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小学研学旅行该啥样?五无

中小学研学旅行该啥样?

安澜新闻背景教育部联合11部委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已有两年多,研学旅行犹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研学旅行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比如研学旅行市场行业门槛低且缺乏标准、一些研学旅行变成了集体旅游,等等。那么,中小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研学旅行呢?1旅行存在三大问题研学旅行的优势在于可以超越学校、课堂和教材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尽管各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课程如火如荼,但实际情况并未达到预想效果,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王晓燕认为,目前中小学的研学旅行存在三大问题。首先,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目标不明确。通过研学旅行究竟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品格和素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和理性的分析,许多研学活动没有明确的教育主题,没有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开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适切内容和目标,而是“脚踩西瓜皮,走到哪说到哪”,活动随意性很大,育人效果不理想。其次,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内容浅层化。一些研学活动内容简单,大多都是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浏览,简单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度体验,更没有在能力上让学生有提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体悟,教育质量不高。第三,研学旅行课程的组织形式单一。缺乏校内外课程的整体性设计和统筹协调,还没有打破学科界限,形成跨学科综合实践学习的组织育人体系,而且,也没有把学校知识学习与校外实践进行有效衔接、统筹考虑。2研学课程需要整体设计“要确保研学旅行高质量、健康可持续推进,课程开发是关键,必须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王晓燕认为,教育性原则是研学旅行的第一原则,此外,研学旅行还要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提高专业性、确保安全性。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是较早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学校把研学旅行设定为“人生远足实践课程”,由若干门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彼此联结、相互配合、深度呼应的连环式综合课程。“2018年暑假我们的‘穿越西域重走丝路’研学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序列’和‘学科关联’两个层面进行的。”北京市陈经纶中学高中校区校长牟成梅介绍。学校让师生在研学中走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经典线路,经过西安、张掖、嘉峪关、酒泉、敦煌、兰州,跨越陕西省和甘肃省,感受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这里面,学科关联内容丰富,比如: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七彩丹霞地质公园是特殊地质地貌,整合了地理、语文知识;秦始皇兵马俑,展现了秦朝皇陵的结构布局、军事规模、科技文化的成就,对应了历史、地理、语文学科。研学旅行的课程资源需要整合,既包括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也包括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跨界整合。近几年,北京市海淀区不少学校利用校园周边的文化、科技、自然资源等,以综合实践活动或学科实践活动的方式,创立了很多特色校本课程或学区课程。如清华附中的“走进圆明园”课程,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的“三山五园”课程,中关村中学的“寻找中关村”课程,理工附中的“校园周边古迹寻踪”课程等。当然,研学旅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还要靠教师。当前教师自身对研学旅行的课程研究、课程开发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建立健全研学教师培训制度非常必要,开展对研学旅行专兼职教师和相关人员的全员培训,在整个研学旅行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使教师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教师在研学旅行的路途中,能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并加以解决。3研学效果应有科学评价研学旅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一方面,使教育走出学校的围墙,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旅行变成课堂,社会成为教材,世界成为老师。随着国家研学旅行政策的推进,目前,我国很多省份都已经出台了研学旅行实施细则,但不可忽视的是,全方位统筹协调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从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到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整体设计、科学论证,这样才能使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有序有效开展。目前,北京市十一学校将研学旅行课程纳入学生的必选课程,构架起了覆盖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浙江、江苏、辽宁、河南、云南等省市的研学旅行课程网络,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其中,过程性评价内容占80分,主要关注学生的时间观念、纪律意识、自身形象等方面,由指导教师全面、具体负责考评;终结性评价内容占20分,重点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完成情况,评价项目包括成果原创性、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分享交流活动中的表现,如态度、见解等。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开展的“追寻红色足迹情系大别山区”的研学旅行课程,要对每名参与的学生进行考核,每个项目分A、B、C三个等级,考核人员由小组同学、住户农家和带队老师组成。研学活动结束两周后,学校还要进行交流、总结和分享,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专家观点研学不能“只旅不学”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罗洁认为,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应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这是一个变革学习方式的问题,要做到‘学’与‘旅’的深度融合。在研学旅行中,若过度地强调学,那么学生便会背着包袱去研学;如果只强调旅行、旅游,便会失去课程的本质意义。”罗洁表示。怎样才能做到学与旅的深度融合呢?罗洁建议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着手。学校应该认真修订研学旅行课程的整体规划,让全校教师都能理解研学旅行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同时,要明确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校本必修课,且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就是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学校教师需要逐步提高课程开发能力,以典型引路、团队协作的方式来推进这项工作。例如,让每个年级组研制、共享研学旅行的手册,每使用一次就修订一次,一次次的经验累积会不断提高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总之,在研学旅行中,学习是一种旅行,旅行也是一种学习,这种实践方式能让学生感到新奇美妙,进而引发探求兴趣,使学生产生出实践无限好、探索真奇妙的追求。这种方式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环翠区举行中小学综合实践研学旅行主题成果展评

为提高环翠区中小学综合实践学科的活动水平,推动研学旅行主题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近日,环翠区初中和小学综合实践研学旅行主题成果展评活动分别在威海七中和普陀路小学举行。各学校参展教师和分管研学旅行活动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参与此次活动。初中组共有13名教师代表学校交流展评,他们从学校整体研学旅行规划和具体课程开展情况进行了细致地介绍。交流过程中,各代表们将研学活动开展情况讲解具体,案例分析生动,成果突出展现,与会教师获益匪浅,掌声不断。如新苑中学,以“行华夏山河,悟七彩人生”也题进行了“寻根华夏”七彩体验式研学课程汇报,并以主题课程“华夏味道:五谷丰登话桑拿”中的“《玉米熟了》研学课程”为例,向大家展现了在研学中的研前三知、研中三探、研后三展的活动开展情况。在小学组展评活动中,24所小学分别通过视频、PPT结合解说等形式从研学目标、研学基地、研学内容、研前、研中、研后的具体实施、活动成果、活动评价等方面对主题成果进行详细介绍。随后,评委老师们根据各学校交流的主题,查看各学校的过程性资料及成果材料。本次成果展示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明确了环翠区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向,对推动研学旅行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原动力,为我区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和特色发展又增一抹亮色。(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陈乃彰 通讯员 陈晨晨)

一多

研学旅行是什么?孩子在研学中真的能学到东西么?看后获益匪浅!

伴随《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出台,许多中小学已经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实践和体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及“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经典论述,都强调了“知”与“行”的关系。研学旅行,顾名思义有“游”有“学”,通俗点说,研学旅行就是把课堂搬到校外,用亲身体验的方式代替传统的看书听讲,同样是以丰富知识为目的。但研学旅行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高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是:研学旅行到底是什么?孩子在研学中真的能学到东西么?可以说研学旅行提高了我们的“提出问题能力”、“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等,而这些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难得到培养。一,研学旅行给学生文化的熏陶研学旅行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日新月异的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感。我们选取和挖掘与历史传统文化相关资源,比如乘坐高铁,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学生普及当地民情文化,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进而拥有文化自信。可以将学生熟悉的学科知识渗透到研学旅行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实际获得感。每到一处,专家会为学生讲解、答疑,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精神。二,研学旅行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一个人能够有多大成就,不仅取决于拥有多少知识储备,还取决于自身具备怎样的精神品格和自主发展能力。学校将相关课程学习内容与研学旅行结合,以研学旅行作为落实课程目标的载体,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研学旅行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研学旅行中,会设计一些紧凑的活动,而且饮食起居、物品管理等事情都由学生自己面对和处理。没有了家长的庇佑,学生确实遇到许多问题,而且常常在遇到问题时产生负面情绪,但也正是通过解决问题,他们变得自信自爱、坚韧乐观,能够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备了抗挫折能力。学生在与在困难和同伴的碰撞中,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并开始学习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估自我。研学旅行是一种团队活动,学生代表个人更代表班级、学校的形象。在研学旅行中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公民社会责任的培养。通过行前培训、活动中体验等方式,学生不仅与同学、教师、家长能够很好地交流和相处,也能够自发地与导游、研学基地教师、交警、司机等各方面人士良好互动。此外,通过组长负责制、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反思过程中强化自主学习意识。不少学生在研学旅行结束后,投入到相关主题的深度学习之中。三,研学旅行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研学旅行中通过一些体验活动,比如到田地里亲身体验收割稻谷,学习红军自力更生纺纱线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技能,也端正了劳动态度,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体验课程对现在学生来讲并不熟悉,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遇到了各种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制订解决方案圆满解决了难题,增强了在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学生亲自体验生产劳动,更加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增强了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备了一定的工程思维。一次研学旅行下来,不仅仅是知识的丰富,更是社会经验的增加、视野的开阔,书本教育+生活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及身心健康。当然,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有序开展,离不开教育理念、教育人和教育资源的共同支持,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彻底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挖掘优质教育资源,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我相信,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勇于担当,努力获取社会各界通力支持,研学旅行一定能够让更多学生受益。家长们,您对研学旅行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孰嘘吸是

科普知识之旅、自由实践之旅……环翠区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为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促进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环翠区各中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科普知识之旅各中小学校多渠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更多常识性知识、冷门知识、历史知识。古寨小学、长征小学组织学生走进威海市科技馆、博物馆;翠竹小学走进威海职业学院研学非遗文化,了解剪纸、鲁绣、锡镶技艺、刻瓷、面塑等作品;长征小学学生走进司法局学习司法小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北竹岛小学师生走进中医院,感受传统中医魅力,了解中医药知识,体验生活之美。国防教育之旅古寨中学、普陀路小学组织师生走进威海人防科技馆,学习防空防灾知识,体验多项防灾模拟活动,增强国防观念和安全意识;新苑学校学生参观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定远舰景区,学习模型制作、海军结打法,了解甲午海战,强化军事防范意识。研学旅行让学生们感叹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提升了爱国情怀。科技创新之旅鲸园小学走进科技馆,通过互动、参与、演示等方式,使学生学习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河北小学师生来到威海职业学院体验3D打印综合实践教育课程;实验小学、塔山小学走进威海创客中心,学习创意编程、无人机等多样的创课课程,进一步拓展视野,培养科技触感。自由实践之旅各中小学校鼓励学生们利用假期开启自由研学实践之旅,“在行走的课堂”中思辩、提升。古寨中学“雕塑”爱好者,走进山东大学(威海)体验陶艺拉坯课程研学,学生近距离学习传统拉坯技艺,与大师近距离接触,在手把手教学中争当传统手工艺的继承者、实践者。

独木舟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4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1.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2.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的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每次外出考察,学校也会设计比较明确的考察主题,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围绕考察目的地设计相应的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的内容,不少学校还设计出学习任务单或研学旅行记录手册,从而确保研学旅行活动既有“行”又有“学”,并安全有序开展。3. 开发利用了社会资源4. 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学生走出学校,外出旅行,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开发利用社会资源。首先,学校要从旅行路线中筛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围绕相关的资源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其次,学生的外出旅行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机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与这些社会机构进行反复沟通和磨合,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和合作关系。例如,各地旅游景点需要提供适合学生的讲解和服务,旅行社要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设计安全性高、价格较低的出行方案等。(二)研学旅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安全问题带来诸多困扰研学旅行活动参与学生人数多,每次外出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压力很大,这也是很多学校校长和教师不愿意组织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学生集体外出,在校外活动多日,学生每日的饮食、住宿、交通以及各种参观考察活动,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而每次带队外出的教师人数有限,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就要面临来自家长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的多方压力和责难。很多家长尽管能够认同研学旅行的价值,但是对学生安全问题的担忧,使很多学校在能否让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这个问题上踌躇不定,犹豫不决。2.活动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近年来,组织研学旅行的学校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人数也有明显增加,但整体实施效果和水平参差不齐,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存在“只旅不学”的现象。有些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活动不够深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兴趣不高,走马观花,漫无目的,比较被动地走完行程,收获不大,活动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也存在“只学不旅”的现象。一些学校担心旅行过程中缺少教育意义,过分强调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外出。出发前,各科教师充分挖掘本次活动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在任务单中设计出内容繁多题目让学生填写,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使研学旅行变为学生忙于答题的过程,学生兴趣下降,影响活动效果。有些社会机构甚至打着研学旅行的旗号,组织学生到异地进行课业补习,这就更加偏离了研学旅行的目的和初衷。中小学有效实施研学旅行的策略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教育、文化、旅游、交通、安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做好课程资源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建立经费筹措机制,才能推动研学旅行工作积极健康发展。(一)精心做好课程设计《意见》中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做好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是提高研学旅行活动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多样化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根据旅行路线筛选出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是面向学生集体开展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研学旅行活动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也要尽量避免仅设计单一的目标和内容,而是应该广泛、深入地进行教育资源开发,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在一次旅行活动中设计多元化的目标和内容。2.活动方式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实践性是研学旅行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活动时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因此,学校在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时要更加关注活动的实践性,避免只让学生简单地参观和听讲解,而是应该设计更多实践性和体验性强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丰富感性认识,提升理性思考。此外,研学旅行还包括“研”,也就是学生要在旅行的过程中,针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一定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为学生留出开展个性化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引导学生在旅行过程中,多方面搜集与当地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开展调查、访问、考察、实验、设计、制作、探索、发现等方面的研究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结合起来,为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成长空间。3.活动过程的自主性研学旅行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需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在设计方案的阶段,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引导他们适度参与到方案设计当中,例如旅行路线中参观景点和学习内容的选择,出行方案的设计和交通工具的选择,以及当地特色食品的选择等,活动中各个程序都尽可能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教师只是从旁协助和支持。在出行过程中,学校一方面引导学生小组进行自我约束、管理和服务,减轻教师组织管理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安排学生事先查阅和准备与考察目的地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旅途中轮流担任讲解和导游,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活动结束后,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交流展示活动,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展示活动的收获,还可以主动搜集同学们的反馈意见,对下次出行提出合理建议等。(二)健全安全保障措施《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同时,不能因安全问题因噎废食,阻碍研学旅行工作的开展。”1.制定安全保障方案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要根据旅行路线制定详细的安全保障方案,从出行、食宿、活动等多方面确保学生安全,并做到各项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出行前,学校要投保师生意外险、校方责任险,与家长和委托的旅行社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同时,还要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备,接受审核。2.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前,学校应安排相关人员提前考察整个行程,针对旅游出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包括自然灾害、道路交通事故,以及其他各种可能对学生安全带来威胁的因素,制定出安全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有效采取措施。3.开展安全教育行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参与活动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很多学校在研学旅行任务单中都详细列举出各种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活动安全。尽管如此,出发前学校还是要开展切实有效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和教师安全防范意识,确保活动安全。(三)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研学旅行是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需要学校教师的广泛参与。尽管承担研学旅行的社会机构以及旅游景点可以安排讲解人员,但教师在研学旅行中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提高研学旅行的质量,学校要引导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到研学旅行活动的设计和指导过程中,从前期的考察和学习内容、任务单的开发设计,到出行中对学生随时的点拨引导和答疑解惑,以至回校后学生展示汇报的指导都离不开教师工作。因此,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各学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在研学旅行中不仅完成组织管理的工作,还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的功能,从而提升研学旅行的成效。(四)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意见》中要求:“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学校在做好活动设计实施的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评价和反馈的机制。先期试点的一些地区,例如合肥市,2013年就将研学旅行纳入高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并计入2至3学分,义务教育阶段则将其纳入到综合素质评价。重庆市也建立了研学旅行科学评价机制,重点开展学生研学评价和教师指导情况评价。学生评价分为收获体会、团队合作、行为习惯、调查访问、探究学习等五要素。教师评价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两方面。通过评价反思,促进研学旅行质量不断提高。(五)建立多方合作关系全面健康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仅靠教育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协作,需要社会机构参与,也需要民间助力、家长支持,形成政府机构之间、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机构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多方合作关系,全社会共同构建中小学研学旅行服务体系。目前,相关配套机制和体系还在不断形成建设当中,作为学校不能被动等待体系完善,而是要积极争取各方力量的支持与配合,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推进研学旅行课程的不断完善。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拓展官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皆有所明

市教育局等11部门就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布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和《山东省等12部门关于印发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基发〔2017〕2号)精神,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威海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在前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基础上,威海市教育局等11部门制定《威海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组织与管理”“规划与实施”“服务与保障”三大方面提出了部署和要求。研学旅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加强组织管理】成立市、区(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小组。市区两级分别成立由市、区(市)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文化和旅游、发改、公安、财政、交通、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市场监管、林业、团委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办公室分别设在市及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小组统筹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负责审查市、区(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规划方案以及承办方、供应方的相关情况,定期检查、督导、考核研学旅行工作的开展情况,并按照部门职责和分工,保障研学旅行工作顺利开展。各中小学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中层干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研学旅行实施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学校研学旅行工作计划、课程安排、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严密组织实施。规范委托开展行为。学校组织研学旅行以自行组织为主,也可采取委托开展的形式。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要严格按照《威海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承办机构评定与服务规范(试行)》,遴选适合本学校研学旅行的承办服务机构(承办方负责采购供应方),遴选过程要公正公开,严禁暗箱操作和商业利益输送。学校严禁借研学旅行名义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创收,或变相组织教师借机旅游。承办机构要坚持公益性原则,严禁过度逐利,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在开展研学旅行工作时,学校须对照《威海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承办机构评定与服务规范(试行)》对承办方、供应方的服务进行监督,并及时向同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反映情况,确保承办方和供应方规范服务。对使用不符合规范承办方的学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纠正并根据违规情况严肃追责。”建立分级备案制度。要求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要实施总体规划和单次研学活动分级备案制度,未经过备案的一律不准组织实施。【做好规划实施】统筹规划部署。中小学校应坚持教育性、实践性、公益性、安全性原则,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与德育、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学校要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工作有计划、外出有方案、应急有预案、行前有备案、结束有总结。”树立课程体系意识。学校和承办方要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利用“行走齐鲁”研学旅行平台、威海市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基地和威海市青少年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资源,在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生态环保等多个方面进行统筹设计,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精心设计研学旅行主题和线路。学校要根据实际,对每次研学旅行活动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管理评价等进行整体设计。承办机构要根据学校需求,科学设计适合不同学段的区(市)内、市内、国内、国外多条研学旅行路线和研学内容。杜绝商业化、低层次的研学旅行,严禁将单纯的旅游活动、娱乐活动替代研学旅行,避免“只旅不研”“只旅不学”现象。做好研学前、研学中和研学后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在研学旅行课程中获得成长。合理安排研学旅行时间。研学旅行工作应以课内时间为主开展。各学校应当依据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实际和季节特点,原则上安排在每年3月初至11月底进行,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学校每学年安排集体研学旅行原则上不少于2次,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五年级、初中一到三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将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对学校综合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学校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逐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服务与保障机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开展研学旅行。中小学研学旅行通过公路、水路、铁路出行的,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学生票价优惠政策,严格实施减免场馆、景区、景点门票政策。建立安全出行保障机制。责任部门要各尽其责。教育、文化和旅游、交通、公安、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根据部门职责分工,参与制定《威海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承办机构评定与服务规范(试行)》,分别抓好学生安全教育、游览、住宿、交通、饮食、安全保障等工作。学校、承办方和供应方要明确三方安全责任。学校负责研学前师生和家长的安全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并将安全教育详细内容做成安全教育备案书,一式两份,一份由学校备案,一份交由承办机构保存并让其知晓;负责投保校方责任险,指导出行师生购买意外险;负责签订学校、家长、研学承办机构三方安全责任书。研学旅行承办方负责学生研学旅行整体过程中的交通、住宿、餐饮、医疗、活动等安全责任,要对研学旅行供应方和研学线路进行风险预测和评估,全面保障研学过程中交通、住宿、餐饮、导游讲解、医疗、救助等服务。研学旅行供应方负责所辖研学旅行活动场所的主要安全责任,其余安全责任由承办方、供应方按责任划分分别承担。(威海教育)

方寸间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早该管管了

中小学生研学热的背后,存在各种各样的乱象,最终不是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就是助长了教育领域的各种不正之风,损害了老师、学校的形象和声誉研学旅行日益成为中小学课外教学方式。近日,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发文,严禁借研学旅行名义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创收,或变相组织教师借机旅游的行为(6月4日《北京晚报》)。随着暑期的临近,很多国内旅行社、校外培训机构又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他们不仅仅是利用暑假组织家长和孩子外出旅游观光,而且积极推动与学校的合作,由学校出面组织各种各样的研学活动,近则到国内一些城市的文化、教育机构,比如著名的高校,或者是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等,远则到了日本、韩国乃至欧美国家。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研学旅行对于中小学生确实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除了可以在研学旅行过程中锻炼他们独立自主、生活自理能力之外,还可以通过这样的研学旅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所以,对于这样的研学活动,不但政府和教育部门鼓励和支持,只要具备条件,家长往往也会无条件地予以配合。但是另一方面,中小学生研学热的背后,也有各种各样的乱象,最终不是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就是助长了教育领域的各种不正之风,损害了老师、学校的形象和声誉。比如一些旅行社与学校合作推出的研学活动,价格远远高于正常的市场价格,所得利润由旅行社和学校分成;还有些学校,通过组织研学活动,以学生交钱,老师免费陪同的方式,成了部分教师的一种变相福利。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学校在组织研学活动中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不考虑班级内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承受能力,“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孩子报名,或者是以组织研学旅行作文竞赛、评选等方式,变相强制学生报名参加。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严重背离了研学旅行活动的宗旨,沦为了旅行社、校园培训机构和学校合谋赚取孩子父母钱财的手段。正是为了遏制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规范中小学研学旅行,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通知》,对当地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细节提出要求。按照通知的要求,研学旅行时间小学不超过3天,中学不超过5天;一般小学安排在四到六年级,中学一到二年级。此外,严禁借研学旅行名义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创收,或变相组织教师借机旅游的行为,要积极协调研学机构对贫困家庭学生研学费用适当减免。如果出现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参加研学活动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的,停止该次研学活动,并将与学校教育教学绩效考核和领导班子考核相挂钩。有了这样的规定,对于遏制变味变质的研学旅行,保障学生和家长的合法利益不受到侵害,以及规范研学旅行市场,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肯定,也值得全国其他地方的教育部门借鉴学习。(苑广阔)来源:检察日报

身常无殃

「研学复盘」如何系统构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内容

研学直播复盘2020年4月9日,研学旅行交流中心第26期线上研学旅行公益培训宣讲如期开播,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柳林老师分享了“如何系统构建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话题。研学旅行是以公益性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衔接,属于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各学科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研学旅行活动的基础,研学旅行活动也是对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成效的实践检验。2016年底,教育部会同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上升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并将研学旅行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柳林老师指出:研学旅行作为一门新型课程,不同于以往的分科实践教学,其学科综合的范畴非常宽广,其课程标准的研制与活动教学的实施应以地理、历史、思想政治、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艺术等学科为主,整合各相关学科的教学和教研力量,突破学校课堂教学及分科教学的局限,探索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型校外活动课程模式。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性质: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第一,计划性。研学旅行是纳入教育部门和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教育教学活动,是参与学生一个也不能少的集体教育活动。第二,实践性。研学旅行是学校理论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体验和感受真实生活。第三,整合性。研学旅行是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教学课程,尤其是以跨自然与社会学科两大学科领域的地理学科为纽带,整合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思考、认知、解决综合性问题。第四,开放性。研学的情境是开放的,现实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有利于发散思维。第五,趣味性。研学旅行离开学生常住地,旅行经历、异地景观和研学实践容易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课程定位: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各个学段课程方案中的必修课程。研学旅行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内容的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既是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应用,也是对学生各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实践检验、各学科领域学习成果的拓展和加深。研学旅行开展异地研学,拓展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视野,提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品位和实效。研学旅行对于全面培育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学生培育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二、课程基本理念研学旅行课程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帮助中小学生了解乡情、市情、省情、国情,使中小学生开阔眼界、提升家国情怀;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中小学生对党、对国家、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全面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学旅行在课程建设、基地规划、线路选择、课程实施、教学设计、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以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线,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促进课堂学习与旅行探究深度融合,获得对自然、社会的真实体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依靠集体合作,解决现实问题。以引导探究和合作学习为课程教学方式:研学旅行从教育均衡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发,强调集体旅宿、集体研学,在改变学生个人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独立探究和个性发展。倡导研学课程资源共享、研学创意和成果分享,发展团队合作精神,培育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研学旅行课程具有开放性,要求研学活动过程中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结合,将辩证思维培养作为重要的研学目标,不追求任务结果和呈现方式的一致,而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思考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路径和表现方法。研学旅行的学业评价必须兼顾研究的深度和操作的合理化程度。三、课程目标总目标:研学旅行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亲近和探究自然,接触和融入社会,关注和反省自我,体验和感受集体生活,使中小学生养成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等意识和能力。学段目标:研学旅行课程针对基础教育三个学段,主要覆盖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共七个年级。研学旅行课程各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有很大不同,学生通过研学旅行课程培养的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因年龄而导致的程度差别。四、课程内容依据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划分为地理类、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六个方面;各学段开展研学旅行时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进行。五、课程评价评价原则:全面性原则,要从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合作探究和交流,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创新意识和能力,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全面进行评价。开放性原则,依据研学内容的广泛性和现实问题情景的开放性,不能设置唯一正确的答案,要兼顾学生达成研学目标的一般情况和在某一方面的特别表现,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评价,注重对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评价。激励性原则,除了甄别功能外,要让学生通过评价认知自己的强项和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促进学生反思和持续发展。成果展示形式: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提供研学成果。成果表达形式:图画、照片、模型、实物、录音、录像、光盘、网页、诗歌、节目、口头报告、书面报告和论文等。成果交流方式:班报、刊物、展览会、演讲会、答辩会、研讨会、节目表演、展板、墙报等。研学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高中阶段实行学分管理,评价标准按学分制定。其它学段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制定评价标准。研学过程各个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定过程性评价标准。研学旅行整体评价的构成比例可参照:目标检测40%、过程管理30%、成果评价20%、社会评估10%。研学评语编写:评语反映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客观、真实的表现;同时为学生建立研学记录袋,研学记录袋记载学生研学过程、学习成就、持续进步等全部表现,包括活动记录、研学成果、评价结果和其它相关资料。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柳林老师最后指出: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研学产品大都没有规范化,系统化、课程化。作为学校或者教育机构主体,更应该将研学旅行系统化、规范化,将它作为一项课题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师心

同学们,出发咯!富阳区中小学生“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发布

05:06说起“新劳动教育”,不少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杭州市富阳区富春七小。他们通过开心农场、生活整理等多样化的学校劳动教育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今天(4月13日),富阳区中小学生“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发布,未来将培育1000个“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示范农户。在富阳洞桥镇的馒头传习社,来自富春七小五六班的徐浩康同学正做着馒头,揉面、发酵、上蒸笼……在老师的讲解下,徐同学人生中第一个亲手制作的馒头已经完成,他说这是自己从未有过的生活体验。“我觉得很有意义,中午我们要自己烧饭,去老人家给他们帮忙干活或者做表演,很开心,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记者从现场了解到,中小学生“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是劳动实践、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学生们该如何参与呢?中小学“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一般安排在3-8年级。学校每学年有组织安排1-2次研学旅行活动,一般每次1-2天。 同时,也鼓励学校集体组织模式和家庭亲子组织模式。“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结合乡镇资源,主要以两种模式开展:(1)“农户+”模式组织全区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到农户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利用1-2天的时间,吃做农家菜、感受农家风味、体验农事活动,在各种具体活动中,增强劳动实践体验,培养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2)“村镇+”模式围绕“劳动之旅”主题,整合村镇劳动教育资源,积极推动跨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村镇基地网。利用乡镇、农村丰富和独特的劳动教育资源,通过各类活动,参与劳动实践,体验民俗民风,品味山乡味道。“我们预计用2-3年左右时间,在全区24个乡镇(街道)打造100个“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精品村,培育1000个“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示范农户”富阳区教育局副局长郦建告诉记者。此外,还将制定“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精品村建设标准和农户“新劳动教育”研学旅行操作手册;探索形成农村、农户星级评价机制,严格规范考核办法。近年来,富阳区教育局始终把中小学生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对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强化价值引领、文化引领和实践引领,探索富阳特色的中小学德育模式,全力助推富阳区“劳动教育”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和实施,促进了富阳区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杭州之声记者 朱乐艳 通讯员 宗晓青 李潇鹏

樱铃

科普知识之旅、自由实践之旅……环翠区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为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促进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环翠区各中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科普知识之旅各中小学校多渠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更多常识性知识、冷门知识、历史知识。古寨小学、长征小学组织学生走进威海市科技馆、博物馆;翠竹小学走进威海职业学院研学非遗文化,了解剪纸、鲁绣、锡镶技艺、刻瓷、面塑等作品;长征小学学生走进司法局学习司法小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北竹岛小学师生走进中医院,感受传统中医魅力,了解中医药知识,体验生活之美。国防教育之旅古寨中学、普陀路小学组织师生走进威海人防科技馆,学习防空防灾知识,体验多项防灾模拟活动,增强国防观念和安全意识;新苑学校学生参观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定远舰景区,学习模型制作、海军结打法,了解甲午海战,强化军事防范意识。研学旅行让学生们感叹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提升了爱国情怀。科技创新之旅鲸园小学走进科技馆,通过互动、参与、演示等方式,使学生学习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河北小学师生来到威海职业学院体验3D打印综合实践教育课程;实验小学、塔山小学走进威海创客中心,学习创意编程、无人机等多样的创课课程,进一步拓展视野,培养科技触感。自由实践之旅各中小学校鼓励学生们利用假期开启自由研学实践之旅,“在行走的课堂”中思辩、提升。古寨中学“雕塑”爱好者,走进山东大学(威海)体验陶艺拉坯课程研学,学生近距离学习传统拉坯技艺,与大师近距离接触,在手把手教学中争当传统手工艺的继承者、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