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盘点且夫得者

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盘点

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盘点:一, 嫦娥五号成功登月带回月壤,我国成功完成月球取样。二, 九章量子计算机问世,我国量子计算机实现算力全球领先。三, 新一代“人造太阳”问世,我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和运行技术。四,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我国打破国外核电技术垄断。五, “奋斗者”号的海试保障母船“探索二号”返回三亚,我国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海试科考任务顺利结束。六, 中国“天眼“2021年起面向全世界开放,“中国天眼”将成为“世界巨眼”。七, 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打破了美国定位系统GPS的垄断。八, 我国国产首艘万吨级驱逐舰南昌舰入列。九,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海上首飞成功十,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试验成功。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科技取得的成绩让全世界侧目,为中国科技点赞,向科研工作者致敬!

少林寺

回顾2020年十大科技成果,每一项都让中国人肃然起敬

还有不到一个月,2020年就要结束了,回顾这一年,很难用一个准确的心情去做总结。在这一年,新冠疫情让举国上下拧成一股绳,把恐惧的眼泪化作不服输的汗水。也是在这一年,科技领域一次次传来捷报,祖国一次次用研发成果刷新实力,令国人热泪盈眶。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中国在2020年收获的十大科技成果,每一项都让国人充满自信和底气!1、华为5G2020年被称为5G元年,一些国家率先进入5G时代。在全球5G方案服务商中,华为、中兴、诺基亚、爱立信一路你追我赶,在5G市场上攻城略池。其中,华为5G凭借领先12-18个月的技术优势坐稳市场第一。截至今年6月,华为就曾凭借全球91个5G订单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而根据国外研究机构Dell’Oro Group最新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电信设备市场报告,华为5G再次蝉联第一。华为5G是全球唯一一个能够提供“端管芯”多维度协同的5G解决方案,所有技术均来源于自主研发,在低时延、稳定性上的优势有目共睹。在一些对网络要求极其苛刻的科研领域,如自动驾驶、远程手术等,华为5G无疑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案。2、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2020年1月11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使用,它被中国人亲切地称为“中国天眼”。1994年,在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的倡议下正式立项,历时22年建成。“中国天眼”是全球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球面宽度为500米,一举刷新了阿雷西博天文台保持的350米纪录。据国际专家评估,“中国天眼”的综合性能是阿雷西博的10倍,甚至还能搜寻到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外星人信号。“中国天眼”在研究射电天文学、大气科学、雷达天文学等方面有十分积极的意义。2020年12月,曾经全球最大的阿雷西博天文台一夜之间坍塌,全球有能力将测控区间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的天文台,只剩下“中国天眼”了。3、世界首座高铁跨海大桥——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一直以来,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一些海外专家团队搞不定的工程项目,在中国工程师的坚持不懈下一一实现,惊艳了全球,比如赫赫有名的港珠澳大桥。而今年,中国又为世界桥梁领域添了一里程碑式工程——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是全球第一座高铁跨海大桥,它全长20.3公里,主跨400米,目前已经完成了封顶作业。另外,它的设计行车时速达350公里,刷新了世界桥梁最高记录。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预计2022年正式通车,中国这个基建大神,又要惊艳全球了!4、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2020年6月21日,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制的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样车,在上海同济大学磁浮试验线上成功试跑,标志着中国初步掌握了超高速列车的设计能力。项目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高铁的最高设计时速为350公里,民航飞机一般在800-900公里,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可以填补它们两者之间的这段速度空白区间,提供更加灵活的出行方案。高速磁浮在时效性、舒适性、性价比方面优势明显,市场潜力不容小觑。5、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通1994年,北斗项目正式启动,一开始打算和欧洲的伽利略合作,不料对方收了钱却封锁技术。孙家栋等院士一拍桌子,这口气不能忍,我们自己做!前后花了26年的时间,北斗人研发芯片开发系统,打造出全球最精确的导航系统。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第5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中国人迎来属于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截至今年7月,全球已有137个国家和地区与北斗系统签下了合作协议。北斗导航系统精确度可以达到20cm以内,远超美国的GPS。值得一提的是,北斗系统自带短报文通信功能,极端条件下手机无法使用,可以利用该功能与外界取得联系,这也是GPS不具备的。6、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模拟千万核心并行运算超级计算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各国都把它视为国之重器。历史上我国曾长期扮演陪跑的角色,没有任何话语权。为了补齐这一短板,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才自主研发,神威·太湖之光就是最典型的一台中国创造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由40个运算机柜和8个网络机柜组成,它的运算能力高达每秒12.54京,曾连续4年斩获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第一,在国际舞台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2020年7月,中国科大在“神威·太湖之光”上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借助当代最先进的计算方法和世界顶级高性能计算平台,大体系、长时间的高精度第一性原理材料模拟已成为现实。7、中国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研发完成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提升,各国开始寻求用清洁能源代替传统发电。相比之下,核电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转化率优势明显。不过,安全问题一直是核电绕不开的技术焦点,而中国率先攻克了这一难题。2020年9月28日,中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宣布,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完成研发,接下来将进入商用环节。据悉,“国和一号” 采用“非能动”安全设计理念,单机功率达到150万千瓦,代表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核电水平。“国和一号”预计每小时可以为电网提供150万度电,一年算下来单台机组可以满足2200万居民的用电需求,减少碳排放900万吨。8、量子计算机“九章”成功研制传统计算机使用二进制,也就是0和1,在运算一些极其复杂的科研项目时效率特别低。因此,量子计算机应运而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它是高进制的处理器,通过控制光量子提高运算速度。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传来一个好消息,中国自研的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机“九章”成功问世,刷新全球量子计算的速度记录。在此之前,这项记录一直被谷歌的“悬铃木”保持。以经典的计算玻色采样问题为例,处理100亿个样本,九章只需要10小时,而谷歌“悬铃木”需要20天。9、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在成都正式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核聚变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什么是核聚变?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小质量原子聚合成一个大质量原子,并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这也是太阳的工作原理。理论上只要实现可操控的核聚变反应,就可以模拟出一个“人造太阳”。当然了,这个技术门槛相当高,需要满足三点:一是温度超过一亿摄氏度;二是密度足够高;三是等离子体在有限的空间里被约束足够长时间。而我国自主设计的新一代托卡马克装置同时满足了三点要求,因此它的首次放电,意味着中国人离“人造太阳”不远了。10、嫦娥五号成功采样月球样本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它肩负着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月表取样返回。在此之前,全球只有美国和前苏联做到了。12月2日,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表采样和封装,成为全球第三个攻克这项技术的国家。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闪耀在月球表面的那一刻,无数国人热泪盈眶,这一刻等太久了。回顾2020年,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成果让国人充满自信和底气,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无私奉献让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向伟大的中国科研工作者致敬!

社科院发布25项2020年度重大科研成果

读创/深圳商报驻京记者 宋华 文/图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2020年度重大科研成果12月24日在京发布。发布会重点对25项重大研究成果进行了发布。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蔡昉在会上介绍,一年来,社科院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战略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了一批有思想含量、理论分量、话语质量的研究成果。社科院2020年全年共出版专著近400部、研究报告近300部,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理论文章近300篇,报送内部研究报告2000余篇,此外还有大量的学术资料、古籍整理、译著译文、工具书等形式的研究成果。社科院从中遴选25项重大研究成果进行发布。研究成果中,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 通论》和《恩格斯思想年编》入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领域,有《迈上新征程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流行”经济学:应对疫情冲击与恢复经济增长》、《经济蓝皮书:202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202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新中国财政70年系列丛书》(7册)、《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与经验》、《中国农村工业及污染问题研究》、《民法典评注》(7部15册)、《中国法治变革》(上、下)等9项成果入选。社科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陈甦在发布会上介绍,《民法典评注》(7部15册)对1260个法条逐一进行了规范解释。这是我国民法领域迄今鲜见的宏大学术工程。“传统文化与人文基础研究”领域,有《中国民间文学史》(全八册)、《全元词》(全三册)、《新华字典》第12版、《柏拉图知识论研究》、《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史略》、《今注本二十四史》(首批七种98册)、《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新西兰华侨华人史》(三卷)、《小斯当东与中英早期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学史(第一卷):群学的形成》等10项成果入选。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院吕微介绍,《中国民间文学史》是一次对传统社会民间文学资源的全面搜集、系统梳理和汇总结集,是秉承大文学史的理念来进行研究编撰的新时代的多民族文学史,为中国文学史、中国民间文学史的学科建构增添了一套支柱性的著作。小小的《新华字典》一直是出版界的“巨无霸”,第12版今年6月发行引发热议,登上了微博热搜。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白晓丽介绍,第12版修订工作耗时5年,专门设置了几十个研究专项,在保持字典原有风格特点,加强科学性、规范性、简明性、实用性的前提下,对字头字音字形规范、新词新义等进行了全面修订,如根据实际语料增补新词新义,反映当代语言生活。“国际研究”领域,有《“一带一路”的经济学分析》《面向新时代的中拉关系》《拉美国家腐败治理的经验教训研究》等3项成果入选。此外,为纪念夏鼐先生的杰出学术贡献,《埃及古珠考》作为“特别推荐”成果予以发布。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在伦敦大学学院的埃及考古学博士学位论文,完成于1943年,原以英文撰写。这次出版,系其首次译为中文与国内读者见面。该书涉及古埃及串珠的材质、制作工艺、分类、分期、珠子的编排方式和图像表达等诸方面,被认为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原创性的研究,获得广泛赞誉。审读:谭录岗

麦克白

2020年中国五大科技成就大盘点

不平凡的2020年已然过去,这一年,全球新冠肺炎肆虐,很多行业都被迫减缓发展速度,甚至按下了暂停键,然而,新冠肺炎并没有阻挡科技的发展脚步,让我们来回顾一下,2020年,我国取得的哪些令人瞩目的科技成就。一:中国“天眼”开启地外文明搜索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位于我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为国家重大科技发展工程,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该望远镜于2020年1月11日正式投入运行,4月28日,正式开启外星文明探索,期间不断地发现新的脉冲星,截至2020年11月,共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240颗,并且将会在2021年,对其他国家开放,然而我们的目标远不止于此,我们还会对宇宙更多的区域展开探测,星辰大海才是我们远航的目的地。二:天问一号的升空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开启了我国火星探测的第一步,天问一号此次航行,可以说是身兼重任,通过一次发射实现对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任务,即一次完成“绕着巡”,这在人类火星探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对于天问一号的发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颗红色星球,探测火星的大气成分,温度变化,是否存在液态水等相关知识,为火星是否能够成为我们的第二家园提供理论基础。三:嫦娥五号探月嫦娥五号探测器,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经过8天的飞行,以及月球环绕,于2020年12月1日23时11分,在月球表面着陆,在采集月壤完成后,嫦娥五号于2020年12月3日23时10分,从月球表面起飞,在上升器与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成功后,于2021年12月27日1时26分,成功返回月球。使我国继美国以及苏联后,第三个取得月球土壤的国家,嫦娥五号带回的1731克月壤,拥有巨大的科研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月球的土壤成分,了解是否有水以及氧原子存在的证据,嫦娥五号登陆以及返回的技术经验,为我国下一步进行载人登月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奋斗者号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十三五重点规划项目,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成功到达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10909米,这使我国成为即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奋斗者号的成功,让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又打开的新的篇章,对进一步探索海底生物,海底地质构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四:奋斗者号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十三五重点规划项目,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奋斗者号成功到达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10909米,这使我国成为即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奋斗者号的成功,让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又打开的新的篇章,对进一步探索海底生物,海底地质构造,起到了关键作用。五: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系统的开通,打破了美国GPS导航系统的垄断,使我国在军事,通信等诸多关键 领域,不再受制于人,并且北斗系统的高精度,信号强等优点,已经吸引很多国家前来合作。

河润九里

外媒:2020年中国取得众多重大科技成果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九章”计算机助力中国首次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2020年,中国取得众多重大科技成果。不少外国媒体和国际机构对中国取得的科技进步给予积极评价,认为中国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埃及《金融报》网站刊文说,嫦娥五号首次月面采样并返回地球,这是“巨大的科学成就”。近年来,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发展迅速,埃中两国在相关领域保持着高水平的互利合作。中国为埃及援建的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项目将于2021年完工,建成后将有中国专家在现场协助设备安装、调试和进行相关技术培训。 巴西《这就是》杂志网站刊文说,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这是时隔40多年再次有人类航天器重返月球并成功采样。这些样品将更好地帮助科学家了解月球表面的风化作用、火山作用和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质演化等。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这一突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报道认为,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突破推动全球量子计算研究达到新高度,对整个科学界“都是很令人鼓舞的消息”。 2020年12月23日,中国研制的时速350公里高速货运动车组在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正式下线。日本《朝日新闻》报道说,与航空、公路运输相比,该货运动车组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具有运输时效性高、运输成本低、能源消耗低等优势,体现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自主创新水平显著提升。 欧洲专利局在2020年发布的多项有关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在科技创新和专利申请方面势头强劲,尤其是在新能源、数字技术等关键领域,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集聚地。其中,欧洲专利局在2020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中国成为四大创新强国之一。在2020年12月的报告中,欧洲专利局表示,中国第四次工业革命相关技术专利申请数快速增长,已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专利的全球领先者之一。 巴西《圣保罗州报》报道认为,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中国是全球在研发方面投入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中国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专利的制度保障是衡量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中国政府正在不断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增强系统保护能力。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将有利于支持科技创新,推动市场投资新技术。 (本报记者王骁波、周輖、李晓骁、刘军国、张朋辉) 【编辑:朱延静】

瓠叶

2020年中国高科技领域十大突破

2020年即将过去,这一年,美国在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对中国实施更严厉的制裁和封锁,300多家中国机构、大学、企业遭到美国制裁,美国举全国之力打击中国核心企业、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在美国的严厉制裁、封锁和打击下,中国高科技、中国高端制造业怎么样了?被美国打趴下了吗?事实证明,中国不仅没有被打趴下,而且还以更加迅猛的速度赶上甚至超过美国,向着星辰大海飞奔,2020年在高科技领域取得许多重大突破。一、“硅-石墨烯-锗晶体管”研发成功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的题为《垂直结构的硅-石墨烯-锗晶体管》的论文中宣布,中国首次制备出以肖特基结作为发射结的垂直结构的硅-石墨烯-锗晶体管,成功将石墨烯基区晶体管的延迟时间缩短了1000倍以上,可将其截止频率由兆赫兹提升至吉赫兹领域,并在未来有望实现工作于太赫兹领域的高速器件。这种材料的导电性远远超过单晶硅,是单晶硅的1000倍。石墨烯材料是重量更轻、体积更小的复合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武器防弹系统、防弹头盔、防弹衣、民用充电技术领域,并可用于高端芯片制造,将打破芯片制造被美国垄断的局面。这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在这一尖端科技领域又一次站在了世界之巅位置。二、国产超燃冲压发动机取得600秒持续时间,打破世界记录6月20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传出消息,范学军团队研制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在一次地面试验中,已实现连续600秒运行时间的成绩,这也将打破美国X-51曾经持续210秒的世界纪录。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全称是“超声速燃烧冲压式发动机”,作为中国空天飞机组合动力的关键部分,意义非同小可,超燃冲压发动机在相同的基础下,推力可以达到同等火箭的四倍以上,基本有6-25马赫之间的飞行速度,可以为一些高超音速武器的动力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高超音速武器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超燃冲压发动机作为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首要关键技术,给研发新型高超音速武器提供了非常大的推力。三、北斗导航系统完成卫星组网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在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入网、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之后,将向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以及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可实现实时的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导航定位增强服务能力。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也是我国第一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北斗三号卫星组件实现了100%国产化,卫星核心的元器件也全部实现国产化,我国实现了卫星导航基础产品(天线、芯片、板卡、接收机)完整的产业链。四、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7月23日12时41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此次火星探测是我国行星探测阶段的首次任务,也是我国深空探测领域全新的里程碑,将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3个目标,这是其他国家第一次实施火星探测从未有过的,“天问一号”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航天进入了深空时代。五、自主研发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首飞成功7月2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首飞成功。在AG600成功之前,我国在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上一直处于空白状态,与国际上有较大差距。而”鲲龙”AG600的成功,填补了我国在此项技术上的空白。这也标志着我国在自研大飞机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六、“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下潜到10909米深度11月10日8时12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融合了之前两代深潜装备的优良血统,不仅采用了安全稳定、动力强劲的能源系统,还拥有更加先进的控制系统和定位系统,以及更加耐压的载人球舱和浮力材料。七、嫦娥五号完成在月球“挖土”、地外天体起飞11月24日4点30分,嫦娥五号搭载长征五号遥五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随后实现了在月球着陆、在月球表面展现中国国旗、在月球“挖土”、首次在地外天体起飞、上升器将与环月等待的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将月球样品转移到返回器等环节,目前嫦娥五号正在返回地球的途中。八、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11月27日0时41分,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创造了全球第三代核电首堆建设的最佳业绩,标志着中国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垄断,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对我国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是我国核电创新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主的型号标准体系,所有核心零部件均已实现国产,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九、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潘建伟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进行同样的计算要用6亿年才能完成,这一突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2019年9月,美国谷歌公司推出53个量子比特的计算机“悬铃木”,对一个数学算法的计算只需200秒,而当时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顶峰”需2天,实现了“量子优越性”。实验显示,当求解5000万个样本的高斯玻色取样时,“九章”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富岳”需6亿年,等效来看,“九章”的计算速度比谷歌的“悬铃木”快100亿倍,并弥补了“悬铃木”依赖样本数量的技术漏洞。潘建伟团队这次突破历经20年,攻克了高品质光子源、高精度锁相、规模化干涉三大技术难题。12月4日,这一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十、核聚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12月4日14时02分,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标志着中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为我国核聚变堆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托卡马克装置,是我国新一代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采用更先进的结构与控制方式,等离子体体积达到国内现有装置2倍以上,等离子体电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离子体离子温度可达到1.5亿度,能实现高密度、高比压、高自举电流运行,是实现我国核聚变能开发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依托装置。2020年是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业实施制裁和封锁最严厉最疯狂的一年,但越封锁越突破,越是艰难越向前,中国并没有被美国打趴下,而是发挥中国国家队的强大力量,在一系列重大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许多领域实现了对美国的追赶甚至超越。中国正是在美国的严厉制裁和封锁状态下,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精神,在重大科技和制造领域一步一步实现了突破,打破了美国和西方的封锁和垄断,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向着星辰大海飞奔!免责声明:本文转自李光满冰点时评,作者李光满。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本公众号转载仅为分享、传达不同观点,如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转自丨 李光满冰点时评作者丨 李光满编辑丨 刘瑾研究所简介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电话:010-82635522

卡米诺

硬核!盘点2020中国黑科技新成就

中国量子计算新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阳”放电、中国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近日,科技界好消息不断。“九章”、“华龙一号”、“奋斗者”号…响当当的名字,你了解多少?“九章”、“华龙一号”、“奋斗者”号…响当当的名字,你了解多少?“九章”、“华龙一号”、“奋斗者”号…响当当的名字,你了解多少?“九章”、“华龙一号”、“奋斗者”号…响当当的名字,你了解多少?“九章”、“华龙一号”、“奋斗者”号…响当当的名字,你了解多少?“九章”、“华龙一号”、“奋斗者”号…响当当的名字,你了解多少?“九章”、“华龙一号”、“奋斗者”号…响当当的名字,你了解多少?“九章”、“华龙一号”、“奋斗者”号…响当当的名字,你了解多少?点赞中国“黑科技”,致敬每一位建设者!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梁佳彤 审读:谭录岗

巨冢

2020,科技领域的“中国年”!

图为九章量子计算机2020年,注定这个世界形势是不断变化的,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科技大发展。是由无数科学家们的努力奋斗而得来的。而在今年,在科学技术发展领域中依然持续地发展,甚至有许多重大突破!比如“九章”、新一代“人造太阳”、龙华一号、奋斗者等等。这些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给广大人民带来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九章”问世12月4日,中国科技大学等一行人构建了一台76个光子100个模式的量子计算机。“九章”是目前处理“高斯玻色取样”的速度最快的,只需一分钟就可以完成。且从外观看来,它更像一台敞开的运算系统,在3平米的格子中摆满了上千部件,另一张桌子上,摆放了其接收器,如果你站在这两张桌子之间,那就说明你置身其中。图为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建成新一代“人造太阳”同日,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首次实现成功放电,这意味着中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装置的设计、建造技术,也为我国的核聚变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采用特别先进的结构与控制方式,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规模最大且参数最高的新装置,为核聚变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程技术与人才基础。图为 福建第一核电站“华龙一号”华龙一号的建造见证了我国核电站的发展与成就。虽然中国以前也有核电技术,但是相较于其他国家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还是差了不少。“华龙一号”的成功十分重要。也标志着中国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垄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而现在中国能将第三代核电技术推向国外,让世界人民受益!中国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深潜试验“奋斗者”号“奋斗者”号研制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深海领域的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从以往的“蛟龙”号、“深海勇士”以及到现在的“奋斗者”号,一次次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中国科学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勇气,为世界科研树立了风向标。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属于自己,更普遍适用于世界!将世界顶尖的技术从人类的幻想一步步“带入”现实之中,震惊了无数的外国媒体与我国人才们。一次次展现出“中国技术”的先进之处。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我们将彻底引领世界 的这种风潮,成为各领域的领头羊!(朱艺)

阮籍

2019世界前沿科技盘点,2020世界前沿科技盘点

2019年/2020年,世界政局都在动荡不安、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大国冲突明显升温、国际治理步履维艰,但科技却成为阴霾中一抹耀眼的亮色,创新多点突破,成果遍地开花,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成为推进未来经济转型发展,甚至政治格局变化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基础科研方面,基础研究屡获新突破,不断拓宽人类对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和意识本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认知。例如,首张黑洞照片问世,进一步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科学家首次在“超级地球”大气层发现水蒸气;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发现热传递的第四种方式,实现声子真空传热;首次证实水结冰过程中“临界冰核”的存在;首次合成世界第一个含 18 个碳原子的纯;首次论证现代人类确切起源地;首次解析人类胚胎着床过程等。在技术创新方面,创新突破明显提速,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谷歌(Google)实现“量子优势”,开启量子计算新时代;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问世,有望推动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发展;3D打印出会“呼吸”的人造器官,为人类器官移植带来巨大期望;新基因编辑系统“先导编辑”问世,分子剪刀向超精确迈进;首款无创脑控机器人手臂诞生,脑机接口再获突破等。在产业变革方面,成熟技术加速落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形成新的生产力。如5G商用从2019年开启,将重构全球数字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应用加速社会向智能化转型;全球竞相布局区块链,数字货币迎来爆发式发展;太空探索热情高涨,商业航天产业向阳而生;生物医药突破不断,助力大健康产业快速膨胀;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能源革命渐行渐近等。总体来看,2019年全球科技从微观到宇观均在加速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集群式技术创新浪潮持续涌现,并呈现多点群发之势,交叉融合加深。科技正为经济和产业变革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深入已成为大势所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谋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抓手,各国纷纷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投资和战略布局。科技是国家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已成为共识,大国间科技竞争博弈日益激烈,全球科技创新竞合进入一个新阶段。新兴经济体与传统强国科技创新之争愈演愈烈成为新趋势。发达国家凭借固有优势,在保持科技创新领先地位的同时继续加速“奔跑”,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则表现抢眼,努力追赶,在部分领域跻身前列。例如,中国在5G和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出一批科研成果;印度软件制造业发达,班加罗尔甚至被誉为“印度硅谷”,生物医药也是印度的优势产业,印度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仿制药生产国;俄罗斯在国防、飞机制造、核工业等领域继续保持优势。2019年,美国以 5810.3 亿美元的研发投入保持全球第一,但全球份额已由10年前的34%降至24.98%;中国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以5192.2亿美元位列第二,其份额由10年前的12.5%增至22.32%;日本研发投入为1931.7亿美元,位列第三;印度研发投入增速最快,同比增长9.07%,达940.6亿美元,首次超越韩国位列第五。韩国研发投入强度居世界之首,高达4.35%;欧洲数国由于经济疲软等原因,研发投入增长乏力,但研发强度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从创新表现来看,新兴经济体正在成为重要创新主体。根据 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发达国家仍然在创新活动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新兴经济体的排名持续上升,对世界创新格局已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国际专利体系,对全球研发和国际专利申请率的贡献显著提升。全球科技“对抗”之势明显加剧,全球创新面临更多风险和阻碍。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实力快速提高,技术自主化水平日益提升,产业链逐步向高端转移,美国明确将中国视为美国在全球最大的竞争对手,遏制中国科技的手段层出不穷,如限制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打击中国高科技企业、阻挠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等。全球研发投入概况示意中国、美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两大经济体,两国关系对于全球经济创新发展举足轻重。中美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本应成为人类科技进步的一大助推器,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认识到,科技创新是解决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紧张等重大问题的一剂良方。但是,这些重大问题只有全球国家和地区的密切合作甚至全球共同行动才能真正解决。在科技合作上采取“零和”思维甚至搞“科技冷战”,无疑会影响全球科技合作局面,减缓全球创新态势,进而阻碍人类文明进程。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既是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大量涌现的过程,也是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相适应,并不断革新、提升的过程。当前,科技在伴随和推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生态等深入协同发展的同时,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产生深刻影响,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在这场大变局中,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实力增长的发动机,是导致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利益格局在这个进程中不断演变和调整的最根本的动力。世界各国不得不面对这种变化,将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视为国家战略机遇,通过积极和多样化的产业政策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新产业的培育,推动国家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不断进步。随着全球地缘战略角逐的中心舞台由欧美地区向亚太地区转移,战略竞争的范围从传统领域不断扩展到太空、网络、极地等领域和人工智能、脑科学、5G等新技术、新疆域,全球治理面临的问题更加多元、复杂。大国权力格局之变,已经开始冲击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的功能与地位,推动全球治理规则和理念加速转变,现行国际体系重构将不可避免。科技进步为重大全球性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当今世界正面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生态危机、粮食危机、能源短缺、卫生问题、恐怖主义、网络信息安全、全球政治经济不平状况加剧等重大全球性问题,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可能的方案。例如,科技进步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可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绿色能源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为解决能源短缺和全球气候变暖提供有效方案;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揭示人类生命现象、探讨疾病机理提供新依据,也为研发生物医药、开展疾病诊断和防控提供新手段,进而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科技进步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全球性问题往往超过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这些问题,没有哪个国家或少数国家组成的“国家集团”能够独自承担、独立解决,或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只有全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国家形成紧密合作的“命运共同体”,才能共同应对和解决重大全球性挑战,但要达到此种共识还任重道远。数字化革命带来“智慧化”社会治理新模式。近年来,前沿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社会治理注入了新活力,并极大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了社会治理人性化、现代化、智能化创新。其中,大数据技术已在交通出行、公共安全管理、房屋价格监控、城市公共设施利用、公共参与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快速收集与挖掘、及时研判与共享,为社会治理开展科学决策和准确预判提供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模拟人类的智慧,逐步进入公共领域,推动智能警务、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智能化应用发展,让社会治理更加便捷、高效;区块链技术由于具备分布式、透明性、可追溯性和公开性等特征,适用于促进社会治理结构扁平化、治理及服务过程透明化,有效提高政府社会治理数据安全性,推动治理智能化和可信政府建设等。这些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通过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慧化”社会治理新模式,可实现对社会运行的精确感知、对公共资源的高效配置、对异常情形的及时预警、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极大推动社会治理向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而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则标志着国家实力的增长。安全风险与伦理挑战日益凸显,科技伦理规制亟须提上议程。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挑战。例如,大数据技术不仅带来了便捷,也带来了网络安全、个人隐私等方面的困境;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从设备解锁、刷脸支付到安检、安防、犯罪侦查等,在带来效率、便利并增进社会福祉的同时,也不断引发歧视偏见、隐私保护、个人自由、伦理边界等争议;基因编辑、脑科学等生命科学的新进展,在守护人类健康的同时,也使传统意义上的生命与家庭伦理受到挑战,生物技术的武器化和两用生物技术缪用等更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灭顶之灾;新兴社交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变革信息传播格局的同时,也正在带来虚假信息、信息操纵和伪造、“真相衰退”等负面影响,给国家安全、公众利益和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困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力量越强大,它带来的风险可能也就越大。如何促使科技按照人类规则发展,使其成果造福人类,而不是摧毁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秩序;如何加强科技伦理规制,让科技始终向善,成为人类社会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胜能

重磅!中科大2020年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一览,真牛!

2020年,中国科大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作为第一单位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8篇成果。潘建伟、包小辉、张强等与合作者,采用单光子频率转换技术成功地将经由50公里光纤连接的两个量子存储器纠缠起来,为构建基于量子中继的量子网络奠定了基础。林毅恒教授与合作者们使用同一个分子内,跨度达七个数量级的两对转动能级,实验上分别演示与原子的量子纠缠并进行定量表征,为使用分子开展量子信息处理迈进重要一步。潘建伟、彭承志、印娟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取得量子通信现实应用的重要突破。潘建伟、苑震生等与合作者提出并实验实现原子深度冷却新机制,并首次在光晶格中同步制备了1250对高保真度原子纠缠态,为基于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规模化量子计算与模拟奠定基础。季恒星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们在新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新设计的黑磷复合材料使兼具高容量、快速充电且长寿命的锂离子电池成为可能。赵忠教授团队通过发育生物学和植物病毒学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找到了植物干细胞免疫病毒的关键因子——WUSCHEL蛋白,揭示了植物茎尖广谱抗病毒的机制。潘建伟、苑震生等与合作者开发了一种专用的量子计算机——71个格点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拟器,对量子电动力学方程Schwinger模型进行了仿真,观测到局域规范不变性。潘建伟、陆朝阳、刘乃乐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合作者,构建了76个光子100个模式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出品“双一流”建设工作小组 制作策划:发展和改革办公室 中科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监制:梁琰/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美术指导:石千惠/美丽科学动画制作:美丽科学团队(石千惠 陈银浩 董逸涵)封面设计:刘思晏/美丽科学鸣谢:视频相关科研团队本期编辑:金亚兰审核:袁陈、肖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