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作为本科生,在本科期间搞科研居然有这么多好处?独息

作为本科生,在本科期间搞科研居然有这么多好处?

现在,越来越多本科生参与到了科研当中,加入课题组,走进实验室,这种现况变得越来越普遍。随着科研基地逐渐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推动了本科生更早进入课题、实验室和团队,同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内容,将以更高水平的科研支撑更高质量的本科人才培养。本科生对科研的定义,如何找到自身的课题研究角色?科研的定义是什么?科研应该如何定位?首先,我们第一步要搞清楚,做科研、跟组会和后勤打杂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做科研,一般是指自己手上有课题或者正在申报课题,有目的有方向的去和导师联系。跟组会,是学习课题组目前的研究方向,接触学界前端知识。那些文献整理、养小白鼠和刷试管的工作就是“后勤打杂”。本科生在科研入门前期的独立前行其实,一些导师面对“做科研”的本科生也会表现的有点不知所措,本科生做科研前必须解决三大问题。第一,本科生大多对科研道路比较迷茫。由于没有办法在本科阶段精准的判断出该学生是否未来准备做学术,从教学方法和态度上都不好把握。第二,本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待加强。与本科生一起做科研,基本是和小白一起打副本升级的过程,而且本科生未具备单独完成任务的能力。第三,本科生未构建健全的学术理论体系。知识储备缺乏、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足,这些能力还需要基础教育来补足。总结以上原因,本科生在入门科研前期需要野蛮生长,同时导师带本科生做科研需要十足的心理准备,导师的无奈之处也是需要被体谅的。工作与学术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科研思维”科研思维是什么?本科阶段做科研的意义不在于做了多少的文章和项目,而是在每一个小项目、小课题得的过程当中,形成一种自我认知,了解自己,以便给自己发掘下一个理想目标。现在知识领域高速发展,很多教科书已经被超越了,知识可能很快就会过时,本科生需要学习接触到更多知识,参与科研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另外,最重要的是学会“科研思维”,能够把科研思维和方法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上,不管将来是否做学术,都是目前需要学以致用的。科研思维的价值目前已经在导师与学生中取得了一定共识,但其中的内容之多还有待去探索,更多是为了学生能够像解决科研问题一样去解决遇到的其他问题。

金钱梦

他是自学天才,高考失利后,自学考入研究生,如今成为名校博导!

他原来是一名中专生,不满现实中别人的斜视目光。自强不息,通过自学考试,一路拼搏,实现了人生的成功逆转。由一个中专生变成了本科生、研究生,后来跻身到博士生的行列。现如今成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他就是田高良教授。田高良教授现在是西安交通大学的一名博士生导师,英国利兹大学商学院访问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研究PCMPCL项目成员等多重身份。田高良教授如何从一名中专生逆袭成为博士生导师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鲜为人知的励志故事吧。田高良于1982年参加高考,但是很不幸。他以三分之差,无缘进入大学。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虽有遗憾,但他还是进入了陕西第一工业学校(现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读中专。当时读的专业是机械制造。读中专时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吸取教训,卧薪尝胆,考上大学攻读研究生。”中专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一间工厂的办公室里工作。办公室六人之中,本科生有两人,大专生三人,只有他一个中专生。由于学历比人家低,所以常常被人瞧不起。田高良狠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学之路,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两年取得大专毕业证书,四年拿下本科文凭,两年内考上研究生,两年跻身博士生行列。田高良说到做到,每天起得比谁都早,一边工作一边勤奋刻苦的学习。1985年11月17日,他第一次坐进了自学考试辅导班的教室。开始了漫长的自学之旅。1986年的春季,他第一次自学考试就报了三门课。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考试的前夕,父亲病重住进了医院。他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抽空进行复习功课。令他欣喜的是三门课程的成绩均为优秀。高等数学还考了93分,全省名列前茅。1987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大专文凭,实现了他预定的目标。自学路上是非常艰辛的,一般的人很难体会到那种艰难与痛苦。取得大专文凭之后,田高良也深感到自学考试的苦与痛,他也曾想放弃。在迷惘以空虚中度过了两年,他决心再次努力,一定要坚持下去。1990年,他开始攻读会计本科专业。尽管工作繁忙,但是他还是挤出时间努力学习。吃完晚饭之后,他就跑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去默读、记忆。直到看不清字他才回来。他说最艰苦的是1993年的下半年,他报考本科剩下的最后三门课的同时,又在备考研究生考试。一边要正常上班,一边又要学习考试。他忙得焦头烂额,考完试之后,他发现自己瘦了一整圈。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上帝是公平的。他终于尝到了甜蜜的果子,他不仅如期拿到了本科学历,也顺利地通过了研究生的考试。经过一段艰辛和痛苦之后,田高良人生的道路越走越顺。1996年,研究生毕业之后,他留在大学里任教。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继续努力学习,又考上了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还在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了博士后的工作研究。田高良一路走来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他编写的教材有10余部。参与过的科研项目有10余项。在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20余篇。在国内A类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也有20余篇。此外,2004年,他赴英国利兹大学商学院做访问研究员。2005年,又赴美国参加中国教育部与哈佛商学院共同举办的PCMPCL项目。近年来,田高良多次还带团参加了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还与不少国际著名大学,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活跃于国内国际学术界的名人。田高良入选“北亚管理会计领袖智库”田高良的励志故事,生动感人。给我们带来了鼓励和奋进,也引起了我们许多思考。一、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每年都有许多高考的落榜生,高考失败之后,许多年轻人选择重新再战,不少人最终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是也有不少的失败者,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田高良也是一个高考的落榜者,他没有泄气。他选择了努力拼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自己的前途自己掌握。他从一个失败者最终转变成一个成功者。二、前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人人都想成功,但成功的道路崎岖而又艰难,许多人都坚持不到最后。田高良的自学之路非常艰辛,但他并没有放弃。从大专到本科直到考入研究生,时间漫长而又艰辛。他凭着坚强的毅力走过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鲜花给了坚持不懈的成功者。三、别人斜视的目光是你前进的动力。一个刚毕业的中专生,被人看不起。田高良下定决心,努力奋斗。让别人斜视的目光成为他前进的动力。他一步一步从中专走进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最后到博士生。由一个普通的工人成为一名985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别人的目光由斜视到平视,最好到仰望。别人的目光伴随着他走过了一段又一段艰辛的历程。

别离开

本科生“做科研”如何走出尴尬

熊丙奇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勇闯科研丛林的本科生越来越多。尽管初衷积极、动力充足,但真正走入科研丛林之后,不少本科生有些迷茫,一些带本科生做科研的导师也心存困惑。到底本科生应该如何做科研,大家似乎都在摸索。(7月8日《中国青年报》)本科生应该如何做科研?这首先必须搞清楚“做科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偏离了初心。让本科生参与科研,主要是通过给本科生提供与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共同做科研的机会,让学生接触、体验科研过程,由此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做科研”的立足点也是搞教学,培养人才,应该重视对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指导,让他们在参与科研中收获成长。但是,在大学的具体办学中,有的大学和教师却是从科研成果角度理解本科生“做科研”,这就让本科生“做科研”陷入尴尬。基于科研成果推进本科生“做科研”,有的导师就会认为本科生没能力做科研,对科研项目无法作出实质贡献,因此并不愿意花时间指导学生,甚至将其视为麻烦、增加工作量。有的参与科研项目的本科生,导师一直不派任务,就是派任务,也只是打杂,就是由于这方面原因,这让不少学生觉得“做科研”没什么意思。本科生参与教授的科研项目,在发达国家一流大学是很普遍的,而教授对本科生也很重视,会以导师身份布置学生参与科研的任务,并花时间了解学生进行科研的情况,和学生交流参加科研项目的心得,共同分析、解决学生参与科研遇到的问题。这让学生能逐渐进入科研的节奏,从不会、不懂,到快速融入科研团队,甚至可在一些重要学术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是用科研机会对本科生进行培养,和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是同一个目的。在我国,大学的功能经常被定位为三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而且,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有超过人才培养之势。而发达国家的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功能,就是研究型大学,学校开展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的基本目的,也是进行一流人才培养,即通过给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机会,培养学生。这和大学考核评价教师的指标体系有关,我国考核教师,主要用论文、课题、经费等指标,教师于是围着这些指标转,不能为这些指标作出贡献的教学活动,就会被边缘,甚至被视为负担。用是否撰写、发表了论文,或者申请到专利,作为评价本科生“做科研”教育改革和参与学生本人的重要指标,这也成为当前我国大学本科生“做科研”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有学校就宣传本校本科生发表多少论文。为此,有的学生参与“做科研”就以能否发表论文作为有无意义的判断依据,似乎没有发表论文,“做科研”就无意义,还有的学生则急切地想在本科期间就发表论文,为自己评优、研究生免推资格增加砝码,由此滋生买卖论文、代写论文等弄虚作假问题。因此,要让本科生“做科研”走出尴尬,做好本科生“做科研”的教育改革,让学生通过“做科研”获得成长,就必须回到提高人才培养的初心上来,“做科研”是培养人才的手段之一,而不是为了获得所谓的科研成果。说到底,本科生“做科研”,要让学生不迷茫,导师不困惑,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重学术研究轻人才培养的问题,当大学重视人才培养,学生“做科研”就很自然地成为培养人才的一部分内容。

阿依达

别再上当了!自考根本没有学籍!

很多专升本的学生疑惑,明明说好的自考是国家承认的继续教育方式。但在报名自考后登录学信网一查,说好的学籍呢?说好的正规学历呢?怎么啥都查不到?难道“自考”是骗人的?其实并不!快来了解一下自学考试!为什么自考生在学信网上查不到学籍呢?那自考还是国家承认的学历吗?答案是肯定的,经国家主管教育部门批准具有举办学历教育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含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单位),成人高等学校所颁发的学历证书,国家都予以承认。因为自考毕业证书是由国务院自学考试委员会授权各省所颁发的当然是国家予以承认的。关于这一点,广大学生小伙伴不要再担心了,自考学历当然是国家承认的学历!那为什么国家所承认的自学考试,会在学信网查不到学籍信息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学籍: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这么一看就很容易理解了,参与过录取流程,办理过入学手续,有在校学习的经历才会有学籍。由于自考没有入学考试,所以不需要经过“录取”这一流程,自然就查不到学籍了。那学信网查不到学籍,自考生怎么证明自己呢?自考生通过报名自考,注册后取得的是考籍,考籍是用来记录考试状态和考试成绩的,所以自考生可以通过考籍来证明自己。别看学籍和考籍只相差一个字,但是完全是两个意思。自考生在完成本专业自学考试相关课程的考试,满足毕业条件申请毕业,才能取得学历。但自考的学历文凭是受国家所认可的,所以在学信网上取得自考毕业证书的学生可以查到相关学历信息,但查不到学籍信息了。而自考生的考籍,可以通过每个省份的省教育考试院的考试系统中查询。怎么样?这下大家懂了吗?自考生到底应该什么时候能在学信网查询呢?首先,在整个自考过程中,学生只能在各省的报名系统里查询到自己已通过的各科成绩,如果自考生是这个时刻登录学信网查询,那只会啥都查不到。自考生必须通过全部考试的科目后申请毕业,在申请成功后,毕业半年左右就能在学信网上查询到学历信息了。值得注意的是自考本科的同学还需要参与毕业论文的答辩才能申请毕业。为什么自考生的学历信息需要那么久才能查询呢?其实是因为每个自考生申请毕业后,需要由省级自考管理机构进行毕业审核,然后自考办会按教育部自考办公室发布的有关规定,将学生资料报送教育部再进行电子注册和备案。打个比方:某位学生6月份申请的毕业,那他可以在当年12月左右可以在学信网查询自己的学历信息。所以,如果遇上机构销售人员信誓旦旦地告诉你自考可以补录学籍,一定不要相信哦!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想要了解自考、成考、网教等学历提升问题可以留言和私信!

奚若

研究生能否通过自学精通两门编程语言

首先,编程语言本身的难度并不高,编程语言作为一种操作计算资源的工具,简单易用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所以自学编程语言并掌握其基本语法是完全可行的,同时掌握多门编程语言也比较常见,但是如果想形成自身的编程思想,同时能够使用编程语言来完成具体场景下的开发任务,这通常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对于研究生来说,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并不应该把学习更多的编程语言作为主要的学习目标,而是应该选择一个主攻方向,然后培养自己的科研方法,同时在主攻的细分领域形成突破,编程语言仅仅是辅助自己形成突破的工具。以机器学习为例,在学习机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在于算法的设计上,而编程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完成算法的实现和应用,从技术难度上来说,编程语言并不是难点,也不是重点。对于研究生来说,衡量自身的科研能力,也不以掌握了几门编程语言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要想精通一门编程语言,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其一是基本语法的学习阶段,其二是编程思想形成阶段,这个阶段要完成大量的实验,同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交流和总结,其三是场景研发阶段。不论是应用级程序员,还是研发级程序员,编程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这三个阶段。最后,编程语言本身与应用场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在选择编程语言的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自身的主攻方向,如果没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可以选择一门全场景编程语言,比如Java和Python都是不错的选择。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私信我!

及其患至

研究生基本上都是自学,为什么学费这么贵?

有人问:研究生基本都是自学,但学费为什么很贵?中国的学生基本一路都是免费或者公费,所以还不太习惯在教育上的花钱。教育其实是个花钱的玩意儿,在古时候,只是贵族或者有钱人家才会送自己家孩子去读书。大家想想,在民国时期,教授们的工资每月有200多大洋,能养活家人、老妈子等等一大家子,还有钱买书,买古董。学费解析现在老师的收入也在逐步提高。不过,教师工资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场地,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还有各种设施、软硬件。很多学校都在非常好的地方,而且占地面积非常广,像清华占地有5000多亩,如果要收土地方面的税收,估计没有一个学校能承受得起。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土地都是以前就有的,收什么税?这些土地和上面的建筑是需要有维护的,单单一个物业管理费也是天价了。还有为了学校配套建的体育场所、娱乐场所、图书馆。这些都是免费对学生使用,但投资都是非常巨大。大家可以看看现在私立中小学、大学的收费。昨天,我看到一则消息,北京各私立中学的收费,人大附属的私立初中,每年学费大概8万多,北大附属的私立初中,每年学费9.6万……国际学校则是一学期10多万。大学现在也有私立学校。像清华、北大,大概每年学费6000元,三本每年学费2万元左右。国际合办的,像西交利物浦大学等,每年学费在18万元左右。虽然私立学校收费很多,但大家可以发现,很多私立学校的校园,图书馆、休闲娱乐设施都远远比不了公立学校,因为这块需要的钱实在太多,普通的私立学校都是能省就省。研究生学费研究生的学费要高于本科生。现在普通学校的学硕,大概是8000元每年。专硕,像法律、金融、艺术等,学费就更高,普通专硕的学费大概是几万元,像MBA学费则要到几十万元。下面两张图分别是各高校法律专硕和MBA学费一览表。学硕收费低,是国家有补贴。从理论上来说,学硕要进行科学研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科研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之一,所以,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专硕本质上是培养一个应用型的高级人才,主要是更好投入工作,受益方主要是学生本人,所以国家补贴就少了。补贴还是补贴的,比如像工硕这样的学费也是不够的。当然,到了MBA课程,那就是学校赚钱的课程了。研究生是否是自学?题主说,研究生主要靠自学,这是不对的。研究生学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上基础课,跟本科阶段一样,要上课,第二阶段进入实验室,导师制,相当于是一对一教学。大家要知道,越低层次的老师才是手把手教,像幼儿园老师必须要手把手,一个小动作都要重复好多遍,到了高层次,点拨才是更重要。老师一般会给学生书单,论文,让学生看,在做研究时,会提议几个方向,遇到问题会一起讨论。这可不是自学,有句话叫做: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很多著名科学家培养出了大批很厉害的学生,像索末菲、卢瑟福等人,他们可不是一字一句给学生讲课。到了研究生阶段,应该要明白自己究竟跟导师,或者自己的师兄、师姐学什么。研究生学费是否贵?刚才讲到研究生要上课。这里不论是基础课,还是导师,从平均水平来说,老师的能力、水平要高于本科阶段的老师,老师的时间和工作应该更值钱。所以,研究生的学费要高于本科生的。第二,研究生主要是要进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要知道,刚进去的研究生就是学徒,科研小白。很多实验仪器是非常贵的。像大家如果要做电路,设计完成后,需要流片,这可不是小数目。如果做激光,不少易损部件就是几万元,不少研究生在读书期间,估计坏过的东西不会太少。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办公软件,制图软件,查阅文献的资料平台,这些都是要钱的。第三,国家对于研究生有不少补贴,国家的补贴,每月600元左右,实验室补贴,自己做一点勤工俭学的收入,应该说对于普通的学硕,即便都够了。第四,对于一些特殊的专硕,那确实学费不便宜,但是这些专硕毕业之后,收入也会大幅提升,这些专硕的学习相当于对自己的投资。国家不可能做无限好事,免费提供这种服务,你享受完了获得巨大经济利益。如果有这种好事,就会抢破头,也轮不到普通学生了。从长远来看,研究生教育属于自我提升的一个教育,除了极个别的专业,收费的专业会越来越多。这也促使大家想明白,自己究竟要不要读研?读研是不是合算?

王三环之

爆红的90后高校教授,在以科研为本的时代,一切都有可能!

从最近一段时间,人们似乎都非常关注一些90后的人已经成为了高校教授了,年轻、学霸、教授、大学似乎是非常吸引关注度的字眼。更重要的是这几位90教授都是本土培养的,不是海归人才,这样更有话题意义。9月26日一段名为《90后博士获聘教授:我其实不是学霸》的视频中,胡剑作为华东交通大学首位90后教授接受采访。他表示,自己并非学霸,“能够有一点小成果,可能更多还是因为我们比较用功一点或者说勤奋一点,有好几个月都是6点左右去实验室,晚上12点才回宿舍。”视频一经发布,很快引发热议。年纪轻轻就当上教授,这位90后有何过人之处?对此,华东交大官方网站曾发文提到:胡剑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高水平文章,由于科研业绩突出,2017年7月来校后直接享受教授的绩效工资待遇,2018年顺利成为教授。而在胡剑自己看来,成为教授或者当选硕导,最重要的还是勤奋与毅力,“如果能够投入大多数时间潜心科研,肯定会有成果,别的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从学校官网信息来看,胡剑,1990年生于江西南昌,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师从卢柯院士,曾获中科院“优秀毕业生”、中科院“师昌绪奖”、中科院“院长奖”特别奖等。现为华东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分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揭示了纳米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本征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科学》)。另外还有28岁女博士李琳获聘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导也引起广泛关注,美女博士、教授总能够吸引民众的眼球。出生于1991年的李琳是在2019年7月起担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她主要从事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学研究,此前于2014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学位,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李琳的研究领域包括开发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研究哺乳动物生殖系细胞发育和疾病发生发展进程中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她曾于2018年6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ell Biology》发表题为《Single-cell multi-omicssequencing of human early embryos》的论文,并曾在《Cell》合作发表《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Landscapes of Human Primordial Germ Cells》一文,以及在《Cell Research》合作发表《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mouse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一文。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万龙教授,2019年7月,1991年出生的万龙在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成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不过他也是科研成果突出,近年来,万龙围绕智能重载机器人和有色金属搅拌摩擦焊方向,发表SCI期刊论文30余篇,SCI他引400余次,3篇论文为《Mater Des》、《J Mater Sci Technol》热点和《Sci Technol Weld Joi》主编推荐亮点文章;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已授权25项。其实,从几位90后人才的履历中就可以看出,他(她)们都是依靠研究成果来获得别人的羡慕的。每一个人都要有大量的或者重量级的成果,比如有“nature”“science”等期刊的文章,那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背后凸显的也是我国当前的学术环境实际上是以科研为导向的,科研的成果不在于是否能够真正的产生多么大的作用,而是在于发表在足够知名度的期刊上面,从而提升学科科研影响能力和个人的学术影响力。简单的说就是科研就是一切。这种机遇或者说成功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赋予的可能。当前的一流学科建设,除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一些指标之外,对于每一个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指标还是科研指标,科研指标最容易看到的就是论文指标,以科研为导向的模式实际上也是以论文为导向。对于所有的论文,虽然很难知道其价值究竟如何,因为所有在有影响力期刊上发文的文章,学校宣传机构都会用“重大突破”“重大影响”等等形容词,不知道到底有多大的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也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论文生产大国。道理很简单,以科研为核心看论文指标就像以钱为核心看钱的多少一般,虽然我们经常说高校教师要能够起着模范作用、要能够教书育人,但是许多搞科研厉害的,教书育人不一定真的行。教授在今天似乎也只是成为了研究能力的代名词,也成为了学校争取人才的一种手段,一个合格的教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可能很多学校不回去考虑也不想去考虑,唯一能够考虑的就是科研厉害就行。

比干剖心

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培养科研后备军,从本科生暑期走进实验室开始》,如下:6月底,西湖大学暑期科研实习项目开放报名,42个实验室共开放78个实习名额,实习期为4周,主要面向国内“双一流”高校及海外知名高校大二、大三本科生。高校开展科研实习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科技前沿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更能让有志于科研的本科生有更多途径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说明我国具备科研潜力的年轻学子大有人在。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为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相关激励机制的出台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一刀切。浙江大学甚至提出要探索“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再看看最近国家青少年大赛获奖的那些中小学生项目,一个个都是高大上的科研项目,甚至有的项目叫一个普通大学的教授都做不出来。而小学生的基础最多只有语、数,怎么可能具备处理复杂高精尖科研难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如果说连小学生真能做出教授、博士都做不了的科研难题,要么说明我们的教授、博士太菜了,要么只能说是天才少年,俺更希望是后者,而非前者。国家培养科研后备军,不是从小学生抓起,而要从本科生抓起。本科生更方面基础知识已经具备,稍微训练和练习,就能很快上手解决一些常规科研难题。这一点带过本科毕业设计学生的老师,肯定深有体会,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很多问题网络上都能找得到,也能自学,所以现在的本科生可以说,平均的综合能力会比以前的本科生更加优秀一些。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培养的顶尖人才也会越来越多。如果要有足够多的顶尖人才,还有一种培养方式是可以借鉴的,就是所有专业可以借鉴医学领域的“本硕博”八年制培养模式,从本科开始,就挑选出一批将来有希望以科研为终身事业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班级,进行本硕博的一贯制培养,甚至到就业都能直接安排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保障学生安心学习,另外一方面可以有长时间和更早的科研训练和目标,这相比于其他普通本科生而言,是拥有巨大资源和时间优势的。

工头儿

2020清华特奖获得者刘素嘉分享科研经验:本科生做科研要具备什么?

刘素嘉,来自清华水利系,2020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获得投票结果排名前十名。之前对她进行过一次关于科研的采访,她曾获得第十二届水利创新大赛一等奖。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么优秀的女孩与科研有着怎样的故事。你眼中的科研是什么?本科生做科研是不是太早了?刚刚结束报名的SRT你参加了吗?对于即将开始的“水创”又有什么疑惑呢?对于科研,你是否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疑惑想要尝试又有着一些胆怯呢?不要担心,这一次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七字班优秀学姐,第十二届水利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刘素嘉同学,给大家分享她与科研之间的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刘素嘉同学对科创都做了怎样的分享吧!Q & A学姐最初是怎么接触到科研的呢?01大一上学期选了一门“未来灾害调控”接触了科研,感觉对科研很有兴趣,于是就报名了那一年的SRT项目,跟着老师学了一些摄影测量的知识,当时基本没学什么专业知识,所以感觉很有挑战,但也很有乐趣。所以大一下学期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自主立项,研究水位变动带下抗滑桩加固机理。学姐觉得是什么吸引你参与科研的呢?02自己的兴趣。在开始做科研时,对一些专业知识没有了解,所以需要自己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感受到自己对这一领域产生了兴趣。而且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提前接触专业课程,收获很大。学姐觉得作为本科生,做好一个科研项目需要什么样的品质呢?03勤于思考。做科研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锻炼的过程。我做的项目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一直延伸到大三,这期间需要不断地思考你的研究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揭露出哪些新的问题。而且,在研究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麻烦,如果不谨慎地思考问题的原因、如何解决,就不会推进下一步的研究。在本次“水利创新大赛”的过程中发生了新冠疫情,学姐觉得它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呢?04挑战:无法返校做试验。原本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做一些其他试验(例如改变抗滑桩方向、插入深度)探究桩靴式抗滑桩最好的布置方式。解决措施:在已有试验中提取数据,深入研究。将原本的计划更改,探究桩靴式抗滑桩加固机理、桩土相互作用等。对以后参与科研的同学,学姐有什么想说的呢?05在失败中获得成长。在三年的科研道路中,我遇到过很多次失败,受到很多挫折,比如试验总是和预想不同、科创比赛第一轮就被淘汰、答辩时出错等等。在遇到失败后,我虽然很受打击,但一直没有放弃。不论是研究能力,还是答辩能力,都可以一步一步锻炼出来。三年来我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一些提升,取得一些进步。希望大家一定不忘初心。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阻碍,但不要忘记自己做科研的初心。最后感谢刘素嘉学姐的分享。怀揣热爱,不畏失败,不断成长,这似乎就是“大佬”的养成秘诀。新一轮的水创也即将开始,优秀的你何不尝试和她一样,在成长的路上收获一份热爱与坚持呢?来源:水利宣传 文案:于国航 排版:何承昱 审核:胡诗若 范泽宇

不知说生

入学研究生想要选择合适导师?不要只看科研成果,还要多看看这些

文章内容干货较多,建议收藏慢慢观看考研大战已经谢幕,很多考上高校的学生早在复试前就已经选择好了导师,但是仍然有不少学生比较慎重,现在还没有选择导师。硕士导师将是学生未来三年的唯一“boss”,选择的时候,很多学生只看重导师的科研能力,将其科研成果看做选择的标准。需知导师的科研水平只代表他的科研能力,但是却不一定代表别的方面都适合带学生,所以学生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多方面考察,不是每个学术强的导师都适合自己。某大学教授科研成果在选择导师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看导师的科研成果,希望找个有能力的导师带自己走向科研之路。但是,学生看科研成果的方式只有通过学校官网的介绍。官网上只是根据导师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来判定该导师的科研能力。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导师发表的论文不一定代表他的科研能力。部分导师自身科研实力不行,无法给学生过多指导,但是却逼着学生发表论文,最后却挂着导师名字是第一作者。这类导师挂在官网上的论文通常都是历届学生发表的,和他自身的科研能力并不相关。科研成果展示这些无法在网上查到资料,所以学生在看导师科研成果的时候,最好先问问该导师的学生,是否在校期间导师给予其足够的指导。那么如果导师发表的论文真是自己研究出来的成果,论文多就是科研能力强吗?这个并不一定,数量多并不一定质量强。每个学科都有不同的高质量期刊,能在这些期刊发表文章才代表成果优秀。比如安全科学与工程这门学科,如果能在《科学引文索引》(SCI)发表自己的论文成果,就表示含金量很高了。由于国内的期刊影响力远远不如国外,同时审核程度也不如国外严格,所以可以多在国外的期刊查导师的论文。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期刊都是在国外发表才强,像文科类的专业,很多高质量期刊都是国内的。比如心理学这么专业,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因此该专业如果能在国内《心理学报》发表文章就很厉害了。除了科研成果之外,还可以看导师的称号,比如长江学者。这个称号是非常厉害的,它是国家教育建立的,专门针对该专业的科研成果丰硕建立的,含金量在国内是最高的了。通常获得该称号的导师,都可以说是专业的顶级人才了,是学者在国内的最高称号。还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这是国家针对青年学者设立的基金,拨经费给该获得者,希望其自己选择研究方向,该基金每年获得人数并不多,凡是获得者都可以说是学术带头人,科研能力优秀是没得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类似的称呼还有很多,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某某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是否享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政府津贴等等。这些称呼不仅是对该导师科研的成果的肯定,也证明该导师项目经费肯定不少,可以让学生放心大胆的去搞科研。某长江学者资金补助针对工科的学生而言,先说一下出差补助,导师经常会和企业有合作项目,就需要学生经常去现场工作了。导师会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补助,相当于发工资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叫导师“boss”了。不同的导师给的工资是不一样的,有四十、八十、一百等等。部分工科硕士会被导师派到项目工地出差这部分工资都是导师从合作项目的经费里扣的,本是学生该得到的,所以学生也不要对老师发工资感到不好意思,毕竟学生就是导师的低价劳动力。在报导师之前,一定要打听清楚补助多少,同专业别的老师补助怎么样。毕竟硕士三年要交学费,虽然有助学金等补助,但是生活费也需要花费不少,这都需要用出差补助来填补。对于很多不出差的学生而言,少了出差补助,生活费就只能从导师每个月给予的生活补助费里拿了。每个导师的情况仍然不一样,有些导师比较公平,办事多,给的相对多点。而有些导师则是交代学生需要干的活不少,甚至包括接送孩子放学、取快递、搬家等零碎琐事,但是生活补助是非常少或者没有。生活补助费很大程度决定伙食千万不要小看生活补助,研究生期间,如果导师每个月给五六百左右的生活费,基本上就不用问家里要钱了。但是如果导致给个一两百,那么生活会很拮据,要是在谈个女朋友,那更是不够花了。时间安排在跟着导师的三年时间里面,导师要求的时间安排及其重要。就比如很多导师都这样安排时间:早晨八点到,晚上九点走,一周只有周末休息,没有暑假,过年的时候只有十天假期。上面是规定的时间计划,但是还有很多例外呢,如果项目有情况,那么熬夜少不来,周末休息日会没有,这些时间安排算下来属于自己的时间要比上班族还要少很多。熬夜加班搞科研很多人上硕士都是为了找工作而得到学历,通常导师要求这么严格的时间的安排都是为了一己之私,能让学生给他完成科研成果,对他的学术能有帮助。学生的很多在校搞的科研成果对未来找工作帮助性几乎没有,就需要自己利用时间学习工作相关的知识了。而且没有暑假,很多学生会没有机会去企业实习,在研三找工作的时候会由于缺乏实习经历而没有竞争力。企业实习部分考生在读研后,由于视野变宽,对本专业的认识度增加,所以会选择换行业工作。这时候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所换行业的知识了。有人会想,反正导师又不可能每天监控着,自己总可以偷着学吧。话虽是这么说,但是偷着学的效率极其低下,同样让导师发现后果还不好。以前有个学生就给我吐槽过,自己由于不想干本专业,打算考公务员,所以只要没事就在学习相关知识。一次偶然被导师发现,悲催的历程就开始了,给导师取快递,买材料,报账,写报告,网购,修电脑等等。事情很多,又没法拒绝,因为导师有一票否决权,毕业的时候不签字就没法毕业。图片来源于网络最后结果可想而知,复习效率极其低下,考试结果惨不忍睹。当然,这是关于导师的人品问题,不是每个导师都这么不替学生考虑。但是在没有过多的接触导师前,不会知道导师人品如何,只能通过导师给的时间安排来保障一下了。责任心每一个学生都希望找到一个负责任的导师,可是并不是每个导师对自己的学生都很上心。曾经有个学生报考的某211大学工科专业,在开学后的第二天,就被导师派到了位于偏远山区的项目工程现场几个月,让其自学。学生研一的课程耽误不说,该老师让一个没有现场经验的学生去驻扎现场,真的是完全不负责任。郊区某项目现场很多学生希望能找一个年龄大、声望高的导师,认为这样会学到很多知识。其实不少声望高的导师由于报考人数众多,所以他会将报考他名下的学生分配给其余年轻的导师,这些导师有些是博士毕业后选择留校的老师,有些是正在负责该导师名下科研项目的博士。分配之后,学生硕士三年基本上和声望高的老师见不了几面。所以在选择名师之前一定要先问清楚,该导师是否还自己带硕士,还是人数已经报了很多了。科研经费研究生三年,除了研一上课之外,其余两年时间都要搞科研,那么导师的科研经费就很重要了。有些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那么就有国家拨款扶持,还有很多别的科学基金同学们都可以自行查找等等。由于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是选择的导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所以如果导师该项目经费充足的话,学生就可以有足够多的资金进行实验研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导师的经费较少,通常会导致无法购买实验仪器,无法调查数据。导师都需要学生出高质量的成果,但是资金补助不到位,那想要出成果就不是一般的难了,有些学生甚至会延迟毕业。对于导师科研经费的情况,学生可以登录该院校的官网查找,通常在报考学院的师资力量中,会对导师目前的科研经费进行介绍。一般而言,科研项目规定时间都是好多年,所以官网的介绍和真实情况差距不大。图片来源于网络大概先给大家总结这个方面选择导师,有些方面在官网对老师的简介上是查不到的,必须自己亲自问问该老师带领的学生,一定要多问几个。不要轻易听从别的学生推荐,有的导师由于招收不到学生,会委托别的导师或者学生推荐,所以这些被委托的导师和学生就会将一些询问他们的学生推荐过去,他们对该老师的评价水分就会很大。所以,报导师一定要多问、多查。多在网上找资料内容较多,小伙伴们可以点击收藏慢慢观看,还有不懂的小伙伴请在下方留言哦!(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