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中国终身教育行业研究报告顺也

2020年中国终身教育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高校扩招政策加码促进成人教育受众群扩大,新场景频出的竞争环境也促进人们持续学习意愿渐趋强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校园还是职场阶段,中国成人教育供给仍存在巨大缺口,值得关注与探讨。以终身教育产业为例,受社会对个人通识技能要求提高、人均寿命延长及退休延迟促进终身职业化、上进心及焦虑感共同激发学习动机等因素推动,其发展将迈入新阶段。2019年,中国终身教育行业规模将达824亿元,同比增速18.3%,其中,线下付费收入为核心主体,线上付费收入为增长引擎,占比分别为64.3%和31.3%;行业发展以梯级服务、供给改革、市场下沉为关键要点,2023年行业规模将达到1489亿元。发展阶段及目标:1)2019年,行业迈入关注线下布局、探索技术突破、发力内容完备性的蓄力期。2)近年来,中高轮次投融资事件占比达到14%,垂直领域则成新小玩家入局的最优方向。3)打磨代表性课程、强化用户关联能力、拓展多元业务形态,是行业当下核心发展目标。核心竞争要素:好的平台力争“内外兼修”,建立心理可执行路径、渗透兴趣圈层、深度联结用户、吸引及培育头部讲师、完善课程内容及服务、实现技术创新及数据驱动等“软关联”和“硬实力”缺一不可。目前,品牌信用是头部平台核心竞争壁垒,未来,率先完成课程完备性建设的平台将赢得更大的规模化扩张机会。增长潜力点:1)创新技术渗透产业环节,将促进B端效率提升及C端精细化学习,实现教育场景下的技术改造;2)下沉市场将成为新的价值洼地,推动顺应三四五线居民认知习惯的市场下沉;3)与传统产业及用户个体协作,终身教育产业价值点将得到深入挖掘及体现。研究口径本报告将聚焦于“终身教育”领域展开研究研究范围本报告研究范围覆盖传统、新型及跨界三类终身教育参与方,并以前两者为核心研究对象终身教育行业发展环境分析成人教育需求增长趋势分析面对新场景频出的竞争环境,人们持续学习的意愿渐趋强烈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多元化、职场对“通识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大量20-35岁人群选择通过进一步学习来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以考研人数为例,根据教育部数据,2020年考研人数(考试时间2019年12月)已突破340万,相较于世纪之初,已有了近9倍的增长。此外,与高考人数相比,近二十年来,考研人数与高考人数的比值则将从0.12提升至0.36,实现近三倍的增长。这主要是因为,面对快速变化、新场景频出的竞争环境,人们对于参与更高等级的学习、保持知识与能力的持续进步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意愿。而根据考研人数与高考人数比值的多项式拟合曲线,未来,人们的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意愿还将进一步提升,并表现在更为广泛的成人学历及非学历教育领域中。扩招政策的持续加码促进成人非学历教育受众群快速扩大另一方面,扩招政策的持续加码,促进了普通本专科人才的持续增长。根据教育部2019年全国高职招生增量115万人的扩招计划,预计2019年中国普通专科招生数将达到483.8万人,同比增长31.2%,实现对普通本科招生数的反超。另一方面,根据教育部2020年扩大专升本规模增量32.2万人的扩招计划,预计2020将有56-58万人有机会通过专升本渠道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相较于2019年的涨幅将超过160%,在普通本科招生计划中的占比也将由5%提升至10%以上。复杂的经济及就业形势中,扩招政策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保障就业稳定性,同时促进社会的职业技能供给能力提高以适应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这一趋势下,高等教育学生快速增长——这部分人往往有着旺盛求知欲且对自我成长有要求,在校园环境以外依然有可能进入成人非学历教育阶段的学习,是成人非学历教育的核心受众之一。换言之,扩招政策的持续加码将促进成人非学历教育受众群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中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合计达到914.9万人,预计2-4年后,这一批数量可观的高等教育毕业生将逐步转化为成人非学历教育的重要生力军。成人非学历教育学习渠道及目的为深造/跳槽做准备是核心目的,移动端用户占比高达70.6%聚焦于校外环境下的成人非学历教育(主要包含终身教育、职业考试培训及成人语言学习),调研结果显示:对成人非学历教育用户而言,为深造/跳槽做准备是其最主要的学习目的,认同率高达68.2%,其次,扩展视野/更新认知、把闲暇时间利用起来,以及提升基础生活/职业技能也是其重要的学习动机。而在不同渠道中,成人非学历教育用户的占比也存在差异:线下、PC端和移动端用户占整体用户比例分别为55.9%、62.9%和70.6%。其中,职业考试培训、成人语言学习及终身教育分别有着各自特色的渠道优势,如终身教育的移动端用户聚集度显著高于职业考试培训和成人语言学习。成人非学历教育付费学习参与偏好“新模式”关键词:在线、长时、互动式、个性化、打包购买伴随着成人非学历教育产业的发展,用户的教育需求和付费学习偏好发生变化,多重特征共同构成了不同于传统学习形态的“新兴学习模式”:调研数据显示,与三年前(2017年)相比,偏好线上学习、单次学习时长拉长、偏好互动式学习、偏好兴趣化算法推荐以及多课程/多课时打包式购买的用户比例显著提升,其中,对以上模式偏好度提升的用户占比分别达到47.3%、43.6%、57.8%、50.9%和56.3%。“新兴学习模式”正在逐步渗透并改造传统教育产业,同时也将带来新的市场空间,因此紧紧抓住相应的群体需求的公司,业务规模将会持续增长。成人非学历教育持续付费意愿分布终身教育更受认可和关注,其中学习体验好是持续付费的核心对比线上/线下成人非学历教育用户的付费意愿:1)就在线成人非学历教育而言,愿意持续付费的用户比例高达73.4%,其中,终身教育的在线学习持续付费意愿高于职业考试培训及成人语言学习。其次,未来有可能考虑尝试在线付费学习的用户比例约为24.1%。2)而对于线下成人非学历教育来说,愿意持续付费的用户比例接近43.0%。此外,有更多用户未来有可能考虑付费参与线下终身教育学习,占比达到48.4%,其中,终身教育的线下学习潜在付费意愿同样高于职业考试培训及成人语言学习。这说明,用户对线上终身教育的认可度和线下终身教育的关注度均已达到较高水平。其中,学习体验较好,是用户愿意持续为终身教育付费的核心动机,此外,课程价格划算/性价比高,也是用户进行付费决策的参考要素之一。终身教育行业发展驱动因素梳理高竞争环境、老龄化社会、信息噪音和上进心激发学习动机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人们吃饭、购物、叫车等生活环节的效率,由于物质需求已被基本满足,有一部分被节约下来的时间将被投入到精神文化的消费中。整体而言:1)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化,使得跨领域基础知识的场景化应用成为必备技能。社会对“通识型人才”的需求也正在进一步提升。2)人均寿命持续提升,老年抚养比逐步走高,延迟退休相关政策陆续出台,老龄化社会特征进一步凸显,终身学习及工作将成为趋势。终身教育的市场教育度正在提高。3)在中国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个人上进心和群体焦虑感也将引发强烈学习动机,提升用户为优质终身教育付费的意愿。伴随着扩招政策的持续加码,2019年中国普通本专科招生数已达到914.9万人,一批又一批即将投入社会竞争的新生代力量将促进终身教育用户规模的进一步扩大。4)此外,在信息量爆发、无用信息泛滥的环境下,体系化的终身教育课程能够帮助用户降低筛选专业学习内容的时间和注意力成本,而伴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和智能设备的发展,终身教育对用户生活场景的渗透还将进一步提升。专业讲师服务价值亟需释放,创新技术改造学习方式和教育产业近年来,从个人博客到自媒体兴起所带动的全民内容输出风潮下:1)伴随着广告逻辑下的自媒体上升路径的收窄,收入向头部内容方聚集,而那些在某些领域已具有相当专业性或影响力的中长尾讲师的内容服务价值点仍未完全得到挖掘和释放,行业整体亟需拓展变现出口;2)伴随着技能培训、通识教育的市场教育程度提升,“培训讲师”这一发展前景较好、收入增长空间较大的职业类型,越来越受到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的青睐,供给端逐渐扩大。另一方面,互联网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产品的分发模式,促进用户侧的学习成本边际递减的同时,帮助教育平台积累用户数据、训练数据模型,实现技术创新。聚焦到终身教育服务,虽然5G时代才初初开启,VR教育、AR教育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仍处于较早期阶段,但基于语音、图像、生物识别及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自适应学习、AI双师课堂、智能校园管理服务等创新教育场景已全面展开,正在持续渗透并改造传统教育服务。未来,技术手段的革新和普及,将使人工智能技术根植于核心教学环节中,从根本上改进学习理念和方式,进一步促进知识传播方式的变革和教育产业效能的提升。终身教育行业发展现状梳理中国终身教育行业发展历程迈入关注线下布局、探索技术突破、发力内容完备性的蓄力期经过参与者涌入的萌芽期、分工趋于精细的成长期,终身教育赛道正迈入关注线下布局、探索技术突破、发力内容完备性的蓄力期:1)2014年以前,以夜校、“总裁班”等为代表的传统线下培训服务迭代,以财会、IT技能等为核心的垂直在线教育模式出现,以MOOC为代表的初代知识分享网站上线,随后,以公众号为主阵地的一批新型终身教育服务商涌现。2014-2016年,政策利好显现,在线技能培训行业快速发展,独立通识教育APP涌现。2)2016年,以订阅、社群等为核心的业态爆发,促进了工具服务商等产业支持方的出现。2017年,大量资本涌入、各类跨界玩家入局,带动了行业发展。3)2018年,线上竞争格局初定,头部各方转向布局产业上游,平台方与内容方界限逐渐模糊,参与方从流量思维转向单个用户价值挖掘。2019年,新型线下教育服务形态崛起,头部各方进一步重视线下市场,同时展开多元实体布局。未来,巨头持续入局、内容形态拓展、创新技术应用、内容完备性的建立也将推动终身教育行业持续发展。中国终身教育产业图谱核心业务模式分析:课的生意学科化、场景化、主题化、时点化的划分方式成为主流伴随着市场教育程度的提升,以及用户从轻度到重度、从基础到高阶、从大众化到个性化的求知需求分化,终身教育的课程划分方式逐步拓展。目前,按学科和场景划分是其主流的划分方式,二者的面向人群和为用户解决的学习需求均存在差异:前者能够覆盖同一知识体系下的多个应用场景,帮助用户完成长期的通用知识和技能的积淀;后者则极大补充了传统学科无法全面概括或灵活拆解的多元多向的知识、经验、思想等脑力凝结,帮助用户解决短期内较迫切的具体需求。以终身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为例,其发展同时呈现着场景化及学科化的趋势:1)伴随着用户即时性求知需求的增长,其应用场景更加细分和灵活;2)伴随着线上下教育协同模式的推进,其学科化的教育体系正在逐步构建。未来,受到用户认知边界拓展、对综合技能关注度提升等因素影响,体系化程度介于按学科和按场景划分之间——按求知主题、按人生关键时点等维度进行拆分和探寻的教育类目,将成为终身教育行业发展重点之一,聚集更多用户注意力。核心业务模式分析:书的生意通过卖”书”,筛选学习型用户,改造出版流程,助力平台发展以在线听书、实体书出版为核心的“书”类业务链条持续延展:一方面,聚集并筛选出了一批具备长期学习习惯、内容付费意愿及学习能力较强的优质用户群体,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的市场先验反馈、精细化内容调整,指导实体书籍出版,能够实现对传统出版业的流程改造和效能提升。此外,由于以书为核心的产品形态的认知和获取门槛相对较低、生成周期较课程类产品更短,“书”类业务的发展,还将加速终身教育平台的品牌传播及版权积淀进程,为其品牌化发展、完备性建设奠定基础。基于课程类和“书”类业务的差异化、互补性特质,以二者为核心的多元内容产品的组合玩法,有利于满足终身教育用户多维度多层次的学习需求,并促进平台形成多元收入结构。核心业务模式分析:“大学”生意“短期培训+长期学习交流”,承载教学、督促及交流等功能对于终身教育而言,单点课程或单一技能的培训常用于针对性解决学员的即时需求,为了综合提升学员竞争力、推广终身学习理念,部分玩家,特别是独立参与方,已展开以“大学”模式为代表的线上下联动业务的探索。“短期线下集中培训+长期在线自主学习及交流”是“大学”业务目前的主流形态,按人群(如创业者、职场新人)进行产品划分是其目前的主要划分方式。“大学”业务在实操经验类课程方面优势显著,并且能够为学员提供督促、考评等体系化服务,促进其多元、应用性的技能提升;同时,能够为学员提供即时互动的契机,建立与其具有相似背景或相同兴趣的人群的社交关系,帮助其在获取人脉资源的同时,保持长期的学习心得交流和跨界经验分享。目前一二线城市是“大学”类业务的布局重点,而在常规形态之外,各参与方还通过开设实体门店、设立地区代理等方式,探索衍生商业路径,拓展下沉市场相关收入来源。终身教育行业规模及格局梳理终身教育产业规模分析2019年产业规模超824亿,梯级服务、供给改革、下沉是关键根据艾瑞咨询自主统计及核算,2019年,中国终身教育产业规模将超过824亿元,同比增速约为18.3%。未来:1)行业内覆盖更长的用户生命周期的梯级化服务体系将逐渐完善,占据用户更多注意力的同时,也将形成相对统一的行业规则和较为透明的定价原则,促进行业长期稳健的发展。2)社会范围内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渐发生转变,行业供给侧改革将进一步加深,形成并扩大持续、稳定的人才自主进入通路,促进行业规模持续增长。3)在现有业态的基础上,行业对下沉市场的探索将更加深入和广泛,如针对三四五线城市居民的认知习惯进行内容设计和市场推广。预计从2018到2023年,终身教育行业规模将保持16.4%的复合增长率持续攀升,到2023年,将达到1488.8亿元的市场大盘。终身教育产业结构梳理以线上付费为增长引擎,趋向均衡化的线上下付费收入结构2019年,在终身教育行业规模中的占比最大的仍为线下付费收入,近64.3%;与上一年相比,占比增幅最大的是线上付费收入,提升了近三个百分点。而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1)伴随着在线通识教育业务开拓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对传统技能培训产业改造效应的进一步凸显,以及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长期影响,线上付费收入规模还将保持25.2%的复合增速持续高速增长,行业占比也将进一步扩张至41%;2)其次,作为支柱型收入来源、体量已超过500亿元的线下付费收入规模的复合增速则将保持11.8%,在行业中的份额则将趋于55%上下;3)此外,作为补充型收入的广告、电商等商业模式的合计贡献占比将浮动于3%-5%。整体而言,终身教育行业的商业价值将更均衡地体现在线上下用户付费收入结构中。通识教育玩家探索创新业态和线下市场,市场份额持续扩张2019年,在终身教育行业中收入规模占比最大的是技能培训玩家,近82.8%,但与2014年相比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具有相当的流量、技术、资本等资源积淀的独立型、跨界型通识教育玩家的大量涌入,促进了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挤压了技能培训玩家的市场份额。在愈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通识教育玩家在持续探索创新业务模式的同时也展开了对线下市场的布局,进一步促进传统教育产业的业态变革,未来五年的发展中,其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9%,到2023年,其包含用户付费、广告及电商等收入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元,行业占比也将超过25%。而技能培训玩家也将通过探索通识教育业务与自身主营业务的结合,放大核心教学优势,深耕垂直领域,以获取长期而稳定的收入来源,到2023年,其规模将超过1100亿元,行业占比约74.5%。终身教育平台核心竞争要素分析好的平台力争“内外兼修”,用户软关联和自身硬实力缺一不可终身教育行业增长潜力分析增长潜力点一:教育场景下的技术改造创新技术渗透产业环节,将促进B端效率提升及C端精细化学习新技术不断诞生并持续渗透教育行业,一方面,将为B端的生产、传播等环节提供工具,另一方面,将促进C端内容获取、知识结构建立等效率的提升。其中:1)聚焦于B端,典型技术中,语音/图像识别技术能够通过精准识音视频课程内容进行文稿生成或内容定位,知识点串联技术能够对知识点进行颗粒化拆解和自动化串连,此外,由教育赛道向在线视频、在线音频及短视频等专业音视频行业对齐的“水印”溯源技术,则能够基于音频主特征写入音频水印并通过算法进行实时更新——以上各项技术均在不同维度上促进了B端生产环节效率的提升。2)聚焦于C端,典型技术中,自适应学习技术能够根据用户即时学习情况自动调整学习内容及优先级,用户关联技术能够基于用户行为及标签为其建立相似人群及相似学习偏好关联,推荐算法技术能够基于用户个体的知识结构及学习情况为其定制符合学习需求及兴趣的学习计划——以上各项技术均对C端的精细化学习服务提供助力。虽然教育场景下的前沿技术创新仍存在难点,部分技术尚处于应用早期,但它们的微小突破将极大促进终身教育行业的持续演进,并加速教育现代化的整体发展。增长潜力点二:尊重市场的市场下沉下沉市场将成新价值洼地,业务拓展需适应当地人认知习惯以通识教育领域为例:根据工具服务商小鹅通数据显示,从17Q1到18Q3,三四五线城市的通识教育用户占比持续上升,三线城市的通识教育服务商占比也出现了小幅增长,二者分别达到57.8%和19.6%。下沉市场正在成为教育产业新的价值洼地,而针对其进行的市场拓展也应适应当地人群的认知习惯:对下沉用户来说,心理性价比是进行付费决策的前提,接地气、易理解的生活化内容更易受其青睐,可应用、可衡量的实用型内容更易受其关注。目前各平台方主要通过媒体号、沙龙/社群、代理商/城市据点及实体门店四种方式推进区域下沉,开拓新的教育场景和用户资源。而对于下沉用户而言,伴随着终身学习理念和配套课程服务从一二线向三四五线城市的扩散,终身教育普及度将显著提升。增长潜力点三:协同作战的价值释放与传统产业及用户个体协作,产业价值点将得到挖掘和体现经过打磨和实践,终身教育服务已逐步发展出了结构化、重交付的多元业务形态,在与传统产业和用户个体的协作中,其产业价值点将得到进一步挖掘和体现:1)教育:受通识产品形态及时长限制,讲师往往只能对最擅长的个别领域进行精华内容输出,专项化授课特征凸显,部分优质内容逐渐受征为学校教材,未来,规模化的校内外教学内容分享路径将搭建,实现正反双向的教育资源共享。2)培训:基于企业具体培训需求,平台方尝试通过灵活拆解终身教育课程,为其打造定制化教学服务包,未来,体系化、模块化的定制流程将建立,助力企业生产力的释放。3)出版:平台方通过对线上内容的市场先验与精校迭代,反向对出版社输出经过测试的内容,成为其重要的合作方。未来,通过更小生产单位、更低时间成本的市场验证流程的建立,出版业的生产逻辑将得到进一步的改造,产业效能持续提高。4)用户:硬件设备对用户多元生活场景的持续渗透,将促进终身教育的市场接受度进一步提升。

孔有

2020教育研究热点话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这一年,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重要会议召开,一系列教育文件出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教育理论工作者围绕教育前沿、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撰稿作者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剑萍,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庆顺,教育法治与评估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方芳,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马开剑,课程中心副主任赵诗辉,德育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武秀霞,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妍,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米靖,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彩华。1深入学习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新闻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以下简称《讲义》)出版发行。教育部对使用《讲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出全面部署。学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展开了深入学习与阐释。研究视界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根本上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达到了新高度,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从“政治性、人民性、方向性、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等6个方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理解做好教育工作最大的政治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明确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翻译出版,为世界贡献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学者建议今后,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课程,纳入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干部教师培训,让广大干部师生听得懂、能落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覆盖大学生全体。高校要面向教育学学科本科生、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和全体师范生,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必修课;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好“形势与政策”课,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系统掌握。2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闻事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学者的研究课题。研究视界学者撰文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基础愈加牢固,三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和特征,学者认为,建成教育强国是2035年教育发展远景目标,服务新发展格局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新使命,深化综合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关键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环节和实现2035年目标的关键举措。学者认为,从“十四五”开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教育事业也将进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阶段。新阶段要更加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更加重视东中西部教育协调发展,更加重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指向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能满足多样需求、更可持续发展、更为安全可靠的教育体系,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优先发展教育是总的指导思想,加快教育现代化是主要目标,深化教育改革是核心动力,建设教育强国是重要历史使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深化改革促进公平上迈开新步,对标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学者建议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具体落实,学者认为,对基础教育来说,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环节,新发展阶段的质量标准正在趋于多样化;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运用不同推进路径,促进所有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增强适应性等。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新闻事件2020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10月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随后,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督导与评价,是专家学者的研究“热词”。研究视界学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制度的“利器”作用,以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尽快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要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着眼引导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教育评价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元的,但主要功能应该是诊断性的,长善救失,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要重视外部评价、社会评价与学生评价,加强受教育者在教育评价中的地位;要特别突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性,切实建立健全落实立德树人体制机制;要系统研究与建立软性指标的评价机制,补足在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方面的短板;要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学者建议教育督导应紧紧抓住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这两个重点,深入推进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完善教育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形成“评价—公示—整改—问责”机制。教育评价改革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党和国家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为新标准。回归教育本体,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从评价对象的本质特性出发来制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工具和手段。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治理体系,加强教育评价学科建设,重视社会用人改革、舆论治理,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为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4“体美劳”助建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新闻事件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者对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的研究,为学界增添了新话语。研究视界劳动教育、体育、美育这些长期以来的教育短板受到空前重视,有利于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学者认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根本立场与价值追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劳动教育是为人的存在与发展建构社会机制,其意义在于确立了理解教育的新思路,统一了人的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破解学校育人难题的有效路径。《意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价值,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综合育人理念,有利于培养时代新人。学者认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具有独特功能。学校美育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幸福生活,应促成构建新时代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学者建议劳动教育不能泛化,必须组织学生参加实实在在的劳动,不能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要强化家庭、学校、社会综合实施劳动教育。要让体育更好地融入生活,学校体育要在提升学生体质的基础上,走专项教学之路,让学生能融入和带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美育不是负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无论实施劳动教育还是体育、美育,都应将其与其他“四育”结合起来。5新时代教材建设再上新台阶新闻事件2020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回信,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材建设是学者的关切之一。研究视界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学者指出,教材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托,体现了国家意志及权力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先后经历了“统—分—统分结合”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国家主导下教材建设合理分工的权力结构。新时代需要充分把握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的权力特征、权力结构以及权力范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教材建设的权力特征,优化教材建设的权力结构,创新教材建设的权力行使机制,保证国家事权在教材建设中有效行使,并通过积累本土经验,构建中国特色教材体系。当前,我国教材建设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筹为主、统分结合的管理体系,课程教材改革深入推进,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水平高、熟悉教材工作的专家学者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的教材建设已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者建议教材建设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铸魂工程。有学者提出,新时代教材建设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的特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的内容要求、途径方式、学习程度等进行深入研究与统筹把握,实现各学段教材的有机衔接与上下贯通。二是强化大中小学德育与思政课程教材的建设,重点是加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体化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要以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四个自信”为核心,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系统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6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新闻事件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出台《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和“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研究视界德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推进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者提出,构建“大思政”格局需着力破解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脱节,避免各学段思政课内容简单重复。有学者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建立能够进行统筹协调、顶层设计的工作机制,通盘考虑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和教材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建立健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和相互交流研修机制。在标准研制方面,应实现教材编写、审核与编辑人员之间的有机配合。课程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学者提出,高校要在保留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整合、利用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构建“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向同行、协同融合的功能机制。还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强化高校思政课的属性和使命,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改善教学方式,打牢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根基。学者建议学者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与理解;强化教师合作,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形成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享共用的交流机制。7基础教育聚焦公平与质量新闻事件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基本实现;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也随之展开。研究视界学者认为,“义务教育有保障”在精准扶贫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控辍保学和乡村教师质量提升得到政策有力保障,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逐渐完善,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对口支援,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促进了优质教育共享。全面提高育人质量,需要把牢方向,部门联动,内外协同。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要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要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对学校办学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健全中小学办学管理机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对推动高考内容改革的科学发展,对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性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标志着特殊教育从完成普及向完善体制机制、内涵发展的转型升级。学者建议“十四五”时期要更加强调“能力扶贫”,巩固教育脱贫成果。教师要积极行动,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激励延伸学习等。要解决学校办学干扰太多问题,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高考命题应突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随班就读工作应“一县一案”精准施策,因材施教,提升教育质量。8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新闻事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下,研究生教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视界2020年,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深化。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以成效评价促进“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道路向纵深推进。学者认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遵循,要在理想信念上增强当代研究生的情怀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让研究生教育真正成为创新的源泉和经济的引擎。“双一流”建设的评价重点是落实高校主体责任,聚焦大学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度,要更加关注大学是否为国家尖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否为创造知识和产生新思想的主要源泉。学者建议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学者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以科教融合为基本途径,深化校内评价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高质量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按照内涵式发展对质量和效益的诉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应优化治理结构,厘清治理责任;加强学科建设,建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框架;优创教学机制,注重合作共进;优育本科人才,明晰人才培养核心要素。9构建类型属性突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闻事件教育部与山东、甘肃、江西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9月,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出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12月,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视界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必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学者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对劳动力知识结构提出跨界融合的复合型要求。职业教育须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育模式智能化、人才培养复合化、学习终身化、产教一体化、治理法治化和发展国际化。还有学者指出,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有学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既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要在保持自己类型特点基础上,不断强化中职基础地位,进一步拓宽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学校的通道。还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制度,能够促进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学者建议“十四五”期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要以提质培优作为根本目标,从战略层面深入思考和确定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加速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为经济转型升级赋能增效。10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新闻事件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线上教学。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9月,全国教师发展大会召开。全面提高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研究视界为有效应对疫情开展的“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广大教师积极探索高质量线上教学,掀起了一场教育领域在线学习的“学习革命”。学者认为,在线教学作为新型的教育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需要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有学者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关键的是需要制度化、法律化顶层设计,出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应办法,形成高质量的“工匠型”双师教师队伍。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和关键。有学者认为,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于精准实行乡村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教育公平为价值引领,稳定教师资源;从跨区域联动管理入手,健全乡村教师编制结构;根据不同情况,创建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是多元且复杂的,重视政策“最后一公里”的执行很关键。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好乡村教师队伍。学者建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教师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转变育人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教书育人、潜心育人,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07日第6版

得不教焉

严查论文作假,教育部要求倒查五年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针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教育部已下文要求倒查5年。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9月均通过研究生院官网发布了《关于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全面排查工作的通知》。上述几所高校发布的通知均提到:近年来,学位论文抄袭、买卖、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一系列文件,督促各高校严肃查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推动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部教育督导局8月26日下发《关于几起高校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查处情况的通报》,现予以转发。例如,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在通知中表示:根据通报的精神和要求,我校将启动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全面排查工作。由研究生院牵头,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院系和研究生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复核、排查近5年(2015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要重点复核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等过程规范性,重点关注没有科研项目支撑和存在学术不端嫌疑的学位论文。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其他几所高校也在各自通知中要求复核、排查近5年(2015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在上述通知中提到的教育部教育督导局8月26日下发的《关于几起高校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查处情况的通报》中,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向部署各高等学校提出:近年来,学位论文抄袭、买卖、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按照中央有关部署要求,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一系列文件,督促各地、各高校严肃查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推动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通报还介绍,但近期网络媒体曝光和群众举报部分高校学生学位论文存在抄袭、买卖、代写等行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暴露出有关高校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查处存在防控手段有限、问题发现不及时、主体责任未落实等突出问题。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为警醒各高校引以为戒,加强学位论文规范管理和学风建设,通报了3起作假行为查处情况,涉及复旦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厦门大学。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在通知中要求全面排查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各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立即采取行动,由校内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牵头,会同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和研究生知道教师,复核、排查近五年(2015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对此此番“倒查5年”的具体内容,上述通知明确要求:要重点复核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和学位评定等过程规范性,重点关注没有科研项目支撑的学位论文,充分利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全面排查,形成每篇论文的复核、排查结论,经学位评定委员会、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分管研究生教育的校领导签字后存档被查。对发现存在抄袭、买卖、代写等作假行为的学位论文,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调查、严肃处理。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还在通知中要求各高校认真开展警示教育:各高校要抓紧收集分析新闻媒体曝光的学位论文抄袭、买卖、代写等作假行为处理案例,面向所有研究生反复开展警示教育,鼓励学生潜心治学、刻苦钻研,告诫学生自觉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警示学生学校对学位论文抄袭、买卖、代写等作家行为将依法终身追责并通报工作单位,切勿抱有侥幸心理、因小失大。对于导师责任,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在上述通知中要求各高校:提醒研究生导师切实履职尽责、坚守学术底线,告知指导教师如指导的学位论文出现抄袭、买卖、代写等作假行为,将受到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等严厉处罚。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教育部网站9月25日发布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也着重提到了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问题。上述意见表示:学位授予单位要进一步细分压实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等责任。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严格把关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写作发表、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性。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要客观公正评价学位论文学术水平,切实承担学术评价、学风监督责任,杜绝人情干扰。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要对申请人培养计划执行情况、论文评阅情况、答辩组织及其结果等进行认真审议,承担学术监督和学位评定责任。论文重复率检测等仅作为检查学术不端行为的辅助手段,不得以重复率检测结果代替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性的把关。意见还提到: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大学位论文抽检工作力度,适当扩大抽检比例。对连续或多次出现“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学位授予单位,加大约谈力度,严控招生规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中对“存在问题学位论文”较多的学位授权点进行重点抽评,根据评估结果责令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学位授权点限期整改,经整改仍无法达到要求的,依法依规撤销有关学位授权。(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不得

学术论文当构建“终身责任制”

今年,严苛的论文查重率让很多应届毕业生“瑟瑟发抖”。据调查,部分学校的毕业论文“查重率”从原来的30%以内降低到20%,更严格的甚至降到了8%以下。此外,还有学校增加了重审环节,即对已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监控,一旦被查出高于查重率,将直接取消学位证书与毕业证书。(6月10日《法制日报》)论文作假,一票否决。这大概是中国高等教育“严出时代”悄然而至的信号之一。早在去年,教育部便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随后,清考取消了、“水课”挤干了、论文更严了、毕业更紧了……考个好大学就能睡大觉的迷梦,这两年已经陆续惊醒了更多“梦中人”。论文是学术之本。无论是做学生的、还是做老师的,恐怕都没有理由在这个底线问题上“揣着明白装糊涂”。白纸黑字、存档留念,想抵赖也抵赖不了。2019年,翟天临“不知知网”事件加速了学术不端的系统性整治——2月22日,教育部公布2019年工作要点,强调要开展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等工作;2月27日,教育部发文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及培养管理工作,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实现“零容忍”;4月2日,教育部在官网公布《教育部2019年部门预算》称,2019年学位论文抽检预算为800万元……毫无疑问,高校论文正在构建铜墙铁壁的“净化”制度,“复制粘贴”的学术论文正在成为强光灯下的“纸老虎”。这当然是宜早不宜迟的事情。学术论文一头链接着文风学风、一头链接着学术科研,如果水分太多、泡沫太重,科技自立或者核心技术恐怕都要成为黄粱美梦。此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2018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引起广泛关注。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发表学术论文42.6万份,首次超过美国(40.9万份),成为全球第一。不过,这几年有关论文造假、学术不端的例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叫人分外尴尬而愤懑。从论文大国走向论文强国,不是靠道德教化就能立地成佛的,最关键的还是监管、无缝的监管,让作奸犯科者付出沉痛代价、让潜心学问者获得制度赞赏,良好的学术生态建立健全起来,论文上的“生意链”才不会充斥在社交APP或网商平台。于此而言,学术论文当构建“终身责任制”。一是因为抽检总是有概率的,不收手、不收敛的学术不端不可能自动纠偏;二是诸多论文造假有赖“同业监督”,毕竟这是较为专业的事情。如果只在毕业季有个防火墙,显然不能堵住侥幸的心思。到最后,事隔经年,怕就怕检出问题就来一句“只怪当时年纪小”——要么过往不究、要么柔性惩戒,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成为一种恶示范。既然都是成年人,不管学生时期、抑或研究阶段,只要论文造假板上钉钉,就应该终身究责。溯及过往、一票否决,学术论文“终身责任制”当成为捍卫学术风习的“守门员”。文/邓海建

请益

教育部传来好消息,研究生毕业论文不再是重点,幸福来得太突然!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20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了1071万人,毕业生达到了847万人,可见竞争多么激烈。高考被称为“一考定终身”,这也是被人认为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可以改变命运的一次考试,尤其是对于寒门子弟而言,但是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本科生的含金量也是大不如前,所以大家就把考研当成了热门选择。很多研究生都给我说过,其实最难的并不是考试,而是将来的毕业,研究生的毕业创作和论文非常困难,想要达标并不是那么容易,这也成为了学生毕业路上的拦路虎。研究生迎来好消息,论文不再是毕业重点考研的热度越来越高,报考的学生也是供不应求,但是研究生的人数还是有限的,考试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就算是你考研成功了,毕业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也是当下的研究生状况发展。其实不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领域,都是需要攥写论文的,只不过研究生需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而且还有一定的数量要求,否则就不能毕业,这也是让很多学生头疼的地方,如果想要在期刊上发表论文,不仅需要时间来攥写,有的期刊登报还需要花钱。要知道研究生的论文可不是那么好写的,有的学生为了省事,就会向出版商购买版面,要么就是找枪手代写,甚至为了完成学术论文拉帮结派,这只会让研究生的质量降低。这样的论文可以说毫无意义,也败坏了学校的风气,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出现问题,不过有人也理性分析了,这也不能全怪学生,毕竟论文的压力还是很大的,要不然也不会剑走偏锋。教育部门针对这样的现象就做出了改革,研究生的毕业标准不再以论文为重,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不再是学位的唯一标准,学校对学生的发展应该多元化,不能够总是以期刊论文数量作为评选标准,这只会造成恶性循环。学生感到欢呼雀跃这样一来最开心的就是研究生们了,毕竟论文是他们最头疼的一件事情,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其他上面,比如说做科研,这才是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还有更多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改革之后毕业证书不会和论文数量捆绑,让研究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纯粹,也会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如何写好研究生论文学术论文对研究生生来说太重要了。评奖评优升学毕业结项都需要论文。所以是否能又快又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是每个研究生的必修课!1. 选定方向题目如何挑选题目?首先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拟定尽量新颖的题目和方向。题目尽量少用“浅析”“浅论”等字样。2. 资料准备研究生论文不同于我们基础教育中的作文。用流水账的形式就写好了。研究生的论文需要有大量的专业词汇,案例,数据,甚至是模型等详细做阐述。所以我们在写这个方向的时候,查阅资料主要是跟我们提供更多的有用的让自己的论文更具说服力的论证。3. 提纲为什么会强调论文的提纲,如果一篇论文没有一个大致的框架,在写的过程中经常会写偏题,迷失自己研究的目的,重要的地方含糊不清,不重要的地方花了大量篇幅。4. 根据提纲补充全文。提纲定好了,就可以开始以着手全文了。很多研究生有个不好的习惯,在补充全文的时候,喜欢先乱七八糟的抄一堆别人的东西上去,整个出来之后再慢慢改。这样做,首先你要表达的就会非常混乱,其次重复率非常高,后期再修改也是非常浪费时间。5. 论文修改写好论文之后,我们首先要拉通读个几遍,看看自己的论文有没有什么错字或者语序有问题的地方。其次是首要跳出细节从整体上看文章有没有那部分有突兀的地方。今日话题: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吗?认为这是不是给研究生减负?我们一起留言讨论吧!

胡同警

深度 | 不要只看论文,缺乏工程实践才是深度学习研究的瓶颈

选自dennybritz机器之心编译参与:微胖、杜夏德学术界面临的研究瓶颈不仅来自各种技术,还包括社区文化和研究流程等问题。本文提到当下发表的大部分论文中 90% 的内容都是他人的研究成果,剩下的 10% 不过是研究者测试自己的假设,而且这种形式的论文很少会带来惊喜。就连 Andrej Karpathy 都十分赞同的文中一个观点:读论文不会太在意它的结果,只是为了获得灵感。读研时,我研究的是 NLP 和信息提取,我几乎将所有时间都花在编码研究思路上。这就是有一个不喜欢接触代码导师(这样的导师估计占所有导师的 95%)的研究生所做的事。当我对问题(problems)表示担心时,总会听到这样的话「这只是一个工程问题;继续。」后来我才意识到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我认为,一篇论文提到了这点就通不过同行评议」。这种心态似乎在学术界普遍存在。但作为一个工程师,我不禁注意到缺乏工程实践如何会让我们停滞不前。我会拿我熟悉的深度学习社区作为一个例子,但这也可能适用于其他社区。作为研究人员的社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推动该领域发展。推进当前最先进的技术。有很多方法做到这一点,但是,最常见的是发表论文。绝大多数发表的论文都是渐进式的,我没有贬低的意思。我相信,研究当然是渐进的,也就是说,新成果是建立在别人过去所做的基础之上的。而且这就是它应该的样子。说得具体一点,我读过的大多数论文的内容中有 90% 都是现有的东西,包括数据集、预处理技术、评估标准、基线模型架构等等。作者们通常会再添加一些新的东西,展示一下做了哪些超越现有基线的改进。目前来看,这么做也没什么错。问题不在于这个过程本身,而是如何实施。在我看来,这里面有两个突出的问题,都可以用「工程实践(just engineering)」来解决。1、浪费研究时间;2、缺乏精确性和可重复性。逐一展开。浪费研究时间(站在他人肩膀上的不易)研究者都是经过高度训练的专业人士。很多人都花了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才拿到博士学位,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只有那些人花大部分时间做他们擅长的事——通过提出新的技术来进行创新,才有意义。就像你不想让一个训练有素的外科医生每天花几个小时从纸质表格上输入病人的数据一样。但他们每天做的几乎就是这些事情。在一个理想状态里,一个有想法的研究者能够轻松以已有成果为基础(亦即上文提到的论文 90% 的内容),剩下 10% 的内容用于测试研究者的假设。(我发现,也有例外,如果你正在做的研究真的很新,但是大部分发表的研究都不属于这个例外)。在实践中,几乎没有什么真正新东西。研究者花上几周的时间重复做数据的预处理和后处理,一遍又一遍地部署,调试基线模型。这些工作通常包括追踪相关论文的作者,弄清楚他们用的到底是什么技巧。论文往往不会提到细节(fine print),因为这会让结果看起来没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会引入数十个混杂变量(confounding variables),这基本上会让比较变得没什么意义。然而后面还有更多没意义的事情。我意识到,在他人成果基础上做研究的难易性是决定你正在做的是什么研究的主要因素。大多数研究者都是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一遍一遍做研究。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他是某个特定子领域的专家,所以,只有继续关注类似的问题才有意义。虽然不是完全没道理,但我认为,这么做没什么意义(尤其是深度学习领域,里面很多子领域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以至于其间的知识迁移可以做的很好)。我相信,主要的原因是从实验的角度看,在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做研究是最容易的。它能带来更多的论文发表,并让周转时间变得更快。基线已经用熟悉的代码部署好了,评估已经设置好了,相关工作也写好了,等等。而且这么做,竞争更少——其他人没法能接触到你的实验装置也就没法轻易和你竞争。如果这与在他人成果上做研究一样容易,我们可能会在发表的研究中看到更多的多样性。并非都是坏消息。当然,有几个趋势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发表代码越来越普遍。像 OpenAI 的 gym(以及 Universe)那样的软件包确保了至少评估和数据集能够做到效率化(streamlined)。Tensorflow 等深度学习框通过部署低水平基元(primitives)移除了大量潜在混杂变量。有人说,我们还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没做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有标准化的框架、标准的数据库、标准的代码库和编码风格、严格的自动评估框架和在完全相同的数据集上运行的实体,研究效率又会如何。从工程角度来看,所有这些都是简单的事情,但是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我认为,我们低估了这一事实:我们是在和纯软件打交道。听起来似乎显而易见,但是,兹事体大。在诸如医学或心理学领域,设计牢牢加以控制的实验几乎不可能,工作量也相当庞大。而软件领域基本上是自由的。这一领域比我们绝大多数所认为的那样还要独特。但是,我们并没有这么做。我相信,这些变化(以及许多其他变化)还未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动机不对称。说实话,几乎所有研究人员更关心论文发表、引证率以及可授予终身教职的聘任制度,而不是真地推进这个领域。他们对有利于自己的现状很满意。缺乏精确性(rigor)第二问题与第一个问题密切相关。上文也暗示过了。就是缺乏精确性和可重复性。理想状态是,研究人员可以控制住所有无关变量,采用新的技术,然后展示各种基线的改善情况(在显著边际内)。貌似显而易见?好吧,如果你碰巧读了很多深度学习方面的论文,那么,你会觉得这个理想状态就像直接源自科幻电影。实践中,当每个人采用不同框架和流程再度实现技术时,比较会变得没有意义。几乎每个深度学习模型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存在很多会影响结果的「隐藏变量」,包括加进代码中的不明显的模型超参数,data shuffle seeds,变量初始化器以及其他论文通常不会提及的东西,但是,很明显它们会影响最终测量结果。当你用一个不同的框架重新使用你的 LSTM,预处理数据并写下几千行代码,你创造了多少混杂变量?我猜几百甚至几千个吧。如果你可以证明较之基准模型,有 0.5% 的边际改进,你怎么证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你咋知道这个结果就是结合某些混杂变量的结果?我本人根本不相信论文结果。我读论文更多是为了获取灵感——关注论文的想法,而不是结果。这不是个应然问题。如果所有的研究人员都发布代码,会怎么样?会解决问题?实际上,并非如此。将 1 万条代码未入文献的代码放到 Github 上,说「在这里,运行这个指令,复制我的结果。」,这和生产人们愿意阅读、理解、证实和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代码不是一回事。这就像望月新一证明 ABC 猜想,除了他,没人看得懂。再一次,「不过是个工程问题(just engineering)」有望解决这个难题。解决方案和问题 1(标准代码、数据组、评估实体等)解决方案差不多,但问题也差不多。实际上,发表具有可读性的代码,可能并不最有利于研究人员。如果人们找到 bug 怎么办?需要收回论文吗?除了为你效劳的单位做公关,没有其他清楚的好处,发表代码是在冒险。

万钟之禄

写给每个终身学习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都是垃圾

>不确定时代的应对指南<这次,翁炫给你介绍的书是,湛庐出品的《学习的升级》。这本书为终身学习者,提供了一套底层操作系统。它是苹果公司教育副总裁约翰·库奇和哈佛大学研究员贾森·汤的合力之作。知识付费正在如火如荼,全民终身学习被反复提及。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本书的出版十分应景。它直指问题的核心,那就是,面对复杂的世界,以及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应该怎样学习知识,并且应该学习什么样的知识。这本书给我们提供的答案是,要学习的升级。具体来说,是要摆脱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将学习视为一种对信息的输入,要将学习视为一种具有相关性、创造性、协作性和挑战性的活动。终身学习者的心理素质终身学习,是一场终身马拉松。我们都知道,要想跑赢马拉松,是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那,要想实现终身的学习,又该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呢?首先,终身学习者要相信,后天可以塑造一切,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实现人生的逆袭。其次,终身学习者,需要找到内在的动机。在内心驱动下,我们才会更有耐力和意志力。1、相信后天可以塑造一切成功究竟取决于先天因素还是后天努力?这个问题曾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先天因素重要”的支持者认为,人的智力和能力由先天决定,有些人生来就天资聪颖,有些人注定平庸无才。“后天努力重要”的支持者则认为,每个人生而平等,是后期的成长环境和学习方式,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实际上,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就显赫的人,并非出自名门望族,相反出生在寒门。作为一名终身学习者,首先需要建立的学习观就是,要相信后天可以塑造一切,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实现人生的逆袭。2、找到内在动机,让自己有耐力和意志力所有的知识都有一个失效的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叫作知识的半衰期。知识的半衰期越短,知识的迭代速度就越快。比如,有个学者对医学论文进行了分析,发现大概45年之后,有一半的医学论文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医学知识的半衰期大概是45年;还有人研究了顶尖的物理学杂志,发现10年后,发表在这个杂志上的论文有一半是错的,所以物理学知识的半衰期大概是10年;到了互联网领域的知识,半衰期就更短了,据相关数据表明,互联网领域知识的半衰期是1年,并且这个时间正在进一步缩短。知识在加速淘汰和迭代,促使我们把学习新知识作为终身行为。换句话说,终身学习者,其实是在跑一个终身马拉松。想要跑赢终身马拉松,这就要求我们,找到内在的动机。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受内在动机驱动时,学习的持续时间更长,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也记得更清楚、更久。你可能会问了,怎样找到终身学习的内在动机呢?我的建议是,要能把学习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想啊,如果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一个知识的实用性,这个知识切实帮助我们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难题,那我们不就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吗。新的问题又来了,怎样把学习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呢?这个问题,我们稍后会详细展开来说说。好,这部分,我们说到了,终身学习者应该具备的两个心理素质,分别是,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实现人生的逆袭;找到内在的动机,因为在内心驱动下,我们对终身学习这件事,才会更有耐力和意志力。终身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我们刚刚说到,要能把学习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际上,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始终在强调这样的观点: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其内涵,以及如何加以运用。那么,如何去理解知识的内涵,并加以运用呢?作者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挑战式学习。听到挑战式学习,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增加一点儿学习的难度,让学习这件事更有挑战性。其实不是的。作者说的挑战式学习是说,我们学习者要能针对直接影响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去设计方案,并实施。为了我们更好地理解挑战式学习,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要熟知当地的历史,传统的方法会怎么做呢?我们可能会找来一些历史资料来阅读、找来一些纪录片来观看等等。你看,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是灌输式的,也就是把信息灌输到我们的脑海中。我们的大脑能记住多少呢?回想一下我们的学生时代,死记硬背之后,到了考场基本上都忘得差不多了。我们再换一种学习方式,用挑战式学习方式来学习当地的历史,那我们会怎么做呢?我们可以策划举办一场当地历史上最具影响力人物颁奖盛典。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思考了,这样的颁奖盛典应该放在什么地方举办呢。举办的地点很重要啊,必须要是当地最有文化底蕴、最能代表当地形象的地标式场地啊。场地找到了,我们接着要思考了,颁发几个最具影响力人物奖项呢,具体颁发给谁呢?你看啊,当地历史上,有那么多名人,总不能全都请来吧。那,我们是不是要把当地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人物的资料,全部都整理出来啊,从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几位出来啊。好,挑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几位人物,我们姑且按照10位计算吧。接着,我们又要开始思考,怎样向这10位人物发出邀请呢,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邀请函该怎么写呢。再接着,怎样安排这10位人物的出场顺序,以及座位顺序呢?是按照他们所处时代的先后吗?还是贡献程度大小呢?说到这里,相信你也看出来了,一场当地历史上最具影响力人物颁奖盛典的成功举办,也就意味着我们把当地的历史,了解得透彻了。这就是作者说的,要能针对直接影响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去设计方案,并实施。这也就是,挑战式学习。我们来对挑战式学习做一个小结。实际上,挑战式学习,是要求我们摆脱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再将学习视为一种对信息的输入,而是将学习视为一种具有相关性、创造性、协作性和挑战性的活动。终身学习者的学习场景我们已经说到了,终身学习者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学习方法。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终身学习者的学习场景。作者在这本书里介绍了4种学习场景,分别是,营火、水源、洞穴和山顶。作者认为,要想提高学习的成效,终身学习者就要善于利用这4种场景。第一种场景:营火营火,就是营地里的光火。在远古时期,夜幕降临后,部落的人们总会围坐在营火的周围,一起烤熟食物、分享故事。这种大家聚拢在营火的周围的方式,我们把它称为一对多。营火式学习,就是一对多的学习。比如,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着听讲,以及时下流行的线上音频视频讲授知识等等,这都属于营火式的学习场景。在这种场景中,老师是知识的主导者,由他们来决定将哪些知识交付给用户。你看,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学习的范围被老师给框定了。老师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边界,决定着我们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边界。第二种场景:水源什么是水源式的学习场景呢?在古代,人类和动物们为了解渴,会主动聚集在水源旁,这就有了交流碰面的机会。在现代,办公室里的茶水间就是水源地,大家可以碰到一起互相交流。水源式的学习场景,也就是多对多的学习模式。人们聚在一起,互相分享和交流彼此的知识。比如,团体工作坊、头脑风暴会、线上社群、线下读书会等等,都是水源式的学习场景。在这样的学习场景中,人们围绕一个主题,交流彼此的认知,让思维随机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这种学习场景,强调的是碰撞。所以,如果不主动分享,那么这样的学习场景则会失去效率。第三种场景:洞穴洞穴,指的是僻静、不受人打扰的空间。洞穴的学习场景,指的是,独自反思和思考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与上面介绍的两种学习模式,截然不同。上面介绍的营火和水源这两种学习模式,说的都是与他人的互动式学习。而洞穴这种学习模式,强调的是独处,是让我们有个独处的空间,让自己沉下心来,认清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如,独自在书房中、在图书馆的安静角落里,把知识转化成内在的理解,这就属于洞穴式学习。需要指出的是,洞穴这种学习模式的效率,是建立在营火和水源这两种学习模式之上的。我们先要通过营火的学习模式,吸收知识,再利用水源的学习模式,与他人进行知识的讨论和拓展、随后,在洞穴里,独自思考的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第四种场景:山顶什么是山顶学习场景呢?我们来看看这种情况。眼前一座山,很多时候,我们会想,爬山岂不是太容易了吗,这有什么难的呢。但是,只有当我们真正去爬的时候,才会发现,爬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付出汗水和辛苦是难以登顶的。这种情况,其实说的是,实践出真知。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才会有深刻的学习和收获。山顶的学习场景,说的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比如,创业,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实际上,山顶这种学习模式,仍旧是回到了作者强调的学习本质上,那就是,学习必须要建立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终身学习者需要利用好的4种学习场景,我就为你介绍完了。要想提高学习的成效,终身学习者就要善于利用好这4种场景。首先,我们要通过营火的场景,吸收知识。接着,我们要利用水源的场景,与他人讨论知识。随后,我们要在洞穴里,花时间,独自思考、反思,把知识转化成内在的理解。最后,我们还要在山顶的场景中,实践,在实践中修订知识。总结:学习必须要建立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到这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完了。我们先说到了终身学习者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首先,终身学习者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实现人生的逆袭。其次,终身学习者,需要找到学习的内在动机。在内心驱动的情况下,我们才会更有耐力和意志力。接着,我们说到了,终身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挑战式学习。也就是,我们要摆脱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再将学习视为一种对信息的输入,而是将学习视为一种具有相关性、创造性、协作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最后,我们说到了,终身学习者要善于利用4种学习场景。在营火的场景中,我们汲取知识;在水源的场景中,我们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拓展认知;在洞穴的场景中,我们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理解;在山顶的场景中,我们实践出真知。我们再对整本书的内容做个提炼总结,那就是,学习必须要建立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说,终身学习者的目标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我想再花点篇幅,就这个总结,稍微展开来说说。为什么作者反复强调学习必须要能解决现实问题呢?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复杂的世界,以及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必须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劲头,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日益精进,才能赢得未来。然而,很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依然按照一百多年前的方式在运作,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具体来说,我们的教育模式,缺乏关联性、创造性、合作性和挑战性,我们的教育模式是在对我们每个受教育者进行简单粗暴的灌输。你看,这本书可不仅仅是给终身学习者提供了一套底层操作系统。实际上,这本书直指教育的模式,我们的教育模式需要升级,我们迫切需要释放每个人的学习潜能。这本书值得每个终身学习者亲自阅读。—end——

两展其足

21世纪没有终身职业,只有终身学习

去年12月,首届世界教育论坛在巴黎经合组织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政商领袖、教育部长、政府官员和著名学者共同列席了论坛。在论坛中,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受邀演讲,他表示:今天50%的职业将在未来消失,到时候我们将会拥有怎样的人生,我们的孩子将会面对怎样的世界,这些是我们亟需讨论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未来是由教育决定的。图源:中国日报网古语有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保持学习是不被淘汰的唯一办法。012018年,唐山市政府撤销了各个路桥收费站,令人没想到的是,这起地方性民生新闻事件竟然引发了全网关注。其实造成轰动的并不是“撤销收费站”这件事本身,而是收费站撤销后,一位女员工的哭诉,她说:“我已经36岁了,我的青春都献给收费站了,我现在啥也不会,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36岁,正是人生的黄金年华,你怎么知道自己学不了东西?你只是不愿学罢了!图源:腾讯视频不愿学、不想学,那就只能被社会淘汰了。时代的车轮不会因为某一个人故步自封就停止转动,当今社会,原地踏步就等同于退步。如果你想和时代保持同频,就必须要持续学习、终身学习。02纪录片《Becoming Warrent Bufett》(成为沃伦·巴菲特)向观众阐述了一个事实:一个人一生中想要获得过人的成就,注定与读书和终身学习形影不离。一个人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长期专注于做好一件事,并且坚持读书学习,才能获得成功、荣誉和财富。成为世界首富并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就像巴菲特也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达到了现有的高度。图源:360图片终身学习的另一个好处,是它可以培养我们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而良好的思考习惯又能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学习,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学习好比盖房子,每天添砖加瓦进步一点点,长期坚持下来,势必建成一座高楼。03学习固然重要,但不能只是一味地埋头苦学,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之前媒体报道过一则新闻:湖南的一位17岁“神童”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高等物理所,成为硕博连读的研究生,但三年之后却被学校退学,连学位证都没有拿到。因为离开了母亲照顾的他连天冷穿衣、天热脱衣的常识都不知道,常常一个人窝在寝室看书,却忘了要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图源:pixbay我们学到的知识,不是为了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可以高谈阔论,而是为了将其运用在实际的工作、生活当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也才能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加以补足。21世纪已经进入学习型和创新型时代,当今的商业环境没有打不破的铁饭碗,我们的职位在今天看来或许不可或缺,但不意味着明天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危机意识,不断学习,防患于未然。图源:pixbay学习带给一个人的满足感、充实感、成就感和意义感,能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明天比今天更加充满希望。而这,正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精进的标志之一。

桃太

教育部严查论文作假 要求倒查5年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原标题: 严查论文作假,教育部要求倒查五年博士、硕士学位论文针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教育部已下文要求倒查5年。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9月均通过研究生院官网发布了《关于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全面排查工作的通知》。上述几所高校发布的通知均提到:近年来,学位论文抄袭、买卖、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一系列文件,督促各高校严肃查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推动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部教育督导局8月26日下发《关于几起高校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查处情况的通报》,现予以转发。例如,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在通知中表示:根据通报的精神和要求,我校将启动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全面排查工作。由研究生院牵头,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院系和研究生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复核、排查近5年(2015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要重点复核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等过程规范性,重点关注没有科研项目支撑和存在学术不端嫌疑的学位论文。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其他几所高校也在各自通知中要求复核、排查近5年(2015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在上述通知中提到的教育部教育督导局8月26日下发的《关于几起高校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查处情况的通报》中,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向部署各高等学校提出:近年来,学位论文抄袭、买卖、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按照中央有关部署要求,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一系列文件,督促各地、各高校严肃查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推动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通报还介绍,但近期网络媒体曝光和群众举报部分高校学生学位论文存在抄袭、买卖、代写等行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暴露出有关高校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查处存在防控手段有限、问题发现不及时、主体责任未落实等突出问题。教育部教育督导局为警醒各高校引以为戒,加强学位论文规范管理和学风建设,通报了3起作假行为查处情况,涉及复旦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厦门大学。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在通知中要求全面排查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各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立即采取行动,由校内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牵头,会同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和研究生知道教师,复核、排查近五年(2015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对此此番“倒查5年”的具体内容,上述通知明确要求:要重点复核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和学位评定等过程规范性,重点关注没有科研项目支撑的学位论文,充分利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全面排查,形成每篇论文的复核、排查结论,经学位评定委员会、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分管研究生教育的校领导签字后存档被查。对发现存在抄袭、买卖、代写等作假行为的学位论文,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调查、严肃处理。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还在通知中要求各高校认真开展警示教育:各高校要抓紧收集分析新闻媒体曝光的学位论文抄袭、买卖、代写等作假行为处理案例,面向所有研究生反复开展警示教育,鼓励学生潜心治学、刻苦钻研,告诫学生自觉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警示学生学校对学位论文抄袭、买卖、代写等作家行为将依法终身追责并通报工作单位,切勿抱有侥幸心理、因小失大。对于导师责任,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在上述通知中要求各高校:提醒研究生导师切实履职尽责、坚守学术底线,告知指导教师如指导的学位论文出现抄袭、买卖、代写等作假行为,将受到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等严厉处罚。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教育部网站9月25日发布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也着重提到了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问题。上述意见表示:学位授予单位要进一步细分压实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等责任。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严格把关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写作发表、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性。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要客观公正评价学位论文学术水平,切实承担学术评价、学风监督责任,杜绝人情干扰。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要对申请人培养计划执行情况、论文评阅情况、答辩组织及其结果等进行认真审议,承担学术监督和学位评定责任。论文重复率检测等仅作为检查学术不端行为的辅助手段,不得以重复率检测结果代替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性的把关。意见还提到: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大学位论文抽检工作力度,适当扩大抽检比例。对连续或多次出现“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学位授予单位,加大约谈力度,严控招生规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中对“存在问题学位论文”较多的学位授权点进行重点抽评,根据评估结果责令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学位授权点限期整改,经整改仍无法达到要求的,依法依规撤销有关学位授权。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岳怀让[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伏仪]

哪出儿

他2年拿13万奖学金,发3篇SCI、2篇EI论文,放弃保研清华,太牛了!

他是答辩场上的佼佼者:自信、沉稳、得心应手,他是学院公认的"大佬",科研、竞赛,榜上有名,他热爱阅读,善于从书中汲取智慧,他也乐于尝试,在不同的社团组织中实现自我成长!他是柯志昊,来自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16级土木工程专业,综合成绩年级第一,放弃前往清华、伯克利读书的机会,选择保研本校直博。接下来,一起听听与优秀邂逅的故事:柯志昊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2016级土木工程专业综合成绩排名:1/41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全国三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三等奖国家实用专利一项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混凝土轻舟赛太平洋赛区团体第四名3篇SCI论文,2篇EI论文,1篇SCI在投至今谷歌学术引用量达47次大学期间共获奖学金十三万他是别人口里的“柯神”柯志昊说:「大学是一个带给你无限可能的地方。」 从四年前压线考入交大,对未来没有过多的设想,到大四综合保研成绩第一,本科期间深度参与科研团队,发表数篇SCI、EI……这一路走来,机遇与挑战并存,挫折与失败相伴。而他说:「挫折对我来说是个 助推器 。」 谈到自己的学术经历时,他坦率地说「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每次在遇到看似要把人压垮的困难面前,他总有自己的解决办法:「洗个澡,好好睡一觉,起来吃一顿好的,再复盘整个事情。」▲ 柯志昊和队友参加混凝土轻舟赛柯志昊回忆起自己曾在一星期内参加九场答辩而多数失败、数学建模国赛答辩前夕队友因身体不适临时退出的经历。「当时我和很优秀的同学一起去参加数学建模的国赛,进入了最后的答辩环节,但是很不幸,有队友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办法来到现场,导致答辩没有很成功的进行下去,整个国赛就失败了。」这些受挫和打击,使他认识到生活中80%的失败来源于平常生活中90%的懈怠,而人在每个特定阶段的 痛苦和挫折都值得被尊重,因为这会令你作出反思和改进。大学以来,他培养出自己的复盘习惯:在笔记本上划分出三格,前一天晚上在第一格写出待办事项,当天晚上算出任务完成率;第二格写当日心得和收获;第三格写当日反思。这一复盘方法在助他提高效率、吸取经验的同时,也使他成为一个能随时冒出新想法、有思考力的人。非典型的工科生「学习其实是我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 柯志昊表示:「大学不应该只把学习好、科研好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而是你要把你喜欢的事情做好,四年之后成为一个你想成为的人,这个对我来说就是很重要的点。所以他经常去试,试很多东西。大学四年,他参加诸多学生组织、社团活动,如辩论队、电视台、学院大使团、科协……尽自己所能寻找兴趣点,也去尝试原本不敢做的事。谈及课余生活时,柯志昊说自己对阅读情有独钟,而且涉及范围广。从推文到历史著作,从轻松到严肃,也会受到父母工作的影响阅读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和中国哲学史类的书籍。他特别提到自己认为最好看的一套书——孙皓晖所著的《大秦帝国之崛起》。柯志昊喜欢弹钢琴,没事儿的时候也会一个人在宿舍吹吹口琴,拉拉小提琴;他还喜欢打篮球,认为运动是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他说自己的娱乐活动不多,但「当你全心投入的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会发现干什么都快乐。」成长背后的故事柯志昊在科学竞赛方面共获三十余个奖项,而这其中,有25项是在大一的时候获得的。如何获得这样让人羡慕的成绩?在柯志昊看来,效率与合作 是很重要的两方面。他认为每个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最初两三个小时是最高效的,而对他来说,便是要把这种高效从始至终的贯彻下去。另一方面,他认为要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竞赛中,他会思考「怎么能找到很好的队伍,让他们很乐意接纳我」,然后把自己的在队伍中的独特之处做到极致。此外,柯志昊说:「要敢于尝试别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人生中可能很不起眼的一些事情,往往会改变你未来的轨迹」。在学生工作中,他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老师的推荐下与博士生导师结识,随后在邓自刚教授和李海涛博士的指导下开始尝试科研。之后两年,就这样顺理成章的走下去。情怀少年的选择大学四年硕果累累,并且成功收到名校offer。聊起为么放弃前往UC Berkeley和清华深造的机会,选择留在交大时, 柯志昊分享了几位老师讲过的话。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邓自刚教授说的话对他影响颇深:「既然在国内能做的研究,为什么要去国外做。」而王素玉老师的另一句话直接决定他为什么选择留校:「既然我们出生和成长在这片土地,就理应为这个地方做些什么并留下些什么。」无论是学术中、亦或是人生观念上的诸多教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深厚情谊,让他不舍离开师门,离开交大。「我不用成为大师,我本来就是大师。」黄大年在电影中关于回国的表述同样影响着他。关于个人能力,柯志昊说:「如果我学得不好,出国是去给祖国丢人;如果我学得好,那我更希望可以在年轻的时候,多沉淀和积累一些知识,为交大和祖国多做一些事情。」另一方面,家庭对他有很大的影响。「诗书继世,耕读传家;笃学成才,长以报国」的家训,交通世家的情怀,让他也想「去为交大做一些事情」。此外,他说,虽然学业对他很重要,但是在人的一生中,不只有学业,还有家庭,健康,快乐友情等等。出国读书意味着陪伴父母的时间会大大减少,而在母亲身体不太好的情况下,他更希望可以多抽出时间陪陪父母家人。关于未来,柯志昊选择高温超导磁悬浮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这是一种 挑战,也是想在老师和前辈们的指导下做出些 开创性 的东西。「 我很喜欢挑战和机遇,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要么成,要么不成。成了固然好,那不成要怎么办?这就是人生有意思的地方所在。」「 我选择这条更有挑战性的路。」比起去做一个所谓的成功的人,他更愿意去做一个有情怀的人。尝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之后,才真的算是人生圆满。来源:西南交通大学 统筹策划:交大新媒体中心 李新豪 程慧仪 文案:张文芳 刘宇坤 李新豪 谈浩澜 龚欣瑶 刘芳 毛家兴 程慧仪 图片整理:毛家兴 钟若兰 本期编辑:李新豪 朱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