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 国内种业市场价值超千亿元,品种格局有待改变1.1 国内种业市场价值高,未来商品化率及价格仍有提升空间全国用种面积大,种子市场价值全球排名前列。根据作物商品种子使用量及种子价格计算,2018 年我国种子市场总规模约1201.67 亿元,其中 7 种重要农作物种子(玉米、水稻、小麦、大豆、马铃薯、棉花、油菜)市值合计为 856.57 亿元,花生、瓜类、蔬菜、花卉类作物的市值约为 290 亿元,其他类种子市值(杂粮、甘蔗、水果苗木等)约 55 亿元。全球来看,2016 年全球商品种子市场价值为 560.20 亿美元,按 2016 年全年平均汇率 6.65 折算约等于3725.33 亿元,国内种子市场价值为 1230 亿元,占比约 33%。玉米种子市场价值最大,随用种面积减少有所下降。2018 年 7 种重要农作物商品种子中玉米种子市场价值最高为 277.77 亿元,小麦商品种子市值第二为 170.69 亿元,第三为杂交稻种子市值为 140.43 亿元。受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影响,2016 年开始玉米制种面积持续下降,由于玉米种子商品化率为 100%,亩用种量变动较小,导致其市场价值减少,我们认为未来其市场价值仍需关注玉米播种面积及玉米种子市场价格变动。水稻种子市场价值波动易受价格影响。整体来看,水稻制种面积变化幅度较小, 市场价值主要受种子价格影响较大。未来杂交水稻方面主要关注种子价格变动情况,常规稻方面,商品化率有望随着农户自留种减少上升,商品种子使用量增加,有望带动市值持续增长。1.2 主要作物用种面积、亩用种量变化不大,商品化率稳步提升2018 年全国 7 种重要农作物用种面积为 17.16 亿亩,其中玉米用种面积最大为5.75 亿亩,占比 34%,水稻用种面积排名第二为 4.3 亿亩,占比 25%,其中常规稻和杂交稻用种面积均为 2.15 亿亩,小麦用种面积为 3.6 亿亩,占比 21%。主要作物亩用种量表现平稳,小麦波动略大。全国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的亩用种量比较平稳,2018 年分别为 1.89、1.14 及 4.51 千克。小麦亩用种量最大,整体在 12.5-13.0 千克/亩范围波动。7 种农作物商品化率稳步提升,玉米及杂交稻种子已达 100%。全国 7 种重要农作物种子商品化率呈现总体上升趋势,2018 年达 72.32%,其中棉花、杂交水稻、玉米的商品化率已经达到 100%,小麦商品化率较低为 78.77%。我们预计未来商品化率会随着农户留种减少持续提升,但整体提升空间有限。小麦、玉米商品种子使用量较大。国内用种面积排名前三的品种为玉米、水稻、小麦。但由于小麦的亩用种量较大,商品种子使用量最大。2018 年小麦、玉米、水稻商品种子用量分别为 36.25、10.88、9.37 亿公斤,其中常规稻和杂交稻商品种子使用量分别为 6.93、2.44 亿公斤。1.3 国内玉米种子品种竞争加剧,优质水稻种子需求增加玉米种子供给偏紧,品种激烈竞争下新格局或出现。2016-2018 年,玉米制种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制种面积持续下降,由 2016年的 410 万亩降至 2018 年的 237 万亩,降幅达 42.20%,导致玉米种子总产量由 2016年高点的 14.65 亿公斤降至 9.22 亿公斤,降幅 37.06%。玉米种子需求量增长,供需格局偏紧。2016 年前玉米库存高企,国家为消耗库存,开始供给侧改革,全国范围取消玉米临储政策为主,同时多地开始补贴下游玉米深加工企业。2017 年玉米种子持续去库存,需求量开始高于供给量,库存消费比持续下降。2019 年库存消费比为 59.03%,相比 2013 年高点 129.87%,下降 70.84pct, 玉米种子供需格局持续偏紧。品种审定数大幅增长,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加剧。2016 年新《种子法》实施以后,5 个及以上企业或科研单位可组合成联合体,自行开展农作物品种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品种审定进度。2017 年开始审定品种出现井喷,2019 年国审及地方玉米品种共通过 2266 个,相比 2016 年 549 个上涨 312.75%,年复合增速超 60%。玉米种子行业竞争加剧,2018 年推广前 5 的品种为郑单 958、先玉 335、京科 968、登海605、德美亚 1 号、伟科 702,CR5 市场集中度仅为 20.20%。市场激烈竞争下,行业产能持续去化,品种格局逐步改善,当前行业除关注品种产量外,更关注品种抗性等品质。玉米种子品种新格局将形成,在产量及抗性上具备多重优势的复合品种有望脱颖而出。1.4 杂交水稻种子去库存持续,优质稻种子需求增加杂交水稻种子单产表现平稳,产量小幅增长。2018 年杂交水稻种子产量 2.90 亿公斤,常规水稻种子产量 8.81 亿公斤,杂交水稻种子单产变化幅度不大,产量波动主要由于杂交水稻技术变革,推动制种面积变化。2000 年以前杂交水稻三系产品在市场推广较好,2000 年以后两系杂交水稻开始快速发展,其中 2008-2012 年的主要品种,扬两优 6 号、丰两优 1 号、新两优 6 号、岳优 9113、天优 998 和冈优 188, 主栽年限明显缩短,两系杂交水稻发展迅速,制种面积及产量开始增加。整体来看, 水稻种子产量基本稳定,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优质稻需求大幅上涨。杂交水稻种子供给略宽松,种子去库存持续。 2015 年开始杂交水稻种子供给量多于需求量。2019 年供给量开始出现下滑,但仍供过于求,当年库存消费比为71.11%,相比 2016 年低点的 32.00%,增长了 39.11pct。2、 全球种业格局依托农化巨头,国内企业崭露头角2.1 、 世界种业历经 3 次变革,以农化集团为基础世界种业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 1997 年-2000 年之间,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04 年-2008 年之间,前两次并购潮中,孟山都通过并购全球范围内的种子公司,确立了种业全球第一的地位。经历了两次并购潮后,世界种业格局以六大农化集团为基础,即孟山都、杜邦、先正达、拜耳、陶氏、巴斯夫,还有两个独立的种子公司, 即德国的科沃斯和法国的利马格兰。第三次浪潮发生在 2015 年-2018 年之间,以农化巨头之间的并购为主,行业其他公司并购为辅,中国企业也参与其中。主要农化集团并购事件有:1)2017 年 6 月,中国化工以 430 亿美元完成对先正达的收购,成功跻身全球农化巨头之列;2)2017 年 9 月,世界第二和第三的美国化工业巨头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合并,并分拆种子业务成立科迪华公司单独运营上市;3)2018 年拜耳收购孟山都,同年基于欧洲反垄断法,巴斯夫收购拜耳原有种子业务。其他种业公司也开始拓展自己综合实力,进行不同方面的并购,其中国内企业隆平高科收购陶氏在巴西的种子业务,进一步参与全球种业竞争。第三次并购浪潮后,种业基本格局可分为 4 个大型农化集团及 2 个独立的种子公司。2.2 、 国内种子企业进军 10 强,一线企业优势明显Phillips McDougall/IHS Markit 数据显示,全球种业一线公司数量最少,在 10 个左右,销售收入大于 5 亿美元,利润率基本维持在 10-15%之间,二线公司数量较多, 维持在 40 家左右,销售收入在 1-5 亿美元之间,利润率基本维持在 10%左右,第三梯队的种子公司数量最多,且多数为私有非上市企业,年收入小于 1 亿美元,利润率在 5%左右。拜耳和科迪华规模优势明显,隆平高科跻身一线。据 Phillips McDougall/IHS Markit 数据显示,全球种业一线的公司中拜耳和科迪华的销售收入均超 50 亿美元,具有绝对行业领先优势。隆平高科 2018 年销售收入为 5.41 亿美元,跻身全球种业一线,排名第九,成为中国唯一跻身一线的企业。二线企业中国内企业较多,收入规模差距较小。二线各企业销售收入差距相比一线较小,其中国内企业北大荒垦丰、江苏大华、荃银高科、中种集团及登海种业入围二线,2018 年北大荒垦丰的销售收入超过 2 亿美元,世界排名前 20。2.3 、 一线企业品种结构以大田作物为主,转基因性状收费盈利能力突出全球一线种子企业产品主要以大田作物为主,玉米种子的销售额大于大豆种子销售额。拜耳和科迪华在玉米种子销售上具有绝对领先优势,2018 年二者收入分别为 56.85 及 52.54 亿美元,是第三名先正达 12.32 亿美元的 5 倍。利润率方面,大田作物利润率较低,平均水平在 5%左右,各公司产品差异较大,利润率范围在亏损至10%之间波动。3、 全球转基因商业化持续推进,国内进程有望加速3.1 、 国外转基因推广趋于成熟,未来关注发展中国家转基因开发3.1.1 、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豆、玉米占比较高全球转基因产业链经历近 20 年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转基因种子市场价值也不断增长。Wind 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为 1.92 亿公顷,市场价值达 172 亿美元。转基因作物以大豆及玉米为主,大豆种植面积占比约 50%。转基因作物种植结构中,大豆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占比较大。大豆转基因作物主要解决除草剂使用,玉米转基因作物主要针对解决玉米虫害问题。2018 年大豆转基因种植面积超过 9400 万公顷,占比约 50%,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 5970 万公顷,占比约为 32%。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更受欢迎,种植面积占比不断提高。虽然玉米和大豆作物对抗虫和耐药的需求不一致,但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多数品种可以同时满足抗虫和耐药两个性状,称为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近年来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速较快。Wind 数据显示,2007 年至 2017 年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256.96%,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幅仅为 23.55%。3.1.2 、 五大种植国应用率接近饱和,发展中国家转基因应用或加速转基因作物种植区域集中,五大转基因种植国占比超过 90%。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区,其中美国种植面积最大为 7500 万公顷,占全球比例为39%。随着转基因作物在全美推广率逐步饱和,美国转基因作物面积增速逐步放缓。巴西种植面积为全球第二且增速较快,2003 年至 2018 年种植面积增长 1610%。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发展不均衡,巴西及阿根廷种植面积占发展中国家 90%。发达国家主要依靠美国和加拿大,转基因种植面积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其他发达国家如欧盟、澳洲等国,对转基因作物依旧比较谨慎。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发展较不均衡,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巴西及阿根廷。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农业较弱势,农产品依赖进口,未来转基因作物推广应重点关注发展中国家。3.2 、 国内虫害及粮食安全背景下,转基因推广趋势日益明朗国内转基因棉花种植最先开始应用,沉淀近 30 年开启主粮转基因。国内转基因技术研发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国内棉铃虫爆发。在国际企业激烈竞争中,1997 年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 Bt-Cry1A 和 CpTI 基因抗虫棉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发)获得安全证书并率先实现业化,成为我国独立发展转基因育种,打破跨国公司垄断的起始。进入新世纪之后,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 (973 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科技部专项计划等也给予转基因育种更大支持。2008 年开始棉花、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五大作物实现了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的深度结合,自主创新研究快速发展。2009 年转 Cry1Ab/1Ac 融合基因的抗虫水稻“华恢 1 号”及杂交种“Bt 汕优 63”、转植酸酶 Phy A2 基因的 BVLA430101 玉米自交系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安全证书,成为我国转基因育种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里程碑。经历近 30 年的发展,整体来看,我国转基因育种实力与国际公司还有较大差距,但已初步建成了包括基因发掘、遗传转化、良种培育、产业开发、应用推广以及安全评价等关键环节在内的转基因育种创新和产业开发体系, 拥有抗病虫、抗除草剂、优质抗逆等一大批功能基因及相关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2019 年及 2020 年大北农及杭州瑞丰转基因玉米、大豆等品种相继获得生物安全证书,标志着国内转基因产业发展有望进入主粮转基因商业化新阶段。中国为粮食净进口国,大豆品种依赖进口。Wind 数据显示,国内粮食进口量远高于粮食出口量,中国是粮食净进口国。其中国内水稻、小麦等主粮基本实现自给,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肉类消费大幅上涨,饲料作物需求增加,国内部分饲用农产品依赖进口。生猪补栏增加下游需求增长,玉米供需偏紧。据农业农村部 8 月最新数据显示, 受 2016 年玉米种植面积调整,玉米播种面积大幅下降影响, 2020/21 年度播种面积相比 2016/17 年下降 5.62%。需求端来看,下游养殖行业补栏积极性高,饲用玉米需求增加, 2020/21 年饲用玉米需求量为 18300 万吨,相比 2016/17 年上涨 8.28%。2020/21 年玉米供给缺口达 1668 万吨。玉米供需偏紧,价格有望持续上涨,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供给短缺,小麦等粮食作物替代需求增加,主要粮食作物价格均有望实现上涨。草地贪夜蛾为害,转基因技术可有效控制该虫害影响。2018 年 11 月草地贪夜蛾从缅甸迁飞至我国云南普洱地区,2019 年开始在国内蔓延,成为影响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南方区域为虫源基地,春夏易受东南季风及西南季风影响,利于草地贪夜蛾顺风由南向北迁飞至黄淮海及东北玉米主产区,对当地玉米造成较大威胁。反观国外转基因推广历史,虫害发生催生了转基因技术推广和应用,转基因玉米可以对草地贪夜蛾造成致命打击,在草地贪夜蛾为害深化的背景下,转基因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国内外局势复杂的情况下,粮食安全值得重视。综上来看,国内饲用农产品在虫害及自身基本面影响下,出现较大缺口。转基因作物凭借优异的生产、抗虫及耐药性能,可以有效提升农作物种植效率,缓解农产品供给缺口,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3.3 、 主粮转基因商业化已具备基础,政策出台有望加速国内已建立转基因研发体系,国内企业拥有转基因技术自主权。2019 年-2020 年国内企业获批转基因安全证书品种增加,前期转基因品种安全证书的批准均以科研为目的,2019 年开始陆续批准玉米转基因种子及大豆转基因种子(进口)生物安全证书用作原料加工,标志着国内转基因技术应用进入新阶段。性状方面,国内企业转基因品种性状表现突出,行业竞争力强,如大北农转基因玉米产品 DBN9858 及DBN9936 为配套系产品,可以更有效的对作物进行保护,减缓害虫抗性生成。获批品种均经历多年试验积累,品种审定速度有望加快。正常情况下种子新品种审定需要进行两个生产周期的区域试验及一个生产周期的生产试验,获批上市前大概需要 3 年左右时间。由于对玉米、大豆转基因品种的审定政策还未出台,现有品种均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试验数据积累,试验环节时间存在缩短的可能性,转基因种子商业化进程有望进一步加速。4、 投资建议(详见报告原文)转基因种子市场空间测算:若国内 30%玉米使用转基因技术,市场空间有望达129 亿人民币。中国作为世界上玉米产量及消费量第二大国,假设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 7,按照全球转基因玉米单位价值(即终端价格)、2018 年玉米播种面积的 30%(工业玉米占比约为 30%)估算,国内转基因玉米种子的市场空间达 129 亿人民币;若按照 90%比例(工业玉米+饲用玉米占比)估算,市场空间为 388 亿人民币。转基因种子商业化势必改变当前国内种业及全球种业格局。……(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作者:开源证券,陈雪丽)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上游种业分散,中游种植小农占主导,农产品价格走向市场化农作物种植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农资业、中游种植业、下游具体消费渠道。上游农资包含种子、农药、化肥、 地膜、农业机械等细分行业;中游种植按农产品不同可具体到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种植;下游消费结构 中,粮食作物一般以食用、饲用消费为主,经济作物如棉花以纺纱用途为主。(一)三大主粮种子市场规模过半,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 根据《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数据,2017 年玉米、稻谷、小麦种子以终端零售价计算的市场规模分别为 273.91、 196.16、159.65 亿元,合计占种业市场规模的 51.53%。大豆、棉花种子市场规模相对较低,分别为 34.88、21.18 亿元。我国种子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截至 2018 年末我国种企数量为 5808 家,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 据,2018 年我国商品种子销售前十企业销售额为 103.95 亿元,CR10 仅 16.83%,龙头企业隆平高科年收入额为 35.80 亿元。根据 Farm Journal 数据,美国玉米种子市场中前五大企业市场份额达 83.9%,龙头企业孟山都 2017 年种子年销售额达到 109 亿美元。(二)三大主粮种植面积占比近六成,种植主体仍以小农为主 我国农作物种植以三大主粮为主,种植面积合计占比近六成。我国农作物种植以玉米、稻谷、小麦三大主 粮为主,2018 年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比例分别为 25.39%、18.20%、14.63%,合计占比为 58.22%。从我国的几种重点农产品在全球的生产地位来看,玉米、大米、小麦、棉花在全球产量占比较高,分别达到 22.92%、29.75、17.97%、23.39%,而大豆占比仅 4.45%。从我国的几种重点农产品的供给来源看,我国主粮基本完全自给,大豆、棉花进口依赖度较高。我国在玉 米、稻谷、小麦三大主粮领域以自产自销为主,2018/19 市场年度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分别为 1.63%、1.90%、 2.09%,进口依赖程度较低。而大豆、棉花进口量较大,尤其大豆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达到 80.26%,棉花进 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也超过 20%。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结构来看,仍以小规模农户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耕地面积共 20.25 亿亩(1.35 亿公顷)。 根据农业部数据,截至 2016 年底,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主要有三种,一是经营规模在 50 亩以下的近 2.6 亿小规模农户,占农户总数约 97%,经营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约 82%,户均耕地面 积约 5 亩。二是经营规模在 50 亩以上的适度规模经营户(含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此类新 型农业主体约有 350 万个,经营耕地总面积约 3.5 亿亩,平均经营规模达到 100 亩。三是农垦和兵团企业,共 有 1781 家国有农场,农垦企业经营耕地面积约 0.97 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4.7%,主要集中在东北、内蒙 古、新疆地区。小规模农户主要基于自有土地,购买农资及投入自身劳动力,售卖自产农产品获得收益;适度规模经营户 通过经营自有土地及流转土地、购买农资、投入自身劳动力及雇佣劳动力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售卖收获农产 品获得收益;农垦企业通过从农垦集团有偿或无偿承包土地、流转土地获得土地经营权,再进行自主统一种植 获取收获农产品收益,或者将土地发包给其他主体以收取费用获得收益。(三)农产品价格走向市场化,价格支持政策逐渐向价补分离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政府直接定价退出历史舞台。1985 年政府放开了绝 大多数农副产品购销价格,1992 年放开生猪、猪肉价格,1999 年放开棉花收购价格,2004 年放开粮食收购市 场和价格, 2015 年放开烟叶收购价格,标志着我国农产品价格将全部由市场形成,政府定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2004 年以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等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相继推出。2004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关 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 形成,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要充分发挥价格的导向作用,当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 化时,为保证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粮食价格放开后,在粮价面临下行压力下,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国家分别于 2004 年 和 2006 年开始实施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国家适时 推出玉米、大豆、油籽临时收储政策。2011 年为防止棉价大幅波动、稳定棉花生产,棉花也被纳入临时收储政 策范围。2014 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逐渐向价补分离转变。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1)国家库存居高不下:产量、临储收购量、库存快速增长,国家面临 收不进、储不下局面。(2)内外价差扩大:国际粮价下跌背景下,国内收储价格持续上涨,内外价差使得进口 量快速增长。 (3)财政负担加重:高收储费用和高库存带来高保管费用,财政压力增大,仓储风险增高。因此, 国家对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相继做出改革,具体来看:大豆:2014 年,国家取消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开展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当市 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根据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对试点地区生产者给予补贴;当市场价格高于目 标价格时,不发放补贴。2017 年,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调整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加 补贴机制。棉花:2014 年,国家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在新疆地区开展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2017 年国家在 新疆进一步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棉花目标价格水平改为三年一定,对新疆享受目标价格补贴的棉花数量进 行上限管理,超出上限的不予补贴。油菜籽:2015 年,国家取消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油菜籽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玉米:2015 年,国家首次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2016 年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 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玉米生产者获得补贴保障种植收益。稻谷:2016 家,国家首次下调早籼稻最低收购价,2017 年、2018 年全面下调各类稻谷最低收购价,2020 年,稻谷最低收购价还未公布,但 2 月 1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稻谷最低收购价保持稳定,视情可适当提高。小麦:2018 年,国家首次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2019 年进一步下调,2020 年,为了稳住农民增收的势头, 确保丰收又增收,小麦最低收购价维持不变。二、水稻: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2020 年最低收购价略有提高(一)杂交稻种子市场规模大于常规稻,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 我国水稻种子由杂交稻和常规稻两类构成,杂交稻种子商品化率 100%,常规稻种子由于农户可留种因此商 品化率约 71%。2019 年,我国杂交稻种子总产量 2.4 亿公斤,终端市场规模 140.57 亿元;常规稻种子总产量 8.6 亿公斤,终端市场规模 56.38 亿元。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据,2018 年杂交稻制种企业数量 480 家,常规稻制种企业数量 560 家。杂交水稻 种子行业近年集中度快速提升,CR10 由 2014 年的 32.5%提升至 2018 年的 45.8%,销售额第一的隆平高科 2018 年杂交水稻种子销售额为 21.25 亿元;常规水稻种子行业集中度近年小幅提升,CR10 由 2014 年的 43.5%提升至 2018 年的 48.9%,销售额第一的垦丰种业 2018 年水稻种子销售额为 5.15 亿元。从主导品种来看,根据《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数据,2017 年全国水稻主导品种共 305 个,推广 500 万亩以 上的有绥粳 18(黑龙江省龙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龙粳 3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龙粳 46(黑 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南粳 9108(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嘉早 17(中国水稻研究所)、黄华 占(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推广面积 4815 万亩,占总面积的 11.49%。推广 100-500 万亩的品种 39 个,推广面积 6562 万亩,占总面积的 15.67%。(二)种植面积下滑,产量小幅回落,最低收购价 2020 年略有提升 1、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贸易占比较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平原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品种、第二大粮食品种,2018 年种植面积 3019 万公顷,占粮食种植面积的 26%, 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黑龙江等东北平原地区。2018 年前五大主产省 分别为湖南、黑龙江、江西、安徽、湖北,种植面积分别为 401、378、344、255、239 万公顷。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9 月)我国稻谷产量 2.12 亿吨, 消费量为 1.92 亿吨,进口量 365.5 万吨,出口量 502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 1.90%,出口占生产比为 2.37%。2、稻谷最低收购价下调,稻价和种植面积有所下降,2020 年收购价持稳或提高 1997 年以来,我国稻谷价格、种植面积和产量波动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1997 年-2003 年:稻谷价格先下行后在低价区间波动,种植面积和产量下滑。由于 1994 年-1997 年稻谷产 量连年增长,稻谷价格在供给增多、库存加大背景下于持续下滑。其中粳稻价格一直下滑至2002年的1.15元/kg, 籼稻价格下滑至 2000 年的 1.01 元/kg,此后在低价区间运行。同期稻谷种植面积和产量出现下滑。2004 年-2015 年:最低收购价政策推出,稻谷价格持续走高,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提升。2004-2016 年,中 晚籼稻最低收购价由 1.44 元/kg 提升至 2.76 元/kg,粳稻最低收购价由 1.58 元/kg 提升至 3.1 元/kg,稻谷价格在 最低收购价逐年提高的背景下持续走高,稻谷播种面积、产量亦持续走高。2016-至今:最低收购价下调,稻谷价格走低,种植面积下滑,产量小幅回落。由于国内稻谷库存持续累积 和产品结构失衡,国家为去库存并鼓励优质稻的种植,2016 年首次下调早籼稻最低收购价,2017 年、2018 年 全面下调各类稻谷最低收购价,国内稻谷平均收购价格波动走低,种植面积下滑,产量在单产提升背景下小幅 下降。 2020 年 2 月 1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稻谷最低收购价将保持稳定,视情可适当提高。2020 年 2 月 28 日, 发改委公布 2020 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经国务院批准,2020 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 购价格分别为每 50 公斤 121 元、127 元和 130 元,其中早籼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略有上调。(三)食用需求为主但用量小幅下降,饲用及工业需求增加 稻谷下游消费主要有食用、工业加工、饲用、种用四大用途,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18/19 市场年 度食用、工业加工、饲用及损耗、种用用量分别为 1.59、0.19、0.15、0.01 亿吨,食用消费占比达 82.42%,是 我国第一大口粮品种。从近年下游消费需求变化来看,由于居民饮食结构改变,肉、蛋、奶、蔬菜、水果等副产品需求量增长, 大米作为口粮的需求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根据国家粮油中心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稻谷食用消费量同比下降 30 万吨至 15850 万吨。饲用和工业消费量总体呈提升趋势,主要是由于国家稻谷拍卖底价下调,部分低价超期 粮作为饲料和工业用途的需求增加,2018/19 市场年度饲用及损耗量由同比提升 50 万吨至 1500 万吨,工业消费 需求同比提升 150 万吨至 1750 万吨。种用量基本维持在 130 万吨左右,波动不大。三、玉米: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供需改善、价格上行(一)玉米种子市场规模最大,行业集中度低我国玉米种子市场均为杂交玉米种,商品化率为 100%。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据,2019 年我国玉米种 子总产量 9.9 亿公斤,终端市场规模 279.80 亿元。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据, 2018 年玉米种子生产企业 1586 家,玉米种子行业集中度近年有所回落,CR10 由 2014 年的 28.9%降至 2018 年的 25.6%。销售额前三的垦丰种业、登海种业、隆平高科 2018 年玉米种子销售 额为 8.52、6.76、6.03 亿元。(二)面积下滑,产量持稳,供需改善下价格走升 1、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自产自销占主导,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2018 年种植面积 4213 万公顷,占粮食种植面积的 36%,主要分布在东北、 华北和西南地区。2018 年前五大主产省分别为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内蒙古,种植面积分别为 632、423、 394、392、374 万公顷。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9 月)我国玉米产量 2.57 亿吨,消费量 为 2.75 亿吨,进口量 448 万吨,出口量 2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 1.63%,进口依赖度低。2、玉米供给侧改革成效明显,供需改善、价格上行 金融危机后,我国玉米价格、种植面积和产量波动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2009.01-2015.09:玉米价格、种植面积和产量随国家收储价格提升而波动上行。针对 2008 年金融危机后我 国玉米价格下跌、难卖等现象,国家适时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推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 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从此直至 2014 年,随农业种植成本和国家临储收购价逐年提高,玉米价 格波动性走高,同期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持续提升。2015.09-2017.03:临储价下调及取消,玉米价格、种植面积、产量波动下滑。2015 年 9 月,国家首次将玉 米临储收购价下调至 2 元/公斤。2016 年 3 月,玉米临储政策退出历史舞台,国家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 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玉米生产者获得补贴保障 种植收益。这一时期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均下降。2017.03-至今:受供给侧改革影响,玉米价格总体上行,种植面积下行后有望持稳。临储收购价下调及取 消后,国内玉米种植面积受农业供给侧改革从 2016 年起持续下滑,供需格局改善,玉米价格波动上升。同期玉 米播种面积受国家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影响仍出现下降,玉米产量先下行,2019 年在单产明显增长的背景下产量 有所提升。农业农村部于 2020 年 2 月发布《2020 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提到“巩固‘镰刀弯’地区结构调整成 果,防止非优势区玉米面积大幅反弹。提升优势产区玉米产能,确保全国玉米面积基本稳定”。(三)饲用消费量小幅下降后预计回升,工业消费持续增长 玉米下游消费主要有饲用、工业加工、食用及种用四大用途,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 2018/19 市场年度饲用、 工业加工、食用及种用用量分别为 1.71、0.81、0.09、0.02 亿吨,饲料用途的需求量最大,消费占比 62.23%, 工业消费占比 29.48%,食用量占比较低。从近年下游消费需求变化来看,食用需求量总体稳定,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近三个市场年度玉米食用消 费量在 940 万吨左右。2018/19 市场年度饲用消费量同比减少 100 万吨至 1.71 亿吨,主要是生猪养殖受非瘟疫 情影响,存栏量下滑,猪用饲料需求减少;同时,禽养殖业规模扩张,饲料需求提升,一定程度弥补了猪料需 求的下降。2019/20 市场年度,随能繁母猪产能底部回升,玉米饲用消费量预计回升至 1.74 亿吨。2018/19 市场 年度玉米的工业消费量同比 600 万吨至 0.81 亿吨,2020/21 市场年度预计进一步提升。种用量基本维持在 190 万吨左右,波动不大。四、大豆:高度依赖进口,国内国际市场价格相关度高(一)大豆种子市场规模和行业集中度均提升我国大豆种子市场商品化率为 75.45%。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据,2019 年我国大豆种子总产量 5.75 亿 公斤,终端市场规模在 2015 年下滑至 24.16 亿元后,随大豆种植面积连年提升,大豆种子终端市场规模持续提 升至 2019 年的 39.53 亿元。根据《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数据,2017 年大豆种子生产企业为 442 家,大豆种子前十企业销量达到 1.77 亿 公斤,占全国大豆商品种子使用量 4.34 亿公斤的 40.84%,同比提升 14.17pct,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垦丰种 业 2017 年大豆种子销量 0.47 亿公斤,市占率为 10.31%。(二)种植面积、产量持续回升,价格低位运行 1、大豆是我国进口依赖度最高的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等地,国产成本较高 2018 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 1019 万公顷,占粮食种植面积的比例仅 8.7%,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黄淮 海的部分地区。2018 年前五大主产省分别为黑龙江、内蒙古、安徽、河南、四川,种植面积分别为 357、109、 65、39、38 万公顷。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9 月)我国大豆产量 0.16 亿吨,消费量 为 1.03 亿吨,进口量 0.83 亿吨,出口量 15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 80.58%,是我国进口依赖度最高的粮食作物。我国是第四大大豆生产国,第一大大豆消费国。从全球生产和消费来看,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大豆前五生产国为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和印度,产量分别为 12052、11700、5530、1597、1093 万吨,大豆前五压榨国或地区为中国、美国、巴西、阿根廷和欧盟,压榨量分别为 8500、5694、4253、4057、 1600 万吨。 我国大豆进口主要来自巴西、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家,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9 年我国共进口大豆 8851 万吨,其中从巴西、美国、阿根廷进口量分别为 5767 万吨、1965 万吨、880 万吨,占比分别为 65.16%、 19.15%、9.94%。我国大豆单产较低、生产成本较高。2018 年,我国大豆每公顷产量 1897kg,美国同期为 3427kg,单产比 我国高约 81%。我国大豆每公顷生产总成本为 9995 元,而同期美国生产总成本为 7362 元,约为我国的 74%, 我国大豆成本较高主要是人工和土地成本高,二者占总成本的比例分别为 30.7%、38.7%,而美国人工和土地成 本占比分别为 5.4%、32.3%。支持大豆产业政策不断落地,国产大豆种植面积、产量持续增长。2016 年 4 月,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种植 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 年)》中提到“到 2020 年,大豆面积达到 1.4 亿亩、增加 4000 万亩左右”。2017 年实施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以来,2017-2019 年黑龙江大豆种植补贴分别为 173.46、320、255 元/亩,一定程 度保障了豆农种植收益。2019 年 4 月,农业部发布《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在种植面积上“到 2020 年, 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力争达到 1.4 亿亩”,在单产上“到 2020 年,全国大豆平均亩产力争达到 135 公斤,缩小与 世界大豆主产国的单产差距”,在发展定位上,“形成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错位竞争、相互补充的格局”、“ 发挥 我国优质高蛋白大豆、菜用大豆优势,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政策支持下,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6-2019 年,大豆种植面积分别为 760、 824、841、933 万公顷(约 1.4 亿亩),大豆产量分别为 1360、1528、1596、1810 万吨。农业农村部于 2020 年 2 月发布《2020 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提到“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加大对大豆高产品种和玉米、大豆间作新 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大豆面积稳定在 1.4 亿亩”,预计未来大豆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单产提升背景下产量实 现增长。2、国内大豆价格和国际市场相关性较高2008 年金融危机后期间,国际和国内大豆价格均持续大幅下跌,国家为保户豆农利益,于 2008 年 10 月推 出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当年国内大豆价格下跌幅度小于国际市场。 2009-2012 年,国际和国内大豆价格总体走升。 2014 年,国家取消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开展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2017 年政策进一 步调整为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2014 年至今国内大豆和国际大豆价格均波动走低。截至 2020 年 3 月 10 日,我国国内大豆现货价 3566 元/吨。美湾大豆近月 FOB 价格 347 美元/吨,到岸完税 后价格 3952 元/吨。巴西大豆近月 FOB 价格 340 美元/吨,到岸完税后价格 3008 元/吨。美豆完税价格较高主要 是由于我国大豆进口关税此前为 3%,自 2018 年 7 月 6 日起我国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加征 25%的关税。(三)压榨量受下游饲料需求下降而减少,食用、种用量小幅增长 大豆下游消费主要有压榨、食用及种用三大用途,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压榨、食用及种 用量分别为 0.87、0.13、0.008 亿吨,压榨量占比达 83.97%。从下游需求的变化来看,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 2018/19 市场年度大豆压榨消费量同比减少 440 万吨至 8672 万吨,主要是由于生猪饲料需求量下滑,豆粕用量减少。2018/19 市场年度大豆食用需求量小幅提升 49 万吨至 1253 万吨。2018/19 市场年度种用量提升 9 万吨至 78 万吨。近年大豆损耗及其他用途波动不大,维持在 300 万 吨左右。五、小麦:我国第二大口粮作物,2020 年价格望平稳运行(一)上游种业行业集中度低,产品以常规冬小麦种子为主 由于小麦是六倍体,遗传背景复杂,杂交优势不明显,我国小麦种子基本为常规种子,商品化率为 77.41%。2019 年,我国春小麦种子总产量 2.52 亿公斤,冬小麦种子总产量约 52 亿公斤,小麦种子终端市场规模 156.78 亿元。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据, 2018 年小麦种子企业数量为 1165 家,近年行业集中度小幅提升, CR10 由 2014 年的 15.9%提升至 2018 年的 19.4%。销售额第一的农发种业 2018 年小麦种子销售额为 3.26 亿元,其他上市公 司销售额低于 1 亿元。(二)种植面积和价格下降,产量小幅波动 1、小麦是我国第二大口粮,自产自销为主,主要分布在华北和黄土高原地区 小麦是我国第三大粮食品种,2018 年种植面积 2427 万公顷,占粮食种植面积的 21%。我国冬小麦主要分 布在华北和黄土高原地区,春小麦分布在东北地区。2018 年前五大主产省分别为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河 北,种植面积分别为 570、406、288、240、236 万公顷。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5 月)我国小麦产量 1.31 亿吨,消 费量为 1.29 亿吨,进口量 269 万吨,出口量 1.5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 2.09%。2、小麦最低收购价下调,麦价和种植面积有所下降 1997 年以来,我国小麦价格、种植面积和产量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997 年-2000 年:小麦价格持续下行,种植面积和产量下滑。1994 年-1997 年小麦产量连年增长,价格持 续下滑,在 2000 年达到 1.02 元/kg 的历史低点。同期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出现下滑。2000 年-2005 年:小麦价格底部上升后平稳运行。2000-2003 年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仍不断下降,供需改善 背景下小麦价格从 2000 年波动走升后平稳运行,2015 年小麦年均价为 1.51 元/kg,相比 2000 年增长 48.04%。2006 年-2014 年:最低收购价政策推出,小麦价格和产量持续走高。从 2006 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推出以 来,我国白小麦、红小麦最低收购价由 1.5 元/kg、1.38 元/kg 提高到 2014 年的 2.36 元/kg,小麦价格在最低收购 价逐年提升的基础下持续走高,同期小麦种植相对稳定,小麦产量在单产提高背景下持续提升。2014-至今:最低收购价先稳后降,小麦价格波动走低,种植面积小幅回落。2014 年-2017 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保持 2.36 元/kg 不变,小麦价格在最低收购价上行小幅波动。2018 年、2019 年小麦最低收购价连续下调, 由 2.36 元/kg 降至 2.24 元/kg,小麦平均价格中枢亦跟随有所下降,种植面积也相应减少,产量随单产变化小幅 波动。2020 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与 2019 年持平,预计 2020 年小麦市场价格仍将平稳运行。(三)制粉量减少,饲用、工业消费量提升 小麦下游消费主要有制粉、饲用及消耗、工业加工及种用四大用途,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制粉、饲用及消耗、工业加工、种用量分别为 0.93、0.18、0.12、0.06 亿吨,制粉消费占比达 72.05%。从下游需求的变化来看,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 2018/19市场年度小麦制粉量同比减少20万吨至9280万吨, 主要是由于居民饮食结构改变,对小麦作为口粮的需求减少。2018/19 市场年度小麦饲用需求量提升 300 万吨至 1800 万吨,工业消费量提升 250 万吨至 1200 万吨,主要原因是 2018 年部分小麦毒素含量超标,相当部分低质 小麦无法用于口粮加工,只能进入饲料渠道及工业粉加工。种用量需求波动不大,维持在 600 万吨左右。六、棉花:我国产消量均全球第一,棉价与国际市场高度相关(一)上游种业:以新疆常规棉种为主,市场规模有所回升 我国棉花种子市场由杂交棉、新疆常规棉和内陆常规棉三类构成,农户留种比例少,杂交棉种子和新疆常 规棉种子商品化率为 100%,内陆常规棉种子商品化率为 89.15%。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据,2019 年我国棉 花种子总产量 1.53 亿公斤,终端市场规模回升至 24.39 亿元,其中新疆常规棉种子市场规模占比超过 60%。 2018 年棉花种子企业数量为 221 家。(二)种植产区以新疆为主,面积回落后趋稳,棉价低位运行 1、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农作物之一,产区以新疆为主,进口依赖度较高 棉花是我国主要经济农作物之一,2018 年种植面积 335 万公顷,占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 2.02%,主 要分布在新疆、河北、山东、湖北等地,其中新疆的种植面积远超其他地区。2018 年前五大主产省分别为新疆、 河北、山东、湖北、安徽,种植面积分别为 249、21、18、16、9 万公顷。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2018 年 9 月至 2019 年 8 月)我国棉花产量 604 万吨,消费量为 824 万吨,进口量 203 万吨,出口量 5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 25%,进口依赖度较高。我国是第一大棉花生产和消费国。从全球生产和消费来看,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棉花前 五生产国或地区为中国、印度、美国、巴西、巴基斯坦,产量分别为 604、562、400、283、166 万吨,前五大 消费国为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越南,消费量分别为 860、523、233、159、152 万吨。棉花种植面积回落后趋稳。新世纪以来,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在 2006 年达到 582 万公顷的高点,此后回落至 2016 年 320 万公顷的低点。2016 年 4 月,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 年)》中提到“稳 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自给水平。到 2020 年,力争棉花面积稳定在 5000 万亩左右”,此后棉花种植面积到 2019 年小幅回升至 334 万公顷(约 5009 万亩)。农业农村部于 2020 年 2 月发布《2020 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提 到“完善棉花、油料、糖料扶持政策,力争棉花面积稳定在 5000 万亩”,预计棉花种植面积短期波动较小。2、国内外棉花价格高度相关,关税配额制度一定程度上减弱国外低价棉冲击 我国棉花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比例约 25%,2011 以来,国际和国内棉花价格均大幅下跌,国家于 2011 年 将棉花纳入临时收储政策范围,2011-2013 年棉花临时收储价格分别为 1.98、2.04、2.04 万元/吨,我国棉价稳定 在 2 万元/吨附近,价格下跌幅度小于国际市场。2014 年,国家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在新疆地区开展棉花目 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国内棉价快速下跌。2016 年市场有效供应不足叠加纺织 品服装出口形势好转,国内棉价开始上行并在 2018 年 6 月全均保持较高价位。2018 年下半年中美贸易摩擦加 剧,纺织企业采购原料谨慎,此后国内棉价与国际市场棉价再次表现出高度相关性。我国 2001 年加入 WTO 后,对棉花进口采取关税配额制度,对配额内进口的棉花征收 1%的关税,对配额 外进口的棉花征收 76%的关税。配额内棉花进口数量由 2001 年的 78.1 万吨提至 2004 年的 89.4 万吨,此后一直 维持在该水平;配额外棉花关税由 2001 年的 76%降至 2004 年的 40%,2005 年 5 月起对一定数量的关税配额外 棉花按“关税配额外暂定优惠关税税率”征收进口关税,关税配额外暂定优惠关税税率以滑准税方式征收,税率滑动范围为 5%-40%。(三)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减少,棉花消费量下滑 棉花下游应用主要是纺纱用棉、民用絮棉、其他用棉及损耗,其中纺纱用棉占比在 90%以上。受中美贸易 摩擦影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减少,使得棉布、棉纱等产量下降,对棉花终端消费需求减少。根据农业农 村部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棉花消费量为 824 万吨,同比减少 25 万吨。七、投资建议(一)苏垦农发:全产业一体化经营,自主经营种植基地构筑核心优势 苏垦农发是一家以自主经营种植基地为核心资源优势的农作物种植、良种育繁、农产品和食用植物油加工 及销售全产业链规模化的国有大型农业企业。公司依托自主经营种植基地这一核心优势资源,在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农业科技、品质管控和食品安全、品牌及市场等方面构建了领先的行业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可获取各 环节利润,同时满足下游消费升级需求。公司种植业务模式以统一经营模式为主,发包经营模式为辅,生产的水稻、大小麦原粮等粮食产品主要用 于子公司苏垦米业的大米加工业务和大华种业的种子生产业务,剩余面向市场销售;种子产品以大小麦和水稻 种子为主;大米产品含民用米和食品工业米,民用米主要为中高档粳米,品牌及渠道领先;控股收购金太阳粮 油布局健康油脂产业;同时,公司以自主经营种植业基地需求为支撑,形成规模化农资采购优势,全力打造子 公司苏垦农服成为“互联网+金融+现代农服+规模种植户”的一体化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公司目前拥有从农垦集团承包的自主种植经营优质生产基地约 97 万亩,纵向跨越江苏省南北,土地承包经 营权流转土地 20.54 万亩;大米加工线设计生产能力为 37.5 万吨/年;培育并通过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 41 个; 植物油精炼产能 27 万吨。2018 年公司粮食总产 109.08 万吨,其中水稻总产 61.07 万吨,大小麦总产 48.01 万吨;大华种业全年销售 农作物种子 35.07 万吨;苏垦米业经营粮食及加工品 28.31 万吨。2019 年公司营收同比高增 63.50%至 79.85 亿 元,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公司小麦及水稻产销量显著增加、社会化服务规模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完成对金太阳粮 油的并购整合;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2.57%至 5.90 亿元,主要是由于粮食市场交易低迷、稻麦等主要农产品价 格同比下降。(二)北大荒:土地资源优势明显,土地发包营收稳健增长 公司主要从事耕地发包经营;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生产和销售;与种植业生产相关的技术、信息及服 务等;化肥零售以及房地产开发与销售。耕地发包业务是公司最主要的业务,公司采取以统一经营管理为主导, 家庭农场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公司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种植业上市公司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土地总面积 1296 万亩,坐拥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三江平原,资源优势明显。公司拥有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先进的农业 装备技术水平和农业基础、有高度的组织化管理传统,为家庭农场提供最佳的生产经营环境与条件以及产前、 产中、产后服务。2016-2018 年,公司土地发包收入增长稳健,同比分别增长 1.18%、2.41%、4.48%。2018 年公司完成土地 发包面积 1042.36 万亩,实现粮豆总产 124 亿斤,土地发包业务收入 26.97 亿元,亩均收费 256.82 元,土地发 包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为 82%。 2019Q1-3 公司实现收入 24.30 亿元,同比下降 5.28%;实现归母净利润 9.73 亿元,同比下降 0.13%。收入和利润下降主要是由于丽水雅居项目商品房销量同比大幅减少所致,该项目住宅 已于 2018 年基本销售完毕。(三)大北农:转基因育种先行者,玉米种子业务增长空间大 公司主营饲料、生猪养殖、动保、种子业务,目前收入主要来自饲料和生猪养殖业务,2019H1 饲料、养殖、 动保、种子收入占比分别为 83.93%、7.96%、1.20%、2.47%。公司种业收入占比目前虽较小,但公司在玉米、 水稻和生物技术(玉米和大豆)研发、繁育、推广、服务工作二十余年,研发能力积累深厚,拥有作物生物育种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生物技术育种重点实验室两大国际级研发机构。(1)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转基因领域深耕多年,致力于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 物生物技术产品研发,玉米生物技术主要服务于国内,大豆生物技术主要服务于国际和国内。其研发的转基因 大豆转化事件 DBN-09004-6 于 2019 年 2 月获得阿根廷政府颁发的种植许可,是中国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种子首 次在国际上获得种植许可。(2)2020 年 1 月 21 日,大北农生物技术公司的转 cry1Ab 和 epsps 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 DBN9936 在获 得在北方春玉米区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该玉米对玉米螟、棉虫、棉铃虫等均有较好的抗性,能耐四倍草甘膦, 并对草地贪夜蛾也有一定抗性。同时,公司第二代转基因玉米可以做到 100%抗草地贪夜蛾,已经基本走完前面 的必需流程,目前仅剩申请安全证书这一环节。如公司转基因玉米种子未来商业化顺利落地,公司在国内的玉 米种子业务将快速进入行业头部行列。(四)登海种业:玉米种子龙头,转基因技术积累深厚 在“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研究员的带领下,公司致力于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研究工作40余年, 拥有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研发 平台。主要产品包括玉米杂交种、蔬菜杂交种、花卉种苗、小麦种、水稻种。公司的利润 91%以上来源于玉米 杂交种,是玉米育种行业龙头企业,引领着中国杂交玉米的发展方向,品种储备完善。公司在转基因玉米研究领域亦有深厚积累,根据公司公告,公司抗病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 优质功能型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已在研多年,中国农业大学多次对公司抗病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 育项目拨入项目经费,财政部、中国农业科院向公司优质功能型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项目拨入转基因生物新 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款、项目经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向公司莱州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示范基地拨入研究 经费。我们认为公司是玉米育种行业龙头,转基因技术亦积累深厚,未来有望将储备的转基因性状与公司优质 的种子品种相结合,在转基因玉米种子获得较大市场份额。……(报告来源:中信建设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种子行业的介绍1.1 种子行业处于产业链位置 种子行业是处于农业生产的上游位置。农业生产指农作物的生产活动,农作物包括粮、 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等。农业生产流程一般包括农田基本建设, 土壤耕作,播种及栽植,田间管理,收割及农田运输。在上游端,种子被称作是农业的 “芯片”,因此,种子的培育成为上游端最重要的一环。此外,用于提供营养的肥料和用 于防治的农药,以及现代化农业中代替人为劳动力的先进农业机械是上游的其他组成部 分。上游的这些农资原料决定了农户生产农作物约 4 成的成本。以玉米为例子,据农业 农村网数据显示,全国 2018 年玉米种植的平均种子费用为 55.72 元/亩,占据玉米种植 总成本的 5.33%。上游端其他的化肥费、农药费和机械作业费分别占据种植总成本的 13.16%、1.64%和 11.22%。中游端涉及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下游方面主要是农 产品收割完成的后续应用,主要有食用用途,工业加工,畜禽饲料等。1.2 中国种业发展历史 中国种子行业的发展始于建国初期。中国种业发展至今已有 70 余年,其中包括四个发 展阶段,分别是自留种时期(1949 年-1957 年),初始育种期(1958 年-1977 年),初始 工业化期(1978 年-1999 年)以及初始市场化期(2000 年至今)。我国种业得以发展,其根本核心在于研发农作物的新品种,因此,品种审定制度尤其重 要。它的设立追溯回 1982 年,种子行业正处于“四化一供”的发展阶段,品种数量不 多,一个品种要通过 3 年的区试和 2 年的生产试验才能通过审定。在 1995 年前后,中国引进“滚动式”的机制——每年都有品种被淘汰和新品种通过审定。在 2000 年的《种 子法》颁布实施后,民营种企数量激增,待审品种数量也快速增长,因此漫长的审定过 程导致了种企越发不愿意投入研发成本,整个种业发展滞后。在 2016 年,新《主要农作 物品种审定办法》颁布实施,放开了品种审定的渠道,大大缩短了品种选育周期。之后, 品种审定更有统一试验、绿色通道、良种通关、联合体以及特殊用途品种试验 5 条渠 道。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之一,1995 年的品种审定数量仅有 49 种;从 2005 年至 2016 年,审定数量保持在 500 种-650 种。2017 年,审定品种数量跃升到 775 种,自此以后,审定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2. 种子行业市场空间及未来增长潜力2.1 我国种子行业现状 中国种子市场规模保持缓慢增长趋势。一般来说,种子市场规模约等于农作物用种面积, 每亩用种量,种子商品化率和种子价格的积数。我国的玉米和杂交水稻种子的商品粮高 达 100%,而小麦和大豆因受农户自留种的习惯,商业推广缓慢,因而商品化率也比较低。 据数据显示,在 2006 年,中国种业规模仅 500 亿元左右;2017 年的种业规模达到 1222 亿元,自 2011 年 990 亿元起,年均复合增速 3.57%。据预测,2020 年的市场会达到 1400 亿元,达到 4.63%的复合增速。种企总体种子销售收入和盈利逐年小幅上涨。在 2010 年,种企销售种子获得 429.1 亿 元收入,自此起,截至 2014 年,种企的种子销售收入高速增长,种子销售的收入年均复 合增长率达到 16.65%。与此同时,种企的净利润也在高速增长。然而,进入 2015 年, 国家开启农业供给侧改革,种企的经营数据进入平台期,种企的种子销售收入约为 792.88 亿元,同比下滑 1.56 亿元;净利润约 95.91 亿元,同比增长 1.5 亿元。上市种企营业收入稳中有升,但盈利低迷,2019 年甚至出现亏损。目前,国内上市种企 有 55 家,其中 7 家是在 A 股主板上市,其余的是在新三板。2019 年,7 家主板上市的 种企合计营业收入约为 90.82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8.36%;合计实现净亏损约为 5.45 亿元。2.2 种子行业的竞争格局 2.2.1 种子行业未来市场集中度还有提升的空间 国内种企数量有从底部反弹迹象,其中经营玉米种企最多。根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10 年的种业数量为 8700 家,直到 2016 年,种业数量仅是 4316 家,减幅高达一半,年均 复合降幅约为 11.03%。不过,种企的数量从 2017 年开始反弹,截至 2018 年底,我国持 证种企数量为 5663 家,同比增加了 460 家,增幅约为 8.84%。在农作物种类上看,国内 经营玉米的种企数量占比最大,占比 35.9%,数量为 1586 家;其次是小麦,种企数量为1165家,占据26.4%。经营水稻的种企包括杂交和常规水稻,合共1040家,占比为23.6%。我国种子行业集中度偏低,经营小麦的种企尤为小而散。世界的种业拥有集科研、生产、 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少数几家大型种子企业垄断世界 种子行业的大部分市场,前三大种企的销售额占比全球种业市场总量的一半以上。与世 界种子市场高度集中的格局相比,我国种子行业正处于小而散的格局。总体上看,国内CR10 种企的种子销售额为 103.95 亿元,仅占市场份额的 16.83%,较去年增长 1.81%。 在农作物种类上看,水稻的 CR10 种企的种子销售额占比最高,其中杂交水稻 CR10 种企 占比 57.88%,常规水稻 CR10 种企占比 59.13%。其次,玉米 CR10 种企种子销售额占比36.45%。经营小麦的种企的集中度尤为低,CR10 种企的销售额仅占比 27.43%。2.2.2 研发能力成为种企的核心竞争力 国内种企的育种研发能力不足,缺乏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截至 20 年代初,在长期 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育种研发都是由国家出资,种企只负责销售,严重缺乏自主 研发的积极性。另外,国内主要育种科技资源集中在高校院所,而非企业。科研单位主 导的育种存在着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研发成果产业转化率较低等问题。随着 2016 年 放开品种审定制度的渠道,无论是因为品种多样化还是数量井喷式的增长,种业的竞争 日益激烈。因受下游端的粮食价格压力,规模小的种企容易被市场淘汰。在这个背景下, 种企的创新能力决定种企是否能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而创新在于研发,因此研发能力 的强弱成为衡量种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国内的种企研发投入远远低于国际种企。在国际种子市场上,世界种业前三大巨头,孟 山都、杜邦先锋和先正达的研发水平和能力都处于行业的顶尖。据智种网数据显示,2016 年孟山都的研发投入达到约 15 亿美元,占主营收入约 11%;而另外一巨头,2016 年先 正达投入的研发费用也达到 13 亿美元,占主营收入 10%。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中 国在 2019 年的粮食总产量接近 6.64 亿吨,约为全球粮食总产量的 24.4%,是全球第一 粮食生产大国。但是,中国粮食产量与国内种企的育种研发水平严重不匹配。国内 CR50 种企的研发投入约 13.8 亿元,仅占营业收入的 6.3%,仅是国际龙头种企的研发投入的 一半。 2019 年上市种企的研发投入有所下降,隆平高科研发投入尤为突出。2019 年,7 家主板 上市种企的研发投入合计 6.46 亿元,较 2018 年相比,下降 0.27 亿元,同比降幅约为 0.04%。自 2015 年的底部(3.33 亿元)起,研发投入呈现缓慢增速。2019 年,7 家种企 的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收入比例仅是 6.09%,同比下降 1.41%。自 2016 年起,平均研发 投入占主营收入比例的趋势稳中有降。不过,在众多上市种企中,隆平高科的研发投入 尤为突出,2019 年研发支出费用达到 4.12 亿元,其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 13.15%,甚至 超过国际种企龙头。我国种企的研发人才略有不足,隆平高科的研发人才最多。人才与研发能力是离不开的, 种企需要育种专业技术人才,这是把科技物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种子企业科 技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目前,7 家上市的种企合计 1034 名研发人员,较 2018 年下降了 46 名;研发人员占比约为 13.42%,较 2018 年下降 3.38%。另外,隆平高 科的研发人员数量也处于行业前列,拥有 510 名研发人员,自 2015 年起,每年平均聘 请多 52 名研发人员,年均复合增幅约为 14%。在学历上看,只有隆平高科,登海种业和 万向德农拥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分别占总职工的 0.94%、0.53%和 0.45%。硕士学位的科研人员平均占比约为 6.87%,其余多为本科学位人员。2.2.3 并购整合有助种企提升竞争力 并购是种子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点。在知识产权保护背景下,种业的研发成本高、费时 久、小型种企无法承担技术升级和创新带来的成本和风险,只有整合后的规模化种企才 有实力去高研发和创新。举个玉米的例子,新型种子从发现性状到商业化所一般要经过 长达 6-8 年的选育和大量的科研试验周期,整个新品种的时间跨度大导致种企的利润回 收期长,因此,种企的并购事件常发生于拥有先进的育种技术,优良的种质资源或者强 大的销售渠道的企业从而控制成本。国际三大巨头(孟山都,杜邦先锋和先正达)均是通过大量的并购重组而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种子行业做大做强。在 2011 年,国务院出台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现 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提高种子市场的准入门槛和大力推动种企兼并重 组。2012 年时,中央一号文件和《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扶持育繁推 一体化种子企业,鼓励具备条件的种企上市募集资金,参与组织实施种业应用研究和产 业化等项目。2013 年时,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室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 意见》中鼓励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并购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推动种业并购活动升温。目前中国种业的并购情况。2010 年-2013 年期间,种业的投资并购事件仅是零星发生。 自 2013 年起,种业的并购事件数量逐年增多。根据不完全统计,2013 年时,种业的投 资并购活动发生了 23 次,其中涉及的金额达到 2.04 亿元。这 3 年期间,投资并购事件 年均复合增幅约为 25%,投资并购涉及金额年均复合增速达到了 37.27%。2013 年-2016 年期间,种业的投资并购活动较为频繁,国内种企的数量也随着剧烈下降。2016 年时, 种业的投资并购活动发生了 48 次,其中涉及的金额约为 80 亿元。这 3 年期间,投资并 购事件年均复合增幅约为 20%,投资并购涉及金额年均复合增速达到了 40.67%。在所有 并购事件中,主板的上市公司成为主力军。根据不完全统计,它们参与投资次数有61次, 合计投资 85.86 亿元,占投资总额的 84.57%。 3.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3.1 种子行业规模化、产业一体化趋势已定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粮食企业规模化经营奠定良好的基础。在 2016 年,国家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要求改革农村集体 产权制度,其中包括规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自此,国家开启了农村土地流 转的新篇幅。截至 2016 年底,我国的耕地流转面积为 4.70 亿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 35.10%。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深化改革,我国的新型规模型经营主体数量也持续增长, 其中包括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家庭农场数量达到 60 万家,其 中种植业类型的家庭农场最多,占比 62.7%。家庭农场年销售农产品的总值 1946 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大概 30 多万。家庭农场经营土地的面积在登记名录中总面积 1.6 亿 亩,其中 71.7%的耕地来自于租赁。另外,农民合作社的成立旨在为社内成员提供农资 供应、农机作业、技术信息等统一服务,帮助农户克服种养技术、产销衔接、加工流通 能力、品牌宣传平台、融资难融资贵等困难和问题。2019 年的农民合作社数量全国依法 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218.6万家,提供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农民合作社占比更是达53%。 我国的种植行业已形成初步的规模化。下游的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给种企带来崭新的盈利模式。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同 于规模小而散的种植户,其对上游种子的品质和种企的产业链服务能力的要求更加高, 因此,在未来中长期,下游规模化将催化整个产业链自下而上发生产业改革转型:大型 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企将会从提高自身的种子质量为核心竞争力,并且同时拓展和完 善与下游相结合的农业服务,包括产前的农资采购、产中的生产辅导以及产后的销售渠 道服务等,更好地提高种子销售渠道的效率以及销售利润。同时,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享受种企提供的一体化服务,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经营的经济效益。 3.2 国际大环境促进国内种业发展 自 2017 年起,中美国际关系越发紧张。在签订的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我国承诺 未来两年在 2017 年规模的基础上扩大自美国进口不少于 2000 亿元商品,其中农产品的 进口预计增至 500 亿美元。这对国内的农产品的生产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因此,国家有 希望大力提高国内粮食的生产效率,而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相信将被重点扶持以保 证国内粮食自供自给,减少对海外粮食的依赖。4. 国内主要种子作物的供需情况4.1 玉米 4.1.1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玉米价格从计划收储到“市场化”。2008 年,为了提高农户的玉米生产积极性、增加国 家粮食供给,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按每年一定的 收购价格向农户收购玉米,并从 2010 年到 2014 年期间连续 5 年调升玉米“临储”价格。 2014 年,内蒙古和辽宁的玉米收购价格为 1.13 元/斤,吉林的玉米收购价格为 1.12 元 /斤,黑龙江的玉米收购价格为 1.11 元/斤。在 2015 年,国家农业部首次提出农业供给 侧改革,并且下调玉米的“临储”价格,东北地区玉米收购价格均下降至 1. 00 元/斤。 2016 年 4 月,国家宣布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决定实施“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 新机制。4.1.2 玉米供应情况 玉米主产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玉米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的特性,所以我国玉米的 主要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其次是内蒙古和中原地区(山东,河北,河南)。这些主 产区的种植面积占据全国约 67%。在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省是玉米第一生产基地,拥有 约 8,794 万亩的玉米种植面积;吉林省和辽宁省分别拥有 6,246 和 4,038 万亩玉米种植地。内蒙古自治区拥有 5,575 万亩,中原三地(山东,河北,河南)约有 17,314 万亩。 在城市上看,主产城市是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长春市,它们的玉米种植面积均超过 1,000 万亩。播种面积及产量近年来有略微下降趋势。自 2008 年起,受国家玉米“临储”政策推动, 我国的玉米播种面积有明显增长。2008 年-2015 年期间,平均每年增加约 2610 万亩的 玉米面积,约为 4.77%的年均复合增速。但是,2016 年国家农业供给侧优化改革,玉米农户的赚钱效益大幅降低,因此播种面积也呈现轻微下降趋势。2019 年,玉米的播种面 积约为 61,920 万亩,较 2015 年的峰值,下降 5197 万亩,每年平均下降 1.60%。在玉米 的产量上,即使受国家“临储”政策的刺激,产量仍然呈现较为平稳的小幅增长趋势; 每年平均增长 1059 万吨的产量,年均复合增速为 6.30%,其中原因可能受限于当时玉米 育种技术的不发达,产业效率较为低下。自 2015 年起,玉米的年产量均保持相对平稳的 水平。2019 年,玉米产量为 26,077 万吨,自 2015 年起,年均复合降幅仅有 0.40%。玉米进口依赖度低。在进口方面,我国对玉米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制,关税配额内进口 的货物,一般实行 1%低关税;超过配额则不准进口,或者缴纳较高的进口关税。2019 年的玉米进口量为 510 万吨,较 2018 年增加 62 万吨,同比增幅为 13.76%,仅占消费量的 1.73%。根据发改委最新信息,2020 年的玉米配额为 720 万吨,维持在近 5 年的水平不 变。在 2018 年前,我国实际的玉米进口量占配额比例均低于 50%。随着中美贸易战第一 阶段的协议签订,2020 年的玉米进口量相信将进一步提高,预测将达到 690 万吨左右。4.1.3 玉米需求情况 玉米的消费下游主要是畜禽饲料。我国不仅是玉米生产大国,也是玉米的消费大国。玉 米的下游消费端主要体现在饲料、工业加工、口粮和种子用途。玉米是饲料的主要原料, 因此是玉米主要的下游消费,占比约 55%;其次是工业加工,制成玉米淀粉等加工品, 占比约 34%。玉米口粮的消费量占据总消费量的比例甚微,约为 3%。2019 年,饲料,工 业加工,食用的消费量分别是 16,178 万吨、10,242 万吨和 888 万吨。我国玉米消费量稳中有升。2019 年的玉米总消费量为 29,406 万吨,同比下降 946 万吨, 降幅为 3%。从消费渠道上看,玉米的消费量下滑主要源于工业加工的需求有略微下降, 工业消费量为 10,242.50 万吨,同比下降 5.43%。其次,需求最大的饲料用量因受非洲 猪瘟的影响,畜禽饲料需求量不升反降,2019 年的饲料用量为 19,178 万吨。食用玉米 的需求基本稳定,消费量为 888 万吨。总体上看,国内玉米的需求逐年攀升,自 2000 年 起,玉米的消费量增加 18,217 万吨,年均复合增速约为 5.22%。我国玉米出口量极少,基本是自产自足。根据中国汇易数据显示,2002 年时,中国的玉 米的出口量达到高峰,出口量约为 1525 万吨,占国内总消费量的 13.53%。随后,为了 满足国内人口和经济发展增长而带来的玉米消费需求,出口量逐年大幅下降,截至 2008 年,年均复合降速达到 53%。近 10 年的玉米出口量都处于较为平稳的水平,年均出口玉 米 5.9 万吨,仅占国内消费量的 0.03%。我国玉米去库存成效较显著。在国家“临储”政策的鼓励下,农户种植玉米的热情越发 浓厚,导致国家的玉米库存日益上涨,直至 2016 年,国内的玉米库存达到顶峰,约为25,869 万吨,超过当时的国内消费量 1,751 万吨,库消比高达 107.23%。2016 年起,因 国家取消“临储”政策,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玉米开始去库存。2019 年玉米期末库存 为 13,764 万吨,自库存的顶峰下降 12,105 万吨,年均复合降幅为 19%。目前,玉米的库存水平已经回到 2014 年前的水平,库消比为 46.80%。在 2020 年,玉米的库存有望下 降至 10,000 万吨以下的水平。4.1.4 玉米价格未来走势 今年草地贪夜蛾危害更加严峻。2019 年 11 月,草地贪夜蛾倍发现首次入侵我国 境内。草地贪夜蛾喜爱禾草科植物,尤其是玉米。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告,截至 2020 年的 2 月 10 日,西南、华南六省冬季玉米种植区见虫面积超过 60 万亩,是 2019 年 同期的 90 倍,虫源积累基数明显高于 2019 年。另外,随着春季的气温回升,草地贪夜 蛾的北迁时间预计会提早 1 个月左右。外加境内外虫源双重叠加,今年草地贪夜蛾预计 危害威胁区域占玉米种植区域的 50%以上,预计全年发生面积 1 亿亩左右。今年生猪产能恢复向好,有望带动玉米的需求量。今年以来,我国生猪产能持续 恢复,一季度末,生猪存栏 32120 万头,较上年四季度末增长 3.5%,其中能繁殖 母猪存栏 3381 万头,较上年四季度末增长 9.8%。国内玉米供应平衡偏紧,玉米价格未来有望继续上涨。综上所述,这几年玉米去 库存速度超出预期,外加草地贪夜蛾虫害影响玉米产量和生猪良好的补栏情况提 高玉米需求,因此,今年玉米价格有望上涨。截至 2020 年的 4 月 30 日,国内玉 米现货价为 2,092.21 元/吨,较去年同期上涨 191.69 元/吨。4.2 水稻 4.2.1 水稻最低收购价格制度 水稻最低收购价格制度。2004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 改革的意见》中提到:“为保证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国务院决定 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水稻的最低价格制度 从此拉开帷幕。发改委在每年春播之前公布最低收购价,等待收成后,中储粮等 国有企业负责向农民收粮,其价格不低于最低收购价。另外,国有粮食企业还负 责粮食的仓储物流,销售给下游加工企业,国家对其进行补贴。由于最低收购价 的托市作用,自 2008 年到 2015 年期间,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逐年上涨。早籼稻 的价格从 0.7 元/斤上涨到 1.35 元/斤,年均复合涨幅为 8.56%;中晚籼稻的价格从0.72 元/斤上涨到 1.38 元/斤,年均复合涨幅为 8.47%;粳稻的价格从 0.75 元/斤上 涨到 1.55 元/斤,年均复合涨幅为 9.50%。因此,农户的利益得到了国家价格的保 障,种粮积极性大大地提升,不过,库存高企和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问题开 始逐步显现。2015 年,国家开始农业供给侧改革,首次下调早籼稻的最低收购价 格,在次年,再次下调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的价格。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国 家公布上调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格。4.2.2 水稻供应情况 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广,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作为中国三大主粮之一, 无论在产量还是播种面积上,水稻是排名第二的粮食作物。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 在秦岭、 淮河以南地区,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的河谷平原和三 角洲地带;其中,湖南省、江西省和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均超过 5,000 万亩, 占据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 38%。在城市上看,常德市、哈尔滨市和衡阳市拥有全 国最大的稻谷种植基地面积,分别为 830 万亩、813 万亩和 729 万亩。我国水稻产量和播种面积较为稳定,但 2019 年略有下降。在 2004 年至 2015 年期 间,受益于最低收购价格制度的托市作用,稻谷的播种面积从 42568.2 万亩增长 到 46176.135 万亩,年均保持 0.74%的缓慢复合增速;稻谷的产量从 17,908.76 万 吨增长到 21,214.19 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 1.55%。2015 年之后,水稻的播种面 积保持在 46,000 万亩左右的水平,水稻的产量也维持在 21,000 万吨左右。2019 年 的水稻播种面积为 44,535 万亩,较 2018 年下降 748.5 万亩,同比下降 1.65%。 2019年的稻谷产量为 21,212.90万吨,较 2018年下降251.90万亩,同比下降 1.19%。我国对大米进口依赖较少,近年进一步下降。为保证国内粮食价格,与玉米一样, 国家对稻米进口也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制度。国家对稻米的进口配额为 532 万吨, 这个配额自 2004 年以来没有发生变化。2019 年,中国进口稻谷和大米的数量为 255 万吨,较上年同期下降 53 万吨,同比下降 17.21%,仅 占国内消费量的 1.27%。 我国进口的大米大部分为泰国的优质大米,主要源于近年来我国大米消费者对高 品质大米的需求。4.2.3 水稻需求情况 食用口粮是水稻的主要消费端。在下游的消费端上看,稻谷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食 用口粮、工业加工、饲料用途和种子用途,其中食用口粮,即大米,占据 81%的稻 谷需求量。国内的稻谷消费量自 2014 年起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2019 年的稻谷 和大米消费量为 19,993.6 万吨,较 2018 年增加 44.5 万吨,同比增速为 0.22%。我国稻谷和大米基本自产自足,出口量占消费量比例不足 2%。作为稻谷的生产大 国,中国每年都有向海外输出大米。自 2016 年起,稻谷和大米的出口量从 48.46 万吨上涨到 2019 年的 274.76 万吨,期间上涨 226.30 万吨,涨幅为 54.31%。即便 如此,2019 年的大米出口量仅占国内总消费量的 1.37%。我国稻谷库存处于高位,今年去库存压力较大。在 2011 年,稻谷的库存处于近 20 年的低位,仅有 3044 万吨。2012 年开始,农户受国家持续上调的最低收购价格的 刺激下,产量逐年缓慢增长,而消费量连续两年(2012-2013 年)严重下滑 1,123 万吨,中国从稻谷大米的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导致稻谷库存自 2014 年起逐年 堆积。目前,中国的稻谷库存仍处于高位,2019 年的稻谷期末库存为 17282.5 万 吨,是 2011 年的低位的 5.68 倍,库消比高达 85.05%。4.2.3 稻谷价格未来走势 非洲蝗虫灾害恐导致稻谷减产。根据 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报告显示,沙漠 蝗虫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迁徙害虫。目前,在东非、近东和西南亚地区沙漠蝗灾的 爆发情况令人担忧,新的蝗虫群体正在广泛繁殖,在 4 月-6 月将会对粮食安全和 生计造成空前威胁。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已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水平, 乌干达和南苏丹受到威胁,吉布提、伊朗、阿曼、巴基斯坦、沙特和也门也有严重 的沙漠蝗灾,这对作物和畜牧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最坏的情况下,沙漠蝗灾 将导致这些国家 2020 年的收成低于平均水平,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牧场损失惨 重,粮食安全前景将更加严峻。自 1 月初起国际和国内稻谷价格均有所上涨。受蝗虫灾害下稻谷大可能性的减产, 国际的稻谷价格正在逐渐攀升;1 月初 CBOT 稻谷的期货收盘价为 12.9 美元/英担 (换成人民币约为 0.89 元/斤),截至 4 月底,CBOT 稻谷的期货收盘价为 17 美元 /英担(换成人名币约为 1.17 元/斤),上涨 4.1 美元/英担(换成人名币约为 0.28 元/斤),涨幅达到 31.78%。 在国内价格方面,据国家发改委对最低收购价格的公 告显示,2020 年的早籼稻价格为 1.21 元/斤,较去年上调 0.01 元/斤;中晚籼稻的 价格为 1.27 元/斤,较去年上调 0.01 元/斤,粳稻的价格为 1.30 元/斤,与去年持 平。但是,今年国家限定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总量为 5000 万吨,包含籼稻 2000 万吨和粳稻 3000 万吨。据郑州商品交易所数据,截至 4 月底,早稻的现货平均价为 1.25 元/斤,中晚稻的现货平均价为 1.37 元/斤,粳稻的现货平均价为 1.49 元/ 斤,较 1 月初分别增长 0.03 元/斤,0.14 元/斤,0.20 元/斤。综上所述,虽然外围 的非洲蝗虫灾害频发,但国内稻谷供过于求和库存高企的基本面不改。因此,今 年稻谷价格应该没有太大的上涨的空间。4.3 小麦 4.3.1 小麦最低收购价制度 小麦最低收购价制度。为了保护粮食安全和保护农户的利益,自 2006 年起,国家 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制度。2006 年,国家对白小麦,红小麦和混合麦的最低收 购价格分别为 1440 元/吨,1380 元/吨和 1380 元/吨。2014 年前,国家持续 6 年 上调最低收购价格,平均每年白小麦,红小麦和混合麦的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上涨 180 元/吨,123 元/吨和 123 元/吨。从 2015 年起到 2017 年期间,因国家进行农 业供给结构性改革,最低收购价格维持在 2014 年的同等水平。但是,随着玉米和 水稻最低收购价格的下降步伐,国家在 2018 年首次下调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 4.3.2 小麦供应情况 作为全球产量第二的粮食,全球约 40%的小麦产于亚洲。根据播种时间的不同, 我国的小麦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是指春节过后播种的, 8、 9 月份收获的。 冬小麦是指在 9、10 月份播种,次年 4、5 月份收获的。我国境内的小麦以冬小麦 为主。根据皮色的不同,可分为白皮小麦和红皮小麦。白小麦呈黄色或乳白色,皮 薄,胚乳含量多,出粉率较高,红小麦呈深红色,皮较厚,胚乳含量少,出粉率较 低。我国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广,主要种植冬小麦。我国有三大小麦主产区:北方冬小 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里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 量的 56%左右,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诸省区。其次,南方 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集中在江苏、四川、安徽、湖北等。最后,春小 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气温普遍较低,生产季节短,通常以一年一熟为主,主 产省区有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在城市的分布上,河南省的驻马店、周口 市和南阳市拥有全国最大的小麦播种面积。我国小麦播种面积有所下滑,但产量保持稳定少量涨幅。近 20 年来,我国小麦的 播种面积保持较为稳定,自 2017 年以来,播种面积有略微下降的趋势。据国家统 计局数据显示,2019 年的小麦播种面积为 23,848.65 千公顷,较 2018 年减少 417.35 千公顷,同比减幅为 1.72%。2017 年和 2018 年的小麦播种面积同比减幅约为 0.75% 和 0.99%。由于小麦的每单位的生产数量逐年上升,小麦的产量没有受播种面积减 少而出现减产的情况。我国境内 2019 年的小麦产量为 13,140 万吨,较 2018 年上 涨 0.97 万吨,同比涨幅为 8%。我国进口小麦依赖度较少。我国的粮食进口关税配额也同样适用于小麦。自 2004 年起,我国对进口小麦实施的关税配额为 963.6 万吨。2019 年,我国进口小麦 348 万吨,较 2018 年增加 38 万吨,同比增速 12.26%;进口量占据配额的 36.11%,仅 占国内消费量的 3.13%。4.3.3 小麦需求情况 深加工制粉消费是小麦的主要消费下游端。在下游的消费端看,我国的小麦的用 途主要在深加工制粉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和种植消费,它们的占比分别约 为 75%、12%、8%和 5%。小麦的深加工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面粉,每年用于面粉加 工的小麦占小麦产量的 70%-80%;其次是淀粉、麸皮、胚芽蛋白、淀粉糖等副产 品。我国小麦的消费量变化以震荡趋势为主。在 2016 年,我国的小麦消费量继 2011年再次超过 12,000 万吨,达到 12,045 万吨。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的 小麦消费量 11,120.20 万吨,较 2018 年下滑 417.70 万吨,同比降幅 3.62%。2017 年和 2018 年的小麦消费量分别为 11,176.70 万吨和 11,537.90 万吨,同比增跌幅 分别为-7.21%和 3.23%。我国每年仅出口极少量的小麦。在出口量上,为了保证国内粮食充足,自 2008 年 起,我国出口的小麦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2019 年,我国小麦出口量仅有 1.2 万 吨,较 2018 年增加 0.3 万吨,同比增幅 33.33%,仅占国内消费量的 0.01%。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小麦库存仍然逐年攀升。在库存上看,自 2013 年起,我国的小麦库存逐年增加;从 2012 年 2450 万吨到 2019 年 10135.2 万吨, 增加 7685.2 万吨,年均复合增速 22.49%。在库消比上看, 2019 年小麦的库消比 达到 91.14%,较 2012 年增长 69.52 百分点。4.3.4 小麦价格未来趋势 目前,国内的小麦供过于求,高库存。截至 4 月底,我国小麦现货均价为 2,439.44 元/吨,较年初增加 43.88 元/吨,增幅仅有 0.02%。目前,我国的冬小麦处于收割 期。根据农业农村部消息称,我国今年冬小麦整体长势好于上年和常年。3 月底, 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播种面积比重达到 87.2%,比上年同期增加 3.5 个百分点。 因此,今年冬小麦有丰收的趋势。另外,虽然下半年国内的餐饮消费有望恢复到 往年正常水平从而刺激小麦深加工制粉的需求,但是小麦今年去库存压力较大。 因此,小麦下半年价格大概率地有小许下跌的趋势。5. 投资策略种子行业集中度正有所提高,关注相关的受益龙头标的。自我国农业供给侧深化 改革起,行业中的种企因缺乏竞争力而盈利空间不断被挤压。种子行业的种企优 胜劣汰,我国小而散的企业布局正逐年改善。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于整合产业 链的资源,逐步发展农业服务和完善产业链一体化的布局,因此,资金充足、研发 能力超前、具有品牌效应的大型种企将就此机会能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实现 利润增长。所以,未来我们应该重点留意种子行业中并购活动较频繁的龙头企业。 从农作物供需来看,我国玉米的库存逐渐减少,另加今年生猪饲料需求的增多, 我国玉米价格有望上涨,从而有望带动种企种子销售收入的增加。此外,小麦和 水稻的库存较为充足,价格上涨的空间应该不大。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关注以下 相关标的,比如研发能力突出的隆平高科、 玉米种子占比较大的登海种业。……(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东莞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1、美国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2、日本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4、以色列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5、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FS:Page]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1、粮食种植面积分析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11303万公顷,比2015年减少了约31万公顷(合约472万亩)。2011-2017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年鉴、中商产业研究院2、粮食产量情况分析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61625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19万吨(104亿斤)。2016年的粮食生产虽然止步于“十二连”增,但仍是历史第二高的产量,连续4年站上了1.2万亿斤的平台,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2011-2017年中国粮食产量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年鉴、中商产业研究院3、农业总产值2016年,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1.21万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93万亿元,林业总产值4631.6亿元,牧业总产值3.17万亿元,渔业总产值1.16万亿元。2011-201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年鉴、中商产业研究院四、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问题“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大豆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玉米增产超过了需求增长,部分农产品库存过多,确保供给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部分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多,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更加突出。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较为有限,依靠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收窄,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任务艰巨。五、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不断创新调控引导和扶持方式,各方面工作稳步推进,“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1、农机装备结构有新改善农机总动力达到11.2亿千瓦,较“十一五”末提高了20.4%;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分别达到607.3万台、72.6万台和173.9万台,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2.2倍和1.8倍,大中型拖拉机、高性能机具占比持续提高。2、农机作业水平有新跨越农机作业由耕种收环节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延伸。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8%,比“十一五”末提高11.5个百分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3.7%、78.1%、81.2%;棉油糖等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取得实质性进展。3、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有新突破高效、精准、节能型装备研发制造取得重大进展,农机农艺加快融合、成果广泛应用,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与捡拾打捆、粮食烘干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规模分别达到13537千公顷、42110千公顷、34671千公顷、49939千公顷和10766万吨,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1.2倍、1.2倍、1.7倍和4倍。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农机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24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73.6%,我国农机制造大国地位更加稳固。4、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有新提升全国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8.2万个,比“十一五”末增加1.1万个;农机合作社达到5.7万个,比“十一五”末增加3.5万个,作业服务面积占全部农机作业面积的10.5%。农机流通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效率不断提升。5、农机安全生产有新成效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牌率、检验率和驾驶操作人员持证率均超过70%,农机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十二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斐然,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亮点。六、中国现代农业领先企业分析1、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8年并于1998年3月1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立足农牧产业、注重稳健发展,业务涉及饲料、养殖、肉制品及金融投资、商贸等。公司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食品放心企业、2016全国十大领军饲料企业、主体信用等级AAA、中国肉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示范项目企业、2017福布斯全球2000强等荣誉称号。2016年,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9亿元,利润总额达到33亿元。2013-2017年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收入及利润统计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2、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水产预混料、水产配合饲料和畜禽配合饲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逐步向动物保健产品、规模养殖和优质苗种领域拓展业务的高科技型上市公司。公司主要从事水产和畜禽饲料、优质水产动物种苗、动物保健品和生物制品、生猪的生产和销售业务,并向客户提供苗种、动保、技术、服务等养殖过程的整体解决方案,以保证客户全程健康养殖。具体产品主要包括鸡、鸭、猪、鱼、虾等饲料,虾苗、鱼苗,及养殖过程中所需的保健品、疫苗等。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1.85亿元,同比增长6.33%;利润总额10.44亿元,同比增长5.57%。2013-2017年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入及利润统计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3、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9月21日,于1998年11月4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北京市第一家农业类上市公司。公司位于具有“绿色国际港”之称的京郊顺义区。下设六家分公司、十八家控股子公司。是一家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果树种植、加工及销售;白酒生产与销售;肉食品加工与销售;良种繁育;肥料开发与销售;农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相关多元化大型企业。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9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为5.45亿元。2013-2017年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收入及利润统计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七、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分析1、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从信息化发展趋势看,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作出部署,并把农业农村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网络经济空间不断拓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信息经济潜力巨大,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农业农村渗透融合,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不断加快,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2、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从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看,加快破解发展难题,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农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新的生产要素的作用。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精准对接产销、提升供给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核心生产力的作用。农业小规模经营长期存在,规模效益亟待提高,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规模化路子,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集聚放大单个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效益的作用。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转移就业增收空间收窄,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农业农村新经济,充分发挥“互联网+”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的作用。同时,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正处在起步阶段,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不高。思想认识亟待提升。客观上,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各级农业部门对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有待深化,关心支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基础条件建设亟待加强。农业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的手段和方式落后,农业物联网产品和设备还未实现规模量产,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分等分级、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互联网普及率尤其是接入能力还较低。科技创新亟待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物联网生命体感知、智能控制、动植物生长模型和农业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核心技术尚未攻克,技术和系统集成度低、整体效能差。农业信息化学科群和科研团队规模偏小,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低。体制机制亟待创新。管理职能和机构队伍建设没有跟上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尚未破题,市场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亟需探索完善。市场服务和监管制度、软硬件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
□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1980-2019城乡居民收入(元)2019年畜禽产品生产价格指数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各地各部门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扎实推进“三农”工作。这一年,我国农业总体增长态势良好,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内外部市场运行环境总体平稳,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宏观形势稳中向好,农民增收势头不减 2019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70467亿元,比2018年实际增长3.1%。按当年价格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2018年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至四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当季值)分别为8769亿元、14438亿元、19798亿元和27462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7%、3.3%、2.7%和3.4%,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3.4%、4.1%和5.7%。中国农业的稳定增长得益于科技的不断进步。201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高于2018年的57.5%。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以上,这是我国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取得的显著成效,是我国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的结果。同时,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绿色发展取得实效,产地环境逐步改善,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战略得到有力推进。201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33元,较2018年增加2505元,实际增长5.8%。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实际增长6.2%,比城镇增速高出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8年的2.69:1缩小至2019年的2.64:1。从收入结构看,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583元,占总收入比重为41.09%;人均经营净收入5762元,占比35.97%;人均财产净收入377元,占比2.35%;人均转移净收入3298元,占比20.59%。2019年,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共实现110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34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即“国定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0.6%,较2018年底下降1.1个百分点。“三区三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2019年末已减至43万,贫困发生率降至2%。目前,全国尚未摘帽的国定贫困县只剩52个。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迅速。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67元,比2018年增长8.0%,增速高于全国农村1.8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082元,转移净收入3163元,财产净收入159元,此三项收入的增速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营净收入4163元,增速高于2018年同期水平。从贡献率看,工资、经营、财产、转移各项收入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分别为38.0%、23.0%、1.9%和37.1%。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43元,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总的来看,当前中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生态扶贫等措施陆续落地见效,东西协作、央地帮扶等扶贫机制有效开展,切实减轻了贫困地区的负担,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质量安全稳定提升 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六连丰”,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277亿斤,比上年增加119亿斤,增长0.9%,比历史最高的2017年增加45亿斤。从品种看,除稻谷产量有所减少外,其他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均有所增加。2019年,全国谷物产量12274亿斤,比上年增加73亿斤,增长0.6%。其中,稻谷产量4192亿斤,比上年减少50亿斤,下降1.2%;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为2672亿斤和5215亿斤,比上年分别增加43亿斤和72亿斤,分别增长1.6%和1.4%。豆类产量426亿斤,比上年增加42亿斤,增长11.0%。其中大豆产量362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13.3%。薯类产量577亿斤,比上年增加3.6亿斤,增长0.6%。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41亿亩,比上年减少1462万亩,下降0.8%。其中三大主粮(稻谷、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14.38亿亩,低质低效水稻、小麦种植面积适当调减。同时,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每亩762斤,每亩产量比上年增长1.8%。经济作物生产总体稳定。近年来,棉花生产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平稳发展。但由于受到灾害性气候的影响,2019年全国棉花总产量588.9万吨,比2018年减少21.3万吨,下降3.5%;种植面积5008.8万亩,比2018年减少22.8万亩,下降0.5%;单位面积产量117.6公斤/亩,比2018年下降3.1%。从地区来看,棉花种植进一步向新疆棉区集中,产量占全国的84.9%,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近年来,伴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农业产业更加追求高质量发展,以提高农业经营的收益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018年底,中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总数达12.2万个。2019年中国又新认证绿色食品13487个,有机产品2499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255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中国高度重视农产品安全问题,新颁布实施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1152项,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6%以上。2019年“双随机”抽检力度加大,增加产地、“三前”环节抽检比例,监测指标由2017年的94项增加到2019年的130项,201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7.4%。农业绿色品牌快速发展。2019年已初步构建起农业品牌政策体系,建立了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入选300家目录品牌,品牌覆盖面广,品类多样化,展现出品牌的带动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生猪产能逐渐恢复,牛羊禽蛋供给充足 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2019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为7649万吨,比上年下降10.2%。2019年全国生猪出栏54419万头,比上年减少14963万头,下降21.6%;猪肉产量4255万吨,减少1148万吨,下降21.3%。2019年全国牛羊生产稳定增长,产量有所增加。其中,肉牛出栏4534万头,比上年增长3.1%;牛肉产量667万吨,增长3.6%;牛奶产量3201万吨,增加127万吨,增长4.1%;羊出栏31699万只,增长2.2%;羊肉产量488万吨,增长2.6%。2019年家禽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效益日益向好,家禽饲养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全国家禽出栏146.41亿只,增长11.9%;禽肉产量2239万吨,增长12.3%;禽蛋产量3309万吨,增长5.8%。为恢复生猪产能,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狠抓政策落实积极恢复生产。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恢复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会议,稳定猪肉市场供应。四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31041万头,尽管同比减少11776万头,下降了27.5%,但同三季度末相比增加了366万头,环比增长1.2%,存栏开始止跌回升。由于2018年和2019年是非洲猪瘟暴发的特殊时期,生猪供给大幅减少是2019年的基本面。由于中国对生猪的习惯性消费,叠加季节性和春节需求,市场情绪相对旺盛,从生产和销售来看,价格上涨势头均比较强劲。2019年生猪生产价格涨幅明显,与2018年相比,2019年一季度生猪生产价格指数同比降低8.8%,后三个季度同比分别上涨28.1%、49.3%和109.5%。2019年二元能繁母猪价格一季度同比降低12.7%,后三个季度同比分别上涨10.5%、32.5%和101.4%;2019年22个省份仔猪平均价一季度同比降低1.7%,后三个季度同比分别上涨93.7%、132.9%和289.9%;22个省份生猪平均价一季度同比降低0.8%,后三个季度同比分别上涨46.1%、71.6%和164.0%;22个省份猪肉平均价一季度同比降低2.5%,后三个季度同比分别上涨36.3%、60.3%和136.0%;22个省份猪粮比价一季度同比降低1.6%,后三个季度同比分别上涨45.5%、65.2%和158.4%。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的上涨带动牛羊禽肉、鸡蛋等产品价格不同程度上涨,但市场生产供给比较充足,上涨幅度显著低于猪肉。从2019年各季度数据对比来看,牛羊肉三季度和四季度出现环比上涨态势,肉禽和禽蛋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均出现环比上涨。2019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抓粮食生产,落实生猪保供稳价政策措施。根据不同农产品的供需情况和产品属性,市场价格分别表现为“基本稳定、稳步上涨、季节性波动”等特征。市场资源互利互促,贸易总量快速增长 2019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中国积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农产品贸易呈现了快速发展态势。2019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2300.7亿美元,同比增长5.7%。其中,进口额1509.7亿美元,增长10.0%;出口额791.0亿美元,下降1.7%;贸易逆差718.7亿美元,增长26.5%。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和贸易逆差均创同期历史新高。除谷物外,几乎所有产品进口增长强劲。其中,畜产品进口362.2亿美元,同比增长27.0%;棉花进口193.7万吨,同比增长19.0%,进口额36.0亿美元,同比增长12.6%;食糖进口339.0万吨,同比增长21.3%,进口额11.2亿美元,同比增长9.0%;食用油籽进口9330.8万吨,进口量同比下降1.3%,进口额384.0亿美元,同比减少8.0%,主要是油菜籽进口量大幅下降了42.5%,但食用植物油进口1152.7万吨,同比增长42.5%,进口额74.1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值得注意的是,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优势出口产品的进口增长迅速。出口相对乏力,优势出口产品顺差大幅收窄。2019年蔬菜出口155.0亿美元,同比增长1.7%;水果出口74.5亿美元,同比增长4.1%;水产品出口206.6亿美元,同比减少8.0%。水果从2018年开始出现贸易逆差,2019年贸易逆差达到29.1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3倍,尽管水产品保持贸易顺差19.6亿美元,但比上年大幅减少74.1%。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自美国进口农产品由2018年的162.3亿美元回落至141.6亿美元,下降12.8%,对美国出口额下降22.1%。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取得了巨大成效,2019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608.9亿美元,同比增长16.5%,高出我国农产品总体贸易增速10.3个百分点。其中进口额608.8亿美元,增长23.3%,出口额270.1亿美元,增长9.1%,进出口增速分别高于总体增速13.1和9.8个百分点。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进口增长将主导整个农产品贸易增长,净进口产品种类将不断增加。新型主体蓬勃发展,“三产”融合不断深化 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政府扶持和社会推动下蓬勃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高速发展。首先,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显著扩大。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9.3万家,包括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542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到8000家,突破100亿元的超大型企业达到70家。其次,全国农业产业化促进了扶贫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已培育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超过1.4万家,全国新认定了299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扎根贫困地区的企业占23%。尤为突出的是,这些企业中,通过互联网方式销售的收入约占总收入的20%,平均每家企业带动了2万户农户脱贫致富,已成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家庭农场、合作社取得高质量发展。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已有60万个家庭农场进入到家庭农场名录。家庭农场在提升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农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方面都收效显著。根据农业农村部相关规划,到2022年全国家庭农场数量将有望达到100万家。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国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220.3万家,辐射带动了全国近一半农户。农民合作社中的普通农户占成员总数的80.7%,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农民合作社开展仓储、加工、物流等增值服务,提供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占比达53%,平均为每个成员统一购销1.56万元、二次盈余返还1402元。加工服务型合作社增速较快,3.5万家合作社创办加工企业等经济实体,8.7万家拥有注册商标,4.6万家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2019年,全国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大力开展各类融合模式的实践探索,各地区富有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的乡村产业逐渐成长起来。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2018年增长1.9%,行业估计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5.5万亿元。各类乡村产业园1万多个,新建设农业产业强镇298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851个,小宗类、多样化的“土字号”“乡字号”知名品牌10万个,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比例达到55%,带动签约农户经营收入超过未签约农户50%以上。在“一村一品”建设的基础上,各地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2019年共接待游客32亿人次,较上年增加2亿人次,增幅6.7%,共创收8500亿元,较上年增加500亿元,增幅6.25%。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975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5倍。产业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2019年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超过850万人,本乡创新创业人员达3100多万人,87%的创业实体在乡镇以下。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延长了产业链,完善了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了农民增收模式。2020年农业生产展望 2020年一季度各项农业经济指标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程度下降。2020年一季度,以现值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186.2亿元,比2019年同期下降3.2%,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39.0,其中畜牧业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88.6,生猪生产价格指数为233.2,畜产品价格拉高了整个农产品的生产价格指数。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3071亿元,同比下降12.1%,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农林水财政支出4031亿元,同比下降3.6%。2020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41元,比2019年同期下降4.7%,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同比下降10.7%。粮食生产受疫情影响不会太大,预计2020年仍将是一个丰收年。从粮食生产来看,冬小麦在疫情暴发之前已经播种,春小麦播种时疫情形势已经开始好转,加之政府部门及时出台政策恢复农产品以及生产资料的物流运输,春耕生产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针对这几年早稻播种面积连续下降的趋势,2020年国家提高了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对种稻积极性有一定激励,早稻播种面积出现恢复性增长,稻谷产量预期将会增加。秋粮玉米在东北主产区已经播种,如果没有大的灾情,产量应该能够保证。另外由于连续几年去库存,玉米临储库存已大幅下降,随着生猪养殖的逐步恢复,玉米产需缺口明显,价格将保持高位,这也将刺激北方其他地区的种植积极性。生猪产能恢复比原来预期推迟,回归到常年水平尚需时日。随着促进生猪生产恢复政策密集出台,2019年四季度生猪产能开始回升,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新建养殖场停工、饲料和人工获取困难、屠宰企业开工不足以及生猪运输流通不畅等原因使得生猪生产恢复受阻。许多养殖企业认为,本应在2020年底基本恢复的生猪生产将会被推迟6个月,生猪出栏量要恢复到常年水平大约要等到2021年上半年。2020年一季度,由于消费端低迷,企业、学校、工地等集团性消费减少,加上国家存储肉的投放和进口调节,猪肉价格从高点有所回落,但在全面复工复产、餐饮和集团性消费恢复后,猪肉供需矛盾仍会突出,预期后期猪肉价格将保持高位运行。农户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受疫情冲击明显,农民增收压力巨大。此外,疫情期间整个旅游行业受到巨大打击,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这些为农户带来经营性收入的产业市场低迷,农民经营性收益减少。总的来看,有必要调低2020年上半年农户收入增长的预期,未来需要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花大力气保证农民收入不降低。总体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给2020年我国农业生产以及整个宏观经济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但在中央一系列政策调控下,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农产品供求平稳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脱贫攻坚取得最终胜利的结果不会改变,有理由对下半年的农业发展有一个较为乐观的预期。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 项目主持人:孙世芳、辛贤项目组成员:刘溟、吕之望、秦悦、蔡海龙、马铃来源:经济日报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周期:种植大周期拐点已现,种业迎来景气周期1.1. 玉米:库存见底 & 需求趋旺,玉米价格上行带动行业反转从供给端来看,受大豆振兴计划影响,玉米播种面积有所下滑,而库存加速去化, 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减产的威胁仍在,玉米供给端承压;从需求端来看,全国能繁母猪 存栏于 2019 年 10 月首次环比转正,2020 年 6 月我们认为,玉米供需矛盾加剧将支撑玉米价格上行,带动玉米种植行业迎来反转的关键节点。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占粮食种植面积的 42%。根据 Wind 数据,2018 年, 我国玉米产量 2.57 亿吨,消费量为 2.75 亿吨,进口量 448 万吨,出口量 2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 1.63%,进口依赖度低。下游消费主要有饲用、工业加工、食用及种用四大用途,其中,饲用、工业加工、食用及种用量占比分别为 53.78%、36.53%、2.88%、0.36%,饲用及工业消费占比高达 90.31%。1.1.1. 供给端:国储库存 & 播种面积双见底,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减产的威胁仍在播种面积方面,受大豆振兴计划影响,2020年玉米播种面积较 2019 年下滑1000 万亩左右。种植效益是决定玉米种植面积的主要因素。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玉米价格全面下跌,卖粮难的现象突出,国家为了稳定粮食生产,于 2008 年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玉米最低价保护临时收储政策,维持粮农种植收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临储收购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玉米价格持续上行,种植户获得可观的收益,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此后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呈现持续攀升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2015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 3098 万公顷上升至 4497万公顷,年产量从 1.72 亿吨上升至 2.65 亿吨。临储政策取消致使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下滑。2015 年 9 月,在“高库存、高进口、高价格”等三高怪象以及财政负担加重的背景下,国家首次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2016 年 3 月,我国对玉米临储收购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与“补贴”相结合的新模式,玉米价格从此市场化,供需关系成为决定我国玉米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我国玉米价格随之大幅回落,粮农积极性下降,玉米播种面积连年回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18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 4497 万公顷回落至 4213 万公顷,产量从 2.65 亿吨下滑至 2.57 亿吨。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近年来维持在 90%左右的较高水平,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大背景下,国内为了提升大豆的自主性,于 2019 年正式提出大豆振兴计划,计划到 2020 年实现大豆种植面积达到 1.4 亿亩,2022 年达到 1.5 亿亩。受我国耕地面积刚性约束影响,2020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下滑 1000 万亩左右。库存方面,拍卖行情火热,库存已降至历史底部。始于 2008 年的临储收购政策致使我国玉米产量大幅提高,消费需求却未同步增长,2013-2015 年供需矛盾突出, 玉米库存快速增长,每年库存增量平均为 6480 万吨。国家库存的持续高增长造成财政压力急剧加大。为了推动超高玉米库存的消化,国家在 2016 年取消玉米临储政策, 玉米价格市场化机制打通,大量玉米出库促进国储库存快速消化。2019 年拍卖结束后,临储玉米库存结余量总计约 5759 万吨,相较于 2016 年的高点 2.37 亿吨,下滑的幅度和速度是惊人的。进入 2020 年,临储玉米拍卖行情火热,截至 2020 年 8 月 11 日,临储玉米累计成交 5200 万吨,按照当前的拍卖节奏来看,在 8 月份我国剩余玉米临储量将全部拍卖完成。病虫害方面,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的减产威胁仍在。草地贪夜蛾自 2019 年 1 月在我国云南省发现之后,迅速在省内蔓延,并于 4 月相继侵入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海南等地,5 月份扩散至福建、湖北、浙江、四川、江西、重庆、河南等地。截至2019 年 10 月 8 日,草地贪夜蛾侵入我国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黄淮、西北、华北地区的 26 省 1518 个县,其传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十分罕见。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 2020 年 7 月 2 日,全国草地贪夜蛾见虫面积 786 万亩。7 月中下旬是夏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对玉米产量的威胁加大。1.1.2. 需求端:生猪产能快速恢复,饲用玉米需求趋旺自 2018 年 8 月 3 日辽宁沈阳发生第一起非洲猪瘟疫情以来,非瘟病毒以极快的速度从北向南蔓延,迅速席卷全国。受此影响,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受到重创,全国生 猪产能去化幅度达到 40%以上。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 2019 年 10 月,生猪存栏 同比下滑 41.40%、环比下滑 0.60%;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滑 37.80%、环比首次转正, 微增 0.60%,生猪产能去化幅度远超历史记录。在猪肉需求相对刚性背景下,生猪供需矛盾支撑猪价维持高位。根据猪易通数据, 2019 年 10 月,全国生猪均价一度超过 40 元/公斤,其后猪价呈现震荡趋势,但仍处在历史高位,截至 20 年 8 月 12 日,全国生猪均价 37.10 元/公斤,按照完全成本 19 元/公斤、出栏均重 120kg 测算,行业头均盈利 2172 元/头。在养猪高盈利刺激下, 大型养殖集团和规模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大增,带动行业生猪产能企稳回升,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已于 2019 年 10 月实现首次环比转正,2020 年 6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实现同比正增长。2019 年三季度至今,大型养殖集团和规模养殖户扩张的产能将于2020 年下半年开始集中释放,猪出栏量将维持快速回升态势1.2. 小麦:替代需求旺盛,看好小麦价格上行小麦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在我国,小麦是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全球第一大小麦生产国。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2019 年我国小麦产量 1.33 亿吨,消费量为1.28 亿吨,进口量 400 万吨,出口量 110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 3.1%,进口依赖度低。下游消费主要是制粉消费、饲用消费、工业消费、种用消费等。1.2.1. 供给端:国内条锈病 & 欧洲疫情,供给端趋紧确定性较强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2008 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永久基本农田”概念, “永久基本农田”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形式挪作它用的基本农田,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性保护。截至 2017 年下半年,我国永久基本农田基本划定完成,全国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15.46 亿亩。由于小麦最低收购价的下调,麦农种植积极性降低,小麦播种面积 2016 年达到 2469.60 万公顷的高点后迎来 3 年连降,随着各地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等措施推进,2019 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 2372.70 万公顷去 10 年新低。产量方面,由于育种、种植技术不断升级,小麦单产屡创新高,呈上升趋势。我国小麦最新单产为 5.48 吨/公顷,仅低于欧盟的 5.78 吨/公顷,大幅领先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小麦主产国,未来一段时间或将以稳定维持为主。在三年播种面积连降的趋势下,由于单产提高,2019 年我国小麦总产量相比于 2018 年有所增加,从 1.31亿吨增长至 1.33 亿吨。进口方面,根据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2019 年我国进口小麦 320.5 万吨,同比增长 11.41%。从加拿大进口小麦 162.28 万吨,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小麦 39.49 万吨。我们认为,由于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快速蔓延,尤其是欧洲主产区的疫情呈高发态势,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全球的小麦产量,我国小麦进口量或将维持稳中下滑趋势。库存方面,库销比逐年增长,去库存压力仍在。国内小麦年产量连续多年大于需求量,加上进口小麦的补充,2019 年我国小麦期末库存高达 1.48 亿吨,超过国内一年消费量,处于历史高位。病虫害方面,受疫情影响,无法及时进行田间管理,条锈病的防控力度相较于往年较弱,在此背景下,今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显著强于往年。根据全国农技中心数据,截止到 3 月 23 日,在全黄淮海区的 3.25 亿亩冬小麦中,发病的面积是1000 多万亩,比 2019 年同期增加 4.3 倍。与此同时,湖北省条锈病处于快速流行期,是该省有记录以来同期发生面积最大、程度最重的一年,发生面积达 675.6 万亩。目前,湖北主要的重灾区是在襄阳,紧挨着的河南南阳也比较严重。我们判断,国产小麦今年大概率会出现减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公布的主产区夏粮收购进度也可以印证我们的判断,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截至 2020 年 8 月 5 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 万吨,同比减少 928.3 万吨,其中:河北收购 355.9 万吨,同比减少 93.5 万吨;江苏收购 1083.5 万吨,同比减少 10.8 万吨;安徽收购 592.9 万吨,同比减少222.4 万吨;山东收购 661.4 万吨,同比减少 54.4 万吨;河南收购 912.4 万吨,同比减少 538.8 万吨;湖北收购 139.0 万吨,同比增加 6.8 万吨。1.2.2. 需求端:受益于玉米价格上行,小麦替代需求旺盛玉米供需矛盾加剧支撑玉米价格上行。随着玉米库存的快速去化叠加下游生猪产 能的快速恢复,玉米供需缺口呈现持续扩大趋势,推动玉米价格上行。根据 Wind 数据,截至 2020 年 8 月 12 日,全国玉米现货均价 2369.69 元/吨,较年初上涨 23.60%。小麦替代需求有望趋旺。根据 Wind 数据,截至 2020 年 8 月 12 日,小麦现货均价 2427.22 元/吨,较年初仅上涨 1.32%,基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小麦可以作为玉米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饲料、深加工等各个领域,在玉米价格上行动力强劲的背景下,小麦替代需求将持续旺盛。我们认为,小麦减产趋势确立,在玉米价格上行的背景下,小麦替代需求有望持续趋旺,带动小麦库存去化,看好后续小麦价格上行。1.3. 水稻:需求平稳,沙漠蝗虫 & 东南亚疫情或造成全球减产水稻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 35.6%。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18/19 市场年度(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9 月)我国稻谷产量 1.99 亿吨,消费量为 2.03 亿吨,进口量 326 万吨,出口量 326 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 1.60%, 出口占生产量的比重为 1.64%。下游消费主要有食用、工业加工、饲用、种用四大用途,食用、工业加工、饲用及损耗、种用量分别为 1.59、0.19、0.15、0.01 亿吨, 食用消费占比达 81.96%,是我国第一大口粮品种。在粮食安全政策的绝对红线下,我国稻谷生产整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2018 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从 2935 万公顷上升至 3019 万公顷,增长 2.86%;稻谷产量从 1.84 亿吨上升至 1.99 亿吨,增长 8.15%,整体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为了保证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我国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从2004 年开放粮食流通市场后,国家为了稳定国内稻谷产量,对稻谷实行了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且呈现收购价格连年提高趋势。2017 年,受库存较大影响,最低收购价出现下调,稻谷库存也于 2018 年见顶,达到 1.76 亿吨,2019 年同比下滑 0.32%至1.75 亿吨。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增加,稻谷的最低收购价结束了持续三年的下降,变为上涨 1 分钱/斤。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鼓励农民恢复种植双季稻,也就是连续三年快速下降的早稻再次被鼓励种植。进口方面,我国每年稻谷进口量维持在 400 万吨左右,占国内稻谷消费总量的比重在 2%左右,整体对我国稻谷市场影响不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 年,我国稻谷进口量为 326 万吨,同比下滑 9.60%。多国蝗灾泛滥或将威胁全球粮食安全。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人类三大自然灾 害,蝗灾发生之时,将对当地农业造成巨大损失。根据联合国警告称,本次蝗灾起源 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等东非国家,据估算,本次蝗虫规模已达 3000 亿只,1 年半的时间增加 6400 万倍。目前,蝗虫群已入侵到巴基斯坦、印度等地,给当地的粮食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我们预计,蝗虫侵入我国的可能性较小,但印度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主产国,稻谷产量居全球第二,巴基斯坦是主要的水稻出口国,如果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防控措施不到位,很可能会造成全球稻谷减产,对我国稻谷市场产生冲击。同时,随着新冠肺炎在东南亚的蔓延,一旦疫情在印度、泰国、越南、巴基斯坦等水稻主产国失控,势必会影响当地的水稻种植而造成减产,有利于国内的稻谷去库存进程。1.4. 小结:供需缺口或持续扩大,支撑种业拐点确立受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影响,我国玉米库存于 2016 年达到 2.37 亿吨的历史峰值,临储政策取消后,我国玉米库存持续去化,截至 2019 年,我国玉米库存已降至 5759万吨,按此粗略测算,我国玉米每年供需缺口达到 4488 万吨以上。从 2020 年玉米拍卖情况来看,11 次拍卖共计拍卖玉米 5200 万吨,成交率 100%,按照当前的拍卖节奏来看,8 月底我国玉米库存将基本清零。与此同时,随着生猪存栏的快速恢复,饲用玉米的需求持续趋旺;养猪盈利下滑将导致饲料配方中的玉米占比提升,进一步拉动 饲用玉米需求。供给收缩而需求趋旺,玉米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支撑玉米价格上行。解决我国玉米供需缺口主要有两条路径:1)增加进口。根据 USDA 数据,全球每年的玉米进口量在 1.7 亿吨左右,其中,欧盟是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每年进口玉米 2000 万吨左右,其次是墨西哥,年进口玉米 1800 万吨左右,而我国年进口玉米仅700 万吨左右。按照玉米供需缺口保守 4000 万吨来计算,即使国内增加玉米进口配额,实际上也很难在全球找出 4000 万吨的玉米来满足国内需求。此外,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国,年出口玉米在 5000 万吨左右,而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进口玉米的难度进一步加大。2)释放水稻、小麦库存。水稻和小麦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作为玉米的替代品,广泛用于饲料以及深加工领域,虽然我国稻谷、小麦库存充足, 但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数年我国稻谷的产量和销量都稳定在 2 亿吨左右,小麦的产量和销量都稳定在 1.2 亿吨左右,国内的稻谷、小麦供需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启动口粮拍卖,稻谷、小麦库存就会下滑,在产量和消费量都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这部分库存缺口是无法通过当年上市的新粮来补充的,相当于对口粮的绝对安全形成一定威胁。在国内玉米库存即将清零的背景下,下游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即使扩大种植面积最快也要等到 2021 年春季播种,而收获期更要等到明年 9 月新季玉米上市。在此之前,国内玉米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玉米价格上行的支撑动力强劲。受益于替代需求提升,水稻、小麦的供需格局也将维持在相对偏紧状态,如果后续开启库存拍卖,可能会引发我国的口粮安全问题。基于此我们认为,种植业的大周期向上已经开始,将带动种业迎来周期向上的关键拐点。一方面,种植业景气度抬升,种植户种植积极性提升,会促进种子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种植户对种子产量、抗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提升,愿意花更高的价格去买更好的种子,将使得龙头种企的优质种子进入量价齐升的快速成长期。2. 成长:转基因政策放开预期增强,龙头企业成长性凸显2.1.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市场规模稳步上升我国种子行业已经形成上游育种-中游制种-下游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其中育种环节是种子行业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也是种子行业的核心环节。具体来看,上游育种主要根据病虫害、环境和特定的要求研发出相应的高性状品种,常见的育种方法包括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等。中游为制种环节,种子企业一般采用委托第三方生产的方式,约定生产面积、数量、质量标准和价格等,收获后进行回收。下游为销售环节,种子企业一般通过经销商和零售商等将种子销售到种植户手中。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仅次于美国。全球种子市场规模整体呈现出稳定增 长趋势,2015 年全球种子市场规模有所下滑,其后开始回升。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种子市场,市场规模占比 35%,其次是中国,市场规模占比 23%, CR2 为 57%,法国和巴西市场规模占比均为 6%左右。我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稳步上升,玉米、水稻、小麦占比最高。根据中国产业信息数据,2011-2019 年,我国种子行业市场规模从 990 亿元上升至 1370 亿元, CAGR+4.14%。分品种来看,玉米、水稻、小麦市场规模最大,其中,玉米种子市场规模约 352 亿元,水稻种子市场规模约 202 亿元(杂交稻 155 亿、常规稻 46 亿),小麦种子市场规模约 196 亿元,马铃薯、大豆种子市场规模约 150/32 亿元。2.2. 二发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商业化预期进一步增强2019 年 12 月 30 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关于慈 KJH83 等 192 个转基因植物品种命名的公示》,目录中包含 189 个抗虫棉、2 个抗虫耐除草剂玉米、1 个耐除草剂大豆, 公示期为 15 个工作日。2020 年 1 月 20 日,以上三个品种均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2020 年 6 月 23 日,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发布《关于邯 613 等 71 个转基因植物品种命名的公示》,公示期为 15 个工作日。其中,包括大北农的转基因玉米品种DBN9858 以及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转基因大豆品种中黄 6106。国家两次颁发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尤其是庇护所证书的发放,代表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已经做好了商业化推广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业内人士对我国转基因政策的放开预期进一步增强。我们认为,国家加快转基因商业化进程的主要原因在于:1)中美贸易战背景下,进口农产品增加给国内粮食安全带来冲击,国内种植效率提升迫在眉睫;2)东北地区违规滥种转基因玉米现象突出,市场倒逼政策放开;3)以草地贪夜蛾为主的虫灾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助推转基因商业化进程加快。转基因商业化进程需要 1-2 年的时间,不排除特殊情况下审批加快。我国对转基因农作物的态度一直是比较谨慎的,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进程比较漫长。理论上转基因作物上市需要经过七个步骤,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申请安全证书、生产性试验以及商业化许可等。在拿到玉米转基因转化体安全证书后,理论上还要转入种子公司的自交系,再从农业部拿自交系的转基因安全证书; 再走正常品种审定。如果加快流程走简易审定,则时间会缩短。综合考虑,商业化需要 1-2 年的时间,不排除特殊情况下审批加快。2.3. 亩均种子费用提升,转基因玉米种子市场有望达到 650 亿元种子是种植业的芯片,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种植收益的核心因素。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数据,2004-2015 年,我国玉米亩均种子费用呈现上升趋势,从20.81 元/亩上升至 56.82 元/亩,2016 年以后,我国玉米亩均种子费用趋于稳定,2016-2018 年,我国玉米亩均种子费用稳定在 56 元/亩。此外,从种子费用占比上来看,玉米种子费用占玉米生产成本的比重一直稳定在 7%左右的水平。相比较而言, 美国作为转基因玉米种植大国,近年来,玉米亩均种子费用稳定在 120 元/亩左右。从玉米种植面积上来看,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开始推行临时收储政策, 以维持粮农种植收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受此拉动,我国玉米价格持续上行,种植户获得可观的收益,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此后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呈现持续攀升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2015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 4.65 亿亩上升至 6.75 亿亩。然而,连年的高产量使得玉米库存压力不断加大,以至于 2016 年国家取消临储政策,国内玉米价格随之快速回落,粮农积极性下降,玉米播种面积连年回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18 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 6.75 亿亩回落至6.32 亿亩。从区域分布上看,我国玉米主要分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平原春夏播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西北内陆玉米区等六大玉米区,播种面积分别在 1.95/1.95/0.32/0.20/0.07/0.20 亿亩左右。转基因政策放开后,最乐观假设下我国玉米种子市场有望扩容至 650 亿元。接下来,我们对转基因玉米种子放开后的市场扩容进行敏感性测算。假设:1)转基因政 策放开后,我国玉米种子亩均费用参考美国,达到 100 元/亩;2)由于北方春播玉米区转基因玉米滥种现象突出,我国转基因政策放开后,将首先在北方春播玉米区推广,其它玉米产区是否放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悲观预期下,我国仅北方春播玉米区 1.9 亿亩放开转基因,其它玉米产区开放转基因的比例为 0%;中性预期下,其它玉米产区开放转基因市场 50%;乐观预期下,其它玉米产区开放转基因市场 100%; 3)种植面积方面,受玉米价格抬升影响,玉米种植收益提升,农民种植积极性提高, 预计玉米播种面积回升至 6.5 亿亩的水平。经过测算,悲观预期、中性预期、乐观预期下,我国转基因玉米种子市场规模分别在 190/420/650 亿元,也就是说,转基因玉米种子放开后,在最乐观情况下我国玉米种子市场将扩容至 650 亿元。2.4. 品种差距拉大,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加速提升我国种子行业市场集中度始终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行业 CR9 仅为 5.18%。根据中国产业信息数据,2018 年,我国种子市场规模为 1321 亿元,其中,玉米、水稻、小 麦市场规模分别为 352/201/196 亿元,而A 股上市种子企业中,隆平高科、荃银高科、农发种业、大北农、登海种业、万向德农、神农科技、丰乐种业、ST 敦种 9 家上市 公司种子销售额为 68.49 亿元,粗略估算,CR9 仅为 5.18%,其中,隆平高科、荃银 高科、登海种业的种子销售额位居行业前三位,种子营收合计为 48.20 亿元,CR3 仅为 3.65%。分品类来看,水稻方面,隆平高科、荃银高科、大北农为行业龙头,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10.57%/3.08%/1.42%,CR3 为 15.07%;玉米方面,登海种业、隆平高科、万向德农为行业龙头,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1.92%/1.71%/0.73%,CR3 为 4.36%; 小麦方面, 农发种业、荃银高科、万向德农为行业龙头, 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66%/0.30%/0.28%,CR3 为 2.24%。我国种子行业市场占有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在于:1)品种辨识度低, 难以支撑真正龙头的诞生。受政策导向影响,我国种子行业以杂交育种为主,技术门槛不高,很难在种质资源上形成大的突破,各企业不同种子品种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行业集中度难以提升。2)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的基因进行重组,按需选择,并不 能创造新的基因,且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育种过程缓慢;育种成功之后也不能快速拉开和其它品种的差距,进而抑制了企业进行育种研发的积极性。3)东北 转基因玉米滥种问题突出,进一步挤占了龙头种企的市场空间。我们认为,转基因政策放开之后,我国种子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首 先,转基因种子在产量、抗性等方面要显著优于普通杂交种,农民种植收益提高,购 种积极性提升。尤其是在转基因技术领域储备充足的企业将率先抢占市场份额。其次, 转基因种子之间辨识度高,“好”种子与“坏”种子的差距会非常明显,这必将促使 企业加大转基因育种的研发投入,而转基因育种门槛较高,不具备转基因技术储备的 企业将被市场加速淘汰,腾挪出来的空间将被转基因研发实力强的龙头企业所抢占, 使得种业市场集中度加速提升。最后,转基因政策放开之后,我国优质种企得以在全 球种子市场上与海外巨头同台竞争,有望诞生出本土优秀的国际化种业巨头。3. 投资建议(详见报告原文)周期与成长共振,优质龙头企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从周期的角度来看, 玉米播种面积 & 临储库存双双见底,而下游生猪产能的快速恢复将带动饲用玉米需求持续趋旺,玉米供需矛盾加剧支撑玉米价格上行;农民种植收益提升,带动玉米种 子行业迎来景气反转的关键节点。在玉米价格上行的背景下,水稻、小麦替代需求旺 盛,带动库存去化,看好后续小麦、水稻价格上行。农作物价格的上涨将带动种植行 业景气度步入上行周期,种业也将迎来利润快速释放的周期拐点。从成长的角度来看, 国家两次发布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转基因政策放开的大方向,转 基因政策放开之后,品种之间的辨识度将大幅提升,中小种企或将加速被淘汰,转基 因技术储备充足的龙头企业将快速提升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加速提升。我们认为,周期与成长共振,优质龙头企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西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转基因技术:科技进步带来生产力的提升跨物种基因重组发掘优良形状 转基因技术是指人为将一种生物的已知功能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使该生物获得新功能的一种技术,是遗传学与基因技术发展的产物。从 1856 年孟德尔揭示遗传规律以来,基因越来越被人类所熟知并利用,1972 年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为人类直接参与编辑基因打下了基础。1982 年,转基因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的应用为医学打开了新技术的大门。1996 年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推广为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本质上,不同育种技术的目标都是通过对生物进行基因重组而获得优良的形状,驯化、人工选育、诱变、杂交、转基因等方式都改变了生物基因组的构成。从技术原理来看,传统杂交育种技术通过杂交,而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基因定向转移的方式。从技术特点来看,受限于物种隔离,传统杂交技术只能在同一物种之间进行基因的重组,而受益于基因工程等技术,转基因技术可以跨物种进行基因重组,大大地拓宽了优良基因的来源。此外,杂交技术的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无法对单个基因进行精确转移,而转基因技术可以定向转移目标基因,目标明确、可控性强,后代表现可以预期,同时降低工作量。根据转基因的特性可以把转基因性状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输入性状,即通过增加作物的抗除草剂特性、抗虫特性、抗恶劣环境特性等,使得作物减少种植过程的损失、增加种植密度,最终实现作物的增产(并非直接增产,而是通过减少损失和增加种植面积实现增产效果)。此外,由于作物抗性的增强,农药使用的减少也为作物种植节约了成本。第二类为输出性状,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作物产品的品质,如增加食物的营养、减少食物中的反式脂肪酸、提高油料作物的含油量等。第三类为增值性状,即使作物合成不同的化学物质用于其他领域的生产,如用作药物、生物燃料等。我们认为,在转基因技术不断发展下、在转基因安全研究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市场将会逐步接受转基因食品,转基因作物的增产、减成本、适合大规模种植等优势有望给农民、种企、消费者均带来福利。据 USSEC2016 年 5 月发布的《转基因作物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年度报告》,1996-2014 年转基因玉米相关种植区域的增产效果为 11.7%,棉花达到了 17%,大豆则为12.8%。2014 年,世界转基因玉米的农场净收入增长为 68.96 亿美元,转基因大豆的净收入增长达到了 60.75 亿美元,而棉花则达到了 40.87 亿美元。相对于转基因种子带来的额外溢价成本,转基因种子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增加显著高于成本,据 USSEC 估计,2014 年世界转基因种子给农民带来的成本增加为 68.61 亿美元,但收入增加则为 246.07 亿美元,成本增加占收入增加的幅度仅为 28%左右。在国家应用方面,美国是转基因作物应用最广的国家,1996-2014 年累计通过转基因增收658 亿美元,中国仅种植转基因棉花,但也获得了 175 亿美元的增收。转基因作物在世界上普及趋势明显 全球转基因技术研发势头强劲,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在抢占技术制高点,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等也在积极推进转基因作物。美国政府态度积极,方向明确,已经占据了全球转基因产业发展先机,在全球种业具有明显优势。美国是最早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据农业部,截至 2014 年,美国转基因抗虫玉米和抗除草剂大豆的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玉米、大豆面积的 90%,美国市场上 70%的加工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目前,世界上转基因大豆和玉米是种植最广泛的转基因品种,棉花是种植最广泛的转基因经济作物,在转基因小麦和水稻的推广方面,各国都比较谨慎。具体到我国,目前我国仅批准了转基因棉花和番木瓜的商业化种植。其中,棉花用于纺织服装,真正用于直接食用的转基因作物仅有转基因番木瓜。自 1996 年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据 Wind,2018 年全球转基因种植已达 1.92 亿公顷,发展中国家种植面积占比已经上升为 46%。美国、巴西、阿根廷种植面积占据全球的前三位,分别达到了 39.1%、26.8%、12.5%。随着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的迅速普及,美国、巴西、阿根廷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的比例逐年攀升,到 2017 年,巴西、阿根廷、美国、加拿大成为了世界上转基因作物渗透率最高的几个国家,分别达到了 79.2%、58.7%、46.8%、34.2%(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我国转基因棉花渗透率已经很高,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我国转基因棉花渗透率在 2014 年已经达到了 93%。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用途方面,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2018 年新增获批的转基因作物中,用于食品和饲料的占 81%左右,用于环保的占 19%。我们预计,在世界人口不断膨胀的背景下,由于转基因作物的优良抗性、低成本特征,世界对便宜粮食的需求有望不断促进转基因食品及饲料的普及推广。政策春风有望吹来转基因浪潮我国管理制度:严格评价+强化监管,生物安全有保障 目前,世界各地区对转基因的监管模式不同,为了确保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标准,主要分为食用安全影响评价(毒性、致敏性、致畸性等)和环境生态评价(基因漂移、遗传稳定性、生存竞争能力、生物多样性等)。美国和加拿大的监管模式较为接近,施行“可靠科学原则”,针对产品进行管理,而不是对研究和培育中使用了什么技术,只有可靠的科学证据证明存在风险并可能导致损害时,政府才采取管制措施。欧盟对转基因的态度较为谨慎,有比较严格的过程管理体系,凡是使用转基因技术的就需要通过专门的法规加以限制。我国对于转基因的态度一直是“在研究上要大胆,在推广上要慎重”,在转基因的管理和审核上十分严格,对转基因的推广十分慎重,目前仍未推广任何一种转基因主粮,用于直接食用的转基因作物仅仅批准了番木瓜。我国目前已经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可以对转基因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等各个环节实现严格的监管。早在 2001年,我国国务院就颁布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部随后跟进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转基因相关的应用也作出了规定。依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由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安委会)负责。2016 年 10 月第五届安委会正式成立,包括75 名专家委员,其中院士 14 名。安委会对实验研究、中间实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申报安全证书五个环节全面负责。此外,41 位专家组成的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 104 项转基因生物安全标准。在分级分阶段的安全评价管理制度下,转基因需要首先通过本单位生物安全管理部门的审批,拟申请环境释放以及后续试验的,还需经过本省或直辖市的审批和农业部的许可。取得农业部的安全证书后,相关品种还需要进行品种审定、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方可进行生产种植。一号文件十年布局,政策助力种业崛起 早在 2008 年,我国就启动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09 年,国务院发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诺干政策》,确立了生物产业的国家战略地位。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加快推进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尽快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基因新品种”,正式确定了转基因技术在国家层面的政策基调。2010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此后 2010-2019 的十年间,有 7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种业相关技术的推进、研发做出了要求。我们认为,我国对转基因的布局已经有十年有余,虽然现在仍未批准转基因粮食的种植,但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储备已经积累了十年之久,提前布局为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和种业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 2019 年下半年,转基因相关的政策/利好事件层出不穷,生物安全草案进一步规范,对生物技术谬用等行为作出处罚规定,同时,促进和保障生物技术发展,防范和禁止利用生物及生物技术侵害国家安全。19 年 12 月 30 日,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公示拟批准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目录,其中包含大北农(002385 CH,未覆盖)和杭州瑞丰种业的两个转基因玉米品种。20 年 1月 21 日,上述安全证书正式获批。我们认为,随着转基因玉米与大豆历史上首次获批安全证书,国内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推广已进入“实质推进期”。进入 20 年,《2020 年农业转基因生物监管工作方案》、《加强从 0 到 1 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2020 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要点》、《2020 年种业市场监管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方案的出台把我国转基因的研发、推进、监管、技术保护都提升到了崭新的高度。玉米和大豆有望作为试点作物逐步获得商业化种植的许可。转基因浪潮即将到来 环境约束农业发展,技术升级势在必行 中国大约拥有世界 7%的耕地,要满足占世界近 20%的人口的粮食需求。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的 14 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农业资源短缺,重大病虫害多发频发,干旱、高温、冷害等极端天气条件时有发生。我国还有较多耕地缺乏灌溉条件,较多农田常年受旱灾威胁,大量盐碱地有待改良,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刚性制约因素越来越突出,单纯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很难满足不断增长的农产品需求。总书记明确要求“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的必要保障。面对人均资源日益的紧张,我们必须突破耕地、水、热等资源约束,依靠科技创新增加粮食供给,同时保证我国畜禽饲料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肉类以及肉制品的需求。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既是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是顺势而为,也是大势所趋。我国粮食总产量上升趋势幅度较大。据 Wind,2019 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 11066 万公顷,其中小麦、稻谷、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达到 2373 万公顷、2969 万公顷、4128 万公顷,种植面积占比分别约为 20.4%、25.6%、35.6%。全年粮食产量 66384 万吨。其中稻谷、小麦、玉米产量分别达到 20961 万吨、13359 万吨、玉米产量 26077 万吨,产量占比分别约为 31.6%、20.1%、39.3%。从农作物种植面积来看,美国近年来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2017 年已经下降到 1.6 亿公顷,但受益于单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美国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我国种植面积近年来有所上升,但和美国相比还是有差距,但我们认为,我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的中后期,在城镇发展用地和农业发展用地的冲突下,我们种植面积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只能通过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提高单产水平。但是从粮食单产来看,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机械化水平、转基因技术、化肥的使用、自然环境等),我国历年来粮食单产基本低于美国,2017 年美国粮食单产 8280.8 千克/公顷,我国粮食单产 6029.0 千克/公顷,我国粮食单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据 Wind,从玉米和小麦的现货价来看,我国小麦和玉米的现货价大多数时间都高于国际价格。而我国的大豆主要依赖进口,主要供给地区为巴西、美国、阿根廷。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呈上升趋势,从 2008 年的 4130 万吨上升到 2019 年 11153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9.45%。进口的粮食占比来看,2019 年我国主要粮食进口主要为大豆,玉米,小麦和稻谷,占比分别达 82.0%,4.6%,3.3%,2.9%。其中大豆占比最高,2019 年我国进口大豆 9150万吨,在我国国内大豆消费量占比 85%以上。国际竞争激烈,扶持国产势在必行 转基因技术是国际农业技术、育种技术竞争的制高点之一,自 1996 年以来转基因技术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据农业部 2014 年介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正在积极推进转基因小麦的研究和安全评价;印度转基因抗虫棉种植规模提升迅速;巴西由于种植转基因大豆,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均在加快转基因产品的上市和农作物的种植。转基因不仅能有效支撑粮食的增产、节费,有利于我国保持粮食的绝对安全,还涉及我国种业的安全。育种、制种技术是种业的核心。2010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2016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要求“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在国家安全的角度,中国的种业必须也必然掌握在中国企业的手里,扶持国产转基因技术与作物的应用也是中国企业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一个必要手段。美国玉米&大豆:转基因带来种子市场的快速扩容政策的放宽为转基因作物大规模应用铺平道路 美国农业部(USDA)1987 年制定实施了《作为植物有害生物或有理由认为植物有害生物的转基因生物和产品的引入》,内容涵盖了转基因生物的范围、许可程序、记录保存等制度,为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埋下了伏笔。1992 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 FDA)根据《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FFDCA)保障转基因生物的食品和饲料安全。主要评价外源非杀虫蛋白质和转基因作物的食用安全。认为大多数转基因作物和非转基因作物“基本相当”。转基因作物如果被指定为“公认的安全食品”,不需要获得上市前批准。1997 年,FDA 与转基因作物开发者建立了自愿咨询程序,以评估基因产物和植物本身的毒性。如果食品安全评估中的数据令人满意,则 FDA 通知开发人员可以进行农作物的销售。政策的施行为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推广和上市销售铺平了道路。转基因的大规模推进给种业产值带来大幅增值 美国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自商业化推广以来种植面积和占比都迅速提升: 1)美国转基因玉米播种面积占比从 1996 年的 7.4%增长到 2014 年的 93%,之后到 2019年,占比一直维持在 92%以上。转基因玉米播种面积从 1996 年的 147 万公顷增长到 2019年的 3340 万公顷,年复合增长率 14.5%。2)美国转基因大豆播种面积占比从 1996 年的 7.4%增长到 2014 年的 94%,之后到 2019年一直维持 94%的占比。美国转基因大豆播种面积从 1996 年的 192 万公顷增长到 2019年的 2895 万公顷,年复合增长率 12.52%。美国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自商业化推广以来种子费用和市场规模都迅速扩大: 美国玉米种子费用趋势向上,从 1996 年的 65.85 美元/公顷上涨到 2015 年 251.11 美元/公顷,之后三年有所回落,降到 2018 年为 237.72 美元/公顷,1996 年 2018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 6.01%。据 USDA,美国市场规模从 1996 年的 21.11 亿美元增长到 2018 年 85.4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6.56%。美国大豆种子费用也同样呈现上升的态势,从 1996 年的 37.09 美元/公顷上涨到 2015 年146.31 美元/公顷,之后三年有所回落,降到 2018 年为 141.84 美元/公顷,1996 年 201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 6.29%。据 USDA,美国市场规模从 1996 年的 9.64 亿美元增长到 2018年 51.1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7.88%。在美国玉米成本中,土地费用、机器折旧费、肥料、种子费用、农药是主要构部分,分别占比 23.7%、18.1%、16.1%、14.2%、5.0%(2018 年)。美国玉米成本从 1996 年的874.60 美元/公顷增长到 2018 年的 1672.53 美元/公顷,年复合增长率 2.99%。在美国大豆成本中,土地费用、机器折旧费、肥料、种子费用,农药是主要构成本部分,分别占比 32.3%,20.6%,5.3%,12.7%,5.8%(2018 年)。美国玉米成本从 1996 年的 577.65 美元/公顷增长到 2018 年的 1112.47 美元/公顷,年复合增长率 3.02%。孟山都:研发+并购造就世界级种业巨头 孟山都公司(已退市)是全球领先的农用产品供应商,主要销售收入由出售玉米,大豆、棉花等种子,以及农用的化学药品构成。1981 年成立生物学小组,1982 年收购以大豆种子业务闻名的雅各布哈慈种子公司(未上市),之后的 30 多年里,收购了 300 多家农用公司及种子公司,成为跨国种子企业巨头,也是全球最大转基因种子生产商(被拜耳(BAYGR,无评级)收购之前)。2018 年 6 月 7 日,德国化工制药巨头拜耳完成了对孟山都的收购,孟山都不再保留品牌名并退市。其中 2017 年孟山都主营业务占比较高的是玉米种子,大豆种子,农用化学药品,其他蔬菜种子。分别占比 42.8%,25.5%,18.2%,5.6%。美国孟山都-成长过程 根据孟山都业务领域的变迁,可以将孟山都的成长划分四个阶段:阶段一(1901 年-1907 年):化工领域起步,业务逐步扩展到农业 1901 年孟山都成立之初是一家小规模的化工作坊,第一项经营业务是生产和批发糖精,并找到可口可乐(KO US,无评级)作为买家。之后孟山都开始多元化的尝试,向市场开发新的产品,1918 年完成了商用酸业务的收购计划,开启了在化工领域的扩张。在 1962年销售额达到 10 亿美元的时候,其业务范围已经包括了塑料、合成橡胶、表面涂层、医药、调料剂、农业等多个领域。阶段二(1972 年-1980 年):新环保政策出台,向生物技术领域战略转型 1972 年美国政府通过了“洁净空气法案”和“洁净水法案”,同年曾担任宝洁(PG US,无评级)副总裁约翰˙汉利空降孟山都总裁,提出专注于高价值专利化工产品的生产与新产品的研发上,特别是生物技术领域。几年后孟山都生产的“Rounp”除草剂成为了全球销量最大的除草剂,孟山都也成为了知名的化工品牌。阶段三(1981 年-1995 年):专注耕耘高价值专利产品,加快向生物技术领域转型 1981 年孟山都开始收购制药企业,1982 年孟山都研究员改变了植物细胞的基因,实现了生物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随后的 1983 年到 1995 年将重心放在了生物技术,农业和食品上,并在 1995 年收购了 Calgene 公司(未上市),一家生物技术的龙头企业。阶段四(1996 年-2018 年):转基因赛道发力,并购中成长的种企巨头 孟山都将开拓种子市场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在 2002 年辉瑞(PFE US,无评级)收购法玛西亚(未上市),孟山都被独立拆分出来,之后更是专注于种业领域,在该领域进行了一定的收购,逐步成长为种业龙头。孟山都在 1996 年之后十年进行了大量的收购,完成了自身从化工领域到农业种子领域转型,从 1996 年开始收购大豆和玉米的种子龙头企业 Asgrow(未上市)后,开始不断推出新的种子产品,到 2005 年收购全球最大的蔬菜瓜果种子公司 Seminis(已退市),将自身生物技术应用于蔬菜领域,在种业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强。进入转基因赛道后,孟山都非常重视研发,其研发费用从 2003 年的 4.84 亿美元增长到2017 年 16.0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8.95%。孟山都玉米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从03 年到 17 年一直在 9%以上,从 2003 年 9.86%增长到 2017 年 10.98%。同为全球领先的种子企业先正达(SYT US,无评级),在 2017 年的研发费用 12.73 亿美元。玉米业务方面,随着美国转基因的普及,孟山都玉米种子业务销售增长迅猛,玉米种子和性状销售收入从 2003 年的 9.59 亿美元增长到 2017 年 62.7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7.46%。得益于技术优势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孟山都种子和性状业务毛利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007 年以来,其玉米种子和性状业务毛利率中枢在 60%。大豆业务方面增长同样迅速,孟山都大豆种子和性转销售收入从 2003 年的 5.91 亿美元增长到 2017 年 26.62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13.49%。2003-2017 年孟山都大豆种子和性状销售毛利率一直维持在 50%以上,毛利率中枢在 65%左右。中国转基因玉米&大豆:崛起的四百六十亿级市场安全证书已经获批,商业化有望加速 1 月 21 日,农业部正式批准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应配套制度,我国转基因种子审批需经历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取得安全证书)以及品种审定(2 年左右)。当前两款玉米转基因产品已经获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分别是大北农的 DBN9936 和瑞丰种业(未上市)的双抗 12-5。一般来讲,品种审定环节需要 1-3 年,而自 2019 年以来,转基因相关利好政策频频发布,面对草地贪夜蛾的压力,我们认为审批工作有望加速,预计相关品种的品种审定有望在明年上半年获批,商业化有望在 2022 年正式展开。20 年 1 月,据“双抗 12-5”研发者浙江大学助理研究员张先文介绍,“‘双抗 12-5’是一种优秀的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用该种子种植一亩,可减少 80%的杀虫剂用量,不仅种植成本降低、产量可增加,更重要的是可减少农残留,增强食品的安全性”。2016 年起,草地贪夜蛾从美洲散播至非洲、亚洲,并于 2019 年 1 月经由缅甸传入我国,据农业部数据,19 年全国 26 个省份的 1540 个县发现草地贪夜蛾,全国受灾面积 1700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占比 98%。由于该虫高繁殖性及隐匿特性,其具有常态化的趋势,预计我国今年受灾面积在 1 亿亩左右(农业部预测),同时,未来危害形势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根据农业农村部,在 2019 年的检查中,全国 26 个省份的 1540 个县发现草地贪夜蛾,全国受灾面积 1700 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占比 98%。在 18 个省份发现草地贪夜蛾危害玉米以外的 19 种作物,发生面积 31.7 万亩(占总的 2%),其中以甘蔗和高粱为主。整体来看 2019 年我国除了东北三省、青海、新疆五个省区没有发生草地贪夜蛾虫灾之外,全国(包括台湾省)从南到北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危害。考虑到农业部及相关单位对草地贪夜蛾的重视程度、理化防治+科学用药的防治效果(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预计上述防治效果在今年达到 85%以上),且在我国 2019年的实践中,科学使用农药可以对草地贪夜蛾产生较好的防控效果,我们预计今年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发展及危害形势总体可控。但中长期(1-3 年)来看,草地贪夜蛾或将常态化,每年都将对农业造成威胁,进化出农药抗性的潜在威胁不减。在巴西和美国,草地贪夜蛾已经进化出对菊酯类农药的抗药性,因此,长期防控手段或将借助于转基因作物。我们认为,转基因作物有望在未来得到大面积推广来应对草地贪夜蛾。四百六十亿的种子市场空间尚待挖掘 美国是世界上转基因技术水平、作物种植面积、农业体量等均较大的国家,我们以美国作为对比对象,预测我国于 2022 年开始转基因商业化推广的情况下,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以及我国转基因种子在 2030 年的市场规模。由于我国对粮食的需求以及对肉类的需求,我国大豆(主要用于饲料)种植面积较小,土地主要用于种植主粮(小麦、稻谷)和玉米。2018 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仅为 819 万公顷,仅为美国的 1/4 左右,单位面积用种费用为 584 元/公顷,大约是美国的 60%,大豆种子市场规模为美国的 11%。玉米方面,我国种植面积比美国多 16%,但单位面积用种费用仅为美国的 46%,玉米种子市场规模相当于美国的 53%。如果 2022 年我国转基因商业化种植开始推广,到 2030 年时,我们预计我国转基因种子将达到 460 亿的市场规模。关键假设如下: 1、转基因渗透率。美国自 1996 年开始转基因商业化种植,其玉米和大豆 1996 年转基因平均渗透率达到了 5.9%,此后两年分别为 14.3%和 35.7%,七年后的 2003 年达到了 62%,2019 年达到了 93%。最近两年我国玉米去库存、草地贪夜蛾威胁我国玉米产量、我国玉米自给率较高,因此我们认为,我国转基因玉米商业化较为紧迫,预计会比美国推进节奏更快。预计 2022-2024 年转基因玉米渗透率分别为 15%、30%、45%。而我国大豆目前仍然依赖进口,巴西、美国、阿根廷等国家大豆产量较为充足,我们预计我国转基因大豆的推进节奏略缓慢,2022-2024 年分别达到 5%、15%、35%。2030 年,我们预计我国转基因玉米和大豆的渗透率分别达到 80%和 65%。2、单位种子用量。据 USDA,2018 年,美国每公顷玉米和大豆的种子用量为 18.7 公斤和 48 公斤,而我国达到了 28.4 公斤和 72.5 公斤。和美国有较大差距的原因是我国作物种植过程的损耗较大,而美国转基因种子抗虫、耐杂草,所需种子较少。我们预计我国单位面积用种量有望逐渐下降,到 2030 年,玉米和大豆分别下降到 22 公斤/公顷、55 公斤/公顷。3、单位面积用种费用。据 USDA,2018 年,美国每公顷玉米和大豆的种子费用为 1573元/公顷和 939 元/公顷(汇率按照 2018 年美元:人民币平均汇率,下同)。而我们测算,我国分别为 725 元/公顷和 584 元/公顷(按照每公顷种子费用=每公顷用种量*种子价格)。公顷费用和美国有差距的原因在于普通种子和转基因种子的差价。随着转基因种子普及以及种子带来的溢价,我国种子费用有望逐年上升:我们按照 2030 年我国玉米与大豆种子价格分别达到美国 2018 年的 60%左右计算,我国玉米与大豆种子价格将分别达到 50 元/公斤和 15 元/公斤。由此计算得,到 2030 年,我国玉米和大豆的单位面积种子费用有望达到 1100 元/公顷和 825 元/公顷。4、转基因种企净利率。根据大北农年报披露,其技术使用费按照 10 元/亩计算,因此我们预计转基因性状专利授权费用在150元/公顷。而孟山都的专利授权及种业毛利率在60%以上,我国种企登海种业(002041 CH,未覆盖)在 2015 年行业竞争不激烈时玉米种子业务毛利率也在 60%左右,考虑到我国目前拥有转基因技术储备的种企并不多,竞争短期内不会很激烈,我们估计我国种企转基因种子业务净利率达到 40%左右(扣除 20%的三费)。基于以上假设,我们预测 2022-2024 年,我国转基因玉米的市场规模分别可能达到 49 亿元、104 亿元、164 亿元,利润总额有望达到 17.4 亿元、36.5 亿元和 57.2。大豆种子市场规模有望分别达到 2.7 亿元、8.8 亿元、21.9 亿元,利润有望达到 2.0 亿元、5.4 亿元和8.1 亿元。2030 年,我们预计玉米和大豆的总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460.4 亿元,利润总额有望达到 157.8 亿元。投资建议:乘转基因之风,龙头种企发展提速目前我国种业的产业格局较为分散,与美国在 1996 年开放转基因之前类似。开放转基因种植以后,由于转基因种子相对于普通种子拥有较大优势,而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开支大、技术门槛高,小公司逐渐被市场淘汰。龙头种企借助转基因优势迅速扩张,逐渐并购做大做强,成为世界级种业龙头。我们认为,随着转基因玉米、大豆获批安全证书,国内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推广已进入“实质推进期”。《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自 2020 年 5 月 1 日起开始施行,鼓励和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依法推广应用,支持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5 月 22 日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斌强调,“粮食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防治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转基因技术有望防治虫灾、增产且节约成本,我们认为,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推广有望提速,相关种企有望借助转基因之风迅速发展壮大,而考虑到转基因种业未来百亿以上的利润和转基因种业门槛高、技术壁垒强的特征,预计种业格局会逐渐呈现高集中度的特点,我们认为未来 5 年行业中可能诞生千亿市值的龙头种企。……(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泰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转基因作物主产国集中度高,各国法规管理模式迥异转基因作物,是利用基因工程将原有作物的基因加入其它生物的遗传物质,并将不良基因移除,从而造成品质更好 的作物。转基因作物通常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抗旱、抗寒及其它特性。转基因种子,是利用基因工 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并用于农业生产的种子。(一)转基因种植面积占比:五大主产国 91%,四大品种 99.4% 1、2018 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 1.917 亿公顷 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始于 1996 年,1996-2018 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 170 万公顷攀升至 1.917 亿公顷,平均 年复合增长率 24.0%,2013-2018 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趋于稳定,年复合增长率 1.8%。2、排名前五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比逾 90% 2018 年,全球范围内 26 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 1.917 亿公顷,排名前 7 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巴西、 阿根廷、加拿大、印度、巴拉圭和中国。其中,排名前 3 位的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占总种植面积的 78.4%,占据绝 对主力地位,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占总种植面积的比重高达 91.0%。除了 26 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之外,还有 44 个 国家进口转基因作物,因此,全球共有 70 个国家应用了转基因作物。分国别看,在已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 26 个国家中,12 个国家属于美洲,8 个来自亚洲,3 个来自非洲,2 个来 自欧洲,还有 1 个来自大洋洲;就种植面积而言,88.5%转基因作物种植在美洲,9.5%种植在亚洲,1.5%种植在非 洲,0.4%种植在大洋洲,欧洲种植占比小于 0.1%。3、全球四大转基因品种:大豆、玉米、棉花、油菜 全球四大转基因种植品种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油菜,2018 年四大品种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总种植面积 99.4%, 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豆 50.3%、玉米 30.9%、棉花 13.0%、油菜 5.2%。2018 年全球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 9633 万公顷,占全球大豆总种植面积的 78%,全球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 5916 万公 顷,占全球玉米总种植面积的 30%,全球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 2500.4 万公顷,占全球棉花总种植面积的 76%,全球 转基因油菜种植面积 1006.3 万公顷,占全球油菜总种植面积的 29%。(二)前五大主产国转基因应用率接近饱和截至目前,全球前五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转基因应用率已接近饱和。2018 年美国转基因应用率 93.3%(大豆、玉米、 油菜均值),巴西转基因应用率 93%,阿根廷接近 100%,加拿大 92.5%,印度 95%,这些国家需要通过新作物审批、 商业化运作或现有品种针对气候变化、抗病抗虫等性能的升级来进一步提升转基因应用率。1、美国:第一大转基因作物生产国,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 39% 自 1996 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的领导者,2018 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 积 7500 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 39%。大豆、玉米、棉花、苜蓿、油菜、甜菜是美国主要的转基因作物,其中,以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棉花的种植面积最 广,2018 年美国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为 3408 万公顷,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 3317 万公顷,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为 506 万公顷。美国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棉花的应用率在 2016-2017 年均已超过 92%,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因此,美 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张将更多依赖于其他品种,如油菜、苜蓿、甜菜、土豆和苹果等。2、巴西:第二大转基因作物生产国,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 27% 2018 年,巴西以 5130 万公顷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保持了它在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排行榜中第二的位置,占当年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 27%,其中,包括 3486 万公顷的转基因大豆,1538 万公顷的转基因玉米、100 万公顷 的转基因棉花,并第一次种植了 400 公顷转基因甘蔗。2016-2018 年美国转基因作物应用率稳定在 93%-94%,处于 相当高的水平。3、阿根廷:第三大转基因作物生产国,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 12% 自 1996 年首次引进抗除草剂大豆以来,阿根廷一直在转基因作物种植中占据领导地位。在 2009 年之前的 13 年里, 阿根廷一直是继美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二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直到 2009 年之后才被巴西超越,位居世界第三。2018 年,阿根廷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 2390 万公顷,同比增长 1.3%,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 12%。其中, 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 1800 万公顷,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 550 万公顷、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 37 万公顷。2018 年阿根 廷转基因作物应用率已接近 100%。4、加拿大:第四大转基因作物生产国,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 7% 2018 年,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 1275 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 7%。其中,转基因油菜种植面积 870 万公顷,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 240 万公顷,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 160 万公顷,此外,还种植了 1.5 万公顷转 基因甜菜、4000 公顷转基因苜蓿和 65 公顷转基因土豆。2018 年阿根廷转基因作物应用率已接近 100%。2018 年加 拿大转基因作物应用率达到 92.5%,较 2017 年提升 2 个百分点。5、印度:第五大转基因作物生产国,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 6%2018 年,印度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 1160 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 6%。印度转基因作物以棉花为主, 17/18 年,IR 棉花种植面积占印度棉花总种植面积(1224 万公顷)的 95%,由于成功控制了未经批准的 IR(Bt)/ HT 棉花的扩散,印度在 2018-19 年度将官方批准的 IR 棉播种面积提高至 1160 万公顷,较 2017-18 年度增加了 20 万公 顷,其中有超过 600 万农户参与了 IR 棉花的种植。IR 棉花应用率在继 2016 年创下 96%历史新高之后,于 2017 年 下降至 93%,因此 2017-18 年度,再次达到 95%的应用率表明了农民对 Bt 棉花技术信心的恢复。(三)各国转基因作物研发应用及法规管理模式迥异 1、美国模式:转基因未单独立法,管理采用实质等同原则 美国是转基因技术的起源地,拥有世界最多的转基因作物种类,是转基因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作为转基因作物及 食品的主要出口国,美国对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和国际贸易采取积极推进的政策。① 美国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及消费 美国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研发最早的国家,相关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1997 年实施了国家植物基因组计划, 建立起成熟的转基因研发机构和完善的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体系。转基因作物研发采用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相结合的模式,公共部门提供大量前期基础研究,私营部门的跨国公司具 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在产业开发方面占据主要地位:i)国家研究机构和大学主要包括,美国农业部、俄罗利达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等,美国转基因 作物中仅有 3 个来自大学研究机构,分别是萨斯喀彻温大学的耐除草剂转基因亚麻、康奈尔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的 抗病转基因木瓜;ii)私营公司主要包括,孟山都、先锋、先正达、杜邦、阿拉伯基因、艾格福等,在发展过程中,先锋被杜邦收购, 杜邦又与陶氏合并,拜耳收购孟山都、中国化学收购先正达。由于企业对市场信息非常敏感,能够及时调整科研方 向,快速形成新品种和新产品,这种以“研发-生产-销售-研发”一体化模式,使企业成为转基因作物研发主体,掌 握大部分资源。跨国公司均在转基因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研发,主宰了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子市场,孟山都、 拜耳、杜邦先锋、先正达、陶氏益农 5 家公司掌控了 70%以上的抗虫基因专利、约 63.4%的耐除草剂基因专利。美国研发的转基因作物主要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以抗虫、抗除草剂、抗病性状为主要研发性状,并将 研发目标逐步转向复合性状的转基因作物研究。1996 年研发推出抗草甘膦大豆,1997 年推出抗农达玉米,2001 年 推出抗农达玉米 2 代,2010 年推出 Smartstax TM 玉米,它是一种新型的三种复合性状玉米,其中两种为抗虫性状, 另一种为耐除草剂性状。目前,全世界已成功研发逾 600 种转基因种子,大多诞生在美国实验室。美国不仅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生产国,也是转基因作物消费大国。美国生产的转基因玉米主要用于饲料消费和酒精 生产,直接食用的转基因作物很少。美国市场上有近 60%的包装食物中含有转基因成分,美国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 及其产品也持有比较开放和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没有证据证明通过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和质量上与其 他现有食物有所不同。② 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法规和管理机制在立法方面,美国对转基因食品采取宽松的监管政策,没有单独立法设立转基因管理体制对转基因作物及食品进行专门管理,而是将转基因食品纳入现有法律中进行监管。在管理原则方面,实质等同原则是美国监管生物工程技术 产品的重要原则,即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没有区别,监控管理的对象应该是转基因产品,而不是转基因技术 本身。美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管理基本是在原有的食品和药品管理体制下,通过增设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流程, 以及制定相关的转基因食品管理辅助法律法规来实现的。。在管理制度方面,为适应转基因生物快速发展的要求,美国于 1986 年颁布实施了《生物技术管理协调框架》。协调 框架规定美国农业部、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环境保护署是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主要管理机构。转基因生物安全 管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转基因生物的研发,由国立卫生研究院根据《DNA 分子研究指南》进行管理,由于 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水平和实验类型较低,一般不需要审批;第二阶段是转基因生物的释放和应用,由农业部、 食品药品局和环保局根据《生物技术管理协调框架》进行管理。从三大机构的分工看:i)农业部的职责:负责转基因产品的种植安全,农业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管理。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疫局根据《植 物保护法》对转基因植物及对植物有害的生物体的进口、州际间转移及田间实验进行管理;ii)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职责:要确保新的农作物品种用于食品是安全的。为转基因作物开发者开发的新植物品种提 供咨询,并就相关的安全、营养及其他问题进行说明,对申请的植物新品种进行评估,转基因作物用于动物饲料也 要经过同样的咨询程序,要征得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允许。iii)农业环保署的职责:监管培育转基因作物是否具有预防、杀害、驱赶或减轻害虫特征,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影响。2、欧盟模式:以抵制转基因作物为主,严格控制进口 欧盟的转基因发展模式与美国模式截然不同。欧盟对转基因作物的态度以抵制为主,商业化种植获批作物很少,且 严格控制转基因作物进口。① 欧盟转基因作物的研发 欧盟对转基因作物采用抵制的态度,转基因作物研发起步较晚,近几年虽加大研发投入,但成果相对较少。在欧盟, 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的研发成本十分高昂,一个转基因新品种通过安全评估需要花费 700 万-1000 万欧元,审批的高成 本和产业化的渺茫,使得转基因研发企业看不到盈利的希望,研发积极性备受打击,人才流失严重。② 欧盟转基因作物的生产与消费 欧盟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的品种极少,仅有两种作物,分别为 Bt 玉米和 Amflora 马铃薯。马铃薯是作为一种工业 材料,玉米主要是作为饲料和生产生物燃料,均非人类直接食用。欧洲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比较抵制,认为转基因 作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危险,因此,欧盟对转基因动植物产品上市较审慎,管制措施严格,强调消费 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③ 欧盟转基因作物的法律与管理 欧盟专门设立了立法机构、执行机构和咨询机构三大转基因安全管理机构。立法机构包括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和 欧盟委员会,三个部门在食品安全领域均有制定法律法规的权力,欧盟国家可以在法律法规框架下进行转基因技术 的应用研究和开发,但受到密切管控。2010 年法规修订后,由各成员国政府决定是否种植转基因作物。欧盟采取“预防原则”进行转基因产品安全监管,并于 20 世纪 90 年代建立了严格的转基因作物审批制度,要求各 国在法律框架下进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并对实验过程进行密切管控。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原则是 首先假定转基因食品存在潜在的危险,所有与转基因有关的活动都要进行严格管理,并针对转基因技术制定新的法 规,它认为转基因食品在本质上是不安全的,因此把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分割成两个不同的部分,只要是转 基因食物,就必须接受严格管制。与美国的管理体系不同,欧盟以一系列不同于管理传统食品的法律法规来对转基 因食品进行管理,以确保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欧盟采用严格的强制标识制度,欧洲议会于 1997 年 5 月通过的《新食品规章》的决议,规定欧盟成员国对上市的转 基因食品必须要有转基因的标识,转基因成分在 0.9%以上的所有产品被确认为转基因产品。所有运用了转基因产品 作为原料的食品都必须加贴特殊标,而无论最终产品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3、日本模式:审慎监管,适度发展转基因作物 由于资源限制,日本对转基因作物的态度既不能像美国那样宽松,也不能像欧盟那样谨慎,采用的是一种折中的发 展模式,对转基因作物采取审慎监管和适度发展的态度。一方面,日本禁止转基因作物在国内的商业化种植,另一 方面又加强转基因技术研发,批准转基因作物的进口。① 日本转基因作物的研发 1981 年,日本成立政府机构开展生物技术相关研究,短期内就取得许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和专利。20 世纪 90 年代初日本就完成了水稻全基因组测序,然后快速推进农业领域重要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研究,培育出大量优 良的转基因材料,具备了将转基因技术有效应用于品种改良的良好基础。尽管日本每年在大量进口饲料和粮油原料 等转基因农产品,但在本土种植依然有诸多限制,除种植过蓝色转基因玫瑰外,日本国内几乎没有转基因作物的商 业化栽培,绝大多数转基因技术成果仍停留在学术型成果阶段。进入 21 世纪后,日本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包括突出重点领域的立项原则,短期内取得更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 和知识产权,开发出大量具有优良性状和特殊成分的农业转基因育种材料,具备了将转基因技术有效应用于品种改 良的基本条件。然而,日本虽然将 DNA 标识等技术有效应用于品种改良并达到相当水平,但都没有达到产业化开发 阶段;而作为转基因基础研究主力的大学,绝大多数转基因技术成果仍停留在学术型成果阶段,未真正实现向实用 化和商业化的主体转让。由于转基因监管过于严格,日本部分研究机构和企业已停止相关研究,但也有企业采用在 国外开发、种植,回国内销售的策略进行转基因产品的商业化开发。② 日本转基因作物的生产与消费 日本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持谨慎态度,虽然日本在转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商业化推进相当缓慢。目前, 尽管日本没有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却允许进口转基因作物,并且在所进口的大豆和玉米种转基因品种所占的比 例迅速上升。③ 日本转基因作物的法律与管理 2001 年日本颁布《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对转基因作物以及加工后,食品中仍然残留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必须进行 转基因标识;对于以转基因作物为原料,但加工后最终产品不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自愿标识。与欧盟一样,日本设 定了转基因食品标识的阈值,其阈值为 5%,即在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转基因生物与非转基因生物原料都进行了 周密的区别性生产流通管理的情况下,食品中转基因成分不足 5%才可以不用标识。日本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是进行 基于生产过程的管理,同时日本建立了可追溯区别性生产流通管理制度,不仅能够对生产信息进行追溯,还有效保 证了转基因标识的真实可靠性,同时维护了消费者知情选择权。日本采取中央和地方两层政府协同管理转基因食品的体制。中央政府层面,农林水产省负责转基因作物的进口审批, 厚生劳动省负责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和审批,文部科学省、通产省以及食品安全委员会等部门配合厚生劳动省、 农林水产省,进行转基因食品安全规制;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综合协调监管当地的转基因食品问题。4、巴西模式:先谨慎后快速发展转基因作物 巴西转基因作物种植采取先谨慎后快速放开宽松的模式。在 2005 年之前,对待转基因作物种植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由于议会对种植转基因问题有争议,没有立法也没有批准转基因作物合法种植。立法通过种植后,快速赶超绝大多 数国家,2011 年成为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第二大国家,至此仍然保持全球第二的位置。巴西对转基因作物的立法起步相对较晚,但立法位阶和立法密度较高。2005 年之前,由于议会对种植转基因问题有 争议,没有立法也没有批准转基因作物合法种植。2005 年 3 月 4 日,巴西总统签署了新的《生物安全法》。按照新 法规,在巴西境内从事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运输、储藏、经营、进出口活动都应当遵 守法规的规定。二、我国转基因产业化审批流程严格,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反超美国品种(一)中国持续支持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八种作物安全证书获批 1、我国持续支持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 我国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截至上世纪 90 年代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烟草、棉 花、水稻等作物产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863”、“973” 等 国家科技计划就将转基因技术研究列为重大项目予以支持,2008 年国家启动实施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 项”,2010 年国务院将生物育种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 年国务院颁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生物育种产 业列入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提到转基因生物 新品种培育,提出要加大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发力度,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 品产业化,在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中重点支持基于非胚乳特异性表达、基因编辑等技术的性状改良研究。2、我国农业部共批准发放 8 种作物安全证书 我国在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方面,目前位居第 7 位。1997 年我国开始种植转基因作物,当年种植面积仅为 670 公顷,2018 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 290 万公顷。目前我国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抗虫棉和抗病番木瓜, 其中,拥有自主产权的抗虫棉的研究开发是我国独立发展农作物生物育种, 打破跨国公司垄断,抢占国际生物技术 制高点的成功案例。截止目前,我国农业部共批准发放 8 种作物的安全证书:① 1997 年批准了耐储存番茄、抗虫棉花;② 1999 年批准了改变花色矮牵牛、抗病辣椒;③ 2006 年批准了抗病番木瓜;④ 2009 年批准了抗虫水稻、转植酸酶玉米。转基因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玉米安全评价分别历时 11 年和 6 年;⑤ 2020 年批准了抗虫玉米、抗草甘膦大豆。(二)我国转基因产业化审批流程严格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纳入与国际接轨的法制化轨道,相继制定颁发了一系列的管理 条例和办法,形成了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评价和管理较完善的法规体系。1996 年,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管理实施办法》,根据该办法,农业部设立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 理办公室,成立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建立了农业生物基因工作审批制度,制定了《农业基因工程的安 全性评价方法》和《农业生物遗传工程体及其产品安全评价措施》。从 1997 年起,我国开始依法受理国内外农业转 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申请。2001 年 5 月 23 日国务院出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在中国境内从事的农 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等活动进行全过程安全管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 例》颁布实施后,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先后制定了 5 个配套规章--《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 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进出 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建立了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许可审批和标识管理制度 。在管理制度方面,我国转基因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安全评价制度、许可和审批制度、标识制度和进出口管理制度。我 国建立了由农业、科技、卫生、食品、环保、检验检疫等 11 个部门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负责转基因重大事宜协 商。 农业部成立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 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包括安全评价、监 督管理、体系建设、标准制定、进口审批和进口标识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 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实现了对转基因研发工作的有效管理。 在监管方面,按照属地化管理原 则,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田间试验、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和产品标识等环节的行政执法监管。我国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转基因生物安全评级实行分级分阶段管理:① 按照风险程度,转基因生物安全等级分为 4 级;② 评价的阶段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领取安全证书五个阶段。其中,中间试验, 是指在控制系统内或者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小规模试验;环境释放,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采取相应安全措施所进行的中 规模的试验;生产性试验,是指在生产和应用前进行的较大规模的试验;为确保安全评级科学、可靠、公平和全面, 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在转基因产品的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安全证书申领三个方面,实行单票否决制。③ 安全评价内容包括分子特征、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分子特征主要包括基因、插入位点、外缘蛋白表达情况等; 环境安全包括生存竞争能力、基因漂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食用安全包括毒性、过敏性、营养成分等。在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后,进入作物种子新品种审定流程,需要进行不少于两个生产周期的区域试验和不少于 一个生产周期的品种试验,该阶段耗时较长,此后还需要获得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三)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反超美国品种 1、2003 年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反超美国品种 中国是产棉大国,20 世纪 90 年代全国约有 9000 多万户棉农,棉花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棉铃虫 大暴发导致棉花产量剧降,棉纺企业因缺乏原料停产,此外,超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也造成环境严重污染。解 决棉铃虫连年暴发成灾的唯一办法,是倚赖高抗棉铃虫的新品种。1996 年我国开启 Bt 棉花商业化种植。中国审定的第一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是美国岱字棉公司的新棉 33B,1997-2006 年美国岱字棉公司与孟山都先后在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安徽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审定了 7 个转基因抗虫棉品 种,2003 年之前,美国抗虫棉种植面积在我国占主导地位。1998 年中国审定了第一批转单价抗虫基因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1999 年审定了第一个国审抗虫棉品种中棉所 38, 从此迈开了中国转基因棉花品种培育和生产推广的步伐。随着中国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逐渐成熟,国产抗虫棉品种 数量和种植面积逐年提高,2001 年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首次超过非转基因棉种植面积,2003 年国产抗虫棉种植面 积首次超过美国抗虫棉种植面积,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 53.9%,2007 年国产抗虫棉种植面积已攀升至 96.1%。2、转基因棉花种子价格高出常规种子数倍 岱子棉公司在中国先后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河北冀岱公司和安徽安岱公司,出售美国的转基因棉花种子。冀岱公 司于 1996 年 11 月由河北省种业集团公司与岱字棉合资兴建,其中,河北省种业集团公司持有 33.33%股权,美国孟 山都持有岱字棉部分股权,是冀岱公司实际大股东。安徽安岱公司于 1998 年 7 月由安徽省种子总公司与岱字棉公司 合资成立。冀岱公司从孟山都相继引入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新棉 33B、99B、20B,解决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1998 年冀岱销 量 120 万公斤,1999 年销量 240 万公斤,2000-2003 年稳定在 200 万公斤左右。冀岱公司把基因使用费附加在种子 成本中,市场终端价 42 元/公斤,较当时国内棉花种子价格高出 6-8 倍。随着国产抗虫棉品种的推出,国内常规转基因抗虫棉种子定价通常为 25-30 元/公斤,定价明显优于美国冀岱公司转 基因棉花种子价格。2008 年冀岱公司停止棉种业务经营,2010 年初冀岱公司 33.33%股权在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挂 牌公开转让。三、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渐行渐近,抬升种子价格+专利费丰厚(一)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渐行渐近 从政策方向看,转基因作物从非食用,到间接食用到食用的产业化路线清晰。2020 年 1 月 21 日,北京大北农生物 技术有限公司转基因玉米品种 DBN9936,以及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提交的转基因品种抗虫耐除草 剂玉米瑞丰 125 均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我们判断,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渐行渐近:1、2019 年草地贪夜蛾在国内快速传播,2020 年形势或更为严峻 2018 年以来,草地贪夜蛾在亚洲逐年向北、向南扩展,发生程度越来越重,已扩散至亚洲 16 个国家。2019 年 1 月, 我国云南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入侵,5 月开始快速传播蔓延,2019 年草地贪夜蛾发生面积 1500 多万亩,2020 年草 地贪夜蛾的发生情况可能会比 2019 年更复杂。2020 年 1 月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分析:2019 年草地贪夜蛾侵入我 国区域广,国内外越冬范围大、虫源基数高及玉米等作物种植布局和气候条件有利,预计 2020 年草地贪夜蛾重发态 势明显,发生形势极为严峻,发生区域涉及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华北、西北玉米种植区, 有迁入东北春玉米主产区的可能,发生区域占玉米种植区面积的 80%以上,见虫区域超过 1 亿亩。2、我国东北已大面积种植非法转基因玉米 据我们了解,吉林非法转基因种植面积占比达到 8-9 成,辽宁占比 5 成左右,黑龙江管控力度大,占比较少,内蒙 古东部占比也较高。(二)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抬升种子价格,基因专利费丰厚 1、美国种植户更倾向于种植转基因作物 美国农业部公布农业资源管理 II 期调查结果:① 2010 年种植户选择种植 HT 玉米的原因 71%增产、13%节约管理时间、7%杀虫剂成本降低、9%其他原因,种植 户选择种植 Bt 玉米的原因 77%增长、10%节约管理时间、6%杀虫剂成本降低、7%其他;② 2007 年种植户选择种植 HT 棉花的原因 77%增产、12%节约管理时间、6%杀虫剂成本降低、5%其他原因,种植 户选择种植 Bt 棉花的原因 79%增长、12%节约管理时间、5%杀虫剂成本降低、4%其他;③ 2006 年种植户选择种植 HT 大豆的原因 60%增产、20%杀虫剂成本降低、15%节约管理时间、5%其他原因。从美国转基因作物和中国转基因棉花普及率看,2012 年美国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棉花普及率均已达到 很高的水平,2013 年中国转基因棉花普及率达到 90%。值得一提的是,农户种植转基因作物是不可逆的过程2、美国转基因种子溢价明显 转基因作物的种子价格明显高于常规种子价格,2001-2010 年美国转基因玉米种子较常规种子溢价达到 25%-50%, 美国转基因大豆种子较常规种子溢价更是高达 30%-80%。2018 年美国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应用率均超过 90%,我们可将 2018 年美国玉米种子和大豆种子价格粗略看成 为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种子价格。2018 年美国玉米种子价格、大豆种子价格分别为 96.2 美元/英亩、57.4 美元/ 亩,按照汇率 1 美元=7 人民币,对应玉米种子价格、大豆种子价格分别为人民币 110.93 元/亩、66.19 元/亩。3、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抬升种子价格,基因专利费丰厚 ① 维度一:2018 年我国常规玉米种子价格为 55.72 元/亩,而 2018 年美国玉米种子(以转基因为主)价格为 110.93 元/亩,中国转基因玉米种子若实现商业化,价格上限有翻番空间;② 维度二:2001-2010 年美国转基因玉米种子较常规种子溢价达到 25%-50%,若以 2018 年我国常规玉米种子价格 55.72 元/亩为基数,中国转基因玉米种子溢价可达到 13.93 元-27.86 元。转基因玉米一旦商业化,玉米种子公司新增利润主要来自于两方面:① 种子价格提升:2013-2018 年中国玉米年种植面积在 6-7 亿亩之间波动。现假设:转基因玉米推广面积最终达到 4 亿亩,每亩转基因种子溢价 13.93 元-27.86 元,则玉米种子行业规模可扩大 55.72 亿元-111.44 亿元;② 基因专利费:国外的收费模式是,转基因性状可以带来 10-20%的增产,相应的收益会由性状研发公司、种子公 司和农民一起分享。从分成比例上看,农民最多,生物技术公司会比种子公司多一些。据我们草根调研了解到,专 利许可费约 10 元/亩,若转基因玉米推广面积最终达到 4 亿亩,则对应 40 亿元左右的基因专利费。(三)龙头种业公司将充分受益转基因玉米商业化 从政策方向看,转基因作物从非食用,到间接食用到食用的产业化路线清晰;从转基因玉米商业化的现实意义看, 可有效解决草地贪夜蛾在国内快速传播的问题。我国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评价阶段 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领取安全证书。今年 1 月 21 日,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 限公司转基因玉米品种 DBN9936,以及杭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提交的转基因品种抗虫耐除草剂玉米 瑞丰 125 已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在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后,需要进入作物种子新品种审定流程,此后还 需要获得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需紧密跟踪进度。我们判断,转基因玉米商业化已渐行渐近。转基因玉米一旦商业化,玉米种子公司可以从种子价格提升和基因专利 费两方面获得丰厚的回报。现假设:转基因玉米推广面积最终达到 4 亿亩,每亩转基因种子溢价 13.93 元-27.86 元, 则玉米种子行业规模可扩大 55.72 亿元-111.44 亿元,同时可分享 40 亿元基因专利费。我国龙头种业公司有望在共享 玉米种子行业扩容的同时,迎来市场集中度和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我们建议高度关注大北农、隆平高科、荃银高科、 登海种业的投资机会。(报告来源:华创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中商情报网讯:2020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办好农村“双创”基地。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办好农村“双创”基地。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农业生产结构也进入了调整期,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显然,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现代农业园区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选择。《2020年现代农业产业园市场前景研究报告》主要围绕产业园概况;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概况;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案例;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趋势等六个章节展开,通过对当前的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产业发展现状,从而预提出当前的发展前景。PART1产业园概况根据当前我国各地的产业园区设立和建设情况,结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对产业园区可做出这样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通过行政或市场化等多种手段,划出一块区域,制定长期和短期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设和完善适于工业企业进驻和发展的各种环境,聚集大量企业或产业,使之成为产业集约化程度高、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明显、功能布局完整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区和实施工业化的有效载体。PART2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概况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指现代农业在空间地域上的聚集区。它是在具有一定资源、产业和区位等优势的农区内划定相对较大的地域范围优先发展现代农业,由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用工业园区的理念来建设和管理,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为基础,实施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管,集农业生产、科技、生态、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是农业示范区的高级形态。PART3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整体来看,广东创建现代农业园区最多(8家),占总数的7.5%。其次为黑龙江、四川(7家),占比6.5%。我国现代农业园区主要聚集在东部及中部地区。PART4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建设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理论支撑包括发展极理论、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链理论。发展极理论是把要素资源集投在某个区域,优先发展,产业集聚理论是通过产业集聚产生外部的优势,产业链理论就是全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这三个理论以及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休闲农业、绿色农业、中医农业等多种理论支撑下发展起来的。PART5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典型案例项目概况:改传统的水稻-油菜种植模式为“稻菜轮作”“稻蔺轮作”种植模式。计划播种粮食100.78万亩,种植蔬菜45万亩,种植蔺草3.5万亩,水果面积稳定在29.5万亩;同时,整合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园区内农田基础设施按照“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旱涝保收”标准规划建设。此外,加强技术服务指导。PART6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趋势园区生产方式由设施农业向大田农业转化:农业园区在开始建设时候基本以设施农业为主,但由于投入较高,加之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水平的限制,这种生产方式难以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推广。近年来,农业园区的生产方式正在由设施农业开始逐步向大田农业转化,涵盖种植业、畜牧业、等各个产业,空间不断扩大,辐射范围广,生产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本文仅展示报告部分内容,完整报告请下载:《2020年现代农业产业园市场前景研究报告》http://wk.askci.com/details/63adc2ca30b3416dafad627a2bbf923f/
7月22日,长沙市现代种业产业链“一图一报告”专家评审会举行。红网时刻长沙7月22日讯(通讯员 江宏)7月22日,长沙市现代种业产业链“一图一报告”专家评审会举行。湖南省科技厅科技信息研究所现代种业产业链“一图一报告”课题组做课题汇报。隆平高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产业链分管领导曾敏,园区经济贸易局局长徐勐龙及产业链办成员参加会议。评审会上,由隆平高科副总裁、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远柱,湖南省畜禽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伯忠,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己任,湖南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清术等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花草及微生物4大领域著名专家,组成产业链“一图一报告”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们与园区领导、产业链办干部认真听取了课题组汇报,仔细审阅了产业链全景图、产业链调研报告,并从产业发展趋势、产业规划、政策扶持等方面,对“一图一报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专家委员会认为“一图一报告”结构框架较为合理,对产业链发展现状、技术趋势、平台建设等研究比较充分,一致同意通过评审会。为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专家委员会提出,希望课题组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全景图补链、延链路径,进一步将产业分析与长沙市、隆平园产业链实际相结合,针对性提出对策与建议。曾敏表示,产业研究工作是产业发展的“路线图”,要学习先进经验,指导产业发展;又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要解决园区产业发展“短板在哪”“方向在哪”“举措在哪”的问题;产业研究工作还是产业前沿趋势的“传感器”,要与行业专家保持同步,及时掌握产业发展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