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商产业研究院:《2020年中国竹产业链地图研究咨询报告》发布吹煦呼吸

中商产业研究院:《2020年中国竹产业链地图研究咨询报告》发布

中商情报网讯:竹子是重要的生态、产业和文化资源,是低碳、循环的生态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品的重要原料,竹产业发展在壮大循环经济中地位突出,前景广阔。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竹资源、竹林面积等均居世界首位,素有“竹子王国”之美誉。我国竹加工业产品涉及笋竹食品、竹浆造纸、竹制品、竹建材、竹提取物品等多个领域上千个品种。我国竹景观极具特色、竹文化底蕴丰厚,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竹产业发展现状,中商产业研究院特推出《2020年中国竹产业链地图研究咨询报告》,《报告》从中国竹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竹产业发展概况总述、竹精深加工产业链地图和竹文化旅游市场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预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的提升,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接待人次不断增长,极具特色的竹文化旅游市场前景较好。以下是报告详情:PART1:中国竹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实现竹产业转型创新、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乡村振兴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全面构建,将促进竹产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强化竹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必将进一步深化竹区土地制度改革和产权改革,必将进一步强化竹产业发展要素保障,必将进一步推进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PART2:中国竹产业发展概况总述我国是世界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共有竹类植物39属、530余种,我国竹种资源、竹林面积、竹材蓄积和产量全球居首,有“竹子王国”之美誉。中国有竹类植物39属530余种,面积达673万公顷,占世界竹林资源的1/3。我国16个主要产竹省的竹林面积为10091万余亩,包括笋用竹林、纸浆竹林、材用竹林、笋材两用竹林、生态公益竹林、风景竹林等,占全世界竹林总面积的21%,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0.7%,占森林面积的3.48%PART3:中国竹精深加工产业链地图我国可食用笋竹资源极为丰富,含楠竹、罗汉竹、方竹等多个优良品种,笋竹食品多以鲜食和初加工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目前正向精深加工不断突破。笋竹食品饮料行业重点企业分布如下:PART4:中国竹文化旅游市场简析随着国人富裕程度越来越高,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道路交通不断提速,中国公民出行次数将越来越多。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突破60亿人次,国内旅游总花费57251亿元。在“可支配收入增加”及“闲暇时间增加”两大因素的驱动下,旅游者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开始选择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个性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的提升,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接待人次不断增长,极具特色的竹文化旅游市场前景较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竹产业链地图研究咨询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草丛中

杨懿文主持召开娄底市政府常务会议 研究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工作

杨懿文主持召开娄底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强市、审计工作红网时刻娄底3月3日讯(通讯员 罗宗 刘婷)3月2日,娄底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懿文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强市、审计工作。会议审议了《中共娄底市委办公室 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送审稿)。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开阔思路,抓住关键,抓住要害,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全面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支持林改、竹产品研发、精深加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项目推介力度,大力引进、壮大一批以竹产品精深加工、竹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龙头加工企业,推进竹产业高端化和规模化发展。会议审议了《关于加快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双引擎”建设打造先进制造强市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双引擎”建设综合协调推进工作机制的通知》。会议指出,要立足娄底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涟钢、VAMA、三一为龙头,加快延伸“双引擎”产业链条,增强创新能力,提升智能化水平,做大产业规模,着力推进先进制造强市建设,为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机制造业高地贡献娄底力量。要以促进“双引擎”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目标,积极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努力提高全产业链生产能力,逐步形成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产业链条较完整的“双引擎”产业体系。会议在充分肯定去年审计工作取得的成绩后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审计委员会会议和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娄底审计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市审计局要充分运用监督手段,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切实做到有效监督,强化审计结果运用,推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提档进位。要压实审计对象的整改主体责任,对反复出现、屡审屡犯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严肃追责,确保审计整改工作落实落地。

神枪手

以科技创新驱动新时代富美新南平建设

28日,以“绿色生态、创新引领、助力新南平新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十届福建省科协年会暨特邀报告会在南平市开幕。年会期间,举办了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风貌发展论坛、通航产业发展论坛、现代绿色农业发展论坛、院士与青年对话会等专项活动,内容涉及南平绿色产业、生态建设、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院士专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专题研讨等活动,为南平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建言献策。尊重自然山水 构建城市生态29日,第二十届福建省科协年会“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风貌发展论坛”在潭举办,南平市政府市长袁超洪出席论坛,省科协常委、厦门理工学院原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文哲,南平市政府副市长黄苏福分别在论坛上致辞。近年来,南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行政区划调整和行政中心搬迁为契机,在城市产业发展上,选准做优与生态资源相得益彰的七大绿色产业,结合武夷山国家公园和全域旅游试点城市,着力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圈,不断提升区域产业和城市的竞争力;在城市空间布局上,保护利用好独特的山水自然环境,把握建设空间尺度,注重分区的混合开发和功能配套完善,奠定产城融合的基础;在城市风貌上,秉持地域文化、生态特色与现代元素紧密结合的理念,着手开展新南平城市景观风貌专项规划和城市建筑风貌设计导则编制,强化城市设计的引导,严格审批程序和约束管控,提升中心城区生态景观的联通性,打造中心城区山水生态格局。论坛上,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委会专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李晓江,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原所长赵景柱分别作题为《社会变迁视角的城市与建筑风貌营建》和《景感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演讲,对南平城市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推动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29日,第二十届福建省科协年会“中国乌龙茶产业(建瓯)高峰论坛”举办,来自中国农技协、茶叶学会、茶企等2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乌龙茶领域关注的热点、难点、创新点进行专题研讨,共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本届论坛由省科协、中国农技协、中国茶叶学会、南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江用文、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杨江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黄友谊分别作《农业绿色发展的挑战与途径》《创新驱动茶业高质量发展》《后疫情时代下的茶叶消费特点及扩大营销对策》《利用微生物开发乌龙茶中低档茶资源》主旨报告。主旨报告由省农技协常务副理事长、研究员翁伯琦主持。省科协副主席汪世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坚出席活动并致辞。省农技协理事长吴瑞建、省茶叶学会名誉会长冯廷佺参加活动。专家学者们表示,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南平茶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希望南平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由传统的扩大面积、增加产量,向质量安全、品质提升、产品多元、效益提高转变,以实现茶产业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抢占通航先机 形成发展新优势28日至29日,第二十届福建省科协年会“通航产业发展论坛”在浦城举办。此次活动旨在共同探讨通航产业发展前景及方向,提升浦城通航产业互动对接、创新发展能力,助推浦城抢占通航先机,形成发展新优势。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原董事长、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林左鸣,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鲁伟群,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伍斌等出席活动。论坛上,林左鸣作了题为《以应用和消费为突破口,大力推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主旨报告和《发展通航产业,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专题报告,部分特邀嘉宾、专家围绕通航产业发展分别作专题报告,为浦城推动通航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活动期间,福建省航空学会向浦城县梦笔学校捐赠航天航空模型及相关图书,并为当地市民带来无人机编队飞行、航天航空飞行等表演。据悉,浦城县着力推动占地约2560亩的通航小镇项目建设,项目涵盖通用机场建设及运营、农林作业、空中紧急救援、文创旅游等多种业态,总投资约85亿元。目前,机场选址报告已通过华东民航局评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等工作有序推进。院士为青年学生传经送宝29日上午,第二十届福建省科协年会“院士话创新——院士与青年对话会”在武夷学院举办,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省政协原副主席、省科协主席、厦门大学教授郑兰荪,中国科学院院士、省农科院研究员谢华安,以“青年·创新·未来”为主题,与百余名武夷学院学生面对面交流。郑兰荪是我国原子团簇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设计了独特的激光溅射团簇离子源,研制了多台激光产生和研究原子团簇的大型装置,发现了一系列新型团簇。谢华安是国家级优秀专家、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之一,长期从事三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育种,在恢复系亲本的选择、测交配组、抗瘟性筛选育种和杂交水稻制种等方面都有创新性研究成果。对话会现场,两位院士从自身的成长经历、科研之路讲述了成才体会,分享了成功经验,为青年学生传经送宝。在交流互动环节,两位院士聚焦青春梦想与人才成长、化学与生活、植物育种与生物安全等话题,对学生们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疑问进行了逐一解答,并鼓励青年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抓住现在良好的创新创造创业环境,为社会多作贡献。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发展绿色农业 助力乡村振兴29日上午,第二十届福建省科协年会“现代绿色农业发展论坛”在潭举办。省政协原副主席陈家骅,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委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柯炳生,南平市政府副市长何明星参加论坛并致辞。近年来,南平市将现代绿色农业作为七大绿色产业的重要支柱,以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为抓手,打造了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壮大了一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龙头企业,走出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新路。会上,专家们围绕发展绿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以《农村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实践》《绿色防控灾害性害虫——食蝇》《“两山理论”与乡村振兴》《发展微生物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为题作主旨报告,结合各自工作领域,分别就南平的农村绿色发展、灾害性害虫防控、微生物农业发展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打造全国氟新材料产业高地29日,第二十届福建省科协年会“中国(邵武)氟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邵武举办。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史斌,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理事长曹先军,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邵武市委书记何光松出席论坛并致辞。氟新材料产业在全球新材料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产业链长、关联度大、产品应用广泛,具有高科技、高性能、高附加值、高税性的特点,现已成为化工产业发展最为迅速、最具技术前景与发展优势的行业之一,被业内誉为“黄金产业”。_ueditor_page_break_tag_论坛上,氟化工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300余人,围绕“绿色生态、创新引领、助力新南平新发展”的理念,针对当前行业的新要求、新技术、新管理等方面进行研讨。长期以来,邵武市加强政府、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健全氟化工高质量体系。接下来,该市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攻关产业核心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环境,把氟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把邵武打造成全国氟新材料的产业高地。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29日,第二十届福建省科协年会“数字经济高峰论坛”在潭举办,业内专家齐聚一堂,助推南平数字经济发展、智能科技创新与应用,以数字科技振兴农业农村,建设生态文明,赋能绿色产业,全方位推动新南平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林惠民,省科协副主席林学理,南平市政协副主席陈培仁,中国信息协会副秘书长刘燕华,省信息协会会长马亨冰,上海商汤科技副总裁、商汤东南(福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果琲等出席活动。近年来,南平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数字福建’,攻占信息化的战略制高点”的要求,选准数字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绿色产业之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南平高质量发展超越作出了积极贡献。论坛上,林惠民和张果琲分别作题为《数字经济与自主创新》《人工智能推动城市数字化》的主旨演讲;智云动能、沃慧文通、三朵云科技以及闽事理科技等本土技术企业代表作了专题报告。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探讨竹产业健康发展之路29日,第二十届福建省科协年会“竹产业协同创新与绿色发展论坛”在武夷山举办,竹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围绕竹产业的发展与协同创新,竹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加工与应用,竹产品与大环境的关系等方面,专家学者分析竹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共商发展大计。会上,国际竹藤中心绿色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智勇,中国林科院木工所研究员、中国竹产业协会常务理事于文吉,中国竹产业协会常务理事李延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科研处处长、研究员吴良如,北京紫光英力化工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夷学院竹材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驻站专家尹应武分别作《2025:中国竹业现代化的目标、重点与政策》《抓住历史机遇,在南平打造中国竹产业技术创新高地》《竹材展平技术研究进展》《竹笋食品创制——从中国的传统山珍到世界的未来食品》《竹生态与竹基产业链的构建》的主题报告,从多个维度探讨了竹产业的健康发展之路。(闽北日报记者 闽北日报通讯员)来源:闽北日报

春之祭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竹泉小镇项目案例

一、项目概况龙门竹泉小镇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龙田镇,项目规划面积约4.8平方公里。竹泉小镇由龙门县佳兆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创建。小镇将以“竹”为核心,融合大健康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竹乡,成为统筹惠北片区城市发展门户和龙门跨越发展的驱动核。2018年11月19日,广东省发改委发布《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库入库名单(第二批)的通知》,全省54个小镇正式纳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库,惠州龙门县的竹泉小镇名列其中。据了解,龙门竹泉小镇将计划投资37亿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竹乡。二、项目定位竹泉小镇将引入和培育龙头企业,以规模化、品质化的竹产业制造园区带动本地和入驻企业的成长,嫁接产业科技领域积累的产业资源及金融板块支撑,不断促进龙门县竹产业产业链向“种植-研发-加工-贸易”的纵向延伸,并辅以现有温泉产业激活竹泉相关产业共生共长,从而加快龙门产业发展。龙门竹泉小镇的总体定位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竹乡,成为统筹惠北片区城市发展门户和龙门跨越发展的驱动核。三、发展目标根据规划,小镇启动期(2018-2020年),投资额约37亿元,将建成竹主题地标群、竹产品展贸中心、商务会议酒店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竹子博物馆、竹海拓展营、智勇竹趣园、竹林小火车、千竹商业街、竹灯梦之湾等一批旅游配套项目,小镇3A景区基本建成,年接待游客约800万人旅游人次。发展中期为2021年至2023年,投资额约33.14亿元,主要建设竹制品加工区、下脚料处理中心、工艺设备研发平台、竹产业研究院、竹文化研究机构、众创空间、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器企业创新中心等;远期为2024年至2028年,投资额约29.86亿元,主要建设社区公共中心、休闲会所、体育公园、现代物流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四、发展优势龙门县共有竹林面积30万亩,是惠州市竹资源最为丰富的县,也是广东省主要竹产区之一。龙门竹泉小镇规划面积约4.8平方公里,项目启动期为2018年-2020年,投资额约37亿元。龙门竹泉小镇总体发展定位以“竹”为核心,整合竹和温泉等主导产业,不断促进龙门县竹产业链向“种植-研发-加工-贸易”的纵向延伸。服务说明中商产业研究院是一家“产业大数据+研究+规划+招商+基金”的一体化产业咨询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地方政府、城市新区、园区管委会、开发商提供产业规划、产业空间、产业平台、产城运营、产业金融、产业申报及产业升级转型领域的咨询与解决方案。核心业务包括: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规划、产业项目包装策划、产业园区升级转型规划、产业地产拿地策划、特色小镇申报及规划、田园综合体申报及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编制、行业研究报告及定制化调研报告、产业白皮书等。

田鸠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南竹北移”促进城乡生态宜居专家研讨会在我市举行

11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聊城市人民政府、山东省林学会在聊城市联合举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暨“南竹北移”促进城乡生态宜居专家研讨会。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马福义、山东省林学会会长徐金光出席会议并讲话,聊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田中俊致辞,会议由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理事长、南京林大竹类研究所教授丁雨龙主持。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理事长蓝晓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贾祥云,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理事长、原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郑郁善,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理事长、国际竹藤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范少辉,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秘书长、国家林草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吴良如,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秘书长、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究员谢锦忠,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曹帮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科研处处长、研究员吴统贵等16位竹子领域知名专家参加会议并发言,为聊城市建设“水邑竹海、生态聊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促进城乡生态宜居谋思定向、把脉导航。会前,与会专家现场观摩了聊城百竹园引种栽培情况、水城大道廊道绿化情况、望岳湖森林公园生态修复规划情况、阳谷县景阳冈森林公园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情况、东阿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研讨会上,田中俊介绍了聊城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我市竹子引种历史和建设情况。他指出,近年来,聊城市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的新定位、新蓝图,着重做好“水、绿、洁”三篇文章,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市绿色化、生态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呈现出“城区、近郊、村镇绿化交相辉映,水网、路网、林网绿化纵横交错,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的国土绿化新格局,2018年,聊城市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林业建设为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我市栽培竹子历史悠久,栽植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如临清公园中的淡竹、早园竹和黄古竹,是我国第一次南竹北移工程引进品种。2000年后,我市陆续引进栽培安吉京竹、望江哺鸡竹、箬叶竹、矢竹等散生竹、混生竹70余个品种,进行栽培试验,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我市结合实际,切实把竹生态、竹产业科学融入全市生态保护,充分发挥竹子在聊城市生态建设、美丽宜居城乡的作用,逐步实现水邑竹海,扮靓江北水城。马福义在讲话中指出,山东有栽培竹子的悠久历史,竹子的引种栽培极大丰富了绿化的景观和文化价值,目前山东省竹类植物达到4属20余种,部分竹种在青岛、济南、泰安、聊城等地广泛栽培,主要应用于公园和园林绿化,以竹为主景,打造竹林、竹丛、竹径,构建独立的竹林景观,以竹为配景,与建筑、庭院、花木调合搭配,营造浓厚的诗情画意,如肥城的万亩竹子湿地公园、江北水城聊城的百竹园等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强调,竹子在湿地保护开发、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聊城水资源丰富,引进和推广栽培竹子,与水相宜建设水城竹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下一步,聊城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议要把竹生态、竹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选择,要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把竹生态、竹产业科学融入全市生态保护发展规划和实践,发挥好竹子在聊城市生态建设、美丽宜居城乡的作用,依水竹绿,建设全域聊城,洒满全域竹景,实现水邑竹海,扮靓江北水城,以新的举措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会专家围绕“竹子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北方美丽宜居城乡的地位和作用”和“聊城市建设“水邑竹海、美丽聊城”可行性和发展路径”分别作了发言,对聊城市提出“水邑竹海、美丽聊城”建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聊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水资源丰富,建设“水邑竹海、美丽聊城”,大力发展竹生态、竹产业、竹文化,对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乡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一致认为:一是栽培实践证明,20余种竹子品种抗性较强,可以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推广栽培。二是建设竹景观、浓厚竹文化、发展竹产业对改善北方生态环境、丰富生态景观,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可行的战略选择。三是作为常绿植物,竹子在北方备受群众喜爱和青睐,而且竹林有固土护坡、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美化生活等多种用途,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生态宜居建设城乡宜居能够发挥重大作用。与会专家对我市建设“水邑竹海、美丽聊城”,发展竹生态、竹产业、竹文化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一是科学布局竹生态、竹产业,要因地制宜,尊重科学,把竹子品种的适应性与自然条件、水资源条件和竹文化结合起来,系统性考虑,与本地资源相融合,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二是立足以观赏竹、耐盐碱竹类品种为主的发展定位,明确目标竹种,提供政策支持,培植北方竹子群落,再现黄河流域竹子文明,把聊城市建成北方竹子研发中心,建立竹子培育基地,为京津冀提供适应性竹子苗木。三是科学制定竹子发展导则,确定目标竹种、栽培密度、管理规范,为本地竹子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四是竹子是最智慧、生长最快的常绿植物,要充分发挥竹子在生态修复、治污减霾、鸟类栖息、美化环境的作用,引竹栽培做到适地适竹,结合望岳湖生态修复、黄湖流域生态修复项目,在向阳近水防风地点广泛栽培,打造竹海景观。五是发展竹生态与经济社会、文化旅游融合起来,打造一个北方最大竹类专业园,园林景观塑造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把竹文化融入聊城文化体系,提高城市品味、丰富城市文化。专家还对我市发展竹生态、竹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了提醒和建议。研讨会上,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理事长蓝晓光、省自然资源厅马福义共同为“聊城市禾木竹子发展研究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标志着聊城市竹子研究和推广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省自然资源厅副处长朱孟营,聊城大学农学院郭尚敬院长、聊城大学吕福堂教授、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丁东明、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冯能斌、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书记(主任)马广朋、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景臣、聊城市禾木竹子发展研究中心钟道军、聊城市旅游发展集团有关负责人以及省、市林业部门相关人员30余人参加会议。此次会议由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聊城市旅游发展集团、、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竹子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中心承办,阳谷县人民政府、东阿县人民政府协办。【来源: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甜妹妹

三个长沙异乡人,一部沙县小吃攻城略地史

一个13年前就到长沙打市场的老江湖,一个才到长沙一个月的90后,一个曾假冒沙县人、现在正大光明地以湖南人身份开着“沙县小吃”的湘中大叔,他们是长沙1000余家沙县小吃经营者的缩影,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沙县小吃经营者的缩影。他们深入了所在城市的街巷,但,不管是先来还是后到,“异乡人”这个标签,他们似乎永远都没撕掉,或者说,他们本来就不想撕掉,他们似乎都不介意这个标签的存在。年底将至,这些异乡人将暂离他们经营生意的城市。路上或有风雪,但他们的老家,一个温暖的年,在等着。撰文/本报记者刘建勇沙县小吃“四大金刚”之炖罐。组图/卢睿老鼠饺子。 [沙县人官建成] 喜欢打市场的沙县老江湖回到了长沙1月2日,终于联系上沙县金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法人和总经理吴焕全时,他已经在两天前回到福建沙县了。“回去述职。”吴焕全说。彼时,尚不知道他还另有身份。他的沙县凤岗街道小吃办主任的职务,是官建成透露的。“官建成是长沙这边协助我做些管理工作的。他会配合你的采访的。”吴焕全介绍。吴焕全很忙,关于官建成,他也没有介绍更多。官建成似乎比吴焕全更忙,打他电话,他不是在给这家或那家沙县小吃店联系配送食材,就是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对金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年检。五一广场西、药王街的沙县小吃店老板是一个多月前来长沙开店的,他电话了官建成好几次,希望官建成能够帮他去和美团、饿了么谈下判,“现在22个点的抽成太高了”。 他和老乡打开了杭州市场第一次终于有时间接受采访,是1月6日下午,官建成开车从香樟路去药王街的路上。自称是“跑江湖”的官建成很能说,从香樟路万家丽路口到药王街的40余分钟里,他把他祖上本来是复姓上官,明朝时为避祸改姓官,现在他儿子已经改姓上官等,有关和无关沙县小吃的事都说了不少。这其中,就有说到为了规范化以及将来可能的上市,沙县在2008年成立沙县小吃集团,2016年成立沙县金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事情。吴焕全的沙县凤岗街道小吃办主任的身份,便是他介绍金湘公司时说的,说吴焕全大多数时候在沙县凤岗街道办工作,只有长沙这边有事需要他的时候,他才以出差的名义过来,“就像对接政府职能部门的一些事,他也是体制内的,熟门熟路一些”。官建成还介绍,现在沙县小吃店的经营者和从业者,不止是沙县人,沙县小吃出名后,周边南平市、永安县等地也有人像沙县人一样在各地开沙县小吃店,这些非沙县人开的沙县小吃店,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并没有“清理门户”,而是也把他们统一纳入同业公会里,统一管理。“大家都不容易。”官建成说。1979年出生的官建成,1997年跟着父母到了三明开了他家第一家沙县小吃店。他家不是他们村第一家出去做小吃的,他记得,他们村第一个出去的,是他的一个表哥,1995年左右,去了泉州或是厦门开店。“在三明开了两年,然后去了泉州晋江,在晋江开了几年,然后就去广东茂名。茂名去完,阳江、韶关,清远、深圳,然后回家结婚,结完婚就去景德镇,景德镇开完,去杭州,2007年来长沙。”官建成在说到“自己去的”后,声音有了些兴奋,到讲到2007年来长沙时,声音变得有些高亢了:“沙县小吃为什么扩张这么快?就是因为有很多像我们这种喜欢打市场的,越没什么人去的地方我们就越爱去!”官建成说他特别喜欢打市场,“杭州是很难打开的,2004年我们去杭州的时候,一家沙县小吃都没有了,之前开的全关门了,2004年我们一伙去了二十几个老乡,把杭州市场打下来了”。1月6日下午,长沙药王街,沙县金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第067店的“沙县小吃”店,下班早的女顾客在吃拌面。 落脚定王台,很多买书的学生光临长沙是官建成和他的老乡们打下杭州后的第二站。他说2007年他来长沙时,长沙的沙县小吃只有四家。他现在还能够清楚地记得的是,车站路金苹果市场附近一家、高桥大市场一家、中南大学后街一家、四方坪一家。“最早到长沙的,应该是2004年或者2005年在高桥市场的那一家,现在那家没了。”官建成说,他之所以能够如此肯定,是因为他当时和他的合伙人,用双脚把长沙城走了个遍。走完之后,他和合伙人老魏在定王台书市的公交站牌后面拿12万块钱转让费租下了他们在长沙的第一个店,“就是现在做汉堡的华莱士的那个店”。2007年底开的这家店,当时依托着背后生意尚好的书市,让官建成和他的合伙人觉得长沙的生意很好。时隔十余年,官建成回忆起来仍抑制不住地兴奋,说那时来买书的大学生和中学生经常一公交车过来就是十多二十个,而他的沙县小吃店的低廉的价格,是这些学生们喜欢光顾的。带给他同样惊喜的,是他开在五一路火宫殿旁的那家沙县小吃,那是他2008年秋季的糖酒交易会之前开的,糖酒交易会期间的大量客流也让他的店日进万金。 重回长沙开的新店很冷清2009年,长沙的沙县小吃店渐多后,拓荒者那种攻城略地带来的强烈的兴奋感渐少,官建成把长沙的店铺转给了他的合伙人,他自己则跑到永州新田。官建成认为新田是湖南“最苦”的地方。他在这个最苦的地方开了两年。两年之后,他把新田的店转给了他的姑妈,他则转到贵州去打市场。贵州打了三年后,他没去远地方了,在家门口的福州开了三年。2018年3月份,吴焕全邀请曾在长沙打拼过的他重回长沙,“帮他管理一下金湘公司”。“管理”了一年多后,官建成又手痒了,在芙蓉北路友谊咨询大厦附近开了家店,店铺交由他的小舅子打理。1月8日,第二次约到官建成采访,便是他才开不到半年的这家店里。这家新开的店有些冷清。“本来还好,这里就我一家小吃店,没想到我开了一个月后,有四家快餐店、米粉店开了过来。”官建成说他寄希望于过些年后地铁1号线延长线的开通,他说他注意到省发改委已经批复了1号线北延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北延一期工程应该很快可以动工。 感叹已不适应新时代官建成在长沙的朋友替他惋惜,说他应该在2008、2009年在长沙买套房子就好,对此他并不遗憾,他说他们大多数沙县人没想过在外面买房子。“别看我们到处跑,还有跑到美国、新加坡、澳洲开店的,但我们叶落归根的观念很强的,只认家乡的那个家,我们一般家里盖一栋,县城买一套,别的地方就不想了。在别的地方,我们就想好好开店,房东涨房租了,我们利润少了,就换个地方”。问到过年什么时候回家,官建成有些答非所问,说往年过年,一般要到除夕前一两天,沙县县城和各乡镇、乡村的道路才会因外地回乡的车辆暴增而堵起来,但前几天他便在朋友圈上看到沙县城里和乡里就有堵车了,“今年生意不好做啊。靠工厂的,靠学校的,很多都早早就回家了”。官建成有些羡慕他长沙2007年第一家店合伙人老魏的女婿。那家店,2010年左右,老魏交给了他刚中专毕业不久的女婿打理,老魏女婿把那个店一直经营到2017年底,然后把他在长沙学到的油炸社的油炸小吃以及湘西小串烧烤带回了三明。“他就做正宗的湖南的小串烧烤,生意好得不得了,才做了两年,发财了,全国各地开了80多个分店,(分店)还开到了柬埔寨,是个人才!”官建成感叹现在的年轻人赚钱很厉害,“头脑很好用”,而他们这代较早出来给沙县小吃打天下的,已经不大适应这新的时代了。 [沙县人邓方福] 在柬埔寨开过店的90后邓方福,才到长沙开店一个月的沙县90后。他背后和他穿同色羽绒服的,是沙县上世纪90年代就出来开店的老江湖官建成。1991年出生的邓方福是2019年12月来长沙开沙县小吃店的。他和朋友合伙开的店在寸土寸金的五一商圈的药王街。他和朋友是一个月前接手的这个店,这个店,他接手之前,是家桂林卤粉店。“这个地方人山人海。”这是五一商圈给邓方福和他的朋友的第一印象,所以,他们二话没说,就盘了下来,改头换面,把桂林卤粉店变成了沙县小吃店。邓方福来长沙,是受了在长沙大道附近开沙县小吃店的一个朋友的“召唤”。来长沙之前,他在柬埔寨开沙县小吃。柬埔寨之前,他是在广东的阳江开店。阳江也是他开第一家沙县小吃的地方,他先是在阳江的表哥的店里做了三年,结了婚后,他新婚的妻子随他从三明到了阳江,他们开了家夫妻店。邓方福一到法定年龄就结了婚。官建成介绍,在三明,像邓方福这样高中未毕业就去亲戚店里帮工,帮到法定结婚年龄了,就结婚和妻子开夫妻店的90后,比较普遍。邓方福在阳江的店开了五年,听在柬埔寨开店的表弟说柬埔寨的钱好赚,便也跟着去了柬埔寨。2019年11月,他离开了柬埔寨西哈努克市。“高!高!真的是高!”在问到药王街的这家店的转让费时,邓方福没透露具体的数目,只连说了两三个高。因为“真的是高”的转让费,加上每个月一万八的房租,让邓方福和他的另两个合伙人不敢怠慢,他们从老家请了两个“没事做”的年轻人到店里帮忙,五个人两班倒地轮班,把这个店开成了24小时店。邓方福在药王街的沙县小吃才开张,就和美团与饿了么签订了他非常不满的合约,“他们要抽22个点,太高了,100块钱抽走22块钱!”邓方福称美团和饿了么为“二手房东”。虽然抽成太高,但为了多做生意,他和合伙人还是签了合作协议。1月6日,入夜的药王街沙县小吃。来这里吃的,大多数是附近商场和写字楼里的上班族。药王街沙县小吃的厨房。邓方福受访的兴致不高,这个嫌房租高、转让费高、订餐平台抽成太高的沙县90后,和合伙人驱车一到长沙,就在朋友的带领下到药王街一带找店铺一眼就看中了待转让的桂林卤粉店。为让桂林卤粉店老板减少些转让费,他和合伙人找卤粉店老板谈了一个星期,终于,在少了四五千块钱后,他们失去耐心,按卤粉店老板的出价把店面盘了下来。接着,他们在西牌楼租了个二室一厅做临时的住家。此后,他在长沙的活动范围便锁定在药王街和西牌楼,长沙别的地方,他无暇踏足。邓方福从沙县请来帮忙的朋友。他的两个合伙人,其中一个,是他去柬埔寨后认识的,也是在柬埔寨开店的沙县老乡。因为年龄相仿,他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在柬埔寨的西哈努克市,他们的馄饨是卖15块钱一碗,在长沙的药王街,他们的馄饨只能卖7块钱一碗;在长沙的店铺月租是1.8万,在西哈努克市,是接近4万。两相比较,看起来差不多,但柬埔寨少了找他们要抽成22点的网络订餐平台,所以,同样是每天工作12小时地两班倒,但他觉得在长沙要累一些。“每个人了投资十几万出来,利润太少了,要赚回十几万很难。”不到40分钟的采访,不大爱说话的邓方福反复说了多个“很难”。 [新化人刘承华] 长沙近60家沙县小吃其实是新化大叔造沙县隔壁的福建南平盛产竹子。1990年代中期,沙县的小吃往外走的时候,南平的竹产业开始渐有名气。到本世纪初,南平的竹产业发展到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的人又回到南平在竹制品企业务工,与此同时,湖南新化洋溪的文印店也开始了在全国的布点。新化金凤乡命田村的刘承华没开文印店而开了沙县小吃店,除了因为金凤乡离洋溪镇有50余公里,他没有开文印店的熟人外,还因为他的二姐嫁到了福建的南平。 福建打工结缘沙县小吃,在深圳开店“随便一个月赚一万多”刘承华的二姐是2000年嫁到南平的,他二姐和二姐夫的认识则是在他们共同打工的深圳。2002年左右,他二姐夫带着他二姐回了南平。不久,他二姐夫和二姐夫的舅舅合伙开了一家竹制品加工厂。刘承华是1999年去深圳的蛇口打工的。那时,他刚满20岁,但在深圳待得并不愉快。所以,2003年,婚后不久的他,在得知二姐、二姐夫的竹制品厂需要人的时候,毫无留恋地离开了深圳,去了南平。二姐夫的厂主要是制作竹麻将席,南平两年多,他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个叫阿水的南平人。阿水和刘承华同事了两年多后随亲戚去了东莞开沙县小吃。“来东莞跟我开沙县小吃吧,一个月七八千。”阿水给他打电话。刘承华那个时候一个月的收入接近2000元,看起来好像比较多,但,做麻将席是件苦活,“每天累得要死”。阿水给刘承华打了20多个电话后,刘承华动心了,和老家安化平口镇的妻子刘友花去了东莞。阿水和他亲戚的店在东莞东城的樟村。那是2006年,一碗拌面2块钱。他和妻子到了樟村后,发现阿水的沙县小吃店一个月的收入不是七八千,而是五六千。即使比阿水说的要少,但这个收入,他已经觉得“很厉害了”。在阿水的店里学会了那些小吃的制作后,刘承华向他岳父借了1万块钱,接下了阿水的沙县小吃店,阿水则去了曾给刘承华留下阴影的深圳开新店。“一天有两三百块钱。”刘承华说。这个收入,让刘承华觉得“很满意”。没几个月,虽然还是每天两三百块钱收入,但他不大满足了,觉得应该要更多才合适,毕竟他们夫妇差不多是24小时营业的。2008年初,刘承华克服内心的阴影,又去了深圳,在深圳公明街道找了个店。同样是两块钱的一个拌面,三块或四块钱的一个汤,他们每天的收入有“八九百块钱”,除去成本,“一个月随随便便赚万把块钱”。“最开始别人问我是不是沙县人的时候,我说是。”刘承华说。在经营了一年多以后,有人从他的口音里听出他不是沙县人,对自己做出来的小吃已经很有自信的他再遇上有人问他是哪里人后,他就实话实说了。 做改良版的沙县小吃,最多时在长沙开了10多家店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刘承华的岳父和父亲先后患上癌症后,他觉得还是在离家近一些的地方好,便在2010年初离开了深圳,在益阳桃花仑市场附近找了个门面。“开始觉得桃花仑市场流动人口多,是开店的好地方,开了后才发现来来去去的大多数人都是做小生意的,这些人舍不得在外面吃东西。”益阳桃花仑的沙县小吃店,刘承华没开几个月,放弃了,去了大通湖,在大通湖政府附近开了个店。大通湖的沙县小吃店,刘承华开了一年多后,赚钱不多,也关了,“还是应该去长沙”。刘承华的堂哥刘仁姣原先是开货车的,长时间的驾驶,虽然赚钱比较多,但他觉得对身体不大好,他听刘承华说开沙县小吃店赚钱后,决心和刘承华一起开店。2011年6月,刘承华和堂哥刘仁姣在长沙找门面的时候,长沙的沙县小吃店已经有两三百家了。他们在井湾路的鑫天芙蓉附近找了家正要转让的沙县小吃店。那家沙县小吃店的老板夫妇做了多年小吃,觉得有些累了,想歇一阵再新找个地方去做。“我们是有信心的。”刘承华说。刘承华在接手前,观察了一下,知道那家沙县小吃生意还可以,而他有信心至少能够不流失原有的食客。刘承华的信心来自他对某些小吃的“改良”。刘承华和他堂哥在长沙的第一个店,“还是赚了些钱”。虽然他们很快各自另外找了门面单独经营,但那个店,他们请了人在那里打理,到2018年才转给刘承华的大姐。为了多些生意,井湾路刘承华的沙县小吃店也卖不属于沙县小吃的黄焖鸡米饭。刘承华店里改良版的卤鸡腿和卤蛋。刘承华最多的时候有过10多个沙县小吃店,那些小吃店做事的,都是他或者他妻子那边的亲戚,这些亲戚跟着他们在店里做了几个月后,便可以独当一面了。 成为沙县金湘餐饮的股东后,继续在自己店里做沙县小吃2013年,基本上是“甩手掌柜”的刘承华和几个朋友成立了一家配送公司,专给一些沙县小吃店配送食材配料。2015和2016年,想做更大生意、赚更多钱的刘承华,把大多数门店转给了店里做事的亲戚,自己拿前些年赚的钱做了某炸鸡饭和某鸡腿饭在湖南的总代理。两年过去,他总代理的生意亏了,而他一直坚持只做沙县小吃的堂哥则每年都很稳定地赚了。2016年,吴焕全在长沙组建沙县金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时候,把非沙县籍的刘承华也拢了过来,收购了刘承华的配送公司,让刘承华也成为沙县金湘的股东。井湾路632号、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对面的这家在金湘公司排名第052号的沙县小吃店是他们2012年底接手的,在刘承华做别的品牌总代理的那两年,这个店也一直是他妻子刘友花和他们请的人打理。2017年,这个店重新回归夫妻加一个帮手的模式,现在他们这个店帮忙的,是他们一个朋友的双峰籍的亲戚。1月6日下午2时30分左右,刘承华接受采访时,面露疲态。这个时间,如果不是因为要接受采访,他还在睡觉。他的这个店,是22小时店,白天在店里的,一般是他妻子和朋友的亲戚,晚上8点前,他、他妻子以及他们请的帮手都还在,晚上9点后,基本上就只是他一个人在店里了。他在店里待到次日早上的三四点钟,把店门关了,到附近租的房子去睡觉,睡到下午3时左右,起床去店里做事。他妻子和请的帮手每天工作的时间是早上6点到晚上8点,他妻子有时候会做到9点。1月9日晚,客人走后,刘承华寒假在店里帮忙的双胞胎女儿在吃晚饭。 长沙近60个湖南烙印的沙县小吃店,全是他的亲朋好友刘承华的改良,是在饺子、馄饨、拌面、炒粉、炒饭以及卤鸡腿等小吃品类适当地加些辣。“长沙的大多数沙县小吃店,为什么头一年生意还可以,第二年生意就要差一些,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照顾到长沙人的口味。”这是刘承华的经验之谈。从2011年和堂哥到长沙开第一家沙县小吃开始,他们兄弟俩带出了近60个或新化、或安化的亲戚经营沙县小吃,这些有着湖南烙印的沙县小吃店,按刘承华的说法,“每家每年至少可以赚个10万、20万,没一家亏的”。或许因为和沙县人打交道特别多,刘承华也像在长沙的沙县人那样,没有在长沙买房安家。长沙限购前,他能够想到花1万多块钱买个某私立学校的“学位”,再每年交上三四万块钱学费,但没想到像大多数长沙人那样买个某学校的学区房。刘承华2013年在老家盖了一栋别墅样的新房,每年年底到次年正月初八或者初十,住上十天半个月,又用他的丰田霸道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回到长沙。早些年,他带出来做沙县小吃的亲戚,总有那么几个会争着搭他的便车回家和到长沙,现在,他们也都开着私家车往返了。说起他带出来的这些每年都可以赚十几二十万的亲戚,刘承华颇有些得意,他脸上的疲态也少了很多。潇湘晨报记者刘建勇

请尝荐之

守护一座山(小说)

作者:张义用清晨,鸡鸣犬吠,天也朦朦亮了。虞之晏牵着爱犬出门了,绕着江边走一圈,然后顺道去菜场逛逛买一点新鲜的蔬菜。他已经习惯了,这样有规律的退休生活。他还小的时候随着父亲南下支援,在县机关家属大院长大。后来,县国有林场筹备之初招工,他应聘入职并被分配离县城最偏远的断牧岭林场,开始了他人生护林工作。平淡无趣的生活,慢慢打磨了他的追求。除了日常护林外,家人仍是他永远的牵挂。妻子在小区门口租一格五平方的门店开缝纫铺子,为附近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同时也是为了方便照顾家人,门店生意冷清也仅够补贴家用,日常大笔开销还是靠虞之晏那微薄的工资。一家三口挤在父亲留下那套破旧的大院平房里,结婚生子,留下了他大半辈子的生活记忆。随着儿子慢慢地长大了,一晃眼也去了市职校读中职。虞之晏每月都会按时从断牧岭林场来县城去单位签领工资,然后一文不动的交给了妻子保管,一直想打算等攒够钱了去买一块地皮建房子。不久后,他听说单位准备组织职工集资建房,单位出土地职工出资金,他心里暗暗自喜,终于看到了希望。期盼已久的县国有林场第一期集资房方案出炉了,可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建房名额少报名人多,可谓僧多粥少,单位根据职工职级和贡献度测算积分并排名,排名靠前的职工可以优先购房。他从人群中挤进去望着单位门口公示的积分排名榜,一脸失落无奈,悄悄地在人群中离去,等待着下一期集资房。一百多号人的单位,他等了一期又一期,三年过去了。儿子虞文戎都从市职校毕业了,那时已取消分配工作政策,儿子毕业后在家待业,一直也想出去谋一份工作,想为家里面减轻一点生活负担。不过,虞之晏终于还是等到了下一期集资房开建,最小户型60平方,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定价为每套六万元。可是,他手头的资金只有四万多,又不想错过难得的购房机会,焦虑无助的他到处找亲戚借钱,跑了一天能借的少之又少。晚上,他回到家和妻子聊了借凑钱购房的事,妻子听说小区马路对面的农业银行好像可以贷款购房。第二天,他就急匆匆跑去了银行详细咨询了一番,他没想到银行竟然答应贷款给他两万元。可把他乐了,难得回县城一趟,于是喊着妻子陪他去大桥头吃饭,点了一份狗肉汤锅喝几两酒。下午,去单位工会缴了集资房认筹金,坐班车又赶回了断牧岭林场。早些年,县国有林场在肖家坝建了一栋房子作为护林员供给站,主要是为十七公里外的断牧岭林场提供基本生活物资补给。肖家坝是一个居住着十几户的苗族自然寨,坐南朝北,临布仰河而建,民风淳朴。断牧岭林场除了他,还有一个搭档何卜狐,他俩一起在山上共事了十多年,彼此互相照顾亲如兄弟。炎热的七月,山上却多了一份凉意。何卜狐前几天进山前听收音机报道近几天受季风影响可能下一场大暴雨,午饭后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估计要变天了。他们有点担心补给站被雨淋,商量了一下,一人留在山上,何卜狐下山了。一路上,风吹草动,天空开始飘了小雨点,低着头急欲赶天黑前回到肖家坝。傍晚的肖家坝,炊烟袅袅,蝉鸣声声,鸡儿归家,牧童赶着羊群回圈。他也回到供给站,换下衣服下厨生火做饭,屋外电闪雷鸣刮着大风,骤雨扑打着屋顶的青瓦片。他幸庆自己在回来的路上躲过了被雨淋,恰恰此时停电了,借着灶塘的火焰余光,他狼吞虎咽的吃好了晚餐。屋外雨越下越大,他心里莫名的有种说不出的不安预感,打开窗户望着村前的布仰河,发现河水猛涨,根据多年生活经验判断可能要发生山洪,总之感觉情况不妙。他披簔戴笠持着电筒挨家的敲门,告诉村民山洪可能来了,动员村民转移到村顶避一夜。有人慌了,也有人不屑他的劝说。在漆黑的雨中,他不顾安危,一遍又一遍的敲门劝说,最后还是完成了撤离。那一夜,汹涌的布仰河水,把肖家坝淹没了,冲毁了他们唯一的家园。县领导和当地政府问讯连夜赶来抢险救灾。次日,大雨停了,河水也退了。从县城拉来了救援物资,政府从财政拨专项资金帮助他们重建家园,经村民讨论商仪将新的肖家坝转安置在对面的坡边,以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不久后,何卜狐因此事件处置及时救了肖家坝,他获了上级部门表彰,被调走了,离开了驻扎多年的断牧岭林场和肖家坝。肖家坝重建好了,一栋栋崭新的吊脚楼,坐北朝南,逐步恢复了往日的生活。断牧岭林场只剩下了虞之晏,他也多次打电话回县城询问林场办公室好久派来新的搭档,领导表示会尽快招临时护林员补缺。由于肖家坝位于两县交界处,交通不便,待遇低,没人肯应聘。一时半个月没有收到来人消息,他想到在家待业的儿子,不如建议单位先让虞文戎来断牧岭林场顶一阵子,等招到合适的人选了,他儿子就回去。单位领导觉得这也是缓兵之计,并考虑他的难处,就应了让虞文戎先去顶岗,这样父子俩在山中也有一个照应。虞文戎收拾几件换洗衣物,随着父亲进山。父子俩先搭着班车到镇上,采购一些生活物资,去码头乘船沿着布仰河到肖家坝供给站,再把物资放在马背上,父亲在前头牵着马儿往断牧岭林场赶路。一路上虞文戎很少说话,边走边看,听父亲介绍这里的情况,对这片陌生的土地充满了好奇。折腾了一天的路程,终于到了山上的守护落脚点,估计这也是他第一次走这么远的山路。守护落脚点是护林员在山中的家,一楼一底简陋的小茅屋,一楼堆杂物和厨房,二楼是他俩卧室,山中无信号,也没有通电。除了巡山外,他们大部分日常生活起居都在里面度过。以前,山上没有蔬菜全靠从山下供给站供给,虞之晏有空时在房后开辟了一块小菜园,种植一些时令蔬菜瓜果等,还放养了十几只鸡,这样确实减少了他们一点生活开支。除此之外,还喂养一匹马专用于驮物资进出山,两条猎犬陪着护林员巡山守家。一转眼山中已是深秋了。虞文戎进山也有三个多月,慢慢的适应了山里单调的生活,父亲交代他如果在山中遇到什么突发事件,以烟花为信号求救。县国有林场根据年初伐木计划决定,当年在断牧岭林场进行冬季伐木,他父子俩接到通知后,积极为伐木工人进山做准备工作。立冬后,山里来了一批伐木工人,山上热闹起来了。他父子俩出了除了往日的工作外,还负责十多人中午的伙食。伐木工人扎驻在布仰河畔,因为是冬季枯水期也方便出行,他们每天天未亮进山到指点的区域伐木、打支、集材、归愣等,分工明确,最后将木材用马队搬运到河畔堆放,等待来年河水涨了,用船只运出山。忙碌了一个冬天,采伐接近了尾声,伐木工人做最后的清林和归枝丫材,结账就可以出山回家过年了。山中恢复了往日的寂静,而他父子俩又要开始新的准备,等来年开春工人进山刨穴、栽树、育林。新年临近了,老虞下山进城备年货,邀请妻子进山和他父子俩一起过年。大年二十七,虞文戎老妈进山了,带来了一些年货,一家三口在山中过了一个特别的团圆春节,也是虞文戎在山中过的第一个春节。因为当地的习俗老百姓喜欢过年期间上坟祭祀,也是最容易发生山火的高峰期,所以林场有规定春节期间护林员必须在岗。年后,雨水来了,河水渐涨,栽树的工人也来了。布仰河从临县流经断牧岭林场、肖家坝直达镇上与另一条河汇合,布仰河从镇上出发通航只到达断牧岭林场码头,临县境内河段水急险滩多,落差大不通航,但是它盛产锑矿。沿着布仰河上游两岸,大大小小锑矿厂不下二十家,开采冶炼极不规范,锑矿和它的许多化合物有毒,如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夏季的河水猛涨,来往的货船拉走了断牧岭林场的木材,而肖家坝河边再也不见往年孩儿到布仰河游泳消暑,乘船打鱼的场景。可能是与近期布仰河出现的浑浊水有关,站在河边远眺,可以看到河面飘着死鱼,迎面吹来的河风还能闻到刺鼻的死鱼变腐的味儿。现在,河水不能用于灌溉,牲口也不能饮。肖家坝的村民很愤怒,觉得是上游开矿把布仰河给污染了,但是没有足够的证据,多次向村委和镇政府反映均未得到处理结果。他们计划集资商议准备去县城上访讨一个说法,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出门处理此事。那一天,虞文戎下山到肖家坝供给站采购进山物资,恰好遇到村民开会探讨上访事宜,他觉得无聊也在旁边旁听了一会。他们散会后,虞文戎找到了寨老肖子班,寨老家挨着供给站,拉着他进家喝口水坐下来聊天。他刚进门遇到一女子慌慌张张的外出,家中来生人估计小姑娘害羞索性出门躲。他以一个外人的身份和寨老谈了他的想法,认为这样去上访影响不好反而不利于解决问题,毕竟此次水污染是临县滥采矿排污水造成的,村民应该先收集证据再去找相关部门汇报,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与寨老告别后,虞文戎进山了,晚上将此事也告诉了父亲,并赞成他的做法,鼓励他下山沿河边去秘密调查临县采矿情况,走访布仰河上游两岸的冶炼点,收集水污染取证资料。经过一周的走访调查后,虞文戎将整理后一手资料和调查报告交给了寨老,寨老很诧异,觉得这个小伙子不简单。肖子班留他在家吃晚饭,次日陪寨老进城递交水污染调查材料。县环保局领导接待了他们,看了调查材料,材料内容写得详实,水污染成因分析非常到位,想不到是眼前这个小伙子写的。领导让他们回去,并表示县局马上上会行成会议纪要,上报县政府请求其尽快出面与临县协调此事。他们回来后不久听到上游两岸的锑矿厂全部被关闭了,冶炼废弃的矿石也被填埋。经几次大雨后,布仰河水慢慢的变清澈了。经过此事,肖家坝的人们对虞文戎刮目相看,尤其是寨老的女儿肖婕,闺中待嫁,却暗暗的喜欢上他,但又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这份爱。她悄悄的在家中观察虞文戎下山的规律,一去二来,她便知他一周下一次山,一般是周六刚好是镇上赶集日,关注他的行程。有时,见虞之晏未下山,她还有点失望了。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虞文戎母亲在县城到处托亲戚给他寻媳妇,他也去相亲过几次,最后都是不了了之。主要还是嫌弃他一个临时护林员,工资待遇低,常年在户外工作无法顾家,大概是女孩子也很介意这样的生活。而肖婕聪明伶俐,一直想外出务工,可是她从小就与父亲相依为命,现在父亲年纪渐长了身体也不如以前,所以她于心不忍离家。不过,她初中毕业后在五公里外的乡村小学做代课教员。自从认识了虞文戎后,她对这个小伙子有点痴情。所谓一家有女百家求,不间断地有媒人上门来说媒,她死活不愿意,父亲也是顺了她的性子,觉得女儿长大了,她的亲事由她做主。每到周六赶集日,她周五放学回家会提前一天打好蔬菜悄悄地放在供给站门口。因为自从上次水污染处理后,肖家坝的村民对虞文戎有一种感恩之意,所以村民也是常常把自己家的蔬菜割送给他们进山,久而久之虞文戎父子也慢慢接受了这份心意。虞文戎不知不觉对她有了莫名的好感,却也不知道如何开口搭讪,彼此默认了对方。两个月后,肖家坝的苗族同胞开始过吃新节了。为了感谢虞文戎父子俩的帮助,肖子班邀请他们下山做客。吃新节当日,村民身着节日盛装,杀牛宰羊招待客人,以斗牛、吹芦笙、跳月等活动庆祝丰收佳节。其实,也是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节日。他父子俩一大早就下山了,去肖家坝看斗牛比赛,晚饭后和村民一起在田坝上观看跳月。在阵阵芦笙声的伴奏下,男女老少跟着后面围成一圈开始跳月,载歌载舞。肖婕鼓起勇气跑去拉着站在田埂坝上的虞文戎一起跳月,沐浴着月亮的光辉,他们手牵手尽情的酣歌狂舞,他也感到无比的开心。从那以后,他们来往多了。有时,肖婕没课时瞒着父亲悄悄进山找虞文戎,一去二来,他们彼此深深的爱上了对方。虞之晏看在眼里,于是托着媒人去肖家坝提亲,走了几次,肖子班还是希望虞文戎倒插门做他女婿,双方都做了妥协终定下了孩儿的婚期。他俩完婚后,肖婕也变成了城里人,但是依然生活在大山里,一个在肖家坝一个在断牧岭林场,偶尔周末回一趟县城看望母亲。然而,肖家坝已经把虞文戎当做寨子里一名成员,有事没事喜欢喊他来家里面喝酒。寨子里的年轻人近年来也慢慢的出去务工了,留下孩子在家念书,他们也请虞文戎夫妇平时多多关照,有的人在外打工赚钱了寄给虞文戎转交给他们家人。虽然生活条件得到了基本的改善,寨子里也还有交不起学费的孩子,肖婕帮他们垫了学费,等老人把农作物收了拿去镇上卖了再还她。孩子们也是很争气,纷纷考取县城的初高中,肖坤就是其中一个。他是肖婕的堂弟,初中毕业后考取了省财经学校五年制大专会计专业,她一直鼓励他好好学习,并组织肖家坝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给他募捐学费和生活费。日子过得可真快,结婚两三年了,他们也育有了一儿一女。随着全县村校合并改革,大部分孩子去镇上留宿就读,村小只留一到三年级的学生,临时教员也被裁员了。肖婕没了工作,于是在家专心照顾两个幼小的孩子。就在那段时间,县国有林场也出台了关于职工内部置换政策,工龄满30年的护林员可以申请提前退休并且可以让自己子女顶替其岗位。虞之晏刚好满足了置换条件选择内退回城养老,让虞文戎转正为护林员,待遇也相应的提高了。他父亲退休了之后,单位还给他招了两名公益护林员。不久后,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实行了,断牧岭林场也在范围之内,开始全面禁伐,封山育林。同时,当地政府也鼓励村民退耕还林,还有一点补助款。父亲退休后,虞文戎对林场的工作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其利用日常巡山的机会对断牧岭林场的动植物开展了一次摸底调查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撰写了一份关于断牧岭林场动植物生态调研报告,详细的描述它们分布图、生存状况以及生态价值等,从多角度分析动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对预测林场发展的趋向,以及合理利用、改造和保护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苗族草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他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当地媒体关注报道,也引起了县国有林场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为辖内林场摸底调查工作提供了可行性的借鉴方案。与此同时,省林业厅的领导也来了断牧岭林场调研和指导工作,对他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问他是否有什么困难或者建议。因为公益护林员待遇低,常年在户外作业,很多人坚持不了多久就辞工了,他建议单位是否能考虑就近招一些贫困户作为公益护林员,一方面他们对当地的地形熟悉并且能吃苦,另一方面提高了他们收入来源还可以照顾家。随后,领导也觉得这办法可行,表示回去研究一下再答复他。肖婕眼看孩子一天天慢慢地长大了,生活开销也是一样增长。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开始考虑向村民收购一些山货,然后拉去县城转卖,比如野灵芝、山药、八月笋等山货。就这样来回县城折腾一趟可以赚个一两百块钱,虽然有了市场,但附加值太低,仅仅赚一个差价而已。尤其,是路不通跑一趟带的货有限,依靠坐船顺流而下到镇上再转班车去县城,确实有点折腾,幸好在县城有一个家可以休整一天再回肖家坝。因交通不便制约着肖家坝的发展,虞文戎听说镇里面有修路的项目,于是有了想跑项目的念头。跑项目哪有那么简单,结合肖家坝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几经周旋,镇政府综合考虑最终给肖家坝争取到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意在打造一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修了一条从镇上到肖家坝的双车道柏油路、肖家坝篮球场、太阳能路灯、沼气池改造以及路面硬化等基础设施。一个崭新的肖家坝出现在了他们眼前,对生活也看到了盼头。以前,肖家坝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牧羊、烧木炭及卖山货等,但是这里盛产竹子,也产竹笋,尤其是八月笋。每年农历八月前后采掘,是盛夏初秋时令笋蔬之一,鲜笋色白,质脆,微苦而鲜,深受城里的市民喜欢。只可惜它是一个季节性很强的笋蔬。肖婕想到了能让城里的市民一年四季有八月笋吃的办法,除了鲜笋外,可以加工成干笋包装易于保存。她发动村民利用退耕还林机会大力发展种植竹子,产出的竹笋她全部收购加工,就这样一不做二不休,经过一二年发展,竹笋产量开始渐增了,加工干笋包装出售,肖婕也尝到了甜头。可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收购了大量八月笋,除了一部分供应鲜笋市场外,用于加工干笋。可是,初秋的肖家坝秋雨绵绵,干笋得不到及时晾干造成发霉,一头现钱收货另一头干笋发霉,一下子让她亏了家底。恰巧那时刚遇上了县国有林场改制,但职工需要补缴一部分社保才能转编。肖婕投资亏了家底,虞文戎找到了农业银行贷款10万元,将3万元拿去单位补缴社保,剩余那一部分资金留给了妻子经营,支持她东山再起。虞文戎在贷款的同时答应农行客户经理的建议,在肖家坝供给站设立一个金穗惠农通服务点,也是为了方便村民小额取款和缴费需求,并交由他妻子负责管理。转编后的虞文戎也另外增加了一份扶贫包保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就近安排他包保肖家坝二十几户人家,与他一起的还有镇上派来的驻村干部何时。说着也巧,何时就是以前父亲的搭档何叔叔的儿子,真的是有缘分啊。自从柏油路通了以后,肖家坝来了很多游客,很多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但是要真脱贫还是得发展产业。肖婕用贷款资金采购了一些烘干、包装等设备,还请县城里的广告公司设计了八月笋的品牌,办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她重新将竹笋加工厂开业了。同时,还经营她的农家乐,毕竟八月笋是季节性的产品。肖家坝在何时的建议下,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充分挖掘现有的资源,如竹子。肖家坝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发展竹产业深加工,如精品筷子、背篓、提篮、芦笙等产品,并且为合作社争取到了一笔产业扶贫发展资金。他们也明白合作社若要可持续发展,致富带头人是关键。光有了组织,没有人管理也是一个问题。虞文戎想到了前年毕业在深圳一家公司上班的肖坤,他学过会计专业又有工作经验,邀请他回家发展,担任合作社的董事长,再合适不过了。肖坤应邀回到了肖家坝加入合作社经营,在带他的带领下,合作社生意日益红火,年底实现了分红。随着县城高速公路、高铁的开通,从珠三角来肖家坝避暑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为了扩大农家乐经营场所,肖婕又跑到现场找到了农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办理了乡村旅游贷,信用贷款30万元,可把她心里乐着。同时,她也将此好消费分享给了其他开农家乐的村民,他们也纷纷跑去找农业银行贷款扩大经营,为此农行领导还特意安排两名客户经理驻扎在肖家坝为村民提供便民金融服务。肖家坝的游客不仅可以坐轮船观赏布仰河两岸的风景,还可以到河边垂钓烧烤娱乐,体验活动形式多样,肖家坝突然热闹起来了。那年初秋,肖家坝来了一群特殊的游客,他们一行三十多人。据了解,他们是省美术学院的大三在校生,带队老师看好这里的风光,如苗家吊脚楼、布仰河、岸边鱼船、牧羊群、梯田、苗族姑娘等等。他们计划在这里扎驻半个月上写生课程,并且吃住全部在肖家坝农家乐解决,而肖家坝的人们也没闲着,专心为他们做好招待服务工作,虞文戎还邀请师生们进山体验断牧岭林场的生活和美丽风光。半个月的写生课,过得特别快,他们特别满意这里的一山一水,还有肖家坝的淳朴的人民。在他们离开这里的前一晚,肖家坝摆设长桌宴招待客人,点起篝火吹芦笙跳月,为他们完成写生课饯行。学院带队老师与肖家坝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肖家坝设立省美术学院写生基地,学院每年将组织在校生来此上课。肖家坝的产业扶贫发展思路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认可,并且提前完成了整村脱贫工作,为深度贫困县在产业扶贫路上摸索打造出了样板区,成为了全县产业扶贫观摩点。肖家坝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竹产业、养羊基地、农家乐等也抓住了机遇发展壮大,县城的农业银行客户经理也积极与他们对接推出了乡村振兴贷给予资金扶持,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助力当地产业经济发展。肖家坝能有今日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离不开帮扶干部的努力,更离不开他们自己不服输拼搏的结果。新的一年吃新节到了,杀牛宰羊大口喝酒吃肉,吹芦笙跳月,欢歌载舞庆丰收。虞文戎因护林和扶贫工作突出,被调到县国有林场工作,负责辖内林场建设和保护工作,但是他的家还在肖家坝。这些年,他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在肖家坝,保护了断牧岭林场一草一木。他见证了肖家坝和断牧岭林场的绿水青山。

红毛衣

案例调研②|缙云—南江:科技赋能,东西协作奏响扶贫乐章

作者:《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在南江70多万百姓的记忆中,2019年4月28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在当天举行的四川省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上,南江等17个县被正式批准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古往今来,外界多神往于南江“共话巴山夜雨”的情致,“飞嶂云中动,鸣泉天上流”的胜景,然而这些审美意境在现实世界中对应的是秦巴山区的群峰耸立与沟壑纵横,以及因此制约形成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之艰难,脱贫工作之艰巨。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南江共有贫困人口8.9万余人,占当年农业总人口的15.9%。截至2016年底,该县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09个、贫困户12131户、贫困人口42179人。南江持续推进的脱贫攻坚工作在2019年实现质的跨越。这一年,该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全部清零,彻底“摘帽”,脱贫攻坚迎来阶段性重大胜利。南江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战果,是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简称“东西协作”)战略决策下,浙(江)(四)川协作的一个典型样本。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确保西部地区现行国家扶贫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指导意见亦明确,由浙江帮扶四川。2018年,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与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结对。从那时起,缙云的资金、产业、技术、人才等源源不断输入相隔1600公里的南江,为南江的脱贫攻坚工作注入强劲动力,南江由此驶入“摘帽奔康”快车道。在来自缙云的多方帮扶、特别是技术支持下,南江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全面深化,持续提升,取得显著成效。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机制,东西协作在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它不仅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也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专题调研组(以下简称“本刊调研组”)于2020年8月走进南江,试图通过梳理缙云、南江两地结对助力南江脱贫这一微观案例,挖掘东西协作的诸多举措与实施细节,剖析这一极具中国特色且已被实践充分证明成功的扶贫路径,以期通过我们的视角,为下一阶段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一份经验参照。良种良法,特色农业焕然一新炎炎烈日下,四位师傅在满眼绿意的田地中抢收茭白,附近场院里,三位师傅迅速将刚收割的茭白打包装车,不远处是周边县市已等候多时的运输车辆——茭白的收获季,师傅们汗如雨下,节奏紧张又有条不紊地劳作,眼中充满欢喜。这份欢喜来自于,今年又是一个茭白丰收年。这是2020年8月初,本刊调研组一行在位于四川省南江县长赤镇永新村的东西部茭白产业园看到的场景。产业园负责人袁洲介绍,2020年该产业园共种植茭白160亩,收获50多万斤,销售额约110万元。在南江喜获丰收的茭白品种,“家乡”正是缙云。2018年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展开以来,缙云不仅将在本地种植技术成熟、已获显著经济效益的茭白品种“美人茭”输出到南江,组织南江种植茭白的贫困户到缙云参加相关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政策补贴,更派驻缙云的专业技术人员(即茭白师傅)在南江“传帮带”。据介绍,茭白的育苗、栽植、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收割等环节,样样有独到的技术要求。缙云派出茭白专业技术人才邓建平、李德鹏、应义盛在南江蹲点,为南江茭农进行种植技术专题培训,在田间地头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通过现场示范、理论讲解等,共计培训260余人次,培养出多位能够独立掌握茭白种植技术的南江本地人才。由于茭白在南江是“新鲜事物”,本地人不知如何烹饪,也不知如何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两县举办了茭白品鉴会,向公众推介缙南情丝(即茭白肉丝)、黄羊炖茭白等12道适合南江口味的茭白菜肴。缙云县政府副县长,挂职南江县委常委、南江县政府副县长汤碧荣还专程从缙云带来以茭白为主要原料的深加工食品,为南江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借鉴。此外,为了完善茭白产业链,相关部门专门安排东西部扶贫资金用于茭白市场等设施建设,扶持物流,以打造川东北最大的茭白交易集散中心。在缙云的全方位帮扶下,三年来,白嫩香甜的茭白成为带动南江贫困户创业和就业的“龙头产业”,从2018年第一批试种65亩发展到2020年的3000多亩,打造的“南江美人茭”产品主要销往成都、重庆、西安、上海等地,颇受欢迎。2020年,南江茭白产量5000余吨,销售额达2100万元。响亮的“南江美人茭”品牌和漂亮的产销数字有力证明,缙云输出的良种良法,切实帮助南江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在南江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选择茭白?汤碧荣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表示,这是充分考虑缙云、南江两地现有资源条件,经过全面调研、多方比选、精准匹配后得出的答案。事实也证明,以茭白为代表的技术和产业输出成为两地结对帮扶工作中的突出亮点。据介绍,缙云、南江两地结对后,双方来往十分频繁。在两地第一次高层联席会议上,南江的参会代表提到,当地有少量野生茭白(当地称为“鱼笋”)生长。其后,以此为线索,两地组织专家展开调研,评估在南江种植茭白的可行性。在自然条件方面,通过对南江的纬度、气候、降雨等条件的分析,认为南江理论上具备茭白种植的基本条件。在产品销路方面,南江及周边区域茭白市场空白,可全力开拓;附近的成都、重庆、西安等地茭白需求量较大,但货源以江浙一带为主,南江具有短途供货的优势。专家综合评估认为,对于南江来说,发展茭白产业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从缙云的角度看,如果南江引进茭白,缙云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为南江提供全方位支撑。茭白是缙云农业主导优势产业。上世纪90年代起,缙云在全域范围内大力推广茭白产业,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特别是,经过多年种植实践,缙云的茭白技术专家和农民师傅探索出“茭白一种两收模式第二茬增产方法”和“茭白苔管育苗”等国家技术专利,确保了茭白的品质。据了解,在缙云,茭白亩产值可达3.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4.28万元。2015年1月,缙云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茭白之乡”称号,种植面积6.58万亩,年产量12.6万吨,从业人员3.5万余人,全产业链总产值近15亿元,产业规模全国第一。对于良种良法的选择,双方一拍即合。两地政府都希望,在南江推广种植茭白,能够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增加收入,帮助他们尽快脱贫。然而,最初的推广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据汤碧荣回忆,作为帮扶干部的他2018年刚到任南江推广茭白种植时,由于尚无先例,当地不少贫困户对此心存疑虑,担心收入方面的风险,响应者并不多。2018年,基层干部红光镇原茨竹村村委会主任马明率先试种了11亩茭白,当年即获利10万元。这之后,由于身边案例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推广工作顺利铺开,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将种植茭白作为重要生计。为解决南江茭农后顾之忧,由乡镇及村合作社出面,一方面与重庆、四川、浙江等地的销售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搭建销售平台,实行定价采购;另一方面大力开拓线上渠道,通过直播带货等新形式拉动销售,保障南江茭白优质稳价上市。一系列为茭农“保驾护航”的政策举措落地生效,为贫困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长赤镇莲池村贫困户刘昌国2018年试种2.4亩茭白,当年纯收入2.5万元。2019和2020年,他持续扩大茭白种植面积,2020年种植6亩,尽管前期受到干旱影响,收益仍达到4.3万元。他说,种植茭白有人提供技术指导,也不愁销路,是“哪也找不到的好事”。同样在缙云茭白师傅的技术指导下,红光镇房岭村贫困户岳清泉夫妻二人2019年种植4亩茭白,收益3.6万元,并掌握了茭白种植全套技术。2020年,他流转了40亩水田种植茭白,实现产值20余万元。通过茭白种植,刘昌国和岳清泉不仅成功摆脱贫困,还通过对其他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农忙季节请其他贫困户到田里帮忙等方式,有效带动了周边贫困户的创业和就业,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又发挥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在南江,刘昌国和岳清泉这样因茭白脱贫致富的故事还有许多。作为缙云—南江扶贫协作第一个启动、第一个落地、第一个出成果的项目,南江茭白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浙川东西协作取得的一项坚实业绩。以技术输入为核心,将东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嫁接复制到西部地区,使之落地生根并持续发展,也成为东西协作结对扶贫的有效路径和经验。除了茭白,两地结对帮扶过程中,引进自缙云的杨梅、雷竹、金丝皇菊等优势农业产业,在南江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样可观。“水种茭,旱种竹,套种菊”,形成南江新的农业产业格局,也成为缙云—南江结对扶贫的一大特色。南江县集州街道幸福村正在打造的千亩雷竹基地,给当地贫困户带来了美好生活的新希望。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明选和吴言珍告诉本刊调研组,前些年为了改善生计,村民们曾经试种过一些作物,但都失败了。缙云、南江结对后,经专家评估,认为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宜种植雷竹。于是,幸福村规划种植雷竹1000亩,建设雷竹产业园,同时竹林套种南瓜,“一地多收”。据介绍,该村目前已种植雷竹550余亩,来自缙云的“雷竹师傅”作技术指导。赵明选和吴言珍将各自家庭承包的土地入股产业园,平时也在此务农获取报酬。产业园出产的农产品已对接专门的销售公司,目前主要销往上海、浙江一带,确保销路畅通和农民获利。幸福村村支部书记王缸生向本刊调研组介绍,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73人,全部纳入雷竹产业园的经营,2019年已全部脱贫摘帽。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王缸生对幸福村的脱贫历程很有感触,他认为,在脱贫攻坚中,技术指导和项目选择至关重要。位于南江县红光镇黑池村的缙云—南江杨梅示范园,在缙云技术、资金的帮扶下,经历了从“垂头丧气”到“扬眉吐气”的质变。2018年前,黑池村已建设有300亩的杨梅园,但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缙云县的“杨梅师傅”何志忠来到现场给杨梅园“把脉”后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技术和管理。找到症结后,何志忠把杨梅的修枝、施肥、防病、治虫、疏密、移栽、新植、冬管等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农民,帮助他们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将300亩杨梅疏植成600亩,2018年又平整土地新种植2700亩,这些新种植的杨梅都是从缙云引进的三年龄树苗。种植杨梅收益如何?南江人算了这样一笔账:流转土地每亩每年300至500元,园区务工每天每人80元,村民可入股产业园,将集体公司盈利的50%分给贫困户、低保户、残疾户和特困户。黑池村51户贫困户196人都加入了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仅杨梅一项就能带动户均增收7000至8000元。此外,为解决新植杨梅短期内没有收益的问题,缙云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建议南江的农民在杨梅树下套种金丝皇菊。金丝皇菊种植者、四川省江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敏告诉本刊调研组,金丝皇菊每年4月移栽秧苗,10月即可收获,2020年,他种植了300多亩金丝皇菊,一株金丝皇菊开花百余朵,品质好的售价可达到12元/朵,收入令人满意。特别是,通过土地流转和田间劳动,这300多亩金丝皇菊已帮助附近两个村的70多户贫困户实现增收。2018—2020年,在缙云的帮扶下,南江共种植茭白5100亩,建设两个茭白交易市场,两个冷链库,25个扶贫车间,将茭白产业推广到6个乡镇31个村,全产业链价值达2400万元。三年累计种植雷竹6500亩,其中2018年底种植的300亩已经初产,亩产50余公斤。三年共建设杨梅基地6000亩,目前投产约500亩,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20万元。“南江美人茭”和“红光杨梅”品牌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两地以茭白、雷竹、杨梅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协作,被形象地称为“红黄白”协作。以技术输入为先导和核心的农业产业精准帮扶,生动地演绎了“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是脱贫的根本路径遵循。如何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通过科技帮扶施以良种良法,不仅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稳定脱贫的关键,更是该地区第一产业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据介绍,结对三年来,缙云县累计完成对口帮扶资金10510万元,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37个,共发展茭白、杨梅、雷竹、金丝皇菊等特色产业种植1.81万亩,产值突破7000万元,有效带动3.47万户农户持续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5万户3.82万人,提高农民纯收入1800多元,逐步形成了规模效益和脱贫长效机制。扶智扶志,第三产业展露生机脱贫攻坚,技术先行。在南江,受益于缙云科技帮扶实现脱贫的不只是深耕“红黄白”三色产业的贫困户,另有不少贫困户通过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增“智”立“志”,在第三产业崭露头角。其中的缙云烧饼产业,也称为“黄”色产业,是南江脱贫摘帽的另一重要特色。南江县八庙镇肖家观村贫困户张海艳,参加缙云烧饼技术培训后,开店创业,走上了致富道路。“缙云烧饼”是缙云的传统食品,也是中国烹饪协会评定的“中华名小吃”之一,享有盛誉。2018年8月,缙云围绕“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将“缙云烧饼”富民产业引入南江。缙云县选派了多名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烧饼师傅,将“缙云烧饼”培训班办到南江,贫困户在这里可以免费系统学习缙云烧饼发面、和面、制馅、成型、熟制等全流程技术,并亲手烤制烧饼。目前两地已联合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185人。除了技术培训,缙云方面还为准备在南江开设缙云烧饼店的贫困户提供门店选址、装修及营业执照办理等指导帮助,对创业成功符合奖补条件的,纳入东西部扶贫专项资金支持。为鼓励创业,南江出台了《支持“缙云烧饼”特色产业发展创业奖补政策》,给予开店创业的贫困户1万—3万元奖励和培训补助。2019年7月,30岁的贫困户张海艳经过“缙云烧饼”技术培训后在沙河镇开出了南江第一家“缙云烧饼”门店,除了缙云烧饼,兼售稀饭、水饺、面条等。她告诉本刊调研组,店里制售的缙云烧饼根据馅料不同分为两种,售价分别为3元和5元,生意一直不错。尤其是旅游旺季,张海艳在光雾山景区有时一天能够卖出1300多个烧饼,成功脱贫。其后,天池镇贫困户李云舟夫妇、贵民乡贫困户邓丽萍婆媳也相继开出了自己的缙云烧饼店。据介绍,截至目前,南江县参加“缙云烧饼”培训的贫困户共146人,20余人先后在成都、巴中以及南江县城、沙河镇、长赤镇等地成功开店创业。在南江,针对残疾人贫困户的技术培训也开展得有声有色。2018年以来,针对南江残疾人多、技能低、岗位少的特点,缙云、南江开展精准培训,分别在南江县集州街道、公山镇、兴马镇等17个乡镇开办了17期36班次,2290人次参加培训,就业率超过75%。此外,依托巴中市万博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残疾人实用技术精准培训,共培训盲人按摩人员81名、电子商务人员30名,其中66名学员从事盲人按摩行业,11名残疾人开办了自己的按摩店。据了解,经过培训的就业人员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已实现全部脱贫。藉由东西协作的“直通车”,不少南江贫困户到缙云学习技术,之后在那里就业扎根,摆脱贫困,迎来新生活。首批搭乘“南江—缙云东西部劳务协作快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南江县高塔镇的徐东宁,就是其中一位。在浙江金棒运动器材有限公司工作的几年间,他熟练掌握了三种不同型号UV打印机机械结构装配和水电气路布局,工资也从最初的3200元增加至7600余元,不但脱贫,更实现了生活品质的飞跃。据统计,缙云和南江已联合举办各类就业培训班71期,培训人数6580人次,新增输出到丽水市就业人数487人,其中输出到缙云县就业人数289人,帮助3960多名贫困人口到沿海城市就业。“凡是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扶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贫困户对一项专业技术、技能的掌握,是脱贫攻坚精准性、可持续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在南江,本刊调研组采访的每一位贫困户都有着振奋的精神面貌,这些案例充分说明,对于扶贫事业来说,“扶志”和“扶智”是共融共生的。通过技术培训,不但能使人掌握脱贫的技能,更能提振其精神,从而全面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相辅相成,协作福祉全线开花按照缙云、南江两县政府签订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双方在产业协作与提升、劳务输送与就业、人才交流与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这些层面相辅相成,共同给南江人民带来多方面福祉。在医疗卫生领域,2018年11月,南江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各中心卫生院的30位医生来到缙云县人民医院,跟随这里的业务骨干开展学习和工作。2019年,在浙川东西部健康扶贫项目(缙云—南江)的大力支持下,投资80余万元为南江建设了赶场片区急救中心、集州街道中心卫生院生化检验中心、县中医院康复理疗中心和县人民医院妇腔镜中心,这些南江紧缺的医疗卫生设施、设备将能够长期发挥效益,实实在在惠及民生。在教育领域,两县教育主管部门签订了教育扶贫框架协议,缙云县共派出缙云职业中学等四所学校与南江六所学校对口结对帮扶,结对以来,两县在教学资源共享、教研互助、信息互通、学生共培等方面展开协作。截至目前,缙云共派出1名长期教师、7名短期教师到南江交流教学,南江派出3名长期教师、45名短期教师到缙云交流学习,促进了教育理念的互通,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人才支撑。在民生领域,紧紧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消费扶贫、帮助贫困残疾人稳定脱贫、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等重点领域,缙云县投入帮扶资金930万元,在南江县赶场镇修建“缙—南连心桥”和“缙云路”,实现了赶场中心校1000多名师生20多年来对“通校公路”的期盼,保障了全校师生出行的方便和安全。投入帮扶资金400万元,在长赤镇龙池学校建设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暂名“缙云楼”),可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230个,解决长赤镇周边46个村区贫困农村儿童就近入学问题。2020年的社会帮扶活动“千里送铅笔,温暖庆六一”,为南江县9.7万贫困学生送去320万支铅笔,让特殊时期的六一“童”样快乐,同时举行“同在蓝天下,千万个微心愿”、“暖冬行动”、“金秋助学”等爱心帮扶活动,为贫困学生解决燃眉之急。使用计划外资金为103名贫困户送去崭新的彩色电视机,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用市长资金50万元,为南江县特殊教育学校安装升降式无障碍直升电梯两部,解决肢残学生上下楼出行难题。产业合作方面,通过招商引入亿联电商城、川陕物流中心、大果红花山茶油基地、红塔体育文化中心等13个项目,不断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投资4.5亿元的红塔体育文化综合体项目的落地,不仅为红塔新区居民提供了休闲、运动的场所,更提升了城市品位。在旅游消费扶贫领域,经缙云县挂职干部牵线搭桥,2020年9月29日,主题为“安逸走四川·相约光雾山”的浙川旅游消费扶贫暨南江光雾山文旅资源浙江宣传推介会在杭州市举行,出台了持浙江户籍身份证者一年内可免门票游览光雾山的优惠政策。会议期间,巴中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浙江省多家旅游社现场签订合作协议。其后,到光雾山观光旅游的浙江团队骤增。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10月份以来,到光雾山旅游的浙江籍游客较往年增加了约1万人。为了助力光雾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缙云县选派仙都街道5A景区创建骨干人才樊爱珍到光雾山镇挂职3个月,蹲点指导光雾山5A景区创建;南江县选派红光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桂林挂职缙云县仙都街道副主任,双向互动,人才交流,共享5A景区创建资源和缙云县成功创建5A景区的经验。广告消费扶贫方面,经缙云县挂职干部争取,南江县“光雾山5A景区创建”和“南江黄羊”两个推介宣传片成功入选浙江省广电集团牵头推出的“886”广告助力扶贫活动(即聚焦8个对口地区、拿出8亿广告资源、推出6项助跑行动),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两个宣传片的县市。两个宣传片在浙江卫视黄金档先后免费播放两个多月,大大提高了南江县两大县域品牌“光雾山”和“南江黄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截至目前,在教育、卫生、农技、电商、供销社、残联、城建等领域,缙云共派出党政干部2人,长期、短期专业技术人才41人次到南江开展工作;南江选派4名科级干部、65名专业技术人才到缙云学习锻炼。除开展领导干部交流外,双方党政主要领导每年还定期开展互访交流及调研。截至目前,双方面对面高层联席交流10次,对扶贫协作工作起到了推动及沟通桥梁作用。同时,依托东西部人才支援项目,先后在缙云、南江举办专题培训班,培训各类党政干部3160人次,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1000多人次,实现优质资源互利共享,有力提升了两地干部推动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实操水平。在南江县委副书记陈槟看来,缙云、南江结对以来,南江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石多鸟”的积极效应。他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表示,具体来看,一是理念帮扶,缙云派出干部常驻南江,帮助南江打开了开放的心门。二是工作方式、方法上,东部地区干部敢拼敢闯,善于创新创造,在多个层面潜移默化影响了南江本地干部,促进南江干部人才队伍思想观念大转变。三是作风上,东部地区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促进了南江本地干部能力作风大提升,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维度、多方位帮助西部地区脱贫奔小康。陈槟告诉本刊调研组,缙云对南江的帮扶,主要体现在“资、业、智、人、困、根”六方面。资,即缙云帮扶南江是带着资金、项目来,派驻干部,真抓实干。业,即扶业,帮助南江引进特色产业,壮大本地产业,且选择的产业具备长远发展的条件。智,一是两地党政部门重视,互访交流频繁,帮助西部地区干部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西部地区干部思想转化。二是互派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南江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人,即两地通过开展多种技术培训,为南江本地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困,即注重帮其所困,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问题。比如对残疾人贫困户的帮扶,对贫困人员就医的帮扶,对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的帮扶,等等。根,即扶根,重视对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比如红塔体育文化中心的建设等。在两地相依相存的扶贫攻坚事业中,如何确保贫困户享受到真正的福祉,汤碧荣有他的思考。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他特别强调,要突出利益联结,在贫困户受益上精准发力。他认为,建立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这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衡量浙川东西部扶贫成效的重要指标。项目乡镇要在项目区建立健全贫困户与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目标,确保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上得到长期稳定收入,贫困户可依托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大树”,形成规模,抱团发展。项目乡镇(办事处)在发展产业时,尤其要加大对贫困户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他以雷竹产业为例说,一是可动员贫困户积极参与雷竹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举措,增加贫困户增收渠道。二是支持鼓励贫困户自主经营发展雷竹产业,对自主发展雷竹产业的贫困户,在肥料补助资金上要明显高于非贫困户,指导贫困户与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切实解决销售环节的后顾之忧。三是将涉及雷竹产业发展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技术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栽植及管护技术要领,并做好全程跟踪服务。他强调,要突出东西部扶贫协作专项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实效性,由各乡镇(办事处)统筹,将种苗款、肥料款全额纳入专项资金补助,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缺资金的问题,并适当给予倾斜。另外,要规范资金使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是缙云县用于支持南江脱贫攻坚的专项资金,使用必须要接受最严格的审计。一是规范资金拨付流程,按照项目实施进度进行拨付,由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向主管部门提出资金拨付申请,项目主管部门按照资金拨付程序向乡镇拨付,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按程序兑现到业主(农户、专业合作社、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或第三方。根据《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当年资金使用率必须达到90%以上。二是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由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林业局及项目实施乡镇共同负责,重点监管资金使用范围是否合规、使用流程是否规范、资金账务是否健全等内容,确保各级审计不出任何问题。“政府的资金投入,成本是多少,收益有多少,必须明算账。”汤碧荣说。在南江的脱贫攻坚进程中,本地特色优势产业亦得到进一步强化。南江黄羊、大叶茶、金银花、核桃为主的四大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向好,良种化、机械化、规模化、生态化持续推进,连线成片,种养循环、农文旅结合等生态建设模式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县黄羊新增出栏2.25万只,新建规模养殖场15个、家庭羊场50个、养殖大户170户;新植茶叶14850亩,管护茶叶4.8万亩,改造茶园3000亩;新植金银花2万亩,完成金银花育苗600万株,管护5万余亩。此外,南江积极探索多方联动、合理分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生产经营机制,大力培育30—50亩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兑现投产前的茶园、金银花园、核桃园各项补助,引导幼龄产业园合理套作,促进产业园投产前农户稳定增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信誉好、实力强、市场广的企业(集团)到南江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从宏观战略到就地落实,缙云、南江的结对帮扶实践依托东西部各自的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以技术为先导和核心,创新了产业协作模式,帮助西部地区发掘产业特色和优势,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规律构建企业、村社、农户长期参与机制,促进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助推东西部扶贫产业合作升级,实现了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两地协作过程中充分融入浙川特色,不断建立完善两地间区县、部门、企业、学校、医院、镇村等多层面结对的对口帮扶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引导城市技术、人才、资本、市场与山区生态资源有机结合,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东西部协作格局。此外,两地协作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立足东西两地城乡融合发展阶段特点,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深度融合,不断畅通要素流动,促进东部地区各类要素更多向西部贫困地区流动,在试点村形成了人才、土地、资金等汇聚的新局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为形成更有效率、更加畅通、更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格局增添了助力。(部分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0年11月底)《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专题调研组成员:江宜航 杜悦英孙久万(特约)执笔:杜悦英本文刊于《中国发展观察》增刊 小康大道——“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调研专辑《中国发展观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编辑出版,是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的综合性半月刊,开设有战略、宏观、区域、世界、法治、社会、文化、前沿、产业、智库论坛等栏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权威性、可读性。《中国发展观察》在学术理论界、各级党政机关以及企业家阶层拥有广泛而稳固的读者群,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重要机构和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权威数据库列为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22号院亦城财富中心A座7层(邮编:100176)网址:www.chinado.cn公众号:ichinado(中国发展观察)电话:010-68352880

清春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缙云—南江:科技赋能,东西协作奏响扶贫乐章

在南江70多万百姓的记忆中,2019年4月28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在当天举行的四川省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上,南江等17个县被正式批准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古往今来,外界多神往于南江“共话巴山夜雨”的情致, “飞嶂云中动,鸣泉天上流”的胜景,然而这些审美意境在现实世界中对应的是秦巴山区的群峰耸立与沟壑纵横,以及因此制约形成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之艰难,脱贫工作之艰巨。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南江共有贫困人口8.9万余人,占当年农业总人口的15.9%。截至2016年底,该县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09个、贫困户12131户、贫困人口42179人。南江持续推进的脱贫攻坚工作在2019年实现质的跨越。这一年,该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全部清零,彻底“摘帽”,脱贫攻坚迎来阶段性重大胜利。南江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战果,是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简称“东西协作”)战略决策下,浙(江)(四)川协作的一个典型样本。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确保西部地区现行国家扶贫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指导意见亦明确,由浙江帮扶四川。2018年,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与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结对。从那时起,缙云的资金、产业、技术、人才等源源不断输入相隔1600公里的南江,为南江的脱贫攻坚工作注入强劲动力,南江由此驶入“摘帽奔康”快车道。在来自缙云的多方帮扶、特别是技术支持下,南江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全面深化,持续提升,取得显著成效。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机制,东西协作在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它不仅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也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专题调研组(以下简称“本刊调研组”)于2020年8月走进南江,试图通过梳理缙云、南江两地结对助力南江脱贫这一微观案例,挖掘东西协作的诸多举措与实施细节,剖析这一极具中国特色且已被实践充分证明成功的扶贫路径,以期通过我们的视角,为下一阶段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一份经验参照。良种良法,特色农业焕然一新炎炎烈日下,四位师傅在满眼绿意的田地中抢收茭白,附近场院里,三位师傅迅速将刚收割的茭白打包装车,不远处是周边县市已等候多时的运输车辆—— 茭白的收获季,师傅们汗如雨下,节奏紧张又有条不紊地劳作, 眼中充满欢喜。这份欢喜来自于, 今年又是一个茭白丰收年。这是2020年8月初,本刊调研组一行在位于四川省南江县长赤镇永新村的东西部茭白产业园看到的场景。产业园负责人袁洲介绍,2020年该产业园共种植茭白160亩,收获50多万斤,销售额约110万元。在南江喜获丰收的茭白品种,“家乡”正是缙云。2018年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展开以来,缙云不仅将在本地种植技术成熟、已获显著经济效益的茭白品种“美人茭”输出到南江,组织南江种植茭白的贫困户到缙云参加相关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政策补贴,更派驻缙云的专业技术人员(即茭白师傅)在南江“传帮带”。据介绍,茭白的育苗、栽植、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收割等环节,样样有独到的技术要求。缙云派出茭白专业技术人才邓建平、李德鹏、应义盛在南江蹲点,为南江茭农进行种植技术专题培训,在田间地头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通过现场示范、理论讲解等,共计培训260余人次, 培养出多位能够独立掌握茭白种植技术的南江本地人才。由于茭白在南江是“新鲜事物”,本地人不知如何烹饪,也不知如何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两县举办了茭白品鉴会,向公众推介缙南情丝(即茭白肉丝)、黄羊炖茭白等12道适合南江口味的茭白菜肴。缙云县政府副县长, 挂职南江县委常委、南江县政府副县长汤碧荣还专程从缙云带来以茭白为主要原料的深加工食品,为南江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借鉴。此外,为了完善茭白产业链,相关部门专门安排东西部扶贫资金用于茭白市场等设施建设,扶持物流,以打造川东北最大的茭白交易集散中心。在缙云的全方位帮扶下,三年来,白嫩香甜的茭白成为带动南江贫困户创业和就业的“龙头产业”,从2018年第一批试种65亩发展到2020年的3000多亩,打造的“南江美人茭”产品主要销往成都、重庆、西安、上海等地,颇受欢迎。2020年,南江茭白产量5000余吨,销售额达2100万元。响亮的“南江美人茭”品牌和漂亮的产销数字有力证明,缙云输出的良种良法,切实帮助南江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在南江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选择茭白?汤碧荣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表示,这是充分考虑缙云、南江两地现有资源条件,经过全面调研、多方比选、精准匹配后得出的答案。事实也证明,以茭白为代表的技术和产业输出成为两地结对帮扶工作中的突出亮点。据介绍,缙云、南江两地结对后,双方来往十分频繁。在两地第一次高层联席会议上,南江的参会代表提到,当地有少量野生茭白(当地称为“鱼笋”)生长。其后,以此为线索,两地组织专家展开调研,评估在南江种植茭白的可行性。在自然条件方面,通过对南江的纬度、气候、降雨等条件的分析,认为南江理论上具备茭白种植的基本条件。在产品销路方面,南江及周边区域茭白市场空白,可全力开拓;附近的成都、重庆、西安等地茭白需求量较大,但货源以江浙一带为主,南江具有短途供货的优势。专家综合评估认为,对于南江来说,发展茭白产业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从缙云的角度看,如果南江引进茭白,缙云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为南江提供全方位支撑。茭白是缙云农业主导优势产业。上世纪90年代起,缙云在全域范围内大力推广茭白产业,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特别是,经过多年种植实践,缙云的茭白技术专家和农民师傅探索出“茭白一种两收模式第二茬增产方法”和“茭白苔管育苗”等国家技术专利,确保了茭白的品质。据了解,在缙云,茭白亩产值可达3.5万元,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4.28万元。2015年1月, 缙云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茭白之乡”称号,种植面积6.58万亩,年产量12.6万吨, 从业人员3.5万余人,全产业链总产值近15亿元,产业规模全国第一。对于良种良法的选择,双方一拍即合。两地政府都希望,在南江推广种植茭白,能够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增加收入,帮助他们尽快脱贫。然而,最初的推广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据汤碧荣回忆,作为帮扶干部的他2018年刚到任南江推广茭白种植时,由于尚无先例,当地不少贫困户对此心存疑虑,担心收入方面的风险,响应者并不多。2018年,基层干部红光镇原茨竹村村委会主任马明率先试种了11亩茭白,当年即获利10万元。这之后,由于身边案例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推广工作顺利铺开,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将种植茭白作为重要生计。为解决南江茭农后顾之忧, 由乡镇及村合作社出面,一方面与重庆、四川、浙江等地的销售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搭建销售平台,实行定价采购;另一方面大力开拓线上渠道,通过直播带货等新形式拉动销售,保障南江茭白优质稳价上市。一系列为茭农“保驾护航” 的政策举措落地生效,为贫困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长赤镇莲池村贫困户刘昌国2018年试种2.4亩茭白,当年纯收入2.5万元。2019和2020年,他持续扩大茭白种植面积,2020年种植6亩,尽管前期受到干旱影响,收益仍达到4.3万元。他说,种植茭白有人提供技术指导,也不愁销路, 是“哪也找不到的好事”。同样在缙云茭白师傅的技术指导下,红光镇房岭村贫困户岳清泉夫妻二人2019年种植4亩茭白,收益3.6万元,并掌握了茭白种植全套技术。2020年,他流转了40亩水田种植茭白,实现产值20余万元。通过茭白种植,刘昌国和岳清泉不仅成功摆脱贫困,还通过对其他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农忙季节请其他贫困户到田里帮忙等方式,有效带动了周边贫困户的创业和就业,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又发挥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在南江,刘昌国和岳清泉这样因茭白脱贫致富的故事还有许多。作为缙云—南江扶贫协作第一个启动、第一个落地、第一个出成果的项目,南江茭白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浙川东西协作取得的一项坚实业绩。以技术输入为核心,将东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嫁接复制到西部地区,使之落地生根并持续发展,也成为东西协作结对扶贫的有效路径和经验。除了茭白,两地结对帮扶过程中,引进自缙云的杨梅、雷竹、金丝皇菊等优势农业产业, 在南江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样可观。“水种茭,旱种竹,套种菊”,形成南江新的农业产业格局,也成为缙云—南江结对扶贫的一大特色。南江县集州街道幸福村正在打造的千亩雷竹基地,给当地贫困户带来了美好生活的新希望。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赵明选和吴言珍告诉本刊调研组, 前些年为了改善生计,村民们曾经试种过一些作物,但都失败了。缙云、南江结对后,经专家评估,认为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宜种植雷竹。于是,幸福村规划种植雷竹1000亩,建设雷竹产业园,同时竹林套种南瓜,“一地多收”。据介绍,该村目前已种植雷竹550余亩,来自缙云的“雷竹师傅”作技术指导。赵明选和吴言珍将各自家庭承包的土地入股产业园,平时也在此务农获取报酬。产业园出产的农产品已对接专门的销售公司,目前主要销往上海、浙江一带,确保销路畅通和农民获利。幸福村村支部书记王缸生向本刊调研组介绍,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73人,全部纳入雷竹产业园的经营,2019年已全部脱贫摘帽。作为一名基层干部, 王缸生对幸福村的脱贫历程很有感触,他认为,在脱贫攻坚中, 技术指导和项目选择至关重要。位于南江县红光镇黑池村的缙云—南江杨梅示范园,在缙云技术、资金的帮扶下,经历了从“垂头丧气”到“扬眉吐气”的质变。2018年前,黑池村已建设有300亩的杨梅园,但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缙云县的“杨梅师傅” 何志忠来到现场给杨梅园“把脉”后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技术和管理。找到症结后,何志忠把杨梅的修枝、施肥、防病、治虫、疏密、移栽、新植、冬管等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农民,帮助他们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将300亩杨梅疏植成600亩,2018年又平整土地新种植2700亩,这些新种植的杨梅都是从缙云引进的三年龄树苗。种植杨梅收益如何?南江人算了这样一笔账:流转土地每亩每年300至500元,园区务工每天每人80元,村民可入股产业园,将集体公司盈利的50%分给贫困户、低保户、残疾户和特困户。黑池村51户贫困户196人都加入了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仅杨梅一项就能带动户均增收7000至8000元。此外,为解决新植杨梅短期内没有收益的问题,缙云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建议南江的农民在杨梅树下套种金丝皇菊。金丝皇菊种植者、四川省江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敏告诉本刊调研组,金丝皇菊每年4月移栽秧苗,10月即可收获,2020年,他种植了300多亩金丝皇菊,一株金丝皇菊开花百余朵,品质好的售价可达到12元/朵,收入令人满意。特别是,通过土地流转和田间劳动,这300多亩金丝皇菊已帮助附近两个村的70多户贫困户实现增收。2018—2020年,在缙云的帮扶下,南江共种植茭白5100亩, 建设两个茭白交易市场,两个冷链库,25个扶贫车间,将茭白产业推广到6个乡镇31个村, 全产业链价值达2400万元。三年累计种植雷竹6500亩,其中2018年底种植的300亩已经初产,亩产50余公斤。三年共建设杨梅基地6000亩,目前投产约500亩,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20万元。“南江美人茭”和“红光杨梅”品牌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两地以茭白、雷竹、杨梅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协作,被形象地称为“红黄白”协作。以技术输入为先导和核心的农业产业精准帮扶,生动地演绎了“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是脱贫的根本路径遵循。如何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通过科技帮扶施以良种良法,不仅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稳定脱贫的关键,更是该地区第一产业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据介绍,结对三年来,缙云县累计完成对口帮扶资金10510万元,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37个,共发展茭白、杨梅、雷竹、金丝皇菊等特色产业种植1.81万亩,产值突破7000万元,有效带动3.47万户农户持续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5万户3.82万人,提高农民纯收入1800多元,逐步形成了规模效益和脱贫长效机制。扶智扶志,第三产业展露生机脱贫攻坚,技术先行。在南江,受益于缙云科技帮扶实现脱贫的不只是深耕“红黄白”三色产业的贫困户,另有不少贫困户通过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增“智” 立“志”,在第三产业崭露头角。其中的缙云烧饼产业,也称为“黄”色产业,是南江脱贫摘帽的另一重要特色。南江县八庙镇肖家观村贫困户张海艳,参加缙云烧饼技术培训后,开店创业,走上了致富道路。“缙云烧饼”是缙云的传统食品,也是中国烹饪协会评定的“中华名小吃”之一,享有盛誉。2018年8月,缙云围绕“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的目标,将“缙云烧饼”富民产业引入南江。缙云县选派了多名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烧饼师傅,将“缙云烧饼”培训班办到南江, 贫困户在这里可以免费系统学习缙云烧饼发面、和面、制馅、成型、熟制等全流程技术,并亲手烤制烧饼。目前两地已联合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185人。除了技术培训,缙云方面还为准备在南江开设缙云烧饼店的贫困户提供门店选址、装修及营业执照办理等指导帮助,对创业成功符合奖补条件的,纳入东西部扶贫专项资金支持。为鼓励创业,南江出台了《支持“缙云烧饼”特色产业发展创业奖补政策》,给予开店创业的贫困户1万—3万元奖励和培训补助。2019年7月,30岁的贫困户张海艳经过“缙云烧饼”技术培训后在沙河镇开出了南江第一家“缙云烧饼”门店,除了缙云烧饼,兼售稀饭、水饺、面条等。她告诉本刊调研组,店里制售的缙云烧饼根据馅料不同分为两种,售价分别为3元和5元,生意一直不错。尤其是旅游旺季,张海艳在光雾山景区有时一天能够卖出1300多个烧饼,成功脱贫。其后,天池镇贫困户李云舟夫妇、贵民乡贫困户邓丽萍婆媳也相继开出了自己的缙云烧饼店。据介绍,截至目前,南江县参加“缙云烧饼”培训的贫困户共146人,20余人先后在成都、巴中以及南江县城、沙河镇、长赤镇等地成功开店创业。在南江,针对残疾人贫困户的技术培训也开展得有声有色。2018年以来,针对南江残疾人多、技能低、岗位少的特点,缙云、南江开展精准培训,分别在南江县集州街道、公山镇、兴马镇等17个乡镇开办了17期36班次,2290人次参加培训,就业率超过75%。此外,依托巴中市万博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残疾人实用技术精准培训,共培训盲人按摩人员81名、电子商务人员30名,其中66名学员从事盲人按摩行业,11名残疾人开办了自己的按摩店。据了解,经过培训的就业人员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已实现全部脱贫。藉由东西协作的“ 直通车”,不少南江贫困户到缙云学习技术,之后在那里就业扎根, 摆脱贫困,迎来新生活。首批搭乘“南江—缙云东西部劳务协作快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南江县高塔镇的徐东宁,就是其中一位。在浙江金棒运动器材有限公司工作的几年间,他熟练掌握了三种不同型号UV打印机机械结构装配和水电气路布局,工资也从最初的3200元增加至7600余元,不但脱贫,更实现了生活品质的飞跃。据统计,缙云和南江已联合举办各类就业培训班71期, 培训人数6580人次,新增输出到丽水市就业人数487人,其中输出到缙云县就业人数289人, 帮助3960多名贫困人口到沿海城市就业。“凡是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扶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贫困户对一项专业技术、技能的掌握,是脱贫攻坚精准性、可持续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在南江,本刊调研组采访的每一位贫困户都有着振奋的精神面貌,这些案例充分说明,对于扶贫事业来说,“扶志”和“扶智”是共融共生的。通过技术培训,不但能使人掌握脱贫的技能,更能提振其精神,从而全面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相辅相成,协作福祉全线开花按照缙云、南江两县政府签订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双方在产业协作与提升、劳务输送与就业、人才交流与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这些层面相辅相成,共同给南江人民带来多方面福祉。在医疗卫生领域,2018年11月,南江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各中心卫生院的30位医生来到缙云县人民医院,跟随这里的业务骨干开展学习和工作。2019年,在浙川东西部健康扶贫项目(缙云— 南江)的大力支持下,投资80余万元为南江建设了赶场片区急救中心、集州街道中心卫生院生化检验中心、县中医院康复理疗中心和县人民医院妇腔镜中心,这些南江紧缺的医疗卫生设施、设备将能够长期发挥效益,实实在在惠及民生。在教育领域,两县教育主管部门签订了教育扶贫框架协议,缙云县共派出缙云职业中学等四所学校与南江六所学校对口结对帮扶,结对以来,两县在教学资源共享、教研互助、信息互通、学生共培等方面展开协作。截至目前,缙云共派出1名长期教师、7名短期教师到南江交流教学,南江派出3名长期教师、45名短期教师到缙云交流学习,促进了教育理念的互通,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人才支撑。在民生领域,紧紧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消费扶贫、帮助贫困残疾人稳定脱贫、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等重点领域,缙云县投入帮扶资金930万元,在南江县赶场镇修建“缙—南连心桥”和“缙云路”,实现了赶场中心校1000多名师生20多年来对“通校公路”的期盼,保障了全校师生出行的方便和安全。投入帮扶资金400万元,在长赤镇龙池学校建设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暂名“缙云楼”),可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230个,解决长赤镇周边46个村区贫困农村儿童就近入学问题。2020年的社会帮扶活动“千里送铅笔,温暖庆六一”,为南江县9.7万贫困学生送去320万支铅笔,让特殊时期的六一“童”样快乐,同时举行“同在蓝天下,千万个微心愿”、“暖冬行动”、“金秋助学”等爱心帮扶活动,为贫困学生解决燃眉之急。使用计划外资金为103名贫困户送去崭新的彩色电视机,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用市长资金50万元,为南江县特殊教育学校安装升降式无障碍直升电梯两部,解决肢残学生上下楼出行难题。产业合作方面,通过招商引入亿联电商城、川陕物流中心、大果红花山茶油基地、红塔体育文化中心等13个项目,不断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投资4.5亿元的红塔体育文化综合体项目的落地,不仅为红塔新区居民提供了休闲、运动的场所,更提升了城市品位。在旅游消费扶贫领域,经缙云县挂职干部牵线搭桥,2020年9月29日,主题为“安逸走四川·相约光雾山”的浙川旅游消费扶贫暨南江光雾山文旅资源浙江宣传推介会在杭州市举行,出台了持浙江户籍身份证者一年内可免门票游览光雾山的优惠政策。会议期间,巴中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浙江省多家旅游社现场签订合作协议。其后, 到光雾山观光旅游的浙江团队骤增。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10月份以来,到光雾山旅游的浙江籍游客较往年增加了约1万人。为了助力光雾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缙云县选派仙都街道5A景区创建骨干人才樊爱珍到光雾山镇挂职3个月, 蹲点指导光雾山5A景区创建; 南江县选派红光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桂林挂职缙云县仙都街道副主任,双向互动,人才交流,共享5A景区创建资源和缙云县成功创建5A景区的经验。广告消费扶贫方面,经缙云县挂职干部争取,南江县“光雾山5A景区创建” 和“ 南江黄羊”两个推介宣传片成功入选浙江省广电集团牵头推出的“886”广告助力扶贫活动(即聚焦8个对口地区、拿出8亿广告资源、推出6项助跑行动), 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两个宣传片的县市。两个宣传片在浙江卫视黄金档先后免费播放两个多月, 大大提高了南江县两大县域品牌“光雾山”和“南江黄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截至目前,在教育、卫生、农技、电商、供销社、残联、城建等领域,缙云共派出党政干部2人,长期、短期专业技术人才41人次到南江开展工作;南江选派4名科级干部、65名专业技术人才到缙云学习锻炼。除开展领导干部交流外, 双方党政主要领导每年还定期开展互访交流及调研。截至目前,双方面对面高层联席交流10次,对扶贫协作工作起到了推动及沟通桥梁作用。同时,依托东西部人才支援项目,先后在缙云、南江举办专题培训班,培训各类党政干部3160人次,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1000多人次,实现优质资源互利共享,有力提升了两地干部推动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实操水平。在南江县委副书记陈槟看来,缙云、南江结对以来,南江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石多鸟” 的积极效应。他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表示,具体来看,一是理念帮扶,缙云派出干部常驻南江,帮助南江打开了开放的心门。二是工作方式、方法上, 东部地区干部敢拼敢闯,善于创新创造,在多个层面潜移默化影响了南江本地干部,促进南江干部人才队伍思想观念大转变。三是作风上,东部地区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促进了南江本地干部能力作风大提升,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维度、多方位帮助西部地区脱贫奔小康。陈槟告诉本刊调研组,缙云对南江的帮扶,主要体现在“资、业、智、人、困、根” 六方面。资,即缙云帮扶南江是带着资金、项目来,派驻干部,真抓实干。业,即扶业, 帮助南江引进特色产业,壮大本地产业,且选择的产业具备长远发展的条件。智,一是两地党政部门重视,互访交流频繁,帮助西部地区干部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西部地区干部思想转化。二是互派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南江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人,即两地通过开展多种技术培训,为南江本地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困,即注重帮其所困,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问题。比如对残疾人贫困户的帮扶,对贫困人员就医的帮扶,对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展的帮扶,等等。根,即扶根,重视对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比如红塔体育文化中心的建设等。在两地相依相存的扶贫攻坚事业中,如何确保贫困户享受到真正的福祉,汤碧荣有他的思考。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他特别强调,要突出利益联结,在贫困户受益上精准发力。他认为,建立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这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衡量浙川东西部扶贫成效的重要指标。项目乡镇要在项目区建立健全贫困户与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目标,确保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上得到长期稳定收入,贫困户可依托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大树”,形成规模,抱团发展。项目乡镇(办事处)在发展产业时,尤其要加大对贫困户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他以雷竹产业为例说,一是可动员贫困户积极参与雷竹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举措,增加贫困户增收渠道。二是支持鼓励贫困户自主经营发展雷竹产业,对自主发展雷竹产业的贫困户,在肥料补助资金上要明显高于非贫困户, 指导贫困户与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切实解决销售环节的后顾之忧。三是将涉及雷竹产业发展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技术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栽植及管护技术要领,并做好全程跟踪服务。他强调,要突出东西部扶贫协作专项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实效性,由各乡镇(办事处)统筹,将种苗款、肥料款全额纳入专项资金补助,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缺资金的问题,并适当给予倾斜。另外,要规范资金使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是缙云县用于支持南江脱贫攻坚的专项资金,使用必须要接受最严格的审计。一是规范资金拨付流程,按照项目实施进度进行拨付,由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 向主管部门提出资金拨付申请, 项目主管部门按照资金拨付程序向乡镇拨付,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按程序兑现到业主(农户、专业合作社、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或第三方。根据《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当年资金使用率必须达到90%以上。二是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由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林业局及项目实施乡镇共同负责,重点监管资金使用范围是否合规、使用流程是否规范、资金账务是否健全等内容,确保各级审计不出任何问题。“政府的资金投入,成本是多少,收益有多少,必须明算账。”汤碧荣说。在南江的脱贫攻坚进程中,本地特色优势产业亦得到进一步强化。南江黄羊、大叶茶、金银花、核桃为主的四大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向好,良种化、机械化、规模化、生态化持续推进,连线成片,种养循环、农文旅结合等生态建设模式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县黄羊新增出栏2.25万只,新建规模养殖场15个、家庭羊场50个、养殖大户170户;新植茶叶14850亩,管护茶叶4.8万亩,改造茶园3000亩;新植金银花2万亩, 完成金银花育苗600万株,管护5万余亩。此外,南江积极探索多方联动、合理分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生产经营机制, 大力培育30—50亩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兑现投产前的茶园、金银花园、核桃园各项补助,引导幼龄产业园合理套作,促进产业园投产前农户稳定增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信誉好、实力强、市场广的企业(集团)到南江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从宏观战略到就地落实, 缙云、南江的结对帮扶实践依托东西部各自的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以技术为先导和核心,创新了产业协作模式,帮助西部地区发掘产业特色和优势,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规律构建企业、村社、农户长期参与机制,促进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助推东西部扶贫产业合作升级,实现了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两地协作过程中充分融入浙川特色,不断建立完善两地间区县、部门、企业、学校、医院、镇村等多层面结对的对口帮扶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引导城市技术、人才、资本、市场与山区生态资源有机结合,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东西部协作格局。此外,两地协作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立足东西两地城乡融合发展阶段特点,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深度融合,不断畅通要素流动,促进东部地区各类要素更多向西部贫困地区流动,在试点村形成了人才、土地、资金等汇聚的新局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为形成更有效率、更加畅通、更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格局增添了助力。(部分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0年11月底)《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专题调研组成员:江宜航 杜悦英孙久万(特约)执笔:杜悦英=====中国智库 China Think Tank=====感谢关注和传播“中国智库”百度,我们会努力提供有价值的回报。“中国智库”是中国发展出版社开设的新媒体账号,旨在搭建联系政府与理论界和民众的桥梁,让决策内容和过程更多地为民众理解和认可,让决策者更多地了解民间声音。中国发展出版社是国家高端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直属单位,除图书出版业务外,旗下还有《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经济要参》杂志社、《中国经济年鉴》社、《新经济导刊》杂志社、《中国经济报告》编辑部、国研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研智库)、国研智库创新科学园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研智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斯科特广告公司、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等机构。

柏林墙

三明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重点提案办理回放

  提案是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方式,按时办结答复政协提案是各承办提案单位的重要职责。过去的一年,市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政协各专门委员会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大批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提案,各承办单位认真办理,积极吸纳,有利地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以来,市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专门委员会共提交提案345件,经审查立案325件。十届市政协第13次主席会议研究,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等8件提案列为重点提案。  市政府高度重视政协提案的办理,把“办理政协提案工作”情况纳入2018年市政府工作部门绩效考评范围,下发《关于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绩效考评的通知》,从办理提案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强化工作考评。市政府余红胜市长对政协提案办理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各分管副市长认真阅批、领衔办理提案;各承办单位要明确责任,落实“双渠道双责任督办”工作,认真办理提案事项,按时办结。市两办将提案办理工作列为督查范围,市政府督查室采取书面督查、“三色督查单”等形式对提案办理工作进行了4次跟踪督查。12月28日,市政府副市长张文珍在市政协常委会上向常委通报十届二次会议提案办理情况。  坚持重点提案重点办,市政府督查室于8月份对8件重点提案办理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最新进展情况,督促承办单位提高办理实效,形成《关于8件重点提案办理工作情况报告》,专题报送市政协常委会组成人员作通报。8件重点提案中,“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的有2件,“正在解决或列入计划解决”的有6件,提案人对8件重点提案的办理结果均表示满意。  图1:李茂胜副主席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提案单位就“关于加快发展我市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议”重点提案开展督办调研活动。图为在梅列区实验幼儿园陈大分园调研。  图2:许清华副主席带领市政协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就“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我市氟化工产业的建议”重点提案开展督办调研活动。图为在金氟化工有限公司调研。  图3:曾明生副主席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提案者及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就“关于推进我市木竹加工企业转型发展的建议”重点提案开展督办调研活动。图为在福建炭都科技有限公司调研。  图4:蔡光信副主席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就“关于加快薯沙溪流域农村环境整治步伐的建议”重点提案开展督办调研活动。图为在薯沙溪水库库区调研。  图5:陈欣副主席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及提案者就“关于互联网+医疗,助推精准扶贫的建议”重点提案开展督办调研活动。图为实地考察尤溪县西城分院远程会诊室建设情况。  图6:包萍副主席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提案者及部分市民进会员就“关于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的建议”重点提案开展督办调研活动。图为在列西龙岗夜市调研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背景:我市城郊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滞后,存在公共支持体系不够完善,景观项目设置不够合理,自然文化资源利用不足,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  建议:市民盟提出《关于加快发展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建议,要优化发展环境,构建支撑体系;加强政策扶持,强化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提高,推进转型升级;构建整体策略,保障持续发展;更新宣传手段,联合整体营销;加强区域合作,坚持创新发展。  办理:该提案由林俊德副市长和朱一勤副主席共同督办,市政府办、市农业局共同承办。5月30日,市政府办反馈提案办理情况。该提案由市政协文史学习委组织督办,并于10月15日,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该重点提案督办活动,调研组深入中村兰花基地调研,并召开提案办理协商座谈会。市政府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旅发委等单位领导参加此次督办调研。  成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有关部门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落实。一是加快项目建设,2018年推进的市区现代农业重点项目中,有6个项目是休闲观光类农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84亿元;二是推进转型升级,加强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交通网络等配套建设,开展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培训活动,着力提升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水平;三是推进融合发展,培育尤溪联合梯田、大田茶天下休闲度假区等一批休闲观光农业与文化旅游、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的典型。四是着力打造品牌,组建泰宁、建宁、将乐、沙县深呼吸旅游联盟,携手南平成立大武夷(南平、三明)旅游联盟。五是着力提升三明旅游对外影响力,成功举办“悠然三明四季行”为主题的建宁花海跑、永安“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提升我市休闲观光农业的知名度。  关于加快推进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发展的建议  背景:2016年,省委、省政府将永安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区,列为全省石墨产业“两核三区”发展空间布局的重要“一区”,我市在发展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具有矿产资源、交通区位、政策扶持、集中化产业态势和科研力量优势。  建议:市九三学社提出《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发展的建议》。提案建议,要培育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强化技术链,提升产业发展动力;构建创新链,增强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升级服务链,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办理:该提案由程鹏鹰副市长和蔡光信副主席共同督办,市政府办、市经信委共同承办。6月1日,市政府办反馈该提案办理情况。该提案由市政协港澳台侨委组织督办。10月9日,蔡光信副主席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提案单位代表、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深入永安市实地察看了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的泰启力飞、宏宇石墨新材料、新嵛柔性材料、翔丰华新能源材料等4家公司。召开座谈会,听取三明市、永安市介绍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成效:市政府将石墨和石墨烯产业作为我市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打造,着力培育三明发展的新增长点。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向省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争取到5000万元,支持我市石墨烯“一中心两平台”建设。不断加快项目建设,翔丰华二期扩建项目1.5万吨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和配套石墨化已部分投产,正在规划建设三期项目;泰启力飞二期日产35吨石墨烯高导热复合材料生产线、宏宇石墨烯制备和石墨烯防腐涂料生产项目即将建成投产。设立产业基金,永安市专门设立5亿元的石墨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为后续项目投融资提供新的渠道,由市国投公司作为发起人,设立了首期5亿元的三明市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将重点投向石墨和石墨烯等新兴产业和孵化平台建设。市政府将石墨(烯)产业集中区贡川列为省级特色小镇加以打造,促进产业、人文、自然、服务为一体融合发展。  关于培育壮大我市氟化工产业的建议  背景:我市萤石资源丰富,保有资源储量约750万吨,远景储量可达3000万吨,在福建省居首位。氟化工作为我市培育发展的重点产业,逐步从主体多、规模小向产业化、集约化转变,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  建议:市九三学社提出《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我市氟化工产业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建议,要突出载体打造,夯实产业发展“支撑力”;突出项目带动,增强产业发展“源动力”;突出做大扶强,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突出要素供给,强化产业发展“保障力”。  办理:该提案由程鹏鹰副市长和许清华、伍成康副主席共同督办,市政府办、市经信委共同承办。6月1日,市政府办反馈提案办理情况。该提案由市政协经济委组织督办。10月26日,许清华副主席带领市政协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深入实地察看了三农新材料有限公司、金氟化工有限公司、吉口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建设项目,并在三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召开座谈会,听取市经信委负责人介绍我市氟化工产业发展情况。  成效:市政府注重解决氟化工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着力推进氟化工产业加快发展、做强做大。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对萤石矿山企业进行重组,全市共有5个矿山向深部扩证已获得省国土厅批准,正组织施工。产业园区按照“一区四园”的总体布局,分别规划建设三元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明溪氟新材料产业园、清流氟化工产业园、吉口循环经济产业园等4个专业园,园区承载项目能力日趋增强。总投资4.6亿元的三农含氟新材料项目部分投产。总投资31.1亿元的三化氟化工,总投资10亿元的清流东莹化工含氟新制冷剂及氢氟酸扩建,总投资5亿元的清流雅鑫电子级高纯酸3个项目开工建设。省上出台了《关于促进我省氟化工产业绿色高效发展的若干意见》,在产业规划布局、萤石资源配置、项目资金支持、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我市予以支持,并在三明学院成立了我省第一家氟化工专业研发机构——“三明市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深化产学研协作,加快我市氟化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项目孵化、人才培训、产业咨询等科技支撑。  关于推进木竹加工企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背景:我市木竹加工企业1300余家,存在企业规模小、效率低、用工难、资金短缺、政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难题,如何转型升级,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值得关注。  建议:张运明常委提出《关于推进我市木竹加工企业转型发展的建议》。提案建议,要调整结构、促进升级,鼓励支持现有木竹加工企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型板材和家具生产;培育龙头、兼并重组,扶持有实力的木竹加工企业增产扩容,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三明本地木竹品牌拳头产品;强化信用、保障资金,加快包括木竹加工企业在内的林业征信体系建设,创新金融服务;出台政策、加大扶持,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和品牌创建工作;加强服务、鼓励出口,继续做好对出口创汇企业的奖励补贴政策落实。  办理:该提案由林俊德副市长和曾明生副主席共同督办,市政府办、市林业局共同承办。5月30日,市政府办反馈提案办理情况。该提案由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组织督办。10月24日,市政协副主席曾明生带领市政协委员、提案者、市政府办、经信委、国土资源局、林业局、商务局,市农发行、市政协民宗委、市民建等相关人员,到将乐县开展督办活动,实地调研了华田家俱(福建)有限公司、福建炭都科技有限公司和三明市缘福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并召开座谈会,进一步推进建设转化落实。  成效:市政府印发了《三明市千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的通知》,编制了我市现代竹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千亿林产加工产业集群,促进绿色发展。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指导和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增强龙头企业在协作引领、产品辐射、技术示范和网络营销等方面的核心作用。目前,全市木竹加工规模以上企业28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实施技术升级改造,每年推进20项以上木竹加工重点技改项目,实现技术升级换代,截至11月完成技改投资4.82亿元。强化项目带动,建设笋竹精深加工示范项目等项目工程包3个,完成建设投资4.16亿元。推进“省级竹材(笋)精深加工示范县建设”,争取到项目资金1400万元,累计带动社会资本投资5亿多元。  关于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的建议  背景: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管理工作不到位日益成为群众投诉的热点和社会反映的焦点。尽管我市在城市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建议:市民进提出《关于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的建议》。提案建议:要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标本兼治的执法常态和可持续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人、财、物保障力度;探索建立从业准入机制,对食品流动摊贩、夜市大排档、烧烤摊点等从业人员进行准入资质认证,确保管理顺畅和食品安全;建立执法协作与保障机制,实现规范执法、廉洁执法;积极尝试提升城市管理的社会参与度,推动“法治、自治、共治”的管理创新;加强城市管理宣传公关,提高市民综合素质。  办理:该提案由林俊德副市长和包萍副主席共同督办,市政府办、市城管局共同承办。5月18日,市政府办反馈提案办理情况。该提案由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组织督办。9月11日,包萍副主席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提案者、市政协提案委和社法委有关人员及部分市民进会员,先后察看下洋省一建沁园春D地块渣土车运营情况、列西龙岗夜市、东安市场、东安路立体停车场等地管理状况,并在市城管局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介绍,进一步落实提案建议。  成效:市政府坚持依法治城,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细化统一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案由203种,办理城管执法案件2361件。坚持精细治城,破解难点,规范满园春夜市,搬迁45户商户至列西龙岗夜市经营,拆除市区19个节点207处乱设广告,查处2件违规设置广告案件,维护了重要地段的整体形象和空间秩序。坚持科技治城,有效管理,运用好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着力提升数字城管实效。坚持共管治城,共建共享,制定渣土车机械密闭运输标准,密闭改装渣土车219辆,实现市区渣土密闭运输。拆除“两违”面积334.25万平方米,占全年拆除任务的114.23%,有力遏制新增“两违”。  关于加快发展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议  背景:普惠性幼儿园是指具有资质、面向大众、行为规范、科学保教、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或接受政府收费指导价的幼儿园。我市普惠性幼儿园在发展数量和区域布局上有待加强,这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建议:市民建提出《关于加快发展我市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议》。提案建议,要加强规划布局、构建合理的学前教育网络,科学编制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建设规划;强化政策保障、提高普惠性办园积极性,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完善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各方面资本投资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办园质量,加强师资配备;严格行业监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严格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规范民办园办学行为,建立督导评估长效机制,推动办园质量的整体提升。  办理:该提案由张文珍副市长和李茂胜副主席共同督办,市政府办、市教育局共同承办。5月22日,市政府办反馈提案办理情况。该提案由市政协提案委组织督办。6月12日至13日,市政协副主席李茂胜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提案单位和承办单位负责人,实地察看了梅列区实验幼儿园陈大分园、三元区小天鹅幼儿园、梅仙金阳幼儿园,详细了解市区和有关县幼儿园在规划布局、师资建设、经费投入、数量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情况,并与教育、财政、住建、人社等相关部门和当地幼儿园负责人,就加快我市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相关问题进行座谈交流,推动提案办理取得更好实效。  成效:市政府大力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加快发展,全市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普惠性幼儿园6所。修订《三明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及政府购买服务实施办法》,简化认定条件并提高奖补标准,全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78.78%,居全省前列。组织全市幼儿园园长、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市培”等各类培训达1789人次。加强城乡、园际间保教帮扶和片区联动,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有效提升了保教质量。  关于发展互联网+医疗,助推精准扶贫的建议  背景:“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近年来我市在实施医疗精准扶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农村人员因病致贫、返贫的情况仍有发生。借助互联网+医疗的科技优势,助推精准扶贫落实很有必要。  建议:许鲁宁常委提出《关于互联网+医疗,助推精准扶贫的建议》。提案建议,参照三明医改“多保合一”的做法,指定一个部门牵头,多部门合作,并以医疗联合体为平台,利用“互联网+医疗”将脱贫端口前移,由“治已病、治重病”向“治未病”推进,从源头上扶贫。打造互联网+健康平台,互联网+预警机制,互联网+远程培训,互联网+医源配置,互联网+远程会诊,互联网+健康教育,切实提高扶贫工作的准确度和有效性,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不再“因病致贫”,为实现脱贫奔小康提供保障。  办理:该提案由张元明副市长和陈欣副主席共同督办,市政府办、市卫计委共同承办。5月28日,市政府办反馈提案办理情况。该提案由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组织督办。8月30日,市政协副主席陈欣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及提案人实地察看尤溪县总医院及西城镇卫生院、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中医院,将乐县总医院及高唐分院、常口卫生所,深入了解了尤溪县远程医学影像中心、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远程会诊中心,心电诊断中心、互联网+中医药延伸服务平台建设运行情况。在尤溪召开了推动提案建议落实的提案办理协商座谈会,并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患者。  成效: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全民健康中,市政府积极运用发挥“互联网+”作用,在全省率先构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医改在线监测平台,逐步建立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人口信息三大数据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2.6%,实现各级卫计行政部门、总医院(医联体)对本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建档立卡贫困户健康档案记录的影像和数据信息等关键值进行动态监测。组织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落实已签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取消医保报销的基层起付线等优惠措施。组建家庭医生团队904个,参与签约基层卫技人员243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6323人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100%。全市医疗保险叠加基金共拨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87万元,各县总医院(医联体)正在推进心电诊断、临床检验、医学影像诊断、消毒供应、病理诊断和远程会诊六大中心建设。今年以来,通过系统实现双向转诊4261例,远程诊断72165例。  关于加快薯沙溪流域农村环境整治的建议  背景:薯沙溪水库作为市区主要饮用水源之一,流域范围内环境保护方面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保障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加快薯沙溪流域农村环境整治势在必行。  建议:何敏雄委员提出《关于加快薯沙溪流域农村环境整治步伐的建议》。提案建议,要明确水源环境整治责任,成立流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河长制”和环保“网格化”工作,提高管理效果;建立水源保护长效机制,参照东牙溪水源保护措施,建立薯沙溪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每年安排一定的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制定薯沙溪流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在饮用水源功能区域范围内提高对村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增加无害化公厕数量,全面消除“旱厕”。  办理:该提案由林俊德副市长和蔡光信副主席共同督办,市政府办、市环保局、市住建局、三元区政府共同承办。5月17日,市政府办反馈办理情况。该提案由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组织督办。10月30日,蔡光信副主席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提案者及提案办理单位负责人,深入薯沙溪水库库区和后溪村,实地察看饮用水源地水源保护和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清运等环境综合整治情况,并听取相关情况汇报,进行提案办理协商活动。  成效: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源地的保护和建设工作,采取综合措施,推进薯沙溪流域综合整治,进一步提升水源保护区环境质量。加快环境整治,实施水库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质量提升工程,完成薯沙溪水源保护区内龙泉村、炉洋村、后溪村、清溪村、中央溪村5座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中转站等项目建设,完成薯沙溪水库等市级水源地自查上报4个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部督查发现6个环境问题的整治任务。强化日常监管,严控生活垃圾污染,加大保护区巡查力度,加强水保立法,《三明市东牙溪和薯沙溪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于201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有效提升水源保护工作能力和水平。(苏莉吴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