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杨润勇职务:教育部教育法制与教育标准研究所所长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杨润勇,教育学博士,中国教科院研究员,现任教育法治与标准研究所所长,国内高级访学及博士后导师,曾任中国教科院科研处长。重点研究领域:政策分析,课题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等。长期致力于“课题研究”,有着丰富的各级各类科研管理经历。曾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重大项目,有着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形成了“基于研究,基于案例,基于问题”的课题研究及演讲思路;梳理了课题研究中的“关键点”,调研了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点”,分析了问题解决的“基本点”;总结历练了各地经验,构建了中小学校提升研究效益的有效科研体系。与此同时,抽取、整合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若干真实申报案例,分析了问题,展示了样板。近10年来,在全国各级课题研究的培训交流活动中多次担任主讲,多次深入各地与大中小学教师、科研人员等“面对面”交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反思凝练了做好课题研究的100个策略性观点,构建了做好课题设计的50个“测试点”,提出了做好真正科研的36计,总结提出了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针对性策略。近年来,共出版《新时期教育科研的范式与方法》等专著5部,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期刊(报)公开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余篇。主持各级各类课题近百项,主笔2篇研究报告分别得到国家领导人、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的重要批示。
作为国家教育智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教科院)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坚持以“四个意识”导航,以“四个自信”强基,以“两个维护”铸魂,紧密结合实际,突出科研特色,统筹学习研讨、调查研究、检视问题和整改落实各环节,抓住要害,创新方式,力求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取得显著成效。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达到了新高度,政治品格、理论素养和工作作风得到大幅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定位和政治建院、人才强院、创新兴院、制度治院、开放办院的发展思路进一步聚焦,为打造一流国家教育智库、更好服务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提供了坚强保证。第一,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教育科研正确方向新时代孕育新思想,中国教科院将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全局性、根本性的工作来做,一方面传承延安时期的红色基因,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教育研究政治属性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坚持以当代马克思主义全面指导中国教科院科研工作的开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稳政治立场,找准价值取向。结合主题教育,中国教科院推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有机融合,把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坚定政治立场与正确的科研方向有机结合起来,把贯彻落实党中央、部党组决策部署与重大课题设置有机结合起来,把党风廉政建设与端正学风院风有机结合起来,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与干部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深刻检视存在的突出问题,治理整顿科研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正确导向,引导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潜心研究。全体党员干部以“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牢固树立服从党的领导、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坚决克服“四风”不良倾向。第二,坚持以思想建设为基础,强化教育科研理论武装教育科研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应尽之责。中国教科院将思想政治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对党支部开展思想政治学习提出具体要求,并作为评价党支部工作的重要标准。把学习传达中央文件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干部职工找准工作的方向、依据和切入点。重点加强全院中层干部的学习交流研讨,每个部门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谈自我认识、部门发展和工作重点。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特色鲜明、老中青有机结合的有效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提高主题教育学习的效率。把方法创新作为提升主题教育学习水平和增强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改进单一方法的应用,加强思辨、实证、比较、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将思政学习与锤炼品质有机结合,将读原著与联系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将理论学习与理论创新有机结合。每个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带头干,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扑下身子,狠抓落实。同时,严格监督落实制度,加强对主题教育学习情况的监督检查,将监督检查贯穿到主题教育学习的全过程,畅通全院职工参与监督和表达诉求的渠道,形成多元化监督体系,切实加强主题教育学习的效果。第三,坚持以教育研究为主业,突出教育科研特色优势中国教科院坚持以整体规划为引领,以专题研究为基础,以系统整合为方法,以成果集成为导向的总体思路。具体而言,通过整体规划引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就若干重大问题有重点地在国家教育规划课题和中国教科院院(所)级重大课题中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综合性研究和专题研究;创建有效机制,系统整合全院部门已开设的专题研究。通过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实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打造研究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创新先锋。第四,坚持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激发教育科研活力中国教科院形成了内部治理、文化产业管理的良好机制。一是自我定位科学清晰。中国教科院逐步形成了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引领舆论、协同战线“五位一体”的国家教育智库总体定位,并基于此定位,形成了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研究机制为特色的科研体系和涵盖图书出版、报刊编印、教育培训“编研发”一体化的成果转化体系。二是制度建设日趋完善。高度重视规章制度在各项治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完善。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严格制度执行,做到了用制度管人、管物、管事,治理上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提升了内部治理的规范化水平。三是组织体系和治理体系较为完备。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院、所、室三级的管理组织架构,体现了院级层面的统一领导,又赋予所级层面的科研自主性,实现了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更符合教育科研规律和国家“放管服”的要求。积极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内部治理工作,在绩效工资改革等涉及职工利益的重要事项上注重听取民意、集中民智、集思广益。四是坚持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尊重不同管理对象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同序列的客观发展规律,属于行政范畴的依据规范办,属于科研范畴的按照科研规律办,属于市场范畴的交给市场,最大限度地激发各方面积极性。第五,坚持以支部整顿为抓手,强化教育科研组织保障中国教科院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实施党支部能力提升计划,开展支部书记委员培训,组织院领导和离退休老领导讲党课,组织先进党支部交流党建工作经验,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了党支部建设。一是各党支部探索将主题党日活动与基层教育调研活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党建与部门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方式,实现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两不误、两促进。二是各党支部探索“参观考察 演讲”“集中学习 主讲”“主题学习 讨论”参与式工作坊等多种形式,以方法创新为突破口提升学习教育实效。三是各党支部坚持学习教育与组织生活紧密结合,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大大提升了学习教育的效果和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四是各党支部创新形成了“九五三工作法”“五环督评工作法”“2155工作法”等支部工作法,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提升党支部建设活力。五是实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开展党支部考评,主要围绕落实党支部工作的基本任务,通过支部自评、互评和党委评三个环节,重点考评各党支部五大建设和工作实效。各支部通过自评,及时发现上年度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互评,找到了支部建设的差距;通过党委评,客观赋分,找到了党建工作的不足。通过党建责任制的落实,各党支部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夯实了党建工作的基础,强化了党建与业务的融合,增强了党建工作的动力,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为做好教育科研工作、加快建设国家教育智库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元旦、春节将至,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重要批示精神,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现将近期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通报如下。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违规发放津补贴问题。2013年至2016年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使用科研财政项目经费,以劳务费名义,变相给全院职工发放津补贴,共计人民币3293.27万元。时任院长方中雄违规领取劳务费人民币15.48万元,受到党内警告处分,违纪所得已收缴。2.海淀区安监局专职安全员协调指导办公室主任刘学国收受电子购物卡等问题。2016年春节,刘学国收受某加油站站长多某给予的电子购物卡两张,价值共计人民币2000元。此外,自2015年起,刘学国在多某所属加油站多次加油未予结算,累计金额超过人民币1万元。刘学国受到党内严重警告、政务记大过处分,违纪所得已收缴。3.朝阳区奥运村街道林萃社区原党委书记李建竹借婚宴之机违规收受礼金问题。2017年11月,李建竹女儿举办婚礼,李建竹收受19名社区干部给予的礼金共计人民币1.24万元,并在某酒楼宴请19名社区干部,消费人民币5552元。李建竹受到党内警告处分,收受礼金已退还。4.大兴区安定京安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党支部原书记张亭违规公款吃喝问题。2016年5月,张亭使用公款购买高档白酒53度茅台12瓶,用于公务接待,费用共计人民币1.05万余元。张亭受到党内警告处分,违纪费用已退回。
攀登科研高峰 视觉中国 供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部署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教育科研是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必将对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产生重要影响。《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0月30日印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印发的首个教育科研规范性文件,对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具有重大开创性意义。《意见》有力回应了全国教育科研战线的殷切期盼,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注入了新动力。指导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贡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样,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教育改革发展进入转型期、攻坚期和关键期,迫切需要高水平教育科研支撑。《意见》的出台,有力回应了时代要求、工作需要和战线期待。出台《意见》是教育领域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行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部署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教育科研是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意见》的出台必将对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出台《意见》是教育科研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教育科研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意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教育科研领域的具体化,是教育科研战线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实际行动。出台《意见》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抓手。教育科研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驱动力和引领力。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科研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学科体系日益完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意见》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出台《意见》是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科研工作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重大战略部署的有力举措。近年来,中央就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等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意见》从完善体系、健全机制、夯实队伍、提高质量等方面入手,搭建了新时代教育科研的“四梁八柱”,明确了建设教育科研强国的发展路径。明确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意见》深入分析了我国教育科研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针对当前教育科研存在的原创性理论研究缺乏、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能力不足、科研评价亟待完善等短板与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教育科研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并从提高质量、体制机制创新、科研队伍建设、提高保障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提出了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意见》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等方面作出战略部署。在指导思想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基本原则上,提出了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实践需求、激发创新活力、弘扬优良学风四条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服务实践需求”就是要立足中国大地,面向基层一线,以重大教育战略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激发创新活力”就是要深化组织形式和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研究范式和方法创新,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弘扬优良学风”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推动形成求真务实、守正出新、严谨治学和担当作为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民主和谐、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在发展目标上,提出要“构建更加健全的中国特色教育科研体系”,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重点打造一批新型教育智库和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科研队伍,催生一批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明确提出“六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即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有活力、组织形式和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科研成果评价更加合理、原创研究能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度大幅提升,共同致力于“推进建设教育科研强国”这一伟大目标。提出了“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点任务要求。《意见》从重点任务的角度提出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全面提高服务决策能力、推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着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围绕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提出要“系统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教育方针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等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二是提高服务决策能力,强调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把握国际教育竞争、人口结构变化、科技创新、社会变革等大形势、大趋势,强化预研预判,加强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教育政策研究”。三是推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提出要“围绕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四是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提出要“积极开展重大教育政策阐释解读”“普及教育科学知识,提升全民教育素养”“准确研判社会舆情,引导人民群众合理预期”。五是适应教育对外开放新形势,提出要“注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支持创办外文教育期刊,支持教育类优秀教材外译工作”“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六是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提出要“增强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引导鼓励开展政策咨询类、舆论引导类、实践应用类研究,推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和舆论”。提出了“推进教育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要求。《意见》从激发活力的角度提出,要健全教育科研机构体系、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治理水平、创新科研范式和方法、改革教育科研评价等五个方面的举措。一是系统梳理了教育科研的六支队伍,明确了教育科学规划领导机构、教育科研专门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教育学术团体和社会教育研究机构的职责定位。二是针对协同攻关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搭建全国教育数据信息平台、全国教育调研平台、国外教育信息综合平台,完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平台,构建上下联动、横纵贯通、内外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三是提升治理水平,提出要适应机构改革和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稳步推进教育科研组织形态创新,规范论坛、研讨会管理,有效防范教育科研战线“四风”问题。四是创新科研范式和方法,提出要“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科研范式,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质量”,重点加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五是改革教育科研评价,提出要“根据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决策咨询等不同研究类型,科学设置分类评价标准”“完善教育科研机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适当提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比例,营造有利于学术创新和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宽松环境”。提出了“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科研队伍”的队伍建设要求。《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切实增强教育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促进教育科研人员专业发展。一是明确作出“教育科研队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源”的重要判断,提出要尊重信任、关心爱护科研人员,加大科研人员薪酬激励力度,创新高层次人才选聘和薪酬分配办法等具体要求。二是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出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信念坚定、学识广博、敢于创新、求真笃行等四种素养。三是针对教育科研人员专业发展特点,提出要“确保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参考国外智库建设的经验做法提出要“建立持久良性的‘旋转门’机制”。为做好新时代教育科研工作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意见》从科研保障的角度,分别从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教育科研经费和政策保障三个方面展开。在加强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方面,一是强调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教育科研工作。二是强调要把教育科研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整体部署和总体规划。三是强调要合理配备教育科研人员力量,不得挤占挪用教育科研人员编制。四是强调要完善教育科研机构领导体制和党建工作机制。五是强调要加强教育科研机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组织、工作两覆盖,党建、业务两融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六是强调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加大教育科研经费支持力度方面,提出了三方面要求。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二要提高使用效益,对骨干团队和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给予重点支持。三要扩大自主权,落实放管服要求,简化项目预算编制要求,项目费用调剂权下放到承担单位等。在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政策保障方面,从四个层面提出要求。一是重大教育规划和教育政策立项要科学论证、宣传发布要专家解读、贯彻落实要专业评估。二是建立政府购买教育咨询服务制度,支持教育科研机构开展调研和改革试点。三是加大数据信息共享力度,为教育科研提供数据信息保障。四是支持教育科研机构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和教育培训,规范外事管理,并适当简化审批手续。《意见》绘就了新时代教育科研的宏伟蓝图,要把《意见》的贯彻落实作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中之重,狠抓落实。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分步落实;充分发动战线力量,协调落实;及时跟踪《意见》在各地落实情况,掌握落实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狠抓督办落实,确保《意见》精神真正落地见效。(作者分别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崔保师、党委书记 殷长春)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14日 第06版
人民网北京12月30日电 (记者张烁)日前,《教育研究》创刊40周年座谈暨新时代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研讨会在京举行。据悉,《教育研究》杂志是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综合性教育理论学术刊物,创刊于1979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创办历史最长的综合性教育理论刊物。《教育研究》杂志始终关注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以刊登教育科学论文、评介教育科研成果、探讨教育教学规律、传播教育教学经验、宣传教改实验成就、开展教育学术讨论、报导学术研究动态、提供国内外教育信息为主旨。《教育研究》总编邓友超介绍,40年来,《教育研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扣时代脉搏,坚持正确方向,突出专业特色,秉承科学精神,严守学术标准,发表了近万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成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阵地、引领教育科学繁荣发展的学术高地、助推教育学者专业成长的共同园地,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进步做出了应有贡献。据介绍,2019年,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教育研究》影响力指数(CI)1206.134,持续保持学科首位,且遥遥领先;位列世界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教育学科Q1区第1名,连续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教育研究》于2012年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首批资助期刊,2017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百强期刊”。座谈会上,中国教科院院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崔保师表示,要回答“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这个时代课题,广大教育学者责无旁贷,《教育研究》作为业内第一刊也义不容辞。要以学术为依归,以学科为依托,以学者为依靠,用科学方法研究重大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优化教育知识的生产方式和增长模式,加强教育科研的思想引领和理论供给,提升教育学科的学科地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建设好、发展好、完善好。北京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顾明远表示,《教育研究》自创办以来,发挥了两大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繁荣了教育学术研究,教育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产业化、素质教育等重大的教育理论问题,都以《教育研究》为主阵地进行了讨论;二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不仅老一辈的学者在《教育研究》发表文章,而且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中青年才俊发展。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教育研究》对于教育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刊物。多年来,《教育研究》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未偏离。《教育研究》未来应加快国际化步伐,让世界通过这个窗口听见中国教育的声音。邓友超表示,《教育研究》创刊是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春天的故事”。进入新时代,我们思考最多的是,《教育研究》将为教育进步贡献什么新思想,为教育学科发展贡献什么新理论,为教育学术史贡献什么新经典,为中文教育学术期刊走向世界贡献什么新示范。
2012年,丰台区教委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创办,成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学校坐落于宋家庄家园小区,占地面积为1192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753平方米。现有六个年级23个班649名学生;教师65人,其中市区骨干教师13人,研究生6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了“丰台实验小学发展指导委员会”,引导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以“团队支持型发展”为核心策略,致力于打造以“每一个都重要”办学理念为灵魂的“欢学园”,为普通小区中的“欢宝们”提供不普通的教育。在欢学园中,孩子们能够充分体验自己的童年生活,积累有利于终身发展的规划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会使用适切工具的能力,为其幸福人生掀开第一篇章。有动力、有能力、有方法、有活力是围绕在“欢学园”孩子身边的主旋律。“自立出智慧,助人显仁德”的校训浸润于每一名师生的心中,让“欢学园”成为一个总有同伴牵手的地方!踏进“欢学园”,每走一步都会留下惊讶、惊异和惊叹!课堂——让每名学生站在中央。“绽放课堂”教学模式为孩子们提供了成长的空间,尤其是在引入美国八大思维图和新西兰“友善用脑”思维导图后,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通过开展思维图读书感受、思维图规划、思维图研究成果、思维图假期安排等一系列活动,教科院实验小学的学生正在将思维图的学习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课程——让每个孩子都有选择权。“绽放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营养”,尤其是“动力课程”、“体育大课间游戏课程”、“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绘本课程”、“‘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STEM课程”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平台。培训——让每位教师成为用脑工作的善行者。“团队支持型发展”的教师团队的建立,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工作站、语文特级教师张立军工作站、美术特级教师杨广鑫工作站的成立,让老师们成为“自立出智慧,助人显仁德”的受益者。活动——让每个孩子成为主角。欢宝美德银行、英语戏剧节、科考探索营、欢宝诚信月历、声音Level自主管理、争做“三好人”等活动,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管理的舞台。孩子们在欢之声管乐团、欢之声合唱团、欢之声双排键团、舞韵舞蹈社团、机器人社团、创意木工社团、足球社团、网球社团等等团中受到大师近距离指导,尽情沉醉其中,特长得到发展。硬件——让每个孩子享受高贵的生活。欢学园“楼外气韵灵动,楼内经典雅致”。主题楼道整体设计,欢宝绘本长廊、古韵京味长廊、科技创新长廊、艺术畅想长廊成为楼内的一道道风景。楼外古诗大道浸润传统、地理园中浓缩景观、体育文化呈环形带,欢宝们在人境互动中获得成长的体验。学校建校时间虽短,但在北京教科院和丰台教委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声望日益提升。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校园文化示范学校、北京市课程先进校、北京市科研先进校、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学校、北京市京城教改创新领军小学、最具幸福感小学、丰台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质学校、丰台区青少年涉台教育基地校、丰台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丰台区足球特色学校……同时,师生代表参加北京电视台“非常向上”栏目,讲述“百姓身边的好学校”;“欢之声”合唱团走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里是学园,更是乐园。一所富含儿童特质的学校,一所儿童站在中央的学校,一所老百姓满意的精品学校正在崛起!(刘升民)
9月24日,2020TIME教育科技大会暨2020中国好教育盛典于上海盛大启幕!本次大会由中国网教育频道与校长邦联合主办。以“疫后重启,育见未来”为主题,汇聚全国1000多家著名教育培训品牌,全方位搭建教育产业链一站式“学习、交流、采购、交易、产品发布、资本对接”平台。大会聚焦教育科技,赋能中国教育培训行业,表彰疫情期间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与机构,值此发展拐点,共迎新生,共面变革。2020年中国好教育盛典聚焦2020年给行业带来的升级与革新,严选教育培训业界的优质教育品牌。评选奖项面向教育培训机构,涵盖k12、素质教育、儿童早教、国际教育、STEM、少儿英语、教培服务等领域,共四大类、近20个奖项。在众多参选机构之中,中青国培(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斩获2020年中国家长信赖教育品牌奖项。(右2为中青国培(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王鸿达先生)中青国培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教育技术的研究机构。目前主要有三大板块,第一个板块是教育研究,以教育科学和教育管理研究为主。现在拥有100多名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教授、专家团队,主要领域包括教师成长、教育教学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二大板块是培训板块,主要是面对中、高考学生,还有考研人员的学科辅导,包括全科辅导,挖掘尖子生的学习技巧、学习方法,帮助广大的中、高考生提升学习成绩。另外还有成人教育培训,主要是针对在职人员的晋升学历培训。第三个板块是咨询服务,主要是面对中高考的学生做学业规划、升学指导、学科选科、志愿填报,还有后期的择校等。针对获得2020年中国家长信赖教育品牌奖项的缘由,王院长表示,中青国培教育科学研究院是主打中高考生,包括择校、升学规划的机构,截至目前已为1万多名学生提供学业规划,帮助他们进入理想的大学。中青国培教育科学研究院一直在做良心教育,此次获奖也是源于这么多年家长对我们的信赖。目前,中青国培教育科学研究也在搭建线上线下的平台“中国学业规划网”,主要是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业规划。王院长指出,目前中国的学生很少有规划,包括志愿填报、选专业、选学校,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这也更加坚定了中青国培教育科学研究深耕这块领域的决心,目前也已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中青国培教育科学研究还搭建了“中国学业规划师”平台。据统计,全国学业规划师缺口在400万,目前还没有一家真正的培养学业规划师的机构,也缺少行业标准。所以,中青国培教育研究院需要以一个学术标准,来制定学业规划师的职业资格证书。针对中小学教师、班主任,还有大学的辅导员及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专业的学业规划师培训。以此来帮助更多的中国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业规划。教育乃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承载着中国的现在和未来。由中国网教育频道与校长邦联合主办的2020年中国好教育盛典致力于推动行业发展,用荣誉记录教培行业发展,让更多的教培机构、教育人在发展道路上凝心聚力、砥砺前行,闯出一条适合机构发展的创新之路。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教育事业道阻且长,以榜样引领未来,激发前行的力量。
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院、教研中心),省属幼儿园、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持续推进“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相关工作,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首批STEM领航及种子幼儿园、第三批STEM种子学校、第三批课题申报工作已经正式启动,现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持续推进‘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实施的通知》(附件1)转发给你们,请有关单位按照工作安排做好准备。一、申报条件与名额(一)申报条件申报学校、幼儿园教研教改氛围浓厚,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健全,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研究,在STEM教育领域有一定实践经验、研究基础和强烈探索意愿。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广东省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基地学校。(二)申报名额1. STEM种子学校。广州、深圳各不超过5所,其它地级市各不超过2所。(附件2)2. STEM领航及种子幼儿园。广州、深圳推荐领航幼儿园各2所,种子幼儿园各3所。其它地级市领航和种子幼儿园各1所。(附件3)3. 2020—2021年度STEM课题。被推荐申报STEM种子学校STEM领航及种子幼儿园同时申报2020—2021年度STEM课题,每校(园)限报1项。(附件4)二、材料报送请各地级以上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院、教研中心)指派专人负责材料汇总报送。申报学校盖章后,扫描成PDF格式上报地级以上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院、教研中心)收齐后,将申报材料及汇总表(附件5)以电子邮件形式统一报送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黄志红,联系电话:020-83344192;牟博宸,联系电话:020-83525417;邮箱:gdstem2019@126.com。申报截止时间为10月20日。附件: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持续推进“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实施的通知2.“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学校推荐表3.“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幼儿园推荐表4.2020—2021年度STEM课题申报办法及申请书5.课题和“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申报汇总表[附件请到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网站(http://gdae.gde.gov.cn/-通知公告栏)下载]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编辑:研究君【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红网时刻湘西7月20日讯(通讯员 麻卫)2020年7月20日,未来学校研究共同体成立大会暨第四次教育革命与未来学校研讨会在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召开。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来自教育部科技司、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未来学校共同体成员单位负责人及相关单位共300多人参加了会议。经过单位申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遴选、审批,17个省市、地市级教研机构及高等院校、企业成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首批未来学校共同体成员单位。因湘西自治州教科院以STEAM教育课程/案例为平台,构建了“主题—课题—课程”的校本研修实施策略,研发了以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与湘西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STEAM教育课程,构建STEM教育应用模式群,丰富了教与学的组织方式,从而成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共同体成员单位,全国仅3个地市级教研机构荣获此殊荣。未来学校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研究的学习生态,旨在通过联席会议、共同体单位参与、研究共同体学校、课题研讨、专家指导、教研/案例/研讨课等多种线上+线下的混合式研究,构建理论探索+实践案例的新型合作研究生态,探索服务决策、指导实践的中国案例。从2014年以来,未来学校实验室项目被纳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工作范畴给予重点推进。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2.0的总体要求,结合湘西民族地区实际,今后我州在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深度研究:一是遴选、指导1-3所优质学校参加中国未来学校研究共同体,引领民族地区未来学校发展;二是探索区域推进人工智能及STEAM教育,丰富学校校本课程体系,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三是建立深度教学研究与实践共同体,形成信息化环境下的深度学习实践模式,探索以深度教学为重点的课堂新形态;四是实施未来教师能力提升研修项目,探索民族地区未来教师提升的实施路径与策略。五是遴选、指导1-3所县市、学校申报中国未来学校研究课题,研究民族地区未来学校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必须而且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亟待在交叉融合中实现新发展。这是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交叉融合的教育科学基础研究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讨会”上传递出的信息。会议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在教育学界引起极大关注,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近千位学者与会研讨,超过2万名国内外学者通过在线视频观看和讨论了本次会议。主办方介绍,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加强教育科学与信息科学、神经科学、生命科学及其他相关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探索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交流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所需的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案。自然科学范式与教育科学研究、网络化虚拟化数据化背景下的教育研究、学习的脑科学基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驱动教育发展、学习科学前沿问题与技术等,都是与会学者热议的焦点。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表示,教育领域是一个具有高度交叉性的领域,揭示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益和质量,需要多学科共同探讨,尤其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叉、融合。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从国家发展的高度,开辟支持教育研究发展的专门渠道,并在交叉学科中设立了关于教育研究的支持方向。童世骏希望各学科专家、学者抓住机遇,推动教育研究理论的新发展。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新的时代背景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增加资助投入,从科学技术发展推动教育系统变革着手,以发展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国家教育为目标,汇聚教育科学及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解决教育发展实践中重大的理论应用问题。他表示,在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中新增设代码,是推进教育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第一步,下一步教育部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围绕教育科学深入开展基础研究,教育部也将在前沿科学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建设中予以布局,进一步推动教育交叉融合研究。同济大学原校长裴钢认为,教育研究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科学走向综合交叉研究的元年。他认为,精准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而要做到这点,离不开几个重要的工具,那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脑科学。只有与这些学科密切交叉融合,才能真正揭示教育规律。他还特别介绍了中国脑计划的有关准备情况,并指出了脑计划拟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就包括学龄儿童的脑发育、特殊儿童教育等我们教育领域非常关心的问题。自然科学基金的F0701代码的设立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将极大促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副主任李建军在《基金委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代码设置及其研究方向》的报告中,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什么要设新代码来促进教育科学研究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当前可以并且应该用交叉融合研究方法去探究的重要方向和领域有哪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推动教育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方案是什么,以及相关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者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等大家关注的问题作出翔实的阐述。强调教育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首先是需要改变我们的传统教育研究思维。在题为《改变思维》的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认为,包括教育在内的大量自然与社会现象都是非常复杂的,都需要综合各种不同的思维才能真正看清楚问题。他用大量的实例证明,引入不同的学科视角,就是引入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世界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脑科学是未来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高度关注的领域,它与教育科学的交叉融合日益迫切。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旭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报告中介绍了在脑科学及类脑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他认为,脑科学研究不仅是当前国际科技前沿的热点领域,也是理解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而吸取了脑科学研究精华的类脑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将给世界带来重大的突破性变革,特别是对教育及其教育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主题演讲环节,来自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统计学等不同领域的八位学者分别发言。交叉融合不是目的,作出高质量的教育科学研究才是目的。那什么是高质量的教育科学研究呢?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常务副主任刘贵华在《教育科研的时代使命》的报告中,以教育的第五次革命为背景,指出了当下教育科研面临的新挑战、应有的职能及课题申报及成果呈现中出现的问题。在《从教学法(pedagogy)到教育科学(ecational science)——科技时代教育学学科地位的再思考》的报告中,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任友群指出教学方式的变化、科技的整体发展及学习科学与教育神经科学的成熟,为“教育科学”提供了新基础。他呼吁要建立跨学科的教育研究新范式,助力中国“教育科学”的形成。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试图对学生大脑进行重新塑造,所以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对教育研究日益迫切。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林龙年在《解码大脑》的报告中对人类大脑的构成、主要研究发现、面临的研究挑战以及未来的前景做了全方位的介绍,并阐述了脑科学研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与意义。中国心理学会候任理事长周晓林在《社会情感、情感教育与神经科学》的报告中展示了脑科学、神经科学及传统实验研究结合的交叉融合研究方式对情绪研究起到的重要作用。他阐释了神经科学在解释现象中的作用,而计算模型是行为、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交叉融合是多学科研究的必然途径。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戚万学在《大数据时代教育研究的变革》报告中认为,一个属于教育的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它不仅会影响学校内部治理的改革,还会驱动教育研究思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逻辑等整个教育领域的变革。他还对如何系统严谨地构建大数据教育研究的新范式进行了探讨。科大讯飞执行总裁吴晓如在《人工智能驱动的个性化教育教学》的报告中,介绍了人工智能中的智能阅卷、机器翻译、知识推理、阅读理解技术,说明人工智能在促进精准教学、优质资源应用所起的作用。他指出未来人工智能与教育将不断融合,更好地助力教育、助力因材施教。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还带来了人文社科研究的范式转型。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主任莫雷在《人文社科研究实证化的趋势》的报告中指出当前的人文社科研究呈现出一种实证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他从研究类型、具体案例讲述了实证化的教育、心理学科的学术前沿。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育心理学终身教授张华华在《自适应评测中的算法设计与自适应个性化学习》报告中,从自身多专业交融的求学之路出发,介绍了自适应评测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及自适应学习,他主张要拓展测量理论、方法及技术的全面发展和大规模应用,以服务于个性化学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在会议总结发言中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必须而且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研究范式转型、学科间交叉融合的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他用典型案例有力论证了没有扎实的实证研究、没有跨学科科学交叉融合研究,就不可能为中国重大教育问题的回答提供可靠知识。(光明融媒记者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