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是当时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首任院长蔡元培。1948年4月,首批中研院院士共81人经民主推选产生,其中数理组院士28人,生物组院士25人,人文组院士28人。李四光、竺可祯、陈省身、华罗庚、茅以升、童第周、苏步青、陈寅恪、冯友兰、赵元任、梁思成、郭沫若、胡适、傅斯年······随便哪一个名字,都是当时中国学术界最出色的人才。有人曾这样评价当时的中研院:“生物组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数理组与世界顶尖水平不相上下,人文组几乎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第一届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合影数理组院士28人:姜立夫(1890.7.1-1978.2.3),数学家。许宝騄(1910.9.1-1970.12.18),数学家。陈省身(1911.10.28-2004.12.3),数学家。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数学家。苏步青(1902.9.23-2003.3.17),数学家。吴大猷(1907.9.29-2000.3.4)物理学家。吴有训(1897.4.26-1977.11.30),物理学家。 李书华(1889-1979.7.5),物理学家。叶企孙(1898.7.16-1977.1.13) ,物理学家。赵忠尧1902.6.27-1998.5.28),核物理学家。严济慈(1900.12.4-1996.11.2),物理学家。饶毓泰(1891.12.1-1968.10.16),物理学家。吴宪(1893.11.24-1959.8.8),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吴学周(1902.9.20-1983.10.31),物理化学家。庄长恭(1894.12.25-1962.2.15),化学家。曾昭抡(1899.5.25-1967.12.8),化学家。朱家骅1893.5.30-1963.1.3),地质学家。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地质学家。翁文灏( 1889.7-1971.1.27),地质学家。黄汲清(1904.3.30-1995.3.22),地质学家。杨钟健(1897.6.1-1979.1.15),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质学家。谢家荣(1903.11.20-1977.10.27),地质学家、矿床学家。竺可桢(1890.3.7-1974.2.7),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周仁(1892.8.5-1973.12.3),冶金学家和陶瓷学家。侯德榜(1890.8.9-1974.8.26),化学家。茅以升1896.1.9-1989.11.12),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凌鸿勋(1894.4.15-1981.8.15),土木工程专家。萨本栋1902.7.24-1949.1.31),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华罗庚生物组院士25人:王家揖(1898.5.5-1976.12),动物学家。伍献文(1900.3.15-1985.4.3),动物学家,鱼类学家,线虫学家。贝时璋(1903.10.10-2009.10.29),实验生物学家,细胞生物学家。秉志(1886.4.9-1965.2.21 ),动物学家。陈桢(1894.2.8-1957.11),动物学家,遗传学家。童第周(1902.5.28-1979.3.30),实验胚胎学家。胡先骕(1894.4.20-1968.7.16),植物学家。 殷宏章(1908.10.1-1992.11.30),植物生理学家。张景钺(1895.10.29-1975.4.24),植物形态学家。钱崇澍(1883.11.11-1965.12.28),植物学家。戴芳澜(1893.5.4 -1973.1.3),真菌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罗宗洛(1898.8.2-1978.10.26),植物生理学家。李宗恩1894.9.10-1962),热带病学医学家。袁贻瑾(1899.10.30-2003.3.22),医学家。张孝骞(1897.12.28-1987.8.8),内科专家、医学家。陈克恢(1898.2.26-1988.12.12),药理学家。吴定良(1893.1.5-1969.3.24),人类学家。汪敬熙(1893.7.7-1968.6.30),现代生理心理学家。林可胜(1897.10.15-1969.7.8),生理学家。汤佩松(1903.11.12-2001.9.6),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冯德培(1907.2.20-1995.4.10),生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蔡翘(1897 10.11-1990.7.29),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李先闻(1902.10.10-1976.7.4),细胞遗传学家,作物育种学家。俞大绂(1901.2-1993.5.15),植物病理学家,农业微生物学家。邓叔群(1902.12.12 -1970.5.1),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童第周人文组院士28人:吴敬恒(1865.3.25-1953.10.30),政治学家、教育家。金岳霖(1895.7.14-1984.10.19),哲学家,逻辑学家。汤用彤(1893.6.21-1964.5.1),哲学史家、佛教史家。冯友兰(1895.12.4-1990.11.26),哲学家。余嘉锡(1884.2.9-1955.1.23),语言学家,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胡适(1891.12.17-1962.2.24),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张元济(1867.10.25-1959.8.14),出版家。杨树达(1885.6.1-1956.2.14),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柳诒徵(1880.2.5-1956.2.3),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陈垣(1880.11.12-1971.6.21),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陈寅恪(1890.7.3-1969.10.7),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傅斯年(1896.3.26-1950.12.20),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顾颉刚(1893.5.?-1980.12.25),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李方桂(1902.8.20-1987.8.21),语言学家。赵元任1892.11.3-1982.2.25),语言学家。李济(1896.6.2-1979.8.1),人类学家、 考古学家。梁思永(1904.11.13-1954.04.2),考古学家。郭沫若(1892.11.16-1978.6.12),文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董作宾(1895.3.20-1963.11.2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梁思成(1901.4.20-1972.1.9),建筑学家。王世杰(1891.3.10-1981.4.21),法学家。王宠惠(1881.10.10-1958.3.15),法学家。周鲠生(1889.3.6-1971.4.20),法学家。钱端升(1900.2.25-1990.1.21),政治学家,法学家。萧公权(1897.11.29-1981.11.4),政治学家。马寅初(1882.6.24-1982.5.10),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陈达(1892.4.4-1975.1.16),社会学家。陶孟和1887.11.5-1960.4.17),社会学家。
国内首家公司制管理、市场化运营的绿色金融研究院——“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近日,宣布正式落户南京江北新区。同时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江苏省金融业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智汇长三角。融合新江北——2018年绿色发展及绿色金融国际高峰论坛”,在江北新区隆重举行。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海内外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省内金融业联合会和各省级金融机构的众多绿色发展领域知名研究专家、教授学者、业界精英共计三百余人齐聚峰会,共议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发展。高峰论坛得到了江苏省、南京市和南京市江北新区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会上,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主任蓝绍敏先生致辞,他首先对国研中心领导一行以及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本次峰会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以及江北新区未来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发展的愿景做了介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余斌先生随后致辞,他表示,支持和鼓励绿色发展符合国家导向,感谢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江北新区重视绿色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会努力与江苏省市和各机构保持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江苏地区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向前发展。会上,蓝绍敏市长和余斌主任还为“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简称“中研绿金院”)的成立揭牌。作为国内首家公司制管理,市场化运营的绿色金融研究院,中研绿金院聘请了国内外众多知名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绿色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全球智库专家理事会,并与国内外一批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相继合作共建了一系列交流、培训平台。会上,省市政府领导和部分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了江北新区与国研经济研究院、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与南京扬子国资投资集团、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区发展有限公司、南京邮电大学人口干部培训中心、新加坡公共政策研究所、英国牛津科控商学院的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众多签约也标志着江北新区绿色发展与绿色金融领域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会议还邀请到了江北新区领导和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登台演讲。南京市委常委、市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先生作省内唯一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的推荐介绍。
【环球网报道 见习记者 尹艳辉】台“中研院”6月发出公文,8月起将禁止在大陆大学担任专任教师的台湾人兼任“中研院”研究人员。《联合报》引述一位不具名的“中研院”院士说,此规定“干涉学术自由”,也有网友批评称,“中研院高层自甘作践为政党鹰犬,毫不意外!”台湾“中研院”(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综合香港中评社、台湾《工商时报》等媒体7月3日报道,“中研院”公文称,台湾民众在大陆担任大学专任教师者,自8月起不得担任“中研院”兼任研究人员。理由则是“大学属于大陆教育部所属机构”。“中研院”前研究员刘孔中2日在《工商时报》发表文章表示,“中研院”此项公文有违常识,并称,若依据“中研院”解释,这些在大陆专职教书的台湾人都违法?早在2004年,台陆委会曾公告,岛内民众不得担任陆委会公告禁止之大陆党政军机关(构)职务或成员。刘孔中认为,陆委会公告中未提及大学,质疑“‘中研院’曲解陆委会公告所为何来?”刘孔中还在文章中称,“中研院”在6月6日突然发下一纸具高度争议的公文,令人忧虑院长廖俊智染上政治色彩、将政治放在学术之上。“中研院”则表示,此举是依法行政。“中研院”称,还征询了台若干大学的做法,认定此类人员不宜获聘为“中研院”兼任研究人员。“中研院”还说,该院支持并鼓励学术交流,但学术交流并不等同兼职,即使不是本院兼任研究人员,仍欢迎双方互惠的学术交流。但“中研院”院聘任兼任研究人员,必须遵守相关法律规范。《联合报》引述一位不具名的“中研院”院士说,中研院兼任研究员薪水少,在大陆大学专任的台人到“中研院”兼任的机率极低。他认为,“中研院”此一规定“干涉学术自由”,中研院应当在审核计划时不让此类身份的学者参加即可,不须用公文烙下“干涉学术自由”之恶名。此外,有岛内网友表示,“‘中研院’高层自甘作践为政党鹰犬,毫不意外!”早前,有报道说民进党当局清查到大陆工作的科研人员,对此,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曾在例行新闻发布会回应称,大陆方面一直在积极的为台湾同胞分享大陆的发展机遇来创造更好的条件,造福台湾同胞。而民进党当局却编造各种理由不断从中作梗,处处设置障碍,甚至肆意罗织罪名威胁和恫吓,这是站在台湾同胞的对立面,损害台湾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阻碍台湾同胞实现自身更大更好发展的机遇,只会进一步损害台湾同胞的利益。安峰山称,一段时间以来,民进党当局的所作所为用四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为一己之私,阻两岸交流,害百业凋敝,损万众福祉。民进党当局现在最害怕的就是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和民众的交流交往,因为两岸民众走近走好、相互增进了解、增加理解和融洽亲情,就会让他们刻意制造的两岸之间的敌意和仇恨的谎言不攻自破,同时也会让他们为了谋一党选举的利益在两岸间制造紧张对立的图谋,遭到戳穿和识破。安峰山说,“因此,为了掩盖这个错误,他们就不得不去犯更多的错误,这样一条道走到黑,无所不用其极的去阻挠两岸的交流合作。但是我想,心术不正,机关算尽,最终只会害人害己。断送的不仅仅只是民进党一个党和它的当局,也许还要搭进台湾同胞的利益福祉和台湾的前途未来。”
【环球网综合报道】民进党又有人想搞改名把戏。据台湾《联合报》等台媒报道,民进党籍“立委”范云9日声称,台“中研院”外文名称是“Academia Sinica”,若在英文版google上查询,意思是“中国科学院”,她要求针对台“中研院”改名进行讨论。对此,有网友讽刺,“真是没事干”。报道称,台湾“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员会今天开会,范云在会上质询台“中研院”院长廖俊智时说出上述言论。她还声称,台“中研院”重要研究出现后,会让国际“误解”是中国大陆的研究云云。对于改名一事,廖俊智回应称,“中研院”可以讨论,但无法决定。对此,岛内有网友讽刺,“又要开始搞‘正名’了,好棒棒的‘立委’,真是没事干!”“你们只会改名吗?”↓也有网友痛斥,整天喊口号、改名,“能不能做些对经济有帮助的事”。改名100,经济0分的台当局与“立委”。↓
大家好!1928年6月9日,国立中央研究院在上海成立。院长蔡元培采纳了筹备委员朱家骅的建议,这个机构的对外名称就用Academia Sinica的拉丁语,译名“阿卡德米”。当时的法案把中研院的地位定为国家的“最高科学研究机关”,次年修订为“最高学术研究机关”,到1947年又修订为“学术研究最高机关”。中研院先是隶属大学院,后直隶国民政府,几经变化,但从诞生之日就占据着中国学术界最高地位。中研院总办事处设在南京,先后在南京、上海、北平等地设立天文、气象、物理、化学、工程、地质、社会科学、心理等研究所和自然历史博物馆后改为动植物研究所。最初,并无设立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规划,时在广州中山大学创办语言历史研究所的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身出名门,家学渊源,在北大期间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为五四运动中最著名的学生领袖。后转而负笈英德留学七年,潜心于各门西学,并以历史学见长。赶到南京,说服蔡元培,决定在中研院筹创历史语言研究所。1930年中研院召开首届院务会。1928年10月,以傅斯年为所长的史语所在广州东山柏园成立,下筹设史学、敦煌材料、文籍校订、汉语、汉字、民间文艺、考古学、人类学八个组。创办史语所的动机,曾见于傅斯年撰写的1928年度报告书:“中央研究院设置之意义,本为发达近代科学,非为提倡所谓固有学术。故如以历史言语之学承固有之遗训,不欲新其工具,益其观念,以成与各自然科学同列之事业,即不应于中央研究院中设置历史语言研究所,使之与天文、地质、物理、化学等同伦。今者决意设置,正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如何办史语所?傅斯年提出:“第一条是保持亭林百诗的遗训”;“第二条是扩张研究的材料”;“第三条是扩张研究的工具”。为此而罗列的研究工作计划有下述九个方面:一、文籍考订;二、史料征集;三、考古;四、人类及民物;五、比较艺术;六、汉语;七、西南语;八、中央亚细亚语;九、语言学。涉猎如此广泛的研究领域,单靠传统的研究方法已无法实现。傅斯年在撰写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提出,“历史学和语言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容易由个人作孤立的研究了,他既靠图书馆或学会供给他材料,靠团体为他寻材料,并且须得在一个研究的环境中,才能大家互相补其所不能,互相引会,互相订正,于是乎孤立的制作渐渐的难,渐渐的无意谓,集众的工作渐渐的成一切工作的模式了。”在文章的末尾,他提出三个响亮的口号: 一、把些传统的自造的“仁义礼智”和其他主观,同历史学和语言学混在一气的人,绝对不是我们的同志! 二、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 三、我们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第一个口号表明史语并举的主张。他出版的著作《性命古训辨证》,便使用了由语言学入手进而讨论思想史诸问题的方法。第二个口号,傅斯年解释说,“现代的历史学研究,已经成了一个各种科学的方法之汇集。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史学的革命才带动了近代中国学术的整体变革。第三个口号,“我们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显示了与列强抗争,为中华崛起的民族主义情绪。傅斯年在给陈垣的一封信中,曾表示对西洋学术羡妒交加的情绪,既肯定他们在东方学研究上的成就,“并汉地之历史材料亦为西方旅行者窃之夺之,而汉学正统有在巴黎之势”,同时又“惭中土之摇落”,希望能建立一个机构,聚合一群学者奋起直追傅斯年致陈垣函。李济曾以相同的情绪分析当年的情势与傅斯年的心态:地质调查所倡导的地质学与古生物学,协和医学校进行的体质人类学,以及以北平为活动中心的外国学术团体所遣送的各种科学工作远征队,皆是坚强的组织;气势极盛,愈来愈猛。主持这些事业的,除地质调查所外,都是外国的科学团体。
来源:中新网中新网9月11日电民进党“执政”后不断限缩两岸交流,近期又要推所谓“中共代理人法”。据台湾《旺报》报道,台陆委会在法案通过前开出第一枪,导致赴人民大学任教的“中研院”前研究员刘孔中“被请辞”“中研院”兼任研究员。国民党“立委”陈学圣表示,陆委会此举留下选择性执法的模糊空间。陈学圣透露,因类似原因,遭“中研院”请辞的兼任研究员至少3人,“中研院”都发生这种情况,让人不免担心,目前在大陆学校任职的台湾学者到底处境为何,会不会抵触法律。为厘清情况,陈学圣个别发函予陆委会、“中研院”,要求其对该个案予以回应。“中研院”回函表示,该院法律所研究员刘孔中退休后,先前往新加坡管理大学任教,并在“中研院”法律所兼任研究员,后来法律所接获反映刘孔中于人民大学担任专任教师。“中研院”向陆委会洽询后获知,台湾人民不得担任大陆地区教育部及各级政府所属职务,据此依法行政,将刘孔中“请辞”。陈学圣指出,陆委会回函指,台湾人赴大陆大学担任教师,是否违反“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有关规定,应视个案具体事证,分别审认“组织”及“职务”二项构成要件,“难一概而论”。陈学圣痛批,依照陆委会见解,连研究生赴陆求学,在攻读学位期间担任教学或研究助理都有违法疑虑。他呼吁陆委会应承担协助厘清之责,否则单纯赴陆从事学术工作,却莫名其妙就变成“中共代理人”,实有罗织入罪之嫌。
民进党又有人想搞改名把戏。据台湾《联合报》等台媒报道,民进党籍“立委”范云9日声称,台“中研院”外文名称是“Academia Sinica”,若在英文版google上查询,意思是“中国科学院”,她要求针对台“中研院”改名进行讨论。对此,有网友讽刺,“真是没事干”。范云在“立法院”质询。(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称,台湾“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员会今天开会,范云在会上质询台“中研院”院长廖俊智时说出上述言论。她还声称,台“中研院”重要研究出现后,会让国际“误解”是中国大陆的研究云云。对于改名一事,廖俊智回应称,“中研院”可以讨论,但无法决定。对此,岛内有网友讽刺,“又要开始搞‘正名’了,好棒棒的‘立委’,真是没事干!”“你们只会改名吗?”↓也有网友痛斥,整天喊口号、改名,“能不能做些对经济有帮助的事”。改名100,经济0分的台当局与“立委”。↓延伸阅读:中方:同意台湾地区医疗专家参加世卫组织相关论坛据报道,2月11日至12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在日内瓦举行全球研究及创新论坛,届时台湾的专家以“在线”方式参加。据台媒称,台方系以“台北”名义参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11日的网上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我们高度重视台湾同胞的健康福祉。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卫健委及时主动向台湾地区通报疫情防控最新情况以及在大陆确诊的台胞信息。台湾参与世卫组织技术性活动,必须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经过协商作出安排并经中方同意。根据中方同世卫组织达成的安排,中方已复告世卫组织,同意台湾地区医疗卫生专家以个人名义参加此次论坛。民进党当局借这个问题做政治文章,搞政治操弄,令人不齿。华春莹:大陆报世卫信息如有误 恐是台湾地区故意误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月7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奉劝美方和台湾岛内的一些人停止以疫情为借口的政治炒作和政治化操弄。在当日举行的外交部网上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6日,台湾有关部门称大陆向世卫组织提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涉台信息是错误的,并表示大陆阻挠台湾地区与WHO开展合作。同日,美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称,WHO需就应对疫情开展有关行动与台公共卫生部门直接接触。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华春莹表示,这次疫情发生后,从对台湾同胞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度重视的角度出发,国家卫健委及时向台湾地区通报疫情防控最新信息,加强海峡两岸对疫情的共同应对:主动向台湾地区分享包括诊疗方案、防控方案、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等在内的16份技术类资料;主动向台湾地区通报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和获取相关基因序列途径的信息;主动即刻通报在大陆确诊的台湾同胞的信息,与台湾地区沟通疫情、追踪密切接触人员。她介绍称,经向国家卫健委核实,截至2月7日上午10时,大陆向台湾地区通报疫情信息42次,台湾地区向大陆通报19次。大陆向世卫组织通报的数据信息,均以台湾地区通报的数据信息为准。如有错误,恐怕是台湾地区故意误报。“我要重申,WHO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联合国专门机构,台湾参与WHO等国际组织活动,必须在一个中国原则下通过两岸协商作出安排。”华春莹强调说,根据中方同世卫组织达成的安排,台湾地区的医疗卫生专家可以参加世卫组织相关技术会议,有需要时世卫组织专家可赴台湾地区进行考察或提供援助。台湾地区能够及时获取世卫组织发布的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台湾地区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也能够及时向世卫组织通报。这些安排都确保了无论是岛内还是国际上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台湾地区均可及时有效应对。奉劝美方和台湾岛内的一些人停止以疫情为借口的政治炒作和政治化操弄。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环球网 央视新闻 观察者网流程编辑:TF021
未来网高校频道6月22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严常坤)6月19日,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省金融业联合会绿金委主任束兰根,中建集团第三工程局华东公司总经理闫登飞一行来校交流座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校长李北群、副校长韦忠平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韦忠平副校长主持。管兆勇对束兰根院长一行来校交流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进一步认清形势,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决落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不断巩固和拓展疫情防控成效。与此同时,在全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下,全校扎实推进复工复学等相关工作。作为全省第一批开学高校,学校全校动员、全校参与,全面排查各类隐患问题,严之又严地做好疫情防控、细之又细地做好各项准备,为开学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复学复课总体上平稳有序。他希望各方进一步深化交流,共同探索合作发展新路径。李北群表示,作为一所行业高校,南信大肩负着服务行业发展的重大使命。近几年,学校大力推动“气象+”,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推动气象相关产业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目前,南信大依托学科优势,全力建设“中国气象谷”,完善“两核三轴、一带三区”空间布局,全力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作为致力于绿色金融领域研究的专业化、股份制智库平台,特色彰显、优势突出。南信大坚持开门搞创新,面向全球谈合作,真诚期待与研究院在智库建设、产业转化、学科交流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共同转化创新成果,分享发展红利。束兰根对南信大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高度评价,并介绍了研究院的发展历程。他说,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落户于江北新区,面对绿色发展的现实要求,顺势而为、应时而生。研究院集聚了国内外众多从事绿色经济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不断整合产、学、研、投、融、宣等多领域专业技术资源,致力为政府、企业及金融机构提供绿色产业、绿色金融领域的一揽子服务。希望与学校在学术交流、科技转化等方面深化合作对接,创新合作模式,不断助力江北新区与高校高水平融合发展。闫登飞表示,中建集团第三工程局多年来在全国各地留下了一批标志性重点工程,尤其是疫情发生后,中建三局临危受命,牵头负责火神山、雷神山建设,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他希望与学校开展广泛合作,为学校建设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省金融业联合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顾蔚,中建三局华东公司副总经理吕继勇,学校党校办、科技产业处、社会科学处、基建处,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等相关负责人出席。
民进党不分区“立委”范云今天在“立法院”质询指出,“中研院”的外文名称是“ Academia Sinica”,拉丁文academia是“学院”的意思,而Sinica则是形容词“中国的”。Academia Sinica若在英文版google上查询,会变成“中国科学院”,希望“中研院”能在3个月内开启民主讨论改名议题。范云,是外省二代“中研院”院长廖俊智回应指出,“中研院”的名称牵扯“国家定位”和政策,并非“中研院”单方面能够改变,但可以开启讨论,相关法规还必须要研究,尊重“立委”的提案。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员会今天临时提案,要求“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更改外文名称。“中研院”表示,问题牵涉相当广,向委员会延长为6个月的讨论时间,并改书面回覆。“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员会邀请“中央研究院”院长列席报告业务概况,并备质询。 范云声称,“中研院”最近以领先全球的速度,研发出15分钟快筛方式,合成出WHO唯一指名的“瑞德西韦”,享誉国际。但“中研院”名称已使用百年、1928年决定的外文名称Academia Sinica,翻译成中文会变成“中国科学院”!她说,自己在“中研院”服务时,就曾有好几位懂拉丁文的海外学者友人提问“为什么你们的“中央研究院”不改名叫做Academia Taiwanica呢?询答后委员会提2个临时提案,第一案是请“中研院”拟更改更为适宜的外文名称,并于3个月内向委员会报告;第二案则是研议增加P3实验室研究人员,并制定长期性人才养成方案,2个月内提出研议结果并向委员会报告。针对第一案,国民党“立委”李德维认为,能否改名不是“中研院”能决定,这样提案为难了“中研院”的同仁。范云表示,“中研院”的成果愈来愈多人关注,改名的事兹事体大,但长痛不如短痛;“中研院”的态度很重要,内部若充分讨论,相信可以找到更适合的名称。“中研院”表示,因为牵涉问题非常多,如国际条约等,希望期限改为6个月,并改以书面报告回覆;对此,委员会表示同意。综合台媒体报道
来源:创业邦2020年4月13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强调,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城市治理的“牛鼻子”工作。这足以见得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务服务与城市运行是整个建设工程中的核心板块。成立于2017年的中研宏瓴专注于城市运行管理和政府政务服务两大业务领域。结合人工智能与知识图谱,中研宏瓴构建基于AI+知识的智能算法业务中台,实现将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效落地,赋能城市治理精细化。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孵化出来的中研宏瓴,帮助建设上海临港新片区城市大脑与一网通办平台,通过“一网统管”和“一网通办”建设,助力“一张图”、“一平台”、N个应用自生长的智慧城市建设体系架构,与阿里云、达摩院、新华三等智慧城市团队密切合作,为上海、辽宁、重庆等省市提供智慧政务、智慧派单、智慧社区、智慧工地等服务。中研宏瓴创始团队均出身自中国科学院,在高研院中一直从事智慧城市项目,当时以科研机构的身份完成城市建设,只能做一些相关顶层设计以及关键技术的研发,但这些顶层设计研发不能从基层改善城市治理和长期的服务,又逢当时科学院鼓励产学研转化,成员就从科学院中独立出来,成立了中研宏瓴。传统的城市运行管理和政务服务依托于政府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造成工作人员的培训时间和物料成本居高不下。政务服务中存在一项“行政审批”工作,如:“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施工方案的审核”以及“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审核”等,需要信息员根据业务经验以及相关规则进行人为审批,但传统的人为操作审批无法摆脱主观因素的局限性,既存在一定失误率,又无法达到24小时实时高效的处理能力。并且由于索引表查询业务分块的模式效率低下,在面对复杂业务时,信息员需要30分钟以上进行决策分析。中研宏瓴将后台数据、中台部件和前台业务项结合,以办理业务为目标,以事项、受理、审批、用户为配置单元,通过快速配置的方式实现“一网通办”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并结合OCR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通过知识图谱引擎平台的搭建,实现标准业务无人干预审批,将过往以月为单位的发文发证处理时间缩短到分钟级。同时审批不通过的事项,还会提供其不予以通过的原因。另外一个方面基于政务服务时,工作人员会遇到各类问题,工作人员对于某些办事流程也比较陌生,效率十分低下。中研宏瓴帮助他们将此类信息汇聚在知识图谱引擎中。工作人员可通过知识图谱引擎平台,进行快速匹配,提高工作效率。在城市运行管理中存在政务派单工作,传统的政务派单流程由于业务广泛流程繁多,较难形成一体化平台。中研宏瓴以历史派单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案件的深度学习和集成学习,构建智能决策模型知识库,实现对案件的智能派单,将复杂案件城运中心信息员的派单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5分,并且将智能派单的准确率提升至90%以上。另外在视觉算法引擎上,中研宏瓴构建了人工智能视觉引擎平台,通过无人机主动巡检,摄像头自动检测与识别,卫星遥感监测等方式,对人流车流进行动态监测,及时主动发现非法渣土车运行、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工地施工违建、汽车驾驶行为异常等应急管理事件。并通过与浦东新区城运中心等单位的对接,实现闭环处置,减少人工派单成本。中研宏瓴创始人兼CEO侯晓宇告诉创业邦,为城市运行管理的赋能,既需要对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又要有对于业务逻辑的深刻理解,中研宏瓴属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孵化团队,既有具体业务的经验积累,又有来自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中研宏瓴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刘广卫表示团队在智慧城市领域从事多年,拥有多年行业经验,将行业知识沉淀在知识图谱中,同时经过实际业务的反复训练与人工标注,已经形成了一套高标准、高准确率的管理平台。公司成立至今,团队规模已达百余人,其中研发团队占据80%左右,核心成员均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联合创始人侯晓宇博士,曾担任多项省市、国家级课题负责人,发表数篇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曾任IBM开发经理,负责Smart City整体解决方案,重点面向城市应急管理、政府智能云协作、智能视频分析等方向。融资层面,中研宏瓴于2020年9月宣布获得数千万元人民币的A1轮融资,由泰越资本领投。侯晓宇表示,下一轮融资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启,将继续提升公司产品技术的研发能力,重点聚焦城市运行、政务服务领域的AI赋能产品研发和生态渠道建设。本文文章插图来源于中研宏瓴,头图来源于图虫网,经授权使用。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