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4个1类新药获批临床 重磅创新中药研发取得新进展厚生

4个1类新药获批临床 重磅创新中药研发取得新进展

证券时报记者 陈永辉由证券时报编制的“人民金融·创新药指数”已于8月7日正式发布,指数每周发布一次。今天是“人民金融·创新药指数”第二次发布。截至8月13日,“人民金融·创新药指数”报1053.25点,较7月1日基期累计上涨53.25点,在最近一个发布周期内上涨了0.82%,表明我国创新药的研发趋向积极。在最近一个发布周期里指数走高的原因包括4个创新药获批临床,并将其纳入了指数样本,太极集团、成都海创等的重磅创新药临床试验状态向前推进。多个新药获批临床在8月6日至8月13日“人民金融·创新药指数”最新的发布周期内,珍宝岛、甘莱制药、文达医药、先为达生物均有1款创新药获批临床,浙江医药、恒瑞医药、艾欣达伟、麓鹏制药等多个创新药的新适应症获批临床。8月10日,珍宝岛的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1类创新药物ZBD0276片取得了临床批件。IPF被称为一种“类肿瘤疾病”,诊断后的平均生存期仅2.8年,死亡率高于大多数肿瘤。据统计,IPF每年整体人群中的患病率约(2~29)/10万,且呈逐渐增长趋势。在我国,目前仅有艾思瑞一款药物获批用于治疗IPF,2019年国内销售2.42亿元。据珍宝岛公告,截至目前该药累计研发投入约2800万元。珍宝岛是以中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制药企业,近年来持续发力推进创新转型。8月12日,珍宝岛公告,拟募集资金不超过20.81亿元用于创新药及仿制药研发平台等项目。而在“人民金融·创新药指数”的500多个成分中,珍宝岛贡献了4个,除了上述的ZBD0276片,还有抗感染药物注射用HNC042、抗肿瘤药物HZB0071片和HZB1006胶囊。在中药企业中,有这般转型决心和成果的并不多见。同日,由甘莱制药申报的ASC41片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用于治疗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据Journal of Hepatology杂志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人数为3281万,预计在203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4826万。目前,全球尚无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药物上市。太极集团、成都海创新药临床试验向前推进一直以来,生物药、化药占据着创新药的主流,获认可的中药创新药罕见。芪灯明目胶囊是“人民金融·创新药指数”编制专家委员王如伟认可的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中药创新药,指数成分之一。8月12日,太极集团微信公众号发文表示,在研重磅新药——芪灯明目胶囊进入了研发新阶段。文章称,芪灯明目胶囊已完成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Ⅱa期临床预试验,根据准确的试验数据,适应症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精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黄斑水肿部分”,目前正进行糖尿病黄斑水肿受试者招募。据推算,中国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数约有1690万~2120万人,其中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约占其中的一半。糖尿病黄斑水肿属于严重疾病,影响视力,对工作和生活影响极大,临床需求急迫。但现阶段国内外尚无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口服药品,芪灯明目胶囊作为用于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影的首个中成药口服制剂,具有明显的安全优势,具有巨大研发价值。8月7日,成都海创药业在药物临床试验登记平台登记了一则药物临床实验信息,试验题目是《HP501缓释片治疗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或无症状) Ⅱ期临床试验》。这意味着“人民金融·创新药指数”成分创新药HP501缓释片进入Ⅱ期临床。HP501是成都海创自主研发的尿酸转运体(URAT1)抑制剂,通过抑制尿酸在肾脏中的再吸收而增加尿酸的排泄,从而达到降低血尿酸的目的。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HP501的生物活性优于同类药物。据估计,中国目前有7000万高尿酸血症患者和近2000万痛风患者,但尚无自主创新的治疗痛风药物,因此开发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治疗高尿酸血症药物为临床所急需。(为避免收集资料中出现遗漏,请创新药研发企业及时将创新药研发进展通报给我们,以便我们及时计入指数并计算权重。联络邮箱:sbcxyyb@163.com)

京韵情

长篇回顾|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薪火相传,未来可期

中医中药是我国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在世界医药体系中独树一帜。我国医药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为我国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研究和开发中药新药已成为国内众多医药企业当今风险投资的热土和未来的立足之本。这一方面说明植物药作为治疗药品开始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中药研究的水平和地位也逐步得到提高。对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中成药出口额所占比例甚小,大部分为日本、韩国等国家占有,因此在保持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一代中药新药,提高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目前中药新药开发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中,除了研究实施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和植物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重要环节,加强与国际接轨之外,深入研究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并据此研制特色新药,将是今后中药新药研发的趋势。一、中药新药的概念中药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中药新药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的研究、制备、并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审评认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发给新药证书及生产批准文号,才可投放市场销售使用。中药新药研究要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或者针对当前疑难病症寻找有效防治药物,或者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寻找疗效更好、毒性更小、作用长效的新制剂、或者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增强疗效,或者改变剂型,增加吸收,方便使用,提高稳定性,或者发掘利用新资源。或者在已知有效药物中提取、寻找活性强的有效成分或部位,总而言之,中药新药就是要围绕“安全、有效、可控”三个基本原则,突出一个“新”字,应尽量避免缺乏开拓性、创造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低水平重复。二、中药新药研究的特点中药新药与化学药新药开发研究的首要区别是中药新药研制必须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这是中药新药研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其次,中药经过上千年的使用,有丰富的文献资料,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这些都可供借鉴和参考。第三,中医重视并强调理、法、方、药,辨证施治的整体概念。第四,中药大多以复方配伍为主,成分复杂,目前难以某种成分说明其疗效作用。第五,中药新药质量受原药材质量的直接影响,原药材品种、产地、采集时间、加工炮制等对该药的有效物质和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另外,中药制备工艺、剂型等对其疗效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中药新药研制必须根据上述特点,结合其制剂特点、注册分类要求,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三、中医药理论在中药新药研制开发中的地位凡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统称为中药,中药学的核心是药性理论,药性理论归属于中医药理论体系,反映的是中医药理论思维内容和规律。因此,如果离开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中药就不能称之为中药,中药复方是针对特定病症多味中药的有机组合,方中君、臣、佐、使明确,符合中药的药性理论及配伍,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的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才能使中药的研制更具有优势与特色。从很大程度上讲,中药新药研制是借中医药理论指导之名,行植物药或天然药物开发之实,几乎所有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都声称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但主要的研究工作与中医药理论的结合不是很紧密,甚至是脱节的。在中药新药研究指南或技术要求中,提取工艺、质量标准、药理试验、临床试验等实质性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都是参照甚至是沿用西医西药或国际天然药物研究的模式和要求来制定的。在中药复方提取工艺研究中,多数中药提取路线的制定和工艺条件的筛选,往往是“惟有效成分论”,复方的优势和配伍关系常常难以得到有效的表达,这里所指的“有效成分”往往是单味药的与复方功效相同或相似的某些药效作用,如保肝药的复方药物,不管是君药还是臣药,不管是佐药还是使药,都是注重提取其中具有保肝降酶作用或与此作用直接关联的成分,但事实上,一个合理配伍的中药复方,各单味药应该各司其职,化学提取也应该是依方随证,而不应是简单地提取合并相同或相似功效的成分,否则,就失去了复方配伍的真正要义。四、中药新药研制开发的机遇随着社会文明及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人类疾病谱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的传染性疾病迅速减少,各种慢性病的患病率不断增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青睐天然药物,热衷传统疗法,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过去在西方市场倍受限制和歧视的中医药开始走俏了,有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已有124个国家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作为防治疾病的一种手段,中医药已被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广泛应用,欧美国家也逐步放宽了对中医药使用的限制,有的国家已将中医药纳入了保险范畴,并在法律上予以认可。日本是较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家,中药制剂年销售额达1500亿日元。德国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的国家,达22亿,德国Sehwabe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制剂———tebonine(促进脑血管循环)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银杏叶及其制剂仅在欧洲市场年销售额就达1亿美元。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至今已有1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随着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提高,新药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有专家预测,未来中药将成为全球性投资热点。国内外市场需求、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都将促进我国中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为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五、中药新药研究现状尽管我们中药发展存在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我国中药新药研究的现状并不乐观。1市场竞争力比较大当前受到来自国外“洋中药”的巨大压力,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中成药出口额所占比例甚小,大部分被日本、韩国等占有,因此,在保持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研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一代中药新药,提高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目前中药新药开发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2中药新药研究中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不够中药是中国的国宝,其知识产权无疑属于中国,我国使用中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对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却一直不够重视,缺乏有效保护中药知识产权的手段和方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也不强,致使许多中药知识产权流失。近年来,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凭借他们的专利经验,利用知识产权为武器,加强了对中药的科研投入,并利用我国中医古籍和民族草药文献来寻找新药。此外,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药的科研及市场具有明显的优势,中药的技术和产品理应具有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因此,有必要开展中药领域专利战略研究,针对中药自身的发展需要,结合中药行业发展目标,确定相关的发展战略。3中药新药研究人才欠缺医药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人才及其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注意培养新药研发人员的科研水平,更要提高其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只有这样,中药新药研发才有可能融入市场经济的洪流,培养和造就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是发展医药科技事业的大计,亦是“科教兴药”战略的关键,在医药科技攻关、技术引进、技术开发的实践中,应注意发挥老科技人员的作用,努力培养中青年优秀人才,创造条件,使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4研究技术、设备落后我国的研究技术及科研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也落后于欧美国家,生产企业多但规模小,而且比较分散,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的产品质量标准,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中药研究和生产中低水平重复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5重基础,轻临床在中药研制和审评中,重基础、轻临床现象较普遍,新药临床试验的中心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中药新药审批给人的感觉是“严进宽出”,即对新药临床前研究工作的要求一直较高,申请新药临床批文难,淘汰率高,一旦获得新药临床试验批文,临床试验风险较小,通过率高,一般都能获得新药证书。相反,国外如美国FDA则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即申请新药临床试验比较容易,而申请新药证书则很难,新药在各期临床试验过程中淘汰率都很高,真正体现“以疗效为宗旨”的新药研发旨意,由于“疗效”的中心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多年来,不少疗效平平或无治疗特色的中药新药纷纷获准上市,其中不少品种凭借铺天盖地般的广告宣传和非常规的营销手段,大肆充斥医药市场,取得非常可观的效益,但是,这些所谓的新药绝大多数是昙花一现,很快成为过眼烟云。6中成药市场发展不平衡治疗某些疾病的中成药市场处于过饱和状态,竞争极其激烈,而防治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中成药又极其缺乏,造成热的太热,冷的太冷。剂型发展也不平衡,某些传统制剂剂型太多,而现代新制剂、新剂型又太少,研究和开发的力度不够,档次高的一二类新药少而又少,而三四类新药又太多,这一多一少就构成了目前中成药市场低水平重复格局,六、中药新药研发的对策面对中药新药研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了保护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为了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应切切实实做好以下几点:1加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及中药有效部位的研究近年来,从天然产物中研究开发新药最引人瞩目的成果当算治疗卵巢癌的首选药物紫杉醇,于1992年批准上市。近70年来,我国先后研制出70余种新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两个举世公认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蘖碱和青蒿素都是从我国常用中药中发掘出来的。中药有效部位的研究可为相关学科的渗透提供新的增长点和新领域,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确定复方有效部位,探讨有效部位的主次,建立复方量效关系,对有效部位中主要药效物质基础或者主要药效物质群的研究是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探明中药复方配伍规律、药效作用机制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推出组方合理、工艺先进、高效安全、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新药,推动中药走向世界。2深入优势研究和疗效评价研究,扩大影响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有机配伍而形成的特殊的药物整体,其独特的优势在于以多种有效组分为基础的,以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为作用特点的整合调节作用。疾病一旦产生,其对机体产生的病理生理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极其复杂的,涉及机体生命活动多个方面、多个环节,中药方剂是通过多组分作用在多靶点,融合拮抗、补充、整合、调节等多种功效而起到治疗作用,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就具有改善机体病理状况和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显著优势,加强这种优势研究,阐述其特点和机制,是提高中药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一种药物,其价值就在于能否治疗疾病,即临床疗效,只要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就有市场,临床疗效是说明问题的关键,中医药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临床疗效是肯定的,近几十年来,我们也开展了大量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但往往是低水平重复,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科学性,虽然国家批准生产的中药新药已经很多,但几乎都得不到国际上的认可,因此,开展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提高临床研究的水平和科学性,也是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开发中药新药的过程要符合国际规范,中药才具有国际竞争力,才能走向世界。3加强中药新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致使许多宝贵的中药知识财富面临被攫取的危险,近几年,对于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虽然引起了重视,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在如何操作及申请国外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有很大欠缺,因此,要针对中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研究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对原有名特优中成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在研制开发中药新药的过程中,注意研究其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内容,包括研究的技术、方法等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开发的新药应该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有一系列的国内和国际专利,并形成技术壁垒,有效地保护中药品种和中药产业。4加强现代新技术新方法在制剂工艺中的应用加强微波萃取、超临界萃取、液滴逆流萃取、超声波萃取等和分离技术中的层离技术、大孔吸附技术、凝胶分子筛选技术、膜分离技术、超速离心技术等,以及干燥技术中的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等技术在中药新药研究中的应用。此外,尚有新辅料、固体分散技术和环糊精包合等技术的应用。5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才最主要的内涵要求,要加强教学体制改革,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行为、建立创新教育新模式。七、中药新药研究与中药现代化所谓中药现代化是指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研究开发符合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和规范,能够合法地以药品身份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中药产品。中药现代化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思想观念现代化,中药的现代化首先就应该强调指导思想的现代化,必须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第二,技术领域的现代化,要注重现代生物技术及转基因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加强对先进的符合GMP要求的生产工艺的研究,提出切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控制体系,通过GAP-GLP-GMP体系,强化质量控制,力求实现质量稳定可控;第三,对已有临床疗效肯定的古方、复方进行二次改造,主要是利用现代制剂技术,推动落后传统工艺的改造,使之能被世人认可,与国际创新药接轨,中药现代化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中药创新性的研究。创新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新物质,即新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新的组方。②作用效果更新。③作用机制更新。④治疗范围新。⑤开发新剂型。⑥剂量要小,同时不可忽视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中药开发是比较有优势的领域,是能带动整个医药产业关键性技术进步与创新的领域,我们应该对中药产业在医药产业中的战略地位有充分的认识,应当通过中药领域的率先性技术进步与创新,填补化学制药产业由仿制向创新型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空白点。八、中药新药评价寻找并发现新药后,就要根据新药评价的内容逐一进行研究,根据我国新药审批办法规定的新药类别,确定该完成哪些内容的实验研究,新药评价内容一般可按学科和按审批办法的具体要求来分,1药学评价药学评价是新药评价的基础,它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新药的安全、有效、优质、稳定,其主要内容有名称、结构、分子式、理化性质、合成路线和工艺、制剂处方和制作工艺、定性鉴别、含量测定、稳定性试验、质量标准和起草说明等。2临床前药理学评价临床前药理学评价是新药评价的核心之一,有效与否决定该药能否进入临床评价,其主要内容有:①主要药效学,一般要求用2种动物、2种以上方法、2个途径、3个剂量、空白对照、阳性对照和模型对照等。②一般药理学,一般要求2~3个有效剂量、临床给药途径、至少观察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影响。③药代动力学,一般要求3个剂量,提供常规药动学参数、模室类型和分布排泄试验。3临床前毒理学评价临床前毒理学评价是新药评价的核心之一,毒性的大小直接决定和影响新药能否进入临床和进入临床后可能的风险与新药开发的前景,其主要内容有急性毒性、长期毒性、毒代动力学、特殊毒性、局部用药毒性、过敏试验、刺激性试验和药物依赖性试验。4临床评价临床评价是新药评价的关键,成功与否在此一举,临床无效或毒性太大不可能批准上市,疗效不明显或毒性大的新药也没有开发前景,其主要内容是临床疗效、毒性和不良反应观察,分Ⅰ~Ⅳ期临床研究:Ⅰ期临床研究主要是耐受性试验和药动学研究。Ⅱ期临床研究是随机双盲对照研究。Ⅲ期临床研究主要是扩大临床试验。Ⅳ期临床研究是继续扩大临床试验范围、特殊临床试验、补充临床试验和不良反应观察等。综上所述,近年来中药新药研究成绩显著,问题突出,创新不够,低水平重复严重,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监督管理有待加强,增加投入、鼓励创新、提高质量、限制数量、抑制低水平重复,加强医药结合、多学科结合,采取各种对策才能更好地开展中药新药研究。中药新药开发研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专业、部门的整体协作,需要多个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在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同时,汲取现代科学理念,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制现代化的中药新药,这样的新药才符合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面临着国际医药市场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唤醒了国家、医药学界乃至全社会对中医药行业的关注,如何利用对中医药文化领先独特的理解,加强中药新药的开发研制,在未来的中医药市场中独占鳌头,是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夫奸

CDE发布《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原标题:CDE发布《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中药新药研究各阶段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针对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前、申请上市许可及上市后研究各阶段需要完成的药学主要研究内容提出基本要求,为中药新药研究提供参考。《指导原则》明确,中药新药研究是一项涉及药学、药理毒理、临床等多学科研究的系统工程。药学研究主要包括处方药味及其质量、剂型、生产工艺、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稳定性等研究内容。中药新药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特点、新药研发的一般规律及不同研究阶段的主要目的,开展针对性研究,落实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中药传承与创新,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指导原则》要求,中药新药药学研究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尊重传统经验和临床实践,鼓励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创新;应根据中药的特点及新药研发的一般规律,充分认识中药的复杂性、新药研发的渐进性及不同阶段的主要研究目的,分阶段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体现质量源于设计理念,注重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高新药的研发质量和效率,促进中药传承和创新发展;应体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并随着对产品认知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持续改进药品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方法和手段,促进药品质量不断提升。(国讯)责任编辑: 小云【来源:中国医药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女杀手

国家药监局发布《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关于发布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18年第109号)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诊疗特色和优势,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技术评价体系,落实《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的相关规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了《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国家药监局2018年11月1日附件1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证候(简称证)是对疾病(泛指非健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等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相关法规,特制定《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指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新药。《指导原则》旨在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性指导,其正文内容中的每一个原则性要求都可以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更详实具体的技术标准。一、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来源及基本要求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应来源于临床实践,符合中医药理论,体现理、法、方、药相一致的原则。证候类中药新药申请临床试验应有充分的人用历史证明性文献材料,包括处方来源、组方合理性、临床应用情况(包括提供临床实践完善处方的演变过程)、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相关内容。如拟开发的证候类中药新药是来源于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针对临床常见基本证候的,应提供相关证明;如是源于医案中对比分析研究所发现的相对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典型医案和系列医案;如具有一定临床研究基础且有相应数据证明的成熟有效的处方,应提供相关临床研究总结报告,该总结报告应明确具体中医证候、疗效特点和安全性信息;如是源于国家科技立项的临床研究成果,应提供临床研究部分的总结资料及相关的成果鉴定材料。证候类中药新药立项开发时,应注意评估与已上市同类药品的临床价值差异,以明确其是否具备临床开发价值。二、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定位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应定位于消除、改善或控制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一组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等,也可定位于通过证候改善达到疾病治疗等目的。三、证候类中药新药的证候诊断拟开发新药的中医证候确定应有与之相关的临床实践基础,并应遵循中医药理论。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可以参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等进行制定,如无适用的诊断标准,可自行制定并经专家论证达成共识。证候诊断构成要素可采用定性或半定量方式,或主次症的方法,鼓励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证候诊断量表,并可根据具体研究内容辅以客观诊断指标。四、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基本研究思路及试验设计(一)基本研究思路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可有多种模式,如单纯中医证候研究模式、中医病证结合研究模式或中医证统西医病的研究模式,无论何种研究模式,证候类中药新药研究均应对所研究证候的动态变化规律及相关西医疾病所处特定阶段要有明确的界定。1.单纯中医证候研究选择符合某个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适应人群进行研究,观察药物对该中医证候所涉及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2.中医病证研究在符合某一中医疾病诊断标准的基础上,选取该病的某一证候进行研究,观察药物对该证候所涉及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3.证病结合研究在中医“异病同治”“以证统病”诊治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基于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出现有相同病机特点、相似证候要素的,可以在同一证候下选择至少3个不同西医疾病来进行研究,突出以证候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观察药物对中医证候疗效以及西医疾病的疗效。(二)设计考虑1.纳入标准纳入标准的制定,应考虑到临床试验目的以及实施过程,包括应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规定,受试者在病情、病程等基线一致性方面的规定。建议纳入基础治疗和证候表现基本稳定的患者,对基础治疗处于动态调整阶段的患者不宜纳入。纳入西医疾病时应注意把握证候与西医治疗之间的关系。试验设计者可根据试验的需要制定合理的纳入标准。受试者应在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自愿参加临床试验。2.排除标准应排除兼夹影响目标证候诊断或证候疗效判断的其他证候的人群。应基于受试者安全性的角度考虑排除标准,应排除通过改善症状可能导致掩盖病情进展的情形,排除服药后会发生严重后果或加速疾病进程的特定人群。3.试验设计探索性研究可以根据试验目的采用多种试验设计。确证性研究应遵循随机、双盲、对照、重复的原则,并基于探索性研究的初步结果去估算样本量。如采用加载设计,须事先规定好基础治疗,如基础治疗的用药指征、用药种类、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用药时间等。4.对照药对照药宜首选安慰剂。如果已有用于该证候的中成药上市,可选择业内所公认的中成药进行阳性对照,但该药的有效性须经过安慰剂对照确证。安慰剂应在剂型、外观、气味、口感、质感等特征上与试验药物尽量接近,确保临床研究者和受试者在盲态下开展研究。如采用阳性药对照且剂型不一致时,需通过双盲双模拟技术保证盲态实施。临床研究如果涉及多个西医疾病,应结合所纳入的疾病情况,采用分层随机,以保证组间基线具有可比,以免影响药物的疗效评价。五、疗程及随访应根据药物特点和前期研究信息合理设置观测时点及疗程,并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科学设计随访的方式、时点、内容等。六、有效性评价证候类中药新药应采用科学公认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好主要疗效指标和次要疗效指标,应重视证候疗效的临床价值评估。疗效指标选择如下:1.以改善目标症状或体征为目的者,应以目标症状或体征消失率/复常率,或临床控制率为疗效评价指标,但同时应注意观察目标症状或体征痊愈时间和/或起效时间的评价。2.建议引入患者报告结局指标,将患者“自评”与医生“他评”相结合。3.鼓励采用能够反映证候疗效的客观应答指标进行评价。证候疗效的客观指标,包括现代医学中的理化指标、生物标志物等。临床试验期间需观察评估中医证候疗效的起效时间、缓解时间或消失时间。4.基于生存质量或生活能力、适应能力改善等方面的考虑,推荐采用公认具有普适性或特异性的生存质量或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等量表进行疗效评价。也可采用基于科学原则所开发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工具进行疗效评价。5.鼓励采用反映疾病的结局指标或替代指标进行疗效评价。七、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可以结合受试者疾病相关检查去评估,如某些能够反映疾病病情进展的理化检查指标;安全性评价必须通过与安慰剂或阳性药的平行对照去反映试验药物的安全性。临床试验期间,研究者需关注中医证候的变化情况以及疾病进展情况,及时评估可能存在的用药风险。八、试验质量控制与数据管理(一)信息采集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是现代中医证候研究的必需手段,中医数据的信息化采集有利于临床试验质量的控制。建议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应参照最新的“中医四诊操作规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制定,研究者应据此制定“四诊信息采集标准操作规程(SOP)”并严格执行。临床试验前,应对各临床研究中心进行四诊信息采集规范化培训,并对各临床研究中心研究者的四诊信息采集进行一致性评价。四诊信息采集应遵循客观化原则。其信息采集工具可以是纸质版采集表,或基于计算机软件的图文采集系统,乃至未来中医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应用。四诊信息采集表/系统,可以是普适性也可以是特异性,并以量化评定的形式呈现。鼓励引入经国家批准上市、较为成熟的四诊信息采集仪如舌诊仪、脉诊仪等配合使用,该仪器应具有实时显示、存储和复读功能,有利于临床试验数据可溯源。(二)数据管理申办方和研究者应加强数据管理工作,建议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项目须成立独立的数据监察委员会,鼓励研究者应通过电子数据采集系统采集数据以确保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外,临床研究项目应制定临床试验风险控制计划及措施、临床试验数据管理计划与报告、数据核查计划与报告、统计分析计划与报告等,以促进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整体质量控制水平的提升。(三)研究人员主要研究者必须是具备中医专业或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正高级技术职称及其以上的人员。研究者必须是具备中医专业或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副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九、说明书撰写原则证候类中药新药的说明书【功能主治】项的内容应符合中医术语表述,【临床试验】项的内容会就支持该药上市的临床试验情况进行简要概述。说明书其余内容可参照《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和中药相关指导原则执行。参考文献[1]寇冠军,唐健元.中医证候研究现状及证候中药研究关键[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33(04):213-214.[2]郭洁,董宇,唐健元.中药复方新药立题依据的临床问题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05):844-847.[3]高颖,吴圣贤,王少卿,王忠,王永炎.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证候诊断路径思考[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08):1010-1012.[4]李兵,王忠,张莹莹,等.中医证候分类研究常用方法与应用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01):30-33+36.[5]李兵,王忠,张莹莹,等.基于文献的中医临床常见证型统计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08):1013-1016.[6]吴文斌,安娜,裴小静,等.基于“治未病”探讨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33(03):209-211.[7]王少卿,高颖.从证病结合模式探讨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方法[J].环球中医药,2014,7(09):724-726.[8]林芳冰,刘强,朱文浩,等.浅谈基于方证的证候类中药新药研发策略[J].环球中医药,2015,8(05):557-560.[9]商洪才,王保和,张伯礼.中药新药证候及疗效评价[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05):365-368.[10]安宇,王阶,李赵陵.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与发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01):9-11.[11]王少卿,高颖,吴圣贤.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评价方法的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4,9(08):1093-1095.[12]申春悌,张磊,王忠,等.试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四诊信息采集规范[J].中医杂志,2013,54(15):1265-1267.[13]王天芳,李灿东,朱文锋.中医四诊操作规范专家共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01):185-192.附件2《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起草说明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诊疗特色和优势,落实《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的相关规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了《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一、起草背景2007年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就中药复方制剂注册分类首次提出了“证候类中药新药”这一类别,即“主治为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2008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该规定对2007年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用于治疗中医证候的中药复方制剂的注册要求进行了进一步丰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自2008年起即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召开多次专题研讨会,就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研发和技术要求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讨论。2011年底,药审中心正式申报“证候类中药新药疗效评价方法研究”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随即组织专家评审并以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基金予以立项资助。该项目在近八年的研究时间里,参与课题调研、座谈和会议讨论的全国相关领域专家不下500人,曾得到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孙光荣国医大师、晁恩祥国医大师等中医药专家的指导。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专家共识意见和目前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课题组起草了《指导原则》。二、起草过程2012年,“证候类中药新药疗效评价方法研究”作为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立项后,课题组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即开始着手起草《指导原则》,并作出如下安排:南京中医药大学申春悌教授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王忠教授负责成立起草组,执笔起草《指导原则》讨论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阶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高颖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段俊国教授分别负责对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进行临床研究的实践探索,以进一步丰富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相关技术要求。2017年,课题组通过与中医诊断学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临床数据监查工作委员会、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中国药理学会、中国药学会临床中药学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等多个学会携手,广泛邀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专家全面参与讨论,形成了对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在此基础上,课题组于2018年起草完成了《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018年6月28日—7月13日,通过药审中心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了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从所有反馈的信息来看,主要是完善性的意见,无原则性的反对意见。三、主要内容《指导原则》旨在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性指导,在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来源、临床定位、证候诊断、临床试验基本研究思路、疗程及随访、有效性评价和安全性评价、试验质量控制与数据管理、说明书撰写等方面着重就有关中医药特殊性的考虑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有关临床试验的其他通则性要求,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等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中已有明确表述,在《指导原则》中不再赘述。四、重点问题说明(一)关于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前的基本要求《指导原则》强调了证候类中药新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所必须的前提条件,例如处方应具有充分的人用基础,并在前期临床实践中通过较为规范的临床观察提示该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鉴于目前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开发和药效学研究仍有一定局限性,故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前期人用数据在证据等级上要优先于单纯的动物实验。(二)关于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研究思路《指导原则》建议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目前可以采取单纯中医证候研究模式、中医病证结合研究模式和以证统病研究模式,鼓励研制者可以根据品种特点自行选择适合的临床研究路径。但是,不论何种研究模式,从评价角度建议对照药应首选安慰剂,并建议证候疗效评价应逐渐从患者主观感受向客观化指标方向过渡发展。通过一些必要的深入研究,阐释清楚中医证候疗效的科学本质,用客观数据去证实中医证候诊治的科学性。(三)关于证候疗效评价《指导原则》丰富了证候疗效评价的指标,将其分为五大类:一是以目标症状或体征消失率/复常率,或临床控制率为疗效评价指标;二是患者报告结局指标,将患者“自评”与医生“他评”相结合;三是采用能够反映证候疗效的客观应答指标进行疗效评价;四是采用公认具有普适性或特异性的生存质量或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等量表,或采用基于科学原则所开发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工具进行疗效评价;五是采用反映疾病的结局指标或替代指标进行疗效评价。无论采用哪一类疗效评价指标,均应当考虑所选评价指标是否与研究目的相一致,评价标准是否公认、科学合理,并应重视证候疗效的临床价值评估。(四)关于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现阶段的中医诊断和证候疗效评价仍以医生个人经验判断为主,而近年来,中医在四诊客观化和生物标记物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因此,《指导原则》建议有必要通过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把传统中医的一些主观定性判断通过客观定量的数据去呈现出来。这可使中医临床的实践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确保临床试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从而提高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水平。(五)关于本《指导原则》的定位本《指导原则》为现阶段学术界、工业界及监管部门对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基本考虑,后续将根据证候类中药新药研究实践经验的积累及学科进展情况,继续出台相关技术要求细则。

吸毒者

新天药业:目前拥有3个中药新药产品且已完成临床三期试验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9月10日讯,有投资者向新天药业提问, 贵公司研发费用连续下降,请问是不是已经没有新产品开发了?还有临床试验的产品,是不是已经停止了?公司回答表示,公司一直重视研发工作,现拥有贵阳技术中心、子公司海天医药和硕方医药三个主要研发平台,分别承担了中药配方颗粒、量产产品新增适应症及中药新药、古代经典名方的研发工作;公司目前拥有龙岑盆腔舒颗粒、苦莪洁阴凝胶、术愈通颗粒3个中药新药产品且已完成临床三期试验,正在按计划推进相关后续工作。感谢您对公司的关注,谢谢!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桑中

2020中国中药研发实力排行榜 TOP50

【中药榜】《2020中国中药研发实力排行榜 TOP50》隆重揭晓!来源:药智网|百强榜中医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瑰宝,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维护民族健康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今年年初新冠疫情集中爆发时,在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医疗资源匮乏、高危人群无法及时诊治的危急情况之下,中医药的第一时间介入,诊疗方案“三药三方”等,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得到了各界乃至国际的认可,并走上了国际抗疫舞台。一时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实际上,国家一直重视中医药的创新传承发展,连年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医药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2019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负政策方针导向与利好,一批中医药企业顺势而上,奔着风向标创新角逐,已为中医药发展排头兵,走在中医药创新前沿。9月10日,“2020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五届中国医药研发·创新峰会(PDI)”上发布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发榜单—《2020中国中药研发实力排行榜TOP50》(以下简称“中药榜”,文末附榜单),点亮大会荣光。康缘药业荣耀归来,问鼎巅峰荣获本次《中药榜》前三甲的企业为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康缘药业”)、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扬子江药业”)、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以岭药业”)。三家企业皆为中医药产业翘楚企业,创新与研发齐头并进。其中康缘药业在2019年度痛失状元之位后,今年PDI峰会荣耀归来,再次回归王者之位。《2020、2019、2018、2017、2016中国中药研发实力排行榜TOP5》康缘药业是集中药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的大型中药企业,其通过建立国际先进的创新药物研发体系,“研发一代、规划一代”的合理布局,研制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具有临床优势和特色的创新药物。据药智药品注册与受理数据库统计,截至目前康缘药业共计获得药品生产批件204个,其中42个药品为中药独家品种,4个中药保护品种;此外,康缘药业至今获得发明专利77件,拥有中药新药56个(其中子公司9个),在国内中药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此外,康缘药业持续推进中药国际化,桂枝茯苓胶囊已完成美国Ⅱb期临床试验,正准备启动Ⅲ期临床研究。硕果累累的背后,离不开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和坚持不懈的科研深耕。由于医保控费、两票制、生物等效性实验、中药注射液限制等系列政策变革,新品放量受阻,康缘药业2017年研发投入下降。但康缘药业迅速调整战略,2018年研发投入回升,2019年研发支出更是高达4.43亿元,创历史新高,占营业收入的9.70%,同比增长51.19%。8家企业连续上榜,扬子江年度黑马据药智网梳理,2020年与2019年度,有8家企业连续两年上榜《中药榜》。其中2家企业名次有所下降,天士力医药排名下降4位,片仔癀药业排名下降13位;其余6家企业排名均不同程度上涨,扬子江更是本年度《中药榜》黑马,较2019年名次上升18位,并首次闯入前十,直接拿下本年度《中药榜》榜眼。扬子江药业为民族医药龙头企业,将中医药经典名方与现代科技结合,在传承创新中做足真功夫。据药智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9月2日,扬子江药业集团累积申报注册中药受理号94个,按申请类型分类,其中新药有42个,占比44.46%,补充申请有47个,仿制药有1个,复审有3个,已有国家标准的有1个,为灯盏花素注射液。其中有17个受理号报临床,15个报生产。扬子江中药注册申请类型占比图此外,为强化中药新品研发力量,扬子江药业集团中药研究院团队超百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超过80%,并有4位院士作为智力支持。推出了高质胃苏颗粒、苏黄止咳胶囊、双花百合片等多个独家知识产权的品种,并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及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同时高度重视中药新药的研发,目前在研中药创新药项目达10余项,领域涵盖心脑血管类、内分泌类、妇科、儿科以及消化系统等方面。另,据药智数据,2019年扬子江中药6.1.3类新药“复方蓉术颗粒”IND申请获批临床,仿制中药9类“人工牛黄”ANDA申请呈“已发件”状态。“连花清瘟”二次带红的以岭药业,研发实力是后盾以岭药业获得《中药榜》第三名。以岭药业由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创建,以岭药业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龙头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建立起以中医络病理论创新为指导的新药研发创新技术体系。截止2020年6月30日,以岭药业已累计获得专利623项,其中发明专利378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外观设计专利235项。其中2019年获得国内发明专利14项。且其公司共有的11个专利中药品种,其中7个列入国家医保目录,5个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且形成了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系列专利药物集群。目前以岭药业已获批准进入临床的中药药品研发项目及其进展情况表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今年因新冠疫情,“连花清瘟”爆红,一时带动了以岭药业市值一路飙升。且截止目前国家卫健发布了八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其中,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方案推荐中成药治疗新冠肺炎共有6版,每版方案都推荐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用于医学观察期的治疗。且今年1月,美国FDA批准以岭药业“连花清瘟”跳过一期临床试验的环节,直接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相关二期临床工作仍在正常推进中。另据药智网统计,以岭药业研发投入逐年上涨,2019年以岭药业研发投入高达5.15亿元,同比增长44.34%,达到历史之最。战略转型,老字号中药企业“片仔癀”跌出前十片仔癀药业是中华老字号企业,片仔癀药业的主要业务包括中成药制造、医药流通,产品涵盖肝病用药、心血管用药、感冒用药、糖尿病用药等领域。片仔癀系列是其公司核心产品,包括片仔癀、片仔癀胶囊等在内。2014年片仔癀药业推行“一核两翼”大健康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药特色优势,重点聚焦以片仔癀为核心的优势品种二次开发,中药、化药、保健食品等新产品开发,但似乎近年来其公司在研发上更加偏向于化药市场。企业公告显示,片仔癀在研药品品种11个,涉及中药、化药创新药及仿制药,化药创新药成主要聚焦点。据药智药品注册与受理数据库显示,2019年至今,片仔癀药业暂时没有中药新药相关的注册申报,今年七至八月,其公司化药1类新药PZH2111片与PZH2109胶囊申报IND获受理,且前者已获批临床。片仔癀药业新药申报注册详情表另据资料显示,2019年片仔癀药业研发投入1.19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2.09%,而核心产品片仔癀、片仔癀胶囊研发投入仅2672.53万元,仅占营业收入的0.47%,且相较于2018年(3054.39万元),下降了12.50%。在2020年伊始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充分发挥了特殊优势,与西医优势互补,双管齐下,为我国迅速控制疫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向好发展,以及国家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视,中医药在我国医疗体系中的价值和地位悄然发生改变,未来在民族企业与创新企业的技术支持下,必将助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附榜单:

柏辽兹

新药研发涉及广,简述临床及非临床,让更多人了解社会分工

新药研发的难度和过程,不是人人懂得,新药和仿制药是截然不同的范畴,如果说仿制药尚有化学制备公式可以遵循,那么,新药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没有现成的数学公式、化学原理以及方程式。小番健康带读者了解一下,当代医学和药学社会分工,以及药物化学专家在新药研究中具体从事工作内容(正文配图:来自NMPA杂志)。新药研发涉及广,简述临床及非临床,让更多人了解社会分工简单来讲,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体,药学主要研究对象是药物。医学工作者使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处理人体复杂的疾病诊断工作。当然,药学工作者所从事专业性工作则与医学工作者天差地别,药学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做实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他们主要集中在新药仿制药生产、检验、流通、应用以及科研领域,从事药物鉴定、药物设计、药物制剂和临床合理规范用药等方向。医学专业工作者,最终大部分进入到卫生系统,如三甲/二甲医院、疾控中心、社区诊所等直接从事和人体疾病诊断高度相关的工作。药学专业工作者,则可以在食药监、药品质量检验研究院、药品检验所、药品认证审评中心、微生物研究所、药企以及少数进入到医院内部药房工作(对药学专业人才需求量不大)。由于医院等主要从事的是临床工作,这里有人会提出一个反向概念,既然有临床,就有非临床工作。所有新药进入到人体临床研究前,都要提供候选药物在动物实验中的安全性评估数据,这就属于非临床工作范畴。新药的非临床工作,一般也指药物临床前研究阶段,需要包含非临床的动物试验数据,这些数据主要用来推演出该药物实际所带来作用。非临床试验要包含药理和毒性试验,即动物的急毒试验和长毒试验。一种新药的研发全过程,会涉及到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临床统计学、医学和护理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其中。一名有水平的药化人员不仅要对本专业药物化学、有机化学充分掌握,并且还可能直接负责新药药物分析、药理学等工作,国内部分药化专家也有是从事临床一线工作。一种新药研发并成功上市,平均周期为至少10年,通常是10-15年。药物研发的第一步是在药物化学家手中完成,即寻找最佳靶点,我们结合NMPA的科普新药知识,向读者介绍一下,研发新药的困难。一个新靶点的发现和确认时间平均需要3-5年,寻找到靶点以后,研发人员便将其“配对”,就是在多年积累的化合物库当中,逐一比对试错!虽然,有些也属于优质蛋白质,但却与靶标未必合适。一旦确定药物作用靶标,药物化学家首先必须找到一个对该靶标有作用的化合物。并非所有化合物,都会带来理想活性,这时还要利用生物手段,筛选出初步有活性用来备选,这些都被称为先导化合物。再通过构效关系研究,几轮优化筛选出来,需要满足基本生物活性和药代特征的最优化合物,我们一般称其为候选药物。这时,药物化学家的工作才暂时告一段落!接下来,要想进一步考虑候选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就要进行动物研究,即小白鼠实验。只有完成工艺、毒理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制剂等,才可以向NMPA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想要了解新药研发的完整流程,可至NMPA杂志,两文题为:科普丨研发一种新药有多“困难”?我今天才知道!或 科普 | 一图读懂新药研发。文章来自NMPA杂志《药物研发流程》和中国药审 化药临床一部。我国著名药学家不胜枚举,如药学家,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女士,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已故中科院院士、著名药物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谢毓元院士。药物科研人员常常在幕后,沉下心来做实验,而不为人们所知,但他们往往没有休息,多数时间在实验室内渡过,且长期从事与有毒化学物质接触工作,也希望读者不要忘记在新药研发背后,默默耕耘的药学实验室人员!让更多不懂行,无认证,不负责新药仿制药研发人员,真正、客观认识新药研发的社会分工和贡献。

丽人劫

人民日报海外版:结合化学药中药 新药研发中国创新路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标题:把化学药和中药知识结合起来新药研发走出中国创新路(医声)近年,医药创新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热点话题。从新药创制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到新药获批量连年增加、速度加快,再到国产创新药不断上市,中国的医药创新之路在国家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双重助力下,越走越顺畅。但创新药研发技术要求高、投入大,有着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和长周期的特点,如何在此约束下走出中国特色新药研发之路?如何结合中医药体系进行新药研发?日前,在第十二届健康中国论坛上,相关人士进行了讨论。市场繁荣 新政层出医药市场的持续繁荣直接助力行业发展。2007至2017年,我国医药市场的总产值增速持续攀升,复合增长率超8%,成为全球医药行业最大的新兴市场。逐年增加的研发投入为医药创新带来强劲动力,预计2012至2021年总投入将近300亿美元。20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开板,生物医药作为六大高新科技领域之一名列其中。针对创新药企制定的研发品种、临床进度等特定上市标准,为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的资本化开辟了全新道路。“国家非常支持,科创板搞得火热,我们认为创新药的春天已经来了。”北京文丰天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明说。立足中药 原创突破“中国的创新药,其理论基础和技术,甚至研发策略都应该是中国自己的。”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建东看来,要做中国自己的原创药,中医药的宝库不能丢。《中国药典》将药品划分为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药,后两者的研发和创新更多的是对西方现代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延伸,要想做出更具中国特色的创新药,应该关注中药。“中国原创药的突破点,是把化学和中药知识和技术结合起来。”蒋建东说,“以药用植物为基础提取化合物,进行新药开发,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中国创新药研制途径。”中国新药研发,突破口之一在中药,却不能只停留在中药。蒋建东提出,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就没有长久的医药发展。在从中医药理论中汲取古人智慧的同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借鉴西方技术和思维,靶点精准治疗,从药物的代谢和转化出发,了解病理机制,形成良好的治疗理论,才是中国新药发展的长久之计。

青云曲

中医药临床研究国际化:糖宁通多中心临床试验获批国家级课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中医药临床研究国际化:糖宁通多中心临床试验获批国家级课题作者:朱萍大样本人群多,数据更具可靠性,这样中医药才可以得到学界更广泛认可。近日,由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多位中西医专家共同承担的“苗药糖宁通络片防治糖尿病及视网膜并发症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和机制探讨”研究课题,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复(国中医药科技函〔2021〕18 号),正式成为国家级科研课题。该项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叔禹教授为课题负责人。杨叔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上述课题方案按照国际标准设计,历经2年多时间,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多中心的循证医学方式进行临床试验。“大样本人群多,数据更具可靠性。这可以得到学界更广泛认可。”杨叔禹指出,在这次新冠肺炎防冶工作中,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临床有效性被进一步证实。但中医药在传承、发展及在更大领域的认可上,我们还有相当多的工作。“中药与西药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复方的协同作用,成分复杂。如一味黄芪约有数十个化学成分,一张中药处方往往由多味、十几味或几十味药组成。研究的难度可以想见。中药复方的开发与深入研究需要巨大投入。”杨叔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课题设计,既要充分体现中药特点,同时要结合国际化的标准和循证医学方法,努力让中医药的优势和疗效以确凿证据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同时也希望未来成功后将经验复制到其他中医药产品上。国家级科研课题“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和老龄化进程加速,糖尿病患病率正呈现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又一深重危害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日,在一次以“中西协同传承发扬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行动”的行业会议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桑滨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糖尿病控制情况不容乐观。根据此前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的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最新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2.8%。糖尿病患者总数约为1.298亿(男性为7040万,女性为5940万);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另据中新网援引数据,从患病特点看,中国已诊断糖尿病患病率为6.0%,新诊断糖尿病患病率为6.8%,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升高而升高。糖尿病知晓率为43.3%,治疗率为49.0%,控制率为49.4%。中国每年有约83.4万人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各类并发症。其中,在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者中,糖网患病率为24.7%~37.5%,按此估算,糖网患者已超过3000万,但对于这种致残率高、不可逆的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防治的临床药物。杨叔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糖尿病前期的人数较多,这是中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一个“痛点”,这个人群血糖高、超出正常的范围,但又没有到糖尿病的标准,是一种处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高血糖状态,他们也被称作糖尿病“预备役”,后续有1/3的人群可能转化为糖尿病。“如果能够对糖尿病前期的这类人进行干预,才能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降下来。但目前这个领域的药物比较少,所以我们要进行研究,同时也积极探索在糖尿病并发症领域的研究。”杨叔禹指出,现在医学界正在寻求好的办法。杨叔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在上述课题立项前,经过大量的调研及了解,而且此前糖宁通络胶囊也做过机理研究,有相关理论支持,同时在此课题中,也会做部分机理研究。贵州百灵曾于2015年1月同香港大学签订《合作研究合同》,公司委托香港大学研究开发“糖宁通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作用机理的研究”项目,相关结果表明,糖宁通络在临床前的动物模型和糖尿病患者身上表现出显著的降糖作用,并在减肥和减轻糖尿病耐药性上效果明显。同时,研究找到了糖宁通络的分子靶点SBP2。2020年8月27日,贵州百灵发布公告称,收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关于《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观察糖宁通络胶囊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临床试验总结报告》,试验结果证实糖宁通络胶囊安全、有效,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次要终点中糖宁通络胶囊治疗12周C肽曲线下面积增加,提示对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有一定作用,且安全性、耐受性良好,无与药物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与此前多项动物试验成果相互印证。国际接轨在上述基础上,此次项目是为开展糖宁通络对糖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和探索糖宁通络对糖尿病超早期危险因素的预防机制的研究。与此同时,该课题也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复(国中医药科技函〔2021〕18 号),正式成为国家级科研课题,这也意味着国家对此科研项目及中医药研究发展的重视。杨叔禹坦言,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发病机理研究、治疗效果等都是有目共睹的,胰岛素的发明挽救了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能够快速降低血糖,尤其是一型糖尿病患者,但中医药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中国在2000多年之前,就认识了糖尿病这种疾病,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被称作消渴病,对糖尿病的症状描述也很清晰及准确,在古代医学中也有大量关于消渴病治疗的记载。中成药在糖尿病治疗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杨叔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说。不过,相较于西医,虽然中医药逐渐受到世界认可,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障碍,如研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循证医学证据、成分标准化测定、质量追溯等方面依然需要持续的创新与发展。“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中西医各有优势。但中医药,成分非常复杂,一味中药可能就有多种化学成分,有的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不符合国际标准,这也对中医药的传承及推广,尤其是国际认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杨叔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说。为此,在上述课题设置中,杨叔禹等设计了与国际接轨的标准。据了解,此次课题设计筹备了近2年,杨叔禹教授为课题负责人,临床研究方案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小英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倪青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银海眼科医院段俊国教授等十余位糖尿病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参与。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多中心的循证医学方式对临床试验进行设计。杨叔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多中心临床试验是临床研究的经典方法,由多位研究者按同一临床试验方案在不同地点和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相比单中心临床试验数据更科学更客观更公正,这也使得相关数据可以得到更好地验证。实际上,近年来,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人用历史及临床价值逐步被纳入中医药评价论述重点。继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后,2020年12月25日国家药监局也针对性的出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三结合”方向,即:中医理论+人用历史+临床疗效。对药物临床试验已有数据或高质量中药人用经验证据显示疗效并能预测其临床价值的,将予以审批支持。从新药研发角度来看,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直接积累大量客观临床数据(人用历史),可进一步完善糖宁通络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真实世界疗效的临床循证研究,也可为后续中药新药申报、审批等流程奠定坚实基础。在杨叔禹看来,将临床设计与国际标准接轨,将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得到国际更多的认可。从实践中看,符合循证医学的现代中药可以走得更远。如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调脂中药血脂康,疗效确切、安全性也得到验证,经过大规模15000多人多年的随访,有大量循证医学的中药产品,也得到了国家心脏病学会等指南的一线用药推荐。此外也得到了跨国药企的认可,2019年初,阿斯利康与绿叶制药签署协议,正式获得中成药血脂康胶囊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推广权,开启了大型跨国药企切入中成药的先例。同年3月,阿斯利康与绿叶制药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备忘录,宣布达成关于建立中成药血脂康胶囊在中国以外市场的战略合作意向,加速推动血脂康的国际化进程。

大仁不仁

走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新药评审之路——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

3月初,国家药监局批准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三方”)上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日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是中医药科技原创优势转化为重大成果的重要标志。黄璐琦特别强调,要以“三方”获批上市为契机,大力推进符合中医药特色规律的中药新药评审体系建设,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迎来新起点《经济参考报》记者:国家药监局在公告中指出,此次“三方”获批上市,是中药注册分类改革后首次按照《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2020年第68号)“3.2类 其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审评审批的品种。请问,这个“首次”对于中药研发与注册审批以及中医药抗疫而言,具有什么样的意义?黄璐琦:“三方”是在新冠肺炎临床救治过程中,根据临床观察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在阻断新冠肺炎病情转重、改善症状,特别是在缩短病程方面有良好的疗效。2021年3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三方”上市,标志着中医药科技原创优势再一次转化为重大成果,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又一次生动实践。首先,这个“首次”开创了基于“中医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证据体系的中药特色审评审批新时代,打破了中药长期套用化药审评标准的“僵局”,确立了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研发模式,探讨中医药创新思路的布局设计。同时,加强企业、科研、行政等多方沟通协同机制,审评人员、科研人员、企业研发人员等提前沟通,提前介入,提高了中药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三方”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创新而成,边救治边总结,注重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使用的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救治的疗效和所取得的科学数据,保持和发挥了中医药优势和特点,将本次抗疫形成的中医药理论、临床经验、科学数据转化成了物化载体,有利于中医药抗疫经验的传播与推广,惠及更多民众。例如,化湿败毒颗粒正式以药品身份进入阿联酋市场,中国的“中医药力量”在全球抗疫中得到认可,也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的疗效要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要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可,我们还需要继续对“三方”进行临床试验和科学试验研究,科学总结和评估中西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的效果,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三方”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疗效。走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新药审评之路《经济参考报》记者:《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2020年第68号)提出,不再仅以物质基础作为划分注册类别的依据,不再仅强调原注册分类管理中“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含量要求等。请问,新政策为何会出现这些变化?黄璐琦: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这为新时代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的颁布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落实,也是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具体落实。此次中药注册分类的修订是在深刻总结中药审评审批实践经验、充分吸纳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药特点和研发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不再仅以物质基础作为划分注册类别的依据,不再仅强调原注册分类管理中‘有效成份’和‘有效部位’的含量要求”,一是为了尊重中药研发规律,突出中药特色,充分考虑中药注册药品的产品特性、创新程度和审评管理需要。二是为了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注重满足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充分体现临床应用优势和特点,不再仅强调原注册分类管理中“有效成份”和“有效部位”的含量要求。三是为了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促进古代经典名方向中药新药的转化,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促进中药传承发展。四是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拓宽改良型新药范畴,鼓励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对已上市中药开展研究,推动已上市中药的改良与质量提升,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经济参考报》记者:国家药监局在解读《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时强调,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审评程序与其他注册分类的中药有所不同,主要采用以专家意见为主的审评模式,有必要成立以国医大师、院士、全国名中医为主的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专家委员会对此类药物进行技术审评并出具技术审评意见。请问,为何对经典名方采取这一审评模式?黄璐琦:一方面是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定文化自信,走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新药审评道路。基于“中医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证据体系的中药注册审评制度,对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是否符合中医理论?人用经验对药物的有效性及支持程度为多少?能否减免药效学试验?这些问题均需要国医大师、院士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的扎实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和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中药新药研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质量的中药新药发现需要国医大师、院士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指导新药研发单位规范收集、整理与分析人用经验等信息,提高转化效率,为进一步开展验证性研究提供依据。临床研究过程越完备、证据越充分、结论越科学,临床价值和审评运用等级随至提升,更有利于对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疗效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进行实践性操作。优化完善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监管《经济参考报》记者:“中药增加功能主治” “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等变更”等申报路径,都从补充申报改为新药申报。请问,这一改变原因何在?您对道地药材选种、育种、种植、采收、加工、流通、炮制等流程监管有何建议?黄璐琦:“中药增加功能主治”的申报路径由原来的补充申请改为纳入新药申报范畴,目的是鼓励二次开发,促进开展“老药新用”研究,因为增加功能主治不仅仅是功能主治文字的规范性增加,而是基于临床需要的新适应症的开发。中药产业链条较长、涉及环节较多。其生产涉及的主体多、地点多、种类多、周期长。其中,道地药材的生产是一个关键环节。对道地药材生产过程的监督,需要激励和促进产业上下游之间、各生产主体之间的联动。可充分利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方面的现代技术,通过管理者、生产者、使用者和公众等多方共同参与,将道地药材生产和使用过程进行融合,形成相互连通的信息共享应用模式。推行道地药材认证、使用道地药材商标,应该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方式。建立道地药材认证制度和激励机制,从宏观组织管理和业务活动层面形成多方共识、畅通数据信息获取渠道,实现认证的制度化;建立认证相关标准规范,明确道地药材标准、认定工作指南及信息化等相关工作依据的标准规范,实现认证的规范化;研发服务平台,进行道地药材生产主体身份、产地区域、产量范围、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等方面的信息交互共享,促进认证的数字化;共享应用生产数据,服务生产主体采集当下数据,促进认证的现代化。据此,强化道地药材的社会监督、保障放心消费、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王小波 曾德金)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