、华熙γ-氨基丁酸、华熙聚谷氨酸、华熙银耳多糖、华熙活性肽、华熙红景天、华熙寡糖、华熙糙米发酵液、华熙依克多因、华熙麦角硫因、华熙纳豆提取液、华熙小核菌水凝胶”等数十种原料品牌。通过“华熙 inside”授权体系,华熙生物原料的企业合作伙伴,可将“华熙inside”体系中的“12位编码+原料品牌”的组合标识,标注在自己的产品包装上,以此印证其所采用的华熙生物优质原料来源。通过这样的形式,华熙生物将自身的产品价值、行业价值、品牌价值,赋能给合作伙伴,进而延展至行业。对于“华熙生物研究院”品牌的建立初衷和构想,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用“共生、共创、共赢”六个字予以概括。赵燕指出,这次疫情,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在全球化浪潮下,要打造共生体系,不能让科技成为一座孤岛。华熙生物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希望通过生物科技的不断连接、不断创造,赋能生命新体验。华熙生物依托20年的坚持坚守和创新担当,已经拥有一系列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及技术储备、产品储备,并且从透明质酸出发,完成了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产业转化、市场转化。基于现有成果,华熙生物希望通过搭建“华熙生物研究院”平台,一方面是要构建开放研发平台,吸引更多的研发机构、科研院所,共同探索科学本质。另一方面,通过开放企业的中试生产线,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在完成“从 0 到 1”的发现过程后,来平台上实现产业落地,把“1放大到100”,再到无限未来,更好为产业赋能。第三,布局开放应用平台,吸引更多其他行业合作伙伴,实现跨界发展,不断开发生物活性物质在新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应用。从而,实现整个产业及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共赢”。同时,赵燕强调,希望通过“华熙研究院”开放的态度、开放的平台、开放的机制,在为产业及合作伙伴赋能的同时,吸引各方资源加入,实现真正的“科技与共”,建设新生态、共创新平台、共赢新未来。“黑零”品牌问世,引爆玻尿酸食品终端蓝海今年1月7日,国家卫健委正式批准通过了由华熙生物申报的透明质酸钠(即透明质酸,俗称玻尿酸,HA)为新食品原料的请求,准许在普通食品中添加使用。使用范围包括乳及乳制品,饮料类,酒类,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冷冻饮品。自此我国正式步入“玻尿酸食品国产化”时代。华熙生物作为全球玻尿酸龙头企业,在此次发布会上推出了国内首个玻尿酸食品品牌“黑零”,率先引爆玻尿酸食品蓝海市场。据悉,“黑零”品牌将推出“透明质酸白芸豆纤体咀嚼片、透明质酸GABA舒眠抗衰软糖、透明质酸GABA叶黄素酯脑活力UP明目软糖、透明质酸西洋参饮、透明质酸胶原水光饮、透明质酸GABA胶原燕窝饮”六款产品,主打健康瘦身、安眠舒压、护肝养胃、美白抗氧化等功效。所有产品均采用华熙生物自主研发生产的透明质酸原料,将健康与美味完美结合。如今,随着“健康中国”的战略落地,健康消费进一步升级,具备功效和营养的功能性食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我国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玻尿酸作为新食品原料的开放,为国产玻尿酸食品的涌现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政策支持。而“黑零”品牌的发布则打破国产玻尿酸食品的空白,引领全新功能性食品消费热潮。《透明质酸应用场景白皮书》:玻尿酸终端市场亟待进一步激活在此次发布会上,知名咨询机构艾瑞还发布了《透明质酸应用场景白皮书》。白皮书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从“透明质酸场景应用的支撑与基础、透明质酸场景应用的动力与保障、透明质酸各应用场景的广泛前景、透明质酸各应用场景的市场需求”四大板块解读当前我国透明质酸应用场景现状,展望透明质酸应用场景发展趋势。白皮书指出,透明质酸作为人体自源性物质,具备强锁水性、润滑性、粘弹性等独特性质,极具应用价值,应用前景广阔。目前透明质酸行业已进入应用扩展期。当前我国透明质酸应用场景分布较广,横跨医药、化妆品、食品及宠物四大领域。在国家政策引导、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影响及透明质酸自身研究拓展等因素的综合驱动作用下,透明质酸终端产品市场前景向好,各种新型应用、前沿应用层出不穷。和广泛的应用场景相对应的是,现阶段我国消费者对透明质酸这一物质的认知程度并不高,消费者对于透明质酸应用产品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传统护肤品和医疗美容产品领域,对医药、食品、宠物等新兴领域认知度相对较低。白皮书同时指出,经过对透明质酸物质特性以及产品功效的介绍和解释之后,80%以上的消费者表现出了对于透明质酸产品较强的兴趣和购买意愿。一旦消费者认知充足,将激活更多的购买需求。作为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研发、生产及销售企业,华熙生物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对玻尿酸世界的探索到引领世界的玻尿酸”。此次发布会的召开,不仅进一步展现及印证华熙生物在科技研发、产业应用、终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实力及领先地位,更预示着在龙头企业的引领及赋能之下,中国生物科技及透明质酸行业已经起势,即将迈出崭新的发展步伐。

大雪谷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发布研究成果 发现抗阿尔茨海默病新先导化合物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发布研究成果,在苦木科牛筋果中发现结构新颖的具有7/6/6/6/5环系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或可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先导化合物。阿尔茨海默病又称早老性痴呆症,是发生在老年期的一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群体。近年来,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潜在靶点探索,以及开发作用于潜在新药靶点的药物一直是各大医药企业、科研院所探索的方向。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生物学团队郝小江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姚永刚课题组合作,在苦木科牛筋果中发现了结构新颖的具有7/6/6/6/5环系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经分析,该化合物可通过多靶点起作用,抑制诱发阿尔茨海默病的β-分泌酶蛋白合成等。这是科研人员首次发现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或可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先导化合物,也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型药物的研发探索提供了新思路。据了解,郝小江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植物源抗早老性痴呆活性物质的发现。多年来,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展合作,研制以改善老年性痴呆、各种记忆障碍为目标的新药“芬克罗酮”,目前该药已进入二期临床;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发现可促进溶酶体生成的重要活性先导化合物巨大戟醇酯。(记者 季征)【来源:云南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故无天灾

山东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0年8月25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济南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山东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氨基葡萄糖的发酵法生产新技术研发及推广”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此次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由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刘建龙,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苏理,济南大学教授谷劲松,山东省发酵设计院研究员董学前,齐鲁工业大学教授王腾飞等专家组成。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围绕发酵法生产氨基葡萄糖开展系统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通过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了一株稳定高产氨基葡萄糖的重组枯草芽孢杆菌,利用该菌株生产氨基葡萄糖安全性高;利用该菌株在1m发酵罐中流加补料好氧发酵,发酵周期50h,葡萄糖转化为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转化率达到52.5%,N-乙酰氨基葡萄糖产率≥100g/L;根据基因工程菌发酵特点,创新了流加补料工艺,减少了代谢副产物的产生,提高了N-乙酰氨基葡萄糖纯度,建立了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发酵工艺。N-乙酰氨基葡萄糖经酸解后,进一步纯化精制获得的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经检验,质量符合USP42标准要求,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广阔。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氨基葡萄糖的发酵法生产新技术研发及推广”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市南子曰

“十三五”期间十大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公布

11月20日至21日,2020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在江苏南京举行。其间,农业农村部发布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及应用国际领先、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H7N9禽流感疫苗研发成功并大规模应用等十项“十三五”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这十项成果是: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及应用国际领先、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H7N9禽流感疫苗研发成功并大规模应用、转基因玉米和大豆新品种培育成功、猪病毒性腹泻三联活疫苗研发成功并应用、冬小麦节水新品种与配套技术集成应用、玉米籽粒机收新品种及配套技术体系集成应用、黄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组学研究利用国际领先、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龙粳系列新品种国际领先。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通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过70%,支撑保障粮食产量5年保持1.3万亿斤以上的水平,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作出了巨大贡献。据悉,十大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是从2018年、2019年公开发布的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十大引领性技术以及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一、二等奖的成果中遴选出来的。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张文介绍,其中,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及应用国际领先,开创了水稻研究从传统遗传图谱向全基因组水平转变的先河,引领了水稻精准设计育种的新方向,攻克了水稻生产中产量与多个重要性状之间相互制约的世界性育种难题,突破了水稻超高产与高品质协同改良的理论和技术瓶颈,奠定了我国在水稻新品种创制理论和技术领域的国际领跑地位,是农业领域重大基础理论突破,具有世界性、革命性意义。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则是由全国水稻各科技创新团队,选育多个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超级稻新品种,年均推广面积超过1.3亿亩,有力带动了全国水稻单产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协同攻关的成功典范。此外,“十三五”期间,H7N9禽流感疫苗研发成功并大规模应用,这一由禽流感疫苗研发创新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发出的高效H5/H7二价禽流感灭活疫苗,阻断了H7N9病毒从动物向人类传播,是“从动物源头控制人兽共患传染病”的成功典范。论坛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对外发布了《2020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利用大刍草挖掘玉米密植增产基因”等十大进展入选。万建民表示,这十大农业科学进展能够充分代表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前沿研究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涵盖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替加环素新型耐药基因、非洲猪瘟病毒结构解析、土传病真菌和农业氮素管理等研究领域,将有力支撑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物安全、“舌尖”上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次论坛由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2020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2020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2020中国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报告》《2020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2020中国涉农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等报告同步发布。2019年热文TOP101. 逆转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发文了:2型糖尿病是简单的疾病,减肥或逆转病情!2. 刚刚,Science发布2019十大科学突破!3. Science重磅!西兰花“唤醒”抗肿瘤基因4. 读者泪目!《柳叶刀》全中文发表中国医学博士「家书」:给父亲的一封信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6. 喝酒,尤其还脸红的人,或面临更高的痴呆风险7. Nature重磅!第一个完全合成且彻底改变DNA密码的生物诞生了8. 这不是一颗大榛子!Science发表新型口服胰岛素,或将取代传统注射9. Science为防秃顶支招:先从不脱发开始...10. 改变精子速度,可以影响后代性别?

不敢用也

连续4年每天工作17小时,她的梦想是把成果转化成新药,造福人类

她,一名生物学博士研究生,29岁便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刊《Cell》(细胞)发表论文,发表后,周围的人都劝她赶紧借此找份好工作,或去国外知名实验室做博士后。但是,她却选择了延迟毕业一年,继续完成手里的研究。8个月后,她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Nature》(自然)发表了论文。其实,早在本科时,她就在1906年创刊的老牌权威的《生物化学杂志》发表了文章。博士毕业不到一年,她又以共同一作再发一篇Cell,3年时间不到,连续以第一作者发3篇CNS国际顶刊,毕业即被学校破例聘为副研究员。她就是现在的上海科技大学副研究员华甜,一个85后的女博士。在人体细胞信号传导领域,成立不足七年的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已成为国际标杆。前段时间,iHuman研究所又成功解析人源大麻素的另一个受体CB2的三维精细结构,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杂志。不到三年,这已经是该所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的第六篇论文。这六篇论文中,“华甜”这个名字在第一作者的署名中出现了三次。在2016年10月和2017年7月的两篇论文中,她的身份还是博士生,最近这篇论文的署名已变成“上科大iHuman研究所副研究员”。这距离华甜博士毕业仅仅一年——按照常规流程,博士毕业后要经过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两个阶段,才能晋升为副研究员。华甜则连跳了两级。连续四年几乎每天工作17小时她,每天早上7点多到实验室,晚上12点之后离开,如此苦行僧般的作息。她坚持了4年。就连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创始所长、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雷蒙德·斯蒂文斯教授,也忍不住打趣问她,人生还有什么值得兴奋的事情。这位年轻有为的博士,就是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的华甜。华甜以一作发表的论文她在人群中是不起眼的。160厘米的身高,体重只有42公斤,看上去弱不禁风。 她不善言辞。“只要在公开场合讲话,我就会特别紧张。”采访中,她总是以最简洁的话语作答,声音低到只有身旁的人才能听得见。她对自己的评价是“不食人间烟火”。连续4年几乎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7个小时,除了整天打交道的蛋白结构,她对科研工作以外的事情几乎没有什么了解。 然而——和她相识了8年的导师、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副所长刘志杰教授说,在她瘦弱的身形下,内心非常丰富,充满着力量,她的基因里从来就没有放弃!尽管比较内向,但如果讲的是感兴趣的科研话题,她会有表达的欲望,虽然声调不高,却显得非常自信。 ▲华甜(右)和导师、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刘志杰。(受访者供图)她对身边的世界了解不多,却心怀天下。眼下,她打算放弃出国,留在学校做药物研发,因为解除患者病痛就是她最朴素的理想。这是一个不简单的女孩!不到3个月展现出科研禀赋 华甜的科研之路始于一封电子邮件。那是2009年的一天,当时还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的刘志杰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是在北京科技大学念大三的华甜写来的,她想到实验室来学习。刘志杰有点惊讶,一般只有大四的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才会想到实验室去。原来,学习生物的华甜在大二的时候就开始做一些实验,后来在网上看到刘志杰发表的天然免疫蛋白研究文章,对蛋白质结构倍感兴趣。她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就发送了这封邮件。哪里来的勇气?“还是出于对科研的热爱吧!”刘志杰决定留下华甜,很快他就知道自己做出了一个正确选择。即使是硕士研究生,一般也要半年以后才可能独立做课题,而华甜用了不到3个月,就展现出了她在实验室不一般的科研禀赋。白天学校有课,她就每个晚上和双休日来实验室,乐此不疲。就这样,本科毕业时,华甜就在老牌权威的《生物化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iHuman研究团队部分成员合影。从左至右:濮梦辰,吴屹然,刘志杰,华甜,雷蒙德·斯蒂文斯, 曲露,丁康困难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这种韧劲,在后来的岁月里,被华甜发挥到了极致。每天早上7点多到实验室,晚上12点之后离开,如此苦行僧般的作息。大麻作为药物使用已有几千年历史,大麻素受体是治疗疼痛、炎症、肥胖症以及药物滥用的潜在药物靶点。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大麻素受体到底长什么样子不甚清楚,以其为靶点的新药研发项目均因严重的副作用被终止。获得大麻素受体的三维精细结构,成为一道必须要跨过去的“槛”。在过去10多年中,国际上众多科研机构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人们甚至怀疑,用目前的研究方法根本就解不出大麻素受体的结构。人源大麻素受体(CB1)与拮抗剂复合物的结构展示图。目前解析蛋白质结构的主要方法之一是X射线晶体衍射法,这个过程就像给蛋白质分子拍摄超高清晰度的3D照片。但大麻素受体的构象很不稳定,非常“活泼好动”。当华甜好不容易拿到第一个蛋白质晶体,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但由于蛋白质晶体堆积得不好,无法进行衍射,这就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必须从头开始。困难,超出了研究团队所有人的想象。华甜很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发声音,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她为数不多的几条留言中,还是感受到了她在做这个课题时承受的巨大压力。“never give up(永不放弃)!相信所有事情通过努力最终都会华苦为甜!”(备注:此处她特意用了华,一语双关)“那些没有彻底击倒你的东西只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这是她在课题开始第一年里,给自己鼓劲。“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不要产生放弃的念头。挫折与失败,也许是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时常提醒自己不能被它们打败,一蹶不振,只能擦干眼泪,继续向前。”这是她在朋友圈里写下的最长的一段文字,日期显示为2014年9月11日。刘志杰教授说,从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年底,长达一年半时间,这个课题几乎没有任何进展。身为课题组长的他,甚至也有了一丝怀疑,不知到底能否做出来。华甜还在坚持着。她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其实她很爱哭,有时心理压力大,就自己躲起来哭。哭完了,就好受多了。然而难题一直还在。“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心里好乱,有点喘不过来气……”她在自己,也在释放自己。最难的时候,是终于拿到了生长得比较好的蛋白质晶体,却依然没有一颗晶体有好的衍射结果。“还是没有办法接受……”这是她在2015年4月24日写下的,当时她抱了很大的希望,也就感到特别绝望。2015年国庆,她回家参加哥哥的婚礼,在机场得知晶体衍射结果还是不好,一个人大哭了一场,再带着笑容出现在婚礼上。尽管有时候她也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做科研。不过,更多时候,她对这个课题有一种固执的坚持,总在想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性没有尝试。三年里,她一共做了近500种克隆,筛选了100多个小分子拮抗剂。就在全世界相关实验室都想第一个解析出CB1结构之时,2017年10月这支联合科研团队成功解析了大麻素受体与小分子拮抗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辨率达到2.8埃(1埃 = 10的负10次方米)。放弃出国做博士后留校做药物研发尽管看上去柔弱,华甜却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她决定博士毕业延期一年,因为她觉得这个课题还没有结束——大麻素受体与小分子激动剂结合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结构呢?如果能够解析出来,对于炎症和疼痛等药物研发都将带来新的思路。他们的论文去年10月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发表后一个月,国外一个科研团队也发表了相关论文,大家又重新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这就像列车刚提速,却要停下来。”刘志杰教授说,他告诉华甜随时都可以毕业。但华甜主动提出,想继续把这个课题做完。还来不及细细品味成功的喜悦,她又投入了新的战斗。除了春节回了趟家,刘志杰和华甜默契地在大年初五就回到了实验室。华甜在实验室小分子激动剂相比拮抗剂,能量更高,构像更不稳定。“年轻的时候就要努力奋斗。”华甜还是淡淡的语气。她依然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7个小时,没有时间看电视剧,也没有时间约会。有时实在觉得累了,她会睡上整整一天,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实验室。这一次,他们让别的科研团队再次抱憾。他们成功解析了大麻素受体与激动剂复合物的三维精细结构,2017年7月6日凌晨该项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发表,并作为重点文章推介。同一个科研团队关于同一个蛋白的解析,先后在《细胞》《自然》上发表,也是绝无仅有的。那时,再过几天就是华甜的29岁生日,而立之年的她做出了另一个选择——放弃出国做博士后,留校做药物研发。一毕业被学校破格聘为副研究员“华甜不但聪明,而且永远是最勤奋的。”刘志杰说,当年为了挖掘华甜的潜力,他特地把国际上G蛋白偶联受体(GPCR)研究的泰斗级人物雷蒙德·斯蒂文斯“压箱底”的难题交给了她,这个课题曾经难倒过斯蒂文斯在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数位博士和博士后。没想到,华甜在攻读博士期间,只用三年多就解开了难题,一年内接连在《细胞》《自然》杂志发表两篇论文。“你的梦想是什么?”“我想把研究成果转化成新药,实实在在地造福人类。”在与华甜进行了一次长谈后,刘志杰破格将华甜提升为副研究员,正是为了让她能更充分地利用iHuman研究所的资源,尽快独立开展转化研究。或许有人会认为,华甜的成功还是靠论文,如果没有这几篇发在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也不会有连跳两级的破格机会。可刘志杰却不这么认为——即使华甜为课题耗时五年而无果,只要国际同行认可并看好她的科研能力,学校也会给予一定的肯定。华甜觉得,来到上科大、遇见导师刘志杰是自己的幸运。一辈子很长也很短,一种新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她现在只想继续往前奔跑,不管前方是顺风,还是逆风。来源:科研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