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公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2020年推荐免试研究生拟录取名单从公布的名单来看202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接收了推免的硕士研究生26人,直博研究生13人。推免的硕士研究生就是三年制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直博生就是直接本科毕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一般为五年,达到毕业条件直接授予博士学位,二者都是推免的研究生。不过,从生源学校来看,大部分都是本校学生,共计有34人,其中硕士22人,直博士12人。在北大中文系拟录取推荐免试直博生中,只有1人来自校外,这位同学来自武汉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其余的12人都是北京大学生源。在北大中文系拟录取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中只有4人来自校外,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以及四川大学各1人,其余的22人也都全部来自北大本校。可以看出,外校生源要想推免进入北大中文系读研非常困难。从北大中文系2020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来看,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46人,接收硕士研究生推免人数23人,最后还有统考名额23人。
出身名校,在不少人看来,是自带光环的荣耀。但很多人可能没想到,名校生也自有“江湖”: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均来自名校的学生,往往最受推崇;而一些从二本、三本学校本科毕业,考入名校的硕士和博士生则会被归入“另类”。这就是最近的网络热文《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所透露的现实。文章作者是一名90后,从一所三本院校本科毕业后考入北大,成为一名中文系硕士,并通过努力加入了中国作协,现为《诗刊》杂志编辑。按理说,这是一个十足的励志故事。但作者称,身边很多人喜欢问自己本科来自哪所大学,而其回答往往能引发对方一系列微妙复杂的反应。不管是否承认,文章反映的“高校鄙视链”确实存在。许多地方招人规定985院校毕业生优先,更有甚者,不仅要求硕士、博士是211、985的,本科也必须是,俗称“查三代”!一些本科就读于非名校的学生,花了三四年时间准备名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好不容易通过了笔试,甚至分数不算低,却在复试中被淘汰了。与此同时,一些名校因为有较多推荐免试指标,很多学生轻松获得“保研”资格,名校的研究生院似乎更乐意录取本校或者相同层次学校的本科毕业生。大家不必急着抨击公众的现实甚至“势利眼”,这背后其实有着一定的社会根源。名校与非名校的区别,主要在于斗志和学习精神。这是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这应该是从校园延续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周围的人都在积极努力,于是推动着自己也向那个最牛的人看齐,用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自律和自省。即使最后成为不了最牛的,也绝对可以优秀出众。这时候该担心的是我们HR了——公司是否能留住这样不断进步的人才呢?对比中发现,非名校除了师资力量薄弱和一些硬件设施缺乏带来的不利之外,更让人担心的是得过且过、放任自流的心态,这会让很多学生降低标准,“60分万岁”。这样的人工作后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抱怨公司和领导,上班稍微努力点就开始思考是否该要求加薪了,遇到一点问题就觉得自己受排挤被歧视仿佛有天大的冤情。他们也羡慕牛人,但往往只是想想,内心深处会说“我不行,我做不到的,人家是名牌大学的,天生聪明”,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差距越拉越大。其实名企要的不是多么高的学习成绩,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就像《年薪百万的年轻人都是怎样生活的》一文描述的:那些年薪百万的年轻人,他们拿着高薪,却依然选择为了工作到深夜,并且他们的状态很不一样,每天都为自己让世界变得更好了一点点感到振奋,非常积极。他们的辛苦不叫辛苦,也不为百万年薪。辛苦是他们获得自我实现的途径,自我是实现使他无穷快乐。这世界就是一拨人在昼夜不停的高速运转,另一拨人起床发现世界变了。那么,考不上名牌大学的绝大多数高中生该怎么办?普通二三流大学的学生用名校的标准要求自己,普通人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没能成为特别棒的那一个,那也一定好过现在的我们自己。马云在澳门大学演讲时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趣事:不熟悉的商界精英见到他,总是问,您是耶鲁大学商学院毕业的吗?马云嘿嘿一笑,答:“不好意思,我是杭州师范学院毕业的,不过我手下有不少耶鲁毕业的员工。”虽然没有上名校是一件颇遗憾的事情,可能因此错失很多机会,即便到了晚年也还是会为自己当年没有上过名校而懊悔,但是,学校所能影响的并不是全部。W、Y、Z都是中部某三线城市一所二本学校的学生。学校肯定谈不上是什么名校,尽管已经合并升本十多年,当地民众还是习惯称之为“师专”。名校两个字对他们来说,只能是心中难以言说的痛。中文系出身的W在大学期间当上了学校记者站的负责人,并在当地多家媒体实习。本科毕业后,顺利进入了某大型建筑业央企。听说,面试时他直接把一大堆刊有他的文章的报纸放到了面试官面前,轻松获得了面试官的垂青。W一开始被分配到公司一个小项目部。不过,两个月之后便被调到了分公司。半年后,W就被调往公司总部办公室。有人评价说,公司有W一个人,就不需要其他搞文字工作的人了。这个评价显然有些夸张,但如同他的连跳三级一样,足以佐证他出众的才华和能力。Y也是中文系学生,毕业后考上了新闻学的研究生。不过上的仍旧不是名校。读研期间,他辗转在京城各大媒体实习,渐渐崭露头角。毕业后,经过百里挑一的激烈竞争,他进入一家中央级媒体工作。和他一起被录用的不乏清华等名校毕业生。他的努力帮助他突破了学校的局限,让他具备了与“名校生”竞争的实力。Z高中就读于该省的四大名校之一,综合素质相当出色,但因为高考失利只考上二本。进入大学后,她从物理系转到城市管理学院。在大学里,她抓住一切可以锻炼和展现自己的机会。很多社团中都有她的身影,参加挑战杯等国家级竞赛,去国外做交换生,参加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去斯里兰卡做志愿者……毕业后,她凭借丰富的经历,拿到了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该校在2015/16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欧洲第10名、全球第33名。这一次,她再也没有上不了名校的遗憾。在当下高考制度下,能不能上名校,能上什么级别的名校,是“国内先进”还是“世界一流”,主要还是取决于高考成绩。不可否认,考多少分能够体现一个人的能力,但并非全部,而且还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这也是“一考定终身”饱受诟病的所在。W、Y、Z所就读的大学,不管以什么标准来看,都划不到名校的范围内。与有些名校生“开了挂”一样的人生比起来,他们的经历或许也算不了什么。但是很多高校中,像他们这样的学生也不少。应该看到,高考仍是目前条件下较为公平的选拔制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一些优秀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名牌大学,本身也能证明其学习态度、能力,确实有过人之处。而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都更好的名校,学生的自信心与专业知识、技能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先天优秀,加上后天培养,是名校本科生自信且备受青睐的主因。而本科为二本、三本院校的学生,选择通过考研来实现“上名校”,同样难能可贵。他们在条件相对一般的本科院校奋起直追,拼搏奋斗,希望在今后的人生中与名校生同台竞争,是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的。网上有句话说,“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非名校毕业生无需妄自菲薄,更无需说对不起;如果非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话,那高职生、技校生或中专生还要不要活了?当你足够强大、足够优秀,你就是自己最闪亮的名片,还需要在乎本科来自哪里?而名校本科生与用人单位等群体,也需要摒弃“名校本科论”,客观理性对待这一群体。与其过分纠结于“你本科是哪所学校的”,不如更关注个人的学术水平、优秀品质、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这些才是一个人走得更远的根本。特别是用人单位,更需唯才是举、不拘一格,而非仅看重名校头衔。对高校来说,要消除“本科鄙视链”,还需要均衡教育资源投入,营造更公平、多元的教育环境,让二本、三本院校的学生在考名校的研究生时,在更公平的环境下与名校本科生竞争。可喜的是,近年来各项教育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在研究生招生、保送等环节,越来越多的非名校生有机会进入名校深造,客观上弥补了“一考定终身”的遗憾,让更多的非名校生看到了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也让高校人才流动更加合理。从这个角度说,本科不是名校的名校研究生越来越多,恰是一种进步。
华东师范大学位列“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国内排名第二的师范类院校,仅次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地处有“魔都”之称的上海,地理条件优越,这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发展较好的原因之一,所以每年学子的报考状态时爆满的。小编就此推荐排名前四的“王牌”专业,能考上都是天之骄子,永不愁就业!教育学华东师大在教育学学术的专业设置上,是非常齐全的,还拥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和专家,像叶澜、袁振国、丁纲、倪文锦等,在教育学研究领域里处于领先地位并享有很高的声誉。据过往的学生反应,华师大的教育学很好,等级a+,全国排名前二,本科主要有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言语听觉康复、教育技术学等几个专业,如果是想当老师的话,在全国各地都很好就业,而且还没毕业各种特殊学校就抢着要人。但是,要提醒大家报考要慎重,因为华东师范的教育学名气很大,所以报考有一定的难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是华师大率先组建的我国高校中第一个教育科学学院,也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我国师范院校中的地位仅次于北京师范大学,近几年其教育学的某些专业的发展甚至超越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对应的专业有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而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分数很高很高,报考时应注意,改学科也是仅次于北大。目前拥有国内第一批博士授予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心理学理科基地、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就业的情况,高校工作的薪酬随具体职位和地区而异,华东师范大学本身就是名牌,再加上地处一线城市,所以就业也是不愁的。近年来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纷纷开设心理学的公共课,心理学硕士担任起高校心理公共课的老师。这无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生的就业面。如果学习心理学,华东各方面都很好,无论以后选什么方向都是不错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华东在上海,地域上也是有优势的。地理学华师的地理学全国第二,本科地理学下设专业专业有地理,地理教学论,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地理学下设专业专业有地理教学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气象学。从专业看,华东师范大学的地理学是国家重点学科,上一轮国内学科评估其处于国内第三位,地理学科实力仅次于北京大学。2017年,地理学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已经成为我国地理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水平科学研究开展的单位。毕业生部分在海内外继续深造,其余到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重点中学以及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中国语言文学华东师范大学是华东师范大学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始终走在中文学科前沿。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各个研究领域,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在学术界赢得了巨大声誉。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类一流学科。长期以来,中文系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涌现了毕业生“四大群体”:作家群、学者群、出版家群和教育家群。华东师范大学这四个"王牌"专业,能考上都是天之骄子,永不愁就业!
近来有一个学妹万般纠结地对哲匠君说:“我在纠结要不要考研啊,因为我觉得自己可能考不上,那会浪费大半年的时间和大笔买书的钱;还有就是,周围的同学都上了,自己名落孙山,我担心自己丢不起那脸;还有,考研可能与就业黄金期冲突,导致考研就业两难。好难好难…”另一个学妹对哲匠君感慨道:“考研了,可能考上了,但是为了读研付出了三年的时间,到头来自己却仍然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怎么解决?考了大学,也许考上了,可是担心家里承受不起高昂的经济负担啊!”考研资料可众号:哲匠学社那么,考研还是工作呢?真的很纠结啊,考不考 ?在此,你可以考虑10秒钟的时间。对我们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学毕业,到底做了什么”就成了可以比得上哲学三大终极问题的难题!怎样更好地理解宇宙世界和解决宇宙问题?怎样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和解决人类问题?怎样更好地认识自我生活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即使是千方百计、千方百计地去争取,摆在我们大多数同学面前的也只有考研找工作了。近几年,考研热不减,20考研创历史新高,达到341万人。但是,每年刷新的就业难问题又让不少人开始抱怨硕士学位越来越没价值。由此网上出现了“原来是你一言我一语的考研,现在又怪罪硕士学位‘不值钱’”的调侃。那么,我们到底在考研吗?哲匠君觉得,如果到目前为止,你还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或者是一技之长的话,比如,会说话,思维缜密,逻辑清晰,家庭背景优越,会修车,会修代码,会冲咖啡,会画图纸等等,还是去学习吧。我们之所以纠结,无非是贪恋读书升职,并渴望工作上的资本积累,但往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一点大家应该很清楚了。以下就具体列出了考研三年和工作三年各自的优缺点,供纠结的童鞋们参考!读研第一年:你会怀着好奇和新奇的心情开始你的研究生生涯,没有预料到的是,你的第一年基本上都是上课或参加一些小组活动。而且,像本科一样,很少有课程!有些同学主动去实验室,把自己关起来,研究研究,发现:还是挺累的!来看一下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新生课程吧!工作第一年:初到你会怀着好奇和兴奋的心情开始你的工作,渐渐地发现工作不如自己原来想象的那么好!我们过着蚁族的生活,开始想念校园的环境,以前没水没电都可以找宿舍阿姨,现在,咱只能忍受,因为咱没钱!(有些人可能会对工作不满,不到半年就做跳槽族,开始漂泊!)读研第二年:研二的同学真正开始涉及自己的科研课题,写开题报告,设计实验方案,做实验,由师兄师姐指导,有时因为操作或研究思路不正确而遭到责骂。生活比较乏味,对外交流也少。有时候是因为实验的失败而受到打击,有时候是因为成功而受到刺激,这就是科研生活的核心所在。工作第二年:咱们慢慢整理自己的工作状态:有的发现工作不太适合,自己很疲倦。因此就360度换工作,又开始了漫漫的求职旅程;有的挺满意自己的工作的,在思考怎么才能更上一层楼啊;有的觉得社会险恶,还是校园好,反而又辞职选择考研…读研第三年:研三的大同学似乎才刚刚享受了两年的校园生活,不料又要找工作了!有些人迷茫感觉自己,除了学历什么也没有获得,还要再次面对找工作的难题;也有同学,学了一身的本领,等待进入更高的平台,将人生推上全新的轨道。工作第三年:说到买房子,说到结婚,应该基本上是别人和你说的吧?此时斟酌自己的薪水,发现:太难了!独身和裸婚可以吗?此时我们开始发现事业是多么的重要啊,也会慢慢去为自己设定5到10年的目标!假如第三年还不太稳定,没有基础的话,到时候日子就会很难过!总之,哲匠君觉得如果你选择读研3年:你可以继续在大学里学习、深造,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自己的竞争力也会更强哦,这样咱选择事业的空间就更大了。但是这也意味着你还有3年的时间财务紧张状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过来想,读书考研,虽然不算最好的选择,但只要你不作死,不懒惰,能够顺利毕业,你就可以凭自己的学历出身,去一家不错的公司,拥有一个不错的平台,过自己相对稳定的小日子。实际上你很清楚,现在很多大公司,平台都很好,但对入职员工的学历要求也很高。对大部分普通大学生来说,没有机会到这么大的平台上去。但拿到研究生文凭后,进入的可能性就大了!如果你选择工作3年: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快地融入社会,进入职场,在3年内完全熟悉一个领域,积累3年的经验,对于未来的事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选择先工作后买房,你会有时间可以兼顾多个方面的东西,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买车买房结婚都可以,但是这前提是你要混得好才行啊。是啊,工作不错,能有一定的收入,能体验五彩斑斓的世界,能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但是这份工作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你们肯定会干得很好,但更可能是游手好闲,一事无成。未来的不确定性,会让你压力倍增,焦虑憔悴,充满不安。或许我们不喜欢听这样的话,但是我们的社会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社会,同一件事,你请小学同学办不了,但请研究生同学办也许只是一句话而已。说到底,你的学历越高,你认识的人也就越高。人们总是抱怨社会太现实,太残酷,其实人和动物一样,适者生存的法则也适用于我们人类。只是我们在这样的每个人哀叹世界黑暗的时候,还保持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想回来还是少年的样子。但哲匠君深信,无论你做什么选择,走到哪里,都逃不过“拼”字,努力吧,你的未来就在你手中!
考研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困难,但对每一个真正用心经历的人来说或许是一次重生。我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带给你们一些有用的帮助。预备阶段:一、关于考哪个学校,选择哪个专业我建议你认真衡量,去想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未来就业机会和前景,还是生活环境,或者一个硕士的学历,考研是人生一个很好的机遇和向上的平台,他对人生不能说有决定性作用,但确实有着重要意义,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能为以后的生活多积攒一些努力,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考研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再来选择地区、学校、专业。二、确定了学校和专业之后,一定要广泛的搜集学校信息,从报录比到分数线,最好能够看到学校真题,这样你可以大概知道这个学校的考试题是否适合你的思维,对你来说是不是更容易回答,报录信息,分数线等等网上都可以找到。三、通过自己意愿和搜集到的信息确定自己报考的专业后,一定要从厦大官网上找考研参考书目,如果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参考下其它相关书籍。备考阶段:第一阶段:我大概是在17年十月就开始进行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主要是看书,了解书有多少章节,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以《中国文学史》为例子,每一章又都会有小标题,在第一轮看的时候一定要留意小标题,小标题对于提示本章主要内容有很大作用,对每章主要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后,在看到后面内容时会联想到之前内容,知识更容易衔接,对后期背书有很大帮助。第二阶段:18年四月开始就已经开始背书。《中国古代史》:是直接背了配套的辅导书,但要注意的是《中国文学史》一共有八编,每一编都会有绪论,绪论一定要背,近几年来厦大常从绪论里出题,13年出过文学与经学双向互动、魏晋南北朝发展历程;14年明代俗文学发展与文学特性认识的变化;18年宋词兴盛原因。除此之外《中国文学史》里的小标题一定!要注意,很多时候厦大的题目都倾向于用小标题直接作考题,不过虽然文学史内容多,但厦大不必重点,一定要好好研究真题,近年考过的真题可能不会考,但是考过的人物、时代、或者与以往考题有相似之处的知识点会考,仔细分析真题会发现考试的偏重点,比如人物、作品艺术成就或价值、文学作品等,也会发现朝代里,汉、唐、宋、明考过的题目很多,也很少会连着考一个朝代,但也有例外,比如去年和今年都考了宋朝。现当代文学:现代文学考题又难又偏,有一点不方便的就是现当代文学没有小标题作提示,所以要自己把握内容和重点。现当代文学建议同时参照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可以弥补一下朱栋霖版现当代文学史中遗漏的内容,此外个人认为对现当代文学的把握,最主要还是要依据真题,根据真题分析现当代文学史中最重主要的内容,如对比真题会发现鲁迅先生一直是考试重点、小说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而言也更受重视,新感觉派小说、新历史小说等等都格外重要。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的题目经常出人意料,比如今年简答题就是“垮掉的一代”,对于外国文学史的复习要比任何一个科目都要细致,每一个细小的细节都可能变成考题。可以参考真题猜测考试的重点时代,流派和内容,但一定不要侥幸,一定要细致复习。对于真题的分析,可以给予参考的如对比真题会发现,近年考试开始重视文学流派,如今年考了浪漫主义文学,之前考了批判现实主义,俄国文学、苏联文学、20世纪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也经常被用来考试如《第二十二条军规》、“垮掉的一代”、《等待戈多》等。友情提示一点,鉴于厦大喜欢从0几年的题目里出题,莎士比亚在0几年多次考过,而现在好多年没有考过所以可以给予一定关注。语言学:跟其他语言学专业比,701的语言类题目更常出一些能作为论述题的大知识点,考点也更加基础,《现代汉语》参照真题我重点看了上册,其中词汇、文字考的频率更高,《语言学概论》对照着辅导书和从学姐那里买来的题库背了背,只有最后一章做了笔记。而《古代汉语》对应的翻译其实没有那么难,保持翻译的敏感度就好,也可以休息的时候用《太平广记》一类的书练练手感。802《文学理论》:先看了一遍,当然只是看根本就不够,要弄清楚每一章节内容,有的时候一章就可以出成一道题,此外课后题也要给予重视,课后题中的名词解释,问答都可能在考试中原题出现。文学理论我建议自己要看一遍弄清每一章逻辑关系,然后根据课后题尝试自己梳理笔记,这样再次与学姐笔记或者其它辅导书对比时,既可以补充自己的笔记,也不至于在没有把知识点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情况下,机械的背诵别人的笔记。对于真题,文学理论经常会出相似的或者几年之前出过的知识点,而最后80分的文学评论我是听了学姐卖的文学评论课程,对于文学评论的立题和评论方式也有一定启发,除此之外也可以多看些文学评论类的杂志,或者平时限时练练手。近些年来厦大的文学评论开始偏重于散文、随笔类,如今年叔本华美学随笔《论文学》、之前的《忠义水浒传序》等美学:美学太难看懂,是直接买了学姐笔记来背,同时也看了易中天的《破门而入》帮助理解。总体来说美学的题基本上都考的是重要人物或者重要观点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都是重点,具体的可以参照真题来决定复习的重点。第三阶段11月---12月这一个阶段分析了厦大考试的重点与出题规律外,我只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来练习掌控时间,和答题技巧,之后主要还是背书,只不过背书开始有了侧重点,【有一点要注意哦!虽然猜到考过的题再考的几率很小,但我还是会背!也还会背其它不像重点的知识点,只不过不再是强求精准!】这一时期背书我通常是背一个朝代或者时代,然后第二天复习前一天内容并重新再背新内容。11月-12月具体时间安排是:7:00-8:00:古代文学(昨天朝代+今天)8:00-9:00:现当代(昨天时代+今天)9.00--10.00外国文学(昨天两个时代+今天)11.00-12.00文学理论(昨天三章+今天三章)13.30--14.00美学14.00---17.00英语17.00--19.00政治19.00--20.00语言20.00--21.00复习到了后期基本就是古代文学一次性过两个朝代,现当代两个时代,文学理论五章等等。最最最最重要:1、每个人的记忆力和习惯不一样,所以时间要根据自己习惯调整哦2、每一门课程都要踏踏实实背书,不要自己押题,分析真题和押题是不一样的,分析真题只是为了确定哪个重点背,而不是哪个不用背~~对于真题的分析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的分析只能作为参考,一定要好好背书,自己琢磨!3、考研都很难,但一定保持好的心态,慌了,累了就休息休息,不要强迫自己,这样大脑可能会拒绝学习的。公共课:我公共课考的并不好,所以也不敢怎么传经验,但是考虫的课可以考虑,肖秀荣的“圣经”就不用多说了。考研很累,我很幸运自己有足够的动机,也非常感激有一个能和我一起考研的伙伴,如果没有她的鼓励和陪伴我想我的考研之路会非常难熬,我希望每一个考研的小伙伴都能成功,也祝愿每一个我身边的考研人能一帆风顺。
文|赵晓璃01“晓璃老师,你说我是不是一个‘逃兵’?”灯光下,坐在对面的来访者孙波(化名)眉头紧锁,脸上的表情痛苦极了。孙波的案例比起我经手的绝大多数职场案例来说,算是比较“特殊”的了:孙波并没有真正进入职场,前来咨询的时候,他还是一名研二的学生,当时孙波的状态很糟糕,是孙波的母亲找到了我们这边帮儿子预约的——她看到儿子痛苦不堪的模样却又无计可施,希望我们能帮他进行一番梳理,让他早日摆脱困境。孙波,某985高校生物专业研究生,按照孙波的说法,如今的他已经萌生出了“退意”。“既然不喜欢这个专业,当时为什么还考这个方向的研究生呢?”我问。只有了解孙波考研背后的信息,才能让问题渐渐浮出水面。“晓璃老师,你有所不知啊。”孙波叹了口气。原来,孙波从小到大都是“学霸级”的人物,成绩一路领先。到了高二分文理科那会儿,其他同学都因为自己某个学科成绩不好或者某科成绩优异进行文理科的选择,而到了孙波这里,他基本上所有学科都还不错,也没有明显的偏科,这让他很犯难。孙波的班主任建议他报考理科,理由是:孙波当时所在的高中以理科擅长,按照孙波的基础和学习能力,考上重点大学应该不成问题;孙波的父母也建议他报考理科,理由是:理科就业面较广,毕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班主任及父母的强烈建议下,孙波按捺住了内心想要选择文科的渴望(在当时的孙波看来,文科似乎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退路,选文科似乎不太有面子),于是就选择了理科班。到了高考填报志愿那会儿,他按照家人的建议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考上了一所211大学。本科四年,孙波发觉自己对该专业并没有强烈的兴趣和热爱,等到大四那年,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的孙波选择了考研(有点“跟风”的意思),当时的他并没有选择自己想去的城市,觉得万一自己没考上,还要搭上来回的路费有点不划算,但总要考个好一点学校的研究生吧——于是他报考了一所和大学在同一个省的另一所985高校,结果分数不太理想,于是接受了调剂,读了生物专业。接下来的读研生涯让孙波倍感痛苦与迷茫。原来,孙波所在课题组的研究生很多,导师对他们基本处于“放养”状态(尤其像孙波这种“外来”学生,不像本校考上的研究生受老师器重):导师不会管你的课题是什么,也压根不太会指导你实验该怎么做,而孙波本人对生物专业毫无兴趣,头脑中也没有什么idea(主意/想法),这让孙波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要知道,从小到大他都一直是外人眼里的“尖子生”,而今却感觉自己毫无用处——按照孙波的说法,他发现自己更像是一个“被动完成任务”的学生,似乎总是在等待导师给自己分派任务,到了这样的环境遇到了这样的导师,成天“无所事事”的状态实在让自己很抓狂很焦灼。02一年的研究生读下来,孙波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他一度到了怎样的程度呢?按照他的话说,就是一到实验室就想哭,离开实验室才会感觉呼吸顺畅些......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好像没有那个思维,也真的不喜欢做实验......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煎熬,何况自己还做不好!“晓璃老师,我后来自己反思了下,我从小到大读书之所以比较顺利,多半是因为你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理解了会做题就可以了,大学也还好,基本上也是学好书本知识、处理些简单的人际关系......可到了研究生阶段,这一切都变了......我发现自己不适合科研,更何况还是一个自己无感的生物专业......也许命中注定我就不该考这个研究生。”孙波说着,眼睛湿润了。“晓璃老师,他们都劝我忍一忍,他们都说这些是必经的苦,熬过去就好了......但是怎么熬?熬下去的意义又是什么?我为什么要熬?”孙波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虽然声音不大,但却让人倍感沉重。从我的咨询经验来看,孙波的问题确实没那么容易,必须要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才可以给到针对性的建议。1、职业围绕生活服务,不同的职业代表不同的生活方式。我告诉孙波,我们不妨尝试跳出眼前的细节、站在更宏大的角度去看待职业乃至专业本身。我一直坚信,职业应该围绕我们的生活服务,而不是反过来,让我们生活被职业所绑架甚至驱使。因此,想要理清当前是否要退学以及后期转什么专业,都要从生活层面着手考虑,即:你希望十年二十年后,自己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做着什么样的事情?每周的休息时间是怎样的?等等。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可以,尽量去发现内心深处潜藏的兴趣并尝试点燃。从我的咨询经验来看,这个世界上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是理性主义者,他们在重大决策的时候权衡利弊,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再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和行动,将后面的路走好;还有一类则是感性主义者,他们在重大决策面前,也许知道理性的选择是什么样,但总是无法说服内心那一关,换句话说,道理他们都懂,但一旦感受不好,有些事他们也不会选择去做。这两类人在职业选择面前的思路和方法不尽相同。而通过咨询分析,文中的孙波属于后者——他安静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敏感细腻的内心,从小到大,让孙波记忆深刻的都是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及这些小事给当时孙波的内心带来的触动和联想。换句话说,受制于社会、父母及师长等外部对男性的期待,孙波这种内敛且内心丰富的个性实则是不太符合这种期待的,而他的成长环境中,也鲜有人去发掘他的这种特质,很多人都在有意无意将他往传统男性期待上引导,包括选择什么样的专业等等。孙波这一路承受的痛苦和压力可想而知:尽管他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他很少能够感受到真正的快乐。3、从过往的成就事件或高光时刻中,发现特质乃至优势的蛛丝马迹。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获得过成功体验,我们就倾向于不断地去重复这种体验,从而在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某方面的能力,乃至形成自己的优势。正所谓“成功是成功之母”——很少有人愿意在自己倍感受挫的领域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去重复一遍遍的痛苦乃至不好的体验,这是人性使然。因此,对于孙波这种内在能量匮乏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劝说他看向自己的不足然后死磕,这样只会让他深陷痛苦、适得其反,而是要看到他的闪光点,进而鼓励他往自己喜欢或擅长的领域做些尝试与努力,这样才能逐渐恢复他的自信与内心的能量。03通过系统的咨询梳理,我发现孙波的身上具有几个重要的特点:1、内心细腻敏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从小到大,孙波就不大爱说话,倒不是说不想说话,而是懒得说话——按照他的说法,他曾经尝试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但可惜的是,都被父母或老师给予了批评乃至否定,渐渐地,他学会按照他们的期待去进行表达,将自己真实的想法雪藏了起来。在无人倾诉的时候,能够让孙波聊以慰藉的,就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读书、思考与写作了。咨询到这里的时候,孙波灵机一动,他给我看了一篇他写过的东西,文笔非常细腻优美——我不禁感慨,如果他的父母或老师能够发现这个特点,让他报考中文系这样的专业,可能他就不会如此痛苦了。说到这里,孙波再度哽咽了。他告诉我,自己填报高考志愿那会儿,就想过考师范类学校,因为他对作文非常热爱,也希望自己能做个语文老师,但当时因为种种原因,这个念头很快就被打消了。2、心地柔软善良,渴望和人链接互动;孙波和我说起,自己在大学那会儿兼职做过家教,当时客户反馈还很不错,孩子和家长一致认为,孙波耐心很好、责任心很强,也很擅于引导与启发孩子。就是因为这种小小的认可与鼓励,才让孙波大学几年的生活不至于那么灰暗。所以,你可以想见,当这样一个特点的人长期在闭塞的实验室、对着冰冷的仪器和数据的时候,该是怎样的折磨与痛苦啊!3、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不喜欢冲突与竞争。随着咨询的推进,我发觉孙波在个性层面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内心讨厌乃至排斥竞争及冲突——他的内心具有某种理性主义的情怀,这一点是无疑是教育从业者最宝贵及最难得的特质......经过梳理,孙波对于自己的认知及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渐渐明确了起来。04咨询快要收尾的时候,孙波突然问了这么个问题:“晓璃老师,你说如果我真的决定退学,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后悔?这个决定真的足够明智吗?”——之前特别注重内心感受的“感性”的孙波,到了关键节点上突然“理性”了起来。“咨询结束后,你是选择继续现在的学业还是果断离开,这都是你的自由,也是需要你自己决定的。在我看来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你要选择一条更高效且对自我更负责的一条路。你说呢?”我说。孙波若有所思:“是啊,正如你在咨询中和我说的那样,其实这些年来,我一直压抑着自己,也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所以才会让父母乃至老师们认为,我是个没主见的孩子,他们一直试图用他们的意志对我进行塑造和影响。但现在我决定了,不论如何,我要学会发出我自己的声音,也要学会遵从我自己的意志,这样才能不至于继续痛苦下去。”我点头。此刻已是傍晚,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但天边有一抹夕阳红的是那么耀眼。行文至此,我想和你分享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人总得找到真的自我,才能感觉生命和生活的幸福快乐。”以上。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璃语生涯创始人。著有《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等。作者/来源:璃语职美人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在考研中,最让人头疼的是那些文学性大题,无论是分析、名词解释还是简答,如果背过还好,没背过,基本上就要凉凉的节奏了,因为一道分析题的分值是20分,丢掉一个还拿什么考呢?但是每年的文学考研题中都会出一两道不在"编内“的题,这该怎么办呢?别急,北大中文系422分学姐说,即便是遇到没背过的大题,但只要掌握以下几个技巧,一样能够得分,下面我就将技巧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用。因为每道题的问法不一样,答题方法也不一样,我们以这道2018年某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考研题为例进行回答。问题:鲁迅曾经评论《红楼梦》是在思想和写法上都冲破了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说,试谈谈你的理解。首先,我们从问题中得知,这道题主要回答的是《红楼梦》在思想和写作手法上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不同,那么,我们应该先回忆一下,传统才子佳人小说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不知道的话,这里就用到了联想法。可以联想一下古代的那些有名的才子佳人小说,比如《西厢记》、《倩女幽魂》等,这些小说在内容上,只是简单的描述了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在写作上,除了语言优美,生动形象,也没有太多出奇之处。知道了传统才子佳人的特点之后,要回答的是《红楼梦》与它们有什么不同,那么此时此刻,就要回忆《红楼梦》在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上的特点,如果记得的话,将这些点清晰的列在草稿上。不记得的话,照样使用联想法回忆。第一,先从《红楼梦》的性质进行回忆,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一部批判封建社会的小说,这在性质上就与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不一样。第二,再从《红楼梦》的内容上进行回忆,《红楼梦》不仅讲述了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还有阶级、官僚、建筑、饮食、医药、民俗等方面的详细描写,这是传统才子佳人小说也不能比的。第三,《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栩栩如生,看完就让人忘不掉,性格十分的鲜明,像泼辣的王熙凤,睿智的探春,圆滑的宝钗等,这种写作手法比传统小说也更胜一筹。第四,《红楼梦》有众多的心理描写,像林黛玉写《秋风秋雨词》的时候,宝钗偷听小红和坠儿说话的时候,这些也是才子佳人小说没有。第五,《红楼梦》中有很多地方都暗示着人物的结局,除了判词,它们元宵节所作的谜语谜底也都是,这在传统才子佳人小说中也是没有的。这样,一一对比下来,就知道《红楼梦》在思想和写法上与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说不同的地方。此外,还要告诉你的是,虽然题面上说的是,从内容、写作两大方面来说,但是内容上又可以分为好几个小点,所以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标好序号,做到简约明了。
从好考取的方面来看,河师大更加容易一些,因为河师大的复试分数线总体来说相对低一些,郑州大学的文学院复试分数线更高一些,如果想考211的郑大,如果有二战的心态和准备,还是可以一试的。尤其是平时基础就很不错,考研备考阶段的测试成绩又非常稳定的徘徊在370+的分数,那么考郑大还是非常合适的。郑州大学文学院2020考研复试分数线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河南师范大学(后文简称河师大),作为国家重点大学之一,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等很多专业领域都处于全国顶级水平,一直以来,报考热度居高不下。虽然河师大不是自主划线,所以分数线以国家线为标准,但是有的专业的分数线要比国家线稍微高一些,并不是考到国家线就万事大吉了。文学院的报录比有的专业是4:1,因此,报考竞争还是很激烈的,我们看到20考研的调剂数量一共是5个,说明第一志愿的录取率还是蛮高的。2020考研河师大文学院报名上线情况郑大作为A区唯一上榜双一流的211院校,而且是河南省唯一的211院校(最高水平),其发展实力不容小觑。郑大每个学院复试情况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复试比重为30-50%,即例如复试比重40%初试比重60%,某同学初试350分,复试70分,计算方法为350/5*0.5+70*0.4(初试成绩除以5换算为百分制),所以复试也是很拉分的。综合排序就是这样计算的,例如某专业收10人,12人进复试,综合初试+复试谁排第11.12名就是被刷了。各专业复试比例原则上按1:1.2进行控制,各个院系不进行破格复试。整体来说,河师大的考研及录取的难度系数要低于郑大,三本考研求稳的话建议报考河师大,如果通过近期的几次模拟考,估测初试能够超过370分,并且排名靠前,那么,考郑大还是可以的。
本文作者:易中天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四十年前的1978,对于我是重要的一年。这年9月,女儿出生。差不多同时,我被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录取,成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批研究生。那时还没有建立学位制度,因此不叫硕士生,就叫研究生。由于招生和录取都在1978年,所以叫“1978级研究生”。写成“1978届”是不对的。届是毕业的年份,级才是录取的年头。这里面很有些故事...不是想考就能考教育部的通知大约是一月份发出的,有三项规定特别重要:三项规定年龄放宽到四十岁不限学历各单位不得阻挠第一条对我没什么意义,当时我才三十一岁。第二条就重要了,因为我只读过高中。不限学历,就能以“同等学力”参加考试。这四个字,常常被错误地写成“同等学历”,这也是不对的。学力不是学历,请不要写错别字。各单位不得阻挠也很重要。1978年还是计划经济时代,报名是要单位开介绍信的,而胆敢报名的差不多都是各单位的骨干。谁愿意放走骨干呢?没有这一条,估计很多人考不成。三条政策,想得都很周到。我不知道制定政策的是谁。但我知道,那时中央高层和各个部门的领导,都经验丰富老成持重,也都一心一意为国为民。1978,真是个特别的时候。想考研,却压力山大报名很顺利,压力却是空前的。因为尽管有“各单位不得阻挠”的政策,我所在单位(乌鲁木齐钢铁厂二中)的领导还是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考不上,就安心留在单位工作,直到退休。当然,在此前提下,他们也给了我最大的支持:除了正常上课,可以不参加学校的其他活动,以便有足够时间备考。时至今日,我仍然很感谢他们。不过,我毕竟是同等学力,而且这个学力还需要证明。从报名到考试,却只有三个月的业余时间,而竞争者则是等待了十年之久的许许多多老大学生。这就不能硬拼,还得有点策略。神逻辑,开启一线曙光当时一共考四门:政治、外语、基础课、专业课。这里面最难的是外语。读高中时我学的是俄语,毕业后十几年没用过,33个字母都认不全了,怎么考?好在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丢了外语的人多了去,北京大学甚至干脆不考外语。于是我便给武汉大学的招生办写了封信,询问武大是不是也能像北大一样免试外语。对方很快回信,全文如下:外语不论语种,一律考试。成绩是否分记,无可奉告。我的神啊!这就是老天爷来帮忙了。我又没有问成绩是否分记,你多此一举干什么?喜欢推理的我马上得出结论:外语成绩是分开计算的,分数线只按照另外三门课的成绩设定,上线就能参加复试。只有在分数相同的情况下,外语成绩好的才有优先录取权。那么,为什么要为它费时间?这成绩,俺不要了。何况当时规定考外语可以带词典,总不至于交白卷。那就考多少分,算多少分。政治课也不怕。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我都读过,《毛泽东选集》更是读过不止一遍,基础好着呢。考试前一天,再请学校的政治老师辅导辅导,问问当前的时事政治问题,就OK了。多出来的时间,全部给另外两门课。有效方法:编教材基础课,是古代汉语。专业课,是古典文学。这个我有童子功,否则不敢报名,但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必须全力以赴。我的办法,是编教材。至今我仍然认为,这是应付考试最好的办法。你想啊,如果你连教材都编得出,还怕考试吗?“自编教材真迹,翻箱倒柜找出”所以这两门课,我考得非常轻松。出乎意料的是政治课,没有什么选择题、填空题之类,每道问答题都是一篇小论文。这是很考人的。你得基础扎实,你得会写文章,更重要的是你得思维敏捷快手快脚。如果时间到了还没做完,前面写得再好也是白搭。幸好,我很快。当然,也很累。从此改变命运走出考场,风清日朗。那是1978年5月5日和6日,考试地点是乌鲁木齐一中。每人一张桌子,相互隔得很开。其实那时很少有人作弊,而且就算想作弊也不可能。考生与考生根本就不认识,报考的学校和专业也不相同,考题自然五花八门,一间教室之内很难有两张相同的试卷,谁抄谁呀?其他方面就很宽松。可以看表,可以喝水,还可以抽烟。监考老师看着这群二十多岁到四十岁的考生,眼睛里透出来的都是鼓励和疼爱。那时,整个教育界都有一个共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已经耽误了十年,再也不能耽误了。只要是个人才,就赶快让他们脱颖而出吧!1978,真是个美好的时候。自此,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诚哉斯言!
按照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大概有这么几个核心课程:文学理论、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一二三四)、中国文学批评史。因此以下这些教材不妨一备:《文学理论》 童庆炳 掌握点理论,对什么是文学有个起码的认识。《古代汉语》王力 基础打底,其中有讲诗词格律的,不能不学。《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厘清诗词发展的历史脉络。《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 最基本的诗词食粮,相当历年世界杯精彩瞬间合集。《中国文学批评史》陈少康 文学不是作家与读者的单向联系。从艾布拉姆斯文艺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来看,光读作品是不够的。作为一个有古典情怀的人,以下书籍当然也是标配:《唐诗三百首》 不解释《宋词三百首》 不解释《宋诗选注》 钱钟书 说是中国最后一个大师若何?《诗经》 中国诗歌的第一个母亲《楚辞》 中国诗歌的第二个母亲《唐诗鉴赏辞典 这书实在好呀,实在好《宋词鉴赏辞典》差不多同上《唐诗杂论》闻一多 书很薄,容易读,文笔流畅,颇多创见。有了这些,基本上跟大学中文系的谈笑风生毫无压力了。如果平时喜欢舞文弄墨、附庸风雅,到了这一步,不能再读选集了,要读原典。中华和上古出的,都不错。文本方面:大小李杜苏辛等人的集子,至少要挑一两种通读。有条件的话,枯坐图书馆,翻《全唐诗》《全宋诗》《全宋词》。文论方面:《历代诗话》 其实不多,重点关注《诗式》《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这些是探讨理论的。还有一些宋人笔记,或品评诗句,或记录典故,着实有趣,并且可以训练审美,帮助理解时人对作家及文本的接受情况。《人间词话》:海宁先生实在创见叠出。某些观点你可以与其商榷,却不能无视。其它:李杜等重要诗人的传记、年谱 ,新旧唐书等,了解作家身世、时代背景,俟兴趣选读。近代学者:吴梅、唐圭璋、龙榆生、叶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