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医药与世界的70年发剪

中医药与世界的70年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外国人对于中医中药接受度并不高,特别是口感苦涩的中药,但如今外国人对中医中药表现出的虔诚出乎中医大夫们的意料文/《环球》杂志记者 姚依娜70年来,在现代医学应对疾病挑战进入一个个平台期的时刻,中医药为人类提供了另一种健康思维模式和另一种医学解决方案。随着屡屡在应对重大疾病或疫情时效用彰显,中医药这支一度被边缘化的医学力量,逐渐获得全球范围内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更加深刻的认同。中国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把“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上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全世界都在研发新的抗疟药。屠呦呦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启迪,最终发现了青蒿素。屠呦呦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作为抗疟首选方案。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几十年里,青蒿素在全世界共治疗了两亿多人,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中药逐步进入国际医药体系,到2018年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2016年,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正式完成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期临床试验。这是全球首例完成FDA三期随机、双盲、大规模试验的复方中药,西方市场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两分天下的格局有望被打破。此外,地奥心血康、丹参胶囊等亦获得欧盟上市许可。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危急重症方面的良好成效,让世界看到了中药的“能耐”。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等也在积极开展中医药研究,布局中医药研发与生产。耶鲁大学的研究学者从中药古方中萃取芍药、黄岑、甘草、大枣等4种植物的有效成分,重新组合后制作出效果稳定的抗癌药。日本的一项研究亦证明,黄岑对骨髓瘤细胞有抗增殖作用。在日本,许多汉方药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汉方研究机构和中药材生产基地。韩国也成立了汉方药专门研究机构。在欧洲,英国、意大利等国也已经有公司以中草药为基础,进行中医药治疗肿瘤、糖尿病的研究与尝试。中医的治疗手段也逐步为世界所接纳。1997年,美国最重要的卫生研究机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行了一次千人听证会,根据临床疗效和科学根据得出结论,针灸在镇痛和止呕吐方面有确实的功效。从那以后,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的医疗保险公司开始将中医针灸纳入商业保险。据世卫组织统计,目前已有103个国家认可使用针灸疗法,其中18个已经将其纳入医保体系范畴。中医的艾灸、拔罐等治疗方法也受到国际友人的热捧。2016年8月8日,美国选手菲尔普斯参加了里约奥运会男子200米蝶泳预赛,其身上有明显的拔罐后留下的痕迹。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养生保健、个体化诊疗、辨证论治思想,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理念和方向。如今,看中医吃中药,在海外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潮流。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张伯礼的观察,现在国外执业的中医师70%是洋中医;中医服务的患者70%是外国人。中医药正在逐步走进各国普通群众的生活。消费者还在中医药馆的海外门店参加健康讲座,学习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养生方法。2016年3月,由中国主导的《中药编码系统——第一部分:中药编码规则》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中药编码规则以17位阿拉伯数字,分类表达中药的品种来源、药用部位、品种类别及其规格、炮制方法等特定编码技术分类及其含义。该项国际标准对构建中国乃至世界的中医药标准体系,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发挥着重大作用。2019年5月,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首次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标志着以世卫组织为代表的整个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对包括中医药以及来源于中医药的这部分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同时也是对中医药在中国、在国际上应用越来越多这一现实的认可。2019年6月,在世界中医药大会第五届夏季峰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表示,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和组织签署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13000多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约20万人次境外患者来华接受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有“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之称。传承千年的“岐黄之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来源:2019年9月18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9期《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实之宾也

中医药医学研究设计统计及论文撰写学习班在京举行

3月27日,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由中医杂志社主办,北京东方岐黄科技服务中心协办的“医学研究设计统计及论文撰写学习班”在北京举行。出席此次学习班的领导及嘉宾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预防医学与免疫学科、中医学与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原主任王昌恩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处处长杨洪军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费宇彤教授;河南省中医院副院长张文学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许玉龙教授;荆州市中医院副院长黄缨教授等,参加本次学习班的嘉宾及学员近百人出席开幕式。开幕式中医杂志社副社长贾守凯致辞,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经历了疫情防控的艰难,也见证了应对这一突发灾难的中国智慧,中医药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出的贡献为世人瞩目。中医杂志社副社长贾守凯致辞作为中医药期刊人,在新的一年,《中医杂志》将继续关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研究进展,加强对心脑血管病、肺系病、脾胃病、代谢病和肿瘤等学科的报道,关注中医药临床循证研究,引领中医药学术创新发展。《中医杂志》创刊60多年来,经过历届主编、编委、编辑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中医杂志》已成为中医药领域内的领军期刊。作为中医药期刊的排头兵,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提升临床医生的学术论文撰写注意事项提供帮助和指导。为了系统地提高广大中医药科研、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研究设计、统计和论文撰写能力,我们特邀请了德高望重的王昌恩教授、杨洪军教授、费宇彤教授等为大家授课,主要内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申报书撰写要点与建议;中医药科技创新方向与重点 ;常用临床研究设计方法;论文撰写中统计方法、统计表格的注意事项等等;希望通过此次培训,能对提高医务人员论文写作以及提升学科建设能力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专家授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预防医学与免疫学科、中医学与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原主任王昌恩教授授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申报书撰写要点与建议》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杨洪军教授授课:《中医药科技创新方向与重点》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费宇彤教授授课:《常用临床研究设计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处副处长、研究员荆志伟教授授课:《中医药临床研究类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小鹃教授授课:《中医药实验研究思路及方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科技处负责人、主任医师田贵华教授授课:《课题设计与论文撰写中统计方法、统计表格的注意事项》《中医杂志》中文版编辑部主任、编审崔京艳教授授课:《〈中医杂志〉论文撰写与投稿要求》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研究员闫世艳教授授课:《临床研究中的随机化和样本估计、医学研究资料的统计描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期刊中心常务副主任、《针刺研究》执行主编、编审韩焱晶教授授课:《针灸科研论文写作与发表》会议中(一)会议中(二)参会领导、嘉宾及学员合影中医临床科研选题和设计方法很重要,它关系到从事某项研究课题是否取得预期成果,并在鉴定评选中是否符合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等标谁,而得到期刊的优先选用。此次学习班邀请的授课专家在临床科研工作中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从科研方法学上来说,实际上也是一种成果。通过授课专家的经验分享,使我们更多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工作者能够着重研究、探讨这方面的新问题,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学,提高中医科研选题、设计水平。参加此次学习班的学习,有助于参会学员在今后的论文写作中勇于创新, 反复实践,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稿件来源:大众健康报(首康网)

鬼吃鬼

中医药循证研究二十年:新时代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12月18日,围绕“中医药循证研究二十年——新时代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这一主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临床研究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全国中西医临床研究联盟成立壹周年纪念学术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医药学与循证医学融合发展,推进了循证中医药学科的形成。二十年循证中医药研究与实践历程极大促进了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了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主会场王永炎、陈可冀、钟南山、刘昌孝、骆清铭、李校堃等两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周杰,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会长吴刚,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惠鲁生等出席了本次会议。大会开幕式由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临床研究分会会长商洪才主持。商洪才研究员主持会议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设立北京和香港、成都、重庆、南昌、兰州、广州等地七个会场,汇聚了国内外中医药循证研究与实践领域的著名专家,从临床研究方法、智能循证评价、临床实践指南、真实世界研究、中药独特品种、中药监管科学、中医优势病种多个方面展开研讨。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钟南山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分别为大会致辞。在过去二十年,中医药吸收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对循证医学进行系统推广,从缺少中医药验证性证据,发展到积累起多样的中医药循证研究方法和证据资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医药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疗效优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是每个中医人的历史使命。在中医药领域推进基于循证的科学决策,有利于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发掘伟大的中医药宝库,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新时代的中医药循证研究,需要吸纳更多的新方法与新技术,尤其要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基于此,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临床研究分会组织编写了《循证中医药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和《智能中医》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现场还进行了新书发行签约仪式。随后,举行了全国中西医临床研究联盟成立周年纪念仪式,近30家联盟单位代表上台领取了联盟成员证书。商洪才对2020年临床研究分会的工作进行了汇报。过去的一年,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中西医联合攻坚克难,成果颇丰。临床研究分会的学术成果问鼎顶级杂志,所创建的中医药循证研究“四证”方法学体系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促进临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中西医临床研究与实践的创新与转化,不断提升中西医临床研究能力和实践水平。大会的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昌孝,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创建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幼平,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国区前高级编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照日格图,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分别围绕循证中医药和智能中医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中医中药学科主任王昌恩主持。同时,为感谢李幼平教授、刘昌孝院士在循证中医药领域所做的卓越贡献,王昌恩教授代表大会为二位颁发了循证中医药终身成就奖。本次会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办公室指导,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临床研究分会主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循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兰州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承办。责任编辑: 冯文雅

轨迹人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成立中医诊所分会

中新网12月18日电 日前,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医诊所分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宣读中医诊所分会成立批文,并正式给中医诊所分会授牌。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当选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医诊所分会会长。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成立中医诊所分会据悉,中医诊所分会是在国家中医药产业诸多新规划、政策的大背景下成立。旨在更好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团结广大基层中医,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培育特色中医技术和名医,扶持帮助基层中医,助力中医药事业发展。分会的成立,促进了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普适性,促进了中医药服务的覆盖范围,切合现行政策法规,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壮大了基层中医药服务队伍,对方便患者就近接受中医药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陈珞珈表示:“当前,中医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具备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中医诊所分会的成立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希望分会成立能够‘学术立会,科学强会,服务兴会,规范办会’,为推动健康中国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好医生集团营销中心副总林亮代表中医诊所分会会长耿福能发表会长就职讲话表示:“中医诊所分会的成立,是中国民间中医药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无数个中医诊所和基层中医们的一件喜事。分会的成立,必将极大地提升民间中医药服务能力,壮大基层中医药服务队伍,推动中国中医药健康发展。对于中医诊所分会的发展有三点期望:一是真情付出,热忱服务,解决实际困难,把服务工作做细做好;二是要壮大力量,增强效能。搭建好平台,通过辐射带动作用输送先进诊疗技术和理念。三是要有效沟通,争取各方优势资源,推动分会工作全面发展。”

几维鸟

《世界中医药》杂志征稿

《世界中医药》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会刊。《世界中医药》是中医药类综合性学术刊物,杂志以国内外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以及经营管理等机构的业务人员为读者对象,是中国第一本面向全球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期刊。杂志于2009年被国家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2013年1月正式改为月刊,国内刊号CN 11-5529/R,国际刊号ISSN 1673-7202。杂志于2007年被国家商务部、新闻出版总署列入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出口推荐项目之一,全文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化学文摘(CA)”等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所选录。《世界中医药》杂志创刊于2006年,主要栏目有专题、论坛、理论研究、临床研究、老中医经验、临证体会、针灸经络、思路与方法、实验研究、中药研究、海外中医药、学科研究、综述、名企名药等。杂志自创刊伊始就得到许多专家尤其是编委会和理事会专家的关心和支持,杂志也相应稳步发展,质量也不断得到提升,影响也在逐步扩大。杂志目前已与29个国家(地区)签署了合作意向与协议,日文版、马来西亚版、意大利版、墨西哥版等版本相继问世。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来,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其于宗也

光明中医期刊投稿

期刊简介期刊名称:光明中医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出版周期:半月刊国际刊号:1003-8914国内刊号:11-1592/R邮发代号:82-525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描述:《光明中医》杂志创办于1985,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国家级期刊,影响因子0.535,现被万方收录(中)等权威机构收录,光明中医杂志社征稿杂志简介刊社简介《光明中医》杂志自1987年创刊,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一级学会),科技部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收录。《光明中医》杂志以面向科研、面向社区、面向临床为办刊宗旨,以中医临床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为读者对象,以坚持"寓医理于临床"为编辑方针,坚决执行新闻出版署和新闻出版局的有关期刊管理的规定,贯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办刊要求,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近年来不断进步,随着逐年的宣传,杂志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认可。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栏目设置学术探讨、方药纵横、医安医话、病证新论、文献综述、古籍点评、针海探骊、临床研究投稿须知1、《光明中医》文稿:文章字数2000字以上,中英文标题、关键词、摘要。2、《光明中医》文题:力求简明、醒目,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可带副题。?3、关键词:3-5个,以“;”分开,左顶格。?4、摘要:50-200字,左顶格。?5、获基金及获奖稿件: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基金编号××××)。?6、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在作者投稿后没有收到本刊任何回执而欲改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多投。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7、本刊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编辑队伍,并聘请知名医学专家担任编委,所有来稿均在一周以内给予处理。作者投稿在半个月左右便能获知稿件录用与否,若在此期限内未收到本刊“稿件处理通知书”请及时来电来函查询。?8、来稿决定录用后,本刊有权以光盘、网络期刊等其他方式出版决定录用的文稿。(来稿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研究方向等信息,请采用电子邮箱投稿,邮寄打印稿作者请用电子邮箱同时发送。投稿邮箱:tougaoyun@163.com在线投稿:tougaoyun.cn

劳我以生

刚刚!以岭药业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月13日,2020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由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院长贾振华教授主持完成的“中药连花清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科技助力疫情防控,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院长贾振华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开展大量科学研究,在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理论、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细胞-动物-临床”完整证据链。理论创新并提出早中期积极干预治疗策略该项目系统梳理、科学诠释了历代瘟疫诊疗规律,应用络病理论指导新冠肺炎辨证论治,指出新冠肺炎属于“瘟疫”范畴,病位在肺络和气道,提出“疫毒袭肺,气道壅滞,邪盛正退,气络虚滞”为该病早期发病特点。毒热内生,气道壅阻,“换气转血”功能失常是发展加重的关键环节,气病及血,血伤入络,耗血动血是后期转归。提出早中期积极干预治疗策略:首重病因、驱逐毒邪;先证用药、积极干预;整体调节、多靶治疗。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该项目利用SARS-CoV-2(新冠病毒)感染细胞模型,证实连花清瘟明显抑制SARS-CoV-2病毒活性,降低病毒表达量,改变病毒形态,抑制炎症因子表达,该研究发表于国际知名杂志《药理学研究》(Pharmacological Research)(IF 5.574),是率先报道中成药抑制SARS-CoV-2基础性研究的文章,该文章还获评2019/2020年度《药理学研究》全球优秀论文奖;通过SARS-CoV-2感染hACE2转基因小鼠模型,证实连花清瘟抑制感染小鼠体重下降,改善肺部炎症,揭示了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具有抗病毒、抗炎多靶点干预优势。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疗效显著该项目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方法,完成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确诊患者284例研究,证实连花清瘟可显著提高发热、乏力、咳嗽消失率,缩短症状持续时间,明显改善肺部影像学,提高临床治愈率,在降低转重型率方面显示良好趋势。该研究发表于国际植物医学领域知名杂志《植物医学》(Phytomedicine)(IF 4.18),是率先报道中成药治疗新冠肺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论文。该项目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连花清瘟被列入国家防控疫情中医药重大成果“三方三药”代表药物,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适应症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列入说明书,抗疫成果促进品牌提升,促进中医药国际化,截至目前连花清瘟已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俄罗斯、巴西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并积极布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注册工作,让中医药国际化之路走上“快车道”,为全世界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充分体现了中医药防病治病优势。2020年疫情期间,连花清瘟被列入武汉《方舱医院工作手册》,在方舱医院及湖北1600余家医院社区应用;湖北疫区应用临床疗效确切,抗击疫情发挥重要作用;连花清瘟先后被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五/六/七/八版)及20余个省市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推荐,成为被推荐频次最高的中成药,在全国广泛应用;针对抗疫成果多次进行国际交流推荐,向意大利、伊朗、伊拉克等国捐赠,外交部采购连花清瘟用于海外留学生疫情防控;该研究项目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在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作为获奖项目“中药连花清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及应用”的第一完成人,贾振华教授作典型发言时表示,作为来自企业的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加强中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势在必行、大有可为。一是要坚持“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药创新发展模式;二是要建立起基于临床研究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精神,把此次获奖作为新征程的起点,继往开来,始终坚持中医药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壮大中医药产业规模,为新时代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贡献更多力量。”据了解,连花清瘟是以岭药业在SARS期间研制的创新中药,具有广谱抗病毒、抑菌抗炎、有效防治肺部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重功效。自上市以来,连花清瘟连续20余次被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列入防治甲流、乙流、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诊疗方案推荐用药。“中药连花清瘟治疗流行性感冒研究”曾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神化

中医研究专家柳长华:让全社会都来尊重中医,爱护中医

00:40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它不光是一种诊疗方法,还是一种生命观、疾病观、药物观、养生观,是中华民族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想。 7月13日晚,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学科带头人柳长华先生,来到四川省图书馆,做客“名人大讲堂”,为大家带来一场名为“ 中医院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的精彩演讲。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的理论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还出现了医学的分科。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不仅如此,从扁鹊到仓公,到张仲景、华佗,再到药王孙思邈,李时珍,诸多名医在历朝历代不断涌现。而在当下,中医应该如何传承?传承中医药的价值如何?常年专注于中医古籍整理与数字化研究、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柳长华,都做了自己的分享。“是药三分毒”,这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但在中医药专家柳长华看来,这话并不准确。中医的“毒性”不等于有毒成份,“这里一定要分清楚。中医很善用毒攻病。”他还提到,自然界的草木金石都是有“性味”的。不同的地理和不同的生长环境,“性味”就不一样,“就好比北方人跟南方人,性格、长相都不一样,药物也是这样。”围绕中医的本质,总有人提出一些疑问。比如中医是文化吗?文化能看病吗?柳长华从“文化”二字的字源学入手进行论述,为中医药文化正名。在演讲部分结束后,柳长华接受了“名人大讲堂”四位传习志愿者的现场提问。来自盐道街小学东区五年级四班的小学生邱月菡在提问中说,在这次抗疫过程中,大家都被医护人员的奋不顾身感动,她的愿望也是当一名医生。现在中医药文化也在走进校园。她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小学生,应该怎样去认识中医药文化思维体系,学习相关知识?”邱月菡柳长华建议说,小学生可以从小培养学习传统文化的好习惯,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再学习中医就容易理解了。柳长华还提到一句俗话:秀才学医,笼里抓鸡。不为良相,便为良药。四川近代有个大学者,叫廖平,既是经学家,又是医学家。柳长华自己也是学习了中医,又去了北师大学习’小学’,转而学习经学。近百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医药的科学性以及存废问题争论不休,这对于当前相对于现代医学处于劣势的中医药来说既是危机也是机遇。从事中医护理工作的石镜女士的提问,就与此相关。她想知道的是,作为年轻一辈学者,在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哪些重要内容?石镜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柳长华提到,中华文化乃至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仅存世的中医古籍就有一万余种,堪称海量,是一个宝库。这些书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动荡,能传到今天,很不容易,我们应该珍惜。作为中医工作者,应该把这些传统知识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同时,他还提醒关注到那些通过师徒授受、家族传承目前尚存的民间医药,“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开办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第一代人才,基本都是从民间选拔上来的。现在,凡是有公私合营背景的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或多或少是他们留下来。所以,要重视他们的传统。毕竟传下来的,即是精华。”陈扬中医医生陈扬的问题深入医学专业内部,“中医外感疾病长期存在伤寒、温病之争,两派的形成均与当时历史、文化、气候等有关,我想问的是,出土的医学文献与文物可以从哪些方面升华对中医经典的认识?” 柳长华从医学专业的角度,给予详细的回复。他梳理了几部医学经典,尤其是提到成都《天回医简》的发现,证明了汉代的医学有“经”有“传”,证明了中医学严谨的传承性。他还提到为何一些经典典籍会在历史上失传的原因,“失传不是因为它的内容不好,而是因为传播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徐红英徐红英是来自成都一家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在带游客攀登青城山、峨眉山等名山时,经常遇到游客问她关于植物的一些知识。这也导致她开始了对植物、中草药的了解兴趣。获悉柳长华先生在名人大讲堂开讲中医讲座,她就早早报了名。她提问的问题是:“受小时候的影响,我一直认为中医药就是“苦汤药、树根、烂草”等肤浅认识,更没有认为是珍贵国宝。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了我的认知观。请问柳老师,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今天该如何去认识中医药,如何去传承中医药文化?”柳长华给出的建议是,“中医重视养生、治未病,这是很贴近公众的。近些年来,民间一种说法,’中医挺好,就是说不清’。其实,中医还是能说清的,只是传统失落了,才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大家都有责任来提升公众的文化自信,让全社会都来尊重中医,爱护中医。我觉得,在传承中医药文化方面,老百姓能做到的本分应该就是,信任、守住。”听完整场讲座,徐红英对封面新闻记者表示,自己收获满满,“让我对中医文化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也大大增加了对中医药的信任感。以自己在生活中,我会愿意更多选择中医。”

今吾才小

中医药临床研究国际化:糖宁通多中心临床试验获批国家级课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中医药临床研究国际化:糖宁通多中心临床试验获批国家级课题作者:朱萍大样本人群多,数据更具可靠性,这样中医药才可以得到学界更广泛认可。近日,由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多位中西医专家共同承担的“苗药糖宁通络片防治糖尿病及视网膜并发症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和机制探讨”研究课题,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复(国中医药科技函〔2021〕18 号),正式成为国家级科研课题。该项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叔禹教授为课题负责人。杨叔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上述课题方案按照国际标准设计,历经2年多时间,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多中心的循证医学方式进行临床试验。“大样本人群多,数据更具可靠性。这可以得到学界更广泛认可。”杨叔禹指出,在这次新冠肺炎防冶工作中,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临床有效性被进一步证实。但中医药在传承、发展及在更大领域的认可上,我们还有相当多的工作。“中药与西药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复方的协同作用,成分复杂。如一味黄芪约有数十个化学成分,一张中药处方往往由多味、十几味或几十味药组成。研究的难度可以想见。中药复方的开发与深入研究需要巨大投入。”杨叔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课题设计,既要充分体现中药特点,同时要结合国际化的标准和循证医学方法,努力让中医药的优势和疗效以确凿证据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同时也希望未来成功后将经验复制到其他中医药产品上。国家级科研课题“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和老龄化进程加速,糖尿病患病率正呈现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又一深重危害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日,在一次以“中西协同传承发扬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行动”的行业会议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桑滨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糖尿病控制情况不容乐观。根据此前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的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最新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2.8%。糖尿病患者总数约为1.298亿(男性为7040万,女性为5940万);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另据中新网援引数据,从患病特点看,中国已诊断糖尿病患病率为6.0%,新诊断糖尿病患病率为6.8%,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升高而升高。糖尿病知晓率为43.3%,治疗率为49.0%,控制率为49.4%。中国每年有约83.4万人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各类并发症。其中,在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者中,糖网患病率为24.7%~37.5%,按此估算,糖网患者已超过3000万,但对于这种致残率高、不可逆的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防治的临床药物。杨叔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糖尿病前期的人数较多,这是中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一个“痛点”,这个人群血糖高、超出正常的范围,但又没有到糖尿病的标准,是一种处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高血糖状态,他们也被称作糖尿病“预备役”,后续有1/3的人群可能转化为糖尿病。“如果能够对糖尿病前期的这类人进行干预,才能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降下来。但目前这个领域的药物比较少,所以我们要进行研究,同时也积极探索在糖尿病并发症领域的研究。”杨叔禹指出,现在医学界正在寻求好的办法。杨叔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在上述课题立项前,经过大量的调研及了解,而且此前糖宁通络胶囊也做过机理研究,有相关理论支持,同时在此课题中,也会做部分机理研究。贵州百灵曾于2015年1月同香港大学签订《合作研究合同》,公司委托香港大学研究开发“糖宁通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作用机理的研究”项目,相关结果表明,糖宁通络在临床前的动物模型和糖尿病患者身上表现出显著的降糖作用,并在减肥和减轻糖尿病耐药性上效果明显。同时,研究找到了糖宁通络的分子靶点SBP2。2020年8月27日,贵州百灵发布公告称,收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关于《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观察糖宁通络胶囊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临床试验总结报告》,试验结果证实糖宁通络胶囊安全、有效,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次要终点中糖宁通络胶囊治疗12周C肽曲线下面积增加,提示对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有一定作用,且安全性、耐受性良好,无与药物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与此前多项动物试验成果相互印证。国际接轨在上述基础上,此次项目是为开展糖宁通络对糖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和探索糖宁通络对糖尿病超早期危险因素的预防机制的研究。与此同时,该课题也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复(国中医药科技函〔2021〕18 号),正式成为国家级科研课题,这也意味着国家对此科研项目及中医药研究发展的重视。杨叔禹坦言,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发病机理研究、治疗效果等都是有目共睹的,胰岛素的发明挽救了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能够快速降低血糖,尤其是一型糖尿病患者,但中医药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中国在2000多年之前,就认识了糖尿病这种疾病,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被称作消渴病,对糖尿病的症状描述也很清晰及准确,在古代医学中也有大量关于消渴病治疗的记载。中成药在糖尿病治疗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杨叔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说。不过,相较于西医,虽然中医药逐渐受到世界认可,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障碍,如研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循证医学证据、成分标准化测定、质量追溯等方面依然需要持续的创新与发展。“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中西医各有优势。但中医药,成分非常复杂,一味中药可能就有多种化学成分,有的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不符合国际标准,这也对中医药的传承及推广,尤其是国际认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杨叔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说。为此,在上述课题设置中,杨叔禹等设计了与国际接轨的标准。据了解,此次课题设计筹备了近2年,杨叔禹教授为课题负责人,临床研究方案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小英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倪青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银海眼科医院段俊国教授等十余位糖尿病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参与。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多中心的循证医学方式对临床试验进行设计。杨叔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多中心临床试验是临床研究的经典方法,由多位研究者按同一临床试验方案在不同地点和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相比单中心临床试验数据更科学更客观更公正,这也使得相关数据可以得到更好地验证。实际上,近年来,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人用历史及临床价值逐步被纳入中医药评价论述重点。继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后,2020年12月25日国家药监局也针对性的出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三结合”方向,即:中医理论+人用历史+临床疗效。对药物临床试验已有数据或高质量中药人用经验证据显示疗效并能预测其临床价值的,将予以审批支持。从新药研发角度来看,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直接积累大量客观临床数据(人用历史),可进一步完善糖宁通络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真实世界疗效的临床循证研究,也可为后续中药新药申报、审批等流程奠定坚实基础。在杨叔禹看来,将临床设计与国际标准接轨,将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得到国际更多的认可。从实践中看,符合循证医学的现代中药可以走得更远。如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调脂中药血脂康,疗效确切、安全性也得到验证,经过大规模15000多人多年的随访,有大量循证医学的中药产品,也得到了国家心脏病学会等指南的一线用药推荐。此外也得到了跨国药企的认可,2019年初,阿斯利康与绿叶制药签署协议,正式获得中成药血脂康胶囊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推广权,开启了大型跨国药企切入中成药的先例。同年3月,阿斯利康与绿叶制药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备忘录,宣布达成关于建立中成药血脂康胶囊在中国以外市场的战略合作意向,加速推动血脂康的国际化进程。

俗谛

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当代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在京成立

7月15日,首届基层中医药发展研究论坛暨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当代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会上,由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家骥主持开幕式,由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张媛宣读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成立的相关决定。审议通过了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常务委员及委员候选人提名,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选举150名委员组成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选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原司长陈士奎为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岳茂兴、王家骥、邹宇华、谢平、袁宏伟、张保荣、张丹霞、李奇林、张升超、郑艳玲、王淑丽11人为副主任委员。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元哲颖等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和委员颁发任职证书。大会现场陈士奎表示,将充分利用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这个平台,密切关注我国中医药事业尤其是我国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立足当下、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切实助力和提升基层中医药工作的重大举措。将组织专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探索适合基层中医药人才发展的培养模式,实施针对性培训、网络培训、实地指导等方式,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作出贡献。本次大会邀请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岳茂兴、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家骥、广西农村卫生协会会长谢平等就“中西医结合研究发展”“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模式下社区慢病健康管理实施策略”“审时度势,扎实农村中医药工作”等主题和与会代表进行了交流与分享。陈士奎表示,中医药是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瑰宝,是中国人民长期劳动、生活实践和与疾病斗争中创造的医学科学,在人类历史发展漫长的岁月中,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整个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人类健康仍然面临着诸多尚未彻底攻克的重大疾病的挑战,中医药不仅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有显著的疗效,而且在重大疑难疾病和新发传染病的防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将充分发挥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资源优势,架构起医药企业-专家-基层机构之间的桥梁,促进产-学-研-用四位一体,共同发展,努力创建中医药领域全新模式的中医药科研协作中心,推动基层中医药发展。(张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