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2月23日电 近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两书的英文版相继出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的英文版海外传播座谈会在京召开。此次座谈会围绕两书英文版海外传播,以讲好中国的宗教学故事、传播好中国的宗教学声音为切入点,就如何增强中国图书的海外传播力度,提高中国图书国际影响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魏长宝在致辞中讲到,“理解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的宏大叙事,要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理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理解中国宗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是帮助中国读者乃至世界读者理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全面了解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成果的一扇窗口、一把钥匙,有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宗教的偏见及对中国宗教政策的误解,对加强当代中外文化交流、学术沟通、精神理解等都有着非常独特的意义。如何利用更多有效平台和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两本书独特的学术和文化价值,真正发挥其世界影响力,让更多的国际学者和读者理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了解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共同分享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社科社下一步继续努力的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为两本书的作者/主编,他讲到,《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一书是对中国人从古到今的思想、信仰的传统做了一个梳理,对中国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文化进行了充分地说明。《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一书则展示了当代中国对于宗教的理解,反映了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与时俱进的特色与成果。卓新平说,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有开放型的态势,这两本书的“走出去”一方面反映了当代中国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宗教信仰自由以及学术研讨的开明性、开放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标志着中国的宗教研究同其他学科一样,正从以往的边缘的地位走向世界学术舞台的中心,非常有意义。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执行主任何明星认为,应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编辑人才,做到中国学术出版的三个“跨”,即图书出版跨语种、图书市场跨国别、人才队伍跨国际。此外,结合近些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和海外馆藏发布研究等前沿性研究,针对海外传播效果,何明星还提出要坚持“大众化”和“专业化”并举,撬动国际大众市场和学术专业化市场。其他出席的专家、学者也结合个人学术领域和工作实际,从不同角度谈了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切身体会,对如何进一步增强中国“走出去”图书海外传播影响力提出了建议。英文版《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书名为Religious Faith of the Chinese,由Springer Nature出版,是其”China Insights”书系的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英文书名为Contemporary Religious Studies in China, 即将由Paths International Ltd. 出版。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中国区图书项目总监李琰提到这类书籍为西方读者提供了关于中国宗教研究的宏观上和微观上的信息,纸质版为按需出版,电子版的下载阅读量也“比较高”。她还分享了国际合作出版学术书籍的心得和经验。来源:中国日报
最近发生的种种事件,让我突然惊醒,这个世界竟是如此脆弱。我想起去年冬月在西钓鱼台参加一场学术会议时,东南大学一位教授介绍齐泽克的生态思想,这位住在亚得里亚海岸的思想家认为生态危机才是常态、生态平衡反倒是少见的。换在此时竟是如此贴切,或许这个世界也是如此,危机才是常态。一道道矮矮的土堆,一株株小小的病毒,竟然让整个所谓的“现代化体系”崩溃。人流、物流、信息流,被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所阻隔。这个愈发复杂的体系,却愈发有可能被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击垮,病毒算一个。如果某一天,飞来了小行星甚至外星人,我们人类又该怎么办?战争与科幻电影里,殊死搏斗往往伴随着极富冲击力的视觉效果,火焰熊熊燃烧,大楼接连倒下,到处传来巨大的爆炸声。但未来战争似乎并不是如此,与其消灭非人的物质,似乎把维持整个社会运转的人类击垮来的更容易些。《黑客帝国》剧照我们总说我们在开车,却没想过车是不是在开我们?就像我们在驾驭社会体系,又何尝不似我们充当了这个体系一个又一个微型处理器,被裹挟着奔向某个未知的彼岸。如果在一个日臻完善的体系中人仍是关键,那最容易出问题的还是人,且一出问题就崩塌到底,只有一种可能维持这个体系的完美——取代人——正如《黑客帝国》里那般。这几天看了一部纪录片《蒙古草原,天气晴》,日本的人类学家关野吉晴在环游世界过程中,遇到了蒙古草原上普洁一家。但在那变幻莫测的云雾中,大草原似乎从不同情人类,普洁的母亲在放牧时从马背摔下而亡,普洁在奔向梦想的学校时终结于一辆汽车,普洁的外婆因伤心过度也随之离去……普洁昨天,科比乘坐的直升机坠落山谷,科比及其女儿还有同机的几位乘客不幸身亡,给这个本不太平的新年又增添一笔沉重的血色。世事无常间,我们又该在何处安放人生?在不断变迁的光阴中,我们又该从哪里寻得信仰?那个美好的未来,能否照进现实?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如果有信仰,或许会好一些。那坚信美好的心灵,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关键,是源源不断的力量来源。宗教学,或许能提供一些帮助。在下文中,我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数据为参考,整理了国内目前开始宗教学的院系。大家如果在这一系列事件之后,想研究宗教,可以作为参考。此表完全原创,转载请联系我获得授权。原创表格,转载请注明出处
非常高兴自己今年人大宗教学上岸,我也非常高兴能够分享自己考研过程中的一点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大宗教学考研科目分为两门,一门是《中西哲学史》,另一门是《宗教学原理》。下面我将从初试备考、考试作答以及复试突破三个方面来分享一下我考上人大宗教学研究生的经验。一、初试备考1.信息收集1.1参考书目虽然人大没有指定参考书目,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其他院校的本科教材以及人大自身的教材有方向、有重点的选择复习的内容。我把参考书目分为三类,一类是本科教材、一类是优秀的二手文献、第三类是原著。就初试备考而言,三者所占心力和时间的比例依次为60%、30%、10%。下面是我复习时新祥旭辅导老师推荐的参考书目:加粗字体是强烈推荐的西方哲学:教材:《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人大版)、《西方哲学十五讲》(张志伟)、《西方哲学史》(赵敦华北大版)、《西方哲学史》(赵林武大版)。以张志伟老师版本为主。二手文献:《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张志伟)、《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聂敏里)、《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邓晓芒)、《基督教哲学1500年》(赵敦华)、《德国哲学十论》(张汝伦)、《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一哲学的支点》(赵汀阳)。这些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时间自行安排,但前两本必看。原著:《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大版),《理想国》(柏拉图)、《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沉思录》(笛卡尔)、《康德三大批判合集》(李秋零编)、《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小逻辑》(黑格尔)。这些书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时间自行安排,但第一本必看。中国哲学:教材:《中国哲学史》(张立文人大版)、《中国哲学史》(北大版)、《中国哲学史》(郭齐勇武大版),《中国古代哲学史》(张连良),当然还是以人大版的为主,其他为辅。二手文献:《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张岱年)、《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思想》(张祥龙)、《老子新论》(陈鼓应)、《庄子新论》(陈鼓应)、《道家思想及其现代诠释》(吴根有)、《道家形而上学》(郑开)、、《致命与逍遥:庄子思想研究》、《宋明理学》(陈来)、《有无之境》(陈来)、《宋明理学研究》(张立文)。这些书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时间自行安排,但前两本必看。原著:《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北大版)、《论语》、《四书章句句读》(朱熹)、《道德经》、《庄子内七篇》、《传习录》。这些书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时间自行安排,但第一本必看。宗教学原理:教材:《宗教学原理新编》(吕大吉),《宗教社会学》(孙尚杨)、《宗教学是什么》(张志刚)、《宗教学原理十五讲》(王朝阳)二手文献:宗教学理论方向:《宗教研究指要》(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张志刚)、《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朱东华)、《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孙亦平)、《世界十大宗教》(黄心川)佛教方向:《佛教史》(杜继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印度佛教史》(平川彰)、《中国佛教思想史稿》(潘桂明)、《世界佛教通史》(魏道儒)、《佛学概论》(姚卫群)、《佛教思想与文化》(姚卫群)这些主要是一些概论性质的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时间自行安排,但前两本必看。道教方向:《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中国道教思想史》(卿希泰)基督教方向:《基督教思想史》(冈察雷斯)、《基督教》(游斌)伊斯兰教方向:《伊斯兰教》(杨桂萍)、原著:宗教学理论方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宗教学导论》(穆勒)、《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杨庆堃)佛教方向:《阿含经》、《中论》、《俱舍论》、《成唯识论》、《摩诃止观》、《宗镜录》道教方向:《阴符经》、《列子》、《周易参同契》、《悟真篇》基督教方向:《圣经》、《基督教教义》(加尔文)、《教会教义学》(巴特)伊斯兰教方向:《古兰经》、《古兰经详解》(王静斋译)1.2考试真题我们至少要收集人大《中西哲学史》与《宗教学原理》考研近15年的真题,把握命题重点与题目类型,做出有针对的复习。就19年《中西哲学史》、总共8道题,选择6道题作答,中哲西哲分别3道,其中只有一、两道不是原题,其余都是原题!这可见原题对于考试的重要性。《宗教学理论》这次题目类型大变,是6选5,以前几乎全部都是宗教学理论和宗教社会学的知识,并且这部分的原题出现的次数很大;而具体宗教史和宗教思想差不多有十多年没考了,但今年又突然考察很多这方面内容,今年的题基本上是宗教学理论2道、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各一道,这无疑加大了考试难度,今年据我所知的考生中在复习的时候没有全面的了解其他宗教史,使得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1.3老师论文可以收集人大中哲、西哲以及宗教学老师们的论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把握考试方向。了解老师们的研究方向对于自己的研究方向的确定也是有益的。2.复习规划1.起步期:时间(3月-6月)梳理中西哲和宗教学的知识结构,整体上对科目有所把握。2.强化期:时间(7月-8月)通过一些参考文献以及原著针对真题考察重点来有针对的研究,并做好相关笔记。3.巩固期:时间(9月-11月)根据笔记来背诵,背诵采取“少时多餐”的原则,注意积累哲学术语(西哲的外文、宗教的古典语和中哲的原著以及学术话的论述语言)。4.考试期:时间(12月开始)反复背诵考试重点的那些知识点。5.冲刺期:时间(12月至考试前)考试模拟训练,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完成真题的训练,反复练笔,冲刺备考。二、考试作答考试作答的规范和效率对于考场上较好发挥自身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人大两科的考试题目都是论述题,这要求我们在语言表达的结构、逻辑性、精准度以及效率都有着很大的要求。下面是我作答的过程:首先、分析题目,在1分钟类理清作答思路,明确作答的内容,一般采取总-分--总的叙述方式便于老师批改;其次、就某一观点层层展开,并与其他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在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将头脑中的知识点迅速地充实在你准备的观点的术语与框架中;最后,注意书写规范、字迹清晰,速度要根据你要作答的题目数量来确定。这样的作答训练可以在12月份大量的练习,保持手感。三、复试突破这一次复试考的内容也跟以前又不一样,感觉复试准备的都没有用上。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又包括英语和专业课。上午使笔试,英语50分,我们是7道逻辑学的题共21分,一个论述题,翻译、提炼观点、论证观点以一篇500字英语小论文的形式。专业课跟100分,跟初试差不多。下午是面试,先是英语抽题,老师会根据你回答的内容再提问;再来就是专业课,也是抽题,老师会根据你的回答继续深挖。面试总共不超过30分钟。在面试的准备环节中,一定要准备几本精读的原著和优秀的二手文献,并且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这对于取得好成绩是至关重要的。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祝大家在考研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提到宗教的文化,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而我们今天就看一下宗教学。宗教学是以客观的理性的态度和方法研究各种宗教现象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文科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门科学。宗教是人类最古老的现象,也是迄今最普遍的人文现象。人类的文化各个民族的文化其最初的形式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宗教现象,并以宗教的方式存在着。宗教学是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研究各种宗教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是一门科学。在这方面,它与其他科学包括自然科学没有什么两样。宗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们一般把《宗教学导论》的讲演视为宗教学诞生的标志,迄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宗教学从其发展的进路来说,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一统的体系,而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入手的,有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宗教现象学、宗教心理学等。马克思对宗教的研究采用的就是种比较典型的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较多地关注宗教的社会功能、作用。在西方宗教学史上,马克思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关于宗教哲学,到现在还是有争议的,因为西方宗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宗教学被认为只做一种客观的描述,不做价值判断,据此,它们把宗教哲学排斥在狭义宗教学之外。但是,要认识宗教的本质,就不能不做价值判断,否则,就无法建立起完备的宗教学体系,所以,近些年来,宗教哲学也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外国宗教学研究起步并不早,我国的宗教学研究起步就更晚了。20世纪早期,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宗教问题,以理性的、客观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宗教研究,他们同许多宗教内部的学者一道为宗教学在我国的形成做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以前,我国的宗教学研究更多的是强调无神论,在学科分类目录中是没有宗教学的,只有无神论。改革开放以后,学科分类目录中才有了宗教学,这也可看做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一个象征,一个进步。不过宗教已经有的已经消亡了,有的则是愈来愈壮大。可以预见的是,本世纪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在我国,比如在台湾地区,宗教、宗教界的作用就很大,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社会生活层面都发挥了相当大的社会作用,它兴办教育事业,承担了一些政府无力管辖的社会福利事业。中国大陆地区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有宗教界出面办的医院、资助的希望小学等。宗教学包括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两个层面。所谓入乎其内的研究,就是研究宗教会怎样发展,它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定位和社会作用,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宗教自身如何不断地改革完善,等等。这些研究首先是宗教界、宗教本身所关注的问题。当然,作为宗教学研究者,我们也要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同宗教界的学者、宗教领袖以及信教群众就此进行交流、对话。对于宗教学学科自身来说,更多地恐怕应是出乎其外层面的研究。所谓出乎其外,就是跳出单纯某一宗教的立场和视角,从普遍的角度来研究各种宗教。出乎其外层面的研究,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主要关注的是:什么是宗教学,宗教学自身的历史、问题与发展,中国的宗教学同西方宗教学是什么关系,宗教学作为一个学科体系主要包括些什么内容,它对于社会尤其是对于学术的发展产生了什么作用,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如何,等等。这是纯学术性层面的研究。第二个层面是对宗教性的关注和研究。比如,宗教之为宗教的特性,宗教现象有什么特点和规律,信仰与宗教是什么关系,等等。这是从精神气质层面对宗教的探讨,不管是不是研究宗教学的,大家都普遍关心这类问题。近年来学界关于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聚讼纷纭,其实就涉及如何理解和界定宗教。第三个层面的研究是对宗教社会性的研究。比如,宗教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宗教与国际局势发展的关系,等等,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对一些具有社会性、群体性以及战略性问题的研究,涉及的面也比较广。这方面的研究注重现实,从问题意识来说,它不像宗教性那么深,但的确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宗教学研究对这类问题不能回避,而必须直面它,对其进行严肃的、科学的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从社会性这个层面和角度来关心、关注宗教问题的。因此,在中国,宗教学研究主要涉及以上三个层面的研究。应该说,它比西方的宗教学研究涵盖的面要广,是以宗教学为主的、跨学科的研究,不仅涉及不同的学科,而且受到不同机构、人群的关注。而新平讲宗教学的内涵包括学术性、宗教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我很赞成这种观点,但是否可以把学术性进一步扩展为文化性?合适不合适?这个问题我一直在考虑。事实上,许多宗教现象是具有很强的艺术性的,在观赏者的眼里它是艺术品,如宗教绘画、雕塑、建筑等。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文化性包含了学术性,学术性里边又以哲学最为重要。这可以说是宗教学研究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思想文化的方面。除此之外,研究宗教的历史性也很重要只有通过历史的研究,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宗教的本质、规律。而对于这个话题,你又有着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近几十年来,随着宗教研究各项议题的全面展开,学术界对中国宗教学的理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宗教研究范式的构建工作也日显迫切。在此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之下,如何做到既能用整体的眼光看待包括儒、道、佛以及民间信仰在内的中国宗教传统,又找到适合各自研究对象的具体方法,并且能认真地回答社会各界提出的信仰和宗教问题,是摆在中国宗教学者面前的重大问题。为此,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联合发起系列研讨,共同反思和推进中国宗教研究的方法论。继今年六月在北京大学之后,2018年12月1日在复旦大学举办了“中国宗教研究方法的新视野”工作坊。在复旦大学举办“中国宗教研究方法的新视野”的工作坊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系李天纲教授(中)、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张志刚教授(右)共同主持。工作坊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系李天纲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张志刚教授共同主持。作为工作坊的一部分,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蒲慕州,于11月30日做了题为《汉唐之巫蛊、政治与宗教心态》的讲座。讲座分为巫蛊之源起、汉唐宫廷巫蛊事件概述、施蛊者之身份分析、被害人之身份分析、巫蛊事件反映至社会及宗教心态与现实。蒲慕州最后指出,我们对巫蛊的理解,不止于认识到它是一种民间信仰,或者是一种被人们有意识地利用来达到迫害他人的借口,更要考虑它之所以会成为有效的借口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原因。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郁喆隽教授主持的“中国宗教”多人谈的学术沙龙上,张志刚提出中国宗教学研究的两个关键词:比较和对话。从比较到对话,比较是宗教学学术研究的起点。对话是围绕全球化时代、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他以宗教观为切入点反省,回到中西方碰撞的开端,讨论信仰与理性的矛盾冲突。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李四龙教授谈了佛教研究方法的新趋势,他提出要用世界史的眼光和解经学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方法和领域的开拓。他认为,过去佛教研究强调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现在要多考虑中国宗教如何融入世界文明中,将中国佛教史看做是世界文明史的组成部分。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的程乐松教授以李天纲的新著《金泽》为例,指出生活世界作为基底的叙述和分析视角,让信仰研究摆脱了“日常-神圣”的二元框架。信仰显然不是为了在生活世界之外辟出一个飞地,面向超越地展开与日常性对偶的另一个语境,恰恰相反,信仰很大程度上以周期性的行动的方式达成对日常生活秩序的心灵认同,并指向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需求。信仰的内在性不依赖教义或教条的贯彻,而是保持着与生活协同的高度弹性,这种协同感是生活世界的腠理和机制保障。在第二天举办的工作坊中,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的王群韬博士以清代山西泽州府地区的三教合祀的“三教庙”为例,依据方志、碑刻、田野考察资料,围绕三教庙的“城-乡”分布格局、信仰人群构成及其与地方文化传统之联系等问题展开考察,力图探究这一“普遍存在的特殊信仰形式”所蕴含的中国民间信仰传统与习俗,并尝试提供一种民间信仰研究的新视角。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范丽珠教授发言题为《宗教社会学中国宗教研究的理论建构 ——从“神道设教”谈起》,她认为,杨庆堃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提出的“弥漫性”宗教概念,说明了“宗教”确实存在于的中国亲属体系、家庭和经济团体,社区,国家以及儒教作为制度化的正统学说之中,而“神道设教”就是与制度性(组织性)的中国宗教的根本性特征。对“神道设教”的宗教社会学功能主义的分析,可以认识中国社会的“带有终极道德意义的体系”的儒教特征,并与民间信仰和释道两教的实践有机地串联起来。复旦大学宗教与国家安全智库陈纳研究员也从儒教与孔教的定义问题出发,讨论了作为中国宗教的名称、定义、范围及社会作用。最近几年,中国宗教研究领域出现了不少采用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成功之作,突破了一般的义理式的宗教研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李向平教授的发言,切实地描述了这一现象,并给工作坊提出了这一问题。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沙宗平副教授以《人文立教与神道设教之交涉》为题,进一步讨论了人文宗教与神道设教之间的关系,指出神道教与人文教并不矛盾,且相互补充。两者在研究方法上可以不同,既需要义理阐释,又需要田野调查。李四龙教授则提出当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兴起以后,仍然需要保持“人文宗教”的传统研究方法,即按文献、经典、教义、教仪等文史哲学科方法来研究中国宗教,以深入阐释人类信仰深刻的精神传统。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兰芬教授的发言,不约而同地呼应了这个观点。她以《汤用彤的“为学”能“成”什么?》为题,讨论了汤用彤先生在哈佛大学开创的用西方现代社会科学方法,结合哈佛式的人文主义哲学关怀来研究中古佛教的方法,颇能引申到儒家宗教性问题的讨论中启发后来的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学愚研究员以《当代中国佛教研究的观察与反思》为题发言,传达出的信息表明当前的人间佛教研究,已经突破了单纯义理的辨析,进入到翻译和比较,文献和档案的实证阶段,除了对“弥散性”的民间信仰,三教混同的中国宗教有集中的讨论之外,参加工作坊的各地学者还对中国宗教的组织方式进行了新的剖析。中国宗教,虽不似西方宗教那样的“教会”(church)组织方式,但也在数千年的信仰实践中形成了强弱不一的组织方式。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研究员王启元就他熟悉的明清佛教的构成方式做了具体说明;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陈特就中国宗教的Institution问题按其本意做了细致辨析,均表明中国宗教传统自成一体。佛教、道教自是有宗有派,就是儒教、民间宗教也有着独特的组织方式。近代以来,学界大多以“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区分有组织的会、道、门和无组织(其实是弱组织)的香火祭祀。过去把两者划分得很清楚。2011年以来,北大、复旦,还有港中大、台政大的学者在华人宗教研究系列四校论坛,以及复旦、北大的系列工作坊中提出: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两者之间的区别并没有那么截然。事实上,香火祭祀,日常拜拜中也有相当重要的社群联系方式,如“会”,如“社”的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陈进国研究员的发言题为《救劫母题:近现代的济度宗教运动及其动力》,在工作坊学者看来,正好表明香火祭拜式的民间信仰可以通过社、会、坛、堂,转化为强组织宗教,甚而崛起为剧烈的社会运动,因而产生暴力性的行为。然而,传统形态的中国宗教(包括儒、道、佛、民间宗教)一般都以弱组织方式活动,相对温和,并不激进。作为民间自发而弱组织的香火祭祀的庙会、社会,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文化传承、道德维系和社会修复的作用。在这方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郁喆隽副教授提交的发言尤其具有启发意义。郁教授曾以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论文讨论了上海城隍庙庙会在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呈现的市民社会意义,这次工作坊他以《江南庙会的现代化转型:以上海金泽香汛和三林圣堂出巡为例》,说明了上海地区现代香火祭祀的复兴与传承。直至二十世纪前期,上海近代大都市建设并未消灭市中心的城隍庙香火,其承续状态表明它是在市民社会中的“转型”,而非“消亡”。同理,目前上海周边乡镇的庙会也可以转型的方式来传承。但是,不恰当做法,包括过度的商业开发,异化的权力渗透和大拆大建的“建设性破坏”,都会影响其内在进程,产生不良后果。学者们对此现象不无担忧,而愿意在学术讨论之余,以此建言于各界,或能得到更多的关注。2018年12月1日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中国宗教研究方法的新视野”工作坊的部分参会学者。
宗教学专业开设的意义是什么?宗教学是哲学类学科之一,是培养具有扎实宗教学专业基本理论,广博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科研和社会实践能力,能够满足国家战略决策、社会公共服务和专业科研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很多人都存在疑问,宗教学对我们国家科技发展到底有什么意义,他们不会研究原子弹保护国家的安全、更不会生产食品饮料满足人们的温饱,只会等待人们的施舍维持自己的生存。这些只是肤浅的认识,宗教学存在即道理。其实,宗教学对国家的战略决策和公共服务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国家制定大政、方针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少数民族、突出的矛盾关系等等的复杂要素必须纳入到综合考虑中,否则将会产生动荡甚至社会动乱。因此,宗教学的存在还是大有用处。其的核心课程有:中国哲学史、外国哲学史、宗教学导论、佛教史、道教史、基督教史、伊斯兰教史、民间宗教研究等课程,通过系列的课程学习后,你就会发现看到的世界会发生新的改变,认识世界的感觉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会审视自己的人生意义何在。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政府部门从事教学、研究、宗教事务管理、理论宣传工作。就业率和工资薪酬一般,考生报考的时候慎重选择。提示,宗教学专业适合志向坚定、性格开朗的孩子,不适合性格内向思想保守的孩子,否则容易误入歧途。宗教学较好的大学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等。
201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10月8日颁发给了三位物理学大师--来自瑞士的米歇尔马月儿合理提案快乐,你来做美国的詹姆斯的车。这三位物理学大师的获奖成就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因为研究宇宙学而获奖。宇宙认知具体来说马悦尔和克罗斯是因为首次发现类日恒星的行星而获奖,詹姆斯这是因为研究了宇宙大爆炸后有微波背景辐射和宇宙大结构的生成而获奖。这三位物理学家大大丰富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物理学或者宇宙学的研究方式是什么?那就是观察和数学计算,一板一眼,精细无比,不允许任何模糊的存在,一切想当然的想法和结论都被物理学嗤之以鼻。所以物理学对应的学科是什么?那当然是神学或者是宗教学。人类应当坚守信仰人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神学或宗教学一直处于显耀地位,几大文明都有自己心中的神,没有信奉的神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有文明。然而神学或宗教学的研究方式是什么?答案是唯心主义,讲究的是顿悟,丝毫不给你提什么数据。但没数据不代表没有说服力,几千年来神的信奉者总是比无神论者要多。神学或宗教学也可以当成一类学科的代表,与之接近的还有哲学、玄学等,这些学科有很多交叉的地方。所以,宇宙学这门小学科和宗教学这门小学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就是这两门学科都是在研究怎么提升人类的认知和发展人类的出路;不同点是宇宙学是求于外,而宗教学是求于内。人类想象中的外星生命到底两门课哪个对人类更有用?其实没法做比较,因为不在一个基准线上。假如,若干年后人类可能真的发现了第2个适合生存的星球,但解决的无非是人类物质生存的问题,怎么精神需求呢?人类每时每刻都要生存,所以每时每刻都需要精神需求,要想人心安定就离不开信仰。但人类只求于内就可以了吗?若干年后,谁能保证地球不会出现意外?如果物质基础没了?空留精神还能存在吗?所以我们赞叹物理学的伟大发现,也并不妨碍我们坚定心中的信仰。
李天纲(澎湃新闻 蒋立冬绘)自从西方的宗教学进入中国以来,对儒、道、佛之外的“神祇”“祭祀”“社会”“庙会”等民众信仰活动,始终没能很好地给予界定,有时称“民间宗教”,有时称“民间信仰”,有时称“民众祠神”等等,甚至简单地归入“封建迷信”。概念界定的含混,导致我们在宗教学研究中,对“民间宗教”的整体性关照和研究不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李天纲教授最近出版了《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一书,以上海青浦金泽镇为最主要的研究个案,探究江南地区官方儒学经典、祭典和民间地方祭祀系统之间的密切关联。由此提出,“从儒教祠祀系统演变出来的民间宗教,才是中国现代宗教的信仰之源”。记者为此采访了李天纲教授,请他谈谈这一“民间宗教”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按:5月12日下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金泽工艺社、金泽镇政府、青浦区文广局、旅游局联合举行《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新书发布会。李天纲:《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12月出版,559页,58.00元。您的新书《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下面简称《金泽》)对民间宗教与儒教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为什么会从儒教的角度切入民间宗教?李天纲:你知道,我们有一群人想在中国建立宗教学,研究中国宗教,这也是我从历史学进入宗教学的一个初衷。前几年,北大、港中大和台湾政大的宗教学系、所的同人在一个系列联席会议上提出了“华人宗教”概念。从儒教角度观察民间宗教只是一个方面,我们当然还可以从道教、佛教的角度去观察,目前较多地是从道教传统去研究。其实,宗教学基本上是从基督教研究开始的,接近神学。用神学的方法来看待中国宗教可以看出一些问题,但原来的脉络就不清晰了,因为打破了中国信仰体系的完整性。近几十年来,包括台、港、澳做华人宗教研究的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些看法:中国人的宗教该怎么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已经想了好多年。在此研究基础之上,我的想法有一些改变。海外学者自施舟人先生以来,主要是顺着道教研究的思路:即按照当代道教的状况去研究中国宗教。中国宗教的根底在道教,这是传统的看法。鲁迅讲过,许寿裳、钱玄同、陈独秀同时都讲,其实这是章太炎东京讲学的思路。近人研究中国文化,康有为讲孔教,章太炎讲“国学”。章太炎认为中国人的基本信仰与民间祠祀相关,和顾炎武以下清代学者的观点比较接近。我一直认为清学是有思想的,乾嘉学者对中国文化有大想法,绝非一句“饾饤小儒”能够抹杀。看看顾炎武等人,非常重视“五经”中的礼乐、祭祀要义,全都是这个想法。《金泽》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基本判断,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了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和明、清士人笔记中相关条目的启发。一般人不明白清代学者为什么要研究民间祠祀、鬼神信仰,比如俞樾为什么要写《右台仙馆笔记》?他们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这个里面。尽管他们并不全盘接受民间祭祀,但秉持儒家礼制,去限制、化解、提升祭祀,这是更加基本的态度。我觉得儒教更重要的态度是提升而不是限制,把它们规范化。某种意义上来讲,儒教就是士大夫用儒学要义对民间宗教的规范化。对民间祭祀体系加以承认和规范,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儒教的东西。今天的儒学是不讲这些的,它们在现代儒学之外,现代儒学只取了心性论,作为中哲的主干,用来定义“儒家非宗教”。但是,这并不符合历代学者的看法,也不符合今天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宗教现象。定义了自己的说法,还试图改造、取缔,即所谓“移风易俗”,但实际上并没有消灭它们。所以对我来说,就要用人类学的方法,到田野中去承认和观察这些现象。出版社问这是不是一部人类学著作?我说不是,《金泽》充其量只是“采取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其实关注的是宗教学。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所以,相对传统的道教是中国宗教的根底的说法,民间宗教与儒学更具有亲和性?李天纲:民间宗教和儒学没有佛、道教这么强的亲和性,但和儒教的亲和性一点都不差。我在《金泽》中试图区分儒家、儒学和儒教,在明、清之前这三个词不需要区分,混着讲没有问题。今天在人类学意义上讲“儒”,无论是用Confucianism,或者Ruism来翻译,都需要有世俗性和宗教性的区分。大家现在说“儒家”“儒学”不是宗教,OK!是世俗的,非宗教的,但这是最近一百年形成的诠释传统。此前,我们讲“儒教”,是包含信仰、祭祀和仪式的。即使在“儒学”教义中,我们也能检查到不少基于祭祀的“超越性”(Transcendence)。所以今天讲儒家是不是宗教,儒学是世俗的,其实是基于对“儒教”的现代诠释。当你把民间祭祀革去了,和明清时期讲的“儒教”含义就不一样了。按当代新儒学(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ism)的定义,说儒家不是宗教,那是没有问题的。但要说中国历来没有宗教(钱穆说),儒教不具有宗教性(冯友兰说),那是不符合历史和现实的。我对中哲史、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社会史的建议是:我们要区分儒学、儒家和儒教,然后才能把问题说清楚。学者作定义、诠释和改造现实的能力其实都很有限,重要的是承认和理解活生生的信仰现象。我们要做的是描写活生生的现实,查考汗牛充栋的文献,理解基层民众每天都在奉行的信仰实践,然后再找出根本的问题。在整个的研究过程中,现代学者也需要交代自己的分析方法,告诉你所依据的理据。之前请您谈康有为的孔教,您已经讲到了周孔之教与孔孟之道的差别。李天纲:这是谈儒教时的根本问题,“周孔之教”和“孔孟之道”的区别要仔细说。现在大陆的新儒家中有一些学者认为:儒家是宗教,他们主张儒家应该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主导宗教。这些学者从孔子教义,或者孟子心性论来论证儒教。用孔子学说立教,从孟子性理中发掘宗教性,这是当代新儒家的两条宗教路线。这两条路线都想把儒学作为一个道德宗教树立出来,配合“德政”,更新意识形态。我在《金泽》里试图论证,和西方亚伯拉罕宗教相比,中国宗教主要是“做的宗教”,不怎么是“讲的宗教”。“讲”是讲道理,就是教义;“做”是做祭祀,就是仪式。一般来讲,士大夫喜欢讲道理,老百姓认真做祭祀,普通中国人的宗教生活是祭祀,而不是讲学。儒家是中国宗教儒、道、佛三家中最能讲道理的,但不等于中国人的信仰基础就是这些道德意识形态。清代学者顾炎武、章学诚等人意识到这种差别,他们把“四书”心性、德政类的儒学概括为“孔孟”,把“五经”中讨论的宗教祭祀、礼乐制度概括为“周孔”。我觉得研究中国宗教,观察“儒家宗教性”应该从“周孔之教”着眼。以前在学习中国思想文化史时期,我已经注意到“五经学”与“四书学”的差别,周予同先生著作、朱维铮先生授课,给我们讲“孟子升格运动”,就是讲解“孔孟之道”是如何形成的。我是在金泽镇的田野调查和江南地区的方志查考中才真正理解这一事实的,中国宗教(包括儒教)的信仰方式,其实是“周孔之教”。简单地说,清代学者把“经学”抬出来,把“制礼作乐”的周公请回来,再次加在“述而不作”的孔子之上,是想恢复一条与“孔孟之道”不同路线的“周孔之教”。《李天纲谈孔教会的兴衰》,载2015年11月29日出版的第357期《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我不主张在现代社会恢复传统儒教教义,更不能接受用“政教不分”“君师一体”的方法推行新儒教。把儒教理解为国家宗教、意识形态宗教、士大夫知识分子宗教,是用来管束民间、管束老百姓的,这种想法其实并不完全是“传统”宗教,而是康有为等人理解的“现代性”宗教,在当代社会是行不通的。我们讨论的“儒家宗教性”,并不是事先预设的结论或主张,而是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的事实。儒家确有不少上层的、官方的、士大夫的属性,是意识形态,是官方宗教,但民间信仰才是中国宗教的基础,是在自发产生、自我运行的。民间信仰是中国人的信仰之源,不单是儒家用民间信仰建立自己的祠祀体系,道教、佛教,以及其他各类会、道、门组织,都在民间信仰中汲取资源。您书里提到了淫祀的问题。您认为儒家、官方对淫祀的态度比较暧昧、模糊。虽然常常说它们不合法,但并不严厉禁止。正史里的那些循吏到了地方为官,往往会禁淫祀。当然这可能是一种惯例的写法。循吏们总要干一点移风易俗的事情,我的感觉是,禁淫祀是政治正确的主流话语。那么淫祀又是怎么能够存在、生长的呢?民间的这些活动是如何与主流话语共存的?李天纲:禁淫祀的号称循吏,其实都是些酷吏,是一些特别想建功立业的儒生,像海瑞、汤斌这样积极堕淫祠的官吏,史不多见。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不同,官方的规定除了税赋之外,很多条规可以调整,产生了很多地方性的变通方式,具有自主性。还有,每个皇帝的个人意志、秉性、信仰不同,知县、知府的儒、道、佛教倾向也有差异,传统社会能接纳一些多样性。现代宗教则是整齐划一的,国家的控制能力和思想力度都很强,而且是用法治体系来强力维护。民间信仰在中国文化中最顽强、扎根最深,很难改变。儒家自上而下的教化、州府县的行政命令,并不能改变人民的信仰方式。地方官员到地方上都是和乡贤们一起商量行事,所以就产生了一种妥协。传统政治,在基层是一种妥协政治,信仰领域尤其如此。中国从京畿到行省,到州县,科举出生的儒家士大夫都会限制民间宗教,即反淫祀。其实中国宗教的“淫祀”不表现出狂热、冲动和极端的性质,更多的祭祀中的奢华。“踵事增华”,这个就叫淫,“淫者,多也”。祭祀应该,但太多不好,像现在潮州人祭祖用一千条猪,肯定是“淫”。一个善治的地方官员会和地方耆老协商,与乡镇力量妥协,宽容民间宗教,这是我们在明清方志里,在乡镇调查中看到的情况。“孔孟之道”还是“周孔之教”,这也取决于我们在哪个层级看中国人的宗教。讲儒学、儒家,我们到县一级,县以下便没有孔子庙了。但是儒教的祭祀生活,乡镇上却更加发达。在江南的乡镇生活中,巡回官吏和乡居士绅打成一片,乡绅有退休京官,也有当地秀才、举人,这些人在乡镇一级积极参与民间祭祀。我在《金泽》中写了一章“士大夫的宗教生活”,就是想说明这个现象。比如,黄道婆和地方棉纺织产业有关,在上海县是第二位的神祇,仅次于城隍。地方绅士、老百姓就是要信黄道婆,于是就列为上海县的官祀了。在乡镇一级的民间信仰体系中,官员和乡绅是有妥协的。这些县志里面没有记载,要装高大上,乡镇志里就有。像钱大昕,在翰林院里用书札抨击佛教,这是他必须持有儒教立场。但他回到嘉定,到青浦朱家角镇来探望王昶,两人同去家里隔壁的圆津禅寺里游玩,开心得不得了,和尚热情接待他们。朱家角圆津禅院、金泽颐浩寺里有很多进士、举人的题字,赵孟、冯梦桢都留下了墨迹,可见佛教、道教、民间宗教力量之强,因为他们有钱。我认为:赵孟、冯梦桢、王昶、钱大昕等人给庙里题词都是拿钱的,佛教、道教,还有那些民间信仰的老爷庙,有钱买字画,扩园林,树楼阁。儒家的孔子庙哪有什么香火?江南儒生科举,都是“不拜文庙拜武庙”,宁愿拜关公,孔庙是最穷的,现金短缺。儒生、士大夫其实不喜欢孔庙,玩得开心的是在佛教、道教的寺庙、道观里,与民同乐。在嘉定的儒、道、佛碑刻里,我们发现南翔镇云翔寺有“嘉定四先生”(程嘉燧、唐时升、李流芳、娄坚),诗文俱佳。“四先生”虽然都是举人,但文章却是全国公认的。这几个人都在庙里造像,入祀孔庙不够格,曾国藩这样有功名的人才可以在孔庙里面设立排位。入寺庙相对容易,而且是画像,不是立牌位。在乡镇基层的儒、道、佛教,总的倾向是合,不是分。佛教庙有关公,道教庙有观音,儒家祠祀的城隍、东岳,各种老爷神祇,都出现在佛道寺观中,连孔庙也请了文昌帝君。三教合,合在哪里?合在民间祭祀上,我称为“三教通体”,民间信仰是体,三教是流。佛教对这个民间祭祀是不是有所排拒?[荷]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佛教在中国中古早期的传播与适应》李天纲:佛教是接受的,比如原来是享用儒教祠祀(血食)的关公,后来就成为佛教寺庙中的大护法。不止是关公,基层寺庙,包括明清上海的龙华寺,现时上海的下海庙,都保留有了好几个老爷。最新改造过的下海庙,和上海的“人间佛教”现代系统不一样。佛教革命以后的“人间佛教”在玉佛寺、静安寺,还有龙华寺比较典型,庙宇建制清理过了。下海庙原是个土庙,是从老爷庙改过来的,为了香火,仍然放了好多老爷。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所以中外学者一到江南、华南的乡镇基层,就发现儒、道、佛教并不需要严格区分,三者的交叉融通的案例比比皆是。其实,佛教在印度也是在婆罗门教等信仰中汲取资源的,并不是一个单纯“哲理”性宗教。佛教不吸纳中国基层信仰的话,那就只是印度佛教,而不是汉传佛教。我受荷兰汉学家许理和的启发,读他的《佛教征服中国》,也谈过好几次。他研究中国基督宗教的时候,也注重这个关系。他说,你们都有一个方向性的错误,只看到利玛窦在“四书五经”里面找上帝,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都是儒家精英,还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你们还应该寻找中国基督宗教的民间基础,看基督教怎么进入民间信仰,下层的基本信仰才是最重要的。许理和本人的基督宗教研究不突出,但他的提示很重要。我们研究“儒耶对话”,都还是在性理教义上讲,是“上层传教”,耶稣会擅长做这个。但是,除了“学术传教”之外,民间信仰是怎样的状况?这是研究中国文化时更加关键的问题。民间宗教和道教、佛教在基层基本能够和平共存,那么基督教呢?李天纲:基督宗教自明末重新进入中国已有四百年,也是因为儒道佛“三教通体”的信仰格局,比较容易生存下来。天主教为什么能够在儒生众多、儒学普及的上海、松江以及江南地区扎根?除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孙元化等士大夫的皈依之外,他们的末世论、基督论,以及天主教的天堂、地狱理论,和中国人鬼神观念结合在一起,是更加重要的原因。我曾建议两个博士生去研究一本书,叫《四末真论》。这是在松江传教的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写的一本讲天主教地狱的书。徐光启讲利玛窦的《天主实义》,跟随入教的并不多。徐光启的孙女甘弟大配合神父讲天主教的地狱,入教的人就多了。中国的道教讲冥府,佛教讲地狱。在这个幽司的问题上,儒家是保留的,不愿意多讲,但也不是不信有“鬼神”。儒家不愿意讲末世,是一个理性的态度,他们只是不想把这些神鬼具象化,因为这不真,且很难论证。这是儒家高明的地方,但是儒家不是不说宗教、不讲信仰、不信鬼神,而是把“鬼神”变成“精气”“魂魄”,就像张载、朱熹讲“理气”那样,对之加以祭祀。现代哲学史家从这个“理性”的角度否认了儒学的宗教意义,这是“现代性”,是现代人的做法,古人,还有老百姓不作此想。朱熹是信鬼神的,他信死后灵魂有去处,但他不说,他绕。因为他没见过,不承认,却也不否定。这是儒家的怀疑论,比佛教、道教、民间信仰要审慎得多。但是,翻译《中国经典》(Chinese Classics)的伦敦会传教士理雅各,却把儒家怀疑论推定为无神论,强调人文主义因素,导致对儒学现代性的崇拜。杨庆堃说理雅各把儒家的怀疑论夸张到无神论,导致了后来的中国哲学史试图以唯物主义来解释儒家传统,这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当然还是提倡理性主义,但你说古人就是唯物主义,中国人就是无神论,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四末真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对相信无神、无鬼的人是很嘲讽的。纪晓岚对所有怪力乱神都承认,但有些他自己解释不了;他激烈反对那些读朱熹读死了的、认为没有鬼神的腐儒。李天纲:像纪晓岚这样的时代是不用说了,按那时人类理智的认识水平,肯定是很容易看到许许多多“鬼神”现象的。今天仍然有很多奇怪现象,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并不为现代科学所解释,所以才有你这位“有鬼君”。只要有不能解释的精神现象,人就有可能用信仰寻找答案。前面提到俞樾写《右台仙馆笔记》,当时已经是六十岁以后了,可能被他晚年的生理衰老困住了,写了很多鬼故事。这也是很自然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理经历啊。这就是人性,包括人的身体性决定的。您在《金泽》中提出“民间信仰的秩序”问题,似乎民间信仰也有自身的生成的过程、规范化的过程,并不全是迷信、混乱状态。民间信仰是用儒、释、道教的规则来整理的,还是它自己就有一套规范?这涉及民间信仰到底是一套独立的宗教体系,还是与儒、道、佛教混杂在一起?我看到,中国人的鬼魂世界到明清时非常发达,确实自己就有一个规范化的倾向,这里面的动力是什么?李天纲:我以为民间信仰也有内在的秩序化的诉求,也就是说:民间宗教也是有组织的,并不是“乱七八糟”的。我发现杨庆堃把儒教、民间宗教描写成“Diffused Religion”(弥散性宗教)虽有社会学的必要,但从宗教学来看,他忽视了中国宗教的组织性。从佛教、道教来看,都是从民间的宗、教、派、山头、丛林慢慢变成了组织化的宗教。有了初步的组织化之后,就会有高僧、法师出来讲经说法,建立衣钵传承,做规范化的整理。有的寺庙,还能够刊刻庙志、藏经,形成自己的文献和经典传统。其实,香火壮大以后的民间信仰,也必然走向秩序化,把他们贬低为“弥散性”(Diffused确有bad organized的意思),是不理解这种组织化倾向。中国宗教是有组织的,不过不是像基督宗教教会(Church)那样的“强组织”,而是一种地方性的“弱组织”。现在海外研究华南地区中国民间宗教的,观察到民间信仰既有向道教方向发展的,也有向佛教方向发展的。把民间宗教归为道教的比较多,他们称之为“道封”。“道封”或许就是借用道教的组织方式,把民间信仰接纳进来。这是有传统权威的,比如龙虎山、茅山、武当山。佛教也有收编民间信仰的,但“佛封”比较少。其实,历史上有儒教的时候,受封祠祀,享有血食,将之列为帝、王、侯、伯各级神祇的情况最为普遍,儒教最容易列出神的等级秩序,制度上叫做“赐额”。所以,我向道教研究学者提出“儒封”的问题,儒家不是通过信仰的秩序化,收编民间信仰吗?当然皇帝“赐额”是偶发性的,有的皇帝不感兴趣,有的皇帝很感兴趣。比如宋代的真宗、徽宗,明代的洪武和嘉靖,都是对“鬼神”很感兴趣的。清代也有几个皇帝信,但总体上理性一点,少一点,但是历代的敕封、谕祭也从来没有停过。 “赐额”,就是“儒封”,儒教和道教、佛教抢夺得厉害。今天不把儒家作为信仰来研究,就不讨论这些问题。朱熹不断说,淫祀是要反的,但官方有了敕额了,就要慎重,就不能拆,他意思是显过灵的要承认。朱熹老家婺源的鬼神——五通,后来搞得很邪的,道路抢劫,霸占民女的都有,朱熹不能接受。但是,有的神祇是宋代赐过额的,当年不恶,百多年后变邪了的,那朱熹也主张采取谨慎的态度。所以民间宗教往上行线走,用“儒封”的方式秩序化是很可以理解的。在《金泽》中我还试图提出,民间信仰在下层自发状态下,同样也在追求秩序化,只要它存在得够久,它的内部就会生成一些秩序来。民间信仰的秩序化,我们在金泽镇,以及江南地区看到有很好的例子。比如,金泽镇祭祀,明清以来有一个“一朝阴官”的册封,就是把东岳、关王、城隍、祖师、海瑞等神祇,按等级封出高下,掌管阴曹地府,就是“一朝阴官”,用来保佑金泽人民和四乡八里前来祭祀的信徒。道教讲冥府,佛教讲地狱,这些观念都是建立在古代中国人的往生信仰之上,顾炎武在《日知录·泰山治府》中揭示说这种信仰是周秦祭祀中出现的。章太炎认为道教地府信仰是学了印度佛教的地狱后弄出来的。顾炎武不这么认为,他讲阴曹地府是中国人古已有之的信仰,不待佛教输入。金泽镇还有一个民间信仰的秩序化案例,就是“烧十庙香”。“烧十庙香”不独金泽然,青浦、松江、苏州、杭州的方志上都有记载,是江南地区进香的特点。江南民间在当地有神有灵的众多庙宇中选十个,排成秩序,在一天内串烧完成,叫做“十庙香”。把不同老爷的头衔、不同神祇的功能都串联起来了,形成一个秩序。这个信仰习俗,至今在金泽香火中保留,年轻人开车在青浦全境烧十庙,老年人在镇上也能找到大小十庙。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地方性的阴官不需要描述整个冥府,只要能嵌入体系就行。这里是不是有一个地方共同体的前提条件?就是每个地方的神祇,都可以自成一体?江南有江南的民间,华南有华南的民间,华北也有华北的民间,都有一个自己的成体系的民间信仰在?李天纲:对啊!这就是“地方宗教”(Regional Believing)啊!民间宗教是有浓烈的地方性的,或许也就是格尔兹讲的地方知识(Local Knowledge)。地方知识中有更悠久的文化传统,有更仔细的身份认同,还有更强烈的情感投入,当然也有更自然的信仰态度,这些都是一旦沉潜到乡镇祭祀的调查中马上就能发现的,就是你不要嫌弃它的“土气”。金泽镇的杨老爷庙会,比上海市区的龙华庙更加传统,虽然更加朴素,却也更加自然,你一定会更喜欢。我们现在的“地方性”是日见其少了,被强大的统一性压倒了。我虽然不能跟着香客相信老爷显灵,神祇降临,但我相信一个地方的信仰,对当地人的身份认同和社区凝聚会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金泽镇一年二度的庙会(“廿八香讯”“九九香讯”),通常都能聚集方圆百里的十几万人,过去水路畅通的时候人数更多,达到几十万人。民俗庙会对一个地方的文化,包括禁忌、举止、方言、食物、婚姻等等习俗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一方风土一方人。康德讲语言和宗教是两个最重要的身份认同标志。这是一条普世原理,因为我们看到不但基督宗教的欧洲文化如此,民间信仰的江南宗教也是如此。《金泽》中有好几个章节处理信仰和认同的关系问题,观察地方信仰如何在信徒中间表达为地方认同。清代中叶以后,黄道婆是上海的地方信仰,妈祖是福建移民认同,得到过历代朝廷的赐额“济顺”“天妃”“天后”。上海镇乡原居民就顽强地把黄道婆推崇为地方认同,与城隍神并列祭祀。这时候,民间祭祀表现出来的是身份认同意识。我们看传统体制和现代体制的差别,明清的城隍神祇不是统一规定的,而是可以地方协商的,各县、各府,都有自己的城隍神,并不是用一个统一神来号令全国,地方完全可以封自己神。这种多样的地方性,与虚拟的统一性结合起来,类似联邦制,是一种宗教联邦制,信仰共同体。如今,金泽的民间祭祀跨越到江苏、浙江的乡镇,联系了周边其他市镇,是一个区域性的信仰共同体。可是,与明清鼎盛时期比较起来,还是呈现出衰败之势。您曾指出,民间宗教之衰败,起于“戊戌变法”之后的庙产兴学。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是不是可以引申说,现代教育带来的科学与理性,本来就是民间宗教的天敌?民间宗教的未来还有前景吗?李天纲:是的,现代科学、文化、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助推着世俗化运动。各种现代运动并不维持传统信仰,在十九、二十世纪世俗化运动冲击下,传统宗教不断衰败,这是事实。欧洲的基督宗教,甚至号称信仰精神强烈的美国基督宗教,也都面临着现代理性,即科学、文化、教育的冲击,不断衰退。但是,我们要强调一点,我们搁置十九世纪末期法国大革命、二十世纪初期俄国苏维埃革命不论,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发达社会基督宗教的“世俗化”,是一个相对自然的过程,不是人为“改造”的结果。在一些以剧烈运动方式推进现代化的国家,宗教是被人为“改造”的对象,它们的“消亡”并不是一个自然过程。百多年来,中国的权威部门和精英分子,用运动的形式打击民间信仰,取缔民间宗教。然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些暴力革除运动似乎都失败了,民间宗教和其他宗教一样,居然还有强势的“复兴”。但无论如何,现代科学、理性对民间宗教有很大冲击。李天纲:是的,我承认传统宗教必然会遭遇困境,我在《金泽》的结论部分说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但是,我们这几年在江南、华南、华北和全国各地看到的情况却是民间信仰以各种方式涌动着,正的邪的,新的旧的,层出不穷,有的还相当强烈。关于未来,我的看法就一句话:民间宗教没有消亡,它只是在转型。如果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宗教是一个自发、自然的状态,那肯定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会比今天的样子规范、传统和完善一点。从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新加坡的华人宗教的现实状况,大致可以想见大陆宗教的本应状况。另外,日本、韩国的本土宗教状况,也是中国宗教本应状况的一个借鉴。在这些先期发展的东亚社会中,本土宗教也并没有消失,它们经过了各种温和的改造,转型到现在的样子,居然和现代生活并行不悖。反过来讲,中国大陆这一百多年的“移风易俗”做法确实也有合理性,过分邪乎的怪力乱神、欺世盗名的行为,即使在传统的儒教社会也是要加以限制的。奇怪的是,现在有些很邪的信仰,反而不受限制了,很多行骗的东西重新起来了,有的信仰甚至干预世俗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是“政教合一”了。[加]查尔斯·泰勒:《世俗时代》民间宗教主动适应世俗化、理性化,行“宗教改革”,这是应该的。但是,外部力量强制推行改造运动是不对的,是侵犯人权的。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信仰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原先有“弗洛伊德理论”认为,宗教信仰是不正常的人性所致。宗教是鸦片,信教是因为心理受压抑,处于病态,需要治疗。更多的宗教学家,如涂尔干、韦伯、伊利亚德,他们都倾向于认为信仰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人类学的常数”,并不是一种病态。从后一种定义来估计,宗教学者就认为宗教会不会消亡是一个伪命题,并不需要认真讨论。现代社会很多人还保持着信仰的需求,宗教不会消亡,只会转型,转成另外一种信仰方式。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查尔斯·泰勒说,传统的西方宗教都在衰败,但西方人对于“灵性”(Spirituality)的探索反而更加热烈了。泰勒在《世俗时代》(A Secular Age)说,教会类型、神学类型的组织化宗教都在衰败,但出现了对瑜伽、禅、藏传佛教、民间宗教和新兴宗教的信仰热情。另一位著名社会学家彼得·伯格早年认为“世俗化”已经彻底改变了西方宗教,西方人不再对信仰抱有热情。然而,他晚年却提出了“再神圣化”的理论,认为西方社会对于信仰的热情并未消失。现在西方宗教中最有活力的是灵恩派,就像是一种民间宗教形态的基督宗教。灵恩派基督教,跟着节拍叫啊,喊啊,很少讲神学道理,喜欢唱歌做仪式,就像是民间宗教。中国的民间祭祀,也可以理解成Sacramento,一套祭礼。民间祭祀重视与神明的沟通,不注重神学教义的灌输,这是很关键的差别。从此意义来看,我们也可以说世界宗教和人类信仰的大趋势是向民间化的方向在发展,中国的民间宗教之路并未走到尽头。过去的哲学史解释礼乐文明,就说儒家祭祀是“诗的宗教”,是摆摆样子,慎终追远,不探究祭祀的对象是什么。祭祀的对象当然是鬼神、灵魂啦!祭祀者无论古今,都是很认真的。完全不相信有超越性的神明存在者,祭祀仪式是做不下去的啦!所以,孔子才在《论语·八佾》里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
1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简介:硕士点研究方向有:宗教学原理,宗教哲学,佛教历史与思想,道教历史与思想,基督宗教历史与思想,伊斯兰教历史与思想,宗教社会学,宗教实证性研究。培养目标主要是:一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从事宗教历史、宗教哲学、宗教文化、宗教事务等相关领域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二是为与宗教相关的实际工作部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与加拿大、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签有互派学生短期进修的协议,本专业学生享有多项专业奖学金。本专业毕业生一般从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宗教事务实际工作部门(如国家宗教局、统战部、民委、台办等)以及报社、电视台、出版社等文化宣传部门的工作。开设的主要课程,除宗教典籍与宗教学原著研读外,还有:宗教学基础、宗教哲学、佛教史论、基督宗教史论、道教史论、伊斯兰教史论、宗教与当代社会、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宗教政策法规与宗教事务管理、宗教仪轨、宗教文化专题等。2宗教学考试科目科目一: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二: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0德语或241法语 科目三:中西哲学史 科目四:哲学专业综合学制三年备注:哲学专业综合科目包括哲学院十个硕士专业单元,考生选择与报考专业对应的一个单元答题。详细说明见哲学院网站。考生研究方向入学后可在专业内调整。3宗教学参考书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肖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2《宗教学基础十五讲》王晓朝著北京大学出版社42020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分数线2020年复试线:政治55、外语55、专业一90、专业二90,总分354分2020年进入复试一共4人统考录取6人2020年推免录取3人录取名单:5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考研真题622中西哲学史 四选三第一单元:1.论述“性本恶之,其善者伪也”(荀子)2.分析材料“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且夫妇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王充)3.王弼如何阐释老子的自然法观(?)4.朱熹认为,“伊川 性即理也,横渠 心统性情,二者颠扑不破。”试论之第二单元:1.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2.安瑟尔谟“上帝存在”证明3.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内涵4.你对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理解801宗教学:(六选五)1.简析宗教的本质2.谈谈佛道对宋明理学的影响3.禅宗史的“南顿北渐”4.论述几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5.如何理解马克思“宗教是人民的鸦片”6.如何坚持推动宗教中国化6考研经验一、初试备考1.信息收集1.1参考书目虽然人大没有指定参考书目,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其他院校的本科教材以及人大自身的教材有方向、有重点的选择复习的内容。我把参考书目分为三类,一类是本科教材、一类是优秀的二手文献、第三类是原著。就初试备考而言,三者所占心力和时间的比例依次为60%、30%、10%。下面是我复习时所用的参考书目:加粗字体是强烈推荐的西方哲学:教材:《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人大版)、《西方哲学十五讲》(张志伟)、《西方哲学史》(赵敦华北大版)、《西方哲学史》(赵林武大版)。以张志伟老师版本为主。二手文献:《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张志伟)、《西方思想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史论》(聂敏里)、《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邓晓芒)、《基督教哲学1500年》(赵敦华)、《德国哲学十论》(张汝伦)、《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一哲学的支点》(赵汀阳)。这些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时间自行安排,但前两本必看。原著:《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大版),《理想国》(柏拉图)、《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沉思录》(笛卡尔)、《康德三大批判合集》(李秋零编)、《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小逻辑》(黑格尔)。这些书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时间自行安排,但第一本必看。中国哲学:教材:《中国哲学史》(张立文人大版)、《中国哲学史》(北大版)、《中国哲学史》(郭齐勇武大版),《中国古代哲学史》(张连良),当然还是以人大版的为主,其他为辅。二手文献:《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张岱年)、《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思想》(张祥龙)、《老子新论》(陈鼓应)、《庄子新论》(陈鼓应)、《道家思想及其现代诠释》(吴根有)、《道家形而上学》(郑开)、、《致命与逍遥:庄子思想研究》、《宋明理学》(陈来)、《有无之境》(陈来)、《宋明理学研究》(张立文)。这些书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时间自行安排,但前两本必看。原著:《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北大版)、《论语》、《四书章句句读》(朱熹)、《道德经》、《庄子内七篇》、《传习录》。这些书目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时间自行安排,但第一本必看。宗教学原理:教材《宗教学原理新编》(吕大吉),《宗教社会学》(孙尚杨)、《宗教学是什么》(张志刚)、《宗教学原理十五讲》(王朝阳)二手文献:宗教学理论方向:《宗教研究指要》(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张志刚)、《宗教学学术史问题研究》(朱东华)、《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孙亦平)、《世界十大宗教》(黄心川)佛教方向:《佛教史》(杜继文)、《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印度佛教史》(平川彰)、《中国佛教思想史稿》(潘桂明)、《世界佛教通史》(魏道儒)、《佛学概论》(姚卫群)、《佛教思想与文化》(姚卫群)这些主要是一些概论性质的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时间自行安排,但前两本必看。道教方向:《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中国道教思想史》(卿希泰)基督教方向:《基督教思想史》(冈察雷斯)、《基督教》(游斌)伊斯兰教方向:《伊斯兰教》(杨桂萍)、原著:宗教学理论方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宗教学导论》(穆勒)、《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杨庆堃)佛教方向:《阿含经》、《中论》、《俱舍论》、《成唯识论》、《摩诃止观》、《宗镜录》道教方向:《阴符经》、《列子》、《周易参同契》、《悟真篇》基督教方向:《圣经》、《基督教教义》(加尔文)、《教会教义学》(巴特)伊斯兰教方向:《古兰经》、《古兰经详解》(王静斋译)1.2考试真题我们至少要收集人大《中西哲学史》与《宗教学原理》考研近15年的真题,把握命题重点与题目类型,做出有针对的复习。就19年《中西哲学史》、总共8道题,选择6道题作答,中哲西哲分别3道,其中只有一、两道不是原题,其余都是原题!这可见原题对于考试的重要性。《宗教学理论》这次题目类型大变,是6选5,以前几乎全部都是宗教学理论和宗教社会学的知识,并且这部分的原题出现的次数很大;而具体宗教史和宗教思想差不多有十多年没考了,但今年又突然考察很多这方面内容,今年的题基本上是宗教学理论2道、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各一道,这无疑加大了考试难度,今年据我所知的考生中在复习的时候没有全面的了解其他宗教史,使得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1.3老师论文可以收集人大中哲、西哲以及宗教学老师们的论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把握考试方向。了解老师们的研究方向对于自己的研究方向的确定也是有益的。2.复习规划1.起步期:时间(3月-6月)梳理中西哲和宗教学的知识结构,整体上对科目有所把握。2.强化期:时间(7月-8月)通过一些参考文献以及原著针对真题考察重点来有针对的研究,并做好相关笔记。3.巩固期:时间(9月-11月)根据笔记来背诵,背诵采取“少时多餐”的原则,注意积累哲学术语(西哲的外文、宗教的古典语和中哲的原著以及学术话的论述语言)。4.考试期:时间(12月开始)反复背诵考试重点的那些知识点。5.冲刺期:时间(12月至考试前)考试模拟训练,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完成真题的训练,反复练笔,冲刺备考。二、考试作答考试作答的规范和效率对于考场上较好发挥自身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人大两科的考试题目都是论述题,这要求我们在语言表达的结构、逻辑性、精准度以及效率都有着很大的要求。下面是我作答的过程:首先、分析题目,在1分钟类理清作答思路,明确作答的内容,一般采取总-分--总的叙述方式便于老师批改;其次、就某一观点层层展开,并与其他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在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将头脑中的知识点迅速地充实在你准备的观点的术语与框架中;最后,注意书写规范、字迹清晰,速度要根据你要作答的题目数量来确定。这样的作答训练可以在12月份大量的练习,保持手感。来源公众号:新祥旭北京考研
哲学系与宗教学系的共同特点是两者都是从学术的角度上探讨着“人是什么”、“自我存在是什么”等普遍的亘古不变的“问题”。今后我们会在各种不同场合碰到需要从哲学视野来解答的不同问题,如人与地球的和谐相处的问题、如何解决频发的宗教矛盾的问题、或者与人类的“起始”及“终结”相关的生殖及脑死亡的问题等等。学习内容哲学研究的是与人类的存在及思考相关的各种问题。其一般按照研究对象的地域可以分为西洋哲学与东洋哲学(既印度哲学、中国哲学)等。一般大学会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哲学概论以及哲学史等基础性理论性的知识,到了大学三年级以后则是一边以研讨班的授课形式阅读作品原著,一边开始着手解决和处理一些更具专业性的问题。此外,由于哲学科目上课时大都使用原著作品,所以通常都会要求学员具备基本的读懂的能力。因此,有时除了常用的英语和德语外,还要求学员学习并且掌握希腊语、拉丁语、梵语等其他一些常用的古典语言。哲学专业涉及到的主要课程有:近代哲学、古代哲学、思想史、逻辑学、哲学史、西方历史、东方历史、宗教学、艺术、世界各国哲学、著名哲学家的学说等。与哲学紧密相关的是宗教学。宗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各个侧面研究宗教和宗教性行为的宗教学,另一类则是研究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个别宗教的宗教学。宗教学专业包括许多文化和传统。宗教学专业的学生将会学习到历史调查、心理咨询、社会分析、人类学和民族学调查、语言分析等多领域的课程。当学习到不同种类的宗教时,学生将会了解到不同宗教中的相同和不同。宗教学专业的学生在一开始时会学习到宗教的基本元素,例如神话、仪式、经文、和符号。之后会按照所感兴趣的领域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学习,例如西方传统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亚洲传统佛教等。申请要求该专业属文科类专业,要求日语最好有一级, 适合本科专业为日语专业,历史专业或人文社会学专业、及其他文科类专业且有一定日语基础的学生。该专业需要有哲学、历史学、宗教学等专业知识基础作为研究条件,如果有本科为其他理工类专业且在研究生阶段想要转为此专业的情况,需要学生有该专业的第二学位,或者辅修为该专业内容,或者有该专业相关工作经验且自学过该专业内容;此外,如无上述条件,建议转为与该专业和学生原本科专业二者相关的专业。多数学生会报考修士(或博士)。选择学校的关键哲学和宗教学可以在文学系及人文学系中学习。此外,除了人文学科和文化学科之外还有许多大学设置独立的专业,另外设置研究室的大学也不少。而个别宗教的宗教学则可以在神学系、佛学系或文学系下属的按宗教划分的各个学科中学习。点击未来就业大众传媒、出版相关金融、商社、物流制造业、服务业由于此专业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及深刻性,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专业知识的职业类型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有很多毕业生不仅仅把目光放在专业相关的工作上,而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干。与其他文科系相同,此专业就业范围包括大众传媒及出版相关、金融、商社、物流、制造、服务业等。此外,为进一步进行专业研究而读研的人也很多。中外通名校日本为湖北中外通出国留学咨询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原武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心日本部,近十年来成功帮助数千名学生赴日学习,在日本留学圈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我们团队既有从业留学领域十多年的资深顾问老师,也有不少从日本学成归来的留学生。我们走到一起,不仅是因为对日本留学有着专业的理解,更是对日本文化有着非凡的热爱。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奋战在留学领域的最前线,为广大学子提供更优质的日本升学服务。目前业务不断向纵深层次发展,比如:漫展活动、赴日冬/夏令营、带薪实习、赴日就职等;同时也为学生家长开发了相应的增值服务,比如:探亲旅游签证、赴日体检等。赴日留学,名校日本帮你做规划,找学校,找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