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利好政策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又称先进装备制造业,是指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技术含量高,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在产业链占据核心部位,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决定着国家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国家制定一系列的规划、行动计划或者具体的政策措施来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自2015年出台《中国制造2025》,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进一步巩固制造业大国地位。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其研发投入总量逐年加大,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的不断提高,为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夯实了科研技术基础。2019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2143.6亿元,同比增加2465.7亿元,增长12.5%;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3%,同比提高0.09个百分点。分产业部门看,高技术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3804.0亿元,投入强度(与营业收入之比)为2.41%,同比提高0.1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7868.0亿元,投入强度为2.07%,同比提高0.16个百分点。科创板注册制推动行业进入发展新阶段科创板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列为重点支持产业之一,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本支持,科创板注册制有助于促进市场资金从企业产能扩张更多的配向科技创新领域;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整体估值水平,助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又快又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属于科创板重点推荐领域。截至2020年8月23日,科创板累计受理企业IPO申请共计418家,从这418家企业所属行业类别来看,有近七成、280家企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大行业:即84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占比20%;80家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占比19%。注:具体时间为截止2020年8月23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当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多项政策利好,科创板注册制进一步推动行业进入与发展新阶段,科研投入不断提高,夯实高端技术基础,对于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随着自动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智能制造行业无论是在全球还是我国都得以快速发展。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的升级改造,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呈现较快的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值规模将达20900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困境(1)国际厂商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先发优势仍然明显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起步较晚,国际厂商基于其技术及先发优势,在某些高端核心零部件领域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在此领域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内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技术研发实力的积累,设计研发人员的引进或培养,具有战略效益的研发项目的推进等,都需要资金支持以及时间积累。(2)专业人才紧缺智能装备行业尤其在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要求从业企业相关专业人才具有机械、电气、光学、自动控制、信息化等复合知识背景、对下游行业制造过程具有深度的理解、以及丰富的实施经验。系统整体设计带头人以及各专业领域相关人才对于行业企业来说并不是很容易获得,并且也还需要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这对行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前景(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鼓励性政策支持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为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推动了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将为我国智能制造设备生产行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广阔的市场空间。(2)经济环境进入新常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3)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业从科学概念逐渐开始产业化,与制造业逐步深度融合,更多的终端和设备将接入物联网,以塑造一个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世界。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生产制造更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品研制周期将不断缩短、资源能源消耗逐步降低、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4)人口结构变化新红利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人口数量红利将逐步消退,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教育经费的不断投入、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为我国带来“工程师”红利。而智能制造领域将会是工程师红利释放受益较大的领域,通过推行智能制造,实现机器换人、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应对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由依靠低成本获取生产要素向依靠高效率组织生产要素转变的重要方式。(5)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近年来,以创新发展为基点,彻底改变过去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不仅是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更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经济观察#2018年四川省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将装备制造产业列入5个重点发展的万亿支柱产业。2019年全省装备制造产业产值为7709亿,力争到2022年产业规模达到1.2万亿元。一、四川装备制造现状经过多年发展,四川已经形成了以成都和德阳为中心,北起绵阳、经过德阳、成都、资阳、自贡,南到泸州的装备制造产业带。1)动力设备 四川是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发电设备研制具有全球竞争优势,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核工业领域,四川占据全国核工业半壁江山,核电装备研发制造能力一流。钻采设备领域,四川是全国陆地石油、页岩气钻采设备研制基地之一,拥有全球最大的陆地钻机组装场,其成套装备出口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业集群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目前全国60%以上的核电产品、40%的水电机组、30%以上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50%的大型轧钢设备和大型电站铸锻件、20%的大型船用铸锻件都是由德阳制造装备,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石油钻机出口居全国第一;2)航空与燃机产业在航空装备领域,四川是全国重要的航空装备研制基地,军用型号飞机和发动机批量装备部队,高端大型无人机远销海外,模锻压机压制能力世界领先。四川拥有100多家涉及航空与燃机产业的科研院所、生产制造企业和试验研究基地,具备国内唯一完整的飞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汽轮机总体设计、总装制造、系统集成、试验验证、维修服务和人才教育培训体系。2016年四川被确定为全国三大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之一,在国家“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重大专项中获得研发任务。航空经济是中国民快速发展的领域,围绕航空经济发展,四川重点支持通用飞机、航空大部件和航空发动机等研制,促进航空维修集群发展,打造全球知名的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推进通航机场和起降点建设,积极拓展低空旅游航线,探索应急救援、短途运输、警务飞行等公共服务,鼓励开展飞机融资租赁。突破航电系统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形成一批适航取证的自主核心航电产品。推动无人机制造、飞控、任务系统等关键技术突破和示范应用,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无人机监管机制,高标准建设培训试飞基地,培育“无人机+”应用市场。建设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大推力高性能发动机、单晶涡轮叶片、钛合金整体叶盘、空心或复合材料宽弦风扇叶片等关键零部件研制上取得进展。成都已开始建设“一站式”航空综合保障基地,提升民用整机、航空发动机和航空部附件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综合维修能力,吸引航空公司维修业务外包。3)轨道交通产业四川从事轨道交通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00家,位居全国第二,形成了集科技研发、勘探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维护、装备制造等板块及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云集了西南交大、电子科大、中物院等从事轨道交通的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中铁二院、中铁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勘探设计机构。四川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服务业,加快推动全制式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示范应用,不断提升轨道交通装备综合维保能力,奋力打造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综合发展新高地。支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护设备、铁路建设及维护装备等轨道交通装备研发,推动超导磁悬浮等前沿技术研究,建设山地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成都轨道交通检验认证中心(JRCC),大力开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一体化服务,积极推进国家轨道交通产品质检中心、计量中心和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区域中心申建。4)智能制造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新趋势,着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及产品,培育国内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区。聚焦发展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和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核心装备。巩固扩大控制器等研发及市场优势,大力发展核心部件,提升整机产能能级。大力推进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和二次开发,大力推动安全巡检、道路检测等特种机器人的研制和应用。面向行业转型需求,大力开发标志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积极发展智能柔性生产系统、数字化车间成套集成装备、智能化焊接成套装备。5)能源环保。紧抓国家推动建设绿色制造体系的重要机遇,做优做强以太阳能光伏为主的高端能源装备,打造国家高端能源环保产业引领区。打造高端光伏产业集群,前瞻布局钙钛矿电池、染料敏化电池等新型高性能太阳能电池技术研发和制造,发展分布式建筑屋顶光伏电站和建筑光伏储能一体化电站等示范项目建设、咨询设计、运营、维修维护等业务。建设低碳环保产业发展示范区。探索建立集政策发布、产业推广、融资服务、权益交易、绿色评价评级为一体的环保产业综合服务平台。6)新能源汽车打造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研制基地,推动存量产能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积极引进新能源乘用车高端项目,发展中高端新能源乘用车和氢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新能源客车、商用车、专用车,大力研制新一代动力电池、电机控制器、驱动电机等产品,积极推进燃料电池电堆及动力系统和氢气制备、储运与加注等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巩固产业链制造端优势。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大力发展L3以上的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及智能ECU、感知系统、控制系统、执行系统、导航系统等重点产品,支持仿真试验,封闭、半开放及开放式道路测试等,着力提升智能网联汽车检测认证、标准制定、成果转化等核心能力。二、主要问题尽管基础雄厚,优势明显,但四川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阶段的问题也不少。效益不高、结构不优、后劲不足‘三不’问题突出。经济效益不高,全省装备制造产业规上企业实现利润增速要比全省、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亏损企业占比高。结构不优,四川装备制造产业主要集中在发电成套装备、油气化工冶金成套装备等传统领域,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附加值低。而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总体占比不高。特别是高端数控机床、高端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电子生产成套设备、激光生产成套设备等先进装备,四川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四川装备制造业重制造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创新轻转化等现象突出,高端先进装备关键共性技术、先进工艺、核心装备、基础原材料及零部件受制于人,导致四川装备制造产业整体发展后劲不足。三、主要对策 1)加快功能区建设四川要做好装备制造的产业定位和细分领域,做好功能区的划分,向专业化、差异化、高端化发展。我们根据各地的资源、特点建设如下:A. 德阳重点建设重大装备制造;B. 成都龙泉驿、简阳为核心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C. 资阳、成都(新都)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D. 绵阳、成都高新区重点建设电子信息装备;E. 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以航空设备、飞机、发动机等为主;F. 泸州重点发展工程机械;G. 自贡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四川推进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厂房、专业楼宇等生产配套和商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推动要素集聚,形成功能区“人城产”协调发展格局。2)深化科技创新积极争取承担大飞机、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等国家重大专项、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和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建各类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申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开放大中型科研设备仪器和研发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服务。引导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突破制造业在核心技术、关键产品、重大技术装备等方面的瓶颈,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鼓励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任务,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3)加强招商引资,支持企业培育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瞄准国际巨头和行业领军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单项冠军培育、中小企业成长三大计划,加快培育本土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支持本地企业做优做强,增强企业根植性。鼓励孵化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引入战略资源,促进企业孵化成长。支持基础零部件企业对接大型龙头整机制造企业,聚焦特定细分产品开展协作配套,促进产业链纵向延伸。4)促进优化升级推动建设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探索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引导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加快装备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向工程设计、方案咨询、技术研发和设备维护、修理、运营一体化服务延伸,大力发展高端装备远程运维服务。5)强化要素保障健全人才资源支撑体系,创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方式,完善高端骨干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和各类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强化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职业教育,支持企业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完善技能认证体系,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设立成都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对装备制造重大项目,优先保障土地、水电气等要素供给。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其发展也为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全球产业格局的转变,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整体营业收入规模超38万亿元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呈现增长趋势,2019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80581.5亿元,同比增长3.44%,增速较2018年有所放缓,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营业收入为167454.2亿元,同比下降6.94%。金属制品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速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国金属制品业营业收入整体波动发展,整体在30000亿元以上范围发展,2019年达到34322.9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较2018年有所提升,2020年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中国金属制品业营业收入下降为14884.7亿元,同比下降11.8%。通用设备制造业规模波动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国通用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整体波动发展,整体在35000亿元以上水平波动发展,2019年达到38264.7亿元,同比增长3.9%。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中国通用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下降为17273.3亿元,同比下降8.9%。专用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恢复近3万亿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国专用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自2017年大幅下降后开始恢复增长,2019年达到29473.3亿元,同比增长6.3%。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中国专用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下降为14000.3亿元,同比下降6.1%。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有所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景气度下降,2016-2019年中国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整体波动下滑,2019年我国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为80846.7亿元,同比下降1.8%。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下降为34426.7亿元,同比下降11.0%。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波动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国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整体波动下降,2018年连续两年下滑,2019年小幅增长4.5%,达到11275.3亿元。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中国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下降为4774.5亿元,同比下降11.7%,降幅较大。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营业收入突破6.5万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2019年,我国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营业收入整体上较为稳定,在60000亿元以上水平,增长速度逐渐上升;2019年营业收入为65438.4亿元,同比增长5.9%。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行业营业收入下降为27627亿元,同比下降11.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速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自2019年其营业收入增速有所放缓,2019年营业收入达到113717.6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较2018年下降5.8个百分点,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行业营业收入增速持续下滑,2020年上半年中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为51366.6亿元,同比增长2.3%。仪器仪表制造业营业收入规模降幅最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2018年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营业收入持续下滑,有8741.9亿元下降至6862.4亿元,2019年行业营业收入有所恢复,达到7242.6亿元,同比增长5.5%,但与2016年相比仍然有所收缩。2020年受疫情影响,行业营业收入增速大幅下降,2020年上半年,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营业收入下降为3101.1亿元,同比下降12.8%。我国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有待提升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已进入到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行列,但是与美国、德国、日本等装备制造业强国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还亟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因此,在我国加速贯彻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背景下,装备制造业如何实现由“大”到“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稳速高质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其发展也为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全球产业格局的转变,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整体营业收入规模超38万亿元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呈现增长趋势,2019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80581.5亿元,同比增长3.44%,增速较2018年有所放缓,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营业收入为167454.2亿元,同比下降6.94%。金属制品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速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国金属制品业营业收入整体波动发展,整体在30000亿元以上范围发展,2019年达到34322.9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较2018年有所提升,2020年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中国金属制品业营业收入下降为14884.7亿元,同比下降11.8%。通用设备制造业规模波动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国通用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整体波动发展,整体在35000亿元以上水平波动发展,2019年达到38264.7亿元,同比增长3.9%。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中国通用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下降为17273.3亿元,同比下降8.9%。专用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恢复近3万亿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国专用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自2017年大幅下降后开始恢复增长,2019年达到29473.3亿元,同比增长6.3%。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中国专用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下降为14000.3亿元,同比下降6.1%。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有所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景气度下降,2016-2019年中国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整体波动下滑,2019年我国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为80846.7亿元,同比下降1.8%。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下降为34426.7亿元,同比下降11.0%。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波动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国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整体波动下降,2018年连续两年下滑,2019年小幅增长4.5%,达到11275.3亿元。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中国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下降为4774.5亿元,同比下降11.7%,降幅较大。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营业收入突破6.5万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2019年,我国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营业收入整体上较为稳定,在60000亿元以上水平,增长速度逐渐上升;2019年营业收入为65438.4亿元,同比增长5.9%。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行业营业收入下降为27627亿元,同比下降11.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速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持续增长,自2019年其营业收入增速有所放缓,2019年营业收入达到113717.6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较2018年下降5.8个百分点,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行业营业收入增速持续下滑,2020年上半年中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为51366.6亿元,同比增长2.3%。仪器仪表制造业营业收入规模降幅最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2018年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营业收入持续下滑,有8741.9亿元下降至6862.4亿元,2019年行业营业收入有所恢复,达到7242.6亿元,同比增长5.5%,但与2016年相比仍然有所收缩。2020年受疫情影响,行业营业收入增速大幅下降,2020年上半年,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营业收入下降为3101.1亿元,同比下降12.8%。我国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有待提升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已进入到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行列,但是与美国、德国、日本等装备制造业强国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还亟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因此,在我国加速贯彻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背景下,装备制造业如何实现由“大”到“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稳速高质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中商情报网讯: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智能制造行业无论是在全球还是我国都得以快速发展。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的升级改造,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呈现较快的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值规模将达20900亿元。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巨大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主要指用于研发、制造、物流、企业管理等环节的各种控制、优化和管理系统,以及包括基于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等)的系统集成业务。2018年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1560亿元,同比增长21.88%,比2017年同期高1.08个百分点。未来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达2380亿元。数据来源:gongkong、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联盟、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旺盛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政策支持,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市场需求也在快速增长。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较快,是全球重要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随着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的需求日益凸显,自动化升级的应用更加深入,同时伴随着下游制造业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将再次提速。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前景(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鼓励性政策支持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为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推动了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将为我国智能制造设备生产行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广阔的市场空间。(2)经济环境进入新常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3)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业从科学概念逐渐开始产业化,与制造业逐步深度融合,更多的终端和设备将接入物联网,以塑造一个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世界。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生产制造更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品研制周期将不断缩短、资源能源消耗逐步降低、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4)人口结构变化新红利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人口数量红利将逐步消退,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教育经费的不断投入、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将为我国带来“工程师”红利。而智能制造领域将会是工程师红利释放受益较大的领域,通过推行智能制造,实现机器换人、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应对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由依靠低成本获取生产要素向依靠高效率组织生产要素转变的重要方式。(5)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近年来,以创新发展为基点,彻底改变过去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不仅是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更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0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9.6%,是对工业利润增长贡献最大的板块。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高端装备制造业一直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争之地。随着全球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化,高端装备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主持人 赵姗嘉宾许召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程 楠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所长时红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政府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保持装备制造业利润较快增长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经济时报: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和现代产业的脊梁,在当今世界金融贸易格局多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许召元:中美经贸摩擦以来,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基础能力整体较弱,不少环节严重受制于人的短板凸显,其中装备制造业尤为突出。美国将以华为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对芯片和关键零部件进行限制出口,给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了重大影响,其最终限制的也是如光刻机等高端装备产品。当前,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不仅有进一步强化对我国高端装备出口限制的趋势,甚至还开始有将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产品的生产陆续收回至本土的态势。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特别提出我国今后要重点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而提升装备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是产业基础高级化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今年1—10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9.6%,是对工业利润增长贡献最大的板块。实际上,从2015年以来,不少装备制造业的销售利润率就持续好于工业平均水平。例如,2015年至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要高于全部工业2.4个百分点以上,而今年1—10月份,已经高于全部工业的利润率4.5个百分点。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也分别高于全国工业利润率1.0和2.4个百分点。不断提高行业的利润水平,特别是提高装备制造业的利润率,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支撑。装备制造业是“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要锻造产业长板、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必然要首先提升装备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没有高质量、高精度的装备,生产不出高质量、高精度的机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产业。例如,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代表——高端数控机床产业,我国就不得不高度依赖于从日本、韩国和欧洲进口,其中最高端、精度最高的数控机床,一直是发达国家对我国限制出口的重要领域。装备制造业要进一步提升质量和水平,必须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而企业是研发的主体,如果企业的效益水平不能够提升,必将影响企业加大研发、促进产品升级的能力。程楠:在当今世界金融贸易格局多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全球产业结构和分工格局面临新的调整。我国经济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看,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代表一国的核心竞争力。装备制造业为经济部门进行简单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各种装备,被誉为工业经济的心脏,是国民经济的生命线。建设制造强国,不能仅仅停留在产品中国制造,如果严重依赖国外设备才能生产高质量产品,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强国。要向德国学习,在高端装备制造上下真功夫、下苦功夫,切实走出一条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才能在世界制造强国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从国内看,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条长,带动示范效应强。我国装备制造业涉及门类广、产业链条长、配套体系全,涉及设计、制造、检测、控制等多个领域,钢铁、铝材、橡胶、塑料等多个行业,以及铸造、焊接、电镀、喷涂等多项技术,是一个创新高度活跃的产业。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就是一个系统集成和协同创新的过程,以装备为引领,将有助于带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时红秀:首先,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当今的发达国家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制造业大国,工业化历史无非是一个制造业不断分工演化并衍生出越来越多其他产业的过程,只是在这个分工体系里,有的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向某种领域深化,包括标准、技术等知识领域深化,有的则继续在制造业里面“深耕”。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农业传统的国家,实现工业化起步较晚,呈现出的显著特征就是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制造业也承载着大多数国民的生计和命运。现在常说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怎样强?就得有高端装备制造业带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向配套产业扩散。二是高端装备制造向原有产业提出新的需求或应用市场。三是高端装备制造设备“回哺”传统制造业,为其转型升级提供物质条件。其次,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关系。世界各经济体不约而同地都有一个现象,即伴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出现“两个下降”:一是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稳步下降。比如我国从2006年的42%下降至2019年的32%,累计下降10个百分点,仅2019年就下降1.8个百分点。二是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也持续下降。我国2011年时该指标为32.1%,下降到2019年的27.2%。这个趋势美国也存在。伴随两个下降的是制造业对就业的“承载”量也在下降。传统制造业失去增长动能,并不断外移,留下来的,只能是失业、破败和社会各种矛盾。即使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不重视制造业发展、没有高端制造业的充分发展和全面带动,也会引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中央在这方面有着清醒的认识,《建议》中就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优化各产业的市场组织结构,不断促进优胜劣汰和兼并重组中国经济时报: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0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9.6%,增速比1—9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3.2个百分点,是对工业利润增长贡献最大的板块。当前,中国装备制造业应如何保持优势、补齐短板?程楠: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集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但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距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距离,一是存在部分“卡脖子”的装备产品,比如光刻机。二是基础配套能力发展滞后,装备主机面临“空壳化”。三是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多为中低端产品。以新能源汽车的电机为例,对比海关进出口数据会发现,德、日、韩出口电机价格几乎是我国的2倍。正确认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长板和短板,对指导“十四五”乃至中长期装备制造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一是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突破一批重大关键装备。比如高端数控机床,这是服务各行各业的工业母机,可以围绕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应用需求,联合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大成套高端装备制造,并通过首台套应用、试点示范等加快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以用促研,实现技术的迭代和产品的升级。二是打好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通过重大关键装备研制,带动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技术基础的全面突破,推进主机与零部件相互协调配合发展,形成覆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技术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通过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三是鼓励装备企业和产品走出国门、服务世界,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结合“一带一路”,支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企业和长板产品“走出去”,比如鼓励国内船舶制造企业加快开发清洁能源技术,配合国际海事组织航运减排的要求,力争在新一轮机遇中取得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重视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装备制造业的赋能作用;另一方面要考虑组织的变革,尤其是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的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比如工程机械领域诞生的树根互联、海尔推出的卡奥斯平台等,都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加速器。用好这些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组织创新,增强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竞争力。时红秀:关于制造业如何保持优势,补齐短板,《建议》中有明确部署。要求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今后要落实这些部署,仍需要基于新发展格局来谋划,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充分认清我国装备制造业已有的优势。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中国两大优势非常明显,一是“超大规模市场”,二是“超大规模产业链”。以中国高铁为例,当年在技术引进时,充分运用自身超大规模市场这一“战略筹码”,取得合作的主动权。在产业化推广时,基于“大国”国情下的天然优势,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档次的需求差异化布局,快速摊低了前期投资、技术消化与研发成本。第二,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当年中国高铁在技术短板补齐时,充分利用了体制优势,调动产学研多方技术资源参与,按排查清单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中攻关,快速突破。而且有门类齐全、大规模制造业的配套跟进,真正做到“差异化协作”而避免“同质化竞争”。第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高铁当年快速突破,尽管也谋划战略买家,但在集中动员国内外资源方面,并非行政力量主导,而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无论是技术攻关的招投标、竞争比对,还是装备制造企业的分工,都按照市场规则行事。在这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如何打通国内市场在各个环节上的循环,首要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新发展格局下谋发展,政府要充分履行自身的职责。第四,全面深化改革,以高水平市场体制、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营造坚实的体制保障。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政府需要做的,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高标准市场体系。一是以高铁、大飞机等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推动具有引领性的质量标准,并通过制造业配套关系,逐渐扩展,倒逼工业标准的全面升级。二是大幅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惩处质量违法行为的司法执法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员公众参与和行业组织力量,提高质量监测能力,全力打击知识产权和质量标准执行中的违法行为。三是打破可能影响国内大循环的任何堵点、阻点,包括所有制身份、地域区别,破除产学研各种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走向统一市场化的任何障碍,激发要素的活力,真正用市场回报成为对所有创新、创业和发展装备制造业者的奖赏。许召元:进一步加快装备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需要多种政策措施的支持。从国家政策看,要不断加强对装备制造业相关领域的研发支持,特别是要通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促进我国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关键原材料、关键工艺的早日突破。从教育和科研机构看,要不断提高基础研究领域的水平,培育更多高层次的研究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打破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各种瓶颈,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从企业看,必须要持续激发“工匠精神”,坚持在生产领域精耕细作,一点一滴积累,持续突破各方面的生产能力,才能不断提升产品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优化各产业的市场组织结构,不断促进优胜劣汰和兼并重组,是当前实现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必须要高度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快速工业化进程逐步完成,不少重要工业品都已经进入了产量逐步缓慢增长,甚至有所削减的新阶段。相应地,这些产业对装备的需求增速也在放缓,甚至下降幅度更大。在很多装备制造业领域,由于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经常出现产业内部过度的竞争态势,企业之间往往互相打价格战,导致利润水平不断下滑,企业丧失了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升级的基本能力,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内在能力,只能依靠国家和政府的研发补贴、研发项目来开展有限的研发活动,这必然是不可持续的。要解决不少装备行业过度竞争的问题,首先是各级政府要改变重视新建项目,忽视既有企业的倾向。由于新建项目往往能带来扩大GDP的立竿见影效果,各地方往往对新建企业给予了大力度的支持,这在某种程度上诱导了企业不断扩大产能。只有真正转变产业发展的规模导向,把对企业支持的重点放到促进更新改造和研发投入上来,才能防止行业内企业数量进一步扩张、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展、竞争进一步加剧的问题。其次是要创造更好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优胜劣汰。要引导下游行业,特别是下游行业的高端环节,改变传统的质优价廉的意识,转向优质优价,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高质量装备的企业获得更高的效益。再次是要进一步优化兼并重组的制度环境,例如不少地方利用本地市场资源,要求企业到本地设立法人企业的做法,应该坚决禁止,要树立全国一盘棋、全国大市场的意识,让企业自己决定其生产企业的分布和组织形势。还应该完善体制机制,有效解决地方因本地税收问题而妨碍企业兼并重组的压力。装备制造业在智能化转型方面大有可为中国经济时报:随着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迭代,数字化转型及智能制造成为引领创新的强大动力,不断打开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空间已成大势所趋。在数据驱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您有哪些观点或建议?程楠:装备制造业在智能化转型方面大有可为,但也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先要做好“点”上的改造,支持传统装备制造企业从单台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做起,然后进行生产线的改造、再逐步建设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接着要统筹“线”上的协同,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可以沿产业链上下游推动从研发设计到生产供应再到销售服务的全链条智能化改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木桶原理,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也只有进行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整体效益才能达到最优。最后进行“群”上的推广,把成功的智能化转型模式在大量同类型企业间进行快速的复制推广,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不断衍生出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比如有的装备制造企业会一跃成为系统集成服务商或远程运维服务商,进而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篇幅较长,您可收藏后阅读。综述作为机械工业的核心部分,装备制造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竞争力的关键,其发展程度已成为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基于这一战略目标,装备制造业为实现产业升级,需要产品与运营两手抓。一方面通过研发的资源投入和产品的服务化拓展实现产品本身的迭代升级;另一方面,需要借力数字化、网络化和物联化等技术的发展,实现内部数字化运营能力和产业协同运营能力的阶段性提升。01智能化产品升级1.研发先行现状:作为集资金、技术和劳动为一体的密集型产业,装备制造业在研发领域普遍具有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从全球来看,装备制造业相关的创新技术研究活动较为频繁;并且,随着大量新技术、新工艺的渗入应用,装备制造业对研发的要求将不断被强化。借助人口红利带来的低劳动成本,我国装备制造业在生产规模和速度上一度处于全球先进水平。但目前来看,我国的装备制造水平仍旧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也正在逐渐消失,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正纷纷抢占制造业发展先机。究其根本,我国装备制造业在部分关键领域和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现象较为普遍(表一),依靠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的发展模式势必会受到国际贸易环境的牵绊。因此,提高关键技术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必要要求。表一:几大重点装备制造细分行业发展趋势措施:根据2019年10月工信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为计划(2019-2022)的通知》,“强化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设计”被作为重点设计突破工程的首要任务(表二)。表二:《关于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为计划(2019-2022)的通知》中关于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设计一方面,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长,各环节关联性强,利用“产、学、研、用”的协同力量促进研发创新是必然选择。在“产”的环节,企业应主动担起主要行动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在“学”和“研”的环节,创新人才和研发能力的培养是重要推动力,推动从源头上补足装备制造业人才短板;在“用”的环节,通过有效的市场反馈、体验参与和局部微创等方式,拉动创新系统的前进。另一方面,装备制造业应借力数字孪生、3D打印等技术,实现在产品设计、建模仿真、样机制造和设计反馈等阶段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实现产品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建立产品工艺布局、加工流程、装备和实验等环节的虚拟仿真;通过五维仿真技术,补足传统三维模型无法承载的作业环境的信息和时间维度信息,实现不同时间不同地理环境与产品的耦合动态。2.服务共赢现状: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正在经历从“工业经济”到“服务经济”的转型更迭。作为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点发展领域,装备制造业不断在探索“服务化”的发展路径模式。但由于其所涉及到的设备复杂度和多元性,装备制造业产业服务化的进程相对于其他产业较慢,行业内厂商更多的仅是将服务作为后市场层面“附加价值”的载体,还未实现“产品服务化”,甚至“活产品”的产业模式。对于传统的大型复杂装备制造领域,例如轨道交通、航天航空以及船舶海工等,核心设备的检维修都已逐步产业化,形成完整的后市场服务产业链,但这样的服务更多是以针对特定产品的故障维修工作和定期的预防性维护工作为主,从而导致成本虚高、服务不及时性等多种问题的出现,整体后市场的服务质量和收益情况并不乐观。从市场需求来看,“成果性经济”盛行的时代即将来临,实体产品越来越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除了单纯的硬件产品,对产品相关的信息和数字化服务已经逐步从后市场步入前端需求;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装备制造业产品由于其产品复杂度,在其工艺设计、加工制造过程、部件装配过程、维护维修过程到再制造过程都需要产品制造商提供大量支持。因此,提供“成果”而非单纯产品是装备制造业“产品及服务”这一转型路径的重中之重。措施:随着以传感、识别、通信以及物联技术为基础的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大力发展,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与数据采集逐渐成为可能。智能产品与平台服务的连接,将实现以数据为核心的泛力生态系统。在“成果经济”的推动下,数据和基于数据的洞察与决策将成为工业的价值驱动力,而作为企业能融入这一生态系统,将是立足数字化市场的根本。例如,在产品使用过程中,装备制造厂商可利用产品回传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实现设备状态信息、环境信息等各种数据的实时监控,再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的推演,建立数理模型,对设备的健康状况做出评估,并对可预测性故障发生频次、程度等进行提前预测分析。这些分析数据一方面可以提高内部运营的效率,增强市场响应能力,在指导产品备件的及时采购和产品可靠性的优化升级等方面均能产生决策性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数字化价值链的形成需要各环节企业共同参与与决策制定,快速实现外部变化的根本是在专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开展并引导彼此的合作,而物联生态系统则是促成合作的桥梁。设备数据的积累将逐步加速产品数据的资产化进程,利用设备监测与机器学习带来的大数据资产,制造厂商可研制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方案,实现从设备产品提供商到 “活产品”提供商的转型升级,成为可为客户提供设备状态监测、大数据分析等配套服务的合作伙伴。02数字化运营转型现状:高新技术的突破,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提速。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是重中之重,这决定着中国制造业的整体价值。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装备制造业注入新的生产源动力。一方面,大到全球性互联网巨头、咨询公司,小到科技类创业公司,都在不断探索“大数据+”等相关新兴技术在制造行业中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工业巨头也立足于深耕多年的产业链,拥抱新技术为生产运营带来的红利。在此格局下,“新制造”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未来。相较于数字化发展如火如荼的零售业,装备制造业在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上一直存在短板。因运营资本较重、运营流程复杂等原因,行业内企业信息系统众多,系统管理相互独立,数据存储分散。因此,在运营的数字化发展上,装备制造业仍然沉浸在将数据作为管理辅助工具的阶段。措施:借鉴其他行业的先进管理模式,我们认为企业数据运营往往需要经历三大阶段(表三)。而作为数据化程度相对较弱的装备制造业,需要通过前、中、后端的变革逐步实现阶段性突破。1.后端:全量化大数据挖掘所谓全量化大数据,则是相较于传统的局部性小数据,综合了图像、音频等非结构化数据,综合了企业内外部不同来源数据的数据集合总称。上一个十年,随着ERP、CRM等企业系统应用的兴起,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业务数据化”的工作已逐步完善。虽然业务人员对数据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大多数仅停留在对业务系统中简单结构化的理解上。因此,从两个方向上拓展多元化大数据是企业数字化决策实现的基础。一方面,通过网页和社交媒体等相关平台中的数据获取,可以帮助装备制造企业打破2B局限,直面最终用户。数字时代下,企业讲求“以人为本”,客户作为有温度的个体,需求应当得到察觉并给予充分响应;装备生产也一样,最终落地的体验还是在人身上。但相较于2C行业,装备制造业很难直接获取到较为明确的2C端市场用户意愿。在全量化大数据的思路下,越过2B的屏障,直接通过人产生的数据理解群体思想,能更好地帮助装备制造企业跳出2B的局限。另一方面,装备制造业涉及较多传感技术与物联设备,高效利用机器生成的数据,可以大大提升装备制造业生产能力。智能化时代下,多种设备前端的数据收集系统已逐步自动化,加上物联与互联网的发展,庞大而丰富的数据源有待被开采。行业特点决定了行业优势,通过采集设备的第一手数据抢占先机,将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路径的重要里程碑。2.中端:战略性数据中台从数据处理层来看,以BW/BO系统为主的企业数据分析工具已在各行业被广泛使用;但就实现情况而言,在装备制造业,大部分的BW/BO应用仅能基于以ERP为主的业务系统数据,提供事后分析报表,这些报表大多强调业务的标准化和规范性。但由于市场需求多样化和生产模式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这类标准报表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的数据支持。在装备制造业,系统数据各自独立、数据服务效率不高以及业务诉求不匹配等问题成为常态。随着数字产业化逐步从C端走向B端市场,以Hadoop、Spark等分布式技术和组件为核心的“计算&存储混搭”的数据处理架构为主体的数据中台战略,将在制造业兴起并日渐成熟。数据中台的出现使得企业对于多源异构数据的预测性分析、实时性分析和主动性分析成为可能。3.前端:场景化数据决策在数据的前端展现层面,传统的单一报表或简单图表输出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企业的业务决策。在硬件与软件的优化升级中,多样化的数据展示应用已逐步形成,管理驾驶舱、即席分析、生产看板、自助报告、数据大屏、预警通知等,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例如高管办公室、会议室、生产车间等,选择适当的数据展示方式。除了展示方式的场景化,数据决策过程的场景化更重要,不再是传统的基于单向流程的基础性数据展示,而是双向的使用和反馈,并通过闭环的场景化过程形成新一轮的业务数据化,从而实现不断优化的智能模式。对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往往更注重满足“千人千面”的用户个性化需求;但对装备制造业来说,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场景化数据决策的建立不仅仅取决于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对业务场景的明确把握。一方面,决策者应该明确将数据决策的过程嵌入运营环节,深入现场,而非闭门造车;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借助业务专家对发展趋势和业务重点给予专业的建议,从而真正实现从“数据辅助业务”向“数据驱动业务”的转变。表三:企业数据运营的三大阶段本材料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编制,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
来源: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2019年,在国内国际多重变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新经济发展迈进了历史的拐点期。而在这一进程中,撬动中国政策、产业、市场等全要素发生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象征,就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科创型企业成长壮大,成为了新经济中新动能的核心推进器。 5月31日,由科技部中国风投委、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指导,金融界主办、中国母基金联盟联合主办的“金融界2019价值发现嘉年华暨第二届中国企业价值发展论坛”在深圳召开。在此次论坛中,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对外公布了其“Z3”上市公司量化评价体系下年度重磅产品——《数说高质量II:中资上市公司在战略新兴产业中的比较研究》。据了解,该报告是金融界站在科创大潮背景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研究核心,推出的第二份以量化评价战略新兴产业中,中资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情况的综合报告类产品。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期,各国抢占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市场的重点突破领域。因此,在报告中运用了单独的章节对这一产业进行了量化研究与深度分析。 报告中指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指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集合。其中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的重点领域和方向,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五大细分领域。 制表: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 数据来源:政府网站从全球发展格局来看,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发达国家各有优势。其中,美国目前在航空航天、卫星及应用装备、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均处于顶端地位;俄罗斯在航空和卫星等领域具有优势;日本在精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表等众多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韩国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领先。近年来,这些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以技术优化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利用高端制造保持产业优势,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抢占产业链高端市场地位。 尽管与拥有数百年工业化历史的欧美发达地区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整体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总体上并不依赖于国外。 尤其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如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蛟龙”载人深潜器取得重大突破;中国自主设计和制造的“复兴号”动车组运营时速达到350公里,最高时速可达400公里;2019年中国首架大型双发长航时CU42无人机成功首飞;我国第二代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二号01星成功发射;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创造了世界半潜式平台之最等。 从市场规模来看,根据2018年赛迪智库发布的《2019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趋势展望系列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8%和8.6%,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4和2.2个百分点。其中,以海洋工程装备为例,2018年,我国造船业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的36.3%、35.4%和35.8%,其中新接订单居第二位,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均位居第一;以智能制造装备为例,2018年1~10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1.85万台(套),同比增长8.7%。另据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约9.2万亿元,预计未来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66%,到2022年将达到20.7万亿元。 整体而言,虽然近期中美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摩擦不断增多,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重大不确定因素。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产业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点击阅读报告全文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1。事件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行业统计数据,2020年1-8月纳入统计的25家主机制造企业,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210474台,同比涨幅28.8%;国内市场销量190222台,同比涨幅29.7%。2020年8月,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产品20939台,同比涨幅51.3%。国内市场销量18076台,同比涨幅56.3%。2。我们的分析与判断(一)工程机械累计销量涨幅扩大,三季度销量淡季不淡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行业统计数据,国内市场方面,2020年8月份小挖(<18.5t)销量10142台,同比涨幅51.5%;中挖(18.5-28.5t)销量5391台,同比涨幅80.5%;大挖(≥28.5t)销量2543台,同比涨幅35.1%。1-8月份小挖(<18.5t)累计销量116082台,同比涨幅32.6%;中挖(18.5-28.5t)累计销量49011台,同比涨幅28.3%;大挖(≥28.5t)累计销量20889台,同比涨幅20.3%。三季度是挖机销量传统淡季,8月份,大中小挖销量同比增长势头相较7月有所回落,但累计大中小挖累计销量同比涨幅扩大1.5%、4.4%、1.6%,增长势头不减,我们认为主要是政策托底使基建投资等景气度较高所致。<>国家统计局发布,8月份,制造业PMI为51.0%,比上月略降0.1%,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PMI位于景气区间。制造业稳步恢复,基本面继续改善。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逆周期调节效果逐渐凸显,下游需求稳步回暖,随着对新冠肺炎的防控逐步进入常态化,我们对工程机械9月份及全年销量持乐观预期。(二)国产龙头份额稳中有升,海外疫情短期影响出口经过行业低迷期的洗牌,工程机械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加上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2009-2013年销量高峰期产品基本需要更新),行业走出低谷,整体盈利水平改善较为明显。三一挖机:据公司半年报,上半年三一挖掘机共销售4.3万台,市占率达25.5%,稳居国内第一,营收为186.49亿元,同比增长17.22%。徐工挖机:上半年铲运机械营收同比增加30.91%,挖掘机市场占有率同比增长0.9%稳居国内市场前两强,市占率超过18%。国产工程机械龙头份额相对稳定、同比上升,我们预计未来也将持续保持龙头地位。8月份,国内市场销量为18076台,同比上涨56.3%;出口销量2277台,同比涨幅25.7%。1-8月,国内市场累计销量190222台,同比涨幅29.7%,出口累计销量同比增长20.8%,国内市场累计销量同比涨幅超过出口市场。国内厂商中高端产品竞争力提升,也带动了国产工程机械产品在海外尤其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销售,我们预计工程机械出口将成为支撑整体销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海外疫情现状仍不乐观,工程施工停滞可能短期影响工程机械出口销量。(三)8月开工小时数同比提升,工程机械全年需求延期释放根据小松KOMTRAX数据,可以看出各地复工复产已有显著成效,重点项目正积极有序开工,挖掘机产业链下游开工始终保持高景气度。6-8月小松挖机开工小时数分别为126.4、126.1和130.3小时/月,相比于去年同期分别同比增长1.9%、-3.1%和0.9%,仅7月受恶劣气候影响有所下滑,反映了国内生产生活已基本恢复正常。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1-8月地方专项债累计发行2.89万亿元,完成全年额度的77.07%,剩余8600亿元。由于一万亿特别国债在7月份发行完毕,加之财政部要求确保新增专项债券10月底前发行完毕,8月地方债发行规模大幅回升,总发行规模创下历史第二高位,仅次于今年5月份的1.3万亿元。随着下半年剩余专项债的投放确保投资保持平稳,工程机械全年需求确定性强,我们认为以传统基建为基,叠加新基建助力,此前延后的需求正在逐步释放。项目的审批与建设加速,将使未来的项目建设进度保持一定强度,我们预计工程机械板块未来仍将保持较高景气度。3。投资建议对于工程机械版块,我们预计2020年行业有望继续保持较高景气度,看好行业龙头三一重工(600031.SH)及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恒立液压(601100.SH)和艾迪精密(603638.SH)。4。风险提示基建投资增速不及预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滑、市场竞争加剧等。(文章来源:华泰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