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业博士扩招,数量和质量如何保证“并驾齐驱”从今往后,报考博士的考生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到底是考学术博士,还是专业博士?尽管考生个体选择存在差异,但毋庸置疑的是,专博招生,将在最近几年迎来高峰。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称,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专业硕士学位321.8万人、专业博士学位4.8万人。有专家预测,大幅扩招后,专业博士年均授予量将达到2万人以上,接近当前博士规模的三分之一。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今年起,一系列针对研究生教育的调整和优化政策不断出台,“扩招”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信号。这次《方案》又明确提出,专业硕士招生提高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专业博士招生数量。事实上,2017年专业硕士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专业硕士招生提高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并不存在问题。换句话说,这一《方案》对于博士培养,特别是专业博士的发展呈现出最意味深长、也最值得关注的变化。何谓专业博士?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究竟有多大区别?“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都处于博士教育层次,培养目标指向不同,学术博士更强调‘顶天’,致力于对前沿理论问题的原创性研究;专业博士着眼于‘立地’,强调对复杂工程技术或管理问题创造性解决。”武汉大学教授刘亚敏这样描述两者的差别。1920年,哈佛大学最早启动教育学领域的专业博士项目,设立教育博士,旨在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在实践领域寻求职业发展”;而学术博士作为“学科守护者”,仍以学术性研究为价值取向。“从设立之初,这就是两种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的学位。”在兰州大学教授包水梅看来,“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具体地看,学术博士培养目的重在学术创新,专业博士主要培养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培养目的重在应用技术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对专业博士考生的要求是,具有一定年限的实践工作经验。考生于丽报考专业博士前,已经在北京某高校行政岗位工作了7年。她选择报考了专业博士,原因是想“带着问题去读”。专业博士占比小,学术博士面临“市场错位”1997年,我国专业博士首次设立于临床医学领域,次年共招生436人。截至目前,已设立工程、口腔医学、教育、兽医、临床医学和中医学六种专业博士类型,2018年共招收专业博士6784人。专业博士招生规模年年增长。即便是这样,在一些人看来,我国专业博士的培养规模仍有可扩大的空间。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在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里,专业博士占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的一半以上。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坦的一份研究显示:这20年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扩大约16倍,而同期博士招生总数仅扩大6.4倍。“2018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数量处在历史最高位,依然只占当年博士招生总数95502人的7.1%。”王坦告诉记者,“不管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占比上看,我国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相比,差距巨大。”专业博士发展驶入快车道,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市场的需求。《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量过少,培养规模偏小,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从结构上看,学术博士所占比例过高,供给大于需求,他们的传统就业渠道,如去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学术研究工作的通道越来越窄。”刘亚敏发现,越来越多的学术博士到行业、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这样一来,现实供给和实际需求“发生了错位”,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增设专业博士类型,扩大专业博士招生规模,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博士就业走出‘象牙塔’是全球趋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表示,美国科学基金会每年针对毕业5至25年的博士的追踪调查显示,仅有约一半的博士在大学或四年制学院任教。这一比例在我国更低。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任职的比例仅约38%。王坦的研究印证了这个趋势,“随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学术劳动力岗位的逐步饱和,博士毕业生去向呈多元化趋势,博士学位和学术职位间的传统联系开始脱钩,我国的博士毕业生已越来越多地从事非学术性工作。”对于专业博士招生规模的增幅,刘亚敏难以给出准确的判断,但是她坦言,“新增的博士生招生计划将主要用于专业博士”。她预计,专业博士近几年将以增量调整为主,逐步过渡到存量调整为主,“10年后,我国专业博士很可能与学术博士将并驾齐驱”。专业设置不能盲目追求数量扩张中国传媒大学研三的刘艺南正准备考博。她并未受到“专业博士扩招”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各高校对于专业博士招生的具体计划还未出台,另一方面,在新闻学领域,并未设置专业博士。到底哪些领域要增设专业博士?标准又是什么?《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重点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对知识、技术、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领域,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的原则,在其他行业产业或专门领域中设置,一般应具有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基础。理论上,大幅扩招,要通过增设专业博士类别来达到。目前,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需求旺盛的专业硕士尚无相应的专业博士类型。在设置专业博士时,是否应该存在与之对应的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成熟的专业硕士向专业博士过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趋势,但并不表明所有的专业硕士都一定会有与之对应衔接的专业博士。刘亚敏表示,“这既取决于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要,也取决于高校自身的培养条件”。我国在专业博士点审批、类型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市场调节显得相对弱化。王坦建议,专业博士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不能盲目追求类别增设、布点增加和数量扩张。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须避免同质化记者调查发现,前些年,拥有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是申请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重要支撑,学术博士的博导数量是申请专业博士点的必要条件,但问题随之而来。王传毅坦言,专业博士入校后,如果沿用培养学术博士的条件与方法,可能会陷入一个困境——即若在降低学术要求的同时,没有强化实践创新的培养导向,既不“学”,也不“专”,专业博士很容易沦为学术博士的次等品。类似的问题在专业硕士层面已然存在。按照相同逻辑,近十年国家大幅度提高专业硕士的招生数量,学生们对专业硕士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和专业硕士一样,专业博士对专业实践基地、校外导师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求颇高,很多高校依然困在“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之中。王坦发现,专业博士培养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是将其视为“编外人员”,既把它排除在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之外,又未形成较为成熟独立的培养模式;另一种是将其视为“附属品”,几乎照搬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与“复合型、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专业博士的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寻找一条避免与学术博士同质化发展的路径,即如何加强实践性。”包水梅建议,这种实践性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加以体现,课堂教学可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重,改革学位论文呈现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等形式,同时,将专业博士教育与相应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专业博士教育发展迎来了一个重大的机遇期,但仍然面临着同质化问题,并且随着规模增长,培养条件的优化更为紧迫,产教融合基地和双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育评价机制改革都必须尽快推进。”王传毅说。(陈鹏)[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古德]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公布大幅增加专业博士招生数量光明日报记者 陈鹏9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称,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超过研究生招生总量一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我国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针对行业产业需求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行业产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介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专业学位类别不断丰富,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招生规模已超过研究生招生总量的一半,培养模式持续改进,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认同。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方案》提到,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仍需扭转,简单套用学术学位发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结构与质量问题并存,类别设置仍不够丰富,设置机制不够灵活,个别类别发展缓慢,培养规模仍需扩大,培养模式仍需创新,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量过少,培养规模偏小,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类别设置向重点领域倾斜《方案》提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方案》明确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方案》提出,完善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标准。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一般只在已形成相对独立专业技术标准的职业领域中设置。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重点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对知识、技术、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领域,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的原则,在其他行业产业或专门领域中设置,一般应具有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基础。同时,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为重点,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快速提升培养能力。支持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向专业学位倾斜,每年常规增量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博士专业学位发展。在科研经费博士专项计划中探索招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逐步扩大规模。强化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导向《方案》要求,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强化导师育人职责;深化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方案》提出,强化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导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以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等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呈现。博士专业学位论文应表明研究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在专门技术上做出应用创新性的成果。同时,完善专业学位论文评审和抽检办法,推动专业学位论文与学术学位论文分类评价。《方案》还提出,要完善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制度,将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并与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等支持政策相挂钩。破除仅以论文发表评价教师的简单做法,将教学案例编写、行业产业服务等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聘体系。在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介绍,《方案》要求培养单位联合行业产业共同拟定培养方案,建设实践课程,编写精品教材,开展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要求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实践育人能力。此外,《方案》从编制专业学位目录、与职业资格衔接、强化行业产业协同、需求与就业反馈机制、多元投入、发挥专家作用、督导落实和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措施。《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1日 06版)来源:光明网
从今往后,报考博士的考生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到底是考学术博士,还是专业博士?尽管考生个体选择存在差异,但毋庸置疑的是,专博招生,将在最近几年迎来高峰。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称,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进一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图片:教育部官网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9年,累计授予专业硕士学位321.8万人、专业博士学位4.8万人。有专家预测,大幅扩招后,专业博士年均授予量将达到2万人以上,接近当前博士规模的三分之一。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今年起,一系列针对研究生教育的调整和优化政策不断出台,“扩招”是其中一个明显的信号。这次《方案》又明确提出,专业硕士招生提高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专业博士招生数量。事实上,2017年专业硕士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专业硕士招生提高至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并不存在问题。换句话说,这一《方案》对于博士培养,特别是专业博士的发展呈现出最意味深长、也最值得关注的变化。何谓专业博士?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究竟有多大区别?“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都处于博士教育层次,培养目标指向不同,学术博士更强调‘顶天’,致力于对前沿理论问题的原创性研究;专业博士着眼于‘立地’,强调对复杂工程技术或管理问题创造性解决。”武汉大学教授刘亚敏这样描述两者的差别。1920年,哈佛大学最早启动教育学领域的专业博士项目,设立教育博士,旨在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在实践领域寻求职业发展”;而学术博士作为“学科守护者”,仍以学术性研究为价值取向。“从设立之初,这就是两种水平相当但本质不同的学位。”在兰州大学教授包水梅看来,“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本质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及人才质量标准不同。”具体地看,学术博士培养目的重在学术创新,专业博士主要培养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培养目的重在应用技术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对专业博士考生的要求是,具有一定年限的实践工作经验。考生于丽报考专业博士前,已经在北京某高校行政岗位工作了7年。她选择报考了专业博士,原因是想“带着问题去读”。专业博士占比小,学术博士面临“市场错位”1997年,我国专业博士首次设立于临床医学领域,次年共招生436人。截至目前,已设立工程、口腔医学、教育、兽医、临床医学和中医学六种专业博士类型,2018年共招收专业博士6784人。专业博士招生规模年年增长。即便是这样,在一些人看来,我国专业博士的培养规模仍有可扩大的空间。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在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里,专业博士占博士学位授予总数的一半以上。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王坦的一份研究显示:这20年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扩大约16倍,而同期博士招生总数仅扩大6.4倍。“2018年,我国专业博士招生数量处在历史最高位,依然只占当年博士招生总数95502人的7.1%。”王坦告诉记者,“不管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占比上看,我国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相比,差距巨大。”专业博士发展驶入快车道,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市场的需求。《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滞后,类别设置单一,授权点数量过少,培养规模偏小,不能适应行业产业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从结构上看,学术博士所占比例过高,供给大于需求,他们的传统就业渠道,如去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学术研究工作的通道越来越窄。”刘亚敏发现,越来越多的学术博士到行业、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这样一来,现实供给和实际需求“发生了错位”,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增设专业博士类型,扩大专业博士招生规模,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博士就业走出‘象牙塔’是全球趋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表示,美国科学基金会每年针对毕业5至25年的博士的追踪调查显示,仅有约一半的博士在大学或四年制学院任教。这一比例在我国更低。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博士毕业生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任职的比例仅约38%。王坦的研究印证了这个趋势,“随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学术劳动力岗位的逐步饱和,博士毕业生去向呈多元化趋势,博士学位和学术职位间的传统联系开始脱钩,我国的博士毕业生已越来越多地从事非学术性工作。”对于专业博士招生规模的增幅,刘亚敏难以给出准确的判断,但是她坦言,“新增的博士生招生计划将主要用于专业博士”。她预计,专业博士近几年将以增量调整为主,逐步过渡到存量调整为主,“10年后,我国专业博士很可能与学术博士将并驾齐驱”。专业设置不能盲目追求数量扩张中国传媒大学研三的刘艺南正准备考博。她并未受到“专业博士扩招”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各高校对于专业博士招生的具体计划还未出台,另一方面,在新闻学领域,并未设置专业博士。到底哪些领域要增设专业博士?标准又是什么?《方案》提出,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重点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公共卫生、公共政策与管理等对知识、技术、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领域,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成熟一个、论证一个的原则,在其他行业产业或专门领域中设置,一般应具有较好的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基础。理论上,大幅扩招,要通过增设专业博士类别来达到。目前,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需求旺盛的专业硕士尚无相应的专业博士类型。在设置专业博士时,是否应该存在与之对应的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成熟的专业硕士向专业博士过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趋势,但并不表明所有的专业硕士都一定会有与之对应衔接的专业博士。刘亚敏表示,“这既取决于对博士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要,也取决于高校自身的培养条件”。我国在专业博士点审批、类型设置、招生计划等方面,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市场调节显得相对弱化。王坦建议,专业博士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不能盲目追求类别增设、布点增加和数量扩张。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须避免同质化记者调查发现,前些年,拥有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是申请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重要支撑,学术博士的博导数量是申请专业博士点的必要条件,但问题随之而来。王传毅坦言,专业博士入校后,如果沿用培养学术博士的条件与方法,可能会陷入一个困境——即若在降低学术要求的同时,没有强化实践创新的培养导向,既不“学”,也不“专”,专业博士很容易沦为学术博士的次等品。类似的问题在专业硕士层面已然存在。按照相同逻辑,近十年国家大幅度提高专业硕士的招生数量,学生们对专业硕士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和专业硕士一样,专业博士对专业实践基地、校外导师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求颇高,很多高校依然困在“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之中。王坦发现,专业博士培养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是将其视为“编外人员”,既把它排除在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之外,又未形成较为成熟独立的培养模式;另一种是将其视为“附属品”,几乎照搬学术博士培养模式,与“复合型、实践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专业博士的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寻找一条避免与学术博士同质化发展的路径,即如何加强实践性。”包水梅建议,这种实践性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加以体现,课堂教学可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重,改革学位论文呈现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等形式,同时,将专业博士教育与相应行业的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专业博士教育发展迎来了一个重大的机遇期,但仍然面临着同质化问题,并且随着规模增长,培养条件的优化更为紧迫,产教融合基地和双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育评价机制改革都必须尽快推进。”王传毅说。(本报记者 陈鹏)
博士学位,按照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当然百度词条人人可以编辑,不能奉为真理,但问题是,我觉得他说得挺对的!博士,需要的就是培养自己出原创成果的能力。读博的过程到底是喜怒哀乐,只有自己知道。当然,像我这么逗比的理工博士兴许是少见的。我的口头禅就是:你不读博士,你永远不知道博士有多快乐!关于为什么读博,前面我介绍过,我自己干啥啥不行,考试后几名。但是从小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当时自己抱着初中物理课本就制作出了简易的手摇发电机。后来大学考不好,研究生刚过国家线,好不容易博士不用考试了,我能真正的接触科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顺便刷一下学历,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一位网友说的好:“主要是没觉得读博有多难”其实,关于为什么读博这个问题,只能说因人而异,现实情况也是如此,总结一下,身边的同学读博大致可以分成几类:逃避就业型: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这样的安逸环境中呆的习惯了,突然要面对职场,有点力不从心,无法面对,于是抱着“博士不就是读书嘛,水一下总能毕业的”的美好愿景,读个博吧!如果单纯的想逃避就业,还是要三思。“你要是找不到好工作就凑合着读个博吧!”,这句话只是我们博士用来自嘲的,当真的话你就惨了。学历提升型:为了刷学历而读博,这种类型的同学不在少数。毕竟,哪有那么多同学真正的爱好科研啊。最近一段时间爆出的高校招聘辅导员,要求获得博士学位引起了一阵是否浪费人才的骚动。就我看来,有的同学读博本来就不打算长期进行科研,只是想提升一下自己的学历,找工作会更好一些。这些人去做辅导员,由于自己经历过博士的训练,也能够更好的为本科生做好思想指导和职业规划,为什么不行呢?当然,为了刷学历而读博同样面临着各种问题。对这些同学而言,科研只是获得学位的手段,或许并不适合,有可能造成课题进展上的问题。职业规划型:现在高校教师的岗位可以分为科研岗、行政岗和实验岗。对科研岗来说,博士学位只是最低要求,所以以后的职业规划是科研,那读博只是基本要求。行政岗和实验岗来说,目前还是硕士居多,但是也有个别的要博士学位。一部分同学立志要进高校工作,那就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最高学历。好奇使然型:这种目的的同学就好说了,一定要读!知乎上一位同学说了,有人拿钱让你以学生的身份去做你喜欢做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呢?一般这样的同学本身自己对科研感兴趣,或者在硕士阶段歪打正着发了几篇成果,被周围同学称作学生中的大牛。在这种正向反馈的机制下,怀揣着“读博使我快乐的”的愿景去读博了。覆水难收型:这种就属于自己牛吹大了,收不回来了,迫于压力,自己不得不读。比如在硕士面试的时候,或者硕士期间为了让导师把资源向自己倾斜,就说自己要读博。这种手段啊,不建议使用,搞不好人财俱失。当然,在现实情况中,不可能是单纯的某一种才选择读博的,只能说哪一种心态占了主要原因。好奇心的排位越靠前,相对来说读起来就越不那么纠结。不管你是想挑战自我,提高眼界还是脑子一热瓦特了,读博都算是一种职业规划。当别人选择工作的时候,你选择继续在学术上深造,这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职业选择。读博,从某种方面来说也算是一种风险投资,风险在于读博不可能让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博士毕业之后,工作的选择面变得更为狭窄。十年寒窗苦读……至今尚未毕业….(这应该算是风投最大的失败了吧)但是有了读博也能让我们接受一些很好的思维训练,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好奇心、善思、勇敢、有行动力的人。完成已有,我们获得了更加被社会认可的学识和见识,忍得住当下的暴跌,获得的往往是长期的收益。还是那句话,博士是人生的选做题,提笔之前,你想好了吗?我是南开大学小高博士,喜欢博士的科研生活请记得关注分享啊。
11月20日,在网上挂出的一则应届博士生招聘信息成为了近几天的的议论焦点。引发众人议论的内容一个是关于招聘的专业,另一个则是所提供的待遇。从这则招聘信息中可了解到该岗位招聘一位研发员,专业是关于人工智能。这可是当前的热门专业。再来看看公司提供的薪资,80万一年。对于一般刚毕业的求职着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的力的岗位。据行业内部人员反映该岗位在去年的薪资水平还在50万左右,仅仅一年竟涨30万。这也说明这个专业的人才非常紧俏,市场供应缺口很大,才会导致企业重金挖人。说起人工智能,可能大家早有了解一些,在10几年前,国外的一些科幻电影就描绘一些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下的未来人类生活场景。还记得那些场面非常震撼,到处都是机器人来替代人类从事相关的工作,当时觉得这种生活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仅仅十多年之后,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地方越来越多。如高铁站直接刷脸进站,停车场车牌号的自动识别,导航地图的路线自动优化等等,这些一方面降低了人类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的的确确给广大的民众带来诸多方便。特别是世界围棋人机大战,机器人以绝对优势获胜。这一事件说明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层次,离电影中的那种未来生活越来越近。现在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每年高校新增这个专业的数量都是两位数以上。那么人工智能专业到底学什么呢?其实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因此,这个专业对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对数学功底要求是比较高的,学习的难度在目前高校所设置的专业中应该说是偏难的。所以大家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意味追求高薪酬,万一没学懂,出来就业也是比较困难的。这个专业为什么这么火?很显然这个专业的应用性强,范围非常广。根据行业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尽管2017年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占据51%,数量上已经超越美国。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国却只有5%左右,人工智能的人才缺口超过500万。并且越来越多的IT巨头公司不断增加AI领域的项目,如百度、谷歌、讯飞、阿里巴巴、腾讯等这些网络巨头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投入越来越多,前景被大家一致看好。人工智能的应用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的增加,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有人形容这个专业目前正处于风口上,出现其惊人的薪资待遇也不足为奇了。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高考是决定人生走向的关键时刻,也被很多人视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它在每年上千万考生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而高考难就难在,它除了需要你在短短的几堂考试里面将12年寒窗所学全部展现出来之外,还需要你作出一个你并不算特别了解的抉择。没错,考试并不是高考的全部,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报考志愿甚至比考试更加让人头大,因为你只有这一次选择的机会,而你所选择的专业,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一生的走向。而绝大多数考生对于社会工作的接触微乎其微,就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现在比较难就业的5个专业,如果你不是真的特别喜欢这些专业, 建议不要报考:1、社会学社会学,一个专门从事社会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和政策评估的专业,虽然研究的方向不少,但是对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的要求非常高,如果你不能很深入地透析其中的内容,就很难在这方面有所建树,也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有些同学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研究什么。2、国际贸易这个专业的名字听起来十分高大上,有国际范儿,但是如果你认为这个专业毕业之后就能每天与国外的商人聊天谈生意,拿到很高的薪水,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这个专业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如果你本身的综合能力够强,那当然会得到一份十分体面且高薪的工作。但是如果你的能力一般,那么可能要找到一份普通的工作都有不小的难度。再加上今年疫情对国际贸易的严重影响,这个专业已经被评为了“最难找工作的十大专业”之一。3、地质勘测我之所以将这个专业写进来,是因为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环境。地质勘测工作一般都在户外,往往会去到十分偏僻的山野去进行勘测采样,有些地方甚至连信号都没有,十天半个月都不能和家人朋友联系的情况都有出现。所以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如果从小没经历过什么劳苦,很难适应下来。再者常年在外,谈恋爱结婚也会有不小的阻力。所以如果你真的打算报考这个专业, 一定要给自己打好预防针。4、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也是一个听起来十分洋气但是实际上就业也比较难的一个专业。用工商管理专业同学的话来说,就是感觉什么都学了一点,但是好像什么都没学透。但是如果你真的要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除了理论知识要学得透彻以外,往往还需要比较丰富的经验,所以企业往往更愿意选择经验丰富的老手,于是这个专业的同学就业就比较困难了。5、新闻学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崛起,传统纸媒和电视媒体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相较于传统媒体,人们更愿意选择方便且没有时间限制的移动媒体了解资讯,这就导致了新闻学的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虽然理论上来说,新闻学的学生是可以参与新媒体的运营工作的,但两者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你无法从传统新闻的定式中走出来,那么就很难适应新时代媒体的工作。在你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有哪些专业不太适合报考了呢?
博士学位持有者通常被视为其所在领域的权威,许多人指出,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提高一个人的专业信誉并提高他们的简历质量,很多想要申请国外博士学位的学生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哲学博士是什么,是修读哲学的博士吗?哲学博士和博士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有人希望在所选领域成为专家,并希望在研究、写作、出版、教学、管理和/或私人执业方面拥有更广泛的选择,那么博士学位肯定是值得考虑的,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博士学位:哲学博士,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博士,大多数学生申请的学位。专业博士,毕业后有特殊头衔的博士。1.哲学博士,俗称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俗称博士学位或研究博士学位,旨在为人们在大学或工业领域的研究生涯做好准备,并教会学生如何在学术领域内发现新知识。哲学博士学位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学术领域,包括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等高技术领域或工程; 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和经济学; 和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中国的顶尖院校的老师及机构通常要求应聘者,至少是博士学位。除了学术界,制药行业、医学行业和政府机关人员,对于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2.专业博士专业博士,旨在为人们提供在特定行业或就业环境中成为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所必需的实用技能,如商业、心理学、教育或护理。专业博士学位的例子包括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通常称为DBA; 心理学博士学位,通常被称为Psy.D.;教育学博士,通常称为D.Ed;文学博士 D. Litt.,通常属于荣誉性质,拥有人通常是已拥有另一个博士学位的学者。两者有哪些区别呢?先说下,两者的申请难度相差不大,也都是全日制学位,学制与专业有关。申请看重点不同,哲学博士,强调学生的学术能力,如本科成绩单,标准化考试成绩和研究课程所证明,这些课程不一定需要工作经验。专业博士的学生,要具备提出系统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因此,如果想要申请专业博士学位,学生必须在所申请的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培养目标不同,哲学博士,注重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理论教学多余实践性教学,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或者高校任职。专业博士,以培养可高效解决问题的学生为基本远侧,注重某一行业或者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能够拥有该领域广泛的专业直接,及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不同,哲学博士,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专业博士,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公布,按照文件的要求,专业硕士与专业博士都将大规模扩招。专硕的扩招尚在意料之中,因为从2017年开始,专硕实际上已经占硕士招生比例的一半以上,可专业博士的大规模扩招,依然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专业博士一般指的是应用型的博士,这样的博士与我们常规理解的博士不大一样,主要就集中在三个方向之中,包括医学、工程和教育,都是极为强调专业技能与实践的专业,并非普通的学术性博士。这一次的大扩招,也主要针对这三个方向的博士,包括临床医学、工程类和教育博士。国家提出要增设一批博士授权点,同时每年都会安排一定比例的增量,来促进这一批专业博士的发展,同时也要逐渐增加对应方向的科研经费,这一次国家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下了大力气要把专业研究生发展起来。注重实践实际上不论是专硕还是专博,都更加注重实践而非科研,虽然目前在很多学校的培养模式中,学硕同样需要长时间实习,专硕也依然需要发大量优秀文章才能毕业,可这是培养方案不完善所导致的,很多导师在扩招的背景下,实际上没有培养专业研究生的经验。随着专业研究生的逐渐扩招,对应的培养方案必然快速建立起来,学术性和应用型的区别也会体现得更加明显。应用型研究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学制不同、培养方向不同、就业不同,过去与正统相比较或许显得有些劣势,但是在新背景下劣势却已经不在。这实际上也是国家对学历的新证明,研究生学历实际上是学术水平的标志,博士已经代表你可以独立科研,带领人类探索未知的知识边界。可在现在超高难度的就业上,研究生学历已经成为了一块敲门砖,你问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大多数人都明白表示就是找工作。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也是明明白白告诉考生们,想要拿学历找工作的学生们,可以直接去考专硕了。不仅考试难度相对低一些,而且学制也足够短平快,第一年学完所有课程,第二年就会实践之中,学校也会帮忙对接更多资源,让你能无缝衔接到企业之中。不过任何做法都是有利有弊,研究生阶段的大扩招,即是顺应了国家发展的趋势,但是也必然带来学历的进一步贬值,以后在教育、医疗、工程三个领域,或许就会成为标配,博士才有走入高级岗位的机会。这对所有考生影响都极为巨大,有今年毕业的学生,可以试试考一个专博,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博士虽然扩招,但是依然是博士,考下来之后在就业上能占据更大的优势。
当今社会,博士学历已经不再那么稀缺。985高校普遍设立有研究生院,博士授权点一眼数不过来,211高校一般都会许多的博士授权专业。甚至一些双非高校,也会有少量几个好专业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博士毕业一定是去科研院所或者高校,或是被企业高薪聘用。事实上又是如何呢?首先我们要改变一下我们原有对好大学的看法,在高考中,我们常常会把985和211当做好大学的标签,而在博士阶段对好大学则有了很大的差别。211及双非的博士,只能算是最一般般的博士。在面对华为这样的企业的时候,这些普通的博士远不如清华北大这个级别的本科。博士学历最值钱的似乎只有C9联盟、清北、华东五校这样的高校。就连普通的985院校的博士,也只能算是一般,我们姑且叫它普通博士。顶级名校的博士和普通博士在就业上,有着很明显的差距和不同。以985高校的教师岗位招聘来看,所谓的普通博士占比极少。如果就业目标是高校,那么,普通博士的去向更多的是普通本科院校和竞争非常激烈的211院校。普通博士想进985高校当老师,非常难。以小编的母校吉林大学为例,我的几个读博士的同学,都选择进入高校就业,除了一个到国外读博士后回来留校之外,其他几个普通博士全部去了普本院校,甚至有一个同学还在纠结要不要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是一所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三本院校。在我的这些同学(985高校的博士)看来,能进入211高校就已经是他们最高的期盼。想进入985高校当老师,先混个海归或者拿个清北的博士后再说吧。进入普通大学的博士也同样的特点,工作稳定,待遇只能说还行,科研经费紧张,想在学术上有一番作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进入企业的普通博士工作内容一般都很辛苦,但待遇也很高,一般会有20万以上的年薪,一些专业甚至会有40万以上的年薪。基本都是大型国企和央企。当然,这与专业关系很大。所有专业的博士都适合到高校工作,但不是所有专业的博士都适合到企业工作的。也有一类普通博士,稳定性和社会地位兼具,收入和发展前景皆有,那就是医学类专业博士。如果说读研是拓宽就业的路,那么读博很可能是一条越走越窄的路。就业面更小,花费的时间更多。到底要不要读博,还是要因人而异。以上就是博士毕业的基本状态。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词:鄙视链。其实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的诸如此类的情况,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如此。对于“本科看学校,研究生看专业,博士看导师”的情况,其实也是一种鄙视链。简单来说,在我们就业的时候,本科院校是“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要比其他院校更有优势,而对于研究生来说,专业优势则更加重要一些,至于博士生,自己的资源和导师的实力,对大家也有很大的影响。本科看那些学校?大家在就业的时候就会发现,985、211院校的同学,在就业时要更受欢迎一些,尤其是985院校的同学。当然,现在我们一般称这些学校为“双一流”大学,其中大部分世界一流大学是由原来的985院校发展而来,因此,现在就业时非常受用人单位青睐的是世界一流大学。举个例子,有些省市会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直接将一流大学的毕业生招聘,对于其他高校毕业的学生来说,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硕士毕业看哪些专业?不知道各位同学有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有些学科,博士毕业了也找不到好工作。这句话虽然夸张,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专业对于大家的就业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社会的分工和行业需求,决定了我们各自专业上的就业差距,有些专业在就业时非常热门,而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依然无人问津,即使是博士毕业也是如此。就目前而言,医学、计算机等相关的专业都是非常热门的就业专业,尤其是这些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在就业时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博士毕业生为何要看导师?其实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看导师的情况已经出现。举个非常普遍的例子,很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能选择范围是比较窄的,如果是同一个省市,有很大可能会遇到自己圈子里的人。所以用人单位在面谈的时候,会提到“你是哪个老师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如果导师在圈子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地位,可能会给自己的就业带来诸多便利。当然,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个人能力也是我们就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所学的专业优势、导师的资源等等,都有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便利,但这种便利是建立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如果自己没有真本事,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有了就业上的便利又能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