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SalesDriver开展了一项关于2019年营销自动化应用趋势的调查,本次调查成功访问1060家企业,涉及IT、制造、零售等19个行业,那么,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2019年营销自动化应用趋势的调查报告吧!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在2019年,依然有89%的企业依然没有使用营销自动化系统而在已经使用营销自动化系统的企业中,使用甲骨文Eloqua的企业占到了6%已实施营销自动化的企业普遍有三大目标已实施营销自动化的企业过半均感到满意已实施营销自动化的企业面临着用户数据不足,以及无法体现营销自动化价值的挑战对于营销自动化,大多数企业都保持关注而在选择营销自动化系统方面,企业们更关注的是功能而高性价比的本土化品牌广受青睐小而美的营销自动化系统是多数企业更为喜爱的线索培育是广大企业最重视的功能。而关于营销自动化的决策通常还是来自于企业老板企业对营销自动化的顾虑更多集中在三个方面而采购遇到的挑战则是来自于高层对ROI预期的信心缺失更多的企业倾向于自己运营营销自动化系统数据整合是企业最需要运营的服务对于营销自动化系统,多数企业没有明确的采购预算将营销自动化系统部署在私有云上是更多企业的选择即便认可了营销自动化,大多企业也没有一个明确的采购周期相信看完这份《2019营销自动化应用趋势报告》你有了更多了解营销自动化的想法,作者:SalesDriver,数字营销创新者,沉淀16年数字营销经验,基于自有SCRM营销自动化产品,整合内容营销,数字会议营销,销售线索挖掘管理等系列服务,帮助IT,医药,工业,金融,汽车,教育等行业领先客户高效获客,实现营销增长。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创证券,鲁佩、赵志铭)一、现象:通用自动化行业体现出类似的周期性特征,2020 年起拐点向上(一)以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为代表的通用自动化行业体现出类似的周期性特征工业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等通用自动化设备由于景气度均与制造业投资相关, 历史上主要受汽车制造业投资、3C 制造业投资及其他一般制造业投资波动影响,景气趋 势上体现出方向上的一致性(幅度有差别)。工业机器人:通过复盘 IFR 公布的 2001 年至 2019 年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历史数据, 全球工业机器人和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增速有着较为相似的变化趋势,表现出 3-4 年左右的周期性。过去的 19 年出现过 2002-2005 年,2005-2009 年,2009-2012 年, 2012-2015 年,2015-2019 年 5 个 3-4 年的小周期,分别由 1-2 年增速上行和 1-2 年增 速下行组成。激光:我们以武汉文献中心公布的历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中的中国激光设备销 售规模为指标,可以看出,激光设备行业同样体现出 3 年左右的周期性,过去 9 年 出现过 2013-2016 年,2016-2019 年两轮周期,激光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链,数据较短, 从这近两轮的数据来看,近 3 年变化趋势与机器人一致,上一轮较机器人滞后一年。注塑机:由于注塑机行业缺乏行业性统计数据,我们以行业龙头海天国际的营收数 据为代表说明行业的变化趋势。从海天国际过去 17 年的营收增速变化趋势来看,同 样体现出 3 年左右的周期性特征,从增速低谷到下一个周期低谷的时间段分别为: 2005-2008 年,2008-2012 年,2012-2015 年,2015-2019 年,整体体现出与机器人较 为一致的变动趋势。机床:由于我国机床产业大而不强,中高端机床进口为主,相较国内产量数据,进 口数据可以更好地体现产业升级下的需求变动趋势,因此我们选取机床进口数据作 为指标。从过去 26 年的机床进口数据来看,机床行业有其 10 年左右的大周期性的 特征(详见报告《机床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一):产业发展篇:“天时、地利、人和”, 国产中高端数控机床扬帆起航》),但也镶嵌 3-4 年小周期,从增速低谷到下一个 周期低谷的时间段分别为:1998-2001 年,2001-2005 年,2005-2009 年,2009-2013 年,2013-2016 年,2016-2019 年,虽个别年份有领先或滞后,整体也体现出与机器 人、激光、注塑机较为一致的变动趋势。总结:机器人、激光、注塑机、机床四个行业体现出相似的 3-4 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动特 征,主要由于这四个行业均为通用设备,需求与下游的制造业投资相关,特别是汽车、 3C 等产值占比高的制造业投资对其影响较大。2019 年为此轮增速低点,假设周期性特征 延续,在 2020-2021 年有望看到增速回升。此外,这四个行业由于发展阶段不一,下游 制造业渗透率不一,增速差异较大,按照过去 10 年(2009-2019 年)的 CAGR 来排序, 机器人(38.2%)>激光(21.1%)>塑料机械1(10.03%)>机床(-3.18%),机器人和激 光行业成长性特征更为显著。(二)后疫情时代,通用自动化行业景气持续向上后疫情时代通用自动化景气趋势向上。2019 年行业增速见底,2020 年开始企稳回升,年 初疫情影响各个行业,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通用自动化行业复苏趋势显著,增速持续 向上。疫情对通用自动化行业的影响:(1)疫情造成全球经济衰退,各国流动性宽松, (2)中国复工复产最快,作为全球制造业核心供给端份额提升,(3)疫情后企业自动 化改造意愿更加强烈,新增资本开支中自动化比例提升。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增速 2019 年 10 月转正,结束了 2018 年下半年起 的下降,2020 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疫情过后重拾升势。2020 年全年工业机 器人累计产量达到 237068 台,同比增长 19.1%,12 月单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29706 台,同比增长 32.4%,为历史新高。机床:机床行业产销量过去 10 年整体是下降的,从金属切削机床单月产量数据来看, 2020 年疫情后 4 月份单月增速已经转正,10 月份累计增速也已转正。2020 年全年 金属切削机床累计产量达 45 万台,同比增长 5.9%。从机床进口数据来看,2020 年 11 月-12 月进口机床分别达到 28393台、10913 台,提升幅度较大,全年累计进口机 床数量为 109483 台,同比增长 18.8%。激光产业链:激光产业链的高频数据我们观察全球激光器龙头 IPG 的收入。2020 年 年以来,IPG 营收逐步扭转 2018 年开始的下降趋势,特别是其中国区 2020Q3 销售 收入同比增长 22%。注塑机:注塑机的高频数据我们观察伯朗特机械手(配套注塑机)的出货数据,2020 年 6 月份以来增速保持高位,行业龙头海天国际及伊之密均在手订单充足。二、溯源:三个视角解析景气因素(一)总量视角:时代背景铸就行业景气,3 个典型历史时期制造业投资增速比较通用设备的下游较为分散,囊括了几乎所有制造业,因此行业的景气程度与制造业固定 资产投资高度相关。由于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由增量阶段走向存量阶段,固定 资产投资增速长期来看是趋缓的,我们分解过去 16 年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为 趋势项和周期项。对比其周期项数据,可发现与通用自动化几个细分行业的变动趋势一 致。1、长周期视角:回顾历史上 3 轮制造业投资,具备其时代典型特征过去 20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经历过 3 轮典型的高增长/投资复苏时期:2001-2003 年:一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政策倾斜于扩大内需,二是 加入 WTO,出口迅速拉动经济增长,2003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 62%, 拉动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增长,采矿业、重化工业等。2009-2011:受 2008 年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四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11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 38%。基建和地产投资加快,带动相关产业链投资, 装备制造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设备、交运设备等)、电子制造业等投资 增速较高。 2017-2018 年上半年:2016 年供给侧改革之后,工业企业利润好转,汽车、3C 等行 业投资增速回升,且伴随着制造升级自动化水平逐步提升,2018 年制造业固定资产 投资增速达到 9.5%。2018 年中美贸易战影响企业家信心,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当前时点怎么看?2020 年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低迷,双循环政策加码,且中国作为最早从疫情中走出来 的国家和全世界的供给中心,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得到验证。疫情后中观产量数据 及微观上市公司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已启动复苏。展望 2021 年,出口和汽车投资 复苏,制造业投资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2、短周期视角:制造业投资的传导链条 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与 PMI、PPI、工业企业利润之间存在一定的传导关系。具体逻辑 链条为:需求复苏,企业家信心好转,PMI 走强,需求进一步复苏供不应求反应为价格 指标 PPI 上涨,PPI 上涨带动工业企业利润上行,工业企业利润上行又对 PMI 产生正反 馈。当生产端继续供不应求,企业产能利用率打满,且企业家对为未来经济持续好转有 信心时,将主动加大资本开支扩大再生产,反映为制造业投资增速上行。 2020 年疫情之后,国内生产生活迅速恢复,从 3 月起 PMI 位于荣枯线之上,但 PPI 走弱, 由于成本端的下降更超预期,所以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增速 10 月份开始转正,12 月工业 企业利润累计增速达到 4.1%,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降幅逐步收窄,12 月收窄至 2.2%。3、矛盾?如何理解中游产量数据与制造业投资的不匹配从历史数据看,制造业投资增速与我们追踪的中游产量数据基本吻合,但 2016 年之后, 数据在幅度上就开始有悖于直觉,与一些中游产量数据不匹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2011 年之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趋势性下行,直到 2016 年中才有所趋稳, 到 2018 年有所回升,这与我们追踪到的中游的机器人、注塑机等行业在 2017 年下半年 景气度高企不相匹配,(2)制造业投资即使有所回升,其幅度远远弱于中游产品的产销 量表现,比如 2020 年中游产量数据亮眼,但制造业投资增速依然为负。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两点:(1)一是中国经济进入存量阶段,制造业固 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投资更新周期短于厂房建设等的投资,很多设备类投资在 2009-2011 年达到顶峰之后逐步在之后的 5-6 年、10 年左右的时间进入更新周期,此轮投资更侧重 于设备;(2)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期,此轮投资更多进行的是技改、自 动化升级等。(二)结构性视角:更新周期+制造升级带来设备需求弹性随着中国经济从增量时代进入到存量时代,我们观察设备类投资需求,结构性视角更为 重要,其中一是更新周期,二是制造升级。1、更新成为此轮设备需求的主导因素之一我们观察到很多设备类需求与下游投资增速不匹配,比如 2017 年以来的工程机械高增长, 但基建和地产投资增速趋于平稳,这是因为此轮设备类需求的主导因素之一在于更新需 求。 2009 年起的四万亿投资使得众多领域的设备销售在 2011-2012 年期间达到其峰值,按照 设备类 10 年左右的使用寿命,目前有望开启一轮朱格拉周期。以工业母机机床为例,存量设备更新需求庞大。机床的一般产品寿命约为 10 年,而重切削、长时间运转的机床寿命在 7-8 年。在需求最旺盛的 2010、2011、2012 的三年中,金 属切削机床共生产 241.3 万台,金属成形机床共生产 71.5 万台,这部分都是有潜在的更 新需求。2、制造升级:我国面临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期,制造升级大势所趋从历史规律看,一般一个国家承接产业后发展 30-40 年开始产业升级,中国正面临这一 历史机遇期。 低成本化趋势:全球制造业至今经历了四次大迁移,随着制造业产业分工日益壮大和复 杂,主要工业国受限于人口无法覆盖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只能被迫不断向海外转移低端 产业,同时国内向更高端的产业升级。按历史规律中国目前正面临产业升级阶段。低端产业向更低人力成本地区和国家转移这一规律或将发生改变。 贸易保护主义升温,新晋国家内需可能不足以支撑其发展。目前世界贸易增速已从金融 危机前大幅下降,发达国家贸易战保护升温,靠外需拉动经济的模式难以复制,工业化 只能靠内部积累。但是没有外需新晋国家很难再赚取足够资金完成工业化的初始积累。最有可能的承接国印度的工业基础积累薄弱。印度作为另一个人口上 10 亿的大国,一直 被市场寄予厚望成为下一个中国。但印度一直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80 年代中印 经济总量虽然接近,但结构却大相径庭。薄弱的工业基础也使其初级制造业缺乏全球比 较优势,无法通过出口获得原始积累,进而实现全面工业化,因此发展速度也远远落后 中国,错过了全球化红利最好的阶段。传统产业在中国完成自动化升级是更优的选择。我国有 14 亿人口,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 总和,足以覆盖现有全部产业分工,拥有持续承载产业转移的空间。同时正值自动化升 级的历史机遇,自动化水平已经非常成熟,人力成本优势不再显著,更优的选择是在中 国完成产业自动化升级。(三)财务视角:影响制造业企业投资的三因素对应 ROE 的杜邦拆解制造业投资从微观视角看是企业的资本开支行为。从这一视角出发,制造业投资主要取 决于三方面因素: 一是企业盈利情况,当制造业企业盈利好转,企业有利可图时,为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 攫取利润,企业主将考虑扩大资本开支; 二是产能利用率,当企业经营有利可图时,若企业产能未得到充分利用,一般会倾向于 先利用现有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当产能利用率处于高位时会考虑加大资本开支扩充 产能; 三是企业融资情况,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往往要借助于企业的外部融资,尤其是信贷融资 的支持,当外部融资成本低于 IRR,企业更倾向于借助外部融资扩大再生产。 这三者从财务角度对应了 ROE 的杜邦拆解。三、展望:行业高景气有望持续,高端化&自动化&自主化是必然趋势,关注格局及企业商业模式变化展望 2021 年及更长期,我们认为,这一轮制造业投资的复苏已经启动且 2021 年能够持 续。这一轮制造业投资复苏的典型特征将为“制造升级”,具体体现在高端产品占比提升, 自动化改造比例提升,国产化程度提升三大趋势。(一)行业景气趋势:制造业复苏持续,制造升级背景下高端化&自动化是战略必然选 择1、从杜邦拆解的角度,投资周期已开启且持续从杜邦拆解的角度,ROE 三个因素的触底,预示下游制造业投资能力回升。净利率:疫情之后持续好转,企业利润空间的修复是资本开支周期启动的基础。资产周转率(产能利用率):疫情之后需求增速由负转正,完成筑底开始回升,将 带动企业现金流状况回升,进而持续带动资本开支上行。负债率:制造业企业负债率水平 2017 年之前一直在震荡回落,2018 年起趋势性回 升。但是我们观察企业融资情况,一方面看企业自身负债率,另一方面还要看当时 的宏观融资环境。2020 年流动性充裕,预计 2021 年货币政策保持稳健。2、此轮投资将侧重于技改、自动化升级等传统的制造业投资多以扩建厂房,采购新设备以达到扩大产能的目的,其主要结果是规 模的扩张。但是由于上一轮投资周期中,企业新增的产能过多,到目前为止仍有部分行业未能完全消化前期新增产能。本轮资本扩张周期,企业的投资着重点是对存量设备的 升级,以提升效率。相对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国的生产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以改善效率为目的 的资本支出与中国经济向高效率转型是不谋而合的,自动化行业将极大地受益于这一过 程。(二)行业格局趋势:高端份额提升+集中度提升+进口替代1、产业升级,制造业走向高端当前我国经济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换挡期,对应到制造业的升级就是由 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对应到的制造业中的设备类投资也随之升级, 体现为设备投资中的中高端产品的比例逐步提升。我们观察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之差,可以发现 2017 年和 2020 年这个指标持续走高,反应制造业投资向高技术领域倾斜的趋势。(注: 按照统计局分类,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 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 6 大 类。)制造升级,向高端发展对设备类投资的影响:机器人:机器人应用将逐步从简单的搬运、码垛等向更复杂的应用发展,结合 3D 视觉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范围扩大。激光:激光由于其自身的技术优越性,能使得加工速度更快、出产效率更高,代表 了智能制造的方向,未来渗透率有望提升。注塑机:大型机两板化、小型机电动化的趋势持续。机床:向高速度、高精度、高稳定性、更加智能、更加复合的方向发展。2、头部趋势愈发显著,对设备要求提升导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15 年后,无论是受益于供给侧改革,或者是行业发展阶段的影响,各个行业均体现出 集中度提升,头部效应越发显著的趋势。由于产业链的传导效应,广泛的制造业的集中 度提升,将导致设备制造业集中度提升。具体传导逻辑为设备类企业的下游行业集中度 提升,其在做新的一轮资本开支时将倾向于选择同样具备竞争力的设备类企业的产品,导致设备类企业集中度提升。机器人:工业机器人行业集中度较高,但目前主要为国外厂商占据。据 MIR Databank 统计,2020 年行业前十名市占率合计达到 67%,前五名市占率合计为 49%,前五名 企业分别为发那科、爱普生、ABB、安川、库卡。激光:以产业链中激光器这个环节为例,国内激光器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三市占率 在 80%上下,龙头依然为 IPG。注塑机:我国注塑机行业体现为头部企业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其他中小注塑机企业 数量众多但竞争力较弱的格局。龙头海天国际市占率达到 40%以上,二梯队企业伊 之密、震雄科技、力劲科技等也具备一定规模、技术和市场实力。机床:我国机床行业大而不强,市场极为分散,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 2020 年 11 月,全国金属切削机床企业数量 831 家,全国金属成形机床企业数量 530 家。机床是制造升级的重要基础装备,未来随着政策、资金以及企业自身成长,有实力的 企业有望成为市场整合者,市占率提升。3、技术进步叠加供应链安全保证,进口替代加速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由于美国以各种理由,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限制中国的全球 化进程,这使得国内行业供应链被迫进行调整。并且后疫情时代,国内产业链的可靠性 得到了验证,国产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我国制造业产业均经历本土市场培育-进口替代-出口拓展-供应全球各个阶段。很多产业 已经完成了进口替代过程,我们发现,能够完成进口替代历程的产业处于进口替代的时 期企业成长性强。目前我们追踪的四个通用自动化行业,仅注塑机行业国产化率较高,其他三个行业依然 面临进口替代的机遇和挑战。机器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在 25-30%之间,国产龙头市占率仅为 2-3%, 未来 3-5 年国产有望占据半壁江山,国产龙头市占率有望达到 10%以上。我国国产 的工业机器人兴起于 2015 年前后,彼时政策鼓励智能制造,推升了一波机器人投资 热潮,近年来热潮退后没有竞争力的国产小品牌逐步退出,剩下的国产品牌特别是 国产龙头品牌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品牌和渠道影响力,有望在这一轮市场景气中逐 步实现进口替代扩大其市场份额。激光:依然以激光器为例,国产品牌份额持续提升,龙头锐科激光的市占率从 2017 年 12%提升至 2019 年的 24%。注塑机:我国注塑机行业或已完成国产替代,目前国产品牌是市场主流,国产龙头 处于攫取全球市场份额的阶段。机床:国产化率有待提高,中高端设备进口替代空间弹性更大。根据 Gardner Intelligence的数据,2019年中国机床进出口金额为72.9亿美元,占消费总量的32.69%, 整体的国产化率不足 70%。而高性能、高精密度的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更低。 由于低档机床主要由国产厂商提供,我们假设进口机床集中在中高档,则中高档机 床国产化率仅为 20%上下。高档数控机床主要依靠进口。(三)公司模式趋势:通用设备专用化,考验企业管理能力通用设备的使用、自动化升级是下游几乎所有制造业都需要的,但对于自动化企业自身 来说,跨行业一直是难点和痛点。比如对于工业机器人来说,下游主要是汽车和 3C,其 他制造业渗透率较低。 究其原因,有一个观点认为对于装备制造业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并不仅仅来自于其 员工,而是来自于“Know-How”,Know-How 指从事某行业或者做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技 术诀窍和专业知识,一般为企业长时间运营积累而来的技术诀窍和制造流程及经验,是 一套完整的制造体系,所以 Know-How 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复制或再造。 我们观察一些通用设备的龙头公司发展路径,发现其成长的脉络是在一个个下游行业深 耕并突破后逐步做出规模的,我们称之为“通用设备专用化”。典型案例包括工控领域的 汇川技术、机器人领域的埃斯顿、激光设备领域的大族激光等。汇川技术 汇川技术成立于 2003 年,成立初期为销售单一产品变频器的公司,2008-2015 年,公司 布局打造综合电气自动化产品及解决方案,先后在注塑机、电梯行业获得成功,2013 年 起布局新能源汽车,2015-2016 年收购江苏经纬进入轨交牵引控制领域, 2017 年新一代 scara 机器人发布,目前自动化及新能源汽车均进入收获阶段。埃斯顿 埃斯顿在机器人业务上坚持通用+细分的模式,通用机器人依靠全产业链优势,以规模取 胜;在细分行业领域,更加聚焦行业标杆,为行业快速定制专用机器人。公司先后开发 覆盖了包含弧焊、搬运码垛、折弯、光伏、木工、压铸等行业数十种标准化工作站;在 在多个细分行业领域,发挥先发优势,占领行业领先地位。大族激光大族激光经历了从小功率激光打标→布局 PCB+LED→突破大功率、进入苹果→布局半 导体/OLED/新能源的成长历程。1998 年公司生产的 YAG 激光打标机通过各项质量检测开始量产;2002 年公司增加对 PCB 和 LED 领域激光智能制造的布局,中国第一台 PCB 激 光钻孔机在大族激光问世;大族激光成立后的 10 年内,公司深耕于国内工业激光加工设备领域并逐渐取得 龙头地位,特别是在小功率激光标记设备、激光焊接设备等领域成为市场上的 领导者,并且在 2009 年打入苹果供应链。与此同时,大族激光开始了对大功率激光制造领域的战略发展并于 2005 年完成 了大功率切割设备的产业化开发,先后有六款大功率激光切割设备进入市场, 并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此后公司不断研发更高功率、更多应用场景的各类激光设备,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等行业。2010 年,大族激光成立显视与半导体装备事业部成,聚焦于 LED、面板、半导 体、光伏、消费电子等行业的精细微加工、检测和自动化解决方案;2017 年,新能源装备事业部成立,同年实现营收 5.47 亿元,现已具备从电芯到 模组再到 PACK 整体装备供给能力。通过不断提升领域内的专业能力、实现通用设备专用化,大族激光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提供激光、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全系列激光装备(涉及包括打标、焊 接、切割、 PCB 钻孔、工业机器人等 200 余种工业激光设备)和系统解决方案,成长为 亚洲最大、世界排名前三的工业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厂商。这种情况考验的是公司的组织管理能力。随着公司下游逐步增多,运营效率的提升将进入瓶颈期,考验的是企业的管理能力,整合多个下游行业提升人均产出的能力。(四)各个细分行业逻辑侧重点各不相同机器人、激光、注塑机和机床四个行业虽然同属有“工业母机”性质的通用设备领域,但 每个行业由于自身发展阶段不同,当前时点的逻辑侧重点不同。机器人更看重行业空间 扩大和进口替代趋势,激光更看中渗透率提升和国产高端领域突破的节奏,注塑机更看 中出口和格局,机床领域高端看政策、低端看格局。1、工业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后疫情时代机器人换人加速,国产品牌技术进步促进进口替代工业机器人行业景气向上,千亿市场蓄势待发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景气拐点。从单月产量数据来看,行业复苏从 2019 年四季度开始(数 据详见图表 7、图表 8)。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增速数据 2019 年 10 月转正,结束了 2018 年下半年起的下降,2020 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疫情过后重拾升势。2020 年全年 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 237068 台,同比增长 19.1%,12 月单月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 29706 台,同比增长 32.4%,为历史新高。后疫情时代“机器换人”浪潮依旧,工业机器人密度的提升带来巨大市场空间,千亿市场 蓄势待发。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贡献了超过 30%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2019 年市场规模达 400 亿。但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仅为 187 台/万人,落后于 其他工业国家,有很大提升空间,若达到日本 364 台/万人的水平,则是一个年市场规模 800 亿的市场。未来在人口红利消失、人工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将像日本 20 世纪 80-90 年代一样进入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稳定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三年 CAGR 超过 20%国产机器人品牌技术进步促进进口替代国内产业链逐步完善,此轮行业复苏将伴随着国产化率的提升。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都较低。目前 70%以上的本体市场为 国外品牌所占据。核心零部件方面,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 3 个核心部件是工业机 器人的核心技术壁垒,分别约占工业机器人成本构成的 36%、24%和 12%,目前国内约 85%的减速器市场、70%的伺服系统市场和超过 80%的控制器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另外,市场份额仍较为分散且处于价值链偏低端,在汽车和 3C 等对于精度和稳定性要求 比较高的领域,大部分市场份额都是被外资品牌占据,我国大部分本体都是集中在码垛、 上下料以及搬运等相对低端的领域。根据 MIR Databank 数据,近年来我国机器人自主品 牌销量占比范围在 25-30%之间。而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在主要下游应用领域 电气电子设备和器材制造业和汽车行业中自主品牌分别占比约为 30%和 14%,均有非常 大的提升空间。国产机器人企业逐步加强技术研发及创新实力,随着我国机器人市场不断扩大,重点核 心零部件国产化的突破,本体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内外 技术差距不断缩小。未来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加强,国产化率有望逐步提升。工业机器人行业典型企业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和下游集成应用三部分。上游 是控制器、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零部件的生产厂商,控制器、伺 服电机和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中游是本体生产商,负责工业机器人本 体的组装和集成,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手臂、腕部等,部分机器人本体还包括行走 结构;下游是集成应用商,负责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用途对工业机器人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集成和软件二次开发。2、激光:应用场景突破持续拓展增量市场,进口替代势不可挡激光加工代替传统工艺,智能制造前景广阔激光的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相干性特点使激光加工兼具经济型和社会效益。 激光加工制造的特点在于激光易于控制,可以将激光加工系统、机器人系统与计算机数 控技术等相结合,柔性化程度高、加工速度快、出产效率高、产品出产周期短,行业具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进口替代打开百亿级存量市场,应用场景突破持续拓展增量市场。激光行业上游部件包 括光源材料和泵浦源等光学元器件,根据《2020 年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的统计,2019 年全球激光上游元器件市场规模超过 7 亿美元。全球中游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 147.3 亿 美元,其中工业激光器 49.3 亿美元;中国激光器市场规模接近 200 亿元,其中光纤激光 器出货量占总体的一半。中国下游激光设备市场规模达到 656 亿元,十年间年复合增长 率超过 20%。未来 OLED、半导体等新兴领域需求将有力拓展增量空间,同时 LED、PCB 配套自动化 设备也可打开细分领域天花板。全球激光市场下游应用拆分规模如下表所示:顺周期波动,二季度以来激光行业景气度较高,产业扩张势乘东风。从全球激光产业龙头近10 年季度数据看出,激光产业规模整体呈周期性波动向上趋势。得益于应用市场 的逐步成熟,目前国内激光产业的发展迅速,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迅猛。当前受工业制造宏观环境、终端产品创新周期、新冠肺炎疫情好转等多因素叠加影响,新应用拓 展将更加多元和成熟,激光产业有望迎来新的高速发展周期。进口替代势不可挡,高功率激光器已成竞争核心环节目前低功率领域已经完成国产化进程,中功率领域国产化过半,高功率领域国产化率正 在快速提升,国内厂商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上游除了泵浦源和有源光纤等核心部件尚 不能实现完全自产之外,其余元器件均由国内厂商供应。国外激光器厂商在中国的生存 空间进一步压缩,2019 年 IPG 在中国占有 42%的市场份额,较 2018 年下降 8%;锐科激 光的市占率从 17.8%提升到 2019 年的 24%;此外创鑫激光和杰普特分别占有 12%和 3% 的市场份额。激光器的国产化趋势或已确立,光纤激光器、紫外激光器、超快激光器是 具有极大国产化潜力的产品。当前激光器尤其是中低功率领域的价格战已进入白热化阶 段,产品升级、原材料自制率提升叠加高功率激光器产品性能提升有望助力国产化进程。3、注塑机:关注出口、关注格局注塑机即将热塑性塑料或热固性塑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种形状的塑料制品的主要 成型设备,在塑料制品的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于汽车、家电、3C、包装、物 流等产业。注塑机是塑料机械行业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国产量最大、产值最高、出口最 多的塑料机械设备。我国是注塑机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2019 年,我国注塑机行业规 模 233.02 亿元,同比增 2.7%。未来几年,预计我国注塑机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增长趋势。 长期来看,注塑机行业也有望处于螺旋上升状态。中国注塑机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三个主要原因:汽车轻量化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汽车行业需求增长将会大幅加快注塑机行业 的发展。 塑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韧性好、易加工、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在新型工业化进 程的背景下,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为注塑机行业景气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潜力凭借国内的价格优势,产品技术不断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国产注塑机企业全 球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场的庞大需求,将助力中国注塑机行业不断发 展。海外需求强劲,注塑机出口市场持续扩大。2018 年,注塑机进口数量为 7206 台,基本 和上年持平,进口额同比增长 4%,出口数量为 71929 台,同比增长 106%。2019 年受行业景气度下行影响,注塑机出口数量为 42602 台,同比降 40.8%;进口数量为 6335 台, 同比下降 12.1%。我国注塑机产业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未来有望看到国产注塑机龙头 进一步攫取全球市场份额。龙头企业有望受益于格局优化。目前我国注塑机行业呈现“一强多 X”的局面。“一强”指 的是海天国际,为行业绝对龙头,注塑机全球出货量第一企业,年产值超过百亿。“多 X” 指的是由伊之密、震雄集团、泰瑞机器、力劲科技、博创智能等组成的第二梯队集团, 虽相比龙头海天国际产品覆盖度和品牌知名度上稍弱,但能够维持 5 亿以上收入水平, 与行业众多小企业拉开规模差距。其中,在二梯队中,伊之密历史成长性好,过去 10 年 CAGR 达到 1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正在脱离二梯队成为真正的行业龙二。2020 年疫 情后注塑机行业迅速企稳回升,龙头企业如海天国际、伊之密均有扩产计划使其产能与 需求增长相匹配,在行业复苏趋势中受益弹性更大。4、数控机床:政策+格局变化,两条主线寻找投资机会机床作为工业母机具备明显的十年大周期性特征,目前处于底部趋势向上机床是“工业母机”,行业具有明显的 10 年左右的大周期性特征,目前全球机床行业仍处 于周期底部。机床与其他机器的主要区别在于,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同时也是制造 机床本身的机器,因此机床又被称为母机或工具机。机床行业大约每 7-10 年为一个商业 周期,在 2011 年全球机床消费量和产值达到顶峰后回落, 2019 年全球机床消费 821 亿 美元,同比下降 13.8%,2020 年从中国数据来看行业景气有所回暖,但全球行业仍可以 说是处于周期底部。从单月产量数据来看,疫情之后金属切削机床呈现复苏态势,单月产量同比转正(参见 图表 9、图表 10、图表 11、图表 12 中机床高频数据)。国产中高端机床迎来发展良机 中国机床行业“大而不强”,迎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2019 年中国机床消费 223 亿美元, 生产 194.2 亿美元,是世界第一机床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国产品牌占据中低端市场, 高端依赖进口。2019 年,中国机床进出口贸易逆差为 28.7 亿元,进口量占消费量的 32.69%。 尤其是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端机床,我国每年的进口数量均在 1 万台以上,2019 年进 口金额为 29 亿美元。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机床工业新的主力军,我国机床行业进入结构调 整,正在向着自动化成套、客户定制化和普遍的换挡升级方向发展,产品由普通机床向 数控机床、由低档数控机床向中高档数控机床升级。存量替换、数控机床升级和进口替代需求空间庞大。在需求最旺盛的 2010、2011、 2012 的三年中,金属切削机床共生产 241.3 万台,金属成形机床共生产 71.5 万台, 这部分都是有潜在的更新需求。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为 37.75%,金属成形机床数 控化率更低,整体数控化率在 30%左右,而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数控化率 遥遥领先中国。另外,整体的国产化率不足 70%,中高端机床国产化率约为 20%, 高端机床国产化率不足 10%。因此国产中高端数控机床拥有广阔的提升空间。国家重视,众多政策推动行业发展。中国从不同方向和角度提出了众多促进发展精 密数控机床、高档数控机床及其技术研发的政策。在 2015 年工信部出台的《中国 制造 2025》规划中明确提出 “到 2025 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 有率超过 80%。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备总体进入世界强国行列”。5、总结:四个细分行业的比较从历史成长性上看,过去 10 年 CAGR,按照过去 10 年(2009-2019 年)需求的 CAGR 来排序,机器人(38.2%)>激光(21.1%)>塑料机械2(10.03%)>机床(-3.18%),机 器人和激光行业成长性特征更为显著。 从行业规模看,机床>激光设备>机器人>注塑机。 从行业集中度来看,注塑机>激光器>工业机器人>机床。 从国产竞争力上来看,注塑机>激光>机器人≈数控机床。详见原报告。(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在我国处于后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基于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客观需求、国家对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扶持、相关产业技术逐渐成熟等因素,未来我国工业自动化设备行业前景广阔、市场空间大、发展潜力良好。1、政策分析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包括《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关于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意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关于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的通知》、《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在内诸多政策支持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为加快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市场分析(1)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自动化生产转型升级需求迫切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劳动人口数量的下降,劳动力供给拐点出现,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82,461.00元,最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为9.88%。随着我国政府提出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未来人员工资水平将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直接影响制造业企业的利润水平。(2)自动化设备的定制化程度高由于自动化设备涉及诸多的下游行业,下游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区别较大,对自动化设备的实际需求也各不相同,同行业客户因各自产品生产工艺的不同导致其对自动化设备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标准化生产设备无法有效满足不同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因此自动化设备生产厂商必须根据下游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化设计、生产才能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3)自动化设备需求旺盛,未来增速明显加快,市场空间广阔近年来,全球自动化设备销售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01-2017年期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由7.8万台增长至38.1万台,复合增长率为10.42%,预计2019年销量将达到41.4万台,2017年至2019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12%。消费电子行业和汽车制造业对自动化设备需求长期处于较高水平,2015年全球消费电子业和汽车制造业的自动化设备销售量分别占全球自动化设备销售量的25.41%和38.39%。消费电子行业和汽车制造业是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的两大下游行业,对自动化行业增长具有重大影响。(4)工业自动化行业存在明显技术壁垒工业自动化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随着下游产品更新迭代,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需要紧跟下游产品研发动态、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以满足客户多样的生产需求,同时还要兼顾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业内企业在正式生产设备前需要经过长期的设计和研发积累,研发设计完成后还需要与客户及时沟通,结合客户产线及产品特性生产、调试样机,并进行相应的技术开发,即使在量产后也需要为客户提供持续性的专业技术服务,因此本行业的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 3、竞争企业分析自动化设备应用和需求领域较广,具体设备型号和功能各异,行业集中度较低,地域性强。行业内竞争力较强的公司有:运泰利、赛腾股份、博众精工等。上述主要公司的基本情况如下:图表 22:行业主要竞争企业及其产品的主要对比情况一览表企业简称企业简介珠海市运泰利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简称“运泰利”)运泰利成立于2004年,主要从事精密测试设备和工业自动化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测试设备的下游客户集中在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领域,测试设备产品主要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脑、可穿戴设备生产过程中的测试环节;工业自动化设备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自动化设备及综合解决方案,产品包括自动化装配设备、全自动组装测试线等。下游客户主要分布在电子、汽车、新能源和医疗行业,主要客户有鸿海集团、纬创资通、光大集团、瑞声光学等。2015 年运泰利被长园集团(股票代码:600525.SH)收购。苏州赛腾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赛腾股份”)赛腾股份(股票代码:603283.SH)成立于2007年,从事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主要产品包括自动化组装设备、自动化检测设备及治具类产品。主要运用于消费电子行业,适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组装和检测,主要客户有苹果、JOT 公司、广达集团、三星电子、纬创资通、英华达集团等。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博众精工”)博众精工成立于2001年,注册资本3.6亿元,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研发、销售、生产和服务,主要产品包括工装夹(治)具、单机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流水线、智慧工厂整体改造。产品应用于消费电子、家电、汽车、日用化妆品等行业,客户包括富士康、微软、英特尔、广达集团等。博众精工拟进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其招股说明书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预披露。数据来源:公司官网,尚普华泰咨询整理4、风险分析(1)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的风险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仍不排除短期内导致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速放缓或下滑,从而可能对公司的工业自动化设备与配件的需求造成负面影响。(2)技术创新风险由于工业自动化设备具有定制化和非标准化的特点,将客户特定产品理念快速转化为可靠性强、可实施性高的设计方案和生产方案,是行业内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的关键。如果无法开发出符合客户生产制造升级换代要求的工业自动化设备产品,将对行业内企业市场开拓构成不利影响,从而对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本节选资料出自尚普华泰发布的《工业自动化设备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和后续工作的落实,智能制造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的结合点,成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受到资本及产业界广泛关注。为此,我们于近期组织了智能制造系列调研,针对机器视觉、MES、工业信息安全等领域与硬件供应商、海外品牌代理商、系统集成商、第三方研究机构等多领域产业专家进行了深入沟通。现将机器视觉调研结论整理如下,其他主题调研报告及后续调研活动会陆续推出。在人工成本增加、制造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要求提高、产业技术升级等多因素推动下,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2016年将达到百亿级市场规模。机器视觉拥有效率高、精度高、稳定性强、可适应危险环境、感光范围广等人工视觉无法比拟的优势,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医药、食品与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等领域;国内机器视觉行业自2009年以来进入高速发展期,年增速达到15-20%左右。电子行业对品质的高要求和快速迭代,带动机器视觉检测需求,成为最大的市场;汽车、医药等行业渗透率也在逐渐增加。1. 以Apple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公司对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已达到人眼无法满足的精度要求;2. 电子产品的快速迭代使得企业不断自动化升级改造、新建、扩建生产线,拉动机器视觉检测需求,电子行业已成为最大的下游市场。随着公众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和自动化改造的深化,机器视觉在汽车、医药等行业的渗透率也在逐渐增加。与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机器人、安防等概念的共振带来新的机遇,想象空间巨大。机器视觉模仿和替代的不仅是人眼,而是一整套视觉系统。凭借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机器视觉不仅可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未来更可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想象空间得以拓展。国内部件企业在软件算法及硬件成本上均不具有优势;系统集成及设备制造是国内企业的着力点。机器视觉部件的门槛主要体现在软件算法上,而目前国内企业在处理速度和能力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行业起步晚,出货量少,硬件价格上也没有优势;而凭借对客户工艺更深的理解和高质量的服务,国内企业在系统集成和设备制造方面优势明显。深圳辰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机器视觉、工业智能化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由一支中国科学院机器视觉技术研究的精英团队在深圳创立。辰视智能拥有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维视觉引导、机器人运动控制、视觉检测、三维建模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并研发了机器人三维视觉引导系统 、机器人二维视觉引导系统、三维检测系统、产品外观检测系统等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的智能产品。以高效·低成本·模块化的方式为自动化集成商、自动化设备厂商、机器人厂家提供机器视觉的相关解决方案。 辰视智能致力于技术的不断研究、创新、突破,为合作伙伴提供世界领先的机器视觉产品及技术。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前言自动化设备面向整个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更符合当前“高质量发展”的时 代特征,具体包含了通用、专用自动化两大类。其中,专用自动化面向下游的3C、 光伏、锂电等行业,受到下游投资节奏的影响;而通用自动化的应用领域、客户结 构更加复杂,具体包含了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激光器等产品,本篇报告聚焦于 通用自动化。一、通用自动化:高质量发展,大周期与小周期嵌套(一)制造业投资驱动力经历三轮切换 制造业投资是企业主体基于自身经营状况作出的经济型决策,构成各类机械设 备企业的需求来源,因此从微观来看,其投资节奏与机械企业的需求和利润基本匹 配。我们统计了1649家制造业企业的投资情况及330家机械公司整体业绩。2010年 以来,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开支增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下滑,其增速中枢于16Q3- 18Q3出现持续2年左右的抬升,并于18Q4开始再次下滑。同期,机械企业的收入及 利润情况于16Q3也出现较大幅度改善,18年在基数效应作用下增速中枢有所下滑, 整体进入低增速区间。我们按照国家统计局以及上市公司制造业相关企业,将其分为原材料与资源加 工、中游制造业、消费品工业这三个大类进行分析。宏观口径上,2004年以来的3轮制造业投资周期,主要的增长动力经历了从中 游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原材料与资源加工的切换:04Q1-10Q2主要增长动力为中 游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10Q2-16Q3主要增长动力切换至消费品工业;而从16Q3 开始的本轮周期,原材料与资源加工行业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复苏,其增速的成长性 也相对较高。由于名义GDP增速的下行,还受到我国去产能、制造业转型和第三产 业崛起等多种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的中枢在几轮周期中是有明显下降的。我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在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制造业追求产业规模, 不断扩大生产能力,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GDP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 工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当前,我国面临低端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不足的现状, “去产能、去杠杆”促进国内制造业逐步向高质量模式发展。工业自动化的总需求是大周期与小周期的嵌套,其大周期的核心逻辑是降本增 效、机器换人,符合国家当前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但也要受到以制造业投资为核心 的波动影响。从微观视角来看,制造业企业的投资意愿是以盈利为基础的,取决于 当时的产品需求、价格、产能利用率以及融资环境等,其投资情况可以反映在设备 企业的订单上,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就是预收账款与存货的同步上行。设备企业 从签订订单,到确认收入、实现业绩改善还存在一定的时滞,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设 备企业的生产、交付周期,以及客户的收货确认。重点标识包括:下游行业利润及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PMI、PMI生产及新签订 单指数、设备企业订单、预收账款及库存水平等。(二) 下游投资意愿改善,中游设备端迎来拐点 当前的需求正在逐步企稳的过程中,从2019年的趋势来看,3C制造业利润总额 增速转正,汽车制造业利润仍在下滑但降幅略有收窄。 企业业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3C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1%, 相比18年提升6.2pct;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下滑15.9%,但降幅逐步收窄。 投资意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3C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16.8%,环比11月提升3个pct;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滑1.5%。 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前两个月3C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 同比下滑8.3%、41%。受到下游制造业投资波动的影响,通用自动化产品短期内承担了较大的增速压 力,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在自18年9月以来持续下滑,但19年10月增速翻正,10-12 月连续三个月正增长。后受疫情影响,2020年前2个月工业机器人产量累计下降了 19.4%,等待疫情得到控制后有望释放。海外的订单也在加速回升,根据日本经济 产业省的数据,2020年1月日本工业机器人订单568亿日元,2月平均增速33.88%, 订单增速呈现加速回暖的趋势。下游投资意愿改善,带动中游设备端迎来拐点。(三)发展阶段对比,中国仍为世界工厂 世界历史上存在多次产业转移的现象,例如半导体产业从欧美转移至日韩,再 转移向中国等。我国目前人口红利的逐步释放完成,用工成本的逐渐提高,一些产 业例如纺织业等,选择将中国工厂转移至越南、泰国等人工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 我们认为,整体制造业的核心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仍然保留在中国,主要逻辑体现 在两点:1.我国拥有较大的消费市场、完善的运输物流体系和港口贸易;2.我国制造 业规模仍稳步增长,并逐步迈向高端化。从消费水平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2019年人均GDP达到70892元, 人口数突破14亿,其中沿海省份基本迈入发达国家水平,而纵观历史,世界工厂往 往会拥有较大的消费市场。其次,从物流体系来看,美国和德国通过大幅扩建铁路, 建设了覆盖全国的铁路网,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承受自英国、法国等地外迁出的 工业。目前,中国拥有庞大且完善的铁路网和公路网,并在持续扩大铁路建设规模, 越南、印度等可能承载制造业转移的地区,其铁路里程则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的态 势。对外进出口方面,根据世界银行的披露,2018年世界十大港口中,中国占据8 席,其中舟山港和上海港更是分列头两名,中国已成为世界货物周转的中心。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在未来长时间内仍将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虽然相对于越 南印度等国,在人力成本上有着一些劣势,但随着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产 业逐渐转移,中国高素质人才逐渐涌现,工业制造自动化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中国 制造业降本增效的过程也在持续推进。产业链国内外发展阶段对比: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通用自动化行业主要分为 核心零部件、智能设备、系统集成。中国企业在零部件领域有所突破(以伺服和控 制系统为主),但在减速器、编码器、运动控制等方面,我国企业与外国仍有一定 差距;而国外由于较高的技术壁垒,部分领域形成寡头格局,份额高度集中。智能设备方面,中国机器人的发展速度显著更高,以激光器为代表的新技术逐 渐形成应用。从机器人角度看,海外工业机器人主要集中在汽车工业领域,并以重 负载型为主,承担大量的搬运、切割等工序。中国与海外不同在于,我国摸索了大 量领域适用工业机器人的可能性,例如:食品加工、光伏、新能源等,并且大量配 置低成本的轻负载型工业机器人。在更大规模、更多行业应用以及更低物流成本的 共同促力下,国内工业机器人普及速度要远超国外。在新的技术应用方面,国内企业对中国先进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激光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国内企业在对国外进行“国产替代”的同时,也积极开拓产品的应用场景,对低效 率的相关可替代产品进行“技术替代”。最后,中国的集成商有能力跨行业发展、多领域布局,结合当前5G、工业互联 的发展,将有力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整体经济上行的时候,多领域 集成商可以迅速扩大自己在增长速度较快行业的业务,并灵活的调节企业内部的资 源分配。总体来看,中国目前处于需求起步阶段,下游市场广阔且正逐步拓宽新的业务 领域,呈现出更高的发展速度。 二、智能设备:渗透率快速提升,应用场景逐步拓宽(一)工业机器人:中国的发展速度显著更高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工业机器人渗透率快速提升。根据IFR的数据,2013至 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复合增长率达到33.3%。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是因为其 受益于“机器换人”、工业互联网技术发展、国内经济快速增长,自09年到18年, 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翻了27倍;日本在初始阶段,80-90年产值共增长7倍,除2018 年以外,中国增速始终高于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仍然距离韩、日、德等传统工业强国很大的差距。根据IFR的数据 ,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为140台/千人,而日本、韩国和德国分别为327、 774和338台/千人。韩国工业体系衍生自汽车、半导体产业,德国工业体系衍生自汽 车产业,日本工业体系衍生自汽车及机械产业,上述产业是自动化水平相对较高的 产业,也使其机器人密度较高。而中国拥有全产业链,汽车产业和3C产业仅仅是国 内制造业的一个部分;在纺织、煤炭等传统行业,由于工艺非常成熟,工业机器人 渗透率较低。而在新能源锂电、光伏等新兴行业中,工业机器人仍在切入制造流程 的工艺中,目前渗透率处在一个稳步增长的过程。日本在文化、社会等层面与中国高度相似,同时,日本在工业机器人引入初期 也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日本工业机器人拥有3个快速发展阶段:1.初入阶 段(1980-1991),该阶段日本工业由于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大量不足,制 造业企业对工业机器人需求极高。2. IT成熟阶段(2002-2005),该阶段随着信息 技术、编程技术的提升,工业机器人能替代人工进行的操作进一步提升。3.中国市场促进阶段( 2013-2018),随着中国对高端、智能制造的追求,企业自动化变革 动力提高,日本工业机器人大量出口中国。中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机器人的初入阶 段,并向IT成熟阶段进行转型。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首次出现负增长,行业 发展需要新的促进动力,我们认为该发展动力即软硬件结合的企业降本增效过程。从企业整合角度来看,日本工业机器人企业在初期达到282家的高峰,后续通过 整合并购,至2007年还剩108家,FANUC、安川等都是80年代发家的工业机器人企 业。2017年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已达6500余家,但新注册企业数相较于2016 年下降了15%,中国机器人行业历经高速发展后有望迎来整合阶段。历史上汽车产业由于流水线式的作业流程,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较高,也是 自动化改造相对成熟的领域。12-18年,电子产业成为拉动机器人销量的核心要素, 其销量规模仅次于汽车行业;而未来工业自动化需求将向低渗透率行业扩散,如锂 电、食品加工、家电等,这些行业的资本扩张有望成为驱动因素。当前中国经济成 长属性依然突出,在新兴产业资本扩张的小周期波动下,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 呈现出周期和成长结合的趋势。国内外生产效率对比:工业自动化的典型产品包括机器人和数控机床,前者的 销量自2013年开始爆发,而后者在中国的发展已超过10年,然而中国制造业的制造 效率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从人均产值来看,2018年美国制造业人均产值达到298万人民币/人,接近中国 制造业的3倍(2018年人均产值为105万人民币/人)。具体到细分行业,中美在汽车 制造业的生产效率相差最多,其中美国交通运输设备人均产值429万人民币/人,领 先中国185万人民币/人,主要在于汽车行业是世界上最先引入自动化的产业;而这 种差距在家具制造业的表现最不显著。(二)四大家族的模式:产业链一体化 目前国产机器人企业已经实现了对全产业链的覆盖,减速器方面有中大力德、 上海机电等进行对RV、谐波减速器的投入研发、产品升级。伺服系统方面则有埃斯 顿、汇川技术、广州数控等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数控机床转型企业。本体制造方面则以埃斯顿、新松机器人等为首,积极开发产品序列,实现技术升级和国产替代。 下游集成商更是百花齐放,其中拓斯达、克来机电等已表现出行业龙头的潜质。四大家族的模式:产业链一体化。具体到企业发展历程,以四大家族为例,呈 现出两个特征:1.核心零部件自主生产。国际四大家族均拥有成熟稳定的运动控制 系统业务;而发那科和安川除了编码器和减速器以外零组件均实现自主生产;ABB、 KUKA以核心部件控制器为主。2.积极拓展系统集成业务。KUKA本身以汽车产业系 统集成业务起步,近几年通过收购Alema、Swisslog切入航空航天和物流自动化业 务;2017年,ABB通过收购贝加莱成为全球最大的机械与工厂自动化解决方案商。 发那科和安川也纷纷在世界各制造业大国设厂,提供一系列的系统解决方案。结合 四大家族实践经验,产业链一体化实现方式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发展模式。(三)埃斯顿:产业链一体化,具备中长期技术积累 埃斯顿的业务覆盖了从核心零部件和运动控制系统,到工业机器人本体和系统 集成应用。根据年报数据,埃斯顿已经实现了80%零部件的自主化。对于自主核心技术的重视以及全产业链布局,保障了埃斯顿在国内机器人行业的领先地位。受制造业投资波动及下游需求放缓的影响,公司业绩出现下降,2019年前三季 度公司营业收入9.68亿元,同比减少9.11%,归母净利润57百万元,同比减少18.9%。 19年8月,公司与控股股东合计以现金1.96亿欧元收购德国Cloos100%的股权,后者 是全球机器人焊接领域的领先公司,下游市场主要来源于工程机械、商用车辆、农 业机械及轨道交通等,本次收购有利于公司占领细分产业的高点,获得先进焊接技 术。另外,公司推出第三期股权激励计划,期权行权价格6.58元/股,限制性股票授 予价格4.39元/股,考核目标以2018年收入为基数,20-22年收入增速不低于20%、 50%、100%。公司上市以来围绕机器人产业的并购主要遵循3条主线:(1)加强零部件布局, 收购Trio向高端运动控制解决方案商转型;(2)机器人智能化布局,公司收购 BARRETT、意大利Euclid,掌握了机器视觉技术和康复医疗机器人的生产;(3) 扩展系统集成,收购普莱克斯、南京锋远、M.A.i.、扬州曙光、湖北机器人,向军工市场和内地市场进军。公司的收购目标均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注重标的业务的战略 协同效应,或与主业高度互补,或有利于市场开拓。风险提示:行业竞争格局加剧;下游汽车、3C制造业投资大幅波动;宏观经济 的波动;公司并购整合效果不明显。(四)激光器:光纤激光蓬勃发展,新应用逐步成型 除了工业机器人,大量的国内企业同样在关注激光器,并逐步形成新的应用场 景。激光切割有着柔性化程度高,切割速度快,生产周期短等诸多优势,是钣金加 工的重要发展方向。由于高功率激光器的切割速度快,生产效率高,产品生产周期 短,在金属板材切割方面主要实现对水、火、等离子切割的替代。目前国内激光器企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基本覆盖全产业链。并且主要的激光设 备集成商已经被国内厂商垄断,大族激光、华工科技等国产激光装备企业占据较高 份额,也为上游和中游的国产替代提供了机遇。全球光纤激光器市场保持快速增长,自2015年的97.1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 137.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2.3%。同时,光纤激光器在整体激光器中的渗 透率也在不断提升,2018年超过整体市场一半达到52%。光纤激光器市场快速增长 的逻辑:1.整体激光器市场高速增长;2.光纤激光器渗透率高速提升;3.光纤激光器 替代CO2等气体激光器,技术水平发展和规模效应体现将会降低成本。亚太地区为全球最主要的光纤激光器市场,由于亚太地区集聚了全球重要的汽 车业、传统制造业和半导体行业,对光纤激光器需求旺盛。根据Technavio预测,2018 年亚太地区光纤激光器市场规模为8.72亿美元,2021年有望达到13.26亿美元,在此 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4.99%。除了一系列工业制程的激光器应用外,新的技术应用场景逐步被开发。激光设 备由于其高功率、高聚能、高精度的特征,在通信、医疗、仪器测量等领域同样展 示了自身的适配性。(五)锐科激光:产品迭代,向高功率突破 锐科激光自2007年成立以来,先后多次对国产激光器功率进行突破,从低到高, 由易至难研制出我国第一批25、400、1000、4000、10000W光纤激光器,成功实 现我国高功率激光器从无到有的突破。技术上的突破带来产品组合的扩展,同时也 让锐科激光拥有了抢占中国市场份额,实现国产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自 2018年末及2019年初开始,锐科激光对光纤激光器行业龙头IPG展开价格战, 根据季报的披露,IPG中国地区自18Q3以来持续下行。根据测算,2019年IPG中国 市场占有率下近20个pct。锐科发起价格战的优势:1.产品性能无显著差异,高功率 激光器技术水平一致。2.国内企业经营效率更高,带来更高的净利率水平,IPG 19Q4 净利率已经降到了13.71%,锐科则保持20%以上的净利率。3.费用率更低,仍存在 压缩空间。4.市场敏感性更强,深耕本土、进口替代。风险提示:下游市场需求波动风险;国际贸易摩擦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国家产业政策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三、系统集成:新时代下的中国特色,跨行业发展(一)跨领域发展,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处于机器人产业链的下游应用端,为终端客户提供应用 解决方案,其负责工业机器人应用二次开发和周边自动化配套设备的集成,是工业 机器人自动化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的工业机器人最初由汽车产业所带动,汽车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易于将复 杂加工动作进行拆分,适合用机械设备,也是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当前,汽车 行业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占比超过30%,国外主流的系统集成商包括杜尔集团、柯马 以及四大家族均集中于重负载的汽车行业。分地区来看,国内系统集成商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西南地 区,根据MIR的数据,其中珠三角占比34.3%,长三角占比31.8%,京津冀及西南地 区分别占比10.7%和6.7%,4块地区合计占据中国系统集成商数量的80%以上,也和 中国经济规模、产业发展水平有着高度相关性。其中京津冀地区系统集成商主要从 事汽车产业自动化,长三角地区则常年是国内3C产业的基地,广州地区更是中国电 子产业、汽车产业及其他轻工业的重要产区。当前中国自动化产品的渗透体现在各个行业中,除汽车、3C以外,家电、食品 饮料、医疗等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部分公司实现了跨领域、多行业的发展。在应 用方面,国产集成商主要以搬运、码垛等精度和负载要求较低的应用方式为主。我们对终端领域做了分类,其中汽车的自动化应用较为成熟,根据我们的产业 调研,针对汽车产业系统集成之后的设备价格是机器人本体价格的3-4倍,市场空间 较大。汽车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也决定其毛利率水平较低,东杰智能、三丰智能 和哈工智能的集成业务毛利率均低于24%;而 3C、锂电等领域集成商盈利能力更强。我们看好系统集成商率先实现业绩突破,主要理由如下:1.系统集成的市场空间相对更高,其优势有两方面:一是市场推广,系统集成 商有渠道优势;二是需求响应,集成商更加贴近客户,能够对客户需求做出更及时 的反应。2.价格下滑回收期缩短,机器人普及率提升。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机器人制造 成本下降形成的“剪刀差”之下,机器人的投资回收期还将进一步缩短,集成商销 售规模的扩张是可以预见的。3.价格战对于上游企业盈利影响波动较大。我们将机器人企业毛利率针对本体 设备价格、核心零部件价格做了敏感性分析。基本假设: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 器占机器人本体成本比例分别为26%/18%/17%,假设其他零部件价格不变,减速器价格下降 10%,则对应本体设备利润率提升2.61pct。换一个角度来看,在利润率基 本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当机器人本体价格下滑5%,减速器价格需要下滑20%才能抵 消对于盈利能力的影响。目前国内企业面临外资的价格战竞争,上游零部件企业受 到的盈利波动相对更大,而下游系统集成商相对弱敏感。集成商案例研究:以德国杜尔集团为例。杜尔集团真实的自动化集成业务规模, 从2006年后基本就停止了增长,营业收入规模基本保持在13亿美元左右的体量,其 增长主要依赖于新的外部并购。杜尔集团自2010年开始,平均每年并购3家企业,这些企业大多进入杜尔的木 工工艺部门和环境清洁部门。系统集成部门在近10年内未有大规模的并购,其营业 收入基本保持在一定规模。2015年以来,系统集成部门单季度营收一直在3亿欧元 上下波动,并且净利率同时也在4%-8%区间内浮动。为何单一领域系统集成商会有比较明显的天花板?主要是因为行业依赖和产品依赖度高,全球的汽车制造业在 2005年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高,同时波动减弱, 加上汽车产业的自动化率已经非常高,所以其集成业务表现相对比较低迷。(二)时代特色:工业互联网促进国内自动化需求 随着我国制造业逐渐向高质量、低杠杆层面发展,国家新提出工业互联网应用 场景来提升我国制造业高质量水平。在应用层次方面,国内的工业互联网可以大致 概括为两个层次:网络层和平台层。其中,网络层主要实现人、机器、车间、企业 等主体以及设计、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全要素的泛在互联, 以及数据的顺畅流通。平台层则包含接入层、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其中接入 层和基础层承担着终端联通、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平台层押生数国汇性个折等基 础职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算法,构建结合OT的知识库,支持最终呈现,同 时支撑各类个性化应用的开发;应用层则针对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深度绑定。在所需设备方面,国内工业互联网实现则需要一定的硬件基础,尤其是具备数 据传输和记录功能的自动化设备。软件层次方面,国内的软件开发、编程技术和ERP 等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使用已趋于国际一流水平。在企业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不仅 仅需要平台应用层的软件,更需要网络基础层的具备统计数据能力的自动化设备。与国外相比,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生产管理和金融需求方面,主要 是因为我国中小企业众多,该部分企业期望融入工业互联网制造体系,扩大生产规 模、提高生产效益。中小企业的再生产需求,随着工业互联网进一步扩大,对自动 化需求也更高。同时,我国工业互联网应用在设备管理方面仍距离国外制造业强国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因为我国自动化设备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国外多个国家采购,设备之间 的系统不兼容,联系不能打通。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给国内自动化企业进行国产 替代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根据《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白皮书2018》的数据,分行业来看,自动化程 度高、应用价值较大且设备占比较高的行业中工业互联网渗透更快。机械、电子、 交运、电力合计占据74%的应用案例。其中,电力、电子行业受益于新兴产业信息 化程度较好,而钢铁、石化、机械等行业则主要受益于资本密集,下游资金投入意 愿较高。总体来说,自动化程度较高和固定资产投资意愿较高的行业愈发会受益于 工业互联网带来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提升红利。(三 )拓斯达:大客户战略实现逆周期成长 公司创立初期以注塑机配套业务作为开端,于2009年适时推出了自动化供料及水电 气系统,2011年起先后成功投放直角坐标机器人、多关节机器人,以及各类自动化 解决方案,实现由单一设备制造商向自动化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变。当前,公司的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应用系统、注塑机配套设备 及自动供料系统、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根据年报的披露,2018年上述三大业 务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0.3%、19.6%、20.1%。在下游需求波动、行业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公司积极调整发展战略,重点关注优质 头部企业,深挖龙头客户的自动化需求,实现了逆周期成长。2019年前三季度实现 收入10.89亿元,同比增长28%;归母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11%。自调整战略以来,公司有效拓展了立讯精密、比亚迪等大客户,同时开拓了食品包 装的大客户韶能股份、新能源客户NVT等,下游行业涉及广泛。根据公司《公开增发招股意向书》的披露, 19H1公司来自立讯精密的收入为8767.95万元,占比12.08%。 当前,公司主要是智能环境部门与立讯精密展开合作,并有望通过前期的水电工程 项目进而拓展自动化业务订单,未来订单空间可期,从而有望带动利润率的进一步 提升。另一方面,在机器人产业链上,公司持续加大对于控制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零部件 技术的研发,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我们认为,2020年以5G手机为代表的电子行业需求有望迎来快速增长,公司转型大 客户战略有望充分受益多行业资本开支周期的增长,叠加下游制造业整体投资增速 回升,有望充分释放利润弹性。口罩机业务有望显著增厚公司业绩:当前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公司适时推出 了口罩机业务。当前的医用口罩及N95口罩是纺粘层(Spunbond) -熔喷层(Meltbond) -纺粘层(Spunbond)构成的三层结构,中游设备端的主要加工步骤为:上料-折叠鼻梁筋上料-口罩形状裁剪-口罩裁断-本体翻面-耳带上料及焊接-成品下料。根据公司的驼驮科技公众号的披露,公司推出一拖二全自动平板口罩生产线, 由一台主机(口罩成型机)加两台耳带焊接机(外耳带)组成,每小时产能约4000 片口罩。公司近日在全景网互动平台表示,已在短时间内研发出口罩机并持续技术迭代 ,形成有线上服务支撑的稳定出货能力,截至3月初口罩机已出货300套以上, 协力抗疫各条战线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如果按照当前50万/台的价格来计算,对应收 入规模约1.5亿元,显著增厚公司业绩。风险提示:下游制造业投资增速不及预期,主要客户资本开支不及预期,宏观 经济大幅度波动,口罩机业务拓展不及预期。(四)克来机电:享受汽车电子优质赛道,享受下游扩产红利 全球汽车电动化提速,迎来扩产周期。汽车电动化已成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趋 势,大型车企纷纷加大电动化布局。根据路透社2019年11月4日报导,德国政府将 自2020年起展开扩大电动车补贴的五年计划,提高对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补贴。 2019年4月17日,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通过了相关法规为2020年后的欧盟新乘用车和 货车制定二氧化碳排放性能标准,于2020年1月开始启动。补贴加码叠加排放趋严, 欧洲迎来汽车电动化浪潮。目前欧洲汽车电动化率仍处于起步期,随着欧洲车企纷 纷开始启动电动化战略,未来五年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快速崛起。国内市场,《发展规划》明确中期目标。2019年1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 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 意见,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 起草了该《发展规划》,力争经过十五年持续努力,使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 到国际领先水平,纯电动汽车成为主流,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公共领域 用车全面电动化,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趋于普及,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 社会运行效率提升。此次《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 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30%,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 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全球汽车电子市场快速壮大,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我国汽车电子市场 2012-2018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22%,预计2021年将达到8894亿元。汽车电子助推 逻辑主要有:1.整车电子产品渗透率上升,通讯进步和芯片的价格下降,共同促进 了传统汽车中电子产品的渗透率;2.中高档轿车占比提升,中国经济环境的愈发向 好,消费者会将目光更多投向中高档车型;3.新能源车对传统轿车的替代,新能源 车汽车电子含量高达65%以上,其对传统燃油轿车市场的替代将会迅速提升汽车电 子对整车渗透率。目前来看,占据中国汽车电子市场绝大份额的仍是外资零部件企业,其中博世、 大陆和电装共占据超过30%的份额,世界前十的汽车零部件厂商也纷纷在华投资建 厂。汽车电子巨头积极加快新能源领域布局,自动化应用方兴未艾。新能源汽车的 发展将推动汽车电子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根据IC Insights,预计2017-2021年汽车电 子复合增速6.4%,将是增长最快的终端应用,同期通信、电脑、消费电子增速分别 4.8%、3.3%、4.5%,预计到2021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接近2000亿美元。在汽 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下,动力系统、安全系统(无 人驾驶等)成为汽车电子巨头重点布局方向,有望成为未来汽车电子主要增长领域, 这将持续推动对智能装备的需求。克来机电:把握汽车电子优质赛道,享受新能源扩产红利。当前公司已成功切 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断有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领域的新生产线订单落地,市场开 拓成果显著。根据公司《可转债募集说明书》的披露,公司已获得BOSCH的IPB驻 车制动器和BRM能量回收加速辅助控制器项目全球供货的框架合同。前期公司发行1.80亿元可转债,用于智能制造生产线扩建项目,拟针对新能源 汽车市场,新增在车载能量回馈控制器智能总装与在线检测生产线、新能源汽车驱 动电机疲劳老化测试系统成套设备等两类产线的制造与服务能力。项目建成达产后, 公司将新增五大类柔性自动化生产线(BRM生产线、IB2生产线、48DCDC生产线、 3U驱动器生产线和eAxle电桥生产线)的产能,此外,公司将新增新能源汽车驱动 电机疲劳老化测试系统成套设备,将以此设备为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疲劳 老化测试服务。根据《可转债募集说明书》,募投项目达产后预计产生收入2亿元。根据公司可转债募集说明书的披露,截止2019年8月公司已经签署落地的在手订单 总额为2.39亿元,同时公司还储备了大约1.6亿元的潜在订单。公司在2019年上半年 所执行完毕的新能源车相关订单金额增长较快,一方面是由于公司技术的进步,能 为客户提供更为完善、更富有技术特点的产品;另一方面是由于博世、联合电子等 下游客户加快在新能源汽车电子零部件等领域的布局、对新能源汽车相关的自动化 生产线需求快速增长。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1亿元,同比增长52.9%;实现归母净利润0.70 亿元,同比增长65.0%;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29.1%、净利率15.7%,分别较 上年同期提升0.28个百分点、2.01个百分点。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大幅退坡,国家宏观经济大幅波动,下游企业 扩产不及预期。四、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投资建议: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工业机器人展现出更高的发展速 度,以激光器为代表的新技术也逐渐形成应用;同时,我国的系统集成商实现跨行 业、多领域发展,结合5G、工业互联的时代特色,将有力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我们建议优选在前期下行过程中,通过产品升级、技术进步、战略调整,实现行业 地位上升的优势企业,重点包括:(1)深挖大客户需求,实现逆周期成长的系统集 成商拓斯达;(2)收购Cloos强化国际布局的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3)享受下 游扩产红利的克来机电。建议关注价格战趋缓、国产替代加速的激光器龙头锐科激光。……(报告来源:广发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中商情报网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提升高端装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装备制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自动化及工业控制市场规模达到1865亿元。数据来源:工控网、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发展困境1.我国工业自动化技术较国际知名企业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我国工业自动化技术自主研发起步较晚,技术和经验积累相对较少,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我国工控产品,尤其是中高端应用领域的产品,仍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工控行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仍需不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持续创新,不断在细分产品和细分行业中取得突破,并逐步进入中高端应用领域。2.行业人才相对匮乏工业自动化控制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计算机软件技术、电子技术、电气技术、嵌入式软硬件技术、通讯技术、材料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系统集成等众多技术,对于技术人员的知识背景、研发能力及行业经验积累均有较高要求。3.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定位于中高端领域的国际知名企业为扩大其市场份额,向中低端市场发展和渗透,凭借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品牌优势,将加剧了中低端市场的竞争。同时,随着国内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突破,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4.新一轮经济周期下实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可能导致需求下降新一轮经济周期下,全球实体经济增长乏力,中小企业景气度不高,可能削弱制造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导致工业自动化资本支出需求下滑。行业周期性低谷可能对工控行业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提出较大挑战。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发展前景1.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智能制造的发展为实现由依靠规模增长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工业化道路转变,我国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鼓励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产化水平,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中国人口红利优势正在丧失,人力成本提高促进对工控产品的需求人口红利消失是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发展第一阶段的核心驱动力。我国自动化控制行业发展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其中“起步晚”是因为我国早 期劳动人口众多,人工成本较低。近年来,前我国人口红利持续减弱,制造业面临巨大的产业升级压力,迫使部分制造业企业开始采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生产设备,以抵御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将增加设备制造业对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需求。3.消费升级驱动工业自动化进程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与消费主力的年轻化,推动消费升级。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 25378 元,较 2000 年增长 5.86 倍,消费者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拥有更多可支配收入以追求更高质量的产品。4.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人机交互、自动化、智能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对装备制造的工艺和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从而拉动了对工控产品的需求。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报告摘要:工控即工业自动化控制,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行业兼具成长性与周期性,其中:1)成长性来自人 口红利后、机器替代人的迫切需求,以及国产品牌的持续进口替代;2)周期性主要与制造业景气度相关。“春寒料峭”,但行业复苏已经开始、进口替代进一步加速。20Q2疫情后工控行业重回复苏轨道,行业同 比+6.4%,其中OEM、项目型市场分别+13.8%、-2.6%,从制造业固投、PMI及中游机床、工业机器人产销观 察制造业景气度也明显复苏,预计工控行业开启2-3年复苏周期,测算2020-22年增速分别6.6%、13.0%、 15.6%,同时全球贸易、疫情影响下进口替代继续加速,从增长动能来看:先进制造业需求高涨,19Q4起电子、半导体、3C、锂电、光伏等行业需求开始复苏,20Q1在疫情影响 下仍有两位数以上增速,20Q2电子半导体、3C、锂电增速分别+30%、+28%、+24%,这些行业扩产周期 与技术、产品迭代周期叠加,预计未来3-5年需求持续旺盛;基建、基础制造业环节强势复苏,Q2电梯、起重、工程机械行业增速分别14%、12%、45%,需求强劲, 基础制造相关的机床、工业机器人Q2增速分别+16%、+25%,这些行业的增长来自更广泛的制造业普遍 进入复苏周期,预计未来2-3年持续稳健增长;疫情给市政、物流、制药等行业带来深刻变化,自动化程度亟待提升,Q2行业增速分别+17.5%、+26%、 +24%,预计这些行业也将进入长周期的自动化改造时期。“百花齐放”、龙头领跑。工控龙头汇川技术H1订单同比+50~60%,远超行业平均增速,一方面是汇川优势行业先进制造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进口替代加速,外资份额向内资龙头切换;公司内部产品迭代叠加管理、 营销发力,有望继续领跑工控市场。其他细分市场龙头,包括流程工业龙头中控技术、控制系统龙头信捷 电气、步进系统龙头雷赛智能、电力电子平台企业麦格米特能等,也充分受益行业复苏与替代加速。报告节选:……(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东吴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项扩多领域的综合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触角伸向各行各 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 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该技术首次实现的是直流电的控制方式,最初执行元件的驱动电压是直流的,控制电压 也是直流的,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方式是很简单、粗糙的,精度也很低。但直流的控制方 式由于其历史的久远而被人们所熟知,自然而然的人们想到了用直流电去控制交流执行 元件。获取本文完整报告请百度搜索乐晴智库。随着晶体管、大功率晶体管、场效应管等大功率的电子器件的出现和成熟、以及 建立在场的理论上、以现代数学、矩阵代数为理论依据的弱电强电控制系统更使电子技 术与自动化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领域广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下游行业包括电 力、冶金、化工、纺织、线缆、机床、橡塑、新能源等几乎所有使用电力的行业。分别从电气和自动化两个方向去看待这个行业国际上通常用电气(electric)和自动化(automation)来定义行业,两者有交集,也 有不同。电气更偏向基于电力电子等技术平台的衍生应用,自动化则更多是个行业应用 的概念,指针对下游应用的行业化解决方案。 百度搜索“乐晴智库”,获得更多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我们选取标准的电气自动化产品变频器作为研究的起点,从技术平台的衍生来看,他和 其他电气自动化产品如伺服驱动、UPS、电机控制器、逆变器、轨交牵引系统等存在着 技术上的同源性,核心部件也有大部分重叠,都把包括 IGBT、电容等电力电子所需的 元部件,但下游应用行业却彼此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定义这种基于技术同源,但下游应 用行业不同的发展方式为平台化发展。纵向的看,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对于特定行业应用,层级从上层信息管理到底层执行制 造,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像变频器这样的电气驱动类产品,而是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工业软件、甚至机械化产品。我们定义这种基于特定应用,提供 不同技术类产品的发展方式为系统化发展。工控自动化千亿市场但分散,系统化是势在必行自动化行业是周期性与成长性叠加的行业。狭义的说,电气自动化产品是设备机械设备 的上游,其需求与机械设备的需求具有将强的相关性。而机械设备受制造业周期性影响 很大,从而影响上游电气自动化产品的需求。同时,由于自动化产品产业格局相对分散, 市占率提升具有较大空间,而且随着下游设备产业升级、自动化率的提升,综合来看,自动化行业的成长性更强。自动化行业下游应用广泛,系统层级复杂。制造业是个大系统,下游行业众多,除了硬 件的自动化产品之外,还包含软件、机械等其他相关产品。电气自动化企业做大做强,靠系统化结合平台化发展以电力电子技术为例,基于核心技术的平台化拓展具有大空间电力电子技术就是使用电力电子器件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技术。所用的电力电子器 件均用半导体制成,故也称为电力半导体器件。电力电子技术所变换的“电力”,功率 可以大到数百 MW 甚至 GW,也可以小到数 W 甚至 1W 以下。电力电子技术广泛用于 高压直流输电、静止无功补偿、电力机车牵引、交直流电力传动、电解、励磁、电加热、 高性能交直流电源等之中,通常把电力电子技术归属于电气工程学科。在我国,电力电 子与电力传动是电气工程的一个二级学科,下图用两个三角形对电气工程进行了描述, 其中大三角描述了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小三角描述了电气工程一级学 科内各二级学科的关系。 电力电子器件的制造技术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础。一般认为,电力电子技术的诞生是以1957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出的第一个晶闸管为标志的。变流技术是电力电子技术的核心。根据实现电能变化时电路功能分类,可分为整流电路、 逆变电路、交流变换电路、直流变换电路等四种模式,各类电力电子产品也是基于这些 基本电路而开发出来的应用。 国内市场电力电子产品市场应用广阔,其市场门槛与空间也不尽相同。依托电力电子技 术平台,其产品应用跨度较大。基本可以分为驱动类和转换类两种。驱动类产品包括变 频器、伺服驱动器、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轨交牵引逆变器等,其主要应用于对电机 等相关被控对象的控制,总体技术门槛较高,毛利率水平基本可以维持,差异性较强。 转换类产品包括电源、光伏逆变器、风能变流器、UPS、车载充电机、车载 DCDC、 充电桩等,相对门槛较低,毛利率较低,同质化较强。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泰证券,苏晨、张哲源)核心观点1、2020年工控行业需求分化、国产化加速、内资份额及品牌力大幅提升,全年工控产品需求预计小幅 正增长。2、2021以3C、锂电、光伏、物流等为代表的新兴制造需求预计高增,工程机械、电梯等传统制造有望 复苏,工控整体需求向好;产品端,运动控制重点产品如伺服、PLC、PC-based等需求预计高增,低 压变频器、DCS等预计稳健扩张,工业软件国产化节奏有望加快。3、展望2021年,在智能制造大力推进、国产化继续提速、新兴制造需求爆发、运动控制市场快速扩张 的机遇下,技术实力强、产品及解决方案完备、供应链本土化程度高的内资品牌有望继续提升产品份 额、顺利拓展客户、加速强化品牌力,营收及业绩将延续高增势;长期来看,产业链布局完备、技术 实力强大、成本管控优秀、行业工艺及解决方案储备深厚、工业软件实力加速提升的内资品牌的成长空间巨大。报告摘要一、工控行业:构筑制造业新动能,内资品牌加速崛起工业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广泛采用自动控制、自动调整装置,用以代替人工操纵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 加工生产的趋势。分类:1)项目型市场,即过程自动化(PA),如石化、冶金、电力、医药食品等行业,主要控制连续 变量,侧重控制稳定性;2)OEM市场,即工厂自动化(FA),如汽车、电子、包装、纺织等行业,主 要控制离散变量,侧重精确性。工控需求与宏观经济关系密切,2019年工控产品市场规模1294亿元,同比下降0.6%;Q2以来国内疫 情控制顺利,经济活动持续恢复,在防疫物资需求爆发、新兴行业需求旺盛等背景下工控需求持续回暖, 前三季度工控市场累计增速已恢复至+2%左右。产品+服务市场:企业设备维保、产线升级、成本优化、效率提升等需求均驱动工控服务市场稳健增长, 2018-2019年服务市场增速已高于产品市场,在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势下,工控服务市场前景广阔。2019年OEM市场规模625亿,其中机床工具、电子制造设备、风电、包装机械、纺织机械、电梯等下 游需求规模较大。2019年项目型市场规模675亿,其中化工、石化、市政、电力、冶金等下游需求规模较大。二、需求展望:景气周期开启,新兴制造高增2020需求逐季回暖:Q2以来国内疫情控制顺利,经济活动持续恢复,防疫物资需求爆发、新兴行业需 求旺盛,工控需求持续回暖,前三季度累计增速恢复至+2%。2020OEM市场表现强势:Q2以来半导体、锂电、3C等新兴行业需求旺盛,带动OEM市场表现重回项 目型市场之上。2020Q1-Q3 工控细分产品表现:1)受益于3C、锂电、光伏、风电等新兴制造业扩张,以伺服、PLC&HMI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核心产品 增速较高,其中伺服(通用运动控制)同比增长9.3%、PLC同比增长4.8%、HMI同比增长9.7%。2)由于新老基建项目推进顺利,电梯、起重、建筑机械、工程机械等下游需求较好,低压变频器需求 同比增长5.1%;中高压变频器则基本持平。有望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2000年以来我国已大致经历6轮库存周期,平均周期长度在30-40月。 2020Q3市场逐步回归到制造业真实需求水平,实现近10%增长,叠加四季度以来宏观指标继续回升, 剔除疫情带来的波动,预计今年下半年以来已进入新一轮工控景气周期。三、工控逻辑:国产化进程提速,智能制造大势清晰内资工控品牌在技术参数、品牌影响力、产业链完备度等方面接近外资领先水平,并通过性价比、响应 速度和服务优势持续抢占外资份额,近十年内资份额提升近10pct。2020年国产化进程显著提速:疫情下内资品牌把握外资复工较慢、供货紧张机遇,并充分受益于国家 大力推动国产化替代进程,2020年以汇川、信捷为代表的内资龙头在伺服、PLC等环节份额大幅提升。全球疫情防治效果分化明显,海外制造业(尤其低端制造业)在原材料供应、加工制造及运输等环节受 到严重冲击,大量制造订单向国内转移,如口罩、家电、电机、纺织品等,带来全球制造中国化率的提 升,并支撑国内工业增加值、出口订单、企业利润等指标持续回升。四、工控产品:运动控制需求向好,内资份额加速提升2019年国内伺服市场规模为110亿元,同比下降9%,主要由于贸易环境波动下电子、汽车、机床等下 游需求低迷;2020年前三季度伺服需求同比增长9%,主要由于光伏、锂电、3C等先进制造需求较好。根据工控网数据,2018年伺服系统主要下游为机床、工业机器人、电子设备制造、锂电池等领域。全球范围:以三菱、安川、松下为代表的日系与以西门子、施耐德等为代表的欧美系品牌为全球范围内 主流伺服供应商,技术成熟、品牌影响力大且产品线完备;国内:日系品牌份额较为领先,以汇川、信捷、禾川等为代表的内资品牌近年来份额加速提升,2020 年疫情影响与国产化进程等机遇下份额大幅上台阶。整体来看,国内工业软件市场国产化率较低,外资品牌技术能力与产品线完备程度仍优于内资品牌。在部分产品环节如ERP、DCS等,以及部分领域如电力、冶金等,内资品牌表现相对较好。报告节选(报告原文107页):(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一、工业自动化定义及产品分类工业自动化是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的情况下,按预期的目标实现生产和过程控制的统称。实现生产和过程控制自动化的装置称为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作为高端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工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关键,其产品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控制层产品、驱动层产品、执行层产品和传感器类产品。由于工业自动化具有提高生产效率、改善质量、降低成本、确保安全等优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产品分类如下:二、全球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状况经济的全球化加剧了市场竞争,制造业的智能化、柔性化、无人化成为发展趋势,工业自动化行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德国提出了“工业 4.0” 规划,美国提出了“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日本提出了“创新产业结构计划”,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 2025”发展规划,其共同点是充分运用物联网、5G 通信、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无人化程度。工业自动化产品是现代化工厂实现规模、高效、精准、智能、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应用十分广泛,发展前景良好。根据行业研究机构 Zion Market Research 的调研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至 2017 年已达到 2,071.7 亿美元,由于物联网、5G 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商业化应用,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至 2024 年预计达到 3,219.3 亿美元,年复合增速约为 6.5%。根据市场调研机构 Research And Markets的数据,工业自动化服务市场2018 年规模已达到421亿美元,预计2024 年达到 706 亿美元,年复合增速约为 9%。目前,世界范围内工业自动化行业的主要厂商包括 ABB、西门子、通用电气、施耐德、安川、FANUC、三菱、富士电机等。三、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状况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中国最近三十年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制造业产值已处于全球第一。工业自动化行业是推动制造业从低端向中高端升级转型的关键,虽然我国工业自动化产业在关键的核心技术与外资品牌有显著差距,但是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了鼓励先进制造业的政策,为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工业自动化控制简称为工控。根据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发布的《2018 年工业控制市场数据》,我国2018 年包含产品及服务市场的工控市场规模达到 1,797亿元,同比增长 8.5%,预计到 2021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2,600 亿元。2016-2021 年中国工控市场规模(亿元)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逐渐升级,传统的低技术含量、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逐渐外迁至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科技含量更高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国内制造业的重要成分,其中包括数控机床、精密机械、锂电设备、3C、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轨道交通等长期被发达国家垄断的尖端产业。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使我国伺服系统、变频器等工业自动化企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并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四、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前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高端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工业生产实现规模、高效、精准、智能、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应用十分广泛。物联网、5G、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渐成熟,将促使工业自动化行业沿着如下几个方向发展:1 万物互联早期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只限于单系统操作,多系统之间 并无通讯。近年来随着芯片与通讯技术的进步,物联网、高速总线、电子通信等 技术的成熟,使得多系统、多任务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物联网的可靠性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使得不同系统间能够快速准确传递信息,实现多系统、多任务的协同工作。2 系统集成随着半导体和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控制层产品、驱动层产品和执行层产品会向小型化方向发展,整个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集成度会越来越高,“控制+驱动”集成产品,“驱动+执行”集成产品会越来越普及,甚至会朝着“控制+驱动+执行”集成产品方向发展,自动化控制系统将成为一个节点的智能终端。3 智能诊断自动控制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除完成正常的自动控制指令外,还能对自身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可能出现故障的节点或区域,进行事先处理,保障系统连续无间断工作,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