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内容节选现代农业类型众多,一般可划分为八种类型: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以及订单农业。 当然,由于外延的不确定性,划分标准有所不同。其中,绿色农业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户收入,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绿色农业大体上又可以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先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有机结合,重点解决农业的发展动力和生产效率问题,是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据发达国家经验,当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小于10%的时候,农业进入现代化转型发展时期。201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7037千公顷,比2017年下降0.8%;粮食总产量为65789万吨,同比下降0.6%。总的来看,2018年全国粮食产量在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位水平。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供给上升和粮食供需缺口大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转型。加上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现代化、规模化种植是未来发展趋势。2017年农机工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291亿元,同比增长76.1%。其中,渔业机械增长54.87%;林业机械增长4449% ;畜牧机械增长26.62%。农机工业全年增幅平缓,没有出现比较大的波动。2017年农机12个子行业全部实现了正增长表明国家全面全程农机化的强力推进促进了农机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从类型来看,现代农业园区可分为新农村家园、农村科技园区、农业旅游园区、农业产业化等7种类型。截至2018年7月,全国已遴选出三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共计数量达62个。现代农业典型企业分析:佳沃集团、多利集团、汇源集团、中粮集团。| 全文缩略图加关注私信我,获取《2019年现代农业市场调研及前景研究报告》48页报告全文ppt、pdf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1、美国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2、日本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4、以色列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5、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FS:Page]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1、粮食种植面积分析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11303万公顷,比2015年减少了约31万公顷(合约472万亩)。2011-2017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年鉴、中商产业研究院2、粮食产量情况分析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61625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19万吨(104亿斤)。2016年的粮食生产虽然止步于“十二连”增,但仍是历史第二高的产量,连续4年站上了1.2万亿斤的平台,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2011-2017年中国粮食产量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年鉴、中商产业研究院3、农业总产值2016年,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1.21万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93万亿元,林业总产值4631.6亿元,牧业总产值3.17万亿元,渔业总产值1.16万亿元。2011-201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年鉴、中商产业研究院四、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问题“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大豆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玉米增产超过了需求增长,部分农产品库存过多,确保供给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部分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多,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更加突出。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较为有限,依靠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收窄,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任务艰巨。五、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不断创新调控引导和扶持方式,各方面工作稳步推进,“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1、农机装备结构有新改善农机总动力达到11.2亿千瓦,较“十一五”末提高了20.4%;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分别达到607.3万台、72.6万台和173.9万台,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2.2倍和1.8倍,大中型拖拉机、高性能机具占比持续提高。2、农机作业水平有新跨越农机作业由耕种收环节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延伸。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8%,比“十一五”末提高11.5个百分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3.7%、78.1%、81.2%;棉油糖等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取得实质性进展。3、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有新突破高效、精准、节能型装备研发制造取得重大进展,农机农艺加快融合、成果广泛应用,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与捡拾打捆、粮食烘干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规模分别达到13537千公顷、42110千公顷、34671千公顷、49939千公顷和10766万吨,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1.2倍、1.2倍、1.7倍和4倍。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农机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24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73.6%,我国农机制造大国地位更加稳固。4、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有新提升全国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8.2万个,比“十一五”末增加1.1万个;农机合作社达到5.7万个,比“十一五”末增加3.5万个,作业服务面积占全部农机作业面积的10.5%。农机流通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效率不断提升。5、农机安全生产有新成效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牌率、检验率和驾驶操作人员持证率均超过70%,农机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十二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斐然,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亮点。六、中国现代农业领先企业分析1、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8年并于1998年3月1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立足农牧产业、注重稳健发展,业务涉及饲料、养殖、肉制品及金融投资、商贸等。公司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食品放心企业、2016全国十大领军饲料企业、主体信用等级AAA、中国肉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示范项目企业、2017福布斯全球2000强等荣誉称号。2016年,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9亿元,利润总额达到33亿元。2013-2017年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收入及利润统计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2、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水产预混料、水产配合饲料和畜禽配合饲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逐步向动物保健产品、规模养殖和优质苗种领域拓展业务的高科技型上市公司。公司主要从事水产和畜禽饲料、优质水产动物种苗、动物保健品和生物制品、生猪的生产和销售业务,并向客户提供苗种、动保、技术、服务等养殖过程的整体解决方案,以保证客户全程健康养殖。具体产品主要包括鸡、鸭、猪、鱼、虾等饲料,虾苗、鱼苗,及养殖过程中所需的保健品、疫苗等。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1.85亿元,同比增长6.33%;利润总额10.44亿元,同比增长5.57%。2013-2017年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入及利润统计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3、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9月21日,于1998年11月4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北京市第一家农业类上市公司。公司位于具有“绿色国际港”之称的京郊顺义区。下设六家分公司、十八家控股子公司。是一家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果树种植、加工及销售;白酒生产与销售;肉食品加工与销售;良种繁育;肥料开发与销售;农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相关多元化大型企业。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9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为5.45亿元。2013-2017年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收入及利润统计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七、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分析1、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从信息化发展趋势看,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作出部署,并把农业农村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网络经济空间不断拓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信息经济潜力巨大,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农业农村渗透融合,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不断加快,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2、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从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看,加快破解发展难题,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农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新的生产要素的作用。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精准对接产销、提升供给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核心生产力的作用。农业小规模经营长期存在,规模效益亟待提高,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规模化路子,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集聚放大单个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效益的作用。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转移就业增收空间收窄,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农业农村新经济,充分发挥“互联网+”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的作用。同时,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正处在起步阶段,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不高。思想认识亟待提升。客观上,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各级农业部门对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有待深化,关心支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基础条件建设亟待加强。农业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的手段和方式落后,农业物联网产品和设备还未实现规模量产,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分等分级、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互联网普及率尤其是接入能力还较低。科技创新亟待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物联网生命体感知、智能控制、动植物生长模型和农业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核心技术尚未攻克,技术和系统集成度低、整体效能差。农业信息化学科群和科研团队规模偏小,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低。体制机制亟待创新。管理职能和机构队伍建设没有跟上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尚未破题,市场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亟需探索完善。市场服务和监管制度、软硬件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伟大目标,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紧紧围绕中央对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上海乡村振兴工作实际,按照市委、市政府“两个面向”“两个对标”的总体要求,以“三园”(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建设情况为重点,成立了以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为组长,由委员、专家、业内人士组成的课题组,通过走访考察、座谈交流、资料征集等形式,对上海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表现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先后开展了10余次调研活动,赴浦东新区、青浦、奉贤、金山、松江、嘉定、崇明等多个涉农区的基层镇村走访座谈,前往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北京等地学习借鉴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听取来自市、区农业农村委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情况介绍,咨询了相关专家顾问,并结合国际大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本市实际,经过反复探讨,形成了调研报告。意义与现状乡村是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承载地,也是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空间要素,上海农业产业发展作为上海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兴旺与否对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大都市中的农业产业发展,是上海乡村振兴战略中实施的重中之重,对于促进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社会综合全面发展,具有标杆性的意义。调研认为,对于上海乡村振兴中农业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定位,应当有更为清晰的认知。上海在实现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循环和提质增效等方面,应当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领航员,这是上海推进乡村振兴改革再出发的着力点和聚焦点。上海农业产业发展应从上海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出发,从上海农业发展空间较为有限的特殊性出发,从上海农村和农民的实际考虑出发,进行综合性考量。既要站在“三农”看“三农”,又要跳出“三农”看“三农”,看准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充分考量其长远价值,找准应对问题的策略。从上海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近年来,在农业“三区”划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绿色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东京等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与苏浙皖等长三角一体化兄弟省市相比,也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面临着环境压力大、产业发展空间小,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产品市场竞争弱、产业经营投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缺少打得出、叫得响,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地产“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小、散、乱”的特征十分明显,在优化供应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等方面亟待大力推进。从上海农业农村发展大环境看,上海农业产业发展涉及土地、政策、资金、人才、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单靠农业农村部门无法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在全市统筹融合发展的视角下通盘考量、寻找答案。按照上海农业产业发展“两个面向”“两个对标”的要求,农业产业面临着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底子不足,目标尚高。要扫除阻碍产业发展屏障、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就要全市上下统一思想认识,多部门通力协作,进一步确立农业基础地位和作用,通过统筹协调的办法加码推进。问题与挑战目前,上海农业产业发展有五大突出问题。土地要素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发展一是农业建设用地指标匮乏。农业产业规划还缺乏刚性,相关产业用地尚未纳入乡镇总规或新市镇规划或郊野单元(村庄)规划,产业用地具体操作路径还不明确。在休闲农业发展上,受限于全市建设用地指标总量控制,现有政策中每年5%建设用地用以支持产业发展,但很难用于农业发展领域,主要原因是农村产业发展用地的直接经济效益低,各区供地积极性不高,乡村规划引领不够等。二是设施农用地供给不足、管理弹性不够。一方面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仓库、场地及管理用房等;另一方面,栽培模式的创新发展和智能化设施装备的广泛应用也需要硬化部分土地,但设施农用地供给相对不足。以花卉生产为例,上海花卉产业前途光明,现代化花卉生产需要硬化土地,但现有农业用地政策不准硬化,而设施农用地备案指标有限,严重制约了花卉产业旺盛发展。三是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缺乏积极性。土地流转承包后,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的相关土地政策不稳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约束机制也不到位,给经营者投入与生产带来风险,导致签订长期流转合同的意愿普遍不强,也影响了新增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的投资。农业产业被误认为主要污染源从全市面上来看,对农业环保工作的理解和对农业污染源的认定,存在严重的认知误区,已经阻碍了农业产业正常、有序、可持续发展。在养殖业领域,由于存在认识误区,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在环保治理中常遭“诟病”,往往简单地将养殖业作为污染源搞“一刀切”,进行取缔、关停、禁止或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畜禽养殖业的加速退养,水产养殖业也是如此。将养殖业简单地归为“污染源”是欠科学的,搞“一刀切”更不可取,合理规划养殖业空间布局,科学利用畜禽粪污制成的有机肥,不但不会造成环保问题,还可以变废为宝,成为农业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养殖业“受伤”,也影响了种植业生态循环发展和地力改善。在种植业领域,随着近年来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从耕地质量调查结果来看,全市耕地地力稳中有升,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较小。但对标上海绿色农业发展的目标来看,耕地质量总体状况仍待改变,绿色防控技术有待提升,种植户用地养地意识普遍缺乏,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仍然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和化肥,土壤酸化趋势明显、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较重、耕作层变浅和板结现象较为突出,持续推进减肥减药工作任重道远。农业环保问题,根本上需要通过现代技术的手段来解决,通过科学、合理、到位的约束机制来解决,从促进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简单采取禁止、退养等做法不可取。产业环境束缚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问题有待突破。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化、不规范的现象比较严重,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综合能力不强,生产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偏低。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例,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园艺场、种植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10亩以上,其中果树为30亩以上)面积为2.67万亩,散户种植面积为3.93万亩,规模化生产经营占比为40.47%。由于分散生产经营,产品相对单一、总量较小,生产主体与市场衔接不足等,阻碍着品牌化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各类主体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与合作,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导致农业综合效益较低。二是农业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近年来,本市在地产农产品产销对接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形成了从“卖稻谷”向“卖大米”转变的成功做法,但全市通过这一方式销售的大米数量不多,生产主体的参与度不高;蔬菜田头交易的比重依然较大,采用订单农业生产量依然较小。农产品附加值仍处在较低水平,农业产业体系还存在资源环境匹配度不高、流通体系效率不高、低端农产品过剩和高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并存等问题,亟待建立健全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体系。三是项目扶持重点有待进一步聚集。自2016年市级项目管理权限下放到各区后,项目扶持重点未聚焦在原已形成的特色产业上,而分散于茶叶、芝麻、荷花、灵芝等非优势产业,项目规模偏小、过度分散、总数偏多现象至今并无改观,资金使用“撒胡椒面”现象严重,不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也不利于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之路。融合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农民增收遭遇瓶颈一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收能力低。以往上海农民增收主要靠就业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其他经营性收入等,现在已不可持续。各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休闲、旅游、农家乐餐饮、民宿等配套设施不足,农民收入仍主要依靠农业初级产品,农民增收遭遇瓶颈。以金山区吕巷水果公园为例,公园每年可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但通过发展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的增收极为有限,相反却增加了交通、环境等压力。二是仍然缺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落地性政策。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农业势必要走融合发展之路,但推进过程还存在诸多障碍。就民宿发展而言,目前全市虽然已经制定了乡村民宿发展指导意见,但尚缺乏全市统一的民宿发展规划和行业评级标准,导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日常监管不力。还有相当一部分民宿尚未取得合规证照,处于“黑户口”状态。另外,在对休闲农业试点项目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乡村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照搬城镇项目的技术规范进行审核和报批,如绿化覆盖率、停车位面积、消防供水、供电配置、建筑高度、装配式建筑等,急需制定乡村建设导则,明确乡村建设项目审批规范。务农人才匮乏,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偏低目前,各涉农区农业产业发展仍然受限于农业从业人员匮乏、年龄老化,新型职业农民力量不足等问题。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者占大多数。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从业人员为例,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人数为53746人,平均年龄为57.69岁,其中平均年龄最高的是崇明,为60.88岁,松江最低,为48.8岁。经济作物生产、蔬菜生产领域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普遍超过60岁。农业从业人员结构失衡,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受限,阻碍了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除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外,水果、鲜食玉米等用工量大且相对集中的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偏低、替代不足。这种青黄不接和落后生产力水平的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策与建议上海城乡差别之大,必须引起各方高度重视,补上这块短板势在必行。推动上海农业产业发展,为上海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引擎,为参与国际大都市建设搭建新舞台,不仅要找差距、补短板,更需研究探索如何在新机遇、新挑战和新形势下,探索有效发展的新路径。明确功能定位,科学规划布局一是明确优先发展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已获国务院审批,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也紧接着出台,但仍需不断完善,尤其是要突出规划的刚性和严肃性,防止过去几十年存在的随意性和波动性。农业农村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错综复杂,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多领域互利合作、互联互通,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极端重要性,明确农业板块在全市整体板块中的地位作用,明确农业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中的优先发展权,明晰市、区两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对农业农村土地、环保、金融等问题的主导性权责,对涉及农业农村发展的事务要主动作为、加强协作,跨前一步。二是找准功能定位。以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作为农业产业发展参照系,在研究对标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农业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定位和农业发展实际,进一步明确上海农业农村的功能发展定位,主要发展“高精尖”和“名特优”特大型城市需要的绿色农产品。三是科学规划布局。以农业“三区”划定成果为重点,以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为目标,对照2035年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抓好农业农村规划布局,优化种养结构和空间布局,并且吸取历史教训,使规划具有严肃性、延续性和稳定性。突破用地政策,灵活资源配置一是要突破供地政策。研究科学合理用地政策,建立与都市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用地保障机制,建立退养土地问责机制;对于绿色生态、前景光明的优势农业产业,积极给予配套支持,对于先进栽培方式所需的硬化土地需求,要突破现有政策束缚,保证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要灵活资源配置。如参照浙江省“点状供地”原则,或先行先试,增加土地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将土地减量化建设用地和盘活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的一部分,优先用于农业融合发展。三是要明晰推进主体。对于基础性设施建设,应以整镇、整村为单位进行整体性推进;对于分部门设施建设,探索针对性地统筹推进;对于生产与休闲相结合的产业融合设施建设,创新项目化融合推进。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财政供给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市农业农村委现有项目和资金渠道,善于统筹整合,将农田水利项目、都市现代农业项目等向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区、镇和现代化农业园区的大型项目倾斜,集聚各种资源,集中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激活民间投资,广泛吸引金融资本、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要优化财政供给。继续深入调研梳理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厘清现有政策中存在的短板,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整合优化水稻、经济作物、蔬菜、畜禽、水产等补贴政策,并聚焦重点扶持方向性产业,做大做强,探索先建后补等资金拨付方式;健全各类保险政策,着力提升政策供给水平,完善政策供给体系。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一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加大“僵尸合作社”清理力度,加快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完善农业产业服务组织体系,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力量凝聚和抱团协作发展。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对小微主体的带动作用。建立龙头企业扶持机制,积极引进和培育国内外知名的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落户上海,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延伸带来的收益。三是注重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品牌建设。聚焦蔬菜、瓜果、大米、生猪、河蟹、南美白对虾等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企业品牌和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展示展销,充分运用电商、实体店等销售渠道进行品牌推介,扩大社会影响,不断提高品牌美誉度,提升产品价值链。着力融合发展,鼓励先行先试一是着力深度融合发展。将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等协同推进,充分考虑当地人文特色及自然景观,探索盘活农民房和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整合资源、集聚发展。拓展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科普、医药、教育等多种功能,着力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鼓励突破性先行先试。鼓励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大胆闯、大胆试,借助苏浙皖地广量大的农业资源优势,探索上海在先进生产方式上的卓越引领,在生产功能和空间布局上的战略性合作,弥补“大城市、小郊区”空间潜力不足短板,探索区域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创新安信农业保险金融服务方式,为融合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完善环保监管机制,夯实绿色发展理念一是优化农业行业污染物的监管。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制定(修订)农业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农业行业当前的生产实际,科学合理确定农业污染物排放参数,特别是养殖业废气废水排放标准中的某些参数,需要进一步评估与认证,以提高标准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加强监管执法环节的人性化操作,研究建立符合实际的行政执法主体环保问责与考核机制,给予农业生产者整改提升的机会,而非“一关了之”。二是强化农业行业绿色生产的理念。一方面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延长土地租赁期限,并且在租赁合同中加入土地质量管控的内容,切实降低掠夺式生产经营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农业全程绿色生产模式,在茬口调整、减肥减药、废弃物处置、绿色防控等工作中做大、做深、做实。
X县X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受X县海洋与渔业局委托,X县X行业协会联合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X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等机构和专家,深入县内外X企业、沿海养殖区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产业概况X是X县重要海水养殖品种,“世界X看中国,中国X看福建,福建X看X”这是X业界对X产业的评价。X人工养殖始于上世纪X年代,在这之前,全球每年X捕捞产量仅为几千吨。X年前养殖九孔鲍(杂色鲍),随着南方九孔鲍养殖于X年开始遭受冬季爆发性死亡和苗期“脱板症”的严重危害,X养殖陷入低谷。X年后,皱纹盘鲍引入福建X养殖获得成功和皱纹盘鲍杂交种的培育获得突破,皱纹盘鲍杂交种成为X养殖主导品种,少量兼养西盘鲍、绿盘鲍等新品种(新品系),X年全县X养殖面积X公顷、X年全县X养殖面积X公顷。我国X养殖主要分布在福建、山东、辽宁、浙江、广东和海南等六省。随着X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世界X产量迅速增长,X年中国X产量达X吨,占世界X%以上。福建地域条件得天独厚,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X养殖中心,其养殖产量占全国X%以上。其中X产量X万吨,产量占全国X%,占全省X%;占全市X%,X县占福州市X%,福州市占全省X%。X年全国X养殖产量X万吨,福建省X养殖产量X万吨,X产量上升到X万吨,比增X%。X年X县X产量达到X万吨。随着X产量的不断增长,X消费市场也在不断发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X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广东、大连等有消费习惯和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过一二十年培育,X销售市场不断磊大,目前已遍布全国一二线城市。从世界上看,中国内地、香港、新加坡是世界主要X消费地区,X消费渠道主要有现代贸易(霸级市场、超市、专卖店)、传统贸易(批发商、经销商)以及食品服务商(普通餐厅、星级饭店)三类。中国内地主要销售渠道为传统贸易,现代贸易则刚刚起步。据了解目前X进入老百姓餐桌不到总量的X%,市场潜力巨大,前景看好。X县地处福建东部沿海,位于北纬X°X′-X°X′、东经X°X′-X°X′之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适中,基本上无严冬,为中亚热带气候。X县是我国南方最早开展X人工养殖的县份之一。X年福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选点苔录镇后湾村开展九孔鲍(杂色鲍)育苗养殖实验获得成功,开启了X县X人工养殖新纪元。X年从北方引进的皱纹盘鲍杂交鲍由于适应X气候及环境条件,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呈暴发式增长,保持了二十多年高速发展期,X年开始X县一跃成为全国X养殖第一大县。主要养殖海域水温年变化范围为X-X℃,黄岐半岛海区盐度变化范围为X-X,罗源湾海区盐度变化范围为X-X,黄岐半岛与罗源湾海区透明度变化范围为X-X米,PH值变化范围为X-X,是X较理想栖息地。史料记载,X历史上有过杂色鲍分布,X沿海一带称X为“鳆鱼”“番人耳”“牛眉”“海耳”,其谐音“鲍者包也,鱼者余也”X代表包余,以示包内有“用之不尽”的余钱。因此,X成了宴请筵席上必备的“吉利菜”之一。早在唐代,以X为主料的“X银耳汤”在X沿海是酒席上品,每逢X收获季节,官家、民家宴请宾客,席上总想方设法摆上一碗“X银耳汤”,以示主人身份。明太祖朱元璋在浙江舟山首次尝到当地名师调制的“X银耳汤”就是借鉴X当地的作法,朱元璋对这道菜赞不绝口,回朝后把“X银耳汤”列为官宴佳珍。二、发展现状㈠养殖方面。近年来加强南北合作,促进养殖链向南北延伸。我县有大小X育苗场X家,最高峰时每年育苗量达六至八亿粒,尚可解决全县一半以上的苗种需求。闽南、广东具有气候温暖特点,育苗时间早于X一两个月,苗种上市早、同比规格要比X苗大X-Xcm,具有早投苗、早收成的明显优势,因此近几年养殖户逐步转向投放闽南或广东苗,X本地苗逐渐被淘汰,育苗场呈关闭状态,目前只有一小部分供自育自养的育苗场还在少量生产。为了企业的生存,有条件的育苗场逐步转向与闽南或广东与当地育苗场以联营或承包方式进行苗种生产经营,在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同时也为X养殖户提供可靠的苗种来源。“南北接力”养殖是近年来的一项重大创新,它的出现为推动X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南北接力”就是选择在每年X-X月份将养殖满一年的一龄鲍移至北方海域继续养殖,X月份再移回当地海域养殖。如此循环接力,可避开南方高温期对X生长造成的不良影响。据调查获悉,采取这种“南北接力”养殖模式,养殖成活率可提高X%左右,且可提前半年达到商品规格,养殖产量也相应增加X%以上,养殖效益凸显。据养殖户和经销商推算,今年我县有超过X%的海上挂养X采取南北接力养殖形式移至北方海域,北移数量约占北方养殖总量的X%以上。据不完全统计,X年全县X投苗量约为X-X亿粒,其中约有X-X亿粒于X年X-X月份移养北方,移养北方部分的X收成时产量可达X万吨左右。X县X养殖产量从X年X万吨,到X年产量X万吨,总体上呈逐年递增趋势。㈡加工方面。X养殖业的发展,带动X加工业发展,我县先后有日兴公司、龙福公司、晨洛公司、捷丰公司等多家水产加工企业介入X加工业,推出了干鲍、罐头、即食、冻品等多个系列产品。X年预计全县加工X产量X—X吨之间,其中有X吨左右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创汇额可达X亿多元。日兴公司是我县唯一取得中国驰名商标也是全县最大的X加工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日兴公司一家X年加工量占全县加工量一半以上,出口量占全县X%。近年来速冻X受到市场青睐,销售量激增,有实力的企业纷纷投入巨资大力开发速冻X,抢占市场。日兴公司先后引进一条双螺旋低温生产线、一条液氮超低温生产线,扩大速冻X生产规模;晨洛公司也购进一条液氮生产线,投入速冻X的研发生产。目前X速冻X产品供不应求,主要客户为高端酒店和X深加工企业。作为一款去壳、去内脏、烫洗干净、色泽一致、品质基本保持活鲍属性的产品,是二道加工的绝好原料,方便加工企业、酒店及居家加工烹饪,市场前景十分广阔。㈢销售方面。目前全国X销售形成南方和北方两大批发市场,南方以马尾批发市场为主导,形成南方X定价机制,北方以獐子岛以及几个X码头为主导,形成北方定价机制,X批发价格也趋于透明,经销商利润微薄,风险较大,实力弱的遭到了淘汰。X本地X经销商最多时达X多家,目前生存下来的不足X家。迫于传统贸易的激烈竞争和存在的巨大风险,部分经销商正在探索发展现代贸易,如福建省裕海水产品贸易有限公司与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福建省中新永丰公司与“永辉超市”合作发展现代贸易取得初步成果,X年全县X现代贸易量预计可达X-X吨。传统贸易市场主要客户为酒店,现代贸易市场主要客户为普通百姓,两者交集不大,形成优势互补。随着现代贸易的兴起,X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X产业的发展前景也将更加广阔。今年X价格稳中有升与现代贸易的兴起、需求增加有一定的关系。㈣品牌建设方面。X年成立了连县X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在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从X年至今,以协会为主体,先后创建了“中国X之乡”“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保护”“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州市知名商标”等多个“X”公用品牌和荣誉。我县的X加工和销售企业为了提高“X”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在全行业推广使用“X”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X之乡”等品牌,在申请使用品牌过程中落实建立X产品可追溯制度。今年在郑县长的重视下,县政府还拟投入了X多万元,委托中国经济日报社开展“X”品牌全方位推介宣传工作,极大提升了“X”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为促进我县X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政策扶持情况X县先后出台《大力拓展X鲍销售网络,加大鲍加工力度,做大做强X鲍产业》等意见,X县政府对X-X年设立淘宝网X水产品专卖店,根据不同销售额级别的专卖店给予资金支持。近年来,鲍销售存在着渠道、销售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广大鲍养殖户处在销售环节的最低层,由于缺乏市场预见性、无组织分散的经营,信息不灵通等原因,中介容易利用养殖户的逐利心理来压低销售价格,削减养殖户的收益。这种较为传统的市场营销,如果一旦发生赤潮等自然灾害,就会使得鲍市场出现局部区域的恐慌性抛售,鲍价格会大大降低,危害养殖户的收益。四、存在问题近年来,X县X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㈠密度过大,规划滞后。X县X养殖业始于上世纪X年代未,那时正值我县渔业结构调整时期,政府鼓励捕捞业向养殖业转移,由于养殖规划滞后,导致X等养殖业无序发展。目前X主养区密度过大、港道狭窄,水流不畅,X常常处于缺氧状态,因而造成了大量X非正常死亡、养殖户减产减收。㈡品种退化,病害增多。自本世纪初兴起杂交鲍养殖以来已经过去二十多年,直至目前X养殖品种依然没有得到更新,由于杂交鲍良种选育工作滞后,近亲繁殖现象普遍,品种退化严重,病害增多,严重影响养殖成活率。目前养殖成活率普遍低于X%,而且养殖三龄以上的大规格X难度越来越大,X品质也在逐年下降,严重威胁着X产业。㈢南北接力,局限凸显。“南北接力”是个较好的养殖模式,养殖周期可缩短X个月左右,既节约了成本,又可提前上市,因此很受养殖户欢迎。这几年有条件的养殖户都普遍采用了这一养殖模式。然而,由于有关部门管理不力,在北方地区经常出现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敲诈勒索等现象,给我县等南方地区的养殖户造成很大的困扰。㈣加工短腿,拉动乏力。X产业是我县渔业产业链最为完整的产业之一,然而,加工业作为产业链中重要一环非常薄弱。目前我县X年产量在X万吨以上,而加工产量不到X吨,加工产量占整个X销售量不足X%,不能很好起到消化产能、拉动价格的作用。㈤销售薄弱,亟待加强。销售是X产业的关键环节,没有足够的销售力量,就会造成“中梗阻”现象,尤其是在赤潮、病害暴发季节和集中收成季节容易出现压等压价现象。目前我县本地长期经营、有实力的经销商仅三四家,仅靠区区几家经销商难以满足生产者需要。五、建议及对策X、实行养殖证制度。因种种原因我县尚未全面实行养殖证制度,无证养殖直接阻碍了X出口所必须办理的出口备案手续和绿色、有机食品申报以及可追溯制度的建立,也加大了海域管理难度。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养殖证制度,实行持证生产势在必行。X.加强X海区的整顿规划管理。目前各主养区内X养殖密度普遍偏大,养殖区潮流不畅通易致局部溶氧不足造成X缺氧死亡。因此,要对X养殖区进行重新科学规划和调整,设立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适当减少单位面积笼的数量和养殖数量,确保区内各部分潮流畅通,避免或减少高温期和赤潮灾害来临时的损失。X.加强X种业工程建设。加强X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力度。近几年厦门大学开展西盘鲍、绿盘鲍杂交研究获得了成功,目前已经在包括X在内的南方地区推广养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这两种杂交鲍具有生长快、耐高温特性,十分适合南方地区养殖。因此要大力引进和推广绿盘鲍和西盘鲍养殖,加快养殖品种的更新换代。同时要尽快建成X县X遗传育种中心、X县X良种场和育苗场三级种业体系,并使种鲍培育专业化,促进X养殖良种化。X.加快X养殖转型升级。X月X日,全国首创的X机械化养殖平台——“振鲍X号”在X苔菉镇东洛岛海域下水投用。这台福建中新永丰与上海振华重工联合研发的大型农业现代化设备是国内X养殖行业迈入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振鲍X号”养殖平台外形类似一个巨型网箱,长X米、宽X米、深X米,可容纳近X个X养殖箱,预计单台年产X约X吨。平台主要由浮体结构、养殖网箱、上部框架、水下框架、机械提升装置X个部件组成,实现了饵料输送、投放、网箱上下吊装全部机械化。同时,“振鲍X号”让X养殖的范围从离岸X米的近岸区域开始向X公里外的外海区域发展,平均X米以上的水深,清澈、高含氧量的海水又将大幅度提升X的品质和生长速度。除此之外,该设备充分考虑海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引入风力发电系统,为X养殖提供了绿色动力,节能又环保。这是X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转型的一次大胆尝试,如果获得成功,将有力带动我县X养殖业的升级转型,推动X养殖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我们要密切跟踪“振X号”养殖平台项目实施情况,全面收集该平台各项数据,为更好推进“振鲍X号”、“振X号”和全县X养殖现代化服务。要探索发展多元化生态养殖,因地制宜地引进水环境、温度、病害可控的先进的生态养殖系统和养殖模式。X.建立南北对接协调机制。建议设立北方X生产指挥部,加强双方政府及海洋与渔业、公、检、法等部门的协调,建立双方联动机制,打击不法分子,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保护生产者利益。X.大力培植加工业。对X养殖业而言,X加工业与销售业同等重要,加工业发展了就会增加X销量,从而拉动养殖业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县加工企业太少,规模也相对较小,加工产量有限,对养殖业的拉动作用不大。因此要下大力气培植加工企业,要千方百计地帮助加工企业解决用工难、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要探索企业库存质押等贷款模式,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问题。要增加企业新增生产线补贴额度和贷款贴息支持。要鼓励企业大胆引进日本、韩国、台湾等先进食品加工企业,引领和带动本地企业的创新和发展。X.大力开发现代贸易市场。X是全国X养殖第一大县,同时X养殖南北对接中,北方X养殖大户中X人占大多数,在我县建立“中国X批发中心”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当前生鲜水产品现代贸易正在我国兴起,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零售业和永辉等大型商超正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颠覆传统生鲜水产品市场,“盒马鲜生”以现场购买、现场加工、现场食用或购买、加工、配送一条龙服务方式,深受普通老百姓欢迎。近年来,X经销商企业和队伍都在不断壮大中,出现了福建省裕海水产贸易公司和福建省X源丰鲍业有限公司的骨干销售大户,而且阿里的“盒马鲜生”和永辉超市都是我县X销售的重要客户,可以预见,未来现代贸易模式将会超越传统贸易模式成为生鲜水产品销售主流,因此要大力开发现代贸易市场,要重点扶持我县已经进入现代贸易市场的企业做大做强,需实施减税或免税措施,鼓励企业开展现代贸易,尽快占领现代贸易市场。X.继续加强品牌建设工作。这些年在品牌建设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下一步迫切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加大力度申报X“中国驰名商标”。这是众多品牌中影响力最大的品牌,也是我们终极目标。X年,我县委托一家名叫“中珍银华(北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的品牌创建代理公司申报,因多种原因,国家商标局批复无法通过申报,经两年多运作后宣告申报失败。下一步要加大投入,夯实申报材料,寻找实力更强的公司代理申报工作,力争在两年内取得突破。二是加快推进“X”公用品牌标志标识的使用。目前我们不仅持有多种X公用品牌,而且还与北京有关知识产权公司共同策划设计多种品牌标志标识供X企业选择,从目前看,标志标识的使用率偏低,这件事还需要政府加强宣传并适当投入加以推动。三是加强品牌管理。在大力鼓励企业使用“X”品牌的同时,严格加强品牌管理,要按照“品牌使用管理规则”严格审核品牌使用者的各项资质和必备条件,做到“宁缺勿滥”。要与工商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打击假冒“X”商标行为。四是继续加强品牌宣传。去年,在县委宣传部的牵头下,在中央经济日报社等海内外有影响力的媒体的参与下,“X”品牌宣传在各种媒体宣传平台展开,呈现出从未有过的新气象,宣传效果显而易见。未来还需要县政府继续投入更大的经费进行大媒体、多角度、持续性宣传。
近期,市农牧局组成农牧业产业发展调研组赴各旗区就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全市农牧业龙头企业统计数据进行了梳理分析,形成如下调研报告。当前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近年来,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围绕基地建设及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狠抓项目争取、招商引资、品牌建设、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等关键环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以下特点。(一)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707万亩,其中现代农业节水基地338万亩、设施农业园区6万亩,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1254万头只,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5万吨左右,肉、乳、绒、毛、禽蛋、瓜果蔬菜产量分别达到16万吨、20万吨、0.2万吨、1.2万吨、0.8万吨、120万吨,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我市已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二)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过近年来我市对各类经营主体的不断扶持,到2019年,全市共培育公司化养殖园区525处、家庭农牧场1210户、专业大户1285户、登记注册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6436家。全市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42家,其中国家级3家、自治区级62家、市级277家。从现有龙头企业经营情况看,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达150家,占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的43.9%。从150个企业创造的增加值来看,占全市一产增加值120亿元的23.7%,直接带动了全市74%、39万农牧民增收致富,成为推动传统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农牧业迈进的领头羊和强劲动力源。(三)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生产加工链条逐步延伸拓宽。从产业角度来看,在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150个加工企业中,绒毛类产业49家,数量占比32.7%,从业人员达1.1万人,总资产198.2亿元。林沙等特色产业32家,数量占比21.3%,从业人员1万人,总资产69.5亿元。粮食产业20家,数量占比13.3%,从业人员0.3万人,总资产82.4亿元。肉产业32家,数量占比21.3%,从业人员0.2万人,总资产30.1亿元。饲草、乳、蔬菜、油料等其它产业17家,数量占比11.3%,从业人员0.1万人,总资产14.3亿元。从产业发展规模来看,我市绒毛、林沙等产业相对发展较好,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总产值、利润占比合计达到54%、77.8%、89.6%、62.1%,在全市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7家龙头企业中,两类企业占5家之多。这两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但充分利用、发挥了我市的资源优势,更有效带动了农牧民就业,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和层次,龙头企业在占领行业领军地位、创建地区知名品牌方面也发挥了显著作用。特别是林沙产业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并逐步向生物质发电、饮食品、化妆品、药品延伸,实现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四)农畜产品流通及市场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地、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为使产业化龙头企业产生聚集效应,加强合作,实现资源互利,我市开展了产业化园区建设工作,建成了鄂尔多斯现代羊绒产业化示范园区等5个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园区。目前,沙柳、沙棘、甘草、山杏基地种植养护面积分别达到626万亩、357万亩、487万亩、105万亩。产业园区及基地的建成运行,不但实现了地理区域上的整合,更加快了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步伐。(五)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指示,我市坚持把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作为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工作紧抓不放。一是探索利益联结的有效形式,主要有股份合作型、订单合同型、服务协作型、流转聘用型4种模式,其中,种植业以订单模式为主,养殖业以服务协作型为主,合作社以股份合作型为主,大型现代农牧业企业以流转聘用型为主。二是通过部门协调配合,系紧农企利益联结的纽带。市农牧局在与扶贫办、金融办、各商业银行、工商联等单位开展产业扶贫、金融服务、百企帮百村等活动中,充分调动、发挥龙头企业的帮扶作用,积极建立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工作。三是把发展和支持产业化联合体作为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工作的重点,通过产、供、销全产业链相关企业联合,带动相关产业从业农牧民与企业形成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市已经培育了24家产业化联合体。四是示范引领。全市总结了17例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的典型,充分利用媒体广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农企利益联结的良好氛围。(六)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市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注重实施品牌战略,扶持、引导企业创建名牌产品,打造名优企业。通过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推进标准化生产、认证“三品一标”(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参加各类农业展会、申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选活动等途径,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名优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登记注册了512个农畜产品商标,其中国家级驰名商标5个、自治区著名商标63个、鄂尔多斯市知名商标134个。全市认定绿色农畜产品77个、有机农畜产品25个、地理标志产品11个,培育内蒙古“名优特”农畜产品13个。标准化生产种、养殖规模达到270万亩、251.4万头只。全市“三品”总产量约73万吨。每年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业展会10余次、组织参展商200个次以上。在品牌创建与推广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企业与产品的知名度,更调动了企业维护自身形象、加强内部生产管控、提升产品质量的自觉性、主动性。(七)项目建设有力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2019年我市出台了《鄂尔多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资金扶持办法》,拿出5亿元设立产业振兴专项扶持资金,通过财政资金和金融工具的引导和杠杆效应,为农牧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贴息,已为农牧户及企业的242个项目发放贷款3.27亿元。(八)休闲农牧业发展后劲充足。全市共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家、示范点5家;自治区级示范县2家、示范点13家。有农(牧)家乐、休闲观光农园(庄)366个,从业人数4607人,其中农牧民就业人数3626人,带动农牧户1.4万户,年接待人数145.3万人次,年营业收入9.4亿元,实现利润0.53亿元,全市农牧民旅游增收比重达11.2%。存在的问题(一)产业发育不完善,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从全产业链角度看,产业发展比较单一,传统种养殖生产、加工企业占比高,而流通、专业市场类企业占比小,现代农牧业服务业比较落后,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严重不足,农牧民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性改变。(二)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差。从企业数量、质量来看,我市涉农龙头企业除鄂尔多斯集团、亿利资源集团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且从事农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生产经营成本高,企业效益低下。(三)资金投入不足。农牧业企业投入大、见效慢、利润薄,且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企业一般投资3年以上方可产生经济效益,利润大多维持在10%左右。而我市农牧业企业大部分经营者受制于自身资金实力限制,投入不足、发展缓慢。从金融扶持方面看,一方面政府部门产业扶持项目不多、资金投入又少,加之金融部门贷款门槛高、程序复杂、授信额度小、周转期短,难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因自身种种原因难以争取到银行贷款,企业难以争取到扶持资金的原因如下:一是龙头企业普遍贷款需求大,土地草牧场目前还不能作为贷款抵押物,企业可向银行提供的有效抵押物少,而我市农牧业融资担保公司刚成立,尚未开展担保抵押业务;二是龙头企业普遍效益不好,且有些企业存在失信等不良记录,不能满足银行放款条件。(四)品牌建设滞后。我市现有农畜产品品牌除鄂尔多斯、东达蒙古王等少数知名品牌外,其余品牌杂乱且知名度不高,缺乏全市统一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在打造、宣传、推广品牌方面普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我市优质农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不够,难以进入中高端消费市场。(五)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一些企业在投资建设中,缺乏严谨细致的前期市场考察与科学合理的行业发展规划,没有准确的市场发展定位,表现为“信天游式”发展:一个基地内种植、养殖种类应有尽有、五花八门,主业不突出;生产随意性大,在没有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盲目大幅缩减或扩张生产规模,市场行情好时一哄而上,市场行情不好时则一哄而散;产业定位不切实际,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式发展,贪大求全、顾此失彼;家族式管理盛行,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特别是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和专职的财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经营管理者的文化水平、工作能力、管理水平相对较弱,难以跟上当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之部门的技术服务不到位、市场信息分析研判滞后,作为市场经营主体,企业及合作社很难捕捉千变万化的市场动态,容易导致经营决策失误。(六)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不紧密。从我市农牧业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龙头企业、合作社作为利益联结的主体,总体规模偏小、实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带动农牧户的增收能力较差;而农牧户种养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能力不足,不能保质保量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的原材料,制约了双方利益的密切联结。双方尚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或契约约束机制,企业、合作社与农牧户之间没有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产供销合同或利润返还合同,双方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意识,重权利、轻义务,重利益、轻诚信,市场行情好则抵制合作,市场行情差则依赖合作。(七)合作社管理松散、运行不规范。目前我市合作社运行规范、组织有效的较少,大部分合作社主要以争取项目资金为主,管理松散、运行不规范,组织带动农牧民的作用不明显,多数合作社名存实亡或名不符实,起不到联结龙头企业与农牧户的作用。(八)休闲农牧业发展形式单一,缺乏深度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休闲农牧业存在发展思路不清、融合发展不够、管理模式落后、文化内涵不深、效益不高的问题。下一步发展思路及工作建议针对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下一步要紧紧围绕我市绒山羊、细毛羊、肉羊、生猪、肉牛、瓜果蔬菜等主导产业及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从三个层面提升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一是切实加大产业发展政策及金融方面的鼓励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主导特色产业;二是围绕主导特色产业,重点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不断建立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体行业发展及农牧民增收;三是学习借鉴区内外成熟经验,创建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区域公用品牌市场化运作机制,整体提升全市农畜产品美誉度及市场竞争力,同时倒逼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及档次。(一)围绕主导产业,培育行业龙头,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与档次。一是对于肉羊、肉牛、生猪、蔬菜瓜果等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的产业,一方面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地龙头企业投资建设,同时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努力打造年产值超亿元的农牧业产业链条,引导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和产业园区集中;另一方面下大力气扭转龙头企业从事简单初级生产加工的不利局面,支持主产区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逐步形成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加工“三位一体”的农畜产品加工体系。二是做好农畜产品仓储、冷链、流通、交易市场建设,满足农畜产品收储、保鲜、运输、交易需求。三是大力培育农牧业生产性服务主体,服务于农牧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坚持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支持、引导服务主体发展,为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提升产业发展动能。一是落实全市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意见及促进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意见相关扶持政策;二是积极争取市政府、农业部、自治区农牧厅产业化项目资金支持,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改造升级;三是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用好用足5亿元农牧业产业扶持基金,重点从绒山羊、细毛羊、肉牛、瓜果蔬菜、小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中筛选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大力资金扶持,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困扰。(三)实施品牌战略,创建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全市优质农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一是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我市优秀企业及优质产品品牌。二是着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按照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点到面,由产品品牌、小地域品牌到区域公用品牌循序渐进,强产业根基与品牌创建同步推进的发展思路,以现有的7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阿尔巴斯绒山羊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为基础,培育区域产业发展优势,扶持相关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打造企业产品品牌、“小而美”的小地域产品品牌,逐渐整合相关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知名品牌,分年度逐步打造全市区域公用品牌。三是积极引导企业推进标准化生产,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在企业内部配备专业设备及专业人员,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内部管控,努力打造本行业、本企业质量过硬、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拳头产品。四是出台补贴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农展会,探索电商平台、展示直销、零售体验店等绿色农畜产品展示、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绿色农畜产品的输出。(四)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企互惠双赢。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民之间产、加、销、资金、技术等多方位的利益联结模式,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将发展农牧民合作社、扶持种养殖大户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创新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农牧民合作社上联企业、下联农牧民的纽带作用,通过合作社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将联合体的建设、发展作为农企利益联结的重要抓手,利益联结的扶持措施重点向产业化联合体倾斜。梳理总结我市各地典型经验,主动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新闻宣传,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针对龙头企业或农牧户不履行订单合同的诚信问题,加快构建经营主体的诚信体系,对失信主体采取不再给予项目扶持、信贷担保等手段进行惩戒。(五)加强行业指导与服务,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从各行业主管部门来说,要充分发挥本行业、本部门职能职责,加强对企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与行业管理,特别是在前期的行业发展规划、主导产业确立、产品定位、技术措施采用以及中期的质量管控、品牌创建、市场分析研判等方面加强服务与指导,帮助企业熟悉、掌握行业发展方向及相关政策,积极应对、规避市场风险,引导龙头企业在面对当前经济下行、企业运行困难的形势下,走出“调结构、压成本、抓创新、拓市场”的发展路子。从企业角度来说,要主动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理念,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规章制度,逐步摆脱家族管理的发展模式,聘用职业经理人及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财务管理制度,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强技术升级改造,堵漏洞、优流程、补短板,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更多详情请调查结果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电子商务平台等新业态参与度明显高于普通农户,且电商销售金额可观。发展农业新业态,会促使农业经营主体减少农药投入,增加农膜和劳动投入;能使经营主体获得更多收入,且对产品品质追求有所上升。目前,西部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生态循环生产模式概率最高。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受教育水平越高,参与农业新业态生产方式的概率越大。影响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新业态的因素各有不同,如对电商的参与程度更易受新技术采纳能力、政策认知情况、区位因素和主体类型影响。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农业产业分工不断细化,传统的农业产业、行业概念难以描述这种发展状态,于是,业态一词被引入农业经济研究中。农业新业态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产业创新与融合而产生的不同于传统业态的农业新型产业形态。当前农业新业态的“新”,最突出特征表现在技术进步、农业多功能拓展以及新要素价值凸显。新型主体参与新业态程度高于普通农户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户对休闲观光农业、电商销售以及生态循环生产模式三种新业态的参与程度发现,虽然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新业态程度还不高,但无论参与度还是销售额均远高于普通农户。2017年参与休闲观光农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179家,占总样本的6.12%。尽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参与休闲观光农业的比重较低,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休闲农业获得的销售金额已经有相当规模。在所调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平均销售金额为14.25万元。在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休闲观光农业参与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休闲观光农业的概率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2017年参与电商销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348家,占总样本的11.92%。虽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参与电商销售的比重不高,但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获得的销售金额可观。在所调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平均销售金额为26.07万元。在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电商销售参与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相比而言,普通农户参与程度最低。分地区来看,西部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电商销售的概率最高,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2017年参与生态循环生产模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214家,占总样本的7.44%。参与生态循环生产模式的农户有8户,占农户总样本的1%。在所调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平均销售金额为15.08万元。在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电商销售参与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分地区来看,西部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生态循环生产模式的概率最高,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参与休闲农业受负责人教育水平影响大通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普通农户参与休闲观光农业、电商销售、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农产品加工、有机农业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多为中年男性,文化程度不高且大多不信仰宗教;大多没有外出务工、参军或担任干部经历;未接受过非农职业教育;对新鲜事物(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有一定接受能力,但缺乏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的强烈意愿,因而对相关政策了解较少。因此,在农业新业态发展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偏好农产品加工业。调查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参与农业新业态的抵触情绪越低;接受的新事物(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越多,参与农业新业态生产方式的概率越大;不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新业态相关扶持政策并不敏感。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新业态概率较低,其中,中部地区参与概率降低幅度尤为显著;与农户相比,家庭农场与种养大户参与农业新业态概率较高,其中,家庭农场概率增加幅度最为显著。分经营形式看,在负责人受教育水平、接受新事物能力、区位因素、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和政策认知情况等5个影响因素中,休闲观光农业的参与程度更多受负责人教育水平影响;电商销售的参与程度更多受新技术采纳能力、政策认知情况、区位因素和主体类型影响;生态循环生产模式的参与程度更多受新事物采纳能力和区位因素影响;农产品加工业的参与程度更多受主体类型影响;有机农业的参与程度更多受新技术采纳能力和主体类型影响。参与新业态有助减少农药投入通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户休闲观光农业、电商销售、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农产品加工、有机农业的参与情况对自身农业生产影响分析发现,尽管农业新业态参与情况对总投入的影响不一,但显而易见的是,参与农业新业态会促使农业经营主体减少农药投入,增加农膜和劳动投入。农业新业态参与情况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投入金额的影响并未呈现统一趋势。就合作社而言,未参与农业新业态的亩均农业生产投入仅次于电商销售的生产方式;就粮食作物来看,无论参与何种农业生产经营行业,家庭农场亩均农业生产投入均高于种养大户,普通农户最低;就经济作物来看,总体上家庭农场亩均农业生产投入高于种养大户,普通农户最低。但是,就不同生产经营行业具体而言,这个趋势并不一致,普通农户参与有机农业的亩均农业生产投入最高,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参与休闲观光农业的亩均农业生产投入最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新业态经营会减少亩均农药投入。从经营形式看,仅有休闲观光农业和电商销售的亩均农药投入高于未参与农业新业态的经营主体。从作物上看,经济作物亩均农药投入远高于粮食作物。从主体上看,种植粮食作物时种养大户亩均农药投入略高于家庭农场,远高于普通农户;种植经济作物时恰好相反,普通农户亩均农药投入最高,其次为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最低。参与农业新业态生产会增加亩均农膜投入。分不同作物来看,粮食作物种植大多不需要使用农膜,经济作物亩均农膜投入较高。分不同主体来看,合作社亩均农膜投入最高,在种植粮食作物时,家庭农场亩均农膜投入高于普通农户,种养大户最少;在种植经济作物时,普通农户亩均农膜投入略高于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最少。参与农业新业态会增加经营主体工作量,即每亩土地要投入更多劳动。在种植粮食作物时,家庭农场参与休闲观光农业、种养大户参与电商销售、普通农户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和电商销售时,所需投入的劳动最多;在种植经济作物时,家庭农场参与生态循环生产模式、种养大户参与休闲观光农业、普通农户参与有机农业时,所需投入的亩均劳动最多。在经营畜牧产品时,种养大户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投入的劳动比家庭农场多,普通农户这种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所需劳动最少。但是,在经营其他产品时,家庭农场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投入的劳动比普通农户多,种养大户这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所需劳动最少。除了普通农户和种养大户经营其他产品时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劳动投入最多外,在其他情况下,各主体参与生态循环生产模式时需要投入的劳动量最大。参与新业态能提升品质与收入水平通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户休闲观光农业、电商销售、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农产品加工、有机农业的参与情况对自身农业生产产出方面的分析发现,参与农业新业态使农业经营主体获得了更多收入,且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有所上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新业态会提高收入水平。从不同的创新农业经营形式看,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涉农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的收入最高,从事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和有机农业的收入较低;普通农户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的收入最高,从事农产品加工的收入最低。参与农业新业态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有所上升,具体表现为参与农业新业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拥有农产品认证、自有品牌和注册商标的平均数量都较高;但是,对于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农户而言,参与农业新业态经营反而会减少其农产品认证数量。新业态需与“绿色兴农”进一步结合根据调查结果,本报课题组建议,首先,各地应结合自身区位因素与资源状况,发展适合当地特有情况的农业新业态经营方式。根据农业新业态自身情况与本报告中各区域对农业新业态的偏好情况来看,东部地区适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西部地区适宜发展生态循环生产模式、有机农业、农产品加工和电商销售。这种方式的形成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一方面,这种选择是在当地资源分布情况、交通运输情况、生物多样性情况、自然变化情况等因素影响下作出的;另一方面,这也是当地农业经营主体多年来探索的可持续经营形式。其次,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应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农业新业态经营方式。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之所以选择不同种类的农业新业态经营方式,同样也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负责人受教育程度、对政策认知情况和对新事物采纳能力显著影响着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休闲观光农业、电商销售、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和有机农业4种经营形式,农业经营主体的类型也显著影响着电商销售、农产品加工业和有机农业经营。因此,在负责人考虑是否经营农业新业态、经营何种农业新业态时,首先对自身要有较为全面深刻的认知与评价,并以此为参考,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新业态形式。再次,农业新业态发展要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绿色兴农”要求以及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要求进一步结合。发展农业新业态有助于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收入,因而会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新业态经营。尽管参与农业新业态具有降低化肥和农药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的作用,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膜投入,这不利于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的要求。因此,需推进废弃农膜回收和再利用,有效减少农膜使用量。同时,还要进一步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行动,进一步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真正实现“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生态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课题组)来源:经济日报
导读:今天是2020年8月19日(星期三), 设施种植机械化和现代化是大农业前进的助推器。国家推进设施种植现代化,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资源损耗。未来设施种植机械上将会出现大量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这将会帮助中国农业加速迈入精准农业时代。【热点】政策:种植设施市场或将引爆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设施种植机械化发展的意见》。文件明确,到2025年,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为主的种植设施总面积稳定在200万公顷以上,设施种植机械化水平总体达到50%以上。报告:农村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32万亿元;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报告指出,目前,实现产业兴旺面临着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核心竞争力不强、农村经营主体去精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破除等问题。更多关注农业、食品、农业科技、生鲜领域的新政策、创新、新商业、新布局,请阅读由【农业行业观察】编辑团队梳理的价值信息:预测:2020年智慧农业市场规模达2000亿《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19)》预测,2020年我国智慧农业潜在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元,前景广阔。业内人士:智慧农业是农业的根本出路,5G时代,智慧农业为农业现代化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产业链的“生态融合”和“基因重组”,可以从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彻底升级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率,改变产业结构。另外,智慧农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新业态。随着政策支持、土地流转加速、农民工返乡,下一个十年,智慧农业将会成为中国农业的竞争优势。宝能:布局生鲜到家业务早在今年4月份,宝能集团宣布发力社区团购。目前,宝能生鲜业务已经覆盖全国55城。按宝能规划,未来将进入更多城市,并开出上千家“宝能生鲜到家社区店”,依托宝能物流,打造城市中心仓+前置仓+到家模式三级分布式仓储体系,让线上流量、强大配送的配送能力、仓储、采购的新零售的每一个环节巧妙地融入在一起,形成了宝能生鲜不同于其他社区生鲜的优势。超级农业品牌必将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产业链的搭建与区域市场的链接。农业的根是土地,土地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每年的产量是可计算的,能供应的消费面是有限的,所以只能也必须做成“区域龙头品牌”;第二阶段,产业链的横向整合与区域面积扩大,将第一阶段的成功模式在不同区域复制,扩大品牌影响力,逐渐做成全国性品牌;第三阶段,产业链剩余产能向国际市场释放,打造国际级农业品牌。院士:发展农业机器人意义重大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春江说:“未来的话,水产、畜牧业和蔬菜生产上大量应用智能机器人的话,对提高中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节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据悉,作为智慧农业关键技术之一,农业机器人技术已成为应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以及劳动生产效率低下的重要手段。在不久的将来,无人化、少人化的农场会慢慢地出现。研究发现:玻尿酸食品在中国市场待解多项专业研究发现,通过食品、保健食品等口服透明质酸可改善人体皮肤水分,具有体内抗氧化,改善关节功能骨质疏松、修复胃黏膜损伤等作用,且安全性高。而在国际市场上,玻尿酸食品已经非常普及,且品类丰富。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捷克、巴西等国家已有多款含透明质酸的保健食品上市,日本、韩国等也已有大量含透明质酸的普通食品上市,透明质酸作为食品原料已在多个国家或地区得到认可。然而,因我国透明质酸在食品中的应用准入还有待全面开放,中国消费者只能到国外购买海外生产的透明质酸食品。业内资深人士认为,中国是透明质酸原料大国,本可以自己生产终端产品满足消费,却因为政策限制,把这块市场拱手让给国外品牌,这是非常遗憾的。唯链:推出食品+区块链商业解决方案唯链(VeChain)推出针对食品安全的区块链商业解决方案。该方案基于唯链自主研发的一站式区块链数据服务平台VeChain ToolChainTM,精准解决食品安全痛点。相比目前市场上的区块链解决方案而言,该方案整合了唯链为各类食品企业提供食品安全区块链解决方案的丰富经验,兼备标准化、轻开发的优势,大大降低食品企业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成本。速描:9层楼养猪8000头位于四川遂宁市船山区生猪种养循环现代产业园区内的养猪大楼,是四川首个规模化全生态立体养猪场。这栋养猪大楼占地约10亩,高9层,目前已有8000头能繁母猪“入住”。每层楼只需要2到3人管理,工人在这里不扫圈、不喂料,只需要负责配种、疫苗注射等环节。今年35岁的陈军是该养猪场场长,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至今已从事11年生猪养殖工作。海欣食品:拟出资2196万元取得百肴鲜61%股权海欣食品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于2020年8月18日召开的第六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对外投资的议案》,董事会同意公司出资2,196万元取得百肴鲜61%的股权。其中51%为公司直接投资股权,10%为公司预留给员工激励平台股权。据悉,百肴鲜主要生产和销售中高端速冻面点制品,主要产品包括蛋黄烧麦、流沙包、四方包、红糖馒头等。百果园:未来5年在湖南开1000家门店近日,“百果园&果之友&卓璞投资战略合作,百果园、果之友、卓璞投资达成战合作,将百果园品牌及理念全面引入湖南市场。同时,三方还启动了“百果园品牌进驻湖南暨千店计划”,宣布百果园品牌正式进驻湖南,并启动百果园湖南千店计划,三方计划未来5年左右时间,在湖南开出1000家百果园门店,让湖南消费者随时随地可以吃到好吃水果。三只松鼠:启动校园招聘 毕业生最高22万年薪近日,三只松鼠正式启动2021届校园招聘,面向全国高校招聘共计约350人。据悉,根据相应待遇方面公司也给出了十足诚意,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年薪18万-22万,远超国内应届本科毕业生平均薪资水平。叮咚买菜创始人:生鲜电商必须依靠大农业“生鲜电商表面上看是消费互联网,本质上是产业互联网,背后依靠的是大农业。”梁昌霖表示,今天中国农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大型现代化农业企业出现了。随着农业企业体量变大、深加工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与上游合作,从源头提高产品品质。好的,这就是今天(8月19日)的三农日报全部内容,看趋势、看预判、看布局~~~全网搜索【农业行业观察】一起探寻农业食品生鲜新商业新模式
为贯彻落实市委有关农业农村工作部署,助推我市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1月12日至13日,市政协主席丘志勇率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开展调研,了解农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困难和问题。调研组实地察看了江城、阳东、阳春的农业产业园、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边走边看,边问边听,围绕产业效益、发展模式、销售渠道、土地流转等问题深入调研。在八甲镇湾肚村澳州坚果基地和岗美镇澳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调研时,丘志勇表示,澳洲坚果是一个收益长效项目,阳春地理环境和气候适合澳洲坚果的生长,澳洲坚果产业在阳春已初具规模和成效。乡镇领导及种植户要坚持走好绿色生态路,抓好项目的示范带动,切实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联系,为助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丘志勇强调,抓好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是关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举措。各地要围绕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名优特色种植,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要持续打响优质农产品品牌,不断推进农产品品质提升,提高市场竞争力。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优化服务水平,加大土地、资金等要素的支持力度,帮助相关企业解决实际难题,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市领导陈平参加调研。【来源:阳江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周期:种植大周期拐点已现,种业迎来景气周期1.1. 玉米:库存见底 & 需求趋旺,玉米价格上行带动行业反转从供给端来看,受大豆振兴计划影响,玉米播种面积有所下滑,而库存加速去化, 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减产的威胁仍在,玉米供给端承压;从需求端来看,全国能繁母猪 存栏于 2019 年 10 月首次环比转正,2020 年 6 月我们认为,玉米供需矛盾加剧将支撑玉米价格上行,带动玉米种植行业迎来反转的关键节点。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占粮食种植面积的 42%。根据 Wind 数据,2018 年, 我国玉米产量 2.57 亿吨,消费量为 2.75 亿吨,进口量 448 万吨,出口量 2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 1.63%,进口依赖度低。下游消费主要有饲用、工业加工、食用及种用四大用途,其中,饲用、工业加工、食用及种用量占比分别为 53.78%、36.53%、2.88%、0.36%,饲用及工业消费占比高达 90.31%。1.1.1. 供给端:国储库存 & 播种面积双见底,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减产的威胁仍在播种面积方面,受大豆振兴计划影响,2020年玉米播种面积较 2019 年下滑1000 万亩左右。种植效益是决定玉米种植面积的主要因素。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玉米价格全面下跌,卖粮难的现象突出,国家为了稳定粮食生产,于 2008 年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玉米最低价保护临时收储政策,维持粮农种植收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临储收购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玉米价格持续上行,种植户获得可观的收益,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此后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呈现持续攀升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2015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 3098 万公顷上升至 4497万公顷,年产量从 1.72 亿吨上升至 2.65 亿吨。临储政策取消致使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下滑。2015 年 9 月,在“高库存、高进口、高价格”等三高怪象以及财政负担加重的背景下,国家首次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2016 年 3 月,我国对玉米临储收购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与“补贴”相结合的新模式,玉米价格从此市场化,供需关系成为决定我国玉米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我国玉米价格随之大幅回落,粮农积极性下降,玉米播种面积连年回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18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 4497 万公顷回落至 4213 万公顷,产量从 2.65 亿吨下滑至 2.57 亿吨。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近年来维持在 90%左右的较高水平,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大背景下,国内为了提升大豆的自主性,于 2019 年正式提出大豆振兴计划,计划到 2020 年实现大豆种植面积达到 1.4 亿亩,2022 年达到 1.5 亿亩。受我国耕地面积刚性约束影响,2020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下滑 1000 万亩左右。库存方面,拍卖行情火热,库存已降至历史底部。始于 2008 年的临储收购政策致使我国玉米产量大幅提高,消费需求却未同步增长,2013-2015 年供需矛盾突出, 玉米库存快速增长,每年库存增量平均为 6480 万吨。国家库存的持续高增长造成财政压力急剧加大。为了推动超高玉米库存的消化,国家在 2016 年取消玉米临储政策, 玉米价格市场化机制打通,大量玉米出库促进国储库存快速消化。2019 年拍卖结束后,临储玉米库存结余量总计约 5759 万吨,相较于 2016 年的高点 2.37 亿吨,下滑的幅度和速度是惊人的。进入 2020 年,临储玉米拍卖行情火热,截至 2020 年 8 月 11 日,临储玉米累计成交 5200 万吨,按照当前的拍卖节奏来看,在 8 月份我国剩余玉米临储量将全部拍卖完成。病虫害方面,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减产威胁仍在。草地贪夜蛾自 2019 年 1 月在我国云南省发现之后,迅速在省内蔓延,并于 4 月相继侵入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海南等地,5 月份扩散至福建、湖北、浙江、四川、江西、重庆、河南等地。截至2019 年 10 月 8 日,草地贪夜蛾侵入我国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黄淮、西北、华北地区的 26 省 1518 个县,其传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十分罕见。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 2020 年 7 月 2 日,全国草地贪夜蛾见虫面积 786 万亩。7 月中下旬是夏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对玉米产量的威胁加大。1.1.2. 需求端:生猪产能快速恢复,饲用玉米需求趋旺自 2018 年 8 月 3 日辽宁沈阳发生第一起非洲猪瘟疫情以来,非瘟病毒以极快的速度从北向南蔓延,迅速席卷全国。受此影响,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受到重创,全国生 猪产能去化幅度达到 40%以上。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 2019 年 10 月,生猪存栏 同比下滑 41.40%、环比下滑 0.60%;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滑 37.80%、环比首次转正, 微增 0.60%,生猪产能去化幅度远超历史记录。在猪肉需求相对刚性背景下,生猪供需矛盾支撑猪价维持高位。根据猪易通数据, 2019 年 10 月,全国生猪均价一度超过 40 元/公斤,其后猪价呈现震荡趋势,但仍处在历史高位,截至 20 年 8 月 12 日,全国生猪均价 37.10 元/公斤,按照完全成本 19 元/公斤、出栏均重 120kg 测算,行业头均盈利 2172 元/头。在养猪高盈利刺激下, 大型养殖集团和规模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大增,带动行业生猪产能企稳回升,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已于 2019 年 10 月实现首次环比转正,2020 年 6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实现同比正增长。2019 年三季度至今,大型养殖集团和规模养殖户扩张的产能将于2020 年下半年开始集中释放,猪出栏量将维持快速回升态势1.2. 小麦:替代需求旺盛,看好小麦价格上行小麦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我国,小麦是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全球第一大小麦生产国。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2019 年我国小麦产量 1.33 亿吨,消费量为1.28 亿吨,进口量 400 万吨,出口量 110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 3.1%,进口依赖度低。下游消费主要是制粉消费、饲用消费、工业消费、种用消费等。1.2.1. 供给端:国内条锈病 & 欧洲疫情,供给端趋紧确定性较强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2008 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永久基本农田”概念, “永久基本农田”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形式挪作它用的基本农田,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性保护。截至 2017 年下半年,我国永久基本农田基本划定完成,全国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15.46 亿亩。由于小麦最低收购价的下调,麦农种植积极性降低,小麦播种面积 2016 年达到 2469.60 万公顷的高点后迎来 3 年连降,随着各地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等措施推进,2019 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 2372.70 万公顷去 10 年新低。产量方面,由于育种、种植技术不断升级,小麦单产屡创新高,呈上升趋势。我国小麦最新单产为 5.48 吨/公顷,仅低于欧盟的 5.78 吨/公顷,大幅领先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小麦主产国,未来一段时间或将以稳定维持为主。在三年播种面积连降的趋势下,由于单产提高,2019 年我国小麦总产量相比于 2018 年有所增加,从 1.31亿吨增长至 1.33 亿吨。进口方面,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2019 年我国进口小麦 320.5 万吨,同比增长 11.41%。从加拿大进口小麦 162.28 万吨,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小麦 39.49 万吨。我们认为,由于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快速蔓延,尤其是欧洲主产区的疫情呈高发态势,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全球的小麦产量,我国小麦进口量或将维持稳中下滑趋势。库存方面,库销比逐年增长,去库存压力仍在。国内小麦年产量连续多年大于需求量,加上进口小麦的补充,2019 年我国小麦期末库存高达 1.48 亿吨,超过国内一年消费量,处于历史高位。病虫害方面,受疫情影响,无法及时进行田间管理,条锈病的防控力度相较于往年较弱,在此背景下,今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显著强于往年。根据全国农技中心数据,截止到 3 月 23 日,在全黄淮海区的 3.25 亿亩冬小麦中,发病的面积是1000 多万亩,比 2019 年同期增加 4.3 倍。与此同时,湖北省条锈病处于快速流行期,是该省有记录以来同期发生面积最大、程度最重的一年,发生面积达 675.6 万亩。目前,湖北主要的重灾区是在襄阳,紧挨着的河南南阳也比较严重。我们判断,国产小麦今年大概率会出现减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公布的主产区夏粮收购进度也可以印证我们的判断,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截至 2020 年 8 月 5 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 万吨,同比减少 928.3 万吨,其中:河北收购 355.9 万吨,同比减少 93.5 万吨;江苏收购 1083.5 万吨,同比减少 10.8 万吨;安徽收购 592.9 万吨,同比减少222.4 万吨;山东收购 661.4 万吨,同比减少 54.4 万吨;河南收购 912.4 万吨,同比减少 538.8 万吨;湖北收购 139.0 万吨,同比增加 6.8 万吨。1.2.2. 需求端:受益于玉米价格上行,小麦替代需求旺盛玉米供需矛盾加剧支撑玉米价格上行。随着玉米库存的快速去化叠加下游生猪产 能的快速恢复,玉米供需缺口呈现持续扩大趋势,推动玉米价格上行。根据 Wind 数据,截至 2020 年 8 月 12 日,全国玉米现货均价 2369.69 元/吨,较年初上涨 23.60%。小麦替代需求有望趋旺。根据 Wind 数据,截至 2020 年 8 月 12 日,小麦现货均价 2427.22 元/吨,较年初仅上涨 1.32%,基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小麦可以作为玉米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饲料、深加工等各个领域,在玉米价格上行动力强劲的背景下,小麦替代需求将持续旺盛。我们认为,小麦减产趋势确立,在玉米价格上行的背景下,小麦替代需求有望持续趋旺,带动小麦库存去化,看好后续小麦价格上行。1.3. 水稻:需求平稳,沙漠蝗虫 & 东南亚疫情或造成全球减产水稻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 35.6%。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9 月)我国稻谷产量 1.99 亿吨,消费量为 2.03 亿吨,进口量 326 万吨,出口量 326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 1.60%, 出口占生产量的比重为 1.64%。下游消费主要有食用、工业加工、饲用、种用四大用途,食用、工业加工、饲用及损耗、种用量分别为 1.59、0.19、0.15、0.01 亿吨, 食用消费占比达 81.96%,是我国第一大口粮品种。在粮食安全政策的绝对红线下,我国稻谷生产整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2018 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从 2935 万公顷上升至 3019 万公顷,增长 2.86%;稻谷产量从 1.84 亿吨上升至 1.99 亿吨,增长 8.15%,整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为了保证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我国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从2004 年开放粮食流通市场后,国家为了稳定国内稻谷产量,对稻谷实行了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且呈现收购价格连年提高趋势。2017 年,受库存较大影响,最低收购价出现下调,稻谷库存也于 2018 年见顶,达到 1.76 亿吨,2019 年同比下滑 0.32%至1.75 亿吨。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增加,稻谷的最低收购价结束了持续三年的下降,变为上涨 1 分钱/斤。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鼓励农民恢复种植双季稻,也就是连续三年快速下降的早稻再次被鼓励种植。进口方面,我国每年稻谷进口量维持在 400 万吨左右,占国内稻谷消费总量的比重在 2%左右,整体对我国稻谷市场影响不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 年,我国稻谷进口量为 326 万吨,同比下滑 9.60%。多国蝗灾泛滥或将威胁全球粮食安全。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人类三大自然灾 害,蝗灾发生之时,将对当地农业造成巨大损失。根据联合国警告称,本次蝗灾起源 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等东非国家,据估算,本次蝗虫规模已达 3000 亿只,1 年半的时间增加 6400 万倍。目前,蝗虫群已入侵到巴基斯坦、印度等地,给当地的粮食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我们预计,蝗虫侵入我国的可能性较小,但印度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主产国,稻谷产量居全球第二,巴基斯坦是主要的水稻出口国,如果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防控措施不到位,很可能会造成全球稻谷减产,对我国稻谷市场产生冲击。同时,随着新冠肺炎在东南亚的蔓延,一旦疫情在印度、泰国、越南、巴基斯坦等水稻主产国失控,势必会影响当地的水稻种植而造成减产,有利于国内的稻谷去库存进程。1.4. 小结:供需缺口或持续扩大,支撑种业拐点确立受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影响,我国玉米库存于 2016 年达到 2.37 亿吨的历史峰值,临储政策取消后,我国玉米库存持续去化,截至 2019 年,我国玉米库存已降至 5759万吨,按此粗略测算,我国玉米每年供需缺口达到 4488 万吨以上。从 2020 年玉米拍卖情况来看,11 次拍卖共计拍卖玉米 5200 万吨,成交率 100%,按照当前的拍卖节奏来看,8 月底我国玉米库存将基本清零。与此同时,随着生猪存栏的快速恢复,饲用玉米的需求持续趋旺;养猪盈利下滑将导致饲料配方中的玉米占比提升,进一步拉动 饲用玉米需求。供给收缩而需求趋旺,玉米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支撑玉米价格上行。解决我国玉米供需缺口主要有两条路径:1)增加进口。根据 USDA 数据,全球每年的玉米进口量在 1.7 亿吨左右,其中,欧盟是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每年进口玉米 2000 万吨左右,其次是墨西哥,年进口玉米 1800 万吨左右,而我国年进口玉米仅700 万吨左右。按照玉米供需缺口保守 4000 万吨来计算,即使国内增加玉米进口配额,实际上也很难在全球找出 4000 万吨的玉米来满足国内需求。此外,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国,年出口玉米在 5000 万吨左右,而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进口玉米的难度进一步加大。2)释放水稻、小麦库存。水稻和小麦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作为玉米的替代品,广泛用于饲料以及深加工领域,虽然我国稻谷、小麦库存充足, 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数年我国稻谷的产量和销量都稳定在 2 亿吨左右,小麦的产量和销量都稳定在 1.2 亿吨左右,国内的稻谷、小麦供需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启动口粮拍卖,稻谷、小麦库存就会下滑,在产量和消费量都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这部分库存缺口是无法通过当年上市的新粮来补充的,相当于对口粮的绝对安全形成一定威胁。在国内玉米库存即将清零的背景下,下游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即使扩大种植面积最快也要等到 2021 年春季播种,而收获期更要等到明年 9 月新季玉米上市。在此之前,国内玉米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玉米价格上行的支撑动力强劲。受益于替代需求提升,水稻、小麦的供需格局也将维持在相对偏紧状态,如果后续开启库存拍卖,可能会引发我国的口粮安全问题。基于此我们认为,种植业的大周期向上已经开始,将带动种业迎来周期向上的关键拐点。一方面,种植业景气度抬升,种植户种植积极性提升,会促进种子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种植户对种子产量、抗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提升,愿意花更高的价格去买更好的种子,将使得龙头种企的优质种子进入量价齐升的快速成长期。2. 成长:转基因政策放开预期增强,龙头企业成长性凸显2.1.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市场规模稳步上升我国种子行业已经形成上游育种-中游制种-下游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其中育种环节是种子行业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也是种子行业的核心环节。具体来看,上游育种主要根据病虫害、环境和特定的要求研发出相应的高性状品种,常见的育种方法包括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等。中游为制种环节,种子企业一般采用委托第三方生产的方式,约定生产面积、数量、质量标准和价格等,收获后进行回收。下游为销售环节,种子企业一般通过经销商和零售商等将种子销售到种植户手中。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仅次于美国。全球种子市场规模整体呈现出稳定增 长趋势,2015 年全球种子市场规模有所下滑,其后开始回升。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种子市场,市场规模占比 35%,其次是中国,市场规模占比 23%, CR2 为 57%,法国和巴西市场规模占比均为 6%左右。我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稳步上升,玉米、水稻、小麦占比最高。根据中国产业信息数据,2011-2019 年,我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从 990 亿元上升至 1370 亿元, CAGR+4.14%。分品种来看,玉米、水稻、小麦市场规模最大,其中,玉米种子市场规模约 352 亿元,水稻种子市场规模约 202 亿元(杂交稻 155 亿、常规稻 46 亿),小麦种子市场规模约 196 亿元,马铃薯、大豆种子市场规模约 150/32 亿元。2.2. 二发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商业化预期进一步增强2019 年 12 月 30 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关于慈 KJH83 等 192 个转基因植物品种命名的公示》,目录中包含 189 个抗虫棉、2 个抗虫耐除草剂玉米、1 个耐除草剂大豆, 公示期为 15 个工作日。2020 年 1 月 20 日,以上三个品种均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2020 年 6 月 23 日,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发布《关于邯 613 等 71 个转基因植物品种命名的公示》,公示期为 15 个工作日。其中,包括大北农的转基因玉米品种DBN9858 以及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转基因大豆品种中黄 6106。国家两次颁发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尤其是庇护所证书的发放,代表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已经做好了商业化推广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业内人士对我国转基因政策的放开预期进一步增强。我们认为,国家加快转基因商业化进程的主要原因在于:1)中美贸易战背景下,进口农产品增加给国内粮食安全带来冲击,国内种植效率提升迫在眉睫;2)东北地区违规滥种转基因玉米现象突出,市场倒逼政策放开;3)以草地贪夜蛾为主的虫灾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助推转基因商业化进程加快。转基因商业化进程需要 1-2 年的时间,不排除特殊情况下审批加快。我国对转基因农作物的态度一直是比较谨慎的,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进程比较漫长。理论上转基因作物上市需要经过七个步骤,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申请安全证书、生产性试验以及商业化许可等。在拿到玉米转基因转化体安全证书后,理论上还要转入种子公司的自交系,再从农业部拿自交系的转基因安全证书; 再走正常品种审定。如果加快流程走简易审定,则时间会缩短。综合考虑,商业化需要 1-2 年的时间,不排除特殊情况下审批加快。2.3. 亩均种子费用提升,转基因玉米种子市场有望达到 650 亿元种子是种植业的芯片,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种植收益的核心因素。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数据,2004-2015 年,我国玉米亩均种子费用呈现上升趋势,从20.81 元/亩上升至 56.82 元/亩,2016 年以后,我国玉米亩均种子费用趋于稳定,2016-2018 年,我国玉米亩均种子费用稳定在 56 元/亩。此外,从种子费用占比上来看,玉米种子费用占玉米生产成本的比重一直稳定在 7%左右的水平。相比较而言, 美国作为转基因玉米种植大国,近年来,玉米亩均种子费用稳定在 120 元/亩左右。从玉米种植面积上来看,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开始推行临时收储政策, 以维持粮农种植收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受此拉动,我国玉米价格持续上行,种植户获得可观的收益,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此后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呈现持续攀升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2015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 4.65 亿亩上升至 6.75 亿亩。然而,连年的高产量使得玉米库存压力不断加大,以至于 2016 年国家取消临储政策,国内玉米价格随之快速回落,粮农积极性下降,玉米播种面积连年回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18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 6.75 亿亩回落至6.32 亿亩。从区域分布上看,我国玉米主要分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平原春夏播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西北内陆玉米区等六大玉米区,播种面积分别在 1.95/1.95/0.32/0.20/0.07/0.20 亿亩左右。转基因政策放开后,最乐观假设下我国玉米种子市场有望扩容至 650 亿元。接下来,我们对转基因玉米种子放开后的市场扩容进行敏感性测算。假设:1)转基因政 策放开后,我国玉米种子亩均费用参考美国,达到 100 元/亩;2)由于北方春播玉米区转基因玉米滥种现象突出,我国转基因政策放开后,将首先在北方春播玉米区推广,其它玉米产区是否放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悲观预期下,我国仅北方春播玉米区 1.9 亿亩放开转基因,其它玉米产区开放转基因的比例为 0%;中性预期下,其它玉米产区开放转基因市场 50%;乐观预期下,其它玉米产区开放转基因市场 100%; 3)种植面积方面,受玉米价格抬升影响,玉米种植收益提升,农民种植积极性提高, 预计玉米播种面积回升至 6.5 亿亩的水平。经过测算,悲观预期、中性预期、乐观预期下,我国转基因玉米种子市场规模分别在 190/420/650 亿元,也就是说,转基因玉米种子放开后,在最乐观情况下我国玉米种子市场将扩容至 650 亿元。2.4. 品种差距拉大,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加速提升我国种子行业市场集中度始终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行业 CR9 仅为 5.18%。根据中国产业信息数据,2018 年,我国种子市场规模为 1321 亿元,其中,玉米、水稻、小 麦市场规模分别为 352/201/196 亿元,而A 股上市种子企业中,隆平高科、荃银高科、农发种业、大北农、登海种业、万向德农、神农科技、丰乐种业、ST 敦种 9 家上市 公司种子销售额为 68.49 亿元,粗略估算,CR9 仅为 5.18%,其中,隆平高科、荃银 高科、登海种业的种子销售额位居行业前三位,种子营收合计为 48.20 亿元,CR3 仅为 3.65%。分品类来看,水稻方面,隆平高科、荃银高科、大北农为行业龙头,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10.57%/3.08%/1.42%,CR3 为 15.07%;玉米方面,登海种业、隆平高科、万向德农为行业龙头,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1.92%/1.71%/0.73%,CR3 为 4.36%; 小麦方面, 农发种业、荃银高科、万向德农为行业龙头, 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66%/0.30%/0.28%,CR3 为 2.24%。我国种子行业市场占有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在于:1)品种辨识度低, 难以支撑真正龙头的诞生。受政策导向影响,我国种子行业以杂交育种为主,技术门槛不高,很难在种质资源上形成大的突破,各企业不同种子品种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行业集中度难以提升。2)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的基因进行重组,按需选择,并不 能创造新的基因,且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育种过程缓慢;育种成功之后也不能快速拉开和其它品种的差距,进而抑制了企业进行育种研发的积极性。3)东北 转基因玉米滥种问题突出,进一步挤占了龙头种企的市场空间。我们认为,转基因政策放开之后,我国种子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首 先,转基因种子在产量、抗性等方面要显著优于普通杂交种,农民种植收益提高,购 种积极性提升。尤其是在转基因技术领域储备充足的企业将率先抢占市场份额。其次, 转基因种子之间辨识度高,“好”种子与“坏”种子的差距会非常明显,这必将促使 企业加大转基因育种的研发投入,而转基因育种门槛较高,不具备转基因技术储备的 企业将被市场加速淘汰,腾挪出来的空间将被转基因研发实力强的龙头企业所抢占, 使得种业市场集中度加速提升。最后,转基因政策放开之后,我国优质种企得以在全 球种子市场上与海外巨头同台竞争,有望诞生出本土优秀的国际化种业巨头。3. 投资建议(详见报告原文)周期与成长共振,优质龙头企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从周期的角度来看, 玉米播种面积 & 临储库存双双见底,而下游生猪产能的快速恢复将带动饲用玉米需求持续趋旺,玉米供需矛盾加剧支撑玉米价格上行;农民种植收益提升,带动玉米种 子行业迎来景气反转的关键节点。在玉米价格上行的背景下,水稻、小麦替代需求旺 盛,带动库存去化,看好后续小麦、水稻价格上行。农作物价格的上涨将带动种植行 业景气度步入上行周期,种业也将迎来利润快速释放的周期拐点。从成长的角度来看, 国家两次发布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转基因政策放开的大方向,转 基因政策放开之后,品种之间的辨识度将大幅提升,中小种企或将加速被淘汰,转基 因技术储备充足的龙头企业将快速提升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加速提升。我们认为,周期与成长共振,优质龙头企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西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4月4日,县委副书记、县长解鸳来到澄塘镇、同安乡部分农业种植基地,就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产业扶贫等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副县长胡耀明等随同。解鸳先后深入到澄塘镇故村果桑木耳种植产业扶贫基地、黄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茜港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同安乡江西九源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产业基地调研,与干部群众进行交流。每到一处,解鸳都详细了解产业发展、市场主体、产销对接、技术培训、组织方式、利益联结等情况。解鸳要求,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不断增强农业产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产业效益,尤其是产业扶贫的效益,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加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力度,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在抓品牌效益、抓产品宣传与推介等方面下功夫、使长劲,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村集体、群众三方共赢。来源:融媒体中心 陈雨欣编辑:熊 敏校对:晏亚芳初审:张 磊 终审:聂云峰大家还在关注县委副书记、县长解鸳率队外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天宝古城征迁,县委书记张俊这样要求!县委书记张俊专题调研扫黑除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