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大宝说教育,欢迎个人转载、分享”对时代的进步起推动作用的,总是一批批优秀的国家智慧型人才,社会对个人学历的要求自然会水涨船高。有这样一段视频前段时间被疯狂转发,主人公是一名女研究生,刚从一个大学的面试现场出来,心情十分落寞,从她自述中我们了解到:这个女孩研究生读得是非双一流大学,虽然是研究生,但由于学校不是985、211,在求职场上一度受挫,她主动和招聘老师交涉,却被老师无情拒绝。在此之前,她前往了许多城市,招聘会上几乎都有她的身影,可这个社会本就是残酷的,有些学校甚至都没给她面试的机会,应聘成功简直比登天还难。女孩无奈又失落的神情下,却依然保持一颗淡然的心态自嘲道:985、211太吃香了,我们的“双非”研究生没人要……“双非”女硕士求职有多难?学历拼不起,找工作碰壁,直呼太难了很多同样处境的大学生看完这个视频五味杂陈,这些大学普通的学生,深知自己将来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那种无助感油然而生,想着明白的未来却又无力改变,又无法重返高中再来一遍。学历的重要性,在招聘简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江苏省昆山市教育系统2021公开招聘信息中,明确要求:本科阶段或研究生阶段就读院校,需为双一流或世界前百强院校,这表明一个就读于普通院校的硕士,竟然连小学教师都竞争不上,并且还是在一个县城。这不由得让我们深思,读了这么多年书究竟有什么用?考上了大学又与那些普通大专有什么区别,还不是被人拒之门外。不得不说,本科如今真的不算什么,有些人还试图去发达城市深造,优秀的人一大片,学历不占优势的毕业生怎么能得到好职位呢?整个社会都在呼吁多提供就业岗位,给大学生多些就业机会,单位却将门守得更加严实……举个例子,就比如在一个公司的面试时,她在乎的是你的言谈举止,长相是否得体,没人会去因为你的内心美丽而给你加分。就好比招聘的条件就是你的学历,他们认准的就是高学历,并非你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你有“敲门砖”就上,没有就会被淘汰,这可以毫不避讳地称为:适者生存。985、211是敲门的金砖,普通本科的毕业生,就没有较量的资格了吗?说一个很真实的事例,是一位网友的亲身经历:他就读于一个非常普通的本科院校,他不断地去学习去钻研,最后考上了一所普通院校的研究生,他为之努力,他明白现在一个本科生出来找工作有多难,所以他选择考研。可最后还是平淡无奇的普通研究生,他成了“双非”生,既来之则安之,他认为只要好好学,绝对有绝地逢生的机遇,靠努力学习闯出一片天地。他在学校终日沉浸在图书馆刻苦钻研,生怕自己遗漏下什么重要知识点,他把一些学术研究的十分透彻,可以达到学识精湛的地步,认真刻苦的将读研究生的三年,完完整整地利用起来。从研究生的第三年开始,他开始了寻求工作机会的准备工作,可当他准备写一份属于自己的简历时,他发现自己连一份完整的简历都写不出来,他突然回忆往事,这三年里他只顾学习,却没有积极参加一些活动,这让他十分词穷,根本没有任何可以炫耀的特长。他只好求助于网络,根据一些有过求职经历的网络经验人士去模仿简历。最终,他勉强凑出来一份简历。他开始去广泛投递简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可在数月后他只收到一份面试邀请函,几个月来的煎熬与折磨获得渺茫的希望,他比任何人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于是他去应试。在面试过程中,他了解到了那些面试生都是985、211的硕士,他们其中几个人都已经拿到了一些可以保底的工作,面试结果出来后,结果可想而知:他失败了。他心里很失落,他与那些985、211的学生付出的是同样的辛苦,可就因为自己是一个“双非”,而比不上那些985、211的高学历,这沉重的结果让他无比难过。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双一流和普通本科的差异,这并不是说本科不好,但在面对双一流和普本普硕时,公司肯定择优录取,你所就读的院校优秀与否,真的会在你走向工作岗位时提供良好的机会。已经是“双非”研究生了,该如何去扭转乾坤,给自己增加赢面?首先对自己应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自己和别人差在哪里,不要认为自己考上了研究生就大功告成了,研究生顶多算学业里一个好的起步点,并不是终止点。我们只是拥有了应聘工作的一个通行令,但成功还需自己日益努力,千万不能松懈,你所做的无非是添加在你的简历中引人注目的闪光点。其次要有一个长期目标,这个目标确定得越早越好,因为进步需要一个过程,自己拥有了真正的本事才不会害怕被比下来。要对症下药,因为企业现在的招聘基本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要平时多练练手,所谓熟能生巧。平时要多加提高自己交际能力,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既然改变不了学历,就填充自己的阅历,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日趋完美,“双非”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承认自己比别人差。留言板话题:你认为“双非”研究生有必要读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何很多人读研后很难找到高薪的工作?研究生是不是不值钱了?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这条路,2019年考研人数已经突破到290万人,虽然超过200万人落榜,但是今年录取的人数也有70多万。在毕业季的时候,本科生找工作难,研究生找工作也难,高薪的工作都不敢想。所以,很多人就开始担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考研人数越来越多的现在,研究生是不是已经贬值了?研究生毕业后月薪不到四千?为何现在研究生找工作那么难?现在很多研三的同学都在找工作,很多已经找到了工作的地方,但是找到让自己满意的高薪工作的人却并不多。有个即将毕业的研三同学向小水抱怨,她在找工作时找个五千以上的工作都很难,更别提月薪过万的工作了。她看中的一个离家不远的工作,但是却有像她一样的六个研究生一起竞争这个岗位。工作虽好,非常轻松,但是薪资却不到四千。她同学签约去了一家中学教书,薪资也差不多三千多,和其他的本科生没太大区别,只比那些应届本科毕业生多了五百元。她觉得,在一个二线城市,月薪不到四千能做什么?除了房租水电和生活费,只能做个月光族!想买房的话,什么时候能攒够首付?如果要是去了一线城市,靠这种薪资是不是等着饿死?其实,在小水看来,并非研究生贬值到不值钱了,而是他们在读研的质量度不高导致的。如今国内研究生普遍还是比较短缺的,虽然每年都有大批的研究生毕业,但是在国内这么多大学毕业生中还是占了很低的比例。一般说来,找不到高薪工作的研究生大都有以下几个特点:01、跟风读研,研究生质量很差很多人在考研初期,都是跟风考研,并没有真正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很多人在研究生期间基本上没有做过什么专业研究,只是混文凭,并没有学到真本事,所以在就业的时候毫无竞争力,所以只能做一般性的工作。02、只愿选轻松的工作,不想吃苦很多研究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倾向于找轻松的工作,比如老师、事业单位的非编制人员或者其他一些档案管理机构。这样的话,每个月薪资少点都希望自己过得舒服一些。03、读研的学校不好,很多都是普通院校在小水看来,普通学校的研究生读出来效果不是很大,因为普通学校的研究生质量比名校研究生差了不止一点。一些古代文学的研究生,在毕业后连繁体字都认不全。一些电气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连信号系统都掌握不好。再加上他们学校本身就不好,在找工作的时候当然会吃瘪!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一般文科类的研究生找工作容易,但是找高薪的工作太难。在读研方面,学校的好坏能导致两极分化,985的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非常容易,月薪过万也可能;但是普通的学校,研究生毕业后含金量低,找工作就比本科生稍微好一些,差距不是很大。但是理科类的研究生就稍微好找工作一些,找高薪的工作也容易,特别是计算机和软件类的毕业生。因为这样的研究生出来更被企业和公司认可,开出的薪资都不低。你觉得现在研究生不值钱吗?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随着年底的到来,伴随着的是更多人的离职。近几个月,在网络上看到很多小伙伴总是在发视频说找不到工作,甚至有些人已经将自己的面试经历做成了持续更新的视频。有的人也不是找不到,但是工作了两周之后不是被辞退,就是自己不喜欢。因此,现在很多人都有有这样一个想法,没辞职的想死,辞职了后悔得要死,找工作的生不如死。最近就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帖子,女主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一个国内的顶尖学校读的,但是专业很冷门——历史学。在校期间拿过奖学金,当过学生干部,干过志愿者,参加过社会实践,有实习的经历。个人认为这么一系列的面试简历自己都觉得牛,但是在找工作的时候,这几项内容从来都没有人关注过。从刚开始想去培训机构做培训老师,再到后面的准备进大学当教师都没有合适的机会,两个月下来,感觉白瞎了自己的学历。因此准备找一份短期工作,一边学习,一边赚取一点收入。本来刚开始想的是去培训机构当培训老师,以自己硕士的学历,工资和待遇都不会低。但是没想到今年出来找工作之后,竟然是这么的难。帖子出来以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有的人表示:不是你找不到工作,工作是有很多的,只是没有你喜欢的。还有的网友表示自己也是硕士毕业,找工作也有两个多月了,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慢慢来吧。也有的网友表示,这都是今年这种大环境造成的,大家坚持住,学历高也是一种好事情,见识广,耐心找找,好工作总是会有的。对于这件事,个人有以下3点看法:1.找工作,要学会骑驴找马对于失业的人来说,生活压力是很大的,如果一方面没有了经济来源,一方面又要花费金钱去找工作。这样下去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焦虑,到最后随便找一份工作应付一下,这样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没有辞职之前想着要转行,应该要先找到工作再辞职,如果已经辞职了,可以先找一份合适自己的岗位,先工作着,学会骑驴找马。2.要学会存钱在工作的时候,很多人都想着赚多少花多少,从来没有想过要存钱。到后面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自己就没有能力应付了,只能厚着脸皮找家里面要。但是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还不想着存钱吗?很多有划算的人,甚至从小就将自己的零用钱存起来,连小朋友都懂得未雨绸缪,身为成年人的我们,千万不要犯这种低级错误。3.学会不断提升自己其实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大多数在社会工作上都是用不上的。到了工作中,还是要学会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可以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工作相结合,这样能让自己在工作中事半功倍。最后想说的是,暂时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不要着急。一边根据自己的意向要求,去不断应聘,一边根据企业的应聘要求不断的提升自己。如果实在感到焦虑,不如骑驴找马,先就业再择业。你最近有辞职的想法吗?欢迎在下方留言探讨~
现在是既注重学历也注重能力的社会。但就招聘会上来说,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学历。在许多本科生忙着找工作的时候,硕士毕业生还在考虑是否继续读博。对于研究生来说,选择读博意味着还要继续念三年;反之走向社会,也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硕士和博士这些高学历人才,找工作时究竟有怎样的差别?很多人都不懂,今天我们就说说两者找工作的4个现实差距,真不是一般的大。首先就是找工作的时候,学历上的差距。先不讨论能力,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二者之间的学历:一个是博士,一个是硕士。博士的起点更高,薪酬待遇也更高。而且有许多高技术的工作,招聘书上都注明只招博士,硕士是没有资格的。可以看出,在找工作的时候,硕士学历的人选择工作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博士选择工作的余地更多一些。第2个差距就是能力差距。大家都知道,现在社会上本科生遍地都是,工作不好找,能找到和专业对口的工作是幸运的。许多本科生找到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根本对不上,工作起来往往力不从心。硕士和博士找的工作都是与所学专业有关联的,因为他们的专业水平更强。尤其是博士生,专业能力更加突出。读博期间,导师领着他们做的专业研究和实践,使他们在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都达到了一流的水平。工作以后,和硕士比起来,博士的专业水平更加突出。第3个差距就是薪酬。由于学历不同以及专业水平的能力不同,二者之间的报酬也是不一样的。博士专业水平能力强,找到的工作起点高,工资也就更高。而且有的高薪工作,硕士的学历还是达不到要求。比如说在一些大学里工作,博士可以做教授给学生讲课,硕士生只能从事辅导员的工作。工作起点上的差异,导致2者工资的差距很明显。最后一个差距就是工作后二者在未来发展上的差距。无论是在大型的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博士都是非常受重视的,毕竟全国的博士生不是那么多,而且他们的能力确实要高出一筹。工作几年后,博士生就可以做到企业的高层或者事业单位做管理人员;而硕士生只有工作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的才能够获得晋升的机会,发展前景远远不如博士生。总之博士生学历高、能力强,走向工作岗位后,工资福利待遇更高,也比硕士生更有发展前景。所以优秀的硕士毕业生,还应该潜下心来继续读博,为自己的未来打下更好的基础。
如今就业市场严峻,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尤其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公司招聘缩水,大部分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对毕业生来说,找工作难是一回事,自己如何摆脱困境又是另一回事。不管面对何种处境,唯有努力自救,才能找到生活的突破口。今年就业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有些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有人在为进入国企做准备,也有人继续观望。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相信只要愿意脚踏实地努力,最终都会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是一味把失业的原因推给外界,不从自身开始改变,这样的人很难找到好工作。二本院校学历太低,找工作屡屡碰壁只能原地待业最近,网上一位女硕士说了自己在求职时,遭遇了学历歧视,导致她一直没有找到理想工作。她本科就读的是一所二本院校,学校没有太大名气。后来凭借努力,她考上了研究生。本以为有研究生学历加持,毕业找工作会顺利一些,没想到最终还是四处碰壁。她向很多公司递交了简历,可是这些公司都只招985、211的学生。多次求职无果,这位女硕士深刻意识到,第一学历的重要性。而她的第一学历没有竞争性,基本上连大公司的面试机会都得不到。拥有研究生学历,连份工作都找不到,这位女硕士表示对社会非常失望。如今她还在待业状态,每天只能在家带孩子,以前的她本想在事业上拥有一番作为,现在这些心思基本上消失了。 大公司重视985、211学历,主要看重的还是个人智力和潜力现在名气比较大公司,大多招的都是985、211的学生。人力资源在筛选简历时,只要学历达不到要求就会被淘汰。就业市场出现这种学历歧视行为,已经是普遍现象。对持有普通学历的人来说,想要进入大公司工作,已经变得十分困难。 那么,为什么公司如此在意高学历呢?其实公司看重的不仅是学历,还是个人的智力和潜力。一般能在考入高校的学生,智力都比较有保证。也许有人在大学期间,可以凭借努力考上优秀的大学,但是高考和考研的难度还是存在差异。公司认为,只有高考才能真正看出一个人的实力,因此公司会比较重视第一学历。能够考上研究生,学习能力一定没有问题。不过从智力和潜力来说,可能会不如985、211的本科生。所以,研究生竞争不过本科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高校的学历具有优势,普通大学只要专业实力强就具备竞争力实际上,在就业市场,无论是工作单位还是薪资待遇,研究生都比本科生更具优势。当然如果是重点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比普通大学研究生要有竞争力。因此,对普通大学学生来说,想要被就业市场认可,只能在专业上下功夫。像汉语言文学、新闻、化工这些专业,找工作时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条件,公司更看重的是个人专业能力。只要能力过硬,就能在相关领域获得长足发展。不过,对于像金融、航空航天、数学这些专业,还是高校比较有竞争力。尤其是金融专业,一本、二本院校毕业的学生,想要进入好的金融机构工作,会比较困难。像中国人民大学、北大这样的高校,金融专业完全碾压其他学校。尽管现在金融专业人才需求大,学历不够高的话,依然无法在相关领域获得发展机会。成绩一般的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还是要以专业为主成绩比较普通的学生,在填写志愿时,还是要以学校专业为主。尽管有些学生的分数足够上211学校,但专业太差的话,也会影响个人的发展。 如今的就业市场,高学历确实具备一定竞争优势,不过,对于持有普通学历的人来说,只要有实力,就不会找不到工作。像那位女硕士因为无法去大公司工作,就抱怨社会,批判学历歧视现象,主要还是她实力不够造成的。无法被大公司录用,她可以试着降低要求。先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积攒工作经验,提升个人能力,等到条件和时机成熟后,再进入大公司工作也不迟。公司看重第一学历,一般针对的是应届生,对于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说,还是能力比较重要。面对就业难的问题,毕业生应该尽快找准定位,及时认清自身实力。多花时间提升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相信大家都将找到心仪的工作。【今日话题】你认为第一学历重要吗?#新春创作季#
不管是否承认,80%的考研人都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剩下20%是为了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好工作。提升能力?提高视野?增加人脉?说来说去还是为了就业,还是为了找到一份高薪不累的工作。但是你以为研究生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too simple。眼下不知不觉已经是过了“春招”,转眼已经在毕业季,很多同学都在忙着投简历,奔波于各种招聘会。他们忧心忡忡、火急火燎,坐立不安、废寝忘食,只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个样子,真是像极了秋招时候的我们。说起“我们”,其实这个称谓是存在争议的。因为我发现,很多参加过秋招的同学,至今依然出现在各种招聘会现场,重演着秋招时的焦虑,或者说延续着秋招以来的不安。他们很多人就是秋招的“遗民”,里面不仅有本科生,而且有研究生。按多数人的看法,研究生是不应该出现“找工作困难”这种情况的。按一般人的认识,研究生都是高材生,都是智商卓群的精英人士,接受过高等的科研教育。读研究生的人,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天之骄子,区区一份工作,岂不是唾手可得?事实上,我之前也是这样想的,多数考研的人也是这么认为的。考研大军之所以浩浩汤汤,逐年递增,背后的动机或多或少都是为了能够更容易地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直到参加了招聘才知道,现实根本就不是这样。研究生真的好找工作么?2017年的秋招,可能是很多研究生这辈子最大的拐点。之前关于学历有过的美好幻想,在这一场鏖战中灰飞烟灭。我亲眼看到,身为211高校的研究生同学,每天费力地更改简历,刻苦地查询各种求职信息,为了找一份“看得过去”的工作,前前后后投了109份简历,但是只得到不足10份反馈,最终才只有3家用人单位勉强让他参加面试。其背后的辛苦,真是难以设想。而还有作为一个985的理工科大学的中文系硕士毕业生,要转念去考北大研究生,很可惜也意料之中没考上,不得不去找工作,但是求职,让他也是怀疑了人生。简历不算最好,但也不差,做个几份还不错的媒体实习,学校不错,研究生,发过不少稿子,获过奖,参加过实践项目,六级也过了。但是事实就是,他投出的简历,大部分没有回音。我亲眼看到,身为美国著名高校留学生的朋友,为了在秋招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不惜花几万块钱报了求职能力培训班,每天苦练各种笔试、面试能力,坐飞机全国各地跑,光路费就花了七八千。最终也只是得到一个在他眼里“马马虎虎”的工作。我更亲身体会过,从去年9月至11月,前前后后至少投了50份简历,从北京回杭州来回奔波四趟,在湖州与杭州之间,每个星期都至少赶两趟,焦灼等待各种面试消息,火车票积累了一张A4纸。这样的体验,有谁能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经历过近年秋招的研究生(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学生),多数都能写出一部属于自己的血泪史。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不禁要问:研究生真的比本科生好找工作么?显然不是。本科应届生,倘若不是要求特别不切实际,找一份符合本科生水平的工作,其实并不难。我的一位本科生朋友说:“本科生出来找工作,找来找去,价格都差不多,工资就3500~5500左右。选择也不是很多,反正都是低于预期的,凑合着干咯。”所以多数本科生在求职的时候,都没有研究生那么纠结,基本上看了一两家就能确定下来,然后很爽快地找到了工作。这么说来,本科生倒真是比研究生容易找工作。其实,这是符合经济学的价格规律的。一般来说,研究生的期望工资都要比本科生高,这是从求职者的角度。如果从招聘者眼里,这意味着研究生比本科生“价格贵”。招聘本质是一场劳动力市场上的交易。求职者在市场上兜售自己的技能或劳动力,购买者则是那些招聘单位。任何交易,都不可能逃离经济学规律。按照需求定律:同样的商品,如果价格越高,那么需求量就会下降。反观劳动力市场,如果面对两个差不多的劳动力,企业当然会选择一个价格便宜的。如果在企业眼里是同样水平的两个人,本科生自然是优先被选择的。很多人一定会反驳,研究生怎么可能跟本科生相同水平?对于理工科来说,我不敢妄议,或许多学两年的编程技术、理论知识,确实能够脱胎换骨,超凡于本科生。但是对于人文社科的学生来说,这是很可能的。人文社科类学科,本身就不是技术性学科,所学的知识多数都和实际应用脱节。如果说研究生有什么比本科生强的,或许就是逻辑思辨能力,这个在分析类的职位上还是有些许作用的。因此如果当研究生在思维能力方面,都比不上本科生,这时候真的是失去了核心竞争力。这种情况下,输给本科生,只是时间问题。即使不是求职过程中,也会在未来的业务上渐渐暴露的。说起核心竞争力,或许很多人都把它寄托于学校声望上,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学校牌子好。这种“一叶障目式”的优越感,也曾糊弄过我。但是,直到实习后看到单位里面的奖惩提拔制度,我才恍然发现,学校声望,不过是求职时候的一股迷雾罢了。就像相亲时精美的化妆,女子终有素颜的一天,因此它决定不了未来婚姻的幸福程度。你在简历里面大加渲染的东西,最终都只是你为了吸引对方而营造的迷惑手段罢了。你构建了一个精英的人设,用你的学校名望、用你似是而非的实习经历,这些在企业眼里其实都只是辅助信息——辅助计算你的利用价值。而你真正的利用价值,却被深深隐藏了起来,这恰好是企业感兴趣的东西。说句实话,你曾经多厉害,获得过多少成绩,这跟企业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企业关注的是,你以后能给他带来多大的价值。因此,你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匹配到好工作的关键。当然了,由于考研机制比较完善,能读到研究生的人,平均水平都不会差。但另一个问题在于:即使你水平极好,达到研究生的能力,你的求职机会也不一定比本科生多。这是为什么呢?这就牵扯到更本质的问题了企业在哪些情况下会需要研究生?前面说了,少数研究生找不到工作是因为自己的水平不够。但是对于多数研究生来说,他们的水平都是合格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依然不会像需要本科生那样需要研究生,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因为,研究生有研究生的优势,但也有研究生的劣势。研究生最大的优势,就是分析能力强大。但这也是他最大的劣势,因为,社会上需要分析能力的岗位其实并不多。比起分析能力,社会还是更需要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前几天,有一个学妹咨询我,是否应该考研。当她介绍自己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且考研的意向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所以考会计研究生。我毫不犹豫给出了劝退的建议。“并不是我泼冷水。如果你考的是金融、经济类的研究生,我一定会支持。因为,它们的就业方向是在金融投资领域。而金融投资领域需要庞杂的分析能力,一般本科生是兜不转的。但是你作为会计专业的,而且想去做财务。财务人员,本科生就可以胜任啊。本科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企业为什么要招研究生呢?”“确实,有些国企或大集团,出于员工素养提高,人才储备战略等等,在人员结构方面有一些硬性指标是需要给研究生留一定名额。但即使留,也未必能比本科生需求量大。因为本质上,财务这个工种,仍是本科生水平就可以的。企业都是理性经济人,既然本科生便宜,为什么还需要研究生?或许你会说有差距。但即使有差距,这更多地也是CPA证书带来的。读研所能获得的,或许只是两年时间,给你去准备考CPA罢了。”这段对话,基本上反映了我对于研究生需求量的思考。有些工种,对于理论能力、分析能力较高,那当然是研究生优先,例如金融投资、市场调查、分析师等等。拥有这些工种的单位,都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岗位供给量并不是很大,基本集中在大城市。一旦找到,当然是好工作,但是机会没有普通工种多。有些工种,并不偏重于理论能力,而是基础技能,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核算等。这类工作,只需要有基本能力就可以了,算不上什么好岗位。但是需求量大,机会多。因此,我下了一个结论:研究生,虽然能找到好工作,但是不好找工作本科生,虽然好找工作,但是很难找到好工作。一个机会多,质量差。一个质量好,机会少。任何处境,都是有优有劣的。研究生并不比本科生有利。可悲的是,目前研究生依然看不到这一点,甚至天真得可爱。在一次三人一组的面试中,我亲耳听到某985高校的研究生如此描述自己的期望工资与理由。他说:我的期望工资不高,就是15万以上。面试官心里估计在骂街,但是保持微笑地问:喔这工资不低哦,为什么这么设定呢?那人说:我就这么跟你说吧。我粗粗计算了一下自己读研期间的成本,读研学费是44000一年,日常开销是2500左右每个月,这样算下来就有11万8。另外我以后还要在这座城市生活,一年生活成本应该也不会低于5万吧。所以我定这个目标应该不算是高的。面试结果,在下一轮的复试中,果然没再见到他的身影了。这位仁兄的回答可能反映了绝大多数应届生的心理吧。但是也触犯了求职的忌讳,犯下不少错误。他犯得第一个错误是:不专业。身为一个金融学生,居然在计算成本的时候只算了显性成本,而没有计算隐性成本,也就是机会成本!这位仁兄谈工资的口气很牛,一副不容让步的样子,这种胆识可敬可佩,很明显是在演绎一位桀骜不驯天之骄子的人设。但是,既然你这么牛,把读研的成本算的这么细致入微,怎么能犯一个入门级别的错误呢?成本是由显性成本和机会成本构成的呀,如果非要按成本去给自己定价,那至少提一下机会成本吧——“这两年我放弃了直接就业,如果直接就业每年工资多少多少。”这样一来,你计算出来的年薪估计得有二三十万了吧。这是重大失误啊,太不专业了!当然,“不专业”只是表面错误,根源是认识上的。他忘了自己是在求职和面试啊!诚然,在读研路上,你付出了很多。但是这跟企业有什么关系呢?你读研花费了多少,凭什么要让企业来为你买单呢?你以为你是谁啊就可以漫天要价,一开口就让企业帮你报销学费?企业招工,并没有欠我们,我们没有理由把自己的旧账翻出来让对方去承担。这种认知上的错乱,其实直接暴露了求职者的分析能力不足。只知道从自己个人角度考虑问题,而不能从双方角度思考。最起码的态度,至少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博弈的。如果你真的足够自信,完全可以说:“我之所以如此期望,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因为我在诸多方面都比本科生强很多,也在同班研究生之中属于优秀的。我愿意为企业付出更多,尽可能创造更多地价值。所谓得到越多,责任越大,我不是在贪婪地索取,而是一个对自己未来目标的筹划。我希望用一个更高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去承担比别人更多的责任。我期望自己能付出与15万相当的心血,让自己能够与这个工资相匹配。我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的,请你们相信我,考虑考虑。”这样一说,至少从态度正确性上是无可挑剔的,能否被认同,就取决于对方信不信,如果对方认为是空头支票或者是套路,这也没有办法。而一旦对方认同这一点,你们的合作就算是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了。当然有些人并没有这么自信,认为这会给自己更多压力。那你至少从横向比较去回答:“我之所以这么回答,是参考了XX企业、XX企业、XX企业的薪酬水平。我认为这些企业基本上代表了这个行业的待遇水平。在我眼里,贵公司并不比这些企业差。我相信贵公司对待人才的态度也不会输于那些公司。因此,我希望能在你们公司得到如这些企业一样的工资水平。”但是,很不幸,面试技巧的缺乏和认知的短路,这些毛病,从本科生到研究生都没有得到改善。所以,研究生没能超越本科生,一点都不冤枉。所以,就不要再抱怨,不要再焦灼了。研究生并不是天之骄子。从价格上,比本科生贵;从需求量上,针对性的岗位也比较少。研究生一旦找到工作,当然就是“又贵又少”。之所以,多数人觉得研究生厉害,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那些找到好工作的研究生,那些“又贵又少”的“幸运儿”,这在认知学上叫做“幸存者偏差”。客观条件的不利,加上主观层面的盲目,构成了研究生求职的一个困境。很多研究生能力平平,对就业的认知也略显肤浅,跟企业打交道依然满满的学生思维,这导致很多到手的机会,都从手指间溜走。从内心上,他们对读研的定位就是一种投资,但是又只注重虚的东西,拿不出实实在在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即使找到工作了,也未必能够守得住。找工作并不是什么终点,暂时欺骗一下对方,把对方糊弄过去,这没什么可喜悦的。以后还是要和单位长期相处的,建立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人设,是很难维持的,即使要维持也很累。人就一辈子,何必这么累呢?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工作其实就是那个原本就属于自己的位置,它一直都在那里,不管你一开始选择高于它的、还是低于它的地方转悠了几年,最后还是要回归到真正的归属地。既然如此,又何必纠结呢?真实敞然地去求职吧,最终收获一个与你匹配的工作,踏踏实实地干好它,未来定然不会亏待你的。
文|立言教语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单纯看学历在就业中的作用,相比较未来,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未来看着学校、学历会更加严重。相比较以前,这是最坏的时代,因为以前是个大学生就了不得了,哪里管你是不是985、211,毕业还包分配。“双非”学历,哪怕上到硕士,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中,似乎也变得“不够看”。01“双非”女硕士求职受挫所谓的“双非”,有人觉得指的是那些“非985”、“非211”学校毕业的人;也有人觉得指的是那些“非世界一流建设学科”、“非世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的人。其实都有一定道理。总而言之,“双非”毕业的人,哪怕读到硕士,在当下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也差强人意。正如这段时间在网上盛传的一位“双非”女硕士的哭诉:投了好几个公司,可是人家一听是双非院校的研究生,就直接遭到了回绝:不好意思,我们不作考虑。寒窗苦读十几年,为了提升自己,不仅读完了大学,还考上了研究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却发现就因为院校的“身份”。硕士学历依然“不够看”!在多次的投递简历无果后,这位女硕士最终明白一个道理:当下的985、211实在太吃香了!“双非”硕士没人要!其实这位女硕士的遭遇并非个例,这是许许多多的“双非”毕业生的“痛”。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02“双非”学历“没人要”的原因谈及就业,“双非”学校毕业生往往都充满了无奈。这无关是本科还是硕士,面对当下好公司、好岗位的竞争,“双非”毕业生的竞争力似乎天然就不足。甚至一个硕士,就因为是“双非”,在应聘岗位的时候,如果竞争对手是985、211毕业的学生,在经历类似的情况下,那么也往往只能被刷掉。“双非”学历为何会出现“没人要”的尴尬地位呢?大学生扩招首先从宏观上而言,随着大学生的扩招,以及当下研究生的扩招,学历的贬值日益严重。换句话,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变得“不值钱”了。面对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好的工作岗位反而就那些,那么势必就要出现竞争。用人单位也想用能力更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人才,那么“双非”学历的硕士生就很容易被985、211的学生给竞争下去。也许学历并不能代表什么,但是高学历、学校又好的学生,往往意味着出现人才的概率更高。这正如一场面试其实并不能完全看出一个人的能力,确保自己找到人才的概率更大,那么就只能在学校层面筛选。大环境下企业招工少相比较以前,今年的企业尤其过得困难。在如今难过的大环境下,企业自身的人员都显得有些多了,更别提再招人的事情了。哪怕真的存在人员的空缺,如果要招人,也会进行“掐尖”。通过高考上一所985、211不容易,可是通过考研上一所名校,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双非”的硕士,也往往就意味着在高考、考研阶段,都没有付出真正的努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自然会优先招收名校毕业生。正是以上两方面原因,当下的“双非”硕士都会出现“没人要”的情况,有些人觉得不公平,自己明明也努力了,可是你凭什么就觉得人家名校毕业生就比你努力少呢?但是这也并不是意味着“双非”毕业生就该认命,放弃继续努力和对好工作的追求。03“双非”毕业生的出路摆正心态面对找工作屡屡受挫,首先要明白,今年的就业大环境本来就不好。不止是“双非”毕业生,哪怕是985、211的毕业生,在今年的就业形势下出现投递简历没后续的依然大有人在。甚至好的工作岗位,名校毕业生也要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行,大部分名校毕业生也是成为“分母”的命运。一定要有个屡败屡战的心态,相信会有更好的岗位在等待着自己,对未来要有希望,不能轻言放弃。提高自己作为“双非”大学的学生,既然学校本身不能带来优势,那么就只能不断提高自身“软实力”。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获取奖学金、担任班干部等等。在毕业的时候,靠自身的实力往往也能获得面试官的青睐。并不是所有的好公司都“唯名校论”,那只是你还不够优秀。只要你自己有能力,那么将自己失败归咎于学校,还情有可原;如果你自己实力不济,还要再怪学校,那么就实在有些过分了。好的学校、学历往往都只是敲门砖,也意味着更容易敲开名企的大门;一个拥有强大自身实力的人,仅靠自己的力量也可以成为敲开门的助力。学会“不要脸”在你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不要脸”,尤其是“双非”毕业生。找工作,过不去简历,因为种种条件限制你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可是如果你就此放弃、自我怀疑那就没有必要了。很多时候,学会脸皮厚一些,“不要脸”可以为你争取更多的机会。大多时候机会不是靠从天而降,正是靠一个人的争取和把握。希望各位在今年这样的就业环境下不要放弃,坚持就是胜利,“双非”也有美好未来!本文内容【立言教语】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和分享,请勿抄袭或搬运,为你讲述有深度、有趣味、有帮助的教育话语。
虽说硕士出来找工作可能不尽人意,但是如果这样的话本科生找工作岂不是更难?考研还是找工作?考研是逃避工作吗,还是说考研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我不发布什么数据统计,什么就业率,毕业率,升学率,因为很可笑,很搞笑的,数据可能是真的,但数据背后的真相呢。高校为了就业率逼迫学生实习,以“学分”“不能毕业”为由强制学生实习,这些事情屡见不鲜。有多少长期从事大学本职行业,混了几年不转行的。本科期间上课学的东西有用吗?可能我这话说的有点极端,但是请你回头想想,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用到本科老师讲的内容的地方的。三年最值钱的也就是这个学历了。选择考研的,几乎都是没有理想工作,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去应聘理想工作的,还是建议考研,毕竟考研也是大势所趋。说考研是逃避工作,这个说法我认为很搞笑,我不在文章里爆粗口,说这话的就是自己没有毅力考研还去打击别人的,21世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想法吗?逃避工作?谁还不能吃苦了?你以为考研就比工作轻松吗,看看工作稳定了的,有工资,有闲暇时间,稳定了;多少男生为了占图书馆来不及刮胡子,女生不洗头不化妆的,朋友结婚出个份子钱还得跟家里开口。我还觉得工作是逃避考研呢!如果自己有本事找到理想工作,工作有前景的,又想考研的,不妨一边工作一边考在职的研究生,虽然跟全日制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吧,或者一边工作一边考全日制,大不了考上了辞职。三年工作经验+晋升机会跟一个硕士学历,天平向哪边倒还是看你个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尤其对高校毕业生而言,每年毕业生数量在700万以上。这个庞大的群体,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就业,希望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事与愿违,由于每年毕业生数量较多再加上之前挤压下来的毕业生,无形中就增加了就业压力。因此,有的毕业生会选择继续深造,希望通过增加学历来给自己增加标签,比如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今天日益严峻就业形势下,很多研究生还是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其背后的根源什么呢?笔者的一个研究生舍友,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从研二就开始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各种考试。等到即毕业时,通过天津市某高校的教师岗笔试,但后来因综合成绩靠后而失败。后来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山西老家,陆陆续续参加了很多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编考试,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已经过去5年,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现在已经结婚成家,在一所私立学校做做代课教师,工作不稳定,工资待遇勉强够家庭开销。笔者也经常跟他通电话并询问他的情况,他总是微笑着回复我,我会一直努力的,不然会失业的。最近一次跟他联系,因各种原因,他被那所私立学校辞退了,目前正处于待业状态。笔者认为出现以上现状的根源在于,虽然已经获得研究生学历,但是市场很多岗位已经饱和,供过于求。但是很多硕士研究生却不认同:在他们眼里,觉得自己是高层次人才,学历高,理应拿到高薪工资,主动权应该在自己手里。但是用人单位认为,我提供一个岗位,有上百人来应聘,主动权在用人单位手里。这样就形成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一对矛盾。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而很多研究生就很自傲,所以有很多人被公司拒之门外。另外一个方面,也跟研究生孙学专业有直接关系。比如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哲学、社会工作、心理学等专业,虽然是研究生学历。但找工作并不占优势。就如笔者的同学那样,研究生学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较冷,就业范围较窄。如果是学的工科类专业,比如铁道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电力工程等相关专业,这些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找工作非常容易,因为社会需求量较大。所以才会有很多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叹息,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才是最重要的。总而言之,很多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原因有很多。根源是整体上供过于求,然后还专业选择、个人能力和素质等。但有一点,笔者比较赞成:就是提高个人能力是找到工作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大学里,一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未来就业积累经验。
就业,这是所有高校大学生都格外关注的话题,不管学的什么专业,不管就读于怎样档次的高校,找工作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找到好的工作,每一位大学生都在尽力提升自己,于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选择了考研,希望通过学历的提升来为自己以后的就业增加更多的筹码和机会。只是在现如今这样的就业大环境中,我们能够发现每年有很多的硕士研究生找工作依然很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而背后的原因也非常的真实。这不我的同门师姐研二暑假就开始了投递简历,奔走于各个高校的校园招聘会,积极参加理想用人单位的宣讲会,只是每次想她咨询找工作的见识时,她总是会告诉我,一定要努力,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时间,不然找工作很难。随着之后的了解才得知原来她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壁垒,而且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壁垒,最终只能是处于用人单位拒绝她以及她拒绝用人单位的奇怪状态,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所以给自己就业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当然之所以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依然找不到好的工作,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虽然已经具备了研究生学历了,但是市场上的需求并不旺盛,可是很多硕士研究生却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只是觉得自己是硕士研究生,自己学历很高了,应该拿比较高的工资,应该具有优先选择权,于是双方就处于这样一个矛盾的局面,用人单位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员工,硕士研究生找不到自己认可的用人单位,最终只能时感叹硕士研究生找工作依然很难。此外,找工作困难的硕士研究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其中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专业,虽然是硕士研究生,但是找工作可以选择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可能当你考研成功时,你就已经知道自己只能从事怎样的工作,已经知道自己还是很难就业,例如学哲学的学生、档案学的学生以及教育类的研究生。可是理工科的硕士研究生往往都能够很顺利找到工作,并且还是各方面都非常满意的理想工作,所以才会有很多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纷纷感叹,专业才是最重要的。总之,部分硕士研究去找工作困难,必然会有很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高校的档次,可能因为自己的专业,也可能因为自己一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但我相信只有你在研究生期间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会更容易地找到理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