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终身教育研究》带你回溯与反思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骆驼草

《终身教育研究》带你回溯与反思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前段时间,《中国社会科学网》发布了一篇来源于《终身教育研究》中一篇文章《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七十年回溯与反思》,下面小编带大家来看看。研究对象与分析数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系统21世纪以来,每年取得本科及专科高等学历资格证书的毕业生数持续快速增加。成人学历毕业生数在1997-2013年间一直处于80多万至200万之间,2014年后才突破200万。2002年,以自学考试取得本科及专科学历毕业生数占比接近于普通学历的人数,普通学历、成人学历及自学考试这三种学历的毕业生数基本大体相当,各1/3。2003年起迄今,网络学历教育毕业生数逐步挤占自学考试毕业生数占比。2006年,网络学历毕业生数不但超过当年自学考试毕业生数,而且也超过了成人学历毕业生数。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系统以往70年发展和改革过程所经历的这些起伏和波动,不仅受到成人教育政策本身,而且也受到普通高等教育政策的双重影响。对我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发展的审视和反思消除社会对成人教育的消极刻板印象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逐渐过渡到大众化甚至普及化,对于从业人员的资历要求也在“水涨船高”。然而囿于培养质量和规格等原因,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难以在市场流通价值和含金量上等同于正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历教育。这种差异集中表现于成人教育的参与者在取得高等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学位证书等方面。(一)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作为获取高等学历文凭的通道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其他几种学历证书等流通功能通常不是服务于个人的“初次就业”,而更多是同一职业或行业领域内的横向流动或者同一岗位上的纵向晋升。(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作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通道在职业流动相对缓慢的年代,通过这种途径实现学历文凭晋级目的的个人,可以在不改变职业岗位的前提下实现工作职位或待遇的提高和改善。但是一旦遇到更换工作岗位甚至更换职业的情况下,这种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有可能面临与“普通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相比产生贬值的风险。(三)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作为获取学位证书的通道凡是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其毕业时拿到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都是同质的;同样,凡是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其毕业时拿到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也都为同质的。然而,前后这两种证书体系却不同质,它们各自表明了两类毕业生群体的身份差异。诚然,总会有一部分从业人员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产生返正规教育系统进行以提升学历资格为动机的学习愿望和需求。现在教育部也已经发文不可歧视成考学历,一直想要提升学历而又在观望的同学们不要在犹豫了!

祸福无有

2020年中国终身教育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高校扩招政策加码促进成人教育受众群扩大,新场景频出的竞争环境也促进人们持续学习意愿渐趋强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校园还是职场阶段,中国成人教育供给仍存在巨大缺口,值得关注与探讨。以终身教育产业为例,受社会对个人通识技能要求提高、人均寿命延长及退休延迟促进终身职业化、上进心及焦虑感共同激发学习动机等因素推动,其发展将迈入新阶段。2019年,中国终身教育行业规模将达824亿元,同比增速18.3%,其中,线下付费收入为核心主体,线上付费收入为增长引擎,占比分别为64.3%和31.3%;行业发展以梯级服务、供给改革、市场下沉为关键要点,2023年行业规模将达到1489亿元。发展阶段及目标:1)2019年,行业迈入关注线下布局、探索技术突破、发力内容完备性的蓄力期。2)近年来,中高轮次投融资事件占比达到14%,垂直领域则成新小玩家入局的最优方向。3)打磨代表性课程、强化用户关联能力、拓展多元业务形态,是行业当下核心发展目标。核心竞争要素:好的平台力争“内外兼修”,建立心理可执行路径、渗透兴趣圈层、深度联结用户、吸引及培育头部讲师、完善课程内容及服务、实现技术创新及数据驱动等“软关联”和“硬实力”缺一不可。目前,品牌信用是头部平台核心竞争壁垒,未来,率先完成课程完备性建设的平台将赢得更大的规模化扩张机会。增长潜力点:1)创新技术渗透产业环节,将促进B端效率提升及C端精细化学习,实现教育场景下的技术改造;2)下沉市场将成为新的价值洼地,推动顺应三四五线居民认知习惯的市场下沉;3)与传统产业及用户个体协作,终身教育产业价值点将得到深入挖掘及体现。研究口径本报告将聚焦于“终身教育”领域展开研究研究范围本报告研究范围覆盖传统、新型及跨界三类终身教育参与方,并以前两者为核心研究对象终身教育行业发展环境分析成人教育需求增长趋势分析面对新场景频出的竞争环境,人们持续学习的意愿渐趋强烈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多元化、职场对“通识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大量20-35岁人群选择通过进一步学习来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以考研人数为例,根据教育部数据,2020年考研人数(考试时间2019年12月)已突破340万,相较于世纪之初,已有了近9倍的增长。此外,与高考人数相比,近二十年来,考研人数与高考人数的比值则将从0.12提升至0.36,实现近三倍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面对快速变化、新场景频出的竞争环境,人们对于参与更高等级的学习、保持知识与能力的持续进步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意愿。而根据考研人数与高考人数比值的多项式拟合曲线,未来,人们的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意愿还将进一步提升,并表现在更为广泛的成人学历及非学历教育领域中。扩招政策的持续加码促进成人非学历教育受众群快速扩大另一方面,扩招政策的持续加码,促进了普通本专科人才的持续增长。根据教育部2019年全国高职招生增量115万人的扩招计划,预计2019年中国普通专科招生数将达到483.8万人,同比增长31.2%,实现对普通本科招生数的反超。另一方面,根据教育部2020年扩大专升本规模增量32.2万人的扩招计划,预计2020将有56-58万人有机会通过专升本渠道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相较于2019年的涨幅将超过160%,在普通本科招生计划中的占比也将由5%提升至10%以上。复杂的经济及就业形势中,扩招政策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保障就业稳定性,同时促进社会的职业技能供给能力提高以适应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这一趋势下,高等教育学生快速增长——这部分人往往有着旺盛求知欲且对自我成长有要求,在校园环境以外依然有可能进入成人非学历教育阶段的学习,是成人非学历教育的核心受众之一。换言之,扩招政策的持续加码将促进成人非学历教育受众群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中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合计达到914.9万人,预计2-4年后,这一批数量可观的高等教育毕业生将逐步转化为成人非学历教育的重要生力军。成人非学历教育学习渠道及目的为深造/跳槽做准备是核心目的,移动端用户占比高达70.6%聚焦于校外环境下的成人非学历教育(主要包含终身教育、职业考试培训及成人语言学习),调研结果显示:对成人非学历教育用户而言,为深造/跳槽做准备是其最主要的学习目的,认同率高达68.2%,其次,扩展视野/更新认知、把闲暇时间利用起来,以及提升基础生活/职业技能也是其重要的学习动机。而在不同渠道中,成人非学历教育用户的占比也存在差异:线下、PC端和移动端用户占整体用户比例分别为55.9%、62.9%和70.6%。其中,职业考试培训、成人语言学习及终身教育分别有着各自特色的渠道优势,如终身教育的移动端用户聚集度显著高于职业考试培训和成人语言学习。成人非学历教育付费学习参与偏好“新模式”关键词:在线、长时、互动式、个性化、打包购买伴随着成人非学历教育产业的发展,用户的教育需求和付费学习偏好发生变化,多重特征共同构成了不同于传统学习形态的“新兴学习模式”:调研数据显示,与三年前(2017年)相比,偏好线上学习、单次学习时长拉长、偏好互动式学习、偏好兴趣化算法推荐以及多课程/多课时打包式购买的用户比例显著提升,其中,对以上模式偏好度提升的用户占比分别达到47.3%、43.6%、57.8%、50.9%和56.3%。“新兴学习模式”正在逐步渗透并改造传统教育产业,同时也将带来新的市场空间,因此紧紧抓住相应的群体需求的公司,业务规模将会持续增长。成人非学历教育持续付费意愿分布终身教育更受认可和关注,其中学习体验好是持续付费的核心对比线上/线下成人非学历教育用户的付费意愿:1)就在线成人非学历教育而言,愿意持续付费的用户比例高达73.4%,其中,终身教育的在线学习持续付费意愿高于职业考试培训及成人语言学习。其次,未来有可能考虑尝试在线付费学习的用户比例约为24.1%。2)而对于线下成人非学历教育来说,愿意持续付费的用户比例接近43.0%。此外,有更多用户未来有可能考虑付费参与线下终身教育学习,占比达到48.4%,其中,终身教育的线下学习潜在付费意愿同样高于职业考试培训及成人语言学习。这说明,用户对线上终身教育的认可度和线下终身教育的关注度均已达到较高水平。其中,学习体验较好,是用户愿意持续为终身教育付费的核心动机,此外,课程价格划算/性价比高,也是用户进行付费决策的参考要素之一。终身教育行业发展驱动因素梳理高竞争环境、老龄化社会、信息噪音和上进心激发学习动机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人们吃饭、购物、叫车等生活环节的效率,由于物质需求已被基本满足,有一部分被节约下来的时间将被投入到精神文化的消费中。整体而言:1)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化,使得跨领域基础知识的场景化应用成为必备技能。社会对“通识型人才”的需求也正在进一步提升。2)人均寿命持续提升,老年抚养比逐步走高,延迟退休相关政策陆续出台,老龄化社会特征进一步凸显,终身学习及工作将成为趋势。终身教育的市场教育度正在提高。3)在中国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个人上进心和群体焦虑感也将引发强烈学习动机,提升用户为优质终身教育付费的意愿。伴随着扩招政策的持续加码,2019年中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已达到914.9万人,一批又一批即将投入社会竞争的新生代力量将促进终身教育用户规模的进一步扩大。4)此外,在信息量爆发、无用信息泛滥的环境下,体系化的终身教育课程能够帮助用户降低筛选专业学习内容的时间和注意力成本,而伴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和智能设备的发展,终身教育对用户生活场景的渗透还将进一步提升。专业讲师服务价值亟需释放,创新技术改造学习方式和教育产业近年来,从个人博客到自媒体兴起所带动的全民内容输出风潮下:1)伴随着广告逻辑下的自媒体上升路径的收窄,收入向头部内容方聚集,而那些在某些领域已具有相当专业性或影响力的中长尾讲师的内容服务价值点仍未完全得到挖掘和释放,行业整体亟需拓展变现出口;2)伴随着技能培训、通识教育的市场教育程度提升,“培训讲师”这一发展前景较好、收入增长空间较大的职业类型,越来越受到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的青睐,供给端逐渐扩大。另一方面,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产品的分发模式,促进用户侧的学习成本边际递减的同时,帮助教育平台积累用户数据、训练数据模型,实现技术创新。聚焦到终身教育服务,虽然5G时代才初初开启,VR教育、AR教育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仍处于较早期阶段,但基于语音、图像、生物识别及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自适应学习、AI双师课堂、智能校园管理服务等创新教育场景已全面展开,正在持续渗透并改造传统教育服务。未来,技术手段的革新和普及,将使人工智能技术根植于核心教学环节中,从根本上改进学习理念和方式,进一步促进知识传播方式的变革和教育产业效能的提升。终身教育行业发展现状梳理中国终身教育行业发展历程迈入关注线下布局、探索技术突破、发力内容完备性的蓄力期经过参与者涌入的萌芽期、分工趋于精细的成长期,终身教育赛道正迈入关注线下布局、探索技术突破、发力内容完备性的蓄力期:1)2014年以前,以夜校、“总裁班”等为代表的传统线下培训服务迭代,以财会、IT技能等为核心的垂直在线教育模式出现,以MOOC为代表的初代知识分享网站上线,随后,以公众号为主阵地的一批新型终身教育服务商涌现。2014-2016年,政策利好显现,在线技能培训行业快速发展,独立通识教育APP涌现。2)2016年,以订阅、社群等为核心的业态爆发,促进了工具服务商等产业支持方的出现。2017年,大量资本涌入、各类跨界玩家入局,带动了行业发展。3)2018年,线上竞争格局初定,头部各方转向布局产业上游,平台方与内容方界限逐渐模糊,参与方从流量思维转向单个用户价值挖掘。2019年,新型线下教育服务形态崛起,头部各方进一步重视线下市场,同时展开多元实体布局。未来,巨头持续入局、内容形态拓展、创新技术应用、内容完备性的建立也将推动终身教育行业持续发展。中国终身教育产业图谱核心业务模式分析:课的生意学科化、场景化、主题化、时点化的划分方式成为主流伴随着市场教育程度的提升,以及用户从轻度到重度、从基础到高阶、从大众化到个性化的求知需求分化,终身教育的课程划分方式逐步拓展。目前,按学科和场景划分是其主流的划分方式,二者的面向人群和为用户解决的学习需求均存在差异:前者能够覆盖同一知识体系下的多个应用场景,帮助用户完成长期的通用知识和技能的积淀;后者则极大补充了传统学科无法全面概括或灵活拆解的多元多向的知识、经验、思想等脑力凝结,帮助用户解决短期内较迫切的具体需求。以终身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为例,其发展同时呈现着场景化及学科化的趋势:1)伴随着用户即时性求知需求的增长,其应用场景更加细分和灵活;2)伴随着线上下教育协同模式的推进,其学科化的教育体系正在逐步构建。未来,受到用户认知边界拓展、对综合技能关注度提升等因素影响,体系化程度介于按学科和按场景划分之间——按求知主题、按人生关键时点等维度进行拆分和探寻的教育类目,将成为终身教育行业发展重点之一,聚集更多用户注意力。核心业务模式分析:书的生意通过卖”书”,筛选学习型用户,改造出版流程,助力平台发展以在线听书、实体书出版为核心的“书”类业务链条持续延展:一方面,聚集并筛选出了一批具备长期学习习惯、内容付费意愿及学习能力较强的优质用户群体,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的市场先验反馈、精细化内容调整,指导实体书籍出版,能够实现对传统出版业的流程改造和效能提升。此外,由于以书为核心的产品形态的认知和获取门槛相对较低、生成周期较课程类产品更短,“书”类业务的发展,还将加速终身教育平台的品牌传播及版权积淀进程,为其品牌化发展、完备性建设奠定基础。基于课程类和“书”类业务的差异化、互补性特质,以二者为核心的多元内容产品的组合玩法,有利于满足终身教育用户多维度多层次的学习需求,并促进平台形成多元收入结构。核心业务模式分析:“大学”生意“短期培训+长期学习交流”,承载教学、督促及交流等功能对于终身教育而言,单点课程或单一技能的培训常用于针对性解决学员的即时需求,为了综合提升学员竞争力、推广终身学习理念,部分玩家,特别是独立参与方,已展开以“大学”模式为代表的线上下联动业务的探索。“短期线下集中培训+长期在线自主学习及交流”是“大学”业务目前的主流形态,按人群(如创业者、职场新人)进行产品划分是其目前的主要划分方式。“大学”业务在实操经验类课程方面优势显著,并且能够为学员提供督促、考评等体系化服务,促进其多元、应用性的技能提升;同时,能够为学员提供即时互动的契机,建立与其具有相似背景或相同兴趣的人群的社交关系,帮助其在获取人脉资源的同时,保持长期的学习心得交流和跨界经验分享。目前一二线城市是“大学”类业务的布局重点,而在常规形态之外,各参与方还通过开设实体门店、设立地区代理等方式,探索衍生商业路径,拓展下沉市场相关收入来源。终身教育行业规模及格局梳理终身教育产业规模分析2019年产业规模超824亿,梯级服务、供给改革、下沉是关键根据艾瑞咨询自主统计及核算,2019年,中国终身教育产业规模将超过824亿元,同比增速约为18.3%。未来:1)行业内覆盖更长的用户生命周期的梯级化服务体系将逐渐完善,占据用户更多注意力的同时,也将形成相对统一的行业规则和较为透明的定价原则,促进行业长期稳健的发展。2)社会范围内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渐发生转变,行业供给侧改革将进一步加深,形成并扩大持续、稳定的人才自主进入通路,促进行业规模持续增长。3)在现有业态的基础上,行业对下沉市场的探索将更加深入和广泛,如针对三四五线城市居民的认知习惯进行内容设计和市场推广。预计从2018到2023年,终身教育行业规模将保持16.4%的复合增长率持续攀升,到2023年,将达到1488.8亿元的市场大盘。终身教育产业结构梳理以线上付费为增长引擎,趋向均衡化的线上下付费收入结构2019年,在终身教育行业规模中的占比最大的仍为线下付费收入,近64.3%;与上一年相比,占比增幅最大的是线上付费收入,提升了近三个百分点。而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1)伴随着在线通识教育业务开拓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对传统技能培训产业改造效应的进一步凸显,以及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长期影响,线上付费收入规模还将保持25.2%的复合增速持续高速增长,行业占比也将进一步扩张至41%;2)其次,作为支柱型收入来源、体量已超过500亿元的线下付费收入规模的复合增速则将保持11.8%,在行业中的份额则将趋于55%上下;3)此外,作为补充型收入的广告、电商等商业模式的合计贡献占比将浮动于3%-5%。整体而言,终身教育行业的商业价值将更均衡地体现在线上下用户付费收入结构中。通识教育玩家探索创新业态和线下市场,市场份额持续扩张2019年,在终身教育行业中收入规模占比最大的是技能培训玩家,近82.8%,但与2014年相比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具有相当的流量、技术、资本等资源积淀的独立型、跨界型通识教育玩家的大量涌入,促进了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挤压了技能培训玩家的市场份额。在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通识教育玩家在持续探索创新业务模式的同时也展开了对线下市场的布局,进一步促进传统教育产业的业态变革,未来五年的发展中,其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9%,到2023年,其包含用户付费、广告及电商等收入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元,行业占比也将超过25%。而技能培训玩家也将通过探索通识教育业务与自身主营业务的结合,放大核心教学优势,深耕垂直领域,以获取长期而稳定的收入来源,到2023年,其规模将超过1100亿元,行业占比约74.5%。终身教育平台核心竞争要素分析好的平台力争“内外兼修”,用户软关联和自身硬实力缺一不可终身教育行业增长潜力分析增长潜力点一:教育场景下的技术改造创新技术渗透产业环节,将促进B端效率提升及C端精细化学习新技术不断诞生并持续渗透教育行业,一方面,将为B端的生产、传播等环节提供工具,另一方面,将促进C端内容获取、知识结构建立等效率的提升。其中:1)聚焦于B端,典型技术中,语音/图像识别技术能够通过精准识音视频课程内容进行文稿生成或内容定位,知识点串联技术能够对知识点进行颗粒化拆解和自动化串连,此外,由教育赛道向在线视频、在线音频及短视频等专业音视频行业对齐的“水印”溯源技术,则能够基于音频主特征写入音频水印并通过算法进行实时更新——以上各项技术均在不同维度上促进了B端生产环节效率的提升。2)聚焦于C端,典型技术中,自适应学习技术能够根据用户即时学习情况自动调整学习内容及优先级,用户关联技术能够基于用户行为及标签为其建立相似人群及相似学习偏好关联,推荐算法技术能够基于用户个体的知识结构及学习情况为其定制符合学习需求及兴趣的学习计划——以上各项技术均对C端的精细化学习服务提供助力。虽然教育场景下的前沿技术创新仍存在难点,部分技术尚处于应用早期,但它们的微小突破将极大促进终身教育行业的持续演进,并加速教育现代化的整体发展。增长潜力点二:尊重市场的市场下沉下沉市场将成新价值洼地,业务拓展需适应当地人认知习惯以通识教育领域为例:根据工具服务商小鹅通数据显示,从17Q1到18Q3,三四五线城市的通识教育用户占比持续上升,三线城市的通识教育服务商占比也出现了小幅增长,二者分别达到57.8%和19.6%。下沉市场正在成为教育产业新的价值洼地,而针对其进行的市场拓展也应适应当地人群的认知习惯:对下沉用户来说,心理性价比是进行付费决策的前提,接地气、易理解的生活化内容更易受其青睐,可应用、可衡量的实用型内容更易受其关注。目前各平台方主要通过媒体号、沙龙/社群、代理商/城市据点及实体门店四种方式推进区域下沉,开拓新的教育场景和用户资源。而对于下沉用户而言,伴随着终身学习理念和配套课程服务从一二线向三四五线城市的扩散,终身教育普及度将显著提升。增长潜力点三:协同作战的价值释放与传统产业及用户个体协作,产业价值点将得到挖掘和体现经过打磨和实践,终身教育服务已逐步发展出了结构化、重交付的多元业务形态,在与传统产业和用户个体的协作中,其产业价值点将得到进一步挖掘和体现:1)教育:受通识产品形态及时长限制,讲师往往只能对最擅长的个别领域进行精华内容输出,专项化授课特征凸显,部分优质内容逐渐受征为学校教材,未来,规模化的校内外教学内容分享路径将搭建,实现正反双向的教育资源共享。2)培训:基于企业具体培训需求,平台方尝试通过灵活拆解终身教育课程,为其打造定制化教学服务包,未来,体系化、模块化的定制流程将建立,助力企业生产力的释放。3)出版:平台方通过对线上内容的市场先验与精校迭代,反向对出版社输出经过测试的内容,成为其重要的合作方。未来,通过更小生产单位、更低时间成本的市场验证流程的建立,出版业的生产逻辑将得到进一步的改造,产业效能持续提高。4)用户:硬件设备对用户多元生活场景的持续渗透,将促进终身教育的市场接受度进一步提升。

仙人跳

“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研究丛书”已出版12种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倾全力打造的重点学术丛书“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研究丛书”,目前已出版12种。“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研究丛书”从构建中国特色终身教育体系的诸多关键因素切入,旨在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开放及其相互之间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建立支持各类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学分互认系统,加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步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有效使用现代信息与技术手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深度促进“产教融合”,缓解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而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实现社会软实力提升、教育各阶段协同发展、组织整体创新能力提高、个体增权赋能的目标。丛书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色。第一,应用互联网思维,致力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我国教育资历框架搭建、学习成果认证、学习型社会和智慧城市建设、组织可持续发展、个人终身学习能力提升等教育创新实践面临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积极探索终身教育供给模式改革与有效治理机制,努力发掘不同类型学习要素间相互的关联性及其逻辑架构,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的深层次改革与创新。第二,聚焦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所遇到的关于学习成果认可、学分转换与累积、教育体制改革等复杂难题,急需解决的各级各类教育成果互认与行业用人标准深度融合的关键问题,充分反映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建立为所有人提供一站式、智能化、个性化的资历框架和学分互认体系以及具有本土化色彩的学分银行平台等重大探索成果,将教育、培训成果和资历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相对接,为构建有效的终身学习体系提供理论基础、系统模式、技术路径以及可资借鉴的范例,提出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高等远程教育学分互认对接的可行性政策建议。第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从国际终身学习的未来形态等角度研究个体学习方式的变革、职业生涯规划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等问题。通过案例的示范效应,引导参与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尤其是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中国教育朝着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方向发展。第四,从全球治理的视角研究终身学习政策的语境、国际终身学习政策实现的制度路径、学习型城市推进终身学习政策实现的空间路径等,考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欧盟等重要国际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拓展终身学习的有效机制和政策重点,以及日本、英国、德国、韩国等在学习型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从社会、经济和个人视角剖析了推进终身学习发展的关键要素,有助于推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与世界的对接。(来继文)

湖畔

核心期刊2021年重点选题方向大盘点 | 第2期

发论文找准期刊,投其所好非常重要,因此我们今天整理了以下35本期刊的2021年重点选题方向(含CSSCI、C扩、北大核心、普通期刊等),涉及到各个学科,各位有投稿意向的老师同学们可以根据期刊给出的选题方向写稿投稿!结合期刊的选题方向、用稿偏好,以及以往发文的特点进行写作投稿,会更加高效准确!希望您2021年多发好论文!(第一期核心期刊2021年重点选题方向大盘点推荐收藏)我们对部分核心期刊做了大数据投稿分析报告,分析了期刊的发文高频词、发文较多的学者(及其合作网络)、发文较多的机构、论文基金占比情况等,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选题、写作!01 探索CSSCI/北大核心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1)“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重大任务(2)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和宝贵经验(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我国发展环境(5)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栏目(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性、整体性、学理性研究(2)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3)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发展新动态新趋势(4)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5)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新动态新趋势(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进程的理论总结与宝贵经验政治学研究栏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3)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5)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6)基层协商民主与城乡社区治理创新(7)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前沿问题(8)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要政治概念的变迁(9)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公共治理研究栏目(1)社会建设与共同富裕(2)美好生活与社会保障(3)政府治理体系与政府治理现代化(4)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5)超大城市治理与城市群协同发展(6)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7)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8)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9)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研究(10)“三农”问题研究(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农村改革与乡村治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相对贫困治理等)政党治理研究栏目(1)中国共产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4)新时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5)建党百年依规治党的制度建设与实践推进(6)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宝贵经验思想文化建设与传播研究栏目(1)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4)政治传播与舆论引导研究(5)中国国家治理和中国话语权的建构与传播(6)弘扬中国精神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科学精神、工匠精神、革命精神、劳模精神、抗疫精神等)02 经济管理CSSCI/北大核心1.百年来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的领导与管理实践探索及理论创新2.百年视域下东方管理学的发展与创新3.国资国企业改革与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业4.新发展格局下的企业战略选择与经营管理创新5.新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劳动就业与企业发展6.数字经济与管理理论创新7.新型举国体制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8.新形势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管理问题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10.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03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北大核心一、重大栏目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2.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研究3.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研究二、特色栏目1.文化与经济2.法律与政策实证研究3.国际区域合作与中国发展4.诠释学与经典诠释三、年度重点方向1.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理论与实践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经验总结4.创新型国家与智慧社会建设5.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6.法治中国与法学理论创新7.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8.民生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9.制度创新与绿色发展10.世界一流企业培育研究11.海洋发展研究12.金融安全与金融现代化13.新时代文艺与文学14.媒体融合与网络空间治理04 中州学刊CSSCI/北大核心当代政治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3.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公信力研究4.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5.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机制和有效路径研究党建热点1.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相关问题研究2.党的政治建设研究3.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激励机制研究4.一体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研究5.乡村振兴中的组织振兴问题研究经济理论与实践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2.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研究3.畅通国内大循环问题研究4.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5.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三农问题聚焦1.深化农村改革问题研究2.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研究3.提高粮食安全质量问题研究4.统筹城乡发展空间研究5. 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法学研究1.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体系研究2.针对灾害、疫情、犯罪等问题的预防性法律制度创新研究3.《民法典》实施相关法律问题研究4.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法治化促进研究5.住房、教育、养老、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物业管理等有关民生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研究1.社会学视野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研究2.城乡新型社区基层治理机制创新研究3.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治理研究4.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5.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研究6.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7.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问题研究8.新媒体时代社会心态与情感问题研究伦理与道德1.政党伦理研究2.国际伦理研究3.生态伦理研究4.科技伦理研究5.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伦理问题研究6.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哲学研究1.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关问题研究2.易学道家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冯友兰研究3.中国哲学中身体修养与心灵安顿问题研究4.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研究5.中国哲学史和地方哲学史再研究历史研究1.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有关问题研究2.中国古代移民文化与历史记忆3.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史研究4.中外古代文明史比较研究5.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与边界变迁6.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文明与世界其他流域文明比较研究文学与艺术1.文学经典的再发现与新阐释2.黄河文学书写与文化记忆3.新媒介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4.人工智能与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5.文学与艺术新现象的理性思考新闻与传播1.新时代国家形象传播问题研究2.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研究3.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研究4.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研究5.网络生态治理研究6.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问题研究7.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研究05 社会主义研究CSSCI/北大核心理论热点聚焦栏目(社会主义发展史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大党的现代化成就与经验研究;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经验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与经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与理论研究栏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与经验研究;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与特征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研究;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与劳动价值论研究;资本的时代属性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栏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体系研究;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研究;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研究;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征新要求研究;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研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与要求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观念研究;新发展格局及其构建研究;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研究;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研究;相对贫困治理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城乡基层治理研究栏目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研究;法治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研究;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内涵研究;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构建研究;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研究;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研究;乡镇体制改革研究;新时代乡村建设研究;基层政权与基层治理研究。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栏目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发展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危机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总体状况与趋势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全球治理与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栏目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研究;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统筹发展和安全研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研究。06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北大核心一、新时代新思想研究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研究2.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1.面向“十四五”及2035远景目标的农业高质量发展2.新发展格局下农业国内循环与国际农业循环三、减贫与乡村振兴1.中国减贫经验总结、相对贫困、贫困的代际传递、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研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乡村治理与乡村文化建设3.乡村产业发展与农业产业经济、涉农工商管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集体经济四、土地问题1.耕地保护制度创新与乡村可持续发展2.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与实践创新3.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与减量化管控4.国土空间规划与高质量发展五、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城乡关系1.新时代城乡治理体系研究、城乡社会治理创新及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公共品的提供机制研究3.教育发展与社会流动性、返乡创业与下乡创业六、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1.农村生态产品供给与转化、农业投入品与面源染污2.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七、科技发展与科学传播1.数字时代的治理新要求2.智慧农业与数字乡村实践影响与理论效应3.农业生物科技等新技术采纳及伦理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争议性科技社会传播的机遇和挑战八、小农生产与现代市场衔接1.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同构2.围绕农业全产业链的交叉科学和大数据科学研究九、粮食安全与营养健康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十、农村妇女与留守儿童07 经济学家CSSCI/北大核心1. 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研究;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4.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5.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与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问题研究;6. 健全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研究;7.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相对贫困问题研究;9.“三农问题”研究;10.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11.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研究;1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13.建设开放型经济、创新开放模式、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研究;14.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建设问题研究;15.深化金融改革的重点领域和政策选择研究;16.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问题研究;17.区域经济与城镇化问题研究;18.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理论研究;19.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及其变动趋势问题研究;20.西方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新趋势的研究;21.国外关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研究;22.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格局研究。08 行政法学研究CSSCI/北大核心1.习近平法治思想2.行政法法典化3.宪法与行政法的对话4.民法与行政法的对话5.刑法和行政处罚法的衔接6.个人信息保护7.监察法专题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法9.行政复议法修改10.区域法治合作11.行政处罚法的实施12.网络数据法与政府数据开放13.非诉强制执行14.园区法治15.部门行政法09 旅游学刊CSSCI/北大核心第1期 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下的旅游业变革第2期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新问题、新机遇与新方向第3期 健康中国与国土空间游憩战略第4期 后脱贫时代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第5期 多样性与可持续旅游第6期 红色旅游第7期 在线新文旅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与趋势第8期 旅行书写与游历发展第9期 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第10期 旅游移民与社会融合第11期 旅行中的离家与回家10 图书情报工作(标注▲为重点选题)CSSCI/北大核心/JST1.后疫情时代学术信息交流模式的改变与影响▲2.图书馆“十四五”规划与2030年战略选择▲3.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情报监测与识别理论与方法▲4.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图书情报工作研究▲5.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融合发展与服务创新▲6.当前国际形势下国家文献资源保障策略研究▲7.面向实体清单机构的信息资源封锁与反封锁研究▲8.情报学视角下的公共信息安全▲9.智能情报分析技术与平台建设▲10.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智库建设与开放数据治理▲11.新技术、新方法在政府数据开放中的应用12.面向用户认知的政府开放数据管理与服务13.政务社交媒体知识发现理论及方法1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建构15.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服务策略研究16.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研究 17.图书馆文化传承与传播服务18.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关键问题19.图书馆总体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研究20.应急管理的情报协同机制设计21.健康信息行为和个人健康信息管理22.重大应急响应事件中的信息组织与管理▲23.面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公众健康信息素养培育▲24.国家情报工作制度创新研究▲25.不同情境下数据管理与利用26.开放科学数据、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27.数据识别、情报监测与公共舆情科学预警28.知识产权信息开放利用机制29.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能力与策略30.公共危机治理政策与策略▲31.政府数字资源长期保存32.新一代元数据研究33.智慧图书馆标准与规范研究▲34.智慧图书馆平台/第三代图书馆系统平台建设▲35.数字图书馆的扩展/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研究36.全球学习工具互操作性(LTI)开放标准研究37.数字包容与图书情报服务38.科研评价改革与创新39.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40.云服务支撑下下一代数字学术环境研究41.新《档案法》与档案治理研究42.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视野下数字人文与新文科建设4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图情档学科发展44.数字人文实践中图情档的定位和价值45.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特藏技术应用46.新文科与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47.图情档学科数字转型研究48.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专业教育的现状与未来49.重新审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研究方法50.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核心能力构建11 档案学通讯CSSCI/北大核心· 档案与中共建党一百周年· 档案学基础理论· 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档案法规体系建设· 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档案开放利用· 档案治理体系· 档案解密与鉴定· 档案工作责任制· 档案所有权· 电子档案凭证价值保障· 档案工作数字转型· 档案智能化管理· 档案与数据管理· 档案与数字人文· 计算档案学· 企业境外档案管理· 破产企业档案处置· 科学数据与科研档案管理· 档案叙事· 古文书学/历史文书· 档案与文化遗产保护(世界记忆工程)· 档案学与相关学科交叉选题12 电化教育研究CSSCI/北大核心1. 教育信息化与乡村教育发展主要包括技术支持的乡村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教育信息化推进乡村教育发展的策略与机制研究、技术支持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乡村教育信息化监测评估研究等。2. 智能教育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智能教育基础理论、智能技术变革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智能时代知识生成与进化规律、智能环境下学习者认知与发展规律、智能时代教师素养、智能技术驱动的教育组织体系演化机制、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研究范式研究等。3. 大数据与智能技术教育应用主要包括大数据在教育决策、教育治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自适应学习系统、智能导学系统等智能教学系统研究;人机协同教育机制研究;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发展趋势研究;智能时代教育数据安全与伦理研究等。4. 学习环境开发与应用主要包括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相关研究;促进深度学习的认知工具设计与开发;智能学习环境设计、学习交互设计研究;多模态学习资源组织、AR/VR资源设计与开发、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等。5. 网络教育创新应用主要包括后疫情时代教育转型发展;“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服务模式变革、体制机制创新;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研究等。6. 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主要包括“三个课堂”相关研究、智能教学系统支持的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技术环境支持的课程建设研究、技术支持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等7. 国际比较研究主要包括国际教育技术领域重要政策、重大项目、重要标准研制等的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比较研究等。13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北大核心1/国际前沿发展研究人工智能教育、教育信息化、学习科学、在线与混合学习、终身教育的重大政策、战略、报告解读,领域内国家社科、自科课题研究成果,促进教育与学习变革的跨学科交叉研究。2/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智能时代教育系统与教学范式的变革研究,如智慧教育、智能评价、智能教学系统、机器人教学、智慧学习空间、教师与学生发展、人工智能伦理等。3/在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互联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混合学习研究,在线教育治理研究,高质量课程建设与保障研究,在线学习的环境与技术、理念与模式、方法与评价研究。4/技术赋能教育研究5G、AR/VR/MR、区块链、脑机接口、学习分析等新技术下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教育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的创新研究,如5G+教育、区块链+教育、人机协同、教育智能体、多模态学习分析、STEAM教育、创客教育、计算思维培养、深度学习、自适应学习等。5/教育大数据研究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教学决策研究,教育大数据的国家政策和领域发展,教育大数据创新融合应用,教育数据的规范使用、隐私保护等研究,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6/远程与终身教育研究远程教育、终身教育的前沿理论、方法及热点问题,新兴技术背景下的老年教育、社区教育、乡村教育发展与实践。14 俄罗斯研究CSSCI/北大核心1.“苏联解体三十周年”专栏苏联解体是20世纪全球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代世界政治的基本模式,尽管已经过去30年,但对于影响苏联解体的很多深层次因素,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新的历史阶段重新思考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对此后欧亚地区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仍然十分必要。杂志计划的选题包括:(1)苏联解体后各国政治经济体制转型的多样化选择、路径转换及其重新评价;(2)俄罗斯国家建构和社会转型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3)当代各国保守主义的比较及其在俄罗斯的历史渊源;(4)苏联解体以来西方各国对俄罗斯研究的主题、方法、研究者队伍等变化及其对决策体系的影响等问题。(5)其他与苏联解体相关但尚未得到充分论述的重要问题。2.“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二十周年”专栏上海合作组织是在后冷战时代欧亚区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地区性国际组织,其20年的发展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亚洲区域安全机制建设的缩影,回顾上合组织二十年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理论研究与外交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杂志计划选题包括:(1)分析后冷战时期欧亚区域化进程中的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博弈;(2)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实践中的运用与创新;(3)未来上合组织在欧亚区域治理和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4)俄罗斯参与亚洲区域化进程的机会与路径等问题;(5)其他与上合组织相关但尚未得到充分论述的重要问题。3.“《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二十周年”专栏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是21世纪以来,对于欧亚地区乃至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进程。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年之际,梳理新世纪以来中俄关系发展历程中的脉络,对中俄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展开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杂志计划选题包括:(1)中俄关系的内生动力和未来发展方向,特别需要关注在逆全球化和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中俄关系的展开方式;(2)“一带一路”在新时期的中俄欧合作与竞争中的地位、功能与问题等问题;(3)其他与中俄关系相关但尚未得到充分论述的重要问题。15 高校教育管理CSSCI/北大核心专题企划主要围绕高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如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含教师科研评价、各类人才评价、教育教学评价、高等职业学校评价、学生评价等改革),“十四五”高等教育布局与调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新高考、“强基计划”等招生制度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改革(如结构调整与招生改革),建党百年高校党建研究等。专家笔谈主要邀请相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高等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高教管理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理论反思性研究、基于交叉学科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创新与发展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范式与方法研究等。教师发展主要包括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高校教师分配制度改革、高校教师人员结构优化、师德师风建设等。学生发展主要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教育,学生权益保障,高校思政教育等。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主要刊登国外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评介文章,要求资料翔实、可靠、新颖,有介绍、有比较、有评论、有新论点,对我国高等教育要有启示与借鉴意义。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后疫情时期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格局新变化、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等。治理研究主要包括高校创新服务水平提升策略,高校智能决策与智慧管理,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区域协同与高等教育(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及长江经济带高等教育研究等),高等教育评价(人才评价、学科评估、大学排行榜研究、学术评价体系和大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第三方评估/评价等),“双一流”建设(分类建设,层次化、差异化评价机制构建等),高等教育法治化等。教育经济主要包括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能力,优化教育投入与高校产出、社会发展间的关系,学科专业调整,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提升,以质量为核心的高校内涵式发展与资源配置等。民办高教主要包括非营利性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建设,营利性民办高校监管,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推进实施,民办高校集团化办学,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信用体系构建,民办应用型人才培养等。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院校就业保障机制构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与专业建设,省部共建职业教育试验区建设、职教集团的探索等。探索争鸣围绕高等教育发展和管理中一些尚存争议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探索与争鸣,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清楚。16 大学教育科学CSSCI/北大核心01、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及改革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02、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03、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04、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十四五”至2035高等教育展望05、高等教育评价与改革问题研究06、“双一流”建设评估推进机制与建设情况动态监测机制研究07、一流学科的生态建设问题研究08、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09、研究生培养机制及其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10、学位与学生管理中的权能分析与立法检视11、破“五唯”背景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职称评审与薪酬制度改革研究1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13、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合作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研究14、后疫情时代国际高等教育合作问题研究15、大学“课程思政”与“四史”教育研究16、古代书院教育传统与现代大学书院制、本科生导师制研究17、我国高等教育立法的历史审视与未来路向18、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百年发展审视及新时期国际教育史学发展的新动向17 求索CSSCI马克思主义栏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等文史栏目:学术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文艺理论文化传播等哲学栏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人工智能前景与展望科技伦理中西哲学前沿等经济学栏目: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对贫困治理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管理学栏目:公共管理治理现代化财政管理等法学栏目:社会治理相关法律问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关法律问题民法典相关议题党内法规等社会学栏目:乡村建设社区治理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创新历史社会学等18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扩1.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研究3.防范和化解重大社会风险问题研究4.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问题研究5.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题研究6. RCEP与我国双循环发展格局研究7.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8.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研究9.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研究19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扩一、环境法研究1.环境治理法治化2.《民法典》中绿色条款适用3.流域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4.环境公益诉讼规范性5.总体安全观视角下的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立法6.环境司法与环境执法7.环境监管体制改革8.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体制建构二、环境社会学研究1.“十四五”环境保护整体性规划2.绿色发展3.环境社会学理论本土化4.环境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5.农村环境治理6.城市环境治理7.后扶贫时期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三、环境经济学研究1.“十四五”期间环境保护政策及管理制度2.绿色消费与绿色生活方式创建3.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4.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5.流域与区域的环境资源管理与绩效6.双循环经济格局下的绿色转型与发展7.土地资源管理与粮食安全20 理论月刊 C扩/北大核心1.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巨大成就、宝贵经验2. 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全面依法治国3. 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4. 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6. 数字经济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7. 后脱贫攻坚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研究8. 辛亥革命110年的历史记忆与中国的共和进程研究9. 人工智能与社会高质量发展10. 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研究11. 中国城乡融合的社会学研究12. 人口老龄化应对研究13. 西方阐释学研究及中国阐释学的建构21 知识产权C扩/北大核心(一)知识产权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二)知识产权与国家安全、平安中国和健康中国(三)知识产权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四)知识产权与绿色发展(五)知识产权与文化软实力(六)知识产权与区域协同发展(七)知识产权与乡村振兴(八)知识产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九)知识产权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十)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十一)知识产权理论建设与顶层设计(十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研究22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扩/北大核心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反映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新阐释、新思想、新实践的优秀成果以及纪念建党一百周年专题社会工作:强调前沿交叉、干预研究(尤其聚焦禁毒、司法、矫正社会工作、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等)和理论探讨社会学:重点聚焦于分层社会学(尤其关注住房、资产对分层的影响,算法时代的新工人群体)、城乡社会学(新型城乡关系、城乡融合发展、转型/过渡型社区建设等)、县域社会学等议题的研究城市治理:围绕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智慧治理与精细化管理、人民城市建设等热点问题的研究政策研究:社会政策的最新理论、后2020时代的贫困治理政策、新业态背景下的劳动体制与政策应对、老龄化政策以及政策研究的前沿动态与国际比较等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理论前沿、公共产品理论与政策、财税制度,以及国家治理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前沿、城市与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模型及应用,以及城市群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新城新区(临港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产业升级与空间结构优化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社会科学前沿:倡导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如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方法(自然实验、田野实验,基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大数据的分析和研究等)以及聚焦于前沿问题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全球化:包括第四波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移民、企业国际化战略等前沿热点议题的研究23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C扩/北大核心 “十四五”期间的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关系与劳动力市场新技术背景下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的经济与社会效应评估人力资源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模式与典型案例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组织行为、领导力与劳动关系新组织形态与不确定情境下的工作、职业与雇佣管理应对和化解危机的组织优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新技术应用背景下组织能力建设、文化构建、激励创新的案例研究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理论梳理与应用经济新常态下的技术变革与高质量就业新形势下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与发展发挥创新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新时期大国工匠与技能人才资源的开发24 企业经济北大核心1.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栏2.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企业发展应对3.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国企业战略调整4.生态文明建设与企业绿色低碳发展5.“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科技自主自强6.供给侧改革下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构建7.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发展模式与路径8.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9.数字经济与工业互联网发展10.金融高质量发展与企业重大风险防范 11.扩大内需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与头部企业互促提升 12.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中国企业国际合作13.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与民营企业发展25 党政研究北大核心中共百年建党基本经验总结与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及党的领导优势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体系研究党建引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与世界大变局研究经典现代化理论与中国道路研究全面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和指标体系研究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与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坚持系统思维与推进全面现代化建设研究新时代切实推进共同富裕体制机制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相对贫困治理研究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乡村振兴研究数据资源产权制度和标准规范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问题应急管理、风险治理与平安中国研究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前沿问题新阶段国家治理的变化、挑战与创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治理体系研究优化权力运行监督体系研究数字政府建设研究智慧城市治理研究公共服务保障和民生改善研究基层协商民主与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基层社区动员机制和管理机制研究

第三波

结束影响因子统治的时代即将到来?

尽管有许多专家学者谴责或鄙视影响因子这一度量标准,许多著名的期刊也不再使用它作为宣传工具,但期刊影响因子(JIF)仍然拒绝自动消失,仍然在科学出版中无处不在。“The impact factor is a statistically indefensible indicator of journal performance; it flatters to deceive, distributing credit that has been earned by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its published papers” [1]. “ 即使从统计学来说,影响因子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期刊绩效指标;它依靠一小部分高质量论文积攒出来的信誉欺瞒大众。”“…it is a deeply flawed measure, pursuing which has become an end in itself – and is as damaging to science as the bonus culture is to banking” [2]. “……这是一个有严重缺陷的措施,追求它本身已经成为一个目的——它对科学的危害,就像奖金文化对银行的危害一样。”“Everybody hates the impact factor… But everyone recognizes that we’re [beholden] to it” [3]. “每个人都讨厌影响因子……但每个人都认识到,我们(受惠于)它。”包括《旧金山宣言》(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 (DORA))在内[4],无数的替代指标[5]的发展,都希望能推翻或至少降低影响因子的统治力。有些期刊发表论文仅看科学性是否合理,而不关注影响力如PLOS One。但可以说,对JIF最大的打击是上个月(2020年2月)中国教育部和科技部的一项政策。(回顾不唯,非不要SCI论文)根据这项新政策,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现金奖励将不再被允许,中国的研究人员将不再根据论文发表数量或发表期刊[6]进行评估。该政策的目的是针对中国[7]的科研产出引导到“少而精”的政策,这一举措可能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结束JIF的全球统治地位。在这一重大政策的背后,在ISE这篇博文中,我们回顾了与JIF相关的偏见和问题,这些偏见和问题在过去的30年里由不同的作者揭露出来。倾斜的数据如果您查看已发表文章的引用分布(参见图1),您将看到数据高度向右倾斜,即在美国,大多数论文被引用的频率相对较低。图1 2013年和2014年《自然》杂志和《PLOS ONE》杂志文章的引文分布。来源:[8]正如Diamandis(2017)指出的,作为本科生,我们被教导在处理倾斜数据[9]时使用非参数测量。然而,JIF使用的是一种基于数据正态分布假设的均值方法。2015年《自然》杂志的JIF(基于2013年和2014年的引用数量)为31.8。然而,从图1可以看出,大部分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不到31.8次。因此,JIF从统计学角度就不是一个合理的度量。文章类型影响JIFJIF方程为:2020年的JIF = (2019+2018两年总计引用量)/( 2019 + 2018两年总计文章数量)。问题是这个方程分子中的引用包括所有文章类型的引用数量,而分母(即只包括“硬核”内容,如原创研究文章和综述[10]。许多大型的期刊发表如社论、给编辑的信、新闻、讣告等,这些都是经常被引用的。最终都会包括在JIF分子中,但不包括在分母中。因此,这些期刊夸大了JIF的分值。JIF偏爱某些研究领域由于JIF基于一个狭窄的两年窗口期,它更倾向于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如分子生物学),而不是缓慢发展的领域(如数学),因为这类领域往往有较高比例的引用最近(1 – 2年内)出版物[11]。JIF也没有考虑到其影响可能需要2年以上才能完全实现[12]的研究。不鼓励有风险性的研究高度实验性的研究是有风险的,但也有突破性的潜力。正如研究人员的发表记录所评估的那样,他们不太可能去追求高风险的科学领域。相反,科学家因为追求更受欢迎的科学领域而获得奖励,因为他们可以期望更频繁地引用[13]。编辑的误用和滥用一些期刊编辑为了增加他们的期刊的影响因子,采取一些错误的做法,包括:1. 不合理的自我引用,即编辑要求作者引用发表在自己刊物或附属刊物上的文章。如果有真正的科学理由增加参考文献,这可能是OK的;然而,有时编辑建议的文章与作者的论文完全无关。在一个极端的例子中,一位编辑期刊在2017年处理了82篇论文(作为编辑或审稿人),他建议增加622篇参考文献。大多数推荐的文章来自他担任主编的那本杂志。这一策略奏效了:他所担任主编的那本期刊的影响因子在一年内从3.089跃升至8.145。不恰当的自引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但相当多的作者报告说,他们感到压力,不得不增加编辑[15]建议的参考文献。一种被称为“citation cartel”的现象也应运而生:在这种现象中,编辑们同意一起工作,促进他们各自期刊[16]的论文被彼此充分引用。2. 增加期刊的“front matter”,即,文章类型包含在JIF分子中,但不包含在分母中。适当的“front matter”往往具有科学价值,例如,给编辑的信可以用来自我纠错科学[17]。然而,一些编辑玩的是“影响因子游戏”[18],包括一些没有科学价值的front matter,但这将有利于他们的JIF,例如,年度“highlights”,其中包括大量的内部参考[10]。作者的误用和滥用1. 不合理的自引,作者引用自己以前发表的文章,不管其相关性如何。这导致了那些发表论文的期刊的JIF的不合理增长。同样,在同行评审时,作者可能会要求被审作者加入不合理的来自于自己以前发表的文章引用,从而导致JIF排名的进一步扭曲。2. 在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压力可能导致不道德的做法,包括数据造假或捏造;在影响力比较大的期刊[19]中,由于此类不当行为而导致的撤回比例过高。“最挑剔的期刊需要干净的报道和完美的数据,而这些很少与实验室调查的现实相匹配,因为实验可能会产生很多混乱的结果。”因此,一些研究人员可能会试图偷工减料或操纵数据,以从发表在著名期刊上的不成比例的报酬中获益。“[12]个人可能被授予“天才”作者身份,因此那些没有对研究做出任何实质性贡献的个人被授予作者身份。这样的作者可能在“The Golden Club”[12],即经常在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在作者一栏中加入他们,希望会影响编辑和同行的审稿人,但是这样的偏见只会让“Matthew effect “在科学领域持续存在,也就是说“富的更富,穷的更穷”[20]。被基金资助者/审稿人滥用对JIF最大的误用可能是对研究人员的评估,大部分是基于发表期刊而不是基于他们发表论文的实际内容[12]。有些大学甚至不会考虑那些从没在影响力很大的期刊[21]上发表至少一篇第一作者论文的申请者。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北美40%的研究密集型机构在决定晋升和终身职位[22]时使用JIF。本博文中的列举的关于JIF滥用和误用的列表仅仅是一部分示例。有关更全面的列表,请参见[23]。

老戏迷

天津一职业学院两老师期刊论文涉嫌抄袭,回应:已记录情况

日前,有网友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反映称,作者署名单位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马莹、邢悦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成人教育》2019年第1期的《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全能化”之反思》一文,涉嫌大面积抄袭作者杨晨、李娟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1期的《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现象研究》一文。11月23日, 澎湃新闻致电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工作人员表示已记录情况,向相关部门反映之后尽快给记者回复。澎湃新闻比对论文看到,杨晨、李娟撰写的《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现象研究》一文分为社区教育“全能化”历程探究、社区教育“全能化”现象的成因分析、社区教育“全能化”引发的思考三部分。马莹、邢悦撰写的《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全能化”之反思》一文分为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的发展历程、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现象的原因分析、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全能化”现象的反思三部分。此外,杨晨、李娟在《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现象研究》一文第一段写道:我国社区教育形成之初并没有“全能化”的构想和设计, 可以说,“全能化”的产生是被动和仓促的。我国社区教育走向“全能化”主要来自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 其动力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 标志是国务院于1999年1月批转的《面向21 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 简称《行动计划》) 。马莹、邢悦的《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全能化”之反思》一文,第一部分“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的发展历程”第一段为:我国社区教育最初是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辅助体系而提出的。可以说,社区教育在设计与构想之时并没有形成“全能化”的思想,社区教育全能化的出现是各级政府政策引导与推动的结果,是被动产生的。[1]在推进社区教育“全能化”的过程中,其动力源自于国家提出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标志性的事件就是 1999 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 21 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 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可以看出,上述两段仅表述有所不同,但大体意思一致。再比如,杨晨、李娟在《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现象研究》一文,“社区教育‘全能化’引发的思考”一节“1.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思考”中的第二段写道:在笔者看来, 问题还是要从社区教育的官方定义入手解决。这个定义受制于社区“全能化”思维,把部分社区职能转嫁到社区教育身上,即将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生活质量和实现社区发展都作为社区教育职能,这不仅使社区教育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影响了社区教育正确定位,而且造成了管理体制设计上的混乱,使社区陷入“管而不管”的窘境。笔者认为,社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特性是社区,即社区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服务于社区发展;二是社区教育由社区组织动员居民参加;三是受教育对象身份是社区居民;四是社区教育的活动场所在社区。在此定义指导下, 社区教育由政府举办,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同时,民政部门等机构对社区教育的要求可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统筹落实。马莹、邢悦撰写的《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全能化”之反思》一文中“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全能化’现象的反思”中“1.社区教育本质的反思”的第二段写道:因此,要厘清社区教育的本质,还必须从社区教育的官方定义中着手解决。客观而言,教育部当年在界定社区教育定义的过程中,还是受到了社区建设“全能化”思想的影响,将原本部分属于社区工作的职能强加在社区教育的头上。[7]即认为社区教育应该担负起提升社区民众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影响了社区教育应有的定位。更重要的是,这种内涵界定使得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在设计上走向了混乱,在实践中出现了多头管理的局面。社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特性是立足于社区。社区教育之所以是社区教育,是因为与其他教育形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差异: 第一,社区教育必须是服务于社区发展的; 第二,社区教育必须是社区动员社区全体成员参与的,社区大众也可以自发参与; 第三,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全体民众; 第四,社区教育的场所必须是在社区,办学条件必须立足于社区。明确了社区教育的本质之后,社区教育作为现行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其应当由各级政府举办,由教育部门管理,列入区县一级政府预算。上述两段,文字表述、语句顺序虽有所更改,但大体意思一致。(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恶童

天津一职业学院两老师期刊论文涉嫌抄袭 回应:已记录情况

来源:澎湃新闻原标题:天津一职业学院两老师期刊论文涉嫌抄袭,回应:已记录情况日前,有网友向澎湃新闻反映称,作者署名单位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马莹、邢悦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成人教育》2019年第1期的《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全能化”之反思》一文,涉嫌大面积抄袭作者杨晨、李娟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1期的《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现象研究》一文。11月23日, 澎湃新闻致电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工作人员表示已记录情况,向相关部门反映之后尽快给记者回复。澎湃新闻比对论文看到,杨晨、李娟撰写的《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现象研究》一文分为社区教育“全能化”历程探究、社区教育“全能化”现象的成因分析、社区教育“全能化”引发的思考三部分。马莹、邢悦撰写的《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全能化”之反思》一文分为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的发展历程、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现象的原因分析、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全能化”现象的反思三部分。此外,杨晨、李娟在《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现象研究》一文第一段写道:我国社区教育形成之初并没有“全能化”的构想和设计, 可以说,“全能化”的产生是被动和仓促的。我国社区教育走向“全能化”主要来自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 其动力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 标志是国务院于1999年1月批转的《面向21 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 简称《行动计划》) 。马莹、邢悦的《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全能化”之反思》一文,第一部分“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的发展历程”第一段为:我国社区教育最初是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辅助体系而提出的。可以说,社区教育在设计与构想之时并没有形成“全能化”的思想,社区教育全能化的出现是各级政府政策引导与推动的结果,是被动产生的。[1]在推进社区教育“全能化”的过程中,其动力源自于国家提出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标志性的事件就是 1999 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 21 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 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可以看出,上述两段仅表述有所不同,但大体意思一致。再比如,杨晨、李娟在《我国社区教育“全能化”现象研究》一文,“社区教育‘全能化’引发的思考”一节“1.关于社区教育本质的思考”中的第二段写道:在笔者看来, 问题还是要从社区教育的官方定义入手解决。这个定义受制于社区“全能化”思维,把部分社区职能转嫁到社区教育身上,即将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生活质量和实现社区发展都作为社区教育职能,这不仅使社区教育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影响了社区教育正确定位,而且造成了管理体制设计上的混乱,使社区陷入“管而不管”的窘境。笔者认为,社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特性是社区,即社区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社区教育服务于社区发展;二是社区教育由社区组织动员居民参加;三是受教育对象身份是社区居民;四是社区教育的活动场所在社区。在此定义指导下, 社区教育由政府举办,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同时,民政部门等机构对社区教育的要求可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统筹落实。马莹、邢悦撰写的《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全能化”之反思》一文中“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全能化’现象的反思”中“1.社区教育本质的反思”的第二段写道:因此,要厘清社区教育的本质,还必须从社区教育的官方定义中着手解决。客观而言,教育部当年在界定社区教育定义的过程中,还是受到了社区建设“全能化”思想的影响,将原本部分属于社区工作的职能强加在社区教育的头上。[7]即认为社区教育应该担负起提升社区民众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影响了社区教育应有的定位。更重要的是,这种内涵界定使得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在设计上走向了混乱,在实践中出现了多头管理的局面。社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特性是立足于社区。社区教育之所以是社区教育,是因为与其他教育形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差异: 第一,社区教育必须是服务于社区发展的; 第二,社区教育必须是社区动员社区全体成员参与的,社区大众也可以自发参与; 第三,社区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全体民众; 第四,社区教育的场所必须是在社区,办学条件必须立足于社区。明确了社区教育的本质之后,社区教育作为现行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其应当由各级政府举办,由教育部门管理,列入区县一级政府预算。上述两段,文字表述、语句顺序虽有所更改,但大体意思一致。

霹雳情

海外华人志|林晓东:美国哥大终身教授潜心研究“耐挫教育”

人物名片林晓东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创新与耐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小时候的林晓东,最不爱去幼儿园,常常感到被管得很不自在。所以初到美国读硕士时,她决定学习幼儿教育。然而阴差阳错,未能如愿。于是她决定转修教育心理学,试图从更基础的心理学层面来研究幼儿教育。如今,林晓东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创新与耐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她受聘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席教育专家,教育研究成果获得许多国际杰出研究奖等多项荣誉和奖励,包括美国卡内基学者称号、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事业成就奖等。博士论文获评“最佳研究”林晓东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此后一路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硕士读到普渡大学教育心理博士。1994年,林晓东的博士论文被美国教育研究学会(ACET)评为“最佳研究”,同年再获美国教育研究学会“最佳研究”奖。今年8月,林晓东做了一场关于“华人家庭教育的挑战与契机”的视频演讲,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家庭教育的挑战。林晓东说,家长都希望孩子“成功”,“而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对待失败的态度。”她展示了对奥林匹克运动员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挫败心理研究的成果:没人喜欢失败,但必须培养出对失败进行思考的习惯;其次,目标越高,经历失败的可能越大,父母要帮孩子踏实地做好每天的教育目标,同时要记住,孩子的将来必须也只能由他们自己来设计和实现;再次,智慧地决定失败后的行动,能对重新振作起到关键作用;最后,认识到失败的价值,分析并找到改进措施,是走出失败的必要步骤。图说:林晓东(右一)和丈夫(右二)及女儿(右三)参加2019白宫圣诞晚宴。“元认知”理论让女儿获益在挫折和困难中,能够决定孩子正确面对处理的要素之一,就是个人主动性。林晓东所研究的“元认知”部分,正是个人主动性的主导因素。“元认知是对自身思维过程的知觉、观察、控制和自我调整学习行为的能力。元认知的发展能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解决问题,会影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不同任务所使用的策略。”林晓东提到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她不知道我了解她所有情况,我只管好底线,给予她自由。毕竟她才是自己人生的‘主驾驶’。做父母的目标是让孩子独立自强。”林晓东说,少管不是不管,而是知道管什么,“当她真正觉得这是自己的事,就会有责任感。这是元认知的发展,靠外界逼迫是行不通的。”女儿现在17岁,高中连续3年各科成绩全A。实证抗挫教育有助于孩子成长2016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在华盛顿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林晓东的研究报告——《即使爱因斯坦也失败过:了解伟大科学家们的挫折与失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动机及成绩》。林晓东团队把纽约一些学习较差的9、10年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只学习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另一组则阅读了爱因斯坦做研究中的坎坷故事。实验结果发现,了解爱因斯坦也曾遇到困难的学生科学课成绩更好。美国教育心理界认为林晓东是首位用实证证明抗挫教育可提高学生科学课成绩的人。在中国,林晓东团队也做过类似研究实验。林晓东在美国大学任教23年,担任哥大终身教授19年。她始终保持着与中国教育界的合作。林晓东说,一个人不仅要有知识和能力,也要培养公益心。今年初中国发生疫情时,她是纽约华人圈中最早一批号召捐赠医疗用品的人,采购了大批的防疫物资,第一时间送达天津第一中心医院。作者 林景

背若泰山

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培养科研后备军,从本科生暑期走进实验室开始》,如下:6月底,西湖大学暑期科研实习项目开放报名,42个实验室共开放78个实习名额,实习期为4周,主要面向国内“双一流”高校及海外知名高校大二、大三本科生。高校开展科研实习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科技前沿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更能让有志于科研的本科生有更多途径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说明我国具备科研潜力的年轻学子大有人在。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为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相关激励机制的出台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一刀切。浙江大学甚至提出要探索“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再看看最近国家青少年大赛获奖的那些中小学生项目,一个个都是高大上的科研项目,甚至有的项目叫一个普通大学的教授都做不出来。而小学生的基础最多只有语、数,怎么可能具备处理复杂高精尖科研难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如果说连小学生真能做出教授、博士都做不了的科研难题,要么说明我们的教授、博士太菜了,要么只能说是天才少年,俺更希望是后者,而非前者。国家培养科研后备军,不是从小学生抓起,而要从本科生抓起。本科生更方面基础知识已经具备,稍微训练和练习,就能很快上手解决一些常规科研难题。这一点带过本科毕业设计学生的老师,肯定深有体会,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很多问题网络上都能找得到,也能自学,所以现在的本科生可以说,平均的综合能力会比以前的本科生更加优秀一些。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本科生,能在知名期刊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培养的顶尖人才也会越来越多。如果要有足够多的顶尖人才,还有一种培养方式是可以借鉴的,就是所有专业可以借鉴医学领域的“本硕博”八年制培养模式,从本科开始,就挑选出一批将来有希望以科研为终身事业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班级,进行本硕博的一贯制培养,甚至到就业都能直接安排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保障学生安心学习,另外一方面可以有长时间和更早的科研训练和目标,这相比于其他普通本科生而言,是拥有巨大资源和时间优势的。

教诲之人

林晓东:潜心研究“耐挫教育”的美国哥大终身教授

美国哥大终身教授潜心研究“耐挫教育”文/林景人物名片林晓东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创新与耐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小时候的林晓东,最不爱去的就是幼儿园。天性自由的她常常感到被管得很不自在。所以初到美国读硕士时,林晓东决定学习幼儿教育,研究如何创立让孩子能快乐、健康成长的幼儿园。然而阴差阳错,报到时得知学院唯一的幼儿教育专业教授突然离开了,未能如愿的她决定转修教育心理学,试图从更基础的心理学层面来研究幼儿教育。如今,林晓东已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创新与耐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林晓东受聘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席教育专家。她的教育研究成果获得许多国际杰出研究奖等多项荣誉和奖励,包括美国卡内基学者称号、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事业成就奖等。林晓东当下主要致力于抗挫能力的研究。她发现,抗挫能力就好像人体的免疫系统,一旦染病就会被激活来应对疾病。她希望孩子能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也自行激活一套类似的心理机制来应对。1 博士论文获评“最佳研究”林晓东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此后一路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硕士读到普渡大学教育心理博士。回想1987年9月,初到美国的林晓东,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语言难关。英语曾经是她的强项,她在三峡工程的有关会议上担任过英语翻译,但在美国,面对方言、俚语夹杂在一起的语言环境,林晓东还是两眼一抹黑。她找到一个美国女孩做室友并与她成为好友,让她逐字逐句地纠正自己的发音和语法错误,很快就克服了这个困难。1994年,林晓东的博士论文被美国教育研究学会(ACET)评为“最佳研究”,同年再获美国教育研究学会“最佳研究”奖。1999年,林晓东成为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斯宾塞基金会博士后学者;2003年被评为卡内基学者。今年8月,林晓东通过视频会议做了一场关于“华人家庭教育的挑战与契机”的演讲。她通过鲜活实例,结合教育研究的相关成果,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家庭教育的挑战。她从关爱、引导与独立等维度,讨论了家长和子女相处的各种“限”和“度”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来源和解决方案。林晓东说,家长的教育出发点都是希望孩子能走在“正确”的路上,能得到“成功”的结果。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对待失败的态度。”这正是林晓东所研究的抗挫折教育。在这次演讲中,林晓东展示了她对奥林匹克运动员和诺贝尔获得者挫败心理研究的成果,对失败进行了4个方面的解读:首先,没有人喜欢失败,但必须培养出对失败进行思考的习惯;其次,目标越高,经历失败的可能越大,父母不应好高骛远,要帮助孩子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天的教育目标,同时,要永远记住,孩子的将来必须也只能由孩子自己来设计和实现;再次,智慧地决定失败后的行动,能对重新振作起到关键作用;最后,认识到失败的价值,分析失败的各个环节从而找到改进措施,这是走出失败的必要步骤。2 “元认知”理论让女儿获益在挫折和困难中,能够决定孩子正确面对和正向处理的要素之一,就是个人的主动性。林晓东所研究的“元认知”部分,正是个人主动性的主导因素。“元认知是对自身思维过程的知觉、观察、控制和自我调整学习行为的能力。元认知的发展能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解决问题,会影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不同任务所使用的策略。”林晓东说,元认知,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本性。促进孩子本性的发展,给予孩子有底线的自由,才能赋予孩子责任感,进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产生主动把事情做好的动力。以自身为例,林晓东谈起了她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在纽约,入学压力并不比上海轻松。林晓东的女儿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附属中学,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名校”。学校里有不少非裔、西班牙裔孩子,也有不少孩子要一边读书一边打工赚钱。“我觉得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除了课业,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女儿学校的学生,生活能力都是个顶个的强。有一个孩子,上学前和放学后还要去盖房子,每天挣17美元当日常生活费。”林晓东觉得,与私立名校不同,公立学校的生源来自社会各阶层,与不同背景的人互动是孩子发展的重要经历。从女儿开始上学的第一天起,林晓东就和女儿约定:“学习是自己的事,妈妈是不会坐在你身边监督陪读的。”现在女儿17岁了,高中连续3年各科成绩全A。林晓东对女儿的学习状态、交友情况等都了如指掌。“但是她不知道我对她的情况很了解,我只管好底线,不过多干涉,连考试成绩都是她主动告诉我。因为她才是自己人生的‘主驾驶’。做父母的目标是让孩子独立自强。”林晓东说,少管不是不管,而是知道管什么。家长一定要在自由放养和包揽一切中找到平衡。今年夏天,哥伦比亚大学脑科学中心招聘一批研究儿童脑伤治疗的高中研究实习生。申请人数多达1000多人,最后只录取了12人,其中就有林晓东的女儿,也是唯一的华人。在工作结束后,女儿因表现优秀而受邀继续参与明年的研究工作。“当她真正觉得这是自己的事,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就会有责任感,才会有内驱力。这是元认知的发展,靠外界逼迫是达不到效果的。”3 实证抗挫教育有助于孩子成长2016年,美国心理学界权威机构心理学协会在首都华盛顿举行新闻发布会,详细地介绍了林晓东刊登于该学会刊物《教育心理研究》的一篇研究报告,题为《即使爱因斯坦也失败过:了解伟大科学家们的挫折与失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动机及成绩》。该研究项目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资助。林晓东的研究团队把纽约市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9、10年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只学习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另一组则阅读了爱因斯坦研究过程中的坎坷故事。结果发现,了解了爱因斯坦也曾遇到困难的学生在科学课程上成绩更好。“在我们的文化认知中,总觉得不应该恐吓孩子,不要告诉他们科学研究有多难,”林晓东说,“但实验却证实,向孩子们展示伟人也不得不在成功的路上应对许多挫败,可以令其形象更加真实,孩子也会把他们与普通人同等看待。”美国教育心理界认为林晓东是第一位用实证的方法证明抗挫能力的教育可提高学生科学课成绩的人。林晓东团队在中国也做过类似的研究实验,给两组学生介绍科学家不同的个人背景知识。一种是奋斗取向的,即科学家在建立理论体系时的奋斗历程;另一种是成功取向的,即科学家的成功经历和科学成就。结果表明,接受成功取向信息的学生,对科学家的印象及学习上的兴趣有负面效应,并没有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起到促进作用;而接受奋斗取向信息的学生,则能够对学习的各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特别对解决需要深层次理解各种理论之间关系的复杂问题,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林晓东在美国大学任教23年,并已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年。她始终保持着与中国教育界的合作,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母校河南大学等,以及数不清的中小学教师与校长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重塑,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进行合作与研究。林晓东说,一个人不仅要有知识和能力,也要培养公益心。她也身体力行着这一理念。今年初中国发生疫情时,林晓东是纽约华人圈中最早一批号召给国内医疗机构捐赠医疗用品的人,她与朋友采购了大批的防疫物资,第一时间送达天津第一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