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大中文系2020拟录取推免研究生39人,其中本校学生34人!兵娃

北大中文系2020拟录取推免研究生39人,其中本校学生34人!

10月18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公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2020年推荐免试研究生拟录取名单从公布的名单来看202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接收了推免的硕士研究生26人,直博研究生13人。推免的硕士研究生就是三年制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直博生就是直接本科毕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一般为五年,达到毕业条件直接授予博士学位,二者都是推免的研究生。不过,从生源学校来看,大部分都是本校学生,共计有34人,其中硕士22人,直博士12人。在北大中文系拟录取推荐免试直博生中,只有1人来自校外,这位同学来自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其余的12人都是北京大学生源。在北大中文系拟录取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中只有4人来自校外,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以及四川大学各1人,其余的22人也都全部来自北大本校。可以看出,外校生源要想推免进入北大中文系读研非常困难。从北大中文系2020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来看,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46人,接收硕士研究生推免人数23人,最后还有统考名额23人。

巨人传

考研选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什么不对?中文考研你真的了解吗

中文考研怎么选专业?考研选汉语言文学专业,错。“汉语言文学”是本科阶段的专业名称研究生阶段并没有这一专业而是统称“中国语言文学”这一大类下分8个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学都属于语言类这两个专业有些学校的初试考查内容一样比如北京语言大学都考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分值不同)再比如南京大学都考615文学和935语言及论文写作所以虽然是语言类专业,但是有些学校只考语言学内容,有些带一些文学(文艺理论、文学史等),有些主要考文学甚至写作。因为院校都是自主命题,考查内容差异很大,需要提前确认。要是擅长逻辑推理、数据分析,对语言的演变、语音的发展规律等语言学知识感兴趣,但是文学素养不行,不擅长写作,那出题风格类似南京大学这样的学校就要谨慎了。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都属于文学类同样,他们的考查内容也有很大的交叉甚至完全重合比如复旦大学,两个专业都考查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和808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再以南京大学为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初试考查的依然是615文学和935语言及论文写作(这4个专业初试没有差别,而且“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另外也要注意,同一学校同一专业,但是不同院系都有开设,考查内容可能不同,考取的难度也不同。比如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查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和808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但是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却考查703文学理论和804中国古代文学。这两 个学院的录取人数也是不一样的,2019年古籍整理研究所只招收1名统考生、1名推免生,而中国语言文学系招收3名统考,3名推免。除了以上四大类,还有一些相关专业也可以选择,比如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对外汉语教学、计算语言学、语言病理学等。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下分的一个小方向,是学硕,相对应的汉语国际教育(汉硕)是专硕,一般来说专硕招的人更多。开设汉硕的学校越来越多,北大2019年统招名额20个,北师2019年共招125人(75人推免),南师2019年招45人,相对学硕招生人数来说汉硕要好考一点。计算语言学作为一个计算机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有些学校借助语言优势,更多从语言方面去研究计算语言学,比如北语;而北大、清华计算机实力雄厚,研究也会更全面、深入一些。除此之外,北京语言大学的语言病理学(属文学大类)和华东师范大学的言语听觉康复科学(属于教育学大类)也是新兴的研究方向,国内开设相关专业的很少。北语的语言病理学是和美国北卡的中央大学合作办学,实行2+2联合培养的方式。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提供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免责及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研究学习,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狂犬病

文学考研?你不知道这个学校就亏大了!

想考文学,你不看看江西师范大学,就亏大了,下面大嘟老师就为你们介绍江西师范大学的文学考研情况。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肇始于国立中正大学文学系。建国后,历经南昌大学中文系、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数十年的发展,于1994年正式确立学院建制。胡先骕、王易、姚名达、肖涤非、胡守仁、余心乐等一批著名学者曾先后在此执教。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院形成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人才辈出,已发展成为江西省高校学科特色较为鲜明、教师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培养中文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重点文科院系,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江西省高校“八五”至“十二五”重点学科。1981年,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多年来,其秉持优势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理念,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取得了较大成绩,其中,叙事学研究、当代文学批评研究在全国学界反响较好。 文学院办有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创设了文艺理论、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文教育、写作、汉语国际教育8个教研室。汉语言文学(师范)是江西省高校首批品牌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以学科为依托,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已建设成为江西省高校同类专业中整体实力较强的专业,在2015年、2016年江西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分别获得全省高校本专业第一名。该学院下属研究生专业有学科教学(语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字与世界文学,写作理论与实践。以下是各专业的历年数据:学科教育(语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写作理论与实践以上就是大嘟老师为你们整理的,如果还需要其他的数据,可及时关注私信~

譬犹狗马

这些专业研究生,薪资“碾压”本科生,放弃考研等于放弃“钱”途

考研究生首先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将来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其次,为了增加自己的就业起点,可以从事更高水平的工作,所以,考验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是改变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是,近年来报考研究生的难度越来越大,接下来就介绍一下这些专业研究生,薪资“碾压”本科生,放弃考研等于放弃“钱”途。一、生物工学专业生物工程学专业是测试五星级,参加研究生考试的话,学生的成长速度和程度是显而易见的,毕竟作为属于生命科学领域的高智专业,这个专业的就业要求相当高,本科生毕业几乎不能从事什么高层科研工作,工资当然很低,但是,取得研究生身份后,发展会一下子变得明朗。二、医学专业医学专业是大部分需要考研究生,这不仅迫于就业形势,也是医学领域本身工作性质的要求,毕竟医学所从事的相关医务工作是非常严谨细致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操作水平达不到条件,对该医学工作领域和患者们都是不负责任的态度,现在的大公立医院在招募时要求大学院的身份往上走,研究生院的学生就业机会和环境更高,本科生们只能在几个小诊所就业,因此,大学院考试对于医学生来说,不仅是具备更好就业能力的必要过程,也是自身价值倍增的阶段。三、中文文学专业作为文科专业之一,中文系的学生中以最高分数接受研究的专业是中文文学,这在文科中是什么都可以做的,但是什么都不会,毕业生也饱和了,就业情况也不是很好,但是,一旦上了研究生院,很多事情就会发生变化,就业平台越来越多,工资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社会上对这个专业的大学院的需求在大学院考试后的学生中更受欢迎,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逆转,因此,大学院考试被提议了。四、法学部对于法律的学生来说,想早点考研究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人才过饱和就业的市场上,法学部普通的本科毕业生几乎找不到工作,失业或跳槽,要进入高级领域,需要司法机关和高级律师所等,研究生的身份,法律考试等的巨额考试,所以,大学院考试对于法学生来说,也是自己价值加倍的选择。以上就是这些专业研究生,薪资“碾压”本科生,放弃考研等于放弃“钱”途。

蛇杀手

我们中文专业考研,真的有必要考英语吗?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我们中文专业考研,真的有必要考英语吗?我个人认为,这是没必要的,或者说,可以降低一些考试难度。毕竟,要准备一门考试,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考研有多难,相信很多人多知道。只是,我们考中文文学方面的研究生,却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考英语。1我们有很多人,怀着对文学强烈的兴趣,报考了中文文学相关的考研,他们原本希望这样能提升自己的文学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或者得到一个硕士文凭。可最后,却因为英语偏弱,没有考好,而考研失败。这实在是太遗憾了。反观国外的学生,他们考本国语言文学相关的研究生,却不需要考中文。欧洲的学生考文学研究生,虽然也要求考英语,但是可能只是要求能通过四六级考试就可以。而我们呢?在大学本科期间,就在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考研英语,却比六级英语难多了。然而,英语对我们来说,就是一门外语,我们学中文文学,为什么要考一门外语呢?而且要求还不是一般地高,甚至可能比欧洲还要高。我们,作为一个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国家,自己本国文学相关的知识,就够我们学习研究的,却还要花大量时间去考英语。这,是不是有点不太合理呢?2如果说,我们考文学研究生,需要很高的英文水平,去研究关于国外文学的课题,但我认为,能通过大学六级英语考试,就应该能够应对了。毕竟,国外的学生学习文学写作,也没有学习我们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文,但是他们一样能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研究生。我们要是不考高水平的英语,就成不了好的研究生了吗?就不能传承中国历史文化?不能成为好作家、好编剧?我们准备中文考研的人,都只是想深入研究中文相关的知识,提升自己写作方面的专业能力,提高文学素养。研究生,注重的,应该是更专注地深入学习一门课程,这和大学普通广泛性的高等教育模式,应该是不一样的。可是,我们还是没有针对性地进行考试。3可能有人会说,我们需要与国际接轨。如果我们文学专业的英语考研降低难度,国外的学校不承认怎么办?我想说,他们文学考研都不考中文的,英语水平要求也没有我们那么高,我们凭什么就要比他们更严格?凭什么就一定要他们来承认?而且我们去国外留学,会有雅思和托福,以及GRE(全称Graate Record Examination,中文名称为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试。可我们现在考研,几乎每个科目都要求考英语。这我也知道,是因为,在以前,国外很多方面的研究都比我们强,我们要深入学习,就必须要研究他们的知识,如果英语水平不够,就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但是,现在,我们很多方面的研究,应该都能赶上国外,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国外更强。因为国力强盛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现在也越来越有自信了。只是,我们作为一位文化古国,中文文学类的知识,就比国外的弱吗?文学研究教育,也有高下之分吗?所以,我真的认为,我们也该是时候,对研究生教育方面,进行一番调节,来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4当然,也许有人会说,别的专业考研,都考了英语,甚至还考数学,怎么偏偏文学写作就不考英语,或者降低水平,过了大学六级就可以?这会不会导致其他学生,都为了使自己考试轻松,而选择考文学?我想,如果文学专业的考研英语降低难度,那么,他们本身的专业要求,可能就会更严格。但是,这却是更符合逻辑的、合理的安排。而且,如果(文学考研)要考英语,只是为了和其他考研的学生表示公平。那这代价实在太大,学生付出的成本也太多了。因此,我真心地希望,以后的中文考研,能够进行一番深刻的思索。让更多的学生,能集中精力,高效地学习更应该学习的知识,去备考研究生,让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浪费时间和精力,研究自己的专业领域,实现自己的理想。

分水岭

择校无忧|想读中文系?一起来看看中文系专业的全国大学排名吧!

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对全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开展整体水平评估。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2002年首次开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轮。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按照“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具体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评估指标体系保持“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框架基本不变。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中国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的专业,主要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下面,又分若干个研究方向,具体到每个学校,这8个二级学科不一定都会设置硕士点。不同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不同,所学专业课程也不同,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的专业课包括校雠学、诗经研究、楚辞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元明清小说史、等等;再如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课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方言、写作、音韵文字训诂、等等。是一个偏理论,研究性的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可以从事的行业毕业生多从事教学、文化宣传、学术科研、新闻出版采编、出版等方面的工作。以下为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各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综合排名。以上数据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利用

揭秘:中文系书单为啥那么长?

理工、艺术类,大部分是实操与练习,纯理论东西不多。反观文科专业,书单之长,滑着屏幕下拉都要好久,总让学生叫苦不迭。为什么?书单里有好些书看起来跟教材关系不大,为什么都要看?下面让我们来揭秘一下,中文系的书单里到底都有些啥……01作品《古代文学史》只是一本教材,但教材里提到的作品算不算必读书目?不结合具体作品,谈文学史就是在建空中楼阁。02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一个作家可能只有一篇作品会被选入课本讲解,但那绝不是唯一要读的。那些“不出名的作品”可能带有时代历史、人生思想的烙印,也有极大的参考、对比价值(如郁达夫前后期代表作对比,等等)。03名家评点有些精彩的影评,看完之后感觉自己白看了那部电影。有些精彩的名家评点,看过之后才会豁然开朗:原来是这样。如果说作品是原材料,名家点评则是催化剂。04各种版本的名家评点只听一家之言,思维很容易固化。再听另一家之言,你会更加豁然开朗:原来还可以这样!不信去找任何一种评点读两个版本试试。(详见文末《看过自考书,还用看同名考研书吗》)05优秀的论文光看名家点评还不够,再多看些论文能发现更广阔的视角,也能为你找到更多的解读灵感,对作品、作者、角色都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06跨专业或国外的优秀论文优秀论文不一定局限于同专业、国内,有可能也会包含跨专业的、国外的,它们有时能带给我们更多视角的灵感。比如从人类学的角度理解语言学、从西方视角理解中国文化……等等。07作者生平考据文史不分家,不知道作者政治立场、宗教信仰、婚姻状况、职业发展、兴趣爱好、饮食习惯、搬家经历,不知道当时皇帝是谁、有几个党、战争情况、国土局势……哪有那么容易理解作品的思想?所以这一类的书也被列入了书单。(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如何好的我们都要知道,不然怎么感受《白头吟》的情真意切。汉武帝和陈皇后怎么坏的我们也要知道,不然怎么感受《长门赋》的昂贵价值)08作者的老师的书师门关系非常的重要,这一点读研的同学一定深有体会。很多学者的思想都受过老师影响,有些书就是完全在老师启发下写出来的。那么,老师的书自然就成了必读书目了。09作者喜欢的作者的书有些作者喜欢读某本书(或某好几本书),作品中会有一些那本书的影子,但也会有自己的思想。看了作者喜欢的作者的书,会对作者的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10作者对立的观点的书前面说了,不能只听一家之言。文学里面的流派纷争之多就不用说了(临川派吴江派了解一下),语言学里面也有一大堆针锋相对的流派(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了解一下),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中文系的书单就这么慢慢变长了。11作品角色原型相关的书有些小说作品是有角色原型的,有时候还不止一个原型,正因如此,作品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所以原型人物的历史资料一定要好好研究一遍,这部分也就被纳入了书单。罗马非一日建成每回发了什么书单,总有同学说:这么多书,谁能读得完啊。其实,书没有“读不读得完”,只有愿不愿意去读。现在的中小学语文对课外阅读要求也挺高的,很多所谓“大学书目”,其实高中就应该读完。拖到大学才读,就会很累。可是现在非常多的大学生,把本来应该高中、本科期读完的书,硬是拖到研究生才读;把平时应该读的书,硬是拖到考试前、写论文前才开始读,所以才会觉得格外吃力。书单那么长,哪能一口吃成胖子?但是你今天不“吃”,明天不“吃”,永远都成不了“胖子”。相关阅读那是别人不曾懂的中文系你是在学文学,还是在背资料?你是在学文学,还是在背资料?看过自考书,还用看同名考研书吗?红楼梦研究推荐书目文字学研究阅读书目语言学研究阅读书目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各专业必读书目汇总中大中文系不开网课,却列出了这份书单被引最多的中外人文社科著作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课外娱乐→知识链接→自考相关→自考、考研、专业相关问题汇总”

文学考研题如何回答?北大中文系422分学姐分享经验 不会也能得分

在考研中,最让人头疼的是那些文学性大题,无论是分析、名词解释还是简答,如果背过还好,没背过,基本上就要凉凉的节奏了,因为一道分析题的分值是20分,丢掉一个还拿什么考呢?但是每年的文学考研题中都会出一两道不在"编内“的题,这该怎么办呢?别急,北大中文系422分学姐说,即便是遇到没背过的大题,但只要掌握以下几个技巧,一样能够得分,下面我就将技巧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用。因为每道题的问法不一样,答题方法也不一样,我们以这道2018年某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考研题为例进行回答。问题:鲁迅曾经评论《红楼梦》是在思想和写法上都冲破了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说,试谈谈你的理解。首先,我们从问题中得知,这道题主要回答的是《红楼梦》在思想和写作手法上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不同,那么,我们应该先回忆一下,传统才子佳人小说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不知道的话,这里就用到了联想法。可以联想一下古代的那些有名的才子佳人小说,比如《西厢记》、《倩女幽魂》等,这些小说在内容上,只是简单的描述了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在写作上,除了语言优美,生动形象,也没有太多出奇之处。知道了传统才子佳人的特点之后,要回答的是《红楼梦》与它们有什么不同,那么此时此刻,就要回忆《红楼梦》在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上的特点,如果记得的话,将这些点清晰的列在草稿上。不记得的话,照样使用联想法回忆。第一,先从《红楼梦》的性质进行回忆,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一部批判封建社会的小说,这在性质上就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不一样。第二,再从《红楼梦》的内容上进行回忆,《红楼梦》不仅讲述了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还有阶级、官僚、建筑、饮食、医药、民俗等方面的详细描写,这是传统才子佳人小说也不能比的。第三,《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栩栩如生,看完就让人忘不掉,性格十分的鲜明,像泼辣的王熙凤,睿智的探春,圆滑的宝钗等,这种写作手法比传统小说也更胜一筹。第四,《红楼梦》有众多的心理描写,像林黛玉写《秋风秋雨词》的时候,宝钗偷听小红和坠儿说话的时候,这些也是才子佳人小说没有。第五,《红楼梦》中有很多地方都暗示着人物的结局,除了判词,它们元宵节所作的谜语谜底也都是,这在传统才子佳人小说中也是没有的。这样,一一对比下来,就知道《红楼梦》在思想和写法上与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说不同的地方。此外,还要告诉你的是,虽然题面上说的是,从内容、写作两大方面来说,但是内容上又可以分为好几个小点,所以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标好序号,做到简约明了。

爱作战

8名北大本科生保送至武汉大学文学院,名校推免已经成为主流

在10月12日,武汉大学文学院公布的2020年招收推免研究生信息显示,今年总计招生计划为125人,其中光是推免生就占到了81人,也就是留给统考生的名额只有44个,其实相比于南开计算机留的位子已经够多了。不过这44个名额之中,学术学位硕士只有13人,其余31个均为专业学位硕士。武大文学院2020年的推免生招生情况依旧良好,81人之中79人来自原985院校,其余2人来自211高校(湖南师大和华中师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8名保送生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校园可能有的网友对于从北京大学保送到武汉大学有点不太理解,认为是一种倒退。单纯从学科上来说,北京大学文学要强于武汉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之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北京大学是A+,武汉大学是A-。武大文学院与法学院一直以来都是武汉大学的优势学院,在曾经很火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之中,武大选手基本都是这两个学院的,每年保送到武大文学院和法学院的北大学子都不少,在去年更是有17位北大学子被保送至武大法学院。第四轮学科评估大家都认为能在高考之中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都是当之无愧的学霸,但是在研究生推免之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拥有此资格,首先能得到推免资格就说明平时的学习一定不差,至少在中等偏上。何况文学这学科不像理工科有量化的考核指标,论师资力量及学科实力,武汉大学文学院也是国内一流的。除了武大本校以外,保送人数较多的高校还有北师大7人,华东师大川大中大三校均有6人,这些高校的中文学科评估成绩均为A-及以上,可见武汉大学文学院的推免生质量还是很好的。推免生毕业院校人数排名比较有意思的是武汉大学是多年以来保送至北大的第一大高校(除了北大),而每年保送至武大的北大学子也很多,可见如今推免已经逐渐成了名校互推的趋势。除了原985高校之外,部分优秀的211高校可能还有机会角逐名校热门专业,普通院校保送名校热门专业的机会已经很渺茫了。

暗动画

读中文系的人,只是看上去很美?

采写丨新京报记者 宫子或许,没有哪个专业能比“中文系”更轻松而尴尬了。学生好像每天都能生活在诗情画意中,而且,读小说、诗歌,也并不是一件需要别人教的事情,培养专业作家也并非中文系的目标。但作为一门人文课程,中文系其实有着自己存在的必要与非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又到了一年的毕业季,也又到了中文系专业的学生为工作头疼的时候——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即使在大学里有丰富的思想收获,但走出学校后,也无法直接把思想和内心展示在简历上。与其他专业相比,似乎也没有能在工作中直接派上用场的专业技能。在每年开学的时候,如果教授在课堂上问起,有哪些同学是第一志愿填报了中文系请举一下手,通常举手的学生连四分之一都不到,大多数人都是报考经济、金融等专业分数不够被调剂而来的。但中文系的存在有着自己的理由。它用文学作品影响着读者的灵魂。南京大学教授余斌也抱着这样的态度,来面对中文系的大多数学生。不要求他们能在本科阶段成为多么专业的研究者,只希望通过讲课的方式,做一名文学的“中介”,引导学生们多读几本小说。“从1990年留校任教开始,我一直在教外国文学。几乎每次上第一节课,我都会跟学生说,课,你们可以逃,考试能过关就无妨,但希望能好好读几本名著。说这话没有一点矫情的成分在里面——读书比规规矩矩听课会有更多的收获”。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然而,实际上做一名中文系的学生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美好。如果要深入研究的话,要阅读大量的文论著作和文学史作品,还有可能涉及社会学、历史与思想哲学类著作,因为每个经典作家都拥有不同的写作观。而且,中文系的地位在文学研究中也比较尴尬,当面对外国文学时,无法直接阅读原著成为最直接的困境,因而,在文学研究中,有些时候一名外语系学生提出的观点要比阅读译本的中文系学生更直接可靠。我们该如何看待文学研究中的语言障碍呢?大学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教授经典作品的阅读?看似诗情画意的文学研究又有哪些艰苦?这些构成中文系困境的问题,也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焦点。余斌,作家,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多年讲授外国文学通识课程。文章散见于《万象》《读书》《读库》等,另著有《张爱玲传》等作品。1当“中文系”碰到外国文学时的尴尬新京报:目前国内“中文系”的定位有些尴尬,尤其当涉及外国文学的时候,受专业知识与语种多样性的限制,学生们不会去阅读原文而只能阅读译本。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是否会导致在文学专业性上,“中文系”的学生总是落后于外文系的学生。余斌:中文系学生只能通过译本去读外国文学,这当然有遗憾,却是无法改变的,虽然现在学生外语水平普遍高于过去,有些中文系学生也可以读原著,但和外院的学生还是不同,阅读速度上不去,理解也有更多的障碍。但是否就可推定专业性上就一定不如外院学生,却也难说,因为外国文学研究的“专业性”并不完全等于外语水平。只是文学是语言艺术,外语是硬功夫,这道门槛令“鄙视链”的形成对中文系学生不大有利,也让他们鄙薄外院学生不擅搭理论框架时有点心虚。即使对外院的学生,本科阶段谈“专业性”也是一种奢求。新京报:是不是应该给“中文系”和“文学系”做一下区分?余斌:印象中国内大学中文系都已“升格”为“文学院”,只有北大还挺着,如果北大中文系也改称“文学院”,那就全部“易帜”,中国大学的“中文系”要成为历史了。民国时不少名校有文学院,和现在的文学院不是一回事,大体上应称为人文学院。南京大学一度曾有文学院之设,文、史、哲,加上外文系,但那是虚的,只有一个名头。现在的“文学院”是中文系的“扩展版”。中文系全称“中国语言文学系”,顾名思义,似乎没外国文学什么事。事实上,很长时间里,外国文学只是中文系“外挂”的一门课程,任课教师都在外文系,似乎只有周作人算自己人,他在北大开的“欧洲文学史”是中国最早的外国文学课程。吴宓的“西洋文学史”课则是给清华、西南大学外文系开的课,大体是英文授课。 作为文学教育的一部分,“外国文学”课程在中文系课程体系里固定下来,是1949年以后的事,不过直到“文革”,都还是外文系的老师来讲,拼盘式,多位老师分任,哪个语种就讲那个语种的文学史,古希腊语没人懂,只好由别语种的硬上。与后来不同的是,讲的是“欧洲文学史”(有统编教材)而非“外国文学史”,东方文学不在其内。古希腊时期艺术品中文系设立外国文学教研室,是在“文革”结束以后了。我所在的南京大学中文系,该专业的元老张月超、赵瑞蕻先生,都是外文系出身,赵先生虽然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是中文系的人,却是属于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的。我读本科时,外国文学史的授课老师均来自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所以这个专业在中文系是从无到有的。后来又有了新的冠名,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何所取义,个中人也不甚了了。据说教育部原先定名为“比较文学”,遭反对,才加了“世界文学”的“后缀”,这里的“世界文学”大体相当于过去的“外国文学”(虽然循名责实,“世界”应包括中国在内),跟在“比较文学”后面,感觉有点“尾大不掉”。新京报:虽说一个人不太可能掌握所有的语种,但外语不优秀的话,还有可能继续深入研读外国文学吗?余斌:不管教学科研,这个专业的重心还是在“外国文学”,本科阶段的教学就更是如此。中文系与外文系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科研完全是两套人马,自然也都各自为政,形成两个系统。外文系的文学课是以语言为底子的,中文系的外国文学,则不讲究语言的门槛。文学是语言艺术,不通外语还研究什么外国文学?这是中文系搞外国文学的人常会面临的诘问,虽然不是完全不通,有的人天分高或是下苦功,甚至下工夫,外语水平高乃至修成正果的也不是没有(中文出身,拿到比较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学位的也越来越多),但无改于总体上外语底子薄弱的事实。我自己就因外语不灵而有心理障碍,读不了原著或只是硬着头皮式勉强读一点,就不大敢写纯外国文学的论文,根据译本写点书评,或是沾上比较文学的边,才放松一点。新京报:那该如何看待外国文学在中文系的角色呢?余斌:中文系的外国文学的确有它的尴尬之处,其存在远不像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那么“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欧美大学的本国语言文学系均无相应的专业和课程)。它的角色,是中国文学的辅助学科,是像在外院一样,还是通识教育的性质?我也想不明白。但它在中文系有一席之地是有理由的。我的意思是说,它应该是完整的文学教育的一部分。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其主流是以外国文学(主要是欧美文学)为参照形成的,直到当下,也还在其延长线上,离开这个参照系,很多问题都无法交代。这个参照系已获得了类似通用语言的地位,没有对外国文学的了解以及当代文化的背景,文学是什么,回答这样的问题也会是悬浮或相当残缺的。2如何以及为何讲授文学经典?新京报:在编选课程时,小说收录的比例远远大于诗歌,为什么呢?余斌:从某个角度说,这个选目里,诗歌是缺席的:即使里面有《伊利亚特》、《神曲》,它们也没有当作诗歌来讲,而是当作叙事作品,只是它们是诗体写成而已。诗歌讲究节奏、韵律,涉及语言的特点、精粹,是更有形式感的,翻译很难传达出来,要讲也是隔靴搔痒地硬讲。至于多选小说,还是因为这个文类比较“亲民”,我相信对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读者而言,外国小说就等于外国文学,这当然有些遗憾,不过小说作为入门,还是相宜的。此外,西方小说从十八世纪开始升俗为雅,十九世纪蔚为大观,到如今已成为文坛上主流的样式,最具包容性的文类,吸引了最顶尖的作家,也代表了文学的最高成就。《译林世界名著讲义》,作者:余斌,版本:译林出版社2020年5月新京报:通常在编选经典作品时,会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即文学史建构到20世纪中期便基本停止,很多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不会被列入教材目录——例如波拉尼奥、彼得·汉德克、A.S. 拜厄特等。你认为这是文学史性质的必然吗?余斌:教学相对于研究总是滞后的。以我所知,外国文学的教学更是滞后。文学史的建构是一个涉及面更广的问题,它的目标,它的标准一直在变。确立文学经典不是文学史的唯一任务,但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文学史的确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经典”的确立,重要的一端是时间,一直到现在,“经典”的概念已大大淡化了,人们潜意识里还是多少相信“时间的检验”。这个时间究竟该多长,是以百年为单位,还是以十年为单位,没有一定之规,总的趋势,似乎是在变短。这当然与“后现代”的崛起有关,现在讲“多元”“相对”,后面其实是“平等”,——平起平坐的要求。但是“相对论”如果绝对化,“经典”就不存在了。现在写论文,喜欢用的一个词是“文本”,经典是“文本”,通俗小说也是文本,一样看待,将“相对”绝对化,成“主义”了,结果就是这样。一般而言,文学史的内容,总是离我们越近了,讲得就越详细,经如过去杨周翰的《欧洲文学史》,上册从古希腊讲到十八世纪,下册全讲十九世纪。对“经典”的筛选过程还是“正在进行时”。“经典”是衡量的尺度,代表着按照一定标准形成的差序格局,暗示了优劣、高下、雅俗、精粗的区别。新京报:一部作品什么时候才能确认成为一部经典呢?余斌:虽然文学史一直在“重写”,但大体上,越往前越是静态,越靠近现在则“经典”的变数越多。标准总是越往前越严,比如十八世纪重点讲到十位作家,十九世纪可能就数倍于此数(远近是时间上的,也可以是空间上的,相对于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远,也就相对静态)。“时间的检验”之所以必要,就在于一定的距离可以更多带来判断的客观性。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足够的距离,才有可能采取“大历史”的视角。对于当代文学,我们还是“当局者”,所以过去当代文学被认为是不宜入史的。完成时的古代文学是文学史的研究对象,正在进行时的当代文学是文学批评的对象;搞文学史的是scholar,从事批评的是critic。现在界线模糊了,但越往前的经典地位越稳固,这点没变。只有达成共识,才能产生经典,而达成共识需要时间。《为什么读经典》,作者:(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译者:黄灿然,李桂蜜,版本:译林出版社2012年4月新京报:面对上述所说的无法收录正在进行时的当代文学的缺憾,你认为有什么可以进行弥补的方法?余斌:在文学院,大体是以开选修课的方式向下延伸,比如我们院里就开过“外国后现代文学”一类的课程。作品选读、精读类的课程比较自由,读什么是教师自定的。我开过一门面向外院系的新生研讨课“外国文学名著精读”,课上读过《霍乱时期的爱情》,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算是未入史又比较晚近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小说插图一部作品何时可以成为经典,很难说。经典是个弹性的概念,可以加各种的限定和修饰。其内部也是有高下的。好比奖项有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的。有的作品在某个国家,放在某个时代堪称经典,放在世界文学中,几百年的时段中,可能就数不上了。布鲁姆的《西方正典》里用canon而不是classic,就是要强调他在书中讲的那些作家作品是最重要的经典,构成西方文学“原型”,足以让一代一代的西方作家产生“影响的焦虑”的伟大作品。有必要做这样的区分,正说明经典内部也是分等级的。以我书里讲到的作品为例,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无疑是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但几百年后还是不是被尊为经典,就难说,这部小说和《堂吉诃德》不是一个档次的经典。所以不能笼统地谈经典,最好是在某种限定下谈。我在《讲义》里将不同档次的经典“混为一谈”,是出于可读性的考虑,还夹带了少许个人兴趣,后记里也交代了这一点。《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剧照新京报:那么会担心许多经典作品已经过时了吗,比如《大卫·科波菲尔》还有《红与黑》?余斌: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不会过时,而且经得起反复阅读,常读常新。“过时”的反面是“永恒”,我看到中学语文卷上都有过有关文学永恒主题的题目,问有哪三个,给标准答案很搞笑,出现这样的题目则多少说明,冥冥中人们还是认为文学的永恒主题是存在的。这里的永恒是基于人性的不变,人的处境的不变。弗吉尼亚伍尔芙说“在1910年12月或前后,人性变了”,不能全看成故作惊人之论,或全然是俏皮话,她意在强调时代的变化,但从更宏观的角度说,当然是没变,也不可能变。西谚“太阳之下无新事物”,至少就人性而言,绝对成立。这个世界的外观在变,“沧海桑田”当然是巨大的变化,因为人的存在,科技的发展,这种变化还是加速度,但人的规定性没变,仍是“两足无毛动物”(钱钟书语),人的处境没变,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面对的是同样的人生问题。最根本的问题一直在那里:“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的境遇》,作者: [法]安德烈·马尔罗,译者: 丁世中,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11月法国作家马尔罗有部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叫《人的境遇》(又译《人的命运》),写得不好,倒可以借用一下,古今中外的杰出作家,写的都是这个。无非是同一出戏在不同的时空里上演,作家以不同的形式、手法呈现而已。既然人性不变,人的处境不变,就此做出深刻回应的文学经典就不会过时。透过表象,我们可以说,“时”虽已过,“境”犹未迁。我们像古人一样经历生老病死,体验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一样纠结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觉得经典作品与我们不相干,往往是因为我们缺少想象力,我说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一种联想的能力,在文学经典呈现的世界与我们面对的世界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越是有时空距离的经典,越有“变形记”意味(时空距离也会造成“变形”),越需要读者有这种能力。“过时”的概念是越到后来才越强烈的,中外的古人都不大有“时代”的概念,因为古代世界变化得慢。《西方正典》,作者:(美)哈罗德·布鲁姆,译者:姜宁康,版本:译林出版社2015年12月新京报:即使某些作品有很强烈的时代背景也没关系?余斌:既使作者强调了时代背景,其作品也是跨越时空的。《红与黑》就是一个好例子。这部小说讲述的是法国复辟王朝时代一个下层年轻人往上爬的悲剧故事 ,司汤达甚至加了副标题“一八三0年纪事”来提示特定的历史时期,但其他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不难对于连的故事产生共鸣。上世纪八十年代路遥中篇小说《人生》曾引起热烈的讨论,其主人公就被一些论者比为中国的于连。事实上不仅中国当代读者,所有出身下层希望改变身份的年轻人,都能从于连身上不同程度地看到自己的影子。要说年轻人在于连那里更有带入感,堂吉诃德引起的共鸣就是可以在不同年龄段发生的,钱理群有本书名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说的是中国的知识人,有人把王小波比做堂吉诃德式的人物,都是将文学人物与现实联系起来。当然书中世界与周围世界的关联有时曲折而隐蔽,发现其中的对应不那么轻松,经常也是需要契机的。《红与黑》小说插图3中文系学生只是“看上去很美”?新京报:很多人觉得,当中文系的学生那可真是再轻松不过了,每天不用做实验不用背公式单词,也不用像历史社科那样读厚重痛苦的大部头专著,就读读小说,读读诗歌,诗情画意,随便怎样都能够毕业。你对此怎么看呢?余斌:读文学作品是不是当真那么轻松惬意?你若问中文系的学生,得到的答复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他可能原来是个文青,四年读下来离文学反倒远了。因为读什么,怎么读,和他的想象可能大不一样。且不说外人以为中文系就是读作品,事实上远不止文学作品,像文学史,文论,都有大部头专著,就专门性和难度而言,和其他学科没什么差别。即使读作品,也不那么轻松,不信你读《神曲》、《浮士德》试试?另一方面,要求不一样了,阅读不再是纯自发、业余的状态,你得能够分析一部作品,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得下功夫的。所以中文系只是“看上去很美”。当然客观地说,因为作业少,没有标准答案,考试判分有模糊性等因素,中文系看上去的确好“混”一点,但也因为其相对于其他学科问“虚”,想好好学有所成就的话,那是无底洞。也可以说,相比其他专业易于标准化,中文系的学习更带有“修行在各人”的色彩。新京报:这类讲义,任何对文学感兴趣的人都能够来旁听,那么,与非专业的文学爱好者相比,“中文系”的科班学生,他们的优势或者说专业性,应当在哪里呢?余斌:这样的讲义,我觉得应该属于“科普”的范畴,专业性的要求是满足不了的。本科阶段,对大多数学生,严格地说,还谈不上专业(个别“早熟”者是例外),有个兴趣的底子就好。新京报:通常会给学生布置什么样的作业?余斌:外人认为中文系念起来轻松,跟中文系作业少有一定的关系,——的确是少。我给学生的作业就是细读指定的经典作品。常常苦于没有足够的课堂讨论时间。我认为直接面对经典比在课堂上记笔记更有益,前提是真的认真去读了。最好的检验就是课堂讨论。相比独白式的讲授,这其实要求教师更多的投入。每次要求学生读的书,你得读一遍,读过的也要重读一遍,而“一言谈”的课,有时无须备课,须备课也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但教师其实也不亏,读或重读经典,与学生的讨论,也是一种充电,同时也是证明经典永恒性的一个机会。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宫子;编辑:走走;校对: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