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未来趋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动向莫然吾魂

未来趋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动向

近几年来,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被提至十分重要的位置,备受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围绕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结构、模式、方法、关系等探索,可谓风起云涌,流派众多,“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思维课堂”、“课堂革命”、“深度学习”,不仅名称各异,也争鸣不断,争议不休,颇为热闹。中小学课堂教学如何改?改什么?未来发展的动态趋向是什么?这是个大课题,是个新难题,很有研究的必要。笔者最近研读了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两个《意见》涵盖了基础教育的两个学段,即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围绕教育质量和育人方式提升、改革,提出许多重要的方向性、政策性、规定性、操作性的对策,尤其对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政策、路径、策略均有科学的要求表述。认真分析,从中可以窥探到今后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向趋势,也回应澄清了目前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争议的一些问题,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根本指南遵循。《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第三部分“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围绕课堂教学,提出“优化教学方式”的具体要求,包括:“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学原则、方法)、“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教学手段),“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探究式、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学习方式)。《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第四部分,以高中课堂教学为主题,提出“深化课堂改革”的要求措施,主要有: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两个培养),“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体验、实验的课堂模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习练习要求),“推广应用优秀成果、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研究”(路径)。由观概言,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呈现的未来动向、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1.目标明确。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突出能力。即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素养。3.注重传承。即传承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思想、原则、方法,如教学相长、启发式等。4.师生共生。即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主动作用,实现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发展成长。5.创新教法。即倡导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实验式等教学及方法。6.深度学习。即引导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实行自主、合作、探究、项目等一些适应学生深度学习的方式。7.技术应用。即引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实现与教学的有机有序深度融合。8.研究助推。即围绕主题,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推广应用优秀的教学模式、案例等成果。总之,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应注重实效、提升质量,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渐进中完善。切不可去根忘祖、标新立异、狂躁浮夸、热衷作秀,那将会距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初心越来越远,贻害大方。

隔离区

什么是课堂教学研究的“算”?评课到底谁说了“算”?

什么是课堂教学研究的“算”?2004年11期的《人民教育》上,曾经开展“评课谁说了算”的专题讨论,就我的阅读理解,专题讨论的焦点在“谁”上,讨论的目的旨在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教研文化,实现评课中参与者的平等主体地位,避免专家的话语霸权。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因为在现实的实践中,常见的情况是:有专家来了,就听专家的;省教研员来了,尊重领导,省教研员说了算;省教研员不在,听市教研员的;接下来是县教研员、校长、主任、教研组长,然后才听胡子长的老师、先说意见的老师。可以说,是屁股的位置决定了说话的分量,把学术探讨变成了专家指导和上级领导。关于“算”的思考在阅读这一组专题讨论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要讨论“谁说了算”,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算’?”“怎么才‘算’?” “算”才是有效教研的核心和关键,这是对课堂教学研究的有效性的思考。什么是“算”呢?我们的看法是:一线中小学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学实践,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只有研究的成果实实在在地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才能够说得上“算”,“用”了才“算”,不“用”和无“用”都不能说“算”。在这里,“算”大致可以用“用”来表示,“用”的问题是实践的问题,是对现有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改进的问题。“用”与“听”的关系是否采“用”首先取决于听者是否“听”进去。听具有选择性,一般情况下,人更愿意选择合意(这里的合意不仅有内容的合意,还有言说者的身份、言说者的态度以及言说的方式是否合意)的东西听,而不是首先选择不容置疑的东西听。这样,“说”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说什么”和“怎么说”就成了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比较“说”的方式和态度,我们认为“议”的可接受性高于“评”的可接受性,“议”方式更具有互动的研究性,更能促进参与者平心静气地倾听和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议”呢?这需要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和把握的基础,需要以有效的“观”为前提,“议”以“观”为基础。一些启发这样,立足于“算”的有效性,我们以“用”—“听”—“议”—“观”的思路,追溯了彼此的关系链条,构建了以观课议课提高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性的观念和操作体系:读懂课堂(观课)——有效交流和讨论(议课)——对未来行动思考(计划)——进行改进教育教学的实践(行动)。我们意识到,“算”的含义不仅有是否有作用、是否“算数”的结果,还有算计、权衡、比较的过程。从算计的过程看,人会思考,在思考中能对收益和得失进行算计,并在算计中根据自己所理解的价值标准追求利益最大化。我们必须尊重他人的自我算计权利,理解和接受他们经过算计以后选择不行动的行为。同时我们自己还要学会算计,通过算计学习选择,在选择中追求更高的教育教学效益,以更好地和更有效地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校长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接受了“教师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缩短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因此,教室里的讲桌可以放置在学生当中”的建议,回到学校,校长组织全校教师开会,交流了培训中的收获和体会,并且征求教师意见:“我们学校里讲桌的位置能不能变一变,大家能不能把讲桌放在学生当中?”教师们轰然答应,觉得这很简单。第二天,校长在教室周围巡视,发现所有教师讲桌都在黑板前面,原有的位置没有改变。校长走进其中的一间教室,将讲桌搬在学生当中;一会儿,他又来到这间教室,发现讲桌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校长再一次走进教室,讲桌又到了学生当中;快要下课时,校长巡视,发现学生中的讲桌又回到了黑板前面。课后,校长叫住了上课的老师:“昨天,你第一个赞成将讲桌放在学生当中,今天你怎么……?”老师一脸的尴尬:“将讲桌放在学生当中,我找不到当教师的感觉了。”改变我的位置意味着改变我的生活习惯,改变教学意味着改变我的生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把教学改进的问题过于简单化,教学改进是生活改善的问题,生活改善的问题既关乎认识的提高,也关乎技术的改进,更关乎意愿和态度的调整,这是一个综合而整体的改进。回过头来看一看实施新课程以来的教师专业发展重点,我个人认为主要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壹第一个阶段是以理念启蒙为重点阶段,主要是以解决认识问题为主要矛盾,也就是要“转变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其目的在于引导教师认识和理解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批判性地放弃什么?……贰第二个阶段是以模式探索、增强效能为重点阶段,针对技术和方法问题,比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和推广,其目的在于解决什么方法更有效,“能”与“不能”、“会”与“不会”、“怎么做更好”等问题……叁我认为,第三个阶段将是以促进生活改善为重点的阶段,它定位于提高教师课堂生活质量,改善教师生活质量。从生活改善的角度,课堂教学改进不仅需要提高认识,需要技术和方法和支持,而且需要教师改善生活的意愿和追求,这是“愿意”与“不愿”、“想”与“不想”等问题。把三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从生活改善的角度促进教师的继续改善,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维目标”。以上内容选自《有效观课议课》素材来源:成都陈大伟(cddxcdw)。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没礼貌

中小学老师开展课题研究太难?从这3个方面入手,课题研究更轻松

当下,中小学老师做课题成为一个热门行为。有的老师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的老师为了评职称、应对绩效考核,纷纷开展课题研究。中小学老师教学任务繁重,课题研究费时费力。针对这一热门行为,不少人提出质疑:中小学老师做课题有什么意义?是不是所有老师都适合开展课题研究?怎么做课题?本文将从中小学老师做课题的目的,哪些老师适合做课题,以及做课题的路径三个方面探讨中小学老师开展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01中小学教师为什么做课题?从长远看,中小学教师做课题,能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对教育、教学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由于管理不当,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在功利性目的的导向下,中小学老师开展课题研究出现了种种乱象:乱象1:做课题为了职称和绩效,背离探究问题的初衷引导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可是,不少学校把课题研究作为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的重要砝码。有的学校甚至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有的学校则是硬性规定老师必须完成的科研任务。这就使得课题研究背离探究问题的初衷,成了考核的标尺。乱象2:10年毕业班教学工作,不如课题1个课题研究费时费力,并非所有的老师都适合搞科研,都会写论文。结果是在各类评比中好好教学的老师反而比不上会写论文的老师。难道这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忙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做课题的老师就不优秀吗?乱象3:科研能力低、功利性太强,做课题沦为形式有的老师科研能力不足,被赶鸭子上架,只能东拼西凑,实在不行就出钱买。有的老师沽名钓誉,课题立项后只想拿到最后的结题证书。以至于他们轻视过程,重视结果,甚至是眼里只剩下做课题,学生的学习成长、教学成绩什么的都无所谓了。上述种种乱象,与课题研究的目的背道而驰。老师很难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也不能取得有效的研成果,反而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校园里需要的是安静的书桌,而不是各种考核、指标、沽名钓誉带来的浮躁之风。所以,开始做课题之前,老师们不妨问问自己的“初心”:我对课题研究是否真的有兴趣?我为什么做课题?是为了职称评审?还是为了争取更多的荣誉?是为了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还是为了提升自我?其实,课题和职称评审挂钩也是以激励机制促使教师们不断提升教学素养。我并不反对把课题列为职称评审的指标之一,恰恰相反,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我自己为例,2015年我申报市级课题,就是因为当时我的教龄达到职称晋级的条件,心想有课题可以在职称评审中获得加分。然而,并没有。学校还参考教学成绩、工作成效等各项指标,我的职称申报失败了。不过,在申报课题的过程中,我却收获了很多:选题的过程找到了教学研究的兴趣点;不断修改申请书,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文献,积累不少知识。最终,申请的市级课题获准立项。在后续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搜集案例而更加专注于教学,为了促进课题研究顺利完成,自己也在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高教学、科研、写作、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说,做课题是除了讲授公开课之外,促进自己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方式。我做课题的初衷的确是为了评职称,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因为抱着那么一点让自己学习进步的初心。所以,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达到了成长进步的目标。可见,课题研究抱着一点功利性的目的无伤大雅。老师们如果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把促进自己发展作为后盾,体会课题研究的乐趣,怀抱这样的目的来做课题,那么,课题研究的艰辛也会变得别有滋味。02哪些老师适合做课题?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适合做课题呢?并非如此。中小学老师是否具备做课题的条件,主要参考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指标。从这三个指标来分析,大致可以分成三类老师:第一类: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这类老师至少工作10年以上,教学经验丰富,成绩优秀,教学能力很强,教学工作游刃有余。家中子女长大成人,无需花费太多时间照顾家庭,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之外开展课题研究。这类老教师建议做课题。中小学老师做课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另一种是,把自己几十年探索的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让更多的老师学习和借鉴。第二种课题研究特别适合老教师,做课题的过程就是提炼、升华已有教学经验的过程,是对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系统化的过程。我们学校有一个老教师,做事雷厉风行,讲课独具风格,深受学生喜欢。她主持编写的教辅书摞起来比自己还高,带出来的年轻教师个个青出于蓝,教学成绩突出,频频斩获课赛一、二等奖。不少老师很喜欢她的教学方法,劝她:申请名师工作室,多带几个徒弟,传授教学经验。或者,写论文、做课题,把自己的经验方法介绍给更多的老师。但是被她以工作太忙拒绝了。结果,去年的副高职称评审,学校把名额给了另一个教学成绩没那么突出却完成8个课题的老师。这位老师才猛然惊醒:自己可以早一点做课题把多年的教学成果系统化,于己、于人都有益。事实上,许多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就是通过做课题把教学经验理论化,并不断推广,成为名师的。他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身教学素养,推广独具风格的教学方法,成为远近闻名的教师。第二类: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这类教师工作5、6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中青年教师正处于职业的上升期,想要提高教学能力的愿望强烈,加上职称晋级的压力,他们特别的上进好学,主动性很强。而且,因为年轻,他们有着充足的精力和较多的时间开展课题研究。当然,另一类中青年教师因为经验的积累足以应付教学、考试等日常工作,但缺乏目标,他们往往容易陷入职业倦怠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多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所以,中青年教师不管是出于积极进取的阶段,还是职业倦怠期,都建议他们做课题。近几年,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也趋向年轻化,以青海西宁为例,课题研究主持人平均年龄在不断减小,青年教师比重在增加。如下表:西宁地区2015年——2017年市级教科研课题主持人年龄调查表中青年教师关注学科热点,注重学科关联和外延,教育视角和观点较为先进,为教育教学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他们的成长为教科研队伍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关键的问题时是,引导中青年年教师做课题,要给与其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避免他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走弯路。第三类: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这类老师工作时间低于5年,有的没有完整带过一届学生,教学能力和水平处于积累经验的阶段。同时,也几乎没有课题研究的经验。年轻教师一般不建议做课题。课题研究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年轻在教学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把本该用来提升教学能力的时间用以开展课题研究,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年轻教师如果对课题研究有兴趣,加入其他老师主持的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先跟着老教师学习,积累经验。当然,这里只是针对课题研究这一问题,把中小学老师做个粗略分类,并非严格的划分标准。老师们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开展课题研究,关键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否突出?课题研究的能力是否够格?时间和精力是否有充足?做好这三个方面的自我评估,再决定是否要申报课题。03给中小学老师做课题的三点建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造就学者型教师的必由之路。”如可促使中小学老师顺利开展课题研究?从教育行政部门看,教科研机构要加强指导。有关部门构建合理的教科研体系,增加财政投入,组织有效的培训,完善课题评审和检查制度,加强对中小学老师做课题的指导。从学校看,要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一方面,不能仅以论文、课题数量来考核评价教师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喜欢搞科研、写论文的老师,要通过讲座、培训等加强引导,鼓励、引导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完成,老师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课题研究从教学实际出发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高校不同。高校课题研究注重理论创新,研究目的是形成学术成果,建立学术流派。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注重实践运用,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炼教学经验,使其理论化、系统化,并将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可见,老师们边教学,边学习,边思考,边研究,这是中小学老师做课题较好的方法。建议中小学老师从日常教学中选题,留心那些小而实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选取一个小切口,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专业书籍,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中小学课题研究中常说的:“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比如,有的教师觉得自己批改作业效率低,于是申报课题研究如何高效批改学生作业;有的老师常年带毕业班,做课题探究思维导图在复习中的应用。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切口小、周期短、好操作、有实效”的课题进行研究,能有效促使老师们在各自领域取得总结性或开创新的成就,又能保证课题顺利完成,还能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2)提升科研能力老师们可以通过参加培训,阅读书籍、论文,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等方式,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规范,不断提升科学研究的能力。具体来说,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增强问题意识,提高选题的洞察力。学会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比如:从成功的经验中寻找生长点,从已有的教育理论中寻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支撑点,从棘手的问题中寻找突破点。然后,明确哪些问题值得研究,以此提高选题的洞察力。2.撰写申请书,提高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填写课题申请书的过程,就是理清研究思路的过程。填写申请书是为了让评审老师明白你做这个课题的价值,以及你准备怎么完成课题研究,预期成果是什么,以便评审老师决定是否通过立项申请。这就需要老师们对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达成目标的过程、方法有着清晰的思考和认识。同时,能够用学科语言准确地进行表述。写出一份好的课题申请书,老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此外,课题研究不是材料搜集整理,老师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要关注成果化的东西,比如结题报告、论文、获奖课例等。磨刀不误砍柴工,老师们了解课题研究的流程和规范,不断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做课题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对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说,无法进行严格意义上的课题研究。因为中小学老师做课题难成立课题组,几乎没有研究经费的支持,甚至会因为教学工作的调整使得研究对象无法固定。大多数老师都是利用业余的时间,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完成课题研究。所以,老师们在做课题时,要处理好课题研究和正常教学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克服课题研究过程中带来的压力、焦虑等不良情绪。在不断提升对时间、精力、情绪等各方面管理能力的过程中,保障课题研究的完成。总之,建议中小学老师们抱着探究问题、提升自我的目的申报课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条件下,从教学实际出发,提高科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开展课题研究。参考文献:岑礼霞:《我省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存在问题与对策》娄小明:《中小学教育科研谨防九种错误的价值观》吴维煊:《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误区与对策》作者简介:我是青隅老师,省重点中学工作10年,6届毕业班教学。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主持市级、区级课题。如果你有关于中小学老师做课题的疑问,敬请关注并私信我。

藉外论之

全市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工作视频会召开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4月14日,全市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工作视频会议召开,市教体局副局长古奇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解读了《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相关内容,并对绵阳市如何落实文件精神做出了安排部署。 会议要求,各地、各校务必高度重视,充分领会这项工作重要性,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把握“课堂教学质量”这一核心目标,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立德树人”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地、落细、落实;要把抓好中小学课堂质量作为“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发力点,整合资源,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会议强调,各级教研单位要加强研究,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大力开展学科基地建设,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打造“标杆课”“示范课”,扎实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水平。 会议指出,市教体局将组织专门人员,成立督查团队,聚焦“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重点,建立常态化的督查工作机制,将严格责任追究倒逼问题解决,深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市教体局相关科室、市教科所、市电教馆主要负责人在市教体局机关二会议室参会。各县市区、科学城教体局、园区社发局分管领导及相关股室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及教研员、电教站相关人员,市直属中小学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在本地本校分会场参会。 【来源:绵阳市教体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苏舆

川山坪镇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专家讲座

汨罗融媒体讯 (记者 周敏) 3月18日,岳阳市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院理论教研员,湖南省教育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小学素质教育》主编严雪梅老师应邀来到川山坪中学,为川山坪镇全体教师带来《中小学教师怎样开展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参加。严雪梅老师从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做教育科研入手,逐一对课题研究的意义,教育科研的主要特征、基本思路以及课题立项、研究和结题所遇到的疑惑和问题等方面展开,具体介绍了课题规划书的规范填写。"老师都行走在理论与实践的断层之中,有理论,但不能上升到应用高度,不能得心应手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借助教育科研、借助课题研究,架起连通‘平凡’与‘卓越’的桥梁。"川山坪联校副校长吴杰介绍,此次讲座对提高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效性起到指导引领作用,下一步,镇联校将组织教师在教学与课题的探索之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进步提升。作者:周敏责编:柳勤进来源:汨罗融媒体中心

吉尼塔

莲湖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研究实践中心揭牌成立

西安新闻网讯 3月18日下午,莲湖区教育局召开莲湖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研究实践中心成立大会,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建设改革创新,全力打造莲湖区思政建设“大格局”、思政教育“大资源”、思政教师“大队伍”。 会议回顾总结了全区思政课建设开展情况,安排部署了2021年思政课改革创新目标任务,并为一体化教研中心进行揭牌,为专家指导组成员、特邀指导员、思政课专(兼)职教研员颁发聘书,为教研实践基地学校进行授牌。西安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西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主任张军学围绕“聚焦‘五个强化’、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主题,为与会人员作专题讲座。 据介绍,一体化教研中心的成立,是莲湖区教育局加快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的重要决定,是大胆探索、先行试点的重要举措,旨在统筹全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增强思想课建设改革创新的科学性、预见性、前瞻性。一体化教研中心自筹备成立以来,深入推进“四好”思政课创优行动,积极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 下一步,莲湖区教育局将充分发挥实践一体化教研中心协调沟通的“管理中心”作用、指引前路的“导航中心”作用,以及课程资源的“孵化中心”作用,服务于思政课建设组织、教研、课程、师资、活动、平台“六项管理”,实现思政教育教研资源与莲湖教育发展需要的有效对接;为学校更好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指引目标、明确方向;与中小学思政课、德育教育、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相结合,深入挖掘各学科资源并凝炼解析为课程资源,推动思政课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燕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冯炜)【来源:西安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徐寿

中小学教研活动,要实不要虚,立足本校常规教学是根本

在中小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是常态工作,但多数教研活动过于形式化和追逐课堂改革的潮流,活动搞得很频繁,既隆重又热闹,可对提高本校教师常规教学能力没有多大效果。实施新课程后的常规教学,不是三、两年就能搞定的,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真正被每一名教师掌握。有很多学校常规教学都没搞透彻,还在年年喊着搞课改,真的是没有用的。学校平时的教研活动,不需要高大上,需要接地气,服务于日常教学。所以,就应紧紧围绕如何规范各学科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开展。把教研活动扎扎实实开展起来,让每次教研活动都能解决本校学科教学上的问题,推动教师常规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开展教研活动,要从本校师资队伍实际出发,理论研修和教学实践兼顾,丰富活动层次。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一线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所以,开展教研活动,要紧紧围绕常规教学中的问题,结合学期各阶段有目的的安排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在理论提升层面,可借助业务学习,明确研修主题,集中或分散研修。应该把研究常规教学实践作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部分。一般学年初,都会有新入职的教师,为新任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工作,要对新任教师进行常规教育教学知识集中培训,让老教师课堂跟踪指导。学期初还要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引领新学期的学科教学。在学期中还要有计划地开展新任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研讨课,学科优秀骨干教师观摩课等。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受益,促进全校任课教师常规教学水平整体提升。二、教研活动准备一定要充分,才能达到提升教学水平,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作用。学期初制定教研活动计划,并及时公布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每项活动前至少两周应该制定出活动方案,给参加活动教师充分的准备时间,让相关领导或学科骨干教师,给出课教师以必要的指导。只有教研活动准备充分,整个教研活动过程才能更加顺利。其实,对于出课教师来说,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提升的过程。准备不充分、形式化的教研活动,无论是出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谁都不会有收获,还浪费时间。三、认真落实每次教研活动的各环节工作,是教研活动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包括教研活动的前期准备,讲课、听课、评课等各环节,都要精心组织实施,保证效果,避免走形式。事先明确各环节负责人,时间、地点、参加活动的教师范围,活动的具体要求等。让每名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都有充分的准备。四、适当邀请学科专家或教研员,诊断课堂或指导学科教学,有利于学科教学水平拔高。专家或教研员毕竟在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站在一定高度和前沿,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适当邀请他们来校指导,能快速提升学科教学水平到一个新的高度。五、及时整理归档每次教研活动的过程材料。对于每次教研活动,应安排专人,及时整理文字材料和影像材料,归档保存,以备今后借鉴学习或检查时查阅。不能拖拉,避免时间长了一些过程材料丢失,造成教研活动档案不完整。总之,中小学学校的教研活动主要应立足常规教学,不跟风,不盲目搞。理论研修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侧重实践教学的研究。让每一次教研活动,开展的都扎扎实实,都有不同层面的教师受益,具有可借鉴性、可复制性。让教研活动真正地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服务。您对开展中小学校内教研活动有何看法?欢迎您留言、评论、点赞、收藏、分享!谢谢。

亲民

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要点和难点

作者:蓄势教育 吴伟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各行各业欣欣向荣,成绩斐然,一派新气象,唯独中小学教学老气横秋,垄断依然,没有活力,被学生、家长和社会诟病,缺少新时代的气息。中小学教学必须改革,帮助学生形成智慧学习习惯,摒弃记忆学习习惯,提高应试效率和成绩,推动素质教育。中小学教学应该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双向选择,学生想跟谁学就跟谁学,可以在网上学,也可以在课堂上学。应试效率高了,成绩好了,就能压缩应试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运动场,在自然或社会中,德、智、体全面发展,迎合文明社会的期待。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要点:一、什么是思维;二、学习的本质;三、考试中我们与状元的差异。搞清楚这些问题,就可以定义新理念,设计新的教学形式,让教学更有效率,更适合学生快乐学习,使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在1998年,我们开始了中小学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课题研究,教授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课程,以学生为本,从思维语言特征、学习语言特征、学科语言特征入手,比较普通学生和成绩优异学生面对问题时的生理反应,依历次考试成绩(包括期中期末、小升初、中高考)的结果进行教学的设计和调整,使教学模式逐渐高效、系统、完整和成熟,形成了以应试学科语言为轴心的、不同于当下学校教学习惯的教学模式,让数以千计参与教学改革的中小学生受益,在小升初、中高考中获得了好成绩,且学习的过程相对轻松和愉快。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学生来时的成绩几乎都是中等或中等偏下,有的甚至“很差”,他们在新教学法营造的环境中,经过一年、两年、四五年的训练,应试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一个小“奇迹”可以津津乐道:安徽宿松县的一个中考学生,学校模拟考试七科成绩只有260多分,任课老师认为他不可能考上高中了,说:你自己想办法吧,去哪都行。学生父母不放弃,将孩子送到我们这里,这时离中考只有40几天了。40天的“恶补”,中考七科成绩是578分,考上了“花中”(县重点)。速成固然好,但依据我们的教学结果统计,绝大多数的学生改变学习习惯需要半年,成绩腾飞还要半年或半年以上,所以我们的教学一般为一年或一年以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有自身的规律,需要一段时间,但一年能改变一个学生,这个结果已经足够令人神往了。当一些来时中等成绩的学生中考跟你学,取得了好成绩(有些人单科成绩是满分,如数学),考上了向往的重点高中,又再跟你学三年,考上了心怡的大学,你的心情是不是充满了成就感,任其飞翔。二十年来,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了中小学教学理念和形式的创新,我们K12全科指导。我小学指导数语英、初中数理化语英等、高中数理化语英等,让学生用同一理念和形式学习,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也设计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形式,推出了“语言说”教学理论,称为“自然思维教学法”,08年出了《思维轨迹》一书(北京出版社出版)。 在中小学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发现,小学的教学尤其重要(人之初),如果因为教学使学生形成了记忆学习习惯(刷题过度),那么大多数学生到了初高中会非常痛苦,应试成绩大幅度下降,不少人还出现了单科不及格的情况,这种状况基于人性的“懒惰”,是生理现象,人为主观不能控制,刻苦努力也难以解决。能不能说小学教学需要优先改革呢?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呢?小学生不宜刷太多的题,以小学数学为例。我们测算:至少一半的小学生一星期学两个小时数学足矣,如果他们在考试中还能得到90多分,很可能就是“智慧学习”,因为考试中会有大量的题是他们未做过的,可以避免让他们用“记题型”方式解决问题。记忆学习靠“题型”,拼的是记忆天赋;智慧学习靠“规则”,拼的是学习能力。教学的目的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呢?话多无益,来点“干货”。我们推出了创新的网上《小学奥数及数学》视频课程,供想学好数学的小学生和家长分享。今年我们还要分享《高中数学》网上课程。改革创新威力巨大,人类文明的进步均是创新所为,中小学教学亦如此。改革路上有难点,例如需要时间让大家认识、转变、尝试和接受;例如一些在职老师和一些机构,让补习的学生在平时的考试前先做一些即将考试的题目,虚假推高“考试成绩”,但中高考的题他们事先搞不到,学生那时没考好,就说他们“没发挥”,借以蒙混过关。其实平时考试后只要家长问问补习过的学生有多少道题考前刚做过就真相大白。说真话,做好事,二十年弹指一挥间。

名誉并焉

莲湖区召开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教学研究实践中心揭牌成立

3月18日下午,莲湖区教育局召开莲湖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研究实践中心成立大会,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建设改革创新,努力加快思政课建设与发展。西安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西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主任张军学,莲湖区教育局班子成员,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研究实践中心专家指导组成员、特邀指导员、思政课专兼职教研员,莲湖进校及一体化建设教学研究实践基地学校校长参加会议,会议由莲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郭茜主持。会上,回顾总结了全区思政课建设开展情况,宣读了一体化教研中心成立的通知,安排部署了2021年思政课改革创新目标任务,并为一体化教研中心进行了揭牌,为专家指导组成员、特邀指导员、思政课专兼职教研员颁发了聘书,为教研实践基地学校进行了授牌,莲湖区远东第一小学、西安市庆安初级中学2位校长代表做了很好的表态发言。西安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西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主任张军学围绕“聚焦‘五个强化’、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为与会人员做了专题讲座。一体化教研中心的成立,是莲湖区教育局加快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的重要决定,是大胆探索、先行试点的重要举措,旨在统筹全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增强思想课建设改革创新的科学性、预见性、前瞻性。一体化教研中心自筹备成立以来,深入推进“四好”思政课创优行动,积极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全力打造出莲湖区思政建设“大格局” 、思政教育“大资源”、思政教师“大队伍”。下一步,莲湖区教育局将充分发挥实践好一体化教研中心的三个“中心”作用:一是发挥协调沟通的“管理中心”作用。深入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服务于思政课建设组织、教研、课程、师资、活动、平台“六项管理”,实现思政教育教研资源与莲湖教育发展需要的有效对接。二是发挥指引前路的“导航中心”作用。发挥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为学校更好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指引目标、明确方向。三是发挥课程资源的“孵化中心”作用。统筹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中小学思政课、德育教育、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相结合,深入挖掘各学科资源凝炼解析为课程资源,推动思政课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积极行动,充分发挥一体化教研中心作用,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推进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研体系建设,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共同探索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做法,切实将莲湖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不断推向深入。编辑:陈桀

往矣

2020中国中小学教育新进展新趋势

引 言本报告研制主旨在于反映一年来中国中小学校改革发展的主题以及新进展、新经验,揭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报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教育方针、党中央和国务院重大教育政策以及教育部中心工作,采取文献研究法,对有关学校发展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案例研究法,多方搜集共计3000多个能够反映全国中小学校改革发展最新进展的实践案例。其来源包括:教育部有关典型案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权威媒体全年公开发表案例,各省级教育新闻宣传中心、教育报刊社推荐案例,人民教育编辑部基层联系点推荐案例,中教传媒智库推荐案例,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公开征集案例等。此外,我们尊重实践智慧,践行“一线规则”,开展多轮调研活动,以增强案例的丰富性。为更好发挥借鉴参考价值,按照每年惯例,我们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主线,遴选出40个典型案例。遴选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聚焦重大教育主题、具有重要创新突破、取得较好实际效果等为基本标准。为确保遴选的典型案例具有公信力、影响力,我们邀请不同研究领域专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匿名评审。综上,形成本报告。2020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广大中小学校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文件和重要举措,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积极应对危机与挑战,深化“五育”并举,加强劳动教育、体育、美育,释放中小学办学活力,“破立并举”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一、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一年来,中小学校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方面交出了“不平凡”答卷。一是成功应对危机挑战。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中小学校积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按照教育部要求,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下,首次开展大范围长时间的防疫斗争,保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首次开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线上教学,保证了“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为稳定教育教学秩序、恢复社会生活、探索技术变革教育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关键时刻一些优质学校克服困难站到了直播前台,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优质课程。基础教育全系统形成了从线上教学到线上线下并进教学新格局,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师者担当。二是加强党建引领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成为中小学校的共识与行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取得新进展。如建立“教育局党委—校党委(校党总支、校党支部)—学科党支部”三级纵向联动组织体系,构建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纵向贯通的二至三级中小学校党组织工作体系,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分设情况下各自的职责,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建立学校“党委会研究、校务会落实、教代会监督”模式,层层落实党建工作。三是思政课在铸魂育人上逐渐强起来。中小学思政课得到空前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整体框架的构建,凝聚起培养时代新人的强大合力。中小学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全面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劳动教育、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人民功勋模范、抗美援朝纪念等教育广泛开展,深入人心。学校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方面有了新突破。德育专业化水平继续提升,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四是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和体育美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劳动教育、美育、体育的重要文件,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2020年被称为“劳动教育落地年”。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劳动教育格局正在逐渐形成,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效应正在显现。如由政府牵头打造“综合+专项”“紧密+松散”“国有+市场”“营地+农户”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学校建立专门劳动教育教室和基地,突破场地、设施等条件制约;构建校园、田园、家园、社园四园联动实践场,整体设计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健全劳动教育落实机制。学校体育得到全面加强。2020年学校体育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全国各地普遍推进体育中考,极大提升了体育受重视程度。中小学体育场馆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切实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契合学生发展需要。有创意的做法层出不穷。如推行个性化体育课程,小学低年级实行教师走班,学生两年内体验12个运动项目;中高年级实行学生走班,在前两年选课的基础上每学期选择一个项目“进修”,进修项目细分为“启蒙”“提高”两类,每次两名教师同时上课。中小学探索落实保护学生视力的多种方法,如家校联合保护学生用眼问题。营养配餐、健康饮食等食育内容在许多学校得以开展。“小眼镜”“小胖墩”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学校美育受到高度重视。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全面实施。为解决农村美育师资不足问题,许多地区创新思路办法,探索有效解决路径,如开展“城市—乡村美育对话”,城乡教师一起教研、改进美术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拓展城乡美术课堂广度和深度。美育评价探索开始起步。五是助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基础教育战线以义务教育有保障为重点,扎实推进控辍保学专项行动,落实“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系列政策措施,“输血”“造血”齐发力。以年度“最美教师团队”凉山支教帮扶团队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优秀校长、教师义无反顾走向大山深处的学校,手把手、肩并肩、心连心开展帮扶,为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呕心沥血。一大批学校承担起精准扶贫支教任务,连续多年为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人力、物力支持,特别是帮助培养造血能力,为助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六是学校教育生态进一步改善。2020年义务教育段公民同招政策开始实施,学校之间的竞争从“依靠生源”转到“提高质量”上来,发展机会更加公平,充分激发了学校办学积极性,极大纾解了人民群众择校焦虑。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进一步释放、增强了学校的生机与活力。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总体方案》激发中小学不断思考研究改进学校、教师、学生评价,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方面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进入实质性探索阶段。二、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一年来,各地中小学积极探索育人方式变革,提高因材施教质量,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呈现出继续稳步提升态势。2020年,中小学对在线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获得许多重要经验成果。如针对线上教学反馈不足,加强运用交互式网络软件,设计答疑活动;针对学生自律困难,调动家长参与管理;开发适合于网络环境的评价方式,如AI智能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开发微课,把更多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推动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探索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改革和教学方式变革成为2020年中小学的重要命题。中小学教师研究新课程标准,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新教材教学,突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彰显立德树人价值追求。“强基计划”的实施促进中小学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举措,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进一步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020年8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语文和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语文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业表现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别为81.7%、79.3%。近三成家庭处境不利学生在语文学业表现上实现“逆袭”,取得较好成绩。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高和较高的比例之和分别为94.5%、88.9%;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1.7%、70.6%,课外阅读书籍种类在3种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4.8%、77.1%。报告显示,语文教师教学行为改善明显,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比例显著提高。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显示,78.5%的四年级学生和77.2%的八年级学生演唱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91.5%的四年级学生和65.8%的八年级学生绘画创作与表达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学生对中国画、民间手工艺、书法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的喜欢程度较高。八成以上学生喜欢艺术课和艺术教师。三、破解长期制约中小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一年来,各地中小学着力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出诸多创新举措。针对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师工作内驱力难以调动等问题,中小学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是分类评价,注重精神激励。考虑到教育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教师评价应采取分类评优,让表彰多样化、多元化。有的学校在绩效分配方面大胆改进,每月除基础绩效奖励外,设有超工作量奖励、班主任奖励、名师奖励等,注重精神激励。另外,以教学为中心建立起不同学科的标准工作量常模,鼓励能者多劳,也是比较得到认可的实际办法。针对班主任工作压力大、付出多,不好评价,现实中出现不愿意当班主任的现象,有的学校显著提升班主任待遇并建立副班主任制度。班主任除了享受津贴和绩效工资外,晋升、入编、进修、评优评先仅在班主任(包括副班主任)中产生,班主任工作一跃而起成为学校最受关注的工作。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教师干事热情。各地对现有校长教师管理制度进行大胆创新突破。有的地方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按岗拿薪,与学校捆绑评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显著提高。有的地方对特别优秀或作出重大贡献的青年教师,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通过设立校级职称办法,可直聘高一级岗位,区教育局设立校级职称补助经费,使其享受相应待遇。三是提高职业待遇,提升教师自豪感。一些地方从政策上落实尊师重教,成为教育界一大亮点。有的地方推行教师工作证制度,教师持教师工作证可在医院“教师优先”窗口挂号,工作证右侧夹着一张“园丁卡”,持此卡可免费乘坐公交车。这些做法切实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转化成工作动力。针对疫情影响带来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采取多种方式疏导学生心理问题。有的学校快速启动应急机制,组织全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对全体学生进行全覆盖电话家访,开展生命教育,进行谈心谈话,召开线上高质量家长会,用专业心理量表进行全员筛查。这些应急行动为学生心理健康筑起坚实的防护墙。针对智能手机普及后带来的校园手机管理难题,各地各学校智慧出招,疏堵结合,加强治理,建立各项手机管理制度。如开发智能电子学生证,将学生照片、姓名、年龄、入学时间等记录在内,集通话、定位、考勤和电子借书等功能于一体,学校或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电子围栏,既满足安全、联络等实际需要,又能防止学生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影响学业。针对一些地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中小学积极探索作业管理新途径,提高作业效能。作业精细化管理成为重点,因材施教是关键。作业应避免“一刀切”,要根据学生不同学力进行分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学力诊断可以借助信息化媒介采集学生全过程作业数据,精准识别学生学习需求,实现差异化教学,从而提高作业效能。四、学校内外部治理现代化为高质量发展增活力、添动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治理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也是迈向2035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关键保障。2020年,中小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一是外部松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有的地方实施编岗分离,教师编制由编制部门统一核定,教师教学岗位由学校统一设立,教师编制使用、教学人员调配、教育经费拨付由教育部门统一负责。成立县教师发展中心,指导学校按岗聘任,对教师余缺进行全县调剂、动态管理。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校长队伍得到优化,教师作风明显改善。管办评分离有了新进展,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有的地方构建起“三张清单”管理的系统化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将副校长聘任、教师选聘、自主招生、经费使用等四个方面14项管理权限下放给学校,学校办学有了积极性。二是内部变革激发学校办学动力。为切实解决学校高质量发展问题,一些学校正在突破传统的科层管理体制,建立专业性、价值型的学校专业共同体,校长对学校的领导也逐渐由行政领导走向专业领导和价值领导。为解决治理“中梗阻”问题,建立中层干部任期制度和述职制度,引导干部进行系统思考,促进自身和学校的发展。为提高集团化办学效益,探索转型管理范式、转变领导范式、优化文化范式等新型管理路径。三是强化家校社协同形成育人合力。家庭是学校外部治理中重要影响因素。一年来,中小学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创新做法层出不穷。针对农村学校覆盖的村庄分散且间隔距离较远,教师家访面临一定的困难,召开家长会存在种种不便,山东省寿光市羊口镇杨庄小学形成了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片式”家校合育方式。各班级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织同一村庄家庭相隔不远的学生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人。小组内部按照学生平时表现和学习能力差异进行编号分工。教师随时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小组内的家长联合,资源共享,“排班陪读”,对隔代抚养学生和单亲、离异家庭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针对家校合作与家庭教育指导存在个性化不足的弊端,有的学校尊重每个家庭的特殊性,尝试通过“一家·一课程”转变家长观念,创造个性化的家校连接,深度挖掘每个家长成功教育孩子的“自经验”,帮助家长持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五、未来发展建议高质量发展要求学校教育超越以往的理念与框架。尤其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全面构建还需要政府、社会和中小学校进一步努力;城乡均衡度差异系数较大,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均衡发展补短板建设任重道远;以流水线生产为特征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一是要进一步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主动性。中小学要深刻理解立德树人是政治要求,深刻理解“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进一步构建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新的一年,要积极探索“五育”并举落实机制,特别是在德育工作中要突出和强化“建党100周年”等时代主题教育。二是进一步落实优质均衡发展举措。推进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而中小学自身也大有可为。实施“初中崛起”工程,破解“豆腐腰”问题,加快提升公办初中办学质量。大力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大幅度提升优质园比例和公办园覆盖面。切实回应人民群众的教育焦虑,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三是全面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办学活力不足是制约中小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要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中小学办学活力不足的主要障碍,鼓励中小学探索建立着眼长远、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有效制度,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增强学校发展动力,提升办学支撑保障能力,努力形成师生才智充分涌流、学校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四是完善教育评价办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加快探索学校层面教育教学评价办法,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适合的教育,关注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培养,强调“身心健康也是教育质量”,不断完善考试招生制度,坚决打破“唯分数论”,构建起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课程建设、治理能力四个方面的办学质量评价制度,让师生感受到教育的美好、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好。五是推动学校教育走向现代化。面向2035,一些省份已经开展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评估工作。以教育领域现代化评估工作推动学校开展素质化、特色化、现代化建设,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革命性推动。学校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活动,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常态化的创新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要加强作业管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积极吸纳社会优质资源,推动学校与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社区、家庭等开展跨界合作,拓展教育服务供给,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基础教育改革仍任重道远,全面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办优质公平、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永远在路上。总监制:翟博总指导:陈志伟、周飞总策划:余慧娟研制:任国平、程路、董筱婷、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