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精要版发布|《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课题报告吴虞

精要版发布|《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课题报告

近日,中国财富管理 50 人论坛(CWM50)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发布《深化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制度改革 建设现代化的资产管理业务体系——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课题报告。以下为报告精要版全文。深化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化的资产管理业务体系——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报告(精要版)报告背景2018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发布,拉开了资产管理行业转型发展的序幕。此后,银行理财、证券期货资管、保险资管等配套细则相继落地,基本形成了我国百万亿级资产管理市场的监管制度和规则体系。在资管新规和配套细则的指导下,同类资产管理业务监管标准逐渐得到统一,刚性兑付有序打破,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资产管理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资产管理属于直接金融业务,直接金融业务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为投资者服务的资产管理业务和为融资者服务的投资银行业务等。直接金融业务的监管以信息披露、防欺诈为核心,重点在于监管金融机构是否履行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受托人义务,目的在于保护投资者利益。资产管理业务最早发源于西方,1997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拉开了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序幕。之后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最终形成了目前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信托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人等机构共同参与的资产管理市场格局。这些机构共同推动了中国大资管市场的壮大和发展,资产管理规模由2012年底的19.99万亿元发展到2019年底时的94.64万亿元。其中2017年底规模为111.35万亿元,超过当年GDP,也是资产管理规模的最高年份。中国资产管理市场迅猛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实体经济的强劲融资需求拉动,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自身谋求发展、修复资产负债表和获取利润的推动。资产管理市场在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和监管分割等原因,出现了直接融资间接化、投资业务融资化、私募产品公募化、市场主体行政化等现象,造成了运作的不规范和扭曲,从而埋下了金融风险。这些风险大部分聚集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体内,如果听之任之,则会发酵成系统性风险并随时可能从内部爆发或由外部事件引发,其后果是我们无法承受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及时、主动、稳妥地规范业务、主动排雷、防控风险。这是中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决策要求,也是资管新规出台的背景和目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准确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创新,加快推进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我国对外开放逐渐迈上了新台阶。2019年7月,国务院金融委发布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11条措施,允许境外资产管理机构与中资银行或保险公司的子公司合资设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等。这些措施释放了一个有自信、有进取心的传统金融大国向现代化金融强国迈进的强烈信号,主动开放的良好意愿需要有配套的政策基础和市场环境来承载。由于我国资产管理市场尚处于转型与规范发展的探索阶段,境外机构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面临着来自政策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在金融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厘清中外资产管理业务的内涵与理念,借鉴境外资产管理业务成熟监管规则,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吸收和优化,是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监管人员和从业人员应当思考和探索的话题。在此背景下,由全国人大第十一、十二届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女士牵头,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组织开展的《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课题正式启动。课题组专家来自境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课题组通过对国内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六个行业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对照美国、英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资产管理市场发展和监管政策变化轨迹,梳理出我国资产管理市场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资产管理市场监管体系的相关建议。课题组认为,资产管理业务在满足社会大众对财富管理保值增值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实体经济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经济和金融交往日益密切,人民币资本项目下扩大开放是大势所趋,资本最终会选择制度高地,风险则会留在制度洼地,大国竞争的决胜点就是制度。全球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趋势给中国的资产管理业务的回归本源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引。深化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化的资产管理业务体系应当成为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和发力点。我们应当优化影子银行治理方案,坚持新老划断,适度延长过渡期,实现平稳过渡;同时要深化监管“放管服”改革,切实防范风险,释放市场活力,通过完善市场环境,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补齐各项短板,全力推动中国的资产管理业务迈向现代化,使资产管理业务成为我国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力量。本文成稿时,我国正从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下走出来,但全球仍处于疫情快速蔓延和集中爆发的高峰期。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出现多年罕见的波动和熔断。美联储将利率大幅度降低到零附近的同时释放大量流动性,与此同时美元指数和资本市场持续走强,创出近几年来的新高。这说明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投资者对“世界货币”仍有较强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建设金融强国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要认真审视、认真总结、认真对照、认真改进,在改革开放中建设金融强国。资管新规出台已逾两年,新的《证券法》已经修订并生效,新修订的《证券法》将资产管理产品纳入证券范围,授权国务院按《证券法》的原则制定其发行和交易管理办法,此举为在证券的基础上规范资产管理市场和统一监管创造了条件。我们应当顺应经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大趋势,以对外开放为契机,抓住新修《证券法》实施的历史机遇,坚持资管新规的核心精神,充分利用过渡期的剩余时间,补齐制度短板,夯实制度基础,转变监管理念,划清市场与监管的边界,正确处理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关系,规范牌照管制,解除金融压抑,疏通直接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规范程度,全力推动中国的资产管理业务迈向现代化,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成为现代化全球金融强国做出贡献!主报告部分大资管业务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实体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强烈的融资需求和日益增长的居民财富的理财需求,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没有及时跟上业务发展,导致资产管理业务缺乏明确的法律定义、独立的制度规范和清晰的监管边界。在以机构监管而非功能监管划分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系下,部分金融机构以资产管理业务的名义对各类金融业务进行包装,造成了业务的不规范和扭曲,从而聚集了风险。一、目前资产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一是直接融资间接化,即以资产管理业务的名义开展间接融资业务,从而使得信贷业务借助资产管理产品,脱离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大量具有银行隐性担保性质的资产管理产品,投向银行选定的项目,风控方式主要为传统信贷模式下的抵押和担保,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仍然是银行,实质仍然是银行的信用创造。二是投资业务融资化,是指资产管理机构表面上为投资者服务,实际上却是在为融资方服务,并从融资方获取收入。同时为双方服务将面临巨大的道德风险,存在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打开了利益输送的方便之门,加剧了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不仅侵害投资方的利益,严重时涉嫌欺诈,还会导致交易价格失真,影响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三是私募产品公募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私募产品在募集范围上冲破了合格投资者底线,涉及社会公众;二是指在产品形态上对私募实施标准化管理,压低私募产品的风险偏好,使其风险收益特征与公募趋同。私募产品公募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合格投资者门槛调整滞后、私募资产管理机构大量开展零售财富管理业务等。四是市场主体行政化,是指由于监管部门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未完全到位,仍然留有计划经济时代主管部门的印记,处于“半监管、半主管”的混合态,导致资产管理机构等市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经营自主权,出现行政化的特征,对市场主体的组织架构、投资策略、投资范围、投资决策等进行指导和规定,将市场主体的分散决策部分改为监管当局的集中决策,有违发展市场经济的初衷,降低了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二、正确认识资产管理业务及其监管中国资产管理业务制度体系深受港台和日本等东亚地区早先模式的影响,而东亚模式自身又深受美欧模式更早先版本的影响。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与其上下游的金融产业一起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金融产业链集群。正确认识资产管理业务,准确把握其发展规律,必须对其所处的产业链有全景式和动态化的了解。按照资金流向,国际市场资产管理业务产业链的功能架构图如下。主要分为资金来源(1和2)、中介渠道和财富管理业务(3)、资产管理业务(4和5)、保管和支持业务(6和7)、投资标的(8-13)等五大板块,其中资产管理机构是核心。各个板块以功能为划分逻辑,在突出功能监管的国家或地区,同一家金融机构可能会同时在不同的板块,同一板块的金融业务也有可能由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承担。资产管理业务产业链的功能架构图由于监管制度的差异,导致我国资产管理机构在数量、结构和经营模式上都和国外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一是重视审慎监管,忽视行为监管,在准入和日常管理中提出较高的净资本要求,导致市场主体数量受到抑制。二是用机构监管理念取代功能监管,资产管理机构按产品划分类型,导致资产管理机构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用行政管理取代市场化和法治化监管,弱化了市场主体的公司治理和市场约束作用,导致行业经营模式高度同质化。三、相关建议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与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需要相互推动。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间经济和金融交往日益密切,人民币资本项目下扩大开放是大势所趋,资本最终会选择制度高地,风险则会留在制度洼地,大国竞争的决胜点就是制度。全球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给中国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引。深化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化的资产管理业务体系应当成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一)优化影子银行治理方案,实现业务规范转型的平稳过渡1、银行理财子公司要坚持新老划断,干净起步,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资产管理机构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当坚守初心,利用资本优势和母行支持,以建设大型现代化资产管理机构为使命,从起步阶段就严格要求,在公司治理、组织架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运营保障、外包认证等方面全方位对标国际先进标准。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应当加强合作,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按照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以《证券投资基金法》为基础统一公募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规则。监管规则统一后,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业务资质应当转为基金管理公司的基金业务资质,新增公募业务以及符合条件的存量公募理财产品应当按照《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要求注册为公募基金。银行理财子公司及其公募产品从而依法纳入《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调整范围,新增公募产品与公募基金拥有相同的法律身份,均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对于具备公募基金管理人资格且公募基金业务超过一定比例的银行理财子公司予以政策激励,取消或优化净资本相关管理规定,优先考虑社保资金管理人,QDII和QFII等各项业务资格。2、多措并举防范化解老产品和老资产风险一是统一明确过渡期延长两年,并以产品端为标准确定压降进度。建议将资产管理行业的过渡期再延长两年,即延长至2022年底。同时建议把资管新规实施路径的中间目标直接放在理财产品的压缩上(简称“负债法”),而把复杂的资产处置留给各家银行自行决策。具体实施路径上,建议:第一,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包括现金管理产品在内的各类新产品监管标准,将资管新规发布后发行的不符合监管标准的“新产品”还原至老产品,同时建议按延长后的过渡期重新明确压降要求。建议2020—2022年每年压缩比例不低于30%,2022年底压缩至零;第二,老产品投资管理、产品形态、信息披露均按照新规之前的方式运作,适用新规之前的监管规定;第三,老产品在压缩进度不低于上述最低监管要求的原则下,各行可根据自身的情况与监管部门协商,具体细节实行一行一策,但进度安排不得再突破统一的过渡期;第四,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老产品压降的进度管理,均衡分布压力,对于未能达到进度的机构,及时采取惩罚措施予以校正。对于过渡期结束后的残存老产品,可以借鉴日本整治存款信托的经验,统一纳入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管理;第五,延长过渡期后,监管机构应确保法规严肃性,做好预期管理,严格执法,防止再次形成政策博弈。二是多渠道处置老资产。第一,回表处置。银行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过渡期内的回表计划。监管部门对于回表资产适当放宽考核指标和限制,鼓励老资产应回尽回、尽回快回并在回表后按真实的资产质量计提准备。对于老资产回表后需要补充资本的,银保监会和证监会优先审批永续债、次级债和再融资。第二,资产证券化。滚动投资投向重要基础设施等PPP项目的银行理财产品,可以转为公募基金基础设施投资试点,同时允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为私募证券的创制和发行提供投资银行服务。第三,不良资产处置。将还有交易价值的表外不良资产打包推向市场。符合核销条件的老资产,应当回表及时处置,财税部门应当给予核销程序便利和税收支持。三是建立健全风险处置机制。对于失去持续经营能力或者表外业务酿成重大风险的机构,应当及时启动风险处置程序,实现有序退出。对于主要是因流动性错配而产生风险的金融机构,可以予以流动性支持,帮助机构平稳过渡。风险处置应当与对内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用市场化的方式引入国内外的优秀机构,通过引进机制和技术提升市场主体经营能力,优化市场结构。(二)深化监管改革,构建与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监管体系1、明确监管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改革目标一是厘清监管和市场的关系,确保监管姓“监”,确保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权。合理的监管边界应当按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规定予以确定。具体就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而言,第一要避免直接干涉资产管理机构的内部管理,第二要避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二是处理好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的关系,确保同一功能的业务受到统一标准的监管。第一,要明确金融业务的基本类型,包括直接金融、间接金融,买方业务、卖方业务,公募业务、私募业务等。第二,按照金融业务类型设置对应的牌照。一般而言,从事间接金融的商业银行与从事直接金融的金融机构需要实施法人分离,分别设置机构牌照。资产管理业务一般会单独设置为一张牌照。直接金融牌照互相之间一般并不要求法人隔离,因此没有必要按照持有机构的类型对牌照再进行划分。第三,持有同一牌照的机构遵循统一的监管标准。各类牌照都应当制定对应的监管标准。无论哪种机构,只要持有本质相同的牌照,就应当遵循统一的监管标准。第四,区分公募业务和私募业务。公募业务面向以普通公众投资者为主的所有投资者,私募业务只面向合格投资者。只要守住合格投资者底线,监管部门就应当尊重具备风险承受和风险识别能力的合格投资者与融资方或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意思自治。对私募实行差异化监管才能拓展投资范围的风险谱系和金融业的风险承载能力。三是处理好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的关系,避免金融抑制,维护金融稳定。资产管理业务是资产管理机构以营利为目的,为他人提供投资管理的专业服务,资产管理机构并不承担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风险。因此,对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应当以行为监管为主。需要强调的是,国际上针对资产管理产品的宏观审慎监测措施与中国目前对资产管理业务采取的净资本措施有实质不同。对于以直接融资专业服务为主的机构应当以行为监管为主。应当结合资产管理业务的不同场景,以为投资者最佳利益行事的原则为核心,为资产管理机构制定可执行、可监督的行为准则。2、以增量带动存量,分步推进资产管理业务的统一监管对于公募资产管理业务,建议一是将新增的公募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统一为《证券投资基金法》下的公募基金业务管理资格;二是将新增的公募资产管理产品的法律身份统一为《证券投资基金法》下的公募基金;三是新增的公募资产管理业务统一适用《证券投资基金法》及相关监管规则;四是调整和优化银保监会与证监会对公募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分工,证监会负责所有金融机构的公募基金业务的资格核准和产品注册,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日常监管委托银保监会开展,证监会保留检查权和处罚权。对于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应当严格按照法律的授权和规定,简化和改革登记备案的工作程序和环节,取消登记备案与发行上市等行政许可项目的挂钩、私募基金不得在完成备案前对外投资等具有变相审批性质的管制措施,将管理人分类登记和基金产品分类备案的事前审核标准改为事后统计口径,让登记备案恢复法律规定的统计监测性质。从事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的各类金融机构都应当按照《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要求,到基金业协会进行管理人登记,发行私募产品后到基金业协会备案。为了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投资创新创业领域,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将创投基金定义为8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未上市企业的股权、且基金本身不加杠杆的私募产品。各类金融机构的私募产品凡符合以上定义的,公平适用国家优惠政策。对于专户资产管理业务,证监会制定的《证券基金投资咨询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投顾新规》)应当成为专户管理业务的基础性制度,但应进一步完善修订。一是提升权威性。应将其由证监会单独发文,改为由一行两会联合发文,从而提升《投顾新规》的规格,在现行制度体系下有所突破。二是完善投资顾问的职能。允许投资顾问接受客户全权委托,代客户做出投资决策;拓展投资顾问的服务范围,将股票、债券、资产支持证券以及适用资管新规的各类资产管理产品纳入投资顾问服务范围。三是对投资顾问实行分级管理。接受全权委托、代为客户决策的投资顾问实际就是“一人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应当按照《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要求进行明确。面向普通公众投资者的投资顾问业务资格应当由证监会核准并实行较高准入门槛和监管标准;面向合格投资者的投资顾问业务资格不用设置过高的准入门槛,不设行政审批,可以到基金业协会登记。3、修订完善上位法,加强监管部门自身建设一是落实2019年12月修订的《证券法》,依法认定各类资产管理产品份额的证券性质,从而将资产管理产品的发行和交易统一纳入《证券法》的调整范围。二是修订完善《证券投资基金法》,将投资未上市股权纳入定向募集基金的投资范围;增加对不同组织形式基金,不同类型资产管理机构的包容性规定;进一步完善基金管理人以及投资顾问为投资者最佳利益行事的行为标准和法律责任;明确为单一客户服务的投资顾问的业务范围和职责,为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提供统一的法律保障。(三)补齐各项短板,推动资产管理业务上下游全链条改革1、制定证券私募发行规则,为私募融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建议由证监会统一制定私募证券融资规则,明确对私募证券不设行政审批,发行实行豁免注册的制度,在中国证券业协会事后备案。同时将融资类业务有序转为私募证券发行业务,通过登记备案的确认,将从事融资类业务的资产管理机构改为投资银行并按相关自律规则管理,将存量的融资类资产管理产品和私募基金按性质转为私募股票或债券,由投资者直接持有,真正分散风险。2、提高养老金投资权益资金比重,形成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一是将社会养老保险组合投资的资格适度分散到有能力的省、计划单列市,从而增加市场竞争性,分散由全国社保基金集中代为管理的投资风险。二是对个人养老性质的长期储蓄实施税收激励。在住房公积金政策作用已经逐步弱化的情况下,可以将税收激励政策转给具有个人养老目的的长期储蓄账户,并减免企业负担部分。三是从定收型养老金计划转向定投型养老金计划。应当及早启动研究向定投型计划转型,做实个人账户,由个人在企业或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投资范围内自主决策,自负盈亏。3、以零售投资者为中心,加强财富管理业务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针对零售投资者的财富管理行业是人员密集型的行业,各项制度都需要通过从业人员具体落实。基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有必要建立财富管理顾问的统一资质认证考试制度,重点考察和培训财富管理顾问的合规知识和职业道德,鼓励财富管理顾问参加各种专业资质水平认证。监管部门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建立统一的财富管理顾问人员信息管理系统,从业人员实施信息公示,以便投资者查验,增加对财富管理顾问的信用约束。同时应当建立名义账户制度,建设多层次的账户体系,认购资产管理产品的终端客户必须直接在资产管理机构开户。4、完善和丰富资产管理产品治理架构,发展配套业务体系对于公募契约型资产管理产品,应当统一按照《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规定,落实持有人大会日常机构制度;对于私募契约型产品,应当明确财产保管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责任。在配套业务体系方面,应当鼓励专业化分工,制定相应规则,鼓励份额登记、会计估值、信息系统等配套业务专业化发展。为了提高客户资产和资产管理产品财产的安全性,针对投资范围超出证券的资产管理产品,在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之外,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业务保管业务牌照,由证监会负责资格核准和业务监管。分报告部分一、银行分报告摘要本报告回顾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历程,梳理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发展脉络,针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一)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情况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从2002年起步至今,大体历经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02年至2004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在外汇领域破冰,银行理财业务在外汇理财领域开始萌芽。第二阶段自2005年至2008年,随着入世之后经济增长带动居民财富快速积累,人民银行正式启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资本市场出现大牛市,银行理财步入多元化创新阶段,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债券理财产品、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权益型仿制基金产品和QDII产品等相继出现。第三阶段自2009年至2013年,随着境内外资本市场牛市终结和金融危机来袭,银行理财产品入(股)市和出海受挫,浮动收益型产品的净值和收益大幅下挫,客户兑付纠纷频发,银行理财逐步朝偏信贷类产品转向,产品按照预期收益“隐性刚兑”和以资金池方式操作等特征开始形成,且随着证监系资产管理机构的创新跟进,大资管监管套利不断强化。第四阶段自2014年至2018年,随着监管周期转向,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进入逐步规范和转型阶段,期间资管新规和银行理财新规相继推出,商业银行先后经历“事业部”改革和子公司改革,理财产品规模于2016年触顶后缓慢回落,资金池“老产品”压缩和净值化新产品转型同步艰难推进。第五阶段自2019年至今,随着主要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进入崭新发展阶段。(二)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发展历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自2005年至今大体历经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05年至2006年,以2005年银监会《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发布为标志,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框架初步确立。第二阶段自2007年至2009年,随着业务广泛开展,部分机构出现经营不规范、误导销售等行为,监管部门陆续针对银行理财业务的一般性管理、代客境外理财、投资管理、销售行为、风险管理、银信合作等多个方面出台文件,对理财业务的发展进行规范和引导,银行理财业务的制度环境逐步得以完善。第三阶段自2010年至2014年,随着银信、银证、银基、银保合作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及业务规模的迅速膨胀,银行理财产品的隐性刚兑和资金池运作以及整个大资管行业的监管套利不断强化,产品短期化和销售不规范等问题突出,监管部门陆续针对银信合作、理财产品销售、非标投资、影子银行、同业业务、银行资管组织体系等出台文件“打补丁”,重点整治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不合规行为,避免风险过度积累,保障整个理财市场有序发展。第四阶段自2015年至今,期间,关于统一资产管理业务标准、消除行业乱象、防范化解风险和规范我国资产管理业务的顶层设计在监管机构和业界逐步形成共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法规相继出台,共同构建起新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监管框架,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进入全面监管阶段。(三)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资产管理行业进入全面监管阶段以来,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在转型发展和统一监管等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但在近期和长期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制度框架仍然是一种过渡性安排,具体表现在:(1)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发牌及监管与《证券法》的立法精神和资管新规的有关规定仍存在一定的差距;(2)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在业务准入、具体产品的监管标准和执法尺度,以及税负安排等方面尚未实现真正统一;(3)商业银行本体的资产管理业务及其相关配套业务的牌照与监管也还需进一步明确。二是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在过渡期还存在许多现实的困难亟待克服,包括:(1)新产品发行难,且新产品又衍生出新问题,如现金管理类产品在监管标准细化和明确后,重新面临整改;(2)老产品化解难,其投资组合中部分资产已成为坏账、部分资产不具备回表条件或回表后对银行监管指标形成较大压力,且投资端被动压缩后,打破原有融资体系平衡,造成一定溢出效应。三是从长期发展角度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乃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还需全社会从长期资金安排、投资者教育、监管理念转变和司法制度完善等方面做好配套建设。(四)完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的主要建议1、从业人员与监管部门加强沟通建议对银行理财业务存在的历史问题给予适度宽容,鼓励从业人员与监管部门加强沟通,及时暴露问题,以结果为导向多提建设性解决方案,引导银行理财业务平稳过渡,尽快完成转型任务。2、多措并举,确保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平稳过渡1)建议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过渡期再延长两年,即延长至2022年底,并在具体实施时,直接以理财产品的压缩为资管新规实施路径的中间目标,而把复杂的资产处置留给各家银行自行决策。2)多项措施配合,推进老产品资产端平稳退出,最小化对社会融资的负面影响。第一,对符合回表条件的资产,过渡期结束前若无法收回一律回表,并在MPA指标和资本补充等方面给予相关银行以政策支持。第二,对于法规上不符合回表条件又缺乏有效退出机制的未上市公司股权和私募基金份额等资产,建议允许商业银行向实施机构发放并购贷款,由实施机构受让股权,并在今后上市注册、二级市场减持和配套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第三,对于已经形成不良的资产,一是鼓励以老产品利润为专项准备,加快账面减记或核销;二是鼓励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AMC合作进行债务处置和重组。第四,对于因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和同业业务等从部分融资渠道退出所造成的金融服务真空,长期内继续完善多层次社会融资体系,短期内鼓励商业银行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扩大授信合作,通过其支持地方实体企业融资。3)协调推进长期配套制度法规和机制建设,推动资产管理业务健康发展第一,建议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业务制度法规,全面落实资管新规和《证券法》精神。短期内,针对银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基金公司等发行的同类型产品监管标准仍不一致的情况,建议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尽快统一产品规则和监管规则。进一步梳理银行本体及银行理财子公司与资产管理业务相关的业务牌照,按照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尽快实现资产管理行业及相关投行领域的统一监管。一是需明确过渡期结束后,商业银行本体不得继续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商业银行本体可继续兼营投资咨询、财富规划、产品销售、账户托管等资产管理业务的配套业务,但也应当由证监会发放牌照。二是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基金管理公司本质相同,建议今后应由证监会发放机构市场准入牌照。三是对于银行理财子公司因创设私募融资工具而衍生的投行业务,也应明确其所创设的融资工具的证券性质,并适用与私募债券等投行业务相同的监管规则。同时,参照国际经验,建立有效机制防范资产管理业务和投行业务之间的利益冲突,要求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和投行业务应分别由不同的独立部门和人员经营,且之间应设立严格的信息隔离墙。四是明确包括银行间债务融资工具在内的各类债券以及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在内的各类集合类资产管理产品的证券性质,将其统一纳入《证券法》的规范范畴。第二,协调推进其他制度和机制建设,推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健康发展。建议监管机构转变理念,进一步划清市场与监管的边界,并统筹协调推进利率彻底市场化、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丰富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手段;引导银行理财子公司以引进合格境外战略投资者为契机,优化公司治理和转变投资文化;完善引导养老金、捐赠基金等长期机构资金发展和壮大的机制和制度,协调推进投资者教育、税收制度优化和配套司法制度建设等资产管理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必须配套的制度安排。二、证券分报告摘要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证券公司在开展投资咨询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出接受客户全权委托、进行代客理财的业务形式,即资产管理业务的雏形。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初期经营模式较为粗放,出现了一些不合规现象,全行业在2004年至2008年间开展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促进了资产管理业务的健康规范发展。与此同时,随着《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及配套细则的出台,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逐步建立了由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和专项资产管理业务构成的业务体系,业务规模稳健发展。2012年10月18日,在证券行业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证监会修订发布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及《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上述“一法两则”较之前的监管规则大幅放松,由此启动了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的爆发式增长,行业规模在五年间从2011年底的2800亿元增至2016年底的17.31万亿元高点。驱动此轮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规模暴增的核心是融资驱动的影子银行业务,其主要运作模式是资金池,主要资金和资产来源是银行。上述业务模式虽然客观上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前起到了补充实体经济市场化融资的作用,但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融资链条、提高了融资成本,抬高了金融杠杆,特别是后期产生一定的资金空转,使金融风险有所积聚。同期,在机构监管为主的大背景下,证券公司通过收购控股或新设子公司等方式,纷纷在基金、期货、直投、香港(国际)、另类投资等领域布局,形成集团化经营,以更好发挥综合业务优势、分享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的成果。这也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一大特色。2016年下半年以来,金融监管政策全面收紧,以维护金融安全、防控金融风险为主线,一行三会在去通道、降杠杆、打击资金空转、清理资金池等方面密集出台了大量政策,强化风险管控。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出台。2018年10月22日,作为资管新规的配套规则,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运作管理规定》(简称《资管细则》),在降杠杆、去通道、消除多层嵌套、穿透管理等方面与资管新规保持了原则一致,将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纳入统一管理。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在《基金法》框架下,发布《证券公司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适用〈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操作指引》,对大集合产品进一步对标公募基金、实现规范发展的标准与程序进行细化明确。同时,按照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原则,证监会在《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规定》中,针对资产管理业务不同投向的风险特征,分类设置了特定风险资本准备计算标准。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证券法》,并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新证券法将符合筹集资金、由他人从事经营活动、获取收益并承担风险、可交易可转让等金融属性的资产管理产品纳入证券法的调整范围;同时,对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做出调整,删去了“证券资产管理”这一业务范围,明确“证券公司经营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新《证券法》为未来规范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利于形成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金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2017年以来,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逐步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积极开展净值化转型,对存量不符合要求的业务在过渡期内逐步收缩规模、有序清理。全行业资产管理规模虽然有所下降,但主动管理规模占比稳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降低起到了积极作用。资管新规对资产管理业务提出了更高的主动管理能力要求。在净值化转型的过程中,证券资产管理机构积极创新,在业务链各环节不断摸索尝试。资金端方面,继续巩固和发展现有固收类等优势产品的投资管理,满足低风险偏好客户短期限、稳定收益的投资需求,同时兼顾部分营业部客户风险偏好较高的特点,挖掘高净值客户的综合财富管理需求,打造权益、量化等多领域拳头产品;资产端方面,尝试发展ABS、科创板、市场中性、期权、纾困投资等新业务;产品端方面,借助信息系统、交易经验、绩效评估等优势,推动传统通道业务向综合解决方案服务转型升级;积极布局公募牌照、FOF/MOM业务、QDII产品,为客户提供更为多元的解决方案。长远看,中国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广阔。在新的监管框架下,证券公司资产管理机构正在逐步经历转型期,并步入长期健康发展轨道。通过不断提升自身投研实力、不断拓宽客户资金网络、不断加强与证券公司母体的业务协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将发挥自身特色,持续为满足多元化的客户需求提供综合性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最后,鉴于目前资产管理行业尚处于转型期,从推动监管逐步走向统一的趋势出发,结合行业实践,我们提出三步走的建议:第一,从新《证券法》出发,进一步修订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配套规则,同时明确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信托关系。第二,逐步实现证监会监管的各类持牌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和私募基金在功能监管思路下实现监管政策的统一。第三,逐步促进银保监会、证监会监管下的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监管规则的一致化,实现资产管理行业监管的大一统。三、保险分报告摘要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是中国保险资金投资管理市场化、专业化过程中的产物,在国外对应附属于保险公司(集团)的资产管理机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03-2011年,以保险资金投资管理为主,探索发展第三方业务;2012-2015年,分享资产管理业务大发展红利,大力拓展第三方业务;2016年-至今,监管政策收紧并等待新政。2020年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统一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标志着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现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监管体系比较完备。《保险法》和《证券法》是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监管的上位法,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应遵循《保险法》,从事证券投资活动应遵守《证券法》。在具体的业务开展中,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面临的监管主要是机构公司治理和具体业务两方面的监管。公司治理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业务的主要制度依据,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主要有7类,没有获取相关能力,不能开展相关的业务。具体业务上,专户业务、基础设施及不动产债权/股权计划、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公募基金业务、私募基金业务和年金投资管理业务均有相应的业务管理制度或跨界监管制度安排。由于目前保险资金仍占整个管理规模的半数以上,监管机构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仍采用“白名单制”,对于众多投资活动进行实质审核。2019年末35家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含养老金公司及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管理总资产18.11万亿元,其中75%是系统内保险资金,此外还有其他保险资金、银行理财资金、基本养老金投资管理、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和其他资金。截至2019年末,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余额2.76万亿元,其中债权投资计划1.27万亿元、股权投资计划0.12万亿元、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1.37万亿元。另外,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公募基金业务。资管新规下,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配套监管细则姗姗来迟,这反映了监管机构和市场主体对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博弈。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健康发展需要厘清发展定位,打破约束其正常发展的藩篱,建议如下:第一,确立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定位,区别于保险资金的投资监管;第二,统一资产管理的牌照功能设计和市场基础设施,着眼资产管理市场的大发展;第三,消除歧视性制度壁垒,为保险资产管理发展创造公平环境。四、信托分报告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信托业逐渐成长,截至2018年末,我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已达22.70万亿元,在丰富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与成熟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现代信托业发展时间仍然较短,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等仍然有待提高。现阶段,中国信托业正面临着国内经济转型换挡、监管理念发生改变等诸多挑战,此时对中国信托业监管脉络和市场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对行业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向监管导向提出建议,适逢其时。以2001年《信托法》颁布实施为分水岭,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高度银行化的混业经营时期(1979-2000年)、主营信托业务的分业经营时期(2001年-至今)。2000年以前,中国信托业主要经营市场化的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仅有信托之名,实际发挥着信贷严格计划管理的背景下弥补传统银行业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推进金融改革的作用。这一时期,信托业的法律法规、监管制度均存在缺失,信托行业也因自身的无序过快发展,先后遭到五次大范围清理整顿。2001年以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通过为标志,中国信托业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时期。此后,信托业“一法三规”的法律法规框架和“一体三翼”的监管及市场治理体系逐渐形成,行业规模迅速增长,业务种类逐渐丰富。2018年,在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的大背景下,资管新规发布,资产管理行业迎来新一轮变革,当年信托行业迎来近10年的首次资产规模下降。在本轮变革中,各家信托公司如何能够结合自身条件进行差异化定位,发挥好信托制度优势,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成为信托机构和监管部门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现阶段,我国信托业务按照不同类别,发展趋势如下:(1)资金信托业务:信托公司需进一步提升主动管理能力,由融向投进行转型;其中,集合类投资银行业务需要规范。(2)牌照类信托业务:不同资产管理子行业的牌照监管差距将逐渐弱化,信托公司应当根据自身禀赋,选择具备优势的牌照类业务进行发力;其中,资产证券化业务和消费信托业务或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3)本源类信托业务:统一监管背景下,能够体现信托工具财产转移功能、财产隔离功能的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本源类信托业务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针对目前信托业务种类多、差异大、监管难、本源业务发展偏弱等问题,我们建议能够按照功能监管原则,采用牌照管理的方式,对信托业不同类型的业务进行区分和监管。第一,对于资金信托业务中的集合类投资银行信托业务,应当予以规范,避免信托公司同时为买卖双方提供服务。针对私募债券或股权融资的业务,证券监督部门应制定统一的私募证券发行规则,信托机构按照规则进行管理,明确区分买方业务与卖方业务,要求信托公司内部设置防火墙,对集合投资计划的买方业务和融资性卖方业务进行隔离,进一步消除风险隐患。第二,对于消费金融业务,由相应监管机构对信托公司进行资格审核,按照具体业务模式进行差异化牌照规范:单一信托的各类消费金融业务,用信托牌照即可经营;集合资金的消费金融业务,只要不是信托计划直接对客户发放贷款,则是私募债券发行,应领取私募投行牌照;用信托计划经营直接面对开户的消费金融业务,其本质是吸收资金发放贷款,应获得消费金融公司牌照,由独立法人经营。第三,对于资产证券化业务,如果是私募发行,则按照私募证券发行规则进行即可,如公募发行,则需获得证券公司牌照,以独立法人兼营。对于信托业已经实际开展,并具备较长历史经验的业务领域,例如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仅担任受托人角色的,可在信托牌照下直接经营。若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担任承揽、承做和承销业务等为融资方服务的业务,应按为私募发行还是为公募发行获得相应牌照。第四,制度供给方面,除加快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等配套法律法规的完善外,对慈善信托、家族信托、养老信托、REITs等监管鼓励的信托本源业务或创新业务,可以参考国际已有经验和标准,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信托行业与国际接轨,帮助行业转型。事实上,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历史与日本信托业非常相似,尤其是日本的“贷款信托”业务,对中国影响很深。因此,考察日本贷款信托的发展历史,对于中国信托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通过梳理发现,日本“贷款信托”的快速兴起,与其高利保本的特点不无关系,但背后实际支撑仍然是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资金需求,当产业发展需要、投资人资产拥有状态以及利率制度、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后,此类业务自然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最后,相信在监管部门和行业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信托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在防控金融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做出更多贡献。五、公募基金分报告摘要目前,公募基金与公募理财业务的监管规则(包括但不限于产品的组织形式、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环境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公募基金长期受《信托法》《基金法》等法律法规的规范发展,证监会及证券交易所在其信息披露等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稳定的监管及自律机制,但是作为契约型产品的公募理财产品,很多方面的监管及自律规则尚待制定。与公募基金、公募理财产品相关的财富管理业务,证监会监管体系中除了资产管理类业务以外,主要涉及公募基金投顾业务、基金代销业务以及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等,银保监会体系中除了资产管理业务以外,主要涉及商业银行及理财子公司的理财顾问业务及基金代销业务等。证监会体系内,2019年发布试点规定,开展国内公募基金投顾业务的试点工作;银保监会体系内,理财顾问业务则是银行的一项比较常规化的业务。两者之间在有无决策权、资格获取、可向客户推荐的产品类型以及收费模式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方面,统一公募基金和公募理财业务以及统一财富管理业务的监管规则,可以解决公募基金业务和公募理财业务之间的不公平竞争,消除监管套利,落实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的需求,也有利于厘清资产管理业务与财富管理业务之间的界限,因而有迫切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鉴于资管新规已经做了统一监管规则的铺垫,《证券法》也授权国务院制定统一的资产管理行业监管规则,加之目前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均已根据最新的监管规则或监管指导适用信托法律关系,统一公募基金和公募理财业务的监管规则目前切实可行。鉴于理财产品发行与管理业务属于资产管理业务,理财产品符合《基金法》关于基金的定义,因此,理财产品具有比较明显的基金属性,理财产品适用《基金法》的基础比较扎实。但是,统一监管规则的过程中也会面临某些困难。例如,公募理财业务和公募基金业务的监管机构及规则制定者不同(分别为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基金法》关于基金投资范围的限制(证券限于上市交易的证券,不包括未上市股权以及非标债权)导致目前的公募理财业务适用《基金法》存在障碍,以及二者各自的现行监管规则目前不一致。出于稳妥推进公募业务统一规则、统一监管之目的,我们建议:首先,公募理财产品本质是一种公募基金,《基金法》关于投资范围的规定可以小幅修订,理财产品适用《基金法》也可以消除一些对公募理财产品的不当约束,有利于公平竞争,所以公募资产管理产品应统一适用《基金法》;其次,按功能监管的原则,公募资产管理产品在统一规则的基础上应由证监会监管,当然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借鉴公募理财的现行业务规则,取长补短完善公募基金规则;再次,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起步晚,发展滞后,财富管理经验积累不足,在规划财富管理行业的监管规则之前,应当先统一认识,并通过相关法规界定财富管理业务,区分财富管理业务与资产管理业务,从而统一财富管理概念及规则,并且由证监会依据《证券法》关于投资咨询的规定统一监管财富管理业务。六、私募基金分报告摘要(一)私募投资基金的监管历史私募投资基金,指以非公开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募集设立、由专业机构或团队进行受托管理、进行投资活动的投资载体。在中国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中的重要一员。中国的私募投资基金,根据投资对象的不同可以区分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含创投)、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其他类私募投资基金和私募资产配置基金,并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两者为发展主线。在监管层面,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从1991年珠信基金和武汉基金成立伊始,到《证券投资基金法》2012年修订实施,主要由中国证监会监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则围绕着“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理念交织在国内螺旋式发展,受科技部、发改委、证监会等多部委分头监管;两者最后在2013年-2014年间收归至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以《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实施为标志。2018年,资管新规颁布实施,私募投资基金行业归入资产管理业务统一监管迎来新的契机。(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我国直接融资体系中重要的有生力量,截至2018年末,存量规模达8.71万亿元,相当于社会融资存量规模的 4.34%,较2017年末增长0.39个百分点,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宝贵的资本金。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1)长期资本严重不足;(2)伪私募业务屡禁难治;(3)“专业化经营”原则导致私募基金业务开展受限,活力不足;(4)退出渠道不够通畅,退出难;(5)监管的“审批化”、“公募化”、“缺乏差异化”增加了行业的正常运行成本;(6)相关税收政策不够完善,创投优惠政策力度不足。(三)政策建议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一是拓宽募资渠道,鼓励长期投资,包括:有条件地允许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继续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实体经济;引导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投资于私募股权投资母基金;建立健全养老金、企业年金、慈善基金会等长期资本形成的政策体系;促进政府引导基金向市场化运作母基金转型,大力发展市场化母基金。二是弱化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业务开展限制,强化利用信义义务激发行业正向选择,在政策宣传、规则制定、司法裁判等多个环节丰富对私募基金管理人“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信义义务的内涵。三是明确创业投资基金的定义,研究有效的差异化监管方案和鼓励措施,如简化创业投资基金的备案材料要求,建立快速备案通道等,并对满足长期投资、组合投资要求的创业投资基金出台相应的支持性政策。四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建立私募基金统一登记规则和登记平台。五是推动统一的私募投资基金的税收政策的出台。六是推出系列鼓励长期投资的优惠政策,支持长期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如:创业投资基金所投资的企业上市后,减持节奏与锁定期和投资期限反向挂钩;推出个人或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基金进行长期投资的优惠措施;取消个人投资股票市场暂时豁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完)*转载或引用,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注明来源。附录:课题组名单吴晓灵答记者问--《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报告发布会吴晓灵在《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报告发布会上的讲话尚福林:运用不同方式,逐步实现同类业务的统一监管吴晓求:金融脱媒是大势所趋,政策应顺势而为刘兴华:建议尽快出台2020年过渡期后的延伸政策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与清华五道口联合发布重磅资管报告14张PPT全面了解《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报告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 2012 年成立,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质的学术智库组织。论坛致力于为关心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高端交流平台,推动理论、思想、创新和经验交流,为相关决策与研究机构提供理论与实务经验参考,进而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最终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www.cwm50.cn

乘以王舆

安永《2019年全球资产管理行业报告》:金融科技正在推动资产管理公司“起飞”

作者:崔秋阳12月21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了《2019年全球资产管理行业报告》。在报告中,安永不仅全面分析并解释了全球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趋势,还总结出全球资产挂历行业四大发展趋势,并着重讨论了金融科技变革与资管数字化转型。在2018年全球资本市场经历剧烈波动,资管规模在金融危机后首次下降后,资本市场在2019上半年逐渐回暖。截至2019年6月,全球资产管理总规模也再创新高,上涨到95.3万亿美元,涨幅13.2%。结合近几年基金净流量、市场整体规模及平均费率等数据来看,不难看出资金加速流入被动基金、费率战愈演愈烈、主动基金选择回避的趋势,而随着监管进一步透明化,各机构运营成本也随之大幅增加。除此之外,伴随着颠覆性技术的不断出现与发展,资产管理机构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会:金融科技的革新正在重塑资产管理行业的整体价值链,从分销与客户服务到投资研、与风险控制与运营。报告认为,金融科技的革新正在推动者资产管理行业的数字化浪潮,借此契机,资产管理公司有望实现全面转型。据调查,收购与投资金融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欧美资管巨头补充和提升科技短板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智能投资技术在投资研究以及投资决策两大场景中的应用也对资产管理公司实现超额收益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报告显示,领先的资产管理公司近年来普遍开始将另类数据运用到投资决策中:从社交媒体、信用卡交易信息甚至卫星数据等途径获取数据后并加以分析,来应用于预测股价、农业大宗商品交易、洞察短线交易机会或争取止损时间、预测零售商销售收入等方面。报告还预测,在欧美,机构客户市场已将相对饱和。转型财富管理,服务个人零售客户和长尾客户想成为未来20年资产管理公司的致胜关键:随着人口结构变迁与金融资产的转移,能够满足新兴客户需求的数字化客服将赢得未来市场,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客户将更看重数字化互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认为,未来三年首席运营官(COO)将成为资产管理公司中压力最大的高管,他们将面临如何提升运营效率;如何缓和监管趋势、公司合规成本增加带来的影响;如何应对低费率产品大量发型,导致的大幅增长的交易后处理工作量这三方面的挑战。而金融科技中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外包、云计算和云服务是可以帮助资产管理公司获取运营优势,降低运营风险余成本的三大技术。最后,报告还提出了“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将在科技转型中起到关键作用,从战略、规划、和执行三大层面推动公司整体的科技转型”的结论。而通过数字战略、前瞻规划、双轮并进这三部便可推动中国资产管理机构的科技转型。其实,金融科技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长,在许多领域已经可谓全球领先。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31.6万亿元,而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数据发布报告》显示,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更是达到了约110.4万亿元的规模。并且,中国目前也已经建立起完整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覆盖支付端、融资端和投资端。这无疑为国内资产管理公司与金融科技的结合营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平台。

残花泪

《2020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发展报告》发布

《2020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发展报告》发布中证金牛董事长钱昊旻新华网北京8月31日电 在29日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财富管理发展论坛上,备受瞩目的《2020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发展报告》正式发布。中证金牛董事长钱昊旻表示,在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的指引下,银行理财业积极转型升级,成效有目共睹。一是实现了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快速扩张和银行理财整体规模平稳增长;二是银行理财积极进行产品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三是理财子公司陆续开业,成为大资管行业重要的新生力量。他认为,银行理财加快转型升级的同时,仍存在不少问题,诸如整体净值化率仍然较低、不符合新规的产品退出缓慢、发行机构适应净值化的投研和管理能力不足、投资者教育滞后、信息披露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等。为更全面了解银行资产管理行业现状、研判行业发展趋势和为银行资管行业发展建言献策,2020年,中证金牛银行理财研究院在权威学术机构指导下,积极联合国内领先的银行资管机构编撰《2020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发展报告》。报告充分整合学术研究机构和银行资管机构的资源和优势,总结银行资管机构的创新经验和前瞻判断,助力银行资管行业的健康平稳发展。从内容来看,报告主要聚焦银行资管领域,研究范围从银行资管行业现状分析到银行资管转型路径研究,从银行资管与其他资管的竞争合作到金融科技在银行资管中的应用,还深入探讨了银行理财信披制度、银行理财评价、投资者教育等重要领域,研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借鉴指导意义。参与该报告的研究编写人员来自中国社科院、招银理财、中邮理财、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南京银行、上海银行、重庆银行、厦门银行、青岛农商行、广州农商行、湖州银行、盛世景集团、中证金牛等。该报告将于近期正式出版。点击查看专题

而成于天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战略定位与协同创新研究报告(2018)》在蓉发布

2019年5月31日,由中航信托主办、普益标准协办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战略转型与竞争力提升论坛”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战略定位与协同创新研究报告(2018)》发布会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来自银行、信托、保险、基金、券商、财务公司等资管行业的业界专家、高校学者共100多位嘉宾参加了论坛,共同见证了报告的发布。由普益标准、中航信托联合编写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战略定位与协同创新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聚焦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主要子领域的发展战略对比与差异化竞争道路选择,对主要的六个子领域进行横向比较与纵向分析,分别是银行理财、信托、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在横向比较部分,《报告》剖析了各子领域的行业定位、盈利模式、发展战略路径、价值链构成等环节;在纵向分析部分,《报告》分析了各子领域的历史与现状、挑战与破局、机构定位、行业发展展望等环节。通过横纵结合的方式,《报告》将资产管理行业进行拆解分析,对六个重要子领域在短中期内各自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行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中航信托副总经理范华指出,中国的资产管理市场是金融体系结构变迁背景下在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二元体系中衍生出来的、处于二元中间地带的综合金融服务市场。 当下时点,伴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资管行业正面临新的挑战和重塑,一方面要求资管行业加快调整自身战略和定位——不再单纯地围绕融资和投资的单一目标,而是需要嫁接承载更多、更细、更有价值的服务。另一方面,各子行业要共谋发展,构建体系化、紧密连接的生态圈,实现共生共荣。“希望本报告能够让更多的机构了解战略、重视战略,对资管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普益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翟立宏教授表示,战略是通过顶层设计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用来获取未来的竞争优势,因而战略具有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等特点。对于资管行业而言,如何在汹涌大势下保持竞争力,甚至逆流而上实现破局,亟待每一家资管机构重点应对。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平表示,当前宏观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已经结束,转而进入高质量增长时期,而资管行业规模则在持续增长。中国经济环境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金融环境同步在发生变化,风险与收益的匹配需要重新考量。当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面临来自监管、科技、老龄化、国际化四重冲击,未来针对资产端的期限拉长和国际化配置将成为资管机构的重要战略选择。转型阶段下的资管战略,核心是风险管理和实现利率市场化。未来,中国资产管理需要用科技手段获得高资产回报,同时通过久期管理得到稳定安全回报,并以风险管理控制为基础,这是资产管理行业的展业核心。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所长周小明在主题为“信托资管的发展之路”的演讲中表示,过去资产管理业务的话术、语境、形式、标准,都是各不相同的,资管新规产生的重要影响就是要重塑典型的资产管理业务标准,最核心的要点有三方面:一是要有策略引领,二是要用组合管理和组合投资来匹配相应的策略;三是净值管理打破刚兑。针对信托行业如何在资管新规下更好地发展典型的资管业务,周小明博士建议,信托公司要挖掘自己的独有优势。首先,是实业投行的传统优势,例如在房地产、基础产业、工商企业继续发挥既有业务优势,适度创新,形成新增长点;其次就是立足于信托业务的本源优势,发展配置类资产管理业务,大力发展服务信托和财富信托。封面新闻记者 董天刚

恐不爱人

《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19》报告:资管业竞争格局重塑,数字化能力为核心要素

近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与光大银行联合发布《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19》报告,内容主要为,在数字时代、生态经营、投研再造、体系制胜等方面,2019年中国资管市场特点、数字化时代的资管市场变革和机遇。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资管市场规模从转型阵痛中涅槃,增长3%达到110万亿,涨幅虽小但止跌意义重大;同时,行业竞争格局面临重塑,数字化能力将成为资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资管规模重拾增长,外资机构加速布局从2019年资管市场的特点来看,报告认为,关键词是结构调整,在去通道和主动管理此消彼长的作用下,市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一方面,通道业务及其背后的影子银行模式仍然被严厉打压,因此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信托规模仍处于下降周期,分别下跌18%、18%、5%,合计减少约4.3万亿;另一方面,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公募、私募机构等发挥主动管理优势,寻求产品创新,分别增长6%、16%、13%、8%,合计增加约7.3万亿。2019年中国资管市场资金端呈现出养老加速、保险复苏、企业下滑、零售稳健等趋势。机构资金中保险与养老合计占比由15年的22%上涨至19年的27%。其中2019年养老金总体资金规模达11.5万亿,其中委托外部投资管理的规模达4.8万亿,增速从去年的16%上升至51%。从主体结构来看,2019年中国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有序开放,各类外资机构正在积极重新布局中国资管市场。报告指出,综合以下四方面因素,外资进场对中国资管机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从市场环境角度,外资机构长期导向的投资风格以及丰富创新的产品设计将推动资管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从客户教育角度,外资机构将与国内机构携手开展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建立资产配置意识和中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帮助更多零售投资者享受到资管价值;从人才交流角度,外资机构顶尖管理人才进入中国市场,势必带来经验的交流和碰撞;从生态构建角度,以先锋集团为代表的外资机构已经启动了与国内线上财管机构的股权合作,以期用智能投顾等新兴技术与专业投资配置理念与国内玩家进行经验互补和碰撞,寻求共赢。“四化”叠加相互影响,资管机构数字化升级正当时2019年,资管市场正在呈现数字化发展的特点。报告提出,数字化的内涵广阔,可以分解为“四化”,即“信息化”、“移动化”、“开放化”与“智能化”。当前金融行业正处于信息化夯实期、移动化成熟期、开放化成长期和智能化探索期的叠加风口。不仅如此,数字化转型环环相扣,四化之间还会相互影响。一方面,移动化、开放化和智能化浪潮使得信息化面临二次升级:移动端的敏捷开发需求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传统技术架构提出挑战,开放生态的建设也意味着从应用到接口的全面升级,智能分析也对底层数据库和算力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移动化和智能化加速了机构对开放化的拥抱。随着移动端触点的不断丰富,以企业微信、财富号为代表的生态场景为开放化带来新机遇。同时,智能技术的探索不再是闭门造车,无边界合作为开放化增添了新的内涵;除此之外,信息化、移动化和开放化也极大地拓展了智能化的想象空间。在政策、客户与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竞争的五重推力下,中国资管机构数字化升级正当时。资管行业正处于信息化二次升级期、移动化成长期、智能化发力期和开放化开启期。这意味着,科技与数据成为基础设施,资管市场竞争格局将面临重塑。报告建议,所有的资管机构都应该系统性地思考数字化战略,而非把数字化当成中后台的课题。客户生态孕育机会,资管机构+零售业务中国资本市场由零售投资者占主导,零售渠道与生态建设对中国资管机构而言至关重要。在数字化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客户行为习惯的不断迁移,资管机构与零售客户之间的交互关系、方式以及整个零售生态都在产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资管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带来新的机会。报告指出资管机构的零售业务存在以下五大机遇:其一,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基于生活目标”的财富管理服务;其二,利用数字化手段降本增效,智能投顾普惠更多客群;其三,通过线上平台开展个性化客户运营,建立品牌形象、加强投资者教育;其四,深耕垂直生态(如养老),更高效地获取并深度服务客户;其五,B2B2C,向财管机构输出专业能力,以贴近零售客户并得到相应的市场份额。在机构业务方面,报告提出,资管机构解决方案型业务应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主线,并考虑从触客层、产品层、技术层这三个方向切入。具体而言,包括四个切入点:其一,基于多资产、多策略的综合投资能力和运营服务能力,提供全面外包服务;其二,帮助客户获取和管理外部投资人、产品和资产;其三,打造投行化、工具化、综合化产品和服务能力;其四,打造数字化平台,提供数据、分析、技术等输出。引资管机构入养老二三支柱,改善养老金业务收益截至2019年底,中国养老金总体结余资金规模超过11万亿,相较于2018年规模增长14%,仍为零一支柱主导,二三支柱亟待发展。在养老金年度支出中,发达国家二三支柱的贡献多数在三成以上,而我国目前仅为3%;在养老金储备规模方面,发达国家的二三支柱基金规模普遍在整体养老金规模中占80%以上,而中国仅23%。报告指出,从国际经验看,二三支柱的建设需要资管机构发挥中坚力量。一方面,资管机构的投资专长有助于改善养老金业务的收益,为终端客户提供养老保障;另一方面,广大居民的养老规划与投资意识教育任重道远,需要更多资管机构共同参与进行市场教育。总而言之,将银行、保险、基金公司等各类资管机构引入到商业养老金市场,能够为养老体系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对于三支柱建设,报告建议各类资管机构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从客户教育、账户服务、产品供给和生态经营等角度切入市场。特别是对于银行系机构而言,具有独特优势:第一,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广泛的线下渠道优势和庞大的客户经理团队,触达最广泛的人群,进行养老意识和养老规划必要性的宣传与教育;第二:银行账户是个人资金的主渠道,这一优势使得银行在个人养老方面具有天然的客户群体与业务场景;第三:银行系资管可以利用品牌信任度和资产端非标资产获取能力等优势,为大众客户提供期限长、收益具有吸引力的养老金产品。投研体系需进化,打造具数字基因的体系化投研能力中国资管机构的投研体系目前大多数为精英个人主义驱动,需要逐步进化到海外领先资管机构已打造多年的体系化平台能力驱动模式。因为从客户角度来说,愈发成熟的投资者将从关注短期高收益逐渐过渡到追求中长期稳定回报和可解释的投资业绩;从机构角度,数字化时代的投研方式需要以平台型能力作为基础;从政策角度,市场监管政策逐渐强化对资管机构信息披露和流程的规范、透明及标准性要求。报告指出,资管机构需要系统化地建设投研能力。首先,机构内应建立长期坚持的投资理念,自上而下为投研工作提供方向性指导;第二,固化的投研流程能够将投资理念落实为投研工作的操作标准;第三,全面和高效的投研互动机制能够促进研究与投资配合,提升投研转化率;最后,多层次的数字化平台能够丰富投研团队所用的数据、算法和工具,并将上述的投资理念、投研流程和各类机制通过数字化工具固化下来。

毋我

报告:重塑资产管理中的运营

根据埃森哲与投资公司协会(ICI)联合进行的研究“重塑资产管理中的运营”,运营主管正在积极转变其运营模式,以实现更大的灵活性和成本效益,因为他们正在应对支持更复杂的产品和服务的挑战。接受调查的33家美国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近15万亿美元的资产。近2/3的受访公司(64%)在过去三年中完成了一次重大的运营模式变革,以提高运营效率。调查发现,超过4/10的资产经理(42%)认为,他们的运营和技术不能支持公司的整体战略。发现和采用新兴技术对于帮助资产管理公司支持衍生品和替代产品等复杂投资、提高其投资数据的质量和可访问性、以及在整个投资生命周期中解决遗留技术的限制至关重要。略多于一半的资产管理公司(55%)有正式的计划来评估新技术的业务和运营潜力。总体而言,大多数资产管理公司都接受了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并看到了积极的结果。超过2/3的运营主管(70%)预计人工智能将为行业带来下一波成本削减。此外,一半的运营主管(52%)目前在其运营中使用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软件流程自动化),4/5的受访者(82%)表示RPA已经实现了预期结果。尽管分布式分类帐技术(DLT)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很少有资产经理将其确定为顶级技术倡议,受访者表示DLT和SMART合同是行业中最不成熟的技术倡议。资产经理对此似乎持观望态度,尽管许多人认为DLT可以改善交易和抵押品管理、衍生品处理、对账和数据管理。PDF版本将会分享到199IT高端交流群,感谢您的支持!199IT热门报告重点推荐,可直接点击查阅移动大数据解决方案报告隐私悖论:客户行为和态度的变化报告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451页)2020年世界纳税报告2019年全球移动报告亚洲美妆趋势报告2019年全球保险科技报告2019年假日购物零售报告2019年α世代消费者报告2019年首席营销官(CMO)调查报告202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英文版)2019年网络媒体使用调查报告2019年亚太地区消费者洞察报告2019年金融科技100强2019年英国新闻消费报告2020年全球营销趋势报告2019年最佳全球品牌报告2019美国门户开放报告2019年全球超级富豪报告2019年全球城市实力指数(GPCI)报告2019移动金融报告2019年传统电视、网络视频和流视频报告2019年全球卫生保健概览报告2019年秋季播客报告2019年日本动画制作者实态调查报告(81页)Z世代和千禧一代意见领袖营销报告2019年年中音乐报告2019年假日购物趋势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130页)报告:美国工作的未来(124页)2019全球音频消费者调研报告赢在人工智能:战略、组织行为与技术三位一体商务部:2018-2019年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欧洲晴雨表报告:假新闻和虚假网络消息2019年应用和社交媒体使用报告(88页)2019年全球电池技术发展报告决胜95后:品牌如何搞定这一代年轻人2020年娱乐、媒体和科技趋势报告报告:数字时代的竞争2019上半年美国网络广告支出报告2019年第13个年度假日购物调查报告赢得2019年假日购物竞争2019全球最有价值高档和奢侈品牌Top50排行榜2019年SEO报告2019年中国进口消费市场研究报告2019年北美移动经济报告2019国家品牌价值100强2019年第二季度视频收视趋势报告第一方营销数据调查报告2019年第二季度优质视频广告报告2019年第二季度视频报告2019年第三版联网消费者报告2019年亚太地区电子商务报告| NOTICE |

一五一十

《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将银行资管过渡期延长至2022年年底

来源:经济日报7月7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联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发布《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由全国人大第十一、十二届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吴晓灵牵头。《报告》由三部分组成,即一个主报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公募、私募六个分报告,壮大长期投资者队伍专题研究报告,旨在研究资管新规出台前我国资管行业潜藏的金融风险成因,资管新规出台后在监管理念、监管分工、监管规则、产品压降、财富管理等方面所遇到的新问题,以及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如何尽量消除我国和世界成熟市场合理规则之间的差距等。《报告》指出,当前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存在直接融资间接化、投资业务融资化、私募产品公募化、市场主体行政化等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民币资本项目下扩大开放是大势所趋,资本最终会选择制度高地,风险则一定会涌入制度洼地。因此,应当重视以上这些问题,深化资产管理领域监管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化的资产管理业务体系,更好的对外开放,更好的吸引外资,助力我国迈向国际资本的制度高地。课题组建议,深化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化的资产管理业务体系,应当成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其中,应当优化影子银行治理方案,坚持新老划断,实现平稳过渡;同时,深化监管“放管服”改革,切实防范风险,释放市场活力,通过完善市场环境,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补齐各项短板,全力推动中国的资产管理业务迈向现代化,使资产管理业务成为我国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力量。具体的建议包括,将过渡期延长两年至2022年年底;证监会负责所有金融机构的公募基金业务的资格核准和产品注册,银行理财子公司应当转为公募基金业务资格、日常监管委托银保监会开展、证监会保留检查权和处罚权;公募银行理财产品应当按照《证券投资基金法》要求注册为公募基金;制定私募证券发行规则为私募融资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取消私募登记备案与发行上市等行政许可项目的挂钩机制,尊重合格投资者与融资方或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自主协商;厘清监管和市场的关系,确保监管姓监,确保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权等。

涅槃

2017年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研究报告

文 | 张祥、梁立明、刘利来源 | 投中研究院一、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环境分析1.1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平稳,经济增长虽然放缓但呈现出良好的复苏形式。虽然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但是中国内部经济发展转型有了新进展,实现了总体经济的平衡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较2016年放缓,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已达 59.33 亿元,同比增长 6.9%,宏观经济“L”型趋势仍将继续。由于投资增速回落的影响,2017全年 GDP 增速放缓,维持在 6.9%。需求端周期性下行的因素,与来自政策端的稳增长和供给侧改革的上行因素互为平衡,经济基本面维持大体平稳增长。投中研究院预计,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趋稳,同时鉴于2017年底通过的特朗普减税法案有望进一步刺激美国需求扩张,因此中国经济将受到部分冲击,而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好于预期,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外部需求有明显改善作用。图1:中国GDP趋势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内经济持续稳定,最新发布的2017年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6%,连续 15个月站在50%荣枯线之上。从PMI看,2017年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作用凸显,企稳态势巩固,向好发展态势进一步明显。主要呈现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经济发展效益提高、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加快等特点。图2:中国PMI指数趋势图1.2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1.2.1 国内金融市场趋势概述从国际上来看,由于发达国家政策转向,美联储加息节奏加快,同时由于美国减税政策实行,资金回流美国的强烈预期导致新兴市场面临的资本外流压力不断增大,基本面风险快速上升。目前中国再次面临QE宽松时代压力,流动性的负面影响或许会再度出现,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政策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也会对新兴市场形成冲击。从国内来看,2017年可以说是中国金融领域的规范年,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给国家定下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主基调”。受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基建投资继续发力、房地产市场降温等影响,信贷结构更加均衡。非金融企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工业生产稳定和企业盈利温和增长,带动相关融资需求继续平稳有增。图3:中国主要投资增速发展预计2018年,宽财政政策持续,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的信贷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同时,由于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消费贷”业务的治理,个人按揭贷款增长将回落。预计2018年M2增长10%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13%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14万亿元。1.2.2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情况分析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居民总资产中,金融资产的占比逐年提升,从2004 年的 34%提升至 2016 年的 44%。伴随着金融资产规模扩张,居民对金融资产的多样化和专业化配置需求增加。图4:我国居民总资产类型伴随十年经济发展,中国私人财富市场规模十年增长五倍,持续释放可观的增长潜力和巨大的市场价值。2016年,在国内经济L型运行的背景下,中国私人财富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高净值人群数量达到158万人,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65万亿元。预计2017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将继续稳步增长,高净值人群将达到187万人左右,个人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将达到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4%。伴随十年经济发展,中国私人财富市场规模十年增长五倍,持续释放可观的增长潜力和巨大的市场价值。2016年,在国内经济L型运行的背景下,中国私人财富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高净值人群数量达到158万人,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65万亿元。预计2017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将继续稳步增长,高净值人群将达到187万人左右,个人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将达到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4%。图5:中国私人财富市场趋势图图6:中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规模但是,从整体配置上来看,无风险资产依然是居民偏好的资产,大部分财富分配在现金、债券和储蓄方面。这一类投资产品虽然风险低,但对应收益率也较低,很难补偿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目前,虽然可投资产品较多,但是许多产品门槛较高,限制了居民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进行合理资产配置的能力,投资渠道的狭窄使得居民难以进行投资组合的调整。因此,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投资渠道的拓宽,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是家庭金融资产合理配置的必要条件二、活跃财富管理机构发展状况2.1 财富管理机构发展格局2.1.1 中国财富管理概述伴随着我国GDP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与此对应的财富管理市场也经历了十几年的迅猛增长。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已超150万亿元,其中主要是由银行理财、保险、信托、公募及私募基金、券商资管及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组成。其产品形式会涵盖银行理财、信托、股权投资基金、债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基金、券商资管计划、保险资管产品,投资型保险,期货资管等等。图7:中国各大类型机构管理资产总规模按照财富管理的定义来看,财富管理的涵盖很广,会涉及到银行理财、保险、信托、公募及私募基金、券商资管及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等等。其产品形式会涵盖银行理财、信托、股权投资基金、债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基金、券商资管计划、保险资管产品,投资型保险,期货资管等等。2.1.2 中国保险资管概述2007年我国保险业受到内在发展需求动力和国民经济高速成长环境的双重推动,保险总资产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其实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保监会逐步出台了保险投资新政13条,极大地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并且减少了以往的投资比例限制;2013年9月,中国保监会向各大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保险资金运用的自由度进一步增加。投资领域和比例的放开,进一步促进了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的提升。图8:中国保险行业总资产规模截至2017年,在低息环境下,保险产品吸引力显著增加,保单销售持续好转。寿险业正向循环已启动,高投资收益减弱了产品销售难度,进一步提升了保险产品吸引力,寿险业务规模增速加快。此外,股市对保险投资收益率也具有重要贡献。图9:中国保险行业资金投资情况2.1.3 中国信托投资概述2017年以来,信托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发展迅速,财富管理能力更加完善。根据信托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信托行业管理的资产规模保持稳健增长,截至 2017年3季度,信托资产余额达24.41万亿元,比2季度末增加了1.27万亿元。信托资产规模同比增速为34.33%,环比增长了5.47%。图10:中国信托业资产及增速近年来,在资产运用方式上,信托业加大了股权投资、证券投资等投资类业务的比重,提升了投资管理水平,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季度末,资金信托投向证券领域的规模为2.96万亿元,同比增长4.23%,其中,3季度投资于股票的信托资金为8858亿元。在新增产品类型上,信托公司不断创新推出各种主动管理的信托;在配置领域上,信托公司聚焦特色领域,不断提升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加速在新兴产业等领域的股权投资业务转型步伐和布局力度。2.1.4 中国公募基金概览经过不断发展,我国公募基金已经覆盖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国际主流产品类型。截至2017年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为131家,公募产品数量为4742只,较2012年年末增长277%。在投资范围上,除传统二级市场外,公募基金还可以投资股指期货、商品期货等衍生品,投资范围不断扩大,进一步推动了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表1:中国各类型公募基金公募基金投资门槛较低,公募基金个人投资者数量近2亿,其中85%是持有基金资产规模5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奠定了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根基,也成为普惠金融的典型代表。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率先实现金融理财与金融支付的融合,推动了互联网基金、普惠金融的大发展。图11:公募基金业绩对比目前公募基金存在着产品同质化、投资渠道窄、跟风性严重等缺点。2.1.5 中国私募基金概览近两年,私募类基金发展迅速,截至 2017 年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 管理人 22446 家,同比增长 28.76%;已备案私募基金 66418 只, 同比增长42.82%;管理基金规模11.10万亿元,同比增长40.68%。 私募基金管理人员工总人数 23.83 万人,同比减少 3.37 万人, 其中,已在从业人员系统注册员工人数 19.40 万人。图12:公募私募基金规模对比图2.1.6 中国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概览对应投资者日益加剧的财富管理需求,第三方理财机构从无到有,迅速崛起,仅十余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财富管理市场的重要角色,自2010年11月诺亚财富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后,成为独立财富管理机构的标杆,使得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获得越来越多人的信任,中国财富管理机构总数量已超过万家。目前,国内独立财富管理机构的市场份额仍然较小,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独立财富管理占据整个财富管理市场份额的60%以上;在台湾、香港等地也占30%左右,所以伴随着大众富裕人群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投中研究院预计未来发展潜力最大,速度最快的将是独立财富管理机构。混合型资产配置产品,是第三方财富机构的一种“创新”。主要做跨市场、跨品类的配置,既投二级市场也投一级市场,在固定收益的基础上博取浮动收益。由于私募专业化经营要求日益明确,原来跨市场、跨品类做配置的混合型产品已不符合监管要求,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现已停发相关产品。然而,不同财富管理机构的资产获取能力差别很大,主要受制于各个财富管理机构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能力。2.1.7 中国银行财富管理概览就目前国内而言,规模最大、最具有影响力的仍然是银行理财业务,因为对于具有传统商业银行背景而占有大量客户群体,可以很自然延伸到财富管理领域,因此,在传统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的关系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中国财富管理业务的主力军。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定期存款,而银行在居民心中又是信誉的保障,所以会持续推动居民的理财需求,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理财规模呈现逐步提升的状态,2007年底,银行理财规模仅有5000亿水平;随后在09年底突破万亿后迎来加速提升;2013年底突破10万亿元,到2015年国内银行理财规模已突破20万亿元,截至 2017 年 6 月底,总体体量已接近30万亿规模,但增速逐渐下降。全国共有 555 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数 8.58万只,比2016年末增长1.16万只;理财产品存续余额 28.38万亿元,比2016年末减少 0.67万亿元。2017年上半年,银行业理财市场累计发行理财产品11.92万只,累计募集资金83.44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结构以一般个人类产品为主,截至2017年6月底,一般个人类产品存续余额为13.14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总额的46.30%,占比高达一半。同时,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银行还不能很好的理解财富管理这一行业,甚至是认为只是对高净值个人高息揽储的一种方式,另外将银行销售自身理财产品以及基金、证券、信托、私募等投资机构的理财产品的一种通道业务。2.2 财富管理模式与案例分析2.2.1 中国财富管理模式分析目前,国外财富管理机构的业务模式按照收入构成的比重不同一般分为两种,即欧洲模式和北美模式。其中,欧洲模式是以信托文化为基础,以家庭资产的安全、保值和代际传承为主要目标,财产保全、继承、避税和养老金规划是财富管理的主要内容,其主要是按资产总额收取相应管理费;而北美模式则是以投资银行、家庭办公室和独立咨询顾问提供投顾服务为主,主动追求财富增值,其主要是按照交易收取手续费。从全球市场来看,财富管理机构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四种,一是理财规划及咨询费用;二是客户资产管理费或称为会员制服务费;三是获得产品利润分成;四是销售佣金。其中三种收入是向买方客户收费,而第四种则是向卖方机构收取。对于国外的财富管理机构而言,较为成熟的收费模式是按照资产总额向客户收取资产管理费,即上述第二种收入来源,金额一般是所管理客户资产的0.8%-1%左右。而中国财富管理机构的收入更倾向于向卖方收取,即通过向卖方提供理财产品分销渠道,从而赚取代销产品的佣金。但这种收费模式会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由于利益的冲突必然会导致财富管理机构的服务重心偏移,其向客户推荐产品时会以佣金高的产品作为重点,从而忽视产品的风险,以及客户对产品风险的承受情况。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这种收费模式会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财富管理公司的收入模式也开始向两端化发展。一方面是一些国内大型的财富管理机构如诺亚财富、钜派财富、宜信财富等,正从最初的代销产品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财富管理机构转型,根据客户需求的变化,成立具有牌照的资产管理机构进军资产管理行业,参与资产端和产品端,从而获取一定的管理费收入。另一方面是国内市场还出现一些小型的财富管理机构开始注重客户需求研究和资产配置建议,从产品导向转为以客户为导向,从而向买方收取一定的咨询服务费用。2.2.2 产品构成分析全球财富管理机构的产品主要分为五大类,第一,货币类:主要包括现金、信贷、信托等;第二,固定收益类:主要包括债券、债券类基金等;第三,权益类:主要包括股票投资组合、股票基金、并购基金、共同基金等;第四,房地产:主要包括商用房地产、房地产信托基金、住宅类房地产、未开发物业、农地等。第五,另类投资:主要包括结构性产品、金融衍生品、外汇、避险基金、大宗商品、VC/PE投资等。表2:财富管理产品类型2.2.3 案例分析——华设财富(一)公司概括华设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设财富”)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为投资者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财富管理与家庭规划服务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华设财富凭借着稳健的市场表现,于 2018年成功获得C轮战略投资,汇聚上市公司、国资机构、顶级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等十多家实力雄厚的明星股东,主要投资方包括华软资本、绿庭投资、海泰戈壁、浙商创投、中金在线、耀莱股份、影都之星、渤海小村等知名企业和创投机构。截至2017年底,华设财富完成立足于上海和北京,并重点性布局全国的目标,已在成都、深圳、杭州、台州等地设立十余家分支机构。(二)业务板块华设财富以研发高品质金融产品为核心竞争力。目前已拥有私募管理人牌照,参股了一家证券公司,业务产品覆盖范围已涵盖债权投资、股权投资、阳光私募、PE、海外保险、境外投资等,并且还在积极申请全金融牌照。华设集团下设有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商学院、以及金融科技四大板块业务,形成两纵两横相互作用推动发展的内部生态。其中财富管理业务包括投资规划、资产保全规划、移民规划、退休养老规划、子女教育规划和保障计划共六大财务规划;类固定收益类咨询、权益类咨询、保险类咨询、移民类咨询、服务类咨询共五大家庭财富配置方案;另外还设有“家族办公室”,主要面向十亿元级以上的超高净值客户,为其提供综合财富管理服务和财富传承的整体解决方案,为家族用户制定个性化的资产管理方案,通常涵盖税务管理、海外资产配置、子女教育、移民等方面。截止2017年底,华设财富已为超过万名高净值会员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为客户配置资产规模达300亿元,资产管理总规模达400亿元,且华设财富从创立至今所售金融产品均已100%安全兑付。(三)风控体系华设财富具有长期严谨的风控理念,并将风控能力视为自身的核心竞争以及业务快速安全扩张的基础,通过设立产品采集部、风险控制部和风险管理委员会这种独特的三级风控体系来对产品进行全面监控。同时华设财富搭建风控管理体系定期检视各业务环节的内控制度、流程评估和揭示业务风险;搭建投后管理体系实时跟踪已投项目、已发产品的情况,及时披露关键信息,定期发布投后报告;搭建法律合规体系进行法律法规宣导培训、诉讼案件管理、合规评审、法律评审、反洗钱等合规性审核,这“三位一体”的风险控制体系帮助华设财富实现了从产品的需求反馈、采集、筛选、考察、存续管理、跟踪兑付的全流程监控。图13:华设财富风险管理体系华设财富在产品的选择、研发和筛选上有一套极为严格的流程。首先,华设财富会基于对金融行业的理解与市场经验对产品的供应商进行评估,有针对性的选择优质的商业银行、基金公司、资管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企业融资方。其次,华设财富在产品、风控及法务三方协作下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包括现场调查、企业结构审核、历史财务分析及财务预测、合规性审查,必要时还会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再其次,由华设财富管理层、首席运营官、首席风控官、首席营销官、法律及财务专业人士组成风险评审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对产品进行高标准的审核,除内部尽职调查结果外,还会听取外部专业机构、行业专家的意见,全面、独立、客观的对产品进行评估。另外,华设财富积极了解客户的资金来源及实力、历史投资经历、预期投资目标、投资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等,从而对客户风险进行评估。并且华设财富会在在产品或项目的存续期间就产品或项目本身向客户进行及时且充分的信息披露。2.2.4 案例分析——诺远资产(一)公司概括诺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北京,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依托核心团队在金融服务领域二十余年的深厚积淀,诺远资产秉承“稳健安全,阳光透明”的理念,致力于为广大高净值人群提供优质、完善的私人银行业务及资产配置服务。(二)业务板块诺远资产母公司为汉富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富控股”),汉富控股创始于2006年,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的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如今旗下业务涵盖了私募股权投资、产业直投、不动产基金、PPP项目投资、私人银行业务、家族信托、普惠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金融资产交易、征信咨询等多个领域。(三)风控体系诺远资产依托母公司汉富控股风险管理委员会、事业群风险管理委员会、公司风险管理部门三位一体相结合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制定风险策略、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危机处理、风险督导、风险文化建设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图14:诺远资产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是实现资金端与资产端一体化架构的保障。无论怎样的业务模式,底层本质上是各种类别的资产在运作。汉富控股拥有一套完善的风控体系,每一个业务类型也都有各自的体系化流程,对于不同类别的资产,风控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体系化解决的是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具体业务的风险则需要专业分工。在团队上,汉富控股拥有一支800人规模的专业风控团队,核心成员平均拥有10年以上风险管控经验。在项目风控方面,汉富控股通过严格的项目筛选流程和评价体系,聘请第三方机构参与尽职调查,邀请行业内专家参与项目评估,投委会引入外部决策委员,建立项目评估和决策人员与跟项目投之间的对应规则等,严格控制项目风险。首先是风险前置,在前期引入资产时就充分落实相关手段和措施。一方面,对资产的持有者、资产质量以及资产未来的获利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在投资之后会更多的协助企业,做好投后管理。同时,汉富控股目前负责投资的每一个合伙人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在该领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业务资源、人脉资源、产业资源等,可以对风险进行更好的处理。这样一来,在投前和投后两端均对风控进行了有效保障。随着行业监管趋严及监管对象的多元化,诺远资产将以价值发现及风险控制能力为两大核心竞争力,在合法合规基础上实现稳健运营,不断完善全产业链布局及全产品体系的构建。在业务层面,诺远资产将通过必要牌照的获取、资产类别多元化及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来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资产配置服务。2.2.5 案例分析——诺亚财富(一)公司概括诺亚财富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第一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旗下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业务发展相关金融牌照与资格的综合金融服务管理集团。目前诺亚财富已在全国有超过222家分公司,覆盖国内78座城市。根据诺亚财富官网数据显示,其累计管理资产超过4700亿元,服务超过17万名高净值客户和企业,其中海外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98亿元。(二)业务板块诺亚财富作为一个完整的综合金融平台,旗下共有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全球开放产品平台和互联网金融四大业务板块,为客户提供包括投资、保险、教育、家族服务、汽车租赁、海外配置等完整的服务。首先在财富管理方面,诺亚财富与超过78家基金公司合作,管理销售超过2000支公募基金产品及100多支私募精选基金,为客户提供高端财富管理服务,另外诺亚财富还为高净值家族客户资产配置、顾问咨询等服务以及基于高净值客户需求延伸出的教育服务。其次在资产管理方面,诺亚财富于2010年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歌斐资产,以母基金为产品主线,业务范围涵盖私募股权投资、房地产基金投资、公开市场投资、机构渠道业务、家族财富及全权委托业务等多元化领域,其管理资产规模达1429亿元。再其次在全球开放产品平台方面,诺亚财富立足香港,放眼海外,为客户提供海外资产配置服务,并且还为客户定制各类综合保障计划以及提供融资租赁服务。最后在互联网金融方面,诺亚财富通过旗下“财富派”平台和“诺亚金通”涉足在线理财和线上支付服务。(三)风控体系在风控体系建设上,诺亚财富实行全面多维度的产品筛选、评价和后续管理体系,从而有效的把控产品的风险。首先在产品筛选上,诺亚财富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品管理流程,即“金融产品研究系统平台—投资策略会—产品立项会—风险控制委员会—产品通过会—产品存续管理—产品回顾及持续改进”。根据该流程,每个产品都要经过投资策略会、立项会和风控委员会三道关口。投资策略会每三个月召开一次,由投资策略师根据未来三个月市场趋势,划定目标产品范围;然后经产品经理调研后立项,再由各个部门、客户进行评价;最终产品要通过风控委员会的审核后,方可最终上线。据不完全统计,诺亚,财富每年分析与跟踪的产品超过2000个,而最终上线产品通过率仅不到5%。另外,诺亚财富还深入前端参与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包括项目寻找、在产品推出过程中向产品供应商提出建议等,并对产品挂钩的基础资产和风险进行跟踪管理,保证了产品品质,并有效控制了风险。其次在产品评价上,诺亚财富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建立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风控逻辑,严格按照“投资理念、投资流程、投资业绩和投资人员”的4P准则,对市场上各类金融产品展开独立持续的调研、分析和评估,筛选构建理财精品池。比如对固定收益类产品,评价指标包括产品和发行机构两类,权重分别为70%和30%,并根据股权质押、证券结构化等各细类产品的差别,对每个指标设定了不同的标准。最后在后续管理上,诺亚财富坚持严谨的存续产品服务,从以下五大方面把控产品风险:1、专业团队:专人专岗,每一类存续产品都有专业团队进行投后跟踪;2、管理标准:有健全的标准化流程与投后管理制度,保障各项服务管理落实到位并持续改进;3、定期披露:通过会员专区、移动客户端等信息渠道,及时定期向投资人披露项目的最新情况;4、诺亚解读:对存续项目进行跟踪分析,形成有诺亚观点的解读报告。5、投后管理:对产品项目资金投入,运营状况和集团资产负债、现金流等实施有效的动态监控与管理。2.3 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概况2.3.1 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在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互联网金融业也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时期。自2013年余额宝出现以后,互联网金融走进了普通人的视野。第三方支付、众筹平台、互联网保险、互联网银行相继获批运营,同时,券商、基金、信托等也开始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随后几年,由于互联网金融有着远低于传统金融机构的门槛,所以一时间大量企业涌入互联网金融领域,也使得公众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信任度降低。进入2017年,互联网金融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从危机中逐渐走出,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逐渐成熟平稳的时代,同时,由于蚂蚁金服、陆金所、京东金融三大互联网金融巨头上市预期,使得互联网金融热情重燃,将显著提升一批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的中小型互联网金融公司。表3:主要互联网金融公司估值及投资人2.3.2 互联网金融政策分析互联网金融日益得到国家重视,李克强总理多次发表谈话,鼓励和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行政部门和监管部门也纷纷出台政策,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及业务模式进行引导和规范。2014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这是“互联网金融”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说明政府鼓励支持包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非常明显。表4:互联网金融相关政策投中研究院认为,互联网金融历经野蛮生长到规范经营的历程后,行业、监管、市场均形成了风险防范是金融业务的核心要素的共识。金融牌照通过事前准入限制、事中监管体系及事后追责制度,严控互联网金融相关风险,因而牌照成为优质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稀缺性牌照获取将为互联网金融公司获得超额估值溢价。三、科技金融行业发展状况目前,中国金融科技企业中89%的公司是提供支付、借贷等个人金融服务的,而美国金融科技风险投资的兴趣正在从网络借贷向保险科技和财富管理转移,网络借贷公司获得的融资额占全部金融科技融资额的比例从2015年的58%下降到20%,而保险科技和财富管理领域金融科技公司融资额的占比则由忽略不计提高到41%。投中研究院认为提供财富管理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会成为未来财富管理行业的一种新趋势,基于此,我们对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行业现状、中美对比以及投融资情况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展望财富管理行业的未来。3.1 金融科技的定义及发展历程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全球金融科技(Fintech)行业爆发,金融科技企业专注提升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倒逼传统金融机构改善金融服务。金融科技(Fintech)是金融(Finance)和科技(Technology)的合成词,来源于上世纪90年代花旗银行发起的一个发展项目“金融服务技术联盟”(Financial ServicesTechnology Consortium),后被简称为Financial Technology,即Fintech。全球不同的机构组织、学者专家对于金融科技有着不同的界定角度,按照国际权威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模式、业务、流程与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按照这一定义,金融科技既可以包括前端产业也包含后台技术。投中研究院从新兴科技推动金融行业变革和金融行业创新商业模式演进两个方面,将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划分成三大阶段。表5:中国科技金融发展阶段2004年以前,可界定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初始萌芽阶段,即金融科技1.0阶段。在1967年以前,全球金融行业与科技行业相对独立,但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科技已经开始推动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发展。自1967年世界上第一台ATM出现,金融行业与科技行业才开始真正的融合。在这一阶段内,全球及中国金融行业开始大量增加传统IT技术的应用,实现无纸化办公以及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推动金融服务数字化发展。商业银行的信贷系统、清算系统及综合业务系统则是金融IT阶段下最具代表性的产物。从2004年开始,可以界定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模式创新阶段,即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一阶段,金融科技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与信息通讯技术独立提供金融服务或者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金融服务,开始从后台系统渗透到传统金融的核心业务中,并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从而实现了对传统金融行业发展的颠覆。在这一阶段下,移动支付、P2P、互联网保险等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得以发展壮大,其中支付宝、拍拍贷以及余额宝的出现都对与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产生了十足的影响,且依据经验及技术能力的优势,自身及行业地位得到一定提升。自2016年起,可以界定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技术升级阶段,即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一阶段,金融科技开始代替互联网金融,行业也从模式创新转向技术创新聚焦,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创新,金融科技全面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交易结算等多个领域,从而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但在当下,我国尚处在发展初期的金融科技行业鱼龙混杂,部分金融科技企业是真正的技术创新还是说只为了规避愈加严格的互联网金融政策监管,这还有待市场的检验。3.2 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分析我国金融科技行业的起步虽然较晚,但依托于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行业实力还是不容小觑,例如蚂蚁金服、陆金所、众安保险等多家企业已发展成为全球金融科技行业巨头。投中研究院分析认为,金融科技行业的向好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三大方面:首先在政策方面,我国多次发文鼓励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并且出台一系列措施引导金融科技的探索与建设,例如李克强总理连续四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互联网金融,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互联网金融要有包容的态度,国务院也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及了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等;面对发展初期的行业乱象,我国政府也不断出台整治与监管措施,以规范和引导金融科技行业向好发展。其次在社会经济环境方面,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金融的改革与创新则成为深化供给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动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创新发展的核心之一。而实现金融改革与创新的基础建设则在于融合技术创新,即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金融产品及服务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弥补金融资源浪费、提升资金利用率等,从而弥补传统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并进一步满足更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最后在技术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拥有较强互联网人口优势及技术优势,而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一方面可极大提高金融交易与投资的便捷化程度,另一方面则可以推动金融科技领域用户数量与交易数量的上升。另外,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以及我国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领域不断发力,也将对金融科技行业发展产生较大的推动力。3.3 金融科技行业上的中美对比从发展路径上看,美国的金融科技是传统金融公司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提供的低门槛金融服务,以技术创新的方式优化金融服务和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美国基于发达的线下金融体系,大规模的吸收科技专业人员来改进原有商业模式,从而覆盖到传统金融体系遗漏的客户和市场缝隙,以及提高已有业务的效率。而中国的金融科技则是互联网金融转型升级的延伸,是脱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中国在传统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科技型企业利用互联网的发展优势展开金融业务,从而填补市场上的空白,促进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从监管上看,美国对基于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金融科技业态采用功能性监管,即不论金融科技以何种形态出现,抓住金融科技的金融本质,把金融科技所涉及的金融业务,按照其功能纳入现有金融监管体系,这种监管模式相对较为严格,以稳定为主。而中国的金融科技以市场和商业模式为驱动,在起步初期监管环境相对包容,给中国金融科技提供了宽松的探索机会,同样也提供了发展的灰色地带,在局部风险暴露之后,监管力度加强,这种监管模式属于被动式监管,以发展为主。从创新主体上看,美国的金融科技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但其数量较多,覆盖的领域较为广泛,且金融科技的企业的运作模式规范、创新能力强,技术先进,风控能力强。而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则是以互联网巨头为主力军,这主要是由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既拥有技术、资金等优势,也拥有较强的用户数据优势,基于此建立了“互联网+金融”闭环,因而在第三方支付等金融业务细分市场中占据了领先地位。从技术应用上看,美国的金融科技企业优势在于底层技术的创新力,如PayPal最早使用互联网技术探索第三方支付的创新,Lending Club最早配合监管探索出了P2P规范发展的模式。而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则借助技术变革,扎根于现实应用中,依托于网络导流和场景优势,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捷性。如阿里巴巴发起设立互联网民营银行——网商银行等。3.4 金融科技投融资分析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全球金融科技行业的投资较为火爆。从2013年到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总额从38亿美元增长到163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约为49.8%。在2016年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及监管趋严,全球金融科技行业的总投资额略有下降,但投资数量还是有小幅上涨,到2017年投资额及投资数量均有明显上涨,这都表明了该行业的前景还是可期的。图15:2013-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情况纵观2017年,中国市场已经逐渐成为了全球金融科技市场的新生力量。从投资数量上看,中国市场全年完成322笔投资,占全球总量的39.4%;从投资金额上看,中国市场全年累计投资额高达507.1亿元,占全球总量的63.0%,另值一提的是,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行业所获得投资数额最大的20家公司中有14家来自中国。中国金融科技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其竞争优势已经逐渐显现,有较强的实力实现弯道超车。从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角度看,2017年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是严监管下行业淘汰加速,部分企业清算或徘徊在死亡边缘;而另一边则是“金融科技独角兽”掀起境外上市热潮。据投中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17年共有8家金融科技企业登陆全球资本市场,包括信而富、众安保险、趣店、和信贷、拍拍贷、融360、易鑫、乐信,其中众安保险于2017年9月22日在香港上市,融资15亿美元,创下2017年以来全球金融科技领域最高融资记录。另外全球金融科技行业独角兽巨头的蚂蚁金服、陆金所、京东金融虽尚未上市,但其在开发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支付方面都占领了强大的市场份额和用户基数。四、财富管理行业趋势预测与问题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总量加起来已经超过了150万亿元,而过往这百万亿元规模的财富管理市场以银行、基金、券商、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为主为客户提供投顾服务、配置资产。目前,在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改革下,财富管理过去高开发,高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行业进入大浪淘沙的时代。在这次浪潮中,金融科技公司凭借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颠覆性的技术应用,实现数据的精准定价和匹配,以后发优势抢占市场份额,深耕财富管理市场,并形成了以蚂蚁金服、陆金所、京东金融等行业龙头公司割据的市场态势。智能投顾作为新兴的在线财富管理服务,可根据个人投资者提供的风险承受水平、收益目标以及风格偏好等要求,运用一系列智能算法及投资组合优化等理论模型,为用户提供最终的投资参考,并对市场的动态对资产配置再平衡提供建议。当前,我国智能投顾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银行、基金、券商等传统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应用,加速转型布局财富管理,如招商银行的摩羯智投、天弘基金风向篮子、海通证券e海通财等;二是,互联网金融凭借自身的金融科技优势,不断进行金融科技产品拓展,而这其中可根据参与者的类型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初创金融科技公司,如积木盒子、雪球等;二是互联网金融公司,如挖财的钱管家;三是BATJ等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巴巴的蚂蚁聚宝、腾讯的微众银行、百度的股市通、京东智投等。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潜力无限,并且金融科技公司在财富管理领域急速崛起。根据BI Intelligence数据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有10%的资产由智能投顾管理,市场规模约合8.1万亿美元,其中亚洲市场规模将达到2.4万亿美元,美国市场规模将达到2.2万亿美元,智能投顾将开启财富管理的新时代。而且智能投顾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场景化应用,一方面可基于机器学习和算法的投资工具有效解决传统投顾边际成本高、无法覆盖长尾用户的问题;其次可以通过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重构数据处理方式,提升服务效率;最后智能投顾还可通过大数据技术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增强用户黏性。不可否认,智能投顾的兴起对于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且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在当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挑战。一是准入门槛与资质问题,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起草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第二十二条明确指出,“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采用机器人投资顾问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应当经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许可,取得相应的投资顾问资质,充分披露信息,报备智能投顾模型的主要参数以及资产配置的主要逻辑”。这一新规的出台表明了持牌经营对开展智能投顾的金融机构及企业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初创金融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公司而言,存在缺少必要牌照而存在合规性风险。二是业务模式受限问题,中国《证券法》以及《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都要求投资咨询服务于资产管理业务分离,即投资咨询服务仅限于提供投资建议和辅助决策,不得代理委托人从事证券投资。这一规定就限制了我国智能投顾业务暂时还无法进入到智能化自动交易层面。三是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问题,一方面中国智能投顾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内存在一定比例的缺乏投资经验的非合格投资者,而另一方面智能投顾平台所提供的问卷问题不够详尽,尚不足以准确判断投资者的资质与需求,故会在一定的投资人资质或需求与产品不匹配风险。五、财富管理展望与评价5.1 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展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财富的不断增加,居民理财需求的不断增长,财富管理市场的业务范围得到极大拓展,财富管理机构的重要性和价值正在凸显。当下,财富管理行业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监管趋严随着各项监管政策的落地与实施,财富管理进入强监管时代。财富管理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逐渐暴露出财富管理机构良莠不齐、行业业务缺乏统一标准、部分资金脱实向虚、空转套利等问题与风险。面对还不是很成熟的财富管理市场,监管趋严是必然的趋势。就在今年央行发布了统一资管监管标准的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一《指导意见》被认为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对大资管市场产生影响的纲领性文件。受监管趋严的影响,财富管理市场将迎来优胜劣汰、剩者为王的新阶段。强监管将倒逼财富管理机构在产品管理、销售、客户管理方面都需要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并且提升自身免疫力,从而减少行业新进入机会及竞争对手。模式转变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财富管理行业逐渐从产品驱动向客户需求驱动转变。一方面是由于国内金融资产类型越来越多元化,但金融产品面临产品同质化、产品替代性较强等问题,导致财富管理行业以产品驱动的模式难以继续。而另一方面,中国数量庞大的高净值群体人数依然在不断增长,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下,以客户为中心、充分地了解客户需求并据此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的财富管理机构将在未来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智能投顾随着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的快速变革,凭借现代信息技术的智能投顾正在改变财富管理行业。目前,中国智能投顾行业尚属起步,市场环境、政策法规、投资者心态三大方面尚待进一步健全,即便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的初创金融科技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BATJ科技巨头、传统券商、银行等仍纷纷依靠自己的优势在智能投顾上进行布局。一方面智能投顾低门槛、低费率的特点将为更多的人提供精准的财富管理服务,从而逐步实现财富管理普惠化;另一方面智能投顾基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可研发出更多的资产配置组合,从而逐步实现财富管理多元化。5.2 财富管理行业评价基于过往数年对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长期跟踪研究,依托投中信息旗下CVSource金融数据终端的数据,投中研究院从财富管理机构存续年限、管理规模、投资方向、专业性、投资者服务、行业影响力、客户满意度、产品风险控制等维度,对活跃在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独立财富管理机构进行综合评定,力求精准呈现中国财富管理机构在投资领域中的竞争力图谱。投中2017年中国最受青睐财富管理投资机构TOP3【按音序排列】投中2017年中国最具创新财富管理投资机构TOP3【按音序排列】研究垂询张祥 Aaron Zhang 高级研究经理Email:Aaron.zhang@chinaventure.com.cn梁立明 Mia Liang 分析师Email:Mia.liang@chinaventure.com.cn刘利 Ashley Liu 分析师Email:Ashley.liu@chinaventure.com.cn媒体垂询历建元 Lee Li 媒介经理Email:Lee.li@chinaventure.com.cn关于投中研究院投中研究院隶属于投中信息,致力于围绕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开展资本研究、产业研究、投资咨询等业务,通过精准数据挖掘及行业深度洞察,为客户提供最具价值的一站式研究支持与咨询服务。关于投中信息投中信息 【证券代码:835562】业务始于2005年,正式成立于2008年,是中国领先的股权投资市场信息咨询专业服务机构。作为私募股权行业的观察者,投中信息致力于解决股权投资行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让出资者更加了解股权基金的运作状态, 让基金管理者更加洞彻产业发展趋势,为中国股权投资行业提供完整的信息资源与专业化的金融服务。通过十余年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合作,投中信息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基础和人才优势,并凭借优秀的专业能力赢得基金管理机构的长期信任,在行业内拥有大量的数据存量和客户资源。投中信息通过全面的产品体系,传递及时、准确的股权交易数据与情报,为投资机构、投资银行、战略投资者、资产管理公司提供数据、资讯及分析工具;为企业提供专业的行业研究与业务实践咨询服务;为机构出资人提供全面的投资咨询顾问业务,帮助投资机构进行深度品牌管理与营销传播工作。引用说明本文由投中信息公开对媒体发布,如蒙引用,请注明:投中信息。并请将样刊两份寄至: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11号中汇广场A座7层 100007 收件人:历建元法律声明本报告为上海投中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投中信息)制作,数据部分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报告内容及引用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本报告只作为投资参考资料,报告中信息及所表达观点并不作为投资决策依据。本报告包含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本、数据、图片、图标、LOGO等)的所有权归属投中信息,受中国及国际版权法的保护。本报告及其任何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文本、数据、图片等)在用于再造、复制、传播时(无论是否用于商业、盈利、广告等目的),必须保留投中信息 LOGO,并注明出处为“投中研究院”。如果用于商业、盈利、广告等目的,需征得投中信息同意并有书面特别授权,同时需注明出处“投中研究院”。版权声明:1.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未经许可不准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违者必究。2.投中网每日分享PE/VC圈重磅新闻,内容涵盖PE/VC行业热点、突发新闻、投融资事件、前沿人物心路、创业圈动态等业内最新信息。关注投中网即可获得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竹竿

2018中国高净值人群资产管理报告:债券市场谨慎增持

来源:金融界网站金融界网站讯 12月19日下午,小牛资本金融研究院正式成立发布会在北京顺利举行,同时,会上小牛资本联合零壹财经发布了2018中国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报告。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各个行业亟需推动新一轮的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而这其间蕴涵了很多值得深入探索和突破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筹备许久的小牛资本金融研究院正式成立,基于对市场需求的研究与创新、趋势研判,同时为金融服务财富管理提供前瞻性研究和实践分享。目前,金融研究院已与国内众多机构及专业人士达成合作关系。小牛资本金融研究院揭牌成立会中,小牛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郭建军指出,小牛资本金融研究院将有效结合企业自主探索与外部力量的助力,囊括了媒体及行业智库、企业领袖以及全球学者专家资源,并向全社会输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也填补了行业参与学术研究的空白,大大增强了行业核心竞争力。据介绍,小牛资本金融研究院在整合各类智力资源,紧紧围绕国家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要求,开展政策研究、市场需求研究、民营经济研究和金融市场研究。自主探索方面,将在行业经验总结、新知探索、内部赋能与合规支撑等多方面展开;同时,也将有效借助与政府、企业、高校、智库、媒体的合作夯实研究院的研究实力。而作为智库核心的要素来讲,向全社会输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无疑是重中之重。郭建军表示,小牛资本金融研究院将在推动企业进步、助力行业发展、整合研究成果、输出行业声音、促进资讯共享方面不遗余力的践行金融研究院的目标。赋能财富管理 践行行业责任担当近几年,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据波士顿咨询报告数据显示,当前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达6万亿美元、财富管理产品线上化渗透率34.6%,我国的财富管理已经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代。小牛资本联合零壹财经发布的《2018中国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报告》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创近十年新低,通胀中枢有所抬升,景气程度高位下行态势,经济下行压力增大;M2增速略有回升,社融规模低于市场预期,中美利差再度收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仍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消费依旧是拉动GDP的关键力量,但也有所放缓,投资触底反弹后有望继续改善,出口增速超预期反弹。基于前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财政货币政策表现,结合密集出台的民企新政和金融新政,《报告》对当前大类资产配置建议如下:A股和港股适度增持,把握住结构性机会;债券市场谨慎增持,但相对于信用债建议以利率债为主;私募股权面临价值重估,可以适度增持;基金市场建议均衡配置各类风格的基金;谨慎增持保险产品;考虑到美元强势势头的不可持续性,美元资产建议谨慎观望。房地产方面,重点关注一线城市的楼市表现,但仍需谨慎;从避险角度考虑,可适度配置部分黄金资产,但对原油商品资产则需保持谨慎观望。据小牛资本相关人员介绍,小牛资本金融研究院未来也将为业内人士、企业及院校打造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以此近距离接触市场深度研究报告,全面提升全球化视野,把金融变得更友好,真正的让每个人从中切实得到回报,也将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们生活视为公司存在的价值所在。

时中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18)》

来源:新华网近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18)》,该报告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不良资产市场参与者、研究者对金融不良资产市场的看法和判断,在数据挖掘和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发展趋势。报告自2008年首发以来,至今已连续11年发布,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18)》在前十年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业内受访者数量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另外新增了对50多位经济金融领域资深专家的调查,力图通过第三只眼睛,更中立、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状况。本次报告调查时间为2017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课题组针对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从业者和经济学家分别设计了调查问卷,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和整理,归纳出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对于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的一系列看法,还利用公开数据,通过建立模型,对我国不良资产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外部专家学者三类受访者的问卷调查结果看,受访者对于宏观经济增长与市场走势的意见比较一致。例如,大多数人认为2018年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货币政策将保持稳中偏紧,金融业监管强化的态势将会延续;防风险仍是重中之重,资产管理业务、金融同业、金融控股公司和互联网金融将迎来更为严厉的监管。来自商业银行的多数受访者认为,受多重因素影响,2018年商业银行信贷总体质量会有小幅改善。多数受访者倾向认为,2018年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紧迫性增强,预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将于2020年见顶。2018年商业银行将着力降低不良贷款率,对外转让不良资产将是最有效的手段,不良资产证券化也将受到较多关注。来自资产管理公司的受访者多数认为,2018年不良资产一级市场中,随着购买主体数量的增加,买方竞争激烈,卖方市场特征将更为显著;二级市场的开发度、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不良资产经营单位将适当加快处置,民营企业将成为不良资产市场中的主要投资者。未来债权类业务仍将是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业务来源,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业务这片“蓝海”将呈现更多商机。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资产的类别仍然偏好房地产类金融不良债权。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基于强大的资本实力和专业优势,在不良资产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在地优势比较明显,不良资产市场中的机构格局将向层次多样、优势各异、高度分工的方向深化发展。受访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2018年金融监管将从2017年抑制风险增量逐步向处置风险存量过渡。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业内部循环、金融与房地产等事关国民经济运行的三大关键循环的制度性变革将由研究转向逐步实施阶段。结构性去杠杆压力比较突出。导致本轮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调整。随着不良资产市场购买主体的增多,近期部分不良资产包价格的非理性飙升,有可能导致不良资产经营机构出现新的不良,酿成新的风险。总体看,本次不良资产市场调查能够紧密跟踪政策动态与市场变化,内容丰富,观点理性。对于业界深入理解不良资产市场,把握市场走势,促进市场共识的形成,推动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将会起到积极作用。在金融强监管、严监管以及不良资产行业监管政策调整变化的整体态势下,随着不良资产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市场参与主体的日益增多,非金不良资产业务商机的不断呈现和行业竞争的日趋加剧,不良资产市场将逐步走向理性和成熟。中国东方董事长吴跃在发布会上表示,面对新的形势,中国东方将坚持“回归本源、强化专业、务求实效”,切实担负起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历史重任。公司将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聚焦不良资产主业,有效发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各类业务工具的组合优势和业务板块的协同潜力,提高处置不良资产的效率和效益,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切实提升金融发展质量,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全力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