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专用设备行业研究报告孤恋花

专用设备行业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1。事件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行业统计数据,2020年1-8月纳入统计的25家主机制造企业,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210474台,同比涨幅28.8%;国内市场销量190222台,同比涨幅29.7%。2020年8月,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20939台,同比涨幅51.3%。国内市场销量18076台,同比涨幅56.3%。2。我们的分析与判断(一)工程机械累计销量涨幅扩大,三季度销量淡季不淡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行业统计数据,国内市场方面,2020年8月份小挖(<18.5t)销量10142台,同比涨幅51.5%;中挖(18.5-28.5t)销量5391台,同比涨幅80.5%;大挖(≥28.5t)销量2543台,同比涨幅35.1%。1-8月份小挖(<18.5t)累计销量116082台,同比涨幅32.6%;中挖(18.5-28.5t)累计销量49011台,同比涨幅28.3%;大挖(≥28.5t)累计销量20889台,同比涨幅20.3%。三季度是挖机销量传统淡季,8月份,大中小挖销量同比增长势头相较7月有所回落,但累计大中小挖累计销量同比涨幅扩大1.5%、4.4%、1.6%,增长势头不减,我们认为主要是政策托底使基建投资等景气度较高所致。<>国家统计局发布,8月份,制造业PMI为51.0%,比上月略降0.1%,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PMI位于景气区间。制造业稳步恢复,基本面继续改善。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逆周期调节效果逐渐凸显,下游需求稳步回暖,随着对新冠肺炎的防控逐步进入常态化,我们对工程机械9月份及全年销量持乐观预期。(二)国产龙头份额稳中有升,海外疫情短期影响出口经过行业低迷期的洗牌,工程机械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加上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2009-2013年销量高峰期产品基本需要更新),行业走出低谷,整体盈利水平改善较为明显。三一挖机:据公司半年报,上半年三一挖掘机共销售4.3万台,市占率达25.5%,稳居国内第一,营收为186.49亿元,同比增长17.22%。徐工挖机:上半年铲运机械营收同比增加30.91%,挖掘机市场占有率同比增长0.9%稳居国内市场前两强,市占率超过18%。国产工程机械龙头份额相对稳定、同比上升,我们预计未来也将持续保持龙头地位。8月份,国内市场销量为18076台,同比上涨56.3%;出口销量2277台,同比涨幅25.7%。1-8月,国内市场累计销量190222台,同比涨幅29.7%,出口累计销量同比增长20.8%,国内市场累计销量同比涨幅超过出口市场。国内厂商中高端产品竞争力提升,也带动了国产工程机械产品在海外尤其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销售,我们预计工程机械出口将成为支撑整体销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海外疫情现状仍不乐观,工程施工停滞可能短期影响工程机械出口销量。(三)8月开工小时数同比提升,工程机械全年需求延期释放根据小松KOMTRAX数据,可以看出各地复工复产已有显著成效,重点项目正积极有序开工,挖掘机产业链下游开工始终保持高景气度。6-8月小松挖机开工小时数分别为126.4、126.1和130.3小时/月,相比于去年同期分别同比增长1.9%、-3.1%和0.9%,仅7月受恶劣气候影响有所下滑,反映了国内生产生活已基本恢复正常。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1-8月地方专项债累计发行2.89万亿元,完成全年额度的77.07%,剩余8600亿元。由于一万亿特别国债在7月份发行完毕,加之财政部要求确保新增专项债券10月底前发行完毕,8月地方债发行规模大幅回升,总发行规模创下历史第二高位,仅次于今年5月份的1.3万亿元。随着下半年剩余专项债的投放确保投资保持平稳,工程机械全年需求确定性强,我们认为以传统基建为基,叠加新基建助力,此前延后的需求正在逐步释放。项目的审批与建设加速,将使未来的项目建设进度保持一定强度,我们预计工程机械板块未来仍将保持较高景气度。3。投资建议对于工程机械版块,我们预计2020年行业有望继续保持较高景气度,看好行业龙头三一重工(600031.SH)及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恒立液压(601100.SH)和艾迪精密(603638.SH)。4。风险提示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滑、市场竞争加剧等。(文章来源:华泰证券)

吕才

「深度调查」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

这是一份关于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全角度的调查报告。为制作这份报告,我们向行业发出131份问卷,最终回收98份有效问卷。调查问卷包含总计26个问题、264个选项。这意味着每位完成问卷的受调者,要思考几百个备选答案;每份问卷平均完成时间达到27分15秒;98份有效问卷共计耗时44小时30分30秒。手机端提交问卷比例为92.9%,邮件回复2.0%,电脑端提交问卷为5.1%;具体人数分别为91人、2人和5人。98位受调者中,64.3%来自中国本土企业,35.7%来自外资企业,均为企业中国业务中高层负责人。26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我们采用最直观的百分比方法计算,希望呈现的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现象”,而是“能够真正感觉到的行业趋势”。问题1、 2018年市场会继续保持增长吗?对于已经开始的2018年,大多数人断定行业应该增长,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年初的增长已经被大多业内人士认同,但对于全年趋势,尤其是一些细分领域发展,仍然难下定论。但从整体增幅上看,大部分人认为,2018市场增长难现2017年时的热度。问题2、 过去5年,行业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最大?在“过去5年行业发生的最大变化”选项上,73.5%即72位受调者选择了“用户需求”一项。排名第二位的选项是“市场格局”。相对其他选项,这个选项有更多可以量化的指标,特别是销量、销售额以及市占率。不论是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还是桩工设备、高空作业设备、矿山设备等各个细分板块,最近几年,不少品牌的销量、市占率波动明显,甚至在一些细分领域,领先阵营也发生“大变脸”。当然,对于不同细分领域来说,“格局变动”有的是刚刚开始,有的已经接近最后“临门一脚”。后面第10、11道调查题目,会有更详尽的分析。排名第三的选项是“企业盈利能力”。这个已经被过去几年各个工程机械上市公司的季报、半年报、年报所确认。排名第四的选项是“代理商体系”。虽然已经经过几轮淘洗,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代理商数量明显减少,但个中真正“顽疾”仍未攻克:代理商老化、营销理念没有与时俱进、系统能力还有不足、缺乏长远战略和规划、“捆绑甚至绑架主机企业”等。不解决这些,良性循环很难畅通。排名第五的是“技术体系”。虽然未能进入“前五”,但得票率第六的选项,依然值得关注。它是“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态度”。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态度,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两面:一面是国外品牌对中国市场“更上心”,对中国对手更“看重”;另一面是某些国外品牌,在“观望”、“收缩”,甚至是“战略性放弃”中国市场。其他得票率在20%以下的选项包括:“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企业品牌影响力”、“企业产品线”、“外企在中国的本地化程度”、“企业和用户的合作方式”、“企业产业地位”、“用户群构成及数量”、“动力之外其他核心配套体系及格局”、“用户品牌忠诚度”、“动力配套”和“企业盈利方式及来源”。这些选项得票率较低也说明:过去5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企业整体的品牌影响力”、“产业地位”、“用户关系链与合作方式”、“产品去除同质化,塑造差异化”等方面,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提升;而这些又直接造成了“用户忠诚度”低开低走。问题3、 未来5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特别是领先企业,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先说得票率排名最靠后的5个选项——换种说法,也就是受调者认为“不那么迫切做的事情”。它们按照得票率从低到高分别是:“与其他主机制造商合作”、“进入新领域”、“人力资源提升”、“降低成本”和“创新经营模式”。这是杂志策划过的几十次行业调查中,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降低成本”一项被如此看轻。再来看得票数最多的10个选项,依次是:“强化创新”、“新形势下准确定位”、“产业链上下游深度拓展合作”、“强化数字化、智能化战略”、“深度拓展‘一带一路’和新兴市场”、“提升管理”、“提升品牌影响力”、“全球资源整合与海外并购”、“提升制造体系”、“聚焦核心”和“差异化”。这个问题的选项可谓包罗了近年来的各种热点、焦点。但位居前10 的选项,只有一个——也就是第一项得票率过半。而所有21个选项中,整体而言,受调者的答案较为分散,集中度不高。这样的得票率分布意味着:一方面,在受调者看来,很多选项可能对企业而言都很重要;但同时,由于企业定位不同,目标战略不同,所处细分领域不同,产业地位和发展阶段也不同,这就让制造商对“最重要、最应该先做”的事情,有不同的认识。问题4-5、 未来长期而言,在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个问题原本是两道独立的调查题目,即“未来长期而言,您认为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未来长期而言,您认为国外工程机械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为了方便对比,我们把两个调查的结果制成图表放在一处,共同讨论。对于中国制造商今后的竞争力体系描述,得票率最高的5个选项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满足”、“产品和技术”、“营销和服务”、“成本”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而对国外企业而言,得票率最高的5个选项为:“产品和技术”、“品牌影响力”、“解决方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应用”和“供应链”。其中,前2个选项的得票率几乎是排名第三选项的2倍,更明显高于其他选项。对比来看,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和国外工程机械制造商二者在中国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体系”有很大不同。诚然,核心竞争力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领域的企业并不相同,但最终,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要在中国乃至全球直面国外领先企业,就必须在后者最看重的环节——“产品和技术”、“品牌影响力”上,实现突破。问题6、未来5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多少中国本土主机制造商可能会惨淡经营甚至退出?绝大多数受调者—共计54.1%也就是53人认为,未来5年,可能有1/3以上的中国本土主机制造企业会惨淡经营或者退出。其中46.9%也就是46人选择了1/3,5.1%的人选择了1/2。这样的结果显示出:未来几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可能持续处于一种“挤水分”的状态,企业特别是处于“不上不下”或比较靠后位置的企业,地位仍然不稳。问题7、 未来5年,中国市场,多少国外品牌会惨淡经营甚至退出?对于有多少国外品牌会惨淡经营或者退出,有19位受调者也就是19.4%的人选择了“不知道”—这种无解,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不看好”。另外,有45人即45.9%的受调者认为,未来1/3以上的外企,可能在中国市场惨淡经营或者退出。37人也就是37.8%的受调者选择了1/3,7人也就是7.1%的受调者选择了1/2。问题8-9、 未来,您最看好和最不看好的细分领域是什么?在这次调查问卷中,杂志设置了本质上一样的两道问题—“未来您最看好哪个领域”、“未来您最不看好哪个领域”。之所以如此,是想“重复检测”受调者对各个细分领域未来的判断。毕竟,这个问题对行业、企业而言,是如此重要,甚至一定程度上可能决定企业今后战略制定、定位和布局等。为了更清晰地展示结果,我们把“最看好的领域”按照得票率从多到少排序,“最不看好的领域”按照得票率从少到多排序。可以发现,两道题在结果上的“统一性”、“重合度”很高。受调者最看好的领域,都有着这样的特点:要么格局不稳,要么仍有不错的发展空间,或者干脆就是产品线或者竞争者阵营上留有明显空白。而受调者最不看好的领域,和“该领域的规模空间大小”并无必然联系,而是“格局稳定,地盘基本瓜分完毕”,“进入成本过高”,或者是中短期内增长有限,甚至由于技术、产品、用户群门槛过高而“无从入手”的领域。这里必须把“装载机”一项单独拿出来说说。无论是问题是正着问还是反着问,无论是评选“最看好”还是“最不看好”,“装载机”在受调者中都颇为“不受待见”。想想也是,“一个多年难摘价格竞争”、“低利润率”帽子的行业,谈其前景,无法不让人“用脚投票”。问题10-11、 未来5年,哪些细分领域会形成基本稳定的格局?未来5年,哪些细分领域会发生重大变化?对于“哪些细分领域会形成基本稳定的格局”,呼声最高的前5个领域分别是:挖掘机、盾构设备、起重机、装载机和矿山设备。票数倒数前3——也就是“格局最不可能稳定的领域”的分别是:养护设备、高空作业设备、小型设备。与此同时,被认为未来5年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的5个领域分别是:高空作业设备、养护设备、挖掘机、小型设备和矿山设备。二者联系着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对于挖掘机而言,72人即73.5%的受调者认为5年之内基本会形成稳定格局;同时,35人即35.7%的受调者认为挖掘机行业会发生重大变化。从某种程度,这预示着:未来5年,中国挖掘机行业将步入“上上下下”最后的窗口期;“上来”的企业穿过了“最后一道窄门”,在主流领先阵营中稳住地位;没上来的品牌,可能需要另寻他策,更有一部分可能就此被边缘化。调查结果显示,矿山设备行业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还有一个有趣的领域,是拌合设备行业。只有28.6%的受调者认为未来5年这个行业会形成稳定格局——这意味着其他多数人,要么不关心这个领域,要么就是认为未来5年这个领域不会形成稳定格局;而同时,又只有2.0%的受调者认为,未来5年,这个领域会发生重大变化——潜台词是,多数人可能觉得这个领域不会出现什么变化。联系两方面的观点,是不是意味着:未来中国拌合设备领域,可能长期处于一种“相对混沌而温和”的发展状态,绝对领先者难现真身。再看另外两个行业主导板块——起重机和装载机领域。对于起重机行业未来发展,受调者的观点比较一致,未来5年行业格局可能不会生变,其中变化也在可以预料的范围内。而装载机行业,受调者投出的“格局稳定程度”,稍逊于起重机行业;但其中“大变化”出现的概率,却远高于起重机,仅次于矿山设备行业。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受调者看来,中国装载机行业未来的大变化,可能会发生在“少数参与者、竞争者”之间。问题12、 未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产品和技术最主要的趋势是什么? 这道题目受调者的选择更加集中,得票率排名前3的选项票数远超其他,分别是:“设备的环保、排放性能加速升级”、“智能化”和“定制化、专用化和个性化”。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5人即25.5%受调者认为“国外品牌中低端下沉”、21人即21.42%的受调者认为“中、高端分界进一步模糊”。除此之外,仅有1个人选择“全面高端化”。想来不难解释,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高端化”是一个终极目标,还需要一步步地稳扎稳打,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攻克;一蹴而成难免揠苗助长。问题13、 未来几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营销环节会涌现哪些趋势? 对营销环节的大趋势,受调者的投票显示出一股明显“分散而犹豫”的特征——没有一个选项得票率超过半数。按得票率从多到少排序,前5个选项依次是“代理商、经销商数量继续减少”、“后市场占比加大”、“制造商和用户之间的直接沟通更多、更紧密”、“二手设备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以及“价格竞争继续存在”。排名第6的选项实际上是排名第5选项更具体的解释之一——“国外企业介入价格竞争”。问题14、 未来几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哪些细分领域的价格战会持续存在甚至升级?关于“价格竞争”这个敏感的题目。多数人认为挖掘机是“价格竞争会持续甚至升级”的细分板块。紧随其后,高空作业设备领域也存在着很高的“价格竞争升级”可能性。装载机得票率排在第3位。“挖掘机”选项夺冠,实际上侧面印证了下一题——也就是第15题中,受调者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未来几年,是中国挖掘机市场格局形成的决赛期;而其中,不仅中国企业之间,中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进一步升级。为了成为最终的留存者,企业难免不用其极——“触发”价格战。此外还有一些背景要纳入考虑:一方面,中国市场挖掘机平均价格较全球其他地区高,另一方面,中国挖掘机产业供应链体系也在不断成熟,而这些也给中国挖掘机产品价格留出了下调空间。“装载机”领域,“价格竞争”戏码早已成为习惯。早前,“价格竞争”一度让中国装载机行业步入连续亏损泥潭,而为了摆脱窘境,企业开始提升价格。但盈利能力有所好转,“过不得有钱日子”的中国装载机行业,“价格竞争”又开始明里暗里地此起彼伏。想想也是,中国装载机行业虽然大体参与者已经“圈定”,但领头的几家企业,市占率与份额远没有达到“稳定市场格局”中“4:2:1”的结构;与此同时,各个企业之间的产品,同质化程度远高于差异化;再加上用户忠诚度有限,很长时间,价格竞争可能都是企业“赢得市场与用户”的最有效手段。竞争根基、核心竞争力体系不变,这种局面也就无法结束。与此相反,过去几年被价格竞争“坑苦”的起重机领域,仅有11.2%的受调者认为,价格竞争可能存在或者升级;很明显,这个领域正在走出价格竞争泥淖。至于专业化、定制化程度极高的盾构设备、养护设备和拌合设备,好像很难大面积引发“价格竞争”。问题15、未来5年,您觉得以下哪些关键词,能够比较准确地形容中国挖掘机领域发展?关于如何评价中国挖掘机行业未来发展,得票率最高的5个关键词是“决赛期,最终格局形成”、“中外企业竞争激烈”、“部分外企退出”、“产品技术竞争”和“挖掘机整体价格有所下降”。而得票率倒数第2位——只有7%的受调者选择“市场排名大变”。这是不是可以恰巧拼凑出一个结论:中国挖掘行业,大体排名已经初步得到“潜意识”上的公认;当然,其间微幅调整在所难免。但从第一梯队之外蹿升至“前5”,机会不多。还有一个选项值得玩味。“外企产品全面本地化”得票率排名第7,得票率26.5%。这个不上不下的位置充满了“中庸”的气氛。究竟是受调者低估了“外企深入中国挖掘机市场的决心和行动”,还是“若非迫不得已,外企绝不离开最后的舒适区”?问题16、 未来中国挖掘机市场,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最终留下?做好挖掘机究竟需要哪些硬实力和软实力?票数最高,也是相对集中的选项有3个,依次是“研发、技术实力强”、“掌控核心产业链资源”,当然还有“拥有稳定的、规模较大、较领先的其他业务板块,特别是土方设备板块”。三个条件与其说哪个最重要,倒不如说“缺一不可”。照着这种标准去框选,中国本土企业中,能把挖掘机业务做到最后、最好的品牌,屈指可数。问题17、 未来5年,哪些关键词可以比较准确地形容中国装载机行业的发展?装载机是让中国企业既骄傲又“憋屈”的领域。一方面是震惊世界的规模和完善的产业链,另一方面是并不匹配的价值实现能力。中国装载机制造商未来可以爆发出的潜力,远超想象。中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今后依然毋庸置疑。90.8%的受调者认为未来中国品牌还是市场的绝对主力。排名第2-5位的关键词分别是“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参与者减少”、“产品差异化进一步明显”,以及“各品牌形成稳定用户群”。事实上,第2、3、4位选项,直接的结果就是第5项所代表的“品牌形成稳定用户群”。没有人认为国外新品牌未来会进入中国装载机领域。问题18、 未来几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主机制造商后市场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这道调查题基本没有什么可解释的。从最后的统计数字看,受调者的意见还是非常分散。“零部件销售”、“二手设备业务”等未来可能依旧是主机企业后市场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问题19、 未来5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最有可能在全球哪些区域以及业务领域进行收购?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分为两个维度——收购目标所在地,以及收购目标所处领域。从收购目标地域上看,中国企业显然对收购欧洲品牌更有兴趣。只有5人选择日本,仅仅1人选择“除日本、中国之外亚洲其他地区”。看起来,韩国企业未来的“接盘侠”不太可能是中国制造商。中国企业收购高空作业设备制造商、起重机制造商的计划,早已不是新闻。但31.6%的受调者认为,中国企业可能会收购专业化矿山设备制造商,这点比较让人意外。难道中国企业在全球已经有了目标和初步行动?问题20、 中国工程产业,未来5年会出现革命性创新吗?这个问题老生常谈,认为不会的还是大部分。其实相信很多人想知道,选择“会”的受调者,究竟又对此有哪些具体判断。问题21、 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进入欧美等高端市场,最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和完善?两个选项——“产品适用性及符合当地标准”、“目标市场营销及服务体系”得票率超过一半。问题22、 未来5年,中国品牌的哪些产品,会在欧美市场取得突破? 这一道题目上,“挖掘机”的得票率为66.3%,“起重机”48.0%,“装载机”47.0%。中国品牌挖掘机、起重机未来5年在欧美市场的突破、渗透,是不是被高估了?问题23、 未来,具备哪些特征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能够成功实现全球化?调查结果显示,“成功实现全球化”,需要的是绝对领先的规模、实力。“全球化”不能太过于依赖“差异化”、“小众”。不过企业如果能够潜心某一市场,“有限国际化”也未尝不可。问题24、 未来5年,中国市场销售额,在国外品牌全球销售额中的占比,会大幅提升吗?47.0%的受调者相信,国外品牌中国业务销售额,未来在其全球业务中的占比会明显提升。问题25、 未来5年,对于国外企业,尤其是欧美日韩等企业而言,“中国市场”的定位和作用是什么?中国市场对一部分外企而言,很有可能变成另一个“本土市场”。但对于一些保守的国外品牌而言,可能并非如此。此外,尽管有中国本土配套企业已经进入国外品牌采购名单,但入门不代表成为主力。问题26、 未来5年,中国市场销售额,在国外品牌全球销售额中的占比,会大幅提升吗?未来5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一些核心部件依然还会依靠外协;与此同时,主机制造商和外协企业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紧密,合作也会继续升级。但与此同时,也有40.8%的受调者认为,中国企业会在液压系统上获得突破。

广告帮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及需求分析

智能制造技术人力资源是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力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的结构、数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企业需求满足程度。项目组通过随机抽样对全国16个省市296家机械行业智能制造关键装备、系统集成及装备应用企业的人力资源情况进行了调研,各类企业分布情况见表1。表1调研企业数量(一)技术技能人才现状和主要特点1.智能制造企业现有企业岗位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主要在智能制造关键装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智能制造装备应用三个产业链中的机床制造商、机器人制造商、检测检验设备生产企业、网络大数据公司、工业软件公司、物联网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单件小批量生产企业、单件大批量生产企业、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企业、多品种大批量生产企业等类型的企业工作岗位,从事机械工业智能制造工作。2.智能制造企业岗位人员学历分布(1)从业人员各学历占比情况对296家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企业43787名从业人员进行调研、企业总体从业人员学历结构见表2。其中, 国有大中型企业分工明确,对应学历要求清晰;民营中小型及微型企业为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岗位打通、一岗多能现象很普遍,大部分岗位对高职和中职同时开放,工作经验丰富的高职毕业生与本科生同时在岗,企业对学历要求不明显,重在个人能力。表2企业总体从业人员学历结构(2)同一学历从业人员在户业链不同类型企业中占比情况调查显示,硕土及以上毕业生在智能制造装备应用企业中比例最高为18.37%,其次是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企业,为17.62%;本科毕业生相对比较平稳,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企业比例最高,为30.84%,其次在智能制造装备应用企业,为30.47%;高职毕业生在智能制造企业系统集质比例最高,为40.17%,其次是智能制造关键装备企业,为39.52%;中职毕业生在智能制造关健装备企业比例最高,为13.99%,其次为智能制造装备应用企业,为12.41%, 见表3。单位:人表3调查企业各产业链人员学历分布(二)技术技能人才规划及需求情况1.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规划《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 2020年 )》在指明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的同时,对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和多层次人才队伍的培养方法、类型等,分别提出了明确要求。《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特别指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突出职业精神培育,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推动高校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机制”,为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纲领性文件。2.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未来需求情况智能制造机械行业范围宽、涵盖领域大,相对岗位比较多,本报告聚焦技术技能型岗位的人才分类进行需求预测。根据中研普华2018年11月份发布的调研报告,2015年,智能制造关键装备产业产值在1万亿元左右,2016年在1.33万亿元左右,2017年在1.51万亿元左右。按照此增速,到2020年,产值将达到2.3万亿元左右,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实地调查发现,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中,关键装备企业人均销售额为100万元,依据这个标准到2020年, 产值达到23万亿元需要230万人。2015年产值1万亿,2020年产值23万亿,增长1.3万亿,平均每年增长2 600亿元。按照人均产值100万计算,每年需要新增26万人,得到相关增速线性曲线,乘以0.85(注: 企业实地调查发现,企业全体人员的10%-15%为管理人员,85%以上为包括工程、技术技能和销售及售后服务人员的技术人员)后,得到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总数,见表3、图1所示。表3 关键装备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单位:万人注:企业需求人数与分解到各学历层次人数的和因四舍五入存在部分误差。图1关键装备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本文摘自《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

割喉岛

机械行业有哪些好的专业?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智能化与机械化成为了制造业的主旋律。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制造大国,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智能化的机械设备也逐渐取代人工,成为行业的主角。现在我国有许多的行业都在运用工业机器人,而这些机械的运用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吸引了不少的同学关注这方面的消息。现在的机械行业非常广泛,同学们知道机械行业有哪些好的专业?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专业介绍:一、工业机器人专业:工业机器人专业要求掌握使用工业机器人为主的工业控制、自动化应用等必备知识,具备从事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维护、系统集成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工业机器人操作、工业机器人调试、工业机器人生产线维护、工业机器人设备集成和改造等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机械、电子、液(气)压一体化技术基本理论,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掌握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加工的工艺设计和加工工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中级工程技术人才。就业方向:从事机电一体化液体灌装生产线及商品包装自动化机械运行、维护、管理、技术改造等工作的机电一体化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三、自动化专业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外语、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基础;具备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专业知识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自动化工程师——从事自动化系统的维护、优化等工作;自动化设计师——从事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软件工程师——处理自动化系统中相关的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还可以从事教学和相关的研究工作。同学们不管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但是工作要稳定的才靠谱,并且不管什么工作最重要是自己喜欢不是吗,希望你能找到自己最满意、最喜欢的工作!机械类专业是一门非常值得选择的专业,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考虑一下哦!

类名

机械设备行业2020年中国市场前瞻分析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不会改变中国制造扩张和升级之路我们认为疫情不改变中国制造的扩张和升级趋势,关注优质龙头布局良机。我们认为, 2020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总体来说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是间接的,随着国 家和地方集中发布多项扶持政策,我们预计 2 月下旬至 3 月或为复工关键期,疫情对制造 业产生的短期负面影响有望逐步化解,需求或将在 1~2 个季度内恢复。但我们需要充分估 计到潜在的风险,疫情影响下行业短期内仍面临员工不足及招工困难、供应链衔接不畅、 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等问题。但我们认为,此次疫情不会改变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国际化、 智能化和高端化的转型升级之路,核心逻辑是高端制造的需求基础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市场波动或提供优质企业的布局良机,首选行业中订单饱满且资金链强的龙头企业。 各地 2 月复工普遍推迟,但预计全国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的整体损失有限。2020 年受疫情 影响,多省市要求企业不早于 2 月 9 日 24 时前复工(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企业除外),致 大多数制造企业复工推迟。由于 2019 年报尚未披露,我们对 2018 年机械公司数据进行 情景假设,为 2020 年疫情对上市公司收入的影响幅度提供借鉴参考:若假设 2018Q1 减 少 7 个工作日,则 2018 年机械上市公司合计收入或将减少 2.3%,制造业较为集中的京津 冀、江浙沪、广东地区年收入或将分别减少 1.9%、2.5%、2.3%;考虑到湖北疫情较严重, 在 2018Q1 工作日分别减少 7、30、60 天的不同情境假设下,湖北机械上市公司当年收 入或将分别减少 1.8%、7.6%、15.3%。2020 年 2 月 24 日行业调查复工率提升至 66%。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同 18 个分行业 协会调查的约 7000 家企业数据显示,国内机械工业复工率已由 2 月 13 日的不足 30%升 至 2 月 24 日的 66%(其中职工复工率 48.5%)。其中部分行业复工复产进度更为迅速, 截至 2 月 24 日电工电器、制冷空调、农业机械、文化办公设备和仪器仪表行业复工率超 过 80%,通用机械、食品及包装机械、内燃机、零部件和塑料机械行业复工率超过 70%。 随着地方政府对复工复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细化,前期已提出申请与做好复工复产准备的 机械企业将有望加快恢复生产步伐。 行业景气度或呈前低后高、逐步回升势态。据中机联 2 月 25 日举行的 2019 年机械工业 经济运行形势信息发布会分析,预计 2020 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将呈现前低后高、逐步回 升的走势,如疫情能早日结束,2020 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仍有望达 5%左右(2019 年 为 5.1%),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指标或将保持小幅增长。中机联调查显示,如果疫情一 季度得到有效控制,超过九成的机械工业企业预计二季度生产经营将有望得以恢复。借鉴 SARS 疫情历史,制造业及设备行业需求或将在 1~2 个季度内恢复。2003Q2 国内 经济快速增长趋势被 SARS 疫情打断,生产、消费活动受到抑制,Q2 GDP 增速 9.1%, 环比下降 2.0pct。但经济阶段性回落同时国内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韧性仍较强,2003 年 3~6 月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分别为 50%、50%、52%、52%,保持稳健高增长; 从更长维度看,2003 年是本世纪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速的历史高峰,达 178%,旺盛的 增量需求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年工业资本品需求仍然高涨。结合历史、当前情况,我们 认为制造业投资信心受疫情影响较为有限,作为工业资本品的设备行业需求虽然存在短期 受到抑制的可能,但中长期需求仍然强劲。未来更需要关注的是员工紧缺风险和中小企业恢复程度。根据我们对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 司的初步了解,作为制造业实体中的相对优势单位,上市公司对此次疫情的风险承受能力 相对较强,有望成为未来制造业筑底回升的“主力军”。但不容忽视的方面是,这些企业 对未来经营存在两个担忧:1)一季度可能出现员工紧缺的情况。由于此次疫情波及省份 较多且政府部门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外地员工返工时间推迟,同时可能会导致春节后传 统招聘期出现招工难情况。 2)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中的大量中小企业资金链相对比较脆弱, 复苏相对较慢,可能会成为排产制造和发货进度复苏的瓶颈。“负利率时代”优选具有技术优势及充沛现金流的板块龙头投资策略:对标海外龙头成长路径,聚焦容量足够培育出巨头的领域,追踪其需求回升的 拐点,优选其中拥有产品技术优势和健康现金流的企业。我们判断的依据是以下3个方面: 1)2020 年机械板块需求仍不排除弱化的可能,与制造业投资相关度较高的装备板块受制 于投资信心不足,成长压力仍较大,竞争可能更加激烈,市场份额或将进一步集中,具备 技术优势及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2)在“负利率时代”渐行 渐近的背景下,现金流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具有健康现金流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抗风险和周 期波动的能力,且有望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3)疫情不会改变中国制造进一步国际化、 智能化和高端化的转型升级之路。 2019 年前三季度行业增速收窄,板块分化显著 机械行业 2019Q1-3 收入及归母净利润总体温和增长,但板块分化显著。与基建、房地产 投资相关度较高的板块增长较为稳健,与制造业投资相关度较高的装备板块受制于下游需 求疲软,固定资产投资信心不足,成长压力仍较大。19Q1-3 行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 增长 12%、12%(低于上年同期 16%、19%), 19Q1~Q3 单季收入增速为 20%、6%、 10%,归母净利润增速为 26%、6%、2%,自 2018 年以来行业单季收入、归母净利润增 速均呈现震荡中下行的趋势,尚无明显复苏信号。机械行业 2019Q1-3 资产负债表、现金流质量持续提高。19Q1-3 行业毛利率 23.2%/yoy+0.4pct,净利率 5.8%,与上年同期持平。Q3 资产负债率为 55.2%/yoy+0.8pct, 19Q1-3 ROE、ROA 为 4.9%/yoy+0.4pct、2.2%/yoy+0.1pct,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 分别为 0.37、1.78(上年同期 0.35、1.73),均延续了 2016 年以来的提升趋势。19Q1-3 经营现金流净额/收入为 3.8%/yoy+2.1pct,达近五年最高水平。从海外龙头发展历史看本土机械细分板块发展潜力 我们认为,从海外龙头的发展历史能总结出三点重要结论:1)半导体设备、工程机械、 工业气体及消费型机器产品这四类子板块都是比较优秀的赛道,有潜力诞生百亿至千亿美 元市值的巨头公司;2)技术优势是核心竞争力,在提供高附加值的同时表现出更强的现 金流创造能力及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3)并购整合是制造业企业做大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方面能抚平周期的影响,另一方面能提高规模效应。据此,我们提出的投资策略是:聚 焦容量足够培育出巨头的领域,优选其中拥有产品技术优势和健康现金流的企业。 从市值角度寻找能诞生巨头公司的优秀赛道 我们认为,通过海外巨头公司的发展路径及目前市值,可以筛选出有望诞生巨头公司的优 秀赛道。从全球制造业龙头公司的情况来看,半导体设备、工业气体、消费型机器产品(如 手工具)和工程机械的全球龙头 2020 年 3 月 13 日的市值均达到了百亿美元级别。而中国 这四个行业虽然和海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但考虑到国内外行业发展历史的长短差异,我们 认为这四类子板块都是比较优秀的赛道,中国较大的市场容量有望培育出大市值的公司。从资本回报率看技术优势与产业增加值的重要性 我们选取了12家机械板块中现金流相对较好的大市值龙头公司20年的历史数据作为研究 样本。投资回报率的计算假设每年的分红均用于再投资,20 年区间为 1999/12/31 至 2019/12/31,10年区间为2009/12/31至2019/12/31, 5年区间为2014/12/31至2019/12/31。我们认为,技术优势可部分体现在价值链中相对较高的产业增加值比例。根据我们 2019 年 10 月 17 日发布的深度研究《机器人产业价值与回报相关度分析》,EBITDA 利润率可 用于近似衡量产业增加值率。样本公司中半导体设备表现为相对较高的 EBITDA 利润率, 这与半导体设备较高的技术壁垒相吻合。空气产品覆盖了从空分设备制造到特种气体制备 等工业气体的几乎大部分产业链,涵盖了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因此提供的产业附加值也 相对较高,因此对应了较高的 EBITDA 利润率。高附加值意味着更强的现金流创造能力。一方面,具有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由于其较高的 盈利能力,可以获得更为丰厚的利润,即具有较高的价值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具有高附 加值的产品的企业由于具有较高的壁垒往往在产业链中处于优势地位,拥有更强的议价权, 在产业链中表现为更强的上下游占款能力,即将创造的价值变现为现金流的能力。如 Helios Technologies和空气产品在过去20年历史中保持了较高的经营性净现金流/净利润 的比例,体现出较强的现金流创造能力。 更强的现金流创造能力往往会产生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当行业景气度向上时,价值链上游 (技术、专利、研发、关键和模块零部件)的规模经济效益更加显著,市场对现金流的乐 观预期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预期价值,有望实现较高的投资回报。当行业景气度向下时, 价值链中游(加工组装)经营状况紧张,现金流变差,企业或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因 此或将成为投资者最先抛售的资产。更强的现金流创造能力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及在 经济下行周期中更强的韧性,因此会获得投资者的青睐,或体现出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过 去 20 年现金流较好的 Helios Technologies、伍德沃德公司的 20 年投资回报率均超过了 2000%,20 年年化投资回报率超过 17%。 并购重组、再融资等政策松绑有望扶持优质赛道中的公司做大做强 并购重组是机械板块公司逐步扩大规模的一个重要途径。据我们测算,样本公司上市以来 并购次数与其上市至今(截止 2018 财年)收入增长倍数的相关系数为 0.31,说明并购与 公司规模扩大具有相关关系。考虑到机械板块的公司相对重资产的特点及具有较强的周期 性,我们认为,并购可以一方面熨平周期,使公司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及业绩增长,另一 方面,能凸显重资产公司的规模效应,使公司更具有成本或费用优势,增强公司的竞争力。通过对各细分板块龙头发展历史的复盘我们发现,机械行业全球龙头普遍将并购作为扩大 公司规模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先后在 2018 年 9 月 12 日激光设备行业深 度《观他山成长之径 待国产龙头崛起》, 2018 年 12 月 4 日巨星科技深度报告《全球化布 局+智能化产品或造明日巨星》及 2019 年 7 月 29 日工业气体行业深度《工业气体四问: 为何看好本土龙头的扩张?》中复盘了激光设备、手工具和工业气体行业的全球巨头的扩 张方式之一均为并购。其中激光设备产业链中的龙头通过垂直整合凸显成本优势;手工具 龙头通过外延并购以增加品牌效应协同,平滑经济周期,保持稳定增长;工业气体行业龙 头通过收购减少区域性竞争,提高盈利能力。 并购重组、再融资等政策松绑有望为实体疏通直接融资渠道,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战略发展 的新兴产业。2018 年下半年以来再融资等领域监管政策陆续松绑,2019 年 11 月 8 日, 证监会拟对再融资规则进行修订。策略团队在 2019 年 11 月 10 日的专题研究《再融资修 订解读暨监管政策变化梳理》中认为,2016 年以来的并购重组严监管态势已开始逐步放 松,其重点在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尤其是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战略发 展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期达到缓解企业流动性困难、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升级,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 我们认为,优质赛道中的龙头企业有望受益于并购重组、再融资等政策的松绑,通过资本的 扶持提升技术优势及总体竞争力。再融资工具修复将有助于提高资金参与再融资市场的积极 性,及形成投融资双方更充分博弈定价的局面,二级市场优质资产估值存在提升的空间。 工程机械:疫情短期影响,不改国产龙头全球化扩张的脚步非典 vs 新冠,影响工程机械的三大差异 经济周期差异:快速城镇化 vs 后城镇化时代,投资侧重稳需求 2003 年时的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地产与基建投资稳步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 显示,2003 年“非典”时期,中国城镇化率为 40.5%,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 进程当中,1996-2003 年城镇化率年均上升 1.44 pct。2003 年,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 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下,基建和地产投资保持稳步增长,“非典”疫情影响短暂且有限。地产投资与新开工:受疫情爆发的短期压制,随后显著反弹。2003 年地产投资同比增速 为 29.7%,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为 28.5%。2003 年 1-2 月、3 月及 4 月地产投资增 速分别为 44%、36%、28%,新开工面积增速分别为 50%、23%、22%,受到非典疫情 爆发影响,下滑较为明显。5 月至 8 月新开工面积与地产投资同比增速均先后出现快速回 升,其中地产投资增速约滞后新开工面积增速一个月左右。基建投资:受扰动较小。参考华泰宏观 2020 年 2 月 3 日报告《非典疫情经济走势及大类 资产复盘》观点,由于 2003 年基建投资增速数据缺失,2004 以后基建投资和第三产业 投资增速走势较为一致,故以三产投资增速近似替代基建投资增速。2003 年 4 月三产投 资同比增速短暂下滑至 20.6%,5 月随即回升,受到非典疫情扰动较小。本轮疫情之下,中国城镇化率增速趋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2019 年,国内城镇 化率从 56.1%上升至 60.6%,同比增速逐年收窄(1.33pct 下滑至 1.02pct),且年均增速 (1.13pct)也低于 2000-2004 年的年均增速(1.39%)。从美国与日本的历史数据来看, 当城镇化率接近或超过 60%时,后续每年的城镇化率增速将趋缓。其中,美国在 1950-80 年的城镇化率由 64%升至 73.7%,每 10 年的年均增速由 0.59pct 降至 0.01pct,日本在 1955-75 年也经历类似的时期。地产需求只会延后不会消失,地产稳态的打破将加速逆周期调节空间。引用华泰地产组 2020 年 2 月 1 日报告《长期需求不改,稳态打破改善开启》观点, 1-2 月是地产传统淡季, 全国销售和开工面积占全年比重都不超过 10%,2019 年 TOP5 房企 1-2 月销售额占全年 比重为 12%,低于 3-4 月和 9-10 月的 17%和 21%,边际影响相对有限。房地产需求只会 延后不会消失,未来有望随着疫情改善逐步回归。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平稳态 势可能被打破,未来需要关注流动性、地产调控、融资政策等一系列逆周期调节的空间。基建投资受疫情影响相对小,公共设施管理业可能成为投资重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9 年国内基建投资同比增长 3.8%,道路投资、环保相关投资是重点,地方政府主导的 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全年表现偏弱。根据华泰宏观 2020 年 2 月 1 日报告《新型冠状病毒 疫情对经济影响全分析》观点,基建投资受疫情影响程度可能小于地产投资与制造业投资, 得益于专项债新增额度加快发行、并落实形成实物工作量。公共设施管理业与疫情防控相 关度较高,更有可能成为投入重心。 发展阶段差异:快速成长期 vs 稳定发展期,抗风险能力更强 2003 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主要品种销量大幅增长。中国工程机械工业 年鉴数据显示,2003 年工程机械主要品种销量均保持较快增长,挖掘机、装载机、轮式 起重机、泵车的增速分别为 72%、61%、51%、121%。行业高景气度持续到 2004 年上 半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降温,加之行业大量的整机存量,工程 机械市场需求开始下滑,2004-05年部分品种开始调整,销量出现负增长或增速大幅放缓。上市公司收入高增长,但增速逐步收窄。2003-2004 年,工程机械行业四大国产品牌(三 一、徐工、中联、柳工)的收入与净利润均保持了较高的同比增长。逐季度来看,03Q1 至 03Q4,BIG4 的收入维持高增长,但增速逐步收窄;经历 04Q2 至 05Q2 的行业调整后, 业绩重回增长轨道。上游供应短缺与原材料涨价,对行业盈利水平影响相对滞后。2003-2004 年,工程机械行 业面临原材料供应、电力、运力等资源性短缺的影响,以及原材料(钢材、生铁、橡胶等) 大幅度涨价的不利因素。部分核心零部件如发动机和液压件等仍然以进口为主,国产化程 度不足。供给端成本上涨导致行业盈利水平出现下滑,行业内上市公司的毛利率自 03Q3 后出现回落,2003-2004 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大幅低于收入增速。2020-21 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有望平稳发展。从增速角度来看,工程机械销量与地产、基 建投资相关性有所减弱。挖掘机销量对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度具有一定代表性。对 2005-2019 年挖掘机销量增速与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增速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 2006-2016 年挖掘机销量增速与地产投资增速的相关性更高。其中,2012 年 2 月至 2016 年 8 月,基建开始提速、地产投资增速收窄,国内挖掘机行业处于持续的低谷期。2016 年 9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地产投资增速相对平稳,基建投资增速快速下探后维持低位增 长,但挖掘机销量保持较快增长,与投资增速的相关性有所减弱。从存量角度来看,单位工程投资量所需工程机械数量或已筑底。经过 2012-2016 年的行 业洗牌,国内工程机械利用率与渗透率提升,带来单位工程投资所需工程机械数量的下降。 每亿元地产与基建的建安工程投资所对应的挖掘机保有量,自 2011 年高点的 9.65/10.73/11.38 台分别下滑至 2017 年低点的 3.72/5.60/6.67 台,2018 年小幅回升。从淘汰量与销量的比例关系看挖掘机市场的景气度变化。根据挖掘机保有量模型测算得知: 1)2004-2011 年,国内挖掘机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淘汰量远低于总销量,占比在 10%~20% 之间;2)2012-2016 年,国内市场开始逐步调整与出清,表现为高存量设备与二手设备 流转压制新增需求,淘汰量及占销量的比例逐年上升;3)2017-2018 年,国内市场重回 高景气状态,新机销售大幅增长,且增速高于淘汰量。我们预计,随着国内市场恢复健康 发展(未出现极端的价格战或极度激进的销售策略),每年的销量与淘汰量之间有望达成 较为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下游投资需求假设与挖掘机国内销量敏感性分析。2019 年,国内基建投资同比增长 3.33%, 较 2018 全年增速回升约 1.54 pct;地产投资同比增长 9.9%,略高于 2018 全年增速,体 现出一定韧性。2019 年挖掘机国内销量同比增长 13.43%,出口销量同比增长 39.35%, 合计增长 15.87%。我们基于 3 类情景假设(下表)以及挖掘机保有量模型,对 2020-21 年挖掘机销量进行预测和敏感性分析。在 2020 年基建投资增长 7%、地产投资增长 7% 的 中性假设下,我们预计 2020 年挖掘机国内销量同比增速为-7%。 考虑到基建补短板、新农村建设、存量更新和环保淘汰更新以及人工替代效应等因素,我 们预计未来 2-3 年起重机械与混凝土机械市场仍有增长空间。2019 年汽车起重机行业实 现销量 4.25 万台,同比增长 31.4%,2019 年 1-4 月履带起重机合计实现销量 1,977 台, 同比增长 53.02%。汽车起重机行业销量于 2017 年止跌回升,晚于挖掘机行业 1 年,主 要系工程进场顺序差异,起重机械及混凝土机械略晚于挖掘机进场时间,属于后周期产品。 同时考虑到基建补短板、新农村建设、存量更新和环保淘汰更新以及人工替代效应等因素, 我们认为未来 2-3 年起重设备及混凝土机械有望接力挖掘机保持持续增长。工程机械销售旺季后移,充足存货可应对恢复性需求。工程机械现有产能相对充裕,但投 产节奏或取决于疫情缓和拐点与复工时间。以价值量占比较大的挖掘机为例,国家统计局 数据显示,2017-2019 年,国内挖掘机产量分别为 19.46 万台、26.95 万台和 26.63 万台, 单月产量峰值出现在 2019 年 3 月(3.39 万台)。相比 2019 年销量的历史峰值(23.57 万 台),灵活的产能调整与 19 年底的生产备货,均有望满足疫情过后的需求。销售旺季或后移,可能导致单月销量同比数据出现大幅波动。每年 3-4 月是工程机械销售 的传统旺季,据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从 2019 年 3 月与 4 月销量之和占全年的比例来 看,挖掘机、装载机、汽车起重机、推土机等品种分别为 31%、25%、28%、28%。2020 年受到疫情影响,工程项目开工可能延后,推迟终端用户购机/换机需求,2020 年前 3-4 个月的销售数据或出现大幅波动。 工程机械行业资产质量相对健康,充足存货可应对恢复性需求。从资产负债率的角度看, 零部件厂(恒立液压、艾迪精密)低于主机厂(三一重工、柳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 而主机厂中三一重工的资产负债率相对低。从现金流量偿还到期债务能力的角度看,零部 件厂相对好于主机厂。工程机械行业上市公司为了应对春节后传统的销售旺季,年末备货 充足。从存货周转天数估算,存货或可维持至少 2-4 个月的产品交付,加之以及工厂陆续 复工,此次疫情导致的短期影响较为有限。竞争格局差异:国产品牌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化程度提升 工程机械国产品牌的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国产工程机械产品相比进口或合资品牌具有更 高性价比、更加智能化,产品系列相比 2003 年也更加完整。以国产龙头三一重工为例, 2019 上半年,公司的挖掘机、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收入占比分别达到 37%、30%、20%, 产品结构相比于 2003 年更加平衡及多元化。从营业收入角度看,国产龙头品牌与全球龙头 CAT 的差距大幅缩小。2003 年,工程机械 国产品牌 CR4(徐工、柳工、三一、中联)的收入之和为 92 亿元,仅为同年卡特彼勒 CAT 收入 4.9%。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 2016-19 年的维持高景气度,国产品牌竞争力增强,收 入规模差距已大幅缩小。2019年前三季度, CR4收入之和为1,479亿元,比例上升至52.7%, 若考虑到上市公司体外未并表的工程机械业务,该比例会更高。从产品市场份额看,国产品牌在国内已大幅超过国际品牌。以挖掘机为例:据协会数据, 2019 年前三季度挖机国产/日系/欧美/韩系品牌份额分别为 62.2%/11.8%/15.6%/10.4%, 国产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其中三一/徐工市占率相比 2018 年底提升 2.5 pp/2.6 pp。从国际化程度看,国产品牌的收入规模大幅提升,海外布局更加完善。由于部分公司未披 露 2003 年海外业务收入,我们以 2005 年数据作为参考,当年国产工程机械 CR4 的海外 收入合计 8.23 亿元,占自身总收入的 6.4%。经过十几年的海外布局与拓展,2018 年 CR4 海外收入大幅上升至 265 亿元,占自身总收入比例也上升至 18%。 行业投资策略研判:龙头估值处低位,看好长期成长空间2019 下半年财政与政策对基建的扶持力度加大,重大基建项目陆续开工,资金来源逐步 改善,2020 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我们判断 2020 全年来看挖掘机行业仍将保持平稳 发展,大幅下滑概率不大。经过 16-19 年持续三年的行业高景气状态,国产工程机械龙头 公司的经营质量已逐步改善。2019 年工程机械行业竞争已趋白热化,一线主机厂市占率 导向意图明显。但考虑到上一轮周期顶点的前车之鉴,我们预计 2020 年主机厂销售政策 过于激进的概率较低,或更加注重产品结构改善与差异化竞争。考虑到基建补短板、新农 村建设、存量更新和环保淘汰更新以及人工替代效应等因素,我们预计未来 2-3 年起重设 备与混凝土设备市场仍有增长空间。龙头公司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与盈利能力修复,业 绩仍有增长空间,且竞争优势不会因为疫情而改变,对标国际龙头,看好长期成长空间。 建议关注三一重工。半导体设备:5G 驱动转机到来,2020 年有望开启高增长技术变革带来增量需求,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出现复苏迹象 我们认为,受益于 5G、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等新一轮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增量 需求,2020 年半导体下游需求具备复苏条件。纵观半导体及设备产业的历史,每一次市 场低迷都随着技术创新的到来而结束并开启新的成长期,虽然全球半导体及设备市场 2019 年处于增速换挡调整期,2020 年以后 5G、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等领域 的技术浪潮有望催生产业的新一轮成长。据 SEMI 数据,全球、中国市场单月销售额分别 于 2019 年 4 月、2 月跌至近两年最低点,但自 2019 年 9 月以来月度同比下滑幅度均呈 逐渐收窄趋势,其中中国月度同比增速已于 2019 年 12 月由负转正。全球 5G 产业的高速发展将对半导体及设备需求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我们认为,拉动作 用体现在两个层次:1)5G 技术的核心在于芯片,直接受益于 5G 大规模商用的芯片包括 存储芯片、计算芯片、控制芯片、智能手机芯片、基带芯片等;2)5G 有望催生新的应用 场景,进而对全球范围的各类芯片需求产生更加广泛、普遍的拉动和刺激。其中存储芯片 扩产对设备的拉动效果显著,例如在 3D NAND 存储芯片领域,随着堆叠层数不断增多, 刻蚀、薄膜沉积工艺难度和次数不断增加,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需求更为受益,薄膜 沉积设备需求增长幅度可能最大。 我们认为,2020 年有望成为全球半导体设备产业需求及订单回升的新起点。我们从三方 面迹象推断此结论:1)台积电、中芯国际等晶圆厂资本支出复苏,据 Wind,2019Q1-3 上述企业资本开支同比由负转正; 2)全球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较多集中于北美,据 SEMI, 2019 年 10 月至今北美半导体设备企业月度出货金额同比增速已由负转正;3)据公司公 告,全球薄膜沉积、刻蚀设备龙头应用材料、泛林半导体单季收入同比在 19Q3 止跌回升。优势企业基本具备进口替代能力,本土企业或迎订单及收入的向上拐点 我们认为,国产半导体设备行业正在处于向上的拐点期,且成长韧性强于全球,2019 下 半年到 2020 上半年本土企业有望陆续开始显现回升态势。据 SEMI 预测,在经历了 2016~2018 年的高速增长后,2019 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规模或面临收缩,为 576 亿美 元/yoy-11%,2020 年有望受益于存储器资本支出增长和中国大陆新项目推动,回升至 608 亿美元/yoy+6%。相比于全球市场,2005~2018 年中的多数年份中国市场实现了更快增长, SEMI预计2019年中国大陆市场回调至129亿美元/yoy-2%,下滑幅度小于全球市场,2020、 2021 年达 149 亿美元/yoy+16%和 164 亿美元/yoy+10%,增速高于全球市场。得益于国内需求、政策支持、资本、人才储备,中国半导体制造具备突破的基础。目前中 国本土半导体设备产业中已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国产半导体设备逐渐呈现谱系化发展, 其中在细分领域走在国内前列的企业包括:北方华创、中微公司、长川科技、晶盛机电、 上海微电子、沈阳拓荆、中科仪、盛美半导体、华海清科、南京晶升能源等。行业投资策略研判:需求拐点+进口替代关键期,本土龙头国产化能力初具 我们认为国内半导体设备需求及订单向上拐点或已到来,2020 年行业有望实现较快成长。新增需求主要源自 5G 商用推动全球存储芯片扩产及中国大陆整体晶圆、封测产能扩大, 其中刻蚀和薄膜沉积设备的需求受益程度较高。国产设备企业随着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 技术成熟度上升而获得更多验证试用平台和进口替代机会,但同时也正面临研发、税收、 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瓶颈和压力。目前本土设备产业链格局已初步形成,能够进入主流客户 供应体系并契合未来工艺方向的优势企业值得关注。建议关注中微公司、长川科技。工业气体: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看好本土龙头的扩张2022 年中国工业气体市场有望达到近 300 亿美元规模 工业气体市场规模增速和 GDP 增速是正相关关系。我们通过 1994-2017 年四大工业气体 公司的气体收入总和的增速与世界 GDP 增速进行回归,P-value<0.01,结果显著。工业 气体市场规模增速大致是 GDP 增速的 1.4 倍。中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有望较快增长,2022 年有望达到近 300 亿美元。据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 年我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达到 201 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对我国 2019-2022 年 GDP 增速的预测和我们的回归,我们预计 19-22 年我国工业气体市场 CAGR 为 9.93%,到 2022 年有望达到近 300 亿美元规模。我国工业气体外包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18 年中国工业气体外包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及 我们的调研,2018 年中国工业气体外包率约为 45%,相比发达国家 80%的外包率仍有较 大差距。中国产业信息网预计,第三方现场制气在整体现场制气中的占比将从 2015 年的 40%提升至 2020 的 57%,平均每年提升 3.4 pp。外包行为能获得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运营效率和安全保障。成熟市场工业气体行业也经历了由自制 到外包的过程,主要考虑因素有:1)成本因素:据IAOP,外包行为可至少节省9%的成本,而效率 和质量则上升 15%。2)运营效率:据 Oxyeasy,一个 80 万立方米/小时的装置,美国空气产品只 需要 16 位操作员,而正常工厂需要配备50 位以上的操作员。同时外包行为可以让工厂从空气分离 设备的重资产购买行为中解放出来,将有限的资本集中于主业,减少空分设备运营亏损的风险,提 高运营效率。3)安全因素:外包行为能使空分设备在专业人员的操作下运营,有更高的安全保障, 在出险同时也能获得及时专业的处理。三个因素叠加有望推动中国工业气体市场的外包率持续提升。现金流良性循环已现,本土气体公司正迎来加速发展的拐点 现金流形成良性循环出现,国内企业进入“滚雪球”加速发展模式的重要拐点。随着气体 项目的累计规模不断增加和气体收入占比的提升,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稳健增长并足以 覆盖公司进一步扩张所需的资本开支,此时公司将有望进入“滚雪球”的加速发展模式, 实现中长期可持续的扩张。国内龙头杭氧股份,盈德气体正进入类似于海外龙头发展成熟 期的现金流良性循环阶段,有望迎来灵活、稳健、可持续的成长新阶段。本土企业收入及利润体量仍远小于海外龙头,但增速明显高于海外,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据 Wind 及盈德官网数据,2018 年中国规模最大的气体公司盈德气体、杭氧股份收入分别 为法液空的 8%、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法液空的 7%、4%。但从归母净利润增速角度来 看,海外龙头已进入温和增长阶段,本土企业则正处于高速发展期,2015~2018 年杭氧股 份、盈德气体分别实现了 73%、32%的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大幅领先于海外龙头同期增 速。行业投资策略研判:现金流进入良性循环,看好本土企业中长期发展潜力 我们认为,本土龙头企业已经迈过了现金流良性循环的拐点,看好本土企业的扩张能力。一方面,国内龙头杭氧股份,盈德气体正进入类似于海外龙头发展成熟期的现金流良性循 环阶段,有望迎来灵活、稳健、可持续的成长新阶段。另一方面,基于本土企业的存量客 户优势和成本优势,我们看好本土企业抢占由空分设备客户转换为集中供气客户的新增市 场的扩张能力,关注本土龙头杭氧股份。锂电设备:扩产新周期,设备全球化新阶段动力电池中长期需求明确,预计 20-23 年龙头扩产 594 GWh 2019 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 9.5%,未来 3-5 年有望持续增长。EV Sales 统计数 据显示,2019 年全球新能源车合计销售 221 万辆,连续两年销量规模超过 200 万辆;销 量同比增长 9.5%,增速相比前三年大幅放缓,但占汽车总销量的比例持续上升。我们认 为,2020-25 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有望持续增长,将主要得益于:1)特斯拉的鲶鱼效应 倒逼全球车企加速电动化;2)欧洲排放标准趋严叠加政策利好,传统车企纷纷转型;3) 中国双积分政策推动,加之新能源车供给改善,销量有望稳定增长。特斯拉的鲶鱼效应倒逼全球车企加速电动化。特斯拉财报显示,2019 年全年交付 36.75 万辆,2020 年目标交付 50 万辆。根据华泰电新组 2019 年 11 月 26 日报告《迎风乘车去, 破晓预新生》观点,Model 3 实现供给引领需求,正在抢夺传统车市场,包括中小型豪华 车(以 BBA 为代表)和经济型车市场(丰田/本田/日产等)。特斯拉中国工厂量产进度超 预期,满产后带来较大的产销量弹性。一期工厂计划于 2021 年达产,规划产能 25 万辆; 2022-23 年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将达到 50 万辆,对应 2020-23 年产量 CAGR 为 64%。 长期看特斯拉仍将是全球潜力较大的电动车龙头,并将产生持续的鲶鱼效应倒逼全球车企 加速电动化。 欧洲排放标准趋严叠加新能源政策利好,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迎来向上拐点。2020 年,欧盟开始执行更加严格的碳排放标准,车企需通过生产纯电动和插混车型才能 够达标。欧洲推出鼓励政策来支持行业发展,欧洲汽车制造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末,28 个欧洲国家已针对新能源车施行购置税减免或补贴奖励的优惠措施。为了应对 特斯拉的本土化挑战,欧洲传统车企巨头(大众/戴姆勒/宝马/奥迪等)开始加大力度推出 新能源车型。大众最新的 5 年规划预计 2019 年 BEV 在总销量的占比 1%,对应销量 10 万辆左右,2020 年目标占比 4%,对应大约 40 万辆销量,相比 2019 年翻 3 番。(资料来 源:中国汽车产业信息网) 2020 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将得益于双积分政策与供给改善。根据华 泰汽车 2019 年 11 月 25 日报告《拥抱强者,稳中求进》的观点,2019 年 6 月补贴过渡 期结束后,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开始出现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1)过渡期抢装透支 需求;2)燃油车终端折扣加大,新能源车性价比减弱。但 2020 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有望 保持稳定增长,得益于:1)双积分政策施行;2)新能源车降本提升性价比;3)合资车 企在 19-20 年密集推新车型利好供给。工信部规划到 2025 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占到汽车 总销量的 25%,参考华泰汽车对 2022 年国内汽车销量预测(2721 万辆),对应新能源车 约 680 万辆,2020-25 年 CAGR 约为 33%。动力电池中长期需求明确。2019 年全球主要动力电池企业的出货量合计达到 117 GWh, 同比增长 17%(SNE research 数据);国内动力电池累计出货量为 72 GWh,同比增长 10%(GGII 数据);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速跟随新能源车销量增速同步放缓,但中长期需求 较为明确。根据政府新能源政策规划与车企目标规划,我们测算 2023/2025 年动力电池总 需求有望分别有望达到 395/627 GWh,欧洲与中国将成为扩产主战场,美国受制于市场 与政策因素,扩产前景相对不明朗。根据 GGII 数据与各家目前已有的扩产信息,2020-23 年全球主要动力电池厂累计新增产能有望达到 594 GWh,基本满足至 2025 年的全球动力 电池需求。全球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电池龙头将成为扩产主力军。2023/2025 年欧洲本土需求有望达到 131/249 GWh,动力电池本地化扩产势在必行。我 们对欧美主要车企的新能源规划进行梳理,基于 2019 年各大车企销量以及规划中给出的 目标销量占比,测算出 2025 年这些车企的新能源车型全球销量目标合计约 728 万辆。按 照各车企目前主打新能源车型的电池容量测算,2025 年这些车企的动力电池需求合计约 401 GWh。根据 Marklines 数据预测,2020-2021 年欧洲本土新能源车销量规模将分别达 72/110 万辆,2025 年将达 457 万辆。按照单车带电量平均 55 KWh(即前述欧美车企的 均值)测算,2023/2025 年欧洲本土动力电池需求有望达到 131/249 GWh。出于运输成 本、供应及时性以及供应链安全的考量,欧洲本土建设动力电池产能势在必行。2023/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需求有望达到264/378 GWh,国内外电池龙头加速在华布局。基于工信部规划和各类细分车型的单车带电量均值测算,我们预计到 2025 年,国内动力 电池总需求将达到 378 GWh。据 GGII 统计,2019 年 Q4 国内动力电池投扩产项目涉及 金额超 350 亿元,其中仅宁德时代、国轩高科、SKI、LG 化学四家电池企业合计金额超 250 亿元,合计电池扩产超 50 GWh。2023 年特斯拉中国工厂电池需求有望达到 27 GWh,本地化采购比例增加,国内高端电 池需求提升。特斯拉上海一期工厂计划于 2021 年达产,规划产能 25 万辆,同时生产 Model 3 与 Model Y 车型。特斯拉官网数据显示,进口 Model S 与 Model X 标准续航版单车带电 量均为 75 KWh,而 国产 Model 3标准续航版为 60 KWh,以此为参照,假设未来国产 Model Y 的单车带电量也为 60 KWh,测算 2021 年达产后电池需求约为 14.4 GWh。2022-23 年 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将达到 50 万辆,对应 2023 年电池需求约为 27.0 GWh。2020-23 年每年电池需求的增量分别为 5.8/8.3/6.6/6.0 GWh。特斯拉计划将上海工厂零部件国产化 比例由30%提升至100%,动力电池是核心零部件之一,本地化采购比例也有望相应提升。美国新能源车市场具备潜力,但政策尚未形成利好,传统车企仍处于观望期。EV Volumes 数据显示,2018 年美国新能源车市场销量约为 35.86 万辆,其中加州销售 15.34 万辆(占 比 43%),特斯拉销售 18.24 万辆(占比 51%); EV Volumes 预计 2019 年美国新能源车 销量降下滑约 6%,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部分州对新能源车征收额外税费。美国《消 费者报告》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末全美共有 26 个州对新能源车征收税费,其中 11 个 州征收标准高于同类燃油车的燃油税。特斯拉 Gigafactory 1 于 2018 年开始投产,规划可 满足 50 万辆车的销售,暂无继续在美国扩产计划。而传统车企受制于特斯拉的市场垄断 以及政策因素,仍然保持观望态度,扩产动力不足。 2020-23 年全球电池龙头规划新增产能合计 594 GWh。根据 GGII 数据与各家目前已有的 扩产信息,截至 2019 年末,全球主要动力电池厂的产能合计约为 261 GWh,2023 年规 划产能合计为 855 GWh,意味着 2020-23 年至少需要新增产能约为 594 GWh。从供货关 系来看,全球主要动力电池厂均绑定主流车企,未来动力电池需求相对明确,有效保障产 能使用的经济性,增强电池企业扩产信心。锂电设备 20-23 年需求预计 1212 亿元,国产设备立足国内开拓海外 2019 年10 月以来,多家全球一线锂电池厂陆续宣布或启动新的扩产项目,锂电设备行业出现需求 回暖迹象。动力电池行业降本增效的需求从下游向上游传导,每GWh电池产能所需生产设备的投 资额逐年下降约 7%(参考 2017年宁德时代与 2019年孚能科技募投项目数据),我们预计 2020-23 年全球龙头电池企业设备采购额将分别达到 304/324/302/270 亿元,4年合计约为 1,212亿元。国产设备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龙头公司份额持续提升 2018 年锂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 90%。GGII 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锂电生产设备需求同 比增长 18.2%,达 206.8 亿元;其中国产设备产值同比增长 20.1%,达 186.1 亿元,国产 化率达到 90%,同比上升约 4.3 pct。国产设备增速高于进口设备增速,主要得益于:1) 国产设备企业的技术实力增强,部分产品性能超过进口设备;2)国产设备企业定制化订 单生产能力强,对客户需求响应快速;3)国产设备的规模优势与价格优势,满足国内客 户大规模采购需求。 锂电设备龙头公司市占率仍有上升空间。2016-18 年,锂电设备国产龙头市占率大幅提升, 先导智能由 4.9%提升至 16.7%,赢合科技由 5.7%提升至 10.1%,主要得益于:1)拓展 优质客户提升订单质量;2)核心客户扩产速度高于行业;3)公司自身通过研发或收购进 行的产品品类扩充。随着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洗牌结束,下游客户的集中度也会向设备行业 传导,龙头公司或显著受益,未来市场份额仍有上升空间。考虑到电池厂的设备采购策略 (每段设备通常选择 2-3 家供应商),我们预计龙头设备企业的整体市占率有望达到 30% 左右(在每段设备招标中均有中标,由 3 家供应商平分),部分产品有望突破 50%(部分 设备招标中由 2 家供应商平分)。国产设备进入海外拓展关键阶段,战略调整提升硬实力 国产设备品牌竞争力提升,但仍处于国际化拓展关键阶段。相比于国外锂电设备企业,国 产龙头品牌已具备四大优势:1)产品线丰富,设备可用于方形/软包/圆柱等多形态电池生 产,且具备系统级整线定制化能力;2)与国产电池龙头合作经验丰富,在市场上已树立 良好口碑;3)技术实力逐步逼近国外品牌,部分产品实现超越;4)规模化生产能力更强, 服务响应速度更快。不足之处在于:1)高水平研发人员的培养和引进需要长时间(5-10 年)的积累;2)国际化经营仍处于起步的关键阶段,海外收入占比较低。国产设备龙头战略调整:增加自制,加大研发。2019 年 1-9 月,国内锂电设备龙头的战 略调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主动减少外协占比,在动力电池继续高端化的背景下, 锂电池下游行业对设备技术参数、设备质量和运行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高精度零部件需 要更高的加工设备进行生产,而传统的外协厂商缺乏相应的设备与能力;2)加大研发投 入,应对动力电池技术路线的变化。以中段核心工序为例,卷绕和叠片两种技术路线并行 竞争,且各有优劣。卷绕效率高且工艺简单,但电芯品质不如叠片;叠片机可通过多工位 提升效率,但总成本依旧高昂且电芯一致性差。先导在卷绕领域一家独大,研发投向包括 锂电池制造(涂布/叠片/整线)。赢合的模切叠片一体设备具备一定优势,涂布机和激光切 产品优势较大,卷绕机技术正在提升。 我们认为,锂电设备商的三种扩张路径是:1)整线化设备:将业务逐渐从一种或几种锂 电设备逐渐拓展到包含前、中、后段多种锂电设备,力求可以向下游客户提供整套锂电池 生产设备,例如 2016-18 年的先导智能与赢合科技;2)专注于单一设备领域,但是寻求 下游多领域的开发运用,打破锂电单一领域运用的局限,海外设备商大多采取此路径;3) 突破单一设备领域,将原本的锂电设备业务向前和向后延伸,打造阶段一体化设备或者形 成阶段整线化锂电设备的供给能力,目前龙头设备企业均已推出自有的整合型产品。 行业投资策略研判:头部效应显现,持续看好国产锂电设备龙头 持续看好国产锂电设备龙头。国内外龙头电池厂进入新一轮扩产周期,2020-23 年累计新 增产能有望达到 594 GWh,锂电设备新增需求有望达到 1,212 亿元。高端客户对设备产 品精度、定制化、保密性需求会进一步上升,未来订单份额或将向龙头设备商聚集。国产 设备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正处于海外拓展关键阶段,基于产品实力、市场份额与客 户资源三个角度,建议关注锂电设备龙头先导智能的中长期成长空间。 ……(报告来源:华泰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圣人怀之

重型机械行业发展研究|千际报告

第一章行业概况重型机械行业是指生产销售重型机械产品和设备的行业。常见的重型机械有矿山机械、起重设备、路桥机械、综合重型机械、机场设备、港口设备、铁路设备。图机械行业全产业链图图机械设备图机械主要子行业的产业发展阶段第二章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2.1 产业链价值链商业模式图工程机械产业链景气度跟踪导图上游:重型机械行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钢材、废钢、生铁、及各类合金等,以及电、煤气等能源。尽管部分重型机械行业企业能根据原材料或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调整在手订单的产品价格,但由于产品价格调整与原材料或能源价格波动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在变动幅度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原材料或能源价格的波动将会对行业经营业绩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图机械行业产业链图重型机械下游从下游行业分布看,重型机械行业主要为化工、冶金、炼化等基础工业领域提供生产设备,包括压力容器、锻压设备、矿磨装备等重型装备。化工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由于生产过程需要大量裂解和化学反应,需要用到的重型机械设备包括压力设备、分离设备、储罐、大型换热器、运输管道等大型铸锻件。图中国起重机械行业产业链2.2 技术发展五轴联动是指机床基本的直线轴三轴X、Y、Z及附加的旋转轴A、B、C中的两轴,五个轴同时运动,任意调整刀具或工件的姿态,实现对空间复杂型面的加工。机床轴的绝对数量并非衡量数控机床先进程度的标准,重点在于联动轴数量。发行人能够实现的五轴联动为目前数控机床的最大联动轴数。2.3 政策监管机械行业监管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作为宏观管理部门,主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提出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方式履行宏观调控与管理的职能。工信部负责对本行业的宏观管理: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的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提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的政策建议,起草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规章,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承担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协调的责任,组织拟订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协调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 科技部负责牵头拟订科技发展规划及方针、政策,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草案,统筹协调技术研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中的方案论证、综合平衡、评估验收等。国家质检总局负责技术标准制定和质量认证。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下属的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承担各细分行业的自律管理职责。还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装备专业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筋加工配送技术工作委员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筋焊接网分会、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等。2012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2012版)》。201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发展高端装备创新工程、能源发展重大工程和交通建设重点工程等。2018年8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 年)》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指南指出,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的指导、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第三章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3.1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图综合财务分析图行业估值和历史比较重型机械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3.2 发展和价格驱动机制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中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重型机械行业所服务的下游行业投资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建材、煤炭、冶金、有色金属等行业处于去产能化的过程中。重型机械行业长期服务的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基本完成了生产能力的积累,物资供应从紧缺的卖方市场转变为较为宽松的买方市场。受此影响,行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面临市场疲软、供大于求、竞争激烈、价格下滑的情况,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工程机械应用场景拓宽,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近年来多功能化、多元化的机械制造,使工程机械在传统应用领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例如,挖掘机已开始应用于高工作业、城市维修、农村开荒、园林作业等场景;起重机也已拓展至消防工程、市政工程等新领域,新场景下的应用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我国重型机械行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其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发展及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紧密相关,前几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自身及下游行业双过剩影响,重型机械行业陷入低迷,发展形势较为严峻,2018年以来随着下游景气度的好转,行业出现缓慢复苏迹象,主要产品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但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行业盈利下滑压力仍较大。3.3 竞争分析图全球工程机械市场容量分布(单位:亿美元)图全球工程机械龙头卡特彼勒市占率变化情况图全球工程机械头部企业市占率变化情况我国重型机械行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并形成外资企业高端领域垄断,中低端国有企业主导,民营企业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且细分产品领域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占据绝对优势。行业内企业间竞争对设计研发能力、生产技术及资金投入的要求较高,另外经营规模效应的显现有助于提高企业成本优势,2018年以来经过前期市场低迷期调整,部分企业退出市场或转型,市场集中度存在进一步提升的趋势。波特五力分析1) 上游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有限。我国钢铁工业目前仍呈现大产业、小企业的局面,我国钢材生产企业接近2500家,钢铁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工程机械企业在购买时的选择较多,还价能力相对较高。2) 关键进口零部件供方的议价能力较强。具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方面,由于没有掌握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我国工程机械的关键零部件,大部分仍依赖进口。工程机械企业在购买时选择较多,还价能力较高。行业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格局不稳定3) 下游用户讨价还价能力有限。工程机械行业的下游需求主要是基础建设、房地产、采矿业等,下游用户主体多元化。近几年来这些行业的高速增长也拉动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增长。工程机械市场旺盛的需求增强了工程机械企业在同下游买家谈判过程中的能力。4) 新进入者的威胁。随着工程机械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的不断兼并组合,品牌在用户心目中日益强化,销售网络的日益完善巩固,技术的不断创新,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规模经济壁垒、品牌壁垒、渠道壁垒、技术壁垒、资金壁垒日益加强,目前已基本达到抑制那些小、散、差的企业进入的该行业的自我保护要求。5) 工程机械功能替代难度大。工程机械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等的基础装备,功能替代难度大,但技术升级空间大。3.4 中国企业重要参与者图 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3.5 全球重要竞争者图2020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前十强排行榜图国外上市企业1) 卡特彼勒(CATERPILLAR)[CAT.N]:卡特彼勒公司致力于全球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全球代理商紧密合作,在各大洲积极推进持续变革。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和采矿设备、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以及工业气体涡轮机制造商之一。同时该公司还是领先的服务提供商,旗下拥有卡特彼勒金融服务公司、卡特彼勒再制造服务公司、卡特彼勒物流服务公司以及Progress Rail服务公司。2012年,该公司宣布完成了对中国香港年代煤矿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四维机电的要约收购。2) 小松集团[6301.T]:该公司是一家工业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本公司从事建筑和矿山设备,工业机械和车辆,物流,电子等解决方案业务。其DANTOTSU服务包括KOMTRAX,其是一种机器跟踪系统,其终端安装在建筑设备上以传输关于车辆的位置,累积工作时间和操作条件的信息,以及用于采矿的KOMTRAX Plus。其DANTOTSU解决方案包括自动运输系统(AHS)、智能机控、SMARTCONSTRUCTION和智能机器控制液压挖掘机。其他产品包括森林机械、叉车、柴油发电机、大型压力系统、中型和小型压力机、钣金机械、机械工具、准分子激光器,以及用于半导体制造的热电模块和温度控制设备。3) 迪尔(DEERE)[DE.N]:迪尔公司是一家提供先进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全球领先企业。公司业务主要有:农机设备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公司在建筑、森林、草坪和草皮培养等农业设备生产方面占主导地位。另外,公司也生产柴油机和其他工业动力设备,在信用卡、健康护理和专门技术方面提供产品和服务。第四章未来展望1. 行业分化继续加剧。未来重机行业分化趋势仍将持续。相较于其他重机产品,具备成套设备供给能力优势和采购优势的公司将具有较高的行业景气度和盈利空间;同时,拥有工程承包业务的重机企业可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缓解机械制造业务下滑的冲击,提高抗风险能力。2. 工业4.0战略促使重机行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3. 重型机械行业步入整合时代。受国家政策调整、宏观经济下行以及企业“先天不足”等因素影响,重型机械装备业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对重机行业内的企业进行整合,不仅可以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实力,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而且可以提升整个重型机械行业的实力和能力,使更多的行业从中受益。CoverPhoto by Jakub Pabis on Unsplash

剧场前

国内机械设备领域知名的调查研究咨询公司

1、赛迪顾问(CCID)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并在业内率先通过国际、国家质量管理与体系标准认证的现代咨询企业,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公司总部设在北京,旗下拥有赛迪经智、赛迪经略、赛迪方略、赛迪设计和赛迪监理五家控股子公司,并在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武汉、南京、成都、贵州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拥有300余名专业咨询人员,业务网络覆盖全国200多个大中型城市。赛迪顾问凭借强大的国家部委资源支撑、丰富的行业资源和高端专业化人才等竞争优势,面向政府、园区和企业,提供发展战略与规划、政策研究、转型升级规划、招商引资策略研究、信息化咨询、智慧城市规划、市场投资机会与策略分析、投资可行性研究、运营模式研究、企业兼并重组、企业战略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咨询服务。研究领域涵盖电子信息、互联网、通信、基础电子、装备、消费品、汽车和原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领域。致力成为中国本土的城市经济第一智库、企业管理第一顾问、信息工程设计第一品牌。2、中为咨询(zwzyzx)深圳中为智研咨询有限公司(简称“中为咨询”)是中国领先的产业与市场研究服务供应商。公司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努力,与客户真诚合作,在工业领域调查报告、工业领域研究报告、工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工业项目商业计划书、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业项目IPO咨询等领域构筑了全面专业优势。中为咨询致力于为企业、投资者和政府等提供有竞争力的调查研究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目前,中为咨询的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3万多家企业,涉及机械设备、工控电子、信息通讯、食品餐饮、旅游酒店、批发零售、建筑装饰、家电家居、文化传媒、汽车与交通、化工化学、医疗医药、能源环保、公共事务等领域,并向海外市场拓展。中为咨询是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帮助企业、事业成功、推动社会文明的建设发展,中为咨询的生命在市场,中为咨询的成功就在于帮助别人出主意获得成功;帮助别人成功的业绩越多,深圳中为智研咨询有限公司自身的社会信誉不断提高,目前包括深圳中为慧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及深圳万海格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也变大。中为咨询始终把引进优秀的研究投资人才作为公司的核心目标之一,中为咨询员工拥有多种专业学历背景:统计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学、经济学、社会学、数学等数十个专业。中为咨询现有350名员工中本科以上学历占90%,65%具有双学位、硕士及博士学位。企业大多数员工曾在国内多家知名产业研究所与证券研究机构有过丰富的从业经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中为咨询的最大财富,也是中为咨询提供优质服务及践行客户价值的保证。中为咨询业务覆盖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辐射全球;公司90%以上的业务主要针对大中华区实施,10%服务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中为咨询在中国大陆32个主要城市设立调查派驻点(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贵州、深圳、武汉、成都、西安、郑州、沈阳等),为客户提供专项调查研究的同时,也为研究咨询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公司拥有在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已拥有实施项目的宝贵经验。目前,中为咨询已与国内外数十家专业调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了跨国性项目的有效实施和执行。3、中研世纪(CMRC)北京中研世纪咨询有限公司是中国本土一家主营工业制造业市场研究的专业机构,现已成为中国最权威的工业市场研究机构,是中国市场唯一一家提供与工业应用技术和生产流程技术有关的市场研究专业机构。2003年成立北京中研世纪咨询有限公司,正式以公司身份面向社会提供市场研究服务。现有30名硕士以上学历研究人员,4名总监级研究人员,3名副总级研究人员。现提供行业研究、竞争对手研究、品牌研究、满意度研究。CMRC在长期市场研究基础上,向更高程度的咨询产品发展,推出企业营销咨询全案服务(市场研究+市场活动推广执行),企业运营咨询顾问服务(以企业业务流程为基础,以企业市场结果为目标的诊断、咨询、设计、运营指导)。CMRC现有服务有两条主线。定性研究,主要针对BTOB市场,提供深度咨询服务。定量研究,主要针对BTOB和BTOC市场,提供数量研究服务。是本土少数几家提供BTOB数量服务的专业机构。CMRC中研在水处理、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技术材料、配电设备、工控设备、建筑产品、矿山设备、商业复合地产、在线教育、轨道交通、银行、医院等领域有着突出的研究经验。4、慧聪研究(HCR)北京慧辰资道资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根植于中国、放眼全球,提供大数据与小数据有效结合的洞察研究公司。HCR为企业提供大小数据结合的深度洞察服务。企业的数据既有来自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中沉淀的网民浏览行为、消费行为、舆论文字等海量数据;也有来自于企业内部沉淀的大量用户的购买行为和数据。企业将大量异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分析、挖掘,通过大数据研究与经典研究相结合的深度洞察服务,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帮助企业了解他们面对的市场、客户群体、竞争情况等,伴随企业成长的每一步,助力企业成功决策。汽车、通信、家电、科技、金融、医药、媒体、零售、包装消费品、时尚/运动、奢侈品、工业品、公共事务、烟草等,无论您来自哪个行业,HCR专属的行业服务团队始终陪伴着您。HCR前身为慧聪研究院,2011年,HCR完成MBO,为推动HCR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奠定了有力基础。2012年,公司引入多位业界重量级专家,并于同年8月与上海DNA合并;2013年,HCR宣布与国内顶级投资机构达晨创投达成融资协议,5000万的金额也成为市场研究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2014年11月,HCR完成股份制改造。2015年8月12日,HCR成功挂牌新三板成为国内新三板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股。HCR拥有24个行业1159种品类20余万广告主的媒体数据库,连续积累22年行业数据库,1000万中小企业数据库,70万的B2C消费者样本库,100万移动端用户行为追踪panel。具有业界领先的搜索技术、数据挖掘与管理技术、报告电子化平台技术。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在上海、广州等地设有8个分公司,拥有市场研究与传播领域的专业技术和研究人员500多名,同时还与行业内的专家、厂商、渠道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除覆盖全国的市场信息直接调查网络外。5、赛立信研究(SMR)赛立信总部位于广州,旗下包括赛立信市场研究有限公司、赛立信商业征信有限公司、赛立信媒介研究有限公司、上海赛立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北京赛立信市场调查有限公司、赛立信资讯(香港)有限公司,以及设于深圳、武汉、成都、西安、厦门等城市的现场执行机构。赛立信是全国市场研究行业协会理事及发起单位之一,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广播受众研究会理事,国家统计局核定的甲类涉外市场调查机构。赛立信以欧洲市场研究协会《社会研究与市场研究国际准则》(ESOMAR规则)为运作规范,致力提供国际水准的服务。赛立信拥有中国大陆最早涉足市场研究和信用管理行业的专业人士,熟悉中国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是中国大陆少数几个能够同时提供市场研究服务和商业信用调查服务的专业机构。多年来,赛立信以专业的研究技术、完善的调研网络和高效率的服务系统,竭诚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调研服务,成为许多跨国公司和国内著名企业紧密的伙伴。广东赛立信数据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丰富的中国市场研究经验,致力于提供为客户量身定做的专业服务,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的项目设计、项目管理、研究分析和营销解决方案。多年来,赛立信在快速消费品、家电、汽车、医药、通讯、IT、房地产以及商业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行业数据和丰富的研究经验,培育了一批专家型的研究人员,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专业研究技术与研究模型,帮助客户更加有效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赛立信集团共有员工超过300人,广州总部有正式员工200多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拥有几个具备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博士和信息管理、统计学或广告学士学位以及工作经验丰富的核心研究顾问团队。此外,还聘请了许多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博士、教授担任研究顾问。研究人员全部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及4年以上市场研究经验,专业方向涉及经济学、统计学、市场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领域,大多具有其他行业如市场营销、政府部门、统计、银行投资、媒介等的工作经历。

钢木兰

机械设备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布局未来,布局新成长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光伏设备:技术升级百花齐放,设备需求景气延续 降低终端度电成本的终极目标驱动光伏产业链各环节持续的技术迭代,高效化趋势日渐明朗,成本与技术驱动下,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有望展开新一轮产能扩张竞赛。(一)硅片环节 1、单晶加速渗透,硅片向大尺寸迭代 单晶渗透率加速提升,厂商转线单晶效应明显:随着金刚线切割大范围推广,单晶相比多晶的性价比优势逐步显现,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单晶组件出口占比已从 2019 年 1 月的 49%大幅提升至 2020 年 3 月的 83%。降本驱动下,硅片逐步向大尺寸迭代:扩大硅片尺寸能够提升组件功率,从制造端看,在单位时间出片率不变的情况下,硅片尺寸的增加可以增加单位时间产出的电池和组件的功率,从而摊薄制造成本,在不改变组件尺寸的情况下,大硅片可减小片间距占比,提升组件功率。在降成本的驱动下,硅片大型化已成趋势。硅片环节开启新一轮产能扩建,落后产能有望加速淘汰,头部化趋势愈发明显:随着光伏平价空间打开,需求逐步释放,我们认为光伏硅片环节有望迎来新一轮优质产能扩建潮,主要原因在于:1)未来光伏高效化趋势明确,然而目前大尺寸硅片产能有限,未来专业化龙头公司或加速扩产构筑规模壁垒以提升自身在大尺寸硅片领域的话语权,大尺寸硅片市场份额有望快速提升;2)技术迭代及效率提升导致新产能成本大幅优于老产能,带动存量替换趋势,新产能扩建加速老产能出清过程,尾部产能被替代,新产能获得生存空间。考虑到头部公司扩产带来的规模效应更加明显,未来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2、2020~2022 年硅片主设备需求有望达到 181~253 亿元 我们假设未来三年全球发电总量年均增速 2.5%,光伏发电占比到 2022 年提升至 4.60%~4.90%,发电有效利用小时数提升至 1300 小时,则到 2022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 159GW~183GW,单晶渗透率达到 90%,158.75mm 及以上大尺寸硅片渗透率达到 100%。从历史数据看,硅片环节产能利用率基本维持在 70%~75%左右的水平,考虑到硅片环节不同产能的成本呈阶梯式分布,硅片价格长期下降趋势下先进产能的扩张对落后产能生存空间造成挤压,以及大尺寸迭代趋势刺激产能进一步扩张,进而导致整体产能利用率偏低,假设产能利用率维持在历史平均水平,在悲观和乐观两种情境下,到 2022 年大尺寸硅片产能有望达到 200GW~247GW,对应新增大尺寸硅片产能需求150GW~197GW。硅片设备国产化程度高,G12 对现有设备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总体来看,我国硅片设备国产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单晶炉、截断机、切片机等环节设备,国产厂商已具备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具体而言,国产设备在加工效率、加工效果等方面与进口设备不相上下,且相比进口设备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此外,与海外厂商相比,国产厂商还有贴近国内市场、售后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的优势。硅片分选机是光伏硅片制造环节最晚实现国产化的设备,2017 年以前硅片生产厂商所用硅片分选机主要还依赖进口,2017 年开始,以奥特维为代表的国内厂商突破核心技术,推出了进口替代产品,2018 年市占率超过 11%(二)电池片环节 1、PERC:技术进步挖掘降本潜力,PERC 加速扩产 现有 PERC 产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类:BSF 改造产能、17-18 年新建产能、19 年及以后新建产能。常规产线技改升级形成的产线非硅成本更高、产品转换效率较新建产能更低,且技术提升难度更高,由于电池片环节技术进步迅速,早期建成的 PERC 产线,在产品转换效率、品质及成本较新产能也处于劣势。此外,在硅片端尺寸创新的背景之下,电池端受益于尺寸扩大,通量型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将使得新建产线的成本优势被进一步放大。基于以上特点,不同厂商的不同产线受建设时间、技术优化程度及规模等多重因素影响,电池片成本呈现阶梯式分布。据 CPIA 统计,2019 年太阳能电池行业平均非硅成本约 0.31 元/w,而以第一梯队电池厂商通威、爱旭为例,通威 2019 年非硅成本 0.2-0.25 元/w,爱旭 2019 年 1~5 月销售的电池片非硅成本仅为 0.253 元/W,相比尾部厂商产能具备明显的成本竞争力。先进产能争夺有望驱动新一轮扩产周期:从 CPIA 公布的太阳能电池片产能利用率来看,2019 年年产能>2GW 的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在 70%~90%之间,年产能在 1~2GW 的企业产能利用率在 45%~80%之间,而年产能低于 1GW 的企业,产能利用率则在 40%~70%之间。我们预计,在电池片价格长期下行的趋势下,不同产能的利用率将依旧分化,头部企业先进产能更具成本优势,产能利用率有望维持高位,而尾部企业的落后产能则将面临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位而被淘汰的困境。我们认为,未来电池厂商所掌握的高效先进产能规模将决定其在光伏平价时代的竞争优势,现存企业将围绕高效产能规模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故而有资金实力的企业有望加速扩产,而后来者由于“历史产能包袱”较少,有望凭借先进产能布局快速追赶,太阳能电池环节有望迎来扩产浪潮。我们采用 PV Infolink 3 月公布的电池片成本数据,测算单晶 PERC 新产线的非硅成本已降至 0.3 元/w 以下。我们预计,新扩产能非硅成本在 0.3 元/w 以下方具备成本竞争力,而在产业链价格长期下行的背景之下,随着平价的到来,现有低成本产能实则面临一定缺口。2、TOPCon:量产效率再获突破,成本仍需进一步下降 针对 TOPCon 电池,林洋能源、苏州腾晖、鸿禧能源均有 GW 级项目规划。由于与 PERC 产线的兼容性更高,通威已在新的扩产规划中也针对 TOPCon 技术路线的可能性进行了考虑。设备方面,TOPCon 技术主要在原有产线上增加了沉积设备、硼扩设备及湿法刻蚀设备,三类设备均已实现了较高的国产化程度。当前技术路线中,隧穿氧化物及多晶硅沉积主要采用 LPCVD 设备,国产设备已较为成熟,捷佳伟创、北方华创、拉普拉斯等国内厂商等均可提供,此外,PEALD 设备无锡微导已实现量产。硼扩设备方面,北方华创、捷佳伟创等国内厂商可提供。目前 TOPCon 产线单 GW 投资约为 3~3.5 亿元。3、HJT:期待设备国产化,打开需求空间 HJT 产线全部采用进口设备,单 GW 投资约 10 亿元,若全部采用国产设备可降至 5~6 亿元亿元左右,目前已有国产设备在电池厂商中试线上试用,若未来 HJT 量产工艺和国产设备逐步成熟,可带动 HJT 产线投资成本进一步下降,提升电池产线 IRR,进而提高下游投资积极性。在 HJT 四道工序中,国产设备均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制绒清洗环节,捷佳伟创已开发出用于 HJT 的制绒清洗设备;非晶硅沉积环节设备国产化程度相对较低,但理想能源、苏州迈为、讯立光电、精曜科技、钧石等国产厂商通过自主研发已实现这一环节设备的成功开发,正稳步推进薄膜沉积设备的国产化;TCO 制备环节,钧石、捷佳伟创已有相应产品开发;金属化环节,异质结丝网印刷设备相比于 PERC 的差别在于由于异质结采用低温工艺,需在低温下进行烘干和固化,印刷速度相对较低,降低了设备性能,且烘干时间延长,需采用与传统电池设计不同的烘箱,异质结丝网印刷设备国外厂商以 Baccini、Micro-tec 为主,国内迈为、捷佳伟创、科隆威等均有布局。(三)相关公司(详见报告原文)1、晶盛机电:技术领先的国产光伏及半导体硅片设备龙头 2、迈为股份:丝印设备龙头,布局 HJT 设备打开更大成长空间3、捷佳伟创:产品体系日益丰富,有望受益光伏扩产及技术迭代二、锂电设备:汽车电动化时代来临,锂电设备产业链迎来黄金发展期(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步入健康发展阶段 我国已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市场。2009 年,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四部委联合开展了节能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确定 13 个城市作为国家首批试点城市,并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给予一定的补贴。此后数年在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的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高速发展。2011-2019 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 0.82 万辆提升至 120.6 万辆。2019 年受补贴下降影响,销量同比下降 4%,但过去五年年复合增速达到 74%。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动能有望逐步由补贴推动向需求拉动转换。 双积分政策有望继续完善,推动产业提质提效。2017 年 9 月 28 日,工信部颁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通过双积分方式带动车企加快新能源汽车布局。2019 年 7 月和 9 月,工信部等有关部门针对双积分政策调整出具两版征求意见稿,有望进一步完善双积分制度,促进产业提质提效。 补贴逐步退坡,产业逐步步入需求拉动增长阶段。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于 2015年 5 月联合发布的《关于 2016-2020 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自 2017年开始逐渐退坡,至 2020 年完全退出。自 2017 年补贴逐步退坡以来,车企开始更加注重新能源汽车新车型的推出及性能优化,以促进终端消费者的接受度提升,挖掘需求潜力,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持续优化。2019 年在补贴大幅退坡后,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出现首次下滑,但长期而言,补贴的逐步退出有望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健康发展,逐步打开由需求主导的长期增量空间。 发展规划路线清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有大幅提升空间:2019 年 12 月 3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 25%左右。而 2019 年这一占比仅为 4.68%,未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有大幅提升空间。(二)欧洲各国相继颁布禁售燃油车时间表,为电动化进程辟路 欧洲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政策在欧洲汽车电动化的进程当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欧盟素来重视环保方面的措施,提出 2025 年之前欧盟内电动车销量目标达到所有汽车销量的 20%。另一方面,欧盟内的各国积极相应,纷纷提出禁售燃油车的时间表。燃油车碳排放政策标准愈发严苛。2019 年 4 月,欧盟正式通过新的碳排放标准。欧洲境内汽车碳排放标准将在之前2021 年的标准的基础上继续下降,2025 年碳排放标准降至 80.75g/km,2030 年碳排放标准降至 59.375g/km。欧洲新能源汽车补贴继续加码,刺激新能源汽车销量。2019 以来,欧洲各国积极继续调整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补贴方面的政策,以刺激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之前提出的燃油车禁售时间的目标。(三)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视角测算锂电设备需求,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速有望达到 10%-28%;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长。2019 年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 71GWh,同比增长 9.2%,过去四年复合增速 32.1%。据 SNE Research 统计,2019 年全球锂离子动力电池出货量 116.6GWh,同比增长 16.6%。目前全球主要动力电池厂商包括 LG、松下、三星、SK 创新、Northvolt 等海外龙头,以及宁德时代、比亚迪、孚能科技、国轩高科等国内厂商。我们根据产业链调研了解到:2018 年,全球动力电池产能 154GWH,其中中国 90GWH、日本 38GWH、韩国 26GWH;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 93GWH,其中中国厂商 57GWH、日本厂商 27GWH、韩国厂商 12GWH。动力电池需求持续提升,电池厂商持续加码产能扩产。2020 年 2 月 27 日,宁德时代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为此前公告的湖西扩建项目、江苏溧阳三期项目、四川宜宾一期项目募集资金,合计扩产 52GWH,同时新增车里湾项目,投资约 100 亿元,用于车里湾项目的建设。除宁德时代外,比亚迪、LG 化学、三星 SDI、SK 创新、Northvolt等全球一线电池厂商也将陆续扩大自身动力电池产能。我们测算,在不同乐观/悲观程度的情况下,为满足全球新能源汽车生产,2019-2025 年,锂电设备需求年复合增速有望达到 10.2%-28.0%,中性假设下年复合增速 18.9%,锂电设备行业未来五年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四)相关公司(详见报告原文)1.赢合科技:锂电设备领军企业,打造自动化平台型公司可期2. 先导智能:锂电设备龙头,从国内龙头迈向全球拓展3. 杭可科技:锂电后道设备优质公司三、半导体设备:半导体供应链自主可控是长期趋势,看好国产设备广阔发展前景(一)大基金二期开展实质性投资,设备端迎发展良机 大基金二期相比一期规模更加提升,有望带动更高强度投资:大基金一期注册资本 987.2 亿元,共募集资金 1387 亿元,于 2018 年投资完毕,撬动地方基金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5145 亿元,主要投向 IC 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领域。2019 年 10 月 22 日,国家大基金二期注册成立,注册资本 2041.5 亿元,考虑到二期投资对地方及相关股权基金投资的拉动作用,二期有望带动超万亿投资。大基金二期将重点支持国产装备与材料的发展:大基金总裁丁文武先生曾在去年半导体集成电路零部件峰会上表示,大基金二期将从三方面重点支持国产设备与材料发展:1)将对在刻蚀机、薄膜设备、测试设备和清洗设备等领域已布局的企业保持高强度的持续支持;2)加快光刻机、化学机械研磨设备等核心设备以及关键零部件的投资布局,填补国产工艺设备空白;3)督促制造企业提高国产装备验证及采购比例,为更多国产设备、材料提供工艺验证条件。大基金二期已开展实质性投资,后续投资值得期待:大基金二期首个投资项目紫光展锐项目于 4 月完成签署,大基金二期向紫光展锐注资 22.5 亿元。我们预计后续投资有望陆续启动,带动国产设备及材料实现积极发展。(二)疫情影响渐消,海外龙头预期乐观 半导体新一轮景气周期开启,有望拉动芯片产能扩张:2020 年 4 月,北美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出货额 22.62 亿美元,同比增长 17.20%,连续 7 个月转正,半导体行业景气呈现持续向上趋势。我们认为,5G 周期启动,终端设备数量的大幅增长和单台设备半导体含量的大幅提升的趋势将刺激芯片制造需求的进一步释放,进而驱动新一轮芯片产能扩张。据 Gartner 预计,2018-2023 年全球晶圆及存储芯片产能复合增速有望达到 4.42%。台积电一季度超预期增长,先进制程需求强劲:台积电 2020 年一季度实现营收 3106 亿新台币,同比增长 42%,实现净利润 1169.9 亿新台币,同比大幅增长 90.6%。受疫情影响,智能手机芯片一季度增速同比下滑 9%,占总营收的49%。HPC 高性能计算板块受益于远程办公的普及以及 5G 网络建设的推进,同比增长 3%,占总营收的 30%,有望成为下半年重要驱动力。7nm 先进制程产品一季度营收占比达到 35%。5nm 良率爬坡正在按计划进行,预计全年将贡献 10%的营收。中芯国际营收逐季改善,二季度指引积极,资本开支计划进一步上调:中芯国际一季度营收 9.05 亿美元,环比增长7.8%,同比增长 35.3%,单季度营收创历史新高。净利润 6420 万美元,同比增长 422.8%。二季度指引收入环比增长 3%~5%,毛利率落于 26%~28%的区间范围。受摄像头、电源管理、指纹识别、特殊存储等相关应用需求强劲带动,公司成熟工艺平台产能满载。同时,公司持续拓展通讯、手机、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先进工艺研发与业务进展顺利,一季度 14nm 营收占比达到 1.3%。公司计划将 2020 年资本开支由 32 亿美元上调至 43 亿美元,用于上海 300mm 晶圆厂扩产以及成熟工艺生产线。ASML2020 年 Q1 订单强劲增长,2020 年 EUV 光刻机交付目标 35 台:从终端需求看,5G、AI、高性能计算等逻辑客户需求强劲,虚拟学习、在线办公驱动数据中心、笔记本以及通讯基础设备需求向好。ASML 2020 年一季度实现营收 24.4 亿欧元,同比增长 9.5%,实现净利润 3.9 亿欧元,同比增长 9.9%。设备业务中,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营收占比 49%,逻辑芯片应用占比 73%,EUV 出货 2 台。订单方面,一季度订单 30.85 亿美元,环比上季度提升 28.4%,其中 EUV 光刻设备订单 11 台,合计 15.4 亿美元。因疫情不确定性,公司取消了二季度指引。全年来看,公司仍维持今年 35 台 EUV 系统的交付目标。AMAT 二季度同比增长,订单量保持增长,全年指引乐观:AMAT 二季度实现营收 39.5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8%,实现净利润 7.5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3.4%。从地区来看,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营收占比达到 29%,为公司主要创收地区。订单方面,二季度公司半导体订单增长强劲,但受疫情影响出现了较多的积压。从客户反馈来看,公司预计三季度能够保持高个位数的增长,全年仍能够保持两位数的增速。LAM Research 一季度营收同比微增:云端及企业级需求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消费市场的疲软,Lam Research一季度实现营收 25.04 亿美元,同比增长 2.6%,中国大陆地区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占比 32%。受疫情因素影响,一季度收入低于此前指引。Lam Research 预测今年中国大陆地区的需求仍会有不错的增长,2020 年中国大陆地区相比去年或将进一步增加 20 到 30 亿美元用于半导体设备的支出。(三)国内晶圆/存储产线项目捷报频传,设备国产替代进程有望提速 本土晶圆/存储厂捷报频传,未来产能建设有望加快:2019 年长鑫存储 12 寸 DRAM 生产线宣布投产,武汉新芯二期扩产顺利投产,粤芯半导体第一阶段生产线正式投产、万国半导体开始小批量生产 12 寸晶圆、时代芯存建成国内首条 PCRAM 后道生产线并投产、燕东微电子 8 寸生产线投片;2020 年 1 月华虹无锡首批功率器件晶圆投片、中芯南方厂正式投产,建成国内首条 14nm 生产线;2019 年 12 月,积塔半导体特色工艺生产线正式搬入主设备,2020 年 2月进行设备调试安装。投产进度加快,意味着本土厂商技术成熟度、量产稳定性正逐步提升。本土晶圆、存储厂强势崛起,对供应链国产化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设备国产替代进程有望提速。1、北方华创:产品品类丰富,竞争力持续提升,有望深度受益国产替代浪潮 2、中微公司:我国刻蚀设备龙头,对外投资进一步扩张业务版图3、盛美股份:半导体清洗设备龙头,持续推进产品升级迭代兑现成长4、至纯科技:致力于服务半导体晶圆厂全生命周期5、华峰测控:国产测试设备龙头,进军 SoC 测试领域打开更大成长空间6、长川科技:内生+外延,产品矩阵及客户资源不断丰富7、汉钟精机:螺杆工艺流体专家,半导体真空产品有望迎来收获期四、面板设备:国产 OLED 面板产能释放,设备公司有望受益(一)OLED 趋势渐立,国产面板厂商扩产,设备厂迎进口替代机遇 OLED 渗透率逐年提升,未来有望成主流。2019 年 OLED 手机屏出货量约 4.65 亿片,占总出货量比重约 25%,维持了此前持续上升的态势。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我国 2019 年新上市的手机约 38%使用了 OLED 屏幕,对比 2018年上升 11%。预计 2020 年 OLED 智能手机销量将突破 6 亿台,同比增长 46%。在主流手机厂商中,三星 OLED 渗透率将超七成,苹果、OPPO 和 VIVO 将在五成左右,而华为和小米则为三成左右。除了近期发布的三星 S20、华为Mate Xs、小米 10 等旗舰机型清一色地采用了 OLED 显示屏之外,2019 年发布的华为 Nova5、小米 cc9、VIVO Z5等中端机型也搭载了 OLED 屏幕。目前影响 OLED 推广的因素主要是成本,未来随着生产成本的下降,OLED 显示屏有望进一步向中端机型渗透,并成为智能手机显示屏的主流。进口替代进程加速,国产面板有望崛起。近期国产 OLED 面板企业接连拿下大单,获得了苹果、华为和小米等主流智能手机厂商的认可。IHS 数据显示,在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前五名中,中国厂商已占三席。虽然在 OLED 领域三星显示仍然独占鳌头,但在 17-19 年间其市占率已由 96.5%下降至 84.4%,其中大部分流失份额被京东方、和辉光电、维信诺、天马等国产厂商抢占。DSCC 预测,国产 OLED 面板 2020 市场份额将达到 33%,并在随后的两年保持高速增长,市占率有望达到五成左右,与韩国面板厂商分庭抗礼。模组段大单落地,自主设备迎来突破。受益于国产面板企业的加速布局,设备厂商重大订单不断落地。在自主化程度较高的检测设备方面,精测电子与京东方的订单额从 2017 年的 5.6 亿增加到 2019 年的 9.94 亿。而在韩国厂商占据主导的贴合设备领域,国产设备厂商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劲拓股份的贴合机、上下覆膜机等设备在 2019 年与京东方共计签署了价值 1.91 亿的合同;联得装备的产品则先后进入了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国产面板厂商,合计中标设备超过 30 台,其中仅京东方的订单总额就达到了 3.35 亿元。根据我们测算,未来模组段设备的市场空间约为 272.48亿元,借助 OLED 持续渗透趋势和国产面板发展东风,模组段设备国产化程度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二)相关公司(详见报告原文)1、精测电子:面板检测设备龙头,半导体设备有所突破 2、华兴源创:领先的面板检测设备企业,向半导体领域进军3、联得装备:取得京东方 OLED 设备大单,进入景气向上阶段 4、智云股份:子公司鑫三力面板设备技术领先,获小米入股5、易天股份:模组段偏光片贴附设备领先企业,关注进口替代趋势 五、检测服务:空间广阔龙头公司持续成长(一)驱动因素常态化,需求空间持续增长检测服务覆盖个人生活、经济商务、公共事务的方方面面,行业整体受到 QSHE 推动,是一个稳定成长的行业:检测服务需求具有连续性,下游广泛且高度分散,涉及到基础能源、工业制造、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工程建筑、公共事务等多个行业,受到各行各业对质量、安全、健康、环保的要求持续提升带动,检测行业需求呈现每年稳定增长趋势。第三方检测作为独立行业发展壮大:第三方检测又称公正检验检测,指两个相互联系的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第三方既可以是和两个主体有联系, 又可以是独立于两个主体之外的处于买卖利益之外的第三方, 以公正、权威的非当事人身份, 根据有关法律、标准或合同所进行的商品检验检测活动。第三方检测的优势在于,实验室外包可以节约生产商在检测实验室、设备和人员配置上的开支,使生产商更加聚焦主业,减少资金占用,同时第三方检测供应商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能够提供更加专业的高质量检测认证服务。此外,由于第三方检测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其出具的检测报告能够获得采购方和生产商的共同认可,避免了重复检测和互认困难带来的资源浪费。2018 年检测行业需求 2810 亿元,同比保持两位数增速增长。《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十三五”末我国检验检测服务也营业总收入要达到 3000 亿元。我们假设未来几年我国检测行业市场空间保持 10%的增速增长,则 2025 年,检测行业需求规模料将超过 5000 亿元。根据中国认监委统计数据来看,过去三年我国细分检测业务中,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环保与环境监测、食品检测等细分检测业务需求占比最高。其中,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环保与环境监测、特种设备、电子电器、机动车检验(安检、环检、综检)、机械(含汽车)、计量校准、材料测试市场需求均达到接近 20%或 20%以上增长。(二)相关公司(略)1.华测检测:民营检测龙头迈向全球拓展2. 广电计量:优质第三方检测公司掘金广阔检测认证市场六、工程机械:景气度持续,关注核心零部件进口替代加速(一)3 月份以来销售持续火爆,景气度持续 国内挖机销量超预期。2020 年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工程施工进度有所放缓和延迟,工程机械销售也同比下降,销售旺季向后延迟,一季度整体销售挖掘机械产品 68630台,同比下降8.2%,其中国内市场销量 61277台,同比降低 11.6%,出口 7353 台,同比涨幅 34.9%。3 月下旬以来,随着逆周期调节加码,工程机械市场迅速回暖,3 月单月挖机销量达到 49408 台,同比涨幅 11.6%,4 月单月销量达到 45426 台,同比涨幅 59.89%, 5 月单月销量达到 31744 台,同比涨幅 68% 。(二)竞争格局:挖机国产化率进一步提升,起重机泵车呈寡头格局 近 15 年来,挖掘机市场竞争格局变化非常大,基本体现为两个趋势:集中度提升和进口替代。趋势一:集中度提升。 中国挖掘机市场集中度经历了从高度集中到逐渐分散到在集中的过程。从历史数据看,2007 年是市场集中度最高的一年,行业前三占比 63%、行业前五占比 79%,当年行业前五为斗山、小松、日立、卡特、现代,均为外资品牌。2012 年是市场集中度最低的一年,CR3=29%,CR5=43%。2019 年 CR3=52.25%,CR5=66.47%,行业前五为三一重工(25.77%)、徐挖(14.12%)、卡特彼勒(12.35%)、柳工(7.31%)、斗山(6.90%)。趋势二:国产品牌份额提升。(三)海外供应链受疫情影响,国产借机突围 挖机进口零部件主要集中在发动机和液压件,国产品牌挖掘机发动机主要采购自日本和美国,主要采购品牌有五十铃、三菱、洋马、康明斯等。挖掘机液压泵阀常年被日本品牌川崎和德国品牌垄断,近年来国产品牌恒立液压、艾迪精密等取得突破,在受新冠疫情影响海外供应链受阻的背景下,国产液压泵阀有望进口替代提速。起重机和泵车的进口零部件主要集中在发动机和底盘。发动机主要采购奔驰、康明斯等国外品牌,潍柴发动机在起重机和泵车上应用的份额提升。1、三一重工:逆周期调节发力利好工程机械,龙头公司强者恒强 2、恒立液压:关注液压泵阀的加速进口替代趋势3、中联重科:传统产品巩固优势,新产品后来居上4、徐工机械:起重机龙头,关注混改落地5、浙江鼎力:高空作业平台龙头,新产品放量有望打开市场空间6、艾迪精密:破碎锤龙头,液压泵阀进入主机厂供应体系 7、建设机械:塔机租赁龙头,开启扩张步伐8、柳工:土方机械弹性标的,积极推进全球化战略七、轨交装备:逆周期调节铁路投资上调,新基建拉动城轨处于增量阶段高铁 2019-2020 年新增通车里程维持高位,动车组缺口进一步扩大,短期看 2020 年有望迎来设备交付弹性之年,长期关注存量市场。2019 年高铁投产新线 5474 公里,未来三年(2020-2022 年)高铁平均通车里程超过 4000 公里,仍然处于高位。按照保守假设 0.8 辆/公里的配车密度,则未来三年需新增动车组 1212 组,平均每年 404 组。其中,2020 年为补缺口(交付推迟的 CR300)叠加通车增长,或为弹性最高的一年。城轨发展潜力大,仍为增量市场。从我国人口布局来看,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潜力巨大。截至 2019 年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为 5761 公里,其中地铁 4354 公里,远期规划城市轨道交通里程达 3.5 万公里,其中地铁 2.7 万公里。按目前项目进展情况,十四五新增运营里程相比十三五将再上一个台阶,城轨市场仍处于增量阶段。(一)逆周期调节铁路投资上调,通车高峰动车组采购有望迎弹性年 逆周期调节铁路投资上调。2014 年铁路投资经历两轮上调,从 6657 亿上调至 8088 亿,自此我国铁路投资稳定在 8000亿元左右已 6 年时间,较之前的 6000 亿上下的投资规模上了一个台阶。2020 年受疫情影响经济承压,逆周期调节有必要发力,从历史来看铁路投资扮演重要角色。纵观过去 10 年历史,基建投资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到其“稳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而基建的各个细分领域来看,投资增速中铁路的增速启动明显强于其他领域。5 月 22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 1000亿元。1000 亿新增资本金有望撬动杠杆,带来 1695 亿-5000 亿的投资增量。铁路项目要求最低资本金比例为 20%,新增 1000 亿建设资本金最多对应新增 5000 亿投资。实操中铁路项目资本金比例较高,约为六成,国铁集团和地方政府各承担约一半的资本金。根据国家发改委 2019 年至今所批复的铁路项目资金来源统计,资本金在项目总投资中所占比重约为 59%,而资本金中国铁集团出资约 52%,地方政府出资 48%。按照资本金占比 59%计算,新增 1000亿建设资本金对应 1695 亿新增投资。通车高峰动车组有望迎弹性年。2019 年投产高铁新线 5474 公里,截至 2019 年底高铁运营里程为 35378 公里。由于2019 年是动车组采招小年,截至 2019 年底动车组保有量为 3665 组,车辆密度为 0.83 辆/公里,低于近三年平均水平 0.9 辆/公里,车辆缺口进一步扩大。2020 年预计通车里程继续维持高位,叠加新车型 250 公里的复兴号标准动车组的推出,预计 2020 年为动车组需求大年。远期来看,高铁新增通车里程逐步下降,但存量依然保持增长,催生庞大的后市场需求。按照中长期铁路发展规划,十四五新增高铁运营里程 8000 公里,十五五新增 7000 公里。随着通车里程数的增长,各类轨交车辆保有量均屡创新高,创造存量市场需求。预计到 2020 年,动车组保有量将接近 4000 组,机车保有量超过 2.2 万台,客车保有量超过 4.8 万辆,货车保有量超过 90 万辆;到 2025 年,动车组保有量将超过 5000 组,机车保有量 2.6 万辆,客车保有量 5 万辆,货车保有量超过 110 万辆。庞大的车辆保有量孕育广阔的零部件市场机会,随着车辆进入大修期,后市场空间将远大于新造需求。据测算,能够进入投资视野(目前上市公司业务涉及的产品以及布局产品)的高铁零部件年市场空间超过 300 亿。(二)城轨产业链创造万亿级别市场,成为基建新风口 近年来城轨投资额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逐年攀升。2013-2019 年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完成额逐年提升,年投资额分别达到 2165 亿、2899 亿、3683 亿、3847 亿、4762 亿、5470 亿、5959 亿元。2013 年至 2019 年复合增长率达 18.38%。近期政策利好频现,审批节奏加速,专项债提供资金支持,预期 2020 年城市轨道交通投资额将继续稳步提升,同比增速维持两位数。且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仍处于增量阶段,未来投资额有望继续攀升,十四五期间年投资额有望突破万亿。2020-2021 年为地铁通车高峰。根据自下而上的线路梳理,我们预计 2020 年新增通车里程 1413 公里,2021 年新增通车里程 1751 公里,同比增速分别达到 69.55%、23.90%。城轨远期规划达 3.5 万公里,发展空间广阔。截至 2019 年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为 6730.27 公里,其中地铁 5187.02 公里,远期规划城市轨道交通里程达 3.5 万公里,其中地铁 2.7 万公里,且随着各个地方政府新的规划出台,远期里程将进一步提升。短期通车+长期运维,产业链中下游受益。轨道交通从规划建设到运营主要包括六个阶段:规划设计、征地拆迁、站前土建工程、站后机电工程、车辆购置及运营。随着通车里程持续增长,与通车相关的车辆购置及站后机电设备板块受益弹性大。维保市场随运营里程数增长而增长,且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应用,系统维保有望提升服务附加量。1、中国中车:轨交装备行业龙头,估值见底有望反弹 2、中国通号:轨交控制系统龙头,2020 有望受益行业发展3、中铁工业:盾构机龙头受益城轨市场复苏,新签订单延续增长态势4、华铁股份:动车组领域弹性标的,轨交零部件资源整合者5、交控科技:城轨领域弹性标的,CBTC 信号系统国产化先行者八、机器人自动化:机器换人持续渗透,国产替代大有可为(一)机器换人趋势依旧,未来千亿级市场蓄势待发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加速推动“机器人换人”的趋势。中国过去几十年保持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口红利。由于人口数量巨大带来劳动力成本较为低廉,因此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但随着中国逐渐迈入老龄化,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快速消失,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从劳动力人口结构上来看,我国 15-64 岁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比自 2009 年以来逐年下降,2018 年为 71.2%,较 2017 年下降了 0.62%。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指出我国在自 2020 年后十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年均减少 790 万人,未来降幅将继续增加。从制造业人力成本角度来看,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不断提高,截至 2018 年,制造业员工平均年薪达到了 72088 元,同比增长 11.85%,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劳动力人口的快速下降与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对制造企业的生存产生严重威胁,倒逼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 IFR 公布的数据,2018 年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制造业员工拥有的机器人数量)最高的是国家是新加坡,达到 831 台/万人,其次是韩国,达到 774 台/万人,德国、日本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密度也均在 200 台/万人以上。而中国是 140 台/万人,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对标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中国制造 2025》国家战略的稳步实施,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将逐步加快,机器人密度将大幅增加,假设达到日本的水平,则我国工业机器人是一个千亿级别的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根据 IFR 公布的工业机器人销量数据,2018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 15.4 万台,同比增加 10.66%,同比略微减少1.37%,销售额 54.2 亿美元(378 亿人民币)。近几年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贡献了超过30%的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而国内市场销量增长迅速,从 2001 年的 700 台,到 2018 年的 15.4 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37.3%。根据 IFR 的数据,2014 年和 2018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分别为 22.9 万台和 4.22 万台,对应的销售额分别为 107和 165 亿美元,由此可以计算出工业机器人平均售价由 2014 年的 4.7 万美元/台下降到了 2018 年的 3.9 万美元/台,下降幅度为 16.2%。在平均售价不断降低的同时,机器人的使用性能却在不断上升。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机器换人具备极大的吸引力。(二)技术进步,国产化率有望提升 国内产业链逐步完善,此轮行业复苏将伴随着国产化率的提升。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仅为 28%,产业链环节中 70%以上的减速器市场、伺服电机市场、控制系统市场以及 5 本体市场被海外品牌占据。从应用行业看,国产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也主要集中在码垛、上下料以及搬运等相对低端的领域。国产机器人企业逐步加强技术研发及创新实力,随着我国机器人市场不断扩大,部分企业以下游的系统集成作为切入点,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开展中上游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内外技术差距不断缩小。未来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加强,国产化率有望逐步提升。1、埃斯顿:全产业链布局的国产机器人龙头,核心优势突出 2、拓斯达: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商,大客户战略成果显著3、机器人:国产机器人领先企业,布局智能制造多点开花4、哈工智能:汽车智能焊装领域龙头,布局机器人全产业链未来可期 5、新时达:电梯电气控制领域龙头企业,布局工业自动化打造国产机器人领先品牌……(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创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贵人迷

2019年机械专业国内高校三强及就业前景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会议提出,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先进制造是工业中创新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也是价值链上高利润、高附加值的领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为重要的抓手之一。所以,作为制造业基础的机械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真的是不言而喻。机械专业是大多数理工类高校都开设的专业。根据相关专家预测,我国大型工业机械正在复苏,越来越多的大型机械设备与精密仪器的加工设计开始出现,所以社会企业对机械设计及管理的人才越来越需求,加上机械相关行业就业后福利待遇很好,也有着向其他方向发展的可能,所以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准备报考大学机械专业。国内高校机械专业主要包括机械的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工程、工业工程等,和电气自动化专业一起并称为最强工科。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全国共有132所开设机械工程专业的大学参与了2017-2018机械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清华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第三的是上海交通大学。但是在软科公布的2018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在机械工程方面,第一名不是大家公认的机械老大哥清华,而是西安交通大学。“北清华、南交大”,交通大学历史上曾与清华大学齐名,是中国早期最富声望的理工院校之一,素有“东方麻省理工学院”之称,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在众多985高校中,西安交通大学机械专业实力超强,在软科公布的世界排名仅次剑桥大学,位列世界第二!软科大学排行,是上海交大的一个项目,话不多说,看一看上海交大的排名。上海交大机械专业在国际排名排第九,国内排第三。可以说软科大学排名并没有偏袒自己,并没有像武书连一样直接把浙大排到第一,这个是值得肯定的。其他的学校,我个人感觉都是比较客观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国内机械最强势的985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教育可以追渠道1913年的电器机械科,历史相当的悠久,在当时,机械与电气并非今天这样分的相当清楚,著名的两院院士谢友柏就为该校校友。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学校的机械工程教育可以说是中国机械工程发展历程的缩影。按照近年来的大学排名可以发现,西安交通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实力目前居于西北五省大学中的第一名,名副其实的西北第一,甚至超过了根深蒂固的兰州大学这所老牌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一流学科数量居西北第一,其中机械工程学院有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点和7个硕士点),覆盖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设计学等7个专业,并设有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西安交大的机械学院在摩擦学与转子动力学、机械故障诊断、高速高精加工与装备、3D打印、MEMS传感器、微纳制造及生物制造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再看清华大学众所周知,清华大学学校是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主要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1个学科门类。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培育和凝聚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高端人才,也因此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始建于1932年,其前身为清华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学系,是清华最早成立的工科系之一。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包括:微纳机械科学与技术、摩擦学与表面工程、机械设计与多学科优化技术、现代制造与加工技术、机械电子技术、生物制造技术、成形制造理论及计算机模拟仿真、成形制造过程控制及自动化、快速原型制造与激光加工、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等。一流的师资培育一流的学生。清华机械系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素质”的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清华毕业生既可以到国家制造业的主流企业中,成为兴业之士,也可以到学术机构,成为学术骨干,还可以到国家政府机关,成为治国英才。欢迎同学们报考清华。上海交通大学虽然说在近代中国的高校拆分的过程中,原有的交通大学一分为二,实力上大打折扣,但是在原交通大学的旧址上重新发展壮大起来的上海交通大学,在不断的发展。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溯于1913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设立的电气机械科,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发展史上,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第一台自动扶梯等等。更为引以自豪的是,新中国的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架超音速民航客机……许多都是在学院校友的主持和直接参与下完成的,在1999年国务院表彰的两弹一星功臣中,钱学森、王希季等均毕业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以创建世界知名学院为奋斗目标,综合实力得到快速提升。“疯了老陈",用内容影响世界!

彗星日

严峻的现实!机械专业的毕业生,不是已经转行,就是在转行的路上

一提到机械专业,很多人想到的是机械专业就业率高,基本上各个工业领域都会用到机械,因此会招收大量机械专业的学生。可是,对于学机械的毕业生来说,却存在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大多数机械专业的毕业生,不是已经转行,就是在转行的路上。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只知道机械专业的就业率高,但同时机械专业的就业满意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各个专业倒数的。为何机械专业的考生转行率这么高第一,机械专业的要求高,薪水低,对于一般二三本毕业的机械专业学生来说,刚入职的机械厂也就是说两三千的薪资,而且涨幅很慢。但是对于机械毕业生的要求很高,各种机床操作、图纸绘制需要极度精确,因此需要毕业生扎实的基本功。培养一个高级机械工程师,需要至少10年时间,但是工资却不一定能过万元。因此,在这个现实面前,很多人选择转行。第二,机械就业环境差,机械厂一般都在远离市区的的郊区,与外界隔绝。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三点一线的生活太枯燥。最后,机械专业的地位低,在发展上以及婚姻上,会有巨大的落差感。有人说,给机械专业的介绍对象,一般是本厂的女员工,想要找到教师、医生、律师这样职业的对象,几乎不可能。小伙伴们,对于机械行业有何看法,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