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建设内容(1)项目建设地点、实施主体及实施方式建设地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已签订了设施农用地使用协议。实施主体:阿拉尔市天康畜牧有限公司。实施方式:本项目采用增资的形式实施。(2)建设内容及规模本项目为父母代种猪繁育基地兼生猪育肥基地,主要投资包括:土建工程投资、设备及工器具购置安装、种猪购买等投资。本项目养殖长白大白父母代母猪 1.20 万头,年繁育商品仔猪 30 万头,育肥生猪 20 万头。(3)项目建设期本项目建设期为 24 个月。2、投资估算及财务评价(1)投资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为 52,299.07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 47,544.07 万元,铺底流动资金 4,755.00 万元,本项目预计使用募集资金投资 43,000.07 万元。(2)财务评价所得税后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为 20.41%,项目静态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 5.66 年,项目动态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 6.83 年,项目经济效益前景较好。3、发展生猪养殖项目的必要性分析1、进一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猪肉产品的需求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民饮食结构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消费结构,正逐步向植物性与动物性并重方向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肉产品的质量需求也随之提高。因此,拥有稳定且质量优良的猪肉产品才能在市场上长期保持竞争力。公司作为生猪养殖行业的区域龙头企业之一,凭借着高质量的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本次募投项目建成并达产后,公司将为市场提供大量品质有保障的猪肉产品,可较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对高质量猪肉产品的需要。2、有利于公司抓住生猪产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提升公司盈利水平近年来,国内主要生猪养殖企业通过持续进行扩产能、降成本、增效率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其中,牧原股份、正邦科技、天邦股份、新希望、温氏股份等同行业上市公司积极通过可转债、非公开发行股票等融资方式募集资金投入生猪养殖项目。公司需要把握生猪产业发展的有利周期,及时布局、加大投资、提升生猪养殖效率,从而保持与提高市场份额。凭借公司稳定高质的产品、完善的市场销售渠道与服务保障、良好的品牌影响力,公司生猪养殖业务经营规模增长较快,销售收入稳步增长,生猪养殖出栏规模受产能限制,趋于饱和。在产品收入方面,公司生猪养殖销售收入从 2017年的 19,863.34 万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48,114.73 万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55.64%。本次募投项目涉及三个现代化生猪养殖产业化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增加公司的存栏能繁母猪数量以及商品猪的生产能力。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后,公司将新增年出栏 102 万头仔猪/生猪产能,完成公司在新疆、河南、甘肃 300万头的生猪养殖产业布局,同时公司还将在四川、重庆等地区进一步开展生猪养殖产业布局,2023 年总体实现 500 万头的生猪养殖产能。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后,有助于公司抓住生猪产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进一步将生猪养殖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公司盈利水平。3、积极响应“向南发展”战略,助力南疆畜牧业转型升级新疆南疆地区在新疆稳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和环境原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发展中形成了“北重南轻”的格局,兵团南疆师团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工业化水平低,经济总量占兵团经济比重少,实力相对较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采取特殊措施支持南疆发展,高瞻远瞩地作出了加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南疆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兵团向南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兵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兵团党委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向南发展的战略部署,举全兵团之力,集全兵团之智,壮大产业带动就业,增强南疆师团的承载力、带动力和影响力。第一产业是南疆师团的优势产业,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是南疆师团产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公司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国有上市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与兵团党委“向南发展”的战略部署,本次“天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30 万头仔猪繁育及 20 万头生猪育肥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能够提高南疆地区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带动南疆地区生猪养殖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南疆地区的就业,为南疆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示范作用,对促进兵团南疆师团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承载力、增加人口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具有重要意义。4、助力公司“健康养殖服务商”和“安全食品供应商”战略目标的实现公司一直坚定地依据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紧紧围绕养殖业的关键环节,包括动物疫苗、饲料饲养、良种繁育、动保以及养殖服务体系支持,提升养殖效益,实现公司和客户的共赢发展,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中国一流的“健康养殖服务商”和“安全食品供应商”。通过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扩大生猪养殖规模,能够有效扩大公司现有市场供给能力、增加市场占有率、提升技术与品牌力,从而为疆内及全国人民提供营养、环保、高质的猪肉及制品,进而保障公司总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信证券,鲁家瑞)报告综述生猪行业:大行业小公司,规模养殖加速生猪行业规模庞大,约有 1.5 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但行业竞争结构分散, 排名前十的企业合计市场份额仅 12%,龙头企业市占率仅 3%;生猪行业是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格局,具备孵化伟大公司的土壤,未来极有可能出现 5000-10000 亿的大市值公司。我们认为未来 2-3 年,生猪养殖行业就会提前完成养殖规模化,在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中,优质企业有望 迎来史诗级的成长行情。我们对于行业规模化提前完成集中的依据如下:1)非洲猪瘟:随着产能的恢复,养殖密度提升后,非洲猪瘟存在抬头的可能;此外,根据新希望披露,行业已经出现非洲猪瘟变异病毒,防控 难度提升。规模养殖企业防控非瘟优势明显,市占率快速提升。2)生猪期货:散养户不具备操作金融工具的能力和经济实力,而规模企业可以 通过期货工具降低非洲猪瘟带来的养殖不确定性,提升市占率。头部崛起:硬软优势兼具,共筑低成本与快扩张护城河规模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硬实力与软实力两方面。受土地难拿、投资金额大等因素影响,生猪行业门槛提高,头部企业在土地储备 及融资能力等方面的硬实力突出,具备做大做强的硬实力基础。另外, 养猪是一个精细活,要养好猪,对员工的责任心及操作标准要求极高, 头部企业在管理及精细化改善等方面的软实力优势显著,因而能持续拓 宽低成本护城河,产能加速扩张,市占率快速提升。生猪行业:大行业小公司,规模养殖加速集中行业规模庞大,生猪大有可为生猪行业需求稳定且规模庞大。我国生猪消费量及生产量在全球均位列第一。 猪肉需求在我国较为刚性,国人的饮食消费习惯青睐猪肉,在我国肉类生产结 构中,猪肉占比保持在 62%左右,位列动物性蛋白消费品种之首。我国生猪市 场规模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猪肉产量基本稳定在 5000-6000 万吨,2018 年生猪总出栏 6.94 亿头,2019 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因素影响出栏 5.44 亿头。正常情况下,我国生猪出栏量在 7 亿头左右,按出栏的标准体重 115kg, 销售均价 17 元/kg 测算,我国生猪市场规模约为 1.37 万亿元。生猪行业空间大,具备孵化伟大公司的土壤。对照白酒、调味品、汽车、空调 和水泥等成熟行业,我们发现市场空间大的行业均容易产生几千亿市值的龙头 企业。其中,消费行业的潜力更大,调味品行业的海天味业表现尤为突出。我 们认为背后核心的原因在于行业的赚钱效应和现金流优质程度。我们认为生猪 行业有孵化大市值伟大公司的行业土壤,原因如下:生猪是典型的大行业小公司格局。整个行业接近两万亿的消费空间。如此 规模的大市场,却没有一家大市值上市企业。内循环开启城市反哺农村之路,农业现金流与赚钱效应即将好转。建国以 来,农业一方面消化高价格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粮食价格被管控以低 价向城市居民销售。但随着工业的成熟,以及国内内循环大政策的推进, 城市反哺农业成为可能,未来行业的现金流与赚钱效应或将好转,加快优 质公司快速成长。行业结构分散,头部蓄势待发生猪行业集中度低,散养户产能加快退出。据中国畜牧业年鉴统计,2007 年 -2018 年我国年出栏在 100 头以下的散养户数量缩减了约一半,预计未来散养 户仍将加速退出行业,具体原因如下:一方面,我国人口结构加快老龄化,散 养户以 60 后农民为主,考虑到新一代农民更倾向外出打工,随 60 后农民的年 龄提升,将面临养殖事业后继无人的困境,因此这部分散养户产能退出市场是 必然结果;另一方面,非瘟疫情防控、环保政策要求拉升了生猪行业门槛,会 有较多的散养户由于缺乏技术与资金,而被迫退出市场。头部企业市占率还有很大成长空间。2020 年我国生猪养殖企业 CR10 仅 12%,其中,龙头企业牧原股份实现出栏 1811.5 万头,市占率仅 3%左右。参照美国,头部猪企 Smithfield 市占率已达 15%,规模排名第二的猪企 Triumph foods 市占率也达到了 6%,相比之下,我国规模养殖企业的市占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行业发展:非瘟与期货共振,规模养殖加速非瘟:防控或成为常态,头部优势明显随着养殖密度的提升,疫情可能呈现起伏波动。非洲猪瘟病毒毒性强,但传播 能力较弱,只能通过亲密短距离传播。从病毒特性来看,我们认为非洲猪瘟的 发病率与地区养殖密度和生猪流通量呈正相关关系,这与国内外的疫情表现也 是相吻合的。随着养殖密度的提升,2021 年疫情可能有反复,但对于散养户和 规模养殖企业来讲,可能出现更大的防控分化。一方面,随着生产的快速恢复, 养殖密度和流通量在逐步增加,这意味着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病率也在提升,这 是散养户最大的潜在风险;但另一方面,国内养殖群体对非瘟有深刻认识,整体重视度提升。因此我们判断后续疫情虽然存在再次较大面积发病的可能,但 破坏力不会像 2018 年底至 2019 年初那样严重,相对应的猪价表现应该延缓下 行速度,40+元/公斤的生猪高点将成为历史。行业已经出现非洲猪瘟变异病毒,防控难度提升。根据新希望披露,公司下属 种猪场中有超过 1000 头母猪感染了两种新毒株的非洲猪瘟病毒,受感染的还 有该公司的一些合同养户的育肥猪。专家认为该变异病毒是由猪场应用违法疫 苗造成,新毒株相比非洲猪瘟野毒缺失 1 或 2 个基因,会导致慢性症状,减少 产键仔数。目前非法疫苗的来源、以及具体注射非法疫苗的猪只数量尚不可知, 考虑到变异病毒在感染初期的检测难度很大,且病毒潜伏期很长,非洲猪瘟防 控的难度将进一步提升。头部规模养殖企业竞争优势明显,市占率加速提升,保持乐观积极态度。非洲 猪瘟虽然破坏力大,但该病毒并不是没有办法防控,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规模 化下的生物安全隔离防控是最佳方式。而国内集团企业有了第一次的受伤,在 硬件投入上已经有了本质上的提升,相对散养户优势明显。这就意味着,如果 非洲猪瘟再次发病,优质的集团企业相对类散养户群体损失要减少很多。如果再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行业大概的演绎如下:A:疫情发生后,产能恢复受阻,猪价在高位持续时间拉长。B:集团企业凭借竞争优势,行业市占率快速提升。根据上市公司出栏规 划与我们预判,到 2025 年前,国内生猪养殖基本完成规模化进程。未来 5 年生猪养殖仍然会加速向头部集中。在 2015-2025 的这十年内,国内生 猪养殖发生结构性的巨变,散养户因为老龄化和养殖门槛的提升逐步退出行业, 规模养殖快速集中,非洲猪瘟疫情又将会加速这一趋势的完成,因此把这十年称为生猪规模化的黄金十年。从上市养殖企业 2019-2020 年出栏以及 2021-2022 年出栏预测数据来看,三年时间头部 10 家的市占率可能会从 2020 年的 12%短期提升到 30%,到 2025 年有望提升到 40-50%,行业完成规模化 进程。以养猪龙头牧原股份为例,公司 2020 年出栏约 1812 万头,未来出栏量 可以接近 1 亿头,成长性仍然十足。此外,对于优秀的团队,生猪养殖完成规 模化后又可以向下游鲜肉深加工等延伸,开启新的成长空间。所以我们认为, 对于生猪板块,我们中期不悲观,对头部优秀企业更保持乐观。生猪期货:降低养殖风险,利好规模企业生猪期货助力养殖企业打通生产与销售风险管理的全环节。养殖企业在成本端 面临饲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国内生猪养殖龙头牧原股份便通过开展玉米、豆粕 等商品期货的套期保值业务,规避饲料原料价格大幅度波动的风险。养殖企业 收入端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猪价波动风险,生猪期货上市后,养殖企业可以通过 做空养殖利润,即采取卖出生猪期货叠加买入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期货的组 合方案,获得猪价下行与饲料价格上行带来的双重收益,实现生产销售全过程 套期保值。考虑到我国生猪期货交易有养殖场规模门槛设置,且交易保证金门 槛较高,养殖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的头部企业可能最为受益。规模化企业与散养户进一步拉大成本差距,规模养殖加速集中。规模企业实现 生产端及销售端的价格风险的有效管理后,将具备充足精力加强猪场的精细化 管理,提高养殖效率,同时也获得充足收益,以布局未来的产能扩张。伴随企业的规模扩大,规模效应也将体现,头均养殖成本将进一步下降。精细化管理 优势及规模优势将逐步拉大规模企业及散养户间的成本差距,倒逼散养户退出 养殖业,预期我国规模养殖将加速集中,头部企业市占率迎来高增长。参考美国经验,生猪期货上市后猪价波动依然明显,猪周期时间跨度拉长。根 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1996 年瘦肉猪期货合约推出后,美国的猪肉价格波动幅 度依然较为剧烈。从猪周期的角度来看,单个周期的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由瘦 肉猪期货上市前的 3-4 年延长至最近一轮的 7 年 3 个月;但猪周期波幅加大的 趋势明显,2009-2016 年的这轮周期中,猪价最大波幅达 176%。由此可见, 生猪期货不能有效降低猪价波动幅度,考虑到生猪供需受季节、疫病、饲料价 格等多因素影响,猪周期仍将长期存在。生猪期货加速了美国生猪养殖规模的集中化进程,头部养殖企业优势明显。大 型养殖企业通过生猪期货可以规避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提前锁定盈利,较散 养户获得明显的利润优势,从而倒逼中小散户退出行业。且头部养殖场的资金 实力雄厚,在猪周期下行阶段,能通过兼并重组实力弱的企业快速实现产能扩 张。在瘦肉猪期货推出后的 20 余年间,头部养殖场存栏量占比持续提升。特大 型生猪养殖场(5000 头以上)存栏量占比由 1992 年的 20%快速上升至 1997 年的 43%,2017 年已达到 74%;大型养殖场(2001-5000 头)存栏量占比也 由 1992 年的 18%上升至 1997 年的 22%,但其相对特大型养殖场仍处于劣势, 2012 年以后存栏量占比下滑,2017 年仅占 21%,存栏占比下降的趋势仍在持 续。我国目前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类似于美国 70-80 年代水平,参考美国的经 验,生猪期货也将加速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下游延伸空间广阔: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明显,打开新成长空间生猪行业天花板高,猪企可延伸空间广阔。生猪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迈入成熟 期,但其天花板仍难见顶,除了养殖业务外,生猪养殖企业可继续向下游的屠宰加工、肉制品等业务延伸。养殖行业的利润空间有限,从美国情况来看,养殖环节在猪肉产业链的收入占比稳定在 23%左右,养殖场净出货价近年的增长 幅度很小;养殖规模化程度大幅提升后,单纯从事生猪养殖的企业市占率的增 长空间面临天花板,面临业务发展瓶颈。因此,猪肉产业链的纵向整合是养殖 规模化步入成熟期后的必然结果。随冷鲜肉消费比例提升,深加工需求增大, 中国肉制品加工产量及对应市场规模的增长趋势明显,预计 2020 年中国肉制 品市场规模达 2 万亿元。参考双汇发展旗下的肉制加工产品,肉制品的种类繁 多、差异化大,多元化业务的开拓有望为猪企打开新的成长空间。头部崛起:硬软优势兼具,共筑低成本快扩张护城河行业门槛提高,规模企业优势明显规模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硬实力与软实力两方面。硬实力包括土地 储备和资金实力,是生猪企业实现产能持续扩张的基本要素。软实力包括企业 管理和精细化改善等优势,头部企业凭借精细化的员工激励及生产流程监控管 理,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责任心与学习能力,推进养殖环节降本增效,持续拓 宽低成本护城河。硬件优势:头部土地和资金储备充足,持续做大做强申请到养殖用地及储备足够的资金是生猪企业做大做强的核心门槛。养殖用地 申请的难度一直较高,首先,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人口密度大,合适的大 面积养殖用地较为稀缺;其次,环保政策趋严,畜禽养殖污染的监管加强,大 部分小型养猪场无法实现粪尿污水等排放的净化处理,被强制关停;此外,考 虑到国家规定从事牲畜、家禽饲养的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因此地方政府对通 过养殖用地申请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另一方面,养猪是一门重资产的生意, 猪企做大的资金门槛高,对牧原生猪产业化项目进行测算,单头生猪出栏的投 资金额约为 1085 元,此外,从行业平均自繁自养的成本来看,头均出栏总成 本约为 1500 元,综上可以得出,一头肥猪出栏的投资金额约在 1000-1500 元。 因此如果想实现 10 万头生猪出栏,至少需要投资 1 亿元,这为不少企业的扩张 设置了较高的资金阻碍。头部企业土地要素储备充足,融资渠道多元化优势显著。土地方面,前瞻性的 企业从十年前就开始储备合适的养殖土地,比如牧原股份,据其招股书披露, 2014 年上市时便已储备土地 5.6 万亩,对应约 1100 万头生猪产能,而 2014 年公司仅出栏 186 万头;拿地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同精力,头部猪企提前招揽并 培养相关人才,专门负责拿地事宜,通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拿地效率更 高;截止 2020 年 9 月 30 日,牧原股份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余额为 545.5 亿元, 已流转土地能支撑 8000 万头产能(包含已建成和在建部分),2020 年底产能可 能达到 4000-5000 万头,考虑到楼房养猪的推行,未来养殖体量有望进一步提 升。资金方面,头部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多样,可通过定增、发 行债券等手段,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获得充裕现金流,为实现产能扩张奠定了良 好的资金基础。软件优势:头部管理与激励到位,精细化改善显著养猪是一个精细活,养好猪、降低成本的难度大。养猪的成本包含饲料、人力、 母猪、疫苗、猪场建设及折旧等多方面,散养户缺乏技术储备与优势,成本下 降空间有限。其中饲料成本占比最高,达 50%-60%,饲料价格受原材料价格波 动的影响较大,如何有效控制饲料成本、提升料肉比是猪企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次,人力成本及折旧成本占比次高,这部分固定成本的费用对于传统养殖方 式而言较为确定,规模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自动化的猪场设备、标准化的管理体 系,采用楼房养猪、聚落式养猪等新兴模式,不断提升人工效率及土地利用效 率,实现降本增效。同时,生猪存活率也会影响整体的养殖成本,养殖主体需 要配备专业的兽医队伍以提高生猪存活率,且在非瘟干扰的大背景下,生物安 全防控体系的建立对保证存活率也至关重要,从而拉升了养殖成本。头部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优势显著,成本得以持续改善。一方面,企业通过设立 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与核心员工绑定利益,并辅以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更 能激发员工的责任心与进取心,保证养猪人操作执行保持高标准水平。另一方 面,头部企业能实现养殖流程的精细化监控,并与精细化的考核指标相配合, 将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推进降本增效,比如牧原股份能计算清楚每个员工负 责的生产线上消耗了多少饲料、生猪的发病率等生产指标,通过对一线养殖具 体情形的知情与把控,公司能更有针对性地改善生产环节,也能对养殖效益优 异的员工给予奖励,对公司整体起到公平激励作用。猪价下行拐点确立,行业分化加速随着产能的恢复,猪价向下拐点显现。从农业部、饲料协会和我们自己的草根 调研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上结论,依据如下:A:农业部:官方能繁母猪存栏从 2019 年 10 月份开始环比回升,2020 年 6 开始月同比转正,增速为 1.2%,2020 年 9 月同比增长 40%,2020 年 11 月同比增长 31.2%,2020 年末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恢复到 2017 年的 91%。B:饲料协会:从官方猪饲料的产量数据来看,饲料数据全面向好,2020 年月 度数据均大幅超过 2018-2019 年数据,其中 2020 年 6 月份开始母猪料和仔猪 料环比转正,一直到 2020 年 11 月整体生产恢复都较好。饲料数据虽受多因素 影响,数据可能有所放大,但生猪产能在快速恢复却是确定的。C:草根调研:调研小样本的结论基本与官方数据吻合,而且从 2019 年三季度 到目前,非洲猪瘟疫情基本稳定,产能恢复速度较快。2020 年底以来,北方虽 有非洲猪瘟疫情抬头趋势,但整体稳定;而且从我们预测来看,即便 2021 年 疫情有抬头,也不会出现 2018-2019 年的行业灾难。整体来看,产能整体处于 上行通道,只是速度的快与慢的问题。猪价下行后,行业将加速分化。猪价下行后,养殖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压缩。 且在非瘟常态化的情形下,企业在生物安全防控体系上的刚性投入成本增加, 行业将加速分化,头部企业凭借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在防疫效果、 成本控制、扩张速度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未来随着产能扩张,规模优势有 望进一步显现。猪价下行后,对公司自身的阿尔法要求更高,未来板块难有趋势性的行情,个 股分化是主要的走势。我们认为有独立行情的标的要同时满足两个标准:A:低成本:养殖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成本优势,低于行业平均成本意味 着可以获得超额收益;此外,非瘟防控常态化后,防疫成本的增加明显拉 升了养殖成本,能有效防控住非瘟并且将防疫成本降到最低,对保证企业 盈利也至关重要。B:快速扩张:在养殖规模化发展阶段里,融资能力与产能的投放速度可 以作为低成本或者降低成本的附加能力。 具体分析如下:防疫:非瘟防控增加盈利难度,头部企业优势显著非瘟不仅威胁企业生产的稳定性,且明显增大养殖成本,如何实现有效防控、 控制防疫成本是未来盈利的核心难点。非瘟致死率高且有可能复发,考虑到生 物安全防控体系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控非瘟的手段,因此投入建设洗消中心、隔 离装置、购入烘干设备对于养殖场必不可少,是企业保持生猪出栏稳定性的前 提。因此,非瘟后,猪企的养殖成本因为防疫投入加大,在人工、折旧等成本 上明显拉升。非瘟防控在于细节,头部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能力更强。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染性 极强,且传染媒介多样,养殖户需要在人员流动、车辆管理、隔离外界生物侵入等多方面都做好防控措施,一旦任何一个环节让病毒有了可乘之机,都有可 能让猪场覆灭于非洲猪瘟。相比散养户,头部企业在非瘟防控的优势显著,其 拥有专业人才储备,并且在标准化企业管理体系下,团队的责任心及执行力更 强,能制定更周全有效的防控计划,且确保落实到位。头部猪企相比散养户的抗非瘟风险能力更强。一方面,头部猪企产能分散,拥 有多个猪场且分散在不同地区,单场占全部产能的比例极小,即使有一家猪场 出现非瘟,蒙受损失,对全部产能造成影响的可能性较低。另一方面,规模化 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更强,购买非瘟相关保险的比例相比散养户更高,未来即 使受到非瘟干扰,也能得到损失补偿。头部企业具备规模化优势,防疫成本有望随产能扩张而下降。随产能恢复性扩 张,单厂出栏生猪头数增加后,分摊到每头猪上的防疫硬件设备的投入费用有 望下降,头部企业将进一步拉开与散养户的成本差距。低成本:享有超额利润,平稳穿越猪周期目前我国猪价波动取决于散户养猪积极性浮动。生猪供需关系波动形成猪周期 轮动,养殖户的盈利波动是驱动猪周期形成的深层原因,当供给过剩,猪价跌 到养殖成本以下,散养户经历长时间资金亏损后,不得不退出养殖行业,而大 型养殖企业的资金实力较为雄厚,且生产具有惯性,因猪价下跌而减产的意愿 较低,考虑到我国当前散户养殖占比约 50%,因此猪价波动主要受散户补栏积 极性影响较大。当供给减少,猪价开始回升,散养户复养积极性升高,供给又 开始增加,由此循环往复。行业平均成本提升,支撑猪价底部中枢。受非瘟干扰,生猪养殖的行业平均成 本明显提升,一方面,由于非瘟防控常态化,防疫硬件设施的投入及人力成本 的加大,使得养殖刚性成本显著增长,另一方面,非瘟导致二元母猪存栏锐减, 猪企面临二元母猪资源稀缺且价格高涨的困境,能繁母猪中三元母猪的比例在 非瘟后由 10%逐步增大至 45%左右且仍居高不下,行业整体 PSY 下滑,断奶 仔猪成本升高,从而拉升行业整体成本。同时,2020 年 7 月 1 日开始,国家禁 止在饲料中添加促生长类抗生素,养殖正式进入无抗时代。在饲料无抗推行下, 预计行业平均成本会在原有基础上抬升 10%。预计未来几年这两方面因素都将长期拉升行业成本,行业成本很难下降回原先13.5 元/kg 的水平。考虑到猪价底部中枢和养殖行业平均成本挂钩,行业成本 的提升有望带动猪价底部中枢上移,因此猪价均值回归到原先 15 元/kg 的概率 也较小,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低成本优势铸就头部企业核心护城河,助力企业穿越猪价周期。假设未来行业成本在 16 元/kg,猪价均值保持在 17 元/kg 左右,而以牧原股份为代表的头部优质企业能将成本降到行业最低,保守预计大概 12 元/kg。低成本优势铸就企业的核心护城河,即使猪价在下行期跌至 15 元/kg,到行业成本以下,导致大部分成本高的养殖户遭受资金亏损,此时,具有低成本优势的企业仍能享有 3元/kg 的超额收益。因此,低成本企业有望穿越猪价周期,获得单位超额利润,同时,企业积累充足利润后,可以在散养户因资金耗尽退出生产后,顺势补足产能空缺,不断做大做强。因此,低成本企业得以顺利度过周期,并且在一轮轮周期中持续扩张考虑到非瘟或成为行业常态,预期头部企业的 ROE 水平明显提升。对 ROE 进行拆分,销售净利率方面,由于未来几年行业平均成本提升带动了猪价中枢上移,因此头部企业凭借低成本优势,销售净利率有望实现明显提升;资产周转率方面,产能扩张及猪价下行会导致头部猪企的资产周转率略有下滑,但预计对整体 ROE 水平的影响仍小于销售净利率的提升作用;杠杆比率预计保持稳定。整体上看,头部猪企的 ROE 水平相比从前有望保持在较高水平。快扩张:行业迎来规模化机遇,头部有望获得高 CAGR扩张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把握行业规模化加速的黄金机遇。在猪价下行拐点确立的情形下,扩张能力强、产能投放迅速的成长标的有望通过市占率的提升以量补价,实现业绩持续增长。在市占率提升的基础上,未来猪价上涨后,这部分企业又可以凭借增长的产能,充分受益猪价上涨的市场红利。头部企业的土地储备、融资能力优势突出,有望迎来高 CAGR 的黄金发展期。土地储备方面,头部企业的环保措施到位,面临清退的风险较小,且大型企业的话语权较强,可通过产业扶贫等途径和当地政府达成合作,顺利获得土地申请的批复。融资能力方面,相比散养户,头部上市猪企的融资手段更多元化,可通过定增、可转债等手段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较高的流动性获得大额项目投资资金与支持,具备产能快速扩张的资金基础。近几年,头部猪企如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温氏股份、新希望等跑马圈地,固定资产及生物性资产实现迅速增长,未来头部企业产能有望迅速放量,业绩迎来高 CAGR 的黄金发展期。重点企业分析(详见报告原文)牧原股份:生猪龙头,强者恒强。风险提示1、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的风险。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比例较大,如果原材料 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将拉低公司的盈利水平。2、不可控的动物疫情引发的潜在风险。农业畜禽养殖企业主要以规模养殖为主, 如果发生不可控的动物疫情可能会造成上市公司的畜禽高死亡率,造成公司严重损失。(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报告观点前瞻美国和加拿大猪价波动幅度没有出现伴随规模化而明显收窄的迹象,而且猪价依旧呈现周期波 动特征。我们在此前的 《生猪产业规模化红利:相对效率曲线效应(一)》中,已经对美欧日等 国家和地区的生猪产业规模化进程做过深入分析。其中,位于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生猪产业在 1980-2010 年均经历过快速规模化过程。通过分析美国 1909 年以来和加拿大 1962 年以来的猪 价走势,我们并没有看到猪价的波动幅度伴随规模化推进而出现明显收窄的迹象,而且猪价依旧 呈现周期波动。 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的“盈利曲线”效应(单头盈利) 。通过分析美国 1974-2009 年生猪 自繁自养月度单头盈利曲线的历史走势,我们发现在快速规模化之前和初期,盈利曲线位于盈亏平衡线上方的时间宽度和盈利深度均要明显大于盈亏平衡线下方的部分。然而,伴随着规模化进 程的推进,盈亏平衡线上方和下方盈利曲线的对称性趋于增强。 单位盈利曲线对称性明显提升给生猪产业带来什么影响?从 1974 年到 2009 年,美国猪价大致 可以划分出 9 轮猪周期。在假设生猪销售数量在时间轴上均匀分布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快速规模 化之前和初期的周期单头盈利水平要明显高于规模化成熟阶段的周期单头盈利水平。随着规模化进程的推进,猪周期为单位的单头盈利水平总体处于下行趋势,这主要是由单位盈利曲线对称性 明显提升所导致。 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的“盈利曲线”效应(单位重量盈利) 。由于美国生猪平均出栏体重 从 1974 年的 220 磅逐渐提升至 2009 年的 270 磅,我们在这里剔除单头出栏体重差异的影响, 从单位重量盈利水平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与上述单头盈利曲线相同的历史特征表现。在快速规模化之前和初期,单位重量盈利曲线位于盈亏平衡线上方的时间宽度和盈利深度均要明显大于盈亏平衡线下方的部分。然而,伴随着规模化进程的推进,单位重量盈亏平衡线上方和下方盈利曲线的对称性趋于增强。与此同时,在假设生猪销售数量在时间轴上均匀分布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快速规模化之前和初期的单位重量盈利水平要明显高于规模化成熟阶段的单位重 量盈利水平。随着规模化进程的推进,猪周期为单位的单位重量盈利水平总体处于下行趋势。 在生猪产业规模化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北美生猪产业(以美国为代表)出现上述盈利曲线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养殖场经营个体特征的差异和养殖结构的变迁。与大型专业养殖户、专业化养殖企业相比,个体小养殖户的明显特征是:个体养殖户收入来源多样,不局限于农业,资本约束明显小于大型专业养殖户和专业化养殖企业,生产和产能调整对市场行情的反应更灵活。在生猪产业快速规模化之前和初期,个体小养殖户的出栏量占比相对较高,在猪价下行并进入亏损阶段时,由于个体小养殖户仍有其他非养殖收入来源、资本约束小,其很容易压缩产能和减少产量,甚至是停产或彻底退出生猪养殖,因而行业去产能的速度相对较快。随着规模化进程的推进,大型专业养殖户和专业化养殖企业的出栏量占比逐渐提高。由于此类养殖经营者为专业化经营,固定资产投资较大,生猪养殖是重要收入来源(或唯一收入来源),使得其面临较强的资本约束,因此在猪价下行并进入亏损阶段时,在压缩产能和停产的动作上,这类型的经营者无论是能力还 是意愿均比个体小养殖户要弱,因而行业低谷去产能的速度会更慢,行业亏损持续时间更长。 我们认为盈利曲线的这种“正向”非对称性,从本质上来讲,是生猪产业规模化红利的一种表现形式。规模化初期,行业红利丰厚,盈利曲线的这种“正向”非对称性较为明显,一个完整猪周期里的平均单头盈利水平也较高。规模化后期,盈利曲线的这种“正向”非对称性逐渐减弱, 盈利曲线的对称性增加,一个完整猪周期里的平均单头盈利水平也较规模化初期有所下降。 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资产)×(总资产/所有者权益) =【1-单头总成本/(单头总成本+单头盈利)】×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虽然伴随着规模化进 程的推进,生猪产业完整周期的单头盈利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是行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在上升,成本的节省对单头盈利水平的下降趋势有对冲作用。因此在生猪规模化的进程中,行业或者企 业是否可以保持原来稳定的 ROE 水平,主要取决于单头总成本的下降速度和幅度、总资产周转 率、权益乘数(财务杠杆)等综合因素。上述公式再次体现了我们在此前的《生猪产业规模化红利:相对效率曲线效应(一)》报告中提出的“相对效率”概念对于生猪养殖企业的重要意义。对于单个生猪养殖企业而言,单头盈利的下降速度主要取决于行业整合和行业效率提升速度等外部因素,而单头总成本的下降速度和幅度则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效率的提升进度。由于行业效率提升和整合进程会持续演进,对于单个养殖企业而言,不进则退。如果“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 数”无法提升,单个养殖企业想要保持原来良好的 ROE 水平,就必须时刻跑在行业整合速度和 行业效率提升速度之前,保持一种相对速度优势。 通过分析欧盟 1991 年以来的历史猪价走势,我们发现伴随着生猪产业规模化的推进,欧盟猪价 大体呈现出波动有所收窄的现象,英国、丹麦、德国、西班牙、法国等规模化程度靠前的成员国家同样如此。欧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生猪产业存栏结构差异较大,罗马尼亚、克罗地亚、波兰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家生猪产业的规模化程度相对靠后,与英国、丹麦、德国等国家差别较大,前者猪价波动的幅度也明显大于后者。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养殖场经营者特征的差异,罗马尼亚等国家由于个体小养殖户的出栏量占比相对较高,大量小养殖户容易跟随猪价“追 涨杀跌”。 与欧盟有所不同,在分析美国和加拿大历史猪价时,我们并没有看到规模化前后波动幅度有明显变化。至于北美和欧盟猪价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从目前掌握到的产业信息来看,美加和欧盟“猪 肉净出口/猪肉产量”比例差别不大,原因更多可能源于内部,我们推测可能的原因是:(1)美 加个体小养殖户比欧盟个体小养殖户在生产计划安排上可能更理性;(2)欧盟规模养殖场比美加 规模养殖场在生产计划安排上可能更理性。结合当地文化习俗等背景因素判断,我们认为后者占 的比重可能更大。英国生猪产业在经历过 1970 年代期到 1990 年代后期的一轮规模化进程后,从 2000 年开始逐 渐进入成熟稳定期。从 2005-2017 年的年度单头盈利水平来看,盈亏平衡线上方和下方的盈亏 幅度对称性较为明显,与前面美国和加拿大的特征较为相似。与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生猪产业规模化的动因不完全相同,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是在城镇化、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猪肉产销量增速放缓、猪饲料行业饱和促使饲料企业往下游养殖延伸、环保压力加大等多因素的驱动下,逐渐进入类似美欧日的规模化进程,小散户加速退出,中大规模 养殖场(企业)市场份额持续增加。一方面,我国年出栏 500 头以下的生猪养殖场数量在持续 减少;另一方面,我国年出栏 50000 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数量在持续增加。2007-2017 年,我 国出栏 50 头以下的养殖户数量减少了 55.41%、出栏 50-99 头的数量减少了 23.35%,出栏 5000-9999 头的养殖场数量增加了 142.71%、出栏 10000-49999 头的养殖场数量增加了 129.28%、出栏 50000 头以上的养殖场数量增加了 714%。伴随着规模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生猪 产业的生产效率也在逐渐提升,例如我国生猪的 MSY 水平从 2009 年的 13 上升至 2018 年的接 近 20。欧美先进国家 MSY 平均水平在 26,丹麦全球最高,已经突破 30,我国生猪产业的生产 效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生猪产业同样展现出了“相对效率曲线”效应。我们在此前的 《生猪产业规模化红利:相 对效率曲线效应(一)》中已经对海外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做过深入分析。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相对效率曲线”效应产生的产业背景是:产业内经营实体存在生产效率的结构性差异,产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存栏结构的迁徙(即市场份额从产业中部尾部逐渐往头部集中)。从我国生猪产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规模养殖生猪的单头成本要明显优于散养生猪的单头成本,同样表现出了规模经济效益。在规模经济效应和存栏结构迁徙(即市场份额从产业中部尾部逐渐往头部集中)等因素作用下,我国生猪产业跟海外相似,同样展现出了“相对效 率曲线”效应。 我国生猪产业自繁自养单头盈利曲线现阶段的特征与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初期较为相似:单头盈利曲线正向的非对称性非常明显,单头盈利的持续时间要明显大于单头亏损的时间,单头盈利的高度要明显大于单头亏损的深度。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进程仍处于初期阶段,产业规模化的红利仍然较为丰厚。根据海外生猪产业的发展规律,我们预判,随着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的逐渐推进,产业红利将逐渐收窄,我国生猪产业单头盈利曲线的对称性将逐渐增加,规模成熟阶段的周期单头盈利水平也将低于初期的水平。正如前面所述,行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在上升,成本的节省对单头盈利水平的下降趋势有对冲作用。因此在生猪规模化的进程 中,行业或者企业是否可以保持原来稳定的 ROE 水平,则取决于单头总成本的下降速度和幅度、 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财务杠杆)等综合因素。我国猪饲料行业经过前期的快速成长阶段后,也逐渐进入了成熟期,行业趋于饱和,饲料企业开始往下游延伸进入养殖环节,在我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进程中,充当重要的整合者角色。虽然猪饲料和生猪养殖是上下游的紧密关系,但是两者的行业特征仍有较明显的差异。我们也看到不同的饲料企业往下游延伸过程中的表现各异。从饲料走向养殖,至少需要面对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 题:(1)从低波动走向高波动;(2)从轻资产走重资产;(3)从重“研发销售”走向重“生产 管理”。 对于长期习惯于弱周期和轻资产思维的饲料企业而言,要进入下游养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战 略定力问题,在明确生猪产业发展战略的同时,在思想上真正理解和接受生猪养殖行业强周 期和重资产的行业属性,避免随着周期起落而出现战略摇摆。 饲料企业还需要解决战术能力的问题,从重“研发销售”走向重“生产管理”,意味着企业 需要建立自身的一套生猪生产养殖技术体系和组建相关的团队,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此外,生猪养殖与其他工业生产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生产对象是生物,每个生物之间存在差异,不像工业生产的统一标准化和机械化智能化生产。因而,生猪 生产过程离不开生产管理团队人员的责任心。责任心也正是“公司+农户”中,农户的优势 之一。正如服务业有句老话“你怎样对待你的员工,你的员工就怎样对待你的顾客”,套用到生猪养殖行业就是“你怎么对待你的员工,你的员工就怎么对待你的猪”,因此良好的员 工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对于生猪养殖来说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我们始终认为,“好团队”+ “好机制”+“好文化”,才能“养好猪”。 对于从饲料走向养殖的饲料企业而言,如果缺乏战略定力,即使有战术能力,也可能会错失 行业发展机遇,从而在生猪养殖上难以做大做强。如果缺乏战术能力(体系、团队、机制、文化等),即使有战略定力,也容易“冒进”和“豪赌”,在生猪养殖发展道路上跌跌撞撞, 惊险不断。两者需要匹配和平衡,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生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本+资本。 生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成本。生猪是产品同质性较强的大宗农产品,不愁销售,只是价 格高低问题。生猪行业的属性决定了,产品差异化和销售均很难形成一个养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同质性较强的大宗农产品,生养殖行业最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成本。与此同时,生猪养殖行业又是强周期行业,随着盈亏周期的波动,具有成本领先优势的养殖企业会体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有成本领先优势的养殖企业,在发展生猪养殖的战略定力上往往会体 现出更大的自信。 生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资本。生猪养殖行业是资本投入较大的行业,如果缺少资本实力 支撑,即使具有成本领先优势,也可能难以深度分享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的红利。此外,雄厚的资本实力也有助于企业抗周期和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在这次非洲猪瘟疫情中,资本实力的重要性比以往都更加凸显。例如部分优秀企业和优秀团队在第一波疫情冲击过后,碍于缺乏资本去复产,不得不被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并购。除了上市公司外,我国还有一批没有上市的,经营效率不输上市公司的生猪养殖企业。如果这批企业能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 则能更好地帮助其分享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进程中的产业红利。海外生猪产业市场集中度。 根据 Pig International 的统计,2016-2017 年全球生猪养殖企业 40 强里的企业名单里,海 外企业占了 35 家,其中美国 8 家、加拿大 4 家、巴西 4 家、俄罗斯 3 家、泰国 3 家、西班 牙 2 家、墨西哥 2 家、韩国 1 家、丹麦 1 家、智利 1 家、波兰 1 家、日本 1 家、菲律宾 1 家、意大利 1 家、英国 1 家、法国 1 家。 截止 2016 年,美国生猪养殖行业前 35 强企业合计占行业约 63%的市场份额,其中行业排 名前 5 名的企业依次是 Smithfield Foods、Triumph Foods、Seaboard Foods、The Maschhoffs、The Pipestone System,市场份额分别为 14.66%、6.42%、4.83%、3.63% 和 3.08%。行业 CR5、CR10、CR15、CR20 分别为 32.63%、45.68%、51.24%和 55.65%。 此外,美国生猪屠宰企业前 5 强企业(2014 年)依次为 Smithfield、Tyson、Swift、Cargill、 Hormel,市场份额分别为 26.7%、17.2%、11.2%、8.4%、8.2%,前 5 强企业约占全行业 市场的 72%,行业集中度明显高于上游养殖行业。 截止 2016 年,加拿大生猪养殖行业前 5 强企业合计占行业约 22.3%的市场份额,其中行业 排名前 5 名的企业依次是 HyLife、Maple Leaf Agri-Farms、Olymel、The Progressive Group、 ProVista Agriculture,市场份额分别为 6.01%、5.51%、4.61%、3.17%、3%。 从其他海外国家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占该国国内份额数据来看,法国24.83%、西班牙16.85%、 巴西 12.93%、英国 9.11%、波兰 9.72%、意大利 8.74%、越南 6.76%、俄罗斯 4.64%、丹 麦 3.7%。 我国生猪产业集中度较低,整合空间广阔。截止 2019 年,我国生猪养殖行业 CR5、CR10、CR15、 CR20 分别为 7.64%、9.40%、10.46%和 11.16%,远低于美国生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美国分 别为 32.63%、45.68%、51.24%和 55.65%)。此外,从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国内市场份额的国际 比较来看,法国龙头企业国内市场份额为 24.83%、西班牙为 16.85%、美国为 14.66%、巴西为 12.93%、波兰为 9.72%、英国为 9.11%、意大利为 8.76%、越南为 6.76%、加拿大为 6.01%、 俄罗斯为 4.64%、丹麦为 3.7%,我国即使按照 2019 年非洲猪瘟期间的极端情况也仅有 3.4%。 我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产业,但是与海外主要生猪生产国家相比,我国生猪产业集中 度仍较低,行业未来具有较大的整合空间。 美国和加拿大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盈利曲线的特征变化美国和加拿大生猪产业在 1980-2010 年均经历过快速规模化过程 我们在此前的 《生猪产业规模化红利:相对效率曲线效应(一) 》中,已经对美欧日等国家和地 区的生猪产业规模化进程做过深入分析。其中,位于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生猪产业在 1980-2010 年均经历过快速规模化过程。即使到了规模化程度较高阶段,美加猪价周期仍不灭 通过分析美国 1909 年以来和加拿大 1962 年以来的猪价走势,我们并没有看到猪价的波动幅度 伴随规模化推进而出现明显收窄的迹象,而且猪价依旧呈现周期波动。(美国生猪产业在 2013 年和 2014 年爆发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疫情,给产业造成较大影响,每窝产子数、PSY 和 MSY 均有所降低,出栏量下降,从而推高猪价,该周期为非常周期)美国和加拿大均处于北美,市场自由贸易程度较高,且加拿大生猪定价机制纳入美国生猪价格等 参数,因此美国和加拿大猪价在历史上呈现出较强的趋同性和联动性。美加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的“盈利曲线”效应 通过分析美国 1974-2009 年生猪自繁自养月度单头盈利曲线的历史走势,我们发现在快速规模 化之前和初期,盈利曲线位于盈亏平衡线上方的时间宽度和盈利深度均要明显大于盈亏平衡线下 方的部分。然而,伴随着规模化进程的推进,盈亏平衡线上方和下方盈利曲线的对称性趋于增强。单位盈利曲线对称性明显提升给生猪产业带来什么影响?从 1974 年到 2009 年,美国猪价大致 可以划分出 1974 年 6 月-1976 年 11 月、1976 年 11 月-1980 年 4 月、1980 年 4 月-1983 年 11 月、1983 年 11 月-1988 年 11 月、1988 年 11 月-1992 年 1 月、1992 年 1 月-1994 年 11 月、 1994 年 11 月-1998 年 12 月、1998 年 12 月-2002 年 11 月、2002 年 11 月-2009 年 8 月等 9 轮 猪周期。在假设生猪销售数量在时间轴上均匀分布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快速规模化之前和初期的周期单头盈利水平要明显高于规模化成熟阶段的周期单头盈利水平。随着规模化进程的推进,猪 周期为单位的单头盈利水平处于下行趋势,这主要是由单位盈利曲线对称性明显提升所导致。由于美国生猪平均出栏体重从 1974 年的 220 磅逐渐提升至 2009 年的 270 磅,我们在这里同时 剔除单头出栏体重差异的影响,从单位重量盈利水平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与上述单头盈利曲线相同的历史特征表现。在快速规模化之前和初期,单位重量盈利曲线位于盈亏平衡线上方的时间宽度和盈利深度均要明显大于盈亏平衡线下方的部分。然而,伴随着规模化进程的推进,单位重量盈亏平衡线上方和下方盈利曲线的对称性趋于增强。与此同时,在假设生猪销售数量在时间轴上均匀分布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快速规模化之前和初期的单位重量盈利水平要明显高于规模化成熟阶段的单位重量盈利水平。随着规模化进程的推进,猪周期为单位的单位重量 盈利水平处于下行趋势。盈利曲线特征变化的产业逻辑分析 在生猪产业规模化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北美生猪产业(以美国为代表)出现上述盈利曲线特征变 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养殖场经营个体特征的差异和养殖结构的变迁。根据美国 2002 年、2007 年和 2012 年三次农业普查的数据,美国生猪养殖场经营者中以农业为 主业的比例平均约为 57%,也就是说有 43%的生猪养殖场经营者只是把农业作为副业。农业收 入在个人收入占比小于 25%的养殖场经营者约占总数的 57%,农业收入在个人收入占比小于 50% 的养殖场经营者约占总数的 65%。年龄大于 65 岁的生猪养殖场经营者占总数 13%,年龄大于 45 岁的生猪养殖场经营者占总数 67%。在加拿大的生猪养殖产业中,以安大略省为例,1999 年养殖场主年龄大于 55 岁的占 23%,51-55 岁的占 14%,2006 年非养殖业务收入占个人收入 大于 50%的养殖场主占总数的接近一半。与大型专业养殖户、专业化养殖企业相比,个体小养殖户的明显特征是:个体养殖户收入来源多样,不局限于农业,资本约束明显小于大型专业养殖户和专业化养殖企业,生产和产能调整对市 场行情的反应更灵活。在生猪产业快速规模化之前和初期,个体小养殖户的出栏占比相对较高,在猪价下行并进入亏损阶段时,由于个体小养殖户仍有其他非养殖收入来源、资本约束小,其很容易压缩产能和减少产量,甚至是停产或彻底退出生猪养殖,因而行业去产能的速度相对较快。随着规模化进程的推进,大型专业养殖户和专业化养殖企业的出栏占比逐渐提高。由于此类养殖经营者为专业化经营,固定资产投资较大,生猪养殖是重要收入来源(或唯一收入来源),使得其面临较强的资本约束,因此在猪价下行并进入亏损阶段时,在压缩产能和停产的动作上,这类型的经营者无论是能力还 是意愿均比个体小养殖户要弱,因而行业低谷去产能的速度会更慢,行业亏损持续时间更长。我们认为盈利曲线的这种“正向”非对称性,从本质上来讲,是生猪产业规模化红利的一种表现形式。规模化初期,行业红利丰厚,盈利曲线的这种“正向”非对称性较为明显,一个完整猪周期里的平均单头盈利水平也较高。规模化后期,盈利曲线的这种“正向”非对称性逐渐减弱,盈 利曲线的对称性增加,一个完整猪周期里的平均单头盈利水平也较初期有所下降。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收入/总资产)×(总资产/所有者权益) =【1-单头总成本/(单头总成本+单头盈利) 】×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虽然伴随着规模化进 程的推进,生猪产业完整周期的单头盈利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是行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在上升,成本的节省对单头盈利水平的下降趋势有对冲作用。因此在生猪规模化的进程中,行业或者企业 是否可以保持原来稳定的 ROE 水平,则取决于单头总成本的下降速度和幅度、总资产周转率、 权益乘数(财务杠杆)等综合因素。上述公式中,再次体现了我们在此前的《生猪产业规模化红利:相对效率曲线效应(一)》报告中提到的“相对效率”概念对于生猪养殖企业的重要意义。对于单个生猪养殖企业而言,单头盈利的下降速度主要取决于行业整合和行业效率提升速度等外部因素,而单头总成本的下降速度则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效率提升的速度。由于行业效率提升和整合进程会持续演进,对于单个养殖企业而言,不进则退。如果(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无明显提升空间的情况下,单个养殖企 业想要保持原来良好的 ROE 水平,就必须时刻跑在行业整合速度和行业效率提升速度之前,保 持一种相对速度优势。欧洲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盈利曲线的特征变迁欧洲国家生猪产业在 1970-2010 年经历不同程度的过快速规模化 英国生猪产业在 1970 年代到 1990 年代后期经历过了一轮规模化进程,生猪养殖业的场均存栏 规模从 1966 年的 70 头大幅攀升至 2000 年的 600 头。作为一个整体,欧盟也在经历着规模化 进程,例如欧盟 2005 年共有超过 380 万家生猪养殖场,到了 2013 年剩下不到 220 万家,单场 养殖规模也在明显提升。具体国家来看,以丹麦、德国和西班牙为例,丹麦国内的生猪养殖场从 1982 年的 55023 家持续下降至 2018 年的 3125 家,场均存栏规模从 169 头大幅提升至 4090 头,年屠宰万头以上的屠宰场从 1970 年的 54 家减少至 2018 年的 8 家(合作社组织在丹麦的生 猪产业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德国和西班牙也同样经历规模化进程,养殖场数量下降,单场 养殖规模提升。伴随规模化程度提升,欧洲 2000 年后的猪价波幅有所收窄通过分析欧盟 1991 年以来的历史猪价走势,我们发现伴随着生猪产业规模化的推进,欧盟猪价 大体呈现出波动有所收窄的现象,英国、丹麦、德国、西班牙、法国等规模化程度靠前的成员国 家同样如此。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2000 年以后,丹麦和法国的猪价运行水平要低于英国,尤其是丹麦显得格 外明显,我们认为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英国生产成本>法国生产成本>丹麦生产成本”。另一 方面,反观德国,德国的猪价运行水平与英国较为接近,这两个国家的生产成本也相对接近。欧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生猪产业存栏结构差异较大。罗马尼亚、克罗地亚、波兰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家生猪产业的规模化程度相对靠后,与英国、丹麦、德国等国家差别较大。前者猪价波动的幅度要明显大于后者。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养殖场经营者特征的差异。罗马尼亚等国家由于个体小养殖户的出栏占比相对较高,行业生产的规划性更弱,大量小养殖户容易跟随猪 价“追涨杀跌”。在前面分析美国和加拿大历史猪价时,我们并没有看到美加规模化前后猪价波动幅度有明显变化。至于北美和欧盟猪价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从目前掌握到的产业信息来看,美加和欧盟“猪肉净 出口/猪肉产量”比例差别不大,原因更多可能源于内部,我们推测可能的原因是:(1)美加个 体小养殖户比欧盟个体小养殖户在生产计划安排上可能更理性;( 2)欧盟规模养殖场比美加规模 养殖场在生产计划安排上可能更理性。结合当地文化习俗等背景因素判断,我们认为后者占的比 重可能更大。英国经历过规模化后,生猪单头盈利的盈亏对称性较明显 英国生猪产业在经历过 1970 年代期到 1990 年代后期的一轮规模化进程后,从 2000 年开始逐 渐进入成熟稳定期。从 2005-2017 年的年度单头盈利水平来看,盈亏平衡线上方和下方的盈亏 幅度对称性较为明显。与前面美国和加拿大的特征较为相似。我国生猪产业正在经历着一轮规模化进程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进程的动因 与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生猪产业规模化的动因不完全相同,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是在城镇化、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猪肉产销量增速放缓、猪饲料行业饱和促使饲料企业往下游养殖延伸、环保压力加大等多因素的驱动下,逐渐进入类似美欧日的规模化进程,小散户加速退出,中大规模养殖 场(企业)市场份额持续增加。我国生猪产业目前正处于加速规模化的进程中 我国生猪产业目前正在处于加速规模化的进程中。一方面,我国年出栏 500 头以下的生猪养殖 场数量在持续减少;另一方面,我国年出栏 50000 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数量在持续增加。 2007-2017 年,我国出栏 50 头以下的养殖户数量减少了 55.41%、出栏 50-99 头的数量减少了 23.35%,出栏 5000-9999 头的养殖场数量增加了 142.71%、出栏 10000-49999 头的养殖场数 量增加了 129.28%、出栏 50000 头以上的养殖场数量增加了 714%。伴随着规模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生猪产业的生产效率也在逐渐提升,例如我国生猪的MSY水平从 2009年的 13上升至2018 年的接近 20。我国生猪产业规模进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和“盈利曲线”效应 我们在此前的 《生猪产业规模化红利:相对效率曲线效应(一)》中已经对海外生猪产业规模化 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做过深入分析。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相对效率曲线”效应产生的产业背景是:产业内经营实体存在生产效率的结构性差异,产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存栏结构的迁徙(即市场份额从产业中部尾部逐渐往头部集中)。从我国生猪产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规 模养殖生猪的单头成本要明显优于散养生猪的单头成本,同样表现出了规模经济效益。与美欧日等海外生猪产业相比,我国生猪产业仍处于规模化的初级阶段,生产效率指标仍有较大 的提升空间。例如,我国生猪产业平均的 MSY 水平不到 20,欧美先进国家平均水平在 26,丹 麦全球最高,已经突破 30。由此可见,我国生猪产业的生产效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生猪产业自繁自养单头盈利曲线现阶段的特征与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初期较为相似:单头盈利曲线正向的非对称性非常明显,单头盈利的持续时间要明显大于单头亏损的时间,单头盈利的高度要明显大于单头亏损的深度。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进程仍处于初期阶段,产业规模化的红利仍然较为丰厚。根据海外生猪产业的发展规律,我们预判,随着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的逐渐推进,产业红利将逐渐收窄,我国生猪产业单头盈利曲线的对称性将逐渐增加,规模成熟阶段的周期单头盈利水平也将低于初期的水平。正如前面所述,行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在上升,成本的节省对单头盈利水平的下降趋势有对冲作用。因此在生猪规模化的进程中,行业 或者企业是否可以保持原来稳定的 ROE 水平,主要取决于单头总成本的下降速度和幅度、总资 产周转率、权益乘数(财务杠杆)等综合因素。我国饲料企业从饲料走向养殖的若干问题探讨我国猪饲料行业经过前期的快速成长阶段后,也逐渐进入了成熟期,行业趋于饱和,饲料企业开始往下游延伸进入养殖环节,在我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进程中,充当重要的整合者角色。虽然猪饲料和生猪养殖是上下游的紧密关系,但是两者的行业特征仍有较明显的差异。我们也看到不同的饲料企业往下游延伸过程中的表现各异。从饲料走向养殖,至少需要面对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 题:(1)从低波动走向高波动;(2)从轻资产走重资产;(3)从重“研发销售”走向重“生产 管理”。我们接下来将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饲料到生猪养殖:从低波动走向高波动 饲料作为农业生产资料,“量”是较为重要的盈利决定因素,行业周期表现为弱周期,盈利稳定性在大农业里表现较为突出。与饲料行业相比,“价”是生猪养殖行业较为重要的盈利决定因素,猪价周期波动较大,因此生猪养殖行业盈利的波动性更强,盈亏周期更为明显。饲料企业从饲料 走向生猪养殖,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盈利从低波动走向高波动。从饲料到生猪养殖:从轻资产走重资产 饲料行业是低毛利高周转的行业,资产相对较轻。与饲料行业相比,生猪养殖行业则是低周转的行业,资产也相对更重。从轻资产走向重资产是饲料企业从饲料走向养殖需要面对的第二个问题。从饲料到生猪养殖:从重“研发销售”走向重“生产管理”研发、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对任何企业都缺一不可,但是由于行业属性问题,不同行业在这三个环节中会各有侧重。饲料是农业生产资料,饲料生产工业属性强,工业化和标准化程度高,对于饲料行业而言,更侧重于研发和销售。对于生猪养殖行业而言,生猪作为刚需属性较强的农产品,市场销售不是问题,只是价格高低问题。与工业不一样,养殖行业生产过程管理的对象是生物,自动化标准化程度不如饲料行业,养殖过程的细节管理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对于生猪养殖行业而言,更侧重于生产过程管理。从重“研发销售”走向重“生产管理”是饲料企业从饲料走向养 殖需要面临的又一个问题。从饲料到养殖延伸的关键:战略定力和战术能力 正如前面提到,从饲料走向养殖,至少需要面对和解决好从低波动走向高波动(从弱周期走向强周期)、从轻资产走重资产、从重“研发销售”走向重“生产管理”等问题。对于长期习惯于弱周期和轻资产思维的饲料企业而言,要进入下游养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战略定力问题,在明确生猪产业发展战略的同时,在思想上真正理解和接受生猪养殖行业强周期和重资产的行业属性,避免随着周期起落而出现战略摇摆。其次,饲料企业接着需要解决战术能力的问题,从重“研发销售”走向重“生产管理”,意味着企业需要建立自身的一套生猪生产养殖技术体系和组建相关的团队,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此外,生猪养殖与其他工业生产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生产对象是生物,每个生物之间存在差异,不像工业生产的统一标准化和机械化 智能化生产。因而,生猪生产过程离不开生产管理团队人员的责任心。责任心也正是“公司+农 户”中,农户的优势之一。正如服务业有句老话“你怎样对待你的员工,你的员工就怎样对待你 的顾客”,套用到生猪养殖行业就是“你怎么对待你的员工,你的员工就怎么对待你的猪”,因此良 好的员工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对于生猪养殖来说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我们始终认为,“好团队” +“好机制”+“好文化”,才能“养好猪” 。对于从饲料走向养殖的饲料企业而言,如果缺乏战略定力,即使有战术能力,也可能会错失行业发展机遇,从而在生猪养殖上难以做大做强。如果缺乏战术能力(体系、团队、机制、文化等),即使有战略定力,也容易“冒进”和“豪赌”,在生猪养殖发展道路上跌跌撞撞,惊险不断。两 者需要匹配和平衡,才能走得稳、走得远。生猪养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本和资本生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成本 生猪是产品同质性较强的大宗农产品,不愁销售,只是价格高低的问题。生猪行业的属性决定了,产品差异化和销售均无法形成一个养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同质性较强的大宗农产品,生养殖行业最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成本。与此同时,生猪养殖行业又是强周期行业,随着盈亏周期的波动,具有成本领先优势的养殖企业会体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有成本领先优势的养殖企业, 在发展生猪养殖的战略定力上往往会体现出更大的自信。生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资本 生猪养殖行业是资本投入较大的行业,如果缺少资本实力支撑,即使有成本领先优势,也可能难以深度分享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的红利。此外,雄厚的资本实力也有助于企业抗周期和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在这次非洲猪瘟疫情中,资本实力的重要性比以往都更加凸显。例如部分优秀企业和优秀团队在第一波疫情冲击过后,碍于缺乏资本去复产,不得不被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并购。除了上市公司外,我国还有一批没有上市的,经营效率不输上市公司的生猪养殖企业。如果这批 企业能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则能更好地帮助其分享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进程中的产业红利。中外生猪产业市场集中度比较分析海外生猪产业市场集中度 根据 Pig International 的统计,2016-2017 年全球生猪养殖企业 40 强里的企业名单里,海外企 业占了 35 家,其中美国 8 家、加拿大 4 家、巴西 4 家、俄罗斯 3 家、泰国 3 家、西班牙 2 家、 墨西哥 2 家、韩国 1 家、丹麦 1 家、智利 1 家、波兰 1 家、日本 1 家、菲律宾 1 家、意大利 1 家、英国 1 家、法国 1 家。截止 2016 年,美国生猪养殖行业前 35 强企业合计占行业约 63%的市场份额,其中行业排名前 5 名的企业依次是 Smithfield Foods、Triumph Foods、Seaboard Foods、The Maschhoffs、The Pipestone System,市场份额分别为 14.66%、6.42%、4.83%、3.63%和 3.08%。行业 CR5、 CR10、CR15、CR20 分别为 32.63%、45.68%、51.24%和 55.65%。此外,美国生猪屠宰企业 前 5 强企业(2014 年)依次为 Smithfield、Tyson、Swift、Cargill、Hormel,市场份额分别为 26.7%、17.2%、11.2%、8.4%、8.2%,前 5 强企业约占全行业市场的 72%,行业集中度明显 高于上游养殖行业。截止 2016 年,加拿大生猪养殖行业前 5 强企业合计占行业约 22.3%的市场份额,其中行业排名 前 5 名的企业依次是 HyLife、Maple Leaf Agri-Farms、Olymel、The Progressive Group、ProVista Agriculture,市场份额分别为 6.01%、5.51%、4.61%、3.17%、3%。从其他海外国家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国内份额数据来看,法国 24.83%、西班牙 16.85%、巴西 12.93%、英国 9.11%、波兰 9.72%、意大利 8.74%、越南 6.76%、俄罗斯 4.64%、丹麦 3.7%。我国生猪产业集中度较低,整合空间广阔 截止 2019 年,我国生猪养殖行业 CR5、CR10、CR15、CR20 分别为 7.64%、9.40%、10.46% 和 11.16%,远低于美国生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美国分别为 32.63%、45.68%、51.24%和 55.65%)。此外,从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国内市场份额的国际比较来看,法国龙头企业国内市场份 额为24.83%、西班牙为16.85%、美国为14.66%、巴西为12.93%、波兰为9.72%、英国为9.11%、 意大利为 8.76%、越南为 6.76%、加拿大为 6.01%、俄罗斯为 4.64%、丹麦为 3.7%,我国即使 按照 2019 年非洲猪瘟期间的极端情况也仅有 3.4%。我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产业, 但是与海外主要生猪生产国家相比,我国生猪产业集中度仍较低,行业未来具有较大的整合空间。投资建议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拥有万亿级的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同时我国生猪产业与海外主要生猪生产国家相比集中度仍较低,行业整合空间广阔。此外,我国生猪产业的盈利曲线特征(曲线的正向非对称性突出)表明我国生猪产业目前的规模化红利仍较为丰厚,国内优秀的生猪养殖企业未来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成本和资本是生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从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新希望、唐人神、海大集团、正邦科技、天康生物、大北农、傲农生物、天邦股份等头部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已经占据资本的先发优势,后续有望从中获益。除了上市公司外,我国还有一批没有上市的,经营效率不输上市公司的生猪养殖企业。如果这批企业能借助资 本市场的力量,则能更好地帮助其分享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进程中的产业红利。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国金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非洲猪瘟的影响:产业重建,转型升级,金猪十年非洲猪瘟作为全世界最严重的猪病之一,最早于 1921 年在肯尼亚被首次报道发生,在 其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已经被证明不可治疗、致死率高达 100%,且暂时无安全有效的疫 苗。截至目前,全球共有 60 多个国家发生过 ASF 或者检测到病毒,已经笼罩着全球 70%左右的生猪产能,如何防控非洲猪瘟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整个亚洲乃至全世 界的大课题。 因为临床表现与普通猪瘟类似,故名非洲猪瘟,但两种病毒却完全不同。非洲猪瘟病毒 属于 DNA 病毒(普通猪瘟为 RNA 病毒),且由于病毒转录的蛋白质过多,病理复杂, 当前无有效疫苗,扑杀和生物安全是唯一防控手段。联合国粮农组织描述其具有迅速在 全球蔓延的可能性,它也是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规定的 一类动物疫病。我国猪肉年产 5400 余万吨,产量占全球一半,是当之无愧的猪肉消费第一大国。目前 全国共有着近 4000 万户的养猪农户,叠加上游疫苗、饲料业,下游的屠宰、运销产业, 就业人口众多,年总产值接近 3 万亿,是农业中单品最大的子行业。作为世界第一养猪 大国,我国生猪养殖环节传统养猪户占比高,生猪调运频次高、养殖密度高(全球的 7 倍),但规模化现代化封闭化程度低、生物安全防范意识低,导致非洲猪瘟在我国爆发 后快速蔓延且控制难度较大。 1、显性影响:产能去化远超以往,行业低效本质暴露无遗 非洲猪瘟病毒一方面导致大量生猪死亡,另一方面引起了大面积的恐慌抛售,使得产能 大幅下降。根据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 11 月,生猪存栏相较于非瘟前下 降近 40%,截至 2020 年 1 月底,我国能繁母猪存栏相较于非瘟发生前下降 35%,均 远高于过去每一轮周期底部区划幅度。产能去化幅度如此之大,充分暴露了行业低效的本质。据统计,2017 年,我国 1-49 头 存栏规模的散户占比高达 95%,但其年出栏量占比约 35%。多数散养户的猪舍较为简 陋,往往在后院或者家庭房屋的一角,堆砌几面矮墙便形成了一个猪舍,并且猪舍设施 落后,由此导致生产水平也比较低下。同时,散户的生物安全理念匮乏,大部分主体实 行“有免疫、无防疫”的养殖方式,有些养殖户甚至出现猪鸡混养、人猪混住的情况。非洲猪瘟发生后,真正贯彻生物安全防控的养殖主体少之又少,行业里尝试各种偏方、 疫苗,卖假药发国难财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再次充分暴露了行业低效的本质,整个生 猪产业已经到了需要重建的时刻。2、隐性影响:效率降低、成本抬升,高效复产道阻且长 非洲猪瘟疫情除了造成生猪死亡,产能持续去化等显性结果外,还造成了一系列令人无 法忽视的隐性影响,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生猪生产效率或面临较大幅度的下滑, 进而导致行业成本居高不下:比如核心群的损失到三元回交带来的 PSY、MSY 等核心 生产指标显著下滑;养殖过于分散带来的饲料等环节的成本上升;猪场员工长期封闭式 管理的不可持续性带来的人力成本上升。这些痛点均反映了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低效、分 散的本质,更为本质的是:整条养殖产业链上的工作人员,其科学素养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种猪群受损严重,影响行业长远的成本降低。非洲猪瘟爆发后,不仅仅是商品猪和 父母代受到疫情的冲击,我国核心种猪群(原种猪和纯种猪)的损失同样惨重,许多核 心场猪群损失一半以上,未来即使有安全有效的疫苗上市,核心群的重建工作也会是一 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至少需要 5-10 年时间。同时,我国育种体系也将不得不适应非瘟 短期难以消除的局面,在达到生物安全防控要求的基础上,猪群的性能测定等工作将减 少,导致育种工作面临倒退的风险。凡此种种,最终都会导致我国核心群的效率下降明 显,其影响是行业长远的成本抬升。非瘟打乱了行业正常生产节奏和管理流程,使得养殖场 PSY、MSY、配种成功率等核 心指标大幅降低。以涌益咨询数据为例,其通过跟全国各地区猪场及相关生产部门交流, 发现非洲猪瘟后,全行业母猪产仔率及产仔成活率均有所下降,MSY 多数在 17-18 水 平,比非瘟前下滑了 30%。同时,相比于正常母猪,三元回交的母猪效率大幅下滑, 配种成功率甚至腰斩到 30%-50%,MSY 降至 12 头/年,远低于正常二元母猪。我们认 为养殖核心指标的降低相当于给行业去产能加了杠杆并且延缓了产能恢复的速度,使得 终端肉猪供应更加短缺,也拉开了行业不同主体之间的成本差距。简单来算,当前我们 认为行业产能去化超过 30%,如果再考虑到 MSY 等核心指标下降 30%,其实我们产能 去化达到惊人的 51%。因此行业养殖效率降低是导致未来生猪供给短缺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养殖效率降低,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成本抬升。为防控非洲猪瘟,养殖企业增添了很多 生物安全防疫措施,之前流畅的运转流程被打破,行业养殖成本普遍大幅提升,根据各 个公司披露的交流纪要可以得知行业内上市公司完全成本普遍增加在 2-3 元/kg 以上, 有的甚至上升 10-20 元/kg。但对于优势产能来说,其养殖成本的增加是短期的结果, 部分优秀企业目前成本已经开始下降,预计年底成本将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以牧原股份为例,其 2019 年一季度商品猪生产成本同比增加了 1.13 元/公斤,成本的 增加主要源自于生产环节的部分技术指标出现下滑(占比 40%),人工方面的成本增加 (占比约 30%),饲料因为高温制粒导致的成本增加(占比 20%),公司固定资产投入 费用化(占比 10%)。对于这些成本增加项我们进行单独分析:1、生产环节的部分技术指标出现下滑(占比 40%), 19 年 Q4 已经大幅改善:通过和 行业内人士交流我们了解到技术指标出现下滑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猪场硬件设备 的改造,施工对猪群生长、繁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一个非洲猪瘟到来后,生产环境 &流程的大幅变化,猪场需要时间适应,导致整个生产流程变慢。比如消毒液对猪群会 产生应激,更加严格的消毒流程(进出猪场都需要严格的消毒,时间短则 2 天,长则 4 天),更加繁琐的销售流程(需要将猪先运到外部中转,然后车辆消毒再返回猪场进行 二次调运)等,这些都使得猪场整体的运转效率、母猪的生产性能和肉猪的生长性能受 到影响。但是这些短期增加的成本已经在 19 年四季度随着猪场环境趋稳以及新的生产 流程更加流畅之后大幅降低。 2、人工方面的成本增加(占比约 30%),出栏量提升后增加的人力成本将得到摊薄。 为了生物安全的考虑,增加人员的隔离措施,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生产人员津 贴补助等措施均增加了养殖环节的人工成本,经测算占生猪养殖成本增加额的 30%左 右。预计 2020 年 Q2 牧原出栏放量后,增加的人力成本有望得到摊薄。 3、饲料因为高温制粒导致的成本增加(占比 20%)。增加了饲料厂加工环节的高温处 理措施,增加了养殖场饲料中转及高温处理设施,进而增加了饲料成本,经测算占生猪 养殖成本增加额的 20%左右。这部分成本属于永久性抬升,短期来看下降幅度不大。4、公司固定资产投入费用化(占比 10%)。公司主动提升生物安全硬件基础设施,总 投入的一部分计入当期制造费用,大部分形成固定资产以折旧的形式计入生产成本,经 测算约占生猪养殖成本增加额的 10%。自非瘟发生以来,经过一年的摸索,牧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防控体系,且成效显著, 完全成本已经由 2019 年 7-8 月峰值的 15.21 元/kg 下降至 Q4 的 13.23 元/kg,是全行 业第一个稳定成本并趋势性下行的企业,保守预计 2020 年底成本将回到非瘟前 11.5-11.7 元/kg 的水平。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里不少养殖主体在非瘟爆发后并未走生物安全路线,而 是寄希望于疫苗和使用各种药物,最终导致猪群更高的死亡率以及生产效率的持续下降。 据了解,目前行业里不少主体因为使用了所谓的白瓶苗后成本已上升至 20 元/kg 以上, 甚至是 30 元/kg 以上,并且这些猪场在使用疫苗后由于无法区分疫苗毒和野毒,已经 无法回头重新走生物安全路线,而被动转型将面临更大程度的挑战,养殖是一个长流程 复杂业务,又是活人管活物,若从头建立一整套工业化封闭式的生产体系,必然需要 5-10 年时间,高效复产之路道阻且长。3、未来趋势:模式升级、产业重建、金猪十年 长期来看,成本最低、有助于全产业效率提升并且能够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肉的产业形 态非常明确,就是“工业化封闭式、自繁自养自宰、集中饲养、就地屠宰、冷链运输”。 工业化封闭式保障了防控的稳定性,自繁自养自宰保障了体系配套的稳定性,集中饲养 解决了效率与管理的痛点,就地屠宰使得疫情风险得到就地控制,冷链运输更加保障食 品安全。未来,养殖企业可能会大量自建或收购屠宰场,屠宰环节便如自己的饲料厂, 属于大宗商品生产环节之一,其产能利用率会达到较高水平,具有效率优势。模式升级:目前来看,工业化封闭式的自繁自养模式在养殖环节中的优势已经逐渐展现 出来,并形成产业方向,现在仅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很多企业正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 我们认为,自繁自养模式具有长期的比较优势,其集约化效率高,并且在食品安全控制、 产品品质稳定、人力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一些设备和技术都有一定的使用 门槛,例如检测实验室的配备,需达到一定养殖规模后配备才具备经济效益,自繁自养 集约式饲养更容易取得更高的效率。虽然行业的重建已经开启,但是由于缺乏大量的资 本、母猪、土地,缺乏短期集合这么多资源的有能力的企业和主体,行业升级的速度相 对有限,未来需要更多的政策和资本支持,模式升级或将是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不变的 主旋律。产业链重构:在非洲猪瘟和 2019 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下,我们需要以更加科学的方式 处理好人与动物的关系,整个中国的肉类产业链正在面临一个大规模重构的机会。过去 的模式是小生产、大流通以及先产后销的传统农业,这里面充满了博弈和低效,不仅不 利于整个行业的升级,同时也不利于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效用。因此,站在产业重建期的 起点,优秀企业正引领整个产业链的转型,未来下游的屠宰、加工、流通、品牌多个环 节都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其中诞生的新盈利点也定将层出不穷。金猪十年:金猪十年,是工业化转型期的黄金十年,未来十年行业技术指标虽然在稳步 向前,但成本的显性化是传统模式必须面对的挑战,这个转型期间,行业平均成本是抬 高的,若社会平均回报率相对稳定,猪价的中枢也有望抬高,具有工业化优势的企业可 实现成本的下降,其回报率是不降反升的。养猪业门槛其实很高,行业工业化转型需要时间。十年前,巨头普遍认为养猪黄金期只 有十年,但十年过去了,回报率不降反升。如今,龙头展望未来,与我们的看法一致: “金猪十年”。我们思考原因是为什么?因为只有长时间专注于养猪的优秀企业才更知 道:做到低成本养好猪并达到可复制的境界,需要涉及的问题太多、太复杂,且多数意 想不到,越摸索越发觉门槛高、细节复杂、人才稀缺。优秀企业花了十年甚至二十年时 间才摸索出一套可复制的体系,行业整体工业化转型则需要更长时间。供给主体企业化,效率集约要求提高。未来十年,企业制的供给占比会明显提升,或许 能达到 30-50%,但企业制的生产涉及更多的显性成本,人力成本刚性上涨,农户的碎 片时间、土地、资金都要涨价,消费者对猪肉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凡此种种都将抬高 行业的生产成本。对于企业来说,人工效率最高、土地效率最高、管理效率最高的工业 化养猪模式是转型的必由之路,但这个模式的门槛极高,不少企业需要走弯路,有任何 一方面不到位就会导致生产成本比农户更高,行业平均成本因此抬高,而具有工业化优 势的企业在整个行业的工业化转型期间会有更高的超额收益。关键问题探讨 1:“公司+农户”和自繁自养模式的防控效果孰优孰劣? “公司+农户”和自繁自养模式在这轮周期中都将实现进化,无论猪舍等资产属于公司 还是属于农户,只有足够工业化封闭式高效率的养殖方式才是未来方向,自繁自养产能 增加需要大量的资本和非常精细化系统化的管理能力,而传统农户则缺乏合适的土地、 技术体系等,他们能升级的比例仅 10%(预计),各有瓶颈,但长期来看,自繁自养将 成为主流,上市公司层面已经形成方向。 在我国,养殖模式一般分为自繁自养的一体化模式、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以及散户的 外购仔猪自育肥模式。这一轮周期中,由于散户本身在猪场硬件投入上存在明显差距, 因此其非洲猪瘟防控效果上市场预期较为一致,但是对于规模场的自繁自养模式和公司 +农户模式在非洲猪瘟的防控优劣势上存在明显的争议。有人认为自繁自养因其将所有 环节都纳入自身管理体系下,因此防控更有优势;有人认为公司+农户模式养殖更为分 散,因此风险更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两种模式都将在非洲猪瘟的侵扰下实现自 我升级,共同保障我国猪肉供给。这是由我国土地资源,消费习惯,国际经验共同决定 的。 非洲猪瘟到来之后,“公司+农户”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第一是合作农户猪场的硬件投 入不够,生物安全境况堪忧。第二是农户较为散漫的养殖习惯使得非洲猪瘟病毒存在大 量的可乘之机入侵猪场。这两点使得部分农户和公司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损失,导致合作 户退出。但是我们去行业草根调研了解到,由于非洲猪瘟导致行业存栏大幅降低,仔猪 和母猪价格不断攀升,叠加销售流程更加麻烦,很多散养户买不到仔猪,同时自育肥后 续疫情风险仍在,导致很多养殖户选择和集团公司合作,因此短期来看“公司+农户” 模式会面临困难,但并不是十分严重,最重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的软硬件水平,若能达到 理想标准,防控成功率也能达到 90%以上,但的确条件苛刻。土地资源和消费习惯决定“公司+农户”模式未来一定会继续存在,农户需要加大投入 并自我升级。我们认为由于土地资源和消费习惯的限制(很多地方没有足够连片的土地 给集团企业自繁自养),“公司+农户”模式一定会继续存在,是未来保障居民猪肉消费 的重要力量。但是在未来合作的过程中,公司和农户都要进化,公司需要抓紧时间找到 一套适合该模式的防疫方案,为农户养殖提供全方位支持。农户必须要具有良好的生物 安全意识,将生物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愿意给猪场进行升级改造,只有这样,公司和农 户的损失才能降到最低。同时由于猪场投入具有规模经济性,未来我们会发现合作农户 的养殖规模会越来越大,专业程度也会不断提升,向自育肥场靠近。 自繁自养模式需要加大硬件投入和人员管理防控风险,同时利用足够多猪场分散风险。 自繁自养模式在非洲猪瘟防控上最大的优势在于几乎所有的养殖环节都是置于公司自 身管理体系之内,很多措施都可以依靠对员工的管理实现高质量落实。其弊端是由于单 场规模太大,一旦出现疫情,损失较重,同时由于销售频次偏高,与外界风险源的接触 较多,不利于疫情的防控。针对这两个问题,自繁自养养殖场普遍采用加大硬件投入(猪 场设备升级、车辆升级等)、合理规划分区(在场外建中转站、洗消中心等)、加强流程 管理(脏净分区、单向流动、防止交叉)等措施降低猪场风险。而单场规模过大对于猪 场数量少的企业来说的确存在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但是如果企业猪场数量足够多,这 个风险可以被大大平滑。以行业内以自繁自养模式为主的上市公司牧原股份为例,其猪 场数量远超过 300 个,完全可以平抑单场规模过大的风险。规模越大,效率也越高, 但对能力的要求也越高,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关键问题探讨 2:做好非瘟防控是否意味着一定要降低单场规模? 自繁自养模式由于规模经济性,会优先倾向于成片土地进行发展,许多公司的土地便是 按照这个方向进行储备的。叠加非洲猪瘟并非毫无办法,在国际上也有多个国家净化的 案例,因此没有必要在非洲猪瘟出现后立马降低单场规模,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未来 收益可能都不合算。目前我们看到国内防控优秀的企业不但不会降低单场规模,未来可 能还会坚定不移地提高单场规模。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公司+农户”模式和自繁自养模式在我国土地供应偏紧, 消费热鲜肉的大背景下,二者必将长期并存。但是在疫情的洗礼下,只有加大猪场投入, 提升生物安全防疫意识的公司&农户才能存活下来,而规模经济性决定了无论是“公司 +农户”模式还是自繁自养模式都将助推行业平均规模和集中化程度快速提升。 4、政策建议 2018 年 8 月以来,非洲猪瘟持续爆发,行业已处于重建状态,在这个充满了人性善恶 交织的过程中,学习到许多关于人类、动物的疫病知识与历史,愈发敬畏自然、敬畏未 知,不断去思考我们该如何和动物更好地相处?据统计,我国每八个月就会出现一种新型动物疫病,其中接近一半是人畜共患病,怎么 保护好动物,也就等同于怎么保护好人类自己。如今,当我们站在巨大的供给缺口上, 我们期待未来整个畜禽养殖行业可以更加坚决地向“集中饲养、就地屠宰、冷链运输” 迈进,而不是现在的分散饲养、活猪运输上千公里、人与活禽在市场频繁接触的业态, 饲养过程应当全封闭式、工业化,不要因为短期紧张而舍弃更大的长期利益。我们把动 物照顾得更好,也就是把自己照顾得更好。同时,绝大多数疫情都具有相似的传播特征, 研究清楚 ASF 也为我们防控其他疫情提供了经验。(1)坚决采取领先于疫情发展的隔离措施 目前,我们控制动物、人类传染病的主要手段是疫苗、诊断试剂、药物,但这里面的创 新还是太少(首先是对周围国家已经发生的问题(ASF)没有提前预演;其次是创新速 度赶不上新问题的发生;或者说没有新问题出现就不能研究,这样更不可能解决),在 面对一些我们短期无法攻克的病菌时,我们必须第一时间坚守最基本的防疫原则:隔离 (生物安全),人与动物的隔离、动物与动物的隔离。否则,可能会丧失最佳的防疫时 机,我们要避免陷入“只有疫情更严重才会投入更大防疫资源,然后再度错失防疫次优 时机”的负面循环中。(2)隔离不是一刀切封锁,而是得体系性配套 宏观层面上,封锁流通对于 ASF 疫情防控是非常有必要的,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的 确较难,农户追求短期利益而钻空子,导致猪与病毒的流动加速,这对我们的启示是政 策补贴要足额且及时到位,相关资源(医疗等)要足够倾斜于此,执行时不能一刀切, 个体流窜要坚决杜绝叠加恰当引导,否则效果可能相反; 微观层面上,生猪行业工业化封闭式程度远远不够,生物安全执行困难。这一年多,我 们在一线深度调研了非洲猪瘟的发展走势,了解各家企业的防疫心路历程,从确立防疫 方向到制定可执行的防疫方案,再到过程的执行和监控反馈,最终成绩的体现和结果激 励,全都是企业家事必躬亲的活,他要求企业在短时间内把复杂业务流程快速标准化并 形成经营模式,再推广并严格执行,这对企业家、中层管理干部、基层员工是一个非常 大的挑战,而这一切还需要建立在足够合格的硬件基础之上(工业化封闭式猪舍)。若 不采取这样的方式,则疫情较难控制,散养户赌博式复养的高概率失败持续地消耗着个 人积蓄和社会资本(资源:土地、人员、资金)。由于没有科学的兽医体系,病急乱投 医盲信所谓的神药,最终导致疫情爆发、猪场阳性(用“药”后没有回头路可以走), 对外抛售病猪也增加了行业整体风险。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坚决打击在这个节点散布谣言、 卖神药、“发国难财”的不法分子,尤其加大对农村的宣传力度,将生物安全(卫生体 系)的软硬件和重要性进一步升级。 (3)检测能力必须快速跟上,紧急建立更强有力的流行病监控体系 2018 年 8-12 月,由于生猪养殖业还没有找到特别好的检测手段,对疫病做不到可知, 也就有点无所适从。2019 年 1 月开始,随着生物安全经验的积累和检测技术和产能的 跟上,3 个月左右时间龙头企业便做到可知可控,但整个行业的检测能力直至今日都未 跟上。我们应该学习西班牙防控 ASF 的经验,紧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流行病监控体系, 尽快做出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持续针对阳性环节做清除、消毒,必定能做到可防 可控。 (4)烈性病其实好防,切断传播途径必须众志成城 非洲猪瘟是接触式传播,又是个烈性病,一个潜伏期短的烈性病其实相对容易防控,它 的再传染系数 R0 一般不会太高,但这也取决于中国养殖密度、封闭式程度、场之间的 联系程度等因素。2018 年 12 月,我们根据俄罗斯的非洲猪瘟疫情研究推测,养殖场之 间的传染系数为 2-3,传染周期是 10 天,疫情达到高峰的时点大约在疫情爆发后的半 年到一年之间,当易感染的猪群减少、行业整体生物安全水平明显提升、环境中病毒浓 度降到一定低点之后,疫情爆发数量将加速减少,这三个指标是重要观察对象。事实的 确如此,非洲猪瘟在我国的传染系数更高、传染周期更短、可感染的猪数量更多,于是 我们看到了今天的去产能现状。切断传播途径必须是众志成城才能做得更好,易感动物密度高的地方更加要主动配合政 策,减少流窜,降低再传染系数。 (5)聚集规模与卫生体系的匹配 人类历史上的城市化带来了高效化、人群聚集、供给聚集、效率提高,但负面因素带来 的公共卫生和疫情问题、公用设施不足问题、管理难度增加与拥堵等等,人类也曾面临 非常多种疫情的挑战,往往聚集的程度越高、相关卫生体系脱节越大的时候,面临的挑 战越大,恰似今天非洲猪瘟的情况。曾经,巴黎甚至有上百年时间没有清洁饮用水(而 民众并不知道),这同样也是聚集规模上去了,但配套的技术和设施不到位,以霍乱为 代表的各种疫情难控,和今天国内猪业非常相似。我国购买全世界的种猪、原料,请全世界的专家来中国,很多猪病进来后难以清除,而 且多数场在 2-3 年内会发病一次以上,ASF 的严峻性每一天都在超出预期,我们必须更 加谨慎,不能有一丝侥幸。(6)为生猪产业特别强调:切勿盲目鼓励 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散户复养成功率不到 30%。我们不能为了短期的市场供应,鼓励不 讲条件的“全民养猪”,这会为未来埋下更大的隐患。复养案例:安徽散户张某,其猪场在 19 年 7 月感染非瘟后清场。在随后的 10 月份, 猪价快速上涨,形势一片大好,该老板兴起复养之心,在离原猪舍数百米外的地方重新 建一排圈舍且进行严格的消毒,认为此次复产当万无一失。于是该老板以每头近 4000 元的价格引进了 12 头后备哨兵母猪进行试养,第一个月猪的长势良好,该老板很高兴, 认为可以大规模复养了,刚准备大批进猪时,猪场又发病了,此次复养以失败告终。二、如何才能防控住?迈入亿元起步的行业门槛从国外的经验和国内短暂的尝试来看,生物安全是最有效,也是长期成本最低隐患最小 的方法。并且,目前大企业依靠生物安全战胜非瘟的案例越来越多,更是坚定了我们走 生物安全路线的信心。而如何做好生物安全?我们认为是一个由硬件到软件,由猪场到 人员的全面升级过程,必须要足够的资本投入,并且规模效应明显。从国际防控经验以 及结合国情来看,做好生物安全防疫需要同时具备五大条件:硬件投入、饲料保障系统、 及时检测系统、资源调动能力以及人员管理。 1、如何才能防住非洲猪瘟:生物安全是最有效,也是长期成本最 低、隐患最小的方法 (1)国外经验:疫苗研发难度大,必须靠生物安全 国外疫苗研发:疫苗研发尝试众多,效果不尽人意。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世界范 围内非洲猪瘟疫苗研制已经出现多种技术路径,如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病毒活载体 疫苗、核酸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等,但最终的效果都不尽人意。早在 1963 年,R.J.Manso 等发现通过猪骨髓细胞传代致弱非洲猪瘟弱毒疫苗可以抵御强毒株的攻击。 但是,此种弱毒株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许多猪在免疫后都出现了副 作用。其中,葡萄牙的 50 多万实验猪只中,有 1/4 出现了流产、肺炎、死亡等副作用。 尽管多年来,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疫苗研发一直在持续,但是非洲猪瘟病毒体积庞大, 抗原结构复杂的特点导致各种非瘟疫苗总是存在各种问题,研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难度 非常大,至今为止所有非瘟在研疫苗均未能实现商业化。国外净化经验:必须坚决走生物安全路线,并辅以细致化的操作和严格的执行力。虽然 非洲猪瘟的影响巨大,但也有部分国家将其成功净化,其中巴西和西班牙积累了大量的 防控和净化的实践经验,成功控制非洲猪瘟,还保护了本国的生猪养殖产业。然而,也 有一些防控失败的国家,如俄罗斯。通过对比 3 个国家的防控过程,我们发现,完善的 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是净化的基础,而成功的关键在于细致化的操作和严格的执行力。西 班牙在其净化阶段可以做到对所有猪场进行血清学监测,巴西则通过搭建媒体平台以及 大量的宣传交流,使得养殖场在猪场染病后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快速上报疫情;反观俄罗 斯,其对疫病点的扑杀不够全面,也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转运控制,净化措施的实施 效果立见高下。西班牙经验介绍:从 1960 年非瘟爆发,到 1995 年彻底根除,西班牙耗时 35 年。起初 西班牙也同样寄希望于疫苗,但是失败的田间试验带来的教训是惨痛的。其非瘟防控的 拐点始于 1985 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1985 年,西班牙颁布 了 ASF 根除计划,控制 ASF 的策略发生重大变化,全国性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开始建 立:1)建立流动兽医临床团队网络体系。2)对所有猪场进行血清学监测。3)提高饲 养场及饲养设施的卫生水平。4)剔除所有 ASF 爆发点,对所有的非瘟病毒携带者进行 安乐死,消灭所有感染群。5)对猪群的移动进行严格控制,交通工具也必须进行合适 的冲洗和消毒。西班牙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庞大的物理隔离网络,非洲猪瘟的发生率 大幅下降。到了 1987 年,全国范围内没有 ASF 临床报道的地区已经达到了 96%以上, 更加坚定了行业走生物安全路线的信心。此后,西班牙趁胜追击,颁布法律将全国分为 ASF 感染区和无疫血清监测区(2 年内无 ASF 爆发),进一步缩小作战范围。到了 1991 年,ASF 感染区又划分为 2 个区域,分别为至少 1 年无临床爆发但还有少量血清学阳 性样品的地区,和感染区。通过不断的净化,1994 年西班牙境内已经无 ASF 爆发报道。 1995 年 10 月西班牙正式对外宣布,ASF 根除计划胜利完成。(2)国内情况:疫苗短期难突破,农业部已经开始倡导生物安全路线 国内疫苗研发:目前国内的研究进展并未显著领先于国外,短期突破有难度。国内借鉴 了近五六年来国际上发表的被认为有应用潜力的 5 种疫苗构建技术路线,对国内的毒株 展开实验,最终发现其中 1 种疫苗达不到免疫效果,3 种会导致接种猪只全部或部分死 亡,剩下 1 种经过生物安全评估,发现存在同居感染现象,并且在连续传代的过程中出 现了毒力返强。在排除欧美的现成方案后,国内采取了基因缺失方案,但是基因缺失疫 苗的安全性问题难以评估。非洲猪瘟病毒多达 22 种基因型,强行推出基因缺失苗犹如 在黑夜中打靶,有击中的可能,但安全性没法评估,缺失的基因在野外有可能被接回来。农业农村部已明确表态,生物安全防控是当前非瘟防控的关键所在。在 2019 年 9 月的 记者招待会上,农业部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表示,“防控关键仍在于切实提高 养殖场户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希望大家一定要转变思想观念,一心一意做好生物安全 防护工作,切实落实防控责任,提高自主防疫意识。”同年 10 月份,农业部提出“在 确保生物安全措施落地的前提下,支持疫区和发生疫情的养猪场尽快恢复生产,帮助养 殖场户扩大生产”,在非瘟疫苗遥遥无期的情况下,农业部已经意识到生物安全才是当 下防控非洲猪瘟的最有利武器。滥用疫苗将承担法律责任。目前为止,市面上未有商业化的非瘟疫苗,所谓“非洲猪瘟 中试苗、自家苗、进口苗”等均为非法疫苗,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无法保证,特别是活疫 苗,存在不可知的生物安全风险,且严重干扰和妨碍了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防控工作, 农业部先后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制售使用兽用生物 制品等违法行为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使用非洲猪 瘟疫苗等违法行为的通知》等文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面排查,严厉打击各个集团企 业、养殖场等非法制造、销售以及使用非洲猪瘟疫苗的违法行为,确保非洲猪瘟防控工 作有序开展,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目前大型养殖集团对疫苗的态度都非常慎重,并且行业内的主流 声音也认为,短期内不会大规模推广疫苗,原因在于危险性很大,会损害到整个行业。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前期使用“非法疫苗”的效果并不好,使用疫苗后养殖成本已 经抬升至 20 甚至 30 元/kg,并且长期隐患大,不利于产业效率的提升。我们可以做一 个简单的测算,以 2019 年全国出栏量 5.44 亿头为基础,假设行业推出了一款疫苗,10%的养殖主体依旧坚持走生物安全路线,剩下 90%依靠疫苗,即使按照极度保守预 计使用疫苗后每公斤成本上升 1 元/kg,均重 120kg,那么行业每年因为使用疫苗产生 的效率损失为 5.44*90%*1*120=588 亿元。如果将这笔钱投入产业升级,按照每头 1000 元的投入,不出 5 年的时间,行业一半以上的产能都能得到升级改造,短期痛苦换来 的是整个产业长期生产效率的提升。 目前大企业战胜非瘟的案例越来越多,充分证明非瘟的可防可控,而生物安全则是迄今 为止防控非瘟的唯一正确的路线。从 2018 年 8 月爆发第一例非瘟至今,部分优秀企业 在与非瘟对抗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坚决贯彻生物安全路线,目前已经取得 了丰富的防控经验,形成了成熟、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无论是牧原每个月十几万 的留种速度和其成本的稳定下降,还是新希望的公司加农户部分在 2019 年 12 月实现 了 95%上市率,都证明了非瘟是可防可控的,而生物安全是目前为止防控非瘟唯一正 确的路线。2、如何做好生物安全:由硬件到软件,由猪场到人员的全面升级 过程 一个真正优秀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其搭建必定是在科学的防控理念下,以合格的猪舍 为载体,搭配强有力的执行文化尽可能将病毒挡在猪舍之外,落实到具体细节,我们认 为这里面需要同时具备五大条件:硬件投入、饲料保障系统、及时检测系统、资源调动 能力以及人员管理。(1)硬件投入:外入防堵,内查净化 猪场作为猪群生活的地方,是防疫基础设施改造的重点,也是监控和管理的重点。非洲 猪瘟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生物安全防控的目的是切断人与物作为媒介携带非洲猪瘟病 毒。不仅是进入猪场的人或物可能造成非洲猪瘟的蔓延,猪场周边生物(如老鼠、蚊虫 苍蝇、猫、狗等)都有可能作为传播媒介携带非洲猪瘟病毒。因此,做好场内外的保障 系统,做到“外入防堵,内查净化”是生物安全防疫至关重要的环节。1.1 场外保障系统—外入防堵 洗消中心可有效提高“运输安全系数”,将非瘟病毒隔绝于猪场外。对猪场而言,活猪 和饲料的进出都是无法避免的,而车辆作为运输工具会途经大量地方,在疫情尚未完全 企稳的情况下,外部环境中的潜在病毒无处不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被外部环境污染 的运输车是病毒从猪场外部进入猪场内部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猪场外部建立专门 的洗消中心,对进出猪场的车辆进行彻底地清洗、消毒和烘干是防疫重点。洗消中心最好建立在距离猪场附近 3km 左右。若距离猪场太远,清洗消毒后的车辆在 洗消中心到猪场的路上存在再次污染的可能性;若距离太近,车辆携带的非瘟病毒可能 导致猪场周围的环境载毒量增加。但是建立一个设施完备的洗消中心的成本在 300 万 元到 500 万元,这对于绝大数猪场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并且选择合适的地点上报 政府进行土地审批整个流程并不简单,因此难以做到在每个中小养殖场附近都建立设施 完善的洗消中心,企业一般会在县级范围内建立 1~2 个洗消中心进行车辆的首次彻底 清洗,再到猪场外的定点洗消中心进行二次清洗。洗消中心功能区域分明。标准的洗消中心一般分为 3 个区域:预处理区、清洗区和高温 杀毒区,共包含值班室、洗车房、干燥房、物品消毒通道、人员消毒通道、动力站、硬 化路面、废水处理区、衣物清洗干燥间、污区停车场及净区停车场等单元。除此之外, 目前国内在防控上取得一定成效的企业都在洗消中心中建立了检测实验室,对水质、消 毒剂等洗消工具进行监测,同时对消毒效果进行检测评估,以此确保洗消效果。 专车专用,不同用途的车辆对应不同的洗消流程。猪场主要使用的车辆有拉猪车辆、拉 饲料车辆、专用中转车辆、拉粪车辆等等。从我们草根调研了解到的防疫做得较好的企 业来看,车辆的整套洗消流程会耗时 4 到 5 小时。以拉猪车辆为例,车辆先前往统一的 洗消中心进行彻底清洗,然后再到定点洗消中心(猪场外洗消中心)进行二次清洗。清 洗完成后再依次进行消毒、干燥、采样送检。检测合格后才能靠近猪场,并按照“车辆 靠场消毒”流程进行二次消毒、烘干以及对车辆活动所有区域进行消毒。整个洗消过程 全程录像以此确保所有细节达到标准。场外洗消中心可以快速、有效地创造“清洁、干 燥、高温”的环境,使得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快速失活,同时还以猪场为中心,形成由 外到内的多层生物安全防护圈,环境载毒量从猪场外部到猪场内部生产区逐步减少。与 此同时,拉猪车辆的运输路线会提前规划,明确路途风险并避开高风险区域。每辆车辆 都会配备 GPS 定位系统,专人随时监控和检查每辆车的使用情况。1.2 场内保障系统—内查净化 猪场作为猪群生活的地方,是防疫基础设施改造的重点,也是监控和检测的重点。非洲 猪瘟是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的传播方式有虫媒传播、体液传播和人车带毒传播等。其中, 虫媒传播,可通过蜱虫、蚊子、牤、螯蝇等传播,并且非洲猪瘟病毒在这些昆虫中能够 长期保持活性;体液传播,可通过猪肉制品、血液和精液等传播;带毒传播,被病毒污 染的饲料、水源、器具,甚至是农场工作人员的衣服,以及受污染农场附近的空气都是 潜在的传染源。非洲猪瘟爆发后,不少大规模企业立即启动了猪场升级,隔断式猪舍改 造、安装空气过滤系统及防虫防鼠防护栏,并且在重要位置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控等等。 只有从源头上杜绝传染源,切断传播路径才有可能创造出无病毒猪场。疫情的侵扰对猪舍从环境控制到布局设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牧原自主研发的 通风、温控、饲喂高度自动化的全封闭式现代化猪舍,原本已足以为猪群提供洁净、舒 适、健康的生长环境,但仍无法完全保证将非洲猪瘟病毒隔绝于场外。非洲猪瘟爆发后, 牧原投资近 38 亿对猪舍进行了全面改造,从隔断式猪舍到进出风灭菌和独立通风、供 料方式、自动饮水加药系统都进行了全面升级。其中,将猪舍改造为隔断式猪舍进行猪 场多级隔离,舍内小环境控制更有利于防止疫病的交叉感染和外界病原的侵入;进出风 灭菌和独立通风可有效避免附着在空气中细小颗粒上的非瘟病毒原通过空气传播进入 到猪舍内部。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对猪场的全方位把控是持续创造高健康的猪场环境的必要条件。 例如,新希望的猪场区域是被严格划分的。整个猪场分为宿舍楼、食堂、猪舍、妊娠舍、 产房、后备舍、隔离舍、污水处理区、废水处理区、中转舍、保育台、上猪台、出猪台 等,通过双区域设计,进行分类管理。所有工具禁止跨区域使用,所有员工尽量避免跨 区域工作,每个区域之间都设有消毒设施,员工进出每个区域都要进行消毒。并且,所 有关口和位置都安装了摄像头,接入视频网络监控平台,确保监控区域完整、信号良好, 可即时/回看视频信息。专人至少每 2 天检查 1 次摄像内容并有检查记录,处罚违规行 为相关人员。与此同时,能过滤 PM2.5 的空气过滤系统以及防虫防鼠的猪场外围防护 避免了很多接触传染的隐患。为什么一般企业做不到:低水平的防控设施,巨额的改造费用,都是阻碍其进步的拦路 虎。行业内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偏低,普遍需要进行系统改造,而硬件设备的改造升级直 接牵扯到资金的投入,价格不菲,对一般企业现金流是不小的挑战,很难不折不扣全部 完成。叠加幸存者偏差造成的侥幸心理,行业内更多的考虑是分步实施或者打折完成, 比如需要买 3 台车,先买 1 台或者 2 台,但是生物安全不是做了 60%就能得到 60%的 收获,更多的是因为 40%的遗漏导致的瞬间归零,所以看企业的生物安全防控,我们 不应该只看他们做了什么,而更应该问他们还有什么没做。(2)饲料保障系统:无毒生产,安全配送 防控非洲猪瘟,饲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做到从原料、生产到配送各个环节不出漏 洞,环环相扣才能确保安全。非洲猪瘟可通过饲料传播,饲料原料及成品可被非瘟病毒 污染并具有传染性。来自美国相关机构对饲料原料所做的病毒存活性评估报告中,表明 非洲猪瘟病毒能在大多数原料(如豆粕、胆碱、狗粮和猫粮等)中长期存活。从选择安 全无毒的原材料,控制生产流程再到安排配送饲料至猪场,坚定落实各个环节的生物安 全措施,才能杜绝饲料成为毒源的可能性。2.1 饲料生产过程:无毒生产 采购来源清楚、质量可靠、不带病原的饲料原材料是生产安全无毒饲料的基础。原料安 全包括原料产地的选择、原料采购、储存及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措施。我国饲料原材 料(豆粕、玉米等)主要来自于小规模种植的农户,而农户家玉米等原料一般在公路或 马路进行晾晒,很容易出现运猪车或其它进出疫区的车辆等车轮碾压而导致原料感染上 病毒的现象。我们草根调研也了解到,一些养殖企业在采购饲料原材料时也会明确避开 山东等地,因为山东等地很多地区都是在公路上晾晒玉米。加之,如今疫情尚未完全稳 定,潜在非瘟病毒无处不在,因此选择优质主产区的原材料,不采购在坪场或路边晾晒 的原料,尽量从国库购买烘干和过风过筛的干燥原料可以极大提高采购原料的生物安全 性。采购的饲料原料应采用专业原料运输车辆运输,避免运输过程感染上病毒。运输前车辆 应彻底消毒,车辆要封闭通风且防鸟防尘。运输路线也应提前规划,尽量选择最短路线, 缩短运输时间,避开高风险区,如疫病爆发区、屠宰场、发病猪场等。接收原料是饲料 厂生物安全很关键的一步。原料运输车辆的轮胎大概率会接触到各种病毒和病菌,运输 车辆进厂必须要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烘干,并且原料也需要进行非瘟病毒检测和毒素 检测,以保证原料的安全性,避免原料带入非瘟病毒。同时,原料仓库要保持干燥、通 风,并做好防鼠措施,避免生物带病毒进入原料。对采购入库的原料要在标准原料库内 静置 60 天以上,在保持通风干燥的前提下,采取熏蒸消毒方式进行熏蒸消毒,全面消 除原料带毒。高温和干燥可以快速的灭活非洲猪瘟病毒。生产安全是防控非洲猪瘟饲料环节中最重要 的环节,成品饲料很难有效进行消毒处理,饲料带病毒就会直接危害生猪。2018 年 8 月,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发现后,闫之春博士依据美国的防控经验推出了 85℃高温制粒 防空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措施在随后对农户的防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行业普遍采用 3 分钟、85℃高温制粒的方式进行非瘟防控。同时,饲料无菌装袋在 装袋封包过程中,尽量采取全机械自动化,减少人员接触,确保装袋封包过程中不会感 染病毒。国内饲料厂防疫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内部自供饲料安全保障性高。目前,我国的饲料厂 规模差异较大,企业管理水平和饲料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养殖企业选择外购饲料相对 于企业自供饲料会承担更大风险。根据我们草根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某规模企业在非洲 猪瘟爆发后甚至设立了猪料专业工厂。饲料专业工厂只生产猪饲料,含独立的原料和成 品仓库,从投料口到成品仓不会受到其他原料或饲料的污染。像牧原这样的自繁自养规 模化企业在疫情发生后也立即将饲料厂改造成了全封闭式。疫情发生前,牧原很多子公 司的办公地点就设立在当地的牧原饲料厂中。疫情发生后,公司立即将子公司的办公地 点移出饲料厂,将饲料厂的防护等级提升到养殖场防控水平,人员进出饲料厂进行严格 消毒,内部生产环节严格把控。并且,将饲料厂进出通道分开,进出车辆走专用路线, 避免净、脏车辆路线交叉,形成交叉感染。2.2 饲料配送过程:安全配送 非瘟疫情的爆发,对饲料的配送车辆到配送路线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中潜在的病 原防不胜防,成品饲料在配送到养猪场的过程存在路途感染风险。饲料厂应使用专用饲 料配送车,配送车应该保持干燥、密闭。配送车辆在装料出厂前和到达配送地后都应进 行彻底清洁、消毒和干燥。同时,车辆驾驶员也应进行相应的洗澡和消毒,并且避免在 配送过程中随意下车与外界环境接触。配送路线尽量选择较短路线,缩短配送时间。避 开高风险区,如疫区、屠宰区等。因此相比于外购饲料,大规模企业的专供饲料厂无论 从配送路线的优化还是从配送过程的把控都更能切实有效地达到非洲猪瘟防控标准。场外饲料运输车辆需要和猪场内部的车进行对接,以此确保将病毒隔绝于猪场外。我们 通过草根调研了解到,场外的饲料运输车是无法进入猪场内部的,规模企业几乎都设置 了中转专用车辆用于在场外物资消毒场所和猪场大门之间封闭运送物资。一些养殖场甚 至建造了中转料塔,增加饲料的储存时间来进行检测,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饲料运输 车到达猪场中心饲料仓围墙外指定位置前,车辆需在洗消中心按规定清洗、消毒、烘干。 车辆检测合格后再停到猪场中转料塔区域墙外的指定停车位置,连接饲料运输车输送管 道和中转料塔接料口直接将饲料卸载入库。为什么一般企业做不到:高频次运输以及复杂流程带来的效率降低,是行业必须要面对 的难题。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看,饲料的高频输入是养殖场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对于 公司+农户模式而言,饲料的威胁甚至能够排在首位,因为农户每年进出猪都只有两批, 但是饲料几乎是每周或者半个月都要配送一次,感染风险很高。中小规模企业很少有自 配饲料厂,多为合作模式,纵然都已显著提高了生物安全措施,但是运输过程存在的风 险和复杂流程带来的效率降低,都是行业必须要面对的难题。(3)检测系统:实时监控,及时检测 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分为两个重要阶段: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局部感染是检测非瘟病 毒的重要时机。前者主要发生在口腔等咽喉部位,后者则形成严重的病毒血症。这两个 阶段并不是缺一不可的,多数猪群往往仅仅发生局部感染。口腔内局部感染阶段也是非 洲猪瘟窗口期检测的重要时机,从窗口期感染到全身性感染(病毒血症)需要具备一定的 条件,较长的窗口期呈现也为净化非洲猪瘟提供了防控时机。实时监控,是实现传染病控制原则“早、快、严、小”的重要保证。窗口期感染阶段, 生猪开始出现厌食,呕吐、体温逐渐增高到 40℃以上,四肢无力,躺卧懒动。依靠员 工监管及时发现异常现象,采集唾液及时检测,根据不同的CT值判断疫情不同的阶段, 以此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据了解,某规模企业在非洲猪瘟以前,一位养殖员可以负责10000 头猪的养殖,而如今仅负责 1000 头到 1500 头猪,以便对猪群的监测更全面到 位。目前国内的规模化企业几乎都在猪舍内安装了监控,便于及时全方位了解猪群的健 康状态。快速准确的检测结果是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的基础。在规模养殖场内部设立检测实 验室基本上已成为规模化企业的标配。我们调研了解到,某龙头养殖企业在全国范围内 已设立20多个中心检测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配备了检测仪器,全部采用荧光定量PCR, 确保检测的准确有效。一个设施齐备的中心检测实验室的投资大概在 100 万左右。同时, 在每个聚落养殖场内部都设立了快检实验室,快检实验室只配置 PCR 检测仪,用于疫 病的初步快速检测。快检实验室基本上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出检测结果。如果检测结果存 疑再送检中心实验室。整体评估,准确率可以达到 98%-99%。通过及时检测,早期发 现,早期剔除,定点拔牙保证大批猪没有问题,将损失降低到最小。为什么一般企业做不到:PCR 实验室门槛高,如何尽早发现疑似感染猪只仍是难点。 非洲猪瘟可以在群内传播,但场间、场内、舍内、群内病毒传播非常慢,这是拔牙的理 论基础。快速检测系统的搭建是成功拔牙最重要的前提,同时需要专业的人士进行操作, 这对于中小散户而言成本过高。而如何在早期尽快发现疑似感染猪只,这是需要一系列 的科学实验来证明的结论,行业认知差距很大不一,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到了现在还有很 多企业拔牙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需要足够样本进行经验总结,很 多企业根本没有这么多的试错机会。(4)资源调动能力:率先掌握先进成熟的防疫方法,防控措施有效落实 4.1 以史为镜:率先掌握先进成熟的防疫方法 规模企业邀请国外专家传授疫病防控方法,指导防控流程。相比于散养户,规模企业具 备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邀请到国外防疫专家实地指导防疫细节,传授防疫经验。非洲猪 瘟虽然在中国是首发,但是在国际上已有超过 100 年的历史。巴西,西班牙等国家几十 年来通过生物安全防治已基本根除疫情,这些国家具备丰富的防疫经验。从我们了解到 的情况而言,早在 2018 年 11 月份左右,国内的上市公司就率先邀请在俄罗斯经历了 完整疫情的专家到公司讲授防疫和复产的整个系统工程工作和各项细节。如何有效将国 外防控经验和案例复制到我国,同时根据猪场的特色来进行改进,这对于企业资源整合 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谁能够最先将这一套体系搭建完成,谁就将会在未来的 发展过程中掌握先机。非瘟病毒无孔不入,防疫措施落实细节才能保障安全。养猪已成为系统性的工作,而非 瘟防疫不仅是对防疫方法的选择,更是对细节的考验。在国外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企业 才了解到检测猪场消毒是否彻底的方法是通过检测猪场中金黄色葡萄球杆菌的含量来 判断,而不是通过 PCR 检测非洲猪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杆菌在环境当中的耐受力比 非洲猪瘟病毒更强,如果连金黄色葡萄球杆菌都检测不到,那么就说明非洲猪瘟病毒已 经几乎被消灭干净。同时也是和国外专家交流,公司才了解到用喷火枪对猪场消毒的时 候,需要在墙面上喷洒一层水,等水快干的时候,再用火枪进行喷射消毒,这样能够利 用水蒸气杀死墙壁里面的病毒。4.2 政府支持:防控措施有效落实 在国家推进规模化养殖的背景下,规模化养殖企业更易获得政策支持。我国特有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企业在落实很多措施时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比如,新希望在非瘟疫情爆发后自行出资几百万元,将公司猪场三公里内的 110 余户农户的猪场全部清 理掉,这不仅需要资金作为基础,更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如今,三公里清场已成 为规模企业的防疫标配,清场防控落地执行的背后是规模企业与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 环保政策叠加非洲猪瘟导致我国生猪养殖产能大幅下滑,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生猪养 猪,规模养殖是我国生猪养殖大力推进的目标,相比于散户养殖,规模企业在资源调动 以及获得政府支持上具有更大的优势。洗消中心对选址要求较高,规模企业具备更强的资源调动能力。洗消中心在防疫中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洗消中心对选址要求较高。洗消中心选址应尽量建设在猪场 3 km 附近,距离其他动物养殖场/户大于 500m。设计符合“单向流动”原则,保证污区和净 区分离,避免交叉污染。考虑风向、排水等具体细节,保证污区处于下风向,外部排水 由净区排向污区,并设置污水处理区。然而,场外选址因土地性质和用途等问题,审批 过程复杂。相比于中小养殖场而言,规模企业具备更强的资金实力以及资源调动能力来 确保洗消中心的落地建设。为什么一般企业做不到:顶尖企业接触顶尖资源,对病毒特性认知最深刻,方能最早实 现有效防控。养猪早已不是一门简单落后的生意,本次非洲猪瘟来了之后更是抬高了行 业门槛,特别是对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理解,头部企业往往能够最快速度找到国内外合适 的专家学习,这是一般企业很难办到的。而当前现状也表明这些企业的防控进步最快, 就像我们一直强调的是,行业内的大型规模企业最终都会学会非洲猪瘟的防控方法,但 是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代价学会,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这其中重要的就是知己知彼, 只有熟悉了病毒才能明确防控方向,也只有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才能针对性的补强,实 现有效防控。(5)人员管理:合理的分工与培训,精细化的激励与监控 人是非洲猪瘟防控的最大变量,是防控成败的关键,员工不打折扣地坚决落实防控措施 是做好生物安全的保障。非洲猪瘟防控是系统性的工程,在整个防疫链条中 可以说人 是最难管的,但是人也是最关键的。防控落实效果取决于不同职位上员工的协调情况, 而不是各自的简单加总。人员管理是劳动力、资本、激励、培训等方面的综合体现,非 洲猪瘟防控要求员工具备强把控力和强执行力,这就离不开合理的分工和培训,同时精 细化的管理离不开精细化的激励和监控。5.1 合理的分工与培训:专人专用,系统培训 专人专用,定点负责,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在于有效的组织管理以及措施的落地执行。从司机、消毒人员、料库人员、兽医、段长再到饲养员等等,不同职位不同职责,不同 区域不同管理,才能有效提高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效率。比如,通过我们的草根调研了 解到,某企业在非瘟防控中制定了各级生物安全关口的流通标准,猪场制定了五大类的 风险载体,100 多个风险控制点,商品猪六大类的风险载体,大约是 50 多个风险控制 点,饲料厂 60 多 个风险控制点,对于每一个细小的点位,都安排专人负责,及时发 现问题及时处理。人员的消毒、隔离、进出不同区域等都有一套完整而标准化的流程。 扁平化的管理结构、专人专用、专人负责的理念使得企业在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上效率 很高,最终取得的防疫效果也处于行业前沿。系统培训,提高员工疫情防范意识,确保员工掌握疫病传播知识,提高防控效率。人员 培训过去一直认为是场长或技术人员的事情,其实不然。要把非瘟拒之门外,不让其进 入猪舍,这涉及到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包括门岗、司机、消毒人员、料库人员、兽医、段长、饲养员。因此,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至关重要。一方面使全体员工了解猪的基本 情况,二是掌握疫病传播知识,三是了解非洲猪瘟的症状。如果发现疑似非瘟的病猪, 不建议解剖。譬如母猪不吃料,很容易发现,发现得越早,定点清除的猪越少,给猪场 造成的损失越小。5.2 精细化的激励与监控:以人为本,合理监管 员工防疫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较大,人性化的关怀和福利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防疫是持续不间断,需要高度集中力的工作,对于防疫一线人员是较大的考验。良好企 业文化的耕织,才能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比如,牧原的师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实 现了新员工的快速成长,更提高了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加深了员工和企业的情感链接。 与此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某些规模养殖企业推出了为员工切实考虑的管理手段。对不同 的年龄层次的员工提供不同的福利。比如,满足年轻员工对网络的要求,对于健身的需 求,包括运动场所,台球,篮球场所,员工宿舍都是标准间来配置,极大地提升生活的 便利性和空间。对中年职工就是安排夫妻工,食宿全部公司提供。同时还有假日的集体 活动,小型的比赛,竞技类的网络比赛等等。具备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合理的激励机制叠加合理监管更有利于组建和培养高素质的员 工队伍。我们通过草根调研了解到,部分规模企业根据防疫效果制定了激励机制。比如, 如果饲养员及时发现出现疫情的猪会得到一定奖励,负责的猪群没有发生任何疫情也会 得到一定经济奖励等等。经济奖赏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 猪场都安装了摄像头,有专门的小组 24 小时进行监控,确保没有异常发生,一定程度 上的监管也可以有效避免员工惰性。随着防疫意识的觉醒、做事情和走流程越来越有条 理,未来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也会逐渐下降。为什么一般企业做不到:行业现代化管理意识薄弱,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企业家少之又少。 人员的管理归根到底是企业家对人性的洞察和理解,在非洲猪瘟的大背景下,还需要企 业灵魂人物对生物安全具备清晰的认知,而能够将管理和专业结合到一起的企业家少之 又少。我们听到太多的关于老板不懂防控将问题归咎于员工,或者制定过于严格的措施 导致防控不可持续,或者老板不懂分享导致员工有意引入病毒这样的案例。特别是在养 猪这样一个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现代化管理意识还很淡泊的行业,员工的有效管理可以 说得上是行业顺利实现防控的一大短板。(6)亿元起步的养猪业门槛 通过梳理头部企业的现代化养殖场的资源投入情况,我们发现,存栏 1 万头的母猪场基 础投资至少 1 亿元以上,年出栏 10 万头的育肥场基础投资至少 1.3 亿元以上。存栏 1 万头的母猪场:占地面积在 13 万平方米以上,相当于 18 个足球场大小;在猪 场建设上,即使保守按照 1 万元/头的投资额计算,单场投资 1 亿元;另外,按照生物 安全防控的要求,每 3 头母猪需要配备一套空气过滤器,单过滤器 300 元/套(只占成 品售价 1/3-1/4) ,若按整套过滤器成品价格 1000 元计算,万头母猪场的过滤器投资需 330 万左右,并且普遍的更新周期为 2 年。年出栏 10 万头的育肥场:占地面积在 27 万平方米以上,相当于 38 个足球场大小;按 照单头 1100 元的投资额,猪场建设需投入 1.1 亿元;每 5 头肥猪需配备一套空气过滤 器,对应该项投资 2000 万,更新周期 2 年。在产业完全升级后,我国或只需要 7 万个现代化养殖场,对应单场 1 万头的规模。我 们认为,每种技术的应用都有一定的规模门槛,从当前的猪场饲料运输、PCR 实验室 配备,再到未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都需要猪场达到一定规模后才更具经济效 益。当达到一定规模后,配套优秀的疫情防控能力,猪场将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更好 的适用性、更低的养殖成本)。若以此为模板扩展到全国,未来行业或许只需要 7 万个 养殖场,对应单场 1 万头的规模,大场可能在 10 万头。同时,由于我国土地集约效率 更高,未来不排除出现单场规模更大的养殖场,目前楼房养猪的模式便是土地高度集约 使用的一个缩影。三、什么样的公司能在本轮危机中脱颖而出?1、什么样的公司能在疫情中率先走出来? 在第一轮疫情的冲击下,几乎所有公司都受到非洲猪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 和建立防控能力的速度有着明显差别,我们认为以下四个点将有助于上市公司减少损失、 建立防控、快速扩产。i)现有产能和分布:产能越大,公司风险则相对分散,不会因为一些意外事件而被 “一锅端”,也将更有助于延长公司的反应时间和学习时间。目前,具有百万头以上出 栏能力的企业,基本都是多地布局,也助于他们在防控中可以集合更多的实操经验。同 时,对于投资于他们的资本来说,风险也更加可预判可估量,使得他们在做产能升级和 扩张的动作不会因为资金匮乏而变形,这也是个决定性的因素。反面例子是,行业由于 小农思想众多,危机面前投资畏首畏尾,容易导致方向错误。ii)公司资金实力:由于很多疫情都是自己内部处理,并不能拿到全额补贴,因此自 身的财务状况,将决定公司承受亏损的能力。在行业困难的时候,反而很多地方都会用 到大量资金,比如购买运猪车,清场 3 公里的散户,提高员工福利增强责任感、建设新 产能的能力、进行猪舍改造升级的能力等等,充足的资金也将降低公司疫情感染带来的 复合风险。iii)公司学习能力和管理水平: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的实施原理其实并不难,难的是 短时间就将复杂业务给标准化、规模化,并一以贯之的执行下去,这里面就涉及深入细 节的管理和考核。同时猪场恢复生产也是一个很考验细节的过程,可能一个地方没做好, 就会导致整个复产的失败。因此具备更强管理水平的公司在未来无论是降低感染风险, 还是恢复产能上都将具有显著的优势,纪律最严明的部队在作战时将有更大的获胜概率 和比例。iv)公司调动资源的能力:非洲猪瘟在我国是首发,很多防控的细节和措施我们并不 清楚,但是在国外已经存在成功的经验和例子,如何将他们这一套经验和案例复制到中 国,同时根据自己场的特色来进行改进将会十分重要,这里面就涉及到各种资源整合的 能力,谁能够最先将这一套体系搭建完成,谁将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掌握先机。2、什么样的公司有望实现快速扩张? (1)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突出 技术驱动型的董事长和高管团队作为灵魂人物发挥作用:企业家真正对养猪技术有理解, 同时坚决推进生物安全道路。以牧原为例,秦英林董事长深耕养猪行业二十多年,对行 业理解非常深刻,这为公司坚决执行生物安全防控扫清了很多障碍。在这次非瘟疫情前, 董事长及其夫人仍在一线学习,非瘟后,他们整天专研,亲自督查指挥,一场硬仗打下 来,才迎来接下来的巨大发展机会。可以说,牧原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以技术驱 动为核心中的核心,尽管在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但是由于对技术、对行业、对环境的深 刻理解,企业也不断地解决了新问题。高效的管理和执行体系:有了好的顶层设计之后,接下来考验的便是企业的执行力度和 管理能力。非瘟防控的所有细节最终都要依靠一线员工来落实,这便要求企业有非常强的执行文化。大型集团近几年在大规模招聘大学生进入养殖行业,同时利用自身管理体 系和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模式培养新员工,将员工打造成适合公司文化和公司发展 模式的螺丝钉。这样经过系统培养的员工素质普遍较高,能够较好的理解并落实公司的 管理指令,对疫情防控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看到互联网、数字化、传感器 等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出现后,大规模的场开始具备较强的一线员工管理手段,在非瘟 防控的过程中,实时监控等技术的运用便在企业监督员工执行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这样一个更为先进的管理赛道上,企业能力彰显的更加淋漓尽致,管理边际更为宽广。公平而到位的结果激励:如何使一线养殖人员在封闭的环境中长期保持积极性,这与公 司的激励机制密不可分。例如新希望与农户的权责利关系划分明确,对于猪场出现问题 后具有一套清晰的责任划分机制,而对于养殖成绩优秀的农户公司也不吝奖赏,在达到 公司要求的上市率基础上,超出部分实行额外的奖励。如此一来,农户既能放心干也能 积极干。再如牧原内部实行的“公司+场长”模式,场长及各个分管总监(营养、兽医、 财务、防疫等)依托总部平台的力量,努力将自身猪场的利润提高,并且利润考核、精 细化考核深入每个员工内心,解决好管理问题,技术适用性的高天花板就完美地显现出 来了。(2)资本的支持能够到位 在资本的支持下,企业才能做到快速扩张。目前产业资本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市场格局:长期来看,本行业的超大市场空间、低效产能占比极大,农户占比 80%以 上,整个行业朝着规模化转型升级的方向确立无疑,优势企业发展空间很大。防控能力:目前行业内符合生物安全的场占比不到 10%,即使是规模企业间的分化也 越来越明显。能将猪养活的企业才能迎来更多的融资机会和加速成长的契机。生产模式:毫无疑问科学生产战胜迷信、体系战胜孤军奋战、工业化封闭式生产战胜开 放传统式生产模式。企业规模:规模大并且产能布局分散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强完全成本:完全成本可以反应公司的质地,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在生猪这个产品无差 异化的市场里,低成本优势永远都是企业坚固的护城河。育种体系与现有保存的比例:国内大多数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育种体系,特别是原种猪, 主要依靠进口,受制于国外。在遭遇非瘟的洗礼后,现有种猪保存比例很大程度上会决 定企业未来的扩张速度和扩张质量。如牧原的二元轮回育种体系下种猪的自我调节能力 很强,在周期的不同阶段,种猪规模可以做到伸缩自如,当行业景气时迅速增加母猪数 量,而当行业低迷时收缩种猪群并借此提升种群质量。科学养猪的时间长度:小农生产多以经验式为主,经济效益不高。发展现代养猪生产必 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养猪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充分挖掘企业降本增 效的潜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满足以上条件的企业不多,这意味着资本可支持的标的并不多,其主要集中在头部企业。 这也是目前行业主体间扩张速度快慢分化较明显的原因之一。 (3)资源的储备足够提前 资源的储备需足够提前。由于母猪本身生产周期的存在,土地储备流程长耗时多,人才 也需要时间培养,因此企业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这些养殖要素的储备都需要提前布局。 目前头部几家企业的要素储备已经足够支撑几千万头的出栏量,并且现在仍在大规模储 备资源,待资本到位后扩张仅仅是时间问题。在资源储备充足的基础上,还需要企业具备稳定工艺的能力,从建设到项目验收,需要 一环扣一环的稳步推进,这要求企业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套独立、成熟的体系存在。以牧 原为例,目前公司各个部门就是一个独立运营的小单元,人才培养等均已自成体系,才 足以支撑公司如此快速的扩张。比如牧原光是猪舍设计团队就已经有上百人了,可以针 对全国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方案。再比如公司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涉及到 拿地,也需要专门的人专门的体系才能又快又好完成目标。有了成熟的体系后,结合垂 直管理模式,分、子公司的场都可以从总部得到很多的支持,所以底下的养殖场职能便 相对简单一些。目前我们观察到,在行业恢复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下,具备以上几个条件的头部优势企 业已经开始加速扩张。以 2020 年 2 月为例,行业能繁母猪增量 35 万头,而单牧原一 家每月增量就有十几万头,加上新希望头部两家企业 2 月能繁母猪增加绝对值接近 20 万头,占全行业恢复值 57%左右,可以说大型企业依旧是产能恢复的绝对主力。3、什么样的公司有望长期 ROE 领先于行业? 长期猪价取决于行业平均成本与社会平均回报率,过去龙头企业 ROE 在 25%-30%, 普通养殖户只有 10%左右。尽管供给主体在逐步变化,但平均生产成本并没有显著下 降,行业的回报率就不会明显变化,且在育种、母猪、采购、资金、资源获取等多个方 面,大企业相对于农户的优势并不一定会缩小,目前正在显著扩大。我们认为,未来十 年,非洲猪瘟长期存在的基础上,防疫成本和死亡成本的抬高、企业成本显性化和人力 成本的上升都是传统模式必须面对的挑战,这个转型期间,行业平均成本一定程度上是 抬高的,而对于掌握核心能力(充足的母猪+固定资产+合理的产能布局+防控水平+管 理水平)的企业来说,其在工业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快速进步赛道上,成本下降速度 更快,回报率有望不降反升。 由于硬件设备的投入、种猪质量较差以及人力成本的刚性上升等原因,未来五到十年行 业成本可能很难回到过去 13.5 元/kg 的水平,与之对应的,猪价大概率也无法回落到过 去 15 元/kg 的均值。假设行业成本 15 元/kg,猪价均值 16-17 元/kg,以牧原为代表的 优势产能成本保守降到 11 元/kg,其头均利润可以稳定在 600 元/头左右。当养殖规模 达到 5000 万头以上,其均衡利润 300 亿级别,对于这样一个极具成长性的企业,即使 长期均衡 PE 在 15-20 倍,对应市值 4500-6000 亿,前景可期。值得关注的是,未来随着养殖企业往下游不断延伸,其有望获得更多环节的利润。并且 由于掌握了生产端资源,养殖企业在未来下游肉产业链重建的过程中将处于强势地位, 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份额。以美国为例,由于美国的消费习惯以肉制品为主,因此下游 在整个猪肉产业链上处于强势地位,在利润分配上,下游利润不断增长,而养殖端利润 则停滞不前。中国的发展路径与美国非常不同,吃鲜肉的消费习惯使得产业链上的养殖 企业相对强势。我们认为,国内的养殖龙头在往下游延伸时,由于其掌握了生产端资源, 收猪比例高,因此屠宰效率会更高,对于他们来说屠宰业务也是可以赚钱的。并且由于 下游对高品质农产品始终是稀缺的,这些企业在销售环节有望拥有一定的溢价。同时, 随着中间商的去化,其利润份额可能继续提升。近期,招商农业团队携手新希望在北京 地区展开了一次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的猪肉团购活动,结果显示,部分产品在以低于市 场价一半的价格出售的情况下,综合毛利率接近 10%,仍然远高于面向 B 端 5%-6%的 毛利率,这说明中间商的利润是非常丰厚的,未来养殖企业在这些环节的可作为空间很 大。近期,牧原股份、新希望等龙头企业陆续提出聚落式一体化经营概念,实现集中饲养、 饲料加工、肉食品加工、有机肥、无害化处理等一应俱全、多位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如牧原股份位于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和湍东镇董堂村的楼房式养猪综合体项目,预计 总投资 50 亿元,总占地 2205 亩。项目囊括了 21 栋楼房式全空气过滤“三防猪舍”, 年可出栏生猪 210 万头;年产 72 万吨饲料加工线;年屠宰生猪 210 万头肉食品加工生 产线。同时,配套有机肥、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在“饲、养、加”一体化模式下, 未来光是养殖环节到屠宰环节的运输、消毒、检测、在途损耗、猪贩子利润等方面节省 的费用,就能为企业增加每头 200 元以上的利润。再以白条市场为例,假设牧原未来生 产环节的成本下降至10元/kg,与之对应屠宰后的白条成本可能在11-12元/kg的水平, 而白条的市场价格常年都在 18 元/kg 以上,这些都有望在未来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利润 空间。其本质是在这样一个效率如此落后的行业里,龙头企业一直在引领整个产业链的 升级,这个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最终都会体现在头均利润上。4、关于估值的思考:独立产业趋势叠加估值折价,低估机会弥足 珍贵 三方面体现金猪确定性,独立产业趋势叠加估值折价,低估机会弥足珍贵。 (1)整体流动性:世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各国都采取降息等手段保障流 动性充裕,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优质资产的潜在收益率已经是本轮下跌前的 1.3-1.5 倍, 我们认为足以覆盖不确定性风险。并且,猪肉需求非常刚性,人们足不出门也要想方设 法购买,与经济环境的关系并不明显;猪肉供给的恢复也非常缓慢,本质取决于行业转 型升级的速度,目前来看各方面差距仍然很大,仅有 10%的产能可以做到相对优秀。 这样相对独立的产业趋势,充裕的流动性环境,港资逆势增持牧原、新希望,我们认为 此时机会已经远大于风险。(2)企业盈利:刚需+行业景气度向上,高盈利高持续性属于少数公司经营的阿尔法。从 18 年非洲猪瘟到现在,整个行业去产能 60%,猪价超过 30 元/公斤已经半年以上, 但复养的速度非常慢。2019Q4 整个行业的母猪增长共 8-9 个百分点,但伴随着的是行业乱打疫苗、非洲猪瘟在北方地区反反复复爆发以及三元回交效率降低,实际产能恢复 还要打个折扣。叠加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整个行业在饲料运输、母猪运输和销售以及 补栏上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迟疑。工地复工对行业复产有一定的影响,复养的速度是越来 越慢的,我们估计整个一季度复养的绝对值可能比去年四季度还要下一个台阶,1、2 月的环比恢复速度再下台阶,不足 2%。由此,乐观估计,今年 8 月以前,生猪供给可 能都难以环比正增长,全年高价已是定局,悲观估计,或到 2021 年 2 月前供应仍然是 非常紧张的。另一方面,行业扩产资源是结构性分布的,散户在这个阶段没有资金、合适的场地、科 学的方案,也没有信心完成复养,历史上多轮猪周期证明,即使没有非瘟的干扰下,行 业恢复也需要 3 年,何况如今。而个别公司在出栏量上实现高速增长,未来三年的利润 或节节攀升,本质就是他们的防疫、成本远优秀于行业整体,且短期无法复制。(3)估值:超级成长股的内涵,周期股的估值。以长期 ROE-PB 的角度来看明显低估, 过去十年牧原 ROE 均值 28%,股价运行的底部区间在 PB 4-6 倍左右,未来十年非洲 猪瘟反反复复长期存在的背景下,我们认为长期 ROE 有较大抬升空间,PB 底部运行 区间保守估计 6-8 倍,今年年底净资产 600 亿以上,按照当前的资本开支力度,不排除 将达到 800 亿以上,对应当前市值空间非常可观。以头均盈利能力的角度看,过去十年牧原头均利润 350 元/头,未来由于产业升级慢, 学习速度非常有限,其自身的进步速度又处于快车道上:先是封闭式新场占比提高带动 成本向 10 元/kg 以下靠拢,再是智能化楼房养猪(聚落式肉食综合体)带动效率天花 板的打开,向更低成本、更高全产业链效率进军,保守估计能带来 200 元/头的稳定利 润,举个例子,白条在这轮周期里,最低价都有 18 元/kg,而生产成本就是生猪完全成 本加 1 元/kg 左右,更多环节可以产生效率差异,增大长期头均盈利能力。以 600-700 元/头均利润预计,随着企业不断扩产,对应长期盈利水平会沿着 150-300-500-700 亿级别攀升,在成长阶段,给予 PE 估值 20-30 倍已经比较保守,预 计今年 3000 亿已是底部区间;在成熟阶段,伴随着远期资本开支投入比例下降,自有 现金流喷薄而出,分红比例大幅上升,均衡 PE 估值保守也有 12 倍,市值空间也非常 可观。……(报告来源:招商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来源:格隆汇机构:长江证券、报告要点 无关乎猪价,中国生猪养殖产业正发生两大积极变化:(1)在整个生猪养殖-屠 宰-终端产业链中,上游养殖业的集中度正主动和被动的快速提升,预计将超过 中游屠宰业,这将导致养殖业话语权增强并带来产业链利润地再分配。( 2)非 洲猪瘟常态化已成定势,生猪养殖产业进入“高壁垒、高投入、高回报”时代。 综合上述两大积极变化,我们判断,具有竞争优势并且正快速扩张的中国生猪 养殖集团中长期投资回报正越来越具吸引力。基于此,我们重点推荐牧原股份。 上游养殖的集中度将超过屠宰业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我们判断:中国上游养殖业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并超过中游屠宰业,形成上游 生猪养殖环节话语权提升,以及由此导致的利润分配不断向上游转移。对比美 国,之所以在美国生猪养殖-屠宰-终端产业链中,养殖业利润微薄,核心原因之 一即是中游屠宰业集中度远高于上游养殖,形成屠宰领域的寡占市场,挤压上 游养殖利润,导致产业链利润分配向中下游转移,同时也导致美国中游屠宰业 向上游加速整合。反观中国,由于中国屠宰产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割据特征, 集中度总体并没有因为其向下游拓展能力强,容易形成品牌识别度等优势而实 现快速整合和提升。因此,中国屠宰业并未形成寡占市场和强话语权。反而正 在发生的是: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的肆虐,中国生猪养殖业格局正经历较大变化, 散养户加速退出并很难大规模恢复,龙头企业因为土地、资金、防疫水平快速 提升,预计中国养殖业前五大企业市场份额在 2020 年将超过屠宰业并继续提 升,并将逐步形成上游的高集中度,从而在产业链利润分配中具有更强话语权。 中国生猪养殖业进入“三高”时代意味着什么? 我们判断,生猪养殖业已进入“三高”时代,即高壁垒、高投入、高回报。非 洲猪瘟常态化背景下,落后产能的中小养殖户仍会持续退出;实现生物安全防 控高投入,并且形成完善防疫体系建设的自繁自养一体化企业采用物理隔离、 采取唾液进行 PCR 基因设备检验并结合拔牙的方式已实现猪场非洲猪瘟等疾 病的有效防控。对比美国养殖业,养殖高度专业化分工,带来企业竞争趋于同 质化,这是导致美国养殖业头均盈利式微的原因之二。而非洲猪瘟疫情导致中 国养殖产业走向与美国养殖业迥异的另一个方向—差异化。因此,中长期来看, 中国养殖业的头均盈利这一核心指标,不同模式和不同的企业会显著分化。我 们判断,以牧原股份为代表的管理优秀、防控方式占优的自繁自养一体化企业, 竞争优势正在持续扩大,其快速扩张战略将加速推进。这一类大规模养殖集团 亦将代表未来行业先进产能和发展趋势,亦将享受行业高壁垒下的高回报红利。风险提示: 1. 生猪价格上涨不达预期; 2. 上市公司出栏量不达预期。
来源:陆家嘴大宗商品论坛作者: 雷轶 陈晗 摘要养猪本就是一门重资产、重资源、重技术、重人力、高门槛、融合多个学科技术的复杂生意,非洲猪瘟的爆发使得行业门槛进一步提高,不具备人才、资金、技术体系的个体户或将难以在未来的竞争中与集团型企业抗衡,亿元起步的行业门槛将会颠覆人们对养猪的认识。站在行业重建的起点,本文复盘了非洲猪瘟的显性、隐性影响,对未来产业趋势提出了明确的趋势:“金猪十年”,以详实的篇幅阐述这门生意为何不容易,也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当下节点,我们继续强烈推荐代表未来产业升级方向的工业化封闭式养猪龙头:牧原股份、新希望。非洲猪瘟的影响:产业重建,转型升级,金猪十年作为世界第一养猪大国,我国生猪养殖环节传统养猪户占比高,生猪调运频次高、养殖密度高(全球的7倍),但规模化、现代化、封闭化程度、生物安全防范意识都很低,使得非洲猪瘟在我国爆发后快速蔓延且控制难度较大。并且,非瘟爆发后,业内尝试各种偏方、疫苗,卖假药发国难财的现象层出不穷,更进一步地暴露了整个行业的低效和无序。此外,由于核心群损失、三元回交效率大打折扣等原因,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生猪生产效率都将面临较大幅度的下滑,将导致行业成本居高不下。长期来看,成本最低、有助于全产业效率提升,并且能够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肉的产业形态已经非常明确,就是必须走向“工业化封闭式、自繁自养自宰、集中饲养、就地屠宰、冷链运输”。工业化封闭式保障了防控的稳定性;自繁自养自宰保障了体系配套的稳定性;集中饲养解决了效率与管理的痛点;就地屠宰使得疫情风险得到就地控制,冷链运输更加保障食品安全。目前,工业化封闭式的自繁自养模式在养殖环节中已经逐渐展现出优势,正在形成产业方向,但囿于资本、母猪、土地等资源的匮乏,也缺少有能力在短期能迅速扩产的企业,因此,产业升级的速度相对有限,优秀企业的红利期将持续较长时间。其中,优势企业已经进入快速扩张的高速通道,并将引领整个产业链环节关系的大规模重构,典型代表即为牧原股份、新希望。如何才能防控住?迈入亿元起步的行业门槛从国外的经验和国内短暂的尝试来看,生物安全是最有效,也是长期成本最低、安全隐患最小的防控方法。目前,国内优势企业依靠生物安全战胜非瘟的案例越来越多,更是坚定了我国走生物安全路线的信心。如何做好生物安全?这其中难度有多大?我们认为是一个由硬件到软件,由猪场到人员的全面升级过程,必须要足够的资本投入,并且头部效应明显,养猪业的优势产能已经迈入亿元起步的投资门槛。从国际防控经验以及结合国情来看,做好生物安全防疫需要同时具备五大条件:硬件投入、饲料保障系统、及时检测系统、资源调动能力以及人员管理。通过本文详细的阐述和举典型的负面例子,将更加理解防控的难度所在。什么样的公司能在本轮危机中脱颖而出?在第一轮疫情的冲击下,几乎所有公司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和建立防控能力的速度却有着明显差别,我们认为产能相对大和分布区域相对广、资金实力、学习能力和管理水平、调动资源的能力等方面将在非常具体的层面影响企业的心理和实际动作,进而影响后续防疫和扩张成绩。而技术驱动型的董事长和高管团队作为灵魂人物发挥作用、高效的管理和执行力、公平而到位的结果激励这三点尤其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否高效防好非洲猪瘟,并进入扩张的快车道。在此基础上,资本的支持能够到位,资源的储备足够提前,才能保障企业的扩张既有速度又有质量,层层苛刻的挑战最终筛选出来的强者毕竟是少数,而他们目前正全力抢占市场份额,所有后来者、外来者都将必须经历过相应的过程才能进步。在这个纯供给侧洗牌的巨大而古老的市场里,强者总是能在巨大的变化中把坏运气转化为机遇,再把机遇牢牢把握住并沉淀成实力,在过去三十年的每轮猪周期里无不如此,反反复复。什么样的公司有望长期ROE领先于行业?长期猪价取决于行业平均成本与社会平均回报率,过去龙头企业ROE在25%-30%,普通养殖户只有10%左右。尽管供给主体在逐步变化,但平均生产成本并没有显著下降,行业的回报率就不会明显变化,且在育种、母猪、采购、资金、资源获取等多个方面,大企业相对于农户的优势并不一定会缩小,目前正显著地扩大。我们认为,未来十年,非洲猪瘟长期存在的基础上,防疫成本和死亡成本的抬高、企业成本显性化和人力成本的上升都是传统模式必须面对的挑战,这个转型期间,行业平均成本一定程度上是抬高的,而对于掌握核心能力(充足的母猪+固定资产+合理的产能布局+防控水平+管理水平)的企业来说,其在工业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快速进步赛道上,成本下降速度更快,回报率有望不降反升。投资建议:在这样的一个市场空间每年三万亿的低效率产业里,我们认为非常有机会诞生1家5000亿市值、1-2家3000亿市值的农业食品企业,建议长期关注与持有。具有较强长期成长逻辑的卓越养殖企业二季度即将放量增长,其迎来的或是长达多个季度的量价双升蜜月期,量增的可持续性、确定性和始终领先于行业的成本优势将是投资的主线条,一线龙头有望加倍复制其在2017年的独立行情走势,强烈推荐及早布局牧原股份、新希望,关注温氏股份等。关于估值的思考:三方面体现金猪确定性,独立产业趋势叠加估值折价,低估机会弥足珍贵。1、整体流动性:世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各国都采取降息等手段保障流动性充裕,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优质资产的潜在收益率已经是本轮下跌前的1.3-1.5倍,我们认为足以覆盖不确定性风险。并且,猪肉需求非常刚性,人们足不出门也要想方设法购买,与经济环境的关系并不明显;猪肉供给的恢复也非常缓慢,本质取决于行业转型升级的速度,目前来看各方面差距仍然很大,仅有10%的产能可以做到相对优秀。这样相对独立的产业趋势,充裕的流动性环境,港资逆势增持牧原、新希望,我们认为此时机会已经远大于风险。2、企业盈利:刚需+行业景气度向上,高盈利高持续性属于少数公司经营的阿尔法。从18年非洲猪瘟到现在,整个行业去产能60%,猪价超过30元/公斤已经半年以上,但复养的速度非常慢。2019Q4整个行业的母猪增长共8-9个百分点,但伴随着的是行业乱打疫苗、非洲猪瘟在北方地区反反复复爆发以及三元回交效率降低,实际产能恢复还要打个折扣。叠加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整个行业在饲料运输、母猪运输和销售以及补栏上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迟疑。工地复工对行业复产有一定的影响,复养的速度是越来越慢的,我们估计整个一季度复养的绝对值可能比去年四季度还要下一个台阶,1、2月的环比恢复速度再下台阶,不足2%。由此,乐观估计,今年8月以前,生猪供给可能都难以环比正增长,全年高价已是定局,悲观估计,或到2021年2月前供应仍然是非常紧张的。另一方面,行业扩产资源是结构性分布的,散户在这个阶段没有资金、合适的场地、科学的方案,也没有信心完成复养,历史上多轮猪周期证明,即使没有非瘟的干扰下,行业恢复也需要3年,何况如今。而个别公司在出栏量上实现高速增长,未来三年的利润或节节攀升,本质就是他们的防疫、成本远优秀于行业整体,且短期无法复制。3、估值:超级成长股的内涵,周期股的估值。以长期ROE-PB的角度来看明显低估,过去十年牧原ROE均值28%,股价运行的底部区间在PB 4-6倍左右,未来十年非洲猪瘟反反复复长期存在的背景下,我们认为长期ROE有较大抬升空间,PB底部运行区间保守估计6-8倍,今年年底净资产600亿以上,按照当前的资本开支力度,不排除将达到800亿以上,对应当前市值空间非常可观。以头均盈利能力的角度看,过去十年牧原头均利润350元/头,未来由于产业升级慢,学习速度非常有限,其自身的进步速度又处于快车道上:先是封闭式新场占比提高带动成本向10元/kg以下靠拢,再是智能化楼房养猪(聚落式肉食综合体)带动效率天花板的打开,向更低成本、更高全产业链效率进军,保守估计能带来200元/头的稳定利润,举个例子,白条在这轮周期里,最低价都有18元/kg,而生产成本就是生猪完全成本加1元/kg左右,更多环节可以产生效率差异,增大长期头均盈利能力。以600-700元/头均利润预计,随着企业不断扩产,对应长期盈利水平会沿着150-300-500-700亿级别攀升,在成长阶段,给予PE估值20-30倍已经比较保守,预计今年3000亿已是底部区间;在成熟阶段,伴随着远期资本开支投入比例下降,自有现金流喷薄而出,分红比例大幅上升,均衡PE估值保守也有12倍,市值空间也非常可观。风险提示:突发大规模不可控疫病,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极端气候灾害导致农作物大规模减产推升粮价,上市公司感染非洲猪瘟,出栏量不达预期,国家调控猪价。正文部分一、非洲猪瘟的影响:产业重建,转型升级,金猪十年非洲猪瘟作为全世界最严重的猪病之一,最早于1921年在肯尼亚被首次报道发生,在其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已经被证明不可治疗、致死率高达100%,且暂时无安全有效的疫苗。截至目前,全球共有60多个国家发生过ASF或者检测到病毒,已经笼罩着全球70%左右的生猪产能,如何防控非洲猪瘟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大课题。因为临床表现与普通猪瘟类似,故名非洲猪瘟,但两种病毒却完全不同。非洲猪瘟病毒属于DNA病毒(普通猪瘟为RNA病毒),且由于病毒转录的蛋白质过多,病理复杂,当前无有效疫苗,扑杀和生物安全是唯一防控手段。联合国粮农组织描述其具有迅速在全球蔓延的可能性,它也是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规定的一类动物疫病。我国猪肉年产5400余万吨,产量占全球一半,是当之无愧的猪肉消费第一大国。目前全国共有着近4000万户的养猪农户,叠加上游疫苗、饲料业,下游的屠宰、运销产业,就业人口众多,年总产值接近3万亿,是农业中单品最大的子行业。作为世界第一养猪大国,我国生猪养殖环节传统养猪户占比高,生猪调运频次高、养殖密度高(全球的7倍),但规模化现代化封闭化程度低、生物安全防范意识低,导致非洲猪瘟在我国爆发后快速蔓延且控制难度较大。1、显性影响:产能去化远超以往,行业低效本质暴露无遗非洲猪瘟病毒一方面导致大量生猪死亡,另一方面引起了大面积的恐慌抛售,使得产能大幅下降。根据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生猪存栏相较于非瘟前下降近40%,截至2020年1月底,我国能繁母猪存栏相较于非瘟发生前下降35%,均远高于过去每一轮周期底部去化幅度。产能去化幅度如此之大,充分暴露了行业低效的本质。据统计,2017年,我国1-49头存栏规模的散户占比高达95%,但其年出栏量占比约35%。多数散养户的猪舍较为简陋,往往在后院或者家庭房屋的一角,堆砌几面矮墙便形成了一个猪舍,并且猪舍设施落后,由此导致生产水平也比较低下。同时,散户的生物安全理念匮乏,大部分主体实行“有免疫、无防疫”的养殖方式,有些养殖户甚至出现猪鸡混养、人猪混住的情况。非洲猪瘟发生后,真正贯彻生物安全防控的养殖主体少之又少,行业里尝试各种偏方、疫苗,卖假药发国难财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再次充分暴露了行业低效的本质,整个生猪产业已经到了需要重建的时刻。2、隐性影响:效率降低、成本抬升,高效复产道阻且长非洲猪瘟疫情除了造成生猪死亡,产能持续去化等显性结果外,还造成了一系列令人无法忽视的隐性影响,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生猪生产效率或面临较大幅度的下滑,进而导致行业成本居高不下:比如核心群的损失到三元回交带来的PSY、MSY等核心生产指标显著下滑;养殖过于分散带来的饲料等环节的成本上升;猪场员工长期封闭式管理的不可持续性带来的人力成本上升。这些痛点均反映了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低效、分散的本质,更为本质的是:整条养殖产业链上的工作人员,其科学素养有较大提升空间。核心种猪群受损严重,影响行业长远的成本降低。非洲猪瘟爆发后,不仅仅是商品猪和父母代受到疫情的冲击,我国核心种猪群(原种猪和纯种猪)的损失同样惨重,许多核心场猪群损失一半以上,未来即使有安全有效的疫苗上市,核心群的重建工作也会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至少需要5-10年时间。同时,我国育种体系也将不得不适应非瘟短期难以消除的局面,在达到生物安全防控要求的基础上,猪群的性能测定等工作将减少,导致育种工作面临倒退的风险。凡此种种,最终都会导致我国核心群的效率下降明显,其影响是行业长远的成本抬升。非瘟打乱了行业正常生产节奏和管理流程,使得养殖场PSY、MSY、配种成功率等核心指标大幅降低。以涌益咨询数据为例,其通过跟全国各地区猪场及相关生产部门交流,发现非洲猪瘟后,全行业母猪产仔率及产仔成活率均有所下降,MSY多数在17-18水平,比非瘟前下滑了30%。同时,相比于正常母猪,三元回交的母猪效率大幅下滑,配种成功率甚至腰斩到30%-50%,MSY降至12头/年,远低于正常二元母猪。我们认为养殖核心指标的降低相当于给行业去产能加了杠杆并且延缓了产能恢复的速度,使得终端肉猪供应更加短缺,也拉开了行业不同主体之间的成本差距。简单来算,当前我们认为行业产能去化超过30%,如果再考虑到MSY等核心指标下降30%,其实我们产能去化达到惊人的51%。因此行业养殖效率降低是导致未来生猪供给短缺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养殖效率降低,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成本抬升。为防控非洲猪瘟,养殖企业增添了很多生物安全防疫措施,之前流畅的运转流程被打破,行业养殖成本普遍大幅提升,根据各个公司披露的交流纪要可以得知行业内上市公司完全成本普遍增加在2-3元/kg以上,有的甚至上升10-20元/kg。但对于优势产能来说,其养殖成本的增加是短期的结果,部分优秀企业目前成本已经开始下降,预计年底成本将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以牧原股份为例,其2019年一季度商品猪生产成本同比增加了1.13元/公斤,成本的增加主要源自于生产环节的部分技术指标出现下滑(占比40%),人工方面的成本增加(占比约30%),饲料因为高温制粒导致的成本增加(占比20%),公司固定资产投入费用化(占比10%)。对于这些成本增加项我们进行单独分析:1、生产环节的部分技术指标出现下滑(占比40%),19年Q4已经大幅改善:通过和行业内人士交流我们了解到技术指标出现下滑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猪场硬件设备的改造,施工对猪群生长、繁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一个非洲猪瘟到来后,生产环境&;流程的大幅变化,猪场需要时间适应,导致整个生产流程变慢。比如消毒液对猪群会产生应激,更加严格的消毒流程(进出猪场都需要严格的消毒,时间短则2天,长则4天),更加繁琐的销售流程(需要将猪先运到外部中转,然后车辆消毒再返回猪场进行二次调运)等,这些都使得猪场整体的运转效率、母猪的生产性能和肉猪的生长性能受到影响。但是这些短期增加的成本已经在19年四季度随着猪场环境趋稳以及新的生产流程更加流畅之后大幅降低。2、人工方面的成本增加(占比约30%),出栏量提升后增加的人力成本将得到摊薄。为了生物安全的考虑,增加人员的隔离措施,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生产人员津贴补助等措施均增加了养殖环节的人工成本,经测算占生猪养殖成本增加额的30%左右。预计2020年Q2牧原出栏放量后,增加的人力成本有望得到摊薄。3、饲料因为高温制粒导致的成本增加(占比20%)。增加了饲料厂加工环节的高温处理措施,增加了养殖场饲料中转及高温处理设施,进而增加了饲料成本,经测算占生猪养殖成本增加额的20%左右。这部分成本属于永久性抬升,短期来看下降幅度不大。4、公司固定资产投入费用化(占比10%)。公司主动提升生物安全硬件基础设施,总投入的一部分计入当期制造费用,大部分形成固定资产以折旧的形式计入生产成本,经测算约占生猪养殖成本增加额的10%。自非瘟发生以来,经过一年的摸索,牧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防控体系,且成效显著,完全成本已经由2019年7-8月峰值的15.21元/kg下降至Q4的13.23元/kg,是全行业第一个稳定成本并趋势性下行的企业,保守预计2020年底成本将回到非瘟前11.5-11.7元/kg的水平。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里不少养殖主体在非瘟爆发后并未走生物安全路线,而是寄希望于疫苗和使用各种药物,最终导致猪群更高的死亡率以及生产效率的持续下降。据了解,目前行业里不少主体因为使用了所谓的白瓶苗后成本已上升至20元/kg以上,甚至是30元/kg以上,并且这些猪场在使用疫苗后由于无法区分疫苗毒和野毒,已经无法回头重新走生物安全路线,而被动转型将面临更大程度的挑战,养殖是一个长流程复杂业务,又是活人管活物,若从头建立一整套工业化封闭式的生产体系,必然需要5-10年时间,高效复产之路道阻且长。3、未来趋势:模式升级、产业重建、金猪十年长期来看,成本最低、有助于全产业效率提升并且能够保证消费者吃上放心肉的产业形态非常明确,就是“工业化封闭式、自繁自养自宰、集中饲养、就地屠宰、冷链运输”。工业化封闭式保障了防控的稳定性,自繁自养自宰保障了体系配套的稳定性,集中饲养解决了效率与管理的痛点,就地屠宰使得疫情风险得到就地控制,冷链运输更加保障食品安全。未来,养殖企业可能会大量自建或收购屠宰场,屠宰环节便如自己的饲料厂,属于大宗商品生产环节之一,其产能利用率会达到较高水平,具有效率优势。模式升级:目前来看,工业化封闭式的自繁自养模式在养殖环节中的优势已经逐渐展现出来,并形成产业方向,现在仅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很多企业正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认为,自繁自养模式具有长期的比较优势,其集约化效率高,并且在食品安全控制、产品品质稳定、人力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一些设备和技术都有一定的使用门槛,例如检测实验室的配备,需达到一定养殖规模后配备才具备经济效益,自繁自养集约式饲养更容易取得更高的效率。虽然行业的重建已经开启,但是由于缺乏大量的资本、母猪、土地,缺乏短期集合这么多资源的有能力的企业和主体,行业升级的速度相对有限,未来需要更多的政策和资本支持,模式升级或将是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不变的主旋律。产业链重构:在非洲猪瘟和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下,我们需要以更加科学的方式处理好人与动物的关系,整个中国的肉类产业链正在面临一个大规模重构的机会。过去的模式是小生产、大流通以及先产后销的传统农业,这里面充满了博弈和低效,不仅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升级,同时也不利于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效用。因此,站在产业重建期的起点,优秀企业正引领整个产业链的转型,未来下游的屠宰、加工、流通、品牌多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其中诞生的新盈利点也定将层出不穷。金猪十年:金猪十年,是工业化转型期的黄金十年,未来十年行业技术指标虽然在稳步向前,但成本的显性化是传统模式必须面对的挑战,这个转型期间,行业平均成本是抬高的,若社会平均回报率相对稳定,猪价的中枢也有望抬高,具有工业化优势的企业可实现成本的下降,其回报率是不降反升的。养猪业门槛其实很高,行业工业化转型需要时间。十年前,巨头普遍认为养猪黄金期只有十年,但十年过去了,回报率不降反升。如今,龙头展望未来,与我们的看法一致:“金猪十年”。我们思考原因是为什么?因为只有长时间专注于养猪的优秀企业才更知道:做到低成本养好猪并达到可复制的境界,需要涉及的问题太多、太复杂,且多数意想不到,越摸索越发觉门槛高、细节复杂、人才稀缺。优秀企业花了十年甚至二十年时间才摸索出一套可复制的体系,行业整体工业化转型则需要更长时间。供给主体企业化,效率集约要求提高。未来十年,企业制的供给占比会明显提升,或许能达到30-50%,但企业制的生产涉及更多的显性成本,人力成本刚性上涨,农户的碎片时间、土地、资金都要涨价,消费者对猪肉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凡此种种都将抬高行业的生产成本。对于企业来说,人工效率最高、土地效率最高、管理效率最高的工业化养猪模式是转型的必由之路,但这个模式的门槛极高,不少企业需要走弯路,有任何一方面不到位就会导致生产成本比农户更高,行业平均成本因此抬高,而具有工业化优势的企业在整个行业的工业化转型期间会有更高的超额收益。关键问题探讨1:“公司+农户”和自繁自养模式的防控效果孰优孰劣?“公司+农户”和自繁自养模式在这轮周期中都将实现进化,无论猪舍等资产属于公司还是属于农户,只有足够工业化封闭式高效率的养殖方式才是未来方向,自繁自养产能增加需要大量的资本和非常精细化系统化的管理能力,而传统农户则缺乏合适的土地、技术体系等,他们能升级的比例仅10%(预计),各有瓶颈,但长期来看,自繁自养将成为主流,上市公司层面已经形成方向。在我国,养殖模式一般分为自繁自养的一体化模式、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以及散户的外购仔猪自育肥模式。这一轮周期中,由于散户本身在猪场硬件投入上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其非洲猪瘟防控效果上市场预期较为一致,但是对于规模场的自繁自养模式和公司+农户模式在非洲猪瘟的防控优劣势上存在明显的争议。有人认为自繁自养因其将所有环节都纳入自身管理体系下,因此防控更有优势;有人认为公司+农户模式养殖更为分散,因此风险更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两种模式都将在非洲猪瘟的侵扰下实现自我升级,共同保障我国猪肉供给。这是由我国土地资源,消费习惯,国际经验共同决定的。非洲猪瘟到来之后,“公司+农户”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第一是合作农户猪场的硬件投入不够,生物安全境况堪忧。第二是农户较为散漫的养殖习惯使得非洲猪瘟病毒存在大量的可乘之机入侵猪场。这两点使得部分农户和公司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损失,导致合作户退出。但是我们去行业草根调研了解到,由于非洲猪瘟导致行业存栏大幅降低,仔猪和母猪价格不断攀升,叠加销售流程更加麻烦,很多散养户买不到仔猪,同时自育肥后续疫情风险仍在,导致很多养殖户选择和集团公司合作,因此短期来看“公司+农户”模式会面临困难,但并不是十分严重,最重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的软硬件水平,若能达到理想标准,防控成功率也能达到90%以上,但的确条件苛刻。土地资源和消费习惯决定“公司+农户”模式未来一定会继续存在,农户需要加大投入并自我升级。我们认为由于土地资源和消费习惯的限制(很多地方没有足够连片的土地给集团企业自繁自养),“公司+农户”模式一定会继续存在,是未来保障居民猪肉消费的重要力量。但是在未来合作的过程中,公司和农户都要进化,公司需要抓紧时间找到一套适合该模式的防疫方案,为农户养殖提供全方位支持。农户必须要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将生物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愿意给猪场进行升级改造,只有这样,公司和农户的损失才能降到最低。同时由于猪场投入具有规模经济性,未来我们会发现合作农户的养殖规模会越来越大,专业程度也会不断提升,向自育肥场靠近。自繁自养模式需要加大硬件投入和人员管理防控风险,同时利用足够多猪场分散风险。自繁自养模式在非洲猪瘟防控上最大的优势在于几乎所有的养殖环节都是置于公司自身管理体系之内,很多措施都可以依靠对员工的管理实现高质量落实。其弊端是由于单场规模太大,一旦出现疫情,损失较重,同时由于销售频次偏高,与外界风险源的接触较多,不利于疫情的防控。针对这两个问题,自繁自养养殖场普遍采用加大硬件投入(猪场设备升级、车辆升级等)、合理规划分区(在场外建中转站、洗消中心等)、加强流程管理(脏净分区、单向流动、防止交叉)等措施降低猪场风险。而单场规模过大对于猪场数量少的企业来说的确存在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但是如果企业猪场数量足够多,这个风险可以被大大平滑。以行业内以自繁自养模式为主的上市公司牧原股份为例,其猪场数量远超过300个,完全可以平抑单场规模过大的风险。规模越大,效率也越高,但对能力的要求也越高,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关键问题探讨2:做好非瘟防控是否意味着一定要降低单场规模?自繁自养模式由于规模经济性,会优先倾向于成片土地进行发展,许多公司的土地便是按照这个方向进行储备的。叠加非洲猪瘟并非毫无办法,在国际上也有多个国家净化的案例,因此没有必要在非洲猪瘟出现后立马降低单场规模,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未来收益可能都不合算。目前我们看到国内防控优秀的企业不但不会降低单场规模,未来可能还会坚定不移地提高单场规模。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公司+农户”模式和自繁自养模式在我国土地供应偏紧,消费热鲜肉的大背景下,二者必将长期并存。但是在疫情的洗礼下,只有加大猪场投入,提升生物安全防疫意识的公司&;农户才能存活下来,而规模经济性决定了无论是“公司+农户”模式还是自繁自养模式都将助推行业平均规模和集中化程度快速提升。4、政策建议2018年8月以来,非洲猪瘟持续爆发,行业已处于重建状态,在这个充满了人性善恶交织的过程中,学习到许多关于人类、动物的疫病知识与历史,愈发敬畏自然、敬畏未知,不断去思考我们该如何和动物更好地相处?据统计,我国每八个月就会出现一种新型动物疫病,其中接近一半是人畜共患病,怎么保护好动物,也就等同于怎么保护好人类自己。如今,当我们站在巨大的供给缺口上,我们期待未来整个畜禽养殖行业可以更加坚决地向“集中饲养、就地屠宰、冷链运输”迈进,而不是现在的分散饲养、活猪运输上千公里、人与活禽在市场频繁接触的业态,饲养过程应当全封闭式、工业化,不要因为短期紧张而舍弃更大的长期利益。我们把动物照顾得更好,也就是把自己照顾得更好。同时,绝大多数疫情都具有相似的传播特征,研究清楚ASF也为我们防控其他疫情提供了经验。(1)坚决采取领先于疫情发展的隔离措施目前,我们控制动物、人类传染病的主要手段是疫苗、诊断试剂、药物,但这里面的创新还是太少(首先是对周围国家已经发生的问题(ASF)没有提前预演;其次是创新速度赶不上新问题的发生;或者说没有新问题出现就不能研究,这样更不可能解决),在面对一些我们短期无法攻克的病菌时,我们必须第一时间坚守最基本的防疫原则:隔离(生物安全),人与动物的隔离、动物与动物的隔离。否则,可能会丧失最佳的防疫时机,我们要避免陷入“只有疫情更严重才会投入更大防疫资源,然后再度错失防疫次优时机”的负面循环中。(2)隔离不是一刀切封锁,而是得体系性配套宏观层面上,封锁流通对于ASF疫情防控是非常有必要的,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的确较难,农户追求短期利益而钻空子,导致猪与病毒的流动加速,这对我们的启示是政策补贴要足额且及时到位,相关资源(医疗等)要足够倾斜于此,执行时不能一刀切,个体流窜要坚决杜绝叠加恰当引导,否则效果可能相反;微观层面上,生猪行业工业化封闭式程度远远不够,生物安全执行困难。这一年多,我们在一线深度调研了非洲猪瘟的发展走势,了解各家企业的防疫心路历程,从确立防疫方向到制定可执行的防疫方案,再到过程的执行和监控反馈,最终成绩的体现和结果激励,全都是企业家事必躬亲的活,他要求企业在短时间内把复杂业务流程快速标准化并形成经营模式,再推广并严格执行,这对企业家、中层管理干部、基层员工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而这一切还需要建立在足够合格的硬件基础之上(工业化封闭式猪舍)。若不采取这样的方式,则疫情较难控制,散养户赌博式复养的高概率失败持续地消耗着个人积蓄和社会资本(资源:土地、人员、资金)。由于没有科学的兽医体系,病急乱投医盲信所谓的神药,最终导致疫情爆发、猪场阳性(用“药”后没有回头路可以走),对外抛售病猪也增加了行业整体风险。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坚决打击在这个节点散布谣言、卖神药、“发国难财”的不法分子,尤其加大对农村的宣传力度,将生物安全(卫生体系)的软硬件和重要性进一步升级。(3)检测能力必须快速跟上,紧急建立更强有力的流行病监控体系2018年8-12月,由于生猪养殖业还没有找到特别好的检测手段,对疫病做不到可知,也就有点无所适从。2019年1月开始,随着生物安全经验的积累和检测技术和产能的跟上,3个月左右时间龙头企业便做到可知可控,但整个行业的检测能力直至今日都未跟上。我们应该学习西班牙防控ASF的经验,紧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流行病监控体系,尽快做出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持续针对阳性环节做清除、消毒,必定能做到可防可控。(4)烈性病其实好防,切断传播途径必须众志成城非洲猪瘟是接触式传播,又是个烈性病,一个潜伏期短的烈性病其实相对容易防控,它的再传染系数R0一般不会太高,但这也取决于中国养殖密度、封闭式程度、场之间的联系程度等因素。2018年12月,我们根据俄罗斯的非洲猪瘟疫情研究推测,养殖场之间的传染系数为2-3,传染周期是10天,疫情达到高峰的时点大约在疫情爆发后的半年到一年之间,当易感染的猪群减少、行业整体生物安全水平明显提升、环境中病毒浓度降到一定低点之后,疫情爆发数量将加速减少,这三个指标是重要观察对象。事实的确如此,非洲猪瘟在我国的传染系数更高、传染周期更短、可感染的猪数量更多,于是我们看到了今天的去产能现状。切断传播途径必须是众志成城才能做得更好,易感动物密度高的地方更加要主动配合政策,减少流窜,降低再传染系数。(5)聚集规模与卫生体系的匹配人类历史上的城市化带来了高效化、人群聚集、供给聚集、效率提高,但负面因素带来的公共卫生和疫情问题、公用设施不足问题、管理难度增加与拥堵等等,人类也曾面临非常多种疫情的挑战,往往聚集的程度越高、相关卫生体系脱节越大的时候,面临的挑战越大,恰似今天非洲猪瘟的情况。曾经,巴黎甚至有上百年时间没有清洁饮用水(而民众并不知道),这同样也是聚集规模上去了,但配套的技术和设施不到位,以霍乱为代表的各种疫情难控,和今天国内猪业非常相似。我国购买全世界的种猪、原料,请全世界的专家来中国,很多猪病进来后难以清除,而且多数场在2-3年内会发病一次以上,ASF的严峻性每一天都在超出预期,我们必须更加谨慎,不能有一丝侥幸。(6)为生猪产业特别强调:切勿盲目鼓励复养,赌博式复养不可取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散户复养成功率不到30%。我们不能为了短期的市场供应,鼓励不讲条件的“全民养猪”,这会为未来埋下更大的隐患。复养案例:安徽散户张某,其猪场在19年7月感染非瘟后清场。在随后的10月份,猪价快速上涨,形势一片大好,该老板兴起复养之心,在离原猪舍数百米外的地方重新建一排圈舍且进行严格的消毒,认为此次复产当万无一失。于是该老板以每头近4000元的价格引进了12头后备哨兵母猪进行试养,第一个月猪的长势良好,该老板很高兴,认为可以大规模复养了,刚准备大批进猪时,猪场又发病了,此次复养以失败告终。二、如何才能防控住?迈入亿元起步的行业门槛从国外的经验和国内短暂的尝试来看,生物安全是最有效,也是长期成本最低隐患最小的方法。并且,目前大企业依靠生物安全战胜非瘟的案例越来越多,更是坚定了我们走生物安全路线的信心。而如何做好生物安全?我们认为是一个由硬件到软件,由猪场到人员的全面升级过程,必须要足够的资本投入,并且规模效应明显。从国际防控经验以及结合国情来看,做好生物安全防疫需要同时具备五大条件:硬件投入、饲料保障系统、及时检测系统、资源调动能力以及人员管理。1、如何才能防住非洲猪瘟:生物安全是最有效,也是长期成本最低、隐患最小的方法(1)国外经验:疫苗研发难度大,必须靠生物安全国外疫苗研发:疫苗研发尝试众多,效果不尽人意。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非洲猪瘟疫苗研制已经出现多种技术路径,如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等,但最终的效果都不尽人意。早在1963年, R.J.Manso等发现通过猪骨髓细胞传代致弱非洲猪瘟弱毒疫苗可以抵御强毒株的攻击。但是,此种弱毒株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许多猪在免疫后都出现了副作用。其中,葡萄牙的50多万实验猪只中,有1/4出现了流产、肺炎、死亡等副作用。尽管多年来,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疫苗研发一直在持续,但是非洲猪瘟病毒体积庞大,抗原结构复杂的特点导致各种非瘟疫苗总是存在各种问题,研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难度非常大,至今为止所有非瘟在研疫苗均未能实现商业化。国外净化经验:必须坚决走生物安全路线,并辅以细致化的操作和严格的执行力。虽然非洲猪瘟的影响巨大,但也有部分国家将其成功净化,其中巴西和西班牙积累了大量的防控和净化的实践经验,成功控制非洲猪瘟,还保护了本国的生猪养殖产业。然而,也有一些防控失败的国家,如俄罗斯。通过对比3个国家的防控过程,我们发现,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是净化的基础,而成功的关键在于细致化的操作和严格的执行力。西班牙在其净化阶段可以做到对所有猪场进行血清学监测,巴西则通过搭建媒体平台以及大量的宣传交流,使得养殖场在猪场染病后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快速上报疫情;反观俄罗斯,其对疫病点的扑杀不够全面,也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转运控制,净化措施的实施效果立见高下。西班牙经验介绍:从1960年非瘟爆发,到1995年彻底根除,西班牙耗时35年。起初西班牙也同样寄希望于疫苗,但是失败的田间试验带来的教训是惨痛的。其非瘟防控的拐点始于198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1985年,西班牙颁布了ASF根除计划,控制ASF的策略发生重大变化,全国性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开始建立:1)建立流动兽医临床团队网络体系。2)对所有猪场进行血清学监测。3)提高饲养场及饲养设施的卫生水平。4)剔除所有ASF爆发点,对所有的非瘟病毒携带者进行安乐死,消灭所有感染群。5)对猪群的移动进行严格控制,交通工具也必须进行合适的冲洗和消毒。西班牙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庞大的物理隔离网络,非洲猪瘟的发生率大幅下降。到了1987年,全国范围内没有ASF临床报道的地区已经达到了96%以上,更加坚定了行业走生物安全路线的信心。此后,西班牙趁胜追击,颁布法律将全国分为ASF感染区和无疫血清监测区(2年内无ASF爆发),进一步缩小作战范围。到了1991年,ASF感染区又划分为2个区域,分别为至少1年无临床爆发但还有少量血清学阳性样品的地区,和感染区。通过不断的净化,1994年西班牙境内已经无ASF爆发报道。1995年10月西班牙正式对外宣布,ASF根除计划胜利完成。(2)国内情况:疫苗短期难突破,农业部已经开始倡导生物安全路线国内疫苗研发:目前国内的研究进展并未显著领先于国外,短期突破有难度。国内借鉴了近五六年来国际上发表的被认为有应用潜力的5种疫苗构建技术路线,对国内的毒株展开实验,最终发现其中1种疫苗达不到免疫效果,3种会导致接种猪只全部或部分死亡,剩下1种经过生物安全评估,发现存在同居感染现象,并且在连续传代的过程中出现了毒力返强。在排除欧美的现成方案后,国内采取了基因缺失方案,但是基因缺失疫苗的安全性问题难以评估。非洲猪瘟病毒多达22种基因型,强行推出基因缺失苗犹如在黑夜中打靶,有击中的可能,但安全性没法评估,缺失的基因在野外有可能被接回来。农业农村部已明确表态,生物安全防控是当前非瘟防控的关键所在。在2019年9月的记者招待会上,农业部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表示,“防控关键仍在于切实提高养殖场户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希望大家一定要转变思想观念,一心一意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切实落实防控责任,提高自主防疫意识。”同年10月份,农业部提出“在确保生物安全措施落地的前提下,支持疫区和发生疫情的养猪场尽快恢复生产,帮助养殖场户扩大生产”,在非瘟疫苗遥遥无期的情况下,农业部已经意识到生物安全才是当下防控非洲猪瘟的最有利武器。滥用疫苗将承担法律责任。目前为止,市面上未有商业化的非瘟疫苗,所谓“非洲猪瘟中试苗、自家苗、进口苗”等均为非法疫苗,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无法保证,特别是活疫苗,存在不可知的生物安全风险,且严重干扰和妨碍了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防控工作,农业部先后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制售使用兽用生物制品等违法行为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使用非洲猪瘟疫苗等违法行为的通知》等文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面排查,严厉打击各个集团企业、养殖场等非法制造、销售以及使用非洲猪瘟疫苗的违法行为,确保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有序开展,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目前大型养殖集团对疫苗的态度都非常慎重,并且行业内的主流声音也认为,短期内不会大规模推广疫苗,原因在于危险性很大,会损害到整个行业。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前期使用“非法疫苗”的效果并不好,使用疫苗后养殖成本已经抬升至20甚至30元/kg,并且长期隐患大,不利于产业效率的提升。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算,以2019年全国出栏量5.44亿头为基础,假设行业推出了一款疫苗,10%的养殖主体依旧坚持走生物安全路线,剩下90%依靠疫苗,即使按照极度保守预计使用疫苗后每公斤成本上升1元/kg,均重120kg,那么行业每年因为使用疫苗产生的效率损失为5.44*90%*1*120=588亿元。如果将这笔钱投入产业升级,按照每头1000元的投入,不出5年的时间,行业一半以上的产能都能得到升级改造,短期痛苦换来的是整个产业长期生产效率的提升。目前大企业战胜非瘟的案例越来越多,充分证明非瘟的可防可控,而生物安全则是迄今为止防控非瘟的唯一正确的路线。从2018年8月爆发第一例非瘟至今,部分优秀企业在与非瘟对抗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坚决贯彻生物安全路线,目前已经取得了丰富的防控经验,形成了成熟、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无论是牧原每个月十几万的留种速度和其成本的稳定下降,还是新希望的公司加农户部分在2019年12月实现了95%上市率,都证明了非瘟是可防可控的,而生物安全是目前为止防控非瘟唯一正确的路线。2、如何做好生物安全:由硬件到软件,由猪场到人员的全面升级过程一个真正优秀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其搭建必定是在科学的防控理念下,以合格的猪舍为载体,搭配强有力的执行文化尽可能将病毒挡在猪舍之外,落实到具体细节,我们认为这里面需要同时具备五大条件:硬件投入、饲料保障系统、及时检测系统、资源调动能力以及人员管理。(1)硬件投入:外入防堵,内查净化猪场作为猪群生活的地方,是防疫基础设施改造的重点,也是监控和管理的重点。非洲猪瘟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生物安全防控的目的是切断人与物作为媒介携带非洲猪瘟病毒。不仅是进入猪场的人或物可能造成非洲猪瘟的蔓延,猪场周边生物(如老鼠、蚊虫苍蝇、猫、狗等)都有可能作为传播媒介携带非洲猪瘟病毒。因此,做好场内外的保障系统,做到“外入防堵,内查净化”是生物安全防疫至关重要的环节。1.1场外保障系统—外入防堵洗消中心可有效提高“运输安全系数”,将非瘟病毒隔绝于猪场外。对猪场而言,活猪和饲料的进出都是无法避免的,而车辆作为运输工具会途经大量地方,在疫情尚未完全企稳的情况下,外部环境中的潜在病毒无处不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被外部环境污染的运输车是病毒从猪场外部进入猪场内部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猪场外部建立专门的洗消中心,对进出猪场的车辆进行彻底地清洗、消毒和烘干是防疫重点。洗消中心最好建立在距离猪场附近3km左右。若距离猪场太远,清洗消毒后的车辆在洗消中心到猪场的路上存在再次污染的可能性;若距离太近,车辆携带的非瘟病毒可能导致猪场周围的环境载毒量增加。但是建立一个设施完备的洗消中心的成本在300万元到500万元,这对于绝大数猪场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并且选择合适的地点上报政府进行土地审批整个流程并不简单,因此难以做到在每个中小养殖场附近都建立设施完善的洗消中心,企业一般会在县级范围内建立1~2个洗消中心进行车辆的首次彻底清洗,再到猪场外的定点洗消中心进行二次清洗。洗消中心功能区域分明。标准的洗消中心一般分为3个区域:预处理区、清洗区和高温杀毒区,共包含值班室、洗车房、干燥房、物品消毒通道、人员消毒通道、动力站、硬化路面、废水处理区、衣物清洗干燥间、污区停车场及净区停车场等单元。除此之外,目前国内在防控上取得一定成效的企业都在洗消中心中建立了检测实验室,对水质、消毒剂等洗消工具进行监测,同时对消毒效果进行检测评估,以此确保洗消效果。专车专用,不同用途的车辆对应不同的洗消流程。猪场主要使用的车辆有拉猪车辆、拉饲料车辆、专用中转车辆、拉粪车辆等等。从我们草根调研了解到的防疫做得较好的企业来看,车辆的整套洗消流程会耗时4到5小时。以拉猪车辆为例,车辆先前往统一的洗消中心进行彻底清洗,然后再到定点洗消中心(猪场外洗消中心)进行二次清洗。清洗完成后再依次进行消毒、干燥、采样送检。检测合格后才能靠近猪场,并按照“车辆靠场消毒”流程进行二次消毒、烘干以及对车辆活动所有区域进行消毒。整个洗消过程全程录像以此确保所有细节达到标准。场外洗消中心可以快速、有效地创造“清洁、干燥、高温”的环境,使得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快速失活,同时还以猪场为中心,形成由外到内的多层生物安全防护圈,环境载毒量从猪场外部到猪场内部生产区逐步减少。与此同时,拉猪车辆的运输路线会提前规划,明确路途风险并避开高风险区域。每辆车辆都会配备GPS定位系统,专人随时监控和检查每辆车的使用情况。1.2场内保障系统—内查净化猪场作为猪群生活的地方,是防疫基础设施改造的重点,也是监控和检测的重点。非洲猪瘟是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的传播方式有虫媒传播、体液传播和人车带毒传播等。其中,虫媒传播,可通过蜱虫、蚊子、牤、螯蝇等传播,并且非洲猪瘟病毒在这些昆虫中能够长期保持活性;体液传播,可通过猪肉制品、血液和精液等传播;带毒传播,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水源、器具,甚至是农场工作人员的衣服,以及受污染农场附近的空气都是潜在的传染源。非洲猪瘟爆发后,不少大规模企业立即启动了猪场升级,隔断式猪舍改造、安装空气过滤系统及防虫防鼠防护栏,并且在重要位置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控等等。只有从源头上杜绝传染源,切断传播路径才有可能创造出无病毒猪场。疫情的侵扰对猪舍从环境控制到布局设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牧原自主研发的通风、温控、饲喂高度自动化的全封闭式现代化猪舍,原本已足以为猪群提供洁净、舒适、健康的生长环境,但仍无法完全保证将非洲猪瘟病毒隔绝于场外。非洲猪瘟爆发后,牧原投资近38亿对猪舍进行了全面改造,从隔断式猪舍到进出风灭菌和独立通风、供料方式、自动饮水加药系统都进行了全面升级。其中,将猪舍改造为隔断式猪舍进行猪场多级隔离,舍内小环境控制更有利于防止疫病的交叉感染和外界病原的侵入;进出风灭菌和独立通风可有效避免附着在空气中细小颗粒上的非瘟病毒原通过空气传播进入到猪舍内部。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对猪场的全方位把控是持续创造高健康的猪场环境的必要条件。例如,新希望的猪场区域是被严格划分的。整个猪场分为宿舍楼、食堂、猪舍、妊娠舍、产房、后备舍、隔离舍、污水处理区、废水处理区、中转舍、保育台、上猪台、出猪台等,通过双区域设计,进行分类管理。所有工具禁止跨区域使用,所有员工尽量避免跨区域工作,每个区域之间都设有消毒设施,员工进出每个区域都要进行消毒。并且,所有关口和位置都安装了摄像头,接入视频网络监控平台,确保监控区域完整、信号良好,可即时/回看视频信息。专人至少每2天检查1次摄像内容并有检查记录,处罚违规行为相关人员。与此同时,能过滤PM2.5的空气过滤系统以及防虫防鼠的猪场外围防护避免了很多接触传染的隐患。为什么一般企业做不到:低水平的防控设施,巨额的改造费用,都是阻碍其进步的拦路虎。行业内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偏低,普遍需要进行系统改造,而硬件设备的改造升级直接牵扯到资金的投入,价格不菲,对一般企业现金流是不小的挑战,很难不折不扣全部完成。叠加幸存者偏差造成的侥幸心理,行业内更多的考虑是分步实施或者打折完成,比如需要买3台车,先买1台或者2台,但是生物安全不是做了60%就能得到60%的收获,更多的是因为40%的遗漏导致的瞬间归零,所以看企业的生物安全防控,我们不应该只看他们做了什么,而更应该问他们还有什么没做。(2)饲料保障系统:无毒生产,安全配送防控非洲猪瘟,饲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做到从原料、生产到配送各个环节不出漏洞,环环相扣才能确保安全。非洲猪瘟可通过饲料传播,饲料原料及成品可被非瘟病毒污染并具有传染性。来自美国相关机构对饲料原料所做的病毒存活性评估报告中,表明非洲猪瘟病毒能在大多数原料(如豆粕、胆碱、狗粮和猫粮等)中长期存活。从选择安全无毒的原材料,控制生产流程再到安排配送饲料至猪场,坚定落实各个环节的生物安全措施,才能杜绝饲料成为毒源的可能性。2.1饲料生产过程:无毒生产采购来源清楚、质量可靠、不带病原的饲料原材料是生产安全无毒饲料的基础。原料安全包括原料产地的选择、原料采购、储存及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措施。我国饲料原材料(豆粕、玉米等)主要来自于小规模种植的农户,而农户家玉米等原料一般在公路或马路进行晾晒,很容易出现运猪车或其它进出疫区的车辆等车轮碾压而导致原料感染上病毒的现象。我们草根调研也了解到,一些养殖企业在采购饲料原材料时也会明确避开山东等地,因为山东等地很多地区都是在公路上晾晒玉米。加之,如今疫情尚未完全稳定,潜在非瘟病毒无处不在,因此选择优质主产区的原材料,不采购在坪场或路边晾晒的原料,尽量从国库购买烘干和过风过筛的干燥原料可以极大提高采购原料的生物安全性。采购的饲料原料应采用专业原料运输车辆运输,避免运输过程感染上病毒。运输前车辆应彻底消毒,车辆要封闭通风且防鸟防尘。运输路线也应提前规划,尽量选择最短路线,缩短运输时间,避开高风险区,如疫病爆发区、屠宰场、发病猪场等。接收原料是饲料厂生物安全很关键的一步。原料运输车辆的轮胎大概率会接触到各种病毒和病菌,运输车辆进厂必须要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烘干,并且原料也需要进行非瘟病毒检测和毒素检测,以保证原料的安全性,避免原料带入非瘟病毒。同时,原料仓库要保持干燥、通风,并做好防鼠措施,避免生物带病毒进入原料。对采购入库的原料要在标准原料库内静置 60天以上,在保持通风干燥的前提下,采取熏蒸消毒方式进行熏蒸消毒,全面消除原料带毒。高温和干燥可以快速地灭活非洲猪瘟病毒。生产安全是防控非洲猪瘟饲料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成品饲料很难有效进行消毒处理,饲料带病毒就会直接危害生猪。2018年8月,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发现后,闫之春博士依据美国的防控经验推出了85℃高温制粒防空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措施在随后对农户的防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行业普遍采用3分钟、85℃高温制粒的方式进行非瘟防控。同时,饲料无菌装袋在装袋封包过程中,尽量采取全机械自动化,减少人员接触,确保装袋封包过程中不会感染病毒。国内饲料厂防疫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内部自供饲料安全保障性高。目前,我国的饲料厂规模差异较大,企业管理水平和饲料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养殖企业选择外购饲料相对于企业自供饲料会承担更大风险。根据我们草根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某规模企业在非洲猪瘟爆发后甚至设立了猪料专业工厂。饲料专业工厂只生产猪饲料,含独立的原料和成品仓库,从投料口到成品仓不会受到其他原料或饲料的污染。像牧原这样的自繁自养规模化企业在疫情发生后也立即将饲料厂改造成了全封闭式。疫情发生前,牧原很多子公司的办公地点就设立在当地的牧原饲料厂中。疫情发生后,公司立即将子公司的办公地点移出饲料厂,将饲料厂的防护等级提升到养殖场防控水平,人员进出饲料厂进行严格消毒,内部生产环节严格把控。并且,将饲料厂进出通道分开,进出车辆走专用路线,避免净、脏车辆路线交叉,形成交叉感染。2.2饲料配送过程:安全配送非瘟疫情的爆发,对饲料的配送车辆到配送路线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中潜在的病原防不胜防,成品饲料在配送到养猪场的过程存在路途感染风险。饲料厂应使用专用饲料配送车,配送车应该保持干燥、密闭。配送车辆在装料出厂前和到达配送地后都应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和干燥。同时,车辆驾驶员也应进行相应的洗澡和消毒,并且避免在配送过程中随意下车与外界环境接触。配送路线尽量选择较短路线,缩短配送时间。避开高风险区,如疫区、屠宰区等。因此相比于外购饲料,大规模企业的专供饲料厂无论从配送路线的优化还是从配送过程的把控都更能切实有效地达到非洲猪瘟防控标准。场外饲料运输车辆需要和猪场内部的车进行对接,以此确保将病毒隔绝于猪场外。我们通过草根调研了解到,场外的饲料运输车是无法进入猪场内部的,规模企业几乎都设置了中转专用车辆用于在场外物资消毒场所和猪场大门之间封闭运送物资。一些养殖场甚至建造了中转料塔,增加饲料的储存时间来进行检测,降低感染病毒的风险。饲料运输车到达猪场中心饲料仓围墙外指定位置前,车辆需在洗消中心按规定清洗、消毒、烘干。车辆检测合格后再停到猪场中转料塔区域墙外的指定停车位置,连接饲料运输车输送管道和中转料塔接料口直接将饲料卸载入库。为什么一般企业做不到:高频次运输以及复杂流程带来的效率降低,是行业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看,饲料的高频输入是养殖场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对于公司+农户模式而言,饲料的威胁甚至能够排在首位,因为农户每年进出猪都只有两批,但是饲料几乎是每周或者半个月都要配送一次,感染风险很高。中小规模企业很少有自配饲料厂,多为合作模式,纵然都已显著提高了生物安全措施,但是运输过程存在的风险和复杂流程带来的效率降低,都是行业必须要面对的难题。(3)检测系统:实时监控,及时检测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分为两个重要阶段: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局部感染是检测非瘟病毒的重要时机。前者主要发生在口腔等咽喉部位,后者则形成严重的病毒血症。这两个阶段并不是缺一不可的,多数猪群往往仅仅发生局部感染。口腔内局部感染阶段也是非洲猪瘟窗口期检测的重要时机,从窗口期感染到全身性感染(病毒血症)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较长的窗口期呈现也为净化非洲猪瘟提供了防控时机。实时监控,是实现传染病控制原则“早、快、严、小”的重要保证。窗口期感染阶段,生猪开始出现厌食,呕吐、体温逐渐增高到40℃以上,四肢无力,躺卧懒动。依靠员工监管及时发现异常现象,采集唾液及时检测,根据不同的CT值判断疫情不同的阶段,以此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据了解,某规模企业在非洲猪瘟以前,一位养殖员可以负责10000头猪的养殖,而如今仅负责1000头到1500头猪,以便对猪群的监测更全面到位。目前国内的规模化企业几乎都在猪舍内安装了监控,便于及时全方位了解猪群的健康状态。快速准确的检测结果是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的基础。在规模养殖场内部设立检测实验室基本上已成为规模化企业的标配。我们调研了解到,某龙头养殖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已设立20多个中心检测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配备了检测仪器,全部采用荧光定量PCR,确保检测的准确有效。一个设施齐备的中心检测实验室的投资大概在100万左右。同时,在每个聚落养殖场内部都设立了快检实验室,快检实验室只配置PCR检测仪,用于疫病的初步快速检测。快检实验室基本上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出检测结果。如果检测结果存疑再送检中心实验室。整体评估,准确率可以达到98%-99%。通过及时检测,早期发现,早期剔除,定点拔牙保证大批猪没有问题,将损失降低到最小。为什么一般企业做不到:PCR实验室门槛高,如何尽早发现疑似感染猪只仍是难点。非洲猪瘟可以在群内传播,但场间、场内、舍内、群内病毒传播非常慢,这是拔牙的理论基础。快速检测系统的搭建是成功拔牙最重要的前提,同时需要专业的人士进行操作,这对于中小散户而言成本过高。而如何在早期尽快发现疑似感染猪只,这是需要一系列的科学实验来证明的结论,行业认知差距很大不一,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到了现在还有很多企业拔牙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需要足够样本进行经验总结,很多企业根本没有这么多的试错机会。(4)资源调动能力:率先掌握先进成熟的防疫方法,防控措施有效落实4.1以史为镜:率先掌握先进成熟的防疫方法规模企业邀请国外专家传授疫病防控方法,指导防控流程。相比于散养户,规模企业具备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邀请到国外防疫专家实地指导防疫细节,传授防疫经验。非洲猪瘟虽然在中国是首发,但是在国际上已有超过100年的历史。巴西,西班牙等国家几十年来通过生物安全防治已基本根除疫情,这些国家具备丰富的防疫经验。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而言,早在2018年11月份左右,国内的上市公司就率先邀请在俄罗斯经历了完整疫情的专家到公司讲授防疫和复产的整个系统工程工作和各项细节。如何有效将国外防控经验和案例复制到我国,同时根据猪场的特色来进行改进,这对于企业资源整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谁能够最先将这一套体系搭建完成,谁就将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掌握先机。非瘟病毒无孔不入,防疫措施落实细节才能保障安全。养猪已成为系统性的工作,而非瘟防疫不仅是对防疫方法的选择,更是对细节的考验。在国外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企业才了解到检测猪场消毒是否彻底的方法是通过检测猪场中金黄色葡萄球杆菌的含量来判断,而不是通过PCR检测非洲猪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杆菌在环境当中的耐受力比非洲猪瘟病毒更强,如果连金黄色葡萄球杆菌都检测不到,那么就说明非洲猪瘟病毒已经几乎被消灭干净。同时也是和国外专家交流,公司才了解到用喷火枪对猪场消毒的时候,需要在墙面上喷洒一层水,等水快干的时候,再用火枪进行喷射消毒,这样能够利用水蒸气杀死墙壁里面的病毒。4.2政府支持: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在国家推进规模化养殖的背景下,规模化养殖企业更易获得政策支持。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企业在落实很多措施时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比如,新希望在非瘟疫情爆发后自行出资几百万元,将公司猪场三公里内的110余户农户的猪场全部清理掉,这不仅需要资金作为基础,更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如今,三公里清场已成为规模企业的防疫标配,清场防控落地执行的背后是规模企业与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环保政策叠加非洲猪瘟导致我国生猪养殖产能大幅下滑,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生猪养猪,规模养殖是我国生猪养殖大力推进的目标,相比于散户养殖,规模企业在资源调动以及获得政府支持上具有更大的优势。洗消中心对选址要求较高,规模企业具备更强的资源调动能力。洗消中心在防疫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洗消中心对选址要求较高。洗消中心选址应尽量建设在猪场3km附近,距离其他动物养殖场/户大于500m。设计符合“单向流动”原则,保证污区和净区分离,避免交叉污染。考虑风向、排水等具体细节,保证污区处于下风向,外部排水由净区排向污区,并设置污水处理区。然而,场外选址因土地性质和用途等问题,审批过程复杂。相比于中小养殖场而言,规模企业具备更强的资金实力以及资源调动能力来确保洗消中心的落地建设。为什么一般企业做不到:顶尖企业接触顶尖资源,对病毒特性认知最深刻,方能最早实现有效防控。养猪早已不是一门简单落后的生意,本次非洲猪瘟来了之后更是抬高了行业门槛,特别是对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理解,头部企业往往能够最快速度找到国内外合适的专家学习,这是一般企业很难办到的。而当前现状也表明这些企业的防控进步最快,就像我们一直强调的是,行业内的大型规模企业最终都会学会非洲猪瘟的防控方法,但是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代价学会,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这其中重要的就是知己知彼,只有熟悉了病毒才能明确防控方向,也只有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才能针对性的补强,实现有效防控。(5)人员管理:合理的分工与培训,精细化的激励与监控人是非洲猪瘟防控的最大变量,是防控成败的关键,员工不打折扣地坚决落实防控措施是做好生物安全的保障。非洲猪瘟防控是系统性的工程,在整个防疫链条中 可以说人是最难管的,但是人也是最关键的。防控落实效果取决于不同职位上员工的协调情况,而不是各自的简单加总。人员管理是劳动力、资本、激励、培训等方面的综合体现,非洲猪瘟防控要求员工具备强把控力和强执行力,这就离不开合理的分工和培训,同时精细化的管理离不开精细化的激励和监控。5.1合理的分工与培训:专人专用,系统培训专人专用,定点负责,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在于有效的组织管理以及措施的落地执行。从司机、消毒人员、料库人员、兽医、段长再到饲养员等等,不同职位不同职责,不同区域不同管理,才能有效提高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效率。比如,通过我们的草根调研了解到,某企业在非瘟防控中制定了各级生物安全关口的流通标准,猪场制定了五大类的风险载体,100多个风险控制点,商品猪六大类的风险载体,大约是 50多个风险控制点,饲料厂 60多 个风险控制点,对于每一个细小的点位,都安排专人负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人员的消毒、隔离、进出不同区域等都有一套完整而标准化的流程。扁平化的管理结构、专人专用、专人负责的理念使得企业在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上效率很高,最终取得的防疫效果也处于行业前沿。系统培训,提高员工疫情防范意识,确保员工掌握疫病传播知识,提高防控效率。人员培训过去一直认为是场长或技术人员的事情,其实不然。要把非瘟拒之门外,不让其进入猪舍,这涉及到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包括门岗、司机、消毒人员、料库人员、兽医、段长、饲养员。因此,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至关重要。一方面使全体员工了解猪的基本情况,二是掌握疫病传播知识,三是了解非洲猪瘟的症状。如果发现疑似非瘟的病猪,不建议解剖。譬如母猪不吃料,很容易发现,发现得越早,定点清除的猪越少,给猪场造成的损失越小。5.2精细化的激励与监控:以人为本,合理监管员工防疫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较大,人性化的关怀和福利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防疫是持续不间断,需要高度集中力的工作,对于防疫一线人员是较大的考验。良好企业文化的耕织,才能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比如,牧原的师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实现了新员工的快速成长,更提高了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加深了员工和企业的情感链接。与此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某些规模养殖企业推出了为员工切实考虑的管理手段。对不同的年龄层次的员工提供不同的福利。比如,满足年轻员工对网络的要求,对于健身的需求,包括运动场所,台球,篮球场所,员工宿舍都是标准间来配置,极大地提升生活的便利性和空间。对中年职工就是安排夫妻工,食宿全部公司提供。同时还有假日的集体活动,小型的比赛,竞技类的网络比赛等等。具备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合理的激励机制叠加合理监管更有利于组建和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我们通过草根调研了解到,部分规模企业根据防疫效果制定了激励机制。比如,如果饲养员及时发现出现疫情的猪会得到一定奖励,负责的猪群没有发生任何疫情也会得到一定经济奖励等等。经济奖赏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猪场都安装了摄像头,有专门的小组24小时进行监控,确保没有异常发生,一定程度上的监管也可以有效避免员工惰性。随着防疫意识的觉醒、做事情和走流程越来越有条理,未来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也会逐渐下降。为什么一般企业做不到:行业现代化管理意识薄弱,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企业家少之又少。人员的管理归根到底是企业家对人性的洞察和理解,在非洲猪瘟的大背景下,还需要企业灵魂人物对生物安全具备清晰的认知,而能够将管理和专业结合到一起的企业家少之又少。我们听到太多的关于老板不懂防控将问题归咎于员工,或者制定过于严格的措施导致防控不可持续,或者老板不懂分享导致员工有意引入病毒这样的案例。特别是在养猪这样一个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现代化管理意识还很淡泊的行业,员工的有效管理可以说得上是行业顺利实现防控的一大短板。(6)亿元起步的养猪业门槛通过梳理头部企业的现代化养殖场的资源投入情况,我们发现,存栏1万头的母猪场基础投资至少1亿元以上,年出栏10万头的育肥场基础投资至少1.3亿元以上。存栏1万头的母猪场:占地面积在13万平方米以上,相当于18个足球场大小;在猪场建设上,即使保守按照1万元/头的投资额计算,单场投资1亿元;另外,按照生物安全防控的要求,每3头母猪需要配备一套空气过滤器,单过滤器300元/套(只占成品售价1/3-1/4),若按整套过滤器成品价格1000元计算,万头母猪场的过滤器投资需330万左右,并且普遍的更新周期为2年。年出栏10万头的育肥场:占地面积在27万平方米以上,相当于38个足球场大小;按照单头1100元的投资额,猪场建设需投入1.1亿元;每5头肥猪需配备一套空气过滤器,对应该项投资2000万,更新周期2年。在产业完全升级后,我国或只需要7万个现代化养殖场,对应单场1万头的规模。我们认为,每种技术的应用都有一定的规模门槛,从当前的猪场饲料运输、PCR实验室配备,再到未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都需要猪场达到一定规模后才更具经济效益。当达到一定规模后,配套优秀的疫情防控能力,猪场将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更好的适用性、更低的养殖成本)。若以此为模板扩展到全国,未来行业或许只需要7万个养殖场,对应单场1万头的规模,大场可能在10万头。同时,由于我国土地集约效率更高,未来不排除出现单场规模更大的养殖场,目前楼房养猪的模式便是土地高度集约使用的一个缩影。三、什么样的公司能在本轮危机中脱颖而出?1、什么样的公司能在疫情中率先走出来?在第一轮疫情的冲击下,几乎所有公司都受到非洲猪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和建立防控能力的速度有着明显差别,我们认为以下四个点将有助于上市公司减少损失、建立防控、快速扩产。i)现有产能和分布:产能越大,公司风险则相对分散,不会因为一些意外事件而被“一锅端”,也将更有助于延长公司的反应时间和学习时间。目前,具有百万头以上出栏能力的企业,基本都是多地布局,也助于他们在防控中可以集合更多的实操经验。同时,对于投资于他们的资本来说,风险也更加可预判可估量,使得他们在做产能升级和扩张的动作不会因为资金匮乏而变形,这也是个决定性的因素。反面例子是,行业由于小农思想众多,危机面前投资畏首畏尾,容易导致方向错误。ii)公司资金实力:由于很多疫情都是自己内部处理,并不能拿到全额补贴,因此自身的财务状况,将决定公司承受亏损的能力。在行业困难的时候,反而很多地方都会用到大量资金,比如购买运猪车,清场3公里的散户,提高员工福利增强责任感、建设新产能的能力、进行猪舍改造升级的能力等等,充足的资金也将降低公司疫情感染带来的复合风险。iii)公司学习能力和管理水平: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的实施原理其实并不难,难的是短时间就将复杂业务给标准化、规模化,并一以贯之的执行下去,这里面就涉及深入细节的管理和考核。同时猪场恢复生产也是一个很考验细节的过程,可能一个地方没做好,就会导致整个复产的失败。因此具备更强管理水平的公司在未来无论是降低感染风险,还是恢复产能上都将具有显著的优势,纪律最严明的部队在作战时将有更大的获胜概率和比例。iv)公司调动资源的能力:非洲猪瘟在我国是首发,很多防控的细节和措施我们并不清楚,但是在国外已经存在成功的经验和例子,如何将他们这一套经验和案例复制到中国,同时根据自己场的特色来进行改进将会十分重要,这里面就涉及到各种资源整合的能力,谁能够最先将这一套体系搭建完成,谁将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掌握先机。2、什么样的公司有望实现快速扩张?(1)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突出技术驱动型的董事长和高管团队作为灵魂人物发挥作用:企业家真正对养猪技术有理解,同时坚决推进生物安全道路。以牧原为例,秦英林董事长深耕养猪行业二十多年,对行业理解非常深刻,这为公司坚决执行生物安全防控扫清了很多障碍。在这次非瘟疫情前,董事长及其夫人仍在一线学习,非瘟后,他们整天专研,亲自督查指挥,一场硬仗打下来,才迎来接下来的巨大发展机会。可以说,牧原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以技术驱动为核心中的核心,尽管在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但是由于对技术、对行业、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企业也不断地解决了新问题。高效的管理和执行体系:有了好的顶层设计之后,接下来考验的便是企业的执行力度和管理能力。非瘟防控的所有细节最终都要依靠一线员工来落实,这便要求企业有非常强的执行文化。大型集团近几年在大规模招聘大学生进入养殖行业,同时利用自身管理体系和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模式培养新员工,将员工打造成适合公司文化和公司发展模式的螺丝钉。这样经过系统培养的员工素质普遍较高,能够较好的理解并落实公司的管理指令,对疫情防控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看到互联网、数字化、传感器等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出现后,大规模的场开始具备较强的一线员工管理手段,在非瘟防控的过程中,实时监控等技术的运用便在企业监督员工执行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这样一个更为先进的管理赛道上,企业能力彰显的更加淋漓尽致,管理边际更为宽广。公平而到位的结果激励:如何使一线养殖人员在封闭的环境中长期保持积极性,这与公司的激励机制密不可分。例如新希望与农户的权责利关系划分明确,对于猪场出现问题后具有一套清晰的责任划分机制,而对于养殖成绩优秀的农户公司也不吝奖赏,在达到公司要求的上市率基础上,超出部分实行额外的奖励。如此一来,农户既能放心干也能积极干。再如牧原内部实行的“公司+场长”模式,场长及各个分管总监(营养、兽医、财务、防疫等)依托总部平台的力量,努力将自身猪场的利润提高,并且利润考核、精细化考核深入每个员工内心,解决好管理问题,技术适用性的高天花板就完美地显现出来了。(2)资本的支持能够到位在资本的支持下,企业才能做到快速扩张。目前产业资本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市场格局:长期来看,本行业的超大市场空间、低效产能占比极大,农户占比80%以上,整个行业朝着规模化转型升级的方向确立无疑,优势企业发展空间很大。防控能力:目前行业内符合生物安全的场占比不到10%,即使是规模企业间的分化也越来越明显。能将猪养活的企业才能迎来更多的融资机会和加速成长的契机。生产模式:毫无疑问科学生产战胜迷信、体系战胜孤军奋战、工业化封闭式生产战胜开放传统式生产模式。企业规模:规模大并且产能布局分散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强。完全成本:完全成本可以反应公司的质地,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在生猪这个产品无差异化的市场里,低成本优势永远都是企业坚固的护城河。育种体系与现有保存的比例:国内大多数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育种体系,特别是原种猪,主要依靠进口,受制于国外。在遭遇非瘟的洗礼后,现有种猪保存比例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企业未来的扩张速度和扩张质量。如牧原的二元轮回育种体系下种猪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在周期的不同阶段,种猪规模可以做到伸缩自如,当行业景气时迅速增加母猪数量,而当行业低迷时收缩种猪群并借此提升种群质量。科学养猪的时间长度:小农生产多以经验式为主,经济效益不高。发展现代养猪生产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养猪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充分挖掘企业降本增效的潜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满足以上条件的企业不多,这意味着资本可支持的标的并不多,其主要集中在头部企业。这也是目前行业主体间扩张速度快慢分化较明显的原因之一。(3)资源的储备足够提前资源的储备需足够提前。由于母猪本身生产周期的存在,土地储备流程长耗时多,人才也需要时间培养,因此企业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这些养殖要素的储备都需要提前布局。目前头部几家企业的要素储备已经足够支撑几千万头的出栏量,并且现在仍在大规模储备资源,待资本到位后扩张仅仅是时间问题。在资源储备充足的基础上,还需要企业具备稳定工艺的能力,从建设到项目验收,需要一环扣一环的稳步推进,这要求企业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套独立、成熟的体系存在。以牧原为例,目前公司各个部门就是一个独立运营的小单元,人才培养等均已自成体系,才足以支撑公司如此快速的扩张。比如牧原光是猪舍设计团队就已经有上百人了,可以针对全国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方案。再比如公司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涉及到拿地,也需要专门的人专门的体系才能又快又好完成目标。有了成熟的体系后,结合垂直管理模式,分、子公司的场都可以从总部得到很多的支持,所以底下的养殖场职能便相对简单一些。目前我们观察到,在行业恢复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下,具备以上几个条件的头部优势企业已经开始加速扩张。以2020年2月为例,行业能繁母猪增量35万头,而单牧原一家每月增量就有十几万头,加上新希望头部两家企业2月能繁母猪增加绝对值接近20万头,占全行业恢复值57%左右,可以说大型企业依旧是产能恢复的绝对主力。3、什么样的公司有望长期ROE领先于行业?长期猪价取决于行业平均成本与社会平均回报率,过去龙头企业ROE在25%-30%,普通养殖户只有10%左右。尽管供给主体在逐步变化,但平均生产成本并没有显著下降,行业的回报率就不会明显变化,且在育种、母猪、采购、资金、资源获取等多个方面,大企业相对于农户的优势并不一定会缩小,目前正在显著扩大。我们认为,未来十年,非洲猪瘟长期存在的基础上,防疫成本和死亡成本的抬高、企业成本显性化和人力成本的上升都是传统模式必须面对的挑战,这个转型期间,行业平均成本一定程度上是抬高的,而对于掌握核心能力(充足的母猪+固定资产+合理的产能布局+防控水平+管理水平)的企业来说,其在工业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快速进步赛道上,成本下降速度更快,回报率有望不降反升。由于硬件设备的投入、种猪质量较差以及人力成本的刚性上升等原因,未来五到十年行业成本可能很难回到过去13.5元/kg的水平,与之对应的,猪价大概率也无法回落到过去15元/kg的均值。假设行业成本15元/kg,猪价均值16-17元/kg,以牧原为代表的优势产能成本保守降到11元/kg,其头均利润可以稳定在600元/头左右。当养殖规模达到5000万头以上,其均衡利润300亿级别,对于这样一个极具成长性的企业,即使长期均衡PE在15-20倍,对应市值4500-6000亿,前景可期。值得关注的是,未来随着养殖企业往下游不断延伸,其有望获得更多环节的利润。并且由于掌握了生产端资源,养殖企业在未来下游肉产业链重建的过程中将处于强势地位,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份额。以美国为例,由于美国的消费习惯以肉制品为主,因此下游在整个猪肉产业链上处于强势地位,在利润分配上,下游利润不断增长,而养殖端利润则停滞不前。中国的发展路径与美国非常不同,吃鲜肉的消费习惯使得产业链上的养殖企业相对强势。我们认为,国内的养殖龙头在往下游延伸时,由于其掌握了生产端资源,收猪比例高,因此屠宰效率会更高,对于他们来说屠宰业务也是可以赚钱的。并且由于下游对高品质农产品始终是稀缺的,这些企业在销售环节有望拥有一定的溢价。同时,随着中间商的去化,其利润份额可能继续提升。近期,招商农业团队携手新希望在北京地区展开了一次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的猪肉团购活动,结果显示,部分产品在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价格出售的情况下,综合毛利率接近10%,仍然远高于面向B端5%-6%的毛利率,这说明中间商的利润是非常丰厚的,未来养殖企业在这些环节的可作为空间很大。近期,牧原股份、新希望等龙头企业陆续提出聚落式一体化经营概念,实现集中饲养、饲料加工、肉食品加工、有机肥、无害化处理等一应俱全、多位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如牧原股份位于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和湍东镇董堂村的楼房式养猪综合体项目,预计总投资50亿元,总占地2205亩。项目囊括了21栋楼房式全空气过滤“三防猪舍”,年可出栏生猪210万头;年产72万吨饲料加工线;年屠宰生猪210万头肉食品加工生产线。同时,配套有机肥、无害化处理等设施设备。在“饲、养、加”一体化模式下,未来光是养殖环节到屠宰环节的运输、消毒、检测、在途损耗、猪贩子利润等方面节省的费用,就能为企业增加每头200元以上的利润。再以白条市场为例,假设牧原未来生产环节的成本下降至10元/kg,与之对应屠宰后的白条成本可能在11-12元/kg的水平,而白条的市场价格常年都在18元/kg以上,这些都有望在未来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其本质是在这样一个效率如此落后的行业里,龙头企业一直在引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这个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最终都会体现在头均利润上。4、关于估值的思考:独立产业趋势叠加估值折价,低估机会弥足珍贵三方面体现金猪确定性,独立产业趋势叠加估值折价,低估机会弥足珍贵。(1)整体流动性:世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各国都采取降息等手段保障流动性充裕,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优质资产的潜在收益率已经是本轮下跌前的1.3-1.5倍,我们认为足以覆盖不确定性风险。并且,猪肉需求非常刚性,人们足不出门也要想方设法购买,与经济环境的关系并不明显;猪肉供给的恢复也非常缓慢,本质取决于行业转型升级的速度,目前来看各方面差距仍然很大,仅有10%的产能可以做到相对优秀。这样相对独立的产业趋势,充裕的流动性环境,港资逆势增持牧原、新希望,我们认为此时机会已经远大于风险。(2)企业盈利:刚需+行业景气度向上,高盈利高持续性属于少数公司经营的阿尔法。从18年非洲猪瘟到现在,整个行业去产能60%,猪价超过30元/公斤已经半年以上,但复养的速度非常慢。2019Q4整个行业的母猪增长共8-9个百分点,但伴随着的是行业乱打疫苗、非洲猪瘟在北方地区反反复复爆发以及三元回交效率降低,实际产能恢复还要打个折扣。叠加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整个行业在饲料运输、母猪运输和销售以及补栏上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迟疑。工地复工对行业复产有一定的影响,复养的速度是越来越慢的,我们估计整个一季度复养的绝对值可能比去年四季度还要下一个台阶,1、2月的环比恢复速度再下台阶,不足2%。由此,乐观估计,今年8月以前,生猪供给可能都难以环比正增长,全年高价已是定局,悲观估计,或到2021年2月前供应仍然是非常紧张的。另一方面,行业扩产资源是结构性分布的,散户在这个阶段没有资金、合适的场地、科学的方案,也没有信心完成复养,历史上多轮猪周期证明,即使没有非瘟的干扰下,行业恢复也需要3年,何况如今。而个别公司在出栏量上实现高速增长,未来三年的利润或节节攀升,本质就是他们的防疫、成本远优秀于行业整体,且短期无法复制。(3)估值:超级成长股的内涵,周期股的估值。以长期ROE-PB的角度来看明显低估,过去十年牧原ROE均值28%,股价运行的底部区间在PB 4-6倍左右,未来十年非洲猪瘟反反复复长期存在的背景下,我们认为长期ROE有较大抬升空间,PB底部运行区间保守估计6-8倍,今年年底净资产600亿以上,按照当前的资本开支力度,不排除将达到800亿以上,对应当前市值空间非常可观。以头均盈利能力的角度看,过去十年牧原头均利润350元/头,未来由于产业升级慢,学习速度非常有限,其自身的进步速度又处于快车道上:先是封闭式新场占比提高带动成本向10元/kg以下靠拢,再是智能化楼房养猪(聚落式肉食综合体)带动效率天花板的打开,向更低成本、更高全产业链效率进军,保守估计能带来200元/头的稳定利润,举个例子,白条在这轮周期里,最低价都有18元/kg,而生产成本就是生猪完全成本加1元/kg左右,更多环节可以产生效率差异,增大长期头均盈利能力。以600-700元/头均利润预计,随着企业不断扩产,对应长期盈利水平会沿着150-300-500-700亿级别攀升,在成长阶段,给予PE估值20-30倍已经比较保守,预计今年3000亿已是底部区间;在成熟阶段,伴随着远期资本开支投入比例下降,自有现金流喷薄而出,分红比例大幅上升,均衡PE估值保守也有12倍,市值空间也非常可观。风险提示生猪价格波动,突发大规模不可控疫病,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极端气候灾害导致农作物大规模减产推升粮价,上市公司感染非洲猪瘟,出栏量不达预期,国家调控猪价生猪价格波动:2006年以来生猪养殖行业经历了两次完整的猪周期,其最低点皆跌破企业成本线。目前行业正处于第三个猪周期右侧,若生猪价格长期跌破企业成本线,将会对企业现金流和正常运营造成巨大影响,严重可导致企业破产。突发大规模不可控疫病:生物疫病防疫永远是养殖企业工作的重点,一旦企业遭遇大规模不可控疾病,将会使企业生物性资产蒙受巨大损失,对企业可持续经营造成巨大影响,严重可导致企业破产。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和生物疫病一样,食品安全是企业质量把控的重中之重,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件,特别是经过媒体曝光放大,将会对企业信誉严重影响,动摇企业生存基石。严重者如三鹿集团,不仅企业负责人遭刑事拘留,企业资产更是被兼并收购。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将会在供需两端对企业造成影响,特别是需求端的萎靡将直接导致企业倒闭潮。极端气候灾害导致农作物大规模减产推升粮价:生猪养殖成本中,饲料占比70%,玉米、豆粕、小麦等是饲料的主要构成,若极端气候灾害导致农作物大规模减产推升粮价将大大增加企业养殖成本,如果这种成本不能顺畅传导至下游,将导致企业业绩下滑,甚至危及企业日常经营。上市公司感染非洲猪瘟:因为非洲猪瘟无疫苗防疫,致死率为100%,因此若上市公司感染非洲猪瘟将导致公司大量生猪被扑杀,且需消毒6周,空栏6个月,饲养2个月的哨兵动物,接近有23个月的时间无生猪出栏,对公司的利润有一定影响。出栏量不达预期:受非瘟疫情、母猪数量和猪舍建设进度等因素的影响,上市公司出栏量有不达预期的风险。国家调控猪价:猪价上涨到一定高度后,国家出台的干预政策可能会影响上市公司利润。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报告观点前瞻全球生猪生产格局:中、美、欧、俄、巴西、越南、加拿大等产量居前。根据 FAO 统计,截止 2018 年,全球猪肉产量 12000 多万吨,中国大陆地区占 45%,位列全球第一。其他国家和地区 包括美国(10%)、德国(4.4%)、西班牙(3.7%)、巴西(3.1%)、越南(3.1%)、俄罗斯(3%)、 加拿大(1.8%)、法国(1.8%)、丹麦(1.3%)、荷兰(1.2%)、日本(1%)、英国(0.7%)。 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 从 1980 年代开始,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开始加速,尤以 1990 年代最快。在规模化加速的 同时伴随着专业化程度提升,典型代表是分段养殖模式出现。屠宰环节行业集中度也在此期 间快速提升,1981-2000 年美国生猪屠宰企业减少了约 50%,且屠宰市场份额在 2000-2015 年里进一步向头部集中。产业链纵向整合,下游屠宰企业充当行业整合者角色,往上游养殖 环节延伸和整合。 消费饱和、总量滞长、禽肉替代威胁等因素倒逼产业变革是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的动因。 伴随人均消费饱和,1960-1980 年美国猪肉产量增长乏力。美国白羽肉鸡产业生产效率在 1980 年代以前率先取得了大幅提升,从而使得 1960-1980 年食品端鸡肉相比猪肉的价差优 势逐步扩大,驱动了鸡肉人均消费量出现快速增长,并在 1980 年代超过人均猪肉消费量, 而人均猪肉消费量甚至出现略有下滑的态势。 美国生猪产业始于 1980 年代的大变革主要体现在:(1)挖掘新的产量增长点,通过借助一 系列自由贸易协议的东风,打开墨西哥、加拿大、日本、中国、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出口市场, 猪肉出口量从 1980 年的 11 万吨增长至 2019 年的 286 万吨,“出口量/产量”比率从 1.5% 提升至 22.8%;( 2)通过产业内部整合,扩大市场份额和降本增效,从而驱动了生猪养殖环 节的快速规模化和专业化、屠宰环节的横向整合和往上游的纵向整合。 在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和专业化进程中,合同养殖模式的全面推广和养殖技术的革新发挥 着重要的助力作用。(1)美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伴随着合同养殖比例的不断上升,合同养殖 模式的全面推广在美国养殖业规模化和专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止 2011 年,美国 合同养殖方式在生猪产量占比已达到 67%。(2)根据 USDA 的研究,养殖新技术在上世纪 80、90 年代养殖业规模化进程加速的期间得到广泛应用,在规模化和专业化进程中发挥重 要的推动作用。USDA 的研究显示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与养殖企业的规模和专业化 程度呈现出很强正相关性。 在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进程中,美国生猪养殖业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养殖成本的大幅下降, “猪肉/鸡肉”价格比率出现大幅回调,终端猪肉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 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进程从 2010 年前后开始逐渐进入成熟稳定期。2010 年以来,美国生 猪养殖场基本保持在 60000 多家,不同规模养殖场的数量和出栏占比结构的变化也比此前 明显缩小。生猪养殖行业市场份额的头部效应非常明显,截止 2017 年,存栏 100 头以下的养猪场50000多家,但只占了全国出栏总量的0.4%,存栏5000头以上的养猪场数量才3600 家,但占据全国出栏总量的 70%以上。 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虽然美国不同存栏规模养殖场之间的 生产效率(例如每窝产子数)一直存在着差异,甚至这种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是由于养殖出栏结构的快速变化,出栏份额快速往头部迁徙,从而使得行业平均效率曲线逐渐逼近行业领先效率曲线。例如,随着规模化的推进,美国生猪每窝产子数的行业平均曲线持续追 赶和逐渐逼近存栏 5000 头以上大型养殖场的每窝产子数曲线,两根效率曲线之间的差距逐 渐收窄,并趋于接近。从产业历史发展的维度,两根效率曲线之间的差就是生猪产业规模化的红利。规模化初期,两者差距较大,红利丰厚。随着规模化的深入和成熟稳定,两者差距大幅缩小,红利也将大幅缩水。对于头部优秀生猪养殖企业而言,其发展和扩张的黄金期往往是行业平均效率曲线和其自身效率曲线趋于接近之前。由于随着规模化深入和出栏份额持续往头部企业群体不断迁徙,行业平均效率曲线会持续提升和形成追赶之势,头部养殖企业 要努力保持相对速度优势,“跑在行业效率曲线之前”。 加拿大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1)与美国相似,同位于北美的加拿大生猪养殖产业在 1980-2010 年期间也同样经历了快速的规模化进程,并在 2010 年前后开始进入成熟稳定期。加 拿大生猪养殖场从 1970 年代末的 60000 多家大幅减少至 2006 年的 11000 多家,进入 2010 年 以后落在 7000-8000 家的区间,并且下降速度大幅放缓。伴随着 1980-2010 年规模化的快速提 升,加拿大生猪产业的效率(例如 MSY、每窝产子数等指标)也得到大幅提升,MSY 和每窝产 子数等指标甚至优于美国。 (2)加拿大生猪产业规模化的动因:老龄化和非农收入促使小养户退 出,中大型养殖场寻求降本增效。与美国类似,生猪养殖企业持续追求通过技术和养殖体系革新来降本增效是加拿大生猪产业快速规模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与此同时,其他非养殖业务机会 成本的增加和老龄养殖场主的逐渐退出,也驱动了养殖份额往行业头部逐渐迁徙和集中。 日本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1)日本生猪产业在 1980-2010 年经历了快速规模化进程。与 美国的情况相仿,在历史上曾经与我国同为小规模分散经营东亚农耕模式的日本,其养殖业在早 期也已经出现低层次的规模化进程,而且同样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加速进入更高层次的规模 化进程,其中尤以 90 年代的规模化速度最快。 (2)进口猪肉的竞争和国内产量萎缩是日本生猪 产业规模化的动因。日本生猪产业规模化的大背景是:人均猪肉消费量仍在提升,但是在 1980 年代开始的猪肉进口替代影响之下,国内产量不仅没有增长,甚至出现萎缩,从而倒逼国内生猪 产业整合和降本增效。 英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 英国生猪产业在 1970 年代到 1990 年代后期经历过了一轮规模化进程,生猪养殖业的场均 存栏规模从 1966 年的 70 头大幅攀升至 2000 年的 600 头。 英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动因:消费饱和、总量滞长、禽肉替代、盈利下滑等多因素倒逼整合。 1970 年代开始,英国人均猪肉消费量进入饱和状态,并出现缓慢下行趋势。与此同时,人 均禽肉消费量则持续攀升,并在 1990 年代初超越人均猪肉消费量。二战结束后的英国生猪 存栏量总体处于上升的通道中,并在 1973 年达到 9 百万头的历史峰值,此后养殖盈利开始 下降。消费饱和、总量滞长、禽肉替代、盈利下滑倒逼英国生猪产业进行内部整合。 英国生猪产业 2000 年开始逐渐进入成熟稳定期,主要特征表现为:(1)存栏母猪养殖场数 量在 2000 年后基本保持在 6000 家的水平;(2)平均母猪存栏规模基本保持在 70 头上下的 区间;(3)不同母猪群规模养殖场的行业存栏占比结构趋于稳定;(4)屠宰企业数量下降趋 缓且不同规模屠宰场屠宰量占比结构趋于稳定;(5)养殖效率指标上升趋缓,部分指标甚至 趋于平缓。 英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在生猪产业规模化成熟稳定期里,英 国生猪养殖行业的效率曲线表现出与美国类似的特征,即行业领先效率曲线与行业平均效率 曲线已经趋于接近(例如 PSY 和每窝产子数曲线等)。此外,从横向来看,英国成熟稳定期 里的养殖效率指标(例如 PSY 和每窝产子数等)与养殖规模的正相关性要明显弱于美国, 隐含着英国生猪养殖产业在成熟稳定期里已经局部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 欧盟国家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 欧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生猪产业存栏结构差异较大。根据 2013 年的调查统计,罗马尼亚存栏 在 10 头以下的养殖场占国内养殖场数量的 99%,占国内总存栏的 50%。部分东欧国家存栏 10 头以下养殖场存栏占比超过 10%,例如斯洛文尼亚和立陶宛等。与此同时,从欧盟总体 来看,存栏 10 头以下养殖场存栏占比仅有不到 3%,大部分欧盟国家的生猪养殖量都集中 在存栏 1000 头以上养殖场。 丹麦、德国、西班牙、乃至欧盟整体均经历了不同程度规模化进程。作为一个整体,欧盟也 在经历着规模化进程。欧盟 2005 年共有超过 380 万家生猪养殖场,到了 2013 年剩下不到 220 万家,单场养殖规模也在明显提升。具体国家来看,以丹麦、德国和西班牙为例,丹麦 国内的生猪养殖场从 1982 年的 55023 家持续下降至 2018 年的 3125 家,场均存栏规模从 169 头大幅提升至 4090 头,年屠宰万头以上的屠宰场从 1970 年的 54 家减少至 2018 年的 8 家(合作社组织在丹麦的生猪产业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丹麦规模化进程的推 进,其每窝产子数、MSY 和 PSY 等指标也持续提升,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此外,德国和 西班牙也同样经历规模化进程,养殖场数量下降,单场养殖规模提升,行业整体生产效率也 得到提升。 欧盟国家生猪养殖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根据 EUROPEAN COMMISSION 的统计数据,以 2006 年为例,丹麦、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波兰等欧盟国家的生猪养殖 产业都体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这一统计分析结果与美国生猪规模化过程中的规模经济效应有着相似之处。在欧盟国家生猪产业规模的进程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与美国同行相类似的产业特征和趋势。因此,我们认为欧盟生猪产业规模化背后的逻辑仍然是前面在分析美国 规模化时提到的“效率曲线效应”。生猪产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从实证的产业数据来看,USDA 和 EUROPEAN COMMISSION 的研究和统计数据均表明, 在美国和欧盟国家(丹麦、德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等)生猪产业规模化的过程中,存 在规模经济效应。 从定性和推理的角度:(1)从历史发展来看,产业要升级、社会要进步。如果生猪产业是规 模不经济的,那么全球多个生猪主产国出现的快速规模化进程便是与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相背 而行,是不应该出现的;(2)从逻辑倒推的角度,全球多个生猪主产国均经历了或经历着快 速的规模化进程,行业存栏份额不断往头部企业集中,与此同时行业整体生产效率在持续提高。如果生猪产业是规模不经济的,那么随着出栏份额都快速往头部企业集中,那么这些国 家生猪产业的生产效率指标不应该是持续上行,而是下行。 我们认为应该从养殖整体体系的视角和产业历史发展的视角去看待生猪产业的规模经济效 应。(1)在农业领域,由于农户有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劳动力成本核算优势,就养殖和种植 的单个环节(例如生猪育肥)而言,同样生产效率情况下,估计很多工厂化规模企业的成本都拼不过农户。然而,如果规模化可以带来技术升级和生产效率提升,从而弥补跟农户之间 的成本投入差距,那就会带来规模经济,USDA 和 EUROPEAN COMMISSION 的实证研究 已经表明,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可以做到这一点。(2)如果我们单纯聚焦在生猪育肥单个 环节,我们是无法理解规模化效应的。就单个育肥环节而言农户确实有优势,要不然也不会 有“公司+农户”模式的全球普及。然而,生猪养殖是一个体系工程,而不单纯是一个育肥 环节,我们应该跳出单个育肥环节来看整个生猪养殖体系,综合考量育种效率、料肉转化率、日增重、病死率、饲料成本、对新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对市场信息的捕捉能力、对下游屠 宰环节的议价能力等多因素。(3)进入到生猪产业规模化的成熟稳定期后,可能会出现规模 不经济现象,例如上述提到的英国,也正是由于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以及“相对效应曲线”效应的减弱,英国的规模化进入了稳定期。这也不难理解,由于生物特性,生猪的生产效率 不可能无休止的提升。 从产业比较的视角去理解生猪产业、乃至大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对于生猪产业,乃至整个农业,是否有规模经济效应?是否适合规模化和工厂化?主要看种 养殖对象本身是否还有生物改良和生产效率提高的空间,以及是否足以覆盖跟农户之间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成本差距。因为凡是工厂化的规模化,在生产效率没有相应提升的情况下,跟农户相比,大多都会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生猪产业在规模化过程中可以呈现出规模经济效应,原因更多在于其生物属性本身,规模化企业通过技术改良和生产效 率(例如 PSY)的提升足够弥补跟农户之间的成本差距,并体现出规模经济效应。 从产业横向比较的角度,我们认为生猪产业的规模化效应要明显优于蛋鸡产业和肉牛产业。 生猪产业在规模化的过程中可以把一头母猪提供的商品猪数量从 10 多头提高到目前欧洲最 高的 30 多头。在蛋鸡产业规模化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使蛋鸡从一天下 1 个蛋提到到一天下 2-3 个蛋?在肉牛产业规模化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使母牛从一胎产 1 头牛犊提高到 2-3 头? 显然,对于蛋鸡和肉牛来说是很难的,这是由它们的生物属性决定的。所以有些规模化蛋鸡场的产蛋成本还拼不过农户成本,只能走价格差异化的中高端路线。再如,同样是食用菌品种,有些就适合工厂化种植,有些就不适合,为什么?其中原因就是有些品种可以通过工厂化后单产提升来覆盖掉重资产投资的成本,从而在成本上可以跟农户种植成本相竞争。而有些品种则难以通过单产提升来覆盖工厂化后的额外成本,从而没法跟农户种植成本竞争,从 而不适合工厂化种植。为什么会有“相对效率曲线”效应? 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相对效率曲线”效应产生的产业背景是:产业内经营实体存在生产 效率的结构性差异,产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存栏结构的迁徙(即市场份额从产业中部尾部 逐渐往头部集中)。我们以下通过公式来推导:行业平均生产效率=头部养殖场生产效率× 头部市场份额+中部养殖场生产效率×中部市场份额+尾部养殖场生产效率×尾部市场份额。 (其中,头部效率>中部效率>尾部效率) 根据上述公式,在规模化初期,由于市场份额大部分集中在尾部和中部,因此头部效率与行 业效率的差距比较大。在规模化过程中,市场份额不断往头部集中,头部效率与行业效率的差距之间逐渐收窄。进入到规模化的成熟稳定期,当大部分市场份额都集中于头部养殖场(例 如 2010 年后的美国生猪产业),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非常小。 我们认为,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深层次的本质是:产业内部的效 率差驱动市场份额从低效率群体流向高效率群体。效率差越大,份额的流动就越快;效率差越小,份额的流动就越慢;效率差接近,份额的流动就很平滑;效率差逆转,份额的流动随 之逆转(例如我们从产业实证数据观察到,英国规模化成熟稳定期的 2007-2017 年间,由 于局部出现规模不经济,导致市场份额出现局部震荡回流的现象) 。 “相对效率曲线”中“领先效率曲线”的选取标准和维度。(1)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规模、 产业环境和资源禀赋是有差别的,行业领先效率曲线的领先群体可以根据自身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们在这里提供的是一种产业分析方法和思维模式。 (2)从上述几个不同国家的产业实 证数据来看,以年出栏量 1 万头以上养殖场群体的加权平均效率曲线作为行业领先效率曲线不仅 适用于生猪总出栏千万头级别的国家和地区,还适用于生猪出栏亿头级别的国家和地区,可以作为选取标准的参考之一。 (3)上述几个国家在规模化的后期,出栏万头以上养殖场的市场份额陆 续突破 60%,处于 60%-80%多之间,这也可以作为判断一个生猪出栏头数千万级到亿级的国家 和地区是否达到规模化成熟稳定阶段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对效率曲线”效应可以较好地解释为何非洲猪瘟期间我国生猪产业会出现加速整合?非洲疫情考验着生猪养殖行业的疫病防控能力,防控得不好,病死率高,生产效率就低。在这波疫情中,虽然头部企业也受冲击,但是防控措施不到位的中小场受到冲击更大。最终结果是非洲猪瘟疫情拉大了头部企业和中小场之间的效率差,由于我国中小场的市场份额占比较高,从而扩大了“行业领先效率”曲线和“行业平均效率”曲线之间的纵向距离,放大了“相对效率曲线”效应,驱动我国生猪产业在非洲猪瘟疫情期间出现加速整合和规模化的现象。非洲猪瘟给我们的其中一 个启发是,在生猪产业中,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资本市场投资,都需要有“相对效率”的思维。 生猪企业在发展中如何理解和运用“相对效率曲线”效应?对于单个生猪养殖企业而言,例如担当行业整合者的头部养殖企业,其自身效率与行业平均效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联系起来:行业平 均生产效率=某企业的生产效率×某企业市场份额+头部养殖场效率×头部养殖场市场份额+中 部养殖场效率×中部养殖场市场份额+尾部养殖场效率×尾部养殖场市场份额。从这个公式中, 对于单个生猪养殖企业来说: 生猪这个大宗农产品的产品属性是:刚需,产品同质性强,价格周期波动剧烈,周期盈亏。 生猪养殖企业经营的重点一般在于生产过程管理和成本控制,高效率和低成本是企业生存和 扩张的关键之一。优秀的企业要时刻保持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效率领先和成本领先优势。 由于在规模化过程中,随着市场份额不断往头部集中,行业平均效率曲线会持续提升,头部 企业时刻处于被追赶的地位。头部企业的优势是基于效率提升的相对速度优势,是一种动态 优势,不进则退,因为在后面追赶的行业平均效率不会停止前进步伐。 头部企业要保持行业内的效率领先和成本领先优势,就必须持续跑在行业平均效率曲线之前。 头部企业在领跑的过程中,持续决定自身效率曲线与行业平均效率曲线之间距离的因素是: 自身效率的提升速度、其他企业和养殖户效率的提升速度、市场份额往头部集中的速度。第一个因素取决于单个企业自身,第二和第三个因素则取决于外部因素。因此,生猪养殖企业在经营中,不仅要做好内部经营管理,还要时刻关注行业内的养殖技术革新和进步,同时还 要关注产业结构的变迁,做到低头用心经营、抬头有产业大局观。 生猪养殖企业要有相对效率思维,相对效率的比较对象不是某群体的散养户,也不是某几家 企业,而是行业平均效率。例如美国小农户生产效率明显低于头部大企业,但是市场份额的大部分已经流到头部企业,头部企业相对于行业平均效率的领先优势要明显小于其相对于小农户的优势。这个时候如果还停留在与一般个体小农户做比较,则有可能误判行业形势,对 自身经营战略制定是不利的,务必要重视“产业结构迁徙的速度”和“行业平均”。全球生猪产业总体格局全球生产格局:中、美、欧、俄、巴西、越南、加拿大等产量居前 根据 FAO 统计,截止 2018 年,全球猪肉产量 12000 多万吨,其中中国大陆地区 5000 多万吨, 约占全球总产量的 45%,位列全球第一。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10%)、德国(4.4%)、西 班牙(3.7%)、巴西(3.1%)、越南(3.1%)、俄罗斯(3%)、加拿大(1.8%)、法国(1.8%)、 丹麦(1.3%)、荷兰(1.2%)、日本(1%)、英国(0.7%)。根据 FAO 统计,1970 年代以前, 我国猪肉产量仍低于美国,美国当时是全球最大猪肉生产国。进入 1970 年代后,我国猪肉产量 开始超越美国,夺得全球第一的位置,并在后续持续拉开两者之间的差距。根据 FAO 统计,截止 2018 年,全球生猪出栏屠宰总量 14.8 亿头,其中中国大陆地区约 7 亿头, 约占全球总出栏量的 46%,位列全球第一。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8.4%)、德国(3.8%)、 西班牙(3.5%)、巴西(2.9%)、越南(3.4%)、俄罗斯(2.8%)、加拿大(1.5%)、法国(1.6%)、 丹麦(1.2%)、荷兰(1%)、日本(1.1%)、英国(0.7%)。我国生猪生产总体格局:外三元为主,猪肉供给对外依存度低从生猪种源的角度,我国规模养殖场的生猪以外三元为主,以“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为主的 外三元商品猪占据了我国生猪出栏量的约 80%以上,而且种猪群主要依赖进口。我国种猪引种 的国家主要有加拿大、美国、丹麦、英国、法国和荷兰。从肉类生产供给结构的角度,在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前期的年份里,在我国主要的畜禽肉类生产结 构中,猪肉产量为 5000 多万吨,约占总量的 60%,后续依次分别是鸡肉、牛肉和羊肉,分别占 约 15%、8%、5.4%。猪肉产量分别是鸡肉产量的 4 倍、牛肉产量的 8 倍、羊肉产量的 12 倍、 鸭肉产量的 18 倍。从我国肉类产量在全球份额的角度,在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前期的年份里,我国猪肉产量占全球产 量的约 46%,牛肉产量约占全球的 10%、鸡肉产量约占全球的 12%、山羊肉产量约占全球的 39%、绵羊肉产量约占全球的 25%、鹅肉等产量约占全球的 95%。我国猪肉产量在全球的占比 相对较高。从我国肉类进口的角度,在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前期的年份里,我国净进口与国内产量的比数从高 到低排名靠前的分别是牛肉 17%、绵羊肉 11%、鸡肉 5%。我国猪肉净进口量与国内产量的比数 仅有 1.85%,也就是说我国生猪产业过去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对进口依赖度很低,进口也无法影响国内猪价的周期走势。从全球各个肉类品种总出口量与我国产量的比例关系来看(也就是假如全球出口量都集中供给我国的角度,这只是出于理论极值的思考,实际是不可能的),牛 肉 125%、鸡肉 104%、绵羊肉 49%、猪肉 15%、鸭肉 11%、山羊肉 2%、鹅肉 2%。全球猪肉出口的份额结构比生产结构要均衡,份额排序依次是德国 15.37%、美国 14.48%、西 班牙 12.68%、丹麦 9.14%、加拿大 8.03%、荷兰 7.56%。在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前期的年份里, 全球猪肉的出口贸易量为 800 万吨左右,我国进口量在 100 万吨左右。我国这 100 万吨左右的 进口量主要来自西班牙、德国、加拿大、美国、丹麦、荷兰、法国和巴西等国家,相对分散,并 不集中。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美国规模化特征:1980 年代后加速,养殖和屠宰环节横向纵向整合 通过分析美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其发展轨迹有以下很鲜明的特征:(1)养 殖业的发展很早便伴随着规模化的进程,只不过这一进程的推进速度在养殖业发展的早期相对较 慢;(2)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进程出现加速现象,进入其发展史上最为 快速的规模化阶段,其中尤以 90 年代的规模化速度最快;(3)在规模化进程加速的同时伴随着 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分段养殖模式的出现(所谓分段养殖就是畜禽不同的生长 阶段分别由不同的养殖户负责,不同的养殖户专注于某一生长阶段的规模饲养);(4)除了生猪 养殖环节以外,屠宰环节的行业集中度也在此期间快速提升,1981-2000 年这段时期里,美国生 猪屠宰企业减少了约 50%,且屠宰市场份额在 2000-2015 年里进一步向头部集中;( 5)产业链 纵向整合,下游屠宰企业充当行业整合者角色,往上游养殖环节延伸和整合。美国规模化动因:消费饱和、总量滞长、禽肉替代等倒逼产业变革 美国在 1980 年代以后这轮快速规模化进程背后的驱动因素到底是什么呢?经过深入的分析,我 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1)美国人均猪肉消费逐渐进入饱和状态,1960-1980 年期间猪肉产量一 直徘徊不前,增长乏力,产业内部的企业难以通过行业总量增长来获取发展;(2)1980 年代以 前,美国的白羽肉鸡产业养殖技术率先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生产效率得到较大提高,从而使得 1960-1980 年食品端的鸡肉价格相比猪肉价格的价差优势逐步扩大,驱动了作为猪肉替代品的鸡 肉人均消费量出现快速增长,并在 1980 年代超过人均猪肉消费量,而人均猪肉消费量甚至出现 略有下滑的态势;( 3)在生猪养殖产业内部总量增长乏力和外部肉鸡替代竞争威胁的双重压力之 下,生猪产业链条被倒逼进行产业变革。在内部和外部双重压力之下,美国生猪产业始于 1980 年代的大变革主要体现在: (1)挖掘新的 产量增长点,例如出口,通过借助《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等一系列自由贸易协议的东风,打开墨 西哥、加拿大、日本、中国、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出口市场,猪肉出口量从 1980 年的 11 万吨增 长至 2019 年的 286 万吨,“ 出口量/产量”比率从 1980 年的 1.5%提升至 2019 年的 22.8%;( 2) 通过产业内部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等,扩大市场份额和降本增效,从而驱动了生猪养殖环节的快速规模化和专业化、屠宰环节的横向整合,以及屠宰往上游的纵向整合。在美国养殖业的规模化 和专业化进程中,合同养殖模式的全面推广和养殖技术的革新发挥着重要的助力作用。美国规模化的助推力:合同养殖模式的全面推广和养殖技术的革新美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进程伴随着合同养殖比例的不断上升。合同养殖模式的全面推广在美国 生猪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1)合同养殖模式通过制度安 排把分散的个体养殖户组成合同式生产的联合体,加速了美国生猪产业的整合进程;(2)合同养 殖模式使得单个养殖户可以从事更专业化的分段养殖,并且可以从合同养殖企业获取资金和技术 支持,从而进一步扩大自身的专业化养殖规模。截止 2011 年,美国合同养殖方式在生猪产量中 的占比已达到 67%。 合同养殖模式相对于独立自养模式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减少生产者与下游加 工商之间的信不对称;(2)改善产品运输的协调性和时间效率;(3)降低养殖户的收入风险。 此外,根据 USDA 在 2003 年做的相关研究,合同养殖模式无论在规模上还是生产效率上均 优于独立自养模式,其中生产效率比独立自养模式平均高出 23%。合同养殖模式可以通过 以下几个途径提高生产效率:(1)提升养殖场管理决策的质量;(2)加快对养殖户的技术信 息传递;(3)为养殖户信贷融资提供方便;(4)加速先养殖技术的推广运用。和合同养殖模式的推广一样,养殖技术的革新在美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进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美国上世纪 80、90 年代养殖技术革新涉及:动物基因工程、营养配 方、养殖设备改良、动物医学和保健、管理技术、人工受精改良基因,批量全进全出管理系统、 商业化种质资源储备、分阶专业养殖和杂交育种等。(2)根据 USDA 的研究,上述养殖新技术 在上世纪 80、90 年代养殖业规模化进程加速的期间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使用人工受精技术的养 殖场占比从 1990 年的 7%上升至 2000 年的 23%,使用人工受精技术配对的母猪占比从 1990 年的 1%上升至 2000 年的 73%,使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方式占比从 1990 年的 25%上升至 2000 年的 57%。( 3)上述养殖新技术在美国上世纪 80、90 年代的规模化和专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 推动作用。USDA 的研究表明上述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与养殖企业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呈 现出很强正相关性。其中原因在于:大型和专业化的养殖企业可以把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中去,以及更容易分享技术革和生产效率提升的成果。因此,大型和专业化养殖企业更有动力和 能力去投资开发新技术,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在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进程中,美国生猪产业也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养殖成本的下降,主要体 现在:(1)每窝产子数、PSY、MSY 等生产效率指标从 1980 年代开始持续明显提升;(2) 1992-2004 年间,自繁自养企业单位产出的饲料用量和劳动量分别下降 14.9%和 52.5%,育肥 企业单位产出的饲料用量和劳动量分别下降 44.1%和 83.1%;( 3)1992-2004 年间,生猪自繁 自养和育肥的总生产成本分别下降了 30%和 43.9%;( 4)“猪肉/鸡肉”价格比率从 1980 年代开 始出现大幅回调,终端猪肉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美国生猪产业从 2010 年前后开始逐渐进入成熟稳定期 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经历过 1980 年以后的高速发展后,从 2010 年前后开始逐渐进入成熟稳定 期。2010 年以来,美国生猪养殖场基本保持在 60000 多家,不同规模养殖场的数量和出栏占比 结构的变化也比此前明显缩小。生猪养殖行业市场份额的头部效应非常明显,例如截止 2017 年,存栏 100 头以下的养猪场 50000 多家,但只占了全国出栏总量的 0.4%,存栏 5000 头以上的养 猪场数量才 3600 家,但占了全国出栏总量的 70%以上。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 虽然美国不同存栏规模养殖场之间的生产效率(例如每窝产子数)一直存在着差异,甚至这种差距在过去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是由于养殖出栏结构的快速变化,出栏份额快速往大规模场迁徙,从而使得行业平均效率曲线逐渐逼近行业领先效率曲线。例如,随着规模化的推进,美国生猪每 窝产子数的行业平均曲线持续追赶和逐渐逼近存栏 5000 头以上大型养殖场的每窝产子数曲线, 两根效率曲线之间的差距逐渐收窄,并趋于无限接近。从产业历史发展的维度,两根曲线之间的差就是生猪产业规模化的红利。规模化初期,两者差距较大,红利丰厚。随着规模化的深入和成熟稳定,两者差距大幅缩小,红利也将大幅缩水。两根效率曲线趋于接近之前的这段时期为产业整合的黄金期。对于头部企业而言,其发展和扩张的黄金期是行业平均效率曲线和其自身 效率曲线趋于接近之前。头部养殖企业要努力保持相对速度优势,“跑在行业效率曲线之前”。加拿大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加拿大 1980-2010 年经历了快速规模化进程 与美国相似,同位于北美的加拿大生猪养殖行业在 1980-2010 年期间也同样经历了快速的规模 化进程,并在 2010 年前后开始进入成熟稳定期。在 1970 年代末,加拿大有生猪养殖场 60000 多家,发展到 2006 年大幅减少至 11000 多家,进入 2010 年以后落在 7000-8000 家的区间,下 降速度大幅放缓。伴随着 1980-2010 年规模化的快速提升,加拿大生猪产业的效率(例如 MSY、 每窝产子数等指标)也得到大幅提升,MSY 和每窝产子数等指标甚至还优于美国。规模化动因:老龄化和非农收入促小户退出,中大场寻求降本增效 与美国相似,生猪养殖企业持续追求通过技术和养殖体系革新来降本增效是加拿大生猪产业快速规模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与此同时,其他非养殖业务机会成本的增加和老龄养殖场主的逐渐 退出,也驱动了养殖份额往行业头部逐渐迁徙和集中。以加拿大安大略省为例,1999 年养殖场 主年龄大于 55 岁的占 23%,51-55 岁的占 14%,2006 年非养殖业务收入占个人收入大于 50% 的养殖场主占总数的接近一半。随着产业发展,这类群体逐渐退出和减少。日本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日本 1980-2010 年经历了快速规模化进程 与美国的情况相仿,在历史上曾经与我国同为小规模分散经营东亚农耕模式的日本,其养殖业在 早期也已经出现低层次的规模化进程,而且同样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加速进入更高层次的规 模化进程,其中尤以 90 年代的规模化速度最快。 日本规模化动因:进口竞争和国内产量萎缩倒逼产业整合 日本生猪产业规模化的大背景是:人均猪肉消费量仍在提升,但是在 1980 年代开始进口替代的 影响之下,国内产量不仅没有增长,甚至出现萎缩,从而倒逼国内生猪产业的整合和降本增效。英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英国 1970 到 1990 年代后期经历了一轮规模化进程 英国生猪产业在 1970 年代到 1990 年代后期经历过了一轮规模化进程,生猪养殖业的场均存栏 规模从 1966 年的 70 头大幅攀升至 2000 年的 600 头。规模化动因:消费饱和、总量滞长、禽肉替代、盈利下滑倒逼整合 1970 年代开始,英国人均猪肉消费量进入饱和状态,并出现缓慢下行的趋势。与此同时,人均 禽肉消费量则持续攀升,并在 1990 年代初超越人均猪肉消费量。从生猪存栏来看,二战结束后, 英国的生猪存栏量总体处于上升的通道中,并在 1973 年达到 9 百万头的历史峰值。存栏达到峰 值过后,在鸡肉消费替代、人均消费饱和以及养殖盈利下降的大背景下,英国生猪存栏从 1970 年代后期到 1990 年代后期基本徘徊在 8 百万头附近。此后,受生猪跌价、猪瘟和口蹄疫接连爆 发的影响,英国的生猪存栏量和猪肉产量在 2000 年代初出现接近 40%的下跌,创下过去半个世 纪的低点。在国内猪肉大幅减产的情况下,英国通过加大猪肉进口来填补国内的供给缺口,并导致此后国内猪肉供给格局出现大变局,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综上所述,人均猪肉消费的饱和、禽肉消费替代的威胁、行业存栏总量停滞不前和盈利水平下降等多因素驱动了英国生猪养殖业的 规模化进程。英国生猪产业从 2000 年开始逐渐进入成熟稳定期 英国生猪产业在经历过 1970 年代期到 1990 年代后期的一轮规模化进程后,从 2000 年开始逐 渐进入成熟稳定期,主要特征表现为:(1)存栏母猪场数量在 2000 年后基本保持在 6000 家的 水平;( 2)平均母猪存栏规模基本保持在 70 头上下的区间;( 3)不同母猪群规模养殖场的行业 存栏占比结构趋于稳定;(4)屠宰企业数量下降趋缓且不同规模屠宰场屠宰量占比结构趋于稳定; (5)养殖效率指标上升趋缓,部分指标甚至趋于平缓。英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 我们在前面部分分析美国生猪养殖行业进程时,提出规模化红利本质上是源于“相对效率曲线”效应。美国的特征是:规模化初期,行业领先效率曲线与行业平均效率曲线差距较大;随着规模 化的推进,两根曲线逐渐的差距逐渐收窄;进入规模化成熟稳定期,两根曲线已经趋于接近。那英国生猪产业的情况又如何呢?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英国的生猪规模化在 2000 年后就进入 了成熟稳定期。在成熟稳定期里,英国生猪养殖行业的效率曲线表现出与美国类似的特征,即行 业领先效率曲线与行业平均效率曲线已经趋于接近(例如 PSY 和每窝产子数曲线等)。此外,从 横向来看,英国成熟稳定期里的养殖效率指标(例如 PSY 和每窝产子数等)与养殖规模的正相 关性要明显弱于美国,隐含着英国生猪养殖产业在成熟稳定期里已经局部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欧盟国家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欧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生猪产业存栏结构差异较大 根据 2013 年的调查统计,欧盟一共有 220 万家养殖场,其中超过一半的养殖场数量位于罗马尼 亚,罗马尼亚国内生猪养殖产业较为分散,存栏数量在 10 头以下的养殖场数量占比接近 99%, 其中 86%只有存栏 1-2 头,这批规模的养殖场约占罗马尼亚国内总存栏的 50%。部分东欧国家 存栏 10 头以下养殖场存栏占比超过 10%,例如斯洛文尼亚和立陶宛等,这些国家较为分散的养 殖结构不利于非洲猪瘟和其他疫病的防控。与此同时,从欧盟总体来看,存栏 10 头以下养殖场 存栏占比仅有不到 3%,大部分欧盟国家的生猪养殖量都集中在存栏 1000 头以上大场,例如丹 麦国内生猪养殖量的 97%左右都集中在 1000 头以上的大场。丹麦、德国、西班牙、乃至欧盟整体均经历了不同程度规模化进程 作为一个整体,欧盟也在经历着规模化进程,例如欧盟 2005 年共有超过 380 万家生猪养殖场, 到了 2013 年剩下不到 220 万家,单场养殖规模也在明显提升。具体国家来看,以丹麦、德国和 西班牙为例,丹麦国内的生猪养殖场从 1982 年的 55023 家持续下降至 2018 年的 3125 家,场均存栏规模从 169 头大幅提升至 4090 头,年屠宰万头以上的屠宰场从 1970 年的 54 家减少至 2018 年的 8 家(合作社组织在丹麦的生猪产业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丹麦规模化进程 的推进,其每窝产子数、MSY 和 PSY 等指标也持续提升,并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此外,德国和 西班牙也同样经历规模化进程,养殖场数量下降,单场养殖规模提升,行业整体生产效率也得到 提升。从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来看,2000 年以来,英国的规模化进程逐渐趋于稳定,但是我们 看到丹麦和德国的规模化仍在继续推进,反映在行业整体层面的生产效率来看,丹麦和德国生猪的窝产子数指标同时期里的提升速度明显快于英国,并逐渐拉开跟英国的差距。德国生猪产业的 窝产子数指标在 2006 年之前低于英国,但是在 2006 年之后开始超越英国,并逐渐拉开了两者 的差距。欧盟国家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是欧盟国家生猪产业规模化的重要推动力。根据 EUROPEAN COMMISSION 的统 计数据,以 2006 年为例子,丹麦、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波兰等欧盟国家的生猪养殖产业都 体现出明显的规模效应,随着养殖规模的提升,单头养殖成本趋于下降、单头养殖利润趋于增加。这一统计分析结果与美国国内生猪规模化过程中的规模效应有着相似之处。在美国的生猪产业中,“相对效率曲线”效应产生的基础是:生产效率的结构性差异、规模经济效应、存栏结构往头部迁徙。在欧盟国家生猪产业规模的进程中,我们同样看到了与美国同行相类似的产业特征和趋势。因此,我们认为欧盟生猪产业规模化背后的逻辑仍然是前面在分析美国规模化时提到的“效率曲 线效应”。“相对效率曲线”效应的逻辑探讨生猪产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效应?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证的产业数据来看,USDA 和 EUROPEAN COMMISSION 的研究和统计数据均表明,在美国和欧盟国家(丹麦、德国、意大利、波兰、西 班牙等)生猪产业规模化的过程中,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例如,美国生猪的每窝产子数和 MSY 等生产效率指标与存栏规模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规模越大,效率指标越高;又如欧盟国家的单 头生猪养殖成本与存栏规模存在很强的负相关性,规模越大,单头养殖成本越低。其次,从定性和推理的角度:( 1)从历史的维度来看,社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市场份额从低 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生猪产业是规模不经济的,规模大反而效率低,那么全球多个生猪主产国出现的生猪产业快速规模化进程便是与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相背而 行,是不应该出现的;( 2)从逻辑倒推的角度,全球多个生猪主产国均经历了或经历着快速的规 模化进程,行业存栏份额不断往头部企业集中,与此同时行业整体生产效率在持续提高。如果生猪产业是规模不经济,那么随着出栏份额都快速往大企业集中,那么这些国家生猪产业的生产效 率指标不应该是持续上行,而是下行。再次,如何去理解生猪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我们认为应该从养殖整体体系的视角和产业历史发展的视角去看待生猪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1)在农业领域,由于农户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劳 动力成本核算优势,就养殖和种植的单个环节(例如生猪育肥)而言,同样生产效率情况下,估计很多工厂化规模企业的成本都拼不过农户,因为规模化需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入(栏舍、投喂设备、环保设备等等)和雇佣工人工资成本核算。然而,如果规模化可以带来技术升级和生产效 率提升,那么就有可能弥补上述跟农户之间的成本投入差距,并带来规模经济。USDA 和 EUROPEAN COMMISSION的实证研究已经表明,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可以做到这一点。( 2) 如果我们单纯聚焦在生猪育肥单个环节,我们是无法理解规模化效应的。就单个育肥环节而言农 户确实有优势,要不然也不会有“公司+农户”模式的全球普及。然而,生猪养殖是一个体系工 程,而不单纯是一个育肥环节,我们应该跳出单个育肥环节来看整个生猪养殖体系,综合考量育 种效率(窝子数、PSY 等)、料肉转化率、日增重、病死率、饲料成本(大型养殖场可以通过自 产自用或者委托加工降低饲料成本)、对新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美国大养殖场窝产子数的历史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小养殖场,两者差距越来越大)、对市场信息的捕捉能力、对下游屠宰环节的议价能力等因素。 (3)进入到生猪产业规模化的成熟稳定期后,可能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例 如上述提到的英国,也正是由于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以及“相对效应曲线”效应的减弱,英国的 规模化进入了稳定期。这也不难理解,由于生物特性,生猪的生产效率不可能无休止的提升。 从产业比较的视角去理解生猪产业、乃至大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上面提到,农户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劳动力成本核算等方面均具有优势。对于生猪产业,乃至整个农业,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往往是由种养殖对象的生物属性决定。因为凡是工厂化的规模化,考虑大额固定资产投资和雇工成本等因素,在生产效率没有提高情况下,基本都会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由于农业的特性,农产品的行业平均成产成本大多由数量庞大的农户决定,如果成 本相对农户没有优势,同时产品又卖不出溢价,则这类规模化企业就难以在市场立足。生猪产业在规模化过程中可以呈现出规模经济效应,更多是在于其生物属性本身。例如,在生物品种改良基础水平较低的产业历史发展背景下,工厂化规模化养殖场的单位折旧摊销和劳动力成 本等虽然比农户高,但是通过生物技术改良,一头母猪可以提供的出栏肥猪数量从原来的 10 多 头持续提高到 20 多头甚至欧洲最高的 30 多头,单产效率的提升足够弥补跟农户之间的差距, 从而体现出规模经济效应。从产业横向比较的角度,我们认为生猪产业的规模化效应要明显优于蛋鸡产业和肉牛产业。生猪 产业在规模化的过程中可以把一头母猪提供的商品猪数量从 10 多头提高到目前欧洲最高的 30 多头。在蛋鸡产业规模化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使蛋鸡从一天下 1 个蛋提到一天下 2-3 个蛋?在肉 牛产业规模化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使母牛从一胎产 1 头牛犊提高到 2-3 头?显然,对于蛋鸡和肉 牛来说是很难的,这是由它们的生物属性决定的。所以有些规模化蛋鸡场的产蛋成本拼不过农户成本,只能走价格差异化的中高端路线。再如,同样是食用菌品种,有些就适合工厂化种植,有些就不适合,为什么?其中原因就是有些品种可以通过工厂化后单产提升来覆盖掉重资产投资的成本,从而在成本上可以跟农户种植成本相竞争。而有些品种则难以通过单产提升来覆盖工厂化 后的额外成本,从而没法跟农户种植成本竞争,从而不适合工厂化种植。总体而言,农产品的产品同质性强,一般很难实施价格差异化策略和溢价,即使可行也只是局部小众市场,难以做大,甚至难以覆盖高成本。因此,农业中的一个产业,相对于农户而言,是否有规模经济效应?是否适合规模化和工厂化?主要看种养殖对象本身是否还有效率改良的空间, 以及是否足以覆盖跟农户之间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成本差距。 为什么会有“相对效率曲线”效应? 正如前面所述,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相对效率曲线”效应产生的产业背景是:产业内经营实体存在生产效率的结构性差异,产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存栏结构的迁徙(即市场份额从产 业中部尾部逐渐往头部集中)。我们以下通过公式来推导: 行业平均生产效率=头部养殖场生产效率×头部市场份额+中部养殖场生产效率×中部市场 份额+尾部养殖场生产效率×尾部市场份额。(其中,头部效率>中部效率>尾部效率) 根据上述公式,在规模化初期,由于市场份额大部分集中在尾部和中部,因此头部效率与行 业效率的差距比较大。例如,极端地假设头部只有很小份额,中部养殖场是 0,其余市场份 额都是尾部农户或企业,此时的“头部效率与行业效率的差距”就约等于“头部效率与尾部 效率的差距”,也是最大的。 在规模化过程中,市场份额不断往头部集中,头部效率与行业效率的差距之间逐渐收窄。进 入到规模化的成熟稳定期,当大部分市场份额都集中于头部养殖场(例如 2010 年后的美国 生猪产业),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非常小。例如,极端地假设尾部和中部市场份额接近于 0, 头部占据绝大多数份额,此时的“头部效率与行业效率的差距”就约等于“头部效率与头部 效率的差距”,也是最小的。我们认为,生猪产业规模化过程中的“相对效率曲线”效应深层次的本质是:产业内部的效率差驱动市场份额从低效率群体流向高效率群体。效率差越大,份额的流动就越快;效率差越小,份额的流动就越慢;效率差接近,份额的流动就很平滑;效率差逆转,份额的流动随之逆转(例如 我们从产业实证数据观察到,英国规模化成熟稳定期的 2007-2017 年间,由于局部出现规模不 经济,导致市场份额出现局部震荡回流的特征)。“相对效率曲线”中“领先效率曲线”的选取标准和维度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规模、产业环境和资源禀赋是有差别的,行业领先效率曲线的领先群体可 以根据自身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们在这里提供的是一种产业分析方法和思维模式。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美国生猪产业的分析部分,领先效率曲线选取的是存栏生猪 5000 头以上的养殖场平均效率曲线。而在英国生猪产业的分析部分,领先效率曲线选取的是存栏母猪 500 头以上的养殖场平均效率曲线。根据美国生猪行业历史平均的“出栏量/存栏量”比率,生 猪存栏 5000 头相当于接近 1 万头出栏,对应美国生猪行业年出栏生猪在 1.1-1.2 亿头。而英国 存栏母猪 500 头约相当 1 万头出栏,对应英国生猪行业年出栏生猪约 0.1 亿头。在美国规模化的 成熟稳定阶段,存栏 5000 头(接近出栏 1 万头)以上养殖场的整体市场份额超过 80%。在英国 规模化的成熟稳定阶段,存栏母猪 500 头(约当于出栏 1 万头)以上养殖场的整体市场份额超 过 60%,最高时期超过 70%。截止 2018 年,丹麦年屠宰和活体出口的生猪总量 0.33 亿头,存 栏 5000 头(根据丹麦平均“出栏量/存栏量”比率,相当于出栏 1 万头以上)以上养殖场的整体 市场份额约为 70%。从上述几个不同国家的产业实证数据来看,以出栏量 1 万头以上养殖场群 体的加权平均效率曲线作为行业领先效率曲线不仅适用于生猪总出栏千万头级别的国家和地区,还适用于生猪出栏亿头级别的国家和地区,可以作为选取标准的参考。此外,上述几个国家在规 模化的后期,出栏万头以上养殖场的市场份额陆续突破 60%,处于 60%-80%多之间,这也可以 作为判断一个生猪出栏头数千万级到亿级的国家和地区是否达到规模化成熟稳定阶段的参考指 标之一。“相对效率曲线”效应可以较好地解释:为何非洲猪瘟期间我国生猪产业会出现加速整合? 非洲疫情考验着生猪养殖行业的疫病防控能力,防控得不好,病死率高,生产效率就低,单位养殖成本也随着大幅提升。在这波疫情中,虽然头部企业也受冲击,但是防控措施不到位的中小养殖场受到冲击更大。最终结果是非洲猪瘟疫情都降低了整个行业(包括头部企业和中小场)的生产效率,但是中小养殖场的下降幅度要明显大于头部企业。上述对海外生猪产业的分析中已经提到,行业领先效率曲线和行业平均效率曲线的纵向距离越大,则行业规模化和整合的速度就越快。非洲猪瘟疫情拉大了头部企业和中小养殖场之间的效率差,由于我国中小养殖场的市场份额占比较高,从而扩大了行业领先效率曲线和行业平均效率曲线之间的纵向距离,放大了“相对效率曲线”效应,继而驱动我国生猪产业在非洲猪瘟疫情期间出现加速整合和规模化的现象。非洲猪瘟给我们的其中一个启发是,在生猪产业中,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资本市场投资,都需要有“相 对效率”的思维。生猪企业在发展中如何理解和运用“相对效率曲线”效应 对于单个生猪养殖企业而言,例如担当行业整合者的头部养殖企业,其自身效率与行业平均效率 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联系起来:行业平均生产效率=自身的生产效率×自身市场份额+头部养殖场 效率×头部市场份额+中部养殖场效率×中部市场份额+尾部养殖场效率×尾部市场份额。从这 个公式中,对于单个生猪养殖企业来说: 生猪这个大宗农产品的产品属性是:刚需,产品同质性强,价格周期波动剧烈,周期盈亏。 生猪养殖企业经营的重点一般在于生产过程管理和成本控制,高效率和低成本是企业生存和 扩张的关键之一。优秀的企业要时刻保持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效率领先和成本领先优势。 由于在规模化过程中,随着市场份额不断往头部集中,行业平均效率曲线会持续提升,头部 企业时刻处于被追赶的地位。头部企业的优势是基于效率提升的相对速度优势,是一种动态优势,不进则退,因为在后面追赶的行业平均效率不会停止前进步伐。头部企业必须持续跑 在行业平均效率曲线之前。 头部企业在领跑的过程中,持续决定自身效率曲线与行业平均效率曲线之间距离的因素是: 自身效率的提升速度、其他企业和养殖户效率的提升速度、市场份额往头部集中的速度。第一个因素取决于单个企业自身,第二和第三个因素则取决于外部因素。因此,生猪养殖企业在经营中,不仅要做好内部经营管理,还要时刻关注行业内的养殖技术革新和进步,同时还 要关注产业结构的变迁,做到低头用心经营、抬头有产业大局观。 生猪养殖企业要有相对效率思维,相对效率的比较对象不是某群体的散养户,也不是某几家 企业,而是行业平均效率。例如美国小农户生产效率明显低于头部大企业,但是市场份额的大部分已经流到头部企业,头部企业相对于行业平均效率的领先优势要明显小于其相对于小农户的优势。这个时候如果还停留在与一般个体小农户做比较,则有可能误判行业形势,对 自身经营战略制定是不利的,务必要重视“产业结构迁徙的速度”和“行业平均”。 投资建议虽然每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背景,但是殊途同归,产业深层次的运行规律是基本相似的。非洲猪瘟疫情、生猪养殖鼓励政策和未来的非洲猪瘟疫苗等只是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进程的一个小插曲,改变了“相对效应曲线”的水平位置和规模化进程中局部时段的速度。参考全球生猪产业的历史发展规律,我们认为我国生猪产业在“相对效应曲线”效应的驱动下, 将持续推进类似于海外的加速规模化进程,行业整合的方向不会改变,步伐不会停歇。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拥有万亿级的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行业格局呈现出大行业、小公司的特征,是值得资本市场去长期关注的产业。在这一轮规模化整合大潮中,从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新希望、唐人神、海大集团、正邦科技、天康生物、大北农、傲农生物、 天邦股份等头部生猪养殖上市公司均有望从中获益。除了上市公司外,我国还有一批没有上市的,经营效率不输上市公司的生猪养殖企业。我们认为生猪养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成本竞争力和资本实力的“双力”之上。在这次非洲猪瘟疫情中,资本实力的重要性比以往都更加凸显(例如部分优秀企业和优秀团队在第一波疫情冲击过后,碍于缺乏资本去复产,不得不被资本实力雄厚的企业并购)。如果这批企业能借助资本市 场的力量,则能更好地帮助其分享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进程中的产业红利。……(报告来源:华金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200万头/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1、项目建设内容公司计划投资39,634.10万元于200万头/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本项目将进一步扩大公司的生猪屠宰规模,有利于提升公司在行业的地位,增强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2、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1)我国猪肉产量企稳,市场空间仍然较为广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及消费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2018年期间,年猪肉产量由2009年的4,682.02万吨上升至2018年的5,403.74万吨,上涨15.41%,年均增长1.60%。2019年,尽管受非洲猪瘟影响,我国猪肉产量仍然达到4,255.31万吨,目前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猪肉产量总体企稳,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市场空间仍然较为广阔。(2)抓住行业发展机遇,提升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仍然较为分散,集中度较低,行业前五市场份额合计不足8%。同时,在非洲猪瘟影响下,国家农业农村部及山东省相继出台关于鼓励生猪集中、定点屠宰的政策文件,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迎来历史发展机遇。公司为全国十大屠宰企业之一,2018年屠宰总量占全国年屠宰总量的0.15%左右,本次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公司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3)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肉制品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逐渐向高档、优质、健康、营养等方向发展,猪肉产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冷却肉及低温肉制品逐渐成为猪肉消费的主流。本次募投项目实施完毕后,公司的冷却肉及低温肉制品产量将得到大幅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为市场提供高品质猪肉产品的能力,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3、项目可行性分析(1)公司在屠宰和肉制品生产领域具备技术优势自创立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低温肉制品的开发与生产,在工艺技术方面,公司生产工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采用的三点式麻电制晕技术可有效解决传统活宰应激反应引起的肉品质量问题;公司采用的真空放血技术可显著提升放血效果从而减少放血不良带来的颜色、品质等方面的缺陷;公司采用的两段式快速冷却技术可在提升冷却肉的排酸效果的同时缩减排酸时间。此外,公司全程可追溯体系保证源头的质量,保证食品安全。前述技术、体系的运用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丰富的人才储备在人才储备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储备了一批在屠宰及肉制品生产和销售领域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核心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可以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3)充足的生猪供应本项目实施地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原料生猪主要来自陕西咸阳以及陕南地区15个生猪基地重点县。根据《陕西省“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陕南生猪产业带年发展生猪600万头。此外,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咸阳淳化县建设的猪场项目以及“正大集团咸阳现代农牧食品一期3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等亦可为本项目提供充足生猪供给。(4)优秀的品牌形象公司系中国肉类十强企业、中国食品行业百强企业,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山东省政府质量管理奖等荣誉称号,公司品牌形象好、客户基础深厚,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品牌保障。4、募集资金具体用途与现有主要业务的关系本项目主要产品涵盖白条猪(二胴体)、冷却肉,均系围绕现有主营业务开展,是稳步推进公司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公司产品供应能力、实现覆盖陕西省及周边地区的业务布局,从而进一步扩大公司业务规模和增强持续盈利能力。5、项目投资安排本项目投资总额为39,634.1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2,745.13万元,铺底流动资金6,888.97万元。6、项目投资收益情况本项目达产后项目内部收益率21.21%(税后),总投资回收期6.74年(税后,含建设期),项目经济效益较好。7、项目涉及报批情况200万头/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已取得陕西省三原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出具的《三原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关于印发年屠宰200万头生猪及肉制品加工项目备案确认书的通知》(项目代码:2020-610422-05-03-060954)。该项目已取得《咸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关于200万头/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咸行审批复[2020]295号)。
200万头/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1、项目建设内容公司计划投资39,634.10万元于200万头/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本项目将进一步扩大公司的生猪屠宰规模,有利于提升公司在行业的地位,增强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2、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1)我国猪肉产量企稳,市场空间仍然较为广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及消费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2018年期间,年猪肉产量由2009年的4,682.02万吨上升至2018年的5,403.74万吨,上涨15.41%,年均增长1.60%。2019年,尽管受非洲猪瘟影响,我国猪肉产量仍然达到4,255.31万吨,目前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猪肉产量总体企稳,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市场空间仍然较为广阔。(2)抓住行业发展机遇,提升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仍然较为分散,集中度较低,行业前五市场份额合计不足8%。同时,在非洲猪瘟影响下,国家农业农村部及山东省相继出台关于鼓励生猪集中、定点屠宰的政策文件,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迎来历史发展机遇。公司为全国十大屠宰企业之一,2018年屠宰总量占全国年屠宰总量的0.15%左右,本次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公司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3)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肉制品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逐渐向高档、优质、健康、营养等方向发展,猪肉产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冷却肉及低温肉制品逐渐成为猪肉消费的主流。本次募投项目实施完毕后,公司的冷却肉及低温肉制品产量将得到大幅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为市场提供高品质猪肉产品的能力,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3、项目可行性分析(1)公司在屠宰和肉制品生产领域具备技术优势自创立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低温肉制品的开发与生产,在工艺技术方面,公司生产工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采用的三点式麻电制晕技术可有效解决传统活宰应激反应引起的肉品质量问题;公司采用的真空放血技术可显著提升放血效果从而减少放血不良带来的颜色、品质等方面的缺陷;公司采用的两段式快速冷却技术可在提升冷却肉的排酸效果的同时缩减排酸时间。此外,公司全程可追溯体系保证源头的质量,保证食品安全。前述技术、体系的运用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丰富的人才储备在人才储备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储备了一批在屠宰及肉制品生产和销售领域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核心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可以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3)充足的生猪供应本项目实施地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原料生猪主要来自陕西咸阳以及陕南地区15个生猪基地重点县。根据《陕西省“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陕南生猪产业带年发展生猪600万头。此外,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咸阳淳化县建设的猪场项目以及“正大集团咸阳现代农牧食品一期3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等亦可为本项目提供充足生猪供给。(4)优秀的品牌形象公司系中国肉类十强企业、中国食品行业百强企业,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山东省政府质量管理奖等荣誉称号,公司品牌形象好、客户基础深厚,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品牌保障。4、募集资金具体用途与现有主要业务的关系本项目主要产品涵盖白条猪(二胴体)、冷却肉,均系围绕现有主营业务开展,是稳步推进公司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公司产品供应能力、实现覆盖陕西省及周边地区的业务布局,从而进一步扩大公司业务规模和增强持续盈利能力。5、项目投资安排本项目投资总额为39,634.1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2,745.13万元,铺底流动资金6,888.97万元。6、项目投资收益情况本项目达产后项目内部收益率21.21%(税后),总投资回收期6.74年(税后,含建设期),项目经济效益较好。7、项目涉及报批情况200万头/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已取得陕西省三原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出具的《三原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关于印发年屠宰200万头生猪及肉制品加工项目备案确认书的通知》(项目代码:2020-610422-05-03-060954)。该项目已取得《咸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关于200万头/年生猪屠宰及肉制品加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咸行审批复[2020]295号)。作者/来源:中金普华产业研究院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格隆汇机构:招商银行■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超过万亿产值,其中散户养殖超过 5 成。生猪产业链包括上游饲料保疫、中游养殖、下游屠宰及肉制品加工,其中养殖环节产值约 10500亿元(按每年 7 亿头生猪、出栏均重 100kg、单价 15 元/kg 估算)。我国生猪养殖仍处于规模化进程中,500 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出栏占比已由 2007 年的 26%上升至 2017 年的 46%,中长期参考美国成熟市场规模养殖出栏占比可达到 90%以上。中短期来看非洲猪瘟大幅提高行业生物安全防控要求,将加速散户养殖的退出。■ 生猪养殖大约 4 年为一周期,非瘟冲击将拉长猪周期。猪周期主要由于受疫病、政策的冲击导致生猪产能减少,而生猪扩繁和育肥大致需 14-21 个月,导致在较长一段时间供给偏紧猪价持续上涨。受非瘟冲击我国生猪产能下降 4 成,猪价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目前非洲猪瘟处于可防可控,但在后续非瘟常态化背景下,散户补栏将受到抑制,产能恢复时间将更长,预计明年猪价还将处于高位。■ 行业格局非常分散,集中度 CR3<6%,龙头公司凭借饲料育种、资金优势加速扩张。参考美国成熟市场生猪养殖集中度 CR5 约 37%,我国目前前三大生猪养殖企业温氏、牧原、正邦的市占率仅 3.2%、1.6%、0.8%,头部企业份额还有较大提 升空间。龙头公司在饲料育种、资金等方面优势明显,自 2016 年以来加大了在养殖环节的扩展;同时本次非洲猪瘟导致大量散户退出给予了头部企业很好的扩展时机,未来几年行业集中度将加速提升。现阶段规模养殖企业的模式主要包括以温氏股份为代表的“公司+农户代养”模式和以牧原股份为代表的“自繁自养”模式。从资产运作的角度,“自繁自养”具有重资产特征,资金需求较高,是银行开展业务的重要对象。■ 龙头公司具备穿越猪周期潜力。本报告统计了 2006 年以来的猪价走势,将行业规模养殖、散养以及龙头公司温氏、牧原的养殖成本作对比,发现龙头公司的养殖成本几乎处于猪周期底部区域。可以认为,猪周期很难长期突破龙头公司的成本线,龙头公司在行业底部时往往能保持微利或者微亏,在整个猪周期的维度将获利丰富,实现穿越猪周期。头部公司还具备较强的融资能力,通过维持较高的资本开支,不断强化和提升自身规模成本壁垒。■ 布局建议和风险提示:(如需本部分内容,请参照文末联系方式联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