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重大研究项目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会议旨在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决策部署,为国家课程改革提供专业支持。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语文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项目顾问仲呈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来自全国高校、教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学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参会并进行了研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介绍了重大项目推进和课程教材研究所建设情况。本着边建所边推进工作的原则,研究所聚焦意识形态前沿、课程改革薄弱环节和课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方面,率先启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课程图谱研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英文翻译,以及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大中小体育一体化、大中小艺术一体化等重大项目研究。目前研究项目的顶层设计、方案研制等基础性工作已完成,有些项目有了初步成果。14位项目组负责人系统介绍了各项目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案。郑富芝和吕玉刚对项目进行了点评指导。郑富芝认为,课程教材研究所的研究项目选题好、站位高,具有四个重要特点:一是立根本。立好民族的根,铸好教育的魂。这个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魂就是德育。这些项目的共同点体现了立根铸魂。二是补短板。党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当前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希望通过研究补上短板。三是接链条。大中小学德育、体育、美育的一体化建设项目,正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大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设计,把分段实施的教育链条连接起来。四是扩视野。要以国际视野反观和思考中国的课程教材项目,在深化课程教材建设上解决一流和先进性问题。郑富芝建议,希望课题要接地气,解决课程教材改革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课题研究使中国的课程教材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吕玉刚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是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关键问题。他建议,除了课程教材以外,还希望关注课外读物的建设,特别强调要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系统设计。(汪瑞林)
11月20日,面向17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中小学数字教材实践研究”项目课例展示活动,在成都市天涯石小学、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圆满举办。活动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成都市天涯石小学、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共同协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陈云龙,教育部数字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理事长赵子莹,天涯石小学校长叶昀,七中育才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吴明平发表开幕式致辞。锦江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海乐,锦江区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党委书记赵万华,锦江区教育局副局长秦梅出席了此次活动。直播主题本次课例展示活动分为上午小学场、下午中学场。来自天涯石小学的廖莉老师、骆洪亮老师,与来自七中育才学校的黄心雨老师、杨文老师,分别执教《正负数》、《看图找关系》以及《一元一次方程》、《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7个实验区近2000名教研员和教师,通过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观看直播,并就课例展示活动进行互动交流。04:27在课例展示环节,四位老师充分运用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的功能模块,将数字教材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思路,创设了高效互动并且别具一格的课堂教学环境。老师们依托于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丰富的资源素材,充实及“活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堂知识;并在知识点讲解后,通过平台所承载的大数据工具分析学情,精确掌握每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发布个性化作业,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课例展示国家教材委数学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尚志,国家教材委科学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李维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初中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刘达,锦江区数学教研室主任陈莉、锦江区数学教研员晏长林等多位课程专家,组成课评专家团队,对授课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进行了充分肯定,并对如何应用智慧教育平台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提出了宝贵建议。专家团队表示,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顺应时代趋势的必然产物,并向现场与会的300多位老师强调,要紧跟信息科技发展潮流,打造更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的优秀案例,发挥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交流教学成果、分享先进经验,从而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教育”的规模化发展。专家评课本次课例展示以及专家的精准指导,必将有力推进广大教师形成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新型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和学习观,帮助教师在新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相信,未来将有更多教师依托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实现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跨越,进而助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开幕式致辞集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陈云龙:陈云龙讲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致使全球各类学校大规模停课,教育领域面临严峻挑战。在巨大的危机面前,教育信息化让我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通过探索数字教材的实践应用,学生们下载使用数字教材,解决疫情期间纸质教材送达困难的问题。应对新冠疫情之下的教育危机,中国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为什么使用数字教材?我认为至少有四方面的需要。第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第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三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第四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数字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理事长赵子莹博士:赵子莹讲话今年2月下旬,在教材局的指导下,我们迅速搭建了电子教材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疫情期间纸质教科书无法运输到学生手中的问题。短短1个月的时间,平台的在线阅读、下载次数累计高达近400余万次。印证了全版本、全学段覆盖的数字教材使用场景。如今,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把安全、可靠、多元、精准的数字教材及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系统化、一体化地提供给广大师生。锦江区教育局及学校领导们的重视令我们感动;评课专家们的敬业、专业精神令我们敬佩;授课老师们的热情积极态度使我们备受感染。我相信有指导和示范价值的创新教学模式案例正在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下逐渐形成,“共享优质资源,引领教育变革”的先行实践正在开展。七中育才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吴明平:进入21世纪,教育信息技术及智能设备的快速迭代,助推教育迈向4.0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平台很重要,资源很重要。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就是一个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为基础,加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质平台。七中育才学校属于平台的先行先试者,我们最需要思考的是“怎么用”的问题。智能时代,学校和教师一定要果断走出舒适区,走出“凭传统、凭经验、凭习惯教学”的误区。面对智能时代,面对新生事物,七中育才学校应该抓住机会,勇于创新。天涯石小学校长叶昀:数字教材突破了传统纸质教材的内容边界,拓宽了传播渠道,弥补了纸质教材内容单一、形式封闭的缺陷。基于数字教材的教学实践,不仅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更推动了教师形成互联网时代的新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和学习观,帮助教师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实现教学流程再造,和教学模式创新,进而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度改革。课例展示专家团队点评精选国家教材委数学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王尚志:王尚志点评数字教材大幅增加师生交互机会,改变以往师生间的单点互动方式。教师甚至可以同时与50位学生进行交互,我们由此可以推论,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掌握更为清晰、精准和及时,我们教学的起点因此更为科学。通过数字教材,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数字教材丰富了传统教材的呈现形态,为学生提供更为喜闻乐见的知识获取方式,将课本中原有复杂的、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直观。学生通过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可以去操作、去尝试、去猜测,这正是我们得到基本智慧的重要来源。中学数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初中数学教研员刘达:刘达点评在过去的几十年,教学资源存在于浩瀚的网络平台中,相当纷繁。我们要寻找、重整、加工这些教学资源。数字教材以及智慧教育平台的出现,帮助我们跨平台获取教学资源。所获取的资源在课堂教学框架中有机整合起来。通过数字教学的资源及平台,可以高效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丰富教材呈现方式,结合大量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更好地去归纳和总结课堂知识点。成都市锦江区数学教研室主任陈莉:数字教材为教育教学带来五个字的变化:第一个字是大,今天我们看到了大资源,有了大资源,我们同时看到了大平台。教育管理者、教师都能够登录这个平台,在大概念、大设计下开展教学工作。第二个字是深,学生可以深入生活进行学习。深度学习必须要有深刻的理解,以及深入的思考。第三个字是高,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多时候教师不能直接灌输知识,而是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判断来进行学习。第四个字是真,在真实学习中扎实获得知识,真合作,真交流,真思考、真思维。第五个字是活,活跃课堂,灵活学习,鼓励孩子有话可说。成都市锦江区小学教研员许小平: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有助于教师在进行同一个知识点教学时,参考各个教材版本,与各类教学资源。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应每个知识点的客观掌握情况,适时做出教学调整。教师的站位可以退到后方,把主要舞台交给学生,这正是体现了“生进师退”的教学理念。国家教材委科学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李维明:李维明点评教师在课例展示时,体现出智慧教育平台的三大优势,一是教学资源的应用,二是呈现学习的内容,三是数据统计的反馈。互联网上有很多教学资源,内容指向不明确,获取方式不便捷。通过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所承载的大量教学资源,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提升备课效率,拓宽备课容量,丰富备课形态。呈现学习的内容进行升维迭代,改变了在纸张、黑板上的单一呈现方式,运用图像、视频等方法,便于学生观察。教师还可以将数字教材与电子白板相结合,在图像、视频上进行灵活标注,从心理学角度引发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关注。数据统计的反馈在课前阶段,可以客观记录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统计分析学生核心问题,让课堂教学具备学情基础。在课中阶段,教师通过布置课堂题目,快速统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重点,并针对学生薄弱环节布置课后作业。成都市锦江区初中数学教研员晏长林:晏长林点评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到了新阶段。立德树人是育人目标,五育并举是教育理念,要融入课堂教学当中。我们要基于大概念下的深度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对知识进行深度的解构与建构。所谓解构,就是基于知识本身进行深度理解,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本身,知识内涵,以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谓建构,就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去交流,去展示,让学生理清知识来源,构建知识体系,最主要的是形成学习方法。“中小学数字教材实践研究”项目是落实教育部要求,进行创新研究和改革实验的切实举措。本次课例展示活动,通过现场学习研究,有利于探索数字教材的内涵、特点、功能和价值,探索数字教材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原理、原则,创新数字教材实践新模式,归纳和梳理数字教材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为数字教材的高效使用和推广,提供了典型经验。
5月23日消息,育部召开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大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并为课程教材研究所揭牌。据了解,课程教材研究所主要承担日常工作联络、课程研制、教材审查等专业工作的组织协调、服务保障,以及课程教材监测评价等工作平台建设等工作。
如何用数字教材讲好一堂课?看完直播,内心猛懂!为集中展示数字教材教学的应用案例、交流教学成果、分享先进经验,共同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思路,从而推进“中小学数字教材实践研究”项目的深入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将于11月20日,面向17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基于数字教材平台的课例展示活动。课例展示活动以《正负数》、《看图找关系》、《一元一次方程》、《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四课为例,展示数字教材在真实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活动现场设在成都市天涯石小学、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各实验区教研员和教师,将通过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观看直播,并就课例展示活动进行互动交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陈云龙,教育部数字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理事长赵子莹,成都锦江实验区领导,将出席活动,并发表开幕式致辞。这么给力的课例展示直播,千万别错过哦,记得邀更多的教育同行来观看直播,我们11月20日不见不散!直播观看地址:1.注册用户登录地址:http://guopei.necibook.com/#/login登录后,点击页面上方右侧按钮:研修社区2.游客点击登录地址:http://www.necibook.com/play.html
“十三五”期间,教材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凸显。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教育部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紧密围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重大主题,聚焦加快推进教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任务,创新教材工作体制机制,推动教材“五大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教材工作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一、新的教材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初步确立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建立健全集决策、执行、研究和咨询多位一体的教材工作体系,推动形成统筹为主、统分结合、分类指导,国家、地方和学校分层负责、上下联动、紧密配合的工作体制,有效解决了职责分散、力量分散、“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问题,为教材建设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教材建设领导体制进行了新的顶层设计。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17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国务院分管领导同志任主任,22个中央和国务院部门的负责同志、26位知名专家学者任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加强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教材委员会的成立,从国家层面确立了教材建设的领导体制,是健全国家教材制度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党对教材工作领导的重要制度设计。二是各级教育部门调整优化内部教材管理体制。教育部对部内五个司局的教材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组建成立教材局,牵头负责教材建设和管理,承担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教育部相关司局根据教材工作的总体安排,负责相应学段、学科专业的教材建设工作,在职责范围内与教材局形成工作合力。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明确教材工作的职能部门,具体落实教材建设和管理职责。目前已有近一半的省级教育部门成立专门教材工作机构。三是分级分类强化教材建设专业支撑力量。教育部成立课程教材研究所,专门从事课程教材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监测评估、交流合作等,建设国家级高水平课程教材研究和决策支撑平台。启动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遴选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教科研院所等机构,打造服务教材建设的专业智库,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等首批11个基地已于2019年挂牌运行,聚焦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中国经济学等教材建设开展研究。天津、江苏、广西、陕西、甘肃等省(区、市)成立省级课程教材中心,为地方教材工作提供专业支撑。二、新的教材规划和管理制度体系系统构建突出问题导向,建立健全教材规划和管理制度,坚持建管结合、以管促建,基本形成全面覆盖大中小学教材、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管理制度体系。一是颁布实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国家教材委员会颁布《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明确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材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大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领域教材建设作出系统规划。同时,研究制定新时代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规划,全面推进专科、本科、研究生不同学段,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类型,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和相关通识课教材建设。二是健全各级各类教材管理制度。颁布《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和《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分级分类确定国家、地方、学校管理职责,明确教材编写、修订、审核、出版发行、选用使用等各环节管理要求,解决好各级各类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研制数字教材管理办法、中小学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管理办法、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管理制度,进一步织密制度网格,全面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三是建立教材建设国家奖励制度。设立全国教材建设奖,由国家教材委员会主办、教育部承办,每四年评选一次,对各级各类优秀教材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予以表彰,立足强导向、建机制、促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带动教材建设质量整体提升。2020年,部署开展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设立全面覆盖教材建设各领域的专门奖励项目,也是全国教材建设领域的最高奖。三、新的教材把关体系有效运行坚持教材“凡编必审”“凡选必审”,建立健全全流程把关机制,全面加强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审核,拧紧教材进入学校课堂、学生书包的安全阀。一是把好教材编写关。严格各级各类教材编写要求、人员条件等,规范“谁来编、怎么编”。在教材编写人员条件上,提高资质门槛,突出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专业水平要求,规定教材编写人员必须经所在单位党组织审核同意,并向社会公示,从源头上把好教材质量关。在教材编写要求上,强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育”并举。其中,中小学教材要注重联系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将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培养有机结合;职业教育教材要注重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加强职业精神教育;高等教育教材要注重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自觉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理工农医类教材也要注重价值导向。二是把好教材审核关。坚持教材“凡编必审”,健全审核机构,建强审核队伍,严格审核标准和程序,规范“谁来审、怎么审”。国家、地方、学校、行业、出版机构层层建立教材审核机构和机制,落实各级审核责任。分学科专业遴选教材审核专家,严格遴选标准和程序,把好专家的政治关、学术关和廉洁关。建立教材政治审核、专业审核、综合审核、专题审核、对比审核“五审制度”,多角度对教材进行全面审核。在国家教材委员会领导下,完成了一系列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审核工作,对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进行了全面核查,对在用的大中小学教材内容进行了专项排查。三是把好选用使用关。坚持教材“凡选必审”,明确教材选用主体、选用原则、选用程序,规范“谁来选、怎么选”,确保凡是进入课堂的教材都经过严格选用审核。加大教材选用使用检查力度,会同市场监管、出版管理等部门,严肃查处违规选用教材行为,严肃查处在价值导向、科学性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教材和读物,坚决把住进学生书包这道关口。四、新的教材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材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有效扭转了教材建设经费不足、人才匮乏、基础薄弱的局面。一是教材建设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建立国家、地方、学校、出版单位等多方投入的教材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中央财政设立教材建设专项,持续增加经费投入,重点支持统编教材、紧缺教材建设和教材基础研究。地方和学校按规定将教材建设经费纳入本级预算,予以专门保障。积极引导各类教材编写出版单位加大教材研发、编写、使用培训、跟踪监测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二是教材队伍建设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加强教材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研究项目、重点研究基地、高水平学科专业等,培养造就高水平教材编审研团队和骨干力量。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招收教材建设方向的研究生,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在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予以安排。健全激励措施,将教材编审作为工作量计算、业绩考核、职务评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将优秀教材作为参评国家重大人才项目的重要成果,彰显把优秀教材作为重要成果、把参与教材建设作为重要优先事项的评价导向。三是教材建设的基础支撑持续加强。分学科专业建立国家课程教材编审专家库,已入库编写专家5000多名、审核专家3000多名,为国家重点教材建设提供了稳定人才支撑。建设教材理论研究、文献资料、编写资源、统计分析等数据库,为教材建设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和科学依据。推进教材管理信息化建设,陆续建成教材网络审核系统、教材基础数据管理系统、教材质量监测平台、教材信息服务平台,教材管理信息化向全域化、全过程迈进。五、新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形成聚焦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加强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推动不同学段教材有机衔接、不同学科专业教材协调发展,教材门类更加齐全、品种更加丰富、类型更加多样,教材的时代性、适应性和育人功能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用的全国各级学历教育教材已近19万种,其中,基础教育类教材近1万种,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教材近8万种,高等教育类教材近10万种。一是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研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修订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在全面修订,将于2021年完成。全面修订中小学各学科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突出整体设计、螺旋上升、有序递进,增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编写出版使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推动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切实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普通中小学三科教材实现统编统审统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统一组织编写普通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全面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红色基因。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2017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秋季学期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2019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覆盖20个省(区、市),2022年前将实现所有省份“全覆盖”。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有力推动了立德树人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贯通起来,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启动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编写工作,计划2021年下半年提交审核。三是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教材多元立体发展。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主动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建立起学校骨干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合作教材开发模式,形成了深度对接行业企业标准、体现“书证融通”要求、呈现形式丰富、内容及时更新的教材编修机制。启动新一轮中职公共基础课程非统编教材编写,组织开展“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遴选,以国家规划教材建设为抓手,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核心课教材为主,专业技能方向课、实训课、选修课教材为辅,较好满足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多元立体的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继续教育教材主动适应学习型社会要求,根据网络教育、开放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业余教育、成人脱产教育等不同形式编写教材,配套开发相应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四是扎根中国大地、紧跟学术前沿的高等教育教材加快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快高校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修订),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有机融入到学科专业教材中,注重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目前,教育部负责的96种马工程重点教材,三分之二已投入使用。高等教育专业教材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紧密结合,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紧密结合,紧跟国家发展和学科发展步伐,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新学科、新知识、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需求的多种类型、多种形态的高质量教材。总结回顾“十三五”期间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教材工作,必须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教材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这是做好教材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旗帜鲜明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是做好教材工作的核心主线;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做好教材工作的立场初心;必须大力推进教材工作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改革创新,这是做好教材工作的强大动力;必须加强工作统筹,有效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凝聚起强大合力,这是做好教材工作的有效途径。下一步,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教材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立德树人贯穿教材建设的全过程;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破除教材工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新发展理念,用心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形成新时代教材建设的强大合力,为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更加坚实有力支撑。
中新网12月24日电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24日指出,“十三五”期间,新的教材把关体系有效运行,坚持教材“凡编必审”“凡选必审”,建立全流程的把关机制,拧紧教材进入学校课堂、学生书包的安全阀;要把好教材编写关、审核关、选用使用关;选用使用关方面,要坚持教材“凡选必审”,明确教材选用主体、选用原则、选用程序,规范“谁来选、怎么选”,确保凡是进入课堂的教材都经过严格选用审核。加大教材选用使用检查力度,会同市场监管、出版管理等部门,严肃查处违规选用教材行为,严肃查处在价值导向、科学性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教材和读物,坚决把住进学生书包这道关口。田慧生介绍,“十三五”期间,教材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凸显。目前已有近一半的省级教育部门成立了专门的教材工作机构。教育部成立了课程教材研究所,建设国家级高水平课程教材研究和决策支撑平台,启动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打造服务教材建设的专业智库,首批11个基地已于2019年挂牌运行,天津、江苏、广西、陕西、甘肃等省(区、市)成立了省级课程教材中心,为地方教材工作提供专业支撑。田慧生介绍,国家教材委员会颁布《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材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大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领域教材建设作出的系统规划。同时,研究制定了《新时代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规划》,全面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此外,建立实施教材建设国家奖励制度。设立全国教材建设奖,由国家教材委员会主办、教育部承办,每四年评选一次,对各级各类优秀教材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予以表彰。2020年已经部署开展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的评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设立全面覆盖教材建设各领域的专门奖励项目,也是全国教材建设领域的最高奖。田慧生表示,新的教材把关体系有效运行,坚持教材“凡编必审”“凡选必审”,建立全流程的把关机制,拧紧教材进入学校课堂、学生书包的安全阀。一是把好教材编写关。严格各级各类教材编写要求、人员条件等,规范“谁来编、怎么编”。提高资质门槛,突出教材编写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专业水平要求,规定教材编写人员必须经所在单位党组织审核同意,并向社会公示,从源头上把好教材质量关。在教材编写要求上,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育”并举。二是把好教材审核关。坚持教材“凡编必审”,健全审核机构,严格审核标准和程序,规范“谁来审、怎么审”。国家、地方、学校、行业、出版机构层层建立教材审核机构和机制,落实各级审核责任,建立教材政治审核、专业审核、综合审核、专题审核、对比审核“五审制度”。近年来,完成了一系列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审核,对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进行了全面核查,对在用的大中小学教材内容进行了专项排查。三是把好选用使用关。坚持教材“凡选必审”,明确教材选用主体、选用原则、选用程序,规范“谁来选、怎么选”。加大教材选用使用的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规选用教材行为,严肃查处在价值导向、科学性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教材和读物,坚决把住进学生书包这道关口。田慧生介绍,教材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有效扭转了教材建设经费不足、人才匮乏、基础薄弱的局面。一是教材建设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建立国家、地方、学校、出版单位等多方投入的教材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中央财政设立教材建设专项,重点支持统编教材、紧缺教材建设和教材基础研究。地方和学校按规定将教材建设经费纳入本级预算。积极引导教材编写出版单位加大教材研发、使用培训、跟踪监测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二是教材队伍建设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加强教材队伍建设。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招收教材建设方向的研究生,在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予以安排。制定有效激励措施,将教材编审作为业绩考核、职务评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三是教材建设的基础支撑持续加强。建立国家课程教材编审专家库,入库编写专家5000多名、审核专家3000多名。建设教材理论研究、文献资料、编写资源、统计分析数据库,为教材建设提供资源支撑。陆续建成教材网络审核系统、基础数据管理系统、质量监测平台、信息服务平台,教材管理信息化向全域化、全过程迈进。田慧生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用的全国各级学历教育教材已近19万种,其中,基础教育类教材近1万种,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教材近8万种,高等教育类教材近10万种。同时,统一组织编写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实现了所有年级的全覆盖。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覆盖20个省(区、市),2022年前将实现所有省份“全覆盖”,到2025年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有力推动了立德树人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
夏末荷风,轻轻掀起秋的裙角;一枚秋叶,风尘仆仆携“信息化”随期而至。为促进我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课程与教学的变革,8月29日,“中小学数字教材实践研究”项目教师培训在江津中学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共有线下教师70名和线上教师228名参加了这次培训。本次培训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是“中小学数字教材实践研究”项目教师培训开幕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陈云龙,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副处长王杉杉,教育部数字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负责人赵子莹,江津区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徐宁,区教师发展中心书记、主任胡建华等领导在主席台就坐,大会由区教委副主任汤晴瑜主持。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陈云龙介绍了国家课程教材建设的总体规划,追本溯源,简要概括阐述了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关于“中小学数字教材实践研究”项目的中心工作,突出“中教云”这个云平台给教和学带来的资源整合与操作灵活的优势。徐宁主任对我区被认定的“首批中小学数字教材实验研究项目学校”的五所小学五所中学表示衷心的祝贺,他赞扬了江津教育人不畏酷暑,高涨的学习热情,同时对江津教育提出殷切期望,希望这十所项目学校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圆满完成研究任务,示范引领我区的数字教材实践研究,让本项目更好地落实、落地、落细。通过一天半的培训,老师们收获多多、感慨多多。此次培训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01.范围广、更权威中教云“数学教材”版块对接我国主要出版社,其内容涵盖了全国正在使用的几大主要教材版本。同时又区别于其它数字教材,它把各种多媒体素材和操作集成到了教材之中,可以说数字教材即教学平台,老师们完全可以利用数字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使得老师们备课和上课更加轻松。02.内容全、更集中中教云“数字资源”版块和“一起作业”“101教育”等老牌教育内容提供商合作,整合了诸多教学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各版本的微课、教案学案、课件、作业等一系列教学和学习资源,老师们借助这一平台,可以直接快速的找到需要的优质资源,让老师们体验到了“一站式解决”的顺畅与舒心。03.技术新、更智能中教云平台创新性的提出了“智管”“智教”“智学”“智辅”四位一体的学习管理模式。在这一平台上,老师可以首先利用“数字教材”进行教材研读,然后利用“数字资源”进行多媒体备课。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将教学所需的多媒体资源、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支撑集成到了一起。一节课的教学脉络更清晰,资源更集中,大大提高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便利性。04.云共享、可持续中教云智慧教学平台创造性地提出了“共建、共享”的理念,在老师运用本平台进行备课的过程中,不单可以添加平台推荐资源,而且可以添加自己已有的优质资源、其他网络资源,甚至重新创建资源。这样,每一位老师所设计的课程是独特的,就有了共享的前提。平台利用“云共享”这一功能,让老师们共享自己所设计的独一无二的多媒体课程,当我们在准备某一节课时,就能在平台的“推荐课程”中看到全国其他学校的优秀老师对本课的思考,为课程设计提供借鉴。当然如果理念契合,也可以拿来直接使用。有了这一模式,相信“智教”平台会在全国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成长为网络资源提供的巨人,亦可推进中教云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继“互联网+教育”之后的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新举措。我们江津教育将依托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高位引领,依托中教云数字课程教材云平台,依托中小学数字教材实践研究项目,以更完备的数字教材数字资源库更有效地去满足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的备授课,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进步!资源共享与教学管理平台并用的美好教育指日可待!声明:本文由重庆江津实验区供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新网1月7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前,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四个教材管理办法”),部署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资料图:福州中山小学学生为同学发放教材。张斌 摄《规划》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的成绩,针对教材建设整体规划不够、顶层设计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举措等。《规划》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牢政治方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贯穿始终,体现在教材建设的各个环节。《规划》提出,到2022年,教材建设全面加强,教材管理体制基本健全、体系基本完备、质量显著提升,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更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育人功能显著增强,开创教材建设新局面。围绕教材建设目标,提出了五项重点任务。第一、二项为综合性任务,涉及所有学校和学科。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调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解决教材建设没有专门机构、管理职责不清、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二是落实新时代新要求,加强系统设计,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确立教材建设的“魂”。第三、四、五项任务分别聚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基础教育教材重在增强育人功能,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红色基因;职业教育教材重在体现“新”和“实”,提升服务国家产业发展能力;高等教育教材重在学术理论创新,打造凸显中国特色的精品教材。为落实重点任务,形成人、财、物的全方位保障,《规划》提出五方面主要措施。一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材建设队伍,重点是建强专门人员队伍,吸纳优秀专家参与教材建设。二是构建高水平专门化课程教材研究平台,重点是建设教材研究基地,健全研究成果交流机制。三是整合优化支撑教材编写的配套资源,为教材编修提供基础性材料。四是实行教材使用全员周期培训,帮助教师用好教材。五是提高教材建设经费保障水平。四个教材管理办法重点解决各级各类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一是明确管理主体责任,坚持“谁编写谁负责”“谁选用谁负责”。二是学科学段环节全面覆盖,覆盖大中小学各学段,覆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包括学校选用境外教材,覆盖规划、编、审、用、督各环节。三是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管建结合”,教材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范畴,加强激励保障,激发建设活力,切实提升教材质量。四个教材管理办法还根据各类型、各领域教材的特点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要求。《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着重强调精细管理,在原有教材管理办法基础上,细化、具体化相关要求,如审核要求细化为政治审核、专业审核、综合审核、专题审核、对比审核等。《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重在加强规划引领,鼓励行业、学校和企业等多方参与,强化全流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重点是处理好规范管理和学术创新的关系,明确高校主体责任,建立编写审核和选用审核制度,着力打造精品教材,鼓励高水平学校和专家编写教材。《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强调既要改革开放,积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加强管理,坚持“按需选用、为我所用”,严格把关。
日前,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各学段、各学科领域教材建设作系统设计。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四个教材管理办法”),重点解决各级各类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规划》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的成绩,针对教材建设整体规划不够、顶层设计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举措等。《规划》提出,到2022年,教材建设全面加强,教材管理体制基本健全、体系基本完备、质量显著提升,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更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育人功能显著增强,开创教材建设新局面。重点在教材建设体制基本健全、教材体系基本完备、教材质量显著提升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思路,《规划》中以总分结合的逻辑,提出了五项重点任务。”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第一、二项为涉及所有学校和学科的综合性任务。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调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解决教材建设没有专门机构、管理职责不清、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二是落实新时代新要求,加强系统设计,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确立教材建设的“魂”。第三、四、五项任务分别聚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在落实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方面,《规划》要求,在方向上抓思想落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领导上抓责任落实,明确各级党委对教材工作的职责;在管理上抓分工落实,完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教材管理体制;在治理上抓制度落实,分学段、分类型制定教材管理办法;在运行上抓机制落实,建立和完善教材编写、凡用必审、监测反馈等重要机制。此外,《规划》明确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材建设队伍、构建高水平专门化课程教材研究平台、整合优化支撑教材编写的配套资源、实行教材使用全员周期培训、提高教材建设经费保障水平,为落实重点任务提供了人、财、物的全方位保障。四个教材管理办法重点解决各级各类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一是明确管理主体责任,坚持“谁编写谁负责”“谁选用谁负责”。二是学科学段环节全面覆盖。三是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管建结合”,教材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范畴,加强激励保障,激发建设活力,切实提升教材质量。据介绍,四个教材管理办法还根据各类型、各领域教材的特点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要求。《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着重强调精细管理,在原有教材管理办法基础上,细化、具体化相关要求,如审核要求细化为政治审核、专业审核、综合审核、专题审核、对比审核等。《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重在加强规划引领,鼓励行业、学校和企业等多方参与,强化全流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重点是处理好规范管理和学术创新的关系,明确高校主体责任,建立编写审核和选用审核制度,着力打造精品教材,鼓励高水平学校和专家编写教材。《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强调既要改革开放,积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加强管理,坚持“按需选用、为我所用”,严格把关。点击链接了解详情↓↓↓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通知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系统描绘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蓝图——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答记者问近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了《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文件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1.问: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没有发布过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这次研制的总体思路是什么?答:教材是大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长期以来,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教材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强化党对教材工作的领导,加强大中小学教材建设整体规划,全面提高教材质量,切实发挥教材育人功能。《规划》第一次对各学段、各学科领域教材建设作系统设计。总体思路是:一是坚持方向,贯通主线。把牢政治方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贯穿始终,体现在教材建设的各个环节。二是整体设计,突出重点。对大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领域教材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全覆盖,注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相关领域教材建设。三是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梳理总结成绩,理清存在问题,明确面临的挑战,找准《规划》的起点和方向,重在解决问题。同时关注科技发展动态、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着眼未来,着眼创新人才、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2.问:当前,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答: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教材组织管理明显加强。大中小学教材体系初步建立,教材质量不断提高,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显著增强,推出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的大中小学优秀教材,基本适应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也存在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责任不够明确,缺少整体规划;教材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新理念、新要求不足,内容价值导向与知识教育融合不够;教材建设专业研究机构缺少,研究力量薄弱,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教育理念、育人模式深刻变革,对教材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给教材建设带来更多严峻挑战。3.问:《规划》描绘了未来一段时期的蓝图,请介绍一下要实现的主要目标?答:《规划》提出教材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过努力,教材建设全面加强,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教材更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育人功能显著增强,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开创教材建设新局面。重点在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教材建设体制基本健全,二是教材体系基本完备,三是教材质量显著提升。4.问:《规划》中提出了哪些重点任务,主要考虑是什么?答: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思路,《规划》中以总分结合的逻辑,提出了五项重点任务。前两项为综合性任务,涉及所有学校、学段和学科领域,是管总的。第一项任务重点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强调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着力解决教材建设没有专门机构、管理职责不清、制度不完善的问题。第二项任务突出新时代新要求,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确立教材建设的“魂”。后三项任务分别针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着力解决各个学段教材面临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教材重点是进一步强化育人功能,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红色基因,更好解决“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职业教育教材关键是体现“新”“实”,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编修,提升服务国家产业发展能力,同时解决“多而少优”的问题。高等教育教材重点是学术理论创新,打造精品,凸显中国特色。5.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请问《规划》中如何落实这一要求的?答:《规划》从五个方面落实这一要求。一是在方向上抓思想落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牢政治方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贯穿《规划》始终,体现在教材建设的各个环节。二是在领导上抓责任落实。全面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领导,明确各级党委对教材工作的职责,牢牢把握党对教材建设的领导权。三是在管理上抓分工落实,完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教材管理体制。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按职责分工,细化落实教材委各成员单位、省级教育等部门、学校的管理职责。四是在治理上抓制度落实,分学段、分类型制定教材管理办法,明确教材建设工作主要人员、关键环节、重点内容、薄弱领域等要求,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教材建设规章制度体系。五是在运行上抓机制落实,建立和完善教材编写机制、凡用必审机制、监测反馈机制、工作协调机制等重要机制,健全衔接紧密、高效顺畅的教材建设运行系统。6.问:教材的核心功能是育人,请问《规划》做了哪些设计,以确保教材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贯穿《规划》的灵魂主线。《规划》提出三项具体任务:一是系统设计大中小学课程教材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要求。二是整体设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三是分类分段修订其他教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这些重大主题教育要求在课程教材中不同程度有所体现,但也存在整体设计不够、内容分散等问题。下一步,重点是使重大主题教育系统化、制度化落实在课程教材中,进而发挥育人功能。教育部已经启动统筹设计工作,将明确重大主题教育目标任务、总体要求、途径方式等,确保各学段、各相关学科能够全面融入。7.问:近年来,社会上高度关注中小学教材,请问到2022年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工作重点是什么?答:到2022年,中小学教材建设重点是增强教材育人功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学段教材的系统性,强化相关领域教材建设。一是落实重大主题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一步增强课程教材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厚植文化底蕴、传承红色基因、打好中国底色、强化国家意识、增强“四个自信”。二是全面完成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统审统用,跟踪了解三科教材的使用情况,及时组织修订。三是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学段上包括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类型上涵盖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等。8.问:近年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发展更新,下一步,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如何适应这些发展变化?答: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院校教材建设重点是实用性,增强服务国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规划》从三个层面明确了任务要求。一是加快完成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强化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的对接,紧跟行业企业发展步伐。二是在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上加强区域教材规划,将区域内产业结构需求及时反映到专业课教材中去。同时鼓励学校规划体现本校特色的教材,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及时吸收合作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教材适应岗位需求的水平。三是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对接的专业课教材。加强行业指导和校企合作,及时修订教材,新编培养紧缺人才急需的教材,按需引进国际先进教材。9.问:在高等学校教材建设方面,下一步建设重点是什么?答:《规划》坚持以提升整体质量为首要目标,以打造精品教材为引领,力求全面推进不同类型高校教材建设。一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拓展、细化教材品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推进教材编审用。加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指导,修订、新编一批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推荐一批高水平学校和专家学者编写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教材,推出一批经典论述摘编,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教材。二是打造一批反映世界先进水平的自然科学教材。适应新形势,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网络空间安全、环境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集中力量编写一批新教材,打造一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经典教材,组织推荐一批适应不同类型高校多样化人才需要的教材,有组织地引进或翻译出版一批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等领域境外优质教材,提升教材的先进性。三是适应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加强实验、实践性教材和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10.问:随着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网络化学习发展迅速,适应这一学习方式变化,国家在新形态教材建设上主要有哪些考虑?答:《规划》明确提出,适应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需要,满足互联网时代学习特性需求,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种介质综合运用、表现力丰富的高等学校新形态教材。多种形式调动学校、行业企业积极性,推出一批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和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职业院校新形态教材。11.问:优秀的教材编审队伍是保障教材质量的关键,《规划》对强化编审队伍建设提出了哪些举措?如何鼓励更多的优秀专家参与教材建设工作?答:《规划》高度重视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材建设队伍,主要从能力提升、意愿增强、整体稳定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加快打造一支立场坚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学风优良的高素质专业化教材编审队伍。二是支持吸引优秀人才编写教材,教材编修者所在单位要制定优秀教材编修在工作量计算、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评聘等方面的认定办法。这方面提出了一些激励机制,比如将优秀教材作为参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成果;按国家有关规定,对教材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等。三是建立专家信息库,加强对教材编写人员信息研究分析,建设教材审核专家队伍,确保课程教材专业队伍长期稳定。建立健全教材管理制度提升教材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教材管理办法答记者问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教材管理制度,提升教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教材管理办法)。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1.问:教材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是什么?答: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要求,强调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健全教材建设相关规章制度,依法依规推进教材建设。近年来,我国教材管理明显加强,但仍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除中小学教材之外,其他教材尚缺乏专门管理办法,管理职责任务还不清晰,编审用标准和程序还不明确,激励保障和监督机制还不完善。中小学教材管理还不够“细”,有要求但比较笼统;职业院校教材管理比较“松”,职业特色不明显;高校教材管理比较“弱”,学校主体责任尚未压实;境外教材选用管理“缺位”,管理责任和要求不明确。落实中央要求,解决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健全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教材委统一部署,教育部牵头制定了四个教材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职责、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堵塞漏洞,加强激励和保障,推进大中小学教材规范管理。2.问:教材管理办法是怎样研制的?答:教材管理办法从启动研制到审议印发,历时两年多,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一是组建四个专门的起草组。组织起草组成员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起草办法的基本遵循。二是深入开展调研论证。2017年5月开始,深入各地各学校,开展现状调研,同时组织开展国际比较研究,研究确定办法起草思路和文本框架,多次召集研讨会,边研究边起草边修改,形成初稿。三是广泛征求意见。召开系列座谈会,听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编审人员、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教师等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后,送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省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征求意见。四是精心打磨文件。按照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四个办法进行反复修改完善,形成文件。3.问:四个教材管理办法研制的主要思路是什么?答:四个教材管理办法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严格管理、以管促建,进一步健全制度机制,推进教材规范管理。一是统筹为主,统分结合。明确管理主体责任,坚持“谁编写谁负责”“谁选用谁负责”。分级分类确定国家、地方、学校的管理职责,处理好“统”和“分”的关系,国家层面统筹确定教材管理的原则、标准和程序,指导地方、学校、编写出版单位及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各尽其责,共同管好用好教材。二是全面覆盖,分类施策。教材管理办法覆盖大中小学各学段,覆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包括选用境外教材,覆盖规划、编、审、用、督各环节,按学段、分类别制定措施,增强了系统性和针对性,力求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三是管建结合,激发活力。教材管理办法直面教材建设的问题和挑战,健全体制,补齐短板,强化督促检查。同时处理好“严”与“活”的关系,加强激励保障,激发建设活力,切实提升教材质量。4.问:为什么要制定四个教材管理办法,而不是一个管理办法?答:四个领域的教材管理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要求。四个办法的指导思想和体例结构基本一致,重点解决各级各类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一是明确管理职责,规定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相应职责任务;二是突出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在教材编审用各环节都加强政治把关;三是细化标准和程序,规定“凡编必审”“凡选必审”;四是健全激励保障措施,明确监督检查责任和问责情形。大中小学各类教材差异性大,特色明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各有不同。如中小学教材国家事权的特点更加鲜明,办法着重强调“统”和“细”,维护教材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高管理办法的可操作性。职业院校教材办法充分体现种类多、编写主体多元、实用性强、内容更新快等特点,强化全流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校教材重点是要处理好规范管理和学术创新的关系,强调高校的主体责任。境外教材选用办法立足既要扩大开放、积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严格把关,坚持“按需选用、为我所用”。5.问:与2001年印发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暂行办法》相比,《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有哪些新举措?答:《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充分吸收了《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好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又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增加了一些新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国家统筹。《管理办法》规定,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课程教材,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和涉及国家主权、安全以及民族、宗教等内容的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国家课程教材必须在国家公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选用,地方课程教材必须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选用,各地教材选用结果须在教育部门网站上公示并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二是加强全过程管理。《暂行办法》重点对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与审定环节作出规定;《管理办法》对教材的编写修订、审核、出版发行、选用使用、激励保障、检查监督等各个环节都作出规定。三是提高教材编写门槛。《管理办法》明确中小学教材实行单位编写制;从政治、专业、品德等对主编和编写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形象和师德师风。对主编和编写人员的条件作出明确规定。四是加强审核把关。《管理办法》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制度安排上,提高了教材审核的层次,统编教材由国家教材委审核,其他国家课程教材由国家教材委专委会审核,并增加了思政专委会对重要政治问题进行审议的环节;制度机制上,提出“五审”制度,即政治审核、专业审核、综合审核、专题审核和对比审核。6.问:《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答:《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从规划、编写、审核、选用等环节注重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强化全流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支撑,主要体现在:一是教材规划注重发挥行业作用。规定国家教材建设规划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同时联合有关部门、行业组织、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机构进行深入论证,听取职业院校等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职业教育教材规划。二是教材编写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职业院校教材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对接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专业课程教材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及时吸收比较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要注重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三是注重吸收职教专家参与教材编审工作。办法要求教材编写人员熟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本学科专业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熟悉行业企业发展与用人要求,有丰富的教学、教科研或企业工作经验,一般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技术资格)。规定教材编写团队应包含相关学科专业领域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等。规定教材审核人员和教材选用委员会成员应包括行业企业专家。7.问:《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是如何落实这一规定的?答:《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系统的高校教材管理办法。在确保高校教材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基础上,分别从管理职责、教材规划、教材编写、教材审核、教材选用等方面保障高校的教材自主选编权。一是在管理职责中,进一步强化高校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责任,规定高校党委对教材工作负总责。《管理办法》压实了高校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责任,保障《高等教育法》关于高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选编教材的规定落到实处。二是在教材规划中,高校教材实行国家、省、学校三级规划制度,赋予高校一定程度的规划权。高校可以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制定本校教材建设规划,高校教材规划构成国家教材规划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高校自主选编教材的重要依据和具体体现。三是在教材编写中,《管理办法》大力支持学术水平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参加教材编写工作,支持高校多出高水平原创性教材,增强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四是在教材审核中,《管理办法》明确高校主体责任,严把政治关、学术关,确保教材质量。建立编写审核和选用审核制度。五是在教材选用中,明确高校是教材选用主体,要求高校成立教材选用机构,具体承担教材选用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在教材选用使用中的重要作用。8.问:《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规定哪些学校可以选用境外教材?答:《管理办法》规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开设的普通高中境外课程项目,境内教材确实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可选用境外教材,鼓励选用我国出版社翻译出版、影印出版的国外优秀教材。《管理办法》坚持按需选用,凡选必审,为我所用,严格把关。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不得选用境外教材,普通高中除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开设的普通高中境外课程项目外不得选用境外教材。9.问:如何调动优秀人才编写教材的积极性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管理办法有哪些举措?答:为鼓励优秀人才投入教材建设,中小学、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三个教材管理办法从编写、审核、激励保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纳入科研课题。三个管理办法规定,承担国家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修订任务,国家课程非统编教材、国家规划公共基础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教材编写修订任务,分别视同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相关科研课题。二是纳入评优评先指标。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提出,将编审任务作为业绩考核、职务评聘的依据。职业教材管理办法提出,承担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编审任务,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职务(岗位)晋升方面予以倾斜。高校教材管理办法提出,把教材建设作为高校学科建设、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纳入“双一流”建设和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考核评估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家规划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作为参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成果,将教材编审工作作为职务评聘、评优评先、岗位晋升的重要指标。三是将编审任务纳入工作量计算。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要求编审人员所在单位应充分保证其工作时间,将编审任务纳入工作量计算。职业教材管理办法要求对承担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编审任务的人员,所在单位应充分保证其工作时间,将编审任务纳入工作量计算。高校教材管理办法要求将教材编审工作纳入所在单位工作量考核。四是建立和落实国家教材奖励制度。对导向正确、质量水平高、使用效果好的优秀教材以及教材建设的编、审、用、研等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以调动各方面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10.问:教材管理涉及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学校、编写出版单位等方方面面,如何保障四个管理办法落到实处?答:保障教材管理办法落到实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在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下,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各负其责。二是加强宣传阐释。向全社会广泛深入解读四个办法,帮助有关方面加强对办法精神的理解和领会,为办法落实营造良好氛围。三是组织专门培训。分批次对教材编写出版单位、地方和学校教材管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帮助熟悉政策及要求。四是加强检查监督。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国教材建设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对所属学校教材建设进行检查和监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区域内的教材使用进行检查和监督,督促地方和学校完善实施细则。对管理办法落实不到位,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进行严肃处理。来源 | 教育部官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报记者 | 林焕新 王家源责任编辑 | 李心卓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日前,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四个教材管理办法”),部署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具体有哪些内容?跟随教育小微一起看↓↓↓《规划》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的成绩,针对教材建设整体规划不够、顶层设计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举措等。《规划》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牢政治方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贯穿始终,体现在教材建设的各个环节。《规划》提出,到2022年,教材建设全面加强,教材管理体制基本健全、体系基本完备、质量显著提升,更加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更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育人功能显著增强,开创教材建设新局面。围绕教材建设目标,《规划》提出了五项重点任务——第一、二项为综合性任务,涉及所有学校和学科。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调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解决教材建设没有专门机构、管理职责不清、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二是落实新时代新要求,加强系统设计,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确立教材建设的“魂”。第三、四、五项任务分别聚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基础教育教材重在增强育人功能,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红色基因;职业教育教材重在体现“新”和“实”,提升服务国家产业发展能力;高等教育教材重在学术理论创新,打造凸显中国特色的精品教材。为落实重点任务,形成人、财、物的全方位保障,《规划》提出五方面主要措施——一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材建设队伍,重点是建强专门人员队伍,吸纳优秀专家参与教材建设。二是构建高水平专门化课程教材研究平台,重点是建设教材研究基地,健全研究成果交流机制。三是整合优化支撑教材编写的配套资源,为教材编修提供基础性材料。四是实行教材使用全员周期培训,帮助教师用好教材。五是提高教材建设经费保障水平。四个教材管理办法重点解决各级各类教材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一是明确管理主体责任,坚持“谁编写谁负责”“谁选用谁负责”。二是学科学段环节全面覆盖,覆盖大中小学各学段,覆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包括学校选用境外教材,覆盖规划、编、审、用、督各环节。三是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管建结合”,教材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范畴,加强激励保障,激发建设活力,切实提升教材质量。四个教材管理办法还根据各类型、各领域教材的特点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要求。《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着重强调精细管理,在原有教材管理办法基础上,细化、具体化相关要求,如审核要求细化为政治审核、专业审核、综合审核、专题审核、对比审核等。《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重在加强规划引领,鼓励行业、学校和企业等多方参与,强化全流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重点是处理好规范管理和学术创新的关系,明确高校主体责任,建立编写审核和选用审核制度,着力打造精品教材,鼓励高水平学校和专家编写教材。《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强调既要改革开放,积极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加强管理,坚持“按需选用、为我所用”,严格把关。◆ 稿件转载: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页面编辑:田浪 | 责任编辑:崔林林 | 签发:肖文贵阳市教育局官方微信微信公众号ID :gysj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