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最令人难以忘记的就是抗日战争,抗日战争从1931年9月18开始,到1945结束,长达14年,在这14年当中,我国诞生了许多革命先辈,然而在战争当中,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低着头跟着日本人走,带着日本人打自己的同胞,这就是我们口中的汉奸。然而抗日战争结束了这么多年,有些人骨子里面依旧还是留着汉奸的血统,此人曾经还是北大毕业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却诈骗祖国7000亿,如今在国外用诈骗祖国的钱花天酒地,这个就是胡士泰。胡士泰出身于1963年,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他父母每天都是背朝黄土,父母为了把他送出大山,砸锅卖铁送他去读书,胡士泰没有让父母失望,在恢复高考之后,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在校期间,胡士泰非常用功的读书,舍友看到他废寝忘食都被他感染,由于家中的条件一般,胡士泰就向学校申请的助学奖金,但是北大并不缺成绩优秀的人,为了能够让胡士泰拿到这份奖学金,辅导员和老师都向学校推荐,他也如愿拿到了奖学金。在当时,北大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一种是自费,一种的学校援助,胡士泰自然是选择了第二种,他在国家的保送下很顺利的前往澳大利亚留学,到了澳大利亚之后,胡士泰受到了当时文化的影响。于是胡士泰就选择留在澳大利亚长期发展,在校期间,胡士泰就读冶金和矿石专业,国家也是无条件给予胡士泰经济上的援助,毕业之后,他在澳大利亚学习的推荐下前往了当时全球矿业集团就业。而我国给胡士泰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就业机会,但是胡士泰并没有做出任何的回应,到了1997年,胡氏泰加入了澳大利亚国籍,他为了能够在公司里面更好的发展,就到处找合作伙伴。于是他就把目光放在了地大物博的祖国,他以全球第三矿业集团的经理身份跟我国的钢铁企业取得了联系,而我国的钢铁企业也希望能够跟全球第三矿业集团达成合作关系,拥有澳大利亚国籍和“中国人”的胡士泰就成了中间人。但是胡士泰的目的并不单纯,他的目光不仅仅只是盯上了祖国的钢铁企业,而是想要得到钢铁企业的一些情报,他就开始利用自己的身份频繁的跟钢铁企业负责人联系,又借着合作的关系请他们喝酒吃饭。一来二去,胡士泰跟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利用各种“酒桌文化”疯狂的套取情报,拿到了当时非常重要的矿业数据,根据统计在2004年到2007之间,矿石市场的价格上涨了71.5%,到了2008年更是高涨到了80%。这样近乎疯狂的涨价,我放觉得非常不合理,于是开始调查,他们发现这些大肆涨价的矿业公司当时来自澳大利亚,在2009年,我放掌握了一些证据,就立刻抓捕了胡士泰,并在他的办公室发现了十多份矿业的绝密资料。经过专业的数据分析,仅凭这些绝密资料,就足以判胡士泰死刑,而澳大利亚方面通过外交手段为胡士泰辩解,根据统计,我国在这6年时间当中损失了7000亿元人民币,胡士泰最终被判了10年有期徒刑。2018年,胡士泰由于表现良好,提前出狱,澳大利亚矿业公司也将胡士泰接了回去,继续在公司就职,如今胡士泰依旧在花着诈骗祖国的钱在澳大利亚花天酒地。对此,你怎么看?
绿荫婆娑的主马路,典雅静谧的图书馆,朝夕相见的四位地质先贤的塑像,见证了属于2020届毕业生的这一庄严时刻。6月28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届“云”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隆重举行。新华网、央视频、学习强国、学校官方微博、抖音、快手和B站七个网络平台同步直播典礼全程,50余万人次观看现场直播,20余万人次点赞,共同庆祝和铭记这个特别的日子。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莫宣学,校领导马俊杰、孙友宏、万力、王果胜、刘大锰、刘伟、段翔,学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相关部门及单位负责同志出席典礼。典礼由党委副书记林善园主持。林善园副书记主持典礼经历了“云课堂”“云答辩”“云就业”“云毕业”“云离校”的全新挑战,克服了重重困难,2020届毕业生交出了合格答卷,顺利毕业,5676人获得学位,其中,242人获得学历教育博士学位,2人获得同等学力博士学位,799人获得学历教育硕士学位,972人获得硕士专业学位,1958人获得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士学位,1673人获得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士学位,来华留学生中9人获博士学位、14人获硕士学位、7人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毕业典礼上,党委书记马俊杰宣读了《关于表彰2020届优秀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决定》,210名同学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优秀毕业生、335名同学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生,160名同学赴西部基层就业。校领导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和西部基层就业毕业生代表颁奖,为2020届毕业生校友联络员代表颁发聘书。马俊杰书记宣读表彰决定这是一场特殊的毕业盛典,因疫情影响,共有104名毕业生参加现场典礼。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为在校的每一名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颁发毕业证书、执拨穗礼。毕业生纷纷在网上留言,“云端表示极度羡慕现场”“酸了酸了,我也想接受拨穗礼”……校长孙友宏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现场和直播屏幕前每一位顺利毕业的同学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与大家郑重约定,欢迎日后回校参加任何一届的毕业典礼,他愿为同学们亲自拨穗正冠,弥补今天未能亲临典礼的遗憾,学院路29号始终是大家寄放青春的心灵港湾,地大永远期待与大家的下一次相逢。孙友宏说,这场疫情虽然给国家带来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改变了一些人的人生轨迹,但是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著的制度优势,充分展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举国战“疫”的热血征程为同学们的求学生涯上了最生动的一课,走出疫情的阴霾,大家必将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坚强,成为澎湃时代洪流中奔涌的“后浪”。孙友宏校长讲话在即将开启新征程的庄严时刻,孙友宏向2020届毕业生提出四点希望: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努力成为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让地质报国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放眼世界,心系天下,努力发挥地球科学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性、基础性、系统性科技支撑作用,在推动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进程中找准定位,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智慧与力量。仰望星空,志存高远,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在追梦的路上努力奔跑,勇攀高峰。脚踏实地,不懈奋斗,坚持学以致用,注重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练就过硬本领,把汗水洒在不懈奋斗的足迹上,用辛勤的劳动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留学生代表巴瑞讲话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自几内亚的巴瑞同学代表所有留学生对学校给予的贴心关怀和帮助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他表示,不辜负期望,把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基层员工代表姜绪波讲话基层员工代表、保安队中队长姜绪波在发言中说,“我们会坚守校园安全防线,等到疫情过去,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教师代表郭华明讲话“感谢你们对老师的理解、支持与付出,你们的朝气、活力和创造力为课堂教学、校园管理和科学研究输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教师代表、水资源与环境学院郭华明老师代表全体教师送上了对毕业生的祝贺和期望。毕业生代表王海洋讲话珍藏起一个深爱的名字:北地学子,今天,所有毕业生又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身份:北地校友,毕业生代表、数理学院王海洋同学在发言中说,“将传承北地精神,肩负时代重任,牢记母校的期盼和师长的教诲,奔赴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伟大战场,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全体2020届毕业生向学校赠送了一块泰山石,祝愿祖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祝愿学校开拓进取,再攀高峰。学校为每一位2020届毕业生赠送了一枚量身定制的毕业纪念戒指,希望毕业生行有所戒,情有所指,不辞江阔山高,敢与日月争辉。毕业生赠送泰山石全体毕业生庄严宣誓,“秉求实之精神,蓄创新之能量;藉地大之浓墨,谱大地之华章;振羽翼以致远,视担当以寻常;济苍生与天下,为国富与民强”,郑重承诺用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北地人的地质报国精神和实干复兴的爱国担当。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主办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文字 / 谭艳敏 徐炎摄影 / 王启祥 屈元英 王鑫视频 / 桑都楞美编 / 何诗凡 吕松卓责编 / 王泽 吕松卓
今天,上海交通大学3300余名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学位,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霍英东体育中心举行。毕业生中,900多位同学选择奔赴国防企业、重点行业、一流学术机构、西部基层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践行理想。图说:毕业典礼现场 来源/南洋通讯社(下同)人生无捷径坚守成大器上海交大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对学子们说:“做出选择只是事业的起步,要想成就事业,必须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一个人坚守十年、攀登十年,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领域的翘楚。相反,沉不住气、静不下心,终究难成大器。”他与毕业生分享道,坚守首先要适应环境、扎根生长,要拿出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和激情,带着问题学习,敢于承担重任,还要俯下身来做事、诚心诚意待人;坚守关键要积蓄能量、厚积薄发,希望大家在顺风顺水时,要不骄躁,一步一个脚印,把路走实,也希望大家在中流击水处,能够保持平常心,勤修内功、不断蓄力,争取“十年磨一剑”的大作为;坚守就应当不忘初心,敢于追梦,希望大家都能够不满足于个人的成绩,矢志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乃至人类的命运攀登高峰、实现突破。科研报国 投身祖国建设复杂微纳介质辐射特性研究、双光梳干涉仪及其应用、三维颗粒系统微观动力学研究、探究肠道菌群、饮食与人体健康的互作、白血病发生的表观遗传机制及造血干细胞重编程……经上海交大各学院、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及学校优博评审委员会评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今年有15篇论文获评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2篇论文获评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交大学子学术报国,优博论文聚焦学术最前沿。今年联合培养的交大巴黎高科学院迎来首届35位毕业生,他们精通中文、英文、法文,在法国预科模式和校企联合培养下具有扎实的数理和工科基础。多数毕业学选择投身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部分学生将赴海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不忘初心,矢志报国”是交大学子们追逐的梦想。胡晓峰是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博士毕业生,“科技报国,追逐中国梦”是他的理想。力学研究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基础,其科研难度大且异常辛苦,但胡晓峰在博士期间选择继续进行流体力学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2018年,一次参加中航发商发的走访调研活动,更加坚定了他“科技报国”的志向,也由此启航职业生涯。与胡晓峰一样,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朱彦楠也有一个报国梦。在校期间,她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励,并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51275288)及装配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项目,且拥有四篇SCI及EI学术论文成果。毕业后她将投身建设祖国装备制造业,为家乡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博士毕业生孙清洋一直以“家国情怀”为奋斗源泉,在交大读博期间,孙清洋通过实验室课题组的项目工作与雷达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他毕业后毅然投身国防事业,为祖国的先进雷达装备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长江日报-长江网9月4日讯(记者占思柳)9月4日上午9时30分,华中科技大学2020级研究生新生在光谷体育馆举行开学典礼,迎接1993名博士研究生、7626名硕士研究生的到来。校长李元元寄语新生:要德才兼备,追求卓越,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研究生新生齐唱《歌唱祖国》。 记者任勇 通讯员高翔 摄“你们当中,大部分是95后、00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影响,你们网络学习、线上答辩、云端面试,战胜了诸多困难与挑战,通过了疫情大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点赞95后、00后时说的那样,你们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在开学典礼中,校长李元元发表演讲,点赞了2020级新生,并要求学生德才兼备,追求卓越,厚植家国情怀,提升创新能力,培育人文精神,恪守学术规范。校长李元元发表演讲。记者任勇 通讯员高翔 摄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梁栋作为新生代表发言,她曾放弃了直接攻读研究生的机会,选择先到西藏服务一年。“我从1037号森林走向了世界屋脊,经历了高原反应,体重连跌,虽然缺氧,但不能缺精神!”她提到,在今年抗击疫情的前线上,华中科技大人体现了“读一所学校,爱一座城市”的情怀和担当,收到身边同事的“梁栋,这是你们学校的医院”“梁栋,这是你们学校的同学”等称赞,她发自肺腑地为华中科技大感到骄傲。5年前是华中科技大本科新生,今天又迈入了研究生征程,她将继续迎接挑战。“我国目前面临的诸多“卡脖子”科技难题,归根结底还是基础研究的问题。同学们要志存高远,勇攀世界科技高峰,敢于啃‘硬骨头’,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努力冲击诺贝尔奖。”化学院院长朱锦涛教授作为导师代表发言,勉励学生做科技创新的弄潮儿。在提到要冲击诺贝尔奖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开学典礼现场。记者任勇 通讯员高翔 摄典礼在全体起立、近万名新生齐唱《我的祖国》的歌声中结束。来自法学院的新生李文倩表示,此刻感觉很受鼓舞,希望自己能铭记“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做一名合格的华中科技大人。来自电气学院的新生林晨生说,希望能像新生代表梁栋一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法学院新生一凡说,只希望自己能像校长说的那样,不仅仅把论文发表在顶级期刊上,还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编辑:贺方程 实习生:余可婧】【来源:长江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长江日报-长江网9月4日讯(记者占思柳)9月4日上午9时30分,华中科技大学2020级研究生新生在光谷体育馆举行开学典礼,迎接1993名博士研究生、7626名硕士研究生的到来。校长李元元寄语新生:要德才兼备,追求卓越,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图为研究生新生齐唱《歌唱祖国》。 记者任勇 通讯员高翔 摄)“你们当中,大部分是95后、00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影响,你们网络学习、线上答辩、云端面试,战胜了诸多困难与挑战,通过了疫情大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点赞95后、00后时说的那样,你们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在开学典礼中,校长李元元发表演讲,点赞了2020级新生,并要求学生德才兼备,追求卓越,厚植家国情怀,提升创新能力,培育人文精神,恪守学术规范。(图为校长李元元发表演讲。记者任勇 通讯员高翔 摄)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梁栋作为新生代表发言,她曾放弃了直接攻读研究生的机会,选择先到西藏服务一年。“我从1037号森林走向了世界屋脊,经历了高原反应,体重连跌,虽然缺氧,但不能缺精神!”她提到,在今年抗击疫情的前线上,华中科技大人体现了“读一所学校,爱一座城市”的情怀和担当,收到身边同事的“梁栋,这是你们学校的医院”“梁栋,这是你们学校的同学”等称赞,她发自肺腑地为华中科技大感到骄傲。5年前是华中科技大本科新生,今天又迈入了研究生征程,她将继续迎接挑战。“我国目前面临的诸多“卡脖子”科技难题,归根结底还是基础研究的问题。同学们要志存高远,勇攀世界科技高峰,敢于啃‘硬骨头’,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努力冲击诺贝尔奖。”化学院院长朱锦涛教授作为导师代表发言,勉励学生做科技创新的弄潮儿。在提到要冲击诺贝尔奖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图为开学典礼现场。记者任勇 通讯员高翔 摄典礼在全体起立、近万名新生齐唱《歌唱祖国》的歌声中结束。来自法学院的新生李文倩表示,此刻感觉很受鼓舞,希望自己能铭记“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做一名合格的华中科技大人。来自电气学院的新生林晨生说,希望能像新生代表梁栋一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法学院新生一凡说,只希望自己能像校长说的那样,不仅仅把论文发表在顶级期刊上,还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编辑:贺方程 实习生:余可婧】
今天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是对于地大人而言,也不平凡。今天是杨起先生100周年的诞辰日。100年前的今天,杨起先生(1919年5月17日—2010年11月21日)出生于山东蓬莱。他是著名煤田地质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小编很早就知道“杨起”。多年前,小编还在上高中时,读著名作家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求学文章《地质系同学》,文中就提到了杨起先生的名字。在汪曾祺眼里,年轻的杨起高高瘦瘦、斯斯文文,不太爱说话,他是著名文学家杨振声之子。当时小编是文学青年,对于汪曾祺在作品里提到的名字都非常在意。小编来中国地质大学读书后,就和杨起先生“不期而遇”,原来,他就是我们学校的大教授!杨起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下文给这位大先生进行全景“画像”:杨起的父亲杨振声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白话文的大力倡导者。20世纪30年代初,父亲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起举家迁往青岛。在那里,杨起目睹外国军舰在我国领海耀武扬威,心中非常气愤,决心长大后学造船,憧憬着用他造的大军舰把侵略者赶走。父亲的言传身教,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埋下了刚正、爱国的种子并化成报国宏愿。杨起的中小学是在青岛和北平完成的。1937年,因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清华、北大被迫南迁,本想报考清华大学学造船的杨起,不得已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北平沦陷后,燕京的学生乘校车进城,到西直门时要受日本兵的检查,杨起不甘忍受这一侮辱,他毅然冲破学校的阻拦,设法逃出北平,辗转到达长沙,借读于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日寇步步进逼,大片国土沦陷,南京失守,临时大学只好迁往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杨起参加湘、黔、滇旅行团,跋山涉水步行3000多里到达昆明,经考试后正式成为西南联大的学生,但此时已不可能学造船,在父亲挚友李四光先生的影响下,改学地质,立志为祖国多找地下宝藏。1943年6月,杨起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地质学部研究生。1944年,在读研究生时,他冒着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军阀统治黑暗的极大风险,参加新疆地质调查所的筹建,成为我国早期涉足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研究者之一。经过艰苦的工作,他获得的八道湾矿区煤系地层、构造和含煤性等有价值的地质资料及地质分析,为新中国成立后乌鲁木齐煤田的进一步开发起了重要作用。1946年5月,杨起研究生毕业,留北京大学地质系任助教,后晋升为讲师。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他由北京大学调入北京地质学院,参加建院工作,并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煤田地质及勘探专业。1952—1978年任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副教授。1978年后,任武汉地质学院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教授,1983年起任博士生导师。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致力于煤田地质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成为中国煤田地质专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先后任过地质学院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系副主任;中国煤炭学会理事和名誉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名誉主任;中国煤岩学组副组长、组长;第10届、第11届国际石炭纪地层与地质大会和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经济地质学科组和化石燃料地质——煤学科组的执行主席;国际地质合作计划(IGCP)166项国内组长,并出色完成了(IGCP)166项的国内组织领导工作。1952年初创煤田专业时,为能早日开课,杨起勇挑重担,同时主讲两门课,并常常为赶写第二天所需的讲义而工作到深夜,同时还领导着实验室的筹建工作。他不仅超额完成自己负担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还助人为乐,凡有同行前来索取讲稿、教学标本,他从不保守,总是热情提供。杨起很重视专业队伍的建设,热心扶持中青年教师,甘为人梯。对初上讲台的教师,从讲课内容到表达方式都一一指导。为了使青年教师能早日独当一面,他将课题连同他的新思路一齐让给他们研究。十年动乱之后,他痛惜那些失去的宝贵时光,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外语水平,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热情帮助大家学习外语。他还组织年轻教师翻译出版经典著作《斯塔赫煤岩学教程》,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们的外语水平,也为当时科技资料极其匮乏的国内学术界及时提供了一本优秀的参考书。此外,他很重视学术交流,尽力支持、推荐教师和研究生出国访问、学习进修,及时掌握、介绍国内外研究动态。在煤田地质教学中,他不仅在国内率先开出煤田地质学和中国煤田等专业课程,还先后四次主编或参加编著《煤田地质学》、《中国煤田地质学》。这些专著及时吸取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资料,总结了我国煤田地质特点和规律,成为指导我国煤田地质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宝贵文献。杨起在学术上提倡兼容并包,强调打好基础,求实进取,严格要求。他主张搞科学要有献身精神,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百折不挠、严肃认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无限热爱。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在煤田地质领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带领年轻的教师培养出上千名煤田地质专业人才,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数十人。许多学生成为煤田地质战线上的学术带头人或领导,有些学生已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杨起的研究工作总是根据国家的需要安排。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为探讨我国煤炭资源的赋存前景,他带领大家开展缺煤省份的区域性聚煤规律调查。提出古地理类型、区域大地构造等对含煤岩系的形成与发展和煤田分布的控制,对各时代聚煤作用有利区带的时空迁移规律等进行研究,提出从建立标准剖面、沉积特点、煤田构造和煤变质分带规律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四省煤田分布规律的意见,促进了当时煤田地质工作的开展。70年代,他和部分教师一起,在对华北晚古生代区域性聚煤规律的研究中,运用地质力学观点,阐明了构造体系控制华北巨型波状坳陷中聚煤作用和富煤带的形成,提出后期形变将巨大的聚煤坳陷改造分割成众多大小不等、保存程度不同的煤田、煤产地等规律性认识,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第二次全国煤田预测工作起了理论上的先导作用。他在系统总结我国煤变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和多热源叠加变质理论,指出部分中国煤田经历了三个变质演化阶段,开拓性地解决了我国部分“煤级偏高”的疑难问题,阐明了中国煤种分带规律。80年代,杨起和他的课题组通过沉积环境、聚煤模式及生物地层的系统研究,提出了以河南禹县为代表的华北南部太原组和山西组、石盒子群的沉积体系与聚煤模式,发现禹县一带与华北其他地区相比,缺失奥陶系、本溪组和太原组下部,说明在早古生代抬升较早,在晚古生代又相对沉降较晚,以至错过太原世早期聚煤有利阶段,从而阐明了研究区虽属“北型南相带”,本应聚煤更好但实际却不理想的原因。这是我国将沉积学引进煤地质学领域,开展聚煤模式研究的成功范例,并被作为科研与生产结合好的典型,加以推广。80年代中期,他主持完成的“华北石炭二叠纪煤变质特征与地质因素探讨”项目,令人信服地总结出研究区煤变质作用的发育特点并做出深部的煤类煤质预测,其中对山西河东煤田南部的预测已被证实,获得包括主焦煤在内的煤炭储量126亿多吨。1980年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第33届国际煤岩学年会上宣读的煤变质论文,受到与会者的重视,其中法国煤岩学家保罗·罗伯特先生对他说:“对煤变质作用的热源研究涉及软流层的,就我所知你是第一人。”90年代,杨起又主持完成了重点项目“中国煤变质作用研究”,深刻论述了中国煤变质控制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对煤盆地构造——热演化、热源—介质—热场—煤变质作用时空变化模式、煤变质地球化学反应机理、煤变质热动力学机制等前沿课题和研究热点做出探讨并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中国煤的多阶段变质演化与多热源叠加变质作用”观点,并做了理论总结,研究成果集中代表了当前这一领域的新水平。杨起领导的煤与有机岩石学、煤沉积学、煤地球化学和聚煤规律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煤地质学理论。由他主持撰写的《河南禹县晚古生代煤系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华北石炭二叠纪煤变质特征与地质因素探讨》、《中国煤变质作用》等专著和论文深受赞誉,许多国内同行“衷心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与生产密切结合、对生产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成果问世”。他先后获得国家教委、地矿部、煤炭部颁发的多项奖励。他所主编(两主编之一)的《中国煤田地质学》上、下册,共获奖三项,198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1987年获煤炭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特等奖;他主编的《河南禹县晚古生代煤系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获1988年地矿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华北石炭二叠纪煤变质特征与地质因素探讨》(第一作者)获1988年地矿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煤变质作用》(第一作者)获1997年地矿部成果奖一等奖。杨起胸怀祖国、无私奉献,不仅以渊博的学识令人敬佩,更以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实为一代良师。祖国的需要,就是他奋斗的目标;祖国的荣辱兴衰,时刻牵动着他的心怀。新中国成立前,帝国主义在我国领海、领土上肆虐,他愤慨不已;改革开放后,我海军舰队访问美国,他激动万分。1979年,他在加拿大国际长远能源会议上即席发言,纠正了联合国一位能源专家关于中国煤炭储量、产量等的错误提法。该专家还搞两个中国,杨起发现在他的文字报告中把台湾称为国家,经抗议后,大会秘书长为此道了歉。晚年,杨起身患直肠癌,倍受疾病折磨。但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病魔,出院后不久就拖着病弱的身躯,与大家一起完成了包括“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聚集规律及其油气成因联系”、“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岩系生气潜力研究”等重要科研项目。同时,又走上了讲台,讲授研究生的主要学位课程。为了深入研究中国煤变质作用类型及煤化作用机理,他不顾年事已高且病后体弱,重新背上地质包,头顶烈日、冒着酷暑,深入京西煤田进行煤变质带与岩体接触关系的野外实地考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杨起的生活准则。进入耄耋之年后,他仍为我国煤地质事业的发展而操劳,他主持的研究工作拓宽到包括煤岩学与煤化作用、煤系沉积学、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等在内的更深领域,同时又在煤层甲烷、煤油气关系、煤的污染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不断发展煤地质理论,并扩大其应用范围。他生前的最大愿望是,能为西部的开发建设、防止煤的污染、寻找洁净能源继续做出贡献。在地大,有一大批像杨起先生这样的老师,为了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努力奉献、努力攀登。他们用实际行动,生动地阐释着地大精神。杨起先生虽然已经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家国情怀、献身地质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崇高品质,成为新时代地大人砥砺奋进的精神财富。来源:中国地质大学 编辑:小锤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网络新媒体科
秋风拂面精神爽,大地铺锦校园新。9月17日上午,我校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分别在北校区和校本部举行。4300名本科新生和535名研究生新生参加典礼,共同聆听开学第一课,正式开启在河北地大学习的新旅程。校领导邢承国、王凤鸣、南振兴、侯书文、张小平、蔡建章、闫军印、冯鸿雁、王滨、赵永强出席,各学院、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老生代表和新生代表参加了开学典礼。校长王凤鸣代表学校致辞。副校长张小平、王滨分别主持北校区和本部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嘹亮的国歌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校长王凤鸣致辞王凤鸣代表全校师生向2020级新生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祝贺,并祝愿同学们在河北地质大学的日子里,扬帆起航、乘风破浪,不断创造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人生辉煌。王凤鸣指出,2020年必将被这个世界、被我们每个人铭记。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震荡和检验着这个世界的所有运转系统,拷问和挑战着每个人的灵魂与价值判断。然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充分发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考验,同学们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备战高考、参加初试、备战复试,交出了不负青春、不负梦想的满意答卷。此刻,2020级的同学们从五湖四海相聚于地大,从这里开启自己的大学本科或研究生之旅,这是难得的缘分。作为大学生活第一课,王凤鸣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殷切希望:希望同学们秉承“仰山慕水”的精神,永攀理想高峰;希望同学们信守“达观博物”的态度,拓展成长维度;希望同学们养成“兼收并蓄”的态度,拥抱时代变化。对新入学的研究生们,王凤鸣校长也特别提出了希望,希望研究生同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学会思考、学会批判、学会选择、学会坚守,将研究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也希望同学们集聚广博深厚的知识,形成预判趋势的洞察力、整合资源的创造力、把握全局的领导力,形成卓越的能力,用卓越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教师代表陈伟娜老师发言教师代表、管理学院陈伟娜老师在北校区开学典礼中发言,她希望同学们在燕赵大地这片沃土上秉承地大“达观博物”之校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光荣传统,把大学生活这段人生“序曲”谱写扎实。她表示每一位老师会与同学们一道,在拼搏竞进上誓走前列,在教育教学上争创一流,在学术研究上谋求突破。教师代表王佩佩老师发言教师代表、地球科学学院王佩佩老师在校本部开学典礼中希冀同学们: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精神丰富的人,做一个高度自律、坚忍不拔的人,做一个踏实学习、勇于创新的人,做一个热爱运动、体质强健的人。她表示,新学期、新气象、新征程,学校和老师们都已经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做好一切护航的准备,请同学们从今天起勇于乘风破浪,期待着在毕业典礼上同学们的华丽亮相。老生代表龚辉、张天亮分别发言老生代表、艺术学院龚辉同学和城市地质与工程学院张天亮同学分别在北校区和校本部发言,与新生们分享了自己对大学生活的感悟,勉励新生们要明确目标、虚心好学、博采众长,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要坚定理想、大步前行,勇敢地去体验大学生活的五彩斑斓与丰富多彩,去拥抱属于你们自己的那片蓝天。在“达观博物”的校训引领下,一起为学校的灿烂明天谱写新的篇章。新生代表冯睿、蔡子泉分别发言新生代表、数理教学部冯睿同学在北校区开学典礼的发言中表示,“我们会在大学这一新起点上,秉承母校达观博物的校训,时刻铭记老师殷切的期盼与父母无私的给予,不断充实自我,奋发图强,努力做到为学要高瞻远瞩,广智博识,见解通达,学伴终身;为人要胸襟博大,虚怀若谷,深明德义,淡泊名利。在最好的青春四年迸发出璀璨的光芒。”新生代表、法政学院蔡子泉同学在本部的开学典礼中发言,他说:“12年的付出让我们在石家庄最美的金秋时节,越山水万千相聚在此。今年的新生开学季,因为疫情而倍显弥足珍贵。今天我们正式开启了在河北地质大学的时光,我们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日你我欢聚于此,我们以地大为荣;愿四年后的你我共享累累硕果,地大以你我为荣。”开学典礼· 图集副校长张小平主持北校区开学典礼副校长王滨主持本部开学典礼校本部开学典礼现场北校区开学典礼现场国旗护卫队升国旗来源: 河北地质大学官网 河北地质大学新媒体团队出品 指导老师:耿 凯 排 版:马源彬 责任编辑:宁世伟
亲爱的2020级的新同学们,老师们:大家上午好!在这个金秋的美好时节,我们迎来了新入学的4300名本科生和535名研究生。首先,我代表学校祝贺你们多年的努力拼搏终有初成,对你们选择河北地质大学开启人生新的征程表示热烈的欢迎!2020年必将被这个世界、被我们每个人铭记。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震荡和检验着这个世界的所有运转系统,拷问和挑战着每个人的灵魂与价值判断。然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充分发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考验,同学们以“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的毅力与实力,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备战高考、参加初试、备战复试,交出了不负青春、不负梦想的满意答卷。我们很荣幸,你们选择了河北地质大学,这是难得的缘分。河北地质大学是一所与新中国共同成长,具有独特魅力的大学。建校67年来,学校坚持“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办学使命,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肩负起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河北”的责任担当。建校67年来,学校从地质部直属的五大地质院校之一,成长为自然资源部与河北省政府共建大学、河北省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和博士授权立项建设单位;从张家口宣化古城狭小的办学空间,发展到省会繁华地段三个校区同时办学。同学们,即将开启大学和研究生生活的你们,可能已从经典中思考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也可能从电影《无问西东》中感受过一代天之骄子的意气风发。但是,不同人的眼中对大学有不同的定义,今天我仍要用“学习”这一老生常谈的词为你们拉开大学和研究生学习的序幕,因为我觉得从步入大学这一刻起,“学习”对于你们将赋予不一样的内涵。对于学习,希望同学们秉承“仰山慕水”的精神,永攀理想高峰。“仰山慕水”是我们学校鲜明的文化,正如我身后校徽所呈现的:直线喻山,挺拔向上;曲线喻水,柔和灵动,其寓意是“仰山之高,慕水之善”。校徽不仅是我们地大的文化符号、精神象征,更是千万地大学子学而不辍、奋斗不止的鲜活展现。他们登峰造极、上天入地、撼山探海,其中有登上学术巅峰的4位两院院士武强、侯增谦、毛景文和成秋明,有以智慧夯实路基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许再良,有以匠心勘探海洋矿藏的“大国工匠”徐长贵,有成功登顶珠峰的李春来,有六赴南极的中国科考队队长李院生,有担任“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的申旭辉,有深钻大陆7018米的总指挥张金昌,还有我们最美“逆行机长”董健,套着“白色战袍”的武汉警察王炳扬等用生命坚守在防疫一线的广大英雄校友。这些校友无论身处哪个行业、哪个岗位,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仰山慕水”的精神内涵。纵观当前世界,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在某些国家助长了疫情的蔓延,而我们正用爱国主义、利他主义战胜疫情。这说明,离开了每个人的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我们个人的理想都无从谈起,只有我们青年一代牢固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择高处立、就实处行,将自己理想、行动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才能不负时代,登上你们各自理想中的高峰。对于学习,希望同学们信守“达观博物”的态度,拓展成长维度。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席卷每个领域,国家、学校、乃至我们每个个体只有坚持革新才能不被时代洪流所淹没。作为学校,我们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资源环境+”办学理念的提出,不断丰富发展内涵,通过“仰山慕水”新生培育计划、微专业修读等实践探索落实发展理念,努力营造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办学格局,为你们学习成长培植更深厚的沃土。作为学生的你们,大学时光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在座的新入校研究生能够体会,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不足以支撑我们未来的发展。面对未来的挑战,大学带给你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和价值观念将是你可持续成长的关键。正如校训“达观博物”四个字所蕴含的“怀豁达之心,博万物致知”,我希望你们,不仅要扎实学好本专业,更要最大可能涉猎不同的知识;不仅要坚持阅读经典,更要知行合一、举一反三;不仅要拥抱信息时代,更要善于驾驭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不仅要养成严谨的科学素养,也要积蓄优雅美丽的人文情怀;不仅要做到独善其身,更要善于团队协作兼济天下。对于学习,希望同学们养成“兼收并蓄”的态度,拥抱时代变化。新冠疫情让我们提前领略了信息技术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强大力量。孔子的“有教无类”,杜威的“做中学”等教育理想,通过信息化手段得以实现。面对身边日益丰富的教育选择,我希望你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老师教学生学,学校为大家提供了个性化的成长路径和课程体系,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提升学术、管理、创业、实践等能力。我们要学习将虚拟融入现实,通过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知”的课堂与“行”的课堂等等相结合,汲取不同课堂带给我们的养分。我们要将学习本身当作爱好持之以恒。未来的学习已跨越了校园的围墙,打破了时间的界线,突破了水平的局限,我们要学会面向未来可持续成长的“泛在学习”。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对新入学的研究生们说几句。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意味着对“高深学问”的探究。而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是所有探究工作的基础,也是你们学术生涯的“第一粒扣子”,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希望研究生同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学会思考、学会批判、学会选择、学会坚守,将研究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也希望你们集聚广博深厚的知识,形成预判趋势的洞察力、整合资源的创造力、把握全局的领导力,形成卓越的能力,用卓越引领未来社会的发展。同学们,此时此刻也许你觉得防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你的学习计划。但是,暂时进出校园的控制,恰能淬炼我们宁静致远,时空有限,却能激发我们梦想无限。我相信短暂的困难正是我们磨砺意志、发现自我的最好方法,也请相信学校将与大家共克时艰,为你们营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学们,“玉经雕琢方成器,人经勤学方成才”。选择一所学校,也是在选择一种学习模式,甚至是在选择一条人生的道路。希望同学们坚持学习、善于学习,在学习中,了解历史、面对现实、思考未来;在学习中,感悟人生、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祝愿同学们在河北地质大学的日子里扬帆起航、乘风破浪,不断创造属于你们自己,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人生辉煌!谢谢大家!来源:河北地质大学 指导老师:耿 凯 排 版:赵 静 责任编辑:宁世伟
楚天都市报5月8日讯(记者徐啸寒 通讯员陈华文 胡灵瑶 房雯璐)他是手拿地质锤、遍访群山的地学专业研究生,他也是拨动吉他、真诚歌唱的民谣歌手。他在野外考察探索地质的秘密,用音乐记录科研的酸甜苦辣。他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近日,马晓晨的原创歌曲《地质人》上线网易云音乐,短短两天时间播放量便突破5万。歌词中有太平山“背不完的石头”,有北京周口店、鸡冠山的足迹,更有“手拿地质锤,头上戴草帽”的地质人身影。歌词中所描写的场景,属于每一位地质工作者的记忆。他将地质写成歌谈及《地质人》的创作初衷,马晓晨说:“我一直想写一首歌来记录自己的大学生活,也想唱唱美丽的地质人。在毕业之前,我终于完成了这个心愿。”去年,他跟随导师在北京周口店实习站做助教,再一次重温了4年前在周口店的学习时光。同时,他还与温家宝学长同上地质课并聆听了《我的大学》的报告。完成助教任务后,通过写歌来记录地质人野外生活的想法愈发强烈。在几位同学的帮助下,《地质人》呈现在大家面前。“歌词中除了恐龙部分的描写,都是我们实习时真实的经历,我想会引起地质工作者的共鸣吧。”他解释道,歌中“一步一个脚印迎着蓝天和白云,你会看到最美的风景”,这句歌词的灵感来便自于温家宝学长。2012年5月1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学长回母校地大时讲过两句话:一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二是“不畏艰苦和挫折,一定能到达光辉的顶点,这是我们的传统。”这两句话使马晓晨深受鼓舞,让他更加意识到:只有踏踏实实学习,不断提高,才能达到心中光辉的顶点。在平时听音乐的过程中,马晓晨发现许多描写地质的歌曲都把地质生活写得很苦,只展现出了艰苦的一面。“从本科到硕士,每次和老师去野外,除了野外生活的辛苦,老师严谨求实的态度和爬山涉水的乐趣都让我难忘。”他介绍说,“其实,地质生活除了艰辛和危险,还有许多的乐趣,所以我想通过欢快的节奏来真实还原我们地质人的生活和感受。”地质人自己的歌引共鸣地质人的工作环境从来不是舒适安定的,每一次野外工作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地质人》中“戈壁滩有我们身影,带着坚定信念和使命”的歌词,描绘出地质人愿为地质事业献身的壮志豪情。“不管未来是否从事地质工作,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是一个地质人。”结尾处的对话道出了马晓晨心声,也引起了校内外千千万万地质工作者的共鸣。网友“无助的雨”是一名工作了10年的女地质人。她在网易云音乐评论区感叹道:“风风雨雨,沟沟坎坎,兰新二线、成巴高速、成蒲城际、川藏、汶九,度过了多少个每天十万步的日子,走过多少个大大小小的城市乡村,记录了多少个不眠之夜,10年地质生活永不悔!”身处海外的地大校友“达小狸”在评论区写到:“从计算机转行搞地质,一晃也已经九年。因为有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对地球奥秘的好奇,一路上辛苦并不痛苦。无意中听到这首歌,回忆起了大学青春时光,也带来了一丝乡愁。”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院的乔赫表示:“《地质人》中关于地质生活的描写,让我回想起了北戴河的野外考察之行,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那是一种能为祖国地质建设事业出一份力量的骄傲。”随着《地质人》在朋友圈的刷屏,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兄弟院校的地质人,纷纷在网易云音乐评论区留言,回忆自己的大学时光,分享野外地质生活中的艰辛与乐趣。“大家的评论让我特别感动,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地质人的情怀。”马晓晨这样说道。筹备毕业个人演唱会马晓晨最早与音乐结缘是在小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羽泉的歌,他被歌中吉他的声音深深吸引。妈妈带着10岁的他来到商店,在仅有的三把吉他中挑了颜色最好看的那把。“初学吉他很艰难,但在那个家人无力提供更好玩具的年代,这就是我最好的玩具。”从拥有吉他到简单弹出《丁香花》,马晓晨整整摸索了两年多的时间。2006年11月20日,他创作了第一首歌《妈妈的心》。为了纪念这个日子,爸爸帮他把日期刻在吉他上。“从学吉他以来,我一直都在探索未知的音乐世界,内心迸发的音乐灵感让我奋进。”进入大学后,马晓晨常参加学校举办的晚会或歌唱比赛,丰富大学生活。本科期间,他是地球科学学院唯一连续两次闯入“我是偶像”校园歌手大赛决赛的选手,还登上了地大六十周年校庆文艺晚会的舞台。读研究生后,他创作的原创歌曲还获得过学校“研究生十佳歌手大赛”和湖北省“寻找长江新星”系列活动之歌唱新星选拔赛的冠军。有人用照片记录地大的春秋冬夏,有人用色彩描绘地大的岁月芳华。而马晓晨选择用音乐记录多彩的校园生活。去年,马晓晨和校团委第四纪传媒的几位同学将赵雷的作品《成都》改编成了地大版《成都》。“四重门旁春色留,化石是尘封的酒”“让我爱上地大的,是这里的温柔”字里行间透露他着对母校的真情与挚爱。歌词中“隧道壁画”“零点升旗”“院士长廊”,沉淀了无数地大人的回忆,表达出地大人的心声:“地大,忘不掉的只有你”。“晓歌晨唱”是马晓晨在网易云音乐的专辑名称。《说不出再见》《妈妈的心》《随手写的歌》等原创曲目收入该专辑。马晓晨说:“写歌随心随意,灵感来时,哪怕是在路上随口哼出的一段旋律,也会赶紧停下来用手机记录,生怕忘记。”就这样,吉他与音乐已伴随马晓晨十余载。“在音乐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享受音乐”是他一直以来的音乐宣言。今年六月,马晓晨即将硕士研究生毕业,他的毕业愿望就是举办一场自己的演唱会,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中。他说:“生活中有音乐相伴是幸福的,为地质人继续写歌,我很愿意。”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看楚天app
在很多人的眼里,这研究生考上就是赚到,只愁考不起,从来没有几个人会担心自己毕不了业。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考研不容易,想要顺利拿到毕业让、学位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研究生甚至读满了教育部规定的最高年限,仍然不能拿到学位,被学校勒令退学。尤其是在今年,似乎显得特殊多。继中国地质大学公开退学42名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之后,近日西南政法大学又在官网发布《关于超期未毕业研究生退学处理的公示》,该校研究生院拟对14名博士、8名硕士研究生作退学处理,并在学信网上注销学籍信息。根据西南政法大学公示,被退学的22名研究生分别来自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等。最初看到这个消息时挖挖机还在想,这大概率是西南政法大学的工科类专业研究生吧。结果这些被处理的研究生都不是来自工科,全部是来自法学、管理类学科,属于文科序列,而且皆是全日制研究生,实在是让人没有想到。西南政法大学拟退学研究生名单在这之前,已有多所大学公开退学研究生,包括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退学原因主要是修业期满却没有完成学业。这么多的在读研究生接二连三被高校作退学处理,表明各个大学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越来越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越来高,这是整个高等教育的一大幸事。但是,这也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息,现在的研究生已不再是考上了就“躺赚”的项目了。对此,挖挖机分享三点个人的看法:端正考研读研态度当前正值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时间,拟报考者一定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考研目的,绝不能抱着混一混的态度去考研、读研。若是持有这样想法的友友们,还是趁早打消“混”的思想吧。否则,到时候自己也会像那些被退学处理的研究生一样,只是有过读研的体验,浪费了大把的青春时光。越是知名的大学,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越是在乎。这就意味着,在这样的高校读研,其难度绝非想象的那样容易。所以,从考研开始,乃至读研的全过程,只有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才可能“混”到学位、“混”出名堂。不仅仅考研读研是如此,人生也是同样的道理,态度决定一切。加倍珍惜读研机会能够冲出初试、复试,进入大学就读研究生,这既充分说明研究生本人的能力水平,也表示着这个学生读研的潜力,按照正常情况下,完成研究生培养计划是可行的,也是能够达到毕业标准的。博士研究生因为属于顶尖层次,毕业条件苛严可以理解,但这么多硕士研究生,因为修满最高期限后仍不能毕业,而且还是文科类专业、全日制研究生,实在让人很是不理解。相对于博士研究生,硕士毕竟低一下层次,要求也没有博士那么“高大上”,却被退学,只能说明研究生本人不努力、不珍惜,再也找不到其它更加适合的理由。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和容易的事件,何况是读研究生呢?读研再难,也好过考研吧,毕竟理论上是可以百分之百毕业的。想想高中学习的苦,想想考研复习的苦,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把研究生读毕业呢?铆足读研学习信心听到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退学的消息一个接一个,相信很多准备报考的同学,可能已经揠旗息鼓了,甚至连报考的勇气和信心都没有了,一些成绩稍差的在读研究生估计也会有紧张的感觉。这是好事情,可以让大家更加重视起来。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读研虽然难,但达到毕业授位的标准并不难,关键在于自己愿不愿花时间、花精力,愿不愿蹲实验室、下深水。只要思想上是重视的,行动上是努力的,那么结果自然不会差得太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保有信心,成功就在不远处,包括考研、读研。加油吧,朋友们,早日拿到属于你的研究生毕业证、学位证!(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不妥,联系速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