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1金融不良资产调查报告:地方债务、房地产企业违约等“灰犀牛”需警惕蒸蒸日上

2021金融不良资产调查报告:地方债务、房地产企业违约等“灰犀牛”需警惕

2021年4月16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方”)在京发布《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在数据挖掘和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2021年度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发展趋势。本次报告编纂过程中,邀请到外部专家学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和中介机构等五类人士参与相关问卷调查。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性增长仍然面临挑战,金融体系风险总体可控,但存量风险尚未完全暴露,区域性中小银行风险、信托等非标债权风险、地方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等值得重点关注。2021年,我国经济仍将面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高企、房地产企业违约频发等“灰犀牛”式风险,以及美国对华政策不确定性和新冠肺炎疫情反弹等“黑天鹅”式风险。中长期而言,攻关核心技术、扩大内需、培育新动能,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资产管理行业健康发展等,将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商业银行受访者普遍认为,不良贷款风险暴露存在一定滞后性,加之疫情时期商业银行对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2021年商业银行仍将承受不良贷款规模增加、不良率上升和处置难度加大的压力,其处置不良贷款的紧迫性将更强。其中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最大。在各类因素和动机中,考核压力是影响商业银行选择处置方式的最主要因素,降低不良贷款率是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最主要动机。中长期来看,风险和收益难平衡是商业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资产管理公司受访者普遍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进一步加大。2020年不良资产一级市场资产包收购价格较2019年稳中有降,但与往年相比降幅收窄,部分不良资产市场较为活跃的地区存在资产包价格反弹的情况。2020年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活跃程度明显下降,不良资产处置难度显著增加,资产管理公司对存量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明显放缓、处置周期有所延长。与2020年相比,2021年资产管理公司将适当加快处置进度以缓解来自资金成本、资本占用等方面的压力,二级市场投资者参与不良资产投资的态度将更加谨慎,通过配资方式参与不良资产投资受到越来越多的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投资者青睐。2021年,不良资产一级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疫情对不良资产市场交易活动的影响将逐步减弱,随着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加大,不良资产市场成交规模有望保持相对均衡,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特点。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推包规模将较2020年显著增长。信托公司受访者普遍认为,信托行业仍处于回归本源、转型升级的调整期,其发展既受到外部政策制约,又受到内部因素影响。其中外部政策主要是“资金信托管理办法”“房地产信托调控政策”“资管新规”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主动管理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公司治理能力等。由于信托行业此前偏离“本源”主业,主动管理等核心竞争力没能得到充分培育提升。下一步,信托公司需积极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职能定位,发展服务信托、财富管理信托、慈善信托等本源业务。与2020年相比,2021年信托行业化解风险的紧迫性将更强。化解风险既要充分发挥信托公司自身能力,又要积极利用金融市场力量,也要合理借助政府与行业救助手段。律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及服务商(含投资人)等第三方机构受访者普遍认为,2020年所在机构参与不良资产项目的整体规模小幅增加,预计2021年提供不良资产服务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多,团队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其中不良资产服务将主要针对制造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损失类不良贷款,东部沿海地区个别省份的不良资产服务业务机会将明显增多。预计2021年资产管理公司将扩大不良资产收购规模,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其中实质性重组将是资产管理公司最主要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个贷类不良资产业务时应审慎收购,加强与律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等外部机构的合作,并采取多元化的处置手段。此外,服务商(含投资人)受访者认为,2020年二级市场投资机构收购不良资产的规模有所扩大,且其投资不良资产的主要动机是进行阶段性的增值运作。除盈利空间外,风险控制手段是其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另一重要因素。图表来源:《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 (2021)记者 冯娜娜编辑 杜向杰

田骈亦然

深度聚焦行业 探索多元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启动“2021中国资产管理年会系列活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资管新规”即将完成过渡期的“新资管元年”。在金融环境、 监管政策、客户需求、金融科技等多种因素作用下,2021年的中国资管行业结构性变革继续不断深入。作为资管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会,由数字化智库型财经媒体领跑者《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1中国资产管理年会”暨“2021(第十四届)中国资管【金贝】奖评选”于日前正式启动,资管行业将在此平台上深入交流市场建设机制、投资路径与方法论。据介绍,“2021中国资产管理年会”将深度聚焦“大类资产配置”、“绿色金融”、“信托转型”、“新基建REITS”、“科技金融”及“保险科技”等行业焦点话题。2020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现场图片大类资产配置从宏观经济来看,全球范围内,多项指标均反映经济在逐步复苏。国内整体经济表现保持强势,经济增长虽然受到疫情反复的拖累,但是疫情已然稳定可控。年初原材料等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引发全市场对通胀问题的关心,货币政策是否转向,市场利率如何变化,各类资产将出现怎样的走势,大类资产配置的排序和节奏将如何应对?金融开放虽然受到2020年疫情的冲击,但是中国金融业仍然保持稳健的开放步伐。并且因为率先在疫情爆发后实现经济增长,中国成为了全球外资流入最多的国家,众多境外金融机构在中国加速业务布局。2021年预计将有更多优质的国外资产管理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可以更好的丰富中国资产管理生态体系,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还将促进国内外资产管理体系的接轨,扩大资产组合的配置范围。绿色金融2020年9月,中国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实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碳中和”的概念成为从产业到金融整个市场的关键词。事实上,绿色金融话题一直是金融市场的焦点之一,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投资等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绿色改革均在强势推进,需要注意哪些相关问题,及建设方法论都是业界关注的重点。新基建REITs“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标志着基础设施REITs已成为提升投资效率、促进投资合理增长的重要手段。2021年将成为公募REITs的元年,同时,新基建方兴未艾。REITs如何与新基建结合?各类机构对REITs的配置需求如何?科技金融金融和科技的结合带来的创新和问题持续多年来都是市场的焦点问题之一,相关产品、业务、模式都经历了创新、发展再到监管探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市场对科技的理解越来越深入透彻,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都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探索了多年,而科技公司金融业务的监管问题近年来更是引爆整个市场的热门话题。信托转型信托行业是资管改革启动以来,转型要求最大的细分行业之一,2020年以来,信托行业各类监管要求层出不穷,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与此同时也积极探索出了诸多新方向。零售银行变局金融变革向纵深推进,大资管行业百舸争流,渠道暗战也悄然打响。作为资管链条上至关重要的环节,渠道建设几乎对一家资管机构的发展壮大几乎起到决定性作用,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变化,以及金融科技的突飞猛进,资管行业的渠道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并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行业生态。(您可以将关心的话题和希望论坛上发表观点的嘉宾名字发邮件至gutao@21jingji.com,我们将结合需求优化话题和嘉宾 。)2021中国资产管理年会系列活动介绍2021中国资产管理年会由智库型财经媒体领跑者《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的中国资产管理年会,自2007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13届,年会聚焦高速发展 的资产管理行业,坚持邀请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大型商业金融机构、学术专家共同探讨当下最为关注的话题。影响力卓著,已然成为行业内的年度盛事。2020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现场图片2021中国资产管理『金贝奖』”评选为投资者梳理资管行业卓越的投资机构,遴选出一批符合大众理财需求,坚持合规经营的金融机构,并予以表彰。2020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现场图片《对话2021资管30人》系列报道顺应资产管理行业变革,以专业的视角邀请资管行业领袖分享并解读行业趋势,以视频访谈及文字报道的形式记录行业发展的动态,同时不定期举办高规格小型对话沙龙,搭建同业交流分享的对话平台。报道除在21相关平台发布,还将在趋势特刊合集刊发。《2021中国资产管理发展趋势报告》报告在深入研究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基础上,从国内外宏观经济、监管政策动向出发探讨资产管理发展趋势;同时以数据为基础,梳理银行、信托、保险、私募、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资管变迁。是一次对中国泛资管行业的年度梳理,也是对中国资产管理“金贝奖”做深做精的有益探索。中国资管30人论坛每年不定期开展闭门研讨活动,邀请行业各方进深度的行业探讨,旨在:搭建大资管行业各方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推动各方业务学习、研究与合作;增强各方与监管部门以及其他决策机关的沟通,反映会员意见,推动大资管行业的健康发展;基于专业研究和思想向公众宣传资管领域的重要思想和政策方向,推动行业发展,对行业积极的理念进行倡导,并进行投资者教育。附1:中国资产管理年会往届嘉宾名单(部分)● 王景武 央行金融稳定局原局长 ● 肖 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 陶 玲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委办公室秘书局局长 ● 屠光绍 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 ● 盛松成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 ● 曹德云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 ● 刘福寿 中国银保监会首席律师 ● 王忠民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母基金专委会主席、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 白瑞明 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 李 军 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佘 力 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业务中心总经理●潘卫东 浦发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行长●谢 伟 浦发银行副行长● 涂 宏 交通银行同业业务总监、交银理财董事长 ● 顾建纲 工银理财原董事长 ● 蔡 涛 浦发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顾卫平 兴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张昌林 中国民生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 陈 芳 广发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 ● 苑志宏 华夏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 ● 范 华 招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权益投资官● 杨新兰 农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 于 泳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 ● 邓 斌 中国太平洋保险 ( 集团 ) 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 ● 陈 武 广东南粤银行行长●李 文 汇添富基金董事长 ●谭 硕 中建投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任 莉 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Howard Marks 橡树资本创始人、联席董事长●Paras Anand 富达国际亚太区首席投资官●高 滨 凯丰投资首席经济学家、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特聘教授●王 刚 中国REITs联盟秘书长●王 庆 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官晓岚 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肖 雯 盈米基金CEO2020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现场图片附2:2021中国资产管理系列活动时间安排【3-5月】2021中国资产管理『金贝奖』评选申报【3-6月】2021中国资产管理发展趋势报告调研与撰写【3-12月】2021中国资产管理30人访谈系列报道及闭门研讨会【7月初】2021中国资产管理年会曁2021(十四届)中国资产管理『金贝奖』颁奖【活动咨询】顾先生 021-64265993【媒体合作】陈女士 020-87375795扫码进入2021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专题

固不待师

2021中国数据资产化工具市场研究报告:2020年中国市场规模达280亿元

2020年中国市场规模达280亿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达41%,保持高速增长细分市场:数据存储113亿,决策应用54,以大中型企业需求为主,政府、金融行业是主市场重点区域:一二线城市占市场规模的八成以上,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处于全国第一梯队用户规模:48万高需求用户,1.4万家数据资产化需求用户,实际客户开发率低,未来有34倍成长空间在中国经济迈入增速换挡期的当下,中国市场的数字化建设需求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伴随数字化建设程度的不断提高,将会有更多的企业、政府机构等积累产生大量数据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开始意识到这些数据的价值,并希望对这些数据要素进行整合与管理,以便于为企业/机构管理者提供决策辅助支撑。最终用户的数据资源以数字类最高,其次是文本类、图像类和视频类,相对而言,语音类和符号类占比较低。从数据资源的量级来看,平均单个最终用户的数据量级达到3.2PB,从具体分布来看,有55%的最终用户数据资源累积超过100TB。从数据资源的来源渠道来看,客户/用户数据与企业运营数据是主要来源渠道,其次是经管数据和互联网公开数据。

意见

不良资产年度报告出炉!房地产领域不良将显著增加?这些“灰犀牛”需注意

今年不良资产规模将延续上升态势,在此背景下,银行不良资产全年处置规模有望进一步加大。4月16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方)在京发布《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这是该报告自2008年首发以来,连续第十四年发布。报告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在数据挖掘和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2021年度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发展趋势。从调研结果来看,我国金融体系风险总体可控,但存量风险尚未完全暴露,区域性中小银行风险、信托等非标债权风险、地方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等值得重点关注。报告认为,2021年,我国经济仍将面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高企、房地产企业违约频发等“灰犀牛”式风险,以及美国对华政策不确定性和新冠肺炎疫情反弹等“黑天鹅”式风险,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紧迫性将更强。同一日,银保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83亿元,不良贷款率1.89%,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为81.5%,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尽管上述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不良率已出现下降,但业内普遍认为,今年不良贷款余额仍会上升,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压力依然较大。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当天表示,去年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资产超3万亿元,今年不良资产处置的目标是力度不减,银保监会将推动银行业全年处置不良贷款规模总体多于去年。超八成受访者认为房地产领域不良贷款将显著增加据悉,本次报告编纂过程中,邀请到外部专家学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和中介机构等五类人士参与相关问卷调查。报告结合调查结果用较大篇幅详细阐述对今年金融风险和不良资产处置的看法。其中,对于潜在的金融风险,报告称,银行业不良资产风险尚未充分暴露,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今年不良将“双升”。对于不良将“双升”的原因,报告认为,一是由于金融财务的时滞性,疫情冲击导致商业银行大规模贷款的风险存在延后暴露的可能。商业银行增量不良资产将加速暴露,应重点关注东北地区中小银行风险、问题企业逾期贷款及个贷类不良资产带来的不良资产增量。同时,监管推动金融机构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鼓励部分符合条件机构将逾期6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进一步将以往隐藏在关注类贷款项下的不良贷款加速暴露。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看,超八成受访者认为2021年我国不良贷款规模将显著增加的行业是房地产,57%的受访者认为是制造业。报告认为,房地产和制造业或将是我国不良贷款规模显著增加的行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从商业银行披露的2020年报信息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显著上升,由2019年486亿元升至2020年729亿元,增幅50%。银行受访者普遍认为今年不良处置更紧迫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加大不良资产处置的力度。肖远企表示,过去这几年,我们每年都处置2—3万亿元不良贷款,去年处置了3.02万亿元不良资产,2018年、2019年都在2.4、2.5万亿元这样的规模。这些年加起来不良贷款处置规模超过12万亿。不良贷款处置以后一定有新的信贷、新的资金去填补,实际上每处置一个单位的不良贷款就相当于腾出了新的一个单位的贷款空间。“所以,处置不良贷款的力度加大有’一箭多雕’的作用。”肖远企称,首先,化解了银行信用风险,通过各种途径把不良贷款处置掉以后,银行的信用风险大大得到缓释。其次,使信贷增长有了新的空间,为国民经济快速的恢复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坚实的基础。银保监会当天透露,今年将推动银行业全年处置不良贷款规模总体多于去年。这一计划与报告的调查结果相契合。报告显示,近56%的受访者认为今年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将加快。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商业银行的受访者普遍认为与2020年相比,今年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更为紧迫,不良资产处置压力进一步加大。“对比近三年调查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紧迫性呈逐年上升趋势。”报告称,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近年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金融监管趋严,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压力加大。二是受疫情冲击,银行资产质量不可避免地出现劣化,不良资产处置压力随之增加。三是因为前期风险缓释政策,有不少延期贷款的风险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步暴露出来。不良二级市场活跃度下降,并购重组重要性凸显实际上,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再提速。报告称,下半年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第四季度多家银行多措并举加快处置进度,部分股份制银行推出多个百亿元级别的资产包。其中风险相对较高、资产质量相对较差的城商行还通过定增“搭售”不良资产包的方式,进一步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从不良资产包的收购价格看,2020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成交价格相对账面价格的折扣仍在3-4折,下半年价格同比小幅增加但整体仍较为平稳。报告称,2019年以来,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已逐渐回归理性,不良资产包转让价格基本稳定,预计2021年价格将基本持平。虽然成交价格相对平稳,但来自资产管理公司的受访者普遍认为,2020年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活跃程度明显下降,不良资产处置难度显著增加,资产管理公司对存量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明显放缓、处置周期有所延长。因此,报告预计,2021年资产管理公司将适当加快处置进度以缓解来自资金成本、资本占用等方面的压力,二级市场投资者参与不良资产投资的态度将更加谨慎,通过配资方式参与不良资产投资受到越来越多的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投资者青睐。此外,报告表示,面对不良市场参与者多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并购重组和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受访者普遍认为应大力发展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其中,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正从“三打”(打折、打包、打官司)向“三重”(重组、重整、重构)转变,并购重组成为资产管理公司提升不良资产价值、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接也

不良资产年度报告出炉:房地产领域“灰犀牛”需注意

来源:券商中国原标题:不良资产年度报告出炉!房地产领域不良将显著增加?这些“灰犀牛”需注意 今年不良资产规模将延续上升态势,在此背景下,银行不良资产全年处置规模有望进一步加大。4月16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方)在京发布《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这是该报告自2008年首发以来,连续第十四年发布。报告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在数据挖掘和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2021年度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发展趋势。从调研结果来看,我国金融体系风险总体可控,但存量风险尚未完全暴露,区域性中小银行风险、信托等非标债权风险、地方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等值得重点关注。报告认为,2021年,我国经济仍将面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高企、房地产企业违约频发等“灰犀牛”式风险,以及美国对华政策不确定性和新冠肺炎疫情反弹等“黑天鹅”式风险,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紧迫性将更强。同一日,银保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83亿元,不良贷款率1.89%,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为81.5%,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尽管上述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不良率已出现下降,但业内普遍认为,今年不良贷款余额仍会上升,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压力依然较大。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当天表示,去年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资产超3万亿元,今年不良资产处置的目标是力度不减,银保监会将推动银行业全年处置不良贷款规模总体多于去年。 超八成受访者认为房地产领域不良贷款将显著增加据悉,本次报告编纂过程中,邀请到外部专家学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和中介机构等五类人士参与相关问卷调查。报告结合调查结果用较大篇幅详细阐述对今年金融风险和不良资产处置的看法。其中,对于潜在的金融风险,报告称,银行业不良资产风险尚未充分暴露,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今年不良将“双升”。对于不良将“双升”的原因,报告认为,一是由于金融财务的时滞性,疫情冲击导致商业银行大规模贷款的风险存在延后暴露的可能。商业银行增量不良资产将加速暴露,应重点关注东北地区中小银行风险、问题企业逾期贷款及个贷类不良资产带来的不良资产增量。同时,监管推动金融机构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鼓励部分符合条件机构将逾期6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进一步将以往隐藏在关注类贷款项下的不良贷款加速暴露。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看,超八成受访者认为2021年我国不良贷款规模将显著增加的行业是房地产,57%的受访者认为是制造业。报告认为,房地产和制造业或将是我国不良贷款规模显著增加的行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从商业银行披露的2020年报信息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显著上升,由2019年486亿元升至2020年729亿元,增幅50%。 银行受访者普遍认为今年不良处置更紧迫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加大不良资产处置的力度。肖远企表示,过去这几年,我们每年都处置2—3万亿元不良贷款,去年处置了3.02万亿元不良资产,2018年、2019年都在2.4、2.5万亿元这样的规模。这些年加起来不良贷款处置规模超过12万亿。不良贷款处置以后一定有新的信贷、新的资金去填补,实际上每处置一个单位的不良贷款就相当于腾出了新的一个单位的贷款空间。“所以,处置不良贷款的力度加大有’一箭多雕’的作用。”肖远企称,首先,化解了银行信用风险,通过各种途径把不良贷款处置掉以后,银行的信用风险大大得到缓释。其次,使信贷增长有了新的空间,为国民经济快速的恢复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坚实的基础。银保监会当天透露,今年将推动银行业全年处置不良贷款规模总体多于去年。这一计划与报告的调查结果相契合。报告显示,近56%的受访者认为今年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将加快。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商业银行的受访者普遍认为与2020年相比,今年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更为紧迫,不良资产处置压力进一步加大。“对比近三年调查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紧迫性呈逐年上升趋势。”报告称,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近年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金融监管趋严,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压力加大。二是受疫情冲击,银行资产质量不可避免地出现劣化,不良资产处置压力随之增加。三是因为前期风险缓释政策,有不少延期贷款的风险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步暴露出来。不良二级市场活跃度下降,并购重组重要性凸显实际上,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再提速。报告称,下半年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第四季度多家银行多措并举加快处置进度,部分股份制银行推出多个百亿元级别的资产包。其中风险相对较高、资产质量相对较差的城商行还通过定增“搭售”不良资产包的方式,进一步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从不良资产包的收购价格看,2020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成交价格相对账面价格的折扣仍在3-4折,下半年价格同比小幅增加但整体仍较为平稳。报告称,2019年以来,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已逐渐回归理性,不良资产包转让价格基本稳定,预计2021年价格将基本持平。虽然成交价格相对平稳,但来自资产管理公司的受访者普遍认为,2020年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活跃程度明显下降,不良资产处置难度显著增加,资产管理公司对存量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明显放缓、处置周期有所延长。因此,报告预计,2021年资产管理公司将适当加快处置进度以缓解来自资金成本、资本占用等方面的压力,二级市场投资者参与不良资产投资的态度将更加谨慎,通过配资方式参与不良资产投资受到越来越多的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投资者青睐。此外,报告表示,面对不良市场参与者多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并购重组和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受访者普遍认为应大力发展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其中,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正从“三打”(打折、打包、打官司)向“三重”(重组、重整、重构)转变,并购重组成为资产管理公司提升不良资产价值、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三日而死

不良资产年度报告出炉!房地产领域不良将显著增加?

今年不良资产规模将延续上升态势,在此背景下,银行不良资产全年处置规模有望进一步加大。4月16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方)在京发布《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这是该报告自2008年首发以来,连续第十四年发布。报告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在数据挖掘和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2021年度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发展趋势。从调研结果来看,我国金融体系风险总体可控,但存量风险尚未完全暴露,区域性中小银行风险、信托等非标债权风险、地方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等值得重点关注。报告认为,2021年,我国经济仍将面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高企、房地产企业违约频发等“灰犀牛”式风险,以及美国对华政策不确定性和新冠肺炎疫情反弹等“黑天鹅”式风险,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紧迫性将更强。同一日,银保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83亿元,不良贷款率1.89%,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为81.5%,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尽管上述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不良率已出现下降,但业内普遍认为,今年不良贷款余额仍会上升,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压力依然较大。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当天表示,去年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资产超3万亿元,今年不良资产处置的目标是力度不减,银保监会将推动银行业全年处置不良贷款规模总体多于去年。超八成受访者认为房地产领域不良贷款将显著增加据悉,本次报告编纂过程中,邀请到外部专家学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和中介机构等五类人士参与相关问卷调查。报告结合调查结果用较大篇幅详细阐述对今年金融风险和不良资产处置的看法。其中,对于潜在的金融风险,报告称,银行业不良资产风险尚未充分暴露,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今年不良将“双升”。对于不良将“双升”的原因,报告认为,一是由于金融财务的时滞性,疫情冲击导致商业银行大规模贷款的风险存在延后暴露的可能。商业银行增量不良资产将加速暴露,应重点关注东北地区中小银行风险、问题企业逾期贷款及个贷类不良资产带来的不良资产增量。同时,监管推动金融机构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鼓励部分符合条件机构将逾期6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进一步将以往隐藏在关注类贷款项下的不良贷款加速暴露。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看,超八成受访者认为2021年我国不良贷款规模将显著增加的行业是房地产,57%的受访者认为是制造业。报告认为,房地产和制造业或将是我国不良贷款规模显著增加的行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从商业银行披露的2020年报信息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显著上升,由2019年486亿元升至2020年729亿元,增幅50%。银行受访者普遍认为今年不良处置更紧迫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加大不良资产处置的力度。肖远企表示,过去这几年,我们每年都处置2—3万亿元不良贷款,去年处置了3.02万亿元不良资产,2018年、2019年都在2.4、2.5万亿元这样的规模。这些年加起来不良贷款处置规模超过12万亿。不良贷款处置以后一定有新的信贷、新的资金去填补,实际上每处置一个单位的不良贷款就相当于腾出了新的一个单位的贷款空间。“所以,处置不良贷款的力度加大有‘一箭多雕’的作用。”肖远企称,首先,化解了银行信用风险,通过各种途径把不良贷款处置掉以后,银行的信用风险大大得到缓释。其次,使信贷增长有了新的空间,为国民经济快速的恢复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坚实的基础。银保监会当天透露,今年将推动银行业全年处置不良贷款规模总体多于去年。这一计划与报告的调查结果相契合。报告显示,近56%的受访者认为今年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将加快。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商业银行的受访者普遍认为与2020年相比,今年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更为紧迫,不良资产处置压力进一步加大。“对比近三年调查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紧迫性呈逐年上升趋势。”报告称,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近年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金融监管趋严,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压力加大。二是受疫情冲击,银行资产质量不可避免地出现劣化,不良资产处置压力随之增加。三是因为前期风险缓释政策,有不少延期贷款的风险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步暴露出来。不良二级市场活跃度下降,并购重组重要性凸显实际上,去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再提速。报告称,下半年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第四季度多家银行多措并举加快处置进度,部分股份制银行推出多个百亿元级别的资产包。其中风险相对较高、资产质量相对较差的城商行还通过定增“搭售”不良资产包的方式,进一步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从不良资产包的收购价格看,2020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成交价格相对账面价格的折扣仍在3-4折,下半年价格同比小幅增加但整体仍较为平稳。报告称,2019年以来,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已逐渐回归理性,不良资产包转让价格基本稳定,预计2021年价格将基本持平。虽然成交价格相对平稳,但来自资产管理公司的受访者普遍认为,2020年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活跃程度明显下降,不良资产处置难度显著增加,资产管理公司对存量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明显放缓、处置周期有所延长。因此,报告预计,2021年资产管理公司将适当加快处置进度以缓解来自资金成本、资本占用等方面的压力,二级市场投资者参与不良资产投资的态度将更加谨慎,通过配资方式参与不良资产投资受到越来越多的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投资者青睐。此外,报告表示,面对不良市场参与者多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并购重组和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受访者普遍认为应大力发展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其中,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正从“三打”(打折、打包、打官司)向“三重”(重组、重整、重构)转变,并购重组成为资产管理公司提升不良资产价值、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同滥而浴

报告:金融体系存量风险尚未完全暴露,关注区域性中小银行风险

4月16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东方)在京发布《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1)》(下称《报告》)。该报告自2008年首发以来,已连续第14年发布。本次报告编纂过程中,邀请到外部专家学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和中介机构等五类人士参与相关问卷调查。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金融体系风险总体可控,但存量风险尚未完全暴露,区域性中小银行风险、信托等非标债权风险、地方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等值得重点关注。报告指出,供应端商业银行对资产包售价的敏感性提高,AMC收包竞争激烈;处置端不良资产二级市场陷入低迷,处置风险高,叠加项目处置风险周期延长,收益不确定性增加,令主业盈利模式面临挑战。报告称,2021年中国经济仍将面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高企、房地产企业违约频发等“灰犀牛”式风险,以及美国对华政策不确定性和新冠肺炎疫情反弹等“黑天鹅”式风险。商业银行受访者普遍认为,不良贷款风险暴露存在一定滞后性,加之疫情时期商业银行对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2021年商业银行仍将承受不良贷款规模增加、不良率上升和处置难度加大的压力,其处置不良贷款的紧迫性将更强。其中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最大。在各类因素和动机中,考核压力是影响商业银行选择处置方式的最主要因素,降低不良贷款率是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最主要动机。从新增投放来看,与2020年相比,2021年商业银行新增信贷规模将小幅增长,其中信贷投放增长最快的行业将是制造业,新增信贷风险最集中的行业将是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中长期来看,风险和收益难平衡是商业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资产管理公司受访者普遍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进一步加大。2020年不良资产一级市场资产包收购价格较2019年稳中有降,但与往年相比降幅收窄,部分不良资产市场较为活跃的地区存在资产包价格反弹的情况。2020年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活跃程度明显下降,不良资产处置难度显著增加,资产管理公司对存量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明显放缓、处置周期有所延长。与2020年相比,2021年资产管理公司将适当加快处置进度以缓解来自资金成本、资本占用等方面的压力,二级市场投资者参与不良资产投资的态度将更加谨慎,通过配资方式参与不良资产投资受到越来越多的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投资者青睐。2021年,不良资产一级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疫情对不良资产市场交易活动的影响将逐步减弱,随着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加大,不良资产市场成交规模有望保持相对均衡,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特点。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推包规模将较2020年显著增长。信托公司受访者普遍认为,信托行业仍处于回归本源、转型升级的调整期,其发展既受到外部政策制约,又受到内部因素影响。其中外部政策主要是“资金信托管理办法”“房地产信托调控政策”“资管新规”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主动管理能力、业务创新能力、公司治理能力等。由于信托行业此前偏离“本源”主业,主动管理等核心竞争力没能得到充分培育提升。下一步,信托公司需积极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职能定位,发展服务信托、财富管理信托、慈善信托等本源业务。与2020年相比,2021年信托行业化解风险的紧迫性将更强。化解风险既要充分发挥信托公司自身能力,又要积极利用金融市场力量,也要合理借助政府与行业救助手段。现阶段,疫情冲击带来的各种衍生风险不容忽视,特别是随着疫情应对政策的逐渐退出,金融体系资产质量下迁压力明显加大,及时有效处置不良资产和化解金融风险也更为紧迫。报告还指出,AMC的不良资产主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且存量项目的资产质量有进一步下迁的可能,令AMC自身的资产质量持续承压。其中,从中国华融和中国信达两家上市公司经营情况来看,疫情影响导致其不良资产业务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中国华融党委副书记、监事长胡建忠在发布会上发言指出,在今后3至5年的短周期内,中国的不良资产市场将量升价跌,处置难度加大,投行化、精细化的不良资产运作是这个行业的一个发展方向。他认为,中国金融和实体经济领域的不良资产尚未充分暴露,不良资产的供给还是相对上升的,也是相对充足的。(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七情

解密富途大象财富:资产管理规模突破百亿 80、90后客户占比近八成

要获得任何市场投资者的认可,强劲的业绩增长绝对是最直接的手段。2019年10月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在美上市的互联网券商富途控股股价最高上涨超过15倍;其核心秘诀就在于一次又一次超出市场预期的业绩报告。3月中旬发布的富途控股2020年Q4及全年财报显示,2020年全年,富途控股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12%达4.27亿美元(约33.11亿港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实现净利润1.76亿美元(约13.64亿港元),同比增长651%。截至2020年末,富途牛牛App注册用户数达1192万,同比增长59%;富途开户客户数达142万,同比增长98%;富途有资产客户数达51.7万,同比增长161%。值得一提的是,富途控股在业绩会上给出2021全年70万新增付费客户的指引,超出大多数市场人士预期。此外,公司预估截至2月末当年新增付费客户在15万~20万区间,并对公司完成全年指引目标持乐观态度。从年报与运营策略来看,要达到指引目标,财富管理将会成为富途今年重要抓手之一。而2020年10月底公司整合财富管理条线推出的“富途大象财富”品牌,在新增获客和增强老用户黏性方面有望发挥出重要作用。财富管理客户画像:80、90后客户占比接近80%富途高级副总裁徐礼也进一步强调,财富管理业务将在本年度完成业绩指引方面担纲重要角色,并详细介绍了富途大象财富管理的目标人群、选品思路和下一步发展战略。徐礼提到,根据大数据分析,从年龄分布来看,富途大象财富的80、90后客户占比接近80%;从投资偏好看,超过80%的投资者风险偏好在平衡型以上。“可见,大象财富的客户群偏年轻,学习能力强,所以我们也通过线上方式提供更多样的投教、用户陪伴的服务;而针对客户风险偏好较高这点,使我们更注重对投资者资产配置的教育,帮助他们通过分散风险从而实现长期资产增值。未来我们也将持续引入覆盖不同资产类别、投资区域、投资主题的港币、美元类优秀理财产品。”徐礼表示。据了解,截至目前,富途大象财富已搭建起七大产品品类,包括货币基金、短期理财、债券基金、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私募基金及债券。坚定执行6P基金选品法则触达客户痛点与传统券商不同的是,富途的用户集中在中国香港、海外及新经济公司员工,有着较为强烈的海外资产配置需求。而海外资本市场无论股债,波动往往更大,对富途财富管理业务团队提出的要求相应更高。在徐礼看来,选择好的投资标的比择时更重要。选一个好的基金产品并长期持有,做时间的朋友才能享受到丰厚的资产增值。比如科技行业和大中华资产都是市场长期看好的资产类别,这类基金或许因为市场波动会有短期回撤,但长期增长趋势很明确。为此,富途大象财富专门配备了一支专业的选品团队,其成员曾就职于高盛、花旗、中金、法国兴业银行等国际大行,具备多元化的金融背景及丰富的研究经验。这支选品团队几乎是拿出了近乎“苛刻”的标准来严选产品。在选择合作伙伴上,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盈利能力、历史管理业绩等方方面面都在考察范围之内。目前富途大象财富已有超过40家全球顶尖基金公司合作伙伴,其中包括贝莱德,摩根士丹利、PIMCO、安联、资本集团、富兰克林等知名资管机构。在具体产品选择上,大象财富从一开始就选择走“精品路线”,坚定执行6P基金选品法则。所谓6P,即从Performance(业绩表现)、Philosophy(投资理念)、Parent(基金公司)、People(管理团队)、Process(投资流程)、Portfolio(投资组合)六个维度对基金产品进行全面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我们的选品团队致力于选取具备长期竞争力的优秀财富管理产品,而这6P正是能够帮助选品团队选拔出优质产品的重要因素。”为方便投资者更加精准匹配财富管理目标,大象财富也将目光瞄准了那些市场上稀缺的、优质的基金产品,争取这些稀缺基金的独家代销权。如近期,大象财富成为华夏精选大中华科技基金的独家发售平台,此前大象财富还曾独家发售过富国中国中小盘的港元份额。此外,从更宏观角度看,与传统券商的财富管理业务相比,富途大象财富最突出的优势首先是互联网属性,徐礼就提到,“全线上的产品服务所带来的经营杠杆和运营效率,能支撑我们的申购、赎回费率均为0,给到投资者实实在在的费率优惠”。在用户体验上,根据早前香港证监会开展的意向投资者调研报告,“交易程序方便及灵活程度”已成为其选择交易平台时的第二大因素。富途始终重视用户体验,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个“安全、准确、稳定、快速、好用”的投资平台。同时,依托高粘性的投资社区平台,富途大象财富进行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投资者教育和用户互动,为用户的投资决策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以提高投资信息的透明度,降低投资的信息门槛。仅2020年,富途大象财富就联合多家知名机构在富途社区举办39场线上直播。2021年战略目标:深入国际化 推动商业模式向资产收益驱动型升级财富管理是富途控股实现2021年战略的重要抓手,但要达到多元化发展目标,则不仅仅依赖于财富管理。徐礼表示,在地区布局上,富途2021年将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今年3月公司已经进入新加坡市场,并将进一步深化在美国市场的布局。大力推动国际化,有利于富途获得更广阔的战略纵深,能更好地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从财富管理业务视角看,新加坡市场的布局也有必然性:数据显示,新加坡零售基金市场规模达960亿美金,近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5%。同时,新加坡作为离岸金融市场,大部分资产管理的AUM来自海外,“所以在新加坡,我们不仅希望能给当地客户带来价格优惠,体验便利的优质基金产品,也希望把高质量的新加坡的财富管理产品带给我们的客户”。业务方面,富途在2021年将进一步提升富途大象财富的资产管理规模,并不断进行品牌优化和升级。这有助于公司商业模式从交易收益驱动型向资产收益驱动型升级。同时,我们也将大力发展企业服务业务。富途拥有超1300万优质用户,通过富途平台,企业客户可享受到IPO分销、一站式ESOP期权管理、投资者关系管理及PR服务,贯穿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企业服务业务覆盖了众多优质新经济企业及其员工,发挥着B端机构业务反哺C端零售业务的作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富途的优异业绩超出市场预期,其战略规划也获得了分析师认可。中金公司在富途公开财报后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国际化、B端及C端的生态连接、大象财富的培育将提供持续增长的引擎。往前看,1)以美国和新加坡为代表的海外市场将贡献增量获客来源;2)企业服务平台「富途安逸」通过IPO分销和ESOP业务与C端构建生态连接:截止期末公司港美股IPO及IR服务累计服务客户达105家、ESOP客户数达159家;3)大象财富贡献增量用户资产并加强用户粘性:4Q20客户资产规模同比+68.5%至102亿港币、已与39家国际领先机构投资者建立合作;三者将共同为公司长期业务的可持续增长及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撑。文/王媚媚每日经济新闻

光气

银行理财探索ESG投资运营管理存挑战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作为银行理财端参与绿色金融的重要路径,越来越多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发力ESG投资。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1年3月中旬,市场上共67款ESG银行理财产品存续,固收类占比为56.72%,混合类和权益类占比分别为41.79%和1.49%。总体来看,各家银行在ESG投资领域参与程度参差不齐,尤其是中小银行参与度较低。《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并未建立起统一的ESG评价体系,同时机构ESG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这为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在ESG产品投资标的选择和运营管理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风口上的ESG投资自华夏银行于2019年发布首款ESG主题的理财产品以来,越来越多国内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力ESG投资。来自普益标准的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3月15日,全市场共67款ESG银行理财产品存续,从产品类型的角度看,理财子公司中存续的ESG产品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共38款;混合类ESG产品为28款;而权益类ESG产品仅存续1款,为光大理财发行的“阳光红ESG行业精选”。在资金投向上,ESG主题理财产品配置的最主要资产为债券类。固定收益类ESG主题理财产品的主要投资标的为绿色债券、绿色ABS、ESG表现良好企业的债权类资产等。“目前基金公司、商业银行等机构已对ESG投资发展有较好的引导推动作用,随着ESG评级标准的建立,将促使国际金融市场理解中国市场定价体系,绿色价值投资理念也将兴起,金融机构也应抓住ESG投资风口,在ESG评级体系、ESG数字基础设施等方向进行发力。”东方金诚绿色金融团队如是表述。穆迪在研究报告中指出,重大ESG因素的透明度提高将对高风险行业的资本市场渠道和资产价值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标准和披露要求的范围越来越大,使得资金流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查和监督,这将逐渐对投资决策产生更大的影响,覆盖从银行到资产管理公司乃至消费者等各个层面。在金融机构制度环境方面,ESG相关的激励约束制度建设正在逐步完善。2020年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银行业和保险业将ESG纳入授信全流程,强化ESG信息披露与利益相关者交流互动。长江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在国内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资管行业回归本源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中纳入ESG投资理念,符合追求低波动率稳健增长的投资策略;同时,以可持续发展为投资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治理效益的统一,有利于银行理财子公司打造绿色投资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信息披露尚不完善需注意的是,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在发展ESG投资方面还面临不少阻碍,主要体现为ESG评级体系不统一、机构ESG信息披露不完备、投资者接受度较低等问题。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告诉记者,从过去募集情况看,ESG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不高,大部分投资者对这个概念仍然比较陌生,这也制约了此类产品的快速发展;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对理财子公司或商业银行资管部的甄别要求较高,需要理财子公司有一整套完整的ESG评价体系。谈及具体原因,德勤中国IMAA团队指出,固收类的ESG产品其收益并未显著高于普通固收类产品,权益类的ESG产品相对长期收益会更突出,但是基于传统认知,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人的风险接受能力较低,不愿意购买风险较高的权益类ESG产品。普益标准研究员郑哲涵也指出,目前我国并未建立起统一的ESG评价体系,同时机构ESG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从某种程度上,为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在ESG产品投资标的选择和运营管理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另外,国内投资者对于ESG产品的接受程度有待提高,部分投资者对ESG产品的理念较为陌生。“海外的ESG评级公司通常基于企业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其他数据分别对企业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进行打分,再通过各自机构的标准对企业形成一个整体的ESG评级,为ESG投资者提供参考。相比国内,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会影响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对于ESG产品底层投资标的的选择;另外,评价体系的缺失还会影响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在ESG评估、投资投研体系等方面的建设。”郑哲涵指出。这便意味着,管理人的相应制度、业务流程均需相应调整。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衍行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ESG主题产品对管理人风控体系提出较高要求,这就要求银行各个部门在制度、数据共享、科技支撑上对ESG的支持,以使风控部门在工作上,更便捷;风控部门需要按照ESG的新要求,重检信贷、理财业务,主动退出一些不符合ESG要求的存续业务,并提出ESG理财业务营销指引;建立银行内部ESG理财业务市场准入原则、评估指引及风控参数。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场上存续的ESG银行理财产品中,华夏银行的数量最多。彼时,华夏银行资管部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该行探索将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作为公开市场和非公开市场投资、信贷融资的主要决策因素,明确了ESG评价标准,将13项ESG因子(环境因子3项、社会责任因子7项和公司治理因子3项)整合到投资、信贷融资等项目评审过程中。德勤中国IMAA团队表示,按照《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将ESG要求纳入授信全流程,需要在投研和评级上有较大投入,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更加困难;对此,中小银行可以通过发展差异化的ESG产品,毕竟ESG产品还在起步阶段;共同开发ESG评估体系框架,分摊成本。“目前国内有不少ESG公募基金,理财子公司/银行可以结合碳达峰、碳中和所催生的第二次供给侧改革机遇,多向基金管理公司取经,开发相关的ESG概念产品。”周毅钦如是说。在投资者教育方面,郑哲涵表示,计划发行ESG主题理财产品的银行还需加强投资者教育,推广ESG理念,逐渐提升投资者对于ESG产品的接受程度;同时加大对于ESG产品在投资、风控、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魔术盒

「国君非银」财富管理模式变迁:从产品到服务——财富管理专题系列报告之平台方

来源:金融界网财富管理模式变迁:从产品到服务财富管理专题系列报告之平台方本报告导读:随着客户需求的深层化多样化,美国财富管理的内涵也在丰富变化,客户需求已经从“我是否需要金融产品”过渡到“我为什么需求金融产品”。摘 要随着客户受理财教育程度提升,财富管理的客户需求从“我是否需要金融产品”过渡到“我为什么需要金融产品”。从浅层次的形而上学角度来看,客户进行财富管理的初始目的是资产增值,财富管理机构通过提供产品满足客户收益的需求,也就是“我是否需要金融产品”阶段,从我们的调研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客户需求仍在此阶段。但随着客户理财知识受到越来越多财富管理机构的影响后,客户需求已非简单的产品销售所满足,与理财相关的投研、税收、法律、医疗、养老等服务成为财富管理机构服务客户的重要手段,优秀的财富管理机构通过提供服务满足客户“我为什么需要金融产品”的需求,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客户以及国内一线城市的客户也进入到了此阶段。客户需求的变化使得美国券商系财富管理机构经历了三次模式变迁。1)卖方投顾阶段,这发生在客户刚刚兴起财富管理的需求,以美林为代表的券商系财富管理机构通过投顾服务获取交易佣金。2)买方投顾阶段,1975年佣金自由化和1977年零佣基金的出现促使美国零售券商开始转向买方投顾模式,401K、IRA等养老金账户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使得客户对投研咨询、税收优惠、养老等个性化服务需求成为主流,推动买方投顾模式的兴起。3)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阶段,在单一公司无法满足巨量客户的产品和服务的全产链需求时,美国零售券商的平台化特征愈发明显,券商系财富管理平台通过提供完善的投顾赋能体系、账户体系、托管清算服务等基础设施以集聚投顾和产品。其变现模式主要为资产管理和利息收入,核心驱动力在于客户资产。当前国内券商财富管理业务依然处于流量红利阶段。当前我国零售客户的金融知识、金融资产占比均较低,当前阶段是国内财富管理业务的流量红利阶段,这也是卖方投顾模式是当前主流模式的主因。但随着各类互联网平台对客户理财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特别是未来个人税优等政策的出台,客户对于理财服务的需求将提升,具备提供服务能力的国内券商未来前景更值得期待。投资建议:结合当前我国券商财富管理现状,我们看好三类公司的机会。1)通过互联网方式,更高效的享受财富管理红利的东方财富;2)在投顾赋能等基础设施上领先同业的华泰证券;3)具备构建账户体系潜力的招商证券。风险提示:监管政策变动;行业转型进度不及预期。1从产品到服务的需求变化推动了美国财富管理业务的专业化分工格局1.1财富管理的本质:客户从产品到服务的需求变化从浅层次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客户进行理财的目的是通过财富管理获取投资收益,满足自身财富保值和增值的需求,也就是“我是否需要金融产品”。从BCG和陆金所控股联合进行的国内客户调研情况来看,分别有74%和67%的用户认为财富安全和财富增值是其进行财富管理的核心诉求。从这个调研结果来看,我国财富管理客户的主要需求仍在浅层次的获取收益阶段,能够顺应客户需求(“我是否需要金融产品”),率先构建“能帮客户赚钱印象”的财富管理机构更能获益。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财富管理机构的进入,客户对于“我是否需要金融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将自然过渡到“我为什么需要金融产品”阶段。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述,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其需求将从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求逐步转向社会、尊重等高层次的需求。从我们研究海外财富管理机构的心得来看,我们认为人理财的终极目标并非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而是为了获取与投资收益相关的满足感,也就是生活品质提升,这往往和财富管理的税收、养老、医疗等各类服务相关,客户的需求也将进化为“我为什么需要金融产品”。更形象地来观察美国财富管理客户的需求,可以发现,其做财富管理的需求已经不再是“我是否需要金融产品”,而是与“我为什么需要金融产品”相关的理财后服务了。1.2商业模式:投顾方、平台方、产品方分工构成了美国当前财富管理产业链随着客户需求的复杂化,美国已经不再通过单一企业满足客户财富管理的需求。而是逐步形成了投顾方、平台方、产品方的产业链分工方式,来完成对客户财富管理需求的响应。投顾方是直接面向客户的服务者,为客户提供投资服务和增值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盈利模式主要以客户AUM为基础的服务收费。在美国的财富管理市场,主要模式分为专属财务顾问和第三方财富顾问两类。平台方是连接投顾方和产品方的桥梁,通过构建投顾赋能、账户体系、清算托管等基础设施以满足投顾方和产品方的需求,进而成为投顾方和产品方的桥梁。由于发达市场的客户财富管理需求旺盛,美国当前头部的券商系财富管理机构的平台化色彩越来越重,主要变现方式为资产管理及利息收入,核心驱动力为客户资产。产品方是提供理财产品的资产管理机构,将理财产品上架到平台方的货架上,向客户收取一定比例的资产管理费。虽然提供与理财相关的税收、法律、医疗、养老等服务成为美国财富管理机构服务客户的重要手段,但纵观美国券商系财富管理机构的发展历程,美国券商的财富管理业务也经历了三次模式变迁。本报告将立足于平台方,从美国券商的财富管理业务模式上的变迁来展望中国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的未来。2客户需求的变化使得美国券商系财富管理机构经历了三次模式变迁从任何商业模式角度来看,成功的本质在于用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满足了客户需求。我们认为客户进行财富管理的原因表面上是为了收益,但其本质是为了提升自我满足感,投资者的需求已经从“我是否需要金融产品”变迁为“我为什么需要金融产品”。目前优秀的财富管理机构已经从“帮客户赚更多的钱”转变为“帮客户获取与理财相关的更好服务”。与之相对应,美国券商系财富管理机构也经历了从卖方投顾到买方投顾,再到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过程。2.1卖方投顾(1940-1980s):满足客户获取更高收益需求这里的卖方投顾业务指的是金融产品交易佣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模式,也包括不提供服务但依靠佣金获利的模式。大萧条后寻求财富保值增值成为客户进行财富管理的主要目的。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拉开大萧条序幕,投资者的利益遭受巨大损失,美国居民财富严重缩水,大萧条后,寻求财富保值增值成为客户进行财富管理的主要目的。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地位得到巩固,大众富裕阶层逐渐形成,他们不断追求自身财富保值和增值的路径。1934年SEC的成立使得美国股市具备了让零售客户盈利的可能。在大萧条后,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重建资本市场信心,美国国会通过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作为相关法律的执行机构,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成立,使得美国上市公司规范程度提升;且在交易环节更为规范后,美国投资者权益也得到了合理保护。美国个人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认知极度匮乏。经历过1929年股市崩盘的美国个人投资者,对美国股市不抱有太多幻想。纽交所曾经委托研究机构分析投资者画像,结果发现,美国个人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认知极度匮乏。美林创新性的把零售客户当做公司的目标客户。美国现代意义上零售经纪商的典型代表,是1940年通过收购E.A.Pierce后重归证券经纪业务的美林。美林创始人美里尔当时创新性的把零售客户当做公司的目标客户,并提出了“把华尔街延伸至主街”(指把投资股票主体从机构延伸到个人)的战略,因为他认为美国的股市具备了让零售客户盈利的可能性,但当时美国零售客户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此阶段,美国零售客户需求为需要金融产品以满足保值增值的需要。美林通过广告营销提升公众对股票市场的认知,通过理财产品满足客户财富增值需求。美里尔通过在报纸上打广告的做法,提升个人投资者对股票的认知,并通过投资顾问的方式达到撮合交易的目的,进而获取了美国投资者的信任。美里尔因此也成了1947年《财富》杂志评选的唯一入选50大商业人物的证券从业者。随后的故事,只是美里尔的继任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把包含保险、共同基金等品种加入了美林的货架,通过品种繁多的理财产品满足客户财富增值的“赚钱”需求。但美林当时的主要收入模式依然是以交易佣金为主的卖方投顾模式。2.2买方投顾(1980s-2001年):服务客户更为个性化需求客户需求更为个性化,更关注税收优惠、养老等。追本溯源,买方投顾模式的出现与美国佣金自由化、公募基金推行零代销费有关,但买方投顾的兴起则与401K、IRA计划密切相关,其使得客户购买金融产品的需求不再是浅层次获取收益了,而更多的体现为投研咨询、税收优惠、养老等更为复杂且个性化的方式。我们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财富管理机构出现,美国零售券商的商业模式从卖方投顾转变为买方投顾的本质原因在于客户通过金融产品获取更高收益的浅层需求已经得到满足,而随着理财收益与税收、教育等相关度提升,客户需求变得更为个性化,这直接催生了买方投顾模式。1975年佣金自由化和1977年零佣基金出现促使美国零售券商开始转向买方投顾模式。1975年5月1日,纽交所开始实行交易佣金自由化,导致大量的低佣经纪商出现;紧接着1977年先锋集团推出零佣基金。这使得传统零售券商依靠交易佣金的卖方投顾盈利模式越来越难以实现增长。因此,美国的证券公司从获取交易佣金的卖方投顾模式走向服务收费的买方投顾阶段。为保证盈利,应对折扣经纪商的冲击,1977年美林曾创新性的发明出至今仍脍炙人口的CMA账户,实现了金融产品的“一个账户、一站式金融服务”。尽管美国的券商当时已经进行了商业模式的改变,但并未立即成为主流的财富管理模式。养老金账户和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使得客户对税收优惠、养老等个性化需求成为主流,推动买方投顾模式的兴起。买方投顾模式并未立即成为主流模式,原因在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未兴起,客户需求还停留在更便宜、更方便获取金融产品的渠道,但401K、IRA等养老金账户,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使得美国居民对零售券商的需求方式发生变化,理财产品更多的与税收优惠等挂钩,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养老问题。这些非常个性化的需求使得能够提供这些个性化服务的财富管理机构更加受到客户的青睐。美国零售券商转向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以服务深度获取优势。随着理财产品种类的增多和理财投顾的兴起,单纯提供理财服务的市场逐渐饱和,客户的财富增值的“赚钱”需求被很好的满足。在此基础上,海外投顾转向为客户提供诸如税收、教育、养老、房产等与“服务”相关的服务上,以服务深度获取优势。2.3综合金融服务平台(2001年至今):平台化是零售券商发展方向独立第三方投顾对零售券商的服务需求更加专业化,推动券商平台化。从我们观察到的案例来看,美国财富管理机构越来越平台化,而把产品、投顾服务进行外包。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理财客户数量增加、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复杂,从而进行的专业化分工结果。以AUM为基准的收费模式推动账户体系发展,获取银行牌照成为发展关键。买方投顾的收费模式更多以AUM为基础,收取一定比例的咨询服务费,这使得零售券商建立起稳定客户资产规模的账户体系变得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美国零售券商开始朝着能稳定客户资产的方向发展。1999年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给予混业经营合法的地位,使得券商通过银行账户体系沉淀客户资产成为了可能。此后,我们能够看到不断有美国的零售券商自建银行或与银行并购,进而建立起能稳定客户资产规模的银行账户体系。从效果来看,银行体系的建立所搭建的账户体系,使得美国零售券商有效稳定客户资产,进而能稳定盈利水平。至此,美国零售券商平台化功能愈发显著,平台优势成为竞争关键。零售券商通过搭建起的平台,链接产品和投顾两方为客户提供服务,拥有良好赋能体系、产品体系、账户体系的平台型券商的客户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在存量客户瓜分殆尽的背景下,这使得美国的优秀券商具备了并购其他券商的价值。券商系财富管理平台变现模式主要为资产管理和利息收入,核心驱动力在于客户资产。随着商业模式的变化,美国零售券商的主要收入已经从经纪或代销佣金逐步往基于客户资产的服务收费转变。依赖佣金的交易收入和依赖产品代销的资产管理费收入的占比逐渐下降,基于客户资产的利息净收入的占比逐渐上升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券商系财富管理平台盈利成长性和估值高于机构交易型券商。1)美国居民家庭资产规模不断增长,从1990年26.3万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134.7万亿美元,带来美国零售客户对财富管理的需求提升,美国零售券商业绩实现了较为快速的增长。以嘉信、德美利为代表的美国零售券商业绩增速整体快于机构交易型投行,例如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2)从估值角度来看,美国零售券商的典型代表嘉信显著高于同业。嘉信的最新PE为37.0X,远高于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的12.4X和13.4X;最新PB为4.3X,同样远高于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的1.3X和1.8X。零佣宣战,并购时代到来。2019年10月,嘉信推出交易零佣金政策,其敢于推出零佣金的原因是嘉信2018年的收入中仅有7%来自于交易佣金,占比极低,而其他竞争对手交易佣金占比相对较高。这使得具备极强服务及产品体系的嘉信拥有并购其他平台的能力。3对我国券商的启示:看好三类券商的机会当前我国券商依然处于卖方投顾阶段。回顾完美国零售券商发展历程的三个主要阶段,回看国内券商,当前我国券商依然处于卖方投顾阶段,依然是通过交易佣金模式获利。国内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占营收的比重依然较高,经纪业务收入依然是国内券商非常稳定且重要的收入来源。卖方投顾模式为主的原因是客户对金融产品认知有限,依然处于流量红利阶段。根据招商银行对财富管理的客户画像来看,当前投资者对金融产品认知程度还相当有限,在招商银行发布的《2020年线上财富管理人群白皮书》中,我们能看到财富管理客户在满分为100分的成熟度指数中,得分仅为47分,这说明我国当前财富管理客户对金融产品认知非常有限。卖方投顾短期依然能获取不错的回报,也就是说,国内券商的财富管理业务依然处于流量红利阶段。从长期来看,看好具备账户、投顾赋能、托管清算等基础设施的券商系财富管理平台的长期发展。传统金融机构并非无法抵御线上流量平台的冲击(例如友邦等成功案例),因为通过“教育”后的客户,其需求并非仅在浅层次的购买产品需求,而在于更为复杂的个性化服务体系需求(或称为帮客户更好“花钱”的需求)。线上流量平台缺乏为线下赋能的工具,这使得线上流量平台仅仅能服务客户的浅层次需求。看好具备账户、投顾赋能、托管清算等基础设施的券商系财富管理平台的长期发展。结合当前我国券商财富管理现状,我们看好三类公司的机会:1)东方财富。从商业模式本质看,东方财富还是以卖方投顾模式为主,但在财富管理需求爆发的当下,其成长性最快,通过互联网方式更高效的享受财富管理红利,而且民营机制使得其搭建更完备服务体系的想象空间更大。2)华泰证券。在投顾赋能方面,华泰证券通过收购AssetMark来实现对投顾的赋能,在投顾赋能等基础设施上领先同业。一旦客户需求对投顾服务的要求更高时,华泰证券将具备更好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3)招商证券。背靠招商局平台,具备构建账户服务体系潜力优势。4投资建议推荐通过互联网方式更高效的享受财富管理红利的东方财富,在投顾赋能等基础设施上领先同业的华泰证券,具备构建账户体系潜力的招商证券。5风险提示1)监管政策变动;2)行业转型进度不及预期。来源:欣琦看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