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中泰证券,苏晨、张哲源)核心观点1、2020年工控行业需求分化、国产化加速、内资份额及品牌力大幅提升,全年工控产品需求预计小幅 正增长。2、2021以3C、锂电、光伏、物流等为代表的新兴制造需求预计高增,工程机械、电梯等传统制造有望 复苏,工控整体需求向好;产品端,运动控制重点产品如伺服、PLC、PC-based等需求预计高增,低 压变频器、DCS等预计稳健扩张,工业软件国产化节奏有望加快。3、展望2021年,在智能制造大力推进、国产化继续提速、新兴制造需求爆发、运动控制市场快速扩张 的机遇下,技术实力强、产品及解决方案完备、供应链本土化程度高的内资品牌有望继续提升产品份 额、顺利拓展客户、加速强化品牌力,营收及业绩将延续高增势;长期来看,产业链布局完备、技术 实力强大、成本管控优秀、行业工艺及解决方案储备深厚、工业软件实力加速提升的内资品牌的成长空间巨大。报告摘要一、工控行业:构筑制造业新动能,内资品牌加速崛起工业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自动控制、自动调整装置,用以代替人工操纵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 加工生产的趋势。分类:1)项目型市场,即过程自动化(PA),如石化、冶金、电力、医药食品等行业,主要控制连续 变量,侧重控制稳定性;2)OEM市场,即工厂自动化(FA),如汽车、电子、包装、纺织等行业,主 要控制离散变量,侧重精确性。工控需求与宏观经济关系密切,2019年工控产品市场规模1294亿元,同比下降0.6%;Q2以来国内疫 情控制顺利,经济活动持续恢复,在防疫物资需求爆发、新兴行业需求旺盛等背景下工控需求持续回暖, 前三季度工控市场累计增速已恢复至+2%左右。产品+服务市场:企业设备维保、产线升级、成本优化、效率提升等需求均驱动工控服务市场稳健增长, 2018-2019年服务市场增速已高于产品市场,在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势下,工控服务市场前景广阔。2019年OEM市场规模625亿,其中机床工具、电子制造设备、风电、包装机械、纺织机械、电梯等下 游需求规模较大。2019年项目型市场规模675亿,其中化工、石化、市政、电力、冶金等下游需求规模较大。二、需求展望:景气周期开启,新兴制造高增2020需求逐季回暖:Q2以来国内疫情控制顺利,经济活动持续恢复,防疫物资需求爆发、新兴行业需 求旺盛,工控需求持续回暖,前三季度累计增速恢复至+2%。2020OEM市场表现强势:Q2以来半导体、锂电、3C等新兴行业需求旺盛,带动OEM市场表现重回项 目型市场之上。2020Q1-Q3 工控细分产品表现:1)受益于3C、锂电、光伏、风电等新兴制造业扩张,以伺服、PLC&HMI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核心产品 增速较高,其中伺服(通用运动控制)同比增长9.3%、PLC同比增长4.8%、HMI同比增长9.7%。2)由于新老基建项目推进顺利,电梯、起重、建筑机械、工程机械等下游需求较好,低压变频器需求 同比增长5.1%;中高压变频器则基本持平。有望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2000年以来我国已大致经历6轮库存周期,平均周期长度在30-40月。 2020Q3市场逐步回归到制造业真实需求水平,实现近10%增长,叠加四季度以来宏观指标继续回升, 剔除疫情带来的波动,预计今年下半年以来已进入新一轮工控景气周期。三、工控逻辑:国产化进程提速,智能制造大势清晰内资工控品牌在技术参数、品牌影响力、产业链完备度等方面接近外资领先水平,并通过性价比、响应 速度和服务优势持续抢占外资份额,近十年内资份额提升近10pct。2020年国产化进程显著提速:疫情下内资品牌把握外资复工较慢、供货紧张机遇,并充分受益于国家 大力推动国产化替代进程,2020年以汇川、信捷为代表的内资龙头在伺服、PLC等环节份额大幅提升。全球疫情防治效果分化明显,海外制造业(尤其低端制造业)在原材料供应、加工制造及运输等环节受 到严重冲击,大量制造订单向国内转移,如口罩、家电、电机、纺织品等,带来全球制造中国化率的提 升,并支撑国内工业增加值、出口订单、企业利润等指标持续回升。四、工控产品:运动控制需求向好,内资份额加速提升2019年国内伺服市场规模为110亿元,同比下降9%,主要由于贸易环境波动下电子、汽车、机床等下 游需求低迷;2020年前三季度伺服需求同比增长9%,主要由于光伏、锂电、3C等先进制造需求较好。根据工控网数据,2018年伺服系统主要下游为机床、工业机器人、电子设备制造、锂电池等领域。全球范围:以三菱、安川、松下为代表的日系与以西门子、施耐德等为代表的欧美系品牌为全球范围内 主流伺服供应商,技术成熟、品牌影响力大且产品线完备;国内:日系品牌份额较为领先,以汇川、信捷、禾川等为代表的内资品牌近年来份额加速提升,2020 年疫情影响与国产化进程等机遇下份额大幅上台阶。整体来看,国内工业软件市场国产化率较低,外资品牌技术能力与产品线完备程度仍优于内资品牌。在部分产品环节如ERP、DCS等,以及部分领域如电力、冶金等,内资品牌表现相对较好。报告节选(报告原文107页):(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2019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达到1865亿元,较2018年增长1.8%。随着《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作为智能制造装备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有望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20世纪80年代后行业迅速发展工业自动化技术是一种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理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等目的的综合性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和实现现代工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关键,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广泛应用于机床、风电、纺织、起重、包装、电梯、食品、塑料、建筑、电子、暖通、橡胶、采矿、交通运输、印刷、医疗、造纸和电源等行业的生产设备。2019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达到1865亿元,较2018年增长1.8%;预计到2022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将达到2085亿元。随着《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作为智能制造装备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有望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国产人机界面生产商发展势头良好工控产品中的人机界面(HMI)、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伺服系统、步进系统、变频器、传感器、仪器仪表、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等是智能制造装备的核心产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制造业的较多领域成为世界工厂,快速增长的工控产品需求,以及良好的投资收益预期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生产企业在我国投资设立全资或者合资企业。目前,欧美、日本及台湾知名人机界面制造商凭借品牌和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的优势,在我国人机界面市场中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2019年国内人机界面市场规模达到35.1亿元。我国人机界面自主研发始于2000年以后,通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主要生产企业在产品性能、功能、稳定性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步,我国人机界面生产企业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发行人、信捷电气等国产人机界面生产企业在国内人机界面市场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伺服系统是指以位置、速度、转矩为控制量,能够动态跟踪目标变化从而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系统。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伺服系统技术发展迅速,产生了德国西门子、法国施耐德、日本松下、日本三菱电机、日本安川、台湾台达等国际知名企业。其中,日本品牌以良好的性价比和较高的可靠性占据了我国较大的市场份额,在中低端设备市场中具有优势,而欧美品牌凭借较高的产品性能在高端设备中占据优势。2019年我国伺服系统市场规模为96亿元;未来3年伺服系统市场需求将保持3-5%左右增长,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0亿元。我国伺服系统的自主研发起步较晚,目前该领域主要的自主研发生产企业起步于2000年以后。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等举措,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伺服系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产伺服系统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并逐渐在国内市场中取得一定的份额;但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在整体性能、可靠性上仍存在一定差距。2019年度,日系品牌代表市场份额下降至43.00%,欧美系品牌代表市场份额下降至9.00%,国产品牌份额不断提升,其中汇川技术和雷赛智能分别占据10.70%和2.30%的市场份额。按照公司2019年的伺服系统产品销售收入计算,公司在国内伺服系统市场的占有率为1.11%。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控制器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自动化,在当今的社会中,已经是一门很火爆的行业了,而且实际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无论是生活、生产,自动化技术可以说都是核心,在人力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用自动化代替人工,成为了各大企业未来的选择。自动化那么对于一名自动化专业的从业者,从0到1的这个过程,是任何人都要经历的,可是如何入门,怎样才能走到精通的这条路呢?小编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自动化从业者必备的专业知识无论是多么高的大楼,都是通过每一块砖,每一根钢筋,通过水泥等原材料堆积起来的,二这些砖、水泥、钢筋等等,都是组成这栋大楼的必备基础。自动化工程师也一样,想要从事这份工作,就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有了基础,我们才能有堆积事业的能力,对于自动化工程师,下面这些知识,我们要详细地掌握:1、强电知识相信各位从事自动化的朋友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那就是,用弱电控制强电,这是我们自动化领域的一个基础功能,所以对于抢点知识我们要有,比如,电机的控制电路是怎么样的原理,正反转是如何实现的。强电知识2、弱电知识强弱电之分,对于我们自动化来说,那就是DC24V以下的才叫做弱电,其实这个分类不是那么的官方,仅仅是工作中常见的。相对于一个自动化控制来说,我们用的PLC,DCS等等,都是基于DC24V组件的,包括回路部分,比如仪表,中间继电器,常用的都是直流24V,所以这些仪表之类的弱电知识,我们也要掌握。弱电知识3、制图图纸,是一个项目的基础,相当于排头兵,任何一个项目,在设计文件完成之后,就应该开始图纸的绘制,详细的图纸绘制包括强电部分、弱电部分、网络部分、各种布局图、布置图等等,图纸完成之后,我们在按照图纸的设计进行下一部分的工作,比如控制柜的配置,仪表线缆的敷设等等。电气制图软件4、必备的电脑知识自动化都是基于电脑完成的,所以电脑就相当于我们的干活时的“扳手”,我们的工具,对于工具我们必须做到熟悉,如何安装软件,电脑中的网络设置,常用的office软件等等,这些都会应用在我们的每一个项目中,若是不能够达到应用自如,工具使用不顺手,又如何能够顺利地完成工作呢。电脑知识如何走入自动化行业走入自动化行业,其实没有那么难。这里,小编教给大家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也是工作中最应该遵循的道理,那就是踏踏实实一点一点去学,一点一点去做。学习,无论是什么专业,当然也包括自动化,最忌讳的就是贪多,很多大学生毕业了,以为自己四年的本科教育,完全可以胜任任何一门工作,在正式的进入到工作岗位时,什么都想搞一下,可是这样下去,最后却什么也都没有学会,全部都是一瓶不满半瓶摇。1、认准一个方向,踏踏实实的走下去。自动化是一门大学科,包罗万象,比如PLC,DCS,机器人,伺服控制等等,当你想要入门自动化时,那你就认准一门,或者说,你首先要认准一门,不要什么都学,比如你学PLC,那你就先研究PLC的相关知识,等PLC弄懂了,可以完成工作了,在想着去学习下一门。PLC2、硬件软件,认准一个厂家。自动化工作的完成是需要硬件和软件支持的,国内和国外各种设备的厂家数不胜数,西门子,罗克韦尔,欧姆龙等等,我们入门的时候,认准一个硬件厂家,从它的硬件分类,到软件功能,一点点的吃透,不要学了两天这个,觉得太难了,就想着换另一个厂家,这样的化,你永远也吃不透任何一家。西门子厂家怎么才能从入门到精通精通这个概念很模糊,什么样的工程师才叫做精通呢?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详细的答案,那么小编给大家定义一个精通的概念。自动化工程师的精通,就是你能够独立地完成一个项目。1、对项目系统的构建了有想法一个自动化工程,要实现这个结果,可以说有很多种的构建方法,你不用会太多,只要能实现一种,那就可以了,而一个成熟的工程师,在心中会对这个系统架构的搭建了如指掌,比如应用什么硬件,什么软件,网络拓扑又要如何搭建,同时又要考虑,这个实现的方式的实用性,安全性,稳定性等影响因素,这才叫做精通的第一步。系统架构图2、能够处理更多的问题一个成熟的自动化工程师,他一定有很大的知识储备,专业知识一定很强,这是前提,在项目搭建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极大的知识量去解决每一个阻碍你的问题,最终实现我们要完成的控制目的,这是精通的第二步。工程师处理问题3、更好随机应变能力在读书的时候,老师就教导我们,不能读“死”书,意思是让我们灵活地对待每一个知识,工作也是这样,不能认死理,要学会随机应变,顺势才能成功,这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路,虽然新办法可能会绕些弯,但有时结果达到了,就没人会去在乎你的过程了。人际关系更重要这里还要说一下工程师的为人处世,项目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在与甲方,或者其他方沟通的时候,就可以完成很多项目上不能完成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节约很多的资源,不要跟任何人去犟犟某一问题,试着换个态度去对待,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借用岳云鹏说过的一句话,“我是说相声的一名小学生”,小编我却是一名搞自动化的“小学生”,在这里跟大家聊聊自动化,聊聊科技。
中商情报网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提升高端装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装备制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增长态势。2019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达到1865亿元,较2018年增长1.8%;预计到2022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将达到2085亿元。人机界面人机界面是人与机器进行交互的终端设备,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不可或缺的功能单元,主要包括文本显示器、触摸屏和平板电脑。人机界面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其中软件的开发是核心。我国人机界面自主研发始于2000年以后,通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主要生产企业在产品性能、功能、稳定性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步,我国人机界面生产企业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数据来源:工控网、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伺服系统伺服系统集材料、电子、控制、通讯等技术于一体,是实现工业自动化精密制造和柔性制造的核心技术。随着电子、控制理论、计算机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机制造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伺服系统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于机床、包装、纺织、电子、塑料、医疗、印刷、橡胶、食品等行业。国内伺服系统市场分为日系、欧美系、台湾系、国产品牌四个阵营。2019年度,日系品牌代表市场份额下降至43.00%,欧美系品牌代表市场份额下降至9.00%,国产品牌份额不断提升,其中汇川技术和雷赛智能分别占据10.70%和2.30%的市场份额。智能制造伴随用户实施数字化改造的持续推进,系统解决方案从实现单项、局部的改善逐步演进到综合、集成的优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的稳步推进,带动了供应商的蓬勃发展,在工业自动化、工业软件、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众多不同类型的供应商。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一、工业自动化行业产业链当前,全球工业行业正经历从工业3.0到工业4.0的升级发展中。工业3.0的本质是自动化,各类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仪表仪器的大量应用将人从繁琐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并远离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的各类危险生产场景。而工业4.0的关键是智能化,即基于3.0阶段自动化控制的基础,利用AI、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充分利用过去积累的关于工艺技术、设备技术、运营技术等多方面的数据,实现安全生产、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等需求。工业自动化行业上游主要是各类金属材料和电子器件的供应商。除了部分高端的芯片、仪表等零部件需要进口以外,其余原材料均可从国内厂商获得,货源充足且价格稳定。由于工控系统的实施多为项目制,下游的工业应用企业对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有明显影响。工业自动化行业产业链示意图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二、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现状分析据统计,发达国家的工业数字经济比例平均达到33.0%,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的15.7%。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工业、制造业的数字化进程有望带来更多流程工业相关的建设投入机会。中国第二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2019年仅为19.5%,明显低于第三产业的37.8%。2019年全球不同组别国家的三大产业数字化渗透率资料来源:中国信通院,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目前我国各区域、行业及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差异明显、数字化发展不平衡。据统计,我国自动化市场规模从2004年的652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8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26%,预计2020年我国自动化市场规模达到1886亿元。2010-2020年我国自动化市场规模及增长资料来源:工控网,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从下游行业看,智能解决方案主要来自化工、石化、制药食品、电力及公用事业五大行业。17年至今,化工、石化等行业收入占比基本保持稳定,尽管存在一定波动,制药食品行业收入占比持续上升,而电力行业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Top5行业收入占比资料来源:中控技术招股意向书,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及投资规划研究建议报告》三、工业自动化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国内工业自动化行业企业众多,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呈现为“金字塔”状分布,极少量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共同构成金字塔的上部,这些企业既是产品提供商,又可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整体解决方案。目前数家国外厂商依然占据着国内以大型项目、复杂项目为代表的高端市场主要份额,并提供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综合性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同时国内顶尖供应商在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已取得突破,并在高端市场逐渐站稳脚跟。工业自动化行业领先企业基本情况资料来源:中控技术招股说明书,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就细分产品而言,流程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域行业集中度较高,巿场份额主要被中控技术、和利时、霍尼韦尔、横河电机、艾默生等企业所占据。自动化仪表领域行业集中度较低,从业企业较多,呈现高度竞争格局,除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集团外,大部分企业的市场份额都处在较低水平。国内外工业自动化领先企业财务状况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四、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趋势分析1、政策和产业技术趋势推动行业向智能化转型智能制造是近年来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提出的概念,旨在生产制造过程自动化的基础上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程度,其内涵和外延尚在演进之中。政策上大力支持:自2015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系列政策,不断推动我国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向智能化和自主创新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产业升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智能制造系统层级架构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目前我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及不同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差异明显、数字化发展不平衡,据工信部统计,2019年度智能制造就绪率仅7.9%。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仍处于基础自动化阶段,导致工业生产的信息、数据来源不足,数据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自动化覆盖率提升将为上层大数据分析和信息交互分析提供更多生产数据,未来智能化水平将稳步提升。工业自动化已逐步往智能化发展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本土企业逐渐崛起,国产化进程加快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加快发展自主可控的高新技术和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的重要性。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的国内市场满足率要超过50%。2016年4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南》指出“要提高关键泵阀的重点设备自主化率,力争使自主化率达到90%以上”。但是,据统计,2018年我国国产品牌的控制阀销售额占比仅为35.7%,距离国家制定的发展目标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仍由外资主导,但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提升,进口替代处于加速阶段。据统计,2010-2018年,国内工控行业本土企业市占率已经从27.1%增长至35.7%。3、产业集中度有望提高目前在国内工业自动化行业中,跨国公司和国内的几家大型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且市场份额有进一步集中的趋势。国内工业现代化程度的提升和化工、石化等下游用户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将使得未来大规模装置和大型工程数量逐渐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工业自动化产品的要求。规模较小、研发实力较弱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将难以适应日益提升的工业自动化需求,这将进一步促进工业自动化行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4、整体解决方案将逐渐取代单一设备的供销体系数字化变革及新技术的复杂性促使制造业企业越来越趋向选择有整体自动化、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目前,高质量、贴近用户的个性化整体解决方案正在逐渐代替原有单一的自动化设备供销体系形成一个围绕智能制造的新产业。智能制造是一项整体性较强且长期持续进行的工程,随着自身认识、积累的增加,用户对智能制造需求将会更加明确,对智能制造方案设计、实施的参与过程会逐渐加深,同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业企业,在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于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及解决方案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客观上要求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弹性。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我们希望通过对招聘企业用人需求数据的分析,帮助求职者们回答:1.高薪的职位都在哪儿?2.他们的要求是什么?3.我应该怎么成长?如果在自动化领域想要获得相对比较高的薪水,那么:1.最好是硕士毕业;2.最好是在研究工业4.0相关技术;3.最好需要积累3年左右的工作经验;4.最好在沿海城市工作。这样的话,你的收入大概是在10~15万元左右。随着经验的积累,企业会对工程师方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具体项目实施以及现场施工的能力也会随着经验要求的增加而增加。初入自动化领域职场的工程师可能会被要求做一些现场布线、接线这样的体力活。PLC是基础设施,就像是水和电一样,经验要求越高的工程师越是要了解自动化设备的元器件。从以上的一些数据来看,对于工程师成长而言:1.如果你初入自动化职场,基本的编程和PLC技能是入门的要求,维护、维保可能是你一开始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且必须亲自动手去接线安装,但仅仅局限于此是无法更好的成长的;2.必须在积累现场的经验的基础上,尝试让自己去建立解决方案的能力,自动化是一个综合学科,机械、电气、液压、气动等等学科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3.如果想走在时代的前沿,那么智能制造MES或者其他的什么工业4.0的基础、数据、信息化等等应该是你脑子里时刻装着的东西,要充电,这就是方向。
根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1%,连续9个月高于临界点。疫情给我国制造业乃至全球市场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从最新的PMI数据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制造业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强,供需循环也在持续改善,产需的加快释放,对制造业总体引领带动作用也进一步增强。由此可见,每个时代都自有机遇可循,即便是 2020年——一个在席卷全球的疫情中充满变量的年份。口罩机等医疗设备催生巨大的市场需求虽然整体工业自动化需求一季度受疫情影响较大,某些行业态势低迷,但是和防疫物资相关的行业需求暴增,其中与口罩相关的行业需求最为强劲。突发的疫情意外的催生了口罩行业的火爆行情,让口罩相关产业链上的各公司,感受到了一夜暴富的疯狂。面对口罩紧缺现状,工业自动化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在核心零部件供给、机械设备选型、技术支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多数工业自动化企业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了成熟的方案和产品助力口罩机生产。例如,汇川技术、信捷电气、拓斯达、埃斯顿、新松等。口罩机及口罩需求大幅度超预期,大量传统装备制造业企业临时转型进入该领域。口罩产能,尤其是大量低端产能无序释放,带动自动化产品放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大量产业资源浪费。但是,由于特殊周期下,口罩机的投产效率要求相对技术要求更高,因此本土自动化品牌和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灵活性”带来了在该领域的份额大幅度提升。海外订单回流,产业链外移延缓国内外疫情的错峰发展,产业资源及产业订单大量涌向中国,持续的周期超过预期。在全球疫情较为严重的时候,部分产业链企业停工,海外订单逐渐转移至国内。例如,最近印度纺织订单大量流回国内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前几年,随着国内人工成本上涨以及外部环境影响,大量低端纺织品订单转移到了印度、东南亚等人工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印度疫情迟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很多工厂没有办法如期开工,于是越来越多的纺织订单被取消,或者回流到中国等其他国家。但疫情也导致了制造业全球化进程倒退,加快区域经济体合作及产业链生态圈的构建成当务之急,一方面重点产业的投资力度更大更快,一方面国内的工业数字化升级进程中延申出大量的基于产业的数字化服务,咨询等业务形态加速成型。国产替代加速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受到大面积冲击。部分企业的进口零部件供给不足,转而寻找合适的国内供应商。中国受益于疫情控制较好,使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份额提升速度加快。例如,汇川技术在保供方面措施得力,供应链恢复快、供货及时,获得不少新客户订单。当一些外资品牌国外工厂未完全实现复工复产,产品供货周期仍在延长,汇川技术很好地抓住这一机会,扩大了在包括口罩机、熔喷布在内的更多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国内本土企业快速成长,不断依靠内生高研发投入横向深化技术、外延布局纵向延展技术版图,技术层面上已经可以满足大多数中低领域工业自动化需求、以及部分高端工业自动化需求。因此,本土自动化品牌在部分领域替代外资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疫情加速了本土品牌被终端客户认可的速度。加上资本及政策的双推手,本土自动化龙头企业未来产业布局也将进一步提速。本土上市企业业绩全面大增全球经济低迷之时,中国市场却迎来了高光时刻。根据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发布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再来看工业,随着市场供需关系日益改善,产业循环逐步畅通,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好转,盈利恢复态势进一步巩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1月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4%、10.8%,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4、3.8个百分点。充满变数的2020年眼看着已经进入尾声。当前,资本市场上各家上市公司三季报的密集披露也基本已落下帷幕。gongkong 盘点了几家上市企业的三季报:汇川技术2020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80.9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5.00%;实现营业利润约16.7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9.15%;实现净利润约15.6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9.3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14.9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1.93%。信捷电气2020 年度三季报中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 8.11 亿元,同比增长 74.65%;实现归母净利 2.46 亿元,同比增长 112.61%,基本每股收益 1.75 元。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收 3.14 亿元,同比增长 98.02%;实现归母净利润 1.03 亿元,同比增长 134.76%。英威腾10月22日晚间英威腾发布三季度业绩公告称,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约16.02亿元,同比下降2.14%;净利润约9421万元,同比增长339.15%;基本每股收益0.1250元,同比增长339.92%。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疫情下产业资源、社会资源加速向大型龙头企业集中,中小企业尽管在相关宏观政策帮助下艰难过关,但是面临压力仍然较大。工业及制造业企业整体负债率大幅度攀升,对于未来1-2年企业运营及资本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过去几年的“去杠杆”市场调节所带来的经济减压,未来可能面临更大挑战。看完了本土国内企业,gongkong 发现在华日系企业业绩也全面飘红,例如,在今年8月的采访中,欧姆龙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大场合志就曾表示欧姆龙今年二季度“成绩单”表现亮眼:与一季度相比增长70%,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在发那科发布的第二季度(2020年4-6月)财报中也显示,中国市场表现突出。首先从订单情况看,发那科二季度在中国市场的订单额为355亿日元,较去年同期暴增61%,从营收角度来看,中国市场营收334亿日元,较去年同期大增39%。2020自动化市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百年不遇的疫情之下,中国市场已经在疫情冲击后逐渐恢复元气,工业自动化企业更是逆势增长,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首先,疫情席卷全球,工业需求面临通缩,然而伴随货币政策的宽松刺激,供给侧回暖明显快于下游需求侧回暖。虽然下游需求长期疲软,但“恐慌性备货”带来的库存增加,助推了自动化厂商新增订单(尤其是OEM领域的订单)快速增长。在工业需求通缩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短期货币的流动性增加确实抵消了一部分消极影响,但是也在不断透支未来产业的健康基础,带来了一些新的隐忧。从大周期里看,OEM自动化市场在2019年底已经出现触底反弹迹象,疫情虽然在短周期内抑制了市场回暖,但是疫情之后市场需求集中积压释放导致回暖速度快于预期。而且在十三五收官之年,相关传统基建及传统流程领域市场项目虽然延期,但是伴随政策带来的利好影响,叠加新基建机遇期。流程领域自动化市场虽然进入下行周期,但是市场表现仍然相对明显好于预期。从工业产业链来看,中国产业恢复较快,除了疫情管控得当,政策助力适时外,也跟中国的产业链配套相对国外更为完善有关。中国具备全球最齐全的工业产业体系。强大的体系基础很好的支撑了“产业快速回暖”。其中,上游更加接近原材料供应的流程型行业已经进入本轮产业升级的后周期,下游偏向消费端的制造业自动化硬件系统的渗透已经接近完成,疫情的“天灾”加速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数字化升级的重视程度和升级速度。伴随制造业下游需求更迭频率加快,企业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对投资产线的投资回报速度要求高,疫情下也加快了业主对于产线构建合理性及投资回报周期合理性的诉求。对于存量市场(已装机市场)的升级诉求重视程度更高。此外,虽然电子和汽车行业仍然未出现全面回暖,但是其他产业中仍然存在大量人工替代潜力。未来在人工替代进入后周期时代后,协助人的效率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提升将成为制造业企业面临的新课题。面向未来,也要谨防战略新兴产业投资泡沫再现。例如:半导体。后疫情时代下的变革与思考进入后疫情时代,我们也要冷静思考,有些疫情市场难以为续,而有些疫情因素也将加速市场变革。首先,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稳定下来,类似口罩一类的疫情“受益”产品,市场需求必然会大幅下降。随着下游市场的快速复苏,行业景气度上升,许多工业自动化企业的主要盈利早已逐步从疫情关联产品向常规产品切换。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原本主业不是口罩的企业都在进一步夯实主业,毕竟口罩业务带来的只是短期盈利,长期盈利水平难以持久。但疫情之下,也给了汇川、信捷电气等企业更大的发展机会,能够进入到以前不能轻易进入的企业和行业之中。正是受益于疫情之后外资品牌产能空缺和国内产业安全、自主可控意识增强,许多企业抓住机遇利用其高性价比产品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在艰难的2020年中实现了惊喜的增长。来到后疫情时代,可以肯定的是工业自动化技术将进一步加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众多企业重点考虑和布局的方向。相关调查显示,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面对此次疫情所受影响较小,而那些智能化程度较低的企业则面临着较多挑战。除此之外,疫情也加速了众多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例如,医药/医疗设备、智慧物流、智慧城市、新基建等等都将面临新的机会,企业可以提早布局,从而把握住市场带来的巨大机遇。2021年工业自动化市场前景如何?gongkong认为:1、2021年,全球市场虽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复苏是大概率。随着疫苗大范围接种,国外会陆续出台恢复生产的政策,低端生产制造可能由“回流”转为“溢出”,国内企业出口压力增大,“口罩”现象不再。因此,拉动市场增长的关键还在于内需。2、突发疫情下,国内的制造业恢复得益于完备的工业体系。但是长期面临的高端不足痛点依然存在,未来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仍是主旋律,市场升级逻辑不变。3、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企业减负政策在2021年可能面临退出,国内市场流动性面临一定压力,企业经营也面临较大压力。制造业企业在面临高资产负债率情况下,各行业企业会通过多维度减轻企业运营压力,工厂升级改造的路径和诉求可能面临调整。4、供给侧改革仍然会持续,但是最新提出的需求侧改革所带来的工业产业结构变化,乃至于对自动化市场的变化是积极看点,具体方向有待后续政策出台。5、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元年,相关政策红利正在释放,新型城镇化、新能源、新基建、新消费等内循环势必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尤其是本土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机遇期。6、伴随产业环境和最终用户的成熟度上升,数字化和智能制造的市场参与者,必然将在更多细分领域挖掘出真金白银的市场增值机会。一句话:短暂的低端红利不再,市场将回归“避低就高”,2021年整体自动化市场可谨慎乐观。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前言自动化设备面向整个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更符合当前“高质量发展”的时 代特征,具体包含了通用、专用自动化两大类。其中,专用自动化面向下游的3C、 光伏、锂电等行业,受到下游投资节奏的影响;而通用自动化的应用领域、客户结 构更加复杂,具体包含了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激光器等产品,本篇报告聚焦于 通用自动化。一、通用自动化:高质量发展,大周期与小周期嵌套(一)制造业投资驱动力经历三轮切换 制造业投资是企业主体基于自身经营状况作出的经济型决策,构成各类机械设 备企业的需求来源,因此从微观来看,其投资节奏与机械企业的需求和利润基本匹 配。我们统计了1649家制造业企业的投资情况及330家机械公司整体业绩。2010年 以来,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开支增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下滑,其增速中枢于16Q3- 18Q3出现持续2年左右的抬升,并于18Q4开始再次下滑。同期,机械企业的收入及 利润情况于16Q3也出现较大幅度改善,18年在基数效应作用下增速中枢有所下滑, 整体进入低增速区间。我们按照国家统计局以及上市公司制造业相关企业,将其分为原材料与资源加 工、中游制造业、消费品工业这三个大类进行分析。宏观口径上,2004年以来的3轮制造业投资周期,主要的增长动力经历了从中 游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原材料与资源加工的切换:04Q1-10Q2主要增长动力为中 游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10Q2-16Q3主要增长动力切换至消费品工业;而从16Q3 开始的本轮周期,原材料与资源加工行业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复苏,其增速的成长性 也相对较高。由于名义GDP增速的下行,还受到我国去产能、制造业转型和第三产 业崛起等多种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的中枢在几轮周期中是有明显下降的。我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在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制造业追求产业规模, 不断扩大生产能力,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GDP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 工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当前,我国面临低端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不足的现状, “去产能、去杠杆”促进国内制造业逐步向高质量模式发展。工业自动化的总需求是大周期与小周期的嵌套,其大周期的核心逻辑是降本增 效、机器换人,符合国家当前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但也要受到以制造业投资为核心 的波动影响。从微观视角来看,制造业企业的投资意愿是以盈利为基础的,取决于 当时的产品需求、价格、产能利用率以及融资环境等,其投资情况可以反映在设备 企业的订单上,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就是预收账款与存货的同步上行。设备企业 从签订订单,到确认收入、实现业绩改善还存在一定的时滞,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设 备企业的生产、交付周期,以及客户的收货确认。重点标识包括:下游行业利润及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PMI、PMI生产及新签订 单指数、设备企业订单、预收账款及库存水平等。(二) 下游投资意愿改善,中游设备端迎来拐点 当前的需求正在逐步企稳的过程中,从2019年的趋势来看,3C制造业利润总额 增速转正,汽车制造业利润仍在下滑但降幅略有收窄。 企业业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3C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1%, 相比18年提升6.2pct;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下滑15.9%,但降幅逐步收窄。 投资意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3C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16.8%,环比11月提升3个pct;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滑1.5%。 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前两个月3C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 同比下滑8.3%、41%。受到下游制造业投资波动的影响,通用自动化产品短期内承担了较大的增速压 力,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在自18年9月以来持续下滑,但19年10月增速翻正,10-12 月连续三个月正增长。后受疫情影响,2020年前2个月工业机器人产量累计下降了 19.4%,等待疫情得到控制后有望释放。海外的订单也在加速回升,根据日本经济 产业省的数据,2020年1月日本工业机器人订单568亿日元,2月平均增速33.88%, 订单增速呈现加速回暖的趋势。下游投资意愿改善,带动中游设备端迎来拐点。(三)发展阶段对比,中国仍为世界工厂 世界历史上存在多次产业转移的现象,例如半导体产业从欧美转移至日韩,再 转移向中国等。我国目前人口红利的逐步释放完成,用工成本的逐渐提高,一些产 业例如纺织业等,选择将中国工厂转移至越南、泰国等人工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 我们认为,整体制造业的核心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仍然保留在中国,主要逻辑体现 在两点:1.我国拥有较大的消费市场、完善的运输物流体系和港口贸易;2.我国制造 业规模仍稳步增长,并逐步迈向高端化。从消费水平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2019年人均GDP达到70892元, 人口数突破14亿,其中沿海省份基本迈入发达国家水平,而纵观历史,世界工厂往 往会拥有较大的消费市场。其次,从物流体系来看,美国和德国通过大幅扩建铁路, 建设了覆盖全国的铁路网,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承受自英国、法国等地外迁出的 工业。目前,中国拥有庞大且完善的铁路网和公路网,并在持续扩大铁路建设规模, 越南、印度等可能承载制造业转移的地区,其铁路里程则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的态 势。对外进出口方面,根据世界银行的披露,2018年世界十大港口中,中国占据8 席,其中舟山港和上海港更是分列头两名,中国已成为世界货物周转的中心。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在未来长时间内仍将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虽然相对于越 南印度等国,在人力成本上有着一些劣势,但随着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产 业逐渐转移,中国高素质人才逐渐涌现,工业制造自动化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中国 制造业降本增效的过程也在持续推进。产业链国内外发展阶段对比: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通用自动化行业主要分为 核心零部件、智能设备、系统集成。中国企业在零部件领域有所突破(以伺服和控 制系统为主),但在减速器、编码器、运动控制等方面,我国企业与外国仍有一定 差距;而国外由于较高的技术壁垒,部分领域形成寡头格局,份额高度集中。智能设备方面,中国机器人的发展速度显著更高,以激光器为代表的新技术逐 渐形成应用。从机器人角度看,海外工业机器人主要集中在汽车工业领域,并以重 负载型为主,承担大量的搬运、切割等工序。中国与海外不同在于,我国摸索了大 量领域适用工业机器人的可能性,例如:食品加工、光伏、新能源等,并且大量配 置低成本的轻负载型工业机器人。在更大规模、更多行业应用以及更低物流成本的 共同促力下,国内工业机器人普及速度要远超国外。在新的技术应用方面,国内企业对中国先进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激光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国内企业在对国外进行“国产替代”的同时,也积极开拓产品的应用场景,对低效 率的相关可替代产品进行“技术替代”。最后,中国的集成商有能力跨行业发展、多领域布局,结合当前5G、工业互联 的发展,将有力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整体经济上行的时候,多领域 集成商可以迅速扩大自己在增长速度较快行业的业务,并灵活的调节企业内部的资 源分配。总体来看,中国目前处于需求起步阶段,下游市场广阔且正逐步拓宽新的业务 领域,呈现出更高的发展速度。 二、智能设备:渗透率快速提升,应用场景逐步拓宽(一)工业机器人:中国的发展速度显著更高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工业机器人渗透率快速提升。根据IFR的数据,2013至 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复合增长率达到33.3%。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是因为其 受益于“机器换人”、工业互联网技术发展、国内经济快速增长,自09年到18年, 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翻了27倍;日本在初始阶段,80-90年产值共增长7倍,除2018 年以外,中国增速始终高于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仍然距离韩、日、德等传统工业强国很大的差距。根据IFR的数据 ,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140台/千人,而日本、韩国和德国分别为327、 774和338台/千人。韩国工业体系衍生自汽车、半导体产业,德国工业体系衍生自汽 车产业,日本工业体系衍生自汽车及机械产业,上述产业是自动化水平相对较高的 产业,也使其机器人密度较高。而中国拥有全产业链,汽车产业和3C产业仅仅是国 内制造业的一个部分;在纺织、煤炭等传统行业,由于工艺非常成熟,工业机器人 渗透率较低。而在新能源锂电、光伏等新兴行业中,工业机器人仍在切入制造流程 的工艺中,目前渗透率处在一个稳步增长的过程。日本在文化、社会等层面与中国高度相似,同时,日本在工业机器人引入初期 也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日本工业机器人拥有3个快速发展阶段:1.初入阶 段(1980-1991),该阶段日本工业由于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大量不足,制 造业企业对工业机器人需求极高。2. IT成熟阶段(2002-2005),该阶段随着信息 技术、编程技术的提升,工业机器人能替代人工进行的操作进一步提升。3.中国市场促进阶段( 2013-2018),随着中国对高端、智能制造的追求,企业自动化变革 动力提高,日本工业机器人大量出口中国。中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机器人的初入阶 段,并向IT成熟阶段进行转型。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首次出现负增长,行业 发展需要新的促进动力,我们认为该发展动力即软硬件结合的企业降本增效过程。从企业整合角度来看,日本工业机器人企业在初期达到282家的高峰,后续通过 整合并购,至2007年还剩108家,FANUC、安川等都是80年代发家的工业机器人企 业。2017年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已达6500余家,但新注册企业数相较于2016 年下降了15%,中国机器人行业历经高速发展后有望迎来整合阶段。历史上汽车产业由于流水线式的作业流程,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较高,也是 自动化改造相对成熟的领域。12-18年,电子产业成为拉动机器人销量的核心要素, 其销量规模仅次于汽车行业;而未来工业自动化需求将向低渗透率行业扩散,如锂 电、食品加工、家电等,这些行业的资本扩张有望成为驱动因素。当前中国经济成 长属性依然突出,在新兴产业资本扩张的小周期波动下,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 呈现出周期和成长结合的趋势。国内外生产效率对比:工业自动化的典型产品包括机器人和数控机床,前者的 销量自2013年开始爆发,而后者在中国的发展已超过10年,然而中国制造业的制造 效率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从人均产值来看,2018年美国制造业人均产值达到298万人民币/人,接近中国 制造业的3倍(2018年人均产值为105万人民币/人)。具体到细分行业,中美在汽车 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相差最多,其中美国交通运输设备人均产值429万人民币/人,领 先中国185万人民币/人,主要在于汽车行业是世界上最先引入自动化的产业;而这 种差距在家具制造业的表现最不显著。(二)四大家族的模式:产业链一体化 目前国产机器人企业已经实现了对全产业链的覆盖,减速器方面有中大力德、 上海机电等进行对RV、谐波减速器的投入研发、产品升级。伺服系统方面则有埃斯 顿、汇川技术、广州数控等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数控机床转型企业。本体制造方面则以埃斯顿、新松机器人等为首,积极开发产品序列,实现技术升级和国产替代。 下游集成商更是百花齐放,其中拓斯达、克来机电等已表现出行业龙头的潜质。四大家族的模式:产业链一体化。具体到企业发展历程,以四大家族为例,呈 现出两个特征:1.核心零部件自主生产。国际四大家族均拥有成熟稳定的运动控制 系统业务;而发那科和安川除了编码器和减速器以外零组件均实现自主生产;ABB、 KUKA以核心部件控制器为主。2.积极拓展系统集成业务。KUKA本身以汽车产业系 统集成业务起步,近几年通过收购Alema、Swisslog切入航空航天和物流自动化业 务;2017年,ABB通过收购贝加莱成为全球最大的机械与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商。 发那科和安川也纷纷在世界各制造业大国设厂,提供一系列的系统解决方案。结合 四大家族实践经验,产业链一体化实现方式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发展模式。(三)埃斯顿:产业链一体化,具备中长期技术积累 埃斯顿的业务覆盖了从核心零部件和运动控制系统,到工业机器人本体和系统 集成应用。根据年报数据,埃斯顿已经实现了80%零部件的自主化。对于自主核心技术的重视以及全产业链布局,保障了埃斯顿在国内机器人行业的领先地位。受制造业投资波动及下游需求放缓的影响,公司业绩出现下降,2019年前三季 度公司营业收入9.68亿元,同比减少9.11%,归母净利润57百万元,同比减少18.9%。 19年8月,公司与控股股东合计以现金1.96亿欧元收购德国Cloos100%的股权,后者 是全球机器人焊接领域的领先公司,下游市场主要来源于工程机械、商用车辆、农 业机械及轨道交通等,本次收购有利于公司占领细分产业的高点,获得先进焊接技 术。另外,公司推出第三期股权激励计划,期权行权价格6.58元/股,限制性股票授 予价格4.39元/股,考核目标以2018年收入为基数,20-22年收入增速不低于20%、 50%、100%。公司上市以来围绕机器人产业的并购主要遵循3条主线:(1)加强零部件布局, 收购Trio向高端运动控制解决方案商转型;(2)机器人智能化布局,公司收购 BARRETT、意大利Euclid,掌握了机器视觉技术和康复医疗机器人的生产;(3) 扩展系统集成,收购普莱克斯、南京锋远、M.A.i.、扬州曙光、湖北机器人,向军工市场和内地市场进军。公司的收购目标均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注重标的业务的战略 协同效应,或与主业高度互补,或有利于市场开拓。风险提示:行业竞争格局加剧;下游汽车、3C制造业投资大幅波动;宏观经济 的波动;公司并购整合效果不明显。(四)激光器:光纤激光蓬勃发展,新应用逐步成型 除了工业机器人,大量的国内企业同样在关注激光器,并逐步形成新的应用场 景。激光切割有着柔性化程度高,切割速度快,生产周期短等诸多优势,是钣金加 工的重要发展方向。由于高功率激光器的切割速度快,生产效率高,产品生产周期 短,在金属板材切割方面主要实现对水、火、等离子切割的替代。目前国内激光器企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基本覆盖全产业链。并且主要的激光设 备集成商已经被国内厂商垄断,大族激光、华工科技等国产激光装备企业占据较高 份额,也为上游和中游的国产替代提供了机遇。全球光纤激光器市场保持快速增长,自2015年的97.1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 137.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2.3%。同时,光纤激光器在整体激光器中的渗 透率也在不断提升,2018年超过整体市场一半达到52%。光纤激光器市场快速增长 的逻辑:1.整体激光器市场高速增长;2.光纤激光器渗透率高速提升;3.光纤激光器 替代CO2等气体激光器,技术水平发展和规模效应体现将会降低成本。亚太地区为全球最主要的光纤激光器市场,由于亚太地区集聚了全球重要的汽 车业、传统制造业和半导体行业,对光纤激光器需求旺盛。根据Technavio预测,2018 年亚太地区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为8.72亿美元,2021年有望达到13.26亿美元,在此 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4.99%。除了一系列工业制程的激光器应用外,新的技术应用场景逐步被开发。激光设 备由于其高功率、高聚能、高精度的特征,在通信、医疗、仪器测量等领域同样展 示了自身的适配性。(五)锐科激光:产品迭代,向高功率突破 锐科激光自2007年成立以来,先后多次对国产激光器功率进行突破,从低到高, 由易至难研制出我国第一批25、400、1000、4000、10000W光纤激光器,成功实 现我国高功率激光器从无到有的突破。技术上的突破带来产品组合的扩展,同时也 让锐科激光拥有了抢占中国市场份额,实现国产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自 2018年末及2019年初开始,锐科激光对光纤激光器行业龙头IPG展开价格战, 根据季报的披露,IPG中国地区自18Q3以来持续下行。根据测算,2019年IPG中国 市场占有率下近20个pct。锐科发起价格战的优势:1.产品性能无显著差异,高功率 激光器技术水平一致。2.国内企业经营效率更高,带来更高的净利率水平,IPG 19Q4 净利率已经降到了13.71%,锐科则保持20%以上的净利率。3.费用率更低,仍存在 压缩空间。4.市场敏感性更强,深耕本土、进口替代。风险提示:下游市场需求波动风险;国际贸易摩擦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国家产业政策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三、系统集成: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跨行业发展(一)跨领域发展,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处于机器人产业链的下游应用端,为终端客户提供应用 解决方案,其负责工业机器人应用二次开发和周边自动化配套设备的集成,是工业 机器人自动化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的工业机器人最初由汽车产业所带动,汽车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易于将复 杂加工动作进行拆分,适合用机械设备,也是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当前,汽车 行业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占比超过30%,国外主流的系统集成商包括杜尔集团、柯马 以及四大家族均集中于重负载的汽车行业。分地区来看,国内系统集成商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西南地 区,根据MIR的数据,其中珠三角占比34.3%,长三角占比31.8%,京津冀及西南地 区分别占比10.7%和6.7%,4块地区合计占据中国系统集成商数量的80%以上,也和 中国经济规模、产业发展水平有着高度相关性。其中京津冀地区系统集成商主要从 事汽车产业自动化,长三角地区则常年是国内3C产业的基地,广州地区更是中国电 子产业、汽车产业及其他轻工业的重要产区。当前中国自动化产品的渗透体现在各个行业中,除汽车、3C以外,家电、食品 饮料、医疗等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部分公司实现了跨领域、多行业的发展。在应 用方面,国产集成商主要以搬运、码垛等精度和负载要求较低的应用方式为主。我们对终端领域做了分类,其中汽车的自动化应用较为成熟,根据我们的产业 调研,针对汽车产业系统集成之后的设备价格是机器人本体价格的3-4倍,市场空间 较大。汽车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也决定其毛利率水平较低,东杰智能、三丰智能 和哈工智能的集成业务毛利率均低于24%;而 3C、锂电等领域集成商盈利能力更强。我们看好系统集成商率先实现业绩突破,主要理由如下:1.系统集成的市场空间相对更高,其优势有两方面:一是市场推广,系统集成 商有渠道优势;二是需求响应,集成商更加贴近客户,能够对客户需求做出更及时 的反应。2.价格下滑回收期缩短,机器人普及率提升。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机器人制造 成本下降形成的“剪刀差”之下,机器人的投资回收期还将进一步缩短,集成商销 售规模的扩张是可以预见的。3.价格战对于上游企业盈利影响波动较大。我们将机器人企业毛利率针对本体 设备价格、核心零部件价格做了敏感性分析。基本假设: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 器占机器人本体成本比例分别为26%/18%/17%,假设其他零部件价格不变,减速器价格下降 10%,则对应本体设备利润率提升2.61pct。换一个角度来看,在利润率基 本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当机器人本体价格下滑5%,减速器价格需要下滑20%才能抵 消对于盈利能力的影响。目前国内企业面临外资的价格战竞争,上游零部件企业受 到的盈利波动相对更大,而下游系统集成商相对弱敏感。集成商案例研究:以德国杜尔集团为例。杜尔集团真实的自动化集成业务规模, 从2006年后基本就停止了增长,营业收入规模基本保持在13亿美元左右的体量,其 增长主要依赖于新的外部并购。杜尔集团自2010年开始,平均每年并购3家企业,这些企业大多进入杜尔的木 工工艺部门和环境清洁部门。系统集成部门在近10年内未有大规模的并购,其营业 收入基本保持在一定规模。2015年以来,系统集成部门单季度营收一直在3亿欧元 上下波动,并且净利率同时也在4%-8%区间内浮动。为何单一领域系统集成商会有比较明显的天花板?主要是因为行业依赖和产品依赖度高,全球的汽车制造业在 2005年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高,同时波动减弱, 加上汽车产业的自动化率已经非常高,所以其集成业务表现相对比较低迷。(二)时代特色:工业互联网促进国内自动化需求 随着我国制造业逐渐向高质量、低杠杆层面发展,国家新提出工业互联网应用 场景来提升我国制造业高质量水平。在应用层次方面,国内的工业互联网可以大致 概括为两个层次:网络层和平台层。其中,网络层主要实现人、机器、车间、企业 等主体以及设计、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全要素的泛在互联, 以及数据的顺畅流通。平台层则包含接入层、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其中接入 层和基础层承担着终端联通、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平台层押生数国汇性个折等基 础职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算法,构建结合OT的知识库,支持最终呈现,同 时支撑各类个性化应用的开发;应用层则针对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深度绑定。在所需设备方面,国内工业互联网实现则需要一定的硬件基础,尤其是具备数 据传输和记录功能的自动化设备。软件层次方面,国内的软件开发、编程技术和ERP 等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使用已趋于国际一流水平。在企业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不仅 仅需要平台应用层的软件,更需要网络基础层的具备统计数据能力的自动化设备。与国外相比,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生产管理和金融需求方面,主要 是因为我国中小企业众多,该部分企业期望融入工业互联网制造体系,扩大生产规 模、提高生产效益。中小企业的再生产需求,随着工业互联网进一步扩大,对自动 化需求也更高。同时,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在设备管理方面仍距离国外制造业强国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因为我国自动化设备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国外多个国家采购,设备之间 的系统不兼容,联系不能打通。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给国内自动化企业进行国产 替代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根据《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白皮书2018》的数据,分行业来看,自动化程 度高、应用价值较大且设备占比较高的行业中工业互联网渗透更快。机械、电子、 交运、电力合计占据74%的应用案例。其中,电力、电子行业受益于新兴产业信息 化程度较好,而钢铁、石化、机械等行业则主要受益于资本密集,下游资金投入意 愿较高。总体来说,自动化程度较高和固定资产投资意愿较高的行业愈发会受益于 工业互联网带来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提升红利。(三 )拓斯达:大客户战略实现逆周期成长 公司创立初期以注塑机配套业务作为开端,于2009年适时推出了自动化供料及水电 气系统,2011年起先后成功投放直角坐标机器人、多关节机器人,以及各类自动化 解决方案,实现由单一设备制造商向自动化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变。当前,公司的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应用系统、注塑机配套设备 及自动供料系统、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根据年报的披露,2018年上述三大业 务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0.3%、19.6%、20.1%。在下游需求波动、行业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公司积极调整发展战略,重点关注优质 头部企业,深挖龙头客户的自动化需求,实现了逆周期成长。2019年前三季度实现 收入10.89亿元,同比增长28%;归母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11%。自调整战略以来,公司有效拓展了立讯精密、比亚迪等大客户,同时开拓了食品包 装的大客户韶能股份、新能源客户NVT等,下游行业涉及广泛。根据公司《公开增发招股意向书》的披露, 19H1公司来自立讯精密的收入为8767.95万元,占比12.08%。 当前,公司主要是智能环境部门与立讯精密展开合作,并有望通过前期的水电工程 项目进而拓展自动化业务订单,未来订单空间可期,从而有望带动利润率的进一步 提升。另一方面,在机器人产业链上,公司持续加大对于控制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零部件 技术的研发,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我们认为,2020年以5G手机为代表的电子行业需求有望迎来快速增长,公司转型大 客户战略有望充分受益多行业资本开支周期的增长,叠加下游制造业整体投资增速 回升,有望充分释放利润弹性。口罩机业务有望显著增厚公司业绩:当前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公司适时推出 了口罩机业务。当前的医用口罩及N95口罩是纺粘层(Spunbond) -熔喷层(Meltbond) -纺粘层(Spunbond)构成的三层结构,中游设备端的主要加工步骤为:上料-折叠鼻梁筋上料-口罩形状裁剪-口罩裁断-本体翻面-耳带上料及焊接-成品下料。根据公司的驼驮科技公众号的披露,公司推出一拖二全自动平板口罩生产线, 由一台主机(口罩成型机)加两台耳带焊接机(外耳带)组成,每小时产能约4000 片口罩。公司近日在全景网互动平台表示,已在短时间内研发出口罩机并持续技术迭代 ,形成有线上服务支撑的稳定出货能力,截至3月初口罩机已出货300套以上, 协力抗疫各条战线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如果按照当前50万/台的价格来计算,对应收 入规模约1.5亿元,显著增厚公司业绩。风险提示:下游制造业投资增速不及预期,主要客户资本开支不及预期,宏观 经济大幅度波动,口罩机业务拓展不及预期。(四)克来机电:享受汽车电子优质赛道,享受下游扩产红利 全球汽车电动化提速,迎来扩产周期。汽车电动化已成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趋 势,大型车企纷纷加大电动化布局。根据路透社2019年11月4日报导,德国政府将 自2020年起展开扩大电动车补贴的五年计划,提高对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补贴。 2019年4月17日,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通过了相关法规为2020年后的欧盟新乘用车和 货车制定二氧化碳排放性能标准,于2020年1月开始启动。补贴加码叠加排放趋严, 欧洲迎来汽车电动化浪潮。目前欧洲汽车电动化率仍处于起步期,随着欧洲车企纷 纷开始启动电动化战略,未来五年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快速崛起。国内市场,《发展规划》明确中期目标。2019年1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 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 意见,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 起草了该《发展规划》,力争经过十五年持续努力,使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 到国际领先水平,纯电动汽车成为主流,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公共领域 用车全面电动化,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趋于普及,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 社会运行效率提升。此次《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 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 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全球汽车电子市场快速壮大,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我国汽车电子市场 2012-2018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22%,预计2021年将达到8894亿元。汽车电子助推 逻辑主要有:1.整车电子产品渗透率上升,通讯进步和芯片的价格下降,共同促进 了传统汽车中电子产品的渗透率;2.中高档轿车占比提升,中国经济环境的愈发向 好,消费者会将目光更多投向中高档车型;3.新能源车对传统轿车的替代,新能源 车汽车电子含量高达65%以上,其对传统燃油轿车市场的替代将会迅速提升汽车电 子对整车渗透率。目前来看,占据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绝大份额的仍是外资零部件企业,其中博世、 大陆和电装共占据超过30%的份额,世界前十的汽车零部件厂商也纷纷在华投资建 厂。汽车电子巨头积极加快新能源领域布局,自动化应用方兴未艾。新能源汽车的 发展将推动汽车电子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根据IC Insights,预计2017-2021年汽车电 子复合增速6.4%,将是增长最快的终端应用,同期通信、电脑、消费电子增速分别 4.8%、3.3%、4.5%,预计到2021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美元。在汽 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下,动力系统、安全系统(无 人驾驶等)成为汽车电子巨头重点布局方向,有望成为未来汽车电子主要增长领域, 这将持续推动对智能装备的需求。克来机电:把握汽车电子优质赛道,享受新能源扩产红利。当前公司已成功切 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断有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领域的新生产线订单落地,市场开 拓成果显著。根据公司《可转债募集说明书》的披露,公司已获得BOSCH的IPB驻 车制动器和BRM能量回收加速辅助控制器项目全球供货的框架合同。前期公司发行1.80亿元可转债,用于智能制造生产线扩建项目,拟针对新能源 汽车市场,新增在车载能量回馈控制器智能总装与在线检测生产线、新能源汽车驱 动电机疲劳老化测试系统成套设备等两类产线的制造与服务能力。项目建成达产后, 公司将新增五大类柔性自动化生产线(BRM生产线、IB2生产线、48DCDC生产线、 3U驱动器生产线和eAxle电桥生产线)的产能,此外,公司将新增新能源汽车驱动 电机疲劳老化测试系统成套设备,将以此设备为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疲劳 老化测试服务。根据《可转债募集说明书》,募投项目达产后预计产生收入2亿元。根据公司可转债募集说明书的披露,截止2019年8月公司已经签署落地的在手订单 总额为2.39亿元,同时公司还储备了大约1.6亿元的潜在订单。公司在2019年上半年 所执行完毕的新能源车相关订单金额增长较快,一方面是由于公司技术的进步,能 为客户提供更为完善、更富有技术特点的产品;另一方面是由于博世、联合电子等 下游客户加快在新能源汽车电子零部件等领域的布局、对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自动化 生产线需求快速增长。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1亿元,同比增长52.9%;实现归母净利润0.70 亿元,同比增长65.0%;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29.1%、净利率15.7%,分别较 上年同期提升0.28个百分点、2.01个百分点。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大幅退坡,国家宏观经济大幅波动,下游企业 扩产不及预期。四、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投资建议: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工业机器人展现出更高的发展速 度,以激光器为代表的新技术也逐渐形成应用;同时,我国的系统集成商实现跨行 业、多领域发展,结合5G、工业互联的时代特色,将有力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我们建议优选在前期下行过程中,通过产品升级、技术进步、战略调整,实现行业 地位上升的优势企业,重点包括:(1)深挖大客户需求,实现逆周期成长的系统集 成商拓斯达;(2)收购Cloos强化国际布局的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3)享受下 游扩产红利的克来机电。建议关注价格战趋缓、国产替代加速的激光器龙头锐科激光。……(报告来源:广发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报告摘要:工控即工业自动化控制,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行业兼具成长性与周期性,其中:1)成长性来自人 口红利后、机器替代人的迫切需求,以及国产品牌的持续进口替代;2)周期性主要与制造业景气度相关。“春寒料峭”,但行业复苏已经开始、进口替代进一步加速。20Q2疫情后工控行业重回复苏轨道,行业同 比+6.4%,其中OEM、项目型市场分别+13.8%、-2.6%,从制造业固投、PMI及中游机床、工业机器人产销观 察制造业景气度也明显复苏,预计工控行业开启2-3年复苏周期,测算2020-22年增速分别6.6%、13.0%、 15.6%,同时全球贸易、疫情影响下进口替代继续加速,从增长动能来看:先进制造业需求高涨,19Q4起电子、半导体、3C、锂电、光伏等行业需求开始复苏,20Q1在疫情影响 下仍有两位数以上增速,20Q2电子半导体、3C、锂电增速分别+30%、+28%、+24%,这些行业扩产周期 与技术、产品迭代周期叠加,预计未来3-5年需求持续旺盛;基建、基础制造业环节强势复苏,Q2电梯、起重、工程机械行业增速分别14%、12%、45%,需求强劲, 基础制造相关的机床、工业机器人Q2增速分别+16%、+25%,这些行业的增长来自更广泛的制造业普遍 进入复苏周期,预计未来2-3年持续稳健增长;疫情给市政、物流、制药等行业带来深刻变化,自动化程度亟待提升,Q2行业增速分别+17.5%、+26%、 +24%,预计这些行业也将进入长周期的自动化改造时期。“百花齐放”、龙头领跑。工控龙头汇川技术H1订单同比+50~60%,远超行业平均增速,一方面是汇川优势行业先进制造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进口替代加速,外资份额向内资龙头切换;公司内部产品迭代叠加管理、 营销发力,有望继续领跑工控市场。其他细分市场龙头,包括流程工业龙头中控技术、控制系统龙头信捷 电气、步进系统龙头雷赛智能、电力电子平台企业麦格米特能等,也充分受益行业复苏与替代加速。报告节选:……(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东吴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中商情报网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提升高端装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装备制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自动化及工业控制市场规模达到1865亿元。数据来源:工控网、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发展困境1.我国工业自动化技术较国际知名企业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我国工业自动化技术自主研发起步较晚,技术和经验积累相对较少,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我国工控产品,尤其是中高端应用领域的产品,仍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工控行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仍需不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持续创新,不断在细分产品和细分行业中取得突破,并逐步进入中高端应用领域。2.行业人才相对匮乏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计算机软件技术、电子技术、电气技术、嵌入式软硬件技术、通讯技术、材料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系统集成等众多技术,对于技术人员的知识背景、研发能力及行业经验积累均有较高要求。3.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定位于中高端领域的国际知名企业为扩大其市场份额,向中低端市场发展和渗透,凭借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品牌优势,将加剧了中低端市场的竞争。同时,随着国内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突破,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4.新一轮经济周期下实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可能导致需求下降新一轮经济周期下,全球实体经济增长乏力,中小企业景气度不高,可能削弱制造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导致工业自动化资本支出需求下滑。行业周期性低谷可能对工控行业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提出较大挑战。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发展前景1.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智能制造的发展为实现由依靠规模增长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工业化道路转变,我国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鼓励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产化水平,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中国人口红利优势正在丧失,人力成本提高促进对工控产品的需求人口红利消失是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发展第一阶段的核心驱动力。我国自动化控制行业发展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其中“起步晚”是因为我国早 期劳动人口众多,人工成本较低。近年来,前我国人口红利持续减弱,制造业面临巨大的产业升级压力,迫使部分制造业企业开始采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生产设备,以抵御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将增加设备制造业对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需求。3.消费升级驱动工业自动化进程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与消费主力的年轻化,推动消费升级。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 25378 元,较 2000 年增长 5.86 倍,消费者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拥有更多可支配收入以追求更高质量的产品。4.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人机交互、自动化、智能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对装备制造的工艺和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从而拉动了对工控产品的需求。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