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资福利司、财政部综合司、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有关负责同志就《通知》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问:请介绍《通知》出台的背景和起草的过程。答: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激发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保障。为释放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热情,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文件。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奖励和报酬的最低标准从20%提高到50%。《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规定,科研人员获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以下简称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但从绩效工资管理实践来看,很多地方和部门反映,不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的操作办法不具体,接受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取得的项目是否属于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也给单位发放现金奖励带来困扰,现金奖励政策难以落地。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2019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科技部深入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了解各地各部门现金奖励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调研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起草了《通知》征求意见稿。通过多种方式听取意见建议,对《通知》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并联合财政部、科技部印发了《通知》。问:《通知》对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怎样的意义?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激发各类人才活力至关重要。《通知》的出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将更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对于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国家科研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实际贡献相匹配。二是有利于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攻坚克难,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多出高水平成果。三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不竭发展动力。问:《通知》对于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的具体操作办法是什么?答:为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通知》规定,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按规定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发放现金奖励。同时进一步明确,现金奖励计入所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不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下一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不作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通知》要求,各单位在开展工资数据统计以及向有关部门报送年度绩效工资执行情况时,要如实填报现金奖励情况,并单独注明。问:单位接受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取得的项目是否适用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答:《通知》明确,单位接受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取得的项目,其中属于科研人员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的,单位可到当地科技部门进行技术合同登记,认定登记纳入科技成果转化范围的,可按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通知》规定执行。不属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从项目经费中提取的人员绩效支出,应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分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统一管理。问:对贯彻落实《通知》有哪些要求?答:贯彻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重要举措。《通知》印发后,关键在落实落地。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抓好落实。一要精心组织实施。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实施这项政策的重大意义,深入学习领会政策内容,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二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科技部门要各负其责,加强指导,做好有关工作,确保政策平稳、有效实施。【来源:人民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关举措。从原始创新到尖端产业,从实验室到市场,从科学家到企业家……这之间的鸿沟有多大,只有亲身经历者才知道。如何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堵点及难点,让鸿沟变通途?《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多位参与成果转化工作的两会代表和委员,请他们出谋划策、贡献良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院士让科技创新成果开枝散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面向经济主战场,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如何以原始创新催生变革性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在新时期思考的新问题。2012年7月,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研院)启动建设,期望打造“立足合肥、覆盖安徽、辐射全国”的中国科大技术转移体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未来网络”合肥先导实验网网络管控中心、量子通信网络先导工程——京沪干线运管中心已先后入驻先研院。近年来,中国科大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校科技成果转让或授权至先研院,目标是打破隐形藩篱,加快优质科技成果向先研院汇聚。成立至今,先研院在实验室与市场之间构建桥梁、通道和创新链条,有望穿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死亡谷”。除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2020年中国科大在国内高校中首创了“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以下简称双创基金),并组建学生管理团队负责双创基金管理,目的是立德树人,铸造学生创新创业的灵魂。让学生自己管钱、自主选择投资项目,会不会徇私舞弊?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科大围绕双创基金,组建了两支学生管理团队。这两支团队相互“较劲”和“攀比”,这也是中国科大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务的创新。中国科大通过实践发现,组建学生管理团队负责双创基金管理,不仅有利于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创业者”和“投资人”的不同视角,更加深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理念的领悟,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芯片攻关谋求“垂直域创新”来自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2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约8848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尽管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重要加工设备方面还存在瓶颈。提升芯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不能仅靠单点技术的突破,而要从“点”走向“域”,形成体系化势能。在芯片领域攻关核心技术、突破产业瓶颈,需要开展“垂直域创新”。这里的“垂直域创新”是将标准、软件、应用平台、硬件设备与底层芯片的创新结合起来。以标准带动应用,以应用催生市场,从市场创造需求,再由需求引导技术创新与进步,构建起完备的“垂直域”生态圈。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在芯片技术发展领域下了功夫,投了资金,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缺少自主标准和应用市场,没有形成“垂直域”整体创新,导致后期发展缺乏动力,仍处于跟跑的队列。实现“垂直域创新”,首先要有国家政策的驱动,并在需求牵引下,培育和打造新型产业链条。其次要通过出台相关标准,为创新应用提供安全保障,引导企业不断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SVAC芯片就是“垂直域创新”的一项重要成果。从《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出台,到开发出全球首个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SVAC芯片,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完整“垂直域”逐步构建成型,形成了由智能感知前端、安防大数据平台和视频智能应用等构成的智能视频监控应用体系,并广泛应用于“平安中国”“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等重大项目。由此可见,SVAC芯片走出了一条标准引领技术创新,并将技术价值传导到产业链和应用层的发展之路。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技术高度融合的全球化产业,我们既要坚持自主创新,又要加强国际合作,只有走开放融合、创新发展的道路,才能够跟上世界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步伐,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韩恩厚科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领下,一些重点科技产业取得跨越发展,如人工智能、移动通信、新药创制等,一些传统产业也步入转型升级,如化工、材料、制造等。科技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020年,中国科学院在系统梳理“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众多科技成果基础上,凝练归纳出59项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其中的部分科技成果已经成功得到应用,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比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的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率先在世界上完成工业性试验和产业化,形成了国际领先的成套技术,带动了我国煤制烯烃产业的快速形成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烯烃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此外,5G规范化应用、港珠澳大桥防腐涂层、北斗导航卫星全球导航组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重大科技成果,也从不同角度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能。同时,科技支撑打赢脱贫攻坚战也取得重大进展,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的全覆盖。不论是高精尖技术突破带来的产业升级转型,还是科技扶贫取得的新成效,都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需要正视的是,科技在服务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科技的需求愈加迫切,因此科技创新发展要迅速补齐自身短板、提升弱项。首先,关键核心技术还不能完全自主,未来还需要多下功夫。其次,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的能力还不够高,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能力还不够,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需要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开展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发挥整体效能。换言之,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需要强化合作,注重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三链融合。最后,技术、市场、资金、管理运营相互尊重并做好协调。只有好技术而没有其他的支持,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公益性的成果转化需先投入“以后你们来我这里吃瓜,免费!”这是一位甜瓜种植户向给予其帮助的科研人员表示感谢。此前,这位甜瓜种植户苦于瓜开裂,四处求医,先后请教了多位技术人员,均没有起色。最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科研人员经过土壤分析后说“可能是缺硼”,这位种植户顿时醍醐灌顶,施硼肥后的甜瓜果然不再开裂。这位甜瓜种植户向科研人员咨询技术难题,科研人员提供了技术咨询服务,那么该项技术咨询服务需要收费吗?事实是,种植户没有支付费用,科研人员也没有索要费用。这样的案例在科研院所时常发生,科研人员一个小小的建议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在此基础上,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分成两类,一类是公益性的,一类是盈利性的。上述甜瓜种植户的技术咨询可以归为公益性的。事实上,大部分科学研究是公益性、基础性的,也是不为公众所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企业开始意识到技术革新的重要性,但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有限,于是开始向外界寻求帮助。企业需要的技术是有市场针对性的,有需求和利益的驱动,因此为从科研院所获取好的技术,一些企业愿意支付费用,那么这类成果转化就可以归为盈利性。不同于企业愿意为技术买单,大多数农户追求高产出、高质量、低投入,而一些新技术在农业投入使用时见效慢、收益相对较少,推广起来十分困难。在农业领域,公益性的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很多,为了推广有社会效益的相关成果,是需要先花钱的,应由政府投入来引导。此外,农业技术的推广还有一定特殊性。单个农户的需求规模较小,无力承担技术咨询费用,但如果有技术需求的农户组成一个联合体,比如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付费聘请专业的技术指导,也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政产学研金服用”多维度协同发力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但在高端新能源材料领域,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我国部分关键材料的核心技术还没有实现突破,关键材料对外依存度较高,国产化率较低、原始创新不足、企业竞争力不强,缺少国家级的创新平台牵头做基础性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我国最具规模优势的光伏领域为例,光伏胶膜的核心原材料之一聚烯烃弹性体(POE)全部依赖进口,光伏组件封装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树脂国产化率也不高,目前对外依存度达65%~70%。再以氢燃料电池为例,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正处于大规模示范应用的初期,为突破发展瓶颈,迫切需要解决包括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碳纸以及储氢材料等关键材料的核心技术问题。调研发现,基础研发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的背后,缺少的是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需要“政产学研金服用”多维度的协同发力。如何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支持重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应用为牵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建议国家持续加大对关键材料技术在种子期、初创期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新能源关键材料企业在金融、税收方面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围绕龙头企业打造新能源材料产业链和生态圈,增强集群综合竞争力。来源:中国科学报审读:喻方华
光明日报4月11日一版头条刊发《源头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一名工科教师翻越成果产业化“四座大山”的启示》,报道了北京工业大学教师张跃明自主创新的实践探索。由于张跃明一直在生产一线搞科技成果转化,到了50岁还因论文没有别人发得多而评不上教授,这件事在知识界,尤其在工科院校引发热议。目前,很多工科高校教师的技术成果具有产业化价值,而市场恰恰又缺少高科技的好项目,很多企业也正在寻找技术迭代、转型升级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工科高校的成果转化率却偏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仅“双一流”大学拥有的发明专利(高价值专利)就超过25万件,其中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的发明专利都超过了2万件。但即便是这些高价值的发明专利,进行技术成果转化的比例也偏低。以清华大学为例,2020年专利转让数量为1795件,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名,却也不到9%。为此,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聂祚仁,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等专家呼吁:“工科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新时代需要不断解放思想,要改变‘论文导向’‘帽子导向’‘项目导向’等片面的人才评价体系,要敢于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导向制度,鼓励更多有本事的教师有意愿、有激情去国家需要的任何创新领域开疆辟土,鼓励科研人员把实验室的成果应用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解决我国产业升级的问题。”工科院校高价值专利在“沉睡”,产业化需高校教师深度参与“不少高校老师的科研成果在国际期刊上发完论文就基本上束之高阁了,这十分浪费国家的科研资源。”清华大学河北中试基地负责人曹建国说,工科院校教师的成果,最有价值的应该是产业化应用,但目前高校的发明专利进行技术成果转化的比例偏低。“清华大学2020年专利转让的科技成果,大多数都是一次性的技术转让,高校教师缺乏热情,所以产业化成功的比例不高。”曹建国介绍,“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高校教师的参与,他们是技术发明人,最熟悉和了解技术,没有他们的深度参与,项目中试都很难成功,更别说产业化了。清华大学走到中试阶段的技术,最终产业化的成功率也不足5%。”“现在需要鼓励高校教师积极投身到产业转化中。”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说,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之一,现在很多企业缺乏产业升级需要的技术,高校的高价值专利挖掘工作正当其时,现在我国高校有大约六七十万件发明专利在沉睡。据介绍,发明技术的高校教师深度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功率高,结果令人欣喜:除了北京工业大学张跃明打破日本企业的垄断,解决了国产工业机器人走向高端的难题,近年来高校涌现出一大批产业化的成果,比如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毕玉遂研发团队发明新型发泡剂,一件发明专利许可使用费5亿元;中南大学周宏灏院士“个体化医学基因检测技术”7件发明专利,转让费1.8亿元;西南交通大学磁悬浮二代工程样车专利技术合同签约超1亿元……北京、山东、湖南、四川多地高校的高价值科技成果均成功实现转化。现实“尴尬”:科技成果转化成功还不如多发论文虽然一个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到成功产业化,技术发明人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要克服理论验证、中试、资金投入、国际市场竞争等重重困难,但尴尬的是,在当前的职称评定体系中,张跃明这样的人并不占优势,只能靠破格晋升教授。北京工业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司鹏博告诉记者,“高校职称评定中确实存在‘唯论文’‘唯项目’‘唯帽子’等不良倾向,不过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家为新时代高校人才评价指明了方向,学校正在职称评审、高层次人才评价等工作中探索分类、多元化评价机制,为取得突出贡献和重大突破的优秀教师开通绿色通道,张跃明便是受益于人才评价改革的典型代表。他成功解决工业机器人的‘卡脖子’技术并且实现产业化,已经突破职称评审条件限制成功晋升教授,也成了学校人才评价改革中的里程碑。”“不仅是在高校,科研院所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帽子导向’‘论文导向’的问题还未解决。”欧阳钟灿院士介绍,“有一位青年科研工作者,发明了三原色激光显示并成功实现产业化,但学院多次推荐到学校评教授,却因为没有‘优青’与‘杰青’等‘帽子’被刷掉。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不如多发论文,这很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亟须改变。”用职称评审政策倾斜,激发教师参与成果转化的热情“现在,高校搞科研成果转化的教师越来越多,每年走向市场的专利成千上万。除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等都是搞科研成果转化的大户。比如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转让专利1331件,哈尔滨工业大学转让专利1020件。大批高校教师走上了成果转化的一线,除了物质成果奖励,应该在职称评审等人才评价上向他们倾斜,激发广大高校教师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基础研究成果并不能自动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基础,更加需要高校教师花费更多精力去参与成果转化,张跃明就是典型的例子。”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认为。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的调查研究结果印证了韩秀成的说法: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1986年至2019年累计资助基础研究项目56.49万项,产出394.27万项研究成果,但相关成果很少及时转化,像北京工业大学教师张跃明这样从基础研究走到产业化的例子凤毛麟角。对此,聂祚仁院士说,高校是社会的“象牙塔”,是引领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需要在机制体制方面创新,在职称评定等方面有所倾斜。光明日报4月11日在光明日报官方微博上开设的“高校什么人最有资格评教授”的调查也显示:科技成果转化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孚众望:在参与调查的858人中,有601人选择“成果产业化效果好”,超过参与人数的70%;只有16%的人选择“科研论文发得最多”,有的网友甚至直言:“现在国家各产业升级亟须创新技术,高校应该破格为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教师评教授,评院士也应该主要看产业化成果。”(本报记者 袁于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满福“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农科院下大力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转化转移方式,通过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开展技术培训、促进知识产权交易转移等途径,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和技术服务输送到生产一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公益性和市场化转化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五年来,推广应用作物新品种(系)100余个,新产品70余个,新技术140余项,各类科技成果累计应用1.3亿亩,新增粮食产量近30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65亿元。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以助推脱贫攻坚为目标,省农科院聚焦产业扶贫和智力扶贫,在全省深度贫困地区开展科技帮扶行动,通过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科技培训、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等方式,将科技成果输送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将科技措施落实到县、到村、到户,带动提升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创建农户脱贫模式。五年来,在全省284个贫困村建立了示范基地近20万亩,通过引进新品种并配套技术应用,调整种植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在帮助贫困户种好“铁杆庄稼”,保障“不愁吃穿”的基础上,引导培育藜麦和饲用高粱等新型特色富民产业。通过综合运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示范区各类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高,其中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增产9%-12.7%,玉米增产11%-21.75%,马铃薯增产13.5%-40%;各类蔬菜平均增产10%-30%,其中高原夏菜亩均增收500-700元,日光温室蔬菜最高亩产值达3万元;大豆、胡麻增产12%-28%;苹果、梨、葡萄等各类果品增产15.5%-33%;当归、黄芪等中药材平均增产22.4%。同时注重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服务,为提升农民致富能力,协助政府科学决策,帮助企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提供智力支持。五年来,培训农民和基层技术人员12.8万人次,服务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社450余个。发放良种农资。开展现场培训。为加速科技成果落地应用,打通科学技术到生产一线“最后一公里”,“十三五”期间省农科院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体制机制创新。院级层面专门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处,院属各研究所建立专门科技成果转化队伍。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利用现代融媒体技术高效开展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与电视台合作开展“话农点经”农业技术推广节目93期;建立了微信和QQ技术交流群,实现专家与农户、企业、合作社的直接服务;利用院内网站、创办智慧农业平台、开展各种科技成果推介和技术服务;设立成果转化专门项目,在全省建立科技成果示范基地130余个,辐射推广面积近8千万亩,新增效益40亿元。陇薯系列马铃薯、陇鉴和陇春系列小麦、陇椒系列辣椒等新品种在我省大面积推广种植,产生了良好经济效益。“陇”字号品种为全省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逐年扩大。示范推广的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代表的旱地节水栽培技术,以地膜覆盖、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间作复种、树形改造等为代表的农作物高效丰产栽培技术,以新型农药施用结合物理防治手段为代表的作物重大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以留膜免耕为代表的农作物简化省力栽培技术,以1-MCP保鲜剂、无硫护色、组织固化和贮藏窖结构改造为代表的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技术,以机械覆膜、播种、收割为代表的农机农艺结合技术,以秸秆、尾菜和马铃薯加工废弃物饲料化处理为代表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及畜牧健康养殖技术等,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兰州科技大市场推介科技成果。省农科院将知识产权创制、保护和运用摆在重要位置。“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49项,新品种保护13项,著作权55项。获省专利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有19项专利技术及品种权以专利转让方式实现交易转化,转化金额1120万元。科研成果经过从科研单位到生产单元的转移,激发了其中蕴含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其中有代表性的“花卉专用胶囊肥”专利以11万元转让,企业以此项技术为依托,生产销售胶囊肥200万盒;肥料生产企业通过“一种长效缓释当归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专利技术,生产销售专用肥10万吨,累计推广应用125万亩;“一种肉苁蓉接种方法”专利,推广面积近万亩,累计产量达到58000余公斤,实现销售额775万元,新增利润356万元;“一种双杆双模塑料大棚”专利在设施农业中被广泛应用,累计应用面积1.84万亩,生产各类蔬菜5.52万吨,销售额达2.2亿元以上,新增产值5180余万元。(文中图片由甘肃省农科院提供)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印发通知明确,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发放现金奖励。现金奖励不受所在单位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不作为核定下一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不作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然而,“收益落实难”影响了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成效。尽管《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规定,现金奖励计入科研人员所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但政策落地的障碍在于,不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的操作办法不具体,接受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取得的项目是否属于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有待明确。现在,三部门印发《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操作层面实现了现金奖励的制度性突破,有助于为科技成果落地打通“最后一公里”。从根本上讲,这将有利于加快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模式,为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补齐拼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步步改变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态势。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须处理好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的关系。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应坚持长期产权激励与现金激励并举,探索对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这意味着,要秉承系统性原则,从整体上科学设计激励机制。为了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还要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既要给予他们“真金白银”,也要给予他们荣誉表彰,真正让激励的种类和形式丰富起来。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利益激励的短期效应,激活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须注重与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关联的评价制度建设。在完善激励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的同时,也要牢牢牵住评价制度这个“牛鼻子”,把激励和约束平衡起来。要按照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健全以创新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评价指标,让评价制度覆盖从立项到成果交易的全过程,让科研指挥棒更加科学有效。其中,尤其要加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建立起以需求为牵引,以解决实际问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等为标准的评价机制,并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组织管理制度。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通过现金奖励落实以增进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实际上是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要遵循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成果。可以预见,鼓励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使其智力付出与收入相匹配,将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政策推力。(广州日报评论员杨博)(编辑: 刘卓莹)【来源:广州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新华社照片,天津,2021年2月25日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持续推进科研成果转化2月24日,在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润滑与摩擦检测中心,工程师在调试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天津高端院”)成立于2014年10月,是清华大学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为实现连接基础学科与应用技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依托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建立的派出研究院。自成立以来,清华天津高端院已基本形成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用通用性技术不断攻克不同行业的重难点问题,科研及产业化成果已涵盖工业喷涂机器人、金属3D打印机、工业及民用空气净化产品、电磁强化检测及装备平台等多种产品及技术服务。截至2021年2月,清华天津高端院已集聚了涵盖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微纳制造与节能环保、生医机械与大健康、高端装备四大战略领域的39个团队,与中小企业合作成立了11个研究室,累计签订科研项目400余项,科研合同经费总额超7亿元人民币,累计申请专利244项,被授权专利136项。新华社发(孙凡越 摄)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印发通知明确,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发放现金奖励。现金奖励不受所在单位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不作为核定下一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不作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然而,“收益落实难”影响了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成效。尽管《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规定,现金奖励计入科研人员所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但政策落地的障碍在于,不受绩效工资总量限制的操作办法不具体,接受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取得的项目是否属于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有待明确。现在,三部门印发《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操作层面实现了现金奖励的制度性突破,有助于为科技成果落地打通“最后一公里”。从根本上讲,这将有利于加快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模式,为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补齐拼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步步改变科技与产业“两张皮”的态势。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须处理好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的关系。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应坚持长期产权激励与现金激励并举,探索对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这意味着,要秉承系统性原则,从整体上科学设计激励机制。为了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还要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既要给予他们“真金白银”,也要给予他们荣誉表彰,真正让激励的种类和形式丰富起来。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利益激励的短期效应,激活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须注重与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关联的评价制度建设。在完善激励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的同时,也要牢牢牵住评价制度这个“牛鼻子”,把激励和约束平衡起来。要按照科技创新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健全以创新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评价指标,让评价制度覆盖从立项到成果交易的全过程,让科研指挥棒更加科学有效。其中,尤其要加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建立起以需求为牵引,以解决实际问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等为标准的评价机制,并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组织管理制度。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通过现金奖励落实以增进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实际上是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要遵循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成果。可以预见,鼓励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使其智力付出与收入相匹配,将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政策推力。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杨博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杨耀烨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胡俊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近日,西安市碑林区“产学研金”协同创新系列活动——校地融合长安大学专场活动在该校西安本部举行,学校多项科研成果成功牵手西安本地企业,实现就地转化。此次活动由长安大学、西安市碑林区政府主办,碑林区委人才办、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管理委员会等单位承办。活动现场,长安大学副教授王海英、副教授曹学鹏、副教授周璐红分别以“高速公路隧道人员定位管理系统V1.0”“一种钻头间距可调的多轴液压钻及工作方法”“镇安县国土空间规划项目相关专题研究”为题进行了项目路演。随后他们分别与陕西速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签订了项目成果转化协议。建设银行西安有关分支机构负责人聚焦企业需求,介绍了其科技金融类产品以及相关政策。驻区科技企业多家代表分别发布了技术需求,希望与高校深入合作参与其中,助推企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据长安大学校副校长贺栓海介绍,学校注重成果推广,2020年度横向社会服务类项目达到676项,合同金额1.8亿元,其中226项是服务西安地区企事业单位,合同金额达4274万元,占比为23%,与碑林区企事业单位的合同项目共有38项,合同金额890万元,占西安全市的20.8%。“我们辖区内共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科院光机所等17所高校、131家科研机构、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各类科研人员3万多人,在校本科生17.35万名、研究生5.78万名,是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最密集的区域。今后将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科技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努力将碑林建设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西安市碑林区副区长张熠说。作者/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4月4日电(记者叶紫)人社部、财政部、科技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按规定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给予的现金奖励,计入所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不作为人社、财政部门核定单位下一年度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不作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通知》明确,单位接受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委托取得的项目,其中属于科研人员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的,单位可到当地科技部门进行技术合同登记,认定登记纳入科技成果转化范围的,可按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通知》规定执行。《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4月05日 第 02 版)
这是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外景(2月24日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天津高端院”)成立于2014年10月,是清华大学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为实现连接基础学科与应用技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依托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建立的派出研究院。自成立以来,清华天津高端院已基本形成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用通用性技术不断攻克不同行业的重难点问题,科研及产业化成果已涵盖工业喷涂机器人、金属3D打印机、工业及民用空气净化产品、电磁强化检测及装备平台等多种产品及技术服务。截至2021年2月,清华天津高端院已集聚了涵盖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微纳制造与节能环保、生医机械与大健康、高端装备四大战略领域的39个团队,与中小企业合作成立了11个研究室,累计签订科研项目400余项,科研合同经费总额超7亿元人民币,累计申请专利244项,被授权专利136项。新华社发(孙凡越 摄)【纠错】【责任编辑:许楠 】陕西壶口瀑布恢复对外开放大地回暖春耕忙重庆:一路繁花相送 带你驶向春天古桥丽影春雪润长城贵州锦屏:樱花盛开春意浓南宁黄花风铃木迎春绽放上海:花开春意浓上海:苏州河畔沐春光花开春意浓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冬景宜人沈阳降雪沈阳出现大雾天气黑龙江省全力保供群众“菜篮子”冰雪的乐趣2月24日,在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表界面微纳技术研究所,实验人员在工作中。新华社发(孙凡越 摄)2月24日,在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复合制造与智能识别研究所,工程师在测试智能识别光学系统。新华社发(孙凡越 摄)2月24日,在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润滑与摩擦检测中心,工作人员在设置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参数,用来测试润滑介质承载能力。新华社发(孙凡越 摄)2月24日,在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润滑与摩擦检测中心,工程师在调试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新华社发(孙凡越 摄)2月24日,在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表界面微纳技术研究所,实验人员展示研发成功的经亲水改性纳米涂层技术处理过的镜片和未处理镜片在遇水蒸气时的不同效果。新华社发(孙凡越 摄)2月24日,在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表界面微纳技术研究所,经疏水改性纳米涂层技术处理过的纪念钞未出现吸水现象。新华社发(孙凡越 摄)这是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增材制造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金属3D打印机打印出的医用金属3D打印件(2月24日摄)。新华社发(孙凡越 摄)在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增材制造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金属3D打印机在打印航空领域用零件(2月24日摄)。新华社发(孙凡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