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级核心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6-0964,国内刊号:CN10-1354/R,邮发代号:82-199,双月刊。本刊发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学实验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探索中西医结合进一步发展的方法和措施,介绍国内外中西医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促进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国际交流。【收录情况】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医学网收录期刊。【收稿范围】本刊的收稿范围:中医、中西医结合以及医药卫生相关论文。【本刊栏目】论著、中西结合,中药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药学研究、经验交流、护理研究、综述等.【投稿须知及要求】所有文章一律要求有英文摘要及关键词。1.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2.论文所涉及的课题若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或属攻关项目,请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637050);国家 863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102-104)2433)”,并请附基金证书复印件。论文刊登后获奖者,请及时通知编辑部,并附获奖证书复印件。本刊对获基金和成果的作者建立档案。3.“参考文献”若为图书,应注明:作者(译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若为论文,应注明:作者(译者)、论文题目、刊载刊物(报纸)名称、出版年份和期号、页码(或报纸年、月、日)。各参考文献应在正文引述出之末,按出现先后顺序编号,相应以方括号角码标出。1.图、表应顺序标号,且应有名称;若系采用与其他资料,应注明资料来源。2.稿件中计量单位及符号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标准”及有关 GB 标准规定书写。文中公式、外文字母、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大写、小写、正体、斜体、黑体或符号、上角、下角等,应清晰注明。3.为便于及时联系,请注明联系人、电话、电子信箱;详细地址、邮编、单位。4.切忌一稿多投,三个月内未收到我刊回复, 作者即可自行处理。采用与否,均不退稿,请自留底稿。5.本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将在 1-2 个月内发表。凡要求加急发表的论文,作者请与编辑部联系说明缘由或专家的推荐信,经审核同意后将尽快刊出。其它文稿一般在三个月内出版, 出版后赠送第一作者当期杂志一册。6.来稿一律文责自负。根据《著作权法》, 本刊对决定刊用的文稿可作文字修改、删节, 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征求作者同意。7.来稿决定刊用后,本杂志社有权以光盘、网络期刊等其他方式出版决定刊用的文稿。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简介《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月刊)创刊于1993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办。本刊物重点着眼于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疾病的新成果、新技术等,突出中西结合,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之大特点。《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以弘扬中西医学术、贴近临床、注重实用、鼓励创新、中西并重为宗旨,及时反映中西医的临床及科研成果,力求办成特色鲜明的广大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以及中药人员所喜爱的专业期刊。投稿要求(1)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2)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所有来稿必须通过我刊社的“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文字复制比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3)我刊初审周期为2-4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4)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5)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6)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7)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8)格式要求:(1)标题请用小三黑体,标题应鲜明,一般不超过25个字,不使用外文缩写词。(2)作者姓名及单位信息请用小四楷体,要有准确的作者单位名称、省份、城市及邮编。示例:张三(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3)摘要(中文)请用五号楷体,摘要文字控制在250字内,重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结果和结论尤为重要。摘要须用第三人称写(4)关键词请用五号楷体,要求不少于3个,不超过5个。(5)正文请用五号宋体,不得少于2000字。一般来说,2000字以下的文章,很难说清问题,不能保证学术质量,因此,2000字以下的文章本刊恕不受理。(6)参考文献请用五号仿宋。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来源:无忧文秘新学术更多价值资讯请来,无忧文秘新学术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专业学术性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统计源期刊。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创刊于2003年1月,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和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原会长陈可冀院士任名誉总编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宗贵教授任总编辑,是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及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知名专家任编委的国家级期刊,是国内唯一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刊物。本刊为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14-1312/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1349。1 本刊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原会长陈可冀院士任名誉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宗贵任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及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知名专家任编委的国家级期刊。全面报道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科、神经科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发展动态和前沿,及时报道实用性较强的指南、规范、共识及诊疗新技术、新进展,更好地发挥期刊的学术导向性作用,从而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创新。2本刊设置栏目有:述评、论坛、临床医学论著、基础医学论著/研究、综述与进展、心血管病临床观察/研究、神经科疾病临床观察/研究、理论探索、专家临证医案、经验交流等。3来稿注意事项:3.1文稿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准确,逻辑推理正确。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句精炼,语言、用字规范化。临床试验研究类文稿,应说明是否获得有关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书;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类文稿须参照CONSORT2010声明严格设计;动物实验研究类文稿,应说明是否获得有关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遵循国家有关实验动物保护与使用的准则。来稿接受word或WPS格式,文稿标题力求简明扼要,突出文章主题,一般在20个汉字以内为宜,中文摘要一般为300 字,英文摘要为250个实词,关键词5个~8 个(要求中英文对照)。3.2 文稿作者署名,请按贡献大小自行排序,作者署名和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稿件刊用后作者署名和排序原则上不予更改,如有特殊原因,请第一作者提交申请,所有作者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递交编辑部,编辑部会酌情予以考虑。有关稿件事宜,编辑部均与第一作者联系。投稿时附第一作者工作或学习单位、邮政编码、E-mail地址。论文如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省部级重点攻关课题及其他课题,请在文稿首页中注明,标注格式如:“本课题为×××基金资助项目”,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如获专利证书请注明专利号,并附专利证书复印件。3.3文稿中图表力求少而精,表格设计规范化,照片请用计算机扫描后附于文中,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表中数据要准确、清晰,同一指标有效数字位数相同;插图应用计算机绘制,不宜过大,图注采用阿拉伯数字,图下按序号说明。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计量单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要求,并以单位符号表示。3.4所用名词术语采用国家公布或已通用者为准。中外医学名词使用全称,用英文简称时,在首次出现时应用中英文全称。西药在商品名之后注明化学名。3.5参考文献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必须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期文献为限。在文中引用处右上角用方括号注明,并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排列于文末,参考文献请与原文核对准确。日文文献请用日本当用汉字,切勿与简化汉字混淆,文摘、转载、内部刊物及资料请尽可能勿作引用文献。3.6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 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来源:无忧文秘新学术 微信公众号无忧文秘新学术更多价值资讯请来,无忧文秘新学术
1投稿总则1.1性质《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Nursing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杂志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2015年9月,2017年加盟中华中医药学会。是一份同行评议和开放获取(Open Access, OA)的学术出版物,中英文双语种出版,CN 31-2114/R,ISSN 2096-0867。1.2宗旨适应现代护理模式转变的需求,报道中西医结合护理领域的最新护理理论与经验,为国内外护理交流提供学术平台,促进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向世界宣扬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特色和文化。1.3范围主要刊载中西医结合护理领域中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最新研究、学术成果或相关内容。1.4栏目设有护理专题、论著、中西医结合护理、技术与方法、专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调查研究、综述、讲座等栏目。1.5收录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美国艾博思科期刊文献库EBSCO;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OAJ;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平台;中国高校医学期刊网;超星域出版平台。1.6荣誉本刊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联盟期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会员期刊,入选“2016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学术期刊类)称号,获“第四届2017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奖”,2018年获“中国高校优秀期刊”称号。2论文撰写要求2.1 题名2.1.1题名应以准确、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能充分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应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2.1.2附有英文摘要的论文应有英文题名,并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2.1.3题名应避免使用字符、代号、简称、俗称,以及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也不应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2.1.4一般不设副题名。确有必要时,宜使用区别于主题名的字体或字号排印副题名,或副题名前加破折号“——”。2.2 作者2.2.1 作者应是对论文做出了实质性贡献的人或组织,即作者应是参与选题和设计,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内容,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2.2.2 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作者姓名置于题名下方,多位作者间用逗号“,”隔开。2.2.3 多位作者通常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序,由论文署名作者在投稿前共同商定,投稿后原则上不得变更。确需变更时须提交该论文产出单位以及全部作者同意署名变更的书面文件。2.2.4 通信作者指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对选题的先进性、首创性、实验设计和方法的合理性、结论的可信性、严谨性等负首要责任;在投稿、同行评议及出版过程中主要负责与期刊联系的人。2.2.5 通信作者应由全体署名作者在投稿前自行确定,按照国际惯例,未标注通信作者的论文第一作者即为通信作者。2.2.6 集体署名时,作者成员姓名可标注于文末。2.2.7 作者工作单位应按照作者署名顺序依次著录,应注明单位全称及所在省(自治区)、市(县)名和邮政编码。2.2.8 多位作者分属不同单位时,在作者姓名右上角按顺序分别加注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后以对应的序号注明工作单位。不同单位之间用分号“;”隔开。同一作者分属不同单位,应按出现顺序以阿拉伯数字标注在姓名的右上角,其后以对应的序号注明工作单位。2.2.9 通信作者应标注工作单位全称及所在地址、邮政编码,为便于读者联系,可以著录通信作者的电话号码和电子信箱地址。2.2.10 作者特殊身份需标注时,可在论文首页地脚或文末注明,如“本文第一作者王某为×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2.2.11 英文摘要以英文标注作者姓名和单位。2.2.12 英文作者单位著录项目应与中文一致,在邮政编码后加注国别。2.3 摘要2.3.1为便于读者迅速获取信息,本刊研究论著编排摘要和英文摘要。2.3.2 摘要是提供论文主要内容梗概的短文,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不加评论和解释说明;详略可根据论文的类型、内容实际需要而定。2.3.3 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正文之前,中英文摘要前应分别冠以“摘要”“Abstract”字样。2.3.4 研究类论文摘要一般写成冠以“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小标题的结构式摘要。一般以200-400字左右为宜。2.3.5 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研究类论文的英文摘要一般为由“Objectiv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组成的结构式摘要。2.3.6 英文摘要中的中药、方剂、中成药名称及剂量单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医药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权威机构发布的译法为准。2.4关键词2.4.1关键词是指论文中最能反映主题信息的特征词或词组。关键词包括主题词和自由词。2.4.2关键词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MeSH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mesh)、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名词与主题词(MeSH)对应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编印的《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选取。2.4.3 关键词应为全称,不能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词。2.4.4 每篇论文选取3个以上(含)关键词,多个关键词之间以分号“;”隔开,例如:中风;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2.4.5 有英文摘要的文章,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排在行首,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2.5 正文主体2.5.1 研究类论文一般分引言、资料(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2.5.1.1引言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等。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应标注相关参考文献。一般以不超过300个汉字为宜。2.5.1.2资料(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为患者,需注明研究对象和对照者来源及时间范围,明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退出标准(给出依据,并标注参考文献),以及分组方法、各组基线资料等。2)依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时,研究报告需说明所采用的试验程序是否经过国家的或所在机构设立的伦理委员会的评估与批准, 并注明批准文号。3) 如果所在机构没有正式的伦理委员会,作者需说明研究是否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和世界医学协会最新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www.wma.net/en/30publications/10policies/b3/index.html)的相关规定。4) 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来源、动物许可证号、数量、性别、年龄、体质量、饲养条件、健康状况和实验中动物处死方法。动物研究伦理指南详见国际兽医学编辑协会《关于动物伦理与福利的作者指南共识》(http://veteditors.org/ethicsconsensusguidelines.html)。5) 药品及化学试剂使用通用名称,并注明来源、批号、规格、剂量和单位。仪器和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生产者。6) 实验方法部分应详述创新的方法及改良方法的改进之处,以供他人重复。采用他人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明确说明各组所采用的干预方法。7) 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应列出组成药物的名称、剂量、炮制方法、服用方法;针灸及其他非药物疗法,应明确说明所取穴位名称(治疗部位)、针刺方法、治疗频次,或非药物疗法的相关内容,明确疗程。分组对照不应只介绍观察组的方法,而忽略其他组的干预方法。8) 观察项目要分别列出,特殊的检测指标及方法要详细说明。9) 描述统计学方法时应说明所使用的统计软件的名称及版本号。在进行统计描述时,如果资料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如果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在进行参数估计时,如果资料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值和标准误表示,如果资料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百分位数表示,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给出最高/最低值;在进行假设检验时,应明确说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明确检验水准。2.5.1.3 结果叙述应实事求是、简洁明了。结果应与观察指标对应。以数据反映结果时,不能只描述相对数(如百分数),应同时给出数据的绝对数;统计学处理结果写出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0),并给出具体的P值(如P=0.023)。用表或图表示时,一般应先用文字简单介绍,引出图表,但应避免图、表、文字三者内容重叠。2.5.1.4 讨论应着重讨论研究结果的创新之处及从中导出的结论,包括理论价值、实际应用价值、局限性,以及其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也可通过讨论提出建议、设想或改进意见等。应将本研究结果与其他有关的研究进行比较,指出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的异同点。将本研究的结论与目的联系起来讨论,不应重述已在前言和结果部分详述过的数据或资料。2.5.2 经验总结类文章宜简要介绍作者的实践历程,即获得经验的背景;如系整理名老中医经验,则需有名老中医的简介,以及作者与所介绍的名老中医间的学术继承关系、学术渊源。典型病例的介绍应突出辨证论治过程。2.5.3 医案类文章取材于临床案例,作者评论以“按语”形式表达。医案记录应详尽、准确,包括就诊日期、中医四诊资料及西医理化检查资料(如有)、诊断、辨证思路、治疗过程、结局。按语应点评案中关键点及值得读者借鉴之处。2.5.4 理论探讨、文献综述等论文分别依照GB 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 7713.1-2006《学位论文编写规则》及GB/T 7713.3-2014《科技报告编写规则》进行撰写。2.6参考文献2.6.1研究类论文均应附参考文献。2.6.2作者引用的参考文献应为亲自阅读过的、发表于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避免引用摘要、简讯等文献。2.6.3正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2.6.3.1 按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阿拉伯数字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标注于相关文字后。文献序号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时,不用角码标注(如示例1);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序号标注于作者姓名右上角(如示例2);正文未指明作者或非原始文献作者时,序号标注于句末(如示例3)。示例1:参照文献[2]方法制备类风湿关节炎模型。示例2:吴中平等[1]研制了“古今医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示例3:中药具有显著的抗疲劳效果[1,3-5]。2.6.3.2 图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在图注中或图题上标注引文序号,图中不出现引文标注。2.6.3.3 表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在表注中或表题上依次标注引文序号,或在表中单列一栏说明文献来源。该栏应列出文献第一作者姓名,在姓名右上角标注引文序号。2.6.4文后参考文献标注2.6.4.1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执行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2.6.4.2各篇参考文献应按正文标注的序号左顶格依次列出。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与正文中的序号格式一致。只有1条参考文献时,序号为“[1]”。2.6.4.3每条参考文献著录项目应齐全。3 论文编排格式3.1层次标题及编号3.1.1层次标题是对本段、本条主题内容的高度概括。各层次的标题应简短明确,同一级别层次标题的词组结构应尽可能相同,语气一致。3.1.2层次标题的分级编号,执行新闻出版行业标准CY/T 35-2001《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采用阿拉伯数字。3.1.3层次标题不宜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3.1.4层次标题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4级,即“1”“1.1”“1.1.1”“1.1.1.1”。3.1.5语段中出现多层次接排序号时,可依次用圆括号数码“1)”“⑴”“①”。3.2图的编排3.2.1图应具备自明性和可读性。3.2.2图应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依序编号。只有1幅图时标注“图1”。图应有图题,并置于序号之后。图序与图题之间应留1个汉字的空隙。图题连同图序置于图的下方。宜将图中的符号、标记、代码等以最简练的文字作为图注附于图下。3.2.3图序、图题、图例、图注及图形中出现的文字字号应小于正文字号。3.2.4图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应与正文中所写一致。中文期刊图题、图例及图内其他文字说明可以使用中文,也可以中英文对照。3.2.5 统计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图中出现的数值应标明量和单位,出现缩略语宜在图注中注明中文名称。3.2.6 照片图应具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人体照片只需显示必要部位,但应能辨识出是人体的哪一部分。面部或全身照片,若不需显示眼部和阴部,应加遮盖。使用特定染色方法的显微照片应标明染色方法。显微照片中使用的符号、箭头或字母应与背景有很好的对比度。涉及尺寸的照片应附有表示目的物大小的标尺。3.2.7 图宜紧置于首次引用该图的正文之后排印,也可集中排列于正文的适当位置。通栏图宜排在所在页的顶部或底部。需要印在插页上的插图,应在正文引用处标明图所在插页的页码,并在插页中图的上方标明文章的题名和所在页码。3.3表的编排3.3.1 表应具备自明性和可读性。表的内容不应与正文文字及插图内容重复。3.3.2 表应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依序编号。只有1个表时标注“表1”。表应有表题,并置于序号之后。表序与表题之间应留1个汉字的空隙。表题连同表序置于表的上方。3.3.3 表序、表题、表注及表中出现的文字字号小于正文字号。3.3.4 数据表采用国际通行的三线表格式,按统计学制表原则设计,力求结构简洁。表的编排一般是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读,数据依序竖读。3.3.5 表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应与正文中所写一致。3.3.6 表中各栏应标明标目词,参数栏的标目词一般为量或测试项目及其单位。表内参数同一指标保留的小数位数应相同。3.3.7 表中同一栏的数字应按位次上下对齐。统计表中应列出样本数。3.3.8 表中不设“备注”栏。宜将表中的符号、标记、代码以及需要说明的事项以最简练的文字作为表注附于表的下方。出现缩略语宜在表注中注明中文名称。3.4量和单位3.4.1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1993、GB 3101-1993及GB 3102-1993(所有部分)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三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出版)。3.4.2图表涉及量和单位时,单位符号均应使用国际通用符号。3.4.3引用古籍文献时,应按原文中的表述方式使用汉字单位。3.5数字用法3.5.1 选用阿拉伯数字在使用数字进行计量、编号的场合,为达到醒目、易于辨识的效果,应采用阿拉伯数字,已定型的含阿拉伯数字的词语应采用阿拉伯数字。3.5.2 阿拉伯数字的使用,多位数分节方式参照GB 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的规定执行。3.5.4数值的修约执行GB/T 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3.6 标点符号应根据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3.7 统计学符号3.7.1 统计学符号一律采用斜体。3.7.2 医学期刊常用的统计学符号:样本的中位数用大写M;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t检验统计值用英文小写t;方差分析用英文大写F;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自由度用希文小写ν;概率用英文大写P。4 文字和名词术语4.1 用字规范4.1.1 中医药期刊中均使用规范的简体字。严格执行《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以2013年6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4.2 中医药期刊名词术语使用原则4.2.1 医学名词术语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最新版《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外文新名词尚无统一译名时,可自译并在首次出现时用括号注出原文。4.2.2 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最新版《中医药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暂未公布者,可使用国家标准GB/T 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 1675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T 30232―2013《针灸学通用术语》、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英文翻译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暂未公布者可参考《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4.2.3 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药物名称一般不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4.3西医名词术语4.3.1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不宜使用临床口语简称,如“人工流产”不宜简称“人流”,“先天性心脏病”不宜简称“先心病”,“慢性肝炎”不宜简称“慢肝”。4.3.2已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不加注释直接使用,如DNA、RNA、HBsAg等。若为外文可于文中首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外文全称及其缩略语。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4.3.3 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译文,但人名后不加“氏”。4.4中医名词术语4.4.1 中医、西医共有,但有不同含义、容易混淆的医学名词,应分析其词义加以区别使用。4.4.2 中医学对症状的描述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4.4.3 凡文中出现古籍书名、篇名,应当写全名,一般不可写缩略名、简称或代称。4.4.4 文中出现的古代人名,一般应用“姓+名”的方式,也可用其表字或别号,圆括号内注明姓名。4.5中药名称及名词术语4.5.1 中药名称应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收载的品种可依次参照团体标准ZGZYXH/T 1-2015《中药学基本术语》、新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地方及少数民族药物可遵照其习称。4.5.2 中成药名称按国家药典委员会《中成药通用名称》为准,暂未公布者可依次使用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批准的中成药通用名、新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方剂学》。4.5.3 中药学名词术语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暂未公布者可依次使用团体标准ZGZYXH/T 1-2015《中药学基本术语》、新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4.6 其他名词术语4.6.1 中国地名以最新公布的行政区划名称为准,外国地名的译名以新华社公开使用的译名为准。文中出现的古代地名,应考证其具体位置,并在后面加圆括号标明,如长安(西安)、金陵(南京)、彭城(徐州)等。4.6.2 外国人名的译名以新华社公开使用的译名为准。5 辅助信息5.1 基金项目5.1.1 基金项目指论文产出的资助背景,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5.1.2 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论文应在文章首页地脚以“基金项目”字样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来源,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5.1.3 基金项目来源应与项目任务书一致,多项基金间应以分号“;”隔开。例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6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719A10)。同一基金连续资助而有2个编号时,编号之间用逗号“,”隔开,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69, 30273027)。5.1.4 基金资助项目的英文翻译以资助机构官方网站发布的名称为依据。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 医技无忧(yijiwuyou)微信公众号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办并出版的国家级医学期刊。期刊为旬刊,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36/R,国际刊号ISSN2095-6681。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和宗旨,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各级科研课题论文的投稿,尤其是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课题论文一经审查合格,即优先发表。同时欢迎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及临床报道等文稿。1 本刊栏目本刊常设栏目包括:综述、论著、临床交流、基础研究、临床护理等栏目。2 本刊对来稿的要求来稿要求内容新颖,论点明确,材料真实,文字通顺,文责一律自负。2.1 文题:文章的文题应力求简明、醒目,并充分反映文章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不用非公知公认缩略语、字符及代号等。2.2 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列在作者姓名下面。如多位作者之间用“,”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分开。文稿若有作者简介,其具体格式为【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或出生地、职称、学历(或学位)、研究方向】;通讯作者应注明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2.3 摘要:论著须附结构式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英文摘要应包括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每个字母均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及国名。中文摘要300字左右,英文摘要400个实词左右。2.4 关键词:文稿均应标注中英文关键词,每篇文稿可选3~5个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须对应,不得使用缩写词。2.5 中图分类号: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进行分类。每篇文稿一般只标志1个分类号,有多个主题的文稿可标志2或3个分类号;主分类号排在第1位,多个分类号之间以分号隔开。2.6 文献标志码: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稿应标志一个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有5种,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讯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志码。2.7 基金项目: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稿应以基金项目作为标志,注明基金项目名称、编号,放在篇首页左下脚作者单位之前。基金项目名称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若属多项基金资助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2.8 论文中有统计表和插图者,应先见文字后见图和表。文章中图、表务求少而精,且需要有图序、图题、表序、表题,不能用“附表”表示。能用文字表述的尽量不用图、表,文字、表、图三者表述切忌重复。2.9 参考文献:按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的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角标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末。3 其他注意事项①本刊可对来稿进行文字修改、删减,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②为了确保来稿具有科学的严肃性,维护本刊的声誉和读者的利益,来稿切勿一稿两投或内容不变稍改文题、内文而分投。一旦发现一稿多投,将立即退稿。③本刊会对稿件在初审和刊前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对论文复制率超过25%(包括过度引用、抄袭、自引已发表的论文或学位论文)的稿件坚决予以退稿。④来稿决定刊用后,未经本刊允许,不再授权他人以任何形式汇编、转载、出版本文的任何部分。⑤向本刊投稿均视为接受本刊稿约约定。来源:无忧文秘新学术 微信公众号无忧文秘新学术更多价值资讯请来,无忧文秘新学术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Am J Chinese Med, ISSN(print):0192-415X; ISSN(online):1793-6853)由Frederick F. Kao于1979年创刊于新加坡,是由Word Scientific Publishing出版的一本研究东西方比较医学的国际性杂志。基本信息1.收录情况: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Biological Abatracts|Biosis Previews|CC|Clinical Medicine|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2.范畴:中西医结合与补充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3. Open Access(OA):否,35美元/页4.出版周期:双月刊5.分区:JCR:Q1中科院分区:大类学科:医学3区小类学科:全科医学与补充医学2区医学:内科3区涉及领域1. 土著医学技术、治疗程序、药用植物和传统医学理论和概念的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2.;医学实践和卫生保健的多学科研究,特别是从历史、文化、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角度;3.所有文化中药物比较研究的国际政策影响,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卫生、保健技术和概念的可负担性和可转让性等问题;4. 翻译古代学术著作或现代民族医学出版物。注:不支持任何利用濒危物种或以不适当或不道德的方式使用动物进行实验的研究形式。该杂志将只考虑那些遵循《世界卫生组织赫尔辛基宣言》和《1970年麻省总医院人体研究指导原则和程序》中提出的准则的论文作为出版物。发表形式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考虑出版广泛的学术贡献,包括original scientific research papers, review articles, editorial comments, social policy statements, brief news items, bibliographies, research guides, letters to the editors, book reviews, and selected reprints。影响因子自2010年至2018年间,该杂志的影响因子由1.383升至3.51,基本处于稳步上升中,非自引IF也处于稳步上升中(0.995-2.599)。SCI期刊影响因子查询/中文核心期刊查询系统_唯问生物Justscience 年刊文章量和审稿信息该杂志年刊文章量相对来说比较少,2010年至2018年基本维持在96篇,仅在2014年升至98篇。小编推测投稿命中率不会高,但非官方数据显示录用比例为62.5%,平均审稿周期为6个月(非官方数据)。2018年刊文数据显示62.5%(60/96)的文章来自于中国学者;2019年已录用文章数为60,其中42篇来自于中国学者(70%),由此看来,想在2019年后半年在该杂志发表文章的老师们请三思!本次SCI期刊介绍就到这里了,记得关注我们,精彩不断!
2014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中华医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4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6项,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1项,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2项,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2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1项,共计20项成果。其中,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与的研究有以下3项:在这3项成果中,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林娜,就参与了其中的2项。而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林娜团队却被曝2014年发表的2篇文章均有问题,涉嫌图片重复及一图多用。而这2篇文章发表的刊物,是我国本土的2本SCI期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和 中医杂志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lisabeth M Bik 评论称,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Effect of Ermiao Recipe (二妙方) with medicinal guide Angelicae Pubescentis Radix on promoting the homing of bone marrow stem cells to treat cartilage damage in osteoarthritis rats) 存在以下问题:1.图4和图6分别有重复,详见下图。2.图4与同时期(2014年)他们在中医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Effect of Ermiao Fang with Xixin (Herba Asari Mandshurici) on bone marrow stem cell directional homing to a focal zone in an osteoarthritis rat model) 的图4互相重复。3.另外,2篇文章的图7也有一部分相互重叠。此外,Hoya Camphorifolia 又指出这2篇文章的图2、图4、图5和图6也很相似,详见下图:中国中西医杂志上的图2A:中医杂志上的图2:对比可以看出,这2篇文章的图2互相重复,一图多用。中医杂志上的图2B,图4F,图5(C2 and H2) 和 图6:总的来说,这2篇文章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结果是相同的,而且是同一个团队同一时期发表在不同的期刊上,真的非常厉害哟~时刻关注问题论文!为中国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添一份力!
日前,第一临床医学院郭凯波博士、孙磊涛博士、袁莉博士后等,通讯作者为阮善明副主任中医师,四人均为浙江省沈敏鹤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成员,在《柳叶刀-肿瘤》(The Lancet Oncology)发表评论文章,围绕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死亡率与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相关性展开讨论。《The Lancet Oncology》于2000年创刊,属月刊,在最新发布的2020年度肿瘤领域SCI期刊影响因子排行榜中,其排名第3,影响因子达33.752。作为临床肿瘤学的权威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主要发表临床肿瘤学领域的原创性研究、综述、评论以及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及发现等。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基于对癌症患者中COVID-19死亡率的关注,郭博士等人通过文献分析法对最新文章进行了研究。通过对205例癌症兼COVID-19患者的剖析探索,郭博士等人认为现有证据可能无法强有力地证明患有癌症兼COVID-19的患者的病死率远高于具有普通COVID-19的患者,并指出应谨慎考虑对癌症兼COVID-19的患者进行化学疗法。此外,基于数据分析,郭博士等人还提出了若干崭新的研究方向,为相关研究人员开拓了思路。郭凯波,我院2019级中医内科学博士,导师:沈敏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本科就读于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七年制),硕士阶段转为3年规培研究生,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完成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本科阶段曾获李大鹏奖学金,多次获得一等奖学金;研究生阶段2017年获国家奖学金,2018年获“上海市研究生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曾主持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1项,院校级课题多项。目前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7篇,获国家专利1项,为《Medical Science Monitor》杂志审稿人。阮善明,中共党员,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博士,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浙江省高等学校“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浙江省医坛新秀等,一直从事恶性肿瘤防治及名中医的经验传承研究,2018年公派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医院集团(Imperial College Healthcare NHS Trust)访问学习,为省级名中医(沈敏鹤)工作室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吴良村)传承工作室秘书。他主持国家级课题、省部级等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 27篇,参编教材论著4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2项、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在读9名。他兼任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世中联科技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浙江省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分会委员、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省抗癌协会中医肿瘤专委会常务委员、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等。来源: 浙江中医药大学 求本远志 杏林壹家人 责编:颜溧 审核:金聪伟 终审:陈翔
热烈欢迎肛肠病专家金黑鹰教授加盟我院近日,肛肠病专家金黑鹰教授加盟我院的欢迎仪式在南京丁义山肛肠专科医院会议室隆重召开。德驭医疗管理集团吕和东总裁、范颂杰副总裁、蔡华勤副总裁莅临现场,医院全体院领导班子、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会议。11月27日下午,金黑鹰教授见面会在医院一楼大厅隆重召开,医院全体员工出席了本次会议。在会上,丁义山院长向大家详细介绍了金黑鹰教授的个人履历、医疗擅长以及学科成就,并呼吁广大年轻人要吃苦耐劳、以院为家、勤于学习。金黑鹰教授师从国家级名中医、丁氏痔科第八代传人丁泽民、国家级名中医李伯年,专业从事肛肠学病的诊疗及学科的发展。金黑鹰教授个人简介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获外科学博士学位、2006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后出站。目前任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肛肠科主任、曾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腹膜后肿瘤中心副主任、肛肠外科学科带头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国肛肠医疗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肛肠病学学科带头人、南京市普通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学术带头人。曾先后赴德国红十字医院、美国Cleveland Clinic Florida,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英国圣马克医院访问学习。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腹膜后及盆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学会肛肠分会炎症性肠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盆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分会常务理事。获2010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医学人才等荣誉称号,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江苏省医学拔尖人才、江苏省中医领军人才、南京市拔尖人才、南京市医学领军人才、南京市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第一层次)、南京中青年行业技术带头人等人才项目。获南京市“321人才项目”南京市创业领军人才项目资助。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市基金项目5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杂志24篇,主编专著6部、参编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担任《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专业特长: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如ISR手术、PARKS手术等,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已经完成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2000余例;早期结直肠肿瘤内镜手术和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已经完成结肠镜检查和治疗15000例,开展肠镜下EMR、ESD、球囊扩张、肠镜下支架手术;遗传性大肠癌遗传咨询和全结肠切除回肠储袋手术;肛门部复杂疑难疾病如高位肛瘘、骶前囊肿、高位直肠瘘、盆腔和骶前肿瘤手术治疗,复杂性肛瘘和脓肿全括约肌保留手术如LIFT等,首次提出肛瘘及其肛旁脓肿的“三间隙引流手术”;开展直肠阴道漏和直肠尿道瘘股薄肌移植手术;开展功能性便秘的规范化治疗,开展盆底功能重建、直肠前突修补、大肠切除回直吻合术治疗便秘;肛门失禁的外科治疗括约肌修补及其股薄肌肛门括约肌重建手术;开展溃疡性结肠炎及其克罗恩病的治疗,开展腹腔镜克罗恩病手术及其溃疡性结肠炎IPAA手术;骶尾部藏毛窦切除和皮瓣成形手术、肛门畸形及肛门缺损整形手术;开展腹膜后肿瘤如腹膜后脂肪肉瘤、神经纤维瘤切除及其盆腔肿瘤切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