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住房仍是许多“城市无产者”的刚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关乎民生,举足轻重。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行业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业主频频维权。艾普思咨询采集并分析了人民网领导留言板2020年的房地产行业投诉数据,为从业者及监管者洞察行业痛点提供视角。数据周期:2020-01-01——2020-12-30注:与房地产无关的纯物管投诉已删除;开发商相关统计中,由于无法根据短关键词准确划分品牌,新城控股、光明房地产、实力房地产、实地房地产等开发商不计入前十统计。01 全年每月投诉量2020年,领导留言板收到房地产相关投诉约4.7万件。从全年走势来看,因春节及疫情影响,1-2月房地产行业投诉量较少,3月投诉量迅速增长,7月达到顶峰,当月投诉量达5,571件。02 地域分布:河南、四川、安徽最多2020年,地方领导留言板共接收到房地产相关投诉46,034件。其中河南省投诉量最高,占比12.47%,四川省、安徽省投诉量分别占比9.54%、7.95%。03 投诉类型:服务最多,合同、质量次之房地产投诉可分为质量、服务、合同三类。2020年,全国房地产投诉中质量投诉占比28.83%,服务投诉占比40.17%,合同投诉占比30.99%。3.1质量投诉质量投诉中房屋及装修质量相关投诉最多,占比72.13%,车位质量投诉占比16.72%,违章搭建相关投诉占比10.11%。房屋及装修质量相关投诉主要包括渗漏、墙壁开裂、墙皮脱落、鼓包等问题。其中渗漏、墙壁开裂问题最多,涉及投诉量分别为3,080件、2,040件。3.2服务投诉服务类投诉中,物业及配套服务投诉占比38.95%,其中维修基金使用不合理不透明、配套学校未开办等投诉较多;办证服务投诉占比29.90%,主要涉及开发商交房后不给办房产证;服务态度相关投诉占比18.90%,工作人员办事推脱推诿、态度恶劣、有意误导等问题频现;交房服务投诉占比11.69%,主要涉及延期交房、强制交房两方面。3.3合同投诉合同类投诉主要包括合同欺诈、烂尾、退房退款、降价维权、违规操作、强买强卖这六大问题。其中合同欺诈投诉量最多,占比达55.08%,主要涉及隐瞒不利因素、虚假宣传、装修质量缩水等问题;其次是退房退款投诉,占比为19.94%;违规操作投诉占比11.95%,主要投诉问题为不按规定开发票。04 被诉开发商:恒大、碧桂园、绿地、万科最多从房地产品牌来看,收到投诉最多的是恒大,投诉量1,105,其次是碧桂园,投诉量917,绿地、万科投诉量也在500以上。这四大开发商也在2020年全国开发商销售榜前十之列,总体而言,投诉量与销售量紧密相关。恒大全年投诉量主要集中在6-11月,期间每月投诉量均在100以上,其中7月达到163起,合肥恒大中央广场、天津市恒大花溪小镇等楼盘相关投诉较多。碧桂园在4-8月期间,每月投诉量均在100起以上,安庆市碧桂园时代之光、颍上碧桂园天誉、全椒碧桂园桃源观澜等楼盘相关投诉较多。万科全年投诉量走势相对平缓,投诉量最多的月份为7月。绿地投诉量在10月及11月陡增,期间汉南绿地城、银川绿地海珀兰轩、渭南韩城绿地等楼盘投诉较多。地产投诉可分为质量、服务、合同三类。2020年,全国房地产投诉中质量投诉占比28.83%,服务投诉占比40.17%,合同投诉占比30.99%。恒大、碧桂园、绿地、万科投诉地域分布从地域分布来看,恒大相关投诉较分散,排在前三的四川、辽宁、安徽投诉量占比分别为11.22%、8.33%、7.15%,成都温江恒大未来城、沈阳恒大中央广场、合肥恒大中央广场为重点投诉楼盘。碧桂园相关投诉较为集中,来自安徽省的投诉高达222起,占比24.21%,滁州、阜阳、亳州等市均是投诉重灾区,全椒县碧桂园罗马世纪城儒林境、全椒县碧桂园桃源观澜、阜阳碧桂园翡翠湾等楼盘投诉较多。绿地相关投诉主要集中在陕西、河南、湖北等地,西安绿地国际生态城、西安绿地璀璨天城、郑州绿地溱水小镇、汉南绿地城等楼盘投诉较多。万科相关投诉中,有108起来自四川省,占比20.97%,万科公园传奇、万科臻园、万科理想城等楼盘投诉较多。恒大、碧桂园、绿地、万科主要投诉问题从投诉分类来看,万科相关的各类投诉分布较为均衡,碧桂园相关投诉中质量投诉远高于服务、合同投诉,绿地相关投诉中合同类投诉较为突出。05 十大被诉楼盘2020年,投诉量前三的楼盘中,长春市万龙银河城销售时违规多收3万元,长春市华大城推出2万抵4万优惠活动却拒不履行抵扣承诺,天津市恒大花溪小镇无理由退房且不退款,最终均引发业主大规模投诉。06 总结从投诉数据来看,房屋及装修质量不达标、合同欺诈、无法办理房产证、无法按时交房等问题是业主维权的重中之重。开发商盲目赶工期、降成本等行为造成了期房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甚至在质量完全不达标的情况下强制交房,直接导致了大量质量维权投诉,进而影响开发商的品牌形象。开发商应着眼长期利益,重视房屋质量把控,不断加强施工队伍的素质建设和外包项目的质量管控,完善施工过程中的验收机制。开发商应注意规范业务人员的销售行为,避免业务员利用合同欺诈损害公司品牌形象。消费者应仔细研读合同,避免听信口头承诺,造成日后维权困难。如今房价高企,购房者常常是掏空“六个荷包”买一套住房。相对开发商而言,业主明显处于弱势,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从严把控验收、从严审核宣传广告,完善惩罚机制,从根源上为消费者把好第一道关。买、卖、监管,三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房产买卖纠纷发生的可能性,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长远发展。艾普思是一家国内领先的舆情大数据服务商,拥有自主研发的舆情监测系统及专业的舆情咨询服务团队,为政企客户提供集舆情监测、危机公关咨询、线上品牌优化、口碑建设于一体的全案服务。了解更多详情,请咨询艾普思官网。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王小勇)1. 住房交易市场前景:空间存在潜力,结构开始转向住房交易市场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住宅新房销售市场、住宅存量房销售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1.1. 新房销售:规模巨大,未来提升空间受限从商品住房市场开启至今,新房销售市场在中国住房交易市场中占据着重 要的地位。商品住宅新房销售交易规模巨大。2020 年中国商品住宅新房总交易额达到 15.5 万亿元,2014-2020 年 CAGR 达到 16.5%,作为住房商品化以后住房交 易市场的主导力量,近 20 年商品住宅新房销售市场交易规模巨大。核心驱动力减弱——未来城镇人口增长存在限制。虽然中国城镇化进程依 然在持续当中,但城镇人口的同比增速持续减小,城镇化呈现逐渐放缓的 趋势,商品住宅新增需求增速减缓。与其他国家对比来看,世界主流发达 国家城镇化率普遍在 70%以上,中国城镇化率仍存在一定空间。根据联合 国预期,2030 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70%,之后开始进入城镇化后期,同 时对标美国的城镇化变化历史趋势来看,城镇化率增长至 70%时产生拐点, 进入城镇化后期,增速大幅减缓。2019 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 60.6%,按照 2009-2019 年的城镇化率趋势推算,同样将在 2030 年左右城镇化率达到 70%,预计增速将进一步放缓;长期来看,城镇人口增长存在限制,考虑到 新房销售的基础在于城镇住房的需求增量,新房销售的未来提升空间受限。商品住宅新房销售市场的交易额规模会在中短期内维持增长,但由于需求 增量的逐步减缓,预计未来的提升空间受限。1.2. 存量房销售:规模提升迅速,地位逐渐凸显存量住宅交易额提升迅速,增速超过新房。2019 年存量住宅销售总交易额 达到 6.7 万亿元,2014-2019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0.8%,超过新房销售同期 17.5%的复合增速,提升迅速。存量住宅销售在多个大中城市中占据主导,重要性逐渐凸显。根据前瞻产 业研究院数据,包括四个一线城市和厦门、宁波、苏州等强二线城市在内 的 18 个大中城市的存量房交易的市场规模占比已经超过 50%,开始占据交 易市场的主导地位,表明存量房市场的重要性开始逐渐显现。存量住宅销售流通率维持稳定,销售交易额增长趋势将随存量房价值提升 而延续。我们根据存量房总价值=城镇人口总数*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全国 二手房成交均价对存量房总价值进行测算,根据测算,2020 年底国内存量 房总价值约为 258.8 万亿元,2014-2020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5.1%,增速较 快;同时根据存量房流通率=存量房交易额/存量房总价值的计算方式对存 量房流通率进行计算(由于是对交易额进行预测,与常规的流通率=交易套 数/总套数的计算方法存在一定差异)。根据计算,中国存量房流通率 2014- 2019 年平均值为 3.27%,整体基本维持在 3%左右,较为稳定,预计存量住 宅销售交易额将持续快速增长。1.3. 住房租赁:伴随存量房价值同步提升,流通率保持平稳中国住房租赁交易额规模平稳上升。2019 年住房租赁总交易额达到 1.7 万 亿元,2014-2019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3.6%,持续平稳上升。住房租赁流通率维持平稳。我们根据住房租赁流通率=住房租赁交易额/存 量房总价值的计算方式进行住房租赁流通率的计算,2014-2019 年中国住 房租赁流通率整体维持在 0.75%以上,保持平稳。1.4. 住房交易市场总结:空间存在潜力,结构开始转向根据计算,我们认为:空间存在潜力:到 2030 年,商品住房总交易额将提升到 39.2 万亿元。 结构面临转向:到 2030 年,存量房市场(存量房销售+住房租赁)占比超 过 50%,在住房交易市场中占据主导。2. 渠道竞争格局:混业化渠道之争产生住房交易的传统渠道竞争是一种泾渭分明的状态。在新房销售市场上,开 发商开发新房,并通过售楼处直接自销给购房者,而一手代理公司则为开 发商售楼处提供代理、策划服务,协助销售;在存量房销售和住房租赁市 场上,经纪公司通过旗下人经纪人进行存量房销售和住房租赁的渠道业务。2.1. 各方角色发生改变,渠道竞争格局开始转变渠道竞争格局开始发生转变,地产开发商、一手房代理公司、经纪公司以 及电商平台在住房交易渠道竞争的角色产生变化。地产开发商拓展自有渠道,并进入存量房租售渠道业务。地产开发商通过 旗下分布较为广泛的物业管理公司案场,协助进行新房的自销;另一方面, 依托物业管理公司的场地以及长期与小区住户接触的机会,开发商开始衍生存量房销售和租赁的渠道业务,龙头房企碧桂园、融创、保利等通过旗 下物管公司同时布局一二手房渠道业务。一手房代理公司传统业务遭遇瓶颈,开始拓展二手房经纪业务。新房代理 销售业务的增速趋缓,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TOP10 一手房代理公司 代理销售额的上升速度较慢,落后于新房市场的增长速度,渗透率降低, 从 2016 年的 16.9%下降到 2019 年的 14.2%,传统一手房代理业务遭遇瓶 颈。在拓展的新业务中,部分一手房代理公司通过赋能经纪人的方式拓展 二手房经纪业务。以易居为例,赋能二手经纪业务的营收占比从 2016 年的 0.8%提升到 2019 年的 39%,存量房相关业务愈发重要。经纪公司开始进行一二手联动,并布局线上平台。经纪公司在传统的存量 房渠道业务基础上开始参与新房销售渠道业务,进行一二手联动,将渠道 能力逐渐向新房市场复制和迁移。以贝壳为例,2020 年,新房业务和二手房业务的营收占比分别为 54%和 43%,新房业务已经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此外,经纪公司开始构建房产经纪 O2O 模式,同时在网页端和手机 app 建 设相应的平台接口,进行线上线下的业务联动。房产交易相关的电商平台通过线上引流获客进行渠道业务的开展。主要有 以下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直买直卖”平台:绕过经纪人的中间环节,房 东和开发商直接在线上平台挂牌房源,并与客户直接约谈完成交易,平台 收取交易服务费,典型的例子是 2018 年以前的房多多;第二种是信息端口 平台,平台仅提供端口供经纪人发布房源,帮助进行推广,并收取平台使 用费和增值服务费用,不直接参与交易环节,典型的例子是安居客;第三 种是赋能平台:为线下经纪人提供数据库、品牌、线上交易工具等进行赋能, 并在交易佣金中抽取提成,以易居和现在的房多多为代表。2.2. 业务边界打破,混业化渠道之争展开综合来看,渠道的竞争格局产生演变,原本住房交易各细分领域的渠道参 与者开始互相加入其他领域的赛道,细分业务的边界被打破,住房交易市 场的渠道之争开始混业化。3. 线下突围之道:市场变局推动优势转换3.1. 现象:经纪公司在三项业务中渗透率持续提升在混业化渠道之争当中,经纪公司在三项业务中均持续提升。从三类业务 的渗透率来看,经纪公司在新房市场的渗透率从 2014 年的 10%提升到 2019 年的 26%,迅速提升;存量房交易市场渗透率长期维持在 80%以上,占据主 导地位;住房租赁市场渗透率从 2014 年的 33%提升到 2019 年的 53%,逐 渐取得优势;经纪公司在三项业务的渗透率均持续提升。3.2. 新房与存量房的渠道逻辑差异新房与存量房的渠道逻辑存在差异。在分析线下渠道商业模式之前,我们 可以看到的是住宅新房和存量房的渠道业务逻辑存在差异:新房的渠道逻 辑偏向于卖方市场,房源端的开发商在其中占据优势,通过推广的方式, 使客源端的购房者获知楼盘信息,并直接通过开发商自有渠道(主要是售 楼处)进行交易;存量房的渠道逻辑则偏向于均衡市场,房源和客源两端 需要经纪人进行拓展寻找,并与经纪人达成联系,经由经纪人进行信息匹 配撮合最终完成交易。3.3. 卖方需求转变:去化难度增加,需要增强获客能力长周期维度看,新房去化难度将逐渐增加。商品住宅新房的销售去化周期 处于波动上升的进程中,去化周期加长,商品住宅新房的去化难度逐渐增 加;从长期来看,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披露,2019 年中国城镇人 均住房面积达到 39.8 平米,对比世界主流发达国家来看,已经高于德国、 英国、法国的 39.4、35.4、35.2 平米,未来住房面积的提升空间较小,住 宅新房销售需求的提升空间存在一定限制,预计去化难度将逐渐增加;同 时,经纪公司新房业务的渠道佣金率从 2017 年的 2.1%提升至 2019 年的 2.3%,也从侧面印证新房去化难度增加。长效机制下,销售快速结转需求增加。房地产长效机制之下,国家对地产 行业的调控收紧,“三条红线”政策限制房企的融资规模,增加房企的资金 链压力,另一方面,房贷集中度管理政策从开发商和个人购房者两端对房 地产相关融资进行限制,这样的政策环境使房企的资金压力增大,对快速 销售结转的需求增强。由以上两个因素推动,新房渠道的卖方市场逻辑开始转变,房源端的优势 开始减弱,而客源端重要性增加,开发商需要拥有更强获客能力的新渠道。3.4. 买方需求转变:选择面扩大,匹配转换效率需求提升买方选择面扩大,渠道转换效率重要性凸显。多数购房者开始不再区分新 房和二手房,而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存量房交易在全国重要一二线城市占 据主导,并且存量房的位置和交通优势逐渐凸显,使得一二手房需求市场 开始融合。以上因素使得购房者的选择面开始扩大,相应地,对渠道的匹 配撮合能力有更高的需求,渠道转换效率的考量变得很重要。3.5. 经纪公司获客能力优势:多元覆盖面+大规模布局经纪公司的获客方式覆盖全面且规模大,拥有较强的渠道获客能力。相对 于开发商和一手房代理公司,经纪公司的渠道获客方式覆盖面更广且规模 较大。在线上拥有更高的月活量的平台,线下长期培养的门店和经纪人拥 有相对开发商案场更多的数量优势,并且经纪业务长期在客户资源上的深 耕积累也使得熟客资源能通过转介绍带来新的客户资源。3.6. 经纪公司转换效率优势:直接运营带动赋能增效经纪公司直营带动赋能的模式效率高于纯赋能模式。通过门店和经纪人进 行的渠道业务主要为直营和加盟赋能两种模式,直营模式下公司直接管理 门店和经纪人进行业务,并从交易中抽佣,以链家为代表;加盟赋能模式 下,公司输出品牌、数据、软件工具等,并从加盟商获取的佣金当中抽取 部分提成,以易居为代表。从效率上来看,经纪公司(链家、我爱我家等) 直接运营模式下的转换效率远高于一手代理公司(易居)的赋能模式,从 单个门店完成交易额的数量来看,链家与我爱我家的单店交易额分别为 1.42 亿元/年和 0.9 亿元/年,而易居纯赋能模式下单店交易额为 0.19 亿 元/年;从单个经纪人完成的交易额来看,链家和我爱我家单经纪人完成交 易额分别为 820 万元/年和 610 万元/年,纯赋能模式下的房多多和易居单 经纪人完成交易额为 80 万元/年和 40 万元/年。同时,贝壳平台赋能部分 单店交易额和单经纪人交易额分别为 0.35 亿元/年和 460 万元/年,介于 直营模式和纯赋能模式之间,经纪公司通过直营带动平台赋能的模式下, 转换效率同样高于纯赋能模式。3.7. 经纪公司的基础设施壁垒:门店规模与经纪人培养经纪公司的门店布局和经纪人培养存在壁垒。门店和经纪人作为经纪公司 的基础设施,直接决定经纪业务的覆盖面。头部经纪公司均拥有大规模的 门店布局,数量远超头部开发商的物管项目,截至 2020 年来看,物管公司 中规模最大的碧桂园服务在管 3277 个项目,而头部经纪公司中门店数量 较少的我爱我家拥有约 3400 个门店,德佑则拥有约 10000 个门店,即使开 发商全部物业项目均开展案场业务,其覆盖面依然与头部经纪公司存在差 距;此外,而作为经纪公司业务基础单位的经纪人,其技能存在一定的专 业性,从交易前的房源实勘、维护,到交易中的协助贷款、协助公证,再 到交易后的客户关系维护,均存在特定专业技能,同时 82%的经纪人从业 年数在 1 年以上,38%的经纪人从业超过 4 年,需要一定工作经验积累,无 法快速培养,经纪人的培养同样存在壁垒。3.8. 总结:经纪公司是线下渠道竞争中最理想的模式综上,基于市场变局的买卖双方渠道需求改变,使得渠道获客能力和渠道 转换效率成为渠道竞争中的关键。经纪公司在获客渠道的覆盖面和规模上 双向占优,直营带动平台赋能的模式拥有高转换效率,与新的渠道需求匹 配度最高,同时存在门店和经纪人的基础设施壁垒,是线下渠道竞争中最 理想的模式。4. 线上平台突围之道:线上线下闭环引导模式突围房产线上交易平台在房产交易中愈发重要,线上平台的活跃度和渗透率不 断提升,在整体市场当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而线上三种平台模式的竞争也 由此展开,主要的竞争者为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直买直卖”平台、信息端 口平台: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经由线上导流以后,通过线下经纪人对接房源客源, 引导交易完成,以贝壳找房为代表。收费模式上,对自营部分的交易收取 与线下相同比例的佣金,对非自营的部分则从加盟经纪商的佣金中获取一 定比例的平台抽成。“直买直卖”平台:房主直接在平台上挂出房源,买家直接通过平台获知 房源信息并与房主协调达成交易,以 2018 年以前的房多多为代表。收费模 式上,平台按照完成的线上直接完成的交易额按比例抽取佣金。信息端口平台:为经纪人和经纪公司提供广告信息平台,挂出房源,平台 并不直接参与交易,仅收取使用费和增值服务费用,以安居客为代表。收 费模式上,主要是按照月份/季度进行固定额度的使用费收取,与交易额无 关。赋能平台:平台为线下中小经纪商提供品牌、数据库等资源,通过赋能经 纪商的方法参与交易,以现在的房多多为代表。从收费模式来看,赋能平 台对经纪商完成的交易额按一定比例抽取佣金作为服务费用。4.1. 房产交易平台化的痛点:交易转化以及用户留存房地产交易线上平台存在痛点。房地产的产品特性决定了房产交易平台存 在的痛点:交易转化与用户留存。1)在交易转化方面,房产交易环节多, 流程复杂,且关联方多,转换交易的难度相较一般商品交易更大;2)在用 户留存方面,通过贝壳平台与滴滴出行、美团外卖的对比来看,房产交易 频次低,单次金额高,而佣金率较低;美团、滴滴这种佣金率比较高的平 台可以让利补贴、用低价格吸引用户,使用户养成叫外卖和网约车的习惯 后停止补贴;房产价交易平台则无法做到这一点,房产佣金率低,佣金补 贴相对于房价比例太少,佣金补贴无法吸引用户选择平台,也就无法通过 佣金补贴培养用户粘性,同时由于交易频次低,即使培养用户粘性,作用 也较小,用户留存的难度大。我们将结合从线上到线下的房地产交易流程,针对两个痛点的解决,对平 台模式进行对比分析。4.2. 房源→流量:线上线下联动房源拓展,构成网络效应线上线下联动拓展房源,构建网络效应。房源上线获取流量为交易平台进 行交易的第一步。从购房者获知房源信息的来源来看,63.3%的购房者会选 择门店咨询,为最主要的获知方式,线下的信息渠道依然重要。从房源开 拓方式来看,应用最多的两种分别为门店接待和熟客转介绍,线下的房源 拓展方式依然占据主导。经纪公司及其衍生平台通过维持线下门店和经纪 人的拓展方式保持房源数量上的优势,增加上线的房源数量,促成网络效 应,以此增加线上流量。相比之下,“直买直卖”平台缺少线下拓展的房源, 信息端口平台难以保证房源质量,赋能平台则多数赋能中小经纪商,房源 拓展力度较低。4.3. 流量→客源:高房源真实性保证流量转化为客源高房源真实性保证流量转化为客源。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的调查显示, 73.8%的购房者在选择线上平台时会关注房源真实性,为购房者对平台的选择中考虑的最重要因素。而在线上平台房源真实度评分排名当中,链家网 (链家直营)、贝壳找房(链家直营+平台加盟)、21 世纪不动产位列前三 位,均为经纪公司衍生平台。信息端口平台仅收服务费用的运营逻辑决定 其无法对经纪人拓展房源的真实性进行监控,“直买直卖”平台则由于缺少 专业经纪人的实勘,难以对发布房源的真实性进行有效认定。相比于另外 几种模式,经纪公司衍生平台具备更高的房源真实性,高房源真实性保证 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的线上流量对客源的高转化率。4.4. 客源→成交:线下经纪人深度投入,引导交易转换线下经纪人的深度投入不可或缺。房产交易推进的过程当中环节复杂,且 涉及关联方多,需要专业经纪人协助进行实勘、验真、带看、签约、过户, 而即使在交易时间之外,房源依然需要维护,线下经纪人的工作无法被取 代。同时,客单的成功签约需要经纪人多次带看,成功签约的经纪人 5-10 次带看占比为 48.4%,10-20 次带看占比为 37.2%,98.7%的成功签约经纪 人需要带看 5 次以上,线下经纪人的深度投入不可或缺。经纪人业务效益存在头部效应,且头部经纪人拥有高转换率。根据贝壳研 究院数据显示,前 20%的经纪人完成拓展房源量的 59%,带看量的 42%和成 交量的 81%,同时头部经纪人成交量与带看量的占比差异证明头部经纪人 拥有远优于其他经纪人的高转换率,存在较强的头部效应。经纪公司衍生平台拥有针对经纪人的强管控能力。“直买直卖”平台没有经 纪人,而信息端口平台不直接参与交易,对经纪人的管控力度低。相对于 另外两种平台模式,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的准入审核更强,技能培训、业务 监管、激励制度、合作共享方面拥有管理模式的优势,强管控能力使其拥 有更强的能力培养优质经纪人。4.5. 成交→房源:数据和客户资源的集中沉淀,引导进一步房源开拓数据和客户资源的沉淀引导房源开拓。经纪公司衍生平台在交易完成后由 经纪人对交易信息进行录入,将楼盘数据和客户资源集中沉淀在公司数据库内,再依托数据进一步拓展新房源。通过积累数据和客户资源进一步拓 展新房源并上线,重新开始新一轮交易循环,维持交易各环节的相对竞争 优势,无需依赖用户习惯,从而避免用户留存的问题。对比之下,“直买直 卖”平台缺少线下经纪人的环节对房源进行进一步拓展,信息端口平台则 缺少对房源信息的统一沉淀,赋能平台与经纪人联系度较低,房源信息沉 淀的集中难度较大。4.6. 总结: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线上线下联动构建闭环,是房产交易平 台最理想的模式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的线上线下联动的全环节布局构建商业模式的闭环,解 决平台化的痛点。交易转换问题的解决: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维持线下经纪人的深度投入和对 经纪人的强管控力度,保证从流量到客源再到成交的顺利转换。用户留存问题的解决:通过数据和客户资源积累重新拓展房源,进行下一 个循环,维持交易各环节的相对竞争优势,而无需依赖用户习惯。因此,经纪公司为基础,衍生线上平台,是渠道之争中突围的最理想模式。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城市宏观环境调研(社会经济状况)综合概况发展规划经济状况人口结构收入消费城市中观环境调研(房地产市场状况)整体状况开发销售营销水平热点区域城市微观环境调研(商业及会所状况)商圈分布零售商业休闲娱乐典型会所延伸阅读:增城没房可售?胡扯!维权与血亏满天飞!南沙现房托?还有三个大雷广州买房难贷款难,增城南沙更艰难房产税2021不可能全面铺开东莞楼市:半夜调控还是半夜“糊弄”?珠海主城区主要商圈呈环状分布,分布较为零散且相对独立,各商圈彼此之间的辐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其中拱北商圈、老香洲和吉大商圈为珠海重点商圈,辐射力较强。而新香洲商圈,南湾商圈和前山商圈发展潜力较大。(1)拱北商圈:地处全国第二大陆路连接口岸,口岸日人流量数十万,同是也是国内外游客及往来港、澳、台、国外客商的集散地。它以口岸地下商业广场和莲花路商业街、万佳百货为龙头,以众多的百货商场、高档酒店、休闲娱乐场所及水湾头酒吧街等为补充,使之成为珠海商业、贸易、金融、旅游、服务、娱乐网点最为集中的地区。(2)吉大商圈:集中体现了生态、旅游、休闲、购物的理念,以景山路全国购物放心一条街为中心,主要由珠海市国营外币免税商场、珠海市百货公司、国贸海天购物广场组成,经营商品的档次相对较高,多以国际二、三线和国内一二线品牌为主。(3)前山商圈:主要是沿前山路周边形成的珠海最大的家居建材专业市场。(4)老香洲商圈:现已经形成了四个区域性商圈。一是以南坑为中心,加上茂业百货、新一佳等形成了以超级市场为主导的区域商业中心;二是以香洲百货为核心,加上周边的丹田百货、珠影广场、扬名广场、香埠路步行街形成的区域商业中心;三是在湾仔沙片区形成的电脑、电子、通讯专业市场;四是围绕丹田城市广场(家乐福)及五洲花城商业街形成的社区商业 。(5)新香洲商圈:主要是梅华西路汽车销售、配件专业市场和围绕华润万家、旺角百货等形成的购物、美食街区。(6)南湾商圈:南湾区域是主城区拓展形成的新崛起的房地产版块。该商圈主要以华发新城和华发世纪城为主导,人口素质较高。此区域商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的商业价值将加速提升,必将成为未来珠海又一个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商圈。
红网时刻4月1日讯(通讯员 谷忠秋)日前,张家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出炉2020年度张家界中心城区房地产市场运行形势分析报告,对2020年度市中心城区房地产市场运行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2021年度房地产需求和形势进行研判,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为该市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土地供应和收益方面,2020年市中心城区共供应土地97宗347.2公顷,其中住宅供地85.75公顷,商服供地85.33公顷,工矿仓储供地43.67公顷,商住工用地供应量占土地供应规模的61.85%,同比增长230.3%,其中住宅用地同比增长49.65%,商住工用地成交量连续三年持续上升。中心城区2020年商住工土地出让总价款46.95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144.76%,其中住宅用地贡献28.07亿元,同比增长67.38%。中心城区土地出让收益率平均为15.17%。房产供应和收益方面,2020年中心城区房产成交量和价格总体平稳,商品房市场供应22376套,成交10362套,供应面积243.7万㎡,成交面积114.8万㎡,成交率为47.11%,成交金额74.3亿元,成交均价6472元/㎡,商品房均价排名全省第二。房产供应下半年明显放量,成交金额整体呈上涨趋势,均价整体呈下降趋势,呈现出“以价换量” “量涨价缩”的态势,住宅供大于求,去库存压力大。中心城区新开发楼盘成本利润率在5.28%-11.26%之间,成本利润率较低。报告中指出,2020年度市中心城区供地结构不尽合理,住宅和商服用地供应过高,文化旅游休闲土地供应过低,商住土地供应量整体增长较快,房产库存积压,加剧房地产市场的波动。缺少对限价商品房的有效监管,“指标房”在二级市场买卖严重,“市价房”受冲击较大。随着政策对开发资金的监管越来越严,商品房库存积压,房企现金流压力过大。由于张家界市总体经济体量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靠后,房地产外地投资客户占比逐年下降,对标杆房企的吸引力不足。预测2021年市中心城区土地供应需求潜力为272.77公顷,住宅可供应面积201.94万㎡,去化周期26个月,非住宅98.43万㎡,去化周期67.42月,商品房库存高,需求低迷,去化周期长等问题任然凸显。报告中建议,要合理控制市中心城区住宅商服用地出让规模,放缓房地产开发节奏,减少普通商品房开发和商业比例,适当增加文化休闲度假地产供应;要维持中心城区房屋价格稳定,加强对限价商品房的监管,促进“市价房”健康有序发展;要重点发展新兴组团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新区城市功能,加强城市建设和产业提升,加速外来人口导入和城镇化建设;要继续改善城市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引进和投入, 营造宜居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 增强城市魅力,吸引更多的人落投资兴业;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区旅游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产业优势,从旅游、康养、医疗、教育、体育、文化等方面寻找房地产开发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来源:红网作者:谷忠秋 编辑:吴戍疆 本文为自然资源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近日,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发布《2020年度房地产行业网络关注度分析报告》,报告对2020年房地产整体市场表现、调控政策、金融监管、行业热点及其传播特征、潜在消费者行为偏好等方面进行盘点,以期为相关决策者及行业参与者提供新的参考。2020年,房地产相关信息量呈现规律波动,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并呈上涨趋势,日均信息量为51.31万,日信息量峰值达到99.27万。其中,受疫情影响,第一季度房地产相关信息相对较低,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及复工复产的进行,房产行业的相关信息逐渐恢复常态。2020年全年,房产非敏感信息占比为84.51%,敏感信息占比为15.49%,舆论态势总体趋于正面。经分析,敏感信息主要集中在消费者维权、不公平交易等方面,非敏感信息包含推动房地产发展政策、房企营销推盘等方面。2020年,“中国恒大”“新城控股”“融创中国”等房地产企业的网络传播热度指数分别为31.66、18.16、18.02,成为房地产企业热度TOP3,万达、万科、华润置地、保利发展、龙湖集团、中海地产、碧桂园等房地产企业紧随其后。其中,中国恒大75折卖房、率先启动全国在售楼盘网上购房、抗疫扶贫贡献等备受舆论关注。登录微热点“大数据报告”查看完整版《2020年度房地产行业网络关注度分析报告》
第一章 行业概况物业管理(Property Management)是指业主对区分所有建筑物共有部分以及建筑区划内共有建筑物、场所、设施的共同管理或者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其他管理人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的活动。图 房地产物业管理产业链物业管理分类: 居住物业:是指具备居住功能、供人们生活居住的建筑,包括住宅小区、单体住宅楼、公寓、 别墅、度假村等,当然也包括与之相配套的共用设施、 设备和公共场地。 商业物业:有时也称投资性物业,是指那些通过经营可以获取持续增长回报或者可以持续升值的物业。这类物业又可大致分为商服物业和办公物业。商业物业市场的繁荣与当地的整体社会经济状况相关,特别是与工商贸易、金融保险、顾问咨询、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类物业由于涉及物业流通与管理的资金数量巨大,所以常以机构(单位)投资为主,物业的使用者多用所有者提供的空间进行经营活动,并用部业租金。 工业物业:是指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使用空间的房屋,包括轻、重工业厂房和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用房以及相关的研究与发展用房及仓库等。工业物业有的用于出售,也有的用于出租。 其他用途物业:除了上述物业种类以外的物业称为其他物业,有时也称为特殊物业。这类物业包括赛马场、高尔夫球场、汽车加油站、飞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等物业。按服务的性质和提供的方式可分为:常规性的公共服务、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和委托性的特约服务三大类。图 房地产物业管理行业分类类别图 三类物业服务企业物业管理行业已有超过15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的物业管理行业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起步于深圳。1994年首次发布《管理办法》,迈向法制化轨道;2003年颁布《物业管理条例》,监管趋于市场化,目前行业政策总体偏友善。2017年国务院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取消物业服务企业一级资质核定审批,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经过30余年的探索和快速发展,中国的物业管理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集中度逐渐提高,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行业由粗放发展阶段逐渐步入相对成熟和规范的新阶段。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特殊物业的市场交易很少,对这类物业的投资多属长期投资,投资者靠日常经营活动的收益来回收投资、赚取投资收益。中国规定这类物业的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年限最高为50年。图 房地产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史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截至2017年末,全国物业管理行业管理面积达195亿平米,同比增长5.5%,2009-2017年CAGR为6.6%,行业管理面积稳步提升,并仍处于规模成长期。2018年物业管理行业经营收入为7043.63亿元,同比增长17.25%;管理物业总面积达279.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3.2%。截至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9.6%,低于1990年日本的77%,并低于1970年美国的81%。而美国和日本分别在1940年和1955年达到了56.5%和56.1%,城镇化率50%-70%在国际上均为快速城市化阶段,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将推动行业管理面积稳步提升。第二章 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2.1 产业链价值链商业模式2.1.1 房地产物业管理产业链图 物业管理公司产业链业务图1) 物业公司上游的产业链:- 前期介入工作:专门给开发公司做工程的前期介入,安排工程人员去工地做前介,从建筑物到基坑,从设备设施安装到承接查验,从装饰装修到隐蔽工程,管网管线等,开发商支付一定的费用。- 售楼部服务:在售楼部安排形象岗、门童、吧台、样板间服务员。为地产营销促进销售,提高物业品牌形象,打造楼盘口碑。- 工地安全保障:给工地安排保安、食堂工作人员、会务等,做好地产工地的保障工作。- 验房服务:针对地产公司即将交付政府查验的工程承包下来,派人进行专门的查验,根据政府相关工程要求做出报告和结论,减少地产人力资源成本。2) 物业公司的下游产业链:- 便利店、果蔬店、保险代售;- 住宅、商业、车位销售和租赁;- 业主生老病死的产业、养老、健身、咨询;- 业主结婚、过世等环节的操办;- 空置房有偿服务和管理,免费服务;- 公寓租赁和分租;- 宾馆酒店的经营;- 美食街、餐饮店的运作。2.1.2 商业模式1) 目前国内几万家物业服务企业的自身定位、市场规模、产品类型、运营体系和经济效益千差万别,但是从盈利模式的角度,我们大体可以将现有的物业服务企业的商业模式概括为物业服务提供商模式、物业资源开发商模式和物业顾问服务商模式三种类型。 物业服务集成商:又称物业服务总包模式,是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物业服务的主流商业模式。其特征是,物业服务企业通过前端策划服务(设计管理模式、制订管理方案、选择分包企业)、中端监管服务(监督服务过程、管控服务品质)和后端评判服务(汇总客户评价、沟通客户需求和评判分包企业)的方式,将各分包企业的专项服务集成为面向业主的综合性物业服务产品。 物业资产运营商:又称物业资产管理模式,是伴随着物业从消费功能向投资功能扩展,从使用价值向交换价值提升而衍生的高级商业模式。其特征是,业主不仅将物业硬件的日常维修、养护和管理工作委托给物业服务企业,而且将资产属性的不动产的日常投资、经营和管理工作(如租务管理、物业招商、营销策划、销售代理和不动产融资等)委托给物业服务企业。 物业保障服务商:又称物业后勤服务模式或者物业支援服务模式,是物业管理行业顺应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趋势而诞生的一种混合商业模式。其特征是,物业服务企业不仅从事不动产管理业务,而且受托提供配餐、会务、接待、交通、物流等方面的后勤服务,以全方位满足客户非主流业务之外的多元化需求。图 互联网与物业管理公司融合过程2) 物业行业规模效应弱,较难形成寡头型市场格局,以竞争型格局为主。国际物业龙头都选取了内生加外延的发展策略,并购在龙头崛起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物业龙头对住宅物业管理收入依赖程度低,形成了全设施综合服务的特点。图 国际物业龙头发展策略3) 社区O2O模式,开启物管新纪元。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物业管理企业先后试水互联网,以社区生活场景为中心,搭建用户与商家、服务提供者之间的O2O社区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整合“线上”和“线下”两端的资源,并通过云端进行管理,为居民创造更加便捷的社区生活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增值服务发展空间,创造新的盈利点;另一方面可提升物业管理效率,降低能耗成本与人员成本。图 社区O2O模式盈利模式:目前我国物业管理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个基本大类,一种是通过提供传统的物业管理服务向业主收取物业管理费,包括提供房屋、设备的维修和维护,环境卫生、安全消防、清洁绿化等的管理,它的价值创造主要在于房屋设备的保值增值。以基础物业服务为主的企业主要通过项目的获取来扩张管理面积以实现收入的可持续性增长。第二种是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收取费用,包括业主增值服务(空间运营收入、房屋经纪、电商服务、社区金融、家政服务及养老服务等)和非业主增值服务(顾问咨询服务、案场服务、工程服务等)。1) 基础物业服务基础物业服务仍是物管百强企业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从2014年-2017年的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构成来看,基础物业服务收入业绩贡献度维持在80%左右,是企业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由于百强企业普遍采取“内生+外延”式扩张,基础物业服务收入逐年增加,2017年高达60703.7万元,同比增长16.9%,2014年-2017年间百强企业基础物业服务营业收入均值年复合增长率为21.6%。2) 增值业务增值服务成为物业服务企业的重要盈利增长点。2014-2017年百强企业的增值服务收入均值和净利润持续升高,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8%和4.5%。2017年百强企业增值服务收入为13506.2万元,同比增长24.5%;净利润为2389.8万元,同比增长5.3%。2017年百强企业增值服务以18.2%的收入创造了41.7%的利润,成为盈利能力的重要增长点。2.2 技术发展1) 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说,将基础业务外包是利用专业服务公司提供的优质服务,实现专业化、集约化管理。为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除将基础业务外包外,物业管理服务企业还更多地将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应用在物业管理服务中,例如目前已开发使用的产业物联网智能物管系统和智能社区服务平台等。对于物业管理服务企业而言,不断拓展创新解决方案并增加在前沿科技和智能应用方面的投资势在必行。2) 物业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标准化战略。引领高标准保证高质量,高品质离不开高标准。一方面品质物业服务价值的舆论环境和市场环境,要动员和联合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推动,让全社会认可物业服务的价值,专业服务是创造价值的,服务价格拉开档次,让业主在认识优质服务价值的基础上,拥有选择权和决定权,有这样的市场氛围和舆论环境,有利于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整体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一套联动的机制,类似的老旧小区改造问题,服务企业无力一直承担社会责任,用其他项目的收益来补贴不是长久之计,期待政府有类似的兜底政策,通过市场政策的引导来解决这类问题。图 物业服务标准化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图3) 国家正在着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物业服务商业模式创新应从物业管理产业发展的角度,着力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推动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与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服务业融合和整合,夯实与规划、空间设计、装修装饰、园林绿化、机电设备、智能建筑等不动产产业链条的无缝衔接与对接,合纵连横,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万科物业把空间服务划分为社区空间服务、商企空间服务、城市空间服务等三个业务线。社区空间服务,是万科物业在原有的住宅物业服务基础上,不断衍生配套服务,在形成独有的“万科物业”住宅品牌的同时,打造出“朴邻发展”等子品牌,持续为业主提供丰富的增值服务,满足业主多样化生活需求。4) 物业管理行业贴近民生的特殊性,塑造物业管理行业的温馨形象,推动社会公众对物业管理行业的重新认知,结合复杂的社会背景,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力量,帮助业主去界定“美好生活”。企业微信公众号与协会微信公众号也都延续了各自基于目标用户群体所选择的差异化传播策略:企业微信公众号以业主为主要服务对象,在2020年内通过与业主息息相关的疫情防控、生活与便民举措等内容的生产,以生动的传播内容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保证了新媒体传播力的稳定;而协会微信公众号以持续深入宣传国家、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及时解读政策动向,发掘、宣传、通报行业先进人物和事迹为主要内容,发挥了思想引领的传播作用,体现其独特的行业角色。图 关注人数排名前十的企业微信公众号2.3 政策监管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物业管理条例》,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对物业服务收费行为进行监督。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物业服务收费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 财政部根据《物业管理条例》,专项维修资金收取、使用、管理的办法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即财政部。4)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中国物业管理协会(CPMI)是物业管理行业重要的自律性组织,它是以物业服务企业为主体,相关企业参加,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自愿组成的全国行业性的自律组织,经国家民政部批准并注册登记并具有国家一级社团法人资格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其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三章 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3.1 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图 综合财务分析图 行业估值及历史比较房地产物业管理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表 境外房地产物业管理公司估值对比表 中国上市房地产物业管理公司估值对比3.2 行业发展和驱动机制及风险管理3.2.1 行业发展和驱动因子1) 行业规模:弱周期、持续成长、万亿市场物管行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目前存量物业管理面积200亿平米,2018年销售面积17.2亿平米,即使当年销售面积有波动,存量物业也有6-8%的持续增长。预计2020年物业管理面积近250亿平米,按照百强物业公司的2017年收费标准(4.26元/平米/月)的一半计算,基础物业服务市场规模6300亿,如果再加上增值服务,市场规模可达万亿。图 中国物业管理行业规模2) 行业格局:行业格局高度分散,市场集中度加速提升目前物管行业处于整合初级阶段,全国企业有10万家,但市场化进程提速令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2017年TOP200的市场份额由2012年13%提升至32.4%,但十强的市场份额仅11.1%。从管理规模上看,2017百强企业平均管理面积约3000万平米,十强则为2亿平米。2014-2017年物业十强企业管理面积复合增速41.5%,高于百强企业同期的25.3%图 物业管理百强企业管理面积均值及市场份额3) 行业属性:轻资产、高现金流、高回报、增值服务潜力大物业管理行业属于轻资产行业,不存在大额资本支出,拥有较高的回报率,ROIC平均在20%以上;同时现金转化率高,经营性现金流充足,可以支持龙头企业并购扩张。同时,互联网技术和商业基础设施的快速进步使得社区流量的变现价值提高,社区增值服务潜力大。图 物业管理领先企业具备较高的ROIC驱动因素1) 数字化管理革新传统物业模式目前商业地产早已进入存量时代,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及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市场去化承压,商业地产行业变革愈发迫切。为盘活存量市场,专业的资产管理运营成为满足商业地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智慧楼宇、智慧园区等概念日渐兴起,成为资产持有者提高租金收益、提高去化率的一大利器。与此同时,对楼宇的服务品质需求也越来越高。受商业地产存量市场影响,物业管理行业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风口。2) 移动网络联网范围更广,价格下降。5G时代的来临,移动网络速度及时延的改善将进一步推动房地产物业管理市场的增长。3) 物业并购潮与规模赛跑。房地产企业开发销售百强占据了近70%的市场份额相比,目前物业行业的集中度仍处于较低水平,行业收并购和洗牌仍处于初始阶段,头部企业的规模在持续增长。近年的公开数据显示,收并购成为了物业企业快速提升规模的一个重要手段。据了解,2017年以来,部分主要物业公司典型的收并购就达到30余宗。进入今年以来,雅生活服务还先后拟收购青岛、哈尔滨两家物业公司股权。图 Top30物业服务企业管理面积占比情况4) 随着全世界的空气质量恶化,追求更健康的室内环境成为人们的急切需求。运用新的科学技术,通过数据监控可以更好地帮助业主和管理团队解决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同时,通过有效沟通让人们了解所处环境中空气质量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也尤为重要。通过与一些平台的合作,融入了高科技元素,例如ECS系统(Eco Control System,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这套系统可以更好地监控建筑物中的空气质量,通过物联网云端操控设备并制订运行日程,和设施管理经理配合工作,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也可以达到更好的空气净化效果。5) 智能化与增值服务规模前提仅作为行业发展前期优势所在,事实上,物业管理行业所特有的服务差异化难度大、以价格优胜以及人工投入成本高的特点,决定了物业服务企业在保持基础服务扩张同时,还必须开拓新的增值服务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物业管理正因为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投入大量管理人员,所以物业公司规模越大其投入的人力资源就越多,这个意义上讲,物业公司的规模扩张对于其成本的把控和利润保持也是一大挑战。数据显示,物业服务行业增值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在逐年提升;与此同时,物业服务企业增值服务利润占比的提升近年来则变得更为明显。图 部分物业服务企业增值服务占总收入比例3.2.2 行业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1) 决策风险就企业高层领导而言,因决策失误而企业带来的风险是非常显著,有时是非常致命的,尤其在一些十分重大的决策上面,企业最高层领导所作出的每项决定都会左右了整个企业的命运,旦决策失误,因此而带来的风险也必将对企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关于操作层的决策风险容易被忽略,但其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这一点在技术人员上表现尤为突出。由于专业性较强的缘故,企业的高层领导及大多数员工对技术方面知之甚少。因而,其作出的决策也必然会对此类项目的成败产生决定性影响,一旦决策失误,便对企业造成经济上的极大损失,也同时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2) 政策风险从1994年3月第一部物业管理法规《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出台,1994年6月,第一部地方性物业管理法规《深圳市经济特区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颁布,到2003年6月《物业管理条例》、2004年3月《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及各地方物业管理法规的颁布实施,政府对物业管理的发展进行了诸多努力和规范,但在关键的问题公共设施、共有物业及配套设备的归属权问题,在《物权法》出台前,无法得到明确,即使《物权法》出台,也可能还存在界定不清的部分。而公共部分归属权的问题,却是最容易引发业主与发展商、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产生纠纷和矛盾的地方。另外,业主委员会的身份界定、物业公司下属管理处的责任界定、物业公司统筹安排时有可能侵犯其它小区业主权益的问题,都可能在物业公司具体运作时产生法律纠纷。3) 剥离风险物业管理产生的起因主要是为房地产开发提供服务支持,即为产品的后期使用提供售后服务。此时,大多数的发展商会将物业管理的支出视为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成本。随着物业开发面积的增大,物业管理基础业务的成熟,此时对物业管理的继续投入就逐渐成为了开发商的心病。除了开发初期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外,发展商后期进行项目决算时不是忽略物业管理应从中分摊的成本,就是损害物业公司应从中体现的利益,许多发展商会将物业管理视为地产开发的一个拖累。从财务角度,不少的发展商更希望在项目开发初期即将物业管理整个投入考虑进前期成本,而不愿意在中后期进行体现。这时,开发与管理的分离就将不可避免。4) 技术风险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至今,在项目规划、产品设计、园林设计、施工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不断创新。相对于房地产,物业管理更多的还停留在基础的物业服务项目上,敬礼、微笑成为了物业管理人最有效的服务手段。但对于物业管理的核心业务,对物业本体、设备设施及环境的管理,由于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缺乏对新技术的了解,当然也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根本没有能力保证对核心业务的掌握和管理。风险管理规划是对物业管理工作一个纵观全局的基于风险角度的考虑、分析、规划,也是风险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包括风险形势评估、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等几部分。3.3 竞争分析国外的物业管理已成为社会化的服务行业,任何人、任何公司都可从事物业管理,只要具备条件,领取营业执照即可。这些物业管理公司或管理机构绝大多数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管理公司(机构人员精干,效率高,固定人员少,一些项目尽可能临时聘请,可承包的就不设固定人员以节约开支。1) 英国物业管理概况英国为物业管理产业之发源地。英国政府对物业管理的企业团体组织或个人的规范却显得很宽松并无其他特别限制。英国的物业管理发达,管理模式可分为前期物业管理与正常期物业管理两类;前期物业管理是于此物业尚未开发完成之前,即由开发商事先选择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并在物业出售合约中注明未来委托物业管理公司名称、服务范围、服务价格及其他相关之权利与义务等数据,并且此作为物业产生前期管理之依据。待建筑物产权移转并成立住户委员会后,住户委员会可选择对原有物管公司续约或解约,此部分即为正常期物业管理。2) 美国物业管理概况在美国物业管理已经发展为其都市建设与管理的一个重要产业,在此产业的服务范围可针对社会需求无限延伸扩展。目前已发展至医疗、教育等很多不同的领域,而在这之中甚至包括了金融(证券)及高科技等领域,所以专业化管理是美国物业管理的最大特点。在美国的物业管理公司,一般只负责整个建筑物的整体管理,其他个别专业及零星业务则是另发包予专业的承包公司来负责维护管理。3) 德国物业管理概况德国物业管理公司平常不仅须按条约规定负责雇主房产的定期使用与维护、清洁、周边区域的绿化及规划,另外还须负责出面替雇主履行德国相关房产法令中所规定的责任与义务。由此可明显看出德国的物业管理公司直接受雇于房东,也就是雇主利益的维护者与代理人。4) 日本物业管理概况日本的物业管理发展特性可归类出以下四点:i 物业管理法律基础完备:这是由于日本政府制定了完整的法令规章,清楚注明了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规范了其管理形式;ii 拥有高水平的从业人员:日本对从事物业管理的企业组织、人员有很高的标准,相当重视从业人员的物业培训。iii 物业管理的社会环境较其他国家良好:因建筑物内大众积极参与物业管理,且企业所有人可接受付费服务的管理形式;iv 日本物业管理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政府订有明确的法令规章。5) 中国香港物业管理概况物业管理的历史在香港已有40多年。香港的物业管理产业在房地产带动下不断扩展,已成为主要服务业之一。因为在香港的物业管理公司仅需经过一般性的工商登记即可进入此产业。6) 新加坡物业管理概况新加坡的物业管理规范与日本模式相似,有着明确且严格的要求,除对物业管理机构有着一般性的规定之外,对于出售的公共住宅内部装修与管理也有十分详细的规范。在新加坡的物业管理公司其执照必须每年审核更新,其从业人员亦必须接受2年以上的相关管理训练并通过专业考试合格才可开始从事服务。表 国外部分国家物业费收取情况表中国房地产物业管理行业与国际企业比较1) 市场化的差距 物业管理机构应是市场的主体,即企业化的机构一一物业管理公司,而不是行政性的组织。其生存、发展完全由市场来决定,谁的管理水平高,服务质量好,费用标准适宜,谁就能生存与发展,否则就会遭到淘汰。我国的物业管理公司已经全部企业化了,表面看,已经符合市场化的要求,但实际上还相差较远,特别是前两部分的物业公司,连基本的政企分开都未做到。企业的负责人由政府任命,仍未摆脱旧有的模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物业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机制不健全。 允许市场主体获取合理的利润,并主要以管理酬金的形式来体现,其利润、酬金的有无、多少完全由市场来决定,防止人为地约束物业管理公司对经济收益的追求,抑制其活力。2) 社会化的差距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物业管理公司应当是参加市场全方位竞争的独立主体,不应从属于某一房地产开发公司或部门单位。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的是委托管理,自建自管的模式早已淘汰。社会化还表现在,物业管理公司必须接受全社会的参与和监督。业主委员会必须建立并发挥作用,还要接受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管理、监督与约束,才能规范其行为,保障其发展社会化方面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条块分割严重.开发公司不愿意把自己的物业交给外部公司去管,即使公开招标,其运用“暗箱操作”等手段,外部也很难进入。第二,业主委员会的组建要适合国情,真正发挥作用。总之,社会化的3) 专业化的差距专业化要求物业管理公司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有专门的人员配备,有专业工具配备。最重要的是应聘请专业公司从事专业工作,比如保安、绿化、保洁、供暖、维修等,物业公司主要从事经营、管理、考核工作。在此方面国内还有较大差距。4) 规范化的差距规范化要求,物业管理公司要依照政府规定,在有关部门正式登记注册,接受审核,依法经营: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和服务程序,以确保服务质量:要主动接受政府部门的指导及业主委员会的监督。国内在这方面的主要差距是规范化程度不高,制度、标准等都有,遵守不够。小公司管理漏洞很多,大公司扯皮多,效率低,主动性差。3.4 中国企业重要参与者中国主要企业有碧桂园服务[6098.HK]、恒大物业[6666.HK]、华润万象生活[1209.HK]、融创服务[1516.HK]、TST PROPERTIES[0247.HK]、世茂服务[0873.HK]、中海物业[2669.HK]、建业新生活[9983.HK]、时代邻里[9928.HK]、远洋服务控股[6677.HK]、滨江服务[3316.HK]、建发物业[2156.HK]、小商品城[600415.SH]、中国国贸[600007.SH]、富森美[002818.SZ]、深赛格[000058.SZ]、新大正[002968.SZ]、广汇物流[600603.SH]、海宁皮城[002344.SZ]、轻纺城[600790.SH]、南都物业[603506.SH]、全新好[000007.SZ]、荣鑫物业[872978.OC]、中都物业[872955.OC]、宏谋物业[873532.OC]、德冠物业[873376.OC]、上海浦东现代产业开发有限公司[151980.SH]、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园发展中心[139373.SH]、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012003671.IB]等。图 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1) 万科物业:公司成立于1984年,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城市配套服务商,公司业务聚焦全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及中西部重点城市。2014年万科第四个十年发展规划,已经把“三好住宅供应商”的定位延展为“城市配套服务商”。2018年万科将这一定位进一步迭代升级为“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并具体细化为四个角色:美好生活场景师,实体经济生力军,创新探索试验田,和谐生态建设者。公司核心业务包括住宅开发、物业服务、长租公寓。2018年,公司将自身定位进一步迭代升级为“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所搭建的生态体系已初具规模,在巩固住宅开发和物业服务固有优势的基础上,业务已延伸至商业开发和运营、物流仓储服务、租赁住宅、产业城镇、冰雪度假、养老、教育等领域,为更好的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 保利物业[6049.HK]:公司是中国一家规模领先、具有央企背景的物业管理服务综合运营商,根据中指院2019年的综合实力排名,公司在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中排名第四。自2014年起,公司在中指院的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综合实力排名持续保持前五名,而在具备央企背景的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中则排名第一。根据中指院的估值,本集团2018年度品牌价值逾人民币90亿元。公司在中国提供物业管理服务超过23年,专注于中国的一、二线城市,根据中指院报告,公司在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均有布局。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的合同管理总面积达454.9百万平方米,遍布全国27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148个城市,在管总面积为260.3百万平方米,且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于中国管理846项物业(包括565个住宅社区及281个非住宅物业)。公司的物业管理服务覆盖多类物业,包括住宅社区、商业及写字楼以及公共及其他物业(如学校及科研场所、产业园、公共服务设施和城镇)。除物业管理服务外,公司于往绩记录期间亦提供非业主增值服务,如向物业开发商提供的案场协销服务,及向公司所管理物业的业主及住户提供的多项社区增值服务。公司一直秉承「务实、卓越」的文化理念,实行规范化经营和高品质服务,满足客户不断提升的需求。3) 碧桂园服务[6098.HK]:公司是一家中国住宅物业管理服务商。该公司主要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社区增值服务和非业主增值服务。该公司的增值服务包括咨询服务以及开荒清洁、绿化及维修保养服务。该公司拥有品牌“碧桂园物业管理”。该公司在中国国内市场开展业务。3.5 全球重要竞争者国际五大物业管理公司作为具有多年物业运营、管理经验的国际地产顾问机构,五大行在世界各大城市均设有自己的办事处或分公司,业务范围涉及物业与设施管理。房产销售及租赁、不动产投资、顾问研究、物业估值、市场推广、酒店及休闲物业投资、建筑测量和工程顾问等,经验丰富,管理理念十分先进。仲量联行参与得更多的是项目的物业管理、租售代理、前期策划有自己独到的经验,而高力国际的强项在于零售、招商,戴德梁行更多的涉足高端商业代理、估价、物业管理等业务;仲量联行的优势在于二手交易,世邦魏理仕的优势在于高端的物业管理上;高力国际的优势在于他的招商、融资能力;第一太平戴维斯的优势在于高端的写字楼和住宅物业管理上;戴德梁行的优势也在物业管理上。全球非中国上市主要企业有INVITATION HOMES[INVH.N]、BROOKFIELD PROPERTY PARTNERS[BPY.O]、INNOVATIVE INDUSTRIAL PROPERTIES[IIPR.N]、COLLIERS INTERNATIONAL[CIGI.O]、SAFEHOLD[SAFE.N]、IRSA PROPIEDADES COMERCIALES[IRCP.O]、URBAN EDGE PROPERTIES[UE.N]、BOSTON OMAHA[BOMN.O]、GLADSTONE LAND[LAND.O]、梅斯物业[MAYS.O]、VONOVIA[VNA.DF]、DEUTSCHE WOHNEN[DWNI.DF]、LEG IMMOBILIEN[LEG.DF]、CPI PROPERTY GROUP[O5G.DF]、GSW IMMOBILIEN[GIB.DF]、CASTELLUM[0GT1.L]、联合集团[UTG.L]、IWG[IWG.L]、HUFVUDSTADEN SERIES A ORD SHS[0GW3.L]、GRAINGER[GRI.L]、BROOKFIELD PROPERTY PARTNERS[BPY_UN.TO]、COLLIERS INTERNA[CIGI.TO]、FIRST CAPITAL REALTY[FCR.TO]等。表 国外部分上市企业1) ALTISOURCE ASSET MANAGEMENT[AAMC.A]:Altisource 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是一家从事提供资产管理和公司治理服务的住宅资产管理协议型公司。截止至2013年9月30日,该公司拥有114处物业。在2014年4月,一个投资集团,包括卢克索资本集团和其他一些未披露的投资者收购了该公司9.55%的股权。2) 戴德梁行[CWK.N]:戴德梁行公众有限公司(原名DTZ Jersey Holdings Limited)由TPG Capital, L.P.、PAG Asia Capital Limited及Ontario Teachers’ Pension Plan关联的投资基金于2014年8月21日组建,注册办事处设在圣赫利尔。2015年9月1日,公司以1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C&W集团公司(“Cushman&Wakefield”或“C&W”,并被定义为“C&W集团合并”)的100%股权。公司的业务重点是满足客户在多个服务项目中不断增加的需求,包括物业,设施和项目管理,租赁,资本市场,估值和其他服务。该公司主要以Cushman&Wakefield商标名开展业务。2018年7月13日,戴德梁行对泽西市有限公司DTZ Jersey Holdings Limited进行重组,公司由DTZ Jersey Holdings Ltd更名为戴德梁行公众有限公司(Cushman & Wakefield plc)。3) 戴维斯[SVS.L]:Savills plc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房地产服务提供商,提供专业的咨询、管理和交易服务。该公司的部门包括交易咨询、顾问、物业和设施管理以及投资管理。交易咨询部分包括商业、住宅、休闲和农业租赁、租户代表以及有关买卖的投资建议。顾问分部从事提供一系列物业服务,包括估值、建筑和房屋咨询、环境咨询、房东和租户、评级、开发、规划、战略项目、公司服务和研究。物业和设施管理分部提供商业、住宅、休闲和农业物业的管理。投资管理部分包括面向机构、公司或私人投资者的商业和住宅房地产投资组合。第四章 未来展望房地产物业管理行业未来将会有以下五种发展趋势:1. 中国的物业管理行业正走在产业快速集中的路上。产业集中品牌如万科、绿城、保利等总体定位于高端物业园区,品牌溢价能力因服务质量而迅速增强,即使在成本加成的基础物业中也能获得比中小型物管公司更高的利润率。2. 我国物业行业有着大量的市场定位清晰的企业。例如:万科物业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让更多用户体验物业之美好,围绕业主不动产保值增值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市场定位。绿城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物业服务为根基,以服务平台为介质,以智慧科技为手段的市场定位。长城物业集团有限公司着力于“物业管理发展”与“社区生态建设”双主航道的发展策略。3. “互联网+”思维加速渗透到物业服务领域。从物业服务企业对互联网“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到如今“物业+互联网”模式逐步迈入成熟期,互联网在物业服务领域的应用,实现了从0到1、从1到N的转变。4. “机器人+物业”带来的人员冲击。例如高仙作为全球较早从事机器人自主移动技术研发的上游技术型企业,基于全场景移动机器人技术已实现了50+机型、10000+终端和5000+行业案例的应用积累,机器人产品与解决方案更是可直击物业管理中对人力依赖较大的安防、清洁、配送三大垂直场景,全力助推物业地产的智慧升级。5. 基于智慧物业平台服务的相继出现,实现了以往传统服务所无法实现的功能。例如,通过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可以将原本繁琐的维修流程简化、可以预订服务、购买商品。相关智能APP的开发与普及已经成为物业行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房地产进入性调研-张家口克尔瑞市场报告一、城市区域认知宏观指标房地产指标二、重点城市投资建议张家口市区怀来下花园崇礼宣化涿鹿赤城延伸阅读:2021年房地产风口已开启,依旧是广州的大年洼地亦名坑,从化买房劝退贴清远是大坑,买房要谨慎合景拍得牛奶厂地王,直接抬起珠江新城楼价?广州南站新城-地段好潜力大,未来可期张家口市区/1 城市概况/1.1 区位张家口为北京西北门户,距离162km,京张高铁终点站,通车后与北京50min 车程,桥东桥西区是张家口的核心张家口市是冀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连接京津、沟通晋蒙的交通枢纽,位于北京西北方,距北京约162公里,素有“塞外山城”之誉,也被称为北京的 “北大门”。截至2016年,张家口市城区总面积614平方千米,总人口72.7万。张家口市区/1 城市概况/1.2 交通张家口公路网较为发达,京张城际铁路、崇礼—张家口机场轻轨2019年底建成后将使城区纳入北京的“1小时生活圈”张家口市区/1 城市概况/1.3 规划张家口全域定位为环京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发挥自身旅游资源,重点打造旅游产业、健康宜居之地,张家口主城区重点向南发展,打造高铁新城及洋河新区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近年来商业地产所面临的去库存和消费转型压力也不断加大。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造成明显冲击,短期居民生产、生活受限,线下消费市场首当其冲,商业地产市场也因此面临更大的困境。根据中指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商铺租金指数研究报告》,2020下半年中国主要商业街商铺和重点商圈购物中心租金水平继续下跌,其中商业街环比下跌0.52%,购物中心环比下跌0.25%。在此背景下,商业地产市场的供需两端发生了明显变化,商业地产企业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探索。近期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费市场也在不断复苏。然而,除了疫情冲击之外,如何激活存量、应对同质化竞争以及消费新特征带来的挑战仍然是商业地产企业亟待破局的重要命题。因此,本报告将以趋势与行动为导向,从市场以及企业表现两个方面,对2020年的商业地产行业进行解读,以期能够为商业地产人在市场决策中提供参考。“双循环”背景下,消费需求有待释放,商业地产空间犹存1、2020全球经济衰退,中国经济韧性凸显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21年1月发布的数据,估计2020年全球GDP增速为-3.5%,经济衰退程度比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更为严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疫情较快得到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经济复苏劲头强劲,中国的经济表现优于发达经济体,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增速为2.3%。表:全球主要地区GDP年度增长率数据来源:IMF,国家统计局,中指研究院整理 *中国2020年统计数字为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2、消费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双循环”背景下,消费繁荣奠定商业地产发展空间近期,中央多次相关会议均提到促进消费战略,《“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十四五期间,“双循环”格局下,消费市场的繁荣也将为商业地产带来巨大空间。注: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支出法GDP×100%;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拉动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GDP增长速度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CREIS中指数据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扩大内需势在必行。2020年全年,虽然经济恢复正增长,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同比下降3.9%,约为39.2万亿元。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54.3%,为近年来较高水平(2011~2019年,我国的消费率平均为53.4%),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消费提升仍有较大空间。从我国的情况看,2013-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0%左右,和发达经济体70%、80%的水平相比,还是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收入提升促进消费繁荣,带动商业地产市场需求释放收入提高推动消费提升。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改善,进而带动中国消费市场蓬勃发展。2000-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280元增长到43834元,20年时间增长6倍,收入的增长推动了消费需求的提升,对商业地产市场形成了有力的支撑。注: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100%(2013-2016年为估计值)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CREIS中指数据消费结构持续改善。从消费结构来看,代表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从1991年的53.0%逐步下降至2019年的27.6%,解决了温饱的城镇居民希望提升生活质量,并将更多收入用于购买服饰鞋包、家居设备、文化娱乐等产品及服务,极大地提振了消费市场。消费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过去20年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受疫情影响,短期收入降速,消费下滑。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3.5%,增速较2019年下降4.4个百分点。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下降3.8%,商业地产受到一定冲击,多家公司推迟购物中心开业时间,部分商铺面临经营危机。图:2019年中国部分城市人均储蓄与人均收入关系图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中指研究院整理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收入水平最高,杭州、苏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紧跟其后。2019年,GDP前100城市人均储蓄存款均值为6.80万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4.5万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长沙等核心一二线城市以及金华、常州、嘉兴等发达城市群三四线城市人均收入及储蓄均较高,此类城市具备较强的消费基础与发展空间,商业地产发展潜力突出。武汉、长沙引领中部商业地产快速发展。近年来,武汉将“首店经济”作为刺激消费、提升商业品质的重要手段。2019年,武汉落户品牌首店超200家,首店经济持续在武汉商业地产市场“飘红”。长沙网红店逐渐成为商业消费的新增长点,各类网红店遍地开花,其中尤以茶饮店最受消费者热捧,本地品牌“茶颜悦色”几乎成为购物中心标配,为购物中心带来更多的客流量,甚至成为长沙的一大旅游景点,“网红”经济助力长沙商业地产发展。4、“Z世代”消费群体为商业地产注入新活力随着中等收入群体和千禧一代崛起,一方面消费升级提档,更加注重品质和价值。另一方面,消费出现结构性变化,文化、体验、健康等升级类消费进一步增长。在此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依托,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使线上服务、线下体验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持续推进,“网红店”“快闪店”的不断涌现,商业街和购物中心的业态升级以及新兴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给商业地产带来了新的价值增长点。图:2019及2020年1-10月按商品类别分类零售值同比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指研究院整理“Z世代”消费群体偏好视频娱乐,自由玩乐个性突出,倡导健康绿色生活,追求与众不同的体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即便在疫情影响之下,以年轻一代消费群体为主的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类消费仍保持较快增长。这个个性鲜明的群体正在不断影响着消费市场的格局,得到了越来越多品牌商的关注,从而影响着商业地产的布局与模式变革。5、网上零售增速放缓,线上线下消费走向新平衡表:近三年网上零售额及分项变化趋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指研究院整理互联网的发展繁荣带来了零售行业的变革,网上零售额持续走高,但经过多年发展后,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持续放缓,预计未来,线上线下消费将走向平衡发展。如今,各大电商平台发展已较成熟,供应链系统较为完备,不再像早期的通过价格战“跑马圈地”进行规模扩张,线上商品不再具有绝对的价格优势。对于消费者来讲,线下的社交性,体验感是线上消费无法取代的。随着网上消费的降速,线上线下将逐渐达到新的平衡点,预计未来,线上消费将不再对线下消费造成过度的挤压,这也将为商业地产释放出更大空间。商业地产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存量运营1、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连续七年递减,存量时代运营价值凸显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的开发逻辑和商业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商业地产项目开发后以持有为主,更加注重后期的运营管理。从商业营业用房的开发投资情况看,2017年以来商业运营用房投资额持续下滑,开发投资情绪下降。图:2011年-2020年全国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同比及占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重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近年来,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基本保持稳步增长,但商业营业用房投资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后,自2017年起逐年回落,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也随之下降。2020年,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为13076亿元,同比下降1.1%,占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重仅为9.2%,为近十年来最低。图:全国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及占房屋新开工面积比重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1-2月全国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一度降至-50.7%,经过一年的不断恢复,到12月累计降幅收窄至-4.9%。从2016年开始,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占房屋新开工面积的比例不断下降,2020年降至8.0%,为最近十年来最低。商业地产市场由开发向运营不断转变,未来商业地产如何“活下来”成为企业的首要命题。2、商业市场以持有运营为主,一线城市商业营业用房近三年销售开工比仅为0.35图:2011-2015及2016-2020年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与新开工面积比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2016-2020年,商品住宅、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的销售面积与新开工面积比值分别为1.01、0.62、0.55,办公楼与商业营业用房更倾向于持有运营,销售开工比远低于住宅。图:分城市等级近三年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与销售面积对比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从不同等级城市来看,一线城市商业营业用房基本以持有运营为主,销售比例较低,近三年销售开工比仅为0.30,二线城市商业用房接近五成为持有运营,而三四线城市商业用房的销售比例略高于一二线,近三年销售开工比为0.57。3、未来机遇:存量市场依赖运营,增量市场重在城市选择尽管商业地产市场已进入存量时代,但对于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商业地产发展的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存量较大的市场而言,未来将更加依赖运营,而增量市场的机遇则重在城市选择。表:各类城市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与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对比注:人均水平均按各城市2019年常住人口规模计算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招商版就存量而言,一线城市已经形成了购物中心的规模化,2020年末人均购物中心面积达1.86平米,未来主要是存量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管理水平与运营创新。二线城市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为1.56平米,已接近一线城市水平,同时近三年来人均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较高,形成存量与增量并行快速发展的格局,其中长沙、三亚等城市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与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均比较高,贵阳、郑州、乌鲁木齐等城市近三年人均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超过1平方米,未来商业地产市场新增供应较大。三四线城市当前购物中心密度仍较小,未来具备一定增长空间,但对于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的布局应关注人口规模大、消费能力强的重点城市,避免盲目扩张。根据中指数据招商版统计,目前全国超过5万平米的购物中心集中分布于我国五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其中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以及重庆、苏州、武汉、杭州、西安等新一线城市5万平以上购物中心数量均在150个以上。不同等级城市的购物中心数量差异较大,重点城市群及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城市核心区增量市场空间有限,未来需通过存量运营的不断优化引领商业地产市场发展。新增购物中心的机遇将更多聚焦于核心城市都市圈的外围圈层,以及部分新一线城市与旅游热点城市。企业表现:聚焦一二线城市、注重品牌打造、科技赋能实现精细化运营与住宅开发不同,商业地产,尤其是购物中心项目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其经营属性,其价值链通常包含商业地产开发商/业主、商业运营服务商、商户、消费者四个价值主体,各主体通过发挥不同作用进而获取不同收益,实现共赢和获益的核心在于经营。图:商业地产项目价值链数据来源: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在这个共生共赢的价值链上,运营商成为连接开发商/业主、商户和消费者的纽带,运营商通过强大的运营能力,为消费者带来良好的消费体验,提升其满意度、忠诚度,从而提升商业项目的客流量、人气、销售额、出租率和租金收入,实现商业项目的保值增值,进而保障四方利益的共同实现。下文以龙湖集团、宝龙商业、星盛商业三家企业为案例,从其商业运营业务的发展历程、业务布局、经营绩效、品牌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头部企业成功经验,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受益于较好的经济发展、较高的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发达城市群以及中西部核心城市成为企业布局首选。2)定位清晰、业态丰富、差异化经营的多元品牌体系是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3)庞大的品牌库以及与优质品牌的稳定合作提升招租能力,符合项目定位的合理租户组合实现协同效应,提升经营绩效。4)科技赋能精细化运营,数字化平台提升运营效率,为企业可持续化运营提供支持。1、龙湖集团:聚焦一、二线城市,以“天街”为主品牌,有质量的增长实现稳健发展龙湖商业是龙湖集团旗下的六大主航道业务(地产开发、商业运营、智慧服务、长租公寓、房屋租售、房屋装修)之一,全程开发、持有和运营龙湖的商业地产项目。随着龙湖集团深入的全国化扩张,商业地产规模逐步增大。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成功布局环渤海,华东,华西,华中,华南、东北六大板块,在北京、上海、重庆、成都、杭州、西安、苏州、常州、南京、合肥等核心城市,共开业40座购物中心。(1)发展历程:20载精耕细作,开展全国化布局,践行“增持商业”战略图:龙湖商业发展历程资料来源:公司官网及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2013年,龙湖商业正式进入快速扩张元年,并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将商业利润占比从不到5%提升至30%的计划,不断深化“增持商业”战略;经过20年发展,龙湖商业稳步拓展全国化布局,截至2020年6月30日,在全国10个城市共有40个已开业购物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不含车位)为387.4万平方米,整体出租率为94.7%,2020年上半年租金收入为26.7亿元,同比增长22.3%。(2)业务布局:深耕成渝城市群及长三角城市群,聚焦一二线城市,适度布局强三线城市从城市群分布来看,龙湖商业以成渝城市群为基本盘,并深耕长三角城市群图:龙湖商业按项目开业时间划分的城市布局时间轴资料来源:公司微信公众号及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整体来看,龙湖商业在全面实现五大城市群布局的基础上,持续全国化布局战略。从已开业项目来看,自2003年重庆北城天街开业的7年里,龙湖商业始终稳扎稳打地做好重庆本地市场。2010年起,龙湖商业逐渐向重庆以外城市稳步扩张,平均每年新进入1个城市,开业3-4个项目,在坚持深耕成渝城市群的同时,发力长三角城市群。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共有已开业购物中心项目40个,分别位于重庆、成都、上海、杭州等10个城市,覆盖成渝、长三角、京津冀、关中四个城市群,其中成渝、长三角两个城市群已开业购物中心数量合计占比超8成。从储备项目来看,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共有储备商业项目51个,其中五大城市群储备项目共计40个,占储备项目总数的近8成。此外济南、烟台、青岛、南宁、海口、西安、厦门、昆明、沈阳9个核心二线城市有储备项目11个,合计占比约两成。整体来看,近年来龙湖商业加大在国家级城市群内的二线城市布局力度,并适度下沉至强三线城市。(3)经营表现:20年沉淀厚积薄发,高质量增长行稳致远业务规模与租金收入稳步增长,经营表现稳定。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共运营已开业购物中心40个,总建筑面积(不含车位)为38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0%;2020年上半年,租金收入(不含税金)为26.7亿元,同比增长22.3%;平均出租率为94.7%,较上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整体来看,龙湖集团的商业运营业务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历史数据来看,龙湖集团的商业运营业务持续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动力和稳健性,近十年已开业购物中心面积(不含停车场)年均复合增速为32.0%;购物中心租金收入年均复合增速为36.6%;购物中心平均出租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整体来看,“稳健”和“成长”是龙湖商业规模化发展的两个关键词,多年沉淀为龙湖商业带来厚积薄发的动力,实现行稳致远的高质量发展。(4)品牌体系:以“天街”为主,搭配“星悦荟”、“家悦荟”,三位一体共拓商业版图深耕商业地产近20载,龙湖商业先后发展出都市型购物中心“天街”、社区型购物中心“星悦荟”和中高端家居生活购物中心“家悦荟”三条主要产品线,以适应不同区域和客群的需求,积累了成功开发经验,并已和国内三千余家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清晰、聚焦的定位、业态及客群有助于提升龙湖商业的招商能力,为满足消费者多样购物需求,龙湖商业与超4500家商户合作,其中战略合作品牌近340家。2、宝龙商业:“住宅物管+商业运营”双轮驱动,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商业(1)发展历程:近二十年商业运营服务经验,深耕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始于住宅物管,精于商业运营,双轮驱动保障稳定收益图:宝龙商业发展历程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宝龙商业的两条主要业务线包括商业运营服务和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截至2020年12月31日,宝龙商业共获取零售商业物业项目118个(其中在营管理项目68个),总合约面积超1130万平方米;此外,宝龙商业亦向住宅物业、办公大楼及服务式公寓提供物业管理服务,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总合约面积超2200万平方米。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重点布局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适度布局环渤海经济圈、中国东南部及中西部热点城市截至2020年6月30日,宝龙商业在管的51个商业项目中,有28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其中上海10个,杭州6个,无锡、盐城等12个城市各1个;有11个项目来自环渤海经济圈,其中青岛3个,天津2个,泰安、海阳等6个城市各1个;有8个项目来自中国中西部,其中重庆2个,新乡、蚌埠等6个城市各1个;有4个项目来自中国东南部,其中厦门、泉州、福州、晋江各1个。表:2020年上半年宝龙商业按地区划分的合约建筑面积及营业收入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从营业收入来看,2020上半年,宝龙商业在长三角地区业务收入合计为5.33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为61.3%。其中商业运营服务收入为4.52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52.0%;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收入为0.81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9.3%。(2)与宝龙地产长期稳定合作为宝龙商业带来新增长机遇宝龙商业向由宝龙地产开发的所有零售商业物业提供商业运营服务,并向其开发的绝大部分住宅物业项目、服务式公寓及办公大楼提供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截至2020年6月30日,宝龙商业已开业运营的51个商业项目中,有47个来自宝龙地产及其关联方,4个来自独立第三方;截至2019年底,宝龙商业共有45个储备项目,其中40个来自宝龙地产及其关联方,5个来自独立第三方,由此可见,宝龙地产及其关联方是宝龙商业管理项目的主要来源。(3)科技赋能精细化运营,综合线上生态系统有效提升客户及消费者体验科技赋能是宝龙商业的核心战略之一,据宝龙商业招股书显示,其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有25%将用于升级资讯技术系统数字化及智能运营及管理,旨在优化消费者体验、改善宝龙商业向租户提供的服务质量及提升运营效率。2018年,公司推出“纽扣计划”,并成功实现全球首创的“微积分”功能,打通了微信支付与宝龙悠悠积分,实现客户无感积分,同步深化了PM系统、宝龙悠悠、宝龙商+、AMP系统的各项功能模块,始终坚持以技术变革打通信息壁垒,以信息服务推动消费者购物体验升级。(4)差异化产品定位及庞大租户品牌库有效扩大客群,提升项目经营绩效宝龙商业遵循经济发展、区域特点、消费形态等商业规律,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提升,形成了产品系列:宝龙一城、宝龙城、宝龙广场和宝龙天地,分别对应为(超)高端、中高端、中端及购物街系列产品。受益于宝龙地产所开发的优质项目,以及宝龙商业所提供的强大的商业运营服务,品牌市场认受性较高。同时,借助庞大的品牌库,宝龙商业在招商方面表现出色,截至2019年6月30日,其租户品牌库涵盖超过7100个品牌,作为其优质租户基础及新零售商业物业租赁承担的主要来源,其中宝龙商业与超过500个品牌合作超过五年。截至2019年6月30日,宝龙商业与超过140个品牌建立策略合作关系,有关品牌店铺遍布超过5处零售商业物业。3、星盛商业:港股纯商业运营第一股,轻资产模式受资本市场青睐2021年1月26日,由中指研究院提供行业顾问服务的星盛商业(股票代码:06668.HK)正式在香港主板敲钟上市,可以说是港股主板纯商业运营服务第一股,建银国际与中信建投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中指研究院拥有多年商业地产企业投资价值研究经验,研究成果已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未来中指研究院将积极助力更多企业登陆港股,为资本市场扩容不断努力。星盛商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核心优势突出,其以深圳为基本盘,深耕大湾区,并布局长三角、华中等地区,灵活的运营模式推动业务规模稳步扩张;以五大核心购物中心品牌与五大主题馆相互依托,构成广受认可的完整品牌体系;与星河控股长期稳定合作,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物业管理、产业运营、金融服务形成业务生态圈,实现协同发展。(1)行业地位: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星盛商业向商业地产开发商及业主提供商用物业运营服务的经验可追溯至2004年,多年来,星盛商业旨在“以商业智慧构筑城市繁荣”,凭借全面及广受认可的品牌体系和灵活的运营模式,成为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截至2020年9月30日,按运营中购物中心数量计算,星盛商业在深圳排名第一,在大湾区排名第四;按运营面积计算,星盛商业在深圳排名第二,在大湾区排名第七。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在大湾区布局6个城市,为27个商用物业项目提供服务(其中16个位于深圳),总合约面积约为132.9万平方米(其中深圳市合约面积约为83.5万平方米);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9个月里,星盛商业经营业务收入的80.5%来自于大湾区。(2)业务布局:以深圳为基本面,深耕大湾区,并逐渐向长三角、华中等地区经济发达城市拓展凭借在大湾区的出色表现,星盛商业展示了强大的运营能力,不断向消费能力强的长三角、华中和其他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积极拓展,逐步为全国化的市场布局奠定基础。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的业务范围覆盖深圳、广州、中山、惠州、东莞、佛山6个大湾区城市,上海、南京、常州、南昌等长三角、华中地区城市,以及汕尾、揭阳、鄂尔多斯等其他地区城市。图:2017年-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各布局地区合约面积占比数据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在大湾区的合约面积为132.9万平方米,占总合约面积比重为44.3%,是业务规模最大的地区,其中深圳市合约面积为83.5万平方米,占总合约面积比重为27.9%。在深耕大湾区的同时,星盛商业亦着力向长三角、华中等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拓展业务,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在长三角和华中地区的合约面积占比分别为10.2%和13.8%,均较2017年有所增长;在其他地区的合约面积占比为31.7%。(3)经营表现:标杆项目广受认可、运营模式灵活,业务规模和经营业绩均稳步增长星盛商业拥有委托管理服务、品牌及管理输出服务、整租服务三种不同的服务模式,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参与程度不同的组合服务。灵活的运营模式可以扩大可提供服务的客户范围和多样性,使星盛商业在为星河控股及其关联方企业开发的商用物业项目提供服务的同时,促进与第三方的紧密合作,帮助星盛商业持续扩大业务规模。表:2017年-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按业务类型划分的经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作为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本着“做一个成一个”的经营理念,星盛商业凭借强大的运营能力在大湾区打造了如深圳福田星河COCO Park(北区)等广受认可的标杆项目,为扩张奠定基础。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为全国18个城市的45个商用物业项目(包括购物中心、商业街和商业综合体)提供商业运营服务,总合约面积约为299.9万平方米。图:2017年-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合约面积与经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从业务规模增长情况来看,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总合约面积分别为162.4万平方米、207.3万平方米、297.0万平方米、299.9万平方米,2017年-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为35.2%。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为星盛商业带来稳定的经营业务收入,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的经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78亿元、3.29亿元、3.87亿元和3.06亿元,2017年-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为18.0%。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消费市场和商业地产行业均受到较大冲击,但星盛商业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9个月经营业务收入依旧实现同比正增长,增幅为6.7%,经营表现稳定。(4)品牌体系:五大购物中心品牌形成完整品牌体系,提升消费者忠诚度星盛商业践行“公园情景式购物中心”的建筑概念,其代表项目深圳福田星河COCO Park(北区),通过独特的12条折叠式内街、8大自然光中庭、一条100米的天桥及一个约6000平方米下沉式露天广场,集休闲、购物、餐饮及娱乐于一身,以组合空间诠释时尚。图:星盛商业品牌体系资料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以COCO Park为开端,星盛商业经过十余年的业务开拓和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品牌体系,并成功打造了广受市场认可的多个标杆项目。目前,星盛商业的品牌体系涵盖城市型购物中心、区域型购物中心、社区型购物中心、优质家居购物中心,形成了COCO Park、COCO City、iCO、COCO Garden、第三空间五大购物中心品牌。同时,为向客户提供多元化的购物体验,星盛商业亦运营五大主题店,分别为“星居生活馆”、“星趣小镇”、“星悦琳廊”、“星跃领动”及“星享食汇”,包括家居、家庭和儿童、女性和时装、运动和健身、美食及社交等主题内容,是追求优质购物体验客户的“必到”之处,协助商用物业项目吸引大量客流。通过品牌体系打造,星盛商业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在提升客户忠诚度方面,星盛商业凭借广受认可的品牌和庞大的租户库吸引了大量忠实的COCO Club会员。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拥有约150万名注册会员,其中62.6%的会员在15-50岁之间,拥有较强消费能力;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9个月,会员销售额占在管购物中心总销售额的33.0%,会员复购率为53.2%。(5)资源优势:与星河控股长期稳定合作,业务协同优势突出星盛商业拥有的丰富内外部资源也是其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逾30年运营中,星河控股已成为全产业链的集团公司,其生态圈将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物业管理、产业运营、金融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产业为引领、金融为护驾、地产为基础、商业为支撑、物业为配套”的自循环生态圈,可以整合全方位、全产业链资源。与星河控股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有助于为星盛商业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及显著增长。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管理由星河控股及其关联公司开发或拥有的全部31个商用物业项目;合约面积约为125.6万平方米,占总合约面积的41.9%。结语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商业地产人砥砺前行,创造了不俗的成绩。未来城市美好生活离不开商业地产市场的繁荣稳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把握发展机遇,商业地产发展任重而道远。展望未来,土地驱动主导商业地产运行的时代已经悄然改变,线上消费的冲击和Z世代快速崛起的新消费理念正在形成。存量时代,运营为王,商业地产运营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从供需两端看,尽管商业地产面临短期消费降速和线上零售的冲击,但在新消费观念下,购物中心的体验式消费功能凸显,在智慧运营和综合服务方面仍具有不可比拟的竞争力。经历了土地的高供给阶段后,运营和存量优化将成为商业地产的主战场,同时部分城市仍然具有增量发展需求。从企业表现看,轻资产运营或将成为趋势,将会有更多的开发商剥离商业运营业务板块分拆上市,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扩张业务规模的同时,接受市场的监督,更快独立成长。存量市场比重加大,商业项目的运营和退出是其资本运作中两个重要环节,资产证券化在商业地产市场将有更多实践。我们提供的服务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中指研究院、中房指数系统一直持续深耕于商业地产行业的数据分析与研究,已连续多年对商业地产优秀企业进行分析与评价,形成“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旨在发掘行业中综合实力强、运营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优秀企业群体,引领行业在新环境下实现持续、稳健发展。中指研究院已经启动“2021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相关成果将在3月18日举办的2021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成果发布会正式发布。商业地产企业上市顾问服务中指研究院具有丰富的行业顾问服务经验,服务企业涵盖房地产全产业链,包括地产、代建、物业、商管等。目前,香港主板成功上市物业服务企业达到41家,其中30家企业是由中指研究院提供的行业顾问服务,上市后表现亮眼。2021年1月26日,由中指研究院提供行业顾问服务的星盛商业(股票代码:06668.HK)正式在香港主板敲钟上市,是港股主板纯商业运营服务第一股。
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紧随行业发展脉搏,连续十八年深入研究房地产企业经营规律,为促进行业良性运行、企业快速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已成为评判房地产企业经营实力及行业地位的重要依据。2020年,全国商品房成交金额实现同比增长8.7%,百强企业把握城市轮动复苏机遇,打造适销产品,加大营销力度,实现了规模稳步增长,销售总额超十万亿,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多不确定性,百强企业更加注重规模、效益和风险的平衡,旨在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销售总额增长12.8%,市场份额提升至63.2%百强企业2016-2020年销售增长情况百强企业及综合实力TOP10企业2016-2020年市场份额百强企业市场份额小幅扩大,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2020年,百强企业销售额市场份额上升至63.2%,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但增幅继续回落。其中,综合实力TOP10企业销售额市场份额为27.5%,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百强企业头部阵营趋于固化,部分房企销售表现亮眼百强企业不同阵营2020年销售额及其增长率均值情况不同阵营销售表现分化加剧。百强前10企业因其布局的全国性和均衡性,有效降低区域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保证销售业绩2020年销售额增长率均值12.4%,高于全国增速3.7个百分点;11-30企业及31-50企业规模意愿依旧较强、竞争更为激烈,实现了销售业绩的较快增长,销售额增长率均值分别为13.7%和13.0%,高于全国增速5.0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百强企业发展策略着重强调规模稳健增长、提升效益、防范风险等几个方面:1)追求业绩规模的稳健增长;2)提升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3)优化债务结构,筑牢资金安全防线。把握热点区域发展机遇,紧跟市场节奏大力推盘百强代表企业2019、2020年各等级城市销售额分布百强企业把握热点城市政策窗口期,一线及三四线城市成交占比提升。从50家百强代表企业重点项目销售情况来看,一线城市销售额占比较上年小幅上升1.0个百分点至15.3%;三四线城市销售额占比增长0.8个百分点至41.6%。百强代表企业2019、2020年各城市群销售额分布百强企业五大城市群销售占比超七成,长三角销售占比稳步提升。50家百强代表企业销售结构中,五个主要城市群销售占比合计达71.8%,同比增长2.3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销售占比最高,达30.9%;其次为粤港澳大湾区,占比17.2%。因城施策把握主流需求,以品质和差异化赢得市场百强代表企业2019、2020年重点项目各面积段销售占比2020年,百强企业加大首置、首改类产品的推出比例,推动企业销售业绩的稳步增长。从50家百强代表企业重点项目各面积段产品的销售额占比来看:90-140平米首改类产品销售额占比达55.8%,较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90平米以下首置类产品占比为16.2%,较上年均提升0.3个百分点。百强代表企业2019、2020年分城市等级各面积段销售占比百强企业因城施策,一线城市加大首置及首改类产品占比,二线及三四线城市聚焦首改类产品。一线城市首置类、首改类产品占比分别为28.7%、40.6%,在二线、三四线城市,首改类占比分别为57.0%、63.9%。 线上营销快速崛起,开启数字化营销新篇章2020年,百强房企紧跟市场形势迅速反应,适时调整营销策略,顺势开展线上销售模式,同时整合各渠道资源优势,打造线上线下立体营销体系,开启数字化营销新篇章。营收利润稳步增长,增收少增利持续百强企业2016-2020年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均值变化情况盈利能力继续下降。受新冠疫情、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各类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百强企业净利润率均值、净资产收益率均值较上年分别下降0.7、1.0个百分点。市场变化日趋复杂,盈利能力分化持续,规模较大企业表现出更强的盈利能力。拿地布局持续回归一二线,城市群拿地占比超五成百强代表企业2019-2020年拿地总量及拿地销售比百强企业拿地积极性有所回升,布局继续回归一二线。2020年,50家百强代表企业拿地金额占销售额比重均值达到35.0%,较上年增长4.2个百分点,新增土储权益面积中近六成位于一二线城市,其中一线、二线城市占比较去年分别增长1.3、1.1个百分点。金融监管继续升级,多元融资缓解短期资金压力部分百强企业2019-2020年信用债发行结构国内信用债发行规模大幅增长。2020年,百强企业国内信用债发行规模2493.6亿元,同比增长34.1%;海外债发行规模2988.2亿元,同比增长8.0%;ABS产品发行规模1746.9亿元,同比增长1.6%。2020年部分百强企业增发配股募集资金情况百强企业积极拓展股权融资渠道,通过赴港上市、增发配股、引入战投等方式补充资金。一方面,非上市百强企业加速上市节奏,另一方面,百强企业分拆旗下多元板块上市,在扩大母公司权益,降低负债水平的同时,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改善企业现金流。百强企业2016-2020年负债率情况房企“三道红线”、银行“两道红线”、供地“两集中”等政策先后出台,房地产长效机制持续实施,这将使得房地产市场呈现弱周期性,房企需顺势而为,转变经营方式,坚持量入为出、动态管理、审慎决策。可售货值结构优化,提高变现能力保障现金流可售货值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短期内去化压力较小。研究组以2016-2020年为研究区间,对百强企业可售货值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从可售货值结构来看,其中的58.1%可在1年内去化,与去年同期相比提升2.5个百分点,而1-3年、3-5年及5年以上的占比则均同比减少。新增高价地创历史新高,理性决策防范风险2020年,多个城市增加优质地块供给,加之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企业拿地热情较高,百强企业新增高价地总量略有增长。2020年全国共成交高价地314宗,其中百强企业154宗,占比为49.0%,成交金额超3000亿元,占比为52.7%。未来随着行业盈利空间下行,企业投资拿地应更加谨慎。百强企业2016-2020年纳税情况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百强企业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百强企业积极投身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贡献和智慧获得党和人民的肯定和表彰。疫情期间,百强企业全方位投入疫情防控工作,用实际行动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后,百强企业一手抓疫情防控工作,一手抓复工复产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结语2020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百强企业一方面积极拓储,创新融资方式,保证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注重风险管控,在发展中降杠杆,强化现金流管理,以内生式增长促进高质量发展。2021年,百强企业应紧跟国家政策,精准把握市场机遇,优化管控模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2015-2020年,在我国各地区的商品住宅投资中,东部地区的住宅投资额占到50%以上,同时,随着房企对二三线城市的愈发重视,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份额也在小幅提升。数据显示,2015-2020年,西部地区的比重则从22%上升至23%左右。我国住房市场是伴随着我国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的确立与住房制度改革而兴起的,商品住宅的投资也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波动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住宅地产投资经历了两拨热潮,直到2009年末以来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出台后历经两年多的调整,2012年我国住宅地产投资额增速虽然下调至16.30%,但是在强劲的刚性需求支撑下,2013年开发商又加快了投资步伐,住宅地产投资额累计达到5.90万亿元,同比增长19.40%。2014年由于宏观经济进入转型期,住宅投资额为6.44万亿元,同比增长9.16%,增速为近年来最低。2019年,中国房地产住宅投资额为9.71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3.9%;2020年,住宅投资10.44万亿元,增长2.6%。在我国商品住宅的投资中,别墅、高档公寓占据一定份额,不过在国家限制别墅、高档公寓建设的政策下,其投资额在商品住宅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总体上未出现大幅增长的情况。2010-2019年,我国商品房住宅开发投资中,用于90平米以下的投资比例约为20%,用于144平方米以上的投资比例约为18%。2015-2020年,在我国各地区的商品住宅投资中,东部地区的住宅投资额占到50%以上,同时,随着房企对二三线城市的愈发重视,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份额也在小幅提升。数据显示,2015-2020年,西部地区的比重则从22%上升至23%左右。2020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的房地产住宅投资额分别为53598亿元、22661亿元、24133亿元和4054亿元。从区域销售价格来看,2019年,我国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9287元/平方米,其中,北京、上海的商品住宅成销售均价均在3万元/平方米以上,首都北京以38433元/平方米位居榜首;浙江、天津、海南分别为1.63万元/平方米、1.54万元/平方米和1.51万元/平方米。此外,广东、江苏、福建的销售均价均在10000元/平方米以上。西部地区的价格总体较低。更多行业资料敬请关注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