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重庆师范大学圣人无名

重庆师范大学"宝藏"教师杜萍:上课就像煮饺子,煮的过程胜过味道

“上课就像是煮饺子,我喜欢煮饺子的过程胜过饺子入嘴时的美味。”在重师,有这样一位老师,始终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力量。潜心研磨,促进教科专业发展的教师是她,进修学习,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导师亦是她,她始终怀揣着一颗平常心走在教学的漫长道路上。她就是我校教育科学学院杜萍教授,2019年“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每5年评选一次,此次评选恰逢新中国成立第70周年和第35个教师节,意义深远。全国有718名教师当选,重庆市各级各类学校共有17人获此殊荣。杜萍,女,汉族,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教师资格考试专家组成员、重庆市委宣传部文明礼仪培训专家团成员、重庆市首批社会科普专家。坚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30余年,担任《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智慧研究》《教育学》《教师礼仪》等二十余门本硕课程任课老师。主持国家课题、市级课题共11项,主研课题20余项,其中7项成果获省市级、部委级奖项。在《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负责主编、参与专著、教材撰写20多部。2011年她被评为重庆市“五一巾帼标兵”,并于2019年荣获“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光荣称号。师生同“讲”一堂课1986年,杜萍老师来到重师,成为了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她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教学理念,主张对学生知识传授与教学能力培养的融合、以能力为本位的课堂教学,形成形象生动、亲切自然、环环相扣的教学风格。在杜老师的新课堂模式里,学生也是老师。一节课的两个课时,由同学们讲述已准备的章节和杜老师点评补充知识点组成。而她最初在传统理论课上进行课堂模式改革时,却遇到了不少问题。同学们的不解和质疑充斥着整个教室,“为什么老师要让我们来讲课?”“老师是不是太懒了不想讲课?”在改革开始的前两年,面对同学们的质疑,杜老师也曾动摇过,“最后还是觉得这种方式对学生们更有意义,能够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实践证明了杜老师教学改革的正确理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杜老师的新式课堂上,同学们不同的思维理念相互碰撞,课本上枯燥的知识点变得妙趣横生。最终,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认同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也理解了杜老师的良苦用心。同学们进行讲课在同学们讲课时,杜老师总会安静地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记录下课堂的情况。本科班的第一节课,一位上台讲课的女同学在讲课时话筒突然出现了故障,细心的杜老师看见后连忙上台为一直扯着嗓子讲课的学生调试好话筒,并笑着对她说:“可以继续了”。“正是杜萍老师温暖的笑容让我不再再紧张,让我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完整地讲好一节课”。学生讲完之后,杜老师会再次从内容上给学生讲解知识、组织讨论,并对学生的授课状态做出点评。通过学生讲知识,老师补充知识,师生交流知识的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实践性也更强。杜萍老师仔细记录学生们的表现教学的快乐是“找到”的杜萍老师授课“‘找到’快乐是非常重要的。用‘找到’来形容,是因为快乐并非唾手可得。”今年已经是杜萍老师从西南大学毕业后进入重师任教的第33个年头了,可即使是这样一位对教师职业有着浓厚的兴趣的老教师,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着成为教师的强烈愿望的。“原来的我并不想成为一名老师,读了师范院校以后才慢慢对这个职业产生了兴趣。”在杜萍老师33年的教学生涯中,有过欢喜也有过忧愁。“有些学生认可你,但也会有不认可你的学生。有压力,也有挑战。你要慢慢找到其中有乐趣、有安慰的、受鼓励的地方,有着把这个职业做好的信念和愿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在杜老师看来,做老师不难,但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却是有挑战的。杜老师很享受站在讲台上的感觉,也很珍惜和学生在一起的每一寸时光。作为一线教师,杜萍老师在漫长的教学时光中寻找着其中的乐趣、认可与成就,体会不同的教学感受。并且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反思来提升教学意识和能力,为自己做好每一个教学阶段的规划。“教师这个职业需要能力的积累和不断的职业规划,才能做到比自己的过去更好。不懈追求,不断地通过积累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意识和能力。只有扎扎实实一步步地走,才能走得更远。课堂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育的意义在于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课内和课外教学的结合是杜老师所认为的教育,也是她希望达到的教育目的。“目标自学-教师导入-学生讲授-教师补正-生问互动-拓展探新”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杜老师在多年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杜老师的课堂,无不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设计》便是其中一门课程。“在这门课上,我有一个月的时间要带学生去小学支教,同学们做好教学设计以后进入小学课堂,开始第一次授课。通过这个实践课程,同学们对小学教学、小学课堂、小学生有了更加具体而真实的感知。”在任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杜老师悉心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并带领学生到小学课堂进行实践操作,精选本科学生的优秀教学设计,出版了专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案例与评析》,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好评。值得一提的是,在杜老师讲授教学的教师礼仪课程上,和蔼可亲的杜老师不仅纠正学生们的形态仪体还会亲自帮学生们搭配衣服。在她看来,教师是一个以表达沟通为工具的职业,在外表形象、语言交流方面的要求更高,所以教师礼仪是在校师范生成为合格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我一直在强调学生技能的提升。比如教他们站、走、坐,然后分小组来展示,学生不仅课上要学习,课下还要加强练习。”在教师礼仪的教学设置上,以服装搭配再拍照上传的交作业形式代替简单的PPT播放和沉闷的板书讲授,让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感和沉浸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高等教育改革随着中国的日新月异而发展快速,杜萍老师对高校教育也有着自己的感悟。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老师,进一步改善的物质条件、提高的人文环境等物质基础,能让教师们焕发出更大的工作激情。作为教务处的特聘指导专家,杜萍老师一直和青年教师一起坚守在教育一线,且连续指导了四届共9位青年教师获得国家级、市级教学技能大赛奖项。她常常提到:“进入后喻文化时代,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与思考能力,而且要共同探讨学术。如何建设人文科学研究的共生性团队文化,是研究水平不够强的大学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这一批在改革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研究者,应该在开拓研究的过程中,把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维方式与文化带动起来,履行好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杜老师把一代人的责任勇敢地扛在肩上,身体力行地感染着青年教师。其实不仅仅是青年教师,那些在教育岗位上工作很久的教师们,也常常被杜老师感动。优雅、知性、热心,这三个词是彭文波教授对杜萍老师的第一印象,但在深入的了解之后,他发现杜萍老师更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对学生、学术的认真负责,还有杜萍老师在生活中一丝不苟的模样:倒车时甚至为了不给他人带来麻烦而要求自己把车子停得完全笔直。赢得同事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并非易事,期间用去的时间和心血是无法衡量的。今年3月,王昌善教授生病住院时,杜老师不顾工作与家庭的繁忙,第一时间赶往医院看望。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问候,让来自异乡的王昌善老师终生难忘。在修改研究生论文时,杜老师也不只是改动论文的选题方向、研究方式,还会在此基础上修改论点,往往一篇论文修改下来,文章里全是杜老师的批注。杨思帆老师也问过杜老师为什么要做到这么细致。“如果老师都不用心的话,学生也很难用心。”对于杜老师来说,无论何时老师都要给学生做好榜样,这是这一代教师应有的担当。良师益友般的存在“恩师杜萍教授,巾帼学者也。尊道尚礼,秉德温恭,端庄大方,驭下宽厚平和。既授余学术之法,更传余为人之道......”这些铿锵有力却又饱含温情的字句,承载了一位学子对恩师由衷的纪念与感恩。这是杜萍老师15级的研究生蒋维西同学所作的《谢师章》。回想起研究生时期,蒋维西说:“自己读研时获得的‘军功章’里有杜老师一大半的功劳。”他写论文时苦于没有安静的环境,杜老师就无偿地把自己的办公室钥匙交给了他。偶尔去指导他的论文时看见凌乱的办公桌,也从不责怪,甚至默默整理好散落一桌的资料,最后在离开时轻轻关上门。“杜老师是如此温暖的人,她了解她所带的每一位研究生的秉性。”在这间办公室里,杜老师指导了他每一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却从未提出署名要求。在杜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耐心帮助下,读研期间蒋维西便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篇为我校A3级期刊,4篇为全国中文核心。创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数量历史新高,被评选为重庆市优秀毕业生。“我从一个懵懂青年,学会了用探究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有了一定的成绩。杜老师启蒙了我的学术意识,同时也开启了我对学术探索的大门,她对我的教诲让我终生受益。”杜萍老师和蒋维西的合照93年入校的刘晓华所在的“20年回眸的群”从未停止过消息提醒。和杜老师聊聊最近的生活,在教师节的时候,一声又一声的“女神杜萍老师”让大家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而刘晓华,这个当初茫然的贫困小伙已经变成了一名充满信心的人民教师。20年的时间,对于刘晓华来说,能改变的只有容貌,他心中对杜萍老师的感激之情没有减少一分。“我曾被杜老师‘营救’过。”刘晓华动情地说到。那一年刘晓华和同学们到歌乐山上玩,却在山上和流氓发生了矛盾,被送进了派出所。一向冷静的杜老师听说后急得直哭,连忙和丈夫赶到歌乐山派出所了解情况。最后又托人重新打开已经因时间太晚而停运的索道送学生们下山,回到重师时已经是凌晨。“杜老师带给我的改变不仅仅学术上的知识,更是人格上的自信。”刘晓华出生贫寒,父亲早世,由姐姐抚养长大。进入重师后一度因高考失利而萎靡不振,后来在杜老师的鼓励下竞选上了班长、学生会主席的职位。杜老师教会他的自信和做人,让他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人生。现在的他也跟随着恩师的步伐,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书写下一代教师全新的篇章。杜萍(从左至右第五位)与学生们在一起作为重师的“老人”,杜萍老师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以自己虚怀若谷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可对于她来说,这不过是做好了老师这一个职位。来源:重庆师范大学 采访 | 张宇 管彤 敖雨欣 林杏 卿瑞珏 李吉祥 唐隆单 杨筱甜 文案 | 管彤 敖雨欣 林杏 卿瑞珏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张寿兵 封面 | 冯一凡 排版 | 敖雨欣 执行编辑 | 管彤 责任编辑 | 徐赤 何瑶 孙小珂

荡空山

一路前行一路歌,日夜兼程,一路向前,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一路前行一路歌,日夜兼程,一路向前,不畏将来,不念过往阳信县第三实验小学孙静执着于教师这份职业曾几何时,我也经常倚窗而问,怎样去继续我的教师之路?难道要这样浑浑噩噩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喜欢忙忙碌碌的校园生活,我喜欢学生们的欢歌笑语,我喜欢校园的纯净,喜欢人与人之间的单纯,因此我喜欢做老师,自从被选入县三名以来,有幸成为名班主任的一员,更加坚信了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选择。读书,给我幸福的习惯读书,给我幸福的习惯,让我一路成长。记得为人师的前几年,没有读过一本专业书籍,更没有订阅什么生活杂志,每天就凭那份激情和那股韧劲,考试成绩也还不错,一直我就生活在别人的赞叹之中……可那次意外的县优质课评选,让我彻底跌入了万丈深渊,自以为一向“优秀"的自己连一个奖项都没拿到。记得当时的教研员马老师对我说:“课堂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合情合理,深入浅出。你很有潜能,多学习,多读书,会有飞跃的。''过后我先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开始研读。这以后,我先后订阅了《山东教育》、《滨州教育》这样的专业期刊,反复学习里面优秀的案例;认真研读了李希贵老师的《学生第一》,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爱心与教育》,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 理论的丰实与实践的演练,让我在以后的各项教学比赛中屡屡获奖,那期间有太多老师的帮助,那期间只有我自己知道是怎样的“痛苦不堪”,但每一次蜕变都是一次质的飞跃,我知道,有了书籍的滋养,课堂上我变得从容了,变得有底气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引导我班的孩子阅读,低年级孩子我们一起摇头晃脑背诵《三字经》,到了高年级,我又开启整本书共读,因为是刚接手六年级我们先后读了高尔基的《母亲》、鲁迅的《朝花夕拾》,每月一本书,我和学生一起读。如果说专业书籍滋养了我的教学生活,那生活书籍的阅读是因为我有了一个新的职业角色一一母亲。当儿子已过了读绘本的最佳幼儿期,我才刚刚接触到绘本,记得自己读了很多绘本,什么《可爱的鼠小弟》《不一样的卡梅拉》《小兔成长的烦恼》《幸福的种子》等,对于这些,没有强加给儿子,只是空闲讲给他听,去年教一年级的时候,我就经常讲给我班的孩子听……此时的阅读,我想就是成长中的儿子给予的。我和儿子共同成长,我们先后阅读了《小屁孩日记》、杨红樱的《笑猫日记》、《非常爸爸》、沈石溪动物专辑等。在书籍的浸润下,儿子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我也似乎弥补了童书的缺失……为了更好的教育儿子,我精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张贵勇老师的《真正的陪伴》……在书籍的引领下,我渐渐明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母亲真正的教育力量在于“柔和"。越柔和的母亲,有时候带动孩子的能力越强,越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叫嚷的母亲,则往往难以胜任真正引导和带动孩子的重担。可以说,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诚惶诚恐,亦步亦趋,边学习边实践,因为儿子成长的路没有返程的票……现在,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不仅仅是读,还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听书,听书,让我更能静心思考,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默默渗透,悄悄改变。同时我也深知,光读是远远不够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到喜欢的句子,我便随手记录下来,笔记本。手机中的印象笔记,都是我记录的好平台。沉浸在墨香的味道中,我也不断挑战自己,及时进行反思,参加一次教学比赛或是研讨及时反思,学校举行活动及时写新闻报道,和孩子们一次心灵的碰撞也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是用笔留在记忆中。“夜雨秋风灯,梨花海棠相伴老。小楼东风,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也许是长篇大论、也许是三言两语,读书,让我更加温和地迎接一场心甘情愿的风轻云淡。置我于生命的林子一一向优秀学习入选三名以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时刻不敢松懈,不断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听任小艾老师的报告,她白色衬衫,清瘦可爱的娃娃脸,让我深深陶醉在她和学生的成长故事,我发现名师也可以如此年轻,只要你肯付出努力。随后我倾听了周蕙玲老师、陈红友老师、华林飞老师等优秀班主任的报告,他们并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朴实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爱,让我们深深佩服他们教育的智慧。在县教体局陈辉主任带领下,走进浙江大学,每位老师精彩的演讲,站在名师的肩膀,让我对班级管理工作有了重新的认识。带着优秀班主任的学习所得,我使用到我的班级管理,从班级制度的制定,到班级文化的布置,从班干部的选拔到班级事务的管理,我也学着名师放手让学生去做,渐渐地,我发现学生越来越灵动,学生越来越忙碌,学生越来越自信,而我也乐得轻松,在学校的各项评比中,我们班的成绩遥遥领先。名师的榜样引领,让我置身于生命的林子,尊重每一个成长的生命,我们会发现每一个生命的精彩。执着于前行的那份盛典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自从幸运被选入阳信县三名以来,“向优秀的班主任学习、做一名智慧型班主任"的信念一直鞭策着我,鼓励着我,两年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先后被评为滨州市优秀班主任、阳信县优秀教师、阳信县优秀班主任2.2016年、2018年在滨州市小学道德与法治研讨会上执教观摩课,2017年在滨州市小学心理健康研讨会上做专题发言。3.2016年在全县小学心理健康学科德育案例评选中获得一等奖;2017年在阳信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做专题发言。4.所主持的全国共青团课题《激发团员积极性的策略研究》已经结题;所参与的课题《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个性发展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研究》已经结题。两年的三名生涯,我成长了许多,我也收获了许多,既然已经在路上,便只能日夜兼程,一路向前,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或许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这一路上的风景!或许教育的信念也便在这一次次的培训中,一次次的磨练中!三名的路上,我会继续把它镌刻在心里,带上会思考的灵魂,把每一个日子都过得如诗,使每一个流年都充满欢喜,让教育的人生化为永恒。

是事之变

追求教育理想,促进专业发展

追求教育理想 促进专业发展—记我的专业成长之路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樊 雷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给我提供了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下面我将用五个关键词来汇报的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定位 学习 机遇 反思 担当 。一、定位我是2005年9月,参加全县的教师招考,正式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被分配到劳店乡第一中学任教。我给自己一个目标,既然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我就要当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你必须坚定自己的职业操守和教育信仰,不能简单地把教师职业当成谋生的唯一手段,如果这样,你专业成长的生命力将缺乏持续的动力,并很快产生职业倦怠,从而采取混日子的生活态度,这既是对学生的伤害,也是对自己专业成长的不负责任。二、学习人的心性、人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文化的土壤里孕育出来的。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讲,加强理论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刚上班之初,我就接手了一个年级的生物教学工作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这段期间主要是多学习,多读书,注意模仿和借鉴他人所长。对于生物教学,每一节我都先请教王红梅老师、纪作林老师等老生物教师,写出详案,每天晚上对着镜子练习十多遍,找出自己教学的弱点,为第二天的课堂教学做好作备。几乎每周都听两节别的老师的课,一学期,我就听遍了我们学校所有老师的课,注重模仿和借鉴别的老师课堂上的优点,自己几乎每年积极争取上一节校级公开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班级管理中,我向同年级组的李秀亮老师、李延峰老师、杨建破老师等优秀班主任学习请教,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我将班级量化考核移植”到每个同学管理中,并通过实践和调整取得了成功,我所带的班级在学校的考核中始终排在第一位。在向同事,前辈请教学习的同时,我还向网络学习。当时电脑不是很流行,我自己买了一台二手电脑,积极参加网络生物教研活动和班级管管理的在线论坛,直到现在,我仍然每周二晚上参加微课制作的网络学习,周五参加科技创新教育的网络讲座,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在教学中注重教学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了3项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十多篇科技创新论文在人教网、中国教育学刊、《中国少年科学家》、《创新与发明》等刊物发表。编写了校本教材《黄河三角洲地区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被山东省教研室评定为优秀课程资源。对于新踏入教师岗位教师,大学的知识与中学教学之间有很大跨度,对于有经验的老教师,现在只是的更新速度在加快,要避免“三十年重复一年的经验”的悲剧。因此,专业技能学习很重要。促进成长的有效方式就是模仿,善于学习。可以通过阅读期刊,参加线下线上教研活动,拜师结对,加快自己成长。三、机遇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11年9月,我通过全县老师的招考,进入了刚刚组建的第一实验学校初中部。当时初中部只有十名教师,我的年龄最小,哥哥姐姐们都很照顾我,把德育、创新、科研等很多工作都压到了我的头上,在感到压力的同时我也认识到给自己带了机遇。我认为我的专业成长之路是与科技创新结缘。由于我在学校分管科技创新教育,2012年10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研讨会,大会上聆听专家的报告,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创新教育,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激发了我搞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强烈欲望。可是在初级中学怎样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一直困扰着我,无从下手。后来,我在2013年科技创新骨干教师培训大会找到了答案,章丘四中刘校长对章丘四中科技创新成果的介绍,特别是李昌旺老师长达近一周的专题培训,给我指明了方向。2013年9开学后,在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后,我启动了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科技创新教育。此后,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先在初中部开展了以打造“科技校园”为主线的科技创新教育“六个一”活动,开发一本创新教育的校本教材,建设一个创新教育的网站,每月出版一期创新刊物《奇思妙想》,每月开展一次创新教育的课程,开创一个创新发明社团,每学期开展一次创新比赛。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承载同学们的创新梦想飞翔。 2014年9月,学校对创新教育进行了战略扩大,在全校进行创新教育,为了解决班级数量多,创新教师少的难题,校引进了微课教学,从网上下载创新讲座和将创新教师讲座录制成微课视频,由班主任教师利用活动课播放,使全体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意义和操作流程,然后通过创新比赛的形式引领同学们的创新活动。从此,微课教学也走进了我的教学生涯,我把微课和生物教学相结合,我先后申报了1项国家课题,2项省级课题,开展微课程研究,现形成了《老樊玩创新》系列微课,在优酷和老樊玩创新微信公众号上可免费观看。由于再微课程开发做的工作,我还被希沃学院聘为特聘讲师,为全国的老师开展公益性的微课讲座。由于微课助力我的课堂教学,我也先后有机会上过市、县优质课,观摩课,有幸成为滨州市生物名师工作室成员、阳信县生物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获得滨州市青年科技奖,个人被评为“全国十佳创新名师”、“滨州市教研先进个人”、“滨州市教坛新星”、“阳信县优秀教育工作者”、“阳信县教学能手”、“阳信县教坛新星”等荣誉。我利用全国创新教育联盟,全国校园发明大赛,中科院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等平台,为学校在零投入的情况下赢得了十多项国家级的荣誉。5000多名学生接受创新教育的熏陶,学生获得20多项国家专利,在全国、省、市科技大赛中400多人次获奖。经过五年多的教学实践,我的创新教育已初步形成了可推广的“三步走创新教育模式”【包括第一步以“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以动手能力的开发为主的培养环节(动手创新),第二步以“创新思维和发明方法的培养”为主渠道,来促进学科课程创新,整体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的培养环节(思维创新)。第三步以创新思维+人工智能为主的培养环节(智能创新)】。这种模式为基础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种借鉴。可以说,创新这个平台给我提供了机遇,给我带来了教学的丰硕成果。我们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要关注教学热点与难点,坚持不懈的研究,以不断成功体验产生持续的教研动力。教师应审时度势,注意把握机遇;关注热点,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开展前瞻性研究。四、反思反思是一个人的能力。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亦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探索、提升都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反思,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这应该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2017年10月,我的个人专著《创新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出版。这本书的形成主要通过自己对日常教学工作的反思。在过去的5年里,我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教学开展了一些行动研究,对初中学科的创新教育实施开始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使自己在初中创新教育实施方面的经验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实施新课程的有价值的思路与方法。启示: 教师的工作很平凡,但也可以很充实。通过这本书的出版,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如果潜下心来工作,还是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寻常的生活可以避免单调和乏味。教师应当坚持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让平凡的工作赋予更深的意义。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注意关注工作中的真问题,其实也能做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因为教育教学工作也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地方。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只要能够坚持,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不动摇,我想一定会有成效。教师的思考要走在工作的前面。一名普通教师,必须学会善于思考,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事件,并能从中引发思考,产生思想。如果缺乏思考,缺少思想,我们的工作就会失去了活力和生命力。要想我们的思想保持先进性,就必须把思考作为一种习惯,一种工作习惯。年轻教师应给自己设定阶段性成长目标。我一直梦想自己能有一天出一本专著。而且一直做着这样梦。正是这个梦想,我坚持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并不断的促使自己制定一个个小目标,分阶段给自己提出比较苛刻的要求,通过自加压力,一个个小目标逐步达成,终于有了自己的专著。所以,我们要善于做一些职业生涯的规划,让自己的专业成长道路更加宽广。五、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中考方案,更加突出学生的科学素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从现在算起到2035年,目前的中小学生到那个时候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高原阶段,正是努力攀登科技高峰的黄金年龄、正赶上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段。作为一线的老师,无论对国家、还是对学生来说,我们都应该担当起自己的教育责任,开足开齐课程,该开展的活动一定要开展,该做的实验一定叫学生做。关注每一个学生(我提出的教育理念是“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是对国家、学生负责,也是对我们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负责。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勇敢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一切,坚持做下去。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

白菜

扎根教育二十五载 固安这位可爱的老师教过你吗?

原标题:用大爱抒写师者本色——访固安县第二中学物理教师刘立华本报记者 刘艳在固安县第二中学,有这样一位物理老师,师生们提起她总是赞不绝口,她就是刘立华。从教25年来,她桃李满园,荣誉等身。25年来,她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让学生爱上物理”的人生目标;在点点滴滴的教学工作中,她用大爱抒写着师者本色。刘立华是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学科名师、骨干教师,她先后荣获“河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还是全市首批14个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之一——廊坊市初中物理刘立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扎根教育 做学生的知己“衡量一名好教师的首要标准是师生互为‘知己’,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足够用心。”刘立华说。初中物理三本书,她教了二十多年,可年年都有新意。为了让物理课堂更精彩,让学习更有趣,让孩子们“爱上物理”,她用心备课、精益求精,潜心钻研教法学法,不仅从教法上找方法,还从教具制作上下功夫,利用身边的饮料瓶、易拉罐、旧电器等自己动手制作演示器材。她制作的“气体做功演示器”经过三次改进,课堂教学演示效果明显,在2017年获得了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她讲授的《内能》获河北省优质课一等奖,2017年《内能》优质课视频参加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被评为部级优课。为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她还开设过电子线路课外制作活动社团;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她成立了学校“机器人”社团,深受学生喜爱。2016年以来,固安二中连续四年参加国家、省、市的“机器人”项目比赛,获得了优异成绩。2020年6月,她与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师岳西凤合作开展“创客教育”课题研究,首次实现了与高校携手共建的研究模式。坚守初心 探索课程改革2017年,刘立华参加了河北省第八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论坛征文暨师德风采演讲活动。她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征文《教学相长——感谢孩子们的陪伴》获得一等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承担着育人的重责。”刘立华说。近年来,刘立华一直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践工作。她带领团队以“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为研究方向,在实践中把物理课堂拓展到校内的实验室、图书室、运动场。同时在校外通过走访家庭、社区,调查商场、工厂,开展丰富多彩的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为了把研究成果转化到平时教学之中,她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通报》《教学仪器与实验》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她还撰写了书籍《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研究》。此书将“指导—实践—反思”的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和16项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典型案例收录在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蓝本。修身立德 促进教育发展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在慕课上认真学习课程、订阅专业期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刘立华一直坚持广泛阅读学习。二十几年下来,她在学习中积累下1000多册图书。她经常与学生分享阅读体会,引领学生学会和爱上阅读,掌握终身学习的有效方法。作为党员,刘立华时刻不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组建了公益在线课堂团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市教育局网站“名师课堂”精心打造、发布原创资源;她积极参加小区的防疫执勤工作,进行居民的入户统计、排查以及出入登记、测温等社区防疫工作。为引领教学研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2017年,全市建立了首批14个廊坊市名师工作室,初中物理刘立华名师工作室便是其中之一。2018年8月,经固安县教育和体育局批准又成立了县级刘立华名师工作室。刘立华工作室以“合作、分享、成长、引领”为宗旨,通过开展专家讲座、网络研修、名师示范、送教下乡、课题研究等丰富多彩的初中物理教研活动,构建常态化研修机制,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带动并培养一批“四有”好教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2019年,刘立华名师工作室被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聘为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理事,2020年7月被评为廊坊市优秀名师工作室。从教二十五载,刘立华一直奔跑在她挚爱的物理教育之路上。今后,她将继续坚持教育本真,初心不改,立德树人,不断推动教育事业奋进前行!来源:廊坊日报

吉祥止止

北仑新增38名市教坛新秀!看看有没有你熟悉的老师?

近日,宁波市教坛新秀评比结果出炉北仑区38名老师获奖!其中幼教组2名小学组12名中学组24名快来一起看看吧~中学组小学 幼教组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风采吧中学组一等奖王芳 高中体育北仑中学曾获市高中体育教坛新秀一等奖、市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区教坛新秀一等奖、区体育学科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论文多次在市、区获奖。连续两年带队获市中小学生健美操比赛高中组规定有氧舞蹈第二名。吴婷婷 通用技术柴桥中学多次承担市、区级公开课,曾获“一师一优课”市级优课、市论文评比二等奖、区教坛新秀二等奖、区高中物理优质课一等奖、区青年教师业务评比二等奖,所带班级被评为区优秀班集体。张粒 高中生物泰河中学区优秀共产党员、区学科骨干、区张士柏奖育金获得者、陈国网络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曾获省精品微课程、省高中生物实验说课一等奖、市优质课一等奖、市个人课题一等奖等荣誉。多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一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论文获市一等奖,多次承担省、市、区级公开课。贺丹青 初中英语滨海国际合作学校中共党员。曾获市教坛新秀一等奖、市优质课二等奖、市命题竞赛二等奖、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等。论文多次在市、区获奖。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三五”重大项目,荣获 “第十届全国基础英语素养教育实验基地学术交流研讨会”教学课例一等奖。吴佳林 初中科学芦江书院中共党员。曾获市初中科学教坛新秀一等奖第一名、市初中科学命题比赛一等奖、市优秀实验论文一等奖、区优质课一等奖、区科学创新实验一等奖、区命题比赛一等奖、区学科论文一等奖等。多次开设市、区级公开课,执笔并参与省、市、区级多项课题,撰写的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家期刊,命制的试卷被编入《宁波市中考全景复习指导》并出版。坚信实验是科学教学的灵魂,对自制教具和实验创新有浓厚的教学兴趣,曾在市自制教具评比中获奖。二等奖吴亮亮 高中语文北仑中学中共党员。曾获省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省二等奖、市一等奖,区教坛新秀一等奖,区优质课一等奖,市高中语文论文评比一等奖,执笔课题获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比二等奖,并承担多节市、区级公开课。竺吴辉 高中数学北仑中学“登峰杯”全国中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优秀指导老师。曾获市优质课一等奖、市“核心素养与教学改进”论坛比赛二等奖等。多篇论文在市论文比赛中获奖。多次开设市级公开课和省市级讲座,参与多项国家级与省市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将数学建模活动引入高中课堂,所带学生团队累计获得国家(际)级奖项20余项。开发的选修课程被评为省第七批普通高中推荐选修课程。徐航 高中英语北仑中学中共党员。曾获区优质课一等奖、区教坛新秀一等奖。撰写多篇教学论文并获得市三等奖、区一等奖。多次承担市、区级公开课及微课任务。相信自己能用言语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让教学因爱而充满活力。陈文剑 高中政治北仑中学中共党员。曾获省高中政治教师综合能力比赛一等奖、省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市教坛新秀等荣誉。参与省市级课题,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王昕雪 高中历史滨海国际合作学校曾获部级“一师一优课”、省高中历史论文评比一等奖、市教坛新秀、市优质课一等奖、区优秀共产党员、区优秀教师等荣誉。作为班级导师培养出多位被世界顶尖院校录取的优秀毕业生。张延 高中地理北仑中学曾获市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区教坛新秀一等奖、第二十八届张士柏奖学(育)金等。多篇论文获市、区级奖项。任教以来爱岗敬业,教学风格活泼亲切,积极探索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陈琪 高中化学北仑中学中共党员,一级教师。获教育部2018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市化学教师基本功板书设计比赛第一名、市课堂教学评比二等奖、区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区说播课一等奖等。多次承担市、区级公开课,主讲课程入选中国教师研修网。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项,并公开发表。张洁 电子商务北仑职高区优秀党员。曾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商贸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一等奖、市电子商务精英赛一等奖、区教坛新秀一等奖、全国电子商务师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省电子商务大赛优秀辅导教师等。多次指导学生获国、省、市级电商比赛获奖,参与多本高职考教辅编写。顾吉尔 初中数学顾国和外国语学校曾获区教坛新秀一等奖、区优秀团干部等荣誉,在区学科论文评比和学科命题比赛中多次获得一二等奖。多次开展区级讲座、公开课。多篇论文发表在区级以上刊物,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区级课题研究。王蕾 道德与法治小浃江学校区优秀共产党员。曾获省微课大赛三等奖、市学科命题竞赛一等奖、区学科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区教坛新秀。撰写的德育类文章获市一等奖、法治类文章获市二等奖,多篇文章发表于国家级核心期刊,多次承担区级命题任务。郑烨 历史与社会白峰中学曾获区优质课一等奖、教坛新秀一等奖、优秀教师等荣誉。多次承担区、校级公开课任务。教学中,用心研究教材及学科新理念,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蒋世杰 初中体育宁波联合实验中学曾获市教坛新秀、区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在市优质课比赛、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评比中均获得一等奖。多篇文章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另有多篇论文和多项课题在省、市、区获奖。邵旭君 信息技术庐山中学中共党员。曾获市优课、区教坛新秀、区优秀辅导员等荣誉。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市、区级评比中获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辅导的学生作品连续两年获市一等奖并选送参加省赛。三等奖马赵瑾 美发与形象设计北仑职高区优秀党员。曾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省教师组美发赛项标准卷杠+无缝推剪项目一等奖。指导学生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标准卷杠项目二等奖,多次指导学生获市职业技能大赛新娘化妆项目、标准卷杠项目、头模盘发项目一等奖。吴雪明 高中物理泰河中学区学科骨干教师,多次制作省级微课,开发的校本课程被评为市精品课程。在市、区级优课及优质课评比中多次获奖。承担多节省、市、区级公开课,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严铁焰 初中语文新中学市教坛新秀、区教坛新秀一等奖、校骨干教师。教学论文多次在区、市获奖。多次承担校区级公开课任务。在教学上,始终保持认真钻研的态度,用心研究教材及学科新理念,勇于创新,努力为学生打造优质课堂。王晶晶 初中音乐梅山学校中共党员。曾获区教坛新秀、区青年教师教学设计竞赛一等奖、命题能力竞赛一等奖。教学论文评比获省三等奖、区一等奖。所参与开发的拓展课获浙江省精品课程,辅导学生在区艺术节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徐迪 初中美术滨海国际合作学校曾获市教坛新秀、区教坛新秀、市美术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著名刊物,并获得市、区论文比赛一等奖。多次指导学生在省、市、区级的艺术节上斩获一等奖,并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毛海燕 心理健康顾国和中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省青春健康讲师、区心理健康团队核心成员。曾获市心理优质课三等奖、区教坛新秀一等奖、区心理健康技能赛课二等奖、多次承担区级公开课及微课任务,开展北仑区青春健康教育家长讲座百次。幼教 小学组一等奖王佳佳 小学体育岷山学校区体育学科骨干、一级教师。曾获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技能评比一等奖、全国体育优秀课堂一等奖、省中小学体育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发表于核心期刊、省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比赛一等奖、省中小学体育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市教坛新秀一等奖、市学科论文评比一等奖、区优质课一等奖。姜维 综合实践蔚斗小学市义务段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曾获市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征集一等奖、区教坛新秀一等奖。指导成果获评省优秀成果,撰写论文在区获奖并发表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谢莲芬 幼教区中心幼儿园一级教师、区优秀党员、区优秀教师。曾获市教坛新秀一等奖、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市青年教师职业能手大赛特等奖、市学科论文一等奖、区基本功比赛全能一等奖。多次承担市和区级公开课及讲座,多次送教下乡。二等奖郑露 小学语文华山小学曾获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市教育技术创新应用大赛二等奖、区优秀教师、区优质课一等奖、区教坛新秀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市学科评比一等奖,多篇文章发表于各类期刊。周芳燕 小学英语华山小学曾获市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区教坛新秀一等奖、区优质课一等奖、区辅导员技能技巧大赛一等奖、区优秀共产党员、区优秀德育工作者。多篇论文获奖,教学论文曾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陆莺 小学美术泰河学校曾获省论文评比三等奖、市论文评比一等奖、区教坛新秀一等奖、区第二十八届张士柏奖育金、区青年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指导学生多次获市、区级比赛一等奖。史敏敏 信息技术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区优秀共产党员、区优秀科技辅导员。曾获省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二等奖、市优质课一等奖、市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多次获省、市级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一、二等奖。撰写论文多次获省、市一、二等奖,并在核心期刊发表。王丹凤 幼教区中心幼儿园区优秀教师、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区骨干教师、区优秀党员。学科论文获省三等奖、市一等奖、区一等奖,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获市一等奖,在《幼儿教育》杂志中发表。多次承担省级、区、园级公开展示课。三等奖张晶莹 小学语文九峰小学曾获省课件制作评比一等奖、市德育课题一等奖、市信息技术应用大赛三等奖、区教坛新秀一等奖、区优质课一等奖、区命题竞赛一等奖等。撰写学科论文曾获省二等奖,多篇发表于语文核心期刊,并在市、区级获一等奖。吴婷婷 小学数学新小学中共党员、区优秀教师、区学科骨干。曾获市小学数学学科论文一等奖、市学具应用论文一等奖、区教坛新秀一等奖、区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区骨干教师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区优质课二等奖、区说题比赛二等奖等。刘燕 小学科学蔚斗小学区优秀教师、区先进德育工作者、区优秀党员。曾获宁波市优质课一等奖、区优质课一等奖、区教坛新秀一等奖。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市、区小学科学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一二等奖,并发表在杂志期刊。叶媚 道德与法治郭巨学校中共党员。曾获教学设计市二等奖、市微型党课三等奖、区基层宣讲员、区论文一等、区优质课二等奖、区风尚故事会二等奖。热爱教育,喜欢教书,在教学中坚持以“爱心献给学生,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己”自勉。顾风波 小学音乐岷山学校曾获张士柏奖育金、市音乐优质课一等奖、市音乐教育教学微论坛一等奖、区教坛新秀一等奖等荣誉。执教多课在市、区范围内公开交流,多篇论文在省市区各级评比中获奖并发表。指导学生在省、市、区内多次获奖,并获市、区优秀指导教师奖。(北仑发布综合编辑,资料来源:北仑教育)

穷桎不行

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四川教育》杂志面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征稿啦!

《四川教育》(理论)征稿2021.05征稿重点本期主题高质量作业设计主题阐释近年来,中小学作业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提到了管理好中小学生的五件“小事”: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作业排在了第一位。作业是件“小事”吗?“在当下,或许没有哪一中事务像基础教育的‘作业’那样,既作为每个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大中心,又缄默地决定着校内教育的水准,还极大地牵动着每个家庭对教育的关切。”正如胡扬洋博士在《基础教育“作业”观念重构论纲》一文中所说,作业对于改进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作业设计是高质量学习的关键。作业的内涵概念梳理作业的本义是做或从事某项工作、任务或活动。在教育领域中,作业的概念受主流教育观念的影响,遵循了“教育即知识操练——作业即心智训练——作业即自我探究”的演化路径。1.作业即知识操练。无论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还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练习都被作为重要内容,并在描述中逐渐展露作业“记忆、再认识和复述书本知识”的烙印。凯洛夫不仅发展了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说,还建构了“课堂教学五步法”,将“布置作业”作为其中一步,并分为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在凯洛夫《教育学》一书中提到:“家庭作业主要是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完成各种练习来巩固知识、技能和技巧。某些家庭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下一节课有所准备。”可见,当时的作业作为课题教学的重要补充,是知识操练的手段,也是巩固课堂知识、完善技能技巧的重要载体。2.作业即心智训练。作业除了巩固知识,还能培养思维习惯和心理品质。家庭作业研究的代表库珀认为,作业目标不仅包括教学目标,还包括四个非教学目标,分别是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完成学校管理者的指示,惩罚学生,改善家校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家庭作业的量和时间对学业成绩的提升影响不大,而作业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训练却不容忽视。作业还承载着学习动机的检测、学习态度的表征、自主学习能力的测评等方面的任务。3.作业即自我探究。基于实用主义哲学,杜威认为作业的方式很多,除了游戏和竞技外,还有户外短途旅行、烹饪等具有目的性的主动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儿童在作业中不仅获得知识与智能,还在“做”的过程中改造直接经验。作业的价值在探索与发现中得到彰显。无论作业的概念与目的如何变迁,“作业服务于儿童成长”这一初衷却从为改变。作业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但绝不是考取高分的“法宝”,这种将作业本质异化的观念,让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变成了无奈的知识竞猜,甚至成为控制和管理儿童的工具。要设计出高质量的作业,就要对作业的本质有充分认识。作业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之外完成的一种自主性、探究性、有意义的智力或技能获得,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作业的价值效用丰富作业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抛弃作业观念的唯智主义与保守主义,要设计高质量的作业,教师需要重新审视作业的价值。除了传统的作用外,高质量的作业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价值。1.作业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业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延伸,对学生知识的内化、经验的迁移、兴趣的激发等都有重要作用。可以说,高质量的作业,应成为学生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纽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作业可以引导学生重构生活的意义。如果关注当下中小学生心理,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虽然每天匆匆忙忙,却没有找到学习和生活的意义。作业在学生的心中也就成了课业的延伸。事实上,作业不应该只是机械、重复的课业练习,它还是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的重要契机。它给学生创造观察和审视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作业中不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3.作业可以优化师生的关系。在课堂变革中,师生关系的转变尤为明显。作业可以成为师生课下沟通的桥梁。无论是设计作业的内容还是进行作业的批阅,教师都可以通过作业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心理状态、学习兴趣等。学生通过作业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批阅作业与学生深入交流。这样,高质量的作业让师生关系得到互通和优化。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基于作业价值的充实,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原则。1.分层关注原则。因材施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智慧。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能力差异,设计出不同层次有针对性的作业。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能力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前提都是对学生现有情况的充分了解,差异化地设置不同学生适合的作业内容。2.自主体验原则。越来越多教师发现,前置性学习是作业设计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前置性学习还是综合实践活动,都强调学生在作业中要充分进行自主体验和探究。这一原则也决定了教师要抛弃原有陈旧的经验主义思想,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3.素养导向原则。要充分发挥作业的价值,设计高质量的作业内容,就要充分认识作业的素养导向原则,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布置更综合的作业,形成更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促使作业走向理解与生成。如浙江省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尝试的周末作业实践化改革,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完成指向综合素养的实践作业。学生可自行选择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体验活动。作业设计的一般思路1.基于学习目标的分层作业。我们都知道,大量简单的书面作业,机械而重复,学生感到劳累、烦躁,甚至产生更为严重的负面情绪。而最为理想的状态则是针对不同学生布置与之相匹配的作业。这就是基于学习目标和学生情况的分层作业设计思路。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期望,它可以作为教师分层作业的参照。但这里的学习目标不只是一种经验的提炼,不是知识点或模糊的教学重难点,而是“动词”与“名词”的组合。“动词”界定学生应达到的认知程度,“名词”指向具体的知识点。如,“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列举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这样的学习目标与作业一致,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知道自己要达成的一般标准。同时,不同的“动词”自然也对应了不同的作业方式。如,记忆为主的目标,可以考虑书面或口头形式;应用和创造为主的目标,可以考虑实践活动形式。这样,清晰的学习目标让教师在作业设计中思路更加清晰,减少了“做得越多越好”的作业乱象。2.基于学生体验的作业反馈方式。评价作业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教师的作业反馈方式。一直以来,作业评价过分强调判断与甄别功能,忽视了评价的育人功能。当教师树立了学生发展为本的作业评价观时,就会将学生的体验作为作业评价反馈的依据,重视作业的“质”,由追求分数,转变为“育人”。当作业本上满是叉号时,学生难免沮丧。如果教师提出建设性意见或给予鼓励性评语,学生的心理体验则会更为积极。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描述性反馈,指出哪些问题需要改进,可以如何改进,如“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例如……”“你还可以这样考虑……”这样的反馈方式更具个性化,同时带有持续性特征,可让学生多次回看反思,并保持更加积极的心态对待作业。3.基于动态监测的作业时间管理。作业时间是一个反映作业量与作业质的综合指标,它直接影响学生的负担感、作业兴趣。学校、教师、家长多方参与,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时间,进行动态监管。学校可统筹安排,综合所有学科教师的作业,制定完成作业的平均时间标准,如1小时±20分钟。教师可在布置作业任务的同时,给学生时间区间建议,如20分钟±10分钟,并借助家校联系册、微信群等方式告知家长。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完成作业,并将完成情况反馈给教师,进而及时调整作业时间。这样的动态监测系统可以及时调整作业时间,使之适合每个学生。参考文献:①胡扬洋.基础教育“作业”观念重构论纲[J].教育科学研究,2019(10):47.②郑东辉,孙慧玲.作业概念的变迁及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15(4):22.③罗生全,孟宪云.新时代中小学作业问题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21(3-4):15.④郑东辉.融入作业过程 提高作业质量[J].人民教育,2021(3-4):31.⑤刘建宇.摆脱题海、助推高阶思维的作业奥秘[J].人民教育,2021(3-4):61.思考角度由于作业量与学业成绩并不是完全呈现正相关,那什么样的作业设计才是高质量的?如何实现学校、家庭作业的统筹与优化?结合学科内容,如何最大化地体现作业的价值?作业如何设计才更有趣、更具个性化,更好地完成育人的使命?您所在的学校和地区,有哪些作业设计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哪些成效,等等。写作要求按学术论文的规范格式进行写作;字数在3000~6000;选择一个角度从几方面展开,不要面面俱到;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实际,将观点与材料进行有机的统一。温馨提示1.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手机号码。2.我们会在“四川教育杂志”中陆续推出各栏目征稿启事,请大家密切关注。截稿日期2021年4月15日投稿邮箱由于平台规则限制,不允许含有联系方式,请想要投稿的朋友,微信搜【写作投稿副业优选超市】获取。稿件将择优刊登在《四川教育》(理论)2021年第5期杂志上我们期待你的来稿!

四方之内

有稿费,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优秀期刊《四川教育》杂志征稿啦!

《四川教育》(理论)征稿2021.2-3征稿重点本期主题单元整合主题阐释在高效课堂的研究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打破一课一学的缓慢进程,让相对零散的知识学习变得更加系统,更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单元学习时,学生会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为后续学习储备驾驭知识的能力,获得“举一反三”的本领。从课程的角度看,教师对教学内容加以梳理和整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路径。单元整合教学依托课程标准,在整合教材内容和相关拓展性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单元为单位,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的角度建构单元课程体系。可以说,单元整合教学架起了课程与教学之间的桥梁。单元教学是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旨在建立系统的课程观念,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从课程的角度研究课堂,让教学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大单元整合,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化体系。这里的联系不是牵强的,不仅依据知识内容的关联性,还要充分考虑方法和规律的相关性。单元整合的目的是以规律和方法为学习主线,让学生站在体统的高度学习知识。单元整合教学的特征1.整体性。整体性是单元整合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单元整合教学是建立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上的。教师从单元整体的教学目标出发,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概述,让学生在整体化的学习中建构结构化知识。2.高效性。单元整合教学的高效性一方面体现在课时量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大部分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完成整个单元可能需要十多个课时。而单元整合教学充分运用对比学习、整体学习的方式,可以尽可能减少授课课时,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活动留出更多的时间。同时,高效性还体现学习内容上。单元整合教学丰富了学习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3.开放性。单元整合教学的开发性体现在教师的课程整合思路上。对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和整合是一项极富挑战的工作,教师可以打破学段、学科的壁垒,将更多的学习资源引入单元整合教学之中,让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进行多元思考,立体认知,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单元整合教学的思考重点1. 整合要考虑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整合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建立知识结构化体系,从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整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这样的单元整合才有其意义和价值。2. 整合要考虑具体的方式和方法。单元整合不是简单的链接,而是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依据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拆分、合并,再组装。整合要找到关键的结合点,既考虑学科要素,又有效拓展和延伸学生后续的学,为未来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3. 整合要考虑教学组织实施。单元整合教学的可操作性和结构性是高效课堂的组织基础,在整合时要充分考虑单元自身的结构性和单元之间的关联性。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以语文学科为例)单元整合教学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基于主题开展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围绕主题进行的单元整合教学模式。这是对教材中单元选文进行系统梳理后梳理的基础上,整体全面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分步骤、分阶段实施的教学活动。教师对一个单元内的多篇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设计,以单元中的多篇文章为例,在比较、分析中完成单元教学的任务。这种方式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对单元任务进行有重点的分解,也有助于克服每篇文章讲解面面俱到的弊病。2.在单元基础上拓展延伸的单元教学模式。这种侧重主题内容的教学往往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人文和文化主题,在单元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充分的拓展延伸。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师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同一主题获得不同认识。拓展阅读也是学生积累语言、扩大视野的有效图途径。3.在文化的视野中进行的单元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大语文观,超越了学生现有的课堂教学界限,在更大范围进行主题综合。突破教材的局限,也没有固定的单元,教师通过设计大单元主题活动,引领课堂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在主题之下,教师还可以将不同学科引入语文课堂,形成跨学科的大语文课程。例如,某教师以“蝴蝶翩翩”为主题,以蛹化蝶的自然科学知识引入,再从中国文化中对蝴蝶的寓意讲起,讲授北宋诗人谢逸的《咏蝴蝶》、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欣赏小提琴曲《化蝶》。这样的大单元主题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大语文活动中得到培养。单元整合教学的设计框架1.大概念与教学目标。“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到的,大概念具有概括性、普遍性和抽象性,可以体现单元整合教学的价值。大概念是基于现实或从事实中抽象出的概念,能够将多种知识技能有意义地关联在一起,而这恰恰可以成为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的脚手架。2.大任务与教学活动。有了大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就需要与之匹配的大任务。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在综合性活动中得到培养。因此,大任务将贯穿单元整合教学的始终。大任务具体表现为一种问题情境,而根据行动目的又具体可分为靶向式问题情境(被用来促进学生整合多种学业获得并对之进行总体评估)和教学论问题情境(被用来促进学进行新的学习),前者指向大单元学习后的效果测评,后者指向大任务的具体实践过程。因为大概念比较宏观和抽象,超越了具体情境,所以在不同单元主题下,往往需要匹配多个大任务。3.大进阶与教学评价。学生在经历一个完整的单元整合学习后,应如“登阶梯”一样,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有进阶感。这既是单元整合教学效果的体现,也是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指向大单元或大概念的教学评价是一种暂时性的终结评价,而指向大任务或小活动的教学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学习档案袋评价辅以单元测验,可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留有痕迹,看到进阶的每一步;表现性任务评价法则侧重学用结合。无论是何种评价方式,都意在帮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动态生成、能力意义的个人建构及复杂情境中的真实表现等方面有所发展。思考角度着力探讨单元整合的意蕴、内在结构、行动路径、方式方法、整合策略、操作模式等。可以进行理论的探讨、模式的建构、策略的探索,也可以结合具体学科进行论述。写作要求按学术论文的规范格式进行写作;字数在4000~6000;选择一个角度从几方面展开,不要面面俱到;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实际,将观点与材料进行有机的统一。温馨提示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手机号码。截稿日期2021年1月10日投稿邮箱由于平台规则限制,不允许含有联系方式,请想要投稿的朋友,微信搜【投稿征文驿站】或者《四川教育》(理论)杂志官方媒体获取。稿件将择优刊登在《四川教育》(理论)2021年第2-3期杂志上我们期待你的来稿!

半边灵

湖北省教育厅通知:这2位教授双双被“点名”,还来自同一所大学

日前,湖北省教育厅正式公布2020年度“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名单,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郭元祥教授、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方文波教授获评“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同时被授予“湖北名师”称号。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工作。郭元祥教授主持的“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方向名师工作室,引入和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实践育人”体系,完善与革新“育人为本”的综合实践评价体系与机制。工作室计划通过3年左右的建设,培养输出一支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建成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题的师范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资源,开展高等师范生实践育人素养标准与监测研究和高等师范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资源建设的开发研究,产出系列具有引领和示范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成果,全面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素养。目前,“课程与教学论”名师工作室团队由9位教师组成,均为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骨干力量。团队成员近5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湖北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2项;主持教育部教改项目4项;出版专著(译著等)15部,在《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数十篇,编写教材3部。方文波,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教授,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的两本教材均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方文波教授主持的“大学数学教学研究”名师工作室,致力于打造一支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团队、继续深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室计划通过3年左右的建设,进一步完善“1+2+3”大学数学课程建设模式;培养一支基于信息技术高水平应用的教师队伍;建成基于信息技术的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案例视频库;完成专著《数学的可视化技术及数学美赏析》;进一步利用《数字化教师信息技术素养》MOOC课程探索出有效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学模式。目前,“大学数学教学研究”名师工作室团队由11位教师组成,均为大学数学学科的骨干力量。团队成员先后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出版专著(译著等)9部,目前承担项目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9项;编写“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2部,一般教材7部;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学课件7套;独立开发教学软件11套,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9项;在《中国大学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篇。评建“湖北名师工作室”,是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也是华中师范大学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华中师范大学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专任教师190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97人,博士生导师352人,现有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海外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65人。(截至2020年12月)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19年,学校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人,以及其他国家级、省部级人才与专家17人,1人入选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020年两位教师获聘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新增国家级人才12人、省级人才16人、博雅学者20人。此外,自2015年湖北省启动“湖北名师工作室”建设以来,华师先后有王健(2015)、辛艺华(2016)、万坚(2017)、崔鸿(2017)、陈佑清(2018)、杨九民(2019)、等6名教授入选“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未来,华中师范大学将秉承“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精神,上下求索,开拓奋进,继续培育更多优秀名师,为早日将学校建成教师教育领先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素材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及时雨

北师大良乡附中王薪晔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日前,第十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结果出炉,在各地区严格选拔、认真推荐的基础上,经评审委员会审核评定,共有91名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力的科学小达人获奖。来自本区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高二年级学生王薪晔获此殊荣。 据悉,“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是按照邓小平同志遗愿,经党中央批准,于200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设立,专门用于对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显示较大潜力的青少年个人进行奖励,是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最高荣誉,至今共有1190名大中小学生获奖。本次获奖者中,既有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的小学生,也有做出一定技术性、创新性发明创造的中学生,还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在国内外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他们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少年的风采。 作为他们中的一员,王薪晔从小就对科技发明显示出了无限的热爱。上小学时,这个“好奇宝宝”就常向老师请教纸飞机能飞得高飞得远的奥秘,看到生活中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总想知道产生的原因……初中时,王薪晔参加了房山区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与专家学者一起研讨问题,头脑中的小发明、小创造的设想越来越多。她发明的“二维码校服”申请了发明专利,作为代表参加了第35届北京科技文化夏令营活动。丰收的季节到了,当看到果农们在采摘磨盘柿时受到采摘器束缚后,王薪晔发明了一款兼具采摘和剪枝的多功能采摘器,通过正确的剪枝方式提高了柿子产量。这项发明还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三届综合实践活动展示活动”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开车行至路口,当爸爸抱怨被前面大卡车挡住视线影响观察红绿灯、存在交通隐患后,王薪晔发明了红绿灯辅助灯带,并入选第四届北京市青少年创意市集获优秀作品奖。步入高中寄宿制校园生活后,当同学们被“舍友”的打鼾声影响后,王薪晔又发明了一款减缓打鼾的神器。 “科技创新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王薪晔表示,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在科技的道路上,她将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胸怀与气度,把创新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始终保持一股闯劲、冲劲、韧劲,不断挑战自我,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技素养,为实现祖国的科技强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吉宗

房山区北师大良乡附中学生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日前,第十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结果出炉,在各地区严格选拔、认真推荐的基础上,经评审委员会审核评定,共有91名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力的科学小达人获奖。来自本区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高二年级学生王薪晔获此殊荣。据悉,“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是按照邓小平同志遗愿,经党中央批准,于200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设立,专门用于对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显示较大潜力的青少年个人进行奖励,是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最高荣誉,至今共有1190名大中小学生获奖。本次获奖者中,既有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的小学生,也有做出一定技术性、创新性发明创造的中学生,还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在国内外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他们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少年的风采。作为他们中的一员,王薪晔从小就对科技发明显示出了无限的热爱。上小学时,这个“好奇宝宝”就常向老师请教纸飞机能飞得高飞得远的奥秘,看到生活中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总想知道产生的原因……初中时,王薪晔参加了房山区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与专家学者一起研讨问题,头脑中的小发明、小创造的设想越来越多。她发明的“二维码校服”申请了发明专利,作为代表参加了第35届北京科技文化夏令营活动。丰收的季节到了,当看到果农们在采摘磨盘柿时受到采摘器束缚后,王薪晔发明了一款兼具采摘和剪枝的多功能采摘器,通过正确的剪枝方式提高了柿子产量。这项发明还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三届综合实践活动展示活动”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开车行至路口,当爸爸抱怨被前面大卡车挡住视线影响观察红绿灯、存在交通隐患后,王薪晔发明了红绿灯辅助灯带,并入选第四届北京市青少年创意市集获优秀作品奖。步入高中寄宿制校园生活后,当同学们被“舍友”的打鼾声影响后,王薪晔又发明了一款减缓打鼾的神器。“科技创新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王薪晔表示,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在科技的道路上,她将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胸怀与气度,把创新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始终保持一股闯劲、冲劲、韧劲,不断挑战自我,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技素养,为实现祖国的科技强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源:房山区人民政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