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三个月前,身边的一个刚毕业不到一年的同事辞职了,就在大家都纷纷猜测她去向何方的时候,朋友圈的一张录取通知书给出了答案,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众人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和去一家好的公司不一样,能去上全美前五的高校,可能是很多人毕生的求学梦想。因为一直从事学生工作,所以身边少不了各种家长的故事,而关于出国读博,他们提到了“读博毁一生,科研穷三代”。到底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样,出国读博究竟真是这般,还是会有比国内更好的出路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关于出国读博的那些事儿。触手可及的面试每年的秋季招聘,以FLAG为代表的美国大公司开始了疯狂的招募计划,通常来说职位会在三四个月内就被填满,往往到了第二年年初,基本没有什么职位可选了。当然,这种情况会对两种人开绿灯,一种是有博士学位的应届生,另一种则是有工作经验跳槽的人。所以这里面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第一,相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公司往往更欢迎有工作经验的人,这点毋庸置疑;第二,在这些公司眼中,应届毕业的博士生其实等同于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所以对博士来说,面试触手可及。一骑绝尘的待遇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公司中,都会存在等级制度,比如国内常听到的P5,用以标记工程师的级别,在美国有的是T系列,还有E系列。不同的级别,代表着的是不同的收入,例如T5级别,对应着的就是25到35万美金。应届生通常是T3,不到20万美金。这里提到的应届生,就是指研究生学历。而博士生通常可以拿到T4级别的待遇,即25万美金的年收入。当然如果你在读博期间成果并不是很好,只是刚刚满足毕业要求的话,只会比硕士生多不了多钱。不过大概率的情况是,博士享受的待遇,一骑绝尘。倾向博士的岗位随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崛起,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在求职季是相当的抢手,那时候操心的不是有没有工作可以找,而是究竟哪一家的工作更适合自己。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一些岗位门槛就是要博士以上。所以本身博士生相较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就属于少数群体,当博士门槛立起来的时候,自然就是供小于求了。就拿很多大公司的算法部门来说,达到数据科学家级别的,没有不是博士的,而且除了是博士之外,还要是十分优秀的博士才行。艰难困苦的过程想读博,并不是想想就行的,一整套复杂的申请流程,各种材料的准备,从一开始,就打下了艰难的烙印。而申请上了博士,读博才是磨难的开始。博士必须做科研,而且必须做到领域创新级别的科研。在这个过程中,你面临的是无数次的自我质疑,我到底能不能毕业?我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做这个方向的价值究竟有多大?而且当你看到朋友圈当年硕士毕业工作的同学,晒防晒车,周游世界,你的心态还能否保持平静。看着师兄找到耀眼的工作,看着师弟发出高级的论文,你的神经还能否放松下来。读博期间的艰苦,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有人在挫折中取得正果,有人在崩溃中选择放弃。但我希望看到的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百般纠结的选择很多同学可能还在读大学,他们在考虑是在国内读研,再去国外读博,还是直接就去国外读研,然后在考虑是否读博。如果你的家庭条件允许,可以覆盖你自费读硕的话,其实出国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你面临的压力相比于考研其实是小很多的。像我一个考研二战失败的朋友,选择去日本京都大学读研,32个考生录取28人,最终以第24名的成绩成功上岸。读博不会让你暴富,也不会让你赤贫,即使刚开始收入不高,但博士所能迸发出来的力量也是硕士和学士所不具备的。而且当你环顾当今大企业那些站在金字塔尖的人,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数人中都有着博士学历的背景加持。如果想在科研路上拼一把,就选择读博;如果只是想有一个更好的出路,读硕就可以了。回到文章标题,因为我们举的是计算机专业的相关例子,所以至少在这个专业上,不存在“读博毁一生,科研穷三代”的问题。而且回归到问题本身,决定一生的,是你的能力和眼界,学历永远是你的垫脚石,选择高学历没有错!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评论~想要了解更多考研干货请关注我!我是董师兄,考研领域专栏作家,考研专业咨询。
11月12日,四川外国语大学人事工作网公示一则《关于对黄友明等6人作辞退(解除聘用合同)处理的决定 》,公示时间为2020年11月12日至11月18日。前述《决定》附件载明,国际学院黄友明(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自费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博)、英语学院吕佳(2012年8月至2017年5月自费去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读博)、英语学院牛春玲(2011年1月自费前往美国西肯塔基州立大学读博)、国际商学院颜小林(2013年7月至2017年8月自费斯洛伐克考门斯基大学读博)4人自费出国留学多年,至今未归。以上4人已超过《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的“在职人员获准自费出国留学的......保留公职一年”的期限及学校批准的出国期限。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等文件规定,经学校第19次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对以上出国逾期不归的黄友明等4人予以辞退。《决定》附件还指出,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高珊珊,自2020年2月擅自离岗,至今未归;商务英语学院王敏申请2015年至2018年国内读博,合同期满后未回校报到,至今未归。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15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解除聘用合同”规定,经学校第19次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解除与高珊珊、王敏的聘用合同。(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985大学本科,硕士毕业后,公派又去国外读博!回国能去本校或相同的学校任教吗?可以,但是比例不高。不管是国内或国外读博,想进入一所985大学任教都极为不易,尤其是不少大学已采用5年(部分高校是3+3考核)考核制的"非升即走"模式。进校后给予"校聘"的特聘副教授、特聘教授的待遇和福利,5年内论文、国家级课题、奖项等考核合格,则转为正式副教授或教授。小西同学院的师兄,985大学本科、硕士毕业后,博士一年级时走留学基金委(CSC)渠道去国外顶尖研究团队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依托母校顺利拿下"青千",已是博士生导师、教授,并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小西2019年还看到他们团队发布的招聘公告,招聘2-3名师资博士后。-出国留学-小西看到部分人对于公派留学有不同"看法",小西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国家留学基金委(CSC)是不少本科生、硕士生或博士生的机会,是国内公开选拔、录取和排除留学人员的方式,具有多个项目类型,如提问中涉及的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公平研究生项目"。相对来说,有3-4年的攻博博士学位,或是0.5-1年的博士联合培养。在出国留学的三种常见模式(自费、全奖或公派出国)中,学生公派出国并不比全奖或自费的差。在小西看来,有留学的想法,走哪个渠道都可以,关键是有合适的学校、导师接受。不过,公派出国在获得资助的同时,需签订协议,毕业后得回国工作至少2年。但是,对于读博之前就有回国工作的学生而言,也许是件好事情,科研成果够牛,申请"青年千人"是回国从事科研工作的极佳选择。国内名校对于"青千"或有潜力申报"青千"的博士(依托本单位),给予的待遇是非常好的,如高额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费、职称(特聘教授)、组建团队的特殊政策等。往往这些不是国内普通博士或青年教师有机会获得的。-哈佛大学博士毕业演讲-小西之前有师妹申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读博,导师是鼓励她走CSC渠道的。类似情况的导师不少,一是国内申请出国的学生增加不少,二是国外高校的经费一样有限。当然,也有不少人科研成果丰富、较大几率拿到全奖的学生放弃走公派出国渠道,但是普通学生提出可申请国内CSC来支撑自己读博的费用,有较大概率获得更好学校或研究团队的offer。同样,也有学生申请公派出国留学被拒,国外导师依然愿意提供资助让其继续读博的。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后,想回国内985母校工作,关键得看之前得硕导或团队有没有引进你回来的意向。若是硕导是教授、博士生导师、课题组负责人,尤其是具有一定得行政职务,你所研究的方向也是团队缺少且急需的补充,就有较大的几率引回之前读研的团队工作。-研究团队/课题组-就小西了解的,不少大牛团队就有类似的"培养方式",将自己的硕士生送到国内顶尖研究团队读博,学习他人的长处后再引回团队,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和实力,甚至是导师间联合开展一些前沿研究或共同发表一些高水平文章。当然,小西熟识的博士生中,同样有去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几年后无法毕业而被劝退回国的。自己无法毕业,就谈不上有机会回国进高校工作的。这也是小西想说的,能去什么学校任教的"硬通货"都是自己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大学新进教师试讲-就小西观察的情况,国内不少专业毕业的博士,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都不比"海龟"差,想进985大学任教仅仅是缺少海外学习经历。选择出国做博士后的途径后,这些"土"博士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一点不比海外名校博士毕业生差。因此,小西想说遇到合适的机会,如国内一些大牛导师邮件沟通后彼此满意的,建议尽快回国办理入职手续。加油!
上个世纪80年代,有许多留学者或称为打工者,为了全家脱贫的梦想,不惜多次被拒签,举债去日本、澳大利亚等地打拼。由于各种因素,其中极少数能够坚持学业最终学有所成的,绝大多数人或自愿或被迫地放弃学业,沦为社会最底层的“黑户口”打工者。其中有一位来自上海的老丁,以留学的名义出国被“坑”,孤身一人在日本打着三份黑工,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15年里,只和女儿、和妻子仅有两次团聚。纪录片《含泪活着》跟拍十年,记录下了他们一家人的故事。含泪活着丁尚彪夫妻俩当年是上海的知青,初中毕业下乡插队到安徽农村。后来好不容易才回到上海,但由于错过了宝贵的10多年,没法读书上大学,也无一技之长。没文化,没关系,自己去找出路。那时正当出国潮,由于不想自己的下一代重复自己的人生,他们选择了牺牲自己。老丁决定自费赴日留学,42万日元的学费,相当于夫妻俩15年的工资。1989年,35岁的老丁身负巨债,来到日本北海道的小镇阿寒町,开启留学生涯。本以为是阳光灿烂的开始,结果差点陷入万劫不复。这个小镇极其荒凉,跟国内农村差不多,人口凋敝,政府打着让歪果仁来增添人气的想法,才引进的留学大业。本地人都找不到工作,何况这群留学生。可他们身背重债,还要支付高昂的生活费和学费,怎么办?只有逃了。逃了几次都被抓了回来,一天深夜,他和同学终于逃出生天。这一逃,失去了在日合法滞留的签证,就成了“黑户”了。那时在日本刷碗一天的工资,相当于老丁在上海一个月的工资。自己因为留学欠下的巨债,要在日本打工才能尽快还清,他还决定挣出女儿上学、乃至将来留学的费用。他租了个狭小的阁间,白天在工厂打零工,晚上到餐馆里刷碗,周末就去做清洁。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忙碌,等到工作结束,已是深夜12点。回到家里,还要给自己做饭。头一天买最便宜的菜,晚上做好饭后,吃一半,留一半当第二天午餐。洗澡,就是在厨房里,拿个塑料袋围起来,搬水龙头来冲,这样也不会漏水到楼下。除去最最基本的开销,打工赚的所有钱都寄回了家。东渡梦灭,8年黑身份在日本打工,那是难以想象的。看到老丁一直赖着不回国,上海家中的妻子陈忻星,起初以为老丁在日本“有了别的女人”,夫妻、父女之间,也不是没有心结和埋怨的。节目组把老丁的生活片段带回上海的家里,母女俩看到后泪流不止:原来爸爸在日本那边这么哭。其实这些年,妻子陈忻星过得也不容易,既当爹又当妈,里里外外都要操持。日常开支都靠自己在纺织厂的微薄工资,平日里舍不得吃也舍不得穿。老丁寄回来的钱,都存起来几乎不用,给孩子储备留学费用。“总有一天要团圆”的信念,支撑着全家人含泪活着。13年间和妻子女儿仅团聚2次女儿不负所望,考上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抓住在东京转机的机会,和8年未见的父亲短短一聚。老丁很开心地把孩子带去自己打工的餐馆,炫耀自己要去美国留学的宝贝女儿。接着带回了住处,讲讲知心话。但他翻来覆去,也不过是让女儿面对困难,咬牙坚持。时间飞快,见面不到24小时又要离别。一扭头,父女俩都红了双眼。原本女儿去美国上学后,老丁就可以回国了。但他还想再拼一拼,支持女儿的医学梦。不过日本经济下滑,打工更赚钱艰难了。与此同时,妻子陈忻星也一直在申请赴美签证看望女儿,她申请一次被驳回一次,5年被拒签11次。终于在第6年,第12次的时候过签。她的最大心愿,是利用在东京转机的机会,与13年没见的丈夫见面。这一次,他们有72小时的时间共处。多年没买过新衣服的陈忻星,特意去定了一套衣服,还去做了个漂亮的发型。老丁换上新洗的床单被罩,还特意拿出了结婚时妻子亲手缝的枕套,计划着带妻子去各处玩一玩。从见面的那一刻起,老丁的视线,几乎就没离开过妻子,想把她的身影刻在脑海中。等陈忻星到了住处,亲眼看到墙上女儿幼时的照片,床上自己当年亲手绣的枕套,和这个家徒四壁的房子,她心中五味杂陈。他们一起去逛寺庙,拜佛祈祷,吃当地小吃,合影留念。哪怕漫长的13年未见,重逢他们仍是相濡以沫的恋人和亲人。快乐的日子一晃而过,又到了分别的时刻。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苦尽甘来两年后,女儿医学博士毕业,老丁终于决定结束15年的在日打工生涯,与妻子团聚。因为没有合法身份,在栏目组的帮助下才得以回国。放行之前,日本海关公务员首先是惊呆又难以置信,然后是尊敬的鞠躬。后来,老丁一家定居在美国,结束了一家三口分居三国,团圆和幸福终于到来。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丁,到了美国也闲不住,哪怕语言不通,也要换着地方去打工,希望能够融入当地社会。一如在日本打工的劲头,多年下来,他受到了同事的认可,还获得了纽约宾馆业协会颁发的优秀工作奖。拿着这个奖,到任何宾馆都会优先录取。业余时间,他还向纽约的中文杂志投稿,写自己的故事,想着能留个纪念,给后代看一看。正如老丁所说,“把家庭建设好,把小孩培养出来,这是我的责任,必须要这样,没有办法。”他们这一代人,都怀揣这样的梦想:实现自我价值,改变家庭命运,追求新的生活。为此要付出各种各样的代价:健康,尊严,自由,亲情……令人欣喜的是,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致敬伟大的父亲们哪怕最后分离的痛苦,最终得到了补偿,终于在美国团聚。坚定的父亲,隐忍的母亲,努力的女儿,敬佩他们的同时,还是感觉很心酸,一家人追梦的道路真的很艰辛。幸好今天的中国和过去不同,大多数普通人通过自己努力工作,也能挣到足够的钱让一家人衣食无忧,不必像他们家一样抛妻弃子15年才能熬出头。#假如苏大强是你亲爸##厨具成父亲节热门礼物#除去那个时代的原因,这位父亲即便背负误解也要为家人创造条件,努力赚钱让他们过得更好,再辛苦再累再委屈都不怕,这就是作为一个父亲心中的目标和信仰,值得与否,也只有这位父亲的心中最有体会。他或许不是最优秀的父亲,一定是最无私的那位。父爱如山,此处无声胜有声!祝天下的爸爸们父亲节快乐!
说到留学这件事情,现如今真的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有人赞同也有人不赞同。众所周知,几十年前由于国家还不够发达,所以国家只好将那些重点培养的人送出国去学习先进的知识,那时的人们出国是真的为了学习,也是这些人将那些先进的知识带回祖国,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钱伟长、杨振宁……正是因为这一位位爱国科学家,我们的国家才会进步发展得如此之快。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变好了,以至于出国留学甚至成为了一股热潮,有很多稍微富裕一点的家庭,都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不可否认,其中确实有很多家长是真的希望孩子能够在国外留学,但是更多的只是想让孩子去国外的名校镀个金,回家后无论是找工作还是安排工作,都要更加容易与方便,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形势已经变了!除了一些世界名校外,国外上不得台面的大学学历在中国不再好使!哈佛大学一、花几十上百万出国留学大家也知道,留学是需要花很多钱的,如果是公费留学可能还好一些,但若是自费留学,少说也要四五十万元,更多的则要上百万,在《奇葩说》一举成名的詹青云,就是拒绝了保送北京大学,选择贷款100万哈佛读博!所以说,想要自费出国留学,一般点的家庭真的是难以负担。有很多家庭都是东拼西凑的才给孩子凑足了学费与生活费,送他们出国。二、环境变了,回国后工资3000的留学生比比皆是可要知道,我们的国家真的是每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先不说这十几年来选择出国的人数早已翻了十倍、乃至十几倍不止,就只说国内的高校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发展,也早就有许多都已经与国际名校接轨,甚至像清华北大这样的高校,放到国际上也绝不逊色。在最新的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一举超越新加坡国立大学,成为最新的“亚洲高校一哥”,位居全球大学第22位!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北大、清华分别位列第22、16位!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那些出国留学的学生回国后,真的还像过去的留学生回国后那样吃香吗?这个答案可能会让很多对留学抱有幻想的家长感到失望了,其实早在2018年之时就有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有80%的回国留学生认为自己的收入是要远远低于预期的,收入3000一个月、5000一个月的留学生比比皆是!网上关于这个话题的报道屡见不鲜。只有1%的回国留学生认为自己的收入高于自己的预期,而且还有很多留学生都表示,回国之后所找到的工作,甚至与自己的专业都不符合学到的知识,根本没有办法得到运用。三、背后的原因当然了,最主要的是其实还是这些留学生,其实也是有着很多水分的,虽然说有很多人确实是到国外的大学就读,但是却未必见得是名牌高校。有不少的留学生之所以会去国外,是因为在国内成绩没有办法进入名校,所以才花钱出国,读书期间也基本都是混吃混喝混日子。而国内的HR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很轻易的就能分辨出在这些留学生中哪些是真的有知识的人,哪些是“注了水”的人。这样一来,这些留学生们在和国内的本科与研究生学生竞争时,其实也并没有多大的优势,甚至因为长期在国内,还很难适应国内的情况以及压力。虽然说出国留学有它的好处,比如说可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但是如果家庭的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的话,真的没有必要出国去留学,因为现在国内的大学也是很好的。大家对于留学不留学的这个问题,又是怎样看待的?花几十上百万出国留学,回国后工资3000,不少网友表示,你们不值钱了!这辈子能回本吗?对此,你怎么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曾说过,他对数学的兴趣,很大程度来源于数学大师刘薰宇先生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华罗庚数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谷超豪也曾说刘薰宇的著作是打开他对数学兴趣的一把钥匙。而刘先生最经典的三本数学科普读物就是《给孩子的数学三书》。对于留学不留学的这个问题,又是怎样看待的?很多人读完这套数学著作后,第一反应就是“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如果你想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更加快乐地融入数学中去的话,欢迎点击链接购买这套丛书,原价99元,现在京东搞活动,三本书一起59元,非常划算!兴趣越早培养越好,许多地方都已经开学,这套《数学三书》或许会成为孩子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希望她能陪伴您的孩子度过一段充实而又有无限趣味的学习时光!
来源 | 募格课堂撰写,参考自四川外国语大学、上游新闻、青塔等编辑 | 学术君硕士毕业后入职高校,结果外出读博深造就不回来了?近日,四川外国语大学人事工作网公示了《关于对黄某某等6人作辞退(解除聘用合同)处理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里面涉及6名老师,其中4人予以辞退,2人解聘合同。其中4名教师因为自费出国留学读博之后,常年未归因故被辞退。《决定》中显示,4人自费去往这些大学读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美国西肯塔基州立大学、斯洛伐克考门斯基大学。校方给出辞退依据,这4人外出读博时限已经超过《教育委员会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的“在职人员获准自费出国留学的……保留公职一年”的期限及学校批准的出国期限。图源:四川外国语大学人事工作网截图 公示时间为2020年11月12日至11月18日,目前公示期已过,校方官网无法查看处理决定具体内容。同时,《决定》附件指出,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高某某,自2020年2月擅自离岗,至今未归;商务英语学院王某申请2015年至2018年国内读博,合同期满后未回校报到,至今未归,校方与其解除聘用合同。入职高校,本应是多数硕博生认为就业的较好选择之一,为何如今在川外会出现这样“本末倒置”的情况呢?究其缘由,与此事相关的第一个重点问题就在于“硕士毕业就能当高校教师了?”是的,不难发现不少高校招聘教师的信息,绝大多数的招聘要求都是博士学位以上,不过也不是不可能,硕士毕业能不能进高校任教主要取决两方面的因素:如果你所就读的专业相对冷门,可能全国的博士毕业量基本满足不了高校需求量,所以很多高校对这些专业是会放宽到硕士学历的;再者,也和学校的级别、地域等因素有关,门槛要求会有所降低。其次,第二个重点问题:为什么这些硕士入职高校后,最终为了读博接受了“被辞退”的决定?可以说,即使硕士毕业进入高校,成为一名教师,其晋升之路也是非常困难。因为硕士学历除非极特殊的情况,在高校首聘是专业技术十二级,如果是教学科研岗位的话就是助教十二级,属于助教的最低档;同时,学校的评职称对学历要求很是很苛刻的,职称晋升、基金申请啥等考评机制都会有所受阻。所以硕士毕业能进高校任教,同时有机会继续深造读博,当然会有更多人去倾向选择这一路径提升自己的学历,未来有更好的发展。第三个重点问题:高校在职人员出国自费出国留学,保留公职一年,时效是否过短?国外尚且存在一些高校,具有学制一年的在职博士培养模式,这也就意味着自己读博这一年所完成的学业进程,可能要达标别人读全日制博士2年至4年所完成的学业任务,是相当紧凑的。如果读博过程中,都较为按时地完成了每个时间节点的学业任务,按时毕业也是比较可观的,但凡存在以下问题:自身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导师指导、研究经费、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研究时间、论文选题、家庭因素等,多多多少少可能就会出现延期的情况,因此保留公职一年出国读博,这样的挑战性也不小。最后一个重点问题:取消事业编制的高校教师岗位,是否还具有吸引人才的力度?自2020年起,高校已有全面取消事业编制的趋势,部分地区虽然还有事业编制,但数量已经大大减少,经各地高校试点改革后,长聘制、机构编制备案制和员额制等,这一系列取代事业编制的用人方案浮出水面,高校事业编制由身份向岗位转变后,所谓编制早已不是铁饭碗。这将意味着,高校教师的事业编制由身份向岗位转变后,不管是工资报销等福利待遇,还是交流调动的机会等条件都可能会大不如前。蒋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也曾表示:虽然,教师到某所高校任教、通常就在该校一直工作到退休的“铁饭碗”制度,存在较大的弊端。但是,我不主张取消高校教师编制,更不主张在较短的时间内取消高校教师编制。从事学术职业需要一定的职业稳定性,保证教师安心工作。同时,可能会导致一部分高校更加鼓励“短、平、快”研究;高校解聘教师的概率增加,教师工作流动性也相应增加。如今,绝大部分高校如果依旧存在职业编制,学历要求也至少是博士学位及以上,所以为了争取进一步较为稳定的职业发展,更多研究生会选择走上读博这条路,即便是在岗硕士,也希望谋求更优质的发展机会,因此可能选择将博士读完,再做就业打算。本文来源:募格课堂撰写,参考自四川外国语大学、上游新闻、青塔等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一、 导师最重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导师是申请博士时最为重要的。在导师以及院校名气来说,导师排在前面。关于选择导师:已有目标院校,则在学校选择相关领域的导师进行套磁即可。无目标院校, 那么需要先确定自己想要研究的领域,之后筛选导师。总之,导师的选择是你读博士的一个重中之重,很多情况下,留学申请博士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导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二、如何选导师在选择导师时, 一定要认真研读导师发表过的文章或是出版的著作。可以利用去Scientific Databases或是期刊,出版书籍,演讲报告来找到想要的资源,同时也可以看下导师之前曾经指导过的博士论文以及相关项目。三、套磁需注意如果你可以和导师有个会面,那是最好不过了,最起码还能让导师对你有个印象。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没有这么个条件, 那么对于这些同学来说,邮件套磁是很合适的方式。套磁时需要给教授描述下以下的相关信息:自己的相关背景(院校背景、科研背景灯)资金状况(自费、申请奖学金等)拟申请的相关专业信息(如申请全日制还是半工半读等)同时,同学们还需要注意,由于不同专业需要的学生特点是不一样的,那么,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所申请领域要求的特点来进行突出自己的相关优势。如:理工科类一般要求申请人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人文类的通常是个人独立完成,那么此时你的研究计划书就是突出你的一份重要文件。四、研究计划书应具备的特点研究题目:简洁又能准确描述研究课题研究背景:说明你的研究背景,参数,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想要达到什么研究目的研究问题:阐明你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理论框架和方法论:阐明为什么此方法论适合你的研究对象,列举你将要使用的资料和数据,以及完成研究所需要进行的活动,是否需要与其他学者或者机构合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等等文献综述: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指出个人研究的创新性和贡献
来源:澎湃新闻11月12日,四川外国语大学人事工作网公示一则《关于对黄友明等6人作辞退(解除聘用合同)处理的决定 》,公示时间为2020年11月12日至11月18日。前述《决定》附件载明,国际学院黄友明(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自费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博)、英语学院吕佳(2012年8月至2017年5月自费去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读博)、英语学院牛春玲(2011年1月自费前往美国西肯塔基州立大学读博)、国际商学院颜小林(2013年7月至2017年8月自费斯洛伐克考门斯基大学读博)4人自费出国留学多年,至今未归。以上4人已超过《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的“在职人员获准自费出国留学的......保留公职一年”的期限及学校批准的出国期限。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等文件规定,经学校第19次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对以上出国逾期不归的黄友明等4人予以辞退。《决定》附件还指出,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高珊珊,自2020年2月擅自离岗,至今未归;商务英语学院王敏申请2015年至2018年国内读博,合同期满后未回校报到,至今未归。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15条:“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解除聘用合同”规定,经学校第19次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解除与高珊珊、王敏的聘用合同。(澎湃新闻记者 廖艳)
□陈侃章【写在前面】历史潮流,千折百回,不断冲刷,国门洞开,“新三届”喷薄而出,走上了历史表演的舞台。当中的一批俊杰,借助于体制鼎新,公派留学,放眼向洋。公派诚可贵,自费价也高。“新三届”的弄潮儿又一次注目外面缤纷的世界,开启了“公”“私”并行不悖的留学之路。本文记述浙江第一个自费留学、获得全额奖学金的留美博士生阮建忠的探寻之路。究竟是谁成为中国恢复高考以后,第一个迈出国门的留学生,迄今未知。阮建忠会是恢复高考以后,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吗?不敢判定。为了给中国教育史留下或深或浅的一笔,作在此也求助读者,帮忙找一找恢复高考以后中国第一个自费留学生,或第一批公派留学生。 77、78级三位杭大校友杭州合影,陈侃章(中)、阮建忠(右)、翁国清(左)。阮、翁均为留美研究生放眼当下,自费留学欧美已稀松平常,但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自己联系大学,渡洋留学,颇像天方夜谭。回望过去,其恍如隔世的故事值得叙说。有一种说法传播较广,恢复高考以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物理系1977级学生阮建忠,是浙江省第一个靠自己申请成功,且获得全额奖学金的留美学生。阮建忠是大三那年,即1980年下半年,开始向美国几所大学提出留学申请读研的。大四上半学期开学不久,即1981年3月,美国名校凯斯西储大学(CaseWesternReserveUniversity,简称凯斯大学)同意阮的申请,接纳他到该校物理系读研,并提供全额奖学金。由于赴美护照签发问题,阮建忠1981年10月才到该校就读。他在那里连读硕博,并于1986年5月提前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又在该校做了两年博士后。据媒体报道,北京大学经济系1977级学生海闻(后出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是北京大学第一个自费留美研究生。海闻是浙江杭州人,1969年赴黑龙江上山下乡,恢复高考那年考入北大。大三那年,海闻开始自费留美申请,并于大四下半学期,也即1981年下半年,接到美国长滩加州州立大学经济系的通知,接受他的读研申请。1982年2月,海闻赴美留学,在该校硕博连读,于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海闻的自费留学申请,得到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厉以宁教授的指点和帮助。阮、海二位都是恢复高考以后,中国大陆第一批自费留学的学生,而阮比海又早了半年多。1984年,中国颁发《国务院关于自费留学的暂行规定》,他们整整先行了四五年。唯不太清楚的是,在这个时间段,中国是否还有比阮建忠更早出去的自费留美研究生?在1986年以前,是否还有比阮建忠更早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的自费生?阮建忠是浙江省第一个自费留美研究生,我也有第一手信息可以佐证。大概是在1981年5月间,建忠跟我说,他赴美留学的申请获美国一所大学同意,而且那所大学提供奖学金,可护照迟迟签发不出来,内心很急。他问我有没有熟人可以了解下情况。事有凑巧,我中学时的班主任黄乾鑫老师前几年调到省公安厅工作。他是上海人,毕业于上海外语学院(今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公安部门缺外语人才,把他从诸暨调来。我跑去找他,询问阮的护照签发情况。他说,此事他略有所闻,浙江省公安厅从来没有碰到过靠自己联系到美国留学,且美国大学还发给丰厚奖学金的情况。由于没有先例可循,所以正在层层上报。至于护照到底能不能签发,只有等待上级指示。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校园 作者供图自费留美,独辟蹊径 阮建忠是浙江省诸暨市枫桥人。我们是恢复高考那年,进入杭州大学读书后才认识的。也许是同级、同乡、经历相似之故,比较谈得来。虽然不同系,但平时接触还不少。他们物理系的食堂与我们历史系的食堂是前后幢。我们去食堂时,往往看到他一手捧着搪瓷盆,一手捏着铁调羹,在食堂前面的操场上旁若无人地转着圈子,念念有词,若有所思,少顷,往嘴巴里放进一勺饭(大概饭菜拌在一起),好像给机器添油似的,然后又兜圈,又念念有词,如此往复。这种陀螺转圈的吃饭方式,我记忆犹新。显然,他想抓住点滴时间,连吃饭时间都要利用。这种疯狂读书之状,令人叹为观止。他成绩之所以出类拔萃,还是那句老话,除了天赋还是勤奋。杭大物理系是杭大理科的“主力部队”之一,历史悠久。当时的杭大物理系主任由杭大副校长、物理学家、教育家朱福炘兼任。朱教授1928年协助中国早期物理学家张绍忠教授创办浙大物理系,两人通力合作,使浙大物理系蓬勃红火。1946年,朱福炘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后在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的介绍下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归国后,任之江大学数理系主任兼浙大教授,继而出任浙师院物理系主任。浙师院与杭州大学合并后,出任杭大副校长,并创建物理系,兼主任,是杭大物理系的主要创建者。后来朱教授忙于校务工作,已无精力给本科生上课了,但他对物理系的壮大还是给予很大关注。阮建忠是77级物理系几个成绩优异者之一。大三那年,他参加了杭州大学组织的数学竞赛,得了99分,位居总分榜第二。阅卷老师事后找到他说,如果凭算法的技巧性和科学性,你应是第一名。你有一道题结果是对的,可论证过程中忘写了一个符号,所以扣了一分,让他在吸取教训的同时又表扬了他一番。还有一次,中国科学院一位学者来杭大访问,阮被派去作陪。那位老师问:你是哪一级的?阮答:77级。再问:你们那级哪几位比较厉害?阮报了两三个同学的姓名。那位老师说:听说77级有个叫阮建忠的比较厉害。阮默然。旁边的老师回答说:“他就是阮建忠啊!”周围的人都笑了。那位学者在应和的笑声中,流露出对阮的欣赏。阮建忠自费出国申请并非偶然。虽然他在大二时已决心报考研究生,但出国留学的念头尚未有过。其时国门微微开启,相关信息还是比较闭塞,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依然有限。阮建忠的大哥阮耀钟是中国科技大学的讲师,1980年被公费选派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出国前夕,大哥写信告诉弟弟,在准备考国内研究生的同时,可以申请赴美留学。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公派留学稍稍有些动静,如李政道建议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在1980年开始小范围实施。阮建忠和几个同学闻讯,想去报考,但未获校方允准,也可能教育部未给报考名额。至于自费申请赴美留学渠道,还是闻所未闻。建忠在大哥的点拨下,开始在杭大图书馆寻找如何申请留学的资料。然而那时这方面的资料稀少得像熊猫,千寻万觅,终于在《科技导报》上找到了《怎样申请奖学金留学》一文,阮如获至宝,全文抄下,读得滚瓜烂熟。考虑到自己还是在读大学生,又考虑到此时杭大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尚不是很高,阮与大哥商量决定,向全美排名前三十的大学递交申请,但不申请前五名的大学。申请的学校有华盛顿大学、凯斯大学、莱斯大学等。然而递交留美申请要解决两个难题,一是外语成绩。其时国内尚未有GRE和TOEFL,而这个外语标准是美国接受留学生与否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前提。这横亘的“大山”如何面对?其二,阮尚是大三年级在读生,离本科毕业尚有一年多时间。这次申请是直读对方大学的物理系研究生,又是一个跳跃。阮自思凭他的专业成绩,对方接受的可能性较大,但外语成绩怎么填写,对方又怎么衡量你的外语水平呢?于是他随留学申请书,诚恳而又坦率地写上一封信,请求对方考虑到中国大陆还没有GRE和TOEFL考试的现状,这英语成绩,可否到美国以后再补考,如果不合格,愿接受退学处理。阮建忠自费出国留学的举动,得到物理系负责人高琴、陈茂定等老师的积极支持。教统计物理的洪士福和教数学的郑德昌教授,凭着他们对阮建忠的了解,愿意做他的推荐导师。高、陈二位老师又将阮的学业情况向资深的物理学家朱福炘教授作了报告。朱福炘副校长也成为阮建忠的导师,并亲自给凯斯大学写了一封推荐信,三位教授联袂推荐,自然加重了推荐书的分量。凯斯大学,竟接受了阮建忠这个既没有外语成绩,又尚未本科毕业的在读生的申请,于1981年3月份向他发出了录取通知书,欢迎他到该校直接读研究生,并提供全额奖学金,每月1050美元,其中学费450美元,生活费600美元。1981年4月,也即大四上半学期开学未久,阮建忠向系里提出申请,请求不随同级生上课和考试,为出国留学和考研作准备。系里有点担忧,关切地问他,如果出国留学不成功咋办?阮说,出国留学是否能成行心中确实无底,但如不成功,自信还是能够考上国内研究生的。如再考不上,请求系里同意留级一年,与1978级本科生一起考试毕业。系里见他如此坚定,又考虑到他出色的学业,便批准了他的要求。由此,阮建忠开始了峰回路转的护照申请之途。这又是一个值得回味深思、令人一唱三叹的故事。护照申请,一波三折 凯斯大学是美国著名的研究型学府。学校创立于1882年,位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经过院校合并,壮大发展,终成为世界名校。凯斯大学向阮建忠发录取通知书是1981年3月份。其时杭州的邮政投递人员英语水平有限,没有看懂这封邮件的收件人,不知投向哪里?便来了一个自作聪明的推测——当时的杭州饭店(今香格里拉)是杭州唯一的外事接待宾馆,有外国人员往来,于是将这封满是洋文的邮件送到杭州饭店。杭州饭店收下一段时间后,见无人认领,便请懂英语的人看了,才知是美国一所大学寄给杭州大学物理系阮建忠的。两个单位相距不到两公里,一个居宝石山之北,一个居宝石山之南,由于邮政投递之误,时间耽误了一个多月!谢天谢地,经过辗转,这份来之不易的录取通知书在4月份终于送达阮建忠手上。 报经系里同意以后,阮建忠就跑到省公安厅申请护照了。省公安厅告诉阮,需要先将他在杭大的学籍档案转过去,审核后才可以办理其他手续。阮返回学校说明情况,系里说他们调档没问题,但涉外事情先要经过杭大保卫处同意。阮跑到校保卫处说明情况,保卫处回应,涉外转档要经有关部门批准才允许,他们也做不了主。阮将此情况向几位推荐导师报告。老师们说,这事得找陈立校长。陈立校长是享有国际声望的著名心理学家,是一位资深的“海归留学生”,是科技界、教育界名副其实的大咖。他看了美国凯斯大学的录取通知,又询问了阮是如何申请成功的,顿时喜上眉梢,说阮不简单,为杭州大学的学生出国留学趟出了一条路子。马上通知保卫处,将阮的档案尽快寄到省公安厅,以保证他能够领出赴美护照。档案有了,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也有了。省公安厅仔细地审查了阮的申请书,发现有两处明显不足:其一,阮建忠在美国没有亲戚,也没有美国实力人士担保;其二,凯斯大学的录取通知仅告诉提供第一年的奖学金,没有承诺第二年乃至以后的奖学金。如果发生了“供一不供二”的情况怎么办。作为护照签发者,他们责任重大,所以这个护照不能签发。省公安厅将上述意见通知杭大保卫处,让他们转告阮建忠。接到这个结果,阮一时束手无策。省公安厅说的都是事实,在美没有亲戚,没有担保,录取通知也仅告诉提供第一年奖学金,未涉其后。第一条一时无法改变,第二条的疑问,阮向凯斯大学物理系主任哥顿(Gordon)教授写了封信,说护照签发部门有这样的担心。没有想到的是,凯斯大学物理系主任很快回信,书面承诺:“奖学金是一年一年给的,但是根据你的特殊情况,我们保证给你奖学金直到取得硕士学位为止。综合你的成绩和推荐信,我相信你会通过博士资格考试,所以你可以期待超过第一年的奖学金。”阮建忠收信后十分高兴,连忙送到省公安厅,认为这样省公安厅所提出的问题有答案了。然而,凯斯大学的来函依然推动不了护照签发进程。 阮建忠只有通过杭大保卫处不断询问护照进展情况。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杭大保卫处负责人对阮说:“你是到美国去读书的,人家怎么会给你这么多的钱?你既然成绩好,为什么不考国内的研究生?跑到那去干什么?”任阮建忠怎么解释也无用。此时的他,似乎有点明白护照迟迟签发不出来的原因了。阮建忠只得再去找陈立校长。不巧,陈校长去北京开会了。他便找到了朱福炘副校长。朱副校长对他说:“我们来想办法,待陈校长回来后,我会告诉你。”得到了这样的回答,阮建忠心里轻松多了。于是他又一头沉浸在图书馆。有一天他正心无旁骛地看书,想不到的是,朱福炘副校长拄着拐杖已无声地站立在他面前,急切地告诉他:“陈校长回来了,你快去见他,你自己会说得更清楚一些。”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话,阮建忠看着德高望重,已近八十岁的朱教授为留学一事,亲自跑到图书馆来找他,心中升起无限的敬意,感愧歉疚难以言表。陈立校长看了凯斯大学物理系的主任哥顿(Gordon)教授的亲笔复函,又听了阮建忠所陈述护照申请的前后情况,便告诉阮建忠:“你先回去,此事我们好好商量一下。”很快,阮建忠知道了杭大校方采取了两个措施。第一,陈立校长召开校长办公会议,在会上通报并商量阮的赴美护照签发问题。陈立、朱福炘、薛艳庄等校级领导一致同意阮赴美求学,为此特地发公函给省公安厅,意思是杭大校级班子支持阮建忠赴美深造。阮在美国读书时,万一对方不提供奖学金了,阮在美的所有学习费用均由杭州大学承担。第二,陈立校长亲自出面,去找省长,讲明阮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现在美国接受他读研究生,我们应支持他。但眼下护照签发受阻,希望领导能够关心过问。不用多说,杭州大学支持阮建忠出国留学的举措,特别是社会声望卓著的陈立校长亲自出面协调,直接推动了阮的护照签发进度。经过多年闭关,面对刚刚开启的国门,不少人依然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很多观念根深蒂固,对人们的思维仍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美国著名的大学让你去读书,不但不用缴学费,还给你如此多的美元,世上真有这么美妙的事?要知道,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元与人民币的官方汇率限在1:1.77元左右,事实上,人民币此时很难转换成美元。如确有需要,必须层层审批,才能给吝啬的额度,同时配上相应的“外汇券”,相当于外币的“粮票”。此时民间调汇价在1:5元左右,这是市场的实际汇率。如果转换一下,凯斯大学当时给阮建忠每月1050美元奖学金,折算成人民币是5250多元。阮建忠大哥阮耀钟是中国科技大学首届毕业生,毕业于1963年,因为成绩优秀留校任教。作为讲师的他,此时每月工资是56元人民币;1977级本科生于1982年2月开始就业,第一年每月工资是43.50元,俗称“4350部队”。一个在读硕士生的奖学金,竟比已工作的大学生工资高出120倍左右。这样的实证摆在那里,大家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似乎也可以理解。还可以提供一个背景,当时国家层面推动的“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也受到非议。一些有名望的人士给中央领导人写信,反对这个项目。更认为联合招考的试卷由美国大学来出题,是丧权辱国。因而导致这个项目进程缓慢,几近停摆。阮建忠明白,该做的,该帮的,都已是最高级。等待,只有难熬的等待。显然,杭大的公函,浙江省主要领导的过问终于发挥了作用。于是省公安厅将阮建忠的档案直接报送国家公安部和教育部,请求上级指示。当然,这些美妙的故事是事后才了解的。绝不能消沉叹息!阮建忠排除各种干扰,同时投入到国内大学考研准备中,这第二条路不能放弃。阮建忠报考的是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阮记忆,考研时间是1981年9月15日至16日两天。考研期间阮不回学校。与他一起考研的一位同学,有一天中午回到杭大,下午赶回,大概在考试前半个小时,突然告诉阮建忠:“系里已在传你的赴美护照批下来了,让你赶快去省公安厅领取。”阮狂喜不已,心扑通扑通跳个不停,一时无法平静下来。然后他嗔怪地对那位同学说:“你老兄等我考好后告诉我,不是更好吗?”按捺住内心的激动,收拢杂乱的思绪,阮建忠尽力平复心情,完成了研究生最后一门课的考试。经过五个多月的多方努力,千呼万唤的赴美护照终于签发。阮建忠的赴美之行又进入了下一个程序。凯斯大学接收研究生有个硬性规定,即必须要有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于是阮建忠又去找陈立校长。陈立校长告诉校教务处,让教务处将阮的情况写一报告给他。教务处处长与阮建忠一起再到校长室,陈立校长签批:同意阮建忠自费赴美留学,同意阮建忠提前毕业,准发本科毕业证书。时间在1981年9月中下旬。就这样,阮建忠成了第一个拿到杭大本科毕业证书的77级学生。阮建忠又转到另外一层担心。因为按照要求,自费留学的人在美国要有亲属或者有实力的人士担保,而这一项,阮做不到。阮建忠以及在美做访问学者的大哥也曾努力过,但依然一无所获。更让人担心的是,凯斯大学新学期在8月下旬已经开始,阮建忠在9月中旬才拿到赴美护照。为使凯斯大学了解情况,阮建忠将此情况紧急报告物理系主任哥顿(Gordon)教授。哥顿教授写了回信,信的大意是:欢迎阮建忠来校读研,虽然时间略晚,但还是希望尽早在美国见到你。阮收到哥顿教授的信函约在1981年10月上旬。 10月12日,阮建忠从杭州跑到了上海美国领事馆,递交了赴美申请。心中多少有些忐忑,因为新学期已过去了一个半月,美领馆可以以开学时间已过而拒签。面签官看了材料,问了阮建忠一些问题,然后让阮回去等候结果。按照一般的进度,签证的成功与否要二三个星期后才告知。10月17日阮建忠接到通知,让他19日到美领馆去领签证书。五天之内,通过签证,可谓神速。而1981年10月19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正是阮建忠24岁生日,按照中国传统习惯是属相本命年。这份最好的生日礼物,也许是人际的努力,也许是上天的馈赠,也许是哥顿教授“尽早在美国见到你”的信函发挥了作用。人生的偶然和巧合,有时候确实难以解释。更巧的是,阮建忠在美国的大哥给他订好了从上海虹桥飞往美国纽约的飞机票。在机票有效期内,其中的某一天,只要飞机有座位都可成行。阮建忠打听到21日有空位。于是19日从上海赶返杭州,匆匆打理行装,与老师同学也来不及招呼,想去与老母亲告别一下都无时间,就于20日晚赶宿上海。次日,也即1981年10月21日,阮建忠就坐上了上海飞赴纽约的航班。1986年阮建忠获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作者供图美国之行,别样人生 由于时差的关系,阮建忠是1981年10月21日傍晚到达美国纽约。幸运的是同机有几位公费访问学者,他们要去中国驻纽约领事馆借宿,领事馆派车来接。同是天涯求知人,他们友好地邀请阮建忠也一同前往,领事馆欣然同意。阮飞赴美国时,身上只有100美金,而这些还是杭州大学开出证明,才从中国银行调换来的。从纽约飞到克利夫兰市的机票要100多美元,阮身上的钱显然不够用。他打听到纽约至克利夫兰市的大巴只要70多美元,但要傍晚发车,时间需要12多个小时,别无选择。经过长途劳顿,阮建忠于23日上午风尘仆仆赶到学校。稍作安顿,阮即向凯斯大学物理系主任哥顿(Gordon)教授报到。哥顿教授告诉他,由于开学已近二个月了,这个学期你就不一定去上课了,还是训练训练英语吧。当然,你如愿意,去听听课也可以,目的还是提高你的英语水平。阮点头说好,第二天他就去听了一门量子力学课。又是一个巧合,听课的第一天,他碰上了量子力学的期中考。打开试卷一看,傻眼了,这第一道题是无解啊!难道美国出的试卷,我看都看不懂,差距如此之大?这不是给杭大丢人现眼了吗?幸亏,阮物理功底扎实,有考试经验,他马上避开这道怪题,先做其他题目。另外的题其实并不难,他很快就做完了。此时有人已开始交卷。阮抬头一看黑板上有文字,写明本试卷所出第一道题目有误,须作如此更正。其实,第一题有错,老师下发试卷时已口头讲明,只不过阮此时的英语听力还不行,没有听明白教授在讲什么。于是他问这位教授,可否再给他几分钟时间,让他做完第一道题,教授同意了。题目一旦改误为正,阮觉得就不难了,很快做完交卷,这次考试得了98分。听第一堂课即参加考试,还在晕晕乎乎的时差之中,实际上是对他学业水平的一次突击检测。从此,物理系的老师,对这个来自当时还略有神秘国度的新生刮目相看。阮建忠增强了自信心,要求系主任允许他与其他同学一起正常听课,也同步参加考试。自然,阮必须尽力补上拉下的课程,其中熬过的长夜,投入的辛劳,也只有建忠自己知道了。 当阮建忠在凯斯大学刚刚进入角色,国内又传来他被中国科大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的消息,而且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有趣的是,中国科大的录取通知书先寄到浙江大学物理系再转过来的。当中国科大得知阮建忠已赴美留学,便请杭大物理系代致祝贺,同时他们非常欢迎杭大物理系的学生报考他们的研究生。朱福炘副校长专门致信已在美国求读的阮建忠,在告知有关情况后,说阮建忠又为杭大争了光。1982年5月,是凯斯大学博士生资格考试时间。通常的情况下,参加博士资格考试至少需要学习两个学期,也即要完成6门必修课程。凡读博的学生对此都看得很重,须作精心准备,因为博士资格考试只给每人两次机会,两次测试不合格,就过期不候了。阮建忠想摸摸美国的博士资格考试水平到底如何,向系主任提出申请,他能否一试,希望这次不算在两次以内;如果通过考试,他在夏天就可以专注于科研了。系主任在铁面无私的答复下也流露出柔情:你可以参加考试,但我们从来不提供任何尝试。我不能承诺给你增加机会,但对你这种特殊情况,我们会有所考虑。就这样,阮建忠这个尚未“足月”的本科和硕士生,到美国仅仅7个多月时间,且仅仅修了三门必修课程,就大胆去参加美国的博士生资格考试了。结果,他不但第一个交卷,而且是最高分通过,令凯斯大学教授们再次刮目相看。哥顿教授在同意阮建忠免修其他三门必修课的同时,还问他,愿不愿意做他的研究生,因为他和另外一位高分子教授正在合作一个课题,让阮建忠也参与进来,阮欣然答应。自此后,这位系主任对阮本人和其他中国大陆留学生都很友善。阮建忠1988年在美国医药公司做图像分析图片哥哥眼中的阮建忠阮建忠的大哥阮耀钟享有盛誉,他本身就是一位著名的超导物理学家,博士生导师,曾出任过中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他如此评价这位小弟:建忠念博的第一步棋就走对了。因为交叉学科容易出创新成果。据我所知,我弟弟选的这位高分子教授MortonLitt,在全美具有知名度和权威性。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严格得近乎苛刻,一般要6至7年才能取得博士学位。刚开始,我真为建忠捏一把汗,因为他从来没有念过有机化学。令我想不到的是,我弟弟仅用了4年半时间,也即在1986年5月就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后,我弟弟又在这位高分子教授手下做了两年博士后,由此可见这位名教授对我弟弟的赏识和喜欢。1988年8月,阮建忠入职美国雷可德化学公司,任高级化学分析师。这个公司原来分析化学涂料的颗粒大小分布,需先用照相机拍摄,然后冲洗胶卷再制成照片,最后再根据手工测量照片上的颗粒大小。因为手工操作,既费时又麻烦。阮建忠觉得要改变这个手工操作的状况。为此他自学了计算机C语言,钻研了编程和计算机图像识别。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于这一成果,建忠的大哥又是这样评价的:中国有句老话很有道理,一句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科学工作者而言,选择什么行业,实际上是选择什么研究课题。我弟弟选择的是计算机图像识别,这一课题很有意义,很有前途。我认为这是我弟弟参加工作后,走了一步最好的妙棋。他采用计算机图像识别,由相机镜头获得的图像,直接用计算机图像识别,得到颗粒大小分布,在公司首次实现了自动化监测,受到公司领导高度赞扬,并获公司首次特等贡献奖,也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在此我想到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爱因斯坦在《论教育》里说:“教育就是忘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后剩下的东西”。我弟弟学业事业很成功,靠的不是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而是能力。另一句老话是“三十而立”,1988年我弟弟三十一岁,他就选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像识别,并开始在这一领域立住了脚,真正做到了“三十而立”。对于阮建忠学习和工作的投入,他大哥又讲了几个故事:1979年暑假,我要建忠来合肥我家学英语,一个暑假他成天闭门苦学,只出了三次中国科大校门。一次是我们请他到电影院看了场电影,第二次是他去买火车票,第三次是回杭州。那时候,我家连电风扇也没有,合肥夏天很热,他一手拿把扇子,一手拿块毛巾擦汗。我大女儿当时念小学,问他:“小叔叔,你有这么多暑假作业吗,为什么这样用功?”他回答说:“我在农村劳动了多年,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是啊!生活的磨难,加剧了他的紧迫感。当年建忠在波士顿工作时,我大女儿也在波士顿。有一年我到大女儿那里过年,得知弟弟和弟媳妇要去外地参加学术会议,家里两个小孩没人照顾,我就去帮弟弟照顾,主要是帮两个小孩做做饭。但到弟弟家一看,我傻眼了,家里没一粒盐,米最多也只够一顿。显然他们不是没钱买,而是没时间去买!忙成这样,我以前也是想不到的。我们很多人往往只看到美国人生活好的一面,但没有看到他们忙的一面。有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我还是一个笨男?幸亏有面粉,我还能做面食,于是我给侄女、侄儿包豆沙包,做各种面点,他们吃得很开心。还有一次,我与弟弟在枫桥老家,不知为一件什么事,我与他的看法一致。我随口说了句:“英雄所见略同。”他马上接了句:“笨蛋的看法也差不多。”我听了大笑。“笨蛋的看法也差不多”——太妙了,既符合事实,又显得谦虚、风趣。我以后常常引用他的这句名言。一个人说话,讲课、作报告,要学会风趣。我虽然从未听过弟弟作的学术报告,我相信他的报告决不会缺少幽默风趣。看来兄弟俩惺惺相惜,是“英雄”与“笨蛋”的集合体。在我看来,阮建忠敏于思,勤于行,讷于言,性情温润,谦逊和善,率真坦荡。阮建忠、俞敏子夫妇登山 作者供图回国创业,再闯新路 早在2007年之前,阮建忠在美国的年薪已有几十万美元,还有公司股份奖励,在波士顿买了大别墅,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后来女儿又考入麻省理工学院。阮建忠在业内有很高的声望,所供职的都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医药公司,先后出任过高级分析化学家、副总监、首席软件工程师、总监等职。可以说阮建忠在美国已事业有成,过上了光鲜亮丽的生活。然而驿动的心永远在追求的路上。而追求这条新路,与他的妻子俞敏子有很大关系。俞敏子是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诸暨次坞。俞敏子1978年9月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本科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做了院部秘书,其时的中科院院长为著名物理学家周光召。俞敏子的工作与科学院所属单位打交道,是相当体面的一份工作。然而在1986年,俞敏子辞职,也到美国凯斯大学物理系读研,并于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真是一对“读书种子”。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夫妻俩时不时回到中国,被中国生气勃勃的开发景象所吸引。他们看到听到不少留学生回国创业成功的实例,怦然心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决定回国一试身手。他们认为凭阮建忠丰富的知识储备,掌握先进的软件技术和相关专利技术,是可以创办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当然他们亦咨询我,我凭有限的识见,向他们提供了一些建议。这里要简述阮建忠的知识结构。他大学本科打下了物理基础,参加杭大数学竞赛,获得第2名,说明他的数学知识也非常扎实。又在美国获得物理硕士学位,最后取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特别是他师从的MortonLitt教授是具有国际声望的高分子科学家,所以阮在化学上也别有建树。加之阮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编程和图像识别,又在国际领先的几家医药公司得到历练,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医学、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专业知识于一身,这种高端混合型人才凤毛麟角。千年医药公司资深总监在年终评定会上曾如此表彰:“阮建忠先生所做的贡献,需要广博的知识和技能,从光学到视觉处理,到算法,再到软件工程,将相关前沿交叉学科融会贯通,这样的人才非常罕见。”其夫人俞敏子博士擅长对外拓展和交往。我说,你们“夫妻店”会成功。在公司运作上,由其夫人俞敏子打理,而在技术开拓上则由阮建忠研发。他们的核心科技是医药软件,即以大数据为基础,以人工智能为主导,以医生判断为辅助,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目前,他们在美国波士顿办有微因泰克公司,在中国杭州、南京、马鞍山及浙江诸暨都创办了几家高科技生物医疗公司。这几家公司蓬勃兴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景一致看好。阮建忠多次谈起,在美国多年,他始终惦记着中国,关心着国内的举措和脉动。回到国内,感觉到还是故乡最亲。无论是人际交往、饮食习惯、语言投缘,都能天然地融合,心灵与故乡融为一体。四海为家应当敬重,但灵魂安放只有一处。我们奋斗在时代的片断里,生活在纷繁的琐碎间,徜徉在时间的长河中,持续创新永远在路上。毫无疑问,新兴科技改革带来的影响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勇于追赶时代的步伐,多做有益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事,是人生最大的价值和最大的欣慰。阮建忠(右)、陈侃章(本文作者)2019年夏在阮建忠公司门口。作者供图——本文选自《冬季里的春闱——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今年4月份已出版作者陈侃章,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历史系1977级。原在党政机关工作,后辞职下海经商。曾出版《飞将军蒋鼎文》、《远去归来的昨天》、《吴江年谱》、《古往今来说西施》等著作。
近日,《纽约时报》有一则关于博士生留美比例的新闻报告火了,文中提到:中国留美的博士比例高达92%,高居各国第一。印度的博士留下来的比例占81%,排在第二位。加拿大的博士有55%留下,排第三。第四是德国博士,52%留下。中国台湾地区的博士有43%留下,居第五。接下来的名次是土耳其(42%)、韩国(41%)、日本(33%)、墨西哥(32%)、巴西(31%)、泰国(7%)。《纽约时报》数据的真实性有待商榷,我们从教育部历年发布的数据来看,其实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是留学的回国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出国留学主要分为三类人群:一是国家公派;二是单位公派;三是自费留学。在早期经济不发达的时候,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主要以国家公派和单位公派为主,自费留学的低,国家公派和单位公派那真的是尖子中的尖子,优秀中的优秀,这类人没有回国,那真的是国家的损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家庭条件优越的人都会自费送小孩出国留学,这也是最近几年留学生人数一直在增加的原因,不排除这部分也有极其优秀的人,但可能部分也只是出去镀金而已,所以这部分人回国与否影响不大。当然博士已经是学历中的顶端了,即使自费留学的,能读到博士也是很优秀了,博士中留美比例92%,这个比例,说实话有点触目惊心,不过没有实际的调研数据,对于这个数据的真实性,我们保持怀疑的态度(除非是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否则这种没有官方面的统计数据,都只是猜测或者撰拟而已)。留美原因其实博士生留美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美国与国内经济和生活水平的差距,让部分到国外的博士产生留下来的念头,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的,有的人更最注重的是自己的个人生活;二是纯碎的科研狂人,有的人留美并不一定是因为美国的生活待遇水平,而是美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条件,美国可以为他的实验提供一切,而在国内,国家暂时做不到,或者说国家也可以做到,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只能给予少数顶尖人才,对于一般的科研人才,暂时无法兼顾,而留在美国可以实现自己的科研梦。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特别是自费生,所以大家也没有必要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因为当你站到那个位置时,可能你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不过自费生可以理解,公派生如果留美,我觉得有点过分,因为你是国家出资培养你的,国内的中小学就算了,但是公派留学这是一笔不低的费用,即使你在留美,我觉得也应该先回国报效祖国几年,当你报效的价值足底抵上国家栽培你的成本时,你要出国也为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