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工作5年被985高校淘汰,这名青年教师哀叹:名校博士又如何?毒哉

工作5年被985高校淘汰,这名青年教师哀叹:名校博士又如何?

以后在大学里,对于新进人员而言,可能没有“铁饭碗”一说了,老师也不例外。一些高校开始实行非升即走,新进的青年教师,需要在规定的年限内达到相应的科研水准与职称,如果没有完成则只能抱憾走人。很遗憾,某名校博士毕业后在985高校任教,到今年为止工作了5个年头,但由于自己的表现没有达到所在高校的期望,惨遭淘汰。在离别之际,这名老师给后来的新人们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以供借鉴。工作和读书不同,不是放松心态,而是摆正心态985博士又如何,一路荣耀光环又如何,都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认真的思考:是否真的热爱科研、适合科研,并且在即将留下的平台是否有很强的竞争力?现在已经不是几年前了,不会是成果到了就可以晋升职称,可以拿着以前的成果吃老本,后面只会有越来越多的后浪前赴后继,如果想留下,就必须一直拼。所以,如果可能,请认真做好调研,咨询近1到2年能获评副教授级别的要求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订立一个更高的小目标,才有机会获得敲门砖。我个人教训,当时博士毕业了工作也定下来了,立刻松懈很多,感觉一切都稳定了,这种想法其实很可怕。人生是场持久战,并没有这样一个阶段让你放松,即使有,对科研人而言,我觉得也就是到达到“院士”级别吧。、等你工作了,就会发现,导师对学生的你和工作的你要求、态度都完全不一样了,需要立刻进行身份的转变。博士刚毕业的一段时间是黄金期,就着博士期间的工作基础,积极申请国家级项目,再努力几篇期刊论文,或许可以在3年左右的时候可以冲刺一下职称评定。把科研放在第一位工作以后,填表、申请项目、平台事务、以及家庭琐事会消耗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人总是更喜欢做不用动脑的事情,所以会不自主地先把琐碎的事情处理,但也经常因此分心做科研。目前的环境对青年老师不太友好,我们常常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处理项目、平台等琐事,但科研任务、要求不会因为你做的杂事有任何改变。就目前而言,项目、论文才是一个科研工作者晋升职称的硬通货,这是不争的事实。所谓的会议、大佬、人脉等,如果你的“腕”不够大或者科研能力不够强,即使做再多事情,大佬们不会记得你的名字。所以,提高自身学术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出名要趁早针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在达到要求的前提下,如果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我不太建议延期。纵观各个国家级项目、人才计划、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对年龄是有明确要求的,35岁对很多年轻人是个坎。我本人读完硕士再读博,期间又延期2年,比同期同学晚了3年,申请国自然青年基金的机会也会少很多,评职称的时候,也会根据年龄看成果,这样就会“一步慢,步步慢”。我想起我们学校的副教授职称评定,早一年大概3篇SCI一个国家级项目就能上,晚一年10篇SCI才能获得敲门砖。再者,人才帽子是一浪接着一浪,低一点级别的帽子拿不上,想拿高一点级别的帽子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见清形势,找准对应的那个坑现在的高校形势,即使能力再强,还是有比你能力更强的人。究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还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需要看你所在的高校需求,以及大佬手中的话语权。当然,首先你自己得扶得上墙。可能我比较消极,在这种形势下,可能及时抽身不失为一个选择。一个萝卜一个坑,青椒们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自以为是,放下身段去找,总归是能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坑的。在哪都是为科学事业做贡献,多做少做都一样,不是吗?我是教育向前冲,漫谈教育,关注教育二三事,图文等部分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金鹿

为什么很多导师强烈建议学生考博

或许现在很多学生都还在考研奋斗的路上,或许你们还在努力、拼搏中,在这里祝你们考研成功!!那么考研结束后或许你又将面临的是考博,或许你会说考博就算了,但是当你硕士毕业时或许你的这种想法就会改变的。那么对于考博来说,大家能够知道的都是考博容易,毕业难,没错,确实可能是这样的,因此很多学生都不考虑读博,但是请不要忘记的是在你读研期间对你影响最为关键的一个人,那就是你的导师,他很有可能力主你考博。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导师强烈建议学生考博呢?其实,导师建议学生考博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里面有很多原因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为了你以后的发展。首先,导师建议你读博,肯定是在这几年相处哦时间里,他认为你是一个搞研究的人,觉得你适合搞科研。这是导师建议你考博的最基础的一个原因,如果导师发现你完全不适合考博,那么他决定是不可能会建议你读博的,他或许会和你说多出去找一些实习的机会,不会和你讨论考博的问题。再有,导师建议你考博,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深知自己所研究领域对博士的急缺需要,更甚至你们所研究领域门槛一般或许都是博士,所以为了你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途,他会时不时的和你说一些你们研究领域对博士的急需以及博士的重要性,因此在导师的强烈建议下,你在毕业时很有可能去选择考研。其次,如果你考博成功了,导师的脸上也有面子,学院也有面子。尤其是在一些双非院校的研究生院,对学生考博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视的,因此便会有导师和学生谈考博的问题。研究生导师对我们以后的职业发展起着很好的领头作用,因此当他建议你考博时,或许你真的应该想一想这件事情,或许当你真正意义的考上博士了,你才会发现导师那年和你说的那些话是多么的正确,会非常感谢你的导师的。总之,我的观点和众多导师是一致的,考博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因为我已经深深的感触到了。

故往见之

专访剑桥大学教育博士裴先慧:教育在21世纪应该给学生什么能力?

8月19日晚8点,由曼彻斯特大学中国中心、985高校上海校友会联盟联合主办,曼汉集团承办的第二届“曼”谈教育论坛将在线上开始,论坛将着重讨论后疫情时代的国际教育和职业发展。 今天小曼将为大家介绍本次论坛的第三位嘉宾——裴先慧。多年的教育研究经历,使得裴先慧博士身上有了许多哲学的意味,而她在与小朋友们的接触中又尽显“大孩子”的样子。在本届“曼”谈教育论坛上,裴先慧博士将给我们带来主题为“培养终身学习者-教育在21世纪应该给学生什么能力?”的演讲。裴先慧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博士澳门圣若瑟大学客席学者曼汉学院金牌导师国际教育创业者专注教育,初心不改作为土生土长的澳门人,裴先慧博士一直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她曾参与到澳门诸多不同的中小学及高等院校教学及研究工作,并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教育哲学硕士及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范围包括:融合教育及特殊教育课程设计,学生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能力对学习的影响,以及教育研究方法-质性研究。裴先慧博士现任英国剑桥大学学士学位课程的专题指导老师,澳门圣若瑟大学硕士课程的客座教授,以及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硕士课程的客座讲师。裴博士还在英国剑桥创办了Building Joy,该机构旨在从心理学与教育学角度,让孩子在有趣的乐高游戏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逻辑及解题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获得快乐,提升自我。在近几年,裴博士致力于课程研发、升学辅导,以及教师专业成长培训。在之前发表在Support for Learning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中,裴博士讨论了如何投过适异性课程教学模式(Differentiation curriculum design)提升学生的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能力,协助老师回应学生的不同需要,以及课堂的目标。儿童教育,全人发展早些时候,裴博士在一场清华教育沙龙中提到了自己眼中的“早期全人发展国际教育框架”。裴博士提出了 OECD Baby PISA框架,也就是针对5至5岁半小童的 “国际学生能力评估研究”,该框架包括四大方面:幼儿的语言能力(Emergent literacy)、幼儿的数理能力(Emergent numeracy)、情绪管理能力(Self-regulation)、社交人际能力(Empathy&Trust)。"在国际上除了看重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数理能力这些学习方面的能力之外,还更重视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及社交人际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和我们自身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更是评估研究国际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裴先慧"除了OECD Baby PISA框架之外,裴博士还提出了针对小孩各项能力发展而开发的“早期全人发展国际教育框架”。结合全人教育发展、尊重本土文化、面向国际共融和全球化公民素质四大发展导向,这个国际框架更强调儿童的自主学习发展,学力专业知识的提升,国际视野的培养,以及达至公民素质提升的体现。为能有效培养学童达至这四大学习能力指标,框架强调情绪管理技能(Emotional Intelligent Quotient,EQ)、文化共融技能(Cultural Intelligent Quotient,CQ)、资源分配技能(Financial Intelligent Quotient,FQ)、人际关系技能(Social Intelligent Quotient,SQ)、学科能力技能(Intelligent Quotient,IQ)、逆境抗压技能(Adversity Quotient,AQ)这六个方面的发展领域。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为能有效培养儿童的感官认知能力,早期全人发展国际化教育框架也鼓励师生们多透过不同的感官认知元素来进行学习活动。例如聆听学习(Listen & Learn)、观看考察(Watch & Observe)、沟通交流(Speak & Interact)、动手体验(Hands-on Experience)、感受回应(Feel & React)及反思回顾(Think & Reflect)。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儿童的教育都将是成长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校园的培育和家长的参与,二者缺一不可。裴博士也建议家长们要多与其他人交流自己孩子的优点,继而达到反思自己对孩子关注度、与孩子相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孩子自信心的目的。8月19日晚8点,裴先慧博士将在第二届“曼”谈教育论坛发表主题为“培养终身学习者-教育在21世纪应该给学生什么能力?”的线上演讲。 演讲内容包括:为什么要「读书」?发展全人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学生「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 及「自我认识」(Self-awareness) 的能力私 MH-PHD4 参与

玻璃屋

考博难题:博士学位不通过怎么办?教育达人给了答案!

导师宣布博士学位不通过怎么办?叶秋觉得题主描述不准确,题主可能想表达的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没有通过,怎么办?首先,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极小,为什么呢?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从2014年教育部组织每年抽检以来(博士论文每年抽检上一年的10%,硕士抽检5%),变得越来越严格了,如果被抽检的博士论文不合格的较多,该博士学位论文授予点就会被取消,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都严格要求,很多985都有预答辩,就是在博士论文正式送审以前,组织专家进行预答辩(一般情况下,这些专家也是博士论文外审通过后正式答辩的专家),预答辩通过了才会正式送审,如果题主说的是预答辩没有通过,那就按照答辩专家的要求进行修改,修改完后再次申请即可。不过这种可能也是比较小的,因为导师同意你预答辩说明导师对你的论文是满意的,觉得你达到了学校的要求,而专家都是导师找的关系较好的老师,一般不会不通过,当然可能会提一些意见。一般来说,为了外审通过率,为了将来被抽查时的通过率,在预答辩阶段专家可能会提一些意见,要按照专家的意见认真修改,预答辩不通过按照要求认真修改,然后再次申请即可(有的学校可能只有一次预答辩,答辩就要花钱啊)。如果是正式答辩不通过呢?至少这种情况叶秋没有碰到过,导师同意送审说明导师对你的论文是认可的,外审专家都通过了,导师还有什么理由宣布不通过?而且,题主说的也不对,如果是正式答辩的话,那是有答辩主席的,宣布通过还是不通过是由答辩主席来决定的,答辩小组一般都是五个人,综合五个人的意见,最后决定通过还是不通过,由答辩主席来宣读,不通过的话,那不是打导师的脸吗?所以,如果外审过了,答辩基本上会通过的,至少叶秋没见过外审过了答辩没通过的。如果真的是答辩没通过,那就按照专家组的要求,认真修改,申请再次答辩。如果是在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觉得你写的不好,那就按照导师的要求认真修改,需要做实验再认真做实验,因为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学校负责。

立德明道

中国迎来“博士潮”,那博士现在的待遇如何,告诉你真实的现状

中国迎来“博士潮”,那博士现在的待遇如何,告诉你真实的现状目前,我国博士的数量跟硕士相比,依然显得稀缺,但“博士潮”却早已到来。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博士数量的增长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几乎每隔三五年就会翻一番。这种爆发式的增长现象不是我国独有,它是全球性的。而我国同他国不同的一点是,其他国家的博士因为学术单位的职位空缺,博士供给过剩明显,就业形势稍显颓势。但我国没有那么严重,绝大部分的博士都是学术界和相应产业的“香饽饽”,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找到可以完全发挥个人能力的工作,这都是得力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有足够的需求度做支撑。记得去年一则“华为招聘8位年薪百万博士”的新闻,引发了不小的热议,并给“读书无用论”一记狠狠的耳光。华为给这8名博士开的薪酬,用夸张来形容是不为过的,最高的可以达到200万/年,而最低的也有近100万/年,这个层面的薪资,可以说是一毕业就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因此,不少网友直呼:要想走上人生巅峰,赶紧读个博士,这学历太值钱。其实,这是一种错觉。虽然“华为百万年薪博士”确实存在,但这并不是一种常态。博士的收入的高低,跟硕士、本科一样,同样要看情况,学科专业、学校层次高低、能力大小、就业性质、行业等等,都决定的了博士们薪资的差距。如果单单从薪酬的角度说,华为那8名博士的薪资已经顶上天,属于个别情况,不能代表博士的平均薪资水平。不过,博士的薪资虽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高,但也比本科和硕士高不少。他们大部分的年薪在20万以上,整体的范围在14万~80万之间,超过100万的,算是VIP级别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博士们的薪资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他们毕业后的去向多是公司和高校,或者说体制外和体制内的单位,所以说,因为他们的就业起点比较高,虽然愿意去的地方的数量不如本科和硕士,但所幸选择面要广一些。进公司,在一定层面上就意味着可能拿到高薪资,如果公司够好,专业够热门,城市够发达,年薪20万以上肯定没啥问题的,不过如果真的在一线的发达城市,20万又算个啥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罢了。如果是进高校,那薪资、安家费、科研启动资金等,会直接由毕业院校和读博期间所发文章决定,待遇并不会像大家想的那么好,不过比博士的平均收入要稍高一些。总之,博士的薪资并不如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高,但确实也不低。对于想读博的朋友,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就看你怎么想,不过话又说回来,薪资也代表不了一切,读博也不一定全冲薪资去。想了解更多精彩,请关注“教育润无声”

别惹我

为什么很多博士毕业后都劝诫师妹师弟不要读博呢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否考博或许真的是一个很难决定事情,因为现在对于考博这件事情观点太多了,到底是怎么取舍很难决定。例如很多毕业的博士都会建议自己的师妹师弟,尽量不要报考博士,不要去读博士。那么为什么这些毕业的博士会劝诫自己的师兄师妹不要读博士呢?其实,原因就是理想与现实,付出与回报的关系。如果说你碰到的这些博士劝诫你不要去读博士了,那么原因一般来说都是因为这两者的比例严重失衡。首先,我们说一下理想与现实。我敢肯定所有的硕士在时,都对博士的生活憧憬无限,给自己绘好了一张自己的博士蓝图。但是当你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一名博士时,当你真正开始过上博士的生活时,你会发现和你自己所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从而便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那么当你咨询这些有过这样经历的博士时,他们给你的建议肯定是劝你不要读博,他会把他的苦水和你倾诉。其次,付出与回报。我们读博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提高自己的学历,希望能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拿到一份非常不错的工资,因此我们可能在读博期间相当努力的在搞科研,在写论文。但是当你毕业的时候,你又会发现博士似乎也没有你当初想象的那样完美,没有了当初自己所设想的结果。或许你毕业时,你的工作还是普通的,远远没有达到你高大上的要求。最后,博士难毕业,这是所有人都承认的事实。对于那些已经毕业的博士来说,他们亲身经历过这些,他们深知如果想顺利的毕业需要付出的是什么,他们更知道如果延期毕业你所面临的又将是怎样的残酷。因此出于人的本性,他肯定会建议你不要读博。可是,是否读博,对于硕士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分析和研究。一是分析自己读博的价值;二是研究自己所学专业读博的发展前景。对于读博的各种观点,我们能做的只是借鉴,因为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但不管怎么说,读博是值得的!!!

焦循

女儿取得博士学位,父亲发朋友圈求祝福,第二天回公司被辞退

(故事内容纯属虚构)家住农村的周飞今年已经四十多岁了,之前他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可是因为一件事导致他被辞职了,每次想起这件事的时候周飞心里都特别的后悔,从小周飞就在农村长大,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在上大学的时候认识了妻子,在毕业后没多久两人就结婚了,并且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为了让女儿的生活过得好一些,周飞整日起早贪黑的上班挣钱,虽然生活过得有些艰苦,但是在女儿五岁的时候,周飞和妻子因为感情破裂,在过了没多久两人就离婚了,从那以后他就独自带着女儿生活,起初女儿一直在老家,为了让女儿受到更好的教育,周飞就把女儿接到了城里。在平时的生活中周飞对 女儿要求也特别的严,当时 女儿也没有辜负周飞的期望,平时在学校的成绩一直都很不错,后来也顺利考上了名牌大学,每次看到 女儿的时候,周飞的心里也是特别的欣慰,就这样过了几年后, 女儿也大学毕业了,起初周飞准备让 女儿出去找工作的,但是 女儿却不肯。最后女儿选择了攻读博士,听到女儿的话后周飞心里也挺高兴的,毕竟女儿子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打算,那时候女儿也知道周飞很辛苦,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很少往家里要钱,在过了几年后,女儿也顺利取得了博士学位,看到女儿现在的成就,那天晚上周飞就和女儿一起在家里喝酒。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周飞发了一条朋友圈庆祝女儿博士毕业,当时不少朋友看到后都给周飞送来了祝福,可是等到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周飞却被老板辞退了,后来才得知,在周飞谎称自己家里有年迈的父母额,而且和妻子也离婚了,并且声称自己还没有儿女,所以平时在公司老板对周飞也是特别的照顾,每次到月底的时候,都会多给周飞一些补助,直到看到周飞发的朋友圈时,老板才发现自己被骗了,所以一气之下就把周飞辞退了,事后因为此事周飞也是特别的后悔,在临走的时候给老板鞠了一躬,以此表示老板多年对他的照顾。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无衣

他曾一年发表十几篇CSSCI,却最终选择博士退学,现在过得怎样?

对于普通人来说,什么核心期刊,什么sci以及CSSCI,都不太懂。即使是对于一些硕士来说,也仅仅是个别学生发表过这些论文,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其实也不是很了解。但是对于博士来说,由于现在各个大学规定博士在毕业之前都毕业发表一些论文才能够毕业,比如南开大学规定博士必须发表两篇CSSCI论文才能毕业,因此博士毕业的难度比较大,获得博士学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对于这个人来说,发表CSSCI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他曾经一年发表过十几篇CSSCI论文,要知道即使对于一些985大学的博导一年也才能发表几篇CSSCI论文,可见他的学术功底是多么的深厚,这个人就是汤二子。对于经管类博士来说,汤二子可以说是神一般的存在。汤二子本科毕业于安徽大学,以后考研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之后以硕博连读方式读博,但是在博士三年级的时候选择了退学,放弃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让人惋惜。至于他为什么选择博士期间退学,有人说他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也有人说他是和博导关系不好才选择退学,至于真正什么原因也许只有他知道。汤二子先后在《管理世界》《财经研究》《国际贸易问题》《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现在已经累计发表论文数十篇,其学术成果足矣与985博导相媲美。但是他选择在博士期间退学,是不是会对他个人的发展造成影响呢?现在过得怎么样呢?汤二子选择博士退学后,没过多长时间他就选择了南开大学博士申请考核制,可能是由于经济方面原因最后他放弃了被南开大学录取,转而选择了去南京审计大学当老师,他现在是一名实验岗位老师,并非教师岗位,与其他博士学历老师相比也许他没有光芒,但是在南京审计大学工作之后他又发表了多篇论文,先后在《管理世界》一作身份发表论文一篇,4篇CSSCI,1篇SCI论文,其文章质量已经足矣和博士毕业要求相媲美,已可以和一些博导学术水平实力相当。可以说虽然汤二子现在只是硕士研究生的身份,但是他却有博导教授的学术实力,虽然他现在在南京审计大学仅仅是一个实验岗位老师,但是他却又教授的实力。可以说他现在过得还可以,如果有博士学位的话,他的待遇会更好,会生活的更好。

慧文

博士生出去不能自称博士?原来一个称呼还有这么多讲究

今年研究生又是大扩招,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学历的价值一直在降低。过去可能本科就能找到的工作,现在普遍都要求硕士起步,本科过去能作为人才被引进,现在各地的“绿色人才引进”,大多数都是博士了。学历的贬值,也让过去很多更小众的知识,走进了大家的眼里。最近在网络上,一个关于博士生能不能自称博士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博士生到底能不能用“doctor”的称呼那?博士层次首先可以确认的是,博士生确实不等于博士,在外出的时候和正式场合,并不能自称博士。新考入学校的博士生们,传统上一般被称为博士学生,用英文是PHD Sudent,这一时期还是一个初学者。当学生在导师手下学习一段时间,大概是一到两年之后,会有一次比较正式的质量考试,通过这次考试之后就会称为博士候选人,用英文就是PHD Candidate,这时候的学生依然不是博士,但是已经可以算在博士的范畴之内了,算是未来的博士。不过再是未来的博士,只有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得到学校和学院的认可,拿到自己的学位证和毕业证的,才能真正算得上是真正的博士。如果在外国进行学术研究的话,那么已经可以在名字前面加上“Dr”,受到大家的尊敬。深造需谨慎对这个称呼问题,大多数人都是不太了解的,认为读了研究生就是硕士,读了博士就是博士,甚至博士后也被认为是一种学历。可在实际教学中,研究生阶段毕业相对比较容易,只要自己能熬得住,拿到学位证并不是难题。对博士阶段来说,想要顺利毕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博士已经正式踏入到学术圈,在知识上走到了人类的最前沿。搞学术的要求非常高,智商仅仅只是基础,还需要敏感的思维,要有严格的做事态度,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对学术有天赋,那么博士阶段就能做出惊人的成果,比如前一段时间引起轰动的天才曹原,可要是没有天赋,博士就会读得相当辛苦,看起来正常是三年教学,可延毕是很正常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士作为学历的最高峰,依然有一层光环存在。本科生和硕士或许不稀奇,但是博士还是能够得到尊敬,并且博士到任何一个城市去,都是最顶端的人才。不过这一般是学术圈,或者是正式场合才需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在国外。在国内的话,很多人分不清楚,也不需要分得太清楚,家里孩子或者朋友能考上博士,毫无疑问是值得庆祝的事情,不需要过于讲究。

反复终始

博士招生变局—我国博士教育经历的阵痛和谋变

2016年,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领导给博士毕业生授予学位。资料图博士生招生制度从井喷到滞后再到扩招,变革背后,折射出我国博士教育经历的阵痛和谋变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王彻刚刚办了入职手续,今年7月份硕士毕业的他,因为没有排上心仪导师2018年的招生指标,只能边工作边准备考博。在发给王彻的邮件里,这位老师告诉他,因为报考的人多指标少,王彻只能排到两年以后再报考。不过,王彻的困境也许很快得到解决。8月27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这意味着,很多和王彻一样等待考博的人,会迈进更宽松的门槛。业内认为,这是继1952年院系调整、1966年取消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和1998年大学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第5次重大变革。而在中国,博士生招生制度从井喷到滞后再到扩招,变革背后,折射出我国博士教育经历的阵痛和谋变。博士大国决定考博,很大程度和王彻的性格有关。不善与人交流,情商低,是周围人贴给王彻的标签,但是一到实验室,王彻觉得找到了自己的世界,“我可以一天一夜不睡觉,只为等一个实验数据,一点也不觉得累。”王彻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而是否加入考博大军,也曾经在家里引起过争论。反对声主要来自父亲,近年来,中国博士的井喷式增长,让他觉得博士的质量堪忧,还不如早些工作。王彻父亲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改革开放之初,在恢复高考制度4年后的1981年,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制度正式确立,自此本土培养的博士生正式登台亮相,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教育部门统计,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981年的900人增加到2017年的82565人,累计招生115万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披露,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至2004年的5年时间里,博士生教育出现了短暂的高速增长现象。“当时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达47名。”周光礼说。那个时期,各种形式的博士研究生班一拥而上,一个导师带三四个、甚至七八个博士生的情况屡见不鲜。某大学一位博导在搬办公室时问一个前来帮忙的学生:“你是我们学院的吗?你叫什么名字?”该学生回答说:“我是您带的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位60多岁的知名博导,最多的时候曾经同时带过40多名研究生。调查显示,我国每个博导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远高于美国每名导师带两至3个学生的比例。对当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了质疑:“现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异,有些学生成为了导师的‘打工仔’和劳动力,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并不是很关心。”而按照国际经验,一位导师同时指导两至3名研究生效果较好;5至6名是导师精力许可范围内、能够保证培养质量的上限。考虑到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按照一个导师一年招收1至两名研究生计算,3年内同时指导的研究生数量应为3至6名。熊丙奇从2003年开始就开始关注研究生扩招现象。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当年,本科生出现就业难现象,有人提出扩大研究生规模来缓解。于是众多高校竞相追逐研究生规模。重点大学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扩大研究生规模,一般本科院校则乘机申请硕士点、博士点。熊丙奇说,研究生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科生就业难,但高校主要还是看中了研究生招生巨大的生源市场,迎合了社会上畸形的高学历消费需求。紧缩业内专家认为,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本身的迅速扩张,博士生教育规模增长近些年相对滞后。自2005年后,博士生招生规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增长速度大大放缓,年均增速不足4%。事实上,博士生招生设指标限制是中国特有的做法,是上世纪确立的一项教育管理宏观调控措施。但是,“同比美国、英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知名高校,类似院系、导师之间争夺博士生招生名额的问题并不存在。”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李峰亮说。曾对此做过研究的李锋亮表示,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层层放权,只要导师有课题需要、经费支持,就可以招收博士生,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招生指标。不仅招生受控,想要顺利拿到毕业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直到现在,博士毕业十年后,唐城还是时常在一个人的时候,戴上耳机听一曲《乱红》,这是一首笛箫作品,表达了冷清凄惨的悲凉意境。“这种意境是我整个读博期间的真实写照。”唐城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有段时间,美国篮球运动员科比的“你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吗”这句话流行网络,而在唐城这里,他特别想说:“你见过凌晨4点的实验室吗?”博士3年,他几乎每天都要通宵做实验,“我从实验室回宿舍的时候,正好是环卫工人开始打扫卫生的时间。”唐城说。即使是这样,唐城也差点没在毕业的时候拿到毕业证。由于各校均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博士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从选题开始,博士们就要“押宝”:什么研究方向容易发论文。理工科博士在毕业前需要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但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想要发SCI并不容易。唐城说,无奈之下,一些学生只能改变研究方向,往容易发论文方向靠,最后导致毕业论文成了“四不像”。为了发论文而篡改实验数据的现象则更普遍,“虽然实验要求重复性,但很少有人真的会去重复核实,往往会将结果改得漂亮些。”唐城说。发论文几乎是他整个博士生涯中最重要的压力,而在缺乏导师学术指导,各实验室科研条件又参差不齐的境况下,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成果。“那是一个宽进窄出的时候。”唐城说,他的两个师兄,就因为没有发表足够的论文达不到毕业要求,至今没有拿到毕业证。扩招而此次扩招的原因,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要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业界认为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同时,因为本科和硕士教育发展长期快于博士教育,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2017年1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适度扩大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2017年,清华大学首先开始大规模扩招博士生,主要方法是缩减硕士名额,全面实行申请-审核制,主抓本科博士两头,其他几所985高校也紧跟扩招,并获得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因为扩招,今年暑假,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都因博士生住宿问题引发过争议。最近,北大提出,2018年,在新入学的博士生中试行住宿申请制,鼓励有条件的博士生自行解决在校期间的住宿。而此次博士扩招,会不会像大学扩招那样,导致博士头衔含金量下降呢?有评论认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和有目的性地扩招,防止“撒胡椒面式”的普遍扩招。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表示担忧,倘若研究生扩招没有与培养质量相联系,而仅仅是数量的增加,容易导致学历贬值。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曾撰文分析美国大学是如何保证本科教育质量的,美国顶尖大学的教学呈哑铃型结构,高度重视两头的本科和博士,对处于二者之间的硕士阶段看得相对较轻。还有就是从招生阶段开始严把入门关。哈佛大学的招办主任威廉姆·菲兹西蒙斯在40年的时间里,每天的工作内容只有一个,就是阅读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申请资料。不只是哈佛,许多大学的招办主任任职时间都在10年以上。每一个最终录取的学生都会经过几轮测试和评估。责任编辑:马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