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这些北大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完成了关键一步!好叶

这些北大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完成了关键一步!

近日,北大物理学院光学所的18位博士生在线完成了毕业论文预答辩工作受到疫情影响北大今年的博士生预答辩工作也显得格外特殊虽然北京大学已经线上开学月余但博士生和导师们无法在实验室、会议室碰面仍然困扰着大家为了保证今年应届博士毕业工作顺利身处五湖四海的博士毕业班同学和导师们都想办法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克服距离带来的重重挑战解决数据材料等诸多问题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关键一步线上答辩会:我准备好啦博士生预答辩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防疫教学两手抓,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现代光学所三月如期举办了远程视频博士毕业生预答辩会。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和临床协调,顺利完成了线上预答辩。答辩前答辩秘书提前10天通知提前测试视频软件同学们和导师远程试讲、修改报告答辩当天导师学生登录网络打开视频会议软件调试麦克风、摄像头准备屏幕共享答辩开始!虽然博士预答辩会从会议室搬到了线上,但是要求始终如一的严格,博士预答辩分为四个小组进行,各指导委员会成员全体参加了会议,对每位毕业生研究工作系统性和创新性,论文结构和内容等认真审核。视频会议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议效果,主持人根据现场情况协调安排。答辩学生报告时,答辩人打开摄像头,使答辩显得更正式,又增加了现场感。同时,关闭其他人员的麦克风避免干。答辩期间如遇卡顿,提示旁听人员关闭摄像头,答辩人重新进入解决卡顿现象。在光学所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场特殊的线上预答辩会得以圆满结束。克服困难线上开学,居家上课的我们想必都想念过宿舍里成摞的文献和参考书都怀念过图书馆丰富的馆藏都惦记着学校高速的校园网而对于毕业班研究生而言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办公室电脑里的资料更是毕业征程上的不可或缺面对从家到学校遥远的距离机智的老师和学生们是这样解决的光学所博士生曹启韬主要研究非线性光学微腔中对称性破缺,包括回音壁微腔光场手征自发对称破缺研究、自发手征对称性破缺微腔激光、微腔表面对称破缺诱导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等。在上述领域已取得多个重要的研究成果。疫情期间,他按照正常学习工作安排,每天坚持在家学习并进行博士论文撰写等工作。面对网络条件限制和资料查阅困难,他使用VPN远程连接实验室电脑,阅读文献并参与研究组内同学老师的学术讨论。博士生孙风潇主要开展在超导腔、腔光力、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系统中,对宏观量子态相干与纠缠的调控性质的理论研究。居家期间,孙风潇远程连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服务器,进行计算和数据处理工作,以解决家用电脑配置运行速度不够快、无法运行大量的计算程序的问题。光学所博士生王非凡刚刚结束在美国的半年交流,居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和导师面对面讨论交流的缺少,使得她一时间手足无措。其导师得知这一情况,每周和她讨论;实验室的同学们也通过学校的公共课平台和她交流,最终克服了毕业论文的总体结构构思上的困难。对毕业论文规划较晚的同学,不能返校导致对毕业论文影响颇大。博士生韩猛在导师的帮助下,远程登陆学校电脑,阅读和使用里面的资料数据。同时,导师一直与韩猛保持深入交流并对其论文提出了很多重要的修改意见。同学们更是伸出援手,同样今年毕业的博士生靳剑钊和王慕雪还无私地向韩猛分享了latex模板,助论文写作一臂之力。不同以往的毕业季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多地发生后学校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保障预毕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有序平稳开展全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了在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培养及预毕业生工作方面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学校及时发布《关于疫情防控期间预计7月毕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面审查(即预答辩)组织工作的通知》指导各院系开展预毕业研究生在线预答辩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采取视频答辩和在线审议的方式,顺利完成了2020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工作。为了做好线上预答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立预答辩工作筹备小组,就答辩议程进行了多次沟通,并设计了预答辩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还预先进行了视频互动演练,并多次测试了平台功能和网络环境,最终保障预答辩会议顺利进行。首次采用在线预答辩,需要克服技术难点、保证工作重点,教育学院组建了视频会议技术支持小组,制作了考生、秘书和评委视频会议系统使用手册;成立了答辩秘书工作群组,并对在线秘书统一培训,重点演示了在线匿名投票方法,为预答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近日,教育学院已圆满完成预答辩9场37人次,主席主持、考生汇报、评委提问、匿名投票、秘书协调、技术小组幕后保障,所有工作有条不紊,效果堪比现场。经济学院春季学期首场线上学位论文全面审查于近日完成。会议历时3个多小时,一共有5名参加预答辩的博士生同学,按照事先规定好的顺序和流程,利用线上系统的共享功能,依次进行了PPT展示,答辩委员提问,最后由答辩委员会通过现场讨论,经由预答辩秘书形成了对参加预答辩的博士生同学的审查意见。“本次网络视频预答辩完全遵照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要求、标准和流程规范进行。”参加预答辩的经济学院博士生韩晨宇说,“参与此次网络视频答辩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在答辩过程中与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在线视频交流,感觉非常亲切,收获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感谢学院的精心组织,感谢各位老师和答辩秘书的辛勤工作,保证了此次预答辩的顺利完成。”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紧锣密鼓进行学位论文全面审查(即预答辩)工作预毕业研究生、导师、指导组成员多方联动,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视频预答辩程序严谨,步骤完备做好书面记录工作,严禁录音录像及时录入管理系统,做好备案工作关于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审批与学位审核工作安排的通知已于近日发布为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研究生深造和就业的影响保障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及时获得学位学校决定本学期毕业生的学位审核工作分两个批次开展将于7月3日和8月14日先后召开两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审议学位克服困难,接受挑战在此种特殊情况我们戮力同心、共克时艰相约那场毕业典礼

焦竑

人类历史上最牛的五篇博士论文

第五牛博士论文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连载四期。第四牛博士论文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实例:萨缪尔森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第三牛博士论文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说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一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A4的纸足以。不过我想德布罗意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不得不说两句:德布罗意幼年即失去双亲,被他的哥哥莫里斯公爵(也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手养大的,在他1924年的著名博士论文之前一年,德布罗意就已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至于博士论文是几页纸,这个我还没考证过。关于薛定谔:薛定谔多才多艺,会四种语言,出过诗集。另外他于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其中包括后来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所以,这帮牛人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那样传奇,也不能把其成功单纯归结为偶然的因素。第一牛博士论文以上例子虽然非常值得人敬佩,但是,最牛博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答辩及博士论文发表都应该是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甚至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大人物剑桥教授摩尔先生与维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语。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因为行文不够规范,而被学校的学位委员会拒绝,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叫《逻辑哲学导论》,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这部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书终于出版了,但是却遭到的是学生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继续,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以这样方式通过了。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学精彩推荐:历史学“百篇优博”出版、获奖与提名名单如何為您的博士或碩士論文選擇一個成功的研究題目?如何只用12周写一篇学术论文?▼

丘甚善之

博士发多少论文才有毕业资格?从40所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来看

读硕士和博士都需要发表论文来获得毕业论文答辩资格,这种论文被称为“资格论文”,但是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对于资格论文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硕士和博士对于资格论文的要求也不相同,硕士资格论文许多学校要求公开发表省级以上刊物就行,最严格的基本上也只要求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而博士则要求非常严格,大多数博士都被要求至少发表两篇核心期刊才能达到毕业要求,核心期刊是最低的,还要看发表的是SCI/EI还是国内的CSSSCI期刊,另外CSSCI中又分为来源期刊和扩展版期刊之分。资格论文这一规定在大学惯行了几十年的制度,尽管反对声不断,却愈演愈烈。从十几年前大学一般要求发表1~2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即有资格可能获得学位,到近几年大学普遍要求发表2~3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才有资格可能获得博士学位。发表资格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前置程序制度涉及学生、教师、大学、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四方主体,尽管学生、教师群体反对强烈,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沉默中立态度下,大学作为这一制度的获益者理所当然地大力推行。毕竟从学术系统来说,衡量博士是否有毕业的资格就要其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虽然这逐渐变成一个僵化的指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最新的一期中发表了一篇《博士学位授予资格论文要求的法理分析 ——以40所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院校为例》的文章,这篇文章统计了40所大学法学博士的资格论文要求,具体如下:(注:表中C刊指CSSCI来源期刊,C集指CSSCI集刊,C扩指CSSCI扩展版。权威刊物、重要核心期刊、A级、B级,等等,均由学校具体规定。)从表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对论文篇数要求超过2篇,半数以上学校以CSSCI来源期刊等级作为资格论文考核的中心评价因子,40所大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差距巨大,排名第一的、发表资格论文难度最高的东南大学与排名末尾的、发表资格论文难度最低的中山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有很大差距。通过对比各院校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难易程度排行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8年公布的第四轮法学学科评估结果,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难度排名倒数的5所院校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南开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山大学,但这4所学校在2018年的法学学科评估结果分别为B+、A、A、B+,表现十分突出。可以得出结论: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要求难度高低与学校法学学科实力的强弱、教育质量好坏并不必然存在直接联系。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法学学科评估结果应当与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难易程度成正相关性,而目前部分院校法学博士生发表资格论文难度畸高,与其大学排名、学位含金量不成正比,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数据来源,部分选自:张颂昀 龚向和,博士学位授予资格论文要求的法理分析 ——以40所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院校为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年第8期

第四区

两女博士毕业论文高度雷同:同一专业、师出一人!

最近"论文抄袭报道专业户"澎湃新闻报道称,中国政法大学有俩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高度雷同。而且这俩女博士同一专业、师出一人。"师姐"张露藜的博士论文完成时间是2005年3月,"师妹"王海虹的博士论文完成时间是2006年3月,刚好相差一年。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这俩"师姐妹"的两篇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对象、正文、参考书目等部分都存在大面积"超高度"的雷同。很多段落近乎一字不差,什么段落里的标点都是一致的。以俩人论文第一章的"国家豁免的复杂性"部分的第一段为例,内容几乎是一模一样。张露藜论文内容截图王海虹论文内容截图同一专业、师出一人,又刚好是前后一年完成论文,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以老带新"么?或者叫"一脉相承"?前面人完成论文后面人直接享用?对此,有网友可能就会提出了,同一导师指导下从事同一课题的研究很正常呀,拿来做毕业论文也没啥问题。但关键是这俩人的重合度也忒高了吧,这哪叫研究同一课题呀?简直就是研究一次,完成一份论文,印两份出来各自使用了。所以,网友们纷纷把矛头指向其指导老师,认为出如此"放水"的博士学位论文,导师难辞其咎。澎湃新闻报道中提到,这两人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周忠海委托其妻子转告称,"没有这回事儿,这个情况也不存在。"呃,周教授这样的回应似乎难以服众呀。有网友认为05、06年的时候,查重机制有漏洞!从2007年开始,部分高校才要求硕士研究生论文和博士论文需要进行论文检测,检测合格后才允许论文答辩。2012年教育部颁布《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2014年颁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所以那时候有漏洞。但小知认为,这哪用得上查重机制呀?作为博导,难不成05年自己学生写的毕业论文,06年遇到同样的还能忘得一干二净?要么就是"纵容"这俩"女徒弟"相互"抄袭"论文了,然后自己假装不知道的样子。总不至于说,中国政法大学里的博士毕业论文本来就是允许同门学生高度一致的吧?更有趣的是,博士张露藜论文的独创性声明中未见其本人的签名。也不知是忘了,还是忘了?目前中国政法大学官微已经发声,针对2005、2006届两名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相似情况,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对所反映情况展开调查。若相关情况査明属实,将严肃处理。对了顺带提一句,在头条上,一位认证为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的黄V用户表示,中国政法大学是一个自带热点的高校,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个自带热点"点亮媒体",让普通人市场能够记住我们的名字:CUPL。嗯,我也希望这波同门博士论文高度雷同事件能够让更多人记住中国政法大学。作者:知新行闻 小知

救生艇

博士毕业论文得了0分,但是毕业生却很优秀!重视过程的博士考核

科研论文造假中外博士的追求不一样中国的博士生毕业难吗?有人会对比海外博士要求来对比,海外部分高校不要求博士毕业生有SCI论文数量的要求,博士阶段即便没有一篇SCI论文,海外博士照样会毕业,但是为何还有人说海外的博士比中国的博士更难毕业?主要是中国和海外的高等教育体制不一样,中国讲究结果考核制,而海外高校讲究过程考核制,中国社会看重学历和各类证书,而海外高校看重科研过程的评估,当中国的博士生想法设法发SCI论文时,很多人为了毕业不得不花钱买论文,中国每年的教授和毕业生为了职称和毕业,养活了世界上无数家的科技杂志,你情我愿的配合,因此很多科技期刊因为发现批量中国学者学术造假被SCI踢出数据库。甚至在国内学术论文发表造假都有一条龙服务,当走捷径的人花钱顺利发表SCI论文毕业后,那些泡实验室的学生们还在辛苦的加班做实验,因为在国内就业市场上,看重的是学历,而不是你学到的知识和科研经验!等级考核制等级博士制度,值得中国借鉴同样是博士毕业,不同的高校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在德国,博士毕业要分等级,全国的博士必须挂靠高校,就像类似中科院的马普所,他们招收的研究生,马普所并没有学位授予权,而只能挂靠高校,所有的博士毕业论文都需要外审和打分,这也是为何德国马普所羡慕中科院的原因,马普所没有学位授予权,只能通过高校的科研审核,而中国科学院有些所的研究生毕业生质量真心不如普通高校,特别是一些做项目的研究生,没有多少的科研素养,仅仅是参与项目的打工者而已,这也是德国马普所没有学位授予权的重要原因,需要经历高校学术研究的考量,没有经历学术实验的研究,就不能称为博士研究生!重视过程和内容的培训骄傲的0分论文所谓博士研究生,需要是对某一领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一名合格的博士生并不能拿SCI论文数量来考量,这和导师的水平和课题有很大的关联,需要看这名学生在博士生涯做过多少科研实验数据,学到了多少科研方法和思维,就拿德国学徒制的博士考核机制,到教授觉得自己的博士生达到毕业要求的时候,就算是没有一篇论文也可以毕业,教授会根据课题的难易度来清晰的判断一名博士的水平,德国教授们看重博士生成长的过程,在实验室的表现,在组会上的思维表达,当觉得水平到了博士水准时,就可以安排学生写论文,然后外审,经过评委打分,德国的博士打分机制非常奇怪,0~5分,0分是最优秀的博士毕业论文,属于学校特批的博士论文,而1分是优秀的博士论文,占比在20%,2~3分为合格的博士毕业论文,4~5分则是不合格的博士毕业论文,不予毕业,需要重新做实验写博士论文,不管你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只要你的博士毕业论文没有满足要求,那么你还是不能毕业,这一点减少了学术造假博士的产生

格物

快讯!台拟三个专业博士可用作品代替论文

昨日“清华大学关于不再强制要求博士生”的新闻引起较大的关注。当天(4月22日),据《联合报》消息,台湾行政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颁布《学位授予及替代硕士博士论文准则(草案)》,放宽博士学位授予规定,其中艺术、应用科技及体育运动等三大类专业学生可以凭借作品或奖项成就替代博士论文。也就是说,艺术家可凭画作、歌曲,建筑师可凭建筑作品,取代单纯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台“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朱俊彰指出,过去台湾仅开放艺术、应用科技类的硕士论文,可用作品和成就证明取代,此次首度放宽三大领域的博士论文也可用创作或奖项取代。此外,硕士论文放宽的领域新增专业实务类、体育类,让商管、法律、体育硕士可以专业实务报告与奖项取代硕士论文。仍须缴书面报告不过,朱俊彰也强调,此一修正并不代表博士生创作画作或歌曲、建筑作品,便可获得博士学位;他们在作品之外,还必须完成一份书面报告、技术报告或专业实务报告,同样必须通过系所的审核。如艺术类,其书面报告必须涵盖创作或展演理念及个案描述、学理基础、方法技巧诠释及分析、作品与成就之成果贡献等。应用科技类的技术报告须涵盖技术研发理念及个案描述、学理基础、方法技巧诠释等。体育运动类的技术报告则必须涵盖参赛历程或个案描述、学理基础、方法技巧诠释等。鼓励人才成师资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教授阮庆岳认为,教育主管部门此次放宽,对建筑教育有正面意义。他分析,建筑教育应该实务和理论并重,但建筑领域过去仅开放硕士论文可用建筑作品取代,有实务经验的建筑师难以取得博士学位。而大学专任教师往往必须拥有博士学位,造成有实务经验的建筑师难以成为专任师资、引领教学方向。此次开放将鼓励更多有实务经验的建筑人才进入学校任教,促成建筑教育实务和理论并重。但台北科技大学校长王锡福表示,就工程相关系所来说,要求缴交博士论文还是较能保障学术品质,他会开放各系自行讨论决定。实践大学校长陈振贵则指出,国外许多学校早已放宽必须缴交博士论文的规定,甚至只要凭作品便可获得博士学位;台湾此次放宽博士学位的取得,规定作品之外还必须缴交相关报告,已做到学术品质的把关。朱俊彰表示,这些领域的硕博士学位是否开放用作品或专业实务报告取代论文,由各校各系自订,招生前必须载明。其资格审定范围,准用「专科以上学校教师资格审定办法」范围,他解释,这是因为专科以上学校教师升等办法,开放艺术类、应用科技类或体育运动类用作品或成就取代,行之有年且已形成共识。附:「学位授予及替代硕士博士论文准则」草案:察言观数

低下层

人类历史上最牛的五篇博士论文!

第五牛博士论文 答辩之前,就已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且因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连载四期。 第四牛博士论文 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实例:萨缪尔森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第三牛博士论文 就是让编辑满世界找,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实例:Christopher A.Sims(克里斯托弗·西姆斯)被誉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计量双塔组合之一,201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他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我检验了其中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第二牛博士论文 没必要长篇大论,千把字足以。实例:德布罗意是个贵族花花公子,本科历史学专业的,后来实在闲着无聊去读了5年博士,最后交的博士论文是一页纸,还涉嫌“抄袭”。答辩委员会气得都不想让他答辩。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感到很没面子,自己学生毕业不了真耻辱,于是他鼓动了爱因斯坦一起帮着求情:让这小子过了吧,他老爸是法国内政部长,咱惹不起。那篇“垃圾”论文后来被薛定谔看到了,薛定谔看着这页论文苦思冥想了一个月,发表了量子力学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的猫也成为最有趣的一只猫。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说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一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A4的纸足以。不过如果德布罗意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不得不说两句:德布罗意幼年即失去双亲,被他的哥哥莫里斯公爵(也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手养大的,在他1924年的著名博士论文之前一年,德布罗意就已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至于博士论文是几页纸,这个还没考证过。至于薛定谔:薛定谔多才多艺,会四种语言,出过诗集。另外他于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其中包括后来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所以,这帮牛人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那样传奇,也不能把其成功单纯归结为偶然的因素。 第一牛博士论文 以上四牛已经非常厉害了,但是,最牛博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答辩及博士论文发表都应该是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剑桥大学教授摩尔先生)与维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语。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因为行文不够规范,而被学校的学位委员会拒绝,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叫《逻辑哲学导论》,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这部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书终于出版了,但是却遭到的是学生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继续,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以这样方式通过了。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皆有所长

我国首个写作学专业博士,论文写的是什么?

5月25日,26岁的沈闪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成为我国第一位写作学专业博士。28日,沈闪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此次提交的论文采用田野调查非虚构写作的方式,仅对国内外多位作家的采访文稿就达10万字。据了解,距2014年4月全国首个写作学博士点落户武大文学院已过去5年,沈闪作为首位博士毕业引人关注。写作学博士的研究方向有哪些?沈闪介绍,写作学博士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包括写作基础理论、文体写作学研究、中外写作理论比较研究。至于她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文体写作学研究领域的非虚构写作上,耗时三年,完成了博士论文《碰撞与呈现:新世纪中国非虚构写作》。为了这篇论文,沈闪除了每天泡在图书馆海量阅读以外,还对国内外多位非虚构作家进行了大量访谈——包括著有《甲骨文》、《江城》等作品的原美国驻华记者彼得海斯勒,著有《再会,老北京》、《东北游记》等作品的美国作家迈克尔麦尔等。“我自身条件有限,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他们时,彼得海斯勒正在埃及访问, 迈克尔麦尔尔则在英国旅游,但他们都很热情地通过电子邮件回复了我的提问。”沈闪告诉北青报记者。此外,她还采访了国内多位作家,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梁鸿老师,知名作家阿来,还有人物传记作家李辉 ,《马加军调查》的作者赵瑜,以及《人民文学》的邱华栋、施战军老师等等。沈闪介绍,对上述这些国内外作家的专访文稿加起来有十万字左右。如果没有前期的调查,她的论文是展开不了的。毕竟她的论文做的是非虚构,所以也用非虚构的调查方式来进行。沈闪坦言,读博期间压力很大,尤其是博二期间,论文发不出,一度担心自己毕不了业,最终还是挺了过来。“博士答辩,三名主要专家,两位给了‘优秀’,一位给了‘良好’,这个成绩让答辩现场所有人都很开心。”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社会对写作学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激增,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写作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2007年初,武汉大学文学院着手申报写作学专业硕士点并于年底获批,2008年开始正式招生,专业定名为“写作理论与实践”。沈闪也是这个专业首个硕博连读生。在武大历史上,教授中曾出现许多学者型作家,如闻一多、苏雪林、沈从文等,不仅对推动写作教学的发展贡献巨大,而且为今天的写作研究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写作学博士无疑也是很好的写手。沈闪透露,自己很喜欢写作,还获得过武汉大学新生征文大赛二等奖,几个博士生学妹也是如此,有的还拿过武汉大学诗歌大赛的冠军。谈到近况,沈闪表示,论文答辩通过之后,目前还在和老师沟通,对一些细节进行修改。成为我国第一个写作学博士,众多高校也向她伸出橄榄枝。不过,老家河南商丘的沈闪决定留在武汉高校发展。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好古

武汉大学跨专业博士蜕变“论文达人”:1篇Nature子刊,5篇SCI论文!

人物名片:邓娟,仡佬族,中共党员,1993年11月生,贵州铜仁人,2011年考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绘工程专业;2015年进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工程专业攻读专业硕士学位;2017年,考博时她放弃自己学习了六年的测绘专业,转入电子信息学院物理电子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郑国兴教授。毕业资格论文向来是众多工科博士生的魔咒。然而电子信息学院有这么一位博士生,毕业时2篇一作论文,分别发表在Nano Letters(IF=12.27)和ACS Nano(IF=13.903)上,1篇共同一作论文发表在Nature子刊Light : Science & Applications(IF=14)上。此外,她还发表了5篇二区SCI论文,另有2篇论文正在投稿中。不仅如此,她还申请了7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无数奖项。没有人能想到这些令人羡慕的学术成绩,是由一位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普通三年制博士生取得的。她就是2020届电子信息学院物理电子学专业博士毕业生邓娟。从自己擅长的测绘遥感领域转入一个对她来说完全陌生的微纳光学领域,意味着一切要从零开始。“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邓娟从跨专业求学经历中得到启发,她将两个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碰撞出新的灵感和思路,凭借着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凭借着对科研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微纳光学”这个崭新的领域开辟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微纳光学”属于基础研究范畴,然而在工科学院做基础研究并不容易。学院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大多是热门应用型课程,数理课程相对较少。为解决困难,邓娟“蹭”了不少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为了巩固基础知识,邓娟甚至和本科生一起学习“波动光学”等课程。对于做基础研究,导师郑国兴也有自己的心得:和学物理出身的学者相比,工科背景的学者数理基础不足,理论创新能力略差,但也有优势,即熟悉行业和应用。因此,将物理概念的创新应用于工科的方法研究,将使光学工程这一传统工科领域重新焕发生机。邓娟的几篇高水平SCI论文,均是因为与应用紧密结合,才获得杂志编辑的认可和审稿人的青睐。求学期间,邓娟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曾三次获得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曾获国家奖学金一次、武汉大学学术创新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三次、全国研究生数模竞赛二等奖两次。毕业后,邓娟选择申请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项目,拟计划继续深入开展自己喜欢的微纳光学研究,然而却落选了。邓娟坦然面对,“在做基础研究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次的失败就不会再畏惧任何失败。”就像论文投稿时,十几个不同单位的老师和学生大半年、甚至一年多的辛勤劳作,可能会被编辑“秒拒”,理由仅仅是“不会引起广泛的读者兴趣”。下一步,邓娟表示打算去杭州发展,她相信那里一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来源: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新闻网 通讯员:郑国兴 编辑:付晓歌、相茹)

鸳鸯茶

这所985大学又火了,82篇博士论文,4篇存疑,网友:请不要当网红

2019年就将过去,在这一年中总会有一些事情让人难以忘记。然而面对那些不开心的事情,还是希望能够被人遗忘,或许这也算是辞旧迎新。不过有时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比如这所985高校,眼看就将迎来新的征程,却又当了一次“网红”。根据媒体报道,近日教育部反馈了2018年度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山东大学被抽检博士学位论文82篇,其中4篇学位论文被认定为“问题论文”。此次抽检存疑,已是山东大学连续两年在教育部的抽检中出现了问题,并因此受到了教育部的约谈。看着这样的报道,你会想起什么?相信不少网友会感叹到为何又是你。为何又是你?因为在今年的上半年,山东大学已当了一次网红。如今岁末了,山东大学因学术问题被教育部约谈,真可谓是2019“第一”网红大学。在这里还是有必要澄清一下,媒体的报道有所失实。教育部对高校博士学位论文的抽检是常态工作,即使有问题,教育部也不会点名。此次山东大学的学术问题能够如此精确,是因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发布了一则“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到了学校存在的问题,并将开展自查整改工作。因此,这算是自曝家丑。山东大学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年很红很红。按理说现在的山东大学最不愿意再有负面消息,为何还会自曝家丑呢?这就要从这次学术问题的严重性说起。对于高校来说,一旦连续2年出现“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且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那就会被质量约谈。同时,这个抽检结果还将运用到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中去。如果在约谈、整改后仍然不达标的,那学位授权都可能被撤销。同时它还会严重影响“双一流”评价结果和办学声誉。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山东大学的自爆家丑是一个态度上的端正。高校的学术问题,是近年来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学术存疑的高校并非山东大学一家,可是对于山东大学来说,这样的问题真不应该再有。为什么?过去人们只知山东大学是一所招生多,办学好、体型大的985高校。而如今却是一所“网红”大学。当大学成为了网红,还是985高校,负面下的声誉影响实在过于严重。山东大学有着非常悠久的办学历史,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其主体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在这一百年多年的校史中,是很多学者不断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山大。先辈们积攒下来的声誉,却因一起本可避免的事情,被网友们无限放大,声誉全毁,这多少都令人感到惋惜。尽管山东大学在2019年很“网红”,负面消息更是被网友们恶搞。但是对于那些准高考生而言,山东大学的负面有些被放大了,它并没有很多人说的那样不堪。2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能力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这才是真实的山东大学。因此,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山东大学。只要你的分数能够考上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求学平台。目前,山东大学已经在学位授予环节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增加论文自审环节”,二是“增加答辩汇报内容”。希望这样的改变,能够让山东大学的学术研讨之风更加浓厚。当然,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在帮山大洗白,其实并没有,而是真的希望山东大学能够越来越好,能够走出负面,那里有着太多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