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医疗》是国家卫生部主管、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核心数据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国际刊号:ISSN1674-0742,国内统一刊号:CN11-5625/R ,邮发代号80-541。本刊服务于医学创新研究,以医疗事业改革和广大医疗工作者探究学习,增强医德,提升医术为主旨,努力体现专业性,学术性,权威性,贴近实际,追求实用。本刊长期面向全国征集医学学术论文,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可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栏目设置:论著 病理研究 临床医学 药物与临床 临床护理 中医中药 影像与检验 综述。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代发论文”诈骗团伙昆明落网 (供图)“代发论文”诈骗团伙昆明落网 (供图)“您好!X医生,打扰一下,我这边是杂志社发表论文的,想请问一下您这边有需求吗?”“有考虑,你们是什么杂志社?”“我们这边有国家级、省级,您这边是什么专业呢?我这根据您的专业给您推荐。”“骨科。”“那您是评什么职称?”“副高。”“我们这边有一本《大家健康》和《中外医学研究》都是骨科方面发表比较多的,这两本版面排版到了明年,《大家健康》省级2500元,《中外医学》是国家级的要5000元,您看您有需求吗?”别信!假的!都是骗子为你精心准备的话术,以为花点小钱就能搞定期刊论文发表,殊不知正中骗子圈套。近日,昆明刑侦支队协助江苏泰州姜堰警方捣毁了一个以“买卖、代发论文”为由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捣毁该团伙在昆明的窝点,现场抓获7名犯罪嫌疑人,扣押手机、电脑等物品百余件。以为给钱就能发论文 结果被骗8500元今年41岁的王女士是姜堰某单位的一名正式职工,由于评职称需要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多年不执笔的她产生了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女士听说网上有人做“代发论文”的生意,声称只要给钱,国家级刊物都能上。2019年5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王女士通过网络搜索,果真找到不少号称可代发论文的“商家”,随后她通过网页上的微信号联系了对方。通过聊天,对方声称不仅可以代发论文,甚至可以根据职业需求提供代写服务,并保证代写的论文能够见刊。商定好价格后,王女士便给了对方3000元定金,约定文章写好经王女士确认后再行刊发。2019年8月,王女士收到文章,发现内容果真与自己提供的课题相关,但是并无什么研究成果,按照正常情况应该很难刊发。可此时对方却再次向王女士保证,只要给“发稿费”就能上国家级期刊,经受不住诱惑的王女士又向对方转了5500元余款。可这次转账后,王女士就再也没联系上对方,本来说好2019年底在某期刊刊发的论文也一直没有刊发。意识到被骗后,今年4月底,王女士向公安机关报警。缜密侦查 捣毁“买卖论文”诈骗团伙接到王女士报警后,姜堰警方详细询问其被骗过程,对相关证据进行收集核查。随后,反诈中心民警重点围绕作案微信号深入研判,锁定犯罪嫌疑人身份为黄某。通过进一步侦查,民警发现在黄某作案时间段内,有多人与其有密切联系,分析该起案件很可能是团伙作案。通过进一步的数据侦查,警方确定这个以黄某为首的团伙至少有十余名成员,并明确了该犯罪团伙主要窝点位于云南昆明和广东湛江。5月12日,姜堰警方组织20余名警力奔赴两地实施抓捕,经过多次踩点侦查,民警最终摸清了嫌疑人的数量和三处办公地点,并在昆明等地警方的大力支持下,一举抓获了包括黄某在内的11名犯罪嫌疑人,现场扣押手机、电脑等物品百余件。2年作案1000余起 涉案金额超600万元原来,2年前,嫌疑人黄某听朋友介绍在网上帮人代写文章来钱快,只要在网上接单,然后把文章题目发给专门的代写公司,当“二传手”就能赚取可观的差价。一段时间后,黄某发现“生意”不错,就前前后后招了十几个人一起干,并将“业务”扩展到文章代发表方面。经查,这伙嫌疑人大多只有初、高中文化,根本不具备代写专业文章并发表的水平。一般情况下,他们是根据对方的发稿期刊级别和发稿字数收取5000至9000元不等的代写和发稿费,收到转账后承诺3个月之内在指定刊物上发表。而事实上他们不会向指定刊物投稿,如果对方反复催,他们就会随便将文章发到一些没有期刊号的业余杂志上应付了事,或者直接不予回复。由于代写、代发表文章本身是不光彩的事,尽管受害人收到的代写文章质量很差、不能发表,但很多人发现被骗后还是选择不报警。该团伙正是掌握了受害人的这一心理,2年内疯狂作案1000余起,诈骗金额超过600万元。为了骗你 只有初高中学历的他们拼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成功细中取,富贵险中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成大器,不可以生气。”……抓捕现场,骗子的办公桌上贴满了励志便签,而团伙办公室里赫然挂着“诚信赢天下”的标语,让人啼笑皆非。桌上厚厚的一摞专业书、笔记详实的诈骗话术本、生气还要说服自己微笑的励志便签……他们从零开始,一边学,一边骗,最终诈骗超过600万元,想着再接再厉,做大做强,直到警察破门,黄粱梦碎。5月25日,随着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到公安机关投案,该犯罪团伙12名嫌疑人全部落网。目前,相关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仍在进一步办理之中。专业话术本 接到这样的电话一定要警惕民警提示:发表论文要多了解正规、成熟渠道,不要随意听信网络广告,试图走捷径、“抄近道”,就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遇到要求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转账至个人账户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对待、再三核实。一旦发现被骗,请立即报警,切勿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欺骗更多受害人。(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创刊于2003年1月,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和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原会长陈可冀院士任名誉总编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宗贵教授任总编辑,是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及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知名专家任编委的国家级期刊,是国内唯一一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刊物。本刊为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14-1312/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1349。1 本刊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原会长陈可冀院士任名誉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宗贵任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及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知名专家任编委的国家级期刊。全面报道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科、神经科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发展动态和前沿,及时报道实用性较强的指南、规范、共识及诊疗新技术、新进展,更好地发挥期刊的学术导向性作用,从而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创新。2本刊设置栏目有:述评、论坛、临床医学论著、基础医学论著/研究、综述与进展、心血管病临床观察/研究、神经科疾病临床观察/研究、理论探索、专家临证医案、经验交流等。3来稿注意事项:3.1文稿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准确,逻辑推理正确。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句精炼,语言、用字规范化。临床试验研究类文稿,应说明是否获得有关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书;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类文稿须参照CONSORT2010声明严格设计;动物实验研究类文稿,应说明是否获得有关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遵循国家有关实验动物保护与使用的准则。来稿接受word或WPS格式,文稿标题力求简明扼要,突出文章主题,一般在20个汉字以内为宜,中文摘要一般为300 字,英文摘要为250个实词,关键词5个~8 个(要求中英文对照)。3.2 文稿作者署名,请按贡献大小自行排序,作者署名和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稿件刊用后作者署名和排序原则上不予更改,如有特殊原因,请第一作者提交申请,所有作者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递交编辑部,编辑部会酌情予以考虑。有关稿件事宜,编辑部均与第一作者联系。投稿时附第一作者工作或学习单位、邮政编码、E-mail地址。论文如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省部级重点攻关课题及其他课题,请在文稿首页中注明,标注格式如:“本课题为×××基金资助项目”,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如获专利证书请注明专利号,并附专利证书复印件。3.3文稿中图表力求少而精,表格设计规范化,照片请用计算机扫描后附于文中,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表中数据要准确、清晰,同一指标有效数字位数相同;插图应用计算机绘制,不宜过大,图注采用阿拉伯数字,图下按序号说明。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计量单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要求,并以单位符号表示。3.4所用名词术语采用国家公布或已通用者为准。中外医学名词使用全称,用英文简称时,在首次出现时应用中英文全称。西药在商品名之后注明化学名。3.5参考文献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必须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期文献为限。在文中引用处右上角用方括号注明,并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排列于文末,参考文献请与原文核对准确。日文文献请用日本当用汉字,切勿与简化汉字混淆,文摘、转载、内部刊物及资料请尽可能勿作引用文献。3.6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 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来源:无忧文秘新学术 微信公众号无忧文秘新学术更多价值资讯请来,无忧文秘新学术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成大器,不可以生气。"…… 在一间挂着 " 诚信赢天下 " 牌匾的办公室里,眼力所及的是厚厚的专业书、笔记详实的话术本、生气还要说服自己微笑的励志便签 …… 而实际上,这是一个以 " 买卖、代发论文 " 为由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窝点。昆明警方供图专业话术本接到这样的电话一定要警惕" 您好!X 医生,打扰一下,我这边是杂志社发表论文的,想请问一下您这边有需求吗?"" 有考虑,你们是什么杂志社?"" 我们这边有国家级、省级,您这边是什么专业呢?我这根据您的专业给您推荐。"" 骨科。"" 那您是评什么职称?"" 副高。"" 我们这边有一本《大家健康》和《中外医学研究》都是骨科方面发表比较多的,这两本版面排版到了明年,《大家健康》省级 2500 元,《中外医学》是国家级的要 5000 元,您看您有需求吗?"别信!假的!都是骗子为你精心准备的话术,以为花点小钱就能搞定期刊论文发表,殊不知正中骗子圈套。近日,昆明刑侦支队协助江苏泰州姜堰警方捣毁了一个以 " 买卖、代发论文 " 为由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捣毁该团伙在昆明的窝点,现场抓获 7 名犯罪嫌疑人,扣押手机、电脑等物品百余件。以为给钱就能发论文结果被骗 8500 元今年 41 岁的王女士是姜堰某单位的一名正式职工,由于评职称需要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多年不执笔的她产生了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女士听说网上有人做 " 代发论文 " 的生意,声称只要给钱,国家级刊物都能上。2019 年 5 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王女士通过网络搜索,果真找到不少号称可代发论文的 " 商家 ",随后她通过网页上的微信号联系了对方。通过聊天,对方声称不仅可以代发论文,甚至可以根据职业需求提供代写服务,并保证代写的论文能够见刊。商定好价格后,王女士便给了对方 3000 元定金,约定文章写好经王女士确认后再行刊发。2019 年 8 月,王女士收到文章,发现内容果真与自己提供的课题相关,但是并无什么研究成果,按照正常情况应该很难刊发。可此时对方却再次向王女士保证,只要给 " 发稿费 " 就能上国家级期刊,经受不住诱惑的王女士又向对方转了 5500 元余款。可这次转账后,王女士就再也没联系上对方,本来说好 2019 年底在某期刊刊发的论文也一直没有刊发。意识到被骗后,今年 4 月底,王女士向公安机关报警。缜密侦查捣毁 " 买卖论文 " 诈骗团伙接到王女士报警后,姜堰警方详细询问其被骗过程,对相关证据进行收集核查。随后,反诈中心民警重点围绕作案微信号深入研判,锁定犯罪嫌疑人身份为黄某。通过进一步侦查,民警发现在黄某作案时间段内,有多人与其有密切联系,分析该起案件很可能是团伙作案。通过进一步的数据侦查,警方确定这个以黄某为首的团伙至少有十余名成员,并明确了该犯罪团伙主要窝点位于云南昆明和广东湛江。5 月 12 日,姜堰警方组织 20 余名警力奔赴两地实施抓捕,经过多次踩点侦查,民警最终摸清了嫌疑人的数量和三处办公地点,并在昆明等地警方的大力支持下,一举抓获了包括黄某在内的 11 名犯罪嫌疑人,现场扣押手机、电脑等物品百余件。2 年作案 1000 余起涉案金额超 600 万元原来,2 年前,嫌疑人黄某听朋友介绍在网上帮人代写文章来钱快,只要在网上接单,然后把文章题目发给专门的代写公司,当 " 二传手 " 就能赚取可观的差价。一段时间后,黄某发现 " 生意 " 不错,就前前后后招了十几个人一起干,并将 " 业务 " 扩展到文章代发表方面。经查,这伙嫌疑人大多只有初、高中文化,根本不具备代写专业文章并发表的水平。一般情况下,他们是根据对方的发稿期刊级别和发稿字数收取 5000 至 9000 元不等的代写和发稿费,收到转账后承诺 3 个月之内在指定刊物上发表。而事实上他们不会向指定刊物投稿,如果对方反复催,他们就会随便将文章发到一些没有期刊号的业余杂志上应付了事,或者直接不予回复。由于代写、代发表文章本身是不光彩的事,尽管受害人收到的代写文章质量很差、不能发表,但很多人发现被骗后还是选择不报警。该团伙正是掌握了受害人的这一心理,2 年内疯狂作案 1000 余起,诈骗金额超过 600 万元。为了骗你只有初高中学历的他们拼了"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成功细中取,富贵险中求。""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成大器,不可以生气。"……抓捕现场,骗子的办公桌上贴满了励志便签,而团伙办公室里赫然挂着 " 诚信赢天下 " 的标语,让人啼笑皆非。桌上厚厚的一摞专业书、笔记详实的诈骗话术本、生气还要说服自己微笑的励志便签 …… 他们从零开始,一边学,一边骗,最终诈骗超过 600 万元,想着再接再厉,做大做强,直到警察破门,黄粱梦碎。5 月 25 日,随着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到公安机关投案,该犯罪团伙 12 名嫌疑人全部落网。目前,相关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仍在进一步办理之中。民警提示:发表论文要多了解正规、成熟渠道,不要随意听信网络广告,试图走捷径、" 抄近道 ",就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遇到要求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转账至个人账户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对待、再三核实。一旦发现被骗,请立即报警,切勿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欺骗更多受害人。来源:人民网
问:“您好!李医生,打扰一下,我这边是杂志社发表论文的,想请问一下您这边有需求吗?”答:“有考虑,你们是什么杂志社?”问:“我们这边有国家级、省级,您这边是什么专业呢?我这根据您的专业给您推荐。”答:“骨科。”问:“那您是评什么职称?”答:“副高。”问:“我们这边有一本《大家健康》和《中外医学研究》,都是骨科方面发表比较多的,这两本版面排版到了明年。《大家健康》省级2500元,《中外医学》是国家级的要5000元,您看您有需求吗?答:“有啊!正愁发不了论文……”你对上述对话“眼熟”吗?如果你也碰到了,那么,千万!别信!这是假的!这都是骗子为你精心准备的话术,以为花点小钱就能搞定期刊论文发表,殊不知正中骗子圈套。近日,云南昆明刑侦支队协助江苏泰州姜堰警方捣毁了一个以“买卖、代发论文”为由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捣毁该团伙在昆明的窝点,现场抓获7名犯罪嫌疑人,扣押手机、电脑等物品百余件。“一篇论文,价值8500!”今年41岁的王女士是姜堰某单位的一名正式职工,由于评职称需要在期刊上发表论文,这让多年不执笔的她犯了难。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网上有人做“代发论文”的生意,声称只要给钱,国家级刊物都能上。2019年5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王女士通过网络搜索,果真找到不少号称可代发论文的“商家”,随后她通过网页上的微信号联系了对方。通过聊天,王女士发现,这些“商家”不仅可以代发论文,甚至可以根据职业需求提供代写服务,并保证代写的论文能够见刊。商定好价格后,王女士便给了对方3000元定金,约定文章写好经王女士确认后再行刊发。2019年8月,王女士收到文章,发现内容果真与自己提供的课题相关,但是并无什么研究成果,按照正常情况应该很难刊发。可此时“商家”却再三向王女士保证,只要给“发稿费”,就能上国家级期刊!经受不住诱惑的王女士又向对方转了5500元余款。可这次转账后,王女士就再也没联系上对方。本来说好2019年底在某期刊刊发的论文也一直没有刊发。意识到被骗后,今年4月底,王女士向公安机关报警。一举捣毁“买卖论文”诈骗团伙接到王女士报警后,姜堰警方详细询问其被骗过程,对相关证据进行收集核查。随后,反诈中心民警重点围绕作案微信号进行研判,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黄某。通过进一步侦查,民警发现在黄某作案时间段内,有多人与其有密切联系,分析该起案件很可能是团伙作案。通过进一步的数据侦查,警方确定这个以黄某为首的团伙至少有十余名成员,并明确了该犯罪团伙主要窝点位于云南昆明和广东湛江。5月12日,姜堰警方组织20余名警力奔赴两地实施抓捕,在昆明等地警方的大力支持下,一举抓获了包括黄某在内的11名犯罪嫌疑人,现场扣押手机、电脑等物品百余件。疯狂作案1000余起,涉案金额超600万元“在网上帮人代写文章,来钱快!”2年前,嫌疑人黄某在朋友那儿听说,只要在网上接单,然后把文章题目发给专门的代写公司,当“二传手”就能赚取可观的差价。一段时间后,黄某发现这门“生意”果然好赚钱,便前前后后招了十几个人一起干,并将“业务”扩展到文章代发表方面。经查,这伙嫌疑人大多只有初、高中文化,“根本不具备代写专业文章并发表的水平!”一般情况下,他们是根据对方的发稿期刊级别和发稿字数收取5000至9000元不等的代写和发稿费,收到转账后承诺“3个月之内,包你在指定刊物发表论文。”事实上,他们不会向指定刊物投稿。如果“买家”反复催,他们就会随便将文章发到一些没有期刊号的业余杂志上“应付了事”,或者直接不予回复。由于代写、代发表文章本身是不光彩的事,所以即便受害人收到的代写文章质量“差极了”,发现被骗后,他们还是选择不报警。该团伙正是掌握了受害人的这一心理,2年内疯狂作案1000余起,诈骗金额超过600万元。为了骗你,只有初高中学历的他们拼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成功细中取,富贵险中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成大器,不可以生气。”……抓捕现场,骗子的办公桌上贴满了励志便签,还赫然挂着“诚信赢天下”的标语,让人啼笑皆非。5月25日,随着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到公安机关投案,该犯罪团伙12名嫌疑人全部落网。目前,相关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仍在进一步办理之中。“专业话术本”长这样!民警提示:发表论文要多了解正规、成熟渠道,不要随意听信网络广告,试图走捷径、“抄近道”,就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遇到要求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转账至个人账户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对待、再三核实。一旦发现被骗,请立即报警,切勿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欺骗更多受害人。来源:云南政法融媒体中心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办并出版的国家级医学期刊。期刊为旬刊,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36/R,国际刊号ISSN2095-6681。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和宗旨,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各级科研课题论文的投稿,尤其是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课题论文一经审查合格,即优先发表。同时欢迎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及临床报道等文稿。1 本刊栏目本刊常设栏目包括:综述、论著、临床交流、基础研究、临床护理等栏目。2 本刊对来稿的要求来稿要求内容新颖,论点明确,材料真实,文字通顺,文责一律自负。2.1 文题:文章的文题应力求简明、醒目,并充分反映文章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不用非公知公认缩略语、字符及代号等。2.2 作者署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写出所在科室)及邮政编码列在作者姓名下面。如多位作者之间用“,”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分开。文稿若有作者简介,其具体格式为【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或出生地、职称、学历(或学位)、研究方向】;通讯作者应注明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2.3 摘要:论著须附结构式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英文摘要应包括题名、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每个字母均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加连字符)、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及国名。中文摘要300字左右,英文摘要400个实词左右。2.4 关键词:文稿均应标注中英文关键词,每篇文稿可选3~5个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须对应,不得使用缩写词。2.5 中图分类号: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进行分类。每篇文稿一般只标志1个分类号,有多个主题的文稿可标志2或3个分类号;主分类号排在第1位,多个分类号之间以分号隔开。2.6 文献标志码: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稿应标志一个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有5种,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讯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志码。2.7 基金项目: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稿应以基金项目作为标志,注明基金项目名称、编号,放在篇首页左下脚作者单位之前。基金项目名称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若属多项基金资助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2.8 论文中有统计表和插图者,应先见文字后见图和表。文章中图、表务求少而精,且需要有图序、图题、表序、表题,不能用“附表”表示。能用文字表述的尽量不用图、表,文字、表、图三者表述切忌重复。2.9 参考文献:按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的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角标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末。3 其他注意事项①本刊可对来稿进行文字修改、删减,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②为了确保来稿具有科学的严肃性,维护本刊的声誉和读者的利益,来稿切勿一稿两投或内容不变稍改文题、内文而分投。一旦发现一稿多投,将立即退稿。③本刊会对稿件在初审和刊前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对论文复制率超过25%(包括过度引用、抄袭、自引已发表的论文或学位论文)的稿件坚决予以退稿。④来稿决定刊用后,未经本刊允许,不再授权他人以任何形式汇编、转载、出版本文的任何部分。⑤向本刊投稿均视为接受本刊稿约约定。来源:无忧文秘新学术 微信公众号无忧文秘新学术更多价值资讯请来,无忧文秘新学术
问:“您好!李医生,打扰一下,我这边是杂志社发表论文的,想请问一下您这边有需求吗?”答:“有考虑,你们是什么杂志社?”问:“我们这边有国家级、省级,您这边是什么专业呢?我这根据您的专业给您推荐。”答:“骨科。”问:“那您是评什么职称?”答:“副高。”问:“我们这边有一本《大家健康》和《中外医学研究》,都是骨科方面发表比较多的,这两本版面排版到了明年。《大家健康》省级2500元,《中外医学》是国家级的要5000元,您看您有需求吗?”答:“有啊!正愁发不了论文……”你对上述对话“眼熟”吗?如果你也碰到了,那么,千万!别信!这是假的!这都是骗子为你精心准备的话术,以为花点小钱就能搞定期刊论文发表,殊不知正中骗子圈套。近日,云南昆明刑侦支队协助江苏泰州姜堰警方捣毁了一个以“买卖、代发论文”为由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捣毁该团伙在昆明的窝点,现场抓获7名犯罪嫌疑人,扣押手机、电脑等物品百余件。“一篇论文,价值8500!”今年41岁的王女士是姜堰某单位的一名正式职工,由于评职称需要在期刊上发表论文,这让多年不执笔的她犯了难。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网上有人做“代发论文”的生意,声称只要给钱,国家级刊物都能上。2019年5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王女士通过网络搜索,果真找到不少号称可代发论文的“商家”,随后她通过网页上的微信号联系了对方。通过聊天,王女士发现,这些“商家”不仅可以代发论文,甚至可以根据职业需求提供代写服务,并保证代写的论文能够见刊。商定好价格后,王女士便给了对方3000元定金,约定文章写好经王女士确认后再行刊发。2019年8月,王女士收到文章,发现内容果真与自己提供的课题相关,但是并无什么研究成果,按照正常情况应该很难刊发。可此时“商家”却再三向王女士保证,只要给“发稿费”,就能上国家级期刊!经受不住诱惑的王女士又向对方转了5500元余款。可这次转账后,王女士就再也没联系上对方。本来说好2019年底在某期刊刊发的论文也一直没有刊发。意识到被骗后,今年4月底,王女士向公安机关报警。一举捣毁“买卖论文”诈骗团伙接到王女士报警后,姜堰警方详细询问其被骗过程,对相关证据进行收集核查。随后,反诈中心民警重点围绕作案微信号进行研判,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黄某。通过进一步侦查,民警发现在黄某作案时间段内,有多人与其有密切联系,分析该起案件很可能是团伙作案。通过进一步的数据侦查,警方确定这个以黄某为首的团伙至少有十余名成员,并明确了该犯罪团伙主要窝点位于云南昆明和广东湛江。5月12日,姜堰警方组织20余名警力奔赴两地实施抓捕,在昆明等地警方的大力支持下,一举抓获了包括黄某在内的11名犯罪嫌疑人,现场扣押手机、电脑等物品百余件。疯狂作案1000余起,涉案金额超600万元“在网上帮人代写文章,来钱快!”2年前,嫌疑人黄某在朋友那儿听说,只要在网上接单,然后把文章题目发给专门的代写公司,当“二传手”就能赚取可观的差价。一段时间后,黄某发现这门“生意”果然好赚钱,便前前后后招了十几个人一起干,并将“业务”扩展到文章代发表方面。经查,这伙嫌疑人大多只有初、高中文化,“根本不具备代写专业文章并发表的水平!”一般情况下,他们是根据对方的发稿期刊级别和发稿字数收取5000至9000元不等的代写和发稿费,收到转账后承诺“3个月之内,包你在指定刊物发表论文。”事实上,他们不会向指定刊物投稿。如果“买家”反复催,他们就会随便将文章发到一些没有期刊号的业余杂志上“应付了事”,或者直接不予回复。由于代写、代发表文章本身是不光彩的事,所以即便受害人收到的代写文章质量“差极了”,发现被骗后,他们还是选择不报警。该团伙正是掌握了受害人的这一心理,2年内疯狂作案1000余起,诈骗金额超过600万元。为了骗你,只有初高中学历的他们拼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成功细中取,富贵险中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成大器,不可以生气。”……抓捕现场,骗子的办公桌上贴满了励志便签,还赫然挂着“诚信赢天下”的标语,让人啼笑皆非。5月25日,随着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到公安机关投案,该犯罪团伙12名嫌疑人全部落网。目前,相关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仍在进一步办理之中。“专业话术本”长这样!民警提示:发表论文要多了解正规、成熟渠道,不要随意听信网络广告,试图走捷径、“抄近道”,就不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遇到要求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转账至个人账户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对待、再三核实。一旦发现被骗,请立即报警,切勿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欺骗更多受害人。作者:云南省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来源:云南政法融媒体中心、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成功细中取,富贵险中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成大器,不可以生气。”如此励志的贴纸,再加上“诚信赢天下”的标语,出现在了诈骗团伙的办公室。近日,昆明刑侦支队协助江苏泰州姜堰警方捣毁了一个以“买卖、代发论文”为由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捣毁该团伙在昆明的窝点。这伙只有初高中文凭的犯罪嫌疑人,诈骗的对象却主要是博士、副教授等高知群体。以为给钱就能发论文结果被骗8500元“我们这边有一本《大家健康》和《中外医学研究》都是骨科方面发表比较多的,这两本版面排版到了明年,《大家健康》省级2500元,《中外医学》是国家级的要5000元,您看您有需求吗?”别信!假的!都是骗子为你精心准备的话术,以为花点小钱就能搞定期刊论文发表,殊不知正中骗子圈套。近日,昆明刑侦支队协助江苏泰州姜堰警方捣毁了一个以“买卖、代发论文”为由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捣毁该团伙在昆明的窝点,现场抓获7名犯罪嫌疑人,扣押手机、电脑等物品百余件。 今年41岁的王女士是姜堰某单位的一名正式职工,由于评职称需要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多年不执笔的她产生了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女士听说网上有人做“代发论文”的生意,声称只要给钱,国家级刊物都能上。2019年5月,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王女士通过网络搜索,果真找到不少号称可代发论文的“商家”,随后她通过网页上的微信号联系了对方。通过聊天,对方声称不仅可以代发论文,甚至可以根据职业需求提供代写服务,并保证代写的论文能够见刊。商定好价格后,王女士便给了对方3000元定金,约定文章写好经王女士确认后再行刊发。2019年8月,王女士收到文章,发现内容果真与自己提供的课题相关,但是并无什么研究成果,按照正常情况应该很难刊发。可此时对方却再次向王女士保证,只要给“发稿费”就能上国家级期刊,经受不住诱惑的王女士又向对方转了5500元余款。可这次转账后,王女士就再也没联系上对方,本来说好2019年底在某期刊刊发的论文也一直没有刊发。意识到被骗后,今年4月底,王女士向公安机关报警。缜密侦查捣毁“买卖论文”诈骗团伙接到王女士报警后,姜堰警方详细询问其被骗过程,对相关证据进行收集核查。随后,反诈中心民警重点围绕作案微信号深入研判,锁定犯罪嫌疑人身份为黄某。通过进一步侦查,民警发现在黄某作案时间段内,有多人与其有密切联系,分析该起案件很可能是团伙作案。通过进一步的数据侦查,警方确定这个以黄某为首的团伙至少有十余名成员,并明确了该犯罪团伙主要窝点位于云南昆明和广东湛江。5月12日,姜堰警方组织20余名警力奔赴两地实施抓捕,经过多次踩点侦查,民警最终摸清了嫌疑人的数量和三处办公地点,并在昆明等地警方的大力支持下,一举抓获了包括黄某在内的11名犯罪嫌疑人,现场扣押手机、电脑等物品百余件。2年作案1000余起涉案金额超600万元原来,2年前,嫌疑人黄某听朋友介绍在网上帮人代写文章来钱快,只要在网上接单,然后把文章题目发给专门的代写公司,当“二传手”就能赚取可观的差价。一段时间后,黄某发现“生意”不错,就前前后后招了十几个人一起干,并将“业务”扩展到文章代发表方面。经查,这伙嫌疑人大多只有初、高中文化,根本不具备代写专业文章并发表的水平。一般情况下,他们是根据对方的发稿期刊级别和发稿字数收取5000至9000元不等的代写和发稿费,收到转账后承诺3个月之内在指定刊物上发表。而事实上他们不会向指定刊物投稿,如果对方反复催,他们就会随便将文章发到一些没有期刊号的业余杂志上应付了事,或者直接不予回复。由于代写、代发表文章本身是不光彩的事,尽管受害人收到的代写文章质量很差、不能发表,但很多人发现被骗后还是选择不报警。该团伙正是掌握了受害人的这一心理,2年内疯狂作案1000余起,诈骗金额超过600万元。为了骗你只有初高中学历的他们拼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成功细中取,富贵险中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成大器,不可以生气。”……抓捕现场,骗子的办公桌上贴满了励志便签,而团伙办公室里赫然挂着“诚信赢天下”的标语,让人啼笑皆非。桌上厚厚的一摞专业书、笔记详实的诈骗话术本、生气还要说服自己微笑的励志便签……他们从零开始,一边学,一边骗,最终诈骗超过600万元,想着再接再厉,做大做强,直到警察破门,黄粱梦碎。5月25日,随着最后一名犯罪嫌疑人到公安机关投案,该犯罪团伙12名嫌疑人全部落网。目前,相关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仍在进一步办理之中。专业话术本接到这样的电话一定要警惕民警提示:发表论文要多了解正规、成熟渠道,不要随意听信网络广告,试图走捷径、“抄近道”,就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遇到要求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转账至个人账户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对待、再三核实。一旦发现被骗,请立即报警,切勿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欺骗更多受害人。【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一般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多为高质量论文,所以我们获取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自然要从核心期刊中查找下载。但是核心期刊很多,且有的连名字也不知道,想要查找确实很不方便,这时就要用索引数据库来查找了。索引数据库都收录有核心期刊,这样检索查找就方便多了。掌桥科研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特对重点期刊按数据库进行了分类,并贴上了代表核心期刊的标签,这样大大方便了大家查找获取核心高质量学术论文。如图所示:目前国内主要有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北大核心)、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国外的有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工程索引》(EI)、美国《生物学医学文摘》(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A)。这些数据库的期刊论文都是高质量的论文,且均支持获取原文,外文还可以翻译,可以说非常的方便,你赶紧来试试吧!掌桥科研简介:平台提供中外文献检索下载及科研工具服务,目前拥有约1.4亿多中外资源,包含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硕博)、科技报告、军事报告等,所有文献均支持获取原文,月更新约100万篇左右。官址:zhangqiaokeyan.com/LBJH-2020081308
朱剑:《雾里看花:谁的期刊?谁的评价?》,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98.00元,421页自从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以后,朱剑就一直在《南京大学学报》工作。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做学报编辑,但最近几年他对高校学报、乃至整个国内社科人文类学术期刊的反思,却都好像在质疑这个庞大体系的正当性,指出其中的结构性弱点。而他给出的改革方案,也仿佛在松动这个体系的根基,隐隐预示着未来的转型。朱剑质疑和焦虑的逻辑起点是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学术的事究竟谁说了算?对这个问题,我觉得他的答案其实非常清楚明白:学术的事就应该由学术共同体说了算,也即由每个专门学术领域正在做研究的第一线学者来决定。既然答案如此明确,又有什么需要质疑和焦虑的呢?因为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在朱剑看来,中国人文社科学界至今还未能形成独立、成熟而有担当的学术共同体。于是,学术评价和学术规范都不能完全由学者说了算,相应地,学术资源的分配和学术活动的组织管理,也都大权旁落。学术工作者失去了主体性,学术工作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这是学术研究中诸多问题和乱象的根源。学术共同体的缺位或者说软弱无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学界中人的共识。历史原因固然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学术成果生产、传播和评价体制的结构性因素恐怕也难辞其咎。而从学术期刊编辑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追究这一问题的根源,并且提出大量成体系的建设性意见,朱剑算是其中翘楚。圈内人戏称他为“教父”、“男神”,并非过誉。《雾里看花:谁的期刊?谁的评价?》这本论文集收录了自2007年到今年初他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的十六篇文章,按主题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学术研究谁人评说”讨论的,主要是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的评价机制问题,而下编“学术期刊何以定位”则重点探讨学术期刊如何应对学术传播的新秩序,在学术共同体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我在国内一份英文学术刊物做编辑已经有六七年了,也算学术编辑队伍里的一员,对朱剑在书中提到诸多质疑和焦虑,有一些我也感同身受。我想从学术期刊、学术评价和学术编辑三个角度,评述朱剑这本书中的观点,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学术共同体与学术期刊的重新整合理想中的学术共同体,能够通过公正而开放的学术批评建立本领域的学术规范,作出恰当的学术评价。而这样的学术批评发生的场域,除了各类大大小小的专业研讨会,主要就是学术期刊。理想中的学术期刊,通过发表前的同行评审,保证发表论文的质量,通过发表后的同行评价,形成了学者研究水平的业内口碑,更通过一线学者的参与,指出领域的最新前沿。因此,理想中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关系,是亲密无间、难分彼此的。正如朱剑在论文中多次指出的,中国的现实与这一理想差距不小。由于出版体制的限制,与学术刊物亲密无间的不是学术共同体,而是“单位”。其中尤具中国特色的就是数量庞大的各类综合性学术刊物,其中包括依托于高校的学报和依托于各地社科院、社科联的学刊。另一方面,专业性学术刊物的数量则尚显不足,刊号的限制也使符合学术共同体发展需要的新刊物出版受阻,于是学术共同体往往需要用“以书代刊”“学术集刊”这类迂回的方式发展新的学术交流平台。朱剑很早就意识到综合性学术期刊与专业学术共同体不匹配的问题(参见其2007年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上的《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一文)。他和高校学报界一些有远见的同仁,都很清楚彻底的专业化应该是高校学报最应该采纳的“上策”,但由于现有体制和编辑队伍的惯性,又是阻力最大的一条道路。在此书下编的好几篇文章中,他都在不厌其烦地分析为何综合性高校学报应该专业化,并思考如何在不伤筋动骨地前提下实现专业化。出于对高校学报前景的忧虑,他于2010年最初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借助学术成果数字化传播的平台,在各高校纸本学报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出一系列以专业为单位的电子刊。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中国知网的响应,2011年“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主页就上线了(www.sju.cnki.net/sju/default.aspx)。但朱剑认为,这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学报受“单位”所限的客观局限,于是2015、2016年他又与高校学报界同仁进一步提出“专域学术在线出版平台”的构想,以互联网时代学术出版的新思路,打算以专业学术领域为单位,改造原来的综合性学报体系。在这一模式中,读者界面的专域模式可以说是“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延续,实现了在学术传播环节将学术共同体与专业性学术期刊相匹配的目的。而工作界面的设计则非常特别。它貌似与现在“中国知网”已经在做的网上投稿审稿系统有些相似,但知网为单个刊物提供投稿、审稿、编辑的网上平台,其目的主要还是服务以刊物为单位的主体,并没有改变编辑流程。而朱剑提出的方案相当激进:“投稿平台向所有期刊和作者开放。作者一次在线投稿,即可选择已加入平台的所有期刊或指定其中部分期刊……凡被作者选中的期刊以先到先得的原则完成在线初审,有录用意向的期刊可以直接送审稿平台专家审稿……经过一定时间无期刊有录用意向的文章自动退给作者。”(《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秩序》,页233)在这样一种类似自由市场的制度设计中,按照理性选择的原则,作者会主动选择最接近其专业的刊物,而刊物也会选择最接近其偏好专业的文章,于是反而能在彼此选择范围都大增的情况下,逐渐自然形成专业化的趋势。这就可以在机构组织上暂时保持学报的现状,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改变学报的面貌。到现在为止,这个构想中的“大型开放互动学术传播平台”还在酝酿中,是否能真正上线并同时获得编辑端和读者端的认可,真正发挥设计者赋予它的功能,我们还需拭目以待。然而,我本人对任何“大型平台”都有点本能地排斥。大平台有整合之利,却也有垄断专擅之弊。而且这样的技术不可能由学术共同体掌握。如果由像“中国知网”这样的公司来做,又恐怕反客为主;如果由上级行政部门委托某单位来做,则难免以强制力推行,造成“一刀切”的局面。如何实施这一构想,使其真正为学术共同体服务,甚至成为学术共同体构建过程的一部分,还有待未来同仁的不懈努力和探索。让学术共同体重新掌握学术评价的主导权在理想的学术共同体中,学术评价是其主要功能,也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学术评价往往与权力和利益密切相关,逐渐与学术共同体脱离。在《科研体制与学术评价之关系》一文中,朱剑非常清晰地梳理了其中的奥妙。他指出这个异化过程的五个阶段,我将其简要归纳如下。首先,由于学术资源往往由行政权力部门掌控和管理,他们需要有简单普适的评判标准,于是学术批评出现了分裂:为行政部门服务的评价,重结果,可量化比较,便于大规模操作;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评价,重过程,难以量化,只针对个别研究。第二,出于科研管理可操作性的考虑,学术评价成为管理者的工具,成为评职称、评奖项、分配学术经费的依据,进一步与学术研究相分离。第三,由于行政和管理部门进入学术评价领域,评价往往与权力和利益捆绑在一起,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术评价的专业性、自律性和公正性都受到了污染。第四,由于学术共同体内部定性评价的可靠性下降,由专业评价机构作的定量评价随之走红,受到行政权力部门的青睐。最后,这类定量评价由工具和服务者反客为主,成为凌驾于所有学者之上的终极权威。于是就造成了现在“以刊评文”“以榜评刊”的局面:一篇文章的好坏就看它发表在哪个级别的刊物上,而评价刊物级别的则是各种第三方评价机构提供的排行榜和量化数据。针对这种为追求学术评价的“客观化”,导致其与学术共同体脱离而异化的现象,朱剑一方面承认这是暂时无法完全扭转的现状,一方面也希望通过重建“学术民主”来培养共同体内部学术评价的良性环境,重新建立定性学术批评的可信度,促进学术研究合乎内在逻辑的发展,而非只是一味跟风、投评价机构或行政指令所好。他认为,学术民主的养成需要有一个没有功利性的平等开放的学术批评空间,因此学术期刊的编辑和传播方式亟待改变,以实现这个目的(参见此书《重建学术评价机制的逻辑起点》一文)。后来他提出的“超云”专域学术在线出版平台,其实不止想解决综合性期刊的专业化问题,也希望一并解决学术评价的问题。在他的设计中,“超云”有专门的学术评价平台,学者可以自由点评单篇论文,形成共同体内部的评价体系。其实,学术评价问题困扰中外学术界也多年了。西方学术界虽然还不至于太过依赖量化指标评价学者,但仍然面临海量学术成果无法甄别重要性和相关度的问题。近年来西方生物学医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在线平台,名为Faculty1000(简称F1000),它由全球医学和生物学专家组成,为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提供快速发现、评价和发表文献的综合服务,是一种新型在线研究辅助工具。这个平台的简介称:“其原创理念是为了应对生物学及生物医学论文的数量迅速膨胀,通过专家在论文出版后进行阅读、评级、推荐,来进行同行评审与筛选,以达到让科研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有价值的文献信息的目的。同时作为弥补单纯用影响因子来衡量期刊的不足而出版的一种在线的生物及医学专业文献评估系统。”受邀评论的专家以义务劳动的方式,每年实名评价推荐若干篇本专业领域的优秀论文,整个网站则以树形结构细分领域的方式搭建,读者可以找到与自己研究方向最接近的领域,获得该领域同行的专业意见。这个网站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的学者也意识到这有益于学术共同体建设,能够提高自己在本领域影响力,何乐不为。在我看来,这样专门从事学术评价的平台,可能比一个大型多功能平台更有操作性,也更适合学术共同体的成长,值得国内学术界借鉴。另一方面,朱剑也并没有完全放弃或贬低量化数据。在《歧路彷徨:核心期刊、CSSCI的困境与进路》一文中,他通过深度解读“三大核心”研制者的观点,还原了这些第三方评价机构作为数据库服务者和数据开发者的本质属性。他认为,如果缺少学术共同体配合本专业特性作出的数据分析,这些评价机构很难从原始数据中发掘出令人信服的学术评价结果。于是,朱剑期望这些机构能放弃评价功能,仅仅提供各种数据,由学术共同体中人自己来解读数据,从而真正做到评价主体的统一,评价方式的互补。这样的提议显然是在为学术共同体赋权,有助于学术民主,却增加了行政部门管理和分配学术资源的难度。于是朱剑很直白地指出:“被权力和利益撕裂了的学术评价要走向统一,并不取决于技术,而是取决于造成评价分裂的科研体制是否有所改变。”(《大数据之于学术评价》,页163)只要学术共同体还是一个被管理的对象,而非自治自律的主体,那么学术评价的分裂局面就很难从根本上有改观。不过,这几年自媒体走红后出现的新现象是体制性学术的边界日益模糊。就职于学术单位不是学术研究的唯一出路,学术期刊也不再是学术发表的唯一渠道。社会的进步使年轻一代学人有可能在体制外走一条更有个性的学术发展路径。比如,现在学术著作出版后,往往要去社交网站“豆瓣”的图书主页上发布消息,因为有不少专业学术领域的学生和青年学者常年混迹豆瓣,他们在豆瓣上匿名发表书评和短评,进行非正式的学术交流,形成一种体制之外但并不外行的舆论评价体系,不仅使学术的影响力扩展到社会上更大的受众,也开始影响学术共同体本身。这种另类评价的存在,是难能可贵的,它从学者学术训练之始就培养了一种学术民主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科研文化的风气。这种并非自上而下有意识设计的平台,也许会比刻意打造的评价机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学术刊物编辑的出路朱剑此书最后一篇文章,也是此书收录的最近发表的一篇——《如影随形:四十年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这篇文章回溯了这四十年中学术刊物编辑(尤其是高校学报编辑)对编辑与作者关系的讨论,试图解释编辑身份焦虑的根源,及其对学术期刊发展的影响。这恐怕也是朱剑对他整个职业生涯的反思。以下是对这篇文章大致脉络的概括:七十年代后期,随着文革的结束,正常学术工作的恢复,编辑系列职称体系的建立,形成了编辑的身份意识。在此基础上,八十年代初逐渐形成了编辑学,进一步构建起编辑的职业身份,编辑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他们能够发现作品的价值、提高作品的质量,因此具有其独立的地位和意义。然而,学术期刊编辑有着与一般刊物和图书编辑完全不同的特性——他们所面临的作者和读者群都属于学术共同体,编辑的“中介”身份和“再创造”职能都非必要。为了摆脱这种身份尴尬带来的焦虑,编辑界有人认为学术编辑应该独立掌握审稿权,但这就需要编辑有高于学者,至少不逊于学者的学术判断力,因而就出现了“编辑学者化”的口号。然而,编辑个体即使具有某个专业的学术素养,也很难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因此对综合性学报和学刊的编辑而言,这样的口号不仅不能带来底气,反而加剧了焦虑。2004年,一些知名期刊编辑提出了“学术期刊引领学术”的说法,更是把这种理想化的编辑身份推到了极致。差不多同时,综合性学报的编辑则面对现实提出了“回归杂家”的口号。而这两种说法出现的共同背景则是外审制度的逐渐流行,编辑在学术领域逐渐失去话语权,行政部门严格管控使编辑身份日益固化,第三方评价机构获得了至高的评价权。于是,在行政部门、第三方评价机构、学术共同体中间,学术期刊编辑进退失据。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朱剑反思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定位问题及由此产生的焦虑,并进而对包括学报在内的学术期刊体制进行反思和重新设计。他思考的最终结果,是把学术期刊还给学术共同体,也即前面提到的重新以专业为单位整合期刊与相对应的学术共同体,使学者主导学术研究的评价机制。那么,在这一转型中,学术期刊的编辑又该何去何从呢?在他看来,编辑队伍本身也需有分化。偏重技术的编辑与出版部门整合,可以不必从事学术生产具体内容的编辑工作,成为纯粹的文字编辑。而偏重学术的编辑,则与各个专业的学术共同体结合,深度参与共同体的学术生产。于是他和朋友们建立了各个专业领域的“学者编辑互动平台”微信群,定期举办由编辑和学者共同参与的研讨会,讨论本领域的相关议题。说到“编辑的学者化”,我觉得现在的情况与三十几年前这个口号最初提出的时候比,已有很大差异。这些年博士扩招,培养了大批学术研究机构无法消化的青年学者,他们是学术编辑的天然来源,不需要另行培养。另一方面,学者的秉性的确各有不同,有人喜欢做专而深的研究,有人却涉猎广泛,对许多课题都有兴趣,后者是天然的“杂家”,也很适合从事学术编辑的工作。这类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学术编辑将成为理想的学术组织者和协调人,以学术期刊为平台,将专家集结在一起进行有建设性的对话和合作。这也是我理想中学术期刊编辑的使命。当然,体制仍然是僵硬的。即使是“学者化”的编辑,只要在体制内的学术刊物工作,职称评定都须走编辑系列,获得责任编辑资格需要通过出版总署的资格考试,身为编辑每年还需要参加出版总署主办的七十二学时继续教育。与之相比,“以书代刊”“学术集刊”等新兴学术刊物的编辑往往由学者兼任,只负责组稿审稿,将文字工作全部外包给出版社。那些编辑就基本没有身份焦虑。归根结底,焦虑的根源还是在于,学术编辑到底应该是职业化的,还是应该重回学术共同体。这也是我做编辑六七年来一直存在的困惑,让我时刻觉得有无形的束缚,需要“冲决罗网”。我希望,即使体制不放松,学术刊物所属的高校和学术机构至少能让编辑有选择身份的自由,让属于出版的归出版,属于学术的归学术,否则只会逼得有学术追求的编辑用脚投票,离开编辑行业。朱剑在后记中强调,虽然他常被赋予“编辑学的研究者”这一身份,但他写的文章基本都是在“解构”他职业身份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这整本书的基调是颇为“丧”的。质疑与焦虑的确并不是让人愉快的事情,更何况质疑的对象还是自己干了一辈子的行业。他和他的学报编辑同行敏锐地察觉到了高校学报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并希望为学报的未来开辟一条新路出来。显然,焦虑与质疑并没有阻止他们迈向未来的脚步。从他们对历史的反思,对现状的批评和对未来的展望中,我们能看到他们竭力从无路中找路的信心、勇气和行动。如果朱剑在这本书中表达的观点真的能被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术共同体所接受,如果有一天高校学报系统真的彻底转型,那么我们正可以借用英语里一句俗语的句式:“学报死了,学报万岁!”高校学报在二十世纪初创办的初衷,是为了促进跨学科学术交流、培植学术共同体意识,如今学报体系空有形式失了灵魂,只有摆脱了僵化的驱壳,最初的真精神才能在新的载体上延续下去。而对普遍意义上的学术期刊而言,也是如此,只有摆脱了不合理的体制的束缚,学术共同体精神才能真正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