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怎么样?靠谱吗?画戏人

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怎么样?靠谱吗?

很多同学关注到了中国社科院开设了在职研究生课程,就想知道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怎么样?靠谱吗?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肯定是靠谱的,同学们可以放心报考。下面,我们来看看详细情况: 1、院校知名中国社科院不用多说,是我国的知名院校,有着强大的师资力量,教授老师都是专业老师或者硕士博士导师,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 2、课程体系完善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发展多年,课程体系还是非常完善的,同学们可以真正的学习到知识,这无需担心。3、证书含金量高报考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我们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证书,此证书在学位网可查,可以帮助同学们升职加薪、评职称等等。综上,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还是靠谱的,同学们可以放心报考!目前,中国社科院在职研究生正在招生,同学们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查看招生详细信息或者预约报名!另外,同学们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文章!注意!这种在职研究生是个坑,千万别考?!在职考研好费钱?那是没选对方式!看,这种方式,简单好考学费低

必杀技

中科院下属研究所90余人离职,为何惊动国务院?

7月15日 ,一则《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员“出走”》的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报道称,合肥研究院旗下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90余名科研人员,放弃编制与福利房集体离职。第二天,合肥研究院人事处一名负责离职管理的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90多名科研人员于6月份集体向该研究院提出离职,“他们都是自愿离职的,属于正常人员流动”。对此,中国科学院官网消息说,中科院党组7月17日研究决定成立专项工作组,工作组于7月19日已抵达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开展调查工作。7月21日,中国科学院官网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办公厅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赴合肥调研。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听取中科院有关情况汇报,并要求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中科院等单位成立专项工作组,近日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就其下属研究所职工离职事件展开深入调研。为何集体离职?中科院旗下有众多科研院所,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科学岛的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简称合肥研究院)是其中之一。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简称核所)是合肥研究院旗下研究机构。资料显示,2019年年末刘建国成为合肥研究院新任院长。核所现任所长是吴宜灿,他于去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现有职工500余人,包括“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国际核能院(INEA)院士等高端人才20余人,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80%。90余名科研人员集体离职,到底是外界质疑的人才流失,还是内部宣称的“正常的人员流动”,是内部改革还是另有隐情?此前媒体报道称,集体辞职事件的导火索是合肥研究院强制为核安所更换保安引发。6月15日更换保安时,合肥研究院方人员与核所人员发生了言语冲突。一名疑似核所职工的用户在知乎上写道:“院方不在任何提前沟通情况下拆门禁,还有不少保安巡逻,把研究所前后门锁住,对科研人员没有一点尊重,有些女同事都惊恐哭了。”值得注意的是,6月17日核所召开2020年中工作进展会。会上吴宜灿所长提到,核安全所作为合肥物质研究院的一员,将继续坚定支持研究院新形势下各项改革。他还要求全体科研人员继续保持疫情期间的科学理性,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鼓励全所人员心无旁骛,继续在科研一线做好本职工作,做出出色成绩。集体离职正常吗?90余名科研人员离职让外界颇为困惑。按照此前媒体说法,核所很多科研人员学历是中科大本硕博,平均年龄为31岁。他们为何离职,离职之后又将去往何处工作?7月22日中国新闻周刊向核所了解更多信息。核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采访需要上级批准”。合肥研究院公开电话则无人接听。中科院旗下某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同在一个大的系统内,“我们也非常关注这个事情”。人才在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流动其实并不稀奇,但大规模辞职比较罕见。他说,“就我们所而言,每年流出的(人才)一般占总数的5%至10%。流入的一般在3%至5%。但这种集体集中式的离职还是比较罕见”。“就我个人观察,刚进来的年轻人不如五年前十年前那样朝气蓬勃了,基本上处于一个往下走的态势。干活的主力还基本是十年前进来的。人才的新陈代谢没有以前好了。”这位工作人员分析称。北京高校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高校、科研院所等有人离职很正常,但90余人集中离职应该是不正常的。这些人为何辞职,这里面可能有别的问题。”他说,中科院研究所与高校还不一样,他们多是项目制,人员多有流动。目前信息还不够充分,还需要更多报道更详细的调查。北京大学教授曹和平则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对此事有两种判断:一是核所正在进行改制,需要淘汰一些岗位和工种,再从外面聘请一些人才。但有些问题没有解决好,所以爆发了。二是核能技术有军用也有民用,相关技术的应用场景也非常广泛。而很多科研人员在所里工资待遇并不高,那么如果外边和所里成立联合公司,招聘技术人员,那有能力的就都走了。为何惊动国务院?中科院90余名科研人员离职事件获得了广泛关注。中央党校一位教授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地点,特别的领域,特别的人,特别的系统,今年还要加上特殊的背景。”他说。他解释称,中科院系统是国家科研的重要力量,算是国家队。如果有问题当然要非常重视。时间背景又比较敏感,会让人觉得有留不住人才的印象。该教授补充说,辞职的单位是核所,事关国家核领域的事情,又是非常敏感的。所以这才会被举国关注。国务院调查也就可以理解了。曹和平也表示,此事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舆情事件。国务院派出调查组也可以看出对事件的重视,也是对社会关切的一种回应。据了解,一年前,刘鹤曾到中科院调研。中国科学院网站消息,2019年6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到中国科学院调研指导工作,听取中科院党组工作汇报。刘鹤指出,中科院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很多领域都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竞争中逐步获得了一些领先地位,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中科院应进一步发挥综合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学风建设,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刘鹤强调,要把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和扎实做好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扬优良传统和科学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倡导扎实、专注、低调的工作作风,努力产出标志性成果,取得关键领域技术突破。

入曰

三个研究所解散!数百人离职!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到底经历了什么?

7月15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层干部证实,近期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已有90余名科研人员辞职,此事已经引起了领导的注意,目前正在调查离职风波背后的原因。此次辞职的90余名科研人员其中大多数是博士毕业,并拥有事业编制。科研人员集体“出走”在中科院系统内和社会均引起了广泛关注。辞职说法众说纷纭,是科研毫无进展还是失望日积月累6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更换了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的保安,现场引发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强烈不满,表示更换保安并未征求他们意见。有人会说,不就是换保安么?为何反应如此强烈?细心网友却发现了其中端倪,其实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官网域名之前是单独的后缀,近期改成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统一后缀,由此可见不满更换保安引发的冲突可能只是一个爆发点,更深层次的问题可能是院方与核所本身早已积怨已久的矛盾。据小编收集了解,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原本只是一个针对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后随着科研项目数量和规模的增加扩张成研究所,还揽下了几个国家级别的科研项目。科研人员最高峰的时候有500人,但是由于近两年科研工作遇到瓶颈,申请不到足够的科研资金导致人才大量流失,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每年离职率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里最高的,去年就只有200个人了,这次又有90多个人辞职,如今研究所就剩100人左右了。研究院整体科研人才同样大量流失,工作和待遇只能二选一?除了此次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近100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19年裁掉了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和应用技术研究所3个研究所。一下关闭3个研究所说明科研项目急剧减少,收支不匹配让科研院所不得不放弃部分人才,在职的科研人员只能保障基本的收入,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主要接纳场所,随着科研项目和科研收入的减少,科研人才出走甚至外流也是必然。而此时国外和民营企业的高昂诱惑就显得十分诱人,因此加剧了科研人才的流失。海外留学不归国内频频出走,科研人才要以科研为导向近些年不仅是国内科研人员的“出逃”成为趋势,人才海外流失同样成为中国科研的“伤疤”。我国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向来十分重视,重金+各种福利待遇聘请高学历人才已逐渐成为常态,但是人才流失这一问题却依旧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国外留学生不归国”已让我国科研教育头疼不已,其中清华81%的留学生都选择不回国,如今国内科研人员也开始频频辞职,科研人员要注重科研质量不要成为高薪导向,轻易被高薪所动摇的频繁变动对于自身科研发展和成果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如今科研人才的流失不仅给我国科研环境及发展敲响了警钟,更是对整个科研体系的强烈警告!希望高校院所能够尽快做出相应调整,缓解科研项目面临的窘境!针对此次近百名科研人员出走,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也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法解释才行!

六尘

这些“不靠谱”的“奇葩”专业,其实是“香饽饽”!

湖北潜江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成立“小龙虾”专业(现已改为“饮食文化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成立马铃薯学院;武汉商学院成立的“热干面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彩票专业”;青岛农业大学开设的马科学专业;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殡葬专业;大连海事大学开设的“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重庆工程学院开设了“网红学院”.......看到这些,是不是要捧腹大笑?!会不会觉得有点“不务正业”?这些专业与我们熟悉的医学、法学、信息工程、工商管理等太不一样了,简直让人大跌眼镜。其实,类似这种“奇葩”的专业,并不少见。在国外,一些非常著名的大学都有比较让人“大跌眼镜”的专业,比如哈佛大学的民间传说与神话学专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同性恋音乐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草坪管理学,康涅狄格大学的木偶学 .......还有一些大学的课程设置,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英国斯坦福郡大学的贝克汉姆课、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僵尸逃生课程、考文垂大学、利物浦大学、贝德福德大学等开设的灵学课程等等。我们从这些国外的大学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来看,会发现,这些专业的设置并不是“脑门一热”,而是基于更深层次的社会需要。还记得前几年很火的“千万别报体”吗?每到高考后填报志愿的期间,就会听到类似这样的劝告:“千万别报专业,因为”比如,“千万别报学前教育,因为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这些吐槽背后其实反映出的正是当前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有些严重与社会需要脱节,导致,很多专业的学生,“毕业即失业”。2017年,我国高校就撤销了241个本科专业。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奇葩”专业正是对目前中国高校专业设置的一种纠偏。就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一定要有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可目前中国的大学不仅学科设置存在着同质化,甚至连授课体系、教材都一样。而当今社会需求变得多元化,需要的是各个方向的专业人才。而反观这些看似“不靠谱”的“奇葩”专业,因为对接了新的人才需求,课程设置与学习安排也与实际接轨,就业率反而很高。比如马科学专业,因为国内马产业相关人才供不应求,高精尖人才更是抢手货,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还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预订。今天这些看似奇葩的专业可能恰恰正是未来高校发展的特色,也是高校非常有意义的创新之举,这些专业将会成为未来社会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让我们拭目以待!

大男孩

平台求职要避开这些“坑”

“11月还没有offer(录用通知),还有机会吗?”“补录都开始了,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是不是没机会了?”“一大拨有转正机会的寒假实习已经上线!”……对许多正在求职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些微信公众号的标题并不陌生。点进去,则会发现有些其实是互联网求职服务平台的广告。眼下正值求职季,本报收到一些同学来信,反映互联网求职服务平台给求职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个别平台夸大宣传等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培训课程标价数万,声称保证找到工作“还在等秋招补招?不如看看这份春招预测表!”11月上旬,上海某高校的于林同学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篇“Synet求职”的文章。“我想了解各公司的网申时间,就按要求转发了,感觉他们整理的信息还挺有用的。”记者发现,领表格需将文章转发到朋友圈,“保留5分钟,不分组,不删除”,也可以给“小助手”转账12.5元直接领取。文章除介绍“预测表”,还提到“专为海内外大学生量身定制的一对一求职咨询课程”。询问得知,有的VIP课程收费2万元,服务时长12个月,20个课时,“足够你拿到心仪的offer”。这是许多平台常见的操作方式。“刺猬实习校招”“班可求职”等也要求,需转发并配推荐语,或付款19.9元,才能进入“寒假实习群”“秋招闹钟群”等。“我当时就是看了同学转发的信息,关注了一个公众号,进了一个群,里面经常发求职培训广告。”上海某高校的研究生胡可说,去年9月,他求职心切,花6600元报了一个为期3个月的秋招计划,课程大纲包括通过视频了解行业、7小时的线上一对一辅导、笔试面试经验等软实力提升。然而,胡可却说:“我感觉自己基本上没有得到有实际意义的帮助。”他说,“改简历,淘宝上花几十块钱就行;他们提供的招聘信息、笔试题、面试经验,网上也找得到。”胡可还反映,实际课时数不足,但也没能退款。“不但没有帮助,还给我带来了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秋招被搅和了!”据了解,不少求职培训项目收费上万元,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价格不菲。例如,“爱思益”的工作人员介绍,“V计划冲刺offer项目”价格为49800元,“V计划培养项目”为29800元;“懂职帝”的工作人员说,“名企冲刺计划”的优惠价为10980元;“面包求职”网站显示,“烘焙计划”标价19800元起……此外,有的培训项目在宣传文案中有类似“保offer”的描述。例如,“懂职帝”的求职辅导项目称“保证拿高薪offer,先拿offer再补款,以合同形式100%保障拿到offer”,“爱思益”的工作人员介绍,标价49800元的项目会将目标公司写到合同中,若进不了公司,可部分退款;“面包求职”网站显示,“职场启航计划”有“指定时间拿offer”的描述。然而,一些学生参加相关项目后,并未找到满意的工作。北京市海淀区某高校的任星说,她曾花5万元左右参加一个网上平台的项目,但觉得课程性价比低、求职咨询没有实质性作用,还间接地影响了找工作,感到“被坑了”。一位学生家长说,他的孩子曾购买网上平台的相关服务,后来因不满意效果,解除了协议。“虽然退了费,但给孩子造成了精神上的影响。”提供“付费内推”,企业实习每月要交上万元内推,即内部推荐,是许多企业招聘时常用的方式,员工可以通过一定流程推荐符合条件的熟人、朋友。被推荐人如果被录用,有的公司还会给予推荐人一定的奖励。有不少求职服务平台打着“付费内推”的旗号,称可以有偿“内推”学生去公司实习。情况究竟如何?“还为找不到实习而烦心?名企保offer实习直推,名额有限,慢一步就会被抢光!”求职平台“快求职”的求职助手经常在朋友圈发布类似信息,称有大量名企的现场或远程实习岗位,“直推保过,需要一定费用”。一名求职顾问说,对学员资质进行初步筛选且满足基本条件后,会通过自有的资源将学生推荐到相关企业,越过网申、笔试等,直接进入面试。“简单面试走一下流程后,保过,但是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万一不通过是全额退款的。”收费则是“一岗一价”。这名求职顾问介绍,例如,某国际大公司现场实习的费用是一个月18000元。此外还有远程实习,某公司市场部远程实习的费用是一个月14000元。10000元以下的岗位则只有两个。类似项目还有不少。“面包求职”网站显示,“职场启航计划”收费11800元,实习形式为5周的线上实习,“公司举例”里包括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应届毕业生董明在了解“懂职帝”的求职项目时,工作人员介绍,玛氏、宝洁、联合利华的市场类实习岗位都在20000元以上。然而,“为什么我们去干活,还要交钱?”董明很不解。“爱思益”的一些求职项目中也包括提供实习机会,去年毕业的陈蕾曾通过项目做过一份线上的PTA(兼职助理)。“他们给了我一家知名公司的财务咨询经理的微信,我帮他做了点事情。不用去公司,也没有实习证明,其实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在那家公司实习。”陈蕾说。值得注意的是,有企业曾回应并未委托一些平台进行“付费内推”。例如,“BCG波士顿咨询”微信公众号文章称:“没有委托任何第三方公司招聘,也绝不会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任何费用。请同学们擦亮双眼,谨防上当。”求职平台在宣传时,往往称与各大公司有合作。然而,实际上,有些求职平台涉嫌发布违法虚假广告。今年上半年,上海凯洛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因发布虚假广告被上海市长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产品“职业蛙”的宣传册上有“合作企业……会计事务所:……德勤……”等字样,然而,其与德勤华永会计事务所从未开展过任何形式的合作。应各方联动,降低大学生求职成本“我观察了一段时间,感觉有的平台的内推模式不太靠谱,就取消关注了。但说实话,一开始确实很动心,他们的课程和内推都很吸引我。”今年刚毕业的白帆说。实际上,很多学生的确从求职项目中获益,获得了求职信息、提升了个人技能,求职平台也经常发布因为求职项目获得工作机会的同学的评价。“质量和效果是因人而异的,不同同学的态度和努力程度不同,上完课的效果也不一样。”一家求职平台的工作人员说。付费求职服务平台受关注背后,求职者对求职信息、职业技能培训、求职指导的需求不容忽视。“我感觉找工作时的信息不对称还是挺严重的,许多行业的招聘过程也很繁琐。有些求职平台会提供行业资料,教你怎么改简历、网申、模拟面试等,对我这种半路转行的人来说,感觉还是挺有用的。”白帆说。回国求职的留学生丁丛也有同感。“身边很多同学都关注了一些求职平台,主要是因为想进名企。国内企业往往不会到海外招聘,我们也不容易接触到企业。”丁丛说,与免费平台相比,不少付费求职平台号称有内部资源,“如果有企业内部的人介绍一下情况,不是事半功倍嘛!”而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孙俊华说,这些平台抓住了毕业生涉世未深、急于找到好工作的心理。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秦建国认为,有些大学生的依赖性较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而就业期望偏高,在毕业季希望借助求职培训机构来成就自己。此外,秦建国说,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指导服务做得也不够。“缺乏专业技能和就业指导的大学生,容易被个别吹得‘天花乱坠’的求职培训机构蛊惑。”“我不建议大学生在求职上花费过多的金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建议,大学生在求职前要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提高自己求职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求职时还可以适当依靠自己的校友、老师等。秦建国建议,政府、企业、学校、大学毕业生四方联动,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完善就业服务,积极监管、规范劳动力市场中介行为,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求职成本。“高校有必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素养和对不良中介机构的鉴别能力。大学生也要积极学习,主动向有经验的老师、学长们请教,提升求职信息搜集和鉴别的能力。”孙俊华说。今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致2019届高校毕业生的公开信中提醒毕业生,求职中要注意防范中介机构乱收费、用人单位扣证件、培训就业被贷款等陷阱。如遇到上述情况,应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举报。“我重新找好工作咯!”前几天,去年秋招时曾购买求职服务但求职未果的胡可对记者说,“今年我心态好了,技术也过关了。以前报那个班是因为太着急了,现在我知道,找工作的压力其实没有那么大。(李婧源参与采写。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学生均为化名)(《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8日 07 版)

天理

注意!高考志愿填报辅导有坑!

“专业名师辅导填报志愿,让你的孩子不浪费一分”……随着2019年高考志愿填报即将开展,高考志愿规划、填报辅导广告铺天盖地。“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市场火热,收费多在数千元至上万元,甚至有高达5万多元的“天价”套餐。不过,辅导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仅培训三四天就能速成上岗,有的考生在机构辅导下填报的志愿并不靠谱。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火热,一份方案动辄上万元记者近日来到志愿无忧网北京总部。一大早,前台接待处已经有五六位家长和学生在等待,几间咨询室都正在进行专家面谈。“大部分专家的咨询名额都报满了,很多家长提前一年就签合同了。”志愿无忧网的客服告诉记者:“我们很早就进学校举办讲座,海淀、西城的重点学校都去过。”河北省玉田县一名考生告诉记者,班上超过七成的家长都找机构做咨询,有的家长在高考前几个月就签约了,“谁都希望能顺利上个好学校。”目前,不仅有志愿无忧网等很多专门针对高考志愿填报辅导的机构,学而思等一批传统教育机构也开发了高考志愿填报辅导业务。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随着高考改革推进,考生面对大学和专业的选项越来越多,可能性很多,如何综合判断提出最优方案,成为急迫需求。记者调查发现,机构提供的服务基本上分为两类:收费几百元的数据卡;收费数千至数万元不等的一对一专家辅导。记者进入一个高考志愿QQ群。该群号称公益解答志愿填报问题,实际却是向群内家长推销300多元一张的数据卡。据称,数据卡依据近三年高校和专业的录取分数、排名,通过机构研发的算法对志愿填报给出建议。500多人的群里,大部分家长都购买了数据卡。一对一专家辅导的价格相对高昂。北京地区多家高考志愿填报辅导机构的报价为6000元到数万元不等。万元以下服务的专家为一两年从业经历,3年以上经验的专家一般收费都在万元以上。志愿无忧网提供的一款51900元名师套餐,服务包括2次面谈,一次2小时左右。客服介绍说:“经过前期的性格、兴趣测试,规划师根据分数,5分钟就能判断客户可以去哪里上学。”通过大数据算法结论差异大,有的规划师三四天速成机构提供的辅导靠谱吗?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很多机构卖的数据卡,其实就是根据教育部门、高等院校公布的历年考试数据,通过大数据算法得出相应结论。而招考部门和学校在数字的统计、口径方面往往并不一致,不同机构对同一所学校的分数线预估不一样,导致结论差异很大。有的考生用不同机构的系统测算,结果连志愿学校批次都截然不同,有的说可报一本,有的说连二本都悬。一位曾通过某机构填报志愿的考生说,看到宣传里说有兴趣测试,本来以为会很科学,没想到专家只是根据预估分数就推荐他去上一所专科院校。“我的分数超过一本线十几分,本来可以报重点大学的冷门专业或二本大学的顶尖专业,但专家告诉家长,这所专科院校包分配,获得了家长的认可,最终填报了自己并不认可的志愿。”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填报志愿时间集中,专家分配给每位考生的时间有限,不少专家仅仅给出一定能录取的稳妥建议。记者调查发现,辅导填报志愿的专家资质参差不齐,有些号称“高考志愿规划师”的甚至自身没有过填报志愿的经验。据调查,一些从事志愿填报辅导的机构,同时开办“高考志愿规划师”培训班。聚铭师开办的为期4天的培训收费6980元,几乎零门槛招收学员。培训后,聚铭师会给培训者发放一张高考志愿规划师证书。聚铭师一位客服坦言,该公司和其他机构的专家很多都没有高学历,她本人并没有上过大学,也给一些考生做过规划。“认证培训过的高级规划师在北京底薪一般是一万多元,做的单子越多,收入也就越多。”该客服说。记者联系到一名宣称可以办证书的人员,其称可以通过内部渠道购买全国职业人才认证管理中心出具的证书,400元一张。加强市场规范,进一步做好信息整合据了解,高考志愿填报辅导属于新兴市场服务,目前还缺乏规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创新研究室主任苏红说,这个领域专业性很强,对从业者的政策把握能力、视野、专业素养和人际技能等要求很高,不是看几本书、参加几次培训就能解决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引导,建立并不断完善服务规范,制定从业标准等。有专家指出,每年考生手里虽然有教育部门发放的报考指南,但其常常是数据的简单披露,而且时间跨度小、整合不够,参考性不足,满足不了考生的需求。建议相关部门做好信息整合工作,并通过更便捷的方式向公众公布。此外,辰才升学规划研究院负责人王波认为,志愿填报不仅是高考结束后一个阶段的任务,建议从高一选科开始,学生和家长就要开始考虑未来的专业方向,关注各校的招生录取要求,掌握更多主动权。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刘娟、郑天虹、宋佳

陈亮

“最不靠谱”大学排行榜:存在三大缺陷,为何受追捧?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一样爱好教育,每天关注教育新闻的【琳琅的秋友】,跟着我带你们每天看最新资讯。谈到市场上的大学排名,那真是千差万别,良莠不齐。除QS、THE、Us.News、软科四大世界知名榜单外,还有一些零散的榜单,每年都会出来吸引网友的眼球。在这几个排行榜中,校友会的排名算是比较有名的。为什么那么出名呢?第一,由于排行榜的争议特别大,不仅仅是具体的名词,甚至判断的标准都受到了不少质疑;第二,由于国内没有正式的大学排名,导致各大学的排行榜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第三,由于许多大学都趋之若鹜,其中不乏各种负面新闻。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今年的校友会排行榜,以及这份排行榜中的三大缺点,以及许多大学趋之若鹜的原因。关于争议,我怕谁呢?三月份,校友会的排行榜如期而至,许多院校的排名引起了争议,最具争议的是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排名全国第五。老实说,你去华科找华科的校友问问,有10个有8个都不敢承认这个排名啊。归根结底,排在第六位的是南京大学,第七位是西安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而排在第九位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能简单地说,还得拿出明亮的数据和科研成果来证明啊。河海大学与南京理工大学并列37名,超过了46名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一点同样值得商榷,毕竟,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知名度和录取分数线都超过了前两所大学,而南京几乎排在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之后。只看大学排名,很容易忽视财经院校的存在,拿国内最好的“两财一贸”为例,这三所大学是国内财经院校中排名最靠前的学校,分别排名第56、第82和第94位。他们办学规模不大,学科精确度高,学生数量少,但却很受欢迎,985院校高考录取分数超过半数。这三个学院之间的排名相差很大,不知到底差在哪里?另外就四所非高校而言(非985、非211、非一流建设大学,非一流学科建设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深圳大学,分别以57名和67名位列全国排名第61位、燕山大学67位、扬州大学71位、山西大学74位、浙江工业大学76位和南京工业大学77位。这一排名结果,似乎也不足为奇。由于一年到头,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代表的一些大学,很受校友会的青睐,排名一直都很高。但横向比较一下这些大学在其他大学排行榜上的排名,你会发现他们的排名并不高。小编举的这个例子,就是关于校友会排行榜具体排名的争论,因为这种争论太多,而且具体的排名和教育部的学科评估结果、国家科学研究奖项得奖情况等等,都不能成为它的最大缺陷。不可忽视的是,这份名单还有另外两个缺点,一是分类,二是标准。校友榜将内地高校划分为8个层次,其中包括: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中国一流大学、中国一流大学、中国高水平大学、区域一流大学、区域一流大学、区域一流大学、区域一流大学等。这一层次结构看起来一目了然,其实很难说清楚分类的依据,没有依据,自然也很难说客观。就标准而言,所有的大学都以1星到8星排列,哪一种大学是1星,哪一种是2星,1星和2星有什么区别,如何量化?也没有明确的说法。每年的校友会名单公布后,总会有各种类型的大学在公众号上刷屏,向校友、社会“展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比如“全国排名XXX,综合排名上升XXX”难道它看上去好极了吗?仔细品味一下,你觉得怎么样?不管怎样,我的感觉是浮华与虚荣跃然纸上,用排名来包装自己,已经是学校的必然选择了?难道还有一点悲伤吗?结合上图来看,敢问各大高校,为什么要为排名上的“制作单位”付咨询费?谢谢他们的辛劳?它们提供了哪些具体服务?哪些地方体现了服务价值?对于大学来说,几十万可能并不多。从大学的角度来说,他们确实有自己的苦衷。数千所大学中,普通百姓对大学缺乏认识,要想建立社会认知,甚至在客观上影响招生工作,那真的“费力”。校友协会,听起来很像由大学校友组成的非正式组织吗?事实上,校友会的排名和全国各大学的校友会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该榜单中的“出品方”是艾瑞深研究院,校友会网是其官网,校友会网负责人为赵德国,同时也是艾瑞深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30万元)的法人单位。校友榜的评定标准是什么?教师素质(占30.03%)、高层次人才(占13.09%)、学科专业(占10.78%)、高端科研成果(占19.25%)、科研项目(占7.70%)、科研基地(占5.39%)、学校层次(占1.54%)、社会地位(占7.69%)和国际影响力(占4.53%)。坦率地说,教学质量、办学水平、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等几个标准,是难以量化的,也就是难以“用精确的数字说话”。国家没有正式的大学排名,各大学的排名都搞得眼花缭乱。一些评估标准很明确,公布了评分依据的排行榜就可以仔细看看,毕竟即使具体的排名有争议,具体的细分领域还是有参考价值的。比如校友榜,我可能就会拿前几年的这个名单跟它做个比较,看看谁涨,谁跌,再想想为什么。以上是(琳琅的秋友)为大家介绍的,欢迎在下方留言区留言评论哦~了解更多的教育资讯,请关注(琳琅的秋友)!本文由作者(琳琅的秋友)首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周曰

女同事都惊恐哭了?中科院下属研究所90余人离职为何惊动国务院?

中科院下属研究所90余人离职,为何惊动国务院?原创 佟西中 中国新闻周刊国务院派出调查组可以看出对事件的重视7月15日 ,一则《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员“出走”》的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报道称,合肥研究院旗下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90余名科研人员,放弃编制与福利房集体离职。第二天,合肥研究院人事处一名负责离职管理的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90多名科研人员于6月份集体向该研究院提出离职,“他们都是自愿离职的,属于正常人员流动”。对此,中国科学院官网消息说,中科院党组7月17日研究决定成立专项工作组,工作组于7月19日已抵达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开展调查工作。7月21日,中国科学院官网发布消息称,国务院办公厅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赴合肥调研。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听取中科院有关情况汇报,并要求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中科院等单位成立专项工作组,近日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就其下属研究所职工离职事件展开深入调研。为何集体离职?中科院旗下有众多科研院所,位于合肥市蜀山区科学岛的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简称合肥研究院)是其中之一。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简称核所)是合肥研究院旗下研究机构。资料显示,2019年年末刘建国成为合肥研究院新任院长。核所现任所长是吴宜灿,他于去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现有职工500余人,包括“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国际核能院(INEA)院士等高端人才20余人,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80%。90余名科研人员集体离职,到底是外界质疑的人才流失,还是内部宣称的“正常的人员流动”,是内部改革还是另有隐情?此前媒体报道称,集体辞职事件的导火索是合肥研究院强制为核安所更换保安引发。6月15日更换保安时,合肥研究院方人员与核所人员发生了言语冲突。一名疑似核所职工的用户在知乎上写道:“院方不在任何提前沟通情况下拆门禁,还有不少保安巡逻,把研究所前后门锁住,对科研人员没有一点尊重,有些女同事都惊恐哭了。”值得注意的是,6月17日核所召开2020年中工作进展会。会上吴宜灿所长提到,核安全所作为合肥物质研究院的一员,将继续坚定支持研究院新形势下各项改革。他还要求全体科研人员继续保持疫情期间的科学理性,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鼓励全所人员心无旁骛,继续在科研一线做好本职工作,做出出色成绩。集体离职正常吗?90余名科研人员离职让外界颇为困惑。按照此前媒体说法,核所很多科研人员学历是中科大本硕博,平均年龄为31岁。他们为何离职,离职之后又将去往何处工作?7月22日中国新闻周刊向核所了解更多信息。核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采访需要上级批准”。合肥研究院公开电话则无人接听。中科院旗下某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同在一个大的系统内,“我们也非常关注这个事情”。人才在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流动其实并不稀奇,但大规模辞职比较罕见。他说,“就我们所而言,每年流出的(人才)一般占总数的5%至10%。流入的一般在3%至5%。但这种集体集中式的离职还是比较罕见”。“就我个人观察,刚进来的年轻人不如五年前十年前那样朝气蓬勃了,基本上处于一个往下走的态势。干活的主力还基本是十年前进来的。人才的新陈代谢没有以前好了。”这位工作人员分析称。北京高校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高校、科研院所等有人离职很正常,但90余人集中离职应该是不正常的。这些人为何辞职,这里面可能有别的问题。”他说,中科院研究所与高校还不一样,他们多是项目制,人员多有流动。目前信息还不够充分,还需要更多报道更详细的调查。北京大学教授曹和平则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对此事有两种判断:一是核所正在进行改制,需要淘汰一些岗位和工种,再从外面聘请一些人才。但有些问题没有解决好,所以爆发了。二是核能技术有军用也有民用,相关技术的应用场景也非常广泛。而很多科研人员在所里工资待遇并不高,那么如果外边和所里成立联合公司,招聘技术人员,那有能力的就都走了。 为何惊动国务院?中科院90余名科研人员离职事件获得了广泛关注。中央党校一位教授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地点,特别的领域,特别的人,特别的系统,今年还要加上特殊的背景。”他说。他解释称,中科院系统是国家科研的重要力量,算是国家队。如果有问题当然要非常重视。时间背景又比较敏感,会让人觉得有留不住人才的印象。该教授补充说,辞职的单位是核所,事关国家核领域的事情,又是非常敏感的。所以这才会被举国关注。国务院调查也就可以理解了。曹和平也表示,此事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舆情事件。国务院派出调查组也可以看出对事件的重视,也是对社会关切的一种回应。据了解,一年前,刘鹤曾到中科院调研。中国科学院网站消息,2019年6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到中国科学院调研指导工作,听取中科院党组工作汇报。刘鹤指出,中科院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很多领域都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竞争中逐步获得了一些领先地位,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中科院应进一步发挥综合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学风建设,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刘鹤强调,要把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和扎实做好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扬优良传统和科学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倡导扎实、专注、低调的工作作风,努力产出标志性成果,取得关键领域技术突破。中国新闻周刊

妇人见之

交钱就能发论文?“假期刊”疯狂行骗多人上当

据中国之声报道:近日,一位来自厦门的研三学生向中国之声反映称,她在给国内某知名大学的杂志社投稿后,突然收到了另一家杂志社的论文录用通知,通知中还附上了一个用于收取所谓“收录费”的二维码账号,要求她在一个月内支付800元的费用,否则将自动按放弃处理。该通知还声称,经由该杂志发表的论文将会被知名杂志社收录。这种交钱就能发表论文的杂志社靠谱吗?交钱就能发表论文,是真是假?每年临近毕业,不少研究生都面临着发表论文的压力。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都要求研究生必须在相关领域一定等级的期刊发表至少一篇论文,才能顺利毕业。来自厦门某大学的研三学生小张告诉中国之声记者,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自己已经陆续向国内多家知名杂志社投稿,结果都石沉大海。不过,就在今年初,她却收到了一家名叫“管理学文摘杂志”的论文录用通知,但是小张此前并没有给该杂志社投过稿。小张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了该杂志社的相关信息。“我就去网上百度,发现百度百科也说这本杂志很权威,属于中国人民大学杂志出版社旗下的,然后也可以被人民大学出版社复印、转载。”点击进入该杂志社的官方页面,小张发现官网上显示的邮箱账号与她收到的邮件账号一致。可是对于收取800元费用的要求,小张仍然有些疑惑。“因为当时我觉得杂志社让我付款的账号很奇怪,一般我们发论文给杂志,付款的话,一般都是对公账号,对公账号是21位,然后也很少有支付宝付款这种现象。我就觉得蛮奇怪的,我就问了我们学校其他老师,他们的论文被人大复印转载的需不需要期刊费,他们就说不需要,是免费的,说是我遇到了骗子。”随后,小张又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打电话,咨询旗下是否有这样一个期刊。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小张,出版社旗下确实有这样一个期刊,不过该期刊并不会收取800元的费用。“我就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打电话,人大出版社的老师就跟我说他们旗下确实有这个期刊,但这个期刊不会被人大出版社转载的,他们这是属于骗钱的行为,然后就说其实有好多人给他们打电话咨询这件事情,好多老师都上当受骗了。”中国之声记者联系了《管理学文摘杂志》,工作人员回应称,这并不是杂志社的行为,而是邮箱账号被他人盗用后所发,目前已经在处理此事。盗用出版社信息骗版面费情况频出 “唯论文”倾向需要纠正其实,假冒出版社或者盗用出版社信息骗取所谓的版面费的情况并不少见。近日,大量媒体转载报道的某211高校在读研究生王丽,就是一名受害者。两个月前,她通过搜索引擎查询期刊官网,按照官网给出的邮箱投出论文,收到编辑部的录用通知,但把版面费打给编辑部后,对方却再无动静。后来王丽才知道,她投了一个假邮箱,而与之相关的编辑部、网站等等都是虚假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期刊骗子除了用假期刊、假联系方式等骗取所谓的版面费之外,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段就是以代写论文的名义收取高额的代写费用,并承诺可以发表该论文,但是在拿到钱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熊丙奇表示,大部分人之所以被骗,还是与自身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熊丙奇认为,之所以这些“期刊骗子”屡见不鲜,究其根源,还在于无论是教育评价体系还是职称评定体系中的“唯论文”倾向依然没有被纠正,由此也催生了庞大的市场。“现在的学术评价还是特别强调论文,而且我们评价论文是强调论文的发表,而不是论文的质量。强调论文的发表就是只在乎你论文的发表,而强调论文的质量,就是关注论文本身的质量,这是完全不同的。”熊丙奇建议,应该建设一个统一的期刊查询平台,方便科研人员查询。同时,相关的这些期刊也要完善自身的投稿和审稿体系,从内部杜绝买卖论文的情况。相关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大对假期刊黑产链条的治理,从期刊信息的供给上正本清源。“从本质上讲,用一个假期刊来进行诈骗,它实际上就是诈骗行为,应该以诈骗罪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国家也要加大对这一类的处罚的力度。”央广记者:钱成

思虑恂达

程序员放弃30万年薪去了高福利的研究院,入职后感慨:我被骗了

分享职场故事,交流职场经验,欢迎关注“时小慢慢”。最近,一名程序员在网上发帖吐槽,说自己在入职电信研究院之后,立刻后悔,甚至感觉上当受骗了。这名程序员表示,为了进电信研究所,他没有选择阿里、平安以及拼多多发来的offer。在跟电信研究所的人谈合同的时候,本来双方约定有三万块钱的福利,他一看福利不错,那就去吧,没想到把自己坑惨了。可是入职以后,他才发现,这三万仅仅是一个数字,他拿到手的时候,有报刊劵、奶卷甚至还有护肤品等等,总之,都是一些在他看来并不值钱的东西。但是为难的是,他都已经拒绝了多家的offer,有的0ffer已经年薪30万,并且办理了入职手续。只能劝告还没有入职的人,尽量不要被三万块钱的福利骗到了。毕竟贪小便宜的人,最后都把自己给坑了。那么我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到底该如何判断一家企业值不值得去?一、多方面了解薪资待遇我们在面试之前,一定要多做一些功课,充分了解相关信息。首先,我们应该在网上查一下,看看我们这个行业的整体薪资水平,在合理的薪资范围内,选择一个我们能接受的薪资,作为参考数。其次,我们可以去相关的招聘网站上,搜索一下该企业的岗位,就能了解到该企业相关岗位的工资情况了。当然,我们也可以先在网上了解一下这家公司的信息,如果能够加到公司当中员工的好友,就能了解到更多有用的信息了。二、做好SWOT分析,找到优劣势对于员工来说,选择一个优秀的企业,是最重要的。毕竟优秀的企业能够成为你成长的平台,能够教会你很多知识,也能锻炼到你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在选择企业的时候,我们要做好SWOT分析,将每个企业的优势和劣势都整理出来,互相对比一下,再结合我们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就能轻松选择出最适合我们的企业了。三、面试的时候,直接问福利和待遇不少人在面试的时候,最关心的就是工资和福利。但是碍于面子,不能直接问面试官,只能等面试官主动谈起。可是面试官在面试当中,透漏出来的薪资水平,往往是带有水分的,为的是增加面试者们的求职欲望。我们想要了解一家公司真正的福利待遇,就应该从多个方面下手,这样才能了解到最真实的信息。比如说,我们在面试的时候,可以跟面试官打探一下。面试官如果告诉我们,薪资待遇在6k左右,我们就可以问:“这6k包含了什么福利吗?”“社保是按照多少比例来交的?”“除了工资,我们还有什么补贴吗?”通常情况下,面试官对于这种问题是没有准备的,我们突然问起,他只会选择实话实说。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到最真实的信息了。当然,如果我们委婉地跟面试官打探,面试官选择避而不答。那么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利益,一定要选择直接提问:“这个岗位的薪资和福利具体是什么情况呢?”不少面试者都担心问出这种问题,会影响面试官对自己的印象。可是如果不问的话,就会像上文当中的那个程序员一样,在入职之后才发现自己上当了。总体来说,现在想要找一个好的企业,一份好的工作,是很困难的。我们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入职之前,要确定这个企业是否值得我们加入。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判断一家企业值不值得去呢?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欢迎分享说出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