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上,又传来新的进展。4月22日,第一财经记者从广州疫情防控通气发布会上获悉,近期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大了对本土抗疫新冠中药研究力度,与广药集团合作对旗下10个企业的16个已上市中成药系统开展了抗新型冠状病毒和普通冠状病毒229E的体外药效筛选,初步发现了白云山复方板蓝根颗粒、小柴胡颗粒、克感利咽口服液、清热化湿口服液、口炎清颗粒等中成药显示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药效。上述药物体外实验有效,仅仅是在实验室体外细胞显示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在体内对治疗新冠同样有效。这些药物距离临床效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要经过临床前的动物实验、之后再到人体的临床研究等严谨的科学研究路径。然而,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缓和,患者数量大大减少的背景下,类似上述中医药的抗疫临床研究如何继续开展?钟南山院士团队成员、广州呼吸所研究院院长助理杨子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临床试验受试者不足,确实会给中医药接下来的抗疫临床研究造成很大制约。而为了解决这样的困境,该团队目前有两个初步的想法,一是先建立动物模型,在动物模型上先进行验证;二是积极连线国外,争取让国外的患者参与到临床研究中来。“中医药在动物模型上的验证,国际上还未有人涉足。国外的疫情还在继续,现在有些国家有意要加入我们的研究中,但前提是我们的基础研究需要做得更加深入,让他们相信我们的药物是安全的,我们现在研究的这些中成药都是已上市的药物,而动物模型上的验证可以更增加数据的安全性。”杨子峰说。无论是新冠药物还是疫苗研发,要找到合适的动物模型,其实难度不小,之前就有药企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找不到合适的动物模型。而一个合适的新冠病毒动物感染模型必须在感染后至少出现肺炎症状,可以很好地模拟人类的新冠病理变化。杨子峰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他们在争取5月后能启动一批针对中药的新冠动物模型实验,依托的是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赵金存教授研究团队构建的小鼠动物模型。今年2月份,赵金存研究团队对外宣布称,其联合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国家生物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P3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成功建立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小鼠动物模型。经验证,新型冠状病毒可在小鼠肺内高滴度复制,小鼠出现相应的肺炎临床和病理表现。回顾中国在抗击疫情中,虽然中医药参与救治是亮点,但外界围绕中医药的疗效问题,分歧仍难以消弭。4月14日下午举办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曾表示,鉴于“三药三方”特别是“三药”在此次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良好证据,国家药监局已经批准将治疗新冠肺炎纳入到“三药”的新的适应症当中。“三药”即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不过,三药获得新增新冠肺炎适应症,也一度引发过争议,有人就质疑这些中药的临床疗效数据是否足够充分等,也有认为质疑安全性是否有保障,因为部分药物涉及到是中药注射剂。“上述的‘三药三方’在临床上已得到应用,这次疫情中也进行了比较规范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最后疗效得以证明,如连花清瘟颗粒就经过全国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且整个临床研究设计得相当严格,而并不是随随便便得出的研究结论。另外,关于药物的安全性以及疗效如何平衡问题,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无药可用这样的特殊时期,或应该考虑的是救命第一。”杨子峰说。在杨子峰看来,全球新冠疫情还在发展,在面对无特效药情况,中医药行业应该把握住发展机遇,同时,也要重视中医药的基础研究储备。杨子峰表示,无论是新型冠状病毒还是过去的SARS、禽流感等新突发呼吸道病毒,与中医温病理论体系都是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的,如“伏邪”和“内外合邪”等病因病机理论。从现代医学角度,当新型冠状病毒流感等新发呼吸道传染病侵袭,引动内伏邪气,诱发细菌共感染,炎症因子风暴,内外合邪,病情急剧加重,因此“内外合邪”也是呼吸道传染病重症的重要病因病机。“基于这样的中医临床认识,我们重点实验室长期以来坚持从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两个角度,同时观察临床广泛应用的‘热解毒’中药多个活性分子多靶点发挥‘内外邪兼治(即抗病毒抗炎兼治)’的药效与机制,这有别于西药单一靶向病毒的思维,使得更为全面的评价中药综合干预病毒感染的特点。同时结合现代循证方法,基础-临床螺旋转化,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开展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研究。”杨子峰说。
图片由李雪提供。记者 郭静 通讯员 李雪 刘少南12月9日上午,广东省中医院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共建的中澳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召开中医临床研究优先主题工作组第一次会议,邀请卫生健康领域国际知名的八位专家成立临床研究专家工作组,讨论确定中医临床试验科学遴选优先研究主题的原则与标准。如何让“老中医”的经验成为规律、怎样印证中医古籍的学说指导临床实践?为中医寻找现代证据,尤其是为古中医经典和中医名方、验方找循证医学证据,就成了现代中医工作者的重点工作之一。建立系统的中医临床研究优先主题科学筛选标准“中医药是一个很广泛的领域,在临床研究方面我们希望选择一些有国际意义、有显著临床意义进行评价。”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健康与生物科学学院院长薛长利教授解释,临床研究专家工作组将在公共卫生、生物学统计和临床医学等方面作出建议,使下一步中医药循证医学工作更为集中。“通过对现有中医药证据的掌握,转化为临床实践,再形成新的科研问题,产生新的证据,这就是工作组目前的工作。”薛长利教授表示,工作组将在2021年底前建立系统的中医临床研究优先主题科学筛选标准,或将优先考虑常见病、西医疗法较为缺乏的疾病和中医药干预措施较为成熟的疾病。中、澳专家们都为中医经典找到了不少的现代医学证据记者现场采访时了解到,广东省中医院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已有11年合作历程,前期对29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药证据进行了系统、严格的梳理、评价和推荐,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出版了18部中英文系列循证中医专著,预计在2020年底前29部可以全部完成出版工作。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教授表示,这29种疾病的整体证据来源于古代学说、现代教科书和指南、实验室药理学研究等多方面,通过省中医院探索的技术方法构建系统的循证医学方法,形成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广泛使用,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比如在中医皮肤科擅长的银屑病、在发病率日益升高的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等领域,中、澳专家们都为中医经典找到了不少的现代医学证据,并为今后开展类似的研究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相信中澳中心在双方的不懈努力、国际知名专家的指导下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和辉煌的成绩”。卢传坚教授如是说。邀请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专家、学者前加盟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深化对中医药宝库的研究,此次还特地邀请了欧美、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专家、学者前来加盟。专家组成员包括:加拿大补充替代医学研究跨学科协作网主席Heather Boon教授、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Harry Fong教授、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实践学院行政副院长Vivian Lin教授、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唐金陵教授、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公卫学院Gaetano Marrone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拥军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流行病学中心主任Sanjoy Paul教授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Frank Thien教授。此外,中澳中心双方的管理委员会领导及研究团队骨干成员也出席了本次会议。
一根针,一把药他们大医精诚造福百姓普惠众生勤修炼,采众长他们学贯中西赋予传统中医药新的活力祛病痛,暖人心他们德艺双馨给予患者慰藉和力量……日前湖北省中医院评选出2020年度最美名家5名最美名医10名始建于1868年的湖北省中医院前身是英国传教士杨格非博士创办的仁济医院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湖北省中医院暨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是全国唯一一所“四位一体”发展的省级三级甲等中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示范中医院经过几代中医人的辛勤耕耘、薪火相传,医院始终致力于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精髓,在全国率先开展“治未病”、“体质辨识”、“冬病夏治”、“膏方节”等中医特色服务。医院名家荟萃,拥有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1名、湖北中医大师6名、湖北中医名师11名、湖北医学领军人才3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25名,拥有名医总数位居全国中医院前列。这次评选出来的最美名家、最美名医,涵盖多个学科、专科,均在各自领域有独到的诊疗经验,均是医德医风的楷模。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些名至实归的中医大咖。最 美 名 家精研伤寒五十载一本本大部头的中医古籍被他视若至宝遇到疑难杂症,白天观察患者症状晚上在灯下查阅中医文献,往往手到病除精研伤寒五十余载,善于治疗急重症年逾八旬,梅国强大师依然保持着白天看病、带教,晚上读书、研究病案的习惯。去年抗疫期间,他不顾耄耋之年,经常与湖北省中医院巴元明教授沟通、交流新冠肺炎的中医药防治,指导医院研制“肺炎1号”、“强力肺炎1号”,鼎力支持疫情防控。梅国强教授出生于黄陂中医世家,长期从事《伤寒论》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早期跟随湖北伤寒名家洪子云教授,用中医药治疗“流脑”、急性“菌痢”、肠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很多人说伤寒就是感冒发烧,梅国强形象地解释说,感冒发烧只是伤寒论里一颗“小芝麻”,中医的“伤寒”是中医理论的一个基本诊疗方法,发展到今天,已广泛应用到多个学科,比如心血管、胃病、肌肉疼痛、小儿科,甚至妇科等,而他将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发扬光大,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广纳众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诊疗体系,成为精通多个领域的中医杂家。梅大师多年来,潜心研究经方,临证善用六经辨证,结合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活用经方、兼用时方,以辨治心血管、消化系统及妇、儿各科常见病及疑难病。他常说,“看病开药都要凭良心,我这一辈子要对得起我的病人。”滑动灰块显示文字圣手慈心必躬亲耄耋之年,仍活跃在门诊事必躬亲望闻问切面面俱到鹤发银丝还在帮助无数家庭创造希望50多年如一日以精湛医术治疗妇科不孕不育等疑难疾病因医德崇高而被病患誉为“送子观音”姜惠中是医生“西学中”的典范,作为“十二五”名老中医传承研究项目专家,入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使姜教授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以传承、发扬和创新。姜惠中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50余年,在妇产科经、带、胎、产疑难杂病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证经验和独特的见解。姜教授及其团队在月经不调、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复发性流产、宫颈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IVF术(试管婴儿技术)前调理、IVF术后安胎等疾病诊疗中,以中医的整体观辩病辨证,同时结合女性的生殖生理特点,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复杂,临床发病率高,姜教授自创“补肾化痰祛瘀”大法,运用中药内服、针刺等,疗效显著,对于多囊IVF失败的患者,姜教授结合多学科联合诊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排卵率、妊娠率、活产率。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姜教授按病因对症治疗,若母病致滑胎者,积极治疗母病,若子病致滑胎者,调经后再种子。对于多次IVF失败的患者,姜教授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辨证论治,针对IVF术前和IVF术后不同的生理特点,分析失败因素分型施治。对于月经不调、卵巢功能低下的治疗,姜惠中教授提出“肾虚为本,瘀滞胞宫为标”,用中药辨证施治以调整月经周期。宫颈炎性疾病、宫颈HPV感染等带下病,姜教授提出此类疾病主要病因病机特点是“湿热毒邪侵淫”,自创宫炎康泡腾片局部治疗,疗效显著,宫颈HPV感染患者经规律治疗后,转阴者达90%。滑动灰块显示文字调和脾胃强本源她的病人很多多数都是口口相传介绍而来她每天都很忙碌,疫情期间在互联网医院坚持每周4个工作日以上的线上门诊恢复常态医疗后坚持每周2次专家门诊每次门诊都要接诊近百名患者甘爱萍教授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老年病,对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症性肠病、慢性腹泻、顽固性便秘、口腔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老年人身患多系统疾病及老年疑难杂病的调理疗效突出。秉承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甘教授在治疗消化疾病中以补益脾胃为本,运用调气法,自制复方中药“食管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运用治肝安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以疏肝气、益脾气、和胃气为治疗法则,有效改善患者焦虑的同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治疗慢性肠胃疾病时,甘教授主张和谐脏腑、补泻并施,并首创肠道中药灌注治疗肠道黑病变、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结肠无力,疏通肠胃。针对亚健康人群,甘教授协调阴阳为中心,以调补后天之本脾胃为主,以“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研制出甘式养生膏1号、2号,健脾胃、滋肝肾、养五脏、补气血,对亚健康人群进行干预。运用中药药膳食疗,以传统方法,针对四季的时令变化,对亚健康人群进行气血阴阳平衡的膳食搭配,促进健康十分有益。滑动灰块显示文字创新疗法克顽疾在专业领域他用四十余载光阴钻研所学誉满杏林在患者眼中他是妙手悬壶药到病除的“皮肤圣手”你看到的,是他精于临床门诊量日以百计,视患如亲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而你看不到的则是他曾不畏酷暑上山采药以身试药说起中医治皮肤病,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正是“皮肤圣手”皮先明教授,他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痤疮、银屑病、荨麻疹、过敏性紫癜、扁平疣、生殖器疱疹等等皮肤病,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皮肤溃疡、婴儿湿疹等疾病有独特疗效。他创新发展了中医皮肤病外治法体系,认为痤疮的发病主要是素体阳热偏盛,以其独创自血穴位注射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开创了冬病夏治防治冻疮、鳞屑包埋治疗银屑病、穴位埋线及拔罐治疗荨麻疹等;对多发性寻常疣、跖疣激光治疗后加穴位注射,生殖疱疹局封后作刺络治疗、甲癣封包治疗均有良好疗效,有效降低了复发率,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开辟了新前景;研制出抗炎酊、粉刺净、癣净、湿疹泥膏、红地粉等多种简便灵验的中药制剂,填补了皮肤病外治法的多项空白。此外,“改良刺络疗法”是他和团队开展多年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痛、玟瑰痤疮、生殖器疱疹、神经性皮炎等难治性皮肤病有满意疗效。滑动灰块显示文字针药并治疑难病坚守“悬壶济世”传承中医绝学用小小银针祛病痛用高超手法铸口碑开辟了当代中国针药并用的先河创新性地提出“补肾祛瘀”治疗大法医者仁心对患者满腔热情门诊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深受广大病友的爱戴和好评今年72岁的李家康,出生于中医世家,父亲是我国知名中医伤寒病泰斗李培生,从小受家学影响及中医理论熏陶;他精读中医书籍,研读本草,精专针灸。从事针灸临床40余年,针药并用、内外夹攻、标本兼治是李家康的绝活,对各种中老年疾病治疗提出“补肾祛瘀”大法,开发补肾舒筋膏、补肾壮腰膏等多种院内制剂。“我几乎不用电针,都是用手法操作。”作为顶尖针灸高手,李家康一贯重视针刺手法的运用,能灵活运用烧山火、透天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子午捣臼等近80种针刺手法。在继承祖国传统医学理论基础上,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对中医的疑难杂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治中风重在协调阴阳”,“治萎从痰”,“治瘫从瘀”的治疗原则。对于颈椎病、腰椎病、颈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肩周炎、三叉神经痛、面瘫、脊髓炎、类风湿、风湿病、各种关节炎、胃下垂、胃肠病、肝胆疾患、哮喘、咳血、头痛、脑瘫等病症均有较深的研究和独到见解。滑动灰块显示文字最 美 名 医把所有的心血和热忱专注肾病研究和治疗为无数肾病患者打开希望之门湖北省第二届医学领军人才,全国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湖北中医名师。作为肾病科主任,带领学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华中地区中医肾病区域诊疗中心。从医30余年,提出表虚不固、肾先受邪导致IgA肾病发病的病机观点,建立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的中医理论模型,总结难治性肾病病机演变规律,研制肾元颗粒、防己黄芪颗粒、维肾膏等医院制剂,取得良好疗效。尤其擅长诊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肾衰竭及复杂性尿路感染。滑动灰块显示文字曾经不惧风险拄着双拐冲锋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如今昂首挺胸走在感染性肝病诊疗的最前端全国抗疫先进个人、肝病二科科主任。去年抗疫期间,陆定波不慎双腿受伤,她着双拐深入发热门诊、组建肺三科,历时56天未曾离开过医院。她带领由多个科室组成的肺三科团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和中医药防治方案的实施与完善,充分运用中医药特色,针对患者不同期表现,对症处理,使患者得到康复。肺三科实现了病区普通型患者零重型化和零死亡率、团队成员零感染的三个“零”。滑动灰块显示文字“西医接轨并跑,中医特色领先”从微创到无创当好中医骨伤传承人为众多病患解除病痛作为骨伤诊疗中心主任,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他率领学科打造了“微创治疗颈肩腰腿痛”、“微创治疗膝骨关节病”、“微创治疗创伤四肢骨折”三个微创品牌;创立了“李氏武当伤科流派”和“筋伤正骨学科”两大品牌。在脊柱肿瘤、关节置换、组织修复重建、断肢再植等领域颇有建树。从医35年,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弃杖膏、消淤止痛膏、伤科熏洗汤、金黄膏、舒筋、活血糖浆、强骨通痹胶囊等特色制剂,广泛应用于跌打损伤、颈肩腰腿痛、滑膜炎等疾病,传承了中医伤科诊疗技术简、便、验、廉的特点。滑动灰块显示文字望闻问切银针是她击败病魔的武器传承国粹她将中药和针灸相结合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湖北省第二届医学领军人才、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作为针灸科学科主任,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针灸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带领科室连续三年被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评为“最佳研究型专科”。从医30余年,传播中医文化,她行走亚非欧美四大洲13国推广国粹针灸。首创“阴阳调理灸”,擅长针药并用治疗面瘫、颈肩腰腿痛、胃肠功能紊乱、焦虑、更年期综合征、痛经、月经不调等,尤其在针灸减肥、美容、亚健康状态的调理等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滑动灰块显示文字工作中不怕脏不怕累凭借深厚中医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手术技巧为无数肛肠病痛患者解除了后“股”之忧长期利用休息时间前往基层医院和社区进行科普宣教、义诊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中医肛肠名专家,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外科、肛肠科临床30年,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顽固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放射性肠炎、肠易激综合症、肛门瘙痒症等;专长于运用微创手术与无痛技巧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脱肛、“外紧内松”型出口梗阻型便秘;尤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脓肿、复杂性肛瘘、肛门直肠狭窄、肛门失禁、藏毛窦、坏死性筋膜炎、慢性溃疡及糖尿病足等颇有研究;对缓解术后伤口疼痛、愈合缓慢、预防瘢痕形成有独到的经验。滑动灰块显示文字怀一颗笃诚的丹心用医者的专注发掘与整理出失传推拿绝技有一双回春的妙手让“人民英雄”张定宇从“行走不稳”到“可以踩自行车”更让无数病患冬去春来作为推拿科/康复医学科学科主任,他躬耕临床一线三十余载,精医厚德,博古创新;打造国家级、省级双重点专科,创立“太极推拿”流派,享誉荆楚。擅长用传统医学的推拿、针灸、中药等方法、古代“八把半锁”疗法及现代康复医学之法、微创疗法,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疾病和疼痛疾病;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脑瘫、小儿腹泻、小儿疳疾、小儿遗尿、小儿肌性斜颈等小儿疾病;并在治疗中风后遗症、萎证、面瘫、痛经、近视等疾病方面有独到之处。滑动灰块显示文字与患者呼吸与共用仁心仁术为患者撑起一片自由呼吸的天空作为肺病科学科主任,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冲锋在前,参与制定湖北省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湖北省政府“抗疫一线人才”专项津贴表彰。从医3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及急危重症。坚持临床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滑动灰块显示文字发挥中医特色疗法疗效显著造福耳鼻喉患者让他们清新呼吸感知天籁,用美妙嗓音歌咏生活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耳鼻喉科学科主任,擅长运用咽部刺营法、烙治法、特色膏方、冬病夏治“三伏贴”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喉疾病、声带白斑等;尤其对儿童、成人分泌性中耳炎、变应性鼻炎、喉源性咳嗽的治疗认识独到,疗效明显;对于耳鸣、耳聋、耳眩晕等内耳神经系统疾病运用中医药疗法积累了成熟的临床经验。对鼻内窥镜手术、低温等离子微创手术、声带显微手术等经验丰富。针对慢性咽炎,采用咽部刺营、穴位注射、特色院内制剂的系统治疗,起到良好临床治疗效果。滑动灰块显示文字以己之术医人之心身着白衣不负“生命”信任重托现任湖北省中西结合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1997年1月-2000年1月师承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程丽芳教授,2018年师承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口腔溃疡、口臭、食管炎、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胆囊炎、胰腺炎、顽固性腹泻与便秘、肠道菌群失调,熟练运用消化内镜诊治胃肠息肉、早癌及消化道出血等。滑动灰块显示文字一双现代医学检验的“火眼金睛”在最广阔的世界把最微小的目标探寻寻找病原,辨识疾病为临床提供精准诊断作为检验科学科主任,积极进取,实行ISO 15189科学化管理。她带领科室2016年获评湖北省检验医学专业重点专科,2018年成为湖北省中医药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20年光谷院区通过ISO 15189认可扩项复评审。疫情期间,她带领科室团队在抗击新冠、复工、复产、复学、大会战、驰援北京等疫情防控各项重点工作中业务能力过硬,贡献突出。滑动灰块显示文字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晏雯通讯员 胡梦视 觉 彭影
今年7月18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入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基地”),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由临床研究一体化平台构建及重点病种中风病中医康复研究两部分组成,以实现不断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医院由临床型向创新型方向发展的目标。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承担了重要的临床教学任务,是适合中医专业学生的中医临床实践基地。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基地的建立将惠及在医院实习的每一名学生,每年可以为600余名学生提供更优质实习机会。”中风病中医康复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康复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优势学科,医院将开展中风病从急性期到后期社区康复等全方位的临床及科研能力提升建设工作,并将持续开展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杜肯大学、美国瑞顿大学等国内及国际知名学府联合培养康复临床人才的项目,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不断提高中风病中医康复的师资层次。”李灿东说,学校每年进入临床实习的康复专业本科生及规培研究生大约有100人,包括在基地实习的学生,以及医院科研联盟单位的实习生。“基地强化中医临床能力提升和学术经验的总结,突出中医思维在疾病诊断、预防治疗中的主导作用,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中医思维训练、疑难病例讨论、中医技能培训,学习老中医经验。此外,医院也将大力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平台建设,开展中医临床研究,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可通过参与临床研究项目,学习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加强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的整理和传承研究。”李灿东说。为中医学校学生建立中医实践教学基地“目前,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整个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学生毕业后的规培都沿用现代西医的模式。这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达到统一的教学标准,但也必然造成所有学生一刀切、齐步走的局面。”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告诉记者。《中医药法》第四章第三十四条提出:“中医药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评价及学术水平评价标准等,应当体现中医药学科特色”,但目前中医高等教育主要参照西医的课程范式,侧重现代医学理论和还原思维模式的训练,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医学术的传承,临床中医师普遍存在着整体观念淡化、中医思维能力弱化,个性化特点不突出。《中医药法》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举办规模适宜的中医医疗机构”,但在部分地区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这不仅导致中医临床实践基地的减少,也造成中医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导致中医服务能力下降。目前,中医医院一般采取的是中西医两套临床诊疗方法,特别是住院部实际基本上是以西医为主体,也按西医分科,所以学生们去了实习以后,真正中医的东西很难学得到。“看看我们大部分中医医院的服务内容和模式,就可以感受到我们现在临床大夫大部分都还是中西并用,或者西医思维为主导的一种临床的服务模式。”李灿东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那么现在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规培要按照科室群轮转,这样的结果实际上学生学到更多的是西医和西医的思维,中医思维就比较欠缺;另外有一些真正的名中医、国医大师,他们很多临床工作都是在门诊,但是,按照我们现在的评价体系,一般的门诊部很难成为中医药大学的实践教学基地,这就导致学生的中医思维培养和中医临床能力培养会受到一定限制。所以,要改变中医实践基地的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发挥中医药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在谈到福建中医药大学就业好的专业有哪些时,李灿东告诉记者,“护理学、康复医学、影像技术的就业形势比较好,社会对这方面人才需求量很大是一个原因。但是作为一所中医院校,最受学生欢迎和社会期待最高的是中医学和针灸学专业,这两个专业招生分数虽然不是特别高,但是学生入学以后,大多认为这是最有吸引力的专业。”什么是中医的特色优势?李灿东告诉记者,中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中医的一些切实简单有效的特殊疗法,这些“招”和“术”通过简单的培训,在基层医院或者家庭都可以利用起来,它的普及能发挥很好的效果,惠及广大百姓;第二个层次是“法”,即掌握了中医理论,应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去指导针灸、中药或其他方法治病;第三个层次是“道”,是站在更高的高度去看待健康与疾病、看待人和自然关系。“希望大家不要简单地认为,拔火罐、草皮树根啊就是中医的全部,或者因为其方便简单而否定它的科学价值。不同层次的人才对中医的掌握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培养人才也要适应不同层次的需求”。
12月18日,围绕“中医药循证研究二十年——新时代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这一主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临床研究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全国中西医临床研究联盟成立壹周年纪念学术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医药学与循证医学融合发展,推进了循证中医药学科的形成。二十年循证中医药研究与实践历程极大促进了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了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主会场王永炎、陈可冀、钟南山、刘昌孝、骆清铭、李校堃等两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周杰,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会长吴刚,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新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惠鲁生等出席了本次会议。大会开幕式由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临床研究分会会长商洪才主持。商洪才研究员主持会议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设立北京和香港、成都、重庆、南昌、兰州、广州等地七个会场,汇聚了国内外中医药循证研究与实践领域的著名专家,从临床研究方法、智能循证评价、临床实践指南、真实世界研究、中药独特品种、中药监管科学、中医优势病种多个方面展开研讨。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钟南山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分别为大会致辞。在过去二十年,中医药吸收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对循证医学进行系统推广,从缺少中医药验证性证据,发展到积累起多样的中医药循证研究方法和证据资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医药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疗效优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是每个中医人的历史使命。在中医药领域推进基于循证的科学决策,有利于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发掘伟大的中医药宝库,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新时代的中医药循证研究,需要吸纳更多的新方法与新技术,尤其要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基于此,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临床研究分会组织编写了《循证中医药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和《智能中医》两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现场还进行了新书发行签约仪式。随后,举行了全国中西医临床研究联盟成立周年纪念仪式,近30家联盟单位代表上台领取了联盟成员证书。商洪才对2020年临床研究分会的工作进行了汇报。过去的一年,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中西医联合攻坚克难,成果颇丰。临床研究分会的学术成果问鼎顶级杂志,所创建的中医药循证研究“四证”方法学体系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促进临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中西医临床研究与实践的创新与转化,不断提升中西医临床研究能力和实践水平。大会的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昌孝,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创建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幼平,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国区前高级编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照日格图,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分别围绕循证中医药和智能中医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中医中药学科主任王昌恩主持。同时,为感谢李幼平教授、刘昌孝院士在循证中医药领域所做的卓越贡献,王昌恩教授代表大会为二位颁发了循证中医药终身成就奖。本次会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办公室指导,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临床研究分会主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循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兰州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承办。责任编辑: 冯文雅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黄涛 通讯员 胡梦)一根针,一把药,他们大医精诚造福百姓普惠众生;勤修炼,采众长,他们学贯中西赋予传统中医药新的活力;祛病痛,暖人心,他们德艺双馨给予患者慰藉和力量……日前湖北省中医院评选出2020年度最美名家5名,最美名医10名。始建于1868年的湖北省中医院,前身是英国传教士杨格非博士创办的仁济医院,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湖北省中医院暨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是全国唯一一所“四位一体”发展的省级三级甲等中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示范中医院。经过几代中医人的辛勤耕耘、薪火相传,医院始终致力于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精髓,在全国率先开展“治未病”、“体质辨识”、“冬病夏治”、“膏方节”等中医特色服务。医院名家荟萃,拥有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1名、湖北中医大师6名、湖北中医名师11名、湖北医学领军人才3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25名,拥有名医总数位居全国中医院前列。这次评选出来的最美名家、最美名医,涵盖多个学科、专科,均在各自领域有独到的诊疗经验,均是医德医风的楷模。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些名至实归的中医大咖。最美名家精研伤寒五十载年逾八旬,梅国强大师依然保持着白天看病、带教,晚上读书、研究病案的习惯。去年抗疫期间,他不顾耄耋之年,经常与湖北省中医院巴元明教授沟通、交流新冠肺炎的中医药防治,指导医院研制“肺炎1号”、“强力肺炎1号”,鼎力支持疫情防控。梅国强教授出生于黄陂中医世家,长期从事《伤寒论》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早期跟随湖北伤寒名家洪子云教授,用中医药治疗“流脑”、急性“菌痢”、肠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很多人说伤寒就是感冒发烧,梅国强形象地解释说,感冒发烧只是伤寒论里一颗“小芝麻”。中医的“伤寒”是中医理论的一个基本诊疗方法,发展到今天,已广泛应用到多个学科,比如心血管、胃病、肌肉疼痛、小儿科,甚至妇科等。而他将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发扬光大,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广纳众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诊疗体系,成为精通多个领域的中医杂家。圣手慈心必躬亲姜惠中是医生“西学中”的典范,作为“十二五”名老中医传承研究项目专家,入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使姜教授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以传承、发扬和创新。姜惠中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50余年,在妇产科经、带、胎、产疑难杂病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证经验和独特的见解。姜教授及其团队在月经不调、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复发性流产、宫颈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IVF术(试管婴儿技术)前调理、IVF术后安胎等疾病诊疗中,以中医的整体观辩病辨证,同时结合女性的生殖生理特点,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调和脾胃强本源甘爱萍教授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老年病,对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症性肠病、慢性腹泻、顽固性便秘、口腔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老年人身患多系统疾病及老年疑难杂病的调理疗效突出。创新疗法克顽疾说起中医治皮肤病,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正是“皮肤圣手”皮先明教授,他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痤疮、银屑病、荨麻疹、过敏性紫癜、扁平疣、生殖器疱疹等等皮肤病,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皮肤溃疡、婴儿湿疹等疾病有独特疗效。他创新发展了中医皮肤病外治法体系,认为痤疮的发病主要是素体阳热偏盛,以其独创自血穴位注射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开创了冬病夏治防治冻疮、鳞屑包埋治疗银屑病、穴位埋线及拔罐治疗荨麻疹等;对多发性寻常疣、跖疣激光治疗后加穴位注射,生殖疱疹局封后作刺络治疗、甲癣封包治疗均有良好疗效,有效降低了复发率,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开辟了新前景;研制出抗炎酊、粉刺净、癣净、湿疹泥膏、红地粉等多种简便灵验的中药制剂,填补了皮肤病外治法的多项空白。此外,“改良刺络疗法”是他和团队开展多年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痛、玟瑰痤疮、生殖器疱疹、神经性皮炎等难治性皮肤病有满意疗效。针药并治疑难病今年72岁的李家康,出生于中医世家,父亲是我国知名中医伤寒病泰斗李培生,从小受家学影响及中医理论熏陶;他精读中医书籍,研读本草,精专针灸。从事针灸临床40余年,针药并用、内外夹攻、标本兼治是李家康的绝活,对各种中老年疾病治疗提出“补肾祛瘀”大法,开发补肾舒筋膏、补肾壮腰膏等多种院内制剂。“我几乎不用电针,都是用手法操作。”作为顶尖针灸高手,李家康一贯重视针刺手法的运用,能灵活运用烧山火、透天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子午捣臼等近80种针刺手法。在继承祖国传统医学理论基础上,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对中医的疑难杂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治中风重在协调阴阳”,“治萎从痰”,“治瘫从瘀”的治疗原则。对于颈椎病、腰椎病、颈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肩周炎、三叉神经痛、面瘫、脊髓炎、类风湿、风湿病、各种关节炎、胃下垂、胃肠病、肝胆疾患、哮喘、咳血、头痛、脑瘫等病症均有较深的研究和独到见解。最美名医守护患者“肾”命线把所有的心血和热忱,专注肾病研究和治疗,为无数肾病患者打开希望之门。湖北省第二届医学领军人才,全国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湖北中医名师。作为肾病科主任,带领学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华中地区中医肾病区域诊疗中心。从医30余年,提出表虚不固、肾先受邪导致IgA肾病发病的病机观点,建立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的中医理论模型,总结难治性肾病病机演变规律,研制肾元颗粒、防己黄芪颗粒、维肾膏等医院制剂,取得良好疗效。尤其擅长诊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肾衰竭及复杂性尿路感染。冲锋在前守一线曾经不惧风险,拄着双拐冲锋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如今昂首挺胸,走在感染性肝病诊疗的最前端。全国抗疫先进个人、肝病二科科主任。去年抗疫期间,陆定波不慎双腿受伤,她着双拐深入发热门诊、组建肺三科,历时56天未曾离开过医院。她带领由多个科室组成的肺三科团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和中医药防治方案的实施与完善,充分运用中医药特色,针对患者不同期表现,对症处理,使患者得到康复。肺三科实现了病区普通型患者零重型化和零死亡率、团队成员零感染的三个“零”。造福广大骨伤患者“西医接轨并跑,中医特色领先”,从微创到无创,当好中医骨伤传承人,为众多病患解除病痛。作为骨伤诊疗中心主任,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他率领学科打造了“微创治疗颈肩腰腿痛”、“微创治疗膝骨关节病”、“微创治疗创伤四肢骨折”三个微创品牌;创立了“李氏武当伤科流派”和“筋伤正骨学科”两大品牌。在脊柱肿瘤、关节置换、组织修复重建、断肢再植等领域颇有建树。从医35年,他带领团队研发出弃杖膏、消淤止痛膏、伤科熏洗汤、金黄膏、舒筋、活血糖浆、强骨通痹胶囊等特色制剂,广泛应用于跌打损伤、颈肩腰腿痛、滑膜炎等疾病,传承了中医伤科诊疗技术简、便、验、廉的特点。创“阴阳调理灸法”望闻问切,银针是她击败病魔的武器;传承国粹,她将中药和针灸相结合,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湖北省第二届医学领军人才、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作为针灸科学科主任,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针灸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带领科室连续三年被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评为“最佳研究型专科”。从医30余年,传播中医文化,她行走亚非欧美四大洲13国推广国粹针灸。首创“阴阳调理灸”,擅长针药并用治疗面瘫、颈肩腰腿痛、胃肠功能紊乱、焦虑、更年期综合征、痛经、月经不调等,尤其在针灸减肥、美容、亚健康状态的调理等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引领肛肠特色诊疗工作中不怕脏不怕累,凭借深厚中医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手术技巧为无数肛肠病痛患者解除了后“股”之忧;长期利用休息时间前往基层医院和社区进行科普宣教、义诊,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中医肛肠名专家,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外科、肛肠科临床30年,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顽固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放射性肠炎、肠易激综合症、肛门瘙痒症等;专长于运用微创手术与无痛技巧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脱肛、“外紧内松”型出口梗阻型便秘;尤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脓肿、复杂性肛瘘、肛门直肠狭窄、肛门失禁、藏毛窦、坏死性筋膜炎、慢性溃疡及糖尿病足等颇有研究;对缓解术后伤口疼痛、愈合缓慢、预防瘢痕形成有独到的经验。让病患冬去春来怀一颗笃诚的丹心,用医者的专注发掘与整理出失传推拿绝技!有一双回春的妙手,让“人民英雄”张定宇从“行走不稳”到“可以踩自行车”,更让无数病患冬去春来!作为推拿科/康复医学科学科主任,他躬耕临床一线三十余载,精医厚德,博古创新;打造国家级、省级双重点专科,创立“太极推拿”流派,享誉荆楚。擅长用传统医学的推拿、针灸、中药等方法、古代“八把半锁”疗法及现代康复医学之法、微创疗法,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脊柱疾病和疼痛疾病;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脑瘫、小儿腹泻、小儿疳疾、小儿遗尿、小儿肌性斜颈等小儿疾病;并在治疗中风后遗症、萎证、面瘫、痛经、近视等疾病方面有独到之处。让生命自由呼吸让生命自由呼吸,与患者呼吸与共,用仁心仁术为患者撑起一片自由呼吸的天空。作为肺病科学科主任,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冲锋在前,参与制定湖北省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湖北省政府“抗疫一线人才”专项津贴表彰。从医3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及急危重症。坚持临床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鼻炎咽炎有一手发挥中医特色疗法疗效显著,造福耳鼻喉患者,让他们清新呼吸,感知天籁,用美妙嗓音歌咏生活。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耳鼻喉科学科主任,擅长运用咽部刺营法、烙治法、特色膏方、冬病夏治“三伏贴”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喉疾病、声带白斑等;尤其对儿童、成人分泌性中耳炎、变应性鼻炎、喉源性咳嗽的治疗认识独到,疗效明显;对于耳鸣、耳聋、耳眩晕等内耳神经系统疾病运用中医药疗法积累了成熟的临床经验。对鼻内窥镜手术、低温等离子微创手术、声带显微手术等经验丰富。针对慢性咽炎,采用咽部刺营、穴位注射、特色院内制剂的系统治疗,起到良好临床治疗效果。中西汇通精治胃肠以己之术,医人之心,身着白衣,不负“生命”信任重托。现任湖北省中西结合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1997年1月-2000年1月师承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程丽芳教授,2018年师承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口腔溃疡、口臭、食管炎、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胆囊炎、胰腺炎、顽固性腹泻与便秘、肠道菌群失调,熟练运用消化内镜诊治胃肠息肉、早癌及消化道出血等。检验先锋有担当一双现代医学检验的“火眼金睛”,在最广阔的世界把最微小的目标探寻。寻找病原,辨识疾病,为临床提供精准诊断。作为检验科学科主任,积极进取,实行ISO 15189科学化管理。她带领科室2016年获评湖北省检验医学专业重点专科,2018年成为湖北省中医药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20年光谷院区通过ISO 15189认可扩项复评审。疫情期间,她带领科室团队在抗击新冠、复工、复产、复学、大会战、驰援北京等疫情防控各项重点工作中业务能力过硬,贡献突出。
关于发布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18年第109号)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诊疗特色和优势,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技术评价体系,落实《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的相关规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了《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国家药监局2018年11月1日附件1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证候(简称证)是对疾病(泛指非健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等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相关法规,特制定《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指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新药。《指导原则》旨在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性指导,其正文内容中的每一个原则性要求都可以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更详实具体的技术标准。一、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来源及基本要求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应来源于临床实践,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理、法、方、药相一致的原则。证候类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应有充分的人用历史证明性文献材料,包括处方来源、组方合理性、临床应用情况(包括提供临床实践完善处方的演变过程)、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相关内容。如拟开发的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来源于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针对临床常见基本证候的,应提供相关证明;如是源于医案中对比分析研究所发现的相对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典型医案和系列医案;如具有一定临床研究基础且有相应数据证明的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相关临床研究总结报告,该总结报告应明确具体中医证候、疗效特点和安全性信息;如是源于国家科技立项的临床研究成果,应提供临床研究部分的总结资料及相关的成果鉴定材料。证候类中药新药立项开发时,应注意评估与已上市同类药品的临床价值差异,以明确其是否具备临床开发价值。二、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定位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应定位于消除、改善或控制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一组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等,也可定位于通过证候改善达到疾病治疗等目的。三、证候类中药新药的证候诊断拟开发新药的中医证候确定应有与之相关的临床实践基础,并应遵循中医药理论。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可以参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等进行制定,如无适用的诊断标准,可自行制定并经专家论证达成共识。证候诊断构成要素可采用定性或半定量方式,或主次症的方法,鼓励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证候诊断量表,并可根据具体研究内容辅以客观诊断指标。四、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基本研究思路及试验设计(一)基本研究思路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可有多种模式,如单纯中医证候研究模式、中医病证结合研究模式或中医证统西医病的研究模式,无论何种研究模式,证候类中药新药研究均应对所研究证候的动态变化规律及相关西医疾病所处特定阶段要有明确的界定。1.单纯中医证候研究选择符合某个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适应人群进行研究,观察药物对该中医证候所涉及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2.中医病证研究在符合某一中医疾病诊断标准的基础上,选取该病的某一证候进行研究,观察药物对该证候所涉及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3.证病结合研究在中医“异病同治”“以证统病”诊治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基于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出现有相同病机特点、相似证候要素的,可以在同一证候下选择至少3个不同西医疾病来进行研究,突出以证候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观察药物对中医证候疗效以及西医疾病的疗效。(二)设计考虑1.纳入标准纳入标准的制定,应考虑到临床试验目的以及实施过程,包括应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规定,受试者在病情、病程等基线一致性方面的规定。建议纳入基础治疗和证候表现基本稳定的患者,对基础治疗处于动态调整阶段的患者不宜纳入。纳入西医疾病时应注意把握证候与西医治疗之间的关系。试验设计者可根据试验的需要制定合理的纳入标准。受试者应在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自愿参加临床试验。2.排除标准应排除兼夹影响目标证候诊断或证候疗效判断的其他证候的人群。应基于受试者安全性的角度考虑排除标准,应排除通过改善症状可能导致掩盖病情进展的情形,排除服药后会发生严重后果或加速疾病进程的特定人群。3.试验设计探索性研究可以根据试验目的采用多种试验设计。确证性研究应遵循随机、双盲、对照、重复的原则,并基于探索性研究的初步结果去估算样本量。如采用加载设计,须事先规定好基础治疗,如基础治疗的用药指征、用药种类、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用药时间等。4.对照药对照药宜首选安慰剂。如果已有用于该证候的中成药上市,可选择业内所公认的中成药进行阳性对照,但该药的有效性须经过安慰剂对照确证。安慰剂应在剂型、外观、气味、口感、质感等特征上与试验药物尽量接近,确保临床研究者和受试者在盲态下开展研究。如采用阳性药对照且剂型不一致时,需通过双盲双模拟技术保证盲态实施。临床研究如果涉及多个西医疾病,应结合所纳入的疾病情况,采用分层随机,以保证组间基线具有可比,以免影响药物的疗效评价。五、疗程及随访应根据药物特点和前期研究信息合理设置观测时点及疗程,并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科学设计随访的方式、时点、内容等。六、有效性评价证候类中药新药应采用科学公认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好主要疗效指标和次要疗效指标,应重视证候疗效的临床价值评估。疗效指标选择如下:1.以改善目标症状或体征为目的者,应以目标症状或体征消失率/复常率,或临床控制率为疗效评价指标,但同时应注意观察目标症状或体征痊愈时间和/或起效时间的评价。2.建议引入患者报告结局指标,将患者“自评”与医生“他评”相结合。3.鼓励采用能够反映证候疗效的客观应答指标进行评价。证候疗效的客观指标,包括现代医学中的理化指标、生物标志物等。临床试验期间需观察评估中医证候疗效的起效时间、缓解时间或消失时间。4.基于生存质量或生活能力、适应能力改善等方面的考虑,推荐采用公认具有普适性或特异性的生存质量或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等量表进行疗效评价。也可采用基于科学原则所开发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工具进行疗效评价。5.鼓励采用反映疾病的结局指标或替代指标进行疗效评价。七、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可以结合受试者疾病相关检查去评估,如某些能够反映疾病病情进展的理化检查指标;安全性评价必须通过与安慰剂或阳性药的平行对照去反映试验药物的安全性。临床试验期间,研究者需关注中医证候的变化情况以及疾病进展情况,及时评估可能存在的用药风险。八、试验质量控制与数据管理(一)信息采集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是现代中医证候研究的必需手段,中医数据的信息化采集有利于临床试验质量的控制。建议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应参照最新的“中医四诊操作规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制定,研究者应据此制定“四诊信息采集标准操作规程(SOP)”并严格执行。临床试验前,应对各临床研究中心进行四诊信息采集规范化培训,并对各临床研究中心研究者的四诊信息采集进行一致性评价。四诊信息采集应遵循客观化原则。其信息采集工具可以是纸质版采集表,或基于计算机软件的图文采集系统,乃至未来中医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应用。四诊信息采集表/系统,可以是普适性也可以是特异性,并以量化评定的形式呈现。鼓励引入经国家批准上市、较为成熟的四诊信息采集仪如舌诊仪、脉诊仪等配合使用,该仪器应具有实时显示、存储和复读功能,有利于临床试验数据可溯源。(二)数据管理申办方和研究者应加强数据管理工作,建议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项目须成立独立的数据监察委员会,鼓励研究者应通过电子数据采集系统采集数据以确保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外,临床研究项目应制定临床试验风险控制计划及措施、临床试验数据管理计划与报告、数据核查计划与报告、统计分析计划与报告等,以促进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整体质量控制水平的提升。(三)研究人员主要研究者必须是具备中医专业或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正高级技术职称及其以上的人员。研究者必须是具备中医专业或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副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九、说明书撰写原则证候类中药新药的说明书【功能主治】项的内容应符合中医术语表述,【临床试验】项的内容会就支持该药上市的临床试验情况进行简要概述。说明书其余内容可参照《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和中药相关指导原则执行。参考文献[1]寇冠军,唐健元.中医证候研究现状及证候中药研究关键[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33(04):213-214.[2]郭洁,董宇,唐健元.中药复方新药立题依据的临床问题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05):844-847.[3]高颖,吴圣贤,王少卿,王忠,王永炎.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证候诊断路径思考[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08):1010-1012.[4]李兵,王忠,张莹莹,等.中医证候分类研究常用方法与应用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01):30-33+36.[5]李兵,王忠,张莹莹,等.基于文献的中医临床常见证型统计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08):1013-1016.[6]吴文斌,安娜,裴小静,等.基于“治未病”探讨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33(03):209-211.[7]王少卿,高颖.从证病结合模式探讨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方法[J].环球中医药,2014,7(09):724-726.[8]林芳冰,刘强,朱文浩,等.浅谈基于方证的证候类中药新药研发策略[J].环球中医药,2015,8(05):557-560.[9]商洪才,王保和,张伯礼.中药新药证候及疗效评价[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05):365-368.[10]安宇,王阶,李赵陵.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与发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01):9-11.[11]王少卿,高颖,吴圣贤.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评价方法的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4,9(08):1093-1095.[12]申春悌,张磊,王忠,等.试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四诊信息采集规范[J].中医杂志,2013,54(15):1265-1267.[13]王天芳,李灿东,朱文锋.中医四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01):185-192.附件2《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起草说明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诊疗特色和优势,落实《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的相关规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了《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一、起草背景2007年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就中药复方制剂注册分类首次提出了“证候类中药新药”这一类别,即“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2008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该规定对2007年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用于治疗中医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的注册要求进行了进一步丰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自2008年起即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召开多次专题研讨会,就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研发和技术要求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讨论。2011年底,药审中心正式申报“证候类中药新药疗效评价方法研究”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随即组织专家评审并以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基金予以立项资助。该项目在近八年的研究时间里,参与课题调研、座谈和会议讨论的全国相关领域专家不下500人,曾得到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孙光荣国医大师、晁恩祥国医大师等中医药专家的指导。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专家共识意见和目前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课题组起草了《指导原则》。二、起草过程2012年,“证候类中药新药疗效评价方法研究”作为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立项后,课题组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即开始着手起草《指导原则》,并作出如下安排:南京中医药大学申春悌教授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王忠教授负责成立起草组,执笔起草《指导原则》讨论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阶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高颖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段俊国教授分别负责对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进行临床研究的实践探索,以进一步丰富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相关技术要求。2017年,课题组通过与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临床数据监查工作委员会、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中国药理学会、中国药学会临床中药学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等多个学会携手,广泛邀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专家全面参与讨论,形成了对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在此基础上,课题组于2018年起草完成了《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018年6月28日—7月13日,通过药审中心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了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从所有反馈的信息来看,主要是完善性的意见,无原则性的反对意见。三、主要内容《指导原则》旨在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性指导,在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来源、临床定位、证候诊断、临床试验基本研究思路、疗程及随访、有效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价、试验质量控制与数据管理、说明书撰写等方面着重就有关中医药特殊性的考虑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有关临床试验的其他通则性要求,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等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中已有明确表述,在《指导原则》中不再赘述。四、重点问题说明(一)关于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前的基本要求《指导原则》强调了证候类中药新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所必须的前提条件,例如处方应具有充分的人用基础,并在前期临床实践中通过较为规范的临床观察提示该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鉴于目前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开发和药效学研究仍有一定局限性,故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前期人用数据在证据等级上要优先于单纯的动物实验。(二)关于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研究思路《指导原则》建议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目前可以采取单纯中医证候研究模式、中医病证结合研究模式和以证统病研究模式,鼓励研制者可以根据品种特点自行选择适合的临床研究路径。但是,不论何种研究模式,从评价角度建议对照药应首选安慰剂,并建议证候疗效评价应逐渐从患者主观感受向客观化指标方向过渡发展。通过一些必要的深入研究,阐释清楚中医证候疗效的科学本质,用客观数据去证实中医证候诊治的科学性。(三)关于证候疗效评价《指导原则》丰富了证候疗效评价的指标,将其分为五大类:一是以目标症状或体征消失率/复常率,或临床控制率为疗效评价指标;二是患者报告结局指标,将患者“自评”与医生“他评”相结合;三是采用能够反映证候疗效的客观应答指标进行疗效评价;四是采用公认具有普适性或特异性的生存质量或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等量表,或采用基于科学原则所开发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工具进行疗效评价;五是采用反映疾病的结局指标或替代指标进行疗效评价。无论采用哪一类疗效评价指标,均应当考虑所选评价指标是否与研究目的相一致,评价标准是否公认、科学合理,并应重视证候疗效的临床价值评估。(四)关于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现阶段的中医诊断和证候疗效评价仍以医生个人经验判断为主,而近年来,中医在四诊客观化和生物标记物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因此,《指导原则》建议有必要通过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把传统中医的一些主观定性判断通过客观定量的数据去呈现出来。这可使中医临床的实践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确保临床试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从而提高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水平。(五)关于本《指导原则》的定位本《指导原则》为现阶段学术界、工业界及监管部门对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基本考虑,后续将根据证候类中药新药研究实践经验的积累及学科进展情况,继续出台相关技术要求细则。
中医临床医学:是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医生的方向去培养,也就是要学习中医,西医二者综合能力要强。主要学习:中医临床基础,中医临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知识与技能等,主要就业方向是在一些综合性医院就业,中西医结合科或者中西医结合医院。基础医学:学习一些医学的基础理论,基础本能技能,主要的研究是病理既疾病的根源,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如何预防与治疗,以实验为主,学科内容是医学,生物学,要学多学科交叉。就业工作去向科研院所,医院从事研究,教学,实验工作。中医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相比学科时间长,侧重于医学看病
苍耳子,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名葈耳实,系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历代本草中不同程度地记载了苍耳果实、根、茎、叶及苍耳蠹虫作为药用的情况。其中关于苍耳子的药用功效古今基本一致,而关于苍耳茎叶(苍耳草)的功效与其果实作用相似,且苍耳草毒性较苍耳果实小,药性和缓无升散过度、伤气耗血之虑,大剂量(15g~20g)运用亦较安全。苍耳蠹虫又名苍耳虫、苍耳子虫,是寄生于苍耳茎中的鳞翅目昆虫幼虫。古代医药著作《圣济总录》《本草纲目》等记载了苍耳蠹虫可作为一种外科药物,用于治一切疔肿及无名肿毒恶疮。炮制及去毒方法苍耳子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烧、炒、蒸、捣等。一般认为经过炮制后,易于去刺,使药物纯净,因苍耳“毒性在刺勾上,去刺即除毒性”“去刺使其洁净,便于药用”。苍耳的炮制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生用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炒制有微炒、炒令香和炒熟之分。取净苍耳子,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黄褐色刺焦时取出,晾凉,碾去刺,筛净。用时捣碎。砂烫法目前苍耳子炮制多采用砂烫法以取代传统的清炒法。具体操作为:取通过20目筛的洁净细砂,用量是以能掩盖所加药物为度。将砂置锅内,武火加热,砂炒至灵活状态,投入去刺之苍耳子果实,用中火炒至外表呈深黄色,有爆裂声,取出,筛去砂,放凉,用时捣碎。砂烫法的火候更容易掌握,由于温度较高且受热面积大而均匀,故其炮制品在内在质量和外观色泽等诸方面均比清炒法炮制品为好,成品药香酥利于粉碎。蒸法首见于明《炮炙大法》“蒸用,捣去刺”。《普济方》中亦有“苍耳子,九蒸九曝,治风毒脚气”的记载,以后沿用不多,仅见于清《本草述钩元》“蒸过”,此法现已少用。临床运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苍耳子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免疫调节、抗氧化、降血糖、抗过敏等作用。用于治疗鼻炎、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顽固性牙痛、腮腺炎、皮肤病等。在临证配伍上,苍耳子配伍辛夷、白芷、薄荷等,如《济生方》苍耳子散,用于 治 疗 鼻渊头痛,不闻香臭;配伍仙灵脾、威灵仙、川芎、肉桂心,有祛风胜湿,活血定痛之效,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配威灵仙,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治 疗 类风湿关节炎;配板蓝根,祛湿通窍解毒散结,治疗腮腺炎;配菊花、天麻,可平肝祛风,通窍止痛, 治 疗 眩晕头痛;配夏枯草、谷精草,可 治 疗 肝阳上亢导致的头痛;配黄芪,可有效降低苍耳子的肝毒性,配伍比例苍耳子与黄芪之比为2∶1;配伍白矾,口服同时用此药液涂擦患部, 治 疗 顽固性湿疹。苍耳子用于内服,有小毒,煎汤4.5g~9g或入丸散。有资料认为,苍耳子用量过大(成人用量在30g以上,或误食鲜苍耳子10粒以上、苍耳苗50g以上,儿童食苍耳子5~6粒)可引起中毒。使用不当易引起各脏器的损害,对心脏、肝脏、肾脏等实质性器官损害较为严重。不可长期或超量服用。中毒表现及解救措施苍耳子服用过量,轻者有乏力、精神萎靡、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发热、颜面潮红、结膜充血、荨麻疹等;严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或者终日昏沉嗜睡,进而出现昏迷惊厥、心率快或心律失常、黄疸、肝大、出血倾向、尿闭、尿中出现管型尿和红细胞等症状。苍耳子中毒后如能及时而有效地进行专业抢救,大多能迅速恢复健康。少数中毒严重或抢救不及时者,可因肝细胞大量坏死而致肝昏迷,以及肾衰竭而死亡。抢救方法如下:如内服在12小时内无胃肠出血者,可催吐,然后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洗毕,内服硫酸镁导泻。量大超过4小时者应及早应用1%~2%温盐水高位结肠灌洗。也可静脉输入5%葡萄糖氯化钠及维生素C,以促进利尿,加速毒物排泄。如有心衰、肺水肿时应严加限制静脉输入量。保肝时可服枸橼酸,肌内注射甲硫氨基酸。肝大明显或有黄疸时,可加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心率慢时可用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抽搐时用10%水合氯醛20ml保留灌肠,有出血时给予维生素K、卡巴克洛、氨甲环酸或酚磺乙胺等止血剂,出血严重时可输新鲜血液。积极抢救休克和循环衰竭,血压下降时,除补充血容量外,应吸氧并用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及强心剂。中毒较轻者可用中医药治疗。甘草30g、绿豆120g,煎汤500ml冷服。脉缓者用生甘草30g,煎水200ml;脉速者用生甘草15g、黑豆120g、绿豆20g,煎水500ml顿服。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之半流质食物,禁用肉食。(摘编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常用有毒中药的临床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中药研究历史的大国,且中药的种类及数目繁多,在中国古代就一直用中药治疗疾病,并传承至今,经历了数千个春夏秋冬成就了今天的中药历史。其中有很多中药都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多种补益类中药如冬虫夏草、灵芝、黄芪、人参、当归、枸杞等以及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侧柏叶等。研究表明虫草多糖,一种由冬虫夏草菌丝体提取纯化药物可以明显提高经过LPS诱导的小鼠IgM的生成。小鼠服用金银花黄酮后,其免疫酶活性及抗氧化功能均提升,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功能。本文就围绕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主要成分及中药免疫调节作用机理两点作一综述。清华大学 国家中药科学院1 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主要成分1.1 多糖类 多糖是中草药中常见的一种具有免疫活性的物质,由非常多的单糖分子构成的化合物,主要通过多种直接或者间接途径、多个层次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如人参、枸杞、鹿茸、虫草、灵芝、香菇、当归、黄芪中均含有丰富的多糖,都具有参与免疫调节的功能。多糖类成分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增加抗体数目,提高多种细胞活性完成。研究结果表明,免疫抑制犬经过地塞米松诱导后服用香菇多糖,其细胞免疫水平被提高。经过诱导的脓毒症大鼠服用黄芪多糖后其炎症反应减轻,免疫应答增强,其机制可能是抑制NF-κB及TNF-α,从而影响其结果,还可以提高CD4+/CD8+的比值。LAI X等研究发现H22肝癌小鼠在使用不同剂量的黄芪多糖后,不仅可增加脾脏及胸腺指数,血清中IL-2、IL-6和TNF-α浓度也均增加,表明黄芪多糖具有明显抑制肿瘤增长及加强免疫作用。另外,云芝多糖、鼠尾草多糖也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也可发挥抑制肿瘤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可以从调节机体免疫方面来发挥抑制肿瘤增长作用。1.2 苷类 苷类化合物也可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如人参、三七、柴胡、白芍、大豆中的苷类都可以发挥免疫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如皂苷是一种复杂的化合物,其主要由皂苷元、糖和糖醛酸组成,在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淋巴细胞的转化及抗体和干扰素的产生方面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癌症患者服用人参皂苷后不仅可增强淋巴细胞转化能力,还可使其体内的IgM2及抗体产生,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而发挥免疫作用。研究还发现H22肝癌小鼠使用人参皂苷后,存在于人参皂苷中的Rg3可以刺激小鼠免疫器官、增加淋巴细胞增殖及转化,还可增加IL-2、INF-γ等细胞因子的分泌。溶酶体的生成和巨噬细胞酶蛋白合成系统发挥功能也可以通过使用黄芪皂苷而发挥免疫作用。不同剂量雷公藤总苷可显著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的转化,致小鼠胸腺萎缩,具有免疫抑制。小鼠被ConA诱导后服用柴胡皂苷可抑制小鼠T细胞增殖,IL-2、INF-γ、TNF-α 等细胞因子也受到影响。1.3 生物碱类 生物碱是来源于中草药中的一类含氮有机物,也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苦参碱、长春新碱、钩吻碱、粉防己碱等都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可以通过增强吞噬细胞功能,调节机体微循环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表明苦参碱可明显抑制T淋巴细胞酯酶染色率及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抑制免疫低下小鼠的细胞免疫及增强其非特异性免疫。经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及Con A诱导的T淋巴细胞在使用钩吻碱后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作用。1.4 挥发油类 挥发油类是中药中一般具有香味的挥发性成分,硫化物、萜类及芳香族化合物为其主要种类。如大蒜、薄荷、当归、桂皮、莪术挥、金线莲等中药均含有挥发油,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如金线莲挥发油含有氮及含硫化合物、含氧衍生物如醇、醛、酮、酚、醚、内脂等多种成分,还还有最主要的萜类、芳香族化合物,小鼠使用金线莲后,免疫活性在金线莲低浓度时表现为作用增强,高浓度时表现为免疫活性减弱,因而小鼠细胞的免疫活性在使用金线莲后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此外,实验性结肠炎大鼠使用陈皮挥发油后可以改善小鼠炎症反应,可能与免疫调节有关。莪术挥发油不仅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抗炎、抗病毒作用、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和减少血栓形成等作用。1.5 有机酸类 中草药中含有很多以金属离子(如钾、钠、钙等)及生物碱结合成盐的形式并且免疫相关的不包括氨基酸的有机酸,以游离形式存在的比较少,大多具有促进及调节机体免疫作用。如景天三七中的羟基桂皮酸、斑蝥酸,女贞子中的齐墩果酸、桂皮酸,山茱萸中的角果酸等。2 中药免疫调节作用机理2.1 中药的免疫促进作用2.1.1 中药对免疫器官的促进作用 免疫器官是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和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免疫器官质量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试验性雏鸡在使用中药免疫增强剂后,雏鸡的胸腺、法氏囊和脾脏等免疫器官质量及淋巴细胞数量显著提升,说明中药免疫增强剂可以不断的促进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促使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从而更好的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试验小鼠被诱导成患有梗阻性黄疸疾病后服用黄芪,脾脏、胸腺及淋巴结等免疫器官也恢复,具有机体免疫保护作用。2.1.2 中药对免疫细胞的促进作用 中药免疫增强剂对多种免疫细胞有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中药免疫增强剂应用于胸腺淋巴系统时,T细胞被诱导进一步分化增殖,形成效应细胞,最终产生具有免疫性的淋巴因子,促进淋巴细胞总数增加。有些中药免疫增强剂通过诱导干扰素生成来提高NK细胞数量及其活性,从而发挥机体抗感染免疫能力。有研究表明,很多复合中药汤类如加味四君子汤、理中汤等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免疫器官脾脏NK细胞的活性,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2.1.3 中药对免疫因子的促进作用 免疫因子是一类小分子蛋白质,中药主要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及参与一些炎症反应。许多中药还可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并使其激活来诱生多种细胞因子,从而增加具有免疫细胞因子的数目,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研究发现西洋参对IL-6,IL-23A、IFN-α等大多数细胞因子产生上调作用,而对TNF-β及IL-13等少数细胞因子产生下调作用,从而达到增强免疫细胞作用。2.1.4 补体、抗体 机体受损后不仅防御系统而且补体系统也受到损害。观察中药对伤后补体系统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其作用机制。罗中华等人实验发现单烫组血清对PMN趋化及聚集都明显高于正常(P<0.05),说明伤后补体受到活化。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分子如免疫球蛋白也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板蓝根多糖等9种中药成分均能提高机体抗体水平。多项研究发现药膳组烫伤小鼠第 3、7、14d C3、C4、IgA、IgM、IgG 水平均高于肉汤组及常规喂养组小鼠,说明该药膳饮食可以提高补体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强免疫球蛋白的分泌能力,促使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提升。2.2 中药的免疫抑制作用2.2.1 中药抑制炎症反应 炎症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防御反应。Yuan QY在研究铁线草的抗炎活性中发现,从铁线草中提取的一定浓度的乙醇提取物可明显抑制前列腺素E2、IL-6及TNF的分泌,还可通过抑制NF-κB活性,从而发挥炎症因子免疫抑制作用。2.2.2 中药抑制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一种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模式;李覃等研究发现青蒿素可减轻迟发型超敏反应小鼠的耳肿胀程度,说明青蒿素可抑制超敏反应的发生。2.2.3 中药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作用 目前自身免疫性疾病数目及种类越来越多,且病程长,难于扭转,如发生于关节对称部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难于治愈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等。Wang J等研究发现实验小鼠应用香豆素类提取物一段时间后,不仅小鼠胰岛数量增加,炎症被控制,还可抑制实验小鼠免疫器官之一的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降低小鼠脾脏、胸腺及胰腺内TLR4(toll样受体4)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以上结果表明,从荨麻属红活麻中提取的香豆素成分具有保护自身免疫性实验小鼠的作用。2.2.4 中药抑制排斥反应 临床或实验中当同种异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移植时,宿主会发生排斥移植物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中药免疫抑制剂能抑制器官移植引起的急性排斥反应。于小迪在实验小鼠移植小肠时使用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琥酯,发现青蒿琥酯可使IFN-α及IL-2移植,从而降低其表达,延长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2.3 中药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有些中药的某种成分可以发挥免疫增强作用,另一成分还可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在免疫调节方面具有双向调节能力。Jordan等发现冬虫夏草能够通过不断的刺激巨噬细胞产生免疫性细胞因子,从而提高免疫细胞的免疫能力。但是冬虫夏草中的该草小部分衍生物如FTY720却发挥着免疫抑制作用。Chiba等证实FTY720能够促进循环淋巴细胞有选择性的向周围淋巴器官转移,使外周循环的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移植物中T淋巴细胞的浸润亦减少,减少免疫排斥反应,最终发挥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作用。李刚等研究也发现,实验大鼠被诱导成急性肝功能衰竭后,在进行肝细胞移植时使用新型免疫抑制剂FTY720后能显著改善大鼠的肝功能,并减少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数量。3、展望多种原因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在机体免疫功能调节方面,西医药主要通过给予机体输入外源性免疫物质来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然而其费用昂贵,长期使用易致机体产生依赖,降低敏感性,其易给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中药的发展在我国医学史上源远流长,其多为天然药物,具有不良反应小,副作用弱,价格便宜,物产丰富,药效稳定持久等优点。随着中药研究的拓展,发现很多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如糖类、苷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类、有机酸类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有效活性成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调节机体平衡,纠正免疫功能紊乱;中药对机体的免疫紊乱方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有的中药对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因子发挥促进作用;有的中药却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协同机体对抗炎症、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排斥反应等。近年来,中药免疫调节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被众多学者文献争相报道,随着应用更多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中药在免疫调节方面有着十分广阔前景。然而在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及临床应用上仍有部分问题需要解决。目前已经有多种中成药在临床广泛运用,如补肺中药汤、益气方、滋阴方、黄芪颗粒、玉屏风颗粒、艾迪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康莱特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均可以从不同途径调节免疫功能;但无论是体外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对于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且中药复方提取物拥有极其复杂的的化学成分;有的中药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应用小剂量时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应用大剂量时则有免疫抑制作用,临床使用过程中其使用量很难有统一标准;中药的疗效也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在临床研究方面也缺少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中国医药因此,我们应该尽己所能最大限度地充分挖掘中医药宝库,以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为指导,运用现代医学新技术及方法,联合多学科从多方面,对中医药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深度的客观评价,并深入研究探讨其作用机制,在中药制作及服用方面采取高效、精准、科学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增加样本量,进行多个中心的随机双盲病例观察研究,进一步评估中药免疫调节的功效,以便可以更好地揭示中药在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