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是著名的科学史家严敦杰先生(1917.11.1——1988.12.23)诞辰一百周年.严先生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科学史集刊》副主编、《自然科学史研究》主编,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奠基者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主要研究中国数学史、天文学史、科学史文献学、航海史,发表论著100余(部),为研究所蒐集大量图书资料,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发展、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留下丰厚的学术遗产,其治学为人,堪为后世楷模.为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良学术传统,中国科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数学史学会于2017年12月16—17日在北京举办了“继承与创新: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回顾与瞻望———纪念严敦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回顾严先生的学术贡献、生平事迹,并就中国数学史、天文学史、科学史文献学、航海史等专题进行探讨.会上,严敦杰先生的高足王渝生做了题为《严敦杰先生生平简介》的大会报告.现将他报告的原稿全文发表如下,以飨读者严敦杰,字季勇。1917年11月1日生于浙江省嘉兴县.早年父母双亡,幼失怙恃,靠姐姐抚养成人,生活备受艰辛。1931年9月,严敦杰就读于家乡秀州中学.这是一所具有优秀学术传统的学校,陈省身、李政道等著名学者都是该校校友.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中国处于危难之际.严敦杰深受一位历史教员的影响,立下科学救国的志向.1934年,17岁的严敦杰开始撰写学术论文,其中有“注音字母语原考”和“郑和下西洋考”等。1935年,他的数学论文“立体反形的研究”在校刊《秀州钟》上刊出,并完成了他的第一篇数学史论文“中国算学家祖冲之及其圆周率之研究”,翌年发表于上海《学艺》杂志15卷5号.他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近来一般人,尤其是一般高等学生,读过西洋算学后,同清朝畴人见了杜氏九术后一样惊奇起来,都似乎同声地说道:‘外国人多么聪明呵!西洋人怎样会想出这种奥辟的学问来呢?’且慢,切勿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们的中国,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难道没有人懂算学,没有人有这种奥辟思想吗? 有的,非但仅是一个‘有’罢了,并且有些算学上的定理方法,还是中国畴人所发现的哩.祖冲之的发现圆率,不独在中算史上有莫大的光荣,就是在世界算学史中也占到了地位.现在许多人研究圆理时,一定用到这π(≈3.1416)的值,心中还以为外人所创,不料此值倒的的确确是该国货,不占丝毫洋气.写到这里,口中禁不住地说:‘中国人好聪明呵!’……为的是这样,所以有了动机来写这篇文章。”可见严敦杰开始研究中国数学史的动机是出于爱国主义热情。1935年8月,严敦杰高中毕业.因生活困难而辍学,考取上海中华书局职员训练班任实习员.1936年8月正式在编辑所作校对工作,并业余从事中国数学史的研究.1936年12月和1937年7月分别在《学艺》杂志上发表长篇论文“隋书律历志祖冲之圆率记事释”和“孙子算经研究”,其时年不足20岁.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后,严敦杰颠沛流离,饱尝战乱之苦.他先从上海乘船到香港,再经广州乘火车到汉口,又绕道贵州到重庆,投奔他的姐姐和姐夫。1938年在重庆民生实业公司会计处任办事员.其间许多手稿毁于炮火,但他仍挥笔不辍.1939和1940年发表了“上海算学文献述略”“四川天算艺文志略”“南北朝算学书志”和“珠盘杂考”等论文.40年代初,严敦杰的工作即为著名中国数学史家李俨所注目,他们开始通信讨论学术问题,至50年代中期,平均一个星期一个来回,现在严敦杰家中还保存了李俨的信件七百多封。1941年12月5日,李俨致函严敦杰,把另一位著名中国数学史家钱宝琮11月15日致李俨的信件寄给严敦杰看.钱宝琮因藏书尽毁于战乱之中,他任教的浙江大学西迁,其分校在贵州湄潭开学,缺乏中算书而向李俨求援.李俨在信中写道:“事关学术,除一面于西安代为收罗若干外,其重庆成都方面可否由兄代劳.”严敦杰接信后立即到重庆米亭子旧书铺买了些古算书给钱宝琮寄去.老一辈数学史家在动荡的战乱年代里,仍不忘科学研究,这“事关学术”四字,真是掷地有声,令人肃然起敬!为了在成都访书,严敦杰于1941年到成都找工作,在西南印刷厂任会计,节假日便去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内四川省图书馆查阅地方志中的数学文献和数学史资料.一年后他又回到重庆,先后在重庆永兴场卫生所、重庆光明电器制造厂、重庆甘肃油矿局等单位任办事员、会计等职,一边承担繁重的会计财务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顽强地自学和从事研究工作.每逢午休和节假日,他都爬坡上坎到山城重庆最高处———两路口枇杷山图书馆,查阅各种数学史方面的书籍,手抄脑记,搜集了大量资料。1943年,严敦杰考取重庆中央大学数学系,兼职上学,课余时间就往图书馆跑.一年多时间,硬是把清代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浏览了一遍,从中搜寻数学史料.仅这一年,他就发表了“清光绪年蜀刻算书”“耶律楚材之历算学”“宋元算书与信用货币史料”“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元代输入中国说”等12篇论文。至1946年,不足30岁的严敦杰已发表了数学史论文三四十篇。抗战胜利后不久,严敦杰回到上海,在上海中国石油公司会计处任副管理师,仍以业余时间从事科学史研究工作,发表了“宋元算学丛考”“古希腊译著之介绍(明清之际西算传入中国新史料)”等论文.1949年以后,严敦杰先后在上海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财务组、天津燃料工业部器材室财务科、北京燃料工业部经理司财务科、北京石油工业部财务司制度组等单位任财务组长、科长等职,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工作.同时,还满怀主人翁的责任感,在《科学通报》上发表“展开中国数学史研究的建议”,提出“有领导有组织地集体修订、编著中国数学史”,“出版古算书”,“普遍进行专题研究”和“翻译国外数学史著作以提高中国数学史研究水平”等灼见;并发表“近年来中算珍籍之发现”“中算家的素数论”“中算家的招差术”和《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等论著。1954年,中国科学院在高等教育部的积极支持下,筹建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竺可桢任主任委员,侯外庐、叶企荪任副主任委员,严敦杰任秘书。1955年,李俨受聘来京到中国科学院筹建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他提出把钱宝琮和严敦杰二位调入。经竺可桢向石油工业部写了三封信,严敦杰才于1956年8月正式调入中国科学院任副研究员,时年39岁,从此结束了他二十年来业余从事科学史研究的历史。1957年元旦,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成立,李俨任主任,严敦杰任学术秘书。1958年4月,中国科学史研究的专门刊物《科学史集刊》创刊,钱宝琮任主编,严敦杰任副主编,负责具体工作.其间,严敦杰发表了“中国古代的黄赤道差计算法”“中国正负术历史”“中国第一本概率论的著作”“中国数学教育简史”“宋金元历法中的数学知识”和《中学数学课程中的中算史材料》等论著。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研究工作停止了,严敦杰“重操旧业”,当起了会计,至今大家都难以忘怀他在临时担任这一工作期间随时都可以找他报账和他把工资送到职工家门的情景.1970年,全体研究人员被“一锅端”下放河南“五七”干校劳动,严敦杰也未能幸免,致使他在农村摔折了腿,留下残疾。1975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以后,部分恢复了科研工作,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扩大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严敦杰同广大科研人员一道再次得到了“解放”.这时他虽已年近花甲,却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又不分昼夜地努力工作,热心培养青年,多次为所内青年同志开科学史资料课,还把几十年积累的数学史资料毫不保留地提供给别人。1978年,严敦杰晋升为研究员.作为自然科学史所为数极少的几位研究员之一,他招收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数学史研究生,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位科学史博士。严敦杰执教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科学史概论》和《科学史文献学》两门课,同时又为数学史研究生开设《中国数学名著选读》和《世界数学史》课.他讲课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听了使人觉得左右逢源,大开眼界.严敦杰在指导王渝生写学位论文时,从选题、搜集资料和初稿完成,各个环节都花费了很大的心血.王的硕士论文“李善兰尖锥术研究”,他说:“题目虽小,但要小题大做;题目集中一些,便于深入.”王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历法计算中的数学方法”,他说:“博士论文的题目要大一些,博士就要‘博’嘛;当然也要求深,既要全面,又要深入,特别是要有创见.”他把自己多年研究历法的心得和尚未发表过的手稿都毫无保留地给王做参考.王的论文写好后,他做出“体大思精”的评语,给后学以很大的鞭策和鼓舞。1980年3月,严敦杰担任了副所长.同年10月,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全国数学史学会首届理事长,但他仍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始终坚持在科研工作第一线,发表了“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的特点”“中国使用数码字的历史”等论文。1980年9月13日,在京的秀州中学部分校友与陈省身夫妇合影。(后排右4为严敦杰先生)1982年4月,严敦杰作为中国传统技术展览的学术顾问赴加拿大多伦多工作,休息日都是在多伦多图书馆度过的.回国后,顾不上休息,又紧张地参加各种学术活动,12月在广州突发脑血栓致半身不遂而住院.组织上派他的研究生王渝生去当地看望和照顾他,他躺在病床上,说话很困难,还断断续续地说:“给所里添麻烦了”,“我把你给耽误了”,真是感人至深.当病情稍有好转以后,他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进行锻炼,手由不能动到能写出歪歪扭扭的一行字到完全恢复写作,经历了十分艰苦的过程.从他生病到1988年12月23日在北京病逝的六年间,他还发表了中英文数学史论文三十余篇,并主编《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索引》一书。1989年1月4日,著名科学家钱临照、吴文俊等二百余人在八宝山为严敦杰送行.哲人其萎,风范长存,一代宗师,后世楷模.数学家孙克定送的挽联“苦学成高名,业绩与先贤并列;久病勤著书,遗志付后学继承”是对严敦杰一生的写照,也表达了我们的心声。(二)严敦杰在中国数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中算书的考证、中算家的评述、各种专题论文和综合性著作等.他在1936年19岁时发表的论文“中国算学家祖冲之及其圆周率之研究”“隋唐律历志祖冲之圆率记事释”和1937年20岁时发表的论文“孙子算经研究”,一开始就表现了他在掌握资料和考据方面的深厚功力以及进行算理分析的严谨治学态度.论文一万多字,文后的注释和引用的中外文献就有62条之多.论文的算理分析精细准确,常为后人引用.论文是在有钱宝琮“孙子算经考”(1929)和李俨“孙子算经补注”(1930)的专题研究情况下,又广引博征,补充若干新的考据而成的.文中指出:“物不知数以及求一术之类,乃不定方程解法之一种,是九章所未详,此术盛用于六朝,历算家据以推算,何承天调日法一证也,算章岁章闰二证也.。”文中还纠正了日本三上义夫关于《孙子算经》中有三元一次不定方程的错误论断,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古算成就.严敦杰其后的论文一直保持了这种严谨求实和言之有据的风格。严敦杰关于算书考证的论文,以30年代末和40年代居多,计有一二十篇;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各有2篇.其重点一是宋元时期的算书,因为中国宋元算学最发达;二是四川地区的算书,因为抗战时期他久居四川.所考所论都有新材料,新观点.例如,“宋杨辉算书考”(1966)是在李俨同名论文(1954)的基础上作的.李俨的文章只有“书录”“辑佚”两节,严敦杰的文章则还补充了“杨辉的历史”“杨辉书中引用的数学书”和“杨辉书中所见数学新术语”各节,又对杨辉的主要著作《详解九章算法》归纳出其编著体例上的三个特点:一是详解部分分解题、细草、比类三项,由浅入深;二是编乘除诸术,以便入门;三是九章纂类,即把《九章算术》246题重新分类,这是杨辉的一项创举.另外,还据杨辉《乘降通变本末》上卷中有名的《习算纲目》归纳出杨辉的数学教育主张:(1)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的学习方法;(2)积极诱导培养学习者自觉的计算能力;(3)不放松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小环节,并指出杨辉是中国古代数学教育家。严敦杰关于数学家的评述,涉及刘徽、祖暅、一行、秦九韶、徐光启、程大位、梅文鼎、梅榖成、明安图、李锐、李善兰等.其中,好些人都是正史无传,其史料是严敦杰多方搜寻辑录、多年留意积累而得,不少取自笔记小说或诗文集之类人们不太注意、不大了解、不常见到也难以找到的材料.例如,“秦九韶年谱初稿”(1987)则于文末题为“1948年8月至1984年6月”,历经36个春秋,对秦氏的生平事迹旁征博引,多方印证;又如,“刘徽简传”(1984)的“后记”(1981)中说:“1941年我发表‘祖暅别传’一文后,即着手为刘徽写传.”可见前后经过了40个寒暑,其间在古书中找到了四五个同名异人的刘徽,从中甄别出数学家刘徽来。严敦杰关于数学史专题的研究论文,要者有关于素数论、招差术、数码字和数学教育等方面.这些专题都是从他开始才得到深入研究的.“中算家的素数论”(1954)对清末数学家李善兰1872年发表于《中西闻见录》上的中国素数论上最早的一篇论文“考数根法”中判别一个自然数是否为素数的四种方法———屡乘求一法、天元求一法、小数回环法和准根分级法一一作了诠释,并指出李善兰证明了著名的费马素数定理.“中算家的招差术”(1955)第一次对中算家在数学史上的重大成就之一———内插法和垛积招差术作了明确和全面的论述,涉及刘焯、秦九韶、郭守敬和朱世杰等著名中算家的杰出工作.“中国数学教育简史”(1965)从古代(春秋战国以来)写到近代前期(五四运动以前),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教育是以儒家六艺中的九数教育为其主要内容,而基本上是计算技能教育,其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经世致用”服务,并详细分析了中国古代国家数学教育制度和民间私家数学传授的历史发展情况,对于近代数学教育,还论及数学教育思想.“中国使用数码字的历史”(1982)介绍中国算码的演进、中国零符号的使用、中国少数民族所用的数码字、阿拉伯数码字和罗马数码字传入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国数字的历史,并配以25幅古今中外的珍贵插图,这些材料过去都未见或罕见.严敦杰特别指出,中国代表零的符号“○”是“中国土生土长的.12—13世纪中国先以□表零,书写快了就成了○.这○的来源也得到旁证,而○的读法叫‘圈’也渊源有自”,这就纠正了数学史界长期以来认为零号是自国外传入的错误看法。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严敦杰担任《数学通报》编委时写了许多有价值的小专题文章,讲“几何”“代数”“方程”等数学名词的来源.例如,“几何不是Geo的译音”(1959)一文指出,“几何”是中国固有词汇,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欧几里得《原本》时借用来代指一切度数之学,并非仅指图形之学(Geometrie),清代曾有“形学”之称,这才是Geometrie的意译,与徐光启所说的“几何”无关.至于说几何是Geo的音译,肇始于19世纪来华的英国人艾约瑟,实属望文生义,不足为训.严敦杰在短短几百字的短文中澄清了一个重要数学名词的来源。严敦杰在1956和1957年还分别出版了《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和《中学数学课程中的中算史材料》两本书.前者以简短的篇幅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中国对于数和形的最早认识,中国古代的算术、代数学、几何学、速算和珠算,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和数学书籍;后者主要选录与中学课程有关的中国古代数学发明,包括数学上的定理和公式属于中国人最先发明的,或独立创造获得的,以及中国古代数学中的一些特点和代表性著述等,并用现代数学术语翻译出来,该书对中学数学教学很有参考价值,1984年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再版发行。严敦杰青年时代长期从事财务工作,对珠算十分内行,因此也有兴趣于珠算史的研究.他从古代诗词曲文和小说中寻求了不少珠算史的旁证材料.他很谨慎地把中国珠算盘的发明定在元代前后,因为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始有算盘珠的记载,而此又为在日本发现的明初《魁本对相四言杂字》上的珠算盘图所佐证.他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不因宣传爱国主义而同意把珠算的发明年代随便往前提.在数学史学史的研究方面,严敦杰有过理论上的探讨.他的“数学史的历史”一文(1986)对数学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归纳成以下10个方面:(1)研究各历史时期编写数学史的目的、要求及时代背景;(2)研究数学史的编写方法史;(3)研究数学史各分科史的历史;(4)研究数学史家的历史;(5)研究数学史与每一历史时期内科学技术史的关系;(6)研究数学思想史、数学概念发展史与每一历史时期内哲学史的关系;(7)研究数学史与每一历史时期内史学史及文化史的关系;(8)编写数学史研究指南与数学史百科全书;(9)数学史文献学;(10)其他数学史学史的研究,如数学教育史的历史、数学史教育的历史等.对于数学史家的来历,严敦杰认为有两个渠道:科学家———数学家———数学史家;科学家或历史学家———科学史家———数学史家.数学史一般是通过数学史家来编写的.怎样写数学史,这就要研究历史上数学史家的工作.他们是横向写数学家个人思想的发展,还是纵向写数学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所取得的成就;是单纯地描述史料,还是把数学史与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现象结合起来.总之,要建立起数学史文献学,分析过去数学史研究中的优缺点,总结经验教训,把数学史研究水平提高一步。严敦杰在中国数学史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不仅在数学史界,也在数学界受到崇高的评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于1962年访问严敦杰,谈及祖冲之的数学成就,严敦杰把他关于祖冲之的研究手稿借给华罗庚看,华罗庚于4月23日和5月15日两次给严敦杰写信,称“把您的大著给我做参考,十分感谢,大著极好”;后来华罗庚发表过“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谈起”.1985年,严敦杰接到中国数学会五十周年年会颁发的荣誉证书,以其“从事数学研究与教育工作五十年,为数学会的发展壮大,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与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受到表彰。中国数学史的研究是大有可为的,中国传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日益显现出对现代数学前沿研究的重大借鉴意义.吴文俊在1987年11月3日为郭书春汇校《九章算术》(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的序言中说道:“古希腊《几何原本》开创了公理化演绎体系的纪元.”“在中国,则《九章算术》以其独特的方式与方法,阐扬了以算为主以术为法的算法体系.”“但由于近代计算机的出现,其所需数学的方式方法,正与《九章》传统的算法体系若合符节.《九章》所蕴含的思想影响,必将日益显著,在下一世纪中凌驾于《原本》思想体系之上,不仅不无可能,甚至说是殆成定局,本人认为也决非过甚妄测之辞.”无独有偶,严敦杰在1987年11月11日为同一部书所写的序诗中说道:积算积测并积智,畴人创业云何斯.毋论前贤与先哲,皆有甲乙勿差池.宋椠毛抄何其精,群书荟萃显群英.另有版本武英殿,仔细校雠莫乱真.琢磨推敲细思量,说方道圆话短长.若把《原本》比《算数》,此中翘楚是《九章》.当代数学大师和数学史家的看法竟是如此的“若合符节”,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三)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在1984年7月22日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校中外数学史讲习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严敦杰老先生在数学史上的成就是非常高的.”同时,他又指出:“在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数学是不分家的,许多历法里就有很多数学.严老先生对中国天文历法的研究同样有非常高的成就.”严敦杰也这样对他的学生王渝生说过:“中国古代天算不分家,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史必须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严敦杰发表有关中国天文历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始于1943年“宋史历志之校算”.校历应根据历法算理进行校算.直至1983年,他又有“《旧唐书·历志》戊寅历、麟德历校算记”,在中华书局新版《二十四史》中这两个历志的164条校勘的基础上,又补充和改正了漏校错校的180条.难怪早在1947年,严敦杰将自己的《北齐历考》稿本寄给方豪,并请就近转呈陈垣斧正.陈垣阅后亲题“三百年绝学”五字冠诸篇首,并与方豪谈及此历算之学乃硬学,知者不多呵!1958年,严敦杰在《科学史集刊》创刊号上发表“中国古代的黄赤道差计算法”的重要论文,指出“中国古代天文计算和希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殊途,他们都已先后建立球面三角术,而中国球面三角术的全面应用,一直要到17世纪才开始(由西洋传入后编崇祯历书).在未用球面三角术之前,中国在测算上也很精密,这是有一套独立计算系统存在,这系统的全部还有待探索,上面黄赤道差法仅为其中一例”,而此种方法则是代数内插法的结果。1966年,严敦杰发表“宋金元历法中的数学知识”一文,对宋历中大衍求一术、调日法、求日行盈缩、步五星求各段初行率法,以及金大明历和元授时历内的垛迭招差术、用几何方法求日月食食限辰刻法一一作了介绍,使中国古代历法计算中所采用的数学方法得以揭示。1978年,严敦杰总结从事历法研究多年的心得,发表“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的特点”一文,指出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中在天文计算方面普遍使用内插法,中国古历法中发明内插法是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几何学代数化)相关的;中国古历法所有天文数据基本上都用分数表示,分数运算成为古历法中一大项目,中国古代天文计算中由于分数运算的便利而导致“调日法”的产生;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求定朔,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的精华就是围绕求定朔的方法由粗到精的不断发展.这些都是十分精辟的见解。1985年,严敦杰发表“读授时历札记”,对元代授时历中步五星诸立成天文数据以内插公式推算论证,绝大多数都相符合,解决了历法史研究上长期悬而未决的一大疑案。严敦杰在中国古历法研究方面的造诣,受到中国天文学界老前辈王应伟的赞赏.早在1957年,年逾80的王应伟编著《中国古历通解》,其“卷首弁言”称:“本书在编纂期中,经过无数难关,当时受着同事严敦杰先生几多启发,此处特为揭出,用以表编者由衷的感谢.”并说:“严敦杰先生解释皇极历,曲尽奇妙.”且有诗赞曰:历文艰涩推皇极,索解无人尽目盲.慧眼严君偏独具,新朝李锐忽重生.补遗字句疑皆释,速走雷霆锐且精.我过八旬君四十,多公成就我心倾.(四)严敦杰的科学史研究工作,主要是数学史和天文历法史,但在其他方面,如珠算史、技术史、中外科技交流史、少数民族科技史和科技通史等领域,也有诸多建树。严敦杰对航海技术史经过长期研究,于1966年发表关于明代牵星术的论文,开创了对中国古代航海天文学的科学的研究.其后,不仅论及天文航海技术,也论及地文航海技术和航海仪器、针路和海图等(1978年)。在中外科技交流史方面,严敦杰注重在重大科技成就方面自外国传入的内容.他提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元代已输入中国,阿拉伯数码字13世纪才由当时伊斯兰教徒从西方带到中国来,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在明末《崇祯历书》中已大量引用,但其革命性的日心地动学直到18世纪中叶才传入中国,伽利略的天文新发现在明末已传入中国,L.欧拉(Euler)早年的数学著作在他生前已输入中国.这些都是严敦杰首次提出来的。严敦杰十分重视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他对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的研究,对藏族历算学和医药学的研究,对藏、蒙、维、哈、回、傣和纳西族等数码字的研究,都是独树一帜的。严敦杰在中国科技通史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为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和《中国近代史稿》纂写科学技术史部分.这些工作都得到学术界的好评。严敦杰从事科学史研究在方法上的一大特点是特别重视原始文献、资料和图书,特别注意研究动态和情报.他撰写的论文,一般都有新发现的史料.他不仅从科学典籍中搜集科学史料,而且从大量散见的文学作品等其他资料中搜集科学史料.他指出,“诗文集中的科学史料,尤其是关于自然现象的记录,迄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有些重要科学典故往往要在所谓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中发现”.但他又强调:“从小说中搜集科学史料,有三点要注意.第一,对写小说的时代要查清楚.第二,小说究竟不是历史.第三,小说必定有些渲染.所以小说中的科学史料只能作为旁证,我们引用时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些都是真知灼见。1986年,严敦杰主编《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索引》一书,收录1900-1982年间国内近千种中文期刊和百多种中文报纸上的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条目近万种,是目前查找中国古代科技史论文和资料比较完备的工具书。严敦杰还是中国历史自然科学理论的奠基者.他在1980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大会上所做的《历史自然科学与自然科学历史》的报告,提出“历史自然科学是研究历史上各种自然现象的记录,进行整理、排比、分析和探讨,找出带有周期性的或是可公度性的东西,为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提供历史证据”.他还提出了历史天文学、历史气候学、历史地理学、历史地震学和历史生物学等概念.严敦杰在科学史园地里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足迹遍及数学史、天文学史、历法史、珠算史、技术史、少数民族科技史、科技通史、科学史学史和科学史文献学等各个领域,著述一百余种,篇篇上乘;笔底三百万言,字字珠玑.他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这许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且为我们树立了治学和为人的光辉榜样.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学风,质朴无华的文风,诚恳待人、关怀后学的优秀品质,激励着我们把科技史的研究工作继续推向前进。[责任编辑 黄祖宾][责任校对 苏 琴]
绝大多数的同学在面临考研选择时,都会选择熟悉或者向往已久的高校。实际上,除了清北复交、双一流、985、211,还有一些研究生招生单位,是大多数同学所不了解的,他们就是“神秘”的科研院所。研究院所是独立于教育部和高校系统之外、以科研工作为业务核心的各级、各类研究机构。国内有哪些科研院所?主要分为三类:1、直属国务院的中国科学院(俗称中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院)两大科研系统中的各类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两大系统下属的各类研究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省份都设有其直属的研究机构,其中尤以北京最为集中。例如: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等。▲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官网2、另一种独立研究院所是直属国家各部委的,主要是为本部委和所属行业提供科研成果,同时也利用自身成熟而丰富的科研资源为本行业培养研究人才。如国家地震局的地球物理研究所、被誉为金融界“黄埔军校”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其中直属卫生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比较特别,它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科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研机构,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院官网3、还有一种是直属各省市相关单位的研究机构,它们的级别低一些,规模小一些,但是研究方向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地域性也更强。它们在向所属省市政府和相关单位提供科研成果的同时,也为各自领域培养后续的研究力量,如北京市首都儿科研究所、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等。读研有什么不同?培养模式:以中科院各个研究所为例,研究生三年中,第一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其他科研院所会委托某个大学进行代培养)上课学习,第二、三年回到所内进行科学研究。▲某研究所培养方式科研院所导师多,学生少,课题项目多。如果是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出国与读博深造机会也更多。▲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师生比一些隶属于各部委的科研院所导师大多数是该部委所属企业、院所的领导,职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来源: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奖助学金:大多数科研院所免学费、免住宿费,且有较好的奖学金政策,第二年到所内进行课题项目研究时,甚至会算进员工编制,按正式员工待遇发放工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奖学金政策就业:定向就业(即入学或毕业时签订就业协议,工作满XX年后方能离职)和非定向就业两种,可根据目标科研院所的招生简章查看。由于科研院所这种稍显特殊的培养模式,兼具普通高校的理论课程基础,又有自身研究所较多的课题培养,因此毕业学生都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多用人企业单位的好评和认可。如何报考科研院所?科研院所由于没有自己的本科生,名气不大,因此竞争程度远低于公办高校。报考流程和普通高校是一样的。但科研院所初试自命题专业课存在信息不足的情况,因此很多科研院所为了吸引学生报考,都会在自家官网上放出很多自命题专业课以及复试科目的相关信息,变相降低考试难度。除了一志愿报考以外,科研院所是调剂时的热门研招单位。但在调剂时,这些科研院所由于自身的优势条件,调剂的门槛也是非常高的。了解信息渠道一)打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点击“院校库”;二)选择好考研的意向地区;三)选择好后,拉到页面最下方,从页码倒数开始查看;四)点击想要了解的科研院所;五)了解科研院所名称之后,也可百度到官网了解信息。总结科研院所以理工类居多,课题项目多—学生培养的实践能力踏实,就业稳定,奖学金政策好,导师学生比例高,深造机会多,一志愿报考难度低,非常适合科研、继续深造为导向的同学报考。同时,研招单位名气不大,校友资源相较于普通高校少,毕业要求严格,不适合仅仅为了学历文凭提升的同学报考。
一、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科技创造历史悠久,如指南针、造纸法、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和应用。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从拒绝到接受,开始学习西方科技。在这段耻辱的时期,国家动乱,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几乎没有人重视古代科技史的资料,也忽略了这方面的研究。二、1951年,新中国开始稳定,国家的重心也逐渐过渡到科技发展上面。这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在伟大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其中引用了毛主席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段论述。此后,社会各界对科技发展越来越重视,人民日报还特地向华罗庚、梁思成、竺可桢等科技界名人直接约稿,请他们写文章宣传古代科技史。三、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根据领导分管的原则,交予了竺可桢主管。竺可桢早年曾在哈佛大学读书,学习过外国科学史家萨顿的系列课程,还撰写过与中国古代科学史有关的论文,并且与当时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有密切联系。1951年1月,竺可桢收到了李约瑟寄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目录,心里百感交集,这部著作计划得很详细,很优秀,一旦完工可谓是经典之作,可是却不是出自中国人之手,中国的科技发展史反而是由外国人完成的,可悲。1954年7月,竺可桢收到了李约瑟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8月1日,他为《人民日报》撰写了文章《为什么要研究我国古代科学史》,文中强烈要求社会各界重视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并提到了李约瑟的工作,他说:英国李约瑟博士近来写了一部七大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本已出版),其中讲到从汉到明一千五百年当中,我国有二十几种技术上的发明,如铸铁、钻深井和造航海神舟等技术传到欧洲。这种技术的发明、传播和它们对西方各国经济的影响是应该加以研究和讨论的。毫无疑问,提起李约瑟的事情是为了警醒中国人民,自己国家科技发展的历史应由自己来完成。文章发表后,影响极大,数日后,中科院即召开第30次院务常务会议,讨论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委员。四、在竺可桢的推动下,中国科技史研究在五十年代得到了飞速发展,1956 年科技史被研究纳入《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 远景规划》之中。1957 年,中科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在北京成立,学部委员(院士)李俨任研究室主任。同年该研究室开始招收科学史专业研究生,次年,创办了国内第一种科技史期刊—《科学史集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1975 年,研究室升格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机构设置不断完善,人员不断增加。
2018年5月19日-20日,中国科学院将在全国的百余个研究所举办“中国科学院第十四届公众科学日”。本届公众科学日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富国强民”,主要是向社会全面展示我院近年来尤其是“率先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做出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展现科技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景,塑造我院良好的社会形象,激发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以下是北京分院辖区内研究院所开放信息。京内地区1. 中关村地区1.1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19日16:00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1号活动内容:1.科普报告2.纳米小实验3.纳米科普微视频1.2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19日17:00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甲35号活动内容:一、科普知识讲座1.《半导体的世界》2.《芯片的微观奥秘》3. 吉他弹唱:《将进酒》等4.《如果灯泡能通信,你想让它做什么?》二、成果展示1.微波光子影音传输系统2.可见光通信与智能家居系统展示3.人工智能应用技术4.脑-机接口技术演示及体验5.半导体纳米线与量子计算机、分子束外延设备6.吹弹可破的电子皮肤展示7.光无源芯片及制作工艺8.有机光电工艺线9.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展示三、半导体所介绍1.半导体所发展历程介绍2.半导体所院士介绍四、研究生招生咨询1.3 中国科学院大学培训中心 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20日17:00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中国科学院大学教学楼活动内容:一、6-12岁科普活动体验1.机器人编程:1)履带自行式机械手臂-机械手臂抓取及自动行驶;2)自动行驶小车-自动探测桌子边沿,并改变行驶方向;3)Micro:bit编程展示-摇骰子、超声探测测距并显示距离、加速度测量及显示等。2.3D打印笔3.机械搭建4.物理体验:1)舞动的小线圈;2)空气炮。5.多米诺的科技力量:1)专注力培训;2)多米诺立体搭建挑战;3)多米诺戈德堡装置。6.纸壳的秘密:1)两人战船游戏;2)纸箱射击台;3)纸箱两人投篮游戏。二、10-16岁科学探索营展览三、科普专家讲座:1.微电子与太空探索2.人体共生菌与心理健康1.4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19日12:00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4号2号楼507会议室活动内容:一、科普报告1.可视化:让世界触手可及2.神奇的超算3.从数据到发现4.物联网技术在野外科学监测领域的设计与应用5.科研信息化案例:图像处理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探索6.走进中国科技网7.研究生招生工作简介二、开放参观1.中国科技网网络监控系统及核心机房2.可视化环境1.5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19日12:00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5号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活动内容:科普讲座《科技革命与国际战争的演变》1.6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19日15:00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29号活动内容:科普报告、招生咨询、实验演示1.7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19日16:00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三街8号活动内容:1.院士报告:奇妙的量子物理2.大型科学魔术秀:奇迹时刻3.科普报告4.知乎盐沙龙:从脑洞到科普5.科学图书展6.开放实验室7.科学一起嗨8.招生早知道1.8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 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自动化大厦活动主题:自动化之光活动内容:类脑智能、人工智能方面的创新发展成果展示1.9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19日11:30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自动化大厦活动内容:科普讲座、参观实验室1.10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20日09:00-2018年05月20日11:00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6620报告厅活动内容:科普讲座:“引力波空间太极计划和引力宇宙”——吴岳良院士1.11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东关村东路55号南楼、思源楼活动内容:科普讲座、参观数学馆超级计算机群、华罗庚纪念室参观、科普展板1.12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20日12:00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33号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一层多功能厅活动内容:1.科学人讲坛——地磁场之旅2.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展览3.“公众开放日”图书展4.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展5.青少年经典阅读导读系列讲座活动一:李小睿和水仙子·南水奇游记导读活动二:书影共读《黑猫鲁道夫》系列儿童文学活动三:一粒种子的旅程,看世间万物的奥秘!活动四:书眼看世界——《世界(人文版)》6.面向家长的主题讲座-----如何面对大部头经典童书1.13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19日16:00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科学院南路6号活动主题:神计妙算游乐场活动内容:一、科普展览计算的脚步展厅、超级计算机模拟体验、从沙子到芯片、人工智能慧眼系列、青少年编程教育、密码学等二、解密游戏1.科学护照之旅2.解密开宝箱3.坦克大战挑战赛。三、科普讲座1.14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19日12:00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天工大厦C座活动内容:1.科普讲座神秘的纳米世界2.科普展厅参观3.纳米加工组装平台参观2. 奥运村地区2.1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19日15:00活动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活动内容:1.科普讲座及展览:生活垃圾分类背后的故事2.主题邮票展3.科普视频: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演变4.开放参观特色馆藏·古籍方志馆2.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19日16:00活动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德胜门外祁家豁子华严里40号活动内容:1.如何探秘大气----大气物理所探测设备展览(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碳卫星、无人机、观测无人艇、空气质量预测模型)2.融化中的世界----冰山、企鹅和冰冻小人的融化过程,警示全球变暖在海平面变化、生态环境、物种灭绝、气候难民等方面的影响3.百万年中的“碳”----南极冰芯80万年资料曲线与近百年观测比较,了解近百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飙升速度,与极端天气事件图片结合,展示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灾害过程的关系4.躲不开的PM2.5----室内也有严重的PM2.5,现场通过炒菜实验观测PM2.5数值的变化5.极端天气身临其境----AR技术+3D实时互动,只需轻轻一扫,台风、暴雨、地质气象灾害等跃然纸上6.大气知识寻宝之旅----现场寻找大气科学知识,寓教于乐,还有精美纪念品相送7.科普讲座:《气候变化新阶段:2018》、《雾霾健康手册》2.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8:30-2018年05月19日17:00活动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活动内容:趣味活动、科普剧、实验室参观、博物馆参观一、科普报告亲近自然的桥梁——矿物与宝石扒一扒大树的秘密二、科普活动:1.树芯的现场钻取2.珠宝玉石鉴定与赏析3.天外来客——陨石标本展览4.参观岩石矿物博物馆标本5.地震监测仪器记录的微小震动6.趋磁细菌随地磁场变化而改变运动方向7.离子探针、纳米离子探针、稀有气体同位素实验室、MC-ICP实验室、古地磁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参观8.刘东生院士纪念展室参观9.“地学基础小课堂”展台三、科普剧:特殊年龄检测局2.4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01月31日09:00-2018年05月31日17:00活动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一号院5号活动内容:1.“北京的候鸟”立体书制作(5月19日09:30-11:30)2.狂野东非——兽类摄影展(1月31日-5月31日)3.讲座:蹄兔非兔,象鼩非鼩——我们弄错了的动物知识(5月20日10:30-12:00)4.中国犬科动物生态摄影展(3月30日-5月31日)5.科普讲座、摄影展、博物馆参观2.5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19日16:30活动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活动内容:1.参观北京部展厅和实验室2.野外台站视频连线互动3.播放科普视频《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4.科学家科普讲座2.6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19日11:00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活动内容:科普报告、实验室参观、趣味科学实验2.7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20日09:00-2018年05月20日15:00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活动主题:打开芯片世界活动内容:一、了解1.芯片制造流程;2.微电子学科各研究领域进展。二、聆听1.声像并茂的微电子所所史介绍;2.生动有趣的微电子主题报告。三、欣赏原创微电子科普视频。四、参观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线和封装测试线模型、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线超净实验室。五、实验还有机会动手完成微电子技术应用实验。2.8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 09:00 - 2018年05月19日 16:00活动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2号活动内容:研究所参观2.9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心理学会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13:30-2018年05月19日16:00活动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心理研究所南楼活动内容:1.参观“心理梦工厂”科普基地2.开放“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的部分实验室,包括脑电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功能磁共振研究中心等2.10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19日16:00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活动内容:一、数字地球3D体验1.《世界遗产空间观测与认知》2.《数字地球科学平台》二、科研互动系统演示操作1.解读航空航天遥感图像2.参观遥感地球所概况展3.观看卫星数据接收实时播报系统4.观看卫星运行管理系统三、科学家与公众面对面热点问题专题报告:极端雾霾事件的卫星观测四、展板演示1.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2.航空遥感中心2.11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 09:00 - 2018年05月19日 16:00活动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一号院104号楼活动内容:科普报告、展厅参观、互动体验2.12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19日17:00活动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活动内容:一、科普互动乐园1.生动有趣的科普报告2.现场制作酸奶、乳酸饮品PH值测试小实验等3.与青少年互动交流、趣味问答、互动游戏二、科研参观1.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2.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4.我国最大的菌种保藏中心5.“真菌与人类”科普展厅6.院士墙三、视频播放1.禽流感科普视频2.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采样图片3.“致命的细菌与病毒”科普视频4.微生物所招生视频5.微生物所特色科普视频四、微生物观察1.用显微镜、解剖镜观察微生物3. 近郊及其他3.1 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活动时间: 2018年05月18日 09:00 - 2018年05月18日 16:30 活动地点: 北京市怀柔区中科院空间中心、实验二小怀柔分校、北京101怀柔分校 活动内容: 科普讲座、科普手工活动、参观实验室 3.2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8:00-2018年05月19日17:30活动地点: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乙院活动内容:一、科普报告1.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到高能光源2.中国散裂中子源3.“慧眼”卫星开启我国极端宇宙探测新时代二、参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博展馆包括:博展馆、直线加速器隧道、储存环隧道、北京谱仪及控制室、计算中心、北京同步辐射装置三、科学小实验1.宇宙线实验2.特斯拉线圈3.门多西诺电机四、科普图书角展出部分由高能所人员翻译/编写的科普图书,并举办签名售书活动五、科技出版展示高能所主办的科普期刊,赠送部分过刊,并接受现场订阅3.3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19日11:00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1号活动内容: 无人机系列主题讲座、航空、能源等科普知识讲座,观看相关宣传片。3.4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活动时间: 2018年05月18日 09:00 - 2018年05月18日 16:30 活动地点: 北京市怀柔区杨雁路京密北二街 活动内容:科普讲座3.5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8日 14:00 - 2018年05月18日 17:00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 国家典籍博物馆活动内容:有关古代司南的科普讲座与互动活动3.6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19日15:30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活动内容:一、开放两个重点实验室1、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重点实验室2、资源实验室仪器平台二、特色展览1.植物所科技成果转化展2.“走过60年——北京植物园温室的变迁”科普展3.牡丹科技文化展三、互动体验活动1.水果故事会2.精灵贺卡3.走近转基因系列活动4.植物园探宝5.专家咨询3.7 国家天文台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09:00-2018年05月19日16:00活动地点: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育荣文化园区内活动内容:上午:科普讲座《北京天文台简史》,《飞天梦想(航天主题)》展厅导览讲解,《古代辉煌(中国古代天文成就主题)》展厅导览讲解,望远镜观测太阳(如遇阴天改为观测地面实景),球幕天文科普节目放映。下午:科普讲座《2018年下半年主要天象》,《灿烂星空——当代天文学知识体系》主题展厅导览讲解,《退役天文仪器》主题展导览讲解,望远镜观测太阳(如遇阴天改为观测地面实景),球幕天文科普节目放映。3.8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5月19日(周六)上午9:00—12:00;下午14:30—17:30;2018年5月20日(周日)上午9:00—12:00。活动地点: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康乐西街19号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活动内容:科普讲座、视频展播、讲解墙报、参观实验室、参观大型仪器站、招生宣讲、发放宣传资料、发放科普图书等。科普讲座:1.煤的前世、今生和未来2.氢与美丽的地球-未来有约3.神奇的碳-炭材料改变人类生活3.9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 09:00 - 2018年05月19日 12:00活动地点: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刘八里乡双庙村活动内容:专家讲座、展室参观、实验室参观和试验地参观3.10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活动时间:2018年05月19日 09:30 - 2018年05月19日 16:00活动地点:天津市空港经济区西七道32号活动内容:科普讲座、创意科学实验、工业生物技术展示、观摩实验室等
2020年7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年度重大成果发布会(2019—2020)”在北京召开。发布会现场发布重大成果7项,现场展示成果13项。现场发布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课题阶段性成果与《洛阳盆地中东部先秦时期遗址1997—2007年区域系统调查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专题成果《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近代日本对华调查档案资料丛刊(第一至三辑)》《英美军事战略同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现场发布重大成果7项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课题阶段性成果“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新时代为历史研究带来新视野和新课题。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一年多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努力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形成了一系列新时代史学理论新成果。陈星灿(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主编《洛阳盆地中东部先秦时期遗址1997—2007年区域系统调查报告》,科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中文,4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与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运用国际通用的区域系统调查方法,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腹心地区——洛阳盆地中东部近1120平方千米的区域进行考古调查的成果,包括资料编与研究编两部分,总字数390万,插图929幅,图版465版,合计照片1852张。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中文,1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在完成中央交办项目“新中国70年”基础上,编撰的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成就和经验,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迄今所走过历程的简史著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专题成果步平、王建朗(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中文,8册。该成果为抗日战争通史著作。该著作突破以往单纯战争史研究的局限,将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历史阶段来把握,放在世界大环境和战后长时段的背景中进行考察,有助于读者对抗日战争进行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入的认识。该著作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新进展。金以林、罗敏(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中文,100册。该资料集收录文献341种,近5万页,所编选的资料主要为1945年以前出版的原版史料,以存世量较少、较为珍稀的官方出版物、资料文件为主,以抗战军事为核心,充分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情况,体现了身处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民对于全民族抗战的认识和思考。邵汉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王建朗(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编《近代日本对华调查档案资料丛刊》(第一至三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中文、日文,210册。该丛刊包括第一辑满铁调查月报100卷,第二辑经济调查50卷,第三辑贸易调查60卷。所收资料原始文件封面上多有“秘”或“极秘”字样,较为罕见,对于研究日本对华资料调查和经济侵略,以及中国经济史、社会史、交通史、农业史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徐蓝(首都师范大学)等著《英美军事战略同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1919—194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中文,1册。该著作是系统讨论20世纪上半期英美结成军事战略同盟关系的专著。基于美、英、德等多国档案,详细探讨了一战后至二战结束英美两国的军事战略发展和同盟关系的形成与确立。从军事外交新角度,研究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转换,揭示该时期大国关系的互动状态以及与国际格局演变的深层关系。现场展示成果13项严志斌(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等编著《巴蜀符号集成》,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19年7月出版,中文,1册。宋镇豪(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主编、马季凡(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编纂《绘园所藏甲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中文,1册。杜继东(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编著《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中文,3册。左玉河(中国历史研究院史学理论研究所)主编《民国社会生活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中文,2册。张柏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中文,7册。张国刚(清华大学)著《中西文化关系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中文,2册。张双智(北京师范大学)、杜常顺(青海师范大学)主编《近代青海考察记与调查资料汇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7月出版,中文,40册。杨栋梁(南开大学)等编著《百年南开日本研究文库》,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中文,19册。邹逸麟(复旦大学)著《中国历史地理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中文,1册。张生(南京大学)主编《李顿调查团档案文献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中文,14册。王日根(厦门大学)、【日】大木康编纂《中国会馆志资料集成》(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中文,16册。陈伟(武汉大学)主编《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第三、四辑),文物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中文,2册。吴晓亮(云南大学)、贾志伟主编《腾冲契约文书资料整理与汇编》,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中文,3册。数据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24日 15 版)
段伯宇(左一)、段仲宇(左二)他们的父亲是蒋介石的同学、国民党的中将,然而他们却先后选择了共产党。哥哥段伯宇是国民党核心机关——蒋介石侍从室的少将高参;弟弟段仲宇是上海港口少将副司令兼京沪、沪杭铁路运输指挥官。解放战争期间,在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员会张执一、李正文的领导下,段伯宇策动、组织数万国民党军适时起义或倒戈,策应解放军渡江南进,段仲宇在其中积极配合。蒋介石大骂:段氏兄弟断送了我的半壁江山!说起对父亲段伯宇传奇经历的了解,段毅才的回答大大出乎记者的意料:“我是在替父亲誊写‘交代材料’时才知道的。”59岁的段毅才回忆说,父亲从来不讲地下工作的事。但在“文革”期间,当权者污蔑父亲是叛徒,让他写交代材料。由于父亲的字迹比较潦草,所以才让他誊写。遵父命学医参与学生运动段伯宇被认为是“戴红帽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用屈原的这句诗来形容段伯宇入党的经历,可以说十分贴切。年轻时的段伯宇,为了追寻真理、追寻马克思主义,在走向革命的道路上经历了艰辛的历程。“父亲是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但早在上世纪20年代他就选择了马列主义,和共产党人一起组织进步活动了,他属于那种思想上先入党、组织上后入党的党员。”段毅才说。1913年,9岁的段伯宇上了天津觉民小学,随后上了觉民中学。“那个学校的学生多是辛亥革命志士的子弟和烈士的遗孤。”段毅才说,自己的爷爷段云峰是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在中学期间,段伯宇参加了天津的“五四运动”,当童子军的队长,带领同学贴标语、发传单、纠察日货,并因此被学校勒令退学。后来段伯宇留法勤工俭学未成,投考黄埔军校未成,只得遵父命考入河北大学学医。上学期间,他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戴培元,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在学校,段伯宇积极参与组织学生运动,带头请愿、罢课,驱逐反动校长。“在河北大学,大家都认为他是戴着‘红帽子’的”。由于戴培元受学校迫害而离校,段伯宇入党的愿意未能实现。“此事让父亲遗憾不已”,段毅才说。1930年,段伯宇从河北大学毕业,应同学刘静波之邀到太原一起开诊所。他还筹办了一个书店,出售进步书籍。1934年冬的一天,刘静波到太原警备司令部给其参谋长看病,看见桌上有一个黑名单,上面第一个名字就是段伯宇,他赶紧通知段伯宇逃走。后经父亲段云峰的一个老朋友介绍,段伯宇到国民党32军干训团当了一名军医。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6月,段伯宇只身奔赴延安,进入“抗大”,随第四期听课。毕业前夕,队长找他谈话,要求他毕业后回到原部队。当时实行国共合作,他的身份比较特殊,适于在国民党军队里做工作。对于他提出的入党问题,上级告诉他到原部队找地下党组织解决。8月初,段伯宇回到32军。32军的地下党员王兴纲通知段伯宇,组织同意他入党,介绍人就是王兴纲。在岳麓山下一个小土庙前,中共湖南省委聂洪钧同志为段伯宇秘密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为段伯宇“量体裁衣”周恩来亲自交办“作业”32军调防江西不久,蒋介石借口日军进窥南昌,需加大防备,将32军“肢解”到不同战区。段伯宇不得已离开了32军。随后,他奉命辗转来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受周怡(以前是中央特科的)单线领导。周怡让段伯宇找个公开身份作掩护。段伯宇的父亲段云峰通过时任“军委会战地党政动员委员会”副主任的李济深帮儿子找工作。这样,段伯宇就到战地党政委员会做了中校视察员。段伯宇向周怡汇报:李济深不大在公开场合讲话,但私下里说过:看来共产党是真心抗战的;而且他主张团结抗战,反对国民党搞摩擦。段伯宇的汇报引起了周恩来副主席的关注。一天,周怡通知段伯宇:“周副主席要见你。”“那时,我父亲刚刚入党,做地下工作更是新手。周副主席和父亲谈了一个上午。”段毅才说,他理解周副主席谈话的内容主要是三点。“第一是‘量体裁衣’,给我父亲的工作定了位。”周恩来理解段伯宇要上前线杀敌的心情,教育他说:重庆这里也是第一线,你就留在重庆。周恩来要段伯宇充分利用父亲段云峰在国民党中的人脉关系,动员国民党上层共同抗日,并通过他们影响和推动蒋介石抗日。“第二是教给我父亲工作方法”。周恩来教导段伯宇要学习三民主义,学习国民党的《一大宣言》,“长长见识,也好取得他们的信任。 要用三民主义的语言来做国民党上层人士的工作。”周恩来对段伯宇提出了要求。“第三是教给我父亲开展工作的策略”。周恩来特别叮嘱段伯宇:“白区工作困难多,要善于化不利为有利,并把有利因素变成现实。”当时党的地下工作方针是“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配合武装斗争”,段毅才说,他是从父亲身上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随后,周恩来就如何开展地下工作做了具体指示,最后还鼓励段伯宇大胆工作,“不要怕犯错误,犯错误也能锻炼人”。与组织失去联系并失业“门外汉”考入陆军大学1939年底的一天,周怡告诉段伯宇:他要去西北出差,暂时停止联系,以后他会来找段。可是周怡这一去就再无音讯。段伯宇久等无果,就多次去八路军办事处找周怡,但均被告知周怡尚未返回,让他耐心待命。周怡久无音讯,让段伯宇度日如年,而且一直感到迷惑不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军委武官班学习时,才得知了原委。“有关部门告诉他,当时周怡回延安汇报工作,途中翻车牺牲了。”段毅才说,“由于周怡与我父亲是单线联系,所以我父亲当时真是一筹莫展。”祸不单行!段伯宇与周怡失掉联系后,“战地党政委员会”也被蒋介石撤销。段伯宇又一次“失业”了。他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正在为难之际,陆军大学特七期开始招生。陆军大学是国民党军队的最高学府,其招生标准也较高:必须是团级以上军官,而且要黄埔军校或中央军校毕业等条件。可是段伯宇没有上过军校,没有军校文凭。段伯宇通过32军的王启明(解放后任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当时是地下党员,但段伯宇与王彼此并不知情)终于搞到一个文凭,并通过军令部的审查而获准报名。陆军大学的考试是“三榜定案”。笔试包含国文、政治、军事、外语等。这对于上过大学的段伯宇来说并不难,真正困难的是还要考军事科目,包括战术、兵器、筑城、军制、野战条令、射击规范、实兵指挥等,但他对此完全是门外汉。“父亲为了考上陆军大学,就请爷爷、二叔给他补课。”段毅才说,因为他们都是陆大毕业的军事教官。在父亲和二弟的帮助下,段伯宇每日苦练、苦背那些考试科目,还跑到空河滩上练操练口令,最终在三四百名考生中,经过三榜定案,段伯宇以第七名的优异成绩被陆军大学特七期录取。在陆军大学的两年半期间,段伯宇一边学习,一边开展工作。他利用同乡会、京剧社、聚餐、讨论问题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团结了一批正义的同学,此外,还包括他的弟弟段仲宇。补白段仲宇——“比联勤总司令还大的上校”弟弟段仲宇比段伯宇小10岁,是国民党军队内的“少壮派”,也是被寄予厚望的一颗“新星”。他1930年11月考入中央军校第九期学习,1934年毕业,1939年考入陆军大学第十七期,194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官,1944年随中国远征军入印度,任驻印度总指挥部军务处科长、处长,同年回国,进入蒋介石的侍从室任上校参谋。段仲宇所在的“侍二组”,虽然人数不多,但承办的业务几乎囊括了庞大的国民党陆海空三军所有重大事项。当时,凡是联合勤务总司令需要报呈蒋介石的大事,公文都要先送到段仲宇的手里,由他签注意见后再呈报。蒋介石批示后,也是先发到段仲宇手中,再由他用代电、电报、信函等通知联勤总部。所以,当时有人戏称,段仲宇是“比联勤总司令还大的上校”。弟弟推荐哥哥进入侍从室蒋敲着脑袋连说三声“好”1946年初的一天,段伯宇和段仲宇兄弟俩促膝相谈,段仲宇问大哥毕业后的去向,段伯宇表示,想回河北老家开展工作。段仲宇则建议他到总统府侍从室工作,因为那是国民党最高军事机关,有很多优越的条件,可以用其所长,开展工作。可以说,蒋介石的侍从室在当时是中国最重要、最核心、最机密的部门,它是蒋介石的直接办事机构,进入侍从室的人可以说是蒋介石“最信任”的人。1946年初,段仲宇因工作调动要离开侍从室时,侍卫长俞济时要他推荐人来补缺。段仲宇就说:“我大哥段伯宇适合这一工作,他是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七期学员,名列第七,是上校军衔,即将毕业,又是老大学生,文字能力和组织才干都好,还懂外语。”当时,俞济时正在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听段仲宇如此一说,对段伯宇的出身、学历、成绩等各方面都非常满意,于是把段伯宇的情况上报给了蒋介石。1946年3月10日,陆军大学特七期毕业,蒋介石参加了毕业典礼。典礼结束后,蒋介石召见了段伯宇。此时,蒋介石正在后台休息。他询问段伯宇的家庭情况,当证实了段的父亲是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第四期的学生后,蒋介石显得很高兴,敲着脑袋说了三声“好”。他想起了这位老同学。几天后,段伯宇被调到侍从室(后改为军务局)第四科,负责情报工作。进侍从室至少要符合三个条件:一看出身,最好是陆军大学毕业;二看籍贯,浙江籍优先,最好是奉化人;三看保荐人,要和蒋介石关系较近才行。“而蒋介石之所以选择我父亲这个北方人,可能是蒋想拉拢北方籍军人,因为我爷爷在北方军界还有影响。”段毅才说。情报科掌管着全国各地的军情报告,每天都有大量的机密情报从各个系统报上来。段伯宇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做过很多有利于党的事情,包括策划安全路线以掩护我东江支队转移、拖延公文运转时间以掩护王启明率军起义,巧妙说服关键人物以释放地下党员万鹏(我苏北兵站负责人)等。掌握武装等待时机避免南京版“西安事变”1947年,段伯宇被擢升为少将,并接任第四科科长。这一时期,国共两党正为和平建国而展开谈判,政治协商会议也刚召开不久。蒋介石却悍然撕毁停战协定,调集30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军,内战由此爆发。而国民党内部相当一批有识之士却真诚希望和平建国,不愿再打内战。“这一时期,父亲的工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找党,二是组织他在陆大的同学抓军队。”一天,段伯宇发现自己的办公室里居然就有大量的中共中央文件。从此,他就堂而皇之地学习起这些文件来。由此段伯宇明确了自己今后工作的方向:在蒋介石军队内部建立一条地下战线,将武装的反革命策反过来,使之变为反对蒋介石的革命武装力量。于是,他把想法告诉弟弟段仲宇。此时的段仲宇已经从一个国民党的“标准军人”转变为积极追求真理、向往共产党的爱国进步军人。他非常赞同哥哥的想法。段伯宇还有意识地接近他在陆大特七期的其他同学,这些人当时在国民党军队中都担任着一定的职务。如万建藩,时任南京卫戍副司令;贾亦斌,任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少将副局长;刘农畯,伞兵三团团长;宋健人,63军参谋长;宋光烈、王海峤等人。段伯宇要争取他们共同反蒋、反内战。1948年11月底,贾亦斌听到内部消息,说国民党政府将南迁广州,准备以长江为界,和共产党“划江而治”。于是贾亦斌把可以交心的陆大同学召集到他家讨论怎么办。他的家在南京上海路干河沿,所以这次会议也被称为“干河沿会议”。贾亦斌提出在南京把蒋介石抓起来,搞一个“西安事变”版的军事政变。由于意见争执不下,大家决定“听听伯宇同学的意见”。段伯宇谈了三点意见:一是敌我力量悬殊(大家掌握的兵力只有一个伞兵团加几个排),一旦举事,有如以卵击石,不仅功亏一篑,反而暴露自己;二是反蒋是革命行动,但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行动,不能感情用事,不能盲目行动;三是要抓部队,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武装,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随后他们讨论了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除了刘农畯已经是伞兵三团团长以外,贾亦斌由预干局长兼任了预干总队长,宋光烈联系上了96军和106军的军长,段仲宇当上了上海港口副司令,管铁路运输和汽车团,还联系上了江苏省保安总队长齐国榰,王海峤当上了工兵四团团长……由此形成一条西起芜湖,东至上海,南至嘉兴、杭州的地下战线。“父亲以冷静的判断避免了一次无谓的冒险。”时隔半个世纪后,已年逾八旬、时任“民革”中央名誉副主席的贾亦斌谈起段伯宇时说,他之所以参加革命,段伯宇对他的影响很大。苦寻八年终找到党组织和盘托出可靠策反班底“开完干河沿会议,我父亲激动得睡不着觉。他觉得这就是‘把有利因素变为现实’,周副主席交代的工作终于可以实现了!同时他又有些‘心虚’,因为他感到任务太重,怕承担不了。”在此期间,段伯宇派郭蕴章与“三野”解放军取得了联系并约定了联络暗号,可惜未能实现。但苍天不负有心人,段伯宇苦苦寻觅了8年,终于找到了党组织!1948年底,策反工作进入紧张阶段,段伯宇就以治疗肺结核病为由,办理了病休手续,到了上海。他通过已是共产党员的表弟温尚煜向乔石同志报告,联系上了中共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员会书记张执一。这时的段伯宇有一种找到“家”的感觉。与张执一同志初次见面,段伯宇就把一套成熟的策反班底和盘托出,完整地交给了党组织。这套班底可靠度之高,军兵种之多,潜在爆炸力之大,据有些领导同志回忆,是“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它囊括了陆军、海军、伞兵、辎重、港口、工兵等多军、兵种。”段毅才补充道:“这些部队真正做到了‘想让哪里打响,就能在哪里打响;想在什么时候打响,就能在什么时候打响’。”策反蒋介石嫡系成功率百分之百张执一指定由李正文同志与段伯宇直接联系。1949年2月,李正文传达了中共上海局的决定——段伯宇同志在失掉联系以后,继续独立工作,做了一定的工作,决定恢复其党的关系。同年4月初,李正文通知段伯宇:组织上批准了贾亦斌、刘农畯、段仲宇、宋健人等同志入党。随着淮海战役的结束,长江以北的地区全部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已推至长江北岸。迫于形势的压力,蒋介石于1949年1月21日宣告“引退”。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共上海局的任务是,配合人民解放军渡江南,顺利解放京沪杭地区。段伯宇具体组织实施各项起义工作。1949年春的一天,段伯宇去看望汤恩伯的参谋长,趁该参谋长临时出去的空当,段伯宇就利用他长期磨练出来的记忆力,将国民党江防地图全都背了下来,随即迅速转告地下党员艾毅根,由他再报告给了“三野”。1949年4月6日,贾亦斌在已被撤职的情况下,经段仲宇掩护,带领预干一总队在嘉兴起义。随后,刘农畯率伞兵三团,乘段仲宇巧妙安排的登陆艇,于4月15日在海上起义,成功到达连云港。毛泽东、朱德为此发电祝贺。预干一总队和伞兵三团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前者被称为蒋介石和蒋经国的“子弟兵”、“太子军”,后者被蒋介石内定为逃台后的“御林军”。这两支队伍“从蒋家的心窝里反出来”时,震撼了宁沪杭各方,国民党报纸这样评论:“其行动……给政府、给人民以极大的刺激,因为这一批正是万人瞩目之‘国之瑰宝’的知识青年。”它们的起义,对于瓦解国民党军军心,配合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上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渡江战役前夕,沿江驻防的96军撤离浦口,106军撤离皖南,没有卷入战役。段仲宇则把自己的公馆提供出来作为中共上海局的策反工作机关。当上海地下党因国民党破坏而只剩一部电台时,他护送李正文转移电台,又把电台存放在自己家里,保证了中共上海局的通讯联络。他还巧妙地保护了上海铁路工人的大罢工取得胜利。在解放上海时,他使大批机车滞留在沪宁线上,供解放军接收。段仲宇还受命配合上海港口司令部的汽车团起义,使解放军能乘坐400辆美式大卡车追击逃敌。在此期间,当国民党几十万部队携物资南逃时,王海峤命令工兵四团将笨重的筑路机械梯次散布在衢州、南昌、衡阳等千里铁路线上,使列车无法通行。……蒋介石南逃福州时,得知是段伯宇策反了他的上述部队,就破口大骂:“段氏兄弟断送了我的半壁江山!”“事实证明,经我父亲策反的国民党军队,成功率几达百分之百。国民党蒋介石的失败是必然的,地下工作、策反工作则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段毅才说。老将解甲仍为祖国统一努力新中国成立后,段伯宇先后在军委武官班、外交部、中央高级党校工作,之后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工作,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段仲宇解放后一直在解放军中任职,直至1982年以副军职离休。段伯宇和段仲宇两兄弟离休后,仍与在台湾、在海外的袍泽故旧通信往还,为祖国的统一而继续努力。段伯宇于1998年9月23日在北京逝世,段仲宇于2010年10月7日在南京逝世。在段仲宇的追悼会上,段毅才为叔叔献上了一幅挽联:“大隐于朝,谈笑中,化去他东南半壁;老将解甲,尺素里,撮合我兄弟金甌。”他说,这是对父亲和叔叔的共同悼念。段毅才说:“父亲一生淡泊名利,坚信共产主义,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才能使中国做到国家统一,民富国强!”来源:中新网
【图文由“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1949年11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成立,郭沫若任首届中科院院长,陈伯达、李四光、陶孟和和竺可桢担任副院长。竺可桢建院初期,由于李四光在国外尚未到职,中科院领导自然科学部分的实际工作便交由竺可桢负责。科技体制改革的先锋当时中央研究院与北平研究院两大研究主体,加上延安设立的自然科学研究院等机构,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有一定成就的科学家仅有691人,在这样的建院基础上,新中国的科学事业该如何发力?竺可祯提出了三条原则:第一必须使理论与实际结合,使科学真能为工农大众服务;第二必须群策群力,用集体力量来解决眼前最迫切、最重大的问题;第三要大量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人才。按照这个思路,竺可桢筹划了中科院的大小事务,发挥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先锋作用。 建院后的当务之急是调整研究机构,让有经验的研究人员能够迅速开展工作。为此竺可桢走访清华、北大等多个高校,为办好中国科学院广泛征求意见,对国内研究人才状况进行摸底,为确定中国科学院下属第一批研究所建制奠定了基础。针对当时各地研究所重复过多、互有成见、派系纷杂等情况,竺可桢做了大量谈话工作。他言辞真诚,晓之以理,同时又坚持原则,这样的工作作风令不少人为之感动。他为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需求做考量,慎重决定每个研究单位的去留。对于性质上有重复的研究所,他明确如何归并的具体方针;对于科研工作的统筹和分布,他强调集体性和规划性;对于重点单位,他吸纳各方意见,大力支持其发展。1950年中科院第一次院务会议代表合影在他的筹划下,中科院确定了以北京为数理和社会科研究中心,以上海为实验生物学(如生物化学、生理、植物生理、细胞学)以及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研究中心,以南京为地学和天文学研究中心。并且经过反复研讨,原有的23个研究所被精编调整为17个,同时另建3个新的研究所,形成中国科学院当前发展规模的雏形。筑巢引凤。竺可桢在注重研究所建制同时,特别注重科学研究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他积极动员国内外有学术成就的科学家,也着眼于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他主张多派青年科研人员赴外深造、进修,还关注留学生成绩,鼓励他们回国参加建设。1954年8月,当年第一批大学毕业生80余人来中科院报到,竺可桢和他们进行近三小时的谈话。他将国家前途与研究任务一一道明,让大学毕业生一踏进新中国的科学殿堂便意识到肩上的重量。除此之外,竺可桢了解中科院人才紧缺的环境,积极筹划,强化院所和大学之间的分工协作,使两者互为补充。在他看来,两者都是为人民服务,谋工农事业的建设,为树立新中国的科学基础奋斗。“科学院需要依靠大学的地方很多,不仅研究人才要大学输送,研究问题也要他们来解决,科学院每个研究所都有专门的委员,他们多半是大学的教授,希望他们切实监督科学院的工作……”机构建设与人才的相关工作,竺可桢的工作范围再次扩大。为响应国家号召,发挥中科院指导全国研究事业的作用,竺可桢在推动地方科研事业发展、新学科研究机构设立等方面不遗余力。他率团赴东北、黄河流域等区域考察,为当地经济建设提建议,为中科院东北分院、西北分院做规划、提问题、分配人力。对于华南、中南、华东和新疆分院的建立,竺可祯同样予以关注, 曾亲自往广州、 武汉主持华南分院和中南分院的成立大会,为中科院的“遍地开花”贡献力量。竺可桢还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对于当时没落的海洋科学予以重点关注,在他的坚持下,海洋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避免了被削弱的命运,中科院的两个海洋研究所因而得以保留。同样也是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气候研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反响。一手促成中国科学史研究事业竺可桢在中科院任职期间,还积极倡导、组织和领导科学史研究事业,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和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纪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积极宣传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对此怀有热情,撰著规模宏大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与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竺可桢有所交流。 竺可桢受李约瑟影响对科学史的兴趣日渐浓郁,深感“中国科学史应有一委员会,常川注意其事,以备将来能成一个研究室……”在中科院成立中国科学史编辑委员会的提议,于1951年1月15日经竺可桢提出。5日后,他在清华大学与华罗庚、李继侗等商讨委员会人选,将天算、化学、植物、物理等方面的有识之士细细列数。然而组建该会,网罗大批专业人才绝非易事。当时由于中科院成立不久,机构残缺不全,许多重要科学部门尚待补充,组建工作缺乏组织力量。几经波折,1954年初组织科学史研究工作获教育部认可,中科院就此专门召开了座谈会。竺可桢主持会议,率先发言:“我个人认为有组织有领导地来进行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工作在今天已经是很迫切的任务了。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特别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和经验,如能加以总结,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他同时指出摆在当前的关键问题,即基本人才尚缺乏,必须从大学中抽调人才。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叶企孙,被竺可桢看中并亲自约谈,接管中国科学史事务。 此后,中科院成立委员会工作渐入正轨。1954年8月,委员会名单通过,竺可桢任主任委员,叶企孙、侯外庐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明确任务有三:一是组织力量,进行中国自然科学史的史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二是编审有关科学史的论文和刊物;三是制订培养科学史研究干部的计划。竺可桢之后主持多次会议,明确划分委员会负责的基础科学史研究范围,倡导并推动在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设立工作室——科学史组,组织有关人员评介李约瑟1954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并有计划地统筹人员撰著一套《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及技术史》。 1956年,随着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提出,科技史的研究工作被纳入其中。后经讨论,中科院将于1957年正式成立专门科学史研究机构——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科学史室成立后,立即着手《科学史集刊》的编辑和出版工作。1956年竺可桢与参加制定12年规划的生物1957年研究室成立后,他除了对撰著《中国天文学史》给予指导外,还主持编撰了《徐光启纪念论文集》,并在整个中科院范围内组织人员撰写近代科学史文章、科学家传。同时在筹建期间,竺可桢不断为中国科学史研究事业吸纳人才。他曾直接请示周恩来总理并与教育部协商,将钱宝琮从高校调入中科院专门从事科学史研究,也曾率团参加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促成中国加入国际科学史协会,动员留学生回国工作……凡有利于中国科学史研究事业的工作,他当仁不让。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参考文献:1.《竺可桢与新中国的科学史研究事业——基于档案和日记的新考察》,郭金海2.《崭新的事业——记竺可桢在中国科学院》,沈文雄,大气科学. 1990年01期3. 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中新社北京1月24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框架下重要成员——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召开首次年度会议提出,该联盟将致力打造成为研究跨欧亚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的、具有实质性国际合作的交流平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服务。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2020年度会议23日至24日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主会场)和兰州大学(分会场)举行。ATES主席、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院士,ANSO秘书处执行主任曹京华教授,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研究员,世界气象组织(WMO)首席科学家尤尔克·鲁特巴赫(Jürg Luterbacher)教授,以及ATES成员共100余位中外学者参会,交流各自最新研究进展,共商联盟发展大计。陈发虎表示,古丝绸之路是跨欧亚大陆交流和人类迁徙的重要通道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4000年前。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于2018年发起成立,聚焦旧石器时代文化和人类扩散、新石器文明与农业传播、丝绸之路城镇与路线演替、丝路文明与科学技术交流、环境变化与丝路文明演进等重大科学问题成立五个工作组,联合中外科学家开展丝绸之路沿线气候环境变化、旧石器和新石器文化、历史地理、环境考古、技术考古等研究,目标是建成研究跨欧亚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的、具有实质性国际合作的交流平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服务。曹京华指出,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将为揭示“一带一路”气候和环境演化及其对丝路通道和城镇空间格局转换、科学技术和思想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贡献,有望产出国际引领性研究成果。他希望该联盟在丝路地区通过科教合作,促进实现丝路地区民心沟通,为“丝路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力量,助力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战略目标。张柏春认为,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成员中的各国专家学者发挥各自优势,研讨有关丝绸之路的气候、环境和文明演进等跨学科议题,解决跨地域、跨文化、跨国的复杂学术问题,将通过互补、互建实现共享、共赢,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作出独特贡献。鲁特巴赫通过视频连线致辞,希望加强世界气象组织与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密切合作,并期待该联盟框架内的合作研究,能够对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气候环境变化、跨欧亚大陆交流和丝路文明发展有更深刻理解,以进一步了解丝绸之路科学交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促进人类集体认同感提升。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秘书处负责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侯居峙研究员介绍,联盟目前已有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18位科学家成员,欢迎具有考古学、环境考古学、古气候学、古环境学、历史学、遥感、地图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科学家加入,今后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次年度会议。(完)
两院的院士称号是我国学术界的最高荣誉。“中国科学院院士”数量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基本一致,均800人左右,且两年增选一次,增选人数也均在60人左右。中国科学院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技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然而,科研无高低,无论基础自然科学研究还是应用工程研究的每一名院士均是其领域的顶尖人才、集大成者。从院士规模而言,两家单位并无高低之分。且从行政级别来看,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均是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事业单位。那么,为什么感觉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的新闻报导、影响力要完胜中国工程院,且坊间也常说:中国科学院好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含金量高于中国工程院?这是为什么呢?最强师资、最高学府:300多名院士、招收全国1/9的博士中国科学院不仅是国家级咨询机构,还是高等教育培养单位,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学府。中科院下属有三家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与上海市政府共建)。不提后两个大学,但就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而言,隶属于中科院各研究所的院士师资队伍数量即超过300人,高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三所中国最顶尖高校的院士数之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不仅师资力量是最雄厚的人才培养单位,其每年招生的硕士生数、博士生数以及研究生总数也是高居榜首,基本相当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之和!在众多高校苦苦争取一个硕士点、博士点,开始招收硕士、博士的时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就已经有众多硕士点、博士点了。在读研究生(硕士、博士)是中国科研的主力军之一。研究生越多,意味着能从事的科研(能干的活)也就越多,出成果的概率也就越大。小编这里有近来某一年的研究生招生计划数量并统计了研究生招生人数超过5000人的这16家科研院校(所),可以看出:中科院大学无论硕士招生人数、博士招生人数、研究生总数均高居榜首,比第二名高近一倍。如果再加上中科院下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该年份研究生招生人数接近2万人,博士生招生人数有8000人!博士生招生人数占全国博士生总招生人数的九分之一!而中国工程院不是人才培养单位,不招生。遍及全国的科学研究所、企业中国科学院一共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以及27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既有位于北京繁华都市的物理研究所、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有专注地区研究的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既有研究生命的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也有研究非生命的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信息工程研究所;等等。众多的研究所,不仅研究基础科研,也研究跟工业、农业紧密联系的应用科学研究。许多研究所与企业、事业单位、高校建立联系,成立产学研教之类的实体或授牌。许多企业也极其愿意挂靠中科院以作宣传、推广之用。并且,中科院(院级)也成立了众多的公司,最有影响力的是: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国科控股)。国科控股集团目前控股企业多达26家,如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均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出版领域的实体单位有: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院刊》(中文版)、《科学通报》、细胞研究、国家科学评论、植物学报、动物学报、环境科学学报等等。而中国工程院不是主要的科研单位,专注于国家工程领域的战略咨询。此外,中科院下属研究所也有许多企业。总之,中国工程院基本只是国家工程领域的最高咨询机构,而中国科学院不仅是国家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咨询机构,还是: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学府、研究生高等人才最强培养单位、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发展中心等等。有如此众多顶尖的教师、学生、企业、研究所、报社等,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科学院的新闻报导、影响力要完胜中国工程院的主要原因。
中国科技究竟什么时候才彻底落后世界?很多人认为是明朝中叶开始。事实究竟如何?中科院研究发现,真正彻底落后世界的时间是在清朝。 中国古代科学成就只有四大发明吗? 众所周知,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在西方人眼里,中国除了这四样重大发明之外,就只有一些小发明。实际上,古代中国人的智慧,远远不局限于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于2013年8月成立“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经过多年研究,最终推选出中国古代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共88项,远超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什么时间科技发明最多呢? 在推选出88项重大成果之后,通过对成果时间的统计,发现中国重大科技成果,在秦汉时期重要科技发明期,隋唐时期反而并不明显,但被人瞧不起的弱宋却极其辉煌,明朝进入缓慢发展期。 可以说,中国科技最具有活力的是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以及宋朝。其他时间里,科技成果相对都不算多。 明朝中国科技果真彻底落后世界吗? 在明朝时期,虽然中国科技发明进入缓慢期,但依然有六项重大成果,比如十二等程律(1584年)、《本草纲目》分类体系(1578年)、系统的熔岩地貌考察(1613—1639年)、人痘接种术(16世纪)、紫禁城和郑和航海。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六大成就中,有四项成果都形成于明朝晚期,和当时自由奔放的学术氛围相关。这也说明,明朝晚期科学氛围在中国逐渐形成。而且,当时和西方科学交流非常频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朝时期虽然有所落伍,但晚期进入了科技发展的快速道路。 清朝才是中国科技彻底落后的时期! 在中科院推选的88项成果里,清朝上榜的只有一项:布达拉宫,于17世纪中叶重修。在很多正史野史中,都说康熙特别喜爱科学,但为何晚明有多项重大成果,但在清朝却只有一个重修布达拉宫呢? 实际上,这正是清朝的政策导致的。康熙喜爱科学只是叶公好龙,动机非常可疑,只局限于宫廷学习。梁启超评价说,康熙才是清朝愚民政策的总设计师。另外,清朝的文字狱等制造白色恐怖,对科技发明好不重视,压制制造作坊扩大等举措,才让中国科技彻底落伍。 其实,并非中国人不聪明,关键在于有没有让中国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和机会,清朝时候却没有这样的机会。也不要找儒家文化的因素,宋朝同样儒家文化发达,晚明儒家文化僵化,为何都能有诸多重大成果呢? 列位看官,对于中国科技何时落后世界,你有什么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