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小学课题研究有多少实际意义?猛犸象

中小学课题研究有多少实际意义?

有老师问: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课题研究,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有多少实际意义?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不知道谁把高校的课题研究移植到了中小学。前些年评职称要论文,老师们就千方百计买论文,自掏版面费发表。论文被吐槽得久了,不再唯论文了,好么,换成了课题研究。中小学教育,都是一些非常基础的规律性的知识,大多一线教师,被教育教学和各种繁杂的事务包围,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下班回家还有家务孩子老人一堆的事儿,连读书的时间都难得能挤出来,还有精力去搞课题研究?反正据我观察到的,所谓的课题研究,都是凭空想象一些理念,在网上搜索、复制、剪切、粘贴,拼拼凑凑,改头换面,上报课题时再去教育局找个熟人说说情,有时再花点钱送个礼啥的,也就差不多能立项了;中间的一年搜集点图片文字材料,最后一年再搞点结题材料,上交一大摞打印的材料,就等着拿证书吧。如果这就叫研究,真让人觉得好笑;科研能儿戏到这样的程度,也真叫人绝望。那么,是不是搞成了课题研究的教师就一定比没有课题的教师水平高读书多有思想会教书呢?还真不一定。拿到不同级别的课题证书,对应着能在职称评定中加多少分,只要晋升了职称,谁还会说课题这回事?早扔到一边儿了。要是问老师课题的一些专业问题,他还不一定能说清楚。可以说,现在的课题研究,就相当于当年的论文,把老师折腾得不轻。很多老师感叹:真难呀!好不容易盼走了论文,可是又发明了个课题研究,比论文的难度更大!一些所谓的课题研究培训,更是挤占了老师的时间,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养活了一批贩卖套路的人。学生呢?成为老师表演、捞取利益的材料!真是的,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真是有的,尤其是折腾的智慧。职称制度把很多任何事都异化了,原本初衷很好的,一沾上职称,就会很快变了味儿,然后,就会看到很多人都在这其中被扭曲了。教师渐渐变成了全围着职称转,对职称有利的事就去争去抢,没有直接利益的事情不愿去做,能静下心来读书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少了,有思想有文化底蕴的教师越来越少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不愿再呆在这个染缸里,纷纷选择出逃,因为这样不科学的事情时时会折磨着一个清醒的人的神经,你如果想要好好地生存下去,除非把自己和他们变得一样!

礼者

中小学课题研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对中小学而言,所谓课题研究,是指学校或教师以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为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效益的一种研究活动。由此不难看出,课题研究的问题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课题研究者当然应是学校教师,课题研究地点当然也应该在学校。课题“外包”显然违背了课题研究的宗旨,当然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了价值。课题“外包”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师对课题研究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功利思想在作怪:学校只是把课题成果作为提升学校知名度的一种招牌;教师只是把课题成果作为评优树先、职称晋级的一种筹码。另一方面,更暴露出我们的课题管理出现了漏洞。一般的课题研究,从立项到结题,少则三年,多则五年或更长。在这期间,课题管理部门,基本上是“只审两头不管中间”: 一个课题立了项,研究就成了课题组自己的事。研究中间,教科研部门很少或者说根本就不再对课题研究进行过程性指导、调研和督察。只要研究“够了时间”,研究者就可提出鉴定申请。当下的课题结题有两种,一种是会议鉴定,一种是通讯鉴定。无论哪种鉴定方式,都是课题组提交材料,由专家组对着材料进行评议。即便是会议鉴定中偶有答辩环节,也是就材料中的问题进行答辩。这当然就使得对课题的鉴定变成了对材料的审核。一个课题能不能结题,不是察课题是否进行了扎扎实实的研究,到现场看是否达到了预期成效,只要“纸上”谈得头头是道,逻辑严密,成果丰硕,就可结题。此种情况下,就给某些头脑灵活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就可以花钱将课题”外包”,不费自己一丝力气,就可坐享科研成果。因此,要杜绝课题“外包”之类的教育科学研究造假,一方面是要进一步提高干部教师对课题研究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另一方面,更要建立完善的课题管理机制,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要建立起一支由基层教科研骨干教师、教科研专家、各级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组成的思想、业务双过硬的教科研管理团队,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指导、督察。实行课题包保制,将立项课题分工到人,明确责任,从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到课题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细节,再到对结题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纳,直至结题报告的撰写、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等等,整个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都置于课题管理部门的视控之下,确保每一个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和实效性。课题管理负责人,对于所承包的课题研究的真实性负直接责任,对研究过程不实或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当然,对于课题包保管理负责人,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此外,课题鉴定时,要采取现场实地查验、材料审核、质疑答辩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对中小学而言,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教育教学中问题的过程,改进的过程,创新的过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就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教育教学的中问题、难题就是在研究中得到解决。一个课题研究即便结不了题,但只要研究过程扎实,教师专业水平就会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会有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小学的课题研究,过程比成果更重要,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比课题结题鉴定更重要。

锯成

中小学要不要搞课题研究?几乎老师都在搞课题研究,评职称要用

中小学要不要搞课题研究?现在,几乎每个中小学老师都在忙着搞课题研究,因为评职称要用。不过作为老师,我一直很奇怪,这个课题作用究竟有多大?1、几乎没有教师认真搞过,过程好多都是在造假。2、课题成果对教育教学几乎没有任何作用,也不会有人用在自己的教学上。3、再努力工作都不如有一个课题,没课题教学业绩再好也不能评职称。可见,大家搞课题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而是为了评职称。设置课题的目的实际就是为了设置一个职称门槛,有的可以评,没有的反正不能评。全国这么多老师做课题,成果在哪?运用了多少?有人关心吗?真的没有。

芙蓉镇

让中小学教育科研归于本真

专门从事过20余年的教育科研工作,自以为对教育科研还不是那么陌生。然而,近来网上读到几份教育科研课题立项和获奖名单,看了几篇所谓的研究方案或者研究报告,让我有一种跟不上趟的感觉。名单中那些课题名称之“潮”,以及研究内容之繁复,足以让我这样的“过来人”彻底傻眼——课题名称十有八九以“XXXX:XXXXXX式研究”或“基于XXXX的XXXX新样态(新范式)研究”之类为格式,其中还非要有些“x维y环”之类的数量表示。课题文本则多少要呈现几张错综复杂的内容结构框架图,以显示其研究体系的博大、清晰和精妙,(其实读来是一头雾水)。如此玩空洞概念,玩文字游戏的研究大有方兴未艾之趋势,让人心生疑虑。细究起来,出现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研究脱离实际需要,为研究而研究的形式主义;二是研究者为自身各类晋升需要而迎合流行时尚的功利主义。与专门教育理论工作者更擅长于教育理论的思辨和概念的演绎不一样,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更看重其研究是否有实际教育改善改进的需要。这应该是其从事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就一线中小学教师的角色而言,那种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亟待弄清楚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就成了教师最感兴趣、最有研究内驱力的选题。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那些来自教师自己“行动”所生的“困难”,再由“困难”所激发起来的“试验”动机和试验行为都是直接作用于实践本身的,它所产生的研究逻辑应该是清晰而明了的,它最终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创新实践来解决现实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和疑难,而非捣鼓出几个读起来别别扭扭,实则一无用处的新名词、新概念。诚如是,广大中小学校的课堂就可能成为教师探究教育新理,与时俱进地改革教学的“实验室”。教师对教育创新的期盼感会强烈许多,其自身职业的“获得感”也自然会增添许多——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科研能让教师走上职业“幸福之路”的真谛所在!曾经看到嘉兴市南湖区编的《根植教育实践的多样化研究》一书中非“立项”的教师自主研究优秀课题成果,其研究方式包含了调查、个案、叙事、课例、实验等,其内容大多是教师在实践中生成的。正是这样的研究,让众多参与其中的老师厘清了教育教学中“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许多问题。譬如,其中一篇《城镇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学前识字情况调查研究》就明晰地摸清了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时的识字状况,从而对所谓“零起点教学”提出了有理有据的客观分析和改进意见。应该承认,这种教师自主自发的研究,恰恰是最为去功利的,他们无需为是否能“立项”而纠结,也无需为是否能够获奖而去刻意“包装”。这样的研究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需要和可能,不受其他任何条件的限制,不唯书,不唯上,随时随地地对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这才是教师贴近自己最真实的工作状态而去从事自己最愿意做的研究,这才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应然状态,这种状态的本质是让教育科研归于本源、归于本真!同时,这也应该是防止时下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功利虚空、跟风雷同现象的有效策略。中小学教育科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这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元问题”。教育研究应当是教育生活本身,它应该是内源的,不间断的,与教育生活同步进行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教育科研就是他每一天的教育生活。课题研究、教学反思或者其他,科研形式其实不拘一格。有质疑,有,有反思与探究,当一个教师具备了这样的素养,教学与生成才有可能具有思辨性。以我实践“生活作文”理念为经验,我觉得真正能给教师带来获得感的科研应该是这样的:带着先进理念进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补充进而生成属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生活的全程是行与思的融合,是行——知——行的推进。在这个前提下,梳理那些基于教学生活的思考,那些源于自己的创新实践,提炼观点,进行科研写作。从本质上讲,科研写作,也是生活作文,需“求诚”。

希崎

中小学老师开展课题研究太难?从这3个方面入手,课题研究更轻松

当下,中小学老师做课题成为一个热门行为。有的老师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的老师为了评职称、应对绩效考核,纷纷开展课题研究。中小学老师教学任务繁重,课题研究费时费力。针对这一热门行为,不少人提出质疑:中小学老师做课题有什么意义?是不是所有老师都适合开展课题研究?怎么做课题?本文将从中小学老师做课题的目的,哪些老师适合做课题,以及做课题的路径三个方面探讨中小学老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01中小学教师为什么做课题?从长远看,中小学教师做课题,能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对教育、教学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由于管理不当,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在功利性目的的导向下,中小学老师开展课题研究出现了种种乱象:乱象1:做课题为了职称和绩效,背离探究问题的初衷引导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可是,不少学校把课题研究作为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的重要砝码。有的学校甚至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有的学校则是硬性规定老师必须完成的科研任务。这就使得课题研究背离探究问题的初衷,成了考核的标尺。乱象2:10年毕业班教学工作,不如课题1个课题研究费时费力,并非所有的老师都适合搞科研,都会写论文。结果是在各类评比中好好教学的老师反而比不上会写论文的老师。难道这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忙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做课题的老师就不优秀吗?乱象3:科研能力低、功利性太强,做课题沦为形式有的老师科研能力不足,被赶鸭子上架,只能东拼西凑,实在不行就出钱买。有的老师沽名钓誉,课题立项后只想拿到最后的结题证书。以至于他们轻视过程,重视结果,甚至是眼里只剩下做课题,学生的学习成长、教学成绩什么的都无所谓了。上述种种乱象,与课题研究的目的背道而驰。老师很难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也不能取得有效的研成果,反而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校园里需要的是安静的书桌,而不是各种考核、指标、沽名钓誉带来的浮躁之风。所以,开始做课题之前,老师们不妨问问自己的“初心”:我对课题研究是否真的有兴趣?我为什么做课题?是为了职称评审?还是为了争取更多的荣誉?是为了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还是为了提升自我?其实,课题和职称评审挂钩也是以激励机制促使教师们不断提升教学素养。我并不反对把课题列为职称评审的指标之一,恰恰相反,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我自己为例,2015年我申报市级课题,就是因为当时我的教龄达到职称晋级的条件,心想有课题可以在职称评审中获得加分。然而,并没有。学校还参考教学成绩、工作成效等各项指标,我的职称申报失败了。不过,在申报课题的过程中,我却收获了很多:选题的过程找到了教学研究的兴趣点;不断修改申请书,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文献,积累不少知识。最终,申请的市级课题获准立项。在后续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搜集案例而更加专注于教学,为了促进课题研究顺利完成,自己也在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高教学、科研、写作、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说,做课题是除了讲授公开课之外,促进自己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方式。我做课题的初衷的确是为了评职称,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因为抱着那么一点让自己学习进步的初心。所以,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达到了成长进步的目标。可见,课题研究抱着一点功利性的目的无伤大雅。老师们如果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把促进自己发展作为后盾,体会课题研究的乐趣,怀抱这样的目的来做课题,那么,课题研究的艰辛也会变得别有滋味。02哪些老师适合做课题?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适合做课题呢?并非如此。中小学老师是否具备做课题的条件,主要参考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指标。从这三个指标来分析,大致可以分成三类老师:第一类: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这类老师至少工作10年以上,教学经验丰富,成绩优秀,教学能力很强,教学工作游刃有余。家中子女长大成人,无需花费太多时间照顾家庭,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之外开展课题研究。这类老教师建议做课题。中小学老师做课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另一种是,把自己几十年探索的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让更多的老师学习和借鉴。第二种课题研究特别适合老教师,做课题的过程就是提炼、升华已有教学经验的过程,是对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系统化的过程。我们学校有一个老教师,做事雷厉风行,讲课独具风格,深受学生喜欢。她主持编写的教辅书摞起来比自己还高,带出来的年轻教师个个青出于蓝,教学成绩突出,频频斩获课赛一、二等奖。不少老师很喜欢她的教学方法,劝她:申请名师工作室,多带几个徒弟,传授教学经验。或者,写论文、做课题,把自己的经验方法介绍给更多的老师。但是被她以工作太忙拒绝了。结果,去年的副高职称评审,学校把名额给了另一个教学成绩没那么突出却完成8个课题的老师。这位老师才猛然惊醒:自己可以早一点做课题把多年的教学成果系统化,于己、于人都有益。事实上,许多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就是通过做课题把教学经验理论化,并不断推广,成为名师的。他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身教学素养,推广独具风格的教学方法,成为远近闻名的教师。第二类: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这类教师工作5、6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中青年教师正处于职业的上升期,想要提高教学能力的愿望强烈,加上职称晋级的压力,他们特别的上进好学,主动性很强。而且,因为年轻,他们有着充足的精力和较多的时间开展课题研究。当然,另一类中青年教师因为经验的积累足以应付教学、考试等日常工作,但缺乏目标,他们往往容易陷入职业倦怠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多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所以,中青年教师不管是出于积极进取的阶段,还是职业倦怠期,都建议他们做课题。近几年,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也趋向年轻化,以青海西宁为例,课题研究主持人平均年龄在不断减小,青年教师比重在增加。如下表:西宁地区2015年——2017年市级教科研课题主持人年龄调查表中青年教师关注学科热点,注重学科关联和外延,教育视角和观点较为先进,为教育教学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他们的成长为教科研队伍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关键的问题时是,引导中青年年教师做课题,要给与其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避免他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走弯路。第三类: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这类老师工作时间低于5年,有的没有完整带过一届学生,教学能力和水平处于积累经验的阶段。同时,也几乎没有课题研究的经验。年轻教师一般不建议做课题。课题研究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年轻在教学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把本该用来提升教学能力的时间用以开展课题研究,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年轻教师如果对课题研究有兴趣,加入其他老师主持的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先跟着老教师学习,积累经验。当然,这里只是针对课题研究这一问题,把中小学老师做个粗略分类,并非严格的划分标准。老师们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开展课题研究,关键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否突出?课题研究的能力是否够格?时间和精力是否有充足?做好这三个方面的自我评估,再决定是否要申报课题。03给中小学老师做课题的三点建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造就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如可促使中小学老师顺利开展课题研究?从教育行政部门看,教科研机构要加强指导。有关部门构建合理的教科研体系,增加财政投入,组织有效的培训,完善课题评审和检查制度,加强对中小学老师做课题的指导。从学校看,要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一方面,不能仅以论文、课题数量来考核评价教师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喜欢搞科研、写论文的老师,要通过讲座、培训等加强引导,鼓励、引导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完成,老师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课题研究从教学实际出发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高校不同。高校课题研究注重理论创新,研究目的是形成学术成果,建立学术流派。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注重实践运用,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炼教学经验,使其理论化、系统化,并将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可见,老师们边教学,边学习,边思考,边研究,这是中小学老师做课题较好的方法。建议中小学老师从日常教学中选题,留心那些小而实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选取一个小切口,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专业书籍,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说的:“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比如,有的教师觉得自己批改作业效率低,于是申报课题研究如何高效批改学生作业;有的老师常年带毕业班,做课题探究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应用。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切口小、周期短、好操作、有实效”的课题进行研究,能有效促使老师们在各自领域取得总结性或开创新的成就,又能保证课题顺利完成,还能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2)提升科研能力老师们可以通过参加培训,阅读书籍、论文,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等方式,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规范,不断提升科学研究的能力。具体来说,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增强问题意识,提高选题的洞察力。学会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比如:从成功的经验中寻找生长点,从已有的教育理论中寻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支撑点,从棘手的问题中寻找突破点。然后,明确哪些问题值得研究,以此提高选题的洞察力。2.撰写申请书,提高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填写课题申请书的过程,就是理清研究思路的过程。填写申请书是为了让评审老师明白你做这个课题的价值,以及你准备怎么完成课题研究,预期成果是什么,以便评审老师决定是否通过立项申请。这就需要老师们对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达成目标的过程、方法有着清晰的思考和认识。同时,能够用学科语言准确地进行表述。写出一份好的课题申请书,老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此外,课题研究不是材料搜集整理,老师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要关注成果化的东西,比如结题报告、论文、获奖课例等。磨刀不误砍柴工,老师们了解课题研究的流程和规范,不断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做课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对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说,无法进行严格意义上的课题研究。因为中小学老师做课题难成立课题组,几乎没有研究经费的支持,甚至会因为教学工作的调整使得研究对象无法固定。大多数老师都是利用业余的时间,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完成课题研究。所以,老师们在做课题时,要处理好课题研究和正常教学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克服课题研究过程中带来的压力、焦虑等不良情绪。在不断提升对时间、精力、情绪等各方面管理能力的过程中,保障课题研究的完成。总之,建议中小学老师们抱着探究问题、提升自我的目的申报课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条件下,从教学实际出发,提高科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开展课题研究。参考文献:岑礼霞:《我省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存在问题与对策》娄小明:《中小学教育科研谨防九种错误的价值观》吴维煊:《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误区与对策》作者简介:我是青隅老师,省重点中学工作10年,6届毕业班教学。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主持市级、区级课题。如果你有关于中小学老师做课题的疑问,敬请关注并私信我。

捡到钱

适切的研究策略:中小学课题研究不再辛苦

有老师反映一线干部教师做课题很辛苦,每天忙不完的工作,还要做课题,真是难以应对。其实,有些课题做起来之所以辛苦,不是因为课题难做,而是没有找对课题研究的有效策略。策略不对路,课题研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下面,本人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课题研究策略的重要性。一、概念分解策略什么是核心概念分解策略?所谓核心概念分解策略,就是通过对核心概念的分解,找到课题研究的重点,进而推进课题研究的工作方式。有这样一个课题: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活动设计研究。课题组搞了一些亲子活动,但是拿来一看,很多活动在结题时用不上。为什么?因为课题组没有抓住这个课题的核心概念,这个课题表述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就是“和谐亲子关系”。我们应该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亲子关系可以称得上“和谐亲子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大概不难回答。比如相互平等的、尊重的、理解的、信任的、民主的、支持的亲子关系,就可以称得上和谐的亲子关系。那么,我们在设计亲子活动时,就需要紧紧针对以上主题进行设计。设计主题活动目标、搜集活动内容及素材、安排活动流程、设定活动评价,这么研究下去就对路了。如果这个课题研究能够呈现出若干个典型案例,结题时就不会犯难了。二、分类研究策略什么是分类研究策略?就是将研究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对所分类别逐一进行研究。有这样一个课题:家校沟通的实践研究。家校沟通是这个课题的核心内容,我们如何有效开展研究呢?课题组对家校沟通进行了分类处理,使课题研究变得轻松起来。他们是怎么分类的呢?课题组按沟通人数进行分类,分成两类:一是群体式沟通,二是个体式沟通。所谓群体式沟通即学校、年级、班级向广大家长进行沟通,又可以分成多种类型,如学校开放日沟通、家长会方式沟通、家校交流会式沟通。所谓个体式沟通即教师与家长一对一进行沟通,又可以分成多种类型,如互访式沟通、书面式沟通、电话式沟通。课题研究时,可以对每一种沟通的类型进行研究,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呈现,并且探索某一沟通方式针对什么问题、操作方式是怎样的,效果又是怎样的。有了一系列的案例,课题研究也会变得轻松了。三、经验总结策略什么是经验总结策略?就是对学校这方面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进行罗列、分析,遴选其中一些特别有效的做法、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重新编码和建构,进行再深化研究。有这样一个课题:XXX学校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组在研究中遇到了一个极大的困难,他们在努力建构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虽然他们投入了很多精力,但终难实现。本人认为,与其建构一个完美的家长学校课程,还不如建设一个不甚完美,但非常实用的家长学校课程。怎么建构呢?经验总结策略就可以实现。把班主任们都叫到一起,每四个人分成一组,大家共同研讨:在过去学校开设的家长学校课程中,哪些课程是家长最为亟需的,哪些课程效果最好,把这个好的课程总结出来,按年级进行梳理,每个年级形成若干节家长学校课程,而后开展验证性地研究,通过具体课程案例呈现出来,这样研究就可以顺利展开。有了这样的研究,结题报告一定不会难写。四、成品分析策略什么是成品分析策略?所谓成品分析策略就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形成的研究案例、或工作总结、或相关材料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有这样一个课题:家校矛盾化解的策略研究。这个课题如果按照正常研究的逻辑就是对家校矛盾进行分类,比如可以分成:因家校价值观差异造成的矛盾,因教育理念不同造成的矛盾,因家校利益突出造成的矛盾,因家校信息不对等造成的矛盾等。分好类别后,再针对不同类别的家校矛盾进行分析,找到原因,而后提出有效策略。但是在具体研究中,虽然可以进行系统地分类,但是有了类型却很难找到案例支持。因为案例不会按照你的设计而出现,没有课题组需要的案例,其设计价值就不大。怎么办?此时特别需要使用成品分析法进行研究。有人会问:没有成品怎么研究?这好办呀,创作成品。每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会接触家长,接触家长就会有矛盾,可以布置一项征集案例的任务,让每位教师写一个案例,主题就是化解家校矛盾的协同育人故事。当您收到几十个或是上百个这样的故事,你下边的工作就是文案工作,对这些故事进行阅读、分析、遴选、分类、提炼、加工。从中梳理出化解家长矛盾的若干教育策略,命名、诠释,并以生动的案例支撑。有了这些工作,课题研究报告自然不难写了。其实推进课题研究的策略不止这些,我们在实践中还会生成一些非常有效的策略。得当的研究策略,就会有效降低研究难度,也才可能取得研究实效。您是怎么认为的。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而逆王意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最缺的就是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在前几年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美国小学生的论文达到中国学生本科的水平。当时有点不信,但是,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此也进行了探讨研究。我们发现,中小学阶段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不但必要而且可行。新课改提倡探究教学,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课并不多见。许多人认为中小学生小,思维能力还不发达,不适合研究。其实,这是对探究的一种错误认识。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极度活跃,好奇心非常强烈的时期。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一种一探究竟的欲望,这时候的孩子最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了。教育不是扼杀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探究欲,而是要冲门满足孩子们的这种心理。记得鲁迅先生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曾经记录过一件事,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不知道怪哉这种虫,就去问老师,结果被老师训斥了一顿。显然,鲁迅先生对这种教育是不赞成的。其实,在我们现实的教育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我们的老师为了成绩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只是训练,唯独没有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孩子们都是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中来接受学习,他们没有主体意识,也没有了主体能力。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我们应该放孩子们到宽阔地天地中去,让他们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让他们在大自然中去主动的发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我们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是我们的父母亲,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生活,我们就应该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可惜,现在,我们的孩子们都在远离大自然,整天封闭在校园之中,只知道在书本中徜徉,不知道在大自然中去探索。许多书本知识是要经过亲自观察,亲自到大自然中去了解,认识,这些书本知识才能够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形象起来。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许多人都已经走进城市,过上了城市的生活。但是农村的风光在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许多在农村中见到的动物也不见了,出门看到的是钢筋水泥的楼房,孩子们的天地变小了,生活的天地变得狭窄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我们的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脱离开来,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必然是不完整的,不丰富的,不形象的,必然是干巴巴的。语文学习杂志封面有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有丰富的知识内容,有丰富的生活内容,要真正理解文本,认识文本,感受文本,体会到文本中丰富的思想感情,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与体验,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语文学习必须要与生活结合起来,必须要与大自然结合起来。要把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作为重要的内容。同时,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与其他课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也是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比如,我们平常的科学教学要做实验,我们语文教学有综合性实践活动,我们为什么不在这些活动中指导学生写一些具有研究性质的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如果我们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的准备工作有哪些,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从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等等。我们可以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过程进行描述。这些对实验过程的描述可以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再比如,语文都有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初步的研究活动。如果我们将语文实践活动当作一种研究活动,我们就可以通过走访,调查等方式对某一些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引导学生把调查研究的结果写成综合实践活动报告,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学生的写作论文的初步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阿红齐心,探究欲望的满足,我们要放学生到宽阔的天地中去,放飞心灵,放飞梦想。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解心释神

2020年关于中小学教育的论文及选题参考

2020年中小学教育论文1、题名: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基于2009~2018年期刊论文的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2009~2018年有关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核心期刊论文的梳理,借助Nvivo11.0对其研究主题进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在研究主题上,主要关注科学素养、聚焦科学课程改革的国际借鉴和跨学科探索以及重视科学教师培训.研究还发现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实践的内驱力不足,具体表现为:科学素养的内涵理解基于政策框架而非科学实质;科学课程全球化吸收增多,本土化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视角转向跨学科视域,但缺乏深度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由此提出了几点展望:关注科学教育本质的研究;开展基于课堂实践的科学教育理论研究以及开展立足于本土需求与经验的科学教育研究。关键词:中小学; 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研究链接: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shanghai-ecational-research_thesis/0201277449452.html?from=lbjh-20200728012、题名:"社会事件"融入中小学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摘要: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冲突的加剧,社会问题的频发,已经深刻影响到中小学生.社会事件作为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点,是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社会事件纳入中小学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议题中心教学"作为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社会事件的选择和实施.关键词:社会事件; 中小学教育; 社会议题; 议题中心教学法链接: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theory-practice-contemporary-ecation_thesis/0201277455359.html?from=lbjh-20200728023、题名:浅谈农村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有所转变.传统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而在新课标的课程改革中,农村中小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都要求重视起来,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在学生的成长阶段给予良好的艺术熏陶,可以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素养.这些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小学日常课堂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教育目标,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来讲教师要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策略性,从而能促进农村中小学传统文化教学的发展,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关键词:中小学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 农村教育; 误区; 策略链接: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examination-weekly_thesis/0201277458869.html?from=lbjh-2020072803中小学教育论文选题参考1、"非常时期"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2.、中小学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探3、教育公平视角下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4、农村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5、信息化条件下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另一视角的思考6、关于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沟通机制的思考7、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小学体育健康教育内容8、"阳光教育论"对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启示9、浅谈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0、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研究11、大数据时代中小学英语教育应用性探究12、基于同课异构的中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13、论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理性价值及其实现——以"吴某弑母案"为切入点14、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15、农村中小学教育困境成因分析与对策更多论文选题,请到掌桥科研【zhangqiaokeyan.com/LBJH-2020072801】上浏览查看及论文下载。

梦精记

中小学老师课题研究选题难,2个案例解析,2种选题角度亲测有效

近来,不少学校把课题研究作职称评审,各项荣誉考核评价的标准。中小学老师教学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少老师表示在正常教学工作之外开展课题就实在是太难了!有心想申报课题研究,但是,第一步就不知道怎么选题。青隅老师曾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主持市级、区级课题。下面,将从我自己的经验出发,分享2个中学老师做课题的选题案例,介绍2种选题的角度,供大家参考。从教学成就出发,寻找生长点每个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些高光时刻,那时你会为自己是一个老师感到特别自豪!记住这样的高光时刻,多思考,很可能会成为你的选题。第1个案例,说说我自己。记得我刚工作时,有一次给学生讲郑和下西洋。我用昆明市晋宁县郑和公园的一张照片导入课堂,“郑和下西洋,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但是,你们知道郑和是哪里人?”同学们一脸迷茫,我说:“郑和是昆明人。”刚说完,我看见无数同学脸上出现既然惊讶,又得意的深情。“哇!真的吗?”这么牛的历史人物竟然和我一样是昆明人,同学们眼里的自豪感藏都藏不住。那节课,学生专注度很高,教学轻松又愉快。此后,我便开始留心乡土史教学。我的学生们多数自小在昆明长大,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家乡历史虽然了解并不多,但充满了兴趣。每当讲到昆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时,学生们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让我非常感动。我心想既然学生们对家乡历史这么感兴趣,又没有条件单独开设一门课程,何不把乡土史渗透到统编教材的讲述中呢?那么,怎么收集整理乡土史料?如何把乡土史和统编教材有机结合?有哪些好的方式和方法?这样一思考,感觉可以写成一系列的论文,那就做个课题吧!我的第一个课题研究,就是从我非常有成就感的那节课开始的。老师们可以留意日常教学中特别得意的案例:或许是某个方法,或许是某种技巧,或许是某个教育学生的瞬间…………你会很真诚地在内心赞叹一句:“我这个老师可真厉害!”抓住这些日常教学中的闪光点,这就是你的优势,你独特、擅长的东西。好好审视这些闪光时刻,查阅资料,仔细考量,深入挖掘,确定有研究意义和价值后就把它做成课题研究。从教育难题出发,寻找解决办法课题研究本质上是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小学老师做课题,从难以解决的问题入手,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题角度。第2个案例,说说我的同事。他几乎年年都奋战在初三。昆明市中考,历史学科所占分值折算为10分,比重不大。学生为了应对中考,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其他学科而非历史。老师也想用较少的时间提高学生成绩,但是,中考历史考点繁多。怎样才能让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掌握考点和重点呢?这就是他在教学中碰到的难题。最终,这位同事找到了思维导图。于是,他开始在复习备考中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整理专题,建构知识体系。实践下来,学生复习效果不错,他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于是,就申报了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这种选题角度,从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出发,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课题研究的底层逻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青隅老师通过两个案例,给大家分享了的中学老师做课题研究2个选题角度:一是,从有成就感的教学案例出发;二是,从解决遇到的教学难题出发。中学教学生活丰富多彩,选题的角度也多种多样。老师们还有什么好的选题角度和方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作者简介:我是青隅老师,省重点中学工作10年,6届毕业班教学。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主持市级、区级课题。如果你有关于中小学老师做课题的疑问,敬请关注并私信我。

诗云

研究速递 |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调研报告

未来基因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务院将人工智能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要求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运行维护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鼓励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创作。教育部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中提到“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2019年5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的主旨报告中也强调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进普及教育,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让有关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和新知识进学科、进专业、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教案、进学生头脑,让学生对人工智能有基本的意识、基本的概念、基本的素养、基本的兴趣。《发展规划》自颁布三年以来,中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中小学相继开设了人工智能的课程,人工智能的相关书籍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向市场。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人工智能教材以及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普及教育现状和学生们掌握的情况展开了调研。但是,目前鲜有针对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教师的调研。人工智能课程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还是一个较新的事物,而且加上人工智能体系综合庞大、内容深度交叉、更新迭代较快以及对基础要求较高等特征,不少老师仍然不知从何开展教学。在众多学校和机构都聚焦在如何向学生们普及人工智能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对教师的培训略显不足。我们认为,对教授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十分重要和十分必要。为了更加有的放矢,进一步了解教师们对人工智能认知以及对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我们设计了针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调研的问卷并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通过网上调研问卷形式进行,共有577位学校/机构的教师参与了调研,其中有效问卷为258份。由于本次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调研的对象人群为具有人工智能相关经验的教师,因此在问卷指出给出了两道甄别选项,以保证调研的内容可信。甄 别 问 题◆ 您是否了解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与技能?◆ 请问您是否教授过信息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程序设计、智能硬件(含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等课程中的任何一门相关课程。调 研 结 果调 研 小 结1. 教师对人工智能认知还有待进一步提升。2. 教师对人工智能知识的渴望程度强烈,愿意通过培训等方式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提高。3. 教师更多偏向与在小学与初中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认为有必要适当开设如机器学习,人工智能+X等进阶的课程。4. 相比于编程类的课程,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比例相对较低,并且课时上不足8小时的居多,说明未来在开课与课时保证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5. 通过调研发现,已经有一些学校的人工智能建设走在了前列,未来可以组织这些学校分享成功经验,提升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整体水平。6. 教师们普遍关注线上教学平台的屏幕共享、答题互动、课后回放以及学生屏幕查看等几大功能,进一步为优质线上教育平台开发提供了宝贵建议。作者介绍龚 超 博士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下一代互联网研发中心 核心成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 专家组成员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特约研究员2019年度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 特聘专家未来基因人工智能研究院 首席专家专注于人工智能优化算法、大数据分析以及数字化转型等相关研究。先后担任中国铁建、招商银行、中集集团、山东能源集团、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中恒建设集团等多家大型集团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数据治理领域高级顾问。先后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人工智能+生态发展战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著有《投资决策分析与优化-基于前景理论》、《你好,中小学人工智能》、《AI生态:人工智能+生态发展战略》等8本人工智能相关图书。在国内外著名SCI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共计发表论文60余篇。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即将出版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丛书》中担任执行主编,并参与其中多本图书编著。主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设计,组织并主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人工智能系列白皮书—中小学人工智能》。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委会组织的师资培训/公益课中讲授《机器学习核心算法》、《人工智能情感分析》等系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