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中国中小学教育新进展新趋势生活秀

2020中国中小学教育新进展新趋势

引 言本报告研制主旨在于反映一年来中国中小学校改革发展的主题以及新进展、新经验,揭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报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教育方针、党中央和国务院重大教育政策以及教育部中心工作,采取文献研究法,对有关学校发展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案例研究法,多方搜集共计3000多个能够反映全国中小学校改革发展最新进展的实践案例。其来源包括:教育部有关典型案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权威媒体全年公开发表案例,各省级教育新闻宣传中心、教育报刊社推荐案例,人民教育编辑部基层联系点推荐案例,中教传媒智库推荐案例,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公开征集案例等。此外,我们尊重实践智慧,践行“一线规则”,开展多轮调研活动,以增强案例的丰富性。为更好发挥借鉴参考价值,按照每年惯例,我们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主线,遴选出40个典型案例。遴选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聚焦重大教育主题、具有重要创新突破、取得较好实际效果等为基本标准。为确保遴选的典型案例具有公信力、影响力,我们邀请不同研究领域专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匿名评审。综上,形成本报告。2020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广大中小学校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文件和重要举措,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积极应对危机与挑战,深化“五育”并举,加强劳动教育、体育、美育,释放中小学办学活力,“破立并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一、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一年来,中小学校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方面交出了“不平凡”答卷。一是成功应对危机挑战。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中小学校积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按照教育部要求,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下,首次开展大范围长时间的防疫斗争,保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首次开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线上教学,保证了“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为稳定教育教学秩序、恢复社会生活、探索技术变革教育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关键时刻一些优质学校克服困难站到了直播前台,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优质课程。基础教育全系统形成了从线上教学到线上线下并进教学新格局,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师者担当。二是加强党建引领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成为中小学校的共识与行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取得新进展。如建立“教育局党委—校党委(校党总支、校党支部)—学科党支部”三级纵向联动组织体系,构建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纵向贯通的二至三级中小学校党组织工作体系,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分设情况下各自的职责,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建立学校“党委会研究、校务会落实、教代会监督”模式,层层落实党建工作。三是思政课在铸魂育人上逐渐强起来。中小学思政课得到空前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整体框架的构建,凝聚起培养时代新人的强大合力。中小学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全面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劳动教育、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人民功勋模范、抗美援朝纪念等教育广泛开展,深入人心。学校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方面有了新突破。德育专业化水平继续提升,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四是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和体育美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劳动教育、美育、体育的重要文件,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2020年被称为“劳动教育落地年”。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劳动教育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效应正在显现。如由政府牵头打造“综合+专项”“紧密+松散”“国有+市场”“营地+农户”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学校建立专门劳动教育教室和基地,突破场地、设施等条件制约;构建校园、田园、家园、社园四园联动实践场,整体设计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健全劳动教育落实机制。学校体育得到全面加强。2020年学校体育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全国各地普遍推进体育中考,极大提升了体育受重视程度。中小学体育场馆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切实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契合学生发展需要。有创意的做法层出不穷。如推行个性化体育课程,小学低年级实行教师走班,学生两年内体验12个运动项目;中高年级实行学生走班,在前两年选课的基础上每学期选择一个项目“进修”,进修项目细分为“启蒙”“提高”两类,每次两名教师同时上课。中小学探索落实保护学生视力的多种方法,如家校联合保护学生用眼问题。营养配餐、健康饮食等食育内容在许多学校得以开展。“小眼镜”“小胖墩”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学校美育受到高度重视。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全面实施。为解决农村美育师资不足问题,许多地区创新思路办法,探索有效解决路径,如开展“城市—乡村美育对话”,城乡教师一起教研、改进美术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拓展城乡美术课堂广度和深度。美育评价探索开始起步。五是助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基础教育战线以义务教育有保障为重点,扎实推进控辍保学专项行动,落实“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系列政策措施,“输血”“造血”齐发力。以年度“最美教师团队”凉山支教帮扶团队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优秀校长、教师义无反顾走向大山深处的学校,手把手、肩并肩、心连心开展帮扶,为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呕心沥血。一大批学校承担起精准扶贫支教任务,连续多年为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人力、物力支持,特别是帮助培养造血能力,为助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六是学校教育生态进一步改善。2020年义务教育段公民同招政策开始实施,学校之间的竞争从“依靠生源”转到“提高质量”上来,发展机会更加公平,充分激发了学校办学积极性,极大纾解了人民群众择校焦虑。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进一步释放、增强了学校的生机与活力。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总体方案》激发中小学不断思考研究改进学校、教师、学生评价,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方面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进入实质性探索阶段。二、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一年来,各地中小学积极探索育人方式变革,提高因材施教质量,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呈现出继续稳步提升态势。2020年,中小学对在线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获得许多重要经验成果。如针对线上教学反馈不足,加强运用交互式网络软件,设计答疑活动;针对学生自律困难,调动家长参与管理;开发适合于网络环境的评价方式,如AI智能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开发微课,把更多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推动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探索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改革和教学方式变革成为2020年中小学的重要命题。中小学教师研究新课程标准,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新教材教学,突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彰显立德树人价值追求。“强基计划”的实施促进中小学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举措,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进一步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020年8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语文和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语文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业表现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81.7%、79.3%。近三成家庭处境不利学生在语文学业表现上实现“逆袭”,取得较好成绩。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高和较高的比例之和分别为94.5%、88.9%;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1.7%、70.6%,课外阅读书籍种类在3种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4.8%、77.1%。报告显示,语文教师教学行为改善明显,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比例显著提高。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显示,78.5%的四年级学生和77.2%的八年级学生演唱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91.5%的四年级学生和65.8%的八年级学生绘画创作与表达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学生对中国画、民间手工艺、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的喜欢程度较高。八成以上学生喜欢艺术课和艺术教师。三、破解长期制约中小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一年来,各地中小学着力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出诸多创新举措。针对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师工作内驱力难以调动等问题,中小学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是分类评价,注重精神激励。考虑到教育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教师评价应采取分类评优,让表彰多样化、多元化。有的学校在绩效分配方面大胆改进,每月除基础绩效奖励外,设有超工作量奖励、班主任奖励、名师奖励等,注重精神激励。另外,以教学为中心建立起不同学科的标准工作量常模,鼓励能者多劳,也是比较得到认可的实际办法。针对班主任工作压力大、付出多,不好评价,现实中出现不愿意当班主任的现象,有的学校显著提升班主任待遇并建立副班主任制度。班主任除了享受津贴和绩效工资外,晋升、入编、进修、评优评先仅在班主任(包括副班主任)中产生,班主任工作一跃而起成为学校最受关注的工作。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教师干事热情。各地对现有校长教师管理制度进行大胆创新突破。有的地方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按岗拿薪,与学校捆绑评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显著提高。有的地方对特别优秀或作出重大贡献的青年教师,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通过设立校级职称办法,可直聘高一级岗位,区教育局设立校级职称补助经费,使其享受相应待遇。三是提高职业待遇,提升教师自豪感。一些地方从政策上落实尊师重教,成为教育界一大亮点。有的地方推行教师工作证制度,教师持教师工作证可在医院“教师优先”窗口挂号,工作证右侧夹着一张“园丁卡”,持此卡可免费乘坐公交车。这些做法切实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转化成工作动力。针对疫情影响带来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采取多种方式疏导学生心理问题。有的学校快速启动应急机制,组织全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对全体学生进行全覆盖电话家访,开展生命教育,进行谈心谈话,召开线上高质量家长会,用专业心理量表进行全员筛查。这些应急行动为学生心理健康筑起坚实的防护墙。针对智能手机普及后带来的校园手机管理难题,各地各学校智慧出招,疏堵结合,加强治理,建立各项手机管理制度。如开发智能电子学生证,将学生照片、姓名、年龄、入学时间等记录在内,集通话、定位、考勤和电子借书等功能于一体,学校或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电子围栏,既满足安全、联络等实际需要,又能防止学生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影响学业。针对一些地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中小学积极探索作业管理新途径,提高作业效能。作业精细化管理成为重点,因材施教是关键。作业应避免“一刀切”,要根据学生不同学力进行分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学力诊断可以借助信息化媒介采集学生全过程作业数据,精准识别学生学习需求,实现差异化教学,从而提高作业效能。四、学校内外部治理现代化为高质量发展增活力、添动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治理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也是迈向2035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关键保障。2020年,中小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一是外部松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有的地方实施编岗分离,教师编制由编制部门统一核定,教师教学岗位由学校统一设立,教师编制使用、教学人员调配、教育经费拨付由教育部门统一负责。成立县教师发展中心,指导学校按岗聘任,对教师余缺进行全县调剂、动态管理。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校长队伍得到优化,教师作风明显改善。管办评分离有了新进展,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有的地方构建起“三张清单”管理的系统化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将副校长聘任、教师选聘、自主招生、经费使用等四个方面14项管理权限下放给学校,学校办学有了积极性。二是内部变革激发学校办学动力。为切实解决学校高质量发展问题,一些学校正在突破传统的科层管理体制,建立专业性、价值型的学校专业共同体,校长对学校的领导也逐渐由行政领导走向专业领导和价值领导。为解决治理“中梗阻”问题,建立中层干部任期制度和述职制度,引导干部进行系统思考,促进自身和学校的发展。为提高集团化办学效益,探索转型管理范式、转变领导范式、优化文化范式等新型管理路径。三是强化家校社协同形成育人合力。家庭是学校外部治理中重要影响因素。一年来,中小学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创新做法层出不穷。针对农村学校覆盖的村庄分散且间隔距离较远,教师家访面临一定的困难,召开家长会存在种种不便,山东省寿光市羊口镇杨庄小学形成了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片式”家校合育方式。各班级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织同一村庄家庭相隔不远的学生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人。小组内部按照学生平时表现和学习能力差异进行编号分工。教师随时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小组内的家长联合,资源共享,“排班陪读”,对隔代抚养学生和单亲、离异家庭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针对家校合作与家庭教育指导存在个性化不足的弊端,有的学校尊重每个家庭的特殊性,尝试通过“一家·一课程”转变家长观念,创造个性化的家校连接,深度挖掘每个家长成功教育孩子的“自经验”,帮助家长持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五、未来发展建议高质量发展要求学校教育超越以往的理念与框架。尤其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全面构建还需要政府、社会和中小学校进一步努力;城乡均衡度差异系数较大,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均衡发展补短板建设任重道远;以流水线生产为特征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主动性。中小学要深刻理解立德树人是政治要求,深刻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进一步构建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新的一年,要积极探索“五育”并举落实机制,特别是在德育工作中要突出和强化“建党100周年”等时代主题教育。二是进一步落实优质均衡发展举措。推进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而中小学自身也大有可为。实施“初中崛起”工程,破解“豆腐腰”问题,加快提升公办初中办学质量。大力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大幅度提升优质园比例和公办园覆盖面。切实回应人民群众的教育焦虑,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三是全面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办学活力不足是制约中小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要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中小学办学活力不足的主要障碍,鼓励中小学探索建立着眼长远、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有效制度,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增强学校发展动力,提升办学支撑保障能力,努力形成师生才智充分涌流、学校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四是完善教育评价办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加快探索学校层面教育教学评价办法,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适合的教育,关注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培养,强调“身心健康也是教育质量”,不断完善考试招生制度,坚决打破“唯分数论”,构建起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课程建设、治理能力四个方面的办学质量评价制度,让师生感受到教育的美好、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好。五是推动学校教育走向现代化。面向2035,一些省份已经开展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评估工作。以教育领域现代化评估工作推动学校开展素质化、特色化、现代化建设,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革命性推动。学校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活动,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常态化的创新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要加强作业管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积极吸纳社会优质资源,推动学校与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社区、家庭等开展跨界合作,拓展教育服务供给,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基础教育改革仍任重道远,全面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办优质公平、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永远在路上。总监制:翟博总指导:陈志伟、周飞总策划:余慧娟研制:任国平、程路、董筱婷、魏倩

小红帽

对中小学校线上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江西省从2月10日起正式开始线上教学,至今有2个多月了。全省统一课表,统一课程。课程由全省各地优秀的一线老师参与录制。这为疫情当中“停课不停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让宅在家中的孩子们不虚度光阴。最重要的是,全省中小学学生享受着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体现了教育的均衡和公平。另外,虽说时间紧,任务急,但每节线上课质量都比较高。对广大一线老师来说,这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从线上教学第一天起,我就主动写起了详细的听课笔记。经常是用有线电视听完一遍后,又用手机在赣教云平台看回放,把笔记补充完整,把一些好的课件内容截屏保存下来,发给学生看,自己也留作参考。另外,我还选择性地听了其它几个年级的课。这段时间下来,已经记了两本听课笔记,几乎每节课都记了四五面,课本上也用红蓝两色笔记了不少。线上教学课录制读过《“疫”线备课故事》中的几篇报道,了解到老师参加全省线上教学的感人故事。看到那一面面密密麻麻、反复修改的教案,那一条条微信群里创课团队的指导意见……我很感动。每一节课,都凝聚了执教老师以及背后的研课团队、制作团队的智慧与心血。这些付出是我们这些局外人可以想象却无法感同身受的。他们值得我们道一声:“谢谢,你们辛苦了!”但时间长了,听的课多了,我心中的疑惑、担心越来越多。最近,我在学校和自己班做了番调查,老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面的反馈都证实了我的担忧。这些线上课对广大一线老师而言,确实是一道道美餐;但对学生而言,节奏太快、容量太大,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线上教学播出课程问题1:节奏太快,容量太大,学生囫囵吞枣。线上课尤其是一至三年级的课节奏太快。一节课二三十分钟满满当当,没有一点空隙,一直是老师在不停地讲。老师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可没过几秒就开始了下一个环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也只停顿几秒就用课件出示答案;即使是想象说话的环节,老师也只作短暂停顿,就出示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总之,不给屏幕前听课的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更像微课。数学、英语课也普遍存在节奏快、容量大的问题。我不禁担心,有多少学生能听懂,能真正吸引、消化老师所讲的知识呢?这样快节奏,没有留余地的网课,即使学生事先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整节课坐在屏幕前,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开小差,恐怕也只能囫囵吞枣。除非学生课后会再去把课程回看一两遍,但有多少学生能做到呢?截止到今天,三年级的语文课上完了五个单元。而一二年级的语文课已经上到第六单元了。老师们笑称开学后可以直接举行期中考试了。若再延期一个月,开学后可以直接进入期末复习了。每周八节语文课,每节课大约30分钟,都是新授课。这样马不停蹄地讲,进度能不快吗?我很疑惑:停课不停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赶进度,让孩子们假期学完一半甚至是学完所有课程,开学后玩得开心?线上教学,就是把线下课原封不动搬到线上来吗?最令人担心的是快节奏、大容量的线上课没有留给学生自主读书、认真写字及独立思考的时间,等于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像这般上网课,学生只要认真坐在屏幕前,竖起耳朵仔细听就好,不用动笔,更不用动脑。因为没有时间。因为如果你动笔记了,动脑思考了,反而错过了老师紧接而来的讲解。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地听着。恢复开学的时间还未知,时间长了,如果学生习惯了老师讲我来听,我只负责听的学习模式,如果学生都不愿意动脑思考了,那多可怕!另外,在这样快节奏、大容量的知识灌输下,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开学后,老师们要如何处理这锅夹生饭?最近,在蔡朝阳老师的公众号里读到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几段话:“教育是一种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与对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方互动,“是思维的互相激发”。“通过由此及彼的思维的接力,而形成独立思考的过程。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形成共识、或者不形成共识而独持已见的那个思考过程。学习是过程。这个过程一再地帮助孩子们建立独立的学习力。而这个学习力,对一生都至关重要。”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这也让我进一步确定我的担忧不是多余。我想,一定那条“网课不得超过三十分钟”的规定束缚住了老师的手脚,让执教老师只能砍掉停顿时间,一个劲儿地讲,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塞满这三十分钟。其实,特殊时期里,孩子在家学习,老师没法监督,家长因为家务和工作而很难督促到位,那就更应该放慢上课节奏。更何况,在农村小学及县城小学,因为生源的关系,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老师们普遍不会按照教师教学用书设定的课时上课。因此,缺少老师督促的线上课,更应该放慢进度,增加课时,把精读课文设定为三课时完成,略读课文用两课时完成。设想一下,把那些满满三十分钟的课分割成两个二十分钟的课,中间增加两到五分钟的停顿,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写字、思考的时间,教学效果一定翻倍。比如三年级第一单元的语文园地,老师用了两个课时来讲,孩子们就学得很轻松,很扎实。没有学生参与的线上课问题2:缺少互动,老师唱独角戏,课堂趣味不足。线上课还普遍存在老师唱独角戏的现象。整堂课,老师自问自答,从头讲到尾,课堂上缺少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扎实之余,缺少点趣味。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很可笑,本就是线上教学,没有一个学生在场,如何互动?首先,执教老师的语言应该更生动活泼些,互动性强些,这点可以借鉴网络主播。另外,学生不在场,可以用其它形式来代替。三年级《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节口语交际课就是最好的示范。口语交际课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互动。只有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如何互动?如何实现人与人的交际?执教这一课的黄峰老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老师充分运用几段文字和班上几个同学的发言录音,将几个学习小伙伴请进了课堂。这几段文字和录音中,有谈自己班的班干部是怎样产生的,有建议让同学们轮流当班干部,让老师感到为难,向同学们求助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交际话题。有发表自己对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一话题的观点及理由的,从简单的,到理由充分、说话有条理的,让学生从中学到说的几种方法——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说清楚理由;在写理由时,要用上“首先、其次”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要举个身边的事例,要引用一句名言谚语,使理由充分,有条理。有表达对其他同学观点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让学生从中学习如何听,做到君子和而不同,学会尊重不同的想法。整堂课,这些学习小伙伴一直以文字和录音的形式出现。通过引进学习小伙伴的形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起来。交际味真的很浓,课堂很生动。课后,我布置我班学生选择一个话题,可以是“孩子该不该做家务”、“孩子能不能上网”,也可以自选话题,少数有困难的就选“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用上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写一段话。从学生提交的作业来看,效果很好。大多数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还有一二十个同学写了两百多字,理由充分。我想,既然没有学生在场的口语交际课都能够体现互动性,其他的讲读课能借鉴这种形式,增加互动性,使课堂更生动、有趣。线上教学的效果也就更好。建议:现有的优质资源可合理利用。中小学线上教学的课程都是今年2月开始录制的。是否可以合理利用现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呢?每年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秀教学资源评比等活动,产生了很多优质课视频。如果合理利用这些现有的优质资源,不是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吗?一天,我在网上无意间搜到了智慧校园——杭州市富阳区教育的直播课堂,听了三年级的由唐睿老师执教的《方帽子店》。课堂上有几十名学生参与,而且老师并没有在一个课时里完成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三十分钟的网课,每一个环节,无论是读书、思考、讨论,还是动笔填写表格,练习复述,老师都给了充分的时间。这期间,屏幕上一直显示的是给电视机前的同学们的温馨提示或具体要求。原来,唐睿老师执教的《方帽子店》曾经获得“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奖。这节课被剪辑分成两节二三十分钟的课,增加了一些对电视机前的学生的提示。这样的线上课更有课堂氛围,生动有趣,又不浪费原有的优质教学资源,还节省了时间,保证了质量。这种做法值得全国各省借鉴。

自生自灭

课例研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前,我们很多中小学校都着眼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在当地教研部门的组织指导下开展着赛课、磨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但总体来看,仍存在着“活动式”、离散化、碎片化等问题,缺乏从方法论、解决问题上的进一步提炼总结,以至于赛课、磨课的所产生的宝贵经验随着教研活动的结束而渐被湮没,显得非常可惜。课例研究,是一种基于常规教研活动的教学案例研究方法,要求在赛课、磨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凝练教师工作智慧,能够有效促进适合本地本校的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的形成。因此,在实践操作中,我们就非常有必要推行“以校为主”的校本式课例研究,打造形成学校教学方法理论案例集。——那么课例研究具体如何操作呢?近期,立哥聆听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玉东研究员一场关于课例研究的报告。报告中,杨老师从课例研究国际背景与比较、课例研究的实质探讨、课例研究的操作要点、课例研究的现实意义等方面揭示了课例研究的主要内涵。下面,立哥就结合报告大意具体来谈以下几点:一、认清课例研究的重要意义。“教学是一门实践艺术”,从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而言,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具有更高的课程设计、情景构建、资源适配和课堂掌控等教学能力,但这些经验素质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需要教师在各种课堂教学活动中更新迭代教学方法,逐步实现素养提升。然而,加强课例研究,从方法论层面梳理教育教学经验,共建共享教学方法,可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学校而言,更是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一条捷径,值得广大中小学校及教师进一步研究推行。二、把握课例研究的实践要点。报告期间,杨老师介绍了他们基于实践的课例研究“三课两研一论证”的大致流程,即是通过三次课堂实践、两次课后研讨、最后总结反思提炼的过程,提出了课例研究要有问题(以问题驱动研究)、有目标(以分析推动进展)、有方法(以技术助力突破)、有积淀(以共识凝练成果)的“四有策略”。总体来看,我们做课例研究要把握好“备课、摩课、议课”这三大环节,不断对教学情境、教学方法进行调适,打造优质课堂。此外更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在课例相对成熟以后,站到教育方法论的高度上去提炼总结教学反思,“以课为例讲道理”,使教学经验得以收敛。三、强化课例研究的行动保障。“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的经验和智慧是有限的,对于课例研究来说,更是如此。要做好课例研究,必须依靠教研团队的力量、教师群体的智慧,通过群策群力、汇聚众智,分析课堂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因此,这就需要教研团队要加大组织协调,可以按照课例研究的协调负责、教学设计与分析、课堂前测(后测)、课堂访谈、观察记录等工作面来安排好人员,确保课例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要加强课例研究管理,建设完善课例研究相关机制,强化运行保障,引导学校教师积极投身课例研究,助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原创不易,敬请支持)

乐毅

中小学校内教学督导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湖南省武冈市红光小学 王玲丽摘要:校内教学督导是我国进行教育的一项教学监督管理机制,是当今中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此项机制产生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如今学校的教学现状和提高教学质量。校内教学督导机制是对于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创新手段,此手段已经得到了许多学校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历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已经实施了对中小学校内的教学督导工作,但一些现状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本文将主要对教学督导所存在的问题和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督导;教育对策  引言:  在十九大中,我国已把教育发展作为了当今社会的重中之重,并发布了一些相应的规定及其政策。比如:教学检测制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等。早在十六年前,我国的教育部门已经提出了五年一制的教育评估策略。由此之后,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学在其之内部都建立了教学督导这一形式手段。但在其施行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也许是学校对督导教育认知不够全面而导致了重视监督却不加以引导、教学体制不够全面、教师团队分配不均等等使其教育内容发生了偏差。因此,在本文中将会分析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1、教学督导的意义教育就像一把标尺,能够精准测量出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代表着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地位。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教育放在了首要发展的重要地位,经过不断地努力,已然成为了教育大国,可距离强国还是有不可逾越的差距。而教学督导方式的出现却是可以弥补此鸿沟的。这种教育工作不仅能够全面响应国家所提出的教育方针,还能吹响提高全国教学质量的号角,还能迅速准确的向我国教育部门进行对学习效果的反馈,提出更加完善的教育方法。  我们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并提高教学效果,重视对中小学校内的教学督导。其所提供的价值和效益对于学生来讲既进行了行为素质的管理,又培养了正确的思想品德。其功能主要包括监督和指引。监督的目的是改进学校内的一些不平等或不完善的一些做法。而指引则是帮助学校制作更加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法、改善管理方式、也可以对老师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培训。因此,应强调教育督导中对有特殊指引作用这一特点,实现我国所提出的教育目标。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督导教育,为了老师和学生双方共赢而不懈努力。2、教学督导存在的问题2.1督导工作责任不明  如今的督导任务往往把重点放在了实施工作中的督导和指引两方面。从而忽略了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引导。在缺少对于督导工作认知的同时,又少了能够独自解决麻烦的能力。因此,对于校园内督导工作的效率大大的降低,难以得到想象的效果。并且,在目前的机制中,可能会与某些职务的工作有重叠,但并不等于这两个工作一样。监督的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工作所以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看,教导处都不易承担此项工作。因此双方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来评判学校的教学效果,此时就体现出来督导对于学校的重要。  2.2督导体制不完善  现今使用的教学督导制度大多是模仿外国体制的,在经过多年采用此制度后,一些弊端浮现出来,例如对于实际操作方面缺少经验,许多理论认知尚不明确,和实施教学的科学性等问题。其出现的本质首先取决于学校领导人的教育观念对此制度有没有明确的认知。是否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内容。其次,就是在专业领域上的办事能力。如果学校没有找到有能力的监督者,就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对于在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处于青少年的懵懂阶段,面多现在的升学压力,并没有实质的改变和解决问题。  2.3督导人员配置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基本都是通过高等师范学校分配岗位进行的,大多数的教师都是专才教育,导致如今教师只精通一项或两项课程。对其他专业的知识了解甚少。所以现在的教育督导人员一般是退休的老师或者教导处人员任职,没有专业的人员担任职务。因此这些人员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进行教育督导工作,不易有创新性思维方式,无法打破原有的阻碍,造成学校运行机制不到位。3解决现状的策略3.1提高人员质量  从上述的一些矛盾中,我们应该重视关于教学督导人员的配置问题。不能把督导的工作成为退休教师的聚集地。应该严格重视人手问题,将标准提高,要求学校的督导老师应了解校园的文明历史,并培训在校教师同样了解此文明。其次,也应该注重本身的道德品质,从自身出发,为其他老师树立良好的榜样,得到其他老师的认可。最重要的是在此专业知识中,应完全掌握理解并加以运用。同时,加强督导队伍的建设,树立其权威性和指导性。  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领航者的身份,对教师进行监督和指导工作等要求。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教学经验,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严格守住挑选督导人员的入口,择优录取那些思想品德好政治觉悟高、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热爱自己的岗位并能够进行自我总结、善于支配管理工作、被大多数教育家认同的职业工作者。要求教学督导者能够主动学习有关于此专业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监督和指导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石。并从各个方面,如行为、品质、思想等等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整体提高能力,改变现状,发挥学校的积极作用。  3.2教学体制创新   一个良好的机制,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在处于青少年发展的重要阶段,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我们可以从整个部门入手,建立一个独立的部门,通过学校管理阶级安排的工作来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在学校直接的管理下,其公平性和影响力大大的体现出来。其进行监督的范围和力量因此也有很大的提升。不仅能够帮助学校更加顺利进行教学监督机制的施行,又在公平的角度上进行了严谨的教学模式,维持了学校的秩序,又完善了学校的教学效果。从其本源上解决矛盾,转变体制,提高质量。第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考虑其先进性,组织工作者共同研究创新出完善的制度,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方案手段。有效率的进行制度建设并实施科学的手段,二者共同努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3.3给予机制权利  中小学生的教育督导制度,不论是从结构、性能上来说,都不能完全的归类为某一制度。所以,我们需要改变和前进。第一在学校的教学指南中要认同教学督导的存在。从心底里承认这一机制的存在。也可以让此机制拥有一些权利,开展一些类似于选举优秀代表、培训交流感悟会等等的活动。让老师认识到其存在的作用。并从实际出发,考虑到不同的教学特点,因人而异施行不同的策略,将辅导功能作用在此刻发挥出来。使用给予的权利,有建设性的对老师进行培训,对其业务进行教导,增强老师的教学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结语:  中小学校园内施行教育督导工作的宗旨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监督人员和被监督的人员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才能在第一时间找出问题所在,并加以改正。着眼于教育全面的监督,提高学校的综合素质。并健全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实际的改进,而不是敷衍了事。从决策、执行、监控三大方面的基础上入手,提升理论水平,加强体制和法制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学校的管理和校内督导队伍的质量,重视起督导在中小学校内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滕跃. 发挥督导监控作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J]. 职业,2016,(8):39-40.  [2] 张林静. 普通中小学校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32):11-18.  [3] 洪培钦,郭志贤. 新时期中小学校常规管理督导对策探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8):116-120.

格拉德

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学的发展研究

近年来,“智能机器人”制作在我国很多中小学校逐步开展起来,机器人集信息技术中的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身,综合了众多领域的科学和技术知识。学生在学习机器人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培养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协作能力。机器人课程的开设将给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同时,学生学习机器人过程,也是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机器人将会成为培养青少年能力与素质的智能平台。但是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在接触机器人课堂制作后,往往会感到茫然或者无从下手,下面小编结合自身多年的机器人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一、机器人教师要明确机器人课堂的教学流程。机器人课堂要教什么,怎么教往往是困扰许多老师的一个问题,实际上,机器人课堂教学和文化课程教学一样,也需要教师认真的思考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学情分析等常规的教学环节。教师不仅要提前备课,还要同时要备“机器人制作”,备“机器人编程”因为,教师在教学生制作机器人前,自己必须对所制作的机器人了如指掌,教师只有对每个零件的安装,每个程序的编写准确掌握的前提下,才能顺利指导学生的制作过程,同时,在整个机器人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机器人学习的深入的程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系密切,学生在课堂制作、编程、调试机器人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一个完整过程。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个过程,掌控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启发学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另外,教师要把自己设计的任务和教学情境反复的对比,必要时找个别差异学生问问他们的感受,因此进行课堂教学前对学生进行摸底,进行提前的学情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观察学生活动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机器人时遇到的问题和障碍,然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实施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完成一堂课的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二、充分利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开展“试一想一练”的机器人教学理念机器人制作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制作机器人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做中学”的优势,每节课开始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和学生一起讨论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学生主动的去完成任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小组指导,给学生出主意、激励学生、组织学生,制作任务完成后还要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再请同学一起总结在制作或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由于受到制作的任务驱动,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多思考并实践自己的想法,所以当学生询问是否能换一种做法时,教师要鼓励他们“试一试”;当学生一筹莫展时,教师要与他们一起探讨任务的要求,换一个思路“想一想”;当学生踌躇满志胜利在握时,教师抓住时机激励学生是否再做改进“练一练”,笔者通过一段时间辅导中小学的机器人社团开展“做中学”的教学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三、结合机器人场地比赛是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最好载体我们知道程序是每一个学生制作机器人的灵魂,对于初学程序设计的中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利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程序设计媒介很难使初学者看到程序设计应用的效果,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是目前程序设计教学中经常出现困扰的原因。我在常年带领学生参加省、市以及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的过程中总结出,教师在辅导学生参与机器人比赛的过程就是促使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最佳时机,因为学生往往为了完成一个场地比赛任务,会不断地思考和设计程序的最佳方案,这个时间段也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市的大部分中小学校都是以乐高NXT或EV3机器人的图标模块化编程的形式进行编译的。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同时在机器人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学生会看到实际效果。比如:教师在辅导学生利用机器人在场地中完成机器人的前进和后退、行走转弯角度、行走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连续循环和无限循环时等等,教师应该深入浅出的向学生讲解角度编程的要点,边讲解,边示范编程,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和进度。利用场地比赛促进学生完成这些程序,通过这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建立起编程的信心,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编辑各类小程序,获得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程序学习的兴趣。将机器人场地比赛作为程序设计学习的载体,能够解决目前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完成场地比赛项目、任务,使学生对枯燥的程序设计学起来变得清松、乐学、受益非浅。四、机器人课堂教学对教材、教师的要求目前许多教师反映机器人课堂教学没有合适的教材,手中的教材质量不高,大多属于“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指南”等,缺少能适应现在小学、初中学生的连贯性机器人课程教材。实际上,教师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接受能力等情况编写一些自用的小教材,这样既考虑到教材的通用性、启发性,同时还考虑到自己教学可操作性。每节课采用可实现的小任务,将机器人的知识分解到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即可。可以说,适合自己的教材就是好教材。另外负责机器人教学的老师与信息科技老师相比,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自身素质要求更高,主要体现在求知欲强,对机器人学科有强烈的兴趣,有奉献精神,动手能力强,否则难以持续。同时机器人教师要创造各种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和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特别是区域性比赛中要锻炼自己,比如我省每年有两次全省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西宁市也有一次全市性的中小学生机器人比赛,这些比赛都是锻炼学生,提高自己的好机会。总之,机器人这项新兴的科技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获取很多科技知识,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动手、观察、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面对新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机器人创新教育也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最佳载体,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提高其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而且能让学生在尝试中创新。相信我市的机器人活动教育走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必将在培育创新人才方面呈现一个崭新的亮点。

洛阳桥

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是主要任务,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有什么用?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素质。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完成教学任务,把自己的课教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是每个老师都需要做的事情。老师需要做教学的能手,是不是就不需要进行教育科研了呢?下面,我来谈谈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一、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有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都会选择一定的主题,选择一定的方向进行研究,选题的确定不宜过大,以解决教学中比较关注的困惑入手,通过深入研究,帮助自己解决存在的问题,更好进行教学。选择研究的课题,要着眼于自己教学,这需要老师平时多总结和反思,对于自己存在困惑的问题。可以精选角度进行申请课题,然后采用恰当的方法,通过认真搜集资料,课题组深入讨论,然后采用一定的方法,提出一些解决模式。教师通过不断研究和总结,找出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不断在尝试中改进设想,不断积累资料,形成比较适应的解决方案,最终可以申请结题并不断推广研究成果,实现研究结果的最大化利用。二、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可以激发教师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课题研究要想形成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结题,就需要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搜集资料,获取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学科相关信息。老师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别人对此问题研究的成果,学习其中比较好的经验,对比之后进行择优选择。搜集资料虽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但是,通过搜集资料,可以多角度了解有关问题的信息,从而提高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寻找更好的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为了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老师对问题会进行深入研究,学习的主动意识增强,这有助于自己学习,提高自身参与能力和参与意识。三、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师教学不能拘泥自己教学的经验,需要结合实际变化情况,通过教育科学研究,不断总结和分析,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更新自己的思想,不能固守过去,要主动迎接新课程改革,适应课程教材的变化, 增强自己的学科意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更好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影响课堂教学,通过不断研究教学,了解教育规律,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要有一定的成果,这就需要参与者通过努力,提高研究的水平,通过不断研究,寻求找到问题的方法,从而有助于更好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总之,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也可以抽出时间进行教育科研,解决自身可能遇到问题,提高研究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发现问题,能够主动转变教育观念,研究学情,通过努力,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创新。

齐岱为锷

《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实践研究》课题成果发布

12月19日,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规划十三五群体课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实践研究》举办阶段成果汇报会,会议由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白雪主任主持。图为方丹发言课题负责人方丹指出,课题组依据自主研发的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开发出了适合学校统一测评使用的分级类评价工具。这套指标体系具有普适性的特点。能够适应于小学和初中阶段所有教师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判断使用,不依赖于课程和教材。通过测评,能够为每所课题学校提供一份整体的学生科学素养发展“体检报告”。学校可以以此较为客观地判断自己学校的教育优势与不足,进行教学改进。课题将在促进教师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和落实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北京合众美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梅锋表示,合众美华教育与北京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研究实践,构建了分级分类的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帮助教师摆脱授课内容的限制,为教师提供一个普适性的学生科学素养评价工具。运用这些数据,不仅可以检验一个学校相对于海淀区总体科学素养的水平高低,而且还可以通过对比和跟踪测试,检验不同的跨学科教学改革产生的效果。项目试验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李晓晖表示,作为课题学校,该校为课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数据,也为其他课题学校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这个课题,不仅为学校的孩子们丰富的课程活动资源,为学校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平台,在学校已有的课程体系上,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资源,带动了学校科研能力的提升。学校深入挖掘外部资源的利用价值,对引进的合众美华教育研发的AB未来课程进行改进,改变了现有的以设计用途为分类的局限,系统的融入了艺术、历史、工程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学科。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充分结合,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借助科学素养提升的课题,学校教师与其他项目学校组成教师学习共同体,定期参加教研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校合作的资源单位合众美华教育的老师们定期来我校,指导教师备课,参与学校的课程教研,就这样,教师们展开了一场“做中学”,不断开拓思维,提升了该校的教研与教学能力。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小学部校长樊蓉介绍了通过学校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表示,在这个项目中,理工附中小学部以课程建设为重心,贯彻理工附中“发现教育” 理念。在多种渠道、以多种方式,时时、事事、处处激发学生去发现学习和成长的真谛,使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自我管理,深入到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生活,真正实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的主体发展。该校本着以人为本、以教师多元发展为本的思考,深度讨论研究适合小学部教师多元发展路径与机制,期待构建出一种基于不同教师发展需求的教师培训服务文化。在学校原有的合众美华教育研发的AB未来课程的基础上,该校从兴趣出发,创设情境开展活动,以适合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课程设计为依托,运用可操作、可观察的手段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不同于以往课程之处就是引入了“实践”和“跨学科”的概念,强调了它们与学科素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小学校长殷楠作为大会特别邀请的外区嘉宾,与来宾分享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思维的宝贵经验。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 新坐标",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教育本体的重新审视,是对主体“素质观”的重要更新,是对素质教育实践的重要突破。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建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新课程体系,这就需要高水平、高站位的教师。面对适宜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综合性学习等方式青年教师进入得更快,学习得也更深入,对持续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成立青年教师工作坊,开展翻转式研修,着力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思维。据记者了解,在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2月印发《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之后,海淀区设立教育规划十三五群体课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实践研究。在项目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于今年9月确定了中小学学生科学素养评价体系,完成测评工具开发,并通过学校主动报名对项目学校部分学生进行了科学素养测试。项目组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评价的教学改进研究。(光明融媒记者李慧)

大火球

衡阳县出台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纲要

  红网时刻1月19日讯(衡阳县分站记者 刘星 通讯员 唐祝生)近日,衡阳县教育局下发了《衡阳县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全县中小学认真抓好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纲要》指出,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这一中心。学校必须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不得随意增减、变更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调休国家法定假日。教师应严格按课表上课,遵守课堂基本规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作业布置要坚持目标明确、数量适当、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原则,坚决杜绝把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纲要》要求,学校要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普通高中学校每学期每年级每学科全校公开性教研活动不少于2次,初级中学全校公开性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少于15次,完小全校公开性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少于12次,其他小学每学期不少于8次,全校公开性教研活动要有完整的活动资料记录。学校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学校其他校级领导、教务主任、教研室主任、乡镇基教助理、教研助理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学校其他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乡镇(园区)学区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学校一般教师、乡镇(园区)学区其他管理干部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规模较小的初级中学、包班的村小及教学点上述指标可适当减少)   《纲要》明确,学校德育工作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要形成“学校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先育德,学校无处不育德”的工作格局。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打造高品位的“人文校园”、高质量的“绿色校园”和安全有序的“平安校园”。要积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利用寒假、暑假、长假参加社会实践探究活动并写出社会实践报告。《纲要》强调,要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科学安排学生在校作息时间,推行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按时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操、眼保健操,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确保学生在校园内除正常体育课外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家校配合切实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日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时间。各中小学每年必须举办一次综合性或专项性的学生运动会。

三才

芜湖市教科所组织召开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情况分析会议

为全面反映全市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引导学校开齐开足课程、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管理、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3月10日下午,芜湖市教科所在荟萃中学报告厅召开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小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情况分析会议, 各县(市)区教研室主任、市属各学校分管校长和教务主任、 市教科所全体相关学科教研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市教科所副所长吴友义主持。会议伊始,吴友义就第一学期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顺利实施向与会单位表示感谢,同时指出这项工作的如期完成是市局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各部门单位凝心聚力配合支持下的结果。 随后,市教科所评价部成员葛萱作了“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综合素质评价分析报告,总结了全市及各区上学期在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方面的开展情况及成效,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报告数据丰富详实,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以启示和思考。 接着,市教科所评价部主任董建功对全市上学期的教育教学监控工作进行了回顾,并分享了主题为“知己、监控、超越”促进市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评价研究报告。他从区域教育均衡角度看四年级教学质量、从学校生源现状角度看九年级教学质量、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看高中统测统阅三个视角对期末统测统阅的结果进行了全面、详尽地阐述和剖析,并提出了质量监控工作的发展策略,为各学校今后在教学、管理中的改进和完善予以借鉴。 最后,吴友义首先转达了俞宏胜所长对新学期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要求,同时对新学期工作安排作了说明,并再次强调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重要性:是市教育局党委关于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要部署;是实施全市教育教学统一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监控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区域教育教学发展谋划的重要依据;是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推进的重要保证。要求各单位必须强化统一意识,树立并坚持正确全面的质量观。希望与会人员以此次会议为契机,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履行监控责任,共同为建设“教育名城”而努力奋斗! 【来源:市教科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私德

给全国中小学校!10条指导建议来了

给全国中小学校新学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建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中小学积极推进开学复课工作。为更好帮助各地师生顺利适应新学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开学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校园学习,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向全国中小学校提出如下指导建议。1.开展开学复课衔接工作,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适应能力对于入学后学生可能存在的适应不良问题,学校要提前预判,在教学安排上预留调整适应期,可提前发布开学后的教学计划安排和作息时间表,让学生早知情、早安心、早准备。引导学生提前做好迎接开学的行动准备,通过准备返校物品、制定复学计划等方式提升对新学期的期待和信心。上好“复学第一课”,平稳度过开学第一周,通过开展疫情防控、生命安全、卫生健康等主题班会,积极引导学生分享、总结居家学习生活期间学习体会和成长感悟。课堂教学可延续线上教学时的一些有效方法,帮助学生实现从在线学习到课堂的平稳过渡。对于学习上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及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给予个别化指导和帮助,引导其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2.做好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疫情对师生心理健康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学校在开学前后要及时进行师生身心健康状况摸底,根据师生的反馈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开学前通过在线调查和线上沟通,充分了解全体师生受疫情影响的情况。开学后通过师生自我报告、日常观察、专业心理评估等方式,掌握困扰师生的具体压力来源和情绪行为问题。同时,要关注疫情对师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可能存在长期性和隐蔽性,有些心理应激症状会延迟出现,国外疫情形势发展也可能给师生带来心理困扰,进行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时要注意定期、多次、全面掌握。3.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适针对疫情期间学生可能的心理困扰(如过度焦虑、紧张、恐惧、心情低落、挫败感、失眠少觉等)和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作息不规律、长时间玩游戏等)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同伴互助、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简便有效、容易操作的心理调适方法。要注重结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开展工作,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鼓励他们用游戏的方式表达,学会识别情绪并加以调节;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鼓励他们加强人际交往,通过沟通表达情绪、情感,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采用班队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在疫情中出现的先进事迹,进行生命教育和生涯教育。4.针对心理困扰较大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个体心理辅导关注和重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学生,对其提供充足的情感、生活和学业支持,开展有效心理辅导,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应对、及时上报。特别关注在疫情前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追踪评估,结合以往辅导记录,提供预防性心理辅导,协助其维持心理健康水平。特别关注来自重点疫区或身边有亲人感染新冠病毒并对此感受到焦虑和压力的学生,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积极改善其周边人际环境,减少可能的排斥和歧视。特别关注在疫情期间出现明显情绪问题、沉迷电子产品或行为偏差等情况的学生,提供干预性心理辅导,开展行为矫正,协助其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特别关注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提供陪伴性心理辅导,建立同伴互助小组,协助其接纳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其转变认知、优化心态。5.通过多种方式缓解教师职业压力,指导教职员工有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新学期开学,教师面临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了解掌握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参与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帮助学生做好居家学习与在校学习衔接等任务,工作压力较大。学校要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合理安排教职员工的疫情防控、线上和线下授课、班级管理等工作量,让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班级管理和授课中。要切实关心教职员工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教学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给予心理支持。组织形式适宜的教师活动,鼓励教师自主调整情绪,建立积极的生活观和工作观,提高生活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6.针对受疫情影响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个别师生,提供长期专业心理干预、转介和支持服务持续关注和追踪心理问题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师生,并联合家庭、班主任和社区共同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案。要向师生推介社会心理服务官方资源,掌握向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心理援助机构寻求专业支持的方法,提高师生寻求社会支持的能力。对于存在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及精神疾患的师生,学校应做好隐私保护,设立标准化处置流程,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家长或亲属,并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心理援助机构,联合家庭、社区及医疗机构将各项流程措施落实到位。7.为毕业年级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协助学生以自信平稳的心态积极备考学校应对面临疫情、考试和升学多重压力的初三、高三年级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和心理的全方位支持。学校要及时向教师、学生和家长解读考试延期带来的复习、考试、志愿填报和录取招生等安排的变化,解答师生、家长的典型问题。如志愿填报和录取工作整体可能延迟、新生秋季入学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暑假时间也可能相应调整等。公布学校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醒师生和家长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教师要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工作,及时分析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复习规划。学校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提供考前情绪指导,开展适当的文体活动和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调节身心状态,树立信心,积极备考。8.加强权威信息推介和宣传引导,增强师生心理正能量学校要高度重视疫情期间大量信息传播对师生产生的心理和观念冲击,及时向全校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传递权威政策信息,避免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猜测,提高信息辨别和独立思考能力,降低焦虑情绪。可通过推广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学习疫情期间身边优秀榜样事迹、抗疫斗争中各战线表现突出人员尤其是90后、00后临危不惧、最美逆行的故事等,面向师生用小切口展现大视野,以小事件体现大情怀,帮助师生汲取正能量,引导思考平凡与伟大、个人与集体、生命与健康的关系,塑造积极向上的成长型思维,增强集体荣誉感、自信心和凝聚力。9.注重疫情防控与学校文化活动相结合,营造平安健康文明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是中小学开学后较长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中小学校要重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公开透明,定期向全体师生、家长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公布相关工作进展。提供有效沟通渠道,听取师生和家长对于学校疫情防控的意见建议。出现特殊事件时,要以“及时、真诚、负责”为原则做好说明并付诸行动,积极争取师生对开学后疫情防控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降低师生对复学的不安全感,避免因疫情防控而造成的人际隔阂。在符合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创新学校文化活动形式,可通过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群、广播、主题讲座、宣传栏、读书角、角色扮演、心理剧等形式,促进师生交流和共同探索,营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10.加强家校沟通,指导家庭教育,协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家校沟通对于平稳复学非常重要。学校要指导班主任和各科教师做好家校沟通,细化沟通内容、沟通频率、沟通形式,完善沟通流程。要及时向家长通报教育教学安排,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争取家长理解和支持。要定期开展线上家长学校活动,就困扰家长的典型问题开展专题讲座,例如,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自学能力,如何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等,提高家长科学育儿和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缓解疫情期间家庭矛盾,协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要对特殊群体,如医护人员子女、流动和留守儿童等给予重点关注,对家长提出的家庭教育问题多倾听、多理解,主动答疑解惑,帮助家长寻找解决之道。来源:教育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