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内容节选现代农业类型众多,一般可划分为八种类型: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以及订单农业。 当然,由于外延的不确定性,划分标准有所不同。其中,绿色农业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户收入,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绿色农业大体上又可以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先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重点解决农业的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据发达国家经验,当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小于10%的时候,农业进入现代化转型发展时期。201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7037千公顷,比2017年下降0.8%;粮食总产量为65789万吨,同比下降0.6%。总的来看,2018年全国粮食产量在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位水平。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供给上升和粮食供需缺口大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转型。加上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现代化、规模化种植是未来发展趋势。2017年农机工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291亿元,同比增长76.1%。其中,渔业机械增长54.87%;林业机械增长4449% ;畜牧机械增长26.62%。农机工业全年增幅平缓,没有出现比较大的波动。2017年农机12个子行业全部实现了正增长表明国家全面全程农机化的强力推进促进了农机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从类型来看,现代农业园区可分为新农村家园、农村科技园区、农业旅游园区、农业产业化等7种类型。截至2018年7月,全国已遴选出三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共计数量达62个。现代农业典型企业分析:佳沃集团、多利集团、汇源集团、中粮集团。| 全文缩略图加关注私信我,获取《2019年现代农业市场调研及前景研究报告》48页报告全文ppt、pdf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1、美国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2、日本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4、以色列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5、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FS:Page]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1、粮食种植面积分析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11303万公顷,比2015年减少了约31万公顷(合约472万亩)。2011-2017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年鉴、中商产业研究院2、粮食产量情况分析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61625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19万吨(104亿斤)。2016年的粮食生产虽然止步于“十二连”增,但仍是历史第二高的产量,连续4年站上了1.2万亿斤的平台,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2011-2017年中国粮食产量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年鉴、中商产业研究院3、农业总产值2016年,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1.21万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93万亿元,林业总产值4631.6亿元,牧业总产值3.17万亿元,渔业总产值1.16万亿元。2011-201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年鉴、中商产业研究院四、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问题“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大豆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玉米增产超过了需求增长,部分农产品库存过多,确保供给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部分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多,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更加突出。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较为有限,依靠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收窄,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任务艰巨。五、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不断创新调控引导和扶持方式,各方面工作稳步推进,“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1、农机装备结构有新改善农机总动力达到11.2亿千瓦,较“十一五”末提高了20.4%;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分别达到607.3万台、72.6万台和173.9万台,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2.2倍和1.8倍,大中型拖拉机、高性能机具占比持续提高。2、农机作业水平有新跨越农机作业由耕种收环节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延伸。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8%,比“十一五”末提高11.5个百分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3.7%、78.1%、81.2%;棉油糖等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取得实质性进展。3、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有新突破高效、精准、节能型装备研发制造取得重大进展,农机农艺加快融合、成果广泛应用,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与捡拾打捆、粮食烘干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规模分别达到13537千公顷、42110千公顷、34671千公顷、49939千公顷和10766万吨,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1.2倍、1.2倍、1.7倍和4倍。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农机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24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73.6%,我国农机制造大国地位更加稳固。4、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有新提升全国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8.2万个,比“十一五”末增加1.1万个;农机合作社达到5.7万个,比“十一五”末增加3.5万个,作业服务面积占全部农机作业面积的10.5%。农机流通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效率不断提升。5、农机安全生产有新成效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牌率、检验率和驾驶操作人员持证率均超过70%,农机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十二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斐然,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亮点。六、中国现代农业领先企业分析1、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8年并于1998年3月1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立足农牧产业、注重稳健发展,业务涉及饲料、养殖、肉制品及金融投资、商贸等。公司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食品放心企业、2016全国十大领军饲料企业、主体信用等级AAA、中国肉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示范项目企业、2017福布斯全球2000强等荣誉称号。2016年,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9亿元,利润总额达到33亿元。2013-2017年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收入及利润统计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2、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水产预混料、水产配合饲料和畜禽配合饲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逐步向动物保健产品、规模养殖和优质苗种领域拓展业务的高科技型上市公司。公司主要从事水产和畜禽饲料、优质水产动物种苗、动物保健品和生物制品、生猪的生产和销售业务,并向客户提供苗种、动保、技术、服务等养殖过程的整体解决方案,以保证客户全程健康养殖。具体产品主要包括鸡、鸭、猪、鱼、虾等饲料,虾苗、鱼苗,及养殖过程中所需的保健品、疫苗等。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1.85亿元,同比增长6.33%;利润总额10.44亿元,同比增长5.57%。2013-2017年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入及利润统计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3、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9月21日,于1998年11月4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北京市第一家农业类上市公司。公司位于具有“绿色国际港”之称的京郊顺义区。下设六家分公司、十八家控股子公司。是一家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果树种植、加工及销售;白酒生产与销售;肉食品加工与销售;良种繁育;肥料开发与销售;农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相关多元化大型企业。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9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为5.45亿元。2013-2017年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收入及利润统计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七、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分析1、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从信息化发展趋势看,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作出部署,并把农业农村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网络经济空间不断拓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信息经济潜力巨大,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农业农村渗透融合,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不断加快,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2、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从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看,加快破解发展难题,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农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新的生产要素的作用。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精准对接产销、提升供给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核心生产力的作用。农业小规模经营长期存在,规模效益亟待提高,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规模化路子,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集聚放大单个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效益的作用。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转移就业增收空间收窄,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农业农村新经济,充分发挥“互联网+”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的作用。同时,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正处在起步阶段,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不高。思想认识亟待提升。客观上,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各级农业部门对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有待深化,关心支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基础条件建设亟待加强。农业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的手段和方式落后,农业物联网产品和设备还未实现规模量产,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分等分级、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互联网普及率尤其是接入能力还较低。科技创新亟待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物联网生命体感知、智能控制、动植物生长模型和农业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核心技术尚未攻克,技术和系统集成度低、整体效能差。农业信息化学科群和科研团队规模偏小,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低。体制机制亟待创新。管理职能和机构队伍建设没有跟上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尚未破题,市场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亟需探索完善。市场服务和监管制度、软硬件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伟大目标,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紧紧围绕中央对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上海乡村振兴工作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两个面向”“两个对标”的总体要求,以“三园”(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建设情况为重点,成立了以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为组长,由委员、专家、业内人士组成的课题组,通过走访考察、座谈交流、资料征集等形式,对上海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表现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先后开展了10余次调研活动,赴浦东新区、青浦、奉贤、金山、松江、嘉定、崇明等多个涉农区的基层镇村走访座谈,前往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北京等地学习借鉴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听取来自市、区农业农村委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情况介绍,咨询了相关专家顾问,并结合国际大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本市实际,经过反复探讨,形成了调研报告。意义与现状乡村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承载地,也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空间要素,上海农业产业发展作为上海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兴旺与否对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大都市中的农业产业发展,是上海乡村振兴战略中实施的重中之重,对于促进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社会综合全面发展,具有标杆性的意义。调研认为,对于上海乡村振兴中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定位,应当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上海在实现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循环和提质增效等方面,应当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领航员,这是上海推进乡村振兴改革再出发的着力点和聚焦点。上海农业产业发展应从上海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出发,从上海农业发展空间较为有限的特殊性出发,从上海农村和农民的实际考虑出发,进行综合性考量。既要站在“三农”看“三农”,又要跳出“三农”看“三农”,看准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充分考量其长远价值,找准应对问题的策略。从上海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近年来,在农业“三区”划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绿色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东京等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与苏浙皖等长三角一体化兄弟省市相比,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面临着环境压力大、产业发展空间小,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产品市场竞争弱、产业经营投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缺少打得出、叫得响,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地产“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小、散、乱”的特征十分明显,在优化供应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等方面亟待大力推进。从上海农业农村发展大环境看,上海农业产业发展涉及土地、政策、资金、人才、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单靠农业农村部门无法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在全市统筹融合发展的视角下通盘考量、寻找答案。按照上海农业产业发展“两个面向”“两个对标”的要求,农业产业面临着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底子不足,目标尚高。要扫除阻碍产业发展屏障、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就要全市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多部门通力协作,进一步确立农业基础地位和作用,通过统筹协调的办法加码推进。问题与挑战目前,上海农业产业发展有五大突出问题。土地要素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发展一是农业建设用地指标匮乏。农业产业规划还缺乏刚性,相关产业用地尚未纳入乡镇总规或新市镇规划或郊野单元(村庄)规划,产业用地具体操作路径还不明确。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受限于全市建设用地指标总量控制,现有政策中每年5%建设用地用以支持产业发展,但很难用于农业发展领域,主要原因是农村产业发展用地的直接经济效益低,各区供地积极性不高,乡村规划引领不够等。二是设施农用地供给不足、管理弹性不够。一方面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仓库、场地及管理用房等;另一方面,栽培模式的创新发展和智能化设施装备的广泛应用也需要硬化部分土地,但设施农用地供给相对不足。以花卉生产为例,上海花卉产业前途光明,现代化花卉生产需要硬化土地,但现有农业用地政策不准硬化,而设施农用地备案指标有限,严重制约了花卉产业旺盛发展。三是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缺乏积极性。土地流转承包后,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的相关土地政策不稳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约束机制也不到位,给经营者投入与生产带来风险,导致签订长期流转合同的意愿普遍不强,也影响了新增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的投资。农业产业被误认为主要污染源从全市面上来看,对农业环保工作的理解和对农业污染源的认定,存在严重的认知误区,已经阻碍了农业产业正常、有序、可持续发展。在养殖业领域,由于存在认识误区,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在环保治理中常遭“诟病”,往往简单地将养殖业作为污染源搞“一刀切”,进行取缔、关停、禁止或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畜禽养殖业的加速退养,水产养殖业也是如此。将养殖业简单地归为“污染源”是欠科学的,搞“一刀切”更不可取,合理规划养殖业空间布局,科学利用畜禽粪污制成的有机肥,不但不会造成环保问题,还可以变废为宝,成为农业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养殖业“受伤”,也影响了种植业生态循环发展和地力改善。在种植业领域,随着近年来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从耕地质量调查结果来看,全市耕地地力稳中有升,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较小。但对标上海绿色农业发展的目标来看,耕地质量总体状况仍待改变,绿色防控技术有待提升,种植户用地养地意识普遍缺乏,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仍然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和化肥,土壤酸化趋势明显、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较重、耕作层变浅和板结现象较为突出,持续推进减肥减药工作任重道远。农业环保问题,根本上需要通过现代技术的手段来解决,通过科学、合理、到位的约束机制来解决,从促进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简单采取禁止、退养等做法不可取。产业环境束缚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有待突破。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不规范的现象比较严重,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综合能力不强,生产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例,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园艺场、种植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10亩以上,其中果树为30亩以上)面积为2.67万亩,散户种植面积为3.93万亩,规模化生产经营占比为40.47%。由于分散生产经营,产品相对单一、总量较小,生产主体与市场衔接不足等,阻碍着品牌化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农业综合效益较低。二是农业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近年来,本市在地产农产品产销对接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形成了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的成功做法,但全市通过这一方式销售的大米数量不多,生产主体的参与度不高;蔬菜田头交易的比重依然较大,采用订单农业生产量依然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仍处在较低水平,农业产业体系还存在资源环境匹配度不高、流通体系效率不高、低端农产品过剩和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并存等问题,亟待建立健全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体系。三是项目扶持重点有待进一步聚集。自2016年市级项目管理权限下放到各区后,项目扶持重点未聚焦在原已形成的特色产业上,而分散于茶叶、芝麻、荷花、灵芝等非优势产业,项目规模偏小、过度分散、总数偏多现象至今并无改观,资金使用“撒胡椒面”现象严重,不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也不利于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之路。融合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农民增收遭遇瓶颈一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收能力低。以往上海农民增收主要靠就业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其他经营性收入等,现在已不可持续。各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休闲、旅游、农家乐餐饮、民宿等配套设施不足,农民收入仍主要依靠农业初级产品,农民增收遭遇瓶颈。以金山区吕巷水果公园为例,公园每年可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但通过发展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的增收极为有限,相反却增加了交通、环境等压力。二是仍然缺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落地性政策。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农业势必要走融合发展之路,但推进过程还存在诸多障碍。就民宿发展而言,目前全市虽然已经制定了乡村民宿发展指导意见,但尚缺乏全市统一的民宿发展规划和行业评级标准,导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日常监管不力。还有相当一部分民宿尚未取得合规证照,处于“黑户口”状态。另外,在对休闲农业试点项目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乡村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照搬城镇项目的技术规范进行审核和报批,如绿化覆盖率、停车位面积、消防供水、供电配置、建筑高度、装配式建筑等,急需制定乡村建设导则,明确乡村建设项目审批规范。务农人才匮乏,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偏低目前,各涉农区农业产业发展仍然受限于农业从业人员匮乏、年龄老化,新型职业农民力量不足等问题。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者占大多数。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从业人员为例,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人数为53746人,平均年龄为57.69岁,其中平均年龄最高的是崇明,为60.88岁,松江最低,为48.8岁。经济作物生产、蔬菜生产领域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普遍超过60岁。农业从业人员结构失衡,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受限,阻碍了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除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外,水果、鲜食玉米等用工量大且相对集中的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偏低、替代不足。这种青黄不接和落后生产力水平的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策与建议上海城乡差别之大,必须引起各方高度重视,补上这块短板势在必行。推动上海农业产业发展,为上海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引擎,为参与国际大都市建设搭建新舞台,不仅要找差距、补短板,更需研究探索如何在新机遇、新挑战和新形势下,探索有效发展的新路径。明确功能定位,科学规划布局一是明确优先发展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已获国务院审批,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也紧接着出台,但仍需不断完善,尤其是要突出规划的刚性和严肃性,防止过去几十年存在的随意性和波动性。农业农村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错综复杂,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多领域互利合作、互联互通,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极端重要性,明确农业板块在全市整体板块中的地位作用,明确农业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中的优先发展权,明晰市、区两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对农业农村土地、环保、金融等问题的主导性权责,对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事务要主动作为、加强协作,跨前一步。二是找准功能定位。以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作为农业产业发展参照系,在研究对标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农业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定位和农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明确上海农业农村的功能发展定位,主要发展“高精尖”和“名特优”特大型城市需要的绿色农产品。三是科学规划布局。以农业“三区”划定成果为重点,以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为目标,对照2035年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抓好农业农村规划布局,优化种养结构和空间布局,并且吸取历史教训,使规划具有严肃性、延续性和稳定性。突破用地政策,灵活资源配置一是要突破供地政策。研究科学合理用地政策,建立与都市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用地保障机制,建立退养土地问责机制;对于绿色生态、前景光明的优势农业产业,积极给予配套支持,对于先进栽培方式所需的硬化土地需求,要突破现有政策束缚,保证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要灵活资源配置。如参照浙江省“点状供地”原则,或先行先试,增加土地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将土地减量化建设用地和盘活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的一部分,优先用于农业融合发展。三是要明晰推进主体。对于基础性设施建设,应以整镇、整村为单位进行整体性推进;对于分部门设施建设,探索针对性地统筹推进;对于生产与休闲相结合的产业融合设施建设,创新项目化融合推进。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财政供给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市农业农村委现有项目和资金渠道,善于统筹整合,将农田水利项目、都市现代农业项目等向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区、镇和现代化农业园区的大型项目倾斜,集聚各种资源,集中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激活民间投资,广泛吸引金融资本、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要优化财政供给。继续深入调研梳理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厘清现有政策中存在的短板,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整合优化水稻、经济作物、蔬菜、畜禽、水产等补贴政策,并聚焦重点扶持方向性产业,做大做强,探索先建后补等资金拨付方式;健全各类保险政策,着力提升政策供给水平,完善政策供给体系。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一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加大“僵尸合作社”清理力度,加快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完善农业产业服务组织体系,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力量凝聚和抱团协作发展。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对小微主体的带动作用。建立龙头企业扶持机制,积极引进和培育国内外知名的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落户上海,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延伸带来的收益。三是注重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品牌建设。聚焦蔬菜、瓜果、大米、生猪、河蟹、南美白对虾等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企业品牌和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展示展销,充分运用电商、实体店等销售渠道进行品牌推介,扩大社会影响,不断提高品牌美誉度,提升产品价值链。着力融合发展,鼓励先行先试一是着力深度融合发展。将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等协同推进,充分考虑当地人文特色及自然景观,探索盘活农民房和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整合资源、集聚发展。拓展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科普、医药、教育等多种功能,着力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鼓励突破性先行先试。鼓励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大胆闯、大胆试,借助苏浙皖地广量大的农业资源优势,探索上海在先进生产方式上的卓越引领,在生产功能和空间布局上的战略性合作,弥补“大城市、小郊区”空间潜力不足短板,探索区域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创新安信农业保险金融服务方式,为融合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完善环保监管机制,夯实绿色发展理念一是优化农业行业污染物的监管。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制定(修订)农业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农业行业当前的生产实际,科学合理确定农业污染物排放参数,特别是养殖业废气废水排放标准中的某些参数,需要进一步评估与认证,以提高标准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加强监管执法环节的人性化操作,研究建立符合实际的行政执法主体环保问责与考核机制,给予农业生产者整改提升的机会,而非“一关了之”。二是强化农业行业绿色生产的理念。一方面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延长土地租赁期限,并且在租赁合同中加入土地质量管控的内容,切实降低掠夺式生产经营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农业全程绿色生产模式,在茬口调整、减肥减药、废弃物处置、绿色防控等工作中做大、做深、做实。
近期,市农牧局组成农牧业产业发展调研组赴各旗区就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全市农牧业龙头企业统计数据进行了梳理分析,形成如下调研报告。当前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近年来,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围绕基地建设及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狠抓项目争取、招商引资、品牌建设、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等关键环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以下特点。(一)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707万亩,其中现代农业节水基地338万亩、设施农业园区6万亩,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1254万头只,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5万吨左右,肉、乳、绒、毛、禽蛋、瓜果蔬菜产量分别达到16万吨、20万吨、0.2万吨、1.2万吨、0.8万吨、120万吨,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我市已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二)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过近年来我市对各类经营主体的不断扶持,到2019年,全市共培育公司化养殖园区525处、家庭农牧场1210户、专业大户1285户、登记注册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6436家。全市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42家,其中国家级3家、自治区级62家、市级277家。从现有龙头企业经营情况看,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达150家,占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的43.9%。从150个企业创造的增加值来看,占全市一产增加值120亿元的23.7%,直接带动了全市74%、39万农牧民增收致富,成为推动传统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农牧业迈进的领头羊和强劲动力源。(三)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生产加工链条逐步延伸拓宽。从产业角度来看,在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150个加工企业中,绒毛类产业49家,数量占比32.7%,从业人员达1.1万人,总资产198.2亿元。林沙等特色产业32家,数量占比21.3%,从业人员1万人,总资产69.5亿元。粮食产业20家,数量占比13.3%,从业人员0.3万人,总资产82.4亿元。肉产业32家,数量占比21.3%,从业人员0.2万人,总资产30.1亿元。饲草、乳、蔬菜、油料等其它产业17家,数量占比11.3%,从业人员0.1万人,总资产14.3亿元。从产业发展规模来看,我市绒毛、林沙等产业相对发展较好,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总产值、利润占比合计达到54%、77.8%、89.6%、62.1%,在全市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7家龙头企业中,两类企业占5家之多。这两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但充分利用、发挥了我市的资源优势,更有效带动了农牧民就业,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龙头企业在占领行业领军地位、创建地区知名品牌方面也发挥了显著作用。特别是林沙产业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并逐步向生物质发电、饮食品、化妆品、药品延伸,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四)农畜产品流通及市场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地、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为使产业化龙头企业产生聚集效应,加强合作,实现资源互利,我市开展了产业化园区建设工作,建成了鄂尔多斯现代羊绒产业化示范园区等5个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园区。目前,沙柳、沙棘、甘草、山杏基地种植养护面积分别达到626万亩、357万亩、487万亩、105万亩。产业园区及基地的建成运行,不但实现了地理区域上的整合,更加快了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步伐。(五)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指示,我市坚持把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作为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工作紧抓不放。一是探索利益联结的有效形式,主要有股份合作型、订单合同型、服务协作型、流转聘用型4种模式,其中,种植业以订单模式为主,养殖业以服务协作型为主,合作社以股份合作型为主,大型现代农牧业企业以流转聘用型为主。二是通过部门协调配合,系紧农企利益联结的纽带。市农牧局在与扶贫办、金融办、各商业银行、工商联等单位开展产业扶贫、金融服务、百企帮百村等活动中,充分调动、发挥龙头企业的帮扶作用,积极建立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工作。三是把发展和支持产业化联合体作为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工作的重点,通过产、供、销全产业链相关企业联合,带动相关产业从业农牧民与企业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市已经培育了24家产业化联合体。四是示范引领。全市总结了17例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的典型,充分利用媒体广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农企利益联结的良好氛围。(六)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市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注重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引导企业创建名牌产品,打造名优企业。通过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推进标准化生产、认证“三品一标”(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参加各类农业展会、申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选活动等途径,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名优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登记注册了512个农畜产品商标,其中国家级驰名商标5个、自治区著名商标63个、鄂尔多斯市知名商标134个。全市认定绿色农畜产品77个、有机农畜产品25个、地理标志产品11个,培育内蒙古“名优特”农畜产品13个。标准化生产种、养殖规模达到270万亩、251.4万头只。全市“三品”总产量约73万吨。每年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业展会10余次、组织参展商200个次以上。在品牌创建与推广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企业与产品的知名度,更调动了企业维护自身形象、加强内部生产管控、提升产品质量的自觉性、主动性。(七)项目建设有力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2019年我市出台了《鄂尔多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资金扶持办法》,拿出5亿元设立产业振兴专项扶持资金,通过财政资金和金融工具的引导和杠杆效应,为农牧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贴息,已为农牧户及企业的242个项目发放贷款3.27亿元。(八)休闲农牧业发展后劲充足。全市共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家、示范点5家;自治区级示范县2家、示范点13家。有农(牧)家乐、休闲观光农园(庄)366个,从业人数4607人,其中农牧民就业人数3626人,带动农牧户1.4万户,年接待人数145.3万人次,年营业收入9.4亿元,实现利润0.53亿元,全市农牧民旅游增收比重达11.2%。存在的问题(一)产业发育不完善,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从全产业链角度看,产业发展比较单一,传统种养殖生产、加工企业占比高,而流通、专业市场类企业占比小,现代农牧业服务业比较落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严重不足,农牧民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性改变。(二)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差。从企业数量、质量来看,我市涉农龙头企业除鄂尔多斯集团、亿利资源集团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且从事农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生产经营成本高,企业效益低下。(三)资金投入不足。农牧业企业投入大、见效慢、利润薄,且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企业一般投资3年以上方可产生经济效益,利润大多维持在10%左右。而我市农牧业企业大部分经营者受制于自身资金实力限制,投入不足、发展缓慢。从金融扶持方面看,一方面政府部门产业扶持项目不多、资金投入又少,加之金融部门贷款门槛高、程序复杂、授信额度小、周转期短,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因自身种种原因难以争取到银行贷款,企业难以争取到扶持资金的原因如下:一是龙头企业普遍贷款需求大,土地草牧场目前还不能作为贷款抵押物,企业可向银行提供的有效抵押物少,而我市农牧业融资担保公司刚成立,尚未开展担保抵押业务;二是龙头企业普遍效益不好,且有些企业存在失信等不良记录,不能满足银行放款条件。(四)品牌建设滞后。我市现有农畜产品品牌除鄂尔多斯、东达蒙古王等少数知名品牌外,其余品牌杂乱且知名度不高,缺乏全市统一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在打造、宣传、推广品牌方面普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我市优质农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不够,难以进入中高端消费市场。(五)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一些企业在投资建设中,缺乏严谨细致的前期市场考察与科学合理的行业发展规划,没有准确的市场发展定位,表现为“信天游式”发展:一个基地内种植、养殖种类应有尽有、五花八门,主业不突出;生产随意性大,在没有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盲目大幅缩减或扩张生产规模,市场行情好时一哄而上,市场行情不好时则一哄而散;产业定位不切实际,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式发展,贪大求全、顾此失彼;家族式管理盛行,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特别是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和专职的财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经营管理者的文化水平、工作能力、管理水平相对较弱,难以跟上当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之部门的技术服务不到位、市场信息分析研判滞后,作为市场经营主体,企业及合作社很难捕捉千变万化的市场动态,容易导致经营决策失误。(六)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不紧密。从我市农牧业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龙头企业、合作社作为利益联结的主体,总体规模偏小、实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带动农牧户的增收能力较差;而农牧户种养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能力不足,不能保质保量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的原材料,制约了双方利益的密切联结。双方尚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或契约约束机制,企业、合作社与农牧户之间没有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产供销合同或利润返还合同,双方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重权利、轻义务,重利益、轻诚信,市场行情好则抵制合作,市场行情差则依赖合作。(七)合作社管理松散、运行不规范。目前我市合作社运行规范、组织有效的较少,大部分合作社主要以争取项目资金为主,管理松散、运行不规范,组织带动农牧民的作用不明显,多数合作社名存实亡或名不符实,起不到联结龙头企业与农牧户的作用。(八)休闲农牧业发展形式单一,缺乏深度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休闲农牧业存在发展思路不清、融合发展不够、管理模式落后、文化内涵不深、效益不高的问题。下一步发展思路及工作建议针对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下一步要紧紧围绕我市绒山羊、细毛羊、肉羊、生猪、肉牛、瓜果蔬菜等主导产业及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从三个层面提升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一是切实加大产业发展政策及金融方面的鼓励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主导特色产业;二是围绕主导特色产业,重点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不断建立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体行业发展及农牧民增收;三是学习借鉴区内外成熟经验,创建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区域公用品牌市场化运作机制,整体提升全市农畜产品美誉度及市场竞争力,同时倒逼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及档次。(一)围绕主导产业,培育行业龙头,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与档次。一是对于肉羊、肉牛、生猪、蔬菜瓜果等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的产业,一方面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地龙头企业投资建设,同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努力打造年产值超亿元的农牧业产业链条,引导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和产业园区集中;另一方面下大力气扭转龙头企业从事简单初级生产加工的不利局面,支持主产区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逐步形成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加工“三位一体”的农畜产品加工体系。二是做好农畜产品仓储、冷链、流通、交易市场建设,满足农畜产品收储、保鲜、运输、交易需求。三是大力培育农牧业生产性服务主体,服务于农牧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坚持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支持、引导服务主体发展,为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提升产业发展动能。一是落实全市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意见及促进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意见相关扶持政策;二是积极争取市政府、农业部、自治区农牧厅产业化项目资金支持,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改造升级;三是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用好用足5亿元农牧业产业扶持基金,重点从绒山羊、细毛羊、肉牛、瓜果蔬菜、小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中筛选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大力资金扶持,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困扰。(三)实施品牌战略,创建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全市优质农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一是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我市优秀企业及优质产品品牌。二是着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按照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点到面,由产品品牌、小地域品牌到区域公用品牌循序渐进,强产业根基与品牌创建同步推进的发展思路,以现有的7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阿尔巴斯绒山羊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为基础,培育区域产业发展优势,扶持相关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打造企业产品品牌、“小而美”的小地域产品品牌,逐渐整合相关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知名品牌,分年度逐步打造全市区域公用品牌。三是积极引导企业推进标准化生产,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在企业内部配备专业设备及专业人员,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内部管控,努力打造本行业、本企业质量过硬、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拳头产品。四是出台补贴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农展会,探索电商平台、展示直销、零售体验店等绿色农畜产品展示、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绿色农畜产品的输出。(四)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企互惠双赢。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民之间产、加、销、资金、技术等多方位的利益联结模式,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将发展农牧民合作社、扶持种养殖大户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创新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农牧民合作社上联企业、下联农牧民的纽带作用,通过合作社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将联合体的建设、发展作为农企利益联结的重要抓手,利益联结的扶持措施重点向产业化联合体倾斜。梳理总结我市各地典型经验,主动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新闻宣传,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针对龙头企业或农牧户不履行订单合同的诚信问题,加快构建经营主体的诚信体系,对失信主体采取不再给予项目扶持、信贷担保等手段进行惩戒。(五)加强行业指导与服务,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从各行业主管部门来说,要充分发挥本行业、本部门职能职责,加强对企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与行业管理,特别是在前期的行业发展规划、主导产业确立、产品定位、技术措施采用以及中期的质量管控、品牌创建、市场分析研判等方面加强服务与指导,帮助企业熟悉、掌握行业发展方向及相关政策,积极应对、规避市场风险,引导龙头企业在面对当前经济下行、企业运行困难的形势下,走出“调结构、压成本、抓创新、拓市场”的发展路子。从企业角度来说,要主动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理念,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规章制度,逐步摆脱家族管理的发展模式,聘用职业经理人及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财务管理制度,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强技术升级改造,堵漏洞、优流程、补短板,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上游种业分散,中游种植小农占主导,农产品价格走向市场化农作物种植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农资业、中游种植业、下游具体消费渠道。上游农资包含种子、农药、化肥、 地膜、农业机械等细分行业;中游种植按农产品不同可具体到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种植;下游消费结构 中,粮食作物一般以食用、饲用消费为主,经济作物如棉花以纺纱用途为主。(一)三大主粮种子市场规模过半,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 根据《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数据,2017 年玉米、稻谷、小麦种子以终端零售价计算的市场规模分别为 273.91、 196.16、159.65 亿元,合计占种业市场规模的 51.53%。大豆、棉花种子市场规模相对较低,分别为 34.88、21.18 亿元。我国种子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截至 2018 年末我国种企数量为 5808 家,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 据,2018 年我国商品种子销售前十企业销售额为 103.95 亿元,CR10 仅 16.83%,龙头企业隆平高科年收入额为 35.80 亿元。根据 Farm Journal 数据,美国玉米种子市场中前五大企业市场份额达 83.9%,龙头企业孟山都 2017 年种子年销售额达到 109 亿美元。(二)三大主粮种植面积占比近六成,种植主体仍以小农为主 我国农作物种植以三大主粮为主,种植面积合计占比近六成。我国农作物种植以玉米、稻谷、小麦三大主 粮为主,2018 年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比例分别为 25.39%、18.20%、14.63%,合计占比为 58.22%。从我国的几种重点农产品在全球的生产地位来看,玉米、大米、小麦、棉花在全球产量占比较高,分别达到 22.92%、29.75、17.97%、23.39%,而大豆占比仅 4.45%。从我国的几种重点农产品的供给来源看,我国主粮基本完全自给,大豆、棉花进口依赖度较高。我国在玉 米、稻谷、小麦三大主粮领域以自产自销为主,2018/19 市场年度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分别为 1.63%、1.90%、 2.09%,进口依赖程度较低。而大豆、棉花进口量较大,尤其大豆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达到 80.26%,棉花进 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也超过 20%。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结构来看,仍以小规模农户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耕地面积共 20.25 亿亩(1.35 亿公顷)。 根据农业部数据,截至 2016 年底,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主要有三种,一是经营规模在 50 亩以下的近 2.6 亿小规模农户,占农户总数约 97%,经营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约 82%,户均耕地面 积约 5 亩。二是经营规模在 50 亩以上的适度规模经营户(含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此类新 型农业主体约有 350 万个,经营耕地总面积约 3.5 亿亩,平均经营规模达到 100 亩。三是农垦和兵团企业,共 有 1781 家国有农场,农垦企业经营耕地面积约 0.97 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4.7%,主要集中在东北、内蒙 古、新疆地区。小规模农户主要基于自有土地,购买农资及投入自身劳动力,售卖自产农产品获得收益;适度规模经营户 通过经营自有土地及流转土地、购买农资、投入自身劳动力及雇佣劳动力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售卖收获农产 品获得收益;农垦企业通过从农垦集团有偿或无偿承包土地、流转土地获得土地经营权,再进行自主统一种植 获取收获农产品收益,或者将土地发包给其他主体以收取费用获得收益。(三)农产品价格走向市场化,价格支持政策逐渐向价补分离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政府直接定价退出历史舞台。1985 年政府放开了绝 大多数农副产品购销价格,1992 年放开生猪、猪肉价格,1999 年放开棉花收购价格,2004 年放开粮食收购市 场和价格, 2015 年放开烟叶收购价格,标志着我国农产品价格将全部由市场形成,政府定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2004 年以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等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相继推出。2004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关 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 形成,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要充分发挥价格的导向作用,当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 化时,为保证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粮食价格放开后,在粮价面临下行压力下,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国家分别于 2004 年 和 2006 年开始实施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国家适时 推出玉米、大豆、油籽临时收储政策。2011 年为防止棉价大幅波动、稳定棉花生产,棉花也被纳入临时收储政 策范围。2014 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逐渐向价补分离转变。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1)国家库存居高不下:产量、临储收购量、库存快速增长,国家面临 收不进、储不下局面。(2)内外价差扩大:国际粮价下跌背景下,国内收储价格持续上涨,内外价差使得进口 量快速增长。 (3)财政负担加重:高收储费用和高库存带来高保管费用,财政压力增大,仓储风险增高。因此, 国家对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相继做出改革,具体来看:大豆:2014 年,国家取消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开展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当市 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 标价格时,不发放补贴。2017 年,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调整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 补贴机制。棉花:2014 年,国家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在新疆地区开展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2017 年国家在 新疆进一步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棉花目标价格水平改为三年一定,对新疆享受目标价格补贴的棉花数量进 行上限管理,超出上限的不予补贴。油菜籽:2015 年,国家取消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油菜籽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玉米:2015 年,国家首次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2016 年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 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玉米生产者获得补贴保障种植收益。稻谷:2016 家,国家首次下调早籼稻最低收购价,2017 年、2018 年全面下调各类稻谷最低收购价,2020 年,稻谷最低收购价还未公布,但 2 月 1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稻谷最低收购价保持稳定,视情可适当提高。小麦:2018 年,国家首次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2019 年进一步下调,2020 年,为了稳住农民增收的势头, 确保丰收又增收,小麦最低收购价维持不变。二、水稻: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2020 年最低收购价略有提高(一)杂交稻种子市场规模大于常规稻,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我国水稻种子由杂交稻和常规稻两类构成,杂交稻种子商品化率 100%,常规稻种子由于农户可留种因此商 品化率约 71%。2019 年,我国杂交稻种子总产量 2.4 亿公斤,终端市场规模 140.57 亿元;常规稻种子总产量 8.6 亿公斤,终端市场规模 56.38 亿元。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据,2018 年杂交稻制种企业数量 480 家,常规稻制种企业数量 560 家。杂交水稻 种子行业近年集中度快速提升,CR10 由 2014 年的 32.5%提升至 2018 年的 45.8%,销售额第一的隆平高科 2018 年杂交水稻种子销售额为 21.25 亿元;常规水稻种子行业集中度近年小幅提升,CR10 由 2014 年的 43.5%提升至 2018 年的 48.9%,销售额第一的垦丰种业 2018 年水稻种子销售额为 5.15 亿元。从主导品种来看,根据《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数据,2017 年全国水稻主导品种共 305 个,推广 500 万亩以 上的有绥粳 18(黑龙江省龙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龙粳 3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龙粳 46(黑 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南粳 9108(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嘉早 17(中国水稻研究所)、黄华 占(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推广面积 4815 万亩,占总面积的 11.49%。推广 100-500 万亩的品种 39 个,推广面积 6562 万亩,占总面积的 15.67%。(二)种植面积下滑,产量小幅回落,最低收购价 2020 年略有提升 1、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贸易占比较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平原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品种、第二大粮食品种,2018 年种植面积 3019 万公顷,占粮食种植面积的 26%, 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黑龙江等东北平原地区。2018 年前五大主产省 分别为湖南、黑龙江、江西、安徽、湖北,种植面积分别为 401、378、344、255、239 万公顷。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9 月)我国稻谷产量 2.12 亿吨, 消费量为 1.92 亿吨,进口量 365.5 万吨,出口量 502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 1.90%,出口占生产比为 2.37%。2、稻谷最低收购价下调,稻价和种植面积有所下降,2020 年收购价持稳或提高 1997 年以来,我国稻谷价格、种植面积和产量波动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997 年-2003 年:稻谷价格先下行后在低价区间波动,种植面积和产量下滑。由于 1994 年-1997 年稻谷产 量连年增长,稻谷价格在供给增多、库存加大背景下于持续下滑。其中粳稻价格一直下滑至2002年的1.15元/kg, 籼稻价格下滑至 2000 年的 1.01 元/kg,此后在低价区间运行。同期稻谷种植面积和产量出现下滑。2004 年-2015 年:最低收购价政策推出,稻谷价格持续走高,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提升。2004-2016 年,中 晚籼稻最低收购价由 1.44 元/kg 提升至 2.76 元/kg,粳稻最低收购价由 1.58 元/kg 提升至 3.1 元/kg,稻谷价格在 最低收购价逐年提高的背景下持续走高,稻谷播种面积、产量亦持续走高。2016-至今:最低收购价下调,稻谷价格走低,种植面积下滑,产量小幅回落。由于国内稻谷库存持续累积 和产品结构失衡,国家为去库存并鼓励优质稻的种植,2016 年首次下调早籼稻最低收购价,2017 年、2018 年 全面下调各类稻谷最低收购价,国内稻谷平均收购价格波动走低,种植面积下滑,产量在单产提升背景下小幅 下降。 2020 年 2 月 1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稻谷最低收购价将保持稳定,视情可适当提高。2020 年 2 月 28 日, 发改委公布 2020 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经国务院批准,2020 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 购价格分别为每 50 公斤 121 元、127 元和 130 元,其中早籼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略有上调。(三)食用需求为主但用量小幅下降,饲用及工业需求增加 稻谷下游消费主要有食用、工业加工、饲用、种用四大用途,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18/19 市场年 度食用、工业加工、饲用及损耗、种用用量分别为 1.59、0.19、0.15、0.01 亿吨,食用消费占比达 82.42%,是 我国第一大口粮品种。从近年下游消费需求变化来看,由于居民饮食结构改变,肉、蛋、奶、蔬菜、水果等副产品需求量增长, 大米作为口粮的需求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根据国家粮油中心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稻谷食用消费量同比下降 30 万吨至 15850 万吨。饲用和工业消费量总体呈提升趋势,主要是由于国家稻谷拍卖底价下调,部分低价超期 粮作为饲料和工业用途的需求增加,2018/19 市场年度饲用及损耗量由同比提升 50 万吨至 1500 万吨,工业消费 需求同比提升 150 万吨至 1750 万吨。种用量基本维持在 130 万吨左右,波动不大。三、玉米: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供需改善、价格上行(一)玉米种子市场规模最大,行业集中度低我国玉米种子市场均为杂交玉米种,商品化率为 100%。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据,2019 年我国玉米种 子总产量 9.9 亿公斤,终端市场规模 279.80 亿元。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据, 2018 年玉米种子生产企业 1586 家,玉米种子行业集中度近年有所回落,CR10 由 2014 年的 28.9%降至 2018 年的 25.6%。销售额前三的垦丰种业、登海种业、隆平高科 2018 年玉米种子销售 额为 8.52、6.76、6.03 亿元。(二)面积下滑,产量持稳,供需改善下价格走升 1、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自产自销占主导,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2018 年种植面积 4213 万公顷,占粮食种植面积的 36%,主要分布在东北、 华北和西南地区。2018 年前五大主产省分别为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内蒙古,种植面积分别为 632、423、 394、392、374 万公顷。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9 月)我国玉米产量 2.57 亿吨,消费量 为 2.75 亿吨,进口量 448 万吨,出口量 2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 1.63%,进口依赖度低。2、玉米供给侧改革成效明显,供需改善、价格上行 金融危机后,我国玉米价格、种植面积和产量波动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2009.01-2015.09:玉米价格、种植面积和产量随国家收储价格提升而波动上行。针对 2008 年金融危机后我 国玉米价格下跌、难卖等现象,国家适时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推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 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从此直至 2014 年,随农业种植成本和国家临储收购价逐年提高,玉米价 格波动性走高,同期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持续提升。2015.09-2017.03:临储价下调及取消,玉米价格、种植面积、产量波动下滑。2015 年 9 月,国家首次将玉 米临储收购价下调至 2 元/公斤。2016 年 3 月,玉米临储政策退出历史舞台,国家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 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玉米生产者获得补贴保障 种植收益。这一时期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均下降。2017.03-至今:受供给侧改革影响,玉米价格总体上行,种植面积下行后有望持稳。临储收购价下调及取 消后,国内玉米种植面积受农业供给侧改革从 2016 年起持续下滑,供需格局改善,玉米价格波动上升。同期玉 米播种面积受国家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影响仍出现下降,玉米产量先下行,2019 年在单产明显增长的背景下产量 有所提升。农业农村部于 2020 年 2 月发布《2020 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提到“巩固‘镰刀弯’地区结构调整成 果,防止非优势区玉米面积大幅反弹。提升优势产区玉米产能,确保全国玉米面积基本稳定”。(三)饲用消费量小幅下降后预计回升,工业消费持续增长 玉米下游消费主要有饲用、工业加工、食用及种用四大用途,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 2018/19 市场年度饲用、 工业加工、食用及种用用量分别为 1.71、0.81、0.09、0.02 亿吨,饲料用途的需求量最大,消费占比 62.23%, 工业消费占比 29.48%,食用量占比较低。从近年下游消费需求变化来看,食用需求量总体稳定,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近三个市场年度玉米食用消 费量在 940 万吨左右。2018/19 市场年度饲用消费量同比减少 100 万吨至 1.71 亿吨,主要是生猪养殖受非瘟疫 情影响,存栏量下滑,猪用饲料需求减少;同时,禽养殖业规模扩张,饲料需求提升,一定程度弥补了猪料需 求的下降。2019/20 市场年度,随能繁母猪产能底部回升,玉米饲用消费量预计回升至 1.74 亿吨。2018/19 市场 年度玉米的工业消费量同比 600 万吨至 0.81 亿吨,2020/21 市场年度预计进一步提升。种用量基本维持在 190 万吨左右,波动不大。四、大豆:高度依赖进口,国内国际市场价格相关度高(一)大豆种子市场规模和行业集中度均提升我国大豆种子市场商品化率为 75.45%。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据,2019 年我国大豆种子总产量 5.75 亿 公斤,终端市场规模在 2015 年下滑至 24.16 亿元后,随大豆种植面积连年提升,大豆种子终端市场规模持续提 升至 2019 年的 39.53 亿元。根据《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数据,2017 年大豆种子生产企业为 442 家,大豆种子前十企业销量达到 1.77 亿 公斤,占全国大豆商品种子使用量 4.34 亿公斤的 40.84%,同比提升 14.17pct,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垦丰种 业 2017 年大豆种子销量 0.47 亿公斤,市占率为 10.31%。(二)种植面积、产量持续回升,价格低位运行 1、大豆是我国进口依赖度最高的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等地,国产成本较高 2018 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 1019 万公顷,占粮食种植面积的比例仅 8.7%,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黄淮 海的部分地区。2018 年前五大主产省分别为黑龙江、内蒙古、安徽、河南、四川,种植面积分别为 357、109、 65、39、38 万公顷。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9 月)我国大豆产量 0.16 亿吨,消费量 为 1.03 亿吨,进口量 0.83 亿吨,出口量 15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 80.58%,是我国进口依赖度最高的粮食作物。我国是第四大大豆生产国,第一大大豆消费国。从全球生产和消费来看,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大豆前五生产国为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和印度,产量分别为 12052、11700、5530、1597、1093 万吨,大豆前五压榨国或地区为中国、美国、巴西、阿根廷和欧盟,压榨量分别为 8500、5694、4253、4057、 1600 万吨。 我国大豆进口主要来自巴西、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家,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9 年我国共进口大豆 8851 万吨,其中从巴西、美国、阿根廷进口量分别为 5767 万吨、1965 万吨、880 万吨,占比分别为 65.16%、 19.15%、9.94%。我国大豆单产较低、生产成本较高。2018 年,我国大豆每公顷产量 1897kg,美国同期为 3427kg,单产比 我国高约 81%。我国大豆每公顷生产总成本为 9995 元,而同期美国生产总成本为 7362 元,约为我国的 74%, 我国大豆成本较高主要是人工和土地成本高,二者占总成本的比例分别为 30.7%、38.7%,而美国人工和土地成 本占比分别为 5.4%、32.3%。支持大豆产业政策不断落地,国产大豆种植面积、产量持续增长。2016 年 4 月,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种植 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 年)》中提到“到 2020 年,大豆面积达到 1.4 亿亩、增加 4000 万亩左右”。2017 年实施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以来,2017-2019 年黑龙江大豆种植补贴分别为 173.46、320、255 元/亩,一定程 度保障了豆农种植收益。2019 年 4 月,农业部发布《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在种植面积上“到 2020 年, 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力争达到 1.4 亿亩”,在单产上“到 2020 年,全国大豆平均亩产力争达到 135 公斤,缩小与 世界大豆主产国的单产差距”,在发展定位上,“形成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错位竞争、相互补充的格局”、“ 发挥 我国优质高蛋白大豆、菜用大豆优势,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政策支持下,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6-2019 年,大豆种植面积分别为 760、 824、841、933 万公顷(约 1.4 亿亩),大豆产量分别为 1360、1528、1596、1810 万吨。农业农村部于 2020 年 2 月发布《2020 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提到“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加大对大豆高产品种和玉米、大豆间作新 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大豆面积稳定在 1.4 亿亩”,预计未来大豆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单产提升背景下产量实 现增长。2、国内大豆价格和国际市场相关性较高2008 年金融危机后期间,国际和国内大豆价格均持续大幅下跌,国家为保户豆农利益,于 2008 年 10 月推 出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当年国内大豆价格下跌幅度小于国际市场。 2009-2012 年,国际和国内大豆价格总体走升。 2014 年,国家取消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开展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2017 年政策进一 步调整为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2014 年至今国内大豆和国际大豆价格均波动走低。截至 2020 年 3 月 10 日,我国国内大豆现货价 3566 元/吨。美湾大豆近月 FOB 价格 347 美元/吨,到岸完税 后价格 3952 元/吨。巴西大豆近月 FOB 价格 340 美元/吨,到岸完税后价格 3008 元/吨。美豆完税价格较高主要 是由于我国大豆进口关税此前为 3%,自 2018 年 7 月 6 日起我国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加征 25%的关税。(三)压榨量受下游饲料需求下降而减少,食用、种用量小幅增长 大豆下游消费主要有压榨、食用及种用三大用途,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压榨、食用及种 用量分别为 0.87、0.13、0.008 亿吨,压榨量占比达 83.97%。从下游需求的变化来看,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 2018/19 市场年度大豆压榨消费量同比减少 440 万吨至 8672 万吨,主要是由于生猪饲料需求量下滑,豆粕用量减少。2018/19 市场年度大豆食用需求量小幅提升 49 万吨至 1253 万吨。2018/19 市场年度种用量提升 9 万吨至 78 万吨。近年大豆损耗及其他用途波动不大,维持在 300 万 吨左右。五、小麦:我国第二大口粮作物,2020 年价格望平稳运行(一)上游种业行业集中度低,产品以常规冬小麦种子为主 由于小麦是六倍体,遗传背景复杂,杂交优势不明显,我国小麦种子基本为常规种子,商品化率为 77.41%。2019 年,我国春小麦种子总产量 2.52 亿公斤,冬小麦种子总产量约 52 亿公斤,小麦种子终端市场规模 156.78 亿元。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据, 2018 年小麦种子企业数量为 1165 家,近年行业集中度小幅提升, CR10 由 2014 年的 15.9%提升至 2018 年的 19.4%。销售额第一的农发种业 2018 年小麦种子销售额为 3.26 亿元,其他上市公 司销售额低于 1 亿元。(二)种植面积和价格下降,产量小幅波动 1、小麦是我国第二大口粮,自产自销为主,主要分布在华北和黄土高原地区 小麦是我国第三大粮食品种,2018 年种植面积 2427 万公顷,占粮食种植面积的 21%。我国冬小麦主要分 布在华北和黄土高原地区,春小麦分布在东北地区。2018 年前五大主产省分别为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河 北,种植面积分别为 570、406、288、240、236 万公顷。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5 月)我国小麦产量 1.31 亿吨,消 费量为 1.29 亿吨,进口量 269 万吨,出口量 1.5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 2.09%。2、小麦最低收购价下调,麦价和种植面积有所下降 1997 年以来,我国小麦价格、种植面积和产量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997 年-2000 年:小麦价格持续下行,种植面积和产量下滑。1994 年-1997 年小麦产量连年增长,价格持 续下滑,在 2000 年达到 1.02 元/kg 的历史低点。同期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出现下滑。2000 年-2005 年:小麦价格底部上升后平稳运行。2000-2003 年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仍不断下降,供需改善 背景下小麦价格从 2000 年波动走升后平稳运行,2015 年小麦年均价为 1.51 元/kg,相比 2000 年增长 48.04%。2006 年-2014 年:最低收购价政策推出,小麦价格和产量持续走高。从 2006 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推出以 来,我国白小麦、红小麦最低收购价由 1.5 元/kg、1.38 元/kg 提高到 2014 年的 2.36 元/kg,小麦价格在最低收购 价逐年提升的基础下持续走高,同期小麦种植相对稳定,小麦产量在单产提高背景下持续提升。2014-至今:最低收购价先稳后降,小麦价格波动走低,种植面积小幅回落。2014 年-2017 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保持 2.36 元/kg 不变,小麦价格在最低收购价上行小幅波动。2018 年、2019 年小麦最低收购价连续下调, 由 2.36 元/kg 降至 2.24 元/kg,小麦平均价格中枢亦跟随有所下降,种植面积也相应减少,产量随单产变化小幅 波动。2020 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与 2019 年持平,预计 2020 年小麦市场价格仍将平稳运行。(三)制粉量减少,饲用、工业消费量提升 小麦下游消费主要有制粉、饲用及消耗、工业加工及种用四大用途,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制粉、饲用及消耗、工业加工、种用量分别为 0.93、0.18、0.12、0.06 亿吨,制粉消费占比达 72.05%。从下游需求的变化来看,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 2018/19市场年度小麦制粉量同比减少20万吨至9280万吨, 主要是由于居民饮食结构改变,对小麦作为口粮的需求减少。2018/19 市场年度小麦饲用需求量提升 300 万吨至 1800 万吨,工业消费量提升 250 万吨至 1200 万吨,主要原因是 2018 年部分小麦毒素含量超标,相当部分低质 小麦无法用于口粮加工,只能进入饲料渠道及工业粉加工。种用量需求波动不大,维持在 600 万吨左右。六、棉花:我国产消量均全球第一,棉价与国际市场高度相关(一)上游种业:以新疆常规棉种为主,市场规模有所回升 我国棉花种子市场由杂交棉、新疆常规棉和内陆常规棉三类构成,农户留种比例少,杂交棉种子和新疆常 规棉种子商品化率为 100%,内陆常规棉种子商品化率为 89.15%。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据,2019 年我国棉 花种子总产量 1.53 亿公斤,终端市场规模回升至 24.39 亿元,其中新疆常规棉种子市场规模占比超过 60%。 2018 年棉花种子企业数量为 221 家。(二)种植产区以新疆为主,面积回落后趋稳,棉价低位运行 1、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农作物之一,产区以新疆为主,进口依赖度较高 棉花是我国主要经济农作物之一,2018 年种植面积 335 万公顷,占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 2.02%,主 要分布在新疆、河北、山东、湖北等地,其中新疆的种植面积远超其他地区。2018 年前五大主产省分别为新疆、 河北、山东、湖北、安徽,种植面积分别为 249、21、18、16、9 万公顷。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8 月)我国棉花产量 604 万吨,消费量为 824 万吨,进口量 203 万吨,出口量 5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 25%,进口依赖度较高。我国是第一大棉花生产和消费国。从全球生产和消费来看,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棉花前 五生产国或地区为中国、印度、美国、巴西、巴基斯坦,产量分别为 604、562、400、283、166 万吨,前五大 消费国为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越南,消费量分别为 860、523、233、159、152 万吨。棉花种植面积回落后趋稳。新世纪以来,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在 2006 年达到 582 万公顷的高点,此后回落至 2016 年 320 万公顷的低点。2016 年 4 月,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 年)》中提到“稳 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给水平。到 2020 年,力争棉花面积稳定在 5000 万亩左右”,此后棉花种植面积到 2019 年小幅回升至 334 万公顷(约 5009 万亩)。农业农村部于 2020 年 2 月发布《2020 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提 到“完善棉花、油料、糖料扶持政策,力争棉花面积稳定在 5000 万亩”,预计棉花种植面积短期波动较小。2、国内外棉花价格高度相关,关税配额制度一定程度上减弱国外低价棉冲击 我国棉花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比例约 25%,2011 以来,国际和国内棉花价格均大幅下跌,国家于 2011 年 将棉花纳入临时收储政策范围,2011-2013 年棉花临时收储价格分别为 1.98、2.04、2.04 万元/吨,我国棉价稳定 在 2 万元/吨附近,价格下跌幅度小于国际市场。2014 年,国家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在新疆地区开展棉花目 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国内棉价快速下跌。2016 年市场有效供应不足叠加纺织 品服装出口形势好转,国内棉价开始上行并在 2018 年 6 月全均保持较高价位。2018 年下半年中美贸易摩擦加 剧,纺织企业采购原料谨慎,此后国内棉价与国际市场棉价再次表现出高度相关性。我国 2001 年加入 WTO 后,对棉花进口采取关税配额制度,对配额内进口的棉花征收 1%的关税,对配额 外进口的棉花征收 76%的关税。配额内棉花进口数量由 2001 年的 78.1 万吨提至 2004 年的 89.4 万吨,此后一直 维持在该水平;配额外棉花关税由 2001 年的 76%降至 2004 年的 40%,2005 年 5 月起对一定数量的关税配额外 棉花按“关税配额外暂定优惠关税税率”征收进口关税,关税配额外暂定优惠关税税率以滑准税方式征收,税率滑动范围为 5%-40%。(三)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减少,棉花消费量下滑 棉花下游应用主要是纺纱用棉、民用絮棉、其他用棉及损耗,其中纺纱用棉占比在 90%以上。受中美贸易 摩擦影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减少,使得棉布、棉纱等产量下降,对棉花终端消费需求减少。根据农业农 村部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棉花消费量为 824 万吨,同比减少 25 万吨。七、投资建议(一)苏垦农发:全产业一体化经营,自主经营种植基地构筑核心优势 苏垦农发是一家以自主经营种植基地为核心资源优势的农作物种植、良种育繁、农产品和食用植物油加工 及销售全产业链规模化的国有大型农业企业。公司依托自主经营种植基地这一核心优势资源,在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农业科技、品质管控和食品安全、品牌及市场等方面构建了领先的行业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可获取各 环节利润,同时满足下游消费升级需求。公司种植业务模式以统一经营模式为主,发包经营模式为辅,生产的水稻、大小麦原粮等粮食产品主要用 于子公司苏垦米业的大米加工业务和大华种业的种子生产业务,剩余面向市场销售;种子产品以大小麦和水稻 种子为主;大米产品含民用米和食品工业米,民用米主要为中高档粳米,品牌及渠道领先;控股收购金太阳粮 油布局健康油脂产业;同时,公司以自主经营种植业基地需求为支撑,形成规模化农资采购优势,全力打造子 公司苏垦农服成为“互联网+金融+现代农服+规模种植户”的一体化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公司目前拥有从农垦集团承包的自主种植经营优质生产基地约 97 万亩,纵向跨越江苏省南北,土地承包经 营权流转土地 20.54 万亩;大米加工线设计生产能力为 37.5 万吨/年;培育并通过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 41 个; 植物油精炼产能 27 万吨。2018 年公司粮食总产 109.08 万吨,其中水稻总产 61.07 万吨,大小麦总产 48.01 万吨;大华种业全年销售 农作物种子 35.07 万吨;苏垦米业经营粮食及加工品 28.31 万吨。2019 年公司营收同比高增 63.50%至 79.85 亿 元,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公司小麦及水稻产销量显著增加、社会化服务规模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完成对金太阳粮 油的并购整合;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2.57%至 5.90 亿元,主要是由于粮食市场交易低迷、稻麦等主要农产品价 格同比下降。(二)北大荒:土地资源优势明显,土地发包营收稳健增长 公司主要从事耕地发包经营;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生产和销售;与种植业生产相关的技术、信息及服 务等;化肥零售以及房地产开发与销售。耕地发包业务是公司最主要的业务,公司采取以统一经营管理为主导, 家庭农场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公司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种植业上市公司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土地总面积 1296 万亩,坐拥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三江平原,资源优势明显。公司拥有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先进的农业 装备技术水平和农业基础、有高度的组织化管理传统,为家庭农场提供最佳的生产经营环境与条件以及产前、 产中、产后服务。2016-2018 年,公司土地发包收入增长稳健,同比分别增长 1.18%、2.41%、4.48%。2018 年公司完成土地 发包面积 1042.36 万亩,实现粮豆总产 124 亿斤,土地发包业务收入 26.97 亿元,亩均收费 256.82 元,土地发 包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为 82%。 2019Q1-3 公司实现收入 24.30 亿元,同比下降 5.28%;实现归母净利润 9.73 亿元,同比下降 0.13%。收入和利润下降主要是由于丽水雅居项目商品房销量同比大幅减少所致,该项目住宅 已于 2018 年基本销售完毕。(三)大北农:转基因育种先行者,玉米种子业务增长空间大 公司主营饲料、生猪养殖、动保、种子业务,目前收入主要来自饲料和生猪养殖业务,2019H1 饲料、养殖、 动保、种子收入占比分别为 83.93%、7.96%、1.20%、2.47%。公司种业收入占比目前虽较小,但公司在玉米、 水稻和生物技术(玉米和大豆)研发、繁育、推广、服务工作二十余年,研发能力积累深厚,拥有作物生物育种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生物技术育种重点实验室两大国际级研发机构。(1)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转基因领域深耕多年,致力于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 物生物技术产品研发,玉米生物技术主要服务于国内,大豆生物技术主要服务于国际和国内。其研发的转基因 大豆转化事件 DBN-09004-6 于 2019 年 2 月获得阿根廷政府颁发的种植许可,是中国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种子首 次在国际上获得种植许可。(2)2020 年 1 月 21 日,大北农生物技术公司的转 cry1Ab 和 epsps 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 DBN9936 在获 得在北方春玉米区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该玉米对玉米螟、棉虫、棉铃虫等均有较好的抗性,能耐四倍草甘膦, 并对草地贪夜蛾也有一定抗性。同时,公司第二代转基因玉米可以做到 100%抗草地贪夜蛾,已经基本走完前面 的必需流程,目前仅剩申请安全证书这一环节。如公司转基因玉米种子未来商业化顺利落地,公司在国内的玉 米种子业务将快速进入行业头部行列。(四)登海种业:玉米种子龙头,转基因技术积累深厚 在“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研究员的带领下,公司致力于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研究工作40余年, 拥有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研发 平台。主要产品包括玉米杂交种、蔬菜杂交种、花卉种苗、小麦种、水稻种。公司的利润 91%以上来源于玉米 杂交种,是玉米育种行业龙头企业,引领着中国杂交玉米的发展方向,品种储备完善。公司在转基因玉米研究领域亦有深厚积累,根据公司公告,公司抗病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 优质功能型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已在研多年,中国农业大学多次对公司抗病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 育项目拨入项目经费,财政部、中国农业科院向公司优质功能型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项目拨入转基因生物新 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款、项目经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向公司莱州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示范基地拨入研究 经费。我们认为公司是玉米育种行业龙头,转基因技术亦积累深厚,未来有望将储备的转基因性状与公司优质 的种子品种相结合,在转基因玉米种子获得较大市场份额。……(报告来源:中信建设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今年以来,我市气候条件良好,有利于农业生产。同时,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持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稳定农业基本盘,农业种植业收成稳定,产量平稳增长。一、粮食作物生产情况全年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134.55万亩,同比增长0.4%;全年粮食产量47.24万亩,同比增长0.6%。按品种分,全年谷物面积89.23万亩、产量36.54万吨;豆类面积89.23万亩、产量36.54万吨;薯类面积37.52万亩、产量9.39万吨。按季节分,春收粮食播种面积18.17万亩,增长3.6%;春收粮食产量达3.59万吨,增长4.1%;春收马铃薯播种面积17.25万亩,增长2.3%;春收马铃薯产量3.45万吨,增长2.9%。夏收粮食作物面积5.22万亩,增长1.3%;夏收粮食产量1.29万吨,增长3.1%。秋收粮食播种面积111.16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秋收粮食产量达42.36万吨,同比增长0.3%。其中,中稻播种面积82.76万亩,中稻产量34.39万吨;晚稻播种面积2.93万亩,晚稻产量1.16万吨。二、全市秋收经济作物面积41万亩,比上年秋收增长2.7%。1、全市油料7747亩,比上年秋收增加232亩,同比增长3.1%。其中,花生7711亩,增长2.6%。主要是福安的康厝、溪潭、穆阳等乡镇扩大小夹花生的种植面积。全市油料产量1753吨,同比增长3.2%,亩产达226公斤与上年持平。2、全市春种秋收的甘蔗13828亩,同比下降1.9%,其中,本年糖蔗5477亩,增长5.8%。全市甘蔗产量43978吨,同比下降2.4%,亩产3180公斤,同比下降0.6%。3、全市中草药材55719亩(春播44987亩,夏播10732亩)比上年秋收增加3337亩,同比增长6.4%。主要是福鼎店下镇增加黄栀子种植面积2741亩;寿宁武曲镇桦垅村叶伏忠合作社增加牛大力种植面积360亩;寿宁大安乡亭溪村寿宁县庭欣农业专业合作社增加黄精种植面积180亩。三、茶叶结构持续优化调整。全市茶叶年末实有面积95.05万亩,同比增长2.3%;总产量11.0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0.61万吨,同比增长5.8%。为顺应各类人群消费市场需要,我市茶叶品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从生产品种看,其中,白茶产量3.22万吨,增长20.6%;红茶产量2.46万吨,增长7.2%;绿茶产量5.08万吨,下降1.9%。四、全市园林水果增产丰收。年末实有面积59.3万亩,同比增长4%;总产量53.7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88万吨,同比增长5.7%。其中,葡萄面积8.01万亩,增长7.9%,产量11.01万吨,增长4.1%;李面积7.91万亩,增长2.1%,产量6.24万吨,增长2.1%;桃面积6.58万亩,增长5.5%,产量5.99万吨,增长5%;橙面积6.88万亩,增长12.7%;产量8.51万吨,增长14.3%;杨梅面积2.44万亩,增长4.8%,产量2.21万吨,增长3.3%;猕猴桃面积1.3万亩,增长19.2%,产量0.8万吨,增长18.4%。食用坚果类板栗面积2.98万亩,增长116.8%,产量1.87万吨,增长80.9%。五、全市蔬菜年末实有面积播种面积90.24万亩,同比增长1.7%;全年蔬菜产量101.18吨,同比增长2.8%。其中,叶菜类产量15.36万吨,同比增长3.3%;白菜类产量17.30万吨,同比增长0.2%;甘蓝类产量4.79万吨,同比增长5.6%;瓜果类产量9.26万吨,同比增长5.4%;根茎类产量22.45万吨,同比增长3.6%;茄果类产量7.65万吨,同比增长3.5%;葱蒜类产量3.35万吨,同比增长0.3%;菜用豆类产量7.02万吨,同比增长2.0%;其它类蔬菜产量12.78万吨,同比增长3.6%;水生菜类产量1.21万吨,同比下降7.8%。六、全年市食用菌(干鲜混合)总产量20.56万吨,同比增长3.9%。从品种结构看,其中香菇产量2.46万吨,增长7.5%;茶树菇产量3.24万吨,增长3.4%;平菇产量1.51万吨,增长4.2%;金针菇0.67万吨,增长3.4%;杏鲍菇产量1.01万吨,增长2.5%;其他菇产量4.38万吨,增长10.7%;蘑菇产量2.02万吨,下降1.9%;白木耳产量4.07万吨,下降0.5%。【来源:宁德统计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蔬菜种植面积在3亿亩以上,年产量在7亿吨以上,蔬菜是我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产品在种类、质量等方面不断提高。全球和中国的蔬菜产量均稳定增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全球蔬菜总产量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8年,全球蔬菜产量为13.8亿吨,其中中国占比超过50%。结合2019年全球蔬菜市场发展情况测算,2019年全球蔬菜产量约为14.3亿吨。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9年我国蔬菜产量不断增加,2010年我国蔬菜产量为57264.86万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的增加及人民消费需求的变动,全国蔬菜产量增加至2019年的72102.56万吨,较上年同比增加2.5%。山东仍为蔬菜产量大省从各省蔬菜产量看,山东省是我国蔬菜大省,其蔬菜产量一直稳居第一,2019年蔬菜产量为8181.1万吨。河南、江苏、河北省蔬菜产量分别位于第二、三、四名。2019年河南省蔬菜产量为7368.74万吨,河北省蔬菜产量为5093.1万吨。我国蔬菜消费量稳定上涨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蔬菜的重要供应基地,进出口总额及总量均在不断增加,其中出口量明显大于进口量。进出口总量增加更为明显从2015年的1042.42万吨,增加值2019年的1213.36万吨。2019年我国蔬菜进口量为50.17万吨,出口量为1163.19万吨。2020年1-5月我国蔬菜的进出口量465.21万吨,其中进口23.10万吨,出口442.11万吨。结合我国蔬菜的产量、进口量和出口量的数据对蔬菜表观消费量进行计算得到2015-2019年我国蔬菜表观消费量不断增加,2015年蔬菜表观消费量为65431.54万吨,至2019年全国超14亿人蔬菜的表观消费量共计70989.54万吨,相比于人口0.46%的年均复合增速,2015-2019年蔬菜表观消费量的复合增速为2.06%,由此可见我国居民对蔬菜的人均需求不断增加。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蔬菜种植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经济作物是指为工业,特别是指为轻工业提供原料的作物。中国纳入人工栽培的经济作物种类繁多,包括纤维作物 、油料作物 、蔬菜、水果、糖料作物、药用作物、染料作物、观赏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等。中国主要的经济作物有棉花、蔬菜和水果,本报告主要研究以上三种作物。2009-2019年中国棉花生产数据分析数据显示,2019年棉花播种面积为3340千公顷,较2015年减少了11.5%。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种棉成本不断上升使得相对棉花种植业收益下降,且棉花生产规模小、土地集约程度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因此棉花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下降。但由于种植水平的提升,棉花单位产量增速明显。2020年受疫情影响,棉花下游行业市场低迷,棉花播种面积将相应调整,有所下降。2010-2019年中国棉花市场供需分析及预测近年,由于中国棉花产量和质量无法覆盖市场需求,棉花供应大量依赖进口。2014年-2018年中国棉花产量下降,导致棉花存货减少。艾媒咨询调查发现,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棉花春耕农资不足,下游纺织企业延迟复工,停工时间长,预计2020年棉花产量和需求量将双双下滑。2019-2010年中美棉花期货市场价格分析中国棉花价格由市场决定,受收购价格、供需量的影响,也受国际贸易环境、国家政策、国外棉花价格、汇率等影响,不确定因素较多,给棉花加工与经营企业带来的风险大。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受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产业下游纺织企业行情不好,导致国内用棉量较少,棉花期货价格因此波动。受疫情和美股市场波动影响,2020年棉花需求下降,期货价格将随市场震荡下降。2009-2019年中国棉花进出口数据分析2016-2019年棉花进口数量不断增加,2019年进口数量为194万吨。艾媒咨询分析师研究发现,近几年国内棉花产业链的下游纺织企业转型,优质棉需求增长,而国内优质棉的种植缺乏政策扶持和植棉技术,国内高品质棉花的产量难以满足日益升级的纺织消费需求,优质棉花需求量的上涨拉动了棉花进口数量的增加。以上部分数据、内容来自艾媒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艾媒报告|2020-2021年中国后“疫”时代农业产业发展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关注艾媒报告中心gong zhong hao,新鲜行业数据及资讯,马上获取!)
为贯彻落实市委有关农业农村工作部署,助推我市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1月12日至13日,市政协主席丘志勇率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开展调研,了解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困难和问题。调研组实地察看了江城、阳东、阳春的农业产业园、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边走边看,边问边听,围绕产业效益、发展模式、销售渠道、土地流转等问题深入调研。在八甲镇湾肚村澳州坚果基地和岗美镇澳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调研时,丘志勇表示,澳洲坚果是一个收益长效项目,阳春地理环境和气候适合澳洲坚果的生长,澳洲坚果产业在阳春已初具规模和成效。乡镇领导及种植户要坚持走好绿色生态路,抓好项目的示范带动,切实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联系,为助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丘志勇强调,抓好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是关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举措。各地要围绕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名优特色种植,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要持续打响优质农产品品牌,不断推进农产品品质提升,提高市场竞争力。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优化服务水平,加大土地、资金等要素的支持力度,帮助相关企业解决实际难题,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市领导陈平参加调研。【来源:阳江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4月4日,县委副书记、县长解鸳来到澄塘镇、同安乡部分农业种植基地,就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产业扶贫等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副县长胡耀明等随同。解鸳先后深入到澄塘镇故村果桑木耳种植产业扶贫基地、黄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茜港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同安乡江西九源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产业基地调研,与干部群众进行交流。每到一处,解鸳都详细了解产业发展、市场主体、产销对接、技术培训、组织方式、利益联结等情况。解鸳要求,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不断增强农业产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产业效益,尤其是产业扶贫的效益,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加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力度,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在抓品牌效益、抓产品宣传与推介等方面下功夫、使长劲,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村集体、群众三方共赢。来源:融媒体中心 陈雨欣编辑:熊 敏校对:晏亚芳初审:张 磊 终审:聂云峰大家还在关注县委副书记、县长解鸳率队外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天宝古城征迁,县委书记张俊这样要求!县委书记张俊专题调研扫黑除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