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常德各民主党派、知联会代表人士理论研修班在中山大学开班目无所见

常德各民主党派、知联会代表人士理论研修班在中山大学开班

常德各民主党派、知联会代表人士理论研修班在中山大学开班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13日讯(张流火)8月12日,常德各民主党派、知联会代表人士理论研修班开班,60名来自各民主党派、知联会的代表集中广州中山大学“学习充电”。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党委书记黄山致辞 常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余仁辉对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谢,并向参加培训的全体学员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此次举办的各民主党派、知联会代表人士理论研修班是今年市委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的重要班次,目的在于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加强各民主党派,知联会代表人士能力建设,促进代表人士自身发展,从而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提供有力支持。他要求,全体学员要端正态度,调整心态,珍惜这次宝贵的培训机会,沉下心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要端正学风,严守纪律,既遵守校纪班规,又严格遵守作风建设相关规定;要深入思考,学用结合,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拓宽思路、创新方式,真正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为。 此次研修班为期6天,课程安排全面丰富,既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等理论学习内容,又有传统智慧和领导力等人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既有专题讲座和交流座谈,又有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 近年来,常德市委统战部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工作, 坚持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开通学习交流平台,以增进思想共识,凝聚智慧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从2017年至今,已举办各类培训班近10次,累计参与人次数近500人,2018年下半年,还将举行“全市党外特约人员培训班”“全市统战系统统战理论研究班”等培训班次,为巩固壮大统一战线力量,更好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做出积极贡献。 [责编:吴蓓][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礼法度数

贵阳市老干部工作者能力素质提升研修班在中山大学开班

日前,贵阳市老干部工作者能力素质提升研修班在广州中山大学开班,贵阳市委老干局副局长杨志军出席开班仪式并作学习动员讲话,作为班长全程参与培训,中山大学公共管理培训中心主任肖燕菲致欢迎辞,开班仪式由中山大学公共管理培训中心老师郑柔燕主持。来自全市10个区县和34家市直部门共50位学员参加培训。据悉,此次培训班是按照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以及2020年全市老干部工作要点,经市委组织部批准同意举办的,主要目的是为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和全省老干部工作会议精神,同时结合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特点,抓培训、增素质、促合力,培养造就一支品德好、作风硬、能力强、业务精、善创新、会干事的高素质老干部工作队伍。此次培训为期7天,培训内容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老干部工作近期重点难点设置,讲课专题涉及团队建设、生态扶贫策略、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医养结合、“一带一路”、心理健康、如何搭建平台激励离退休干部发挥余热等几方面内容。“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工作繁重,加之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贵阳市今年不少外出培训班被迫转为线上培训或被取消,这次培训得以保留,充分体现了市委对老干部工作的重视和对老干部工作者的关心和爱护。”杨志军表示,通过此次培训学习和实地考察,学员们将充分吸取新理论和广东广州老干部工作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深入思考、认真分析研究,在健全完善老干部工作制度机制方面有新的提升,在助力老同志过上幸福美满生活、提高老同志获得感安全感,助力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和作用发挥,更好地彰显老干部工作自身价值“两个助力”上展现新作为新担当。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欣编辑 罗昌编审 王太师 何欣

盗跖大怒

中山大学四十年构建大思政格局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为本科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喻寅轩 摄不久前,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原创音乐话剧《笃行》首演,吸引了1200余人到场观看。未来,中大计划将红色三部曲《中山情》《笃行》《奋斗的岁月》打造成思政必修课,覆盖所有本科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双一流”建设中,中大如何集全校之力,上好铸魂育人第一课?“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基因。”中大党委书记陈春声表示,要突出人才培养体系的竞争性,面向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引领时代潮流,并传承好文化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引导学生将远大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思政育人课题获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大思政工作半年来多次获得国家的肯定——去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陈春声牵头完成的《立足两个前沿,坚守树人根本——中山大学全员育人大思政格局四十年的构建》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今年初,中大获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中大海洋科学学院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试点院系。“中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奠定了教学与教育相统一的育人理念,课堂教学是手段,目标是教育人,尤其要引导学生在精神上成人。”中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辉说,经过40年的探索,遵循“人在哪,思政教育就在哪”的全覆盖原则,中大逐渐形成了创新驱动、多元主体、课程德育、以文化人的全员育人大思政格局。近年来,中大形成了专职教师为主、特聘教师补充、思政工作队伍协助的“大思政”队伍,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探索教师定期注册制度。这是中大全员育人的“主力军”。以全校学生必修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由校党委直接领导顶层设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课程设计和专业培训,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协调,集全校之力将课程开好。为打造好这支“思政部队”,中大重点规划各教研部责任,规范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责任,保证课堂纪律性和学术创造性的统一,严格执行《中山大学课堂教学“十不准”》,加强师德建设,在人才引进、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等环节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要引导青年更好成长,关键要明白他们需要什么。”中大哲学系辅导员、团委书记李琳玮成立朋辈互助成长小组,组织学生参加读书会、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等,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引导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她花1年自学了运动理论,成为学生心中的“健身达人”。“马研班”培养1500名优秀学生在中大的评教系统中,思政课向来是评价最高的课程之一,有中大校友感叹:“毕业几年了,还记得当年在珠海校区抢座旁听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的日子。”中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钊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作为思政骨干教师,他不仅仅局限于思政课堂,还在课外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我常说,思政课是不能死记硬背的,需要学生去理解。”林钊在课堂上会大量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用经典的思想解读历史事件,通过大量援引材料,让学生在原著中读出思想。从2005年开始,中大要求学生必须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中的助教辅助、名师授课等环节。通过知识教授实现价值引导,进而在实践中检验经典原理,用理论来指导安身立命的现实问题。为此,中大实施本、硕、博思政课联动计划,推进三个层次思政课教学“步步高”:对本科生进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硕士研究生,重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对博士研究生,培养其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作为思政教师,看到学生在毕业后能保持思考,勇于叩问自己的人生,我感到很欣慰。这是在书写人生的答卷,比写在考卷上的答案重要多了。”林钊说。通过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中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从书本里带入实践中。据统计,成立25年的“马研班”,培养了1500多名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2018届毕业生共有389人去往西部地区就业,较上年同期增加10%以上;2014年至2018年,累计推荐300余名优秀毕业生加入选调生队伍,其中涌现出张超、曾念秋、徐浩杰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研究生支教团20年来向全国派出228名志愿者,成员韦慧晓成为中国海军第一位女实习舰长。红色基因在中大校园中传承位于校园中轴线上的惺亭,是辛亥革命烈士史坚如,沙基惨案烈士区励周、许耀章的纪念亭,由原岭南大学惺社同学于1928年捐建;在怀士堂,孙中山先生曾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在中大的校园里,红色记忆和革命故事纷至沓来。中山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爱国奋斗传统,这也成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去年,中大举办“笃行与薪传——马克思主义在中山大学的实践与传承”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专题展上,展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亲笔手稿、致友人签名信,吸引了不少师生前来参观。未来,广州校区南校园还将建起一座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学校历史、岭南文化等内容于一体、充分展现中山大学红色基因、文化传统和学术水平的现代化综合博物馆。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中山大学的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正深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大人。“当前正是学校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中大校长罗俊表示,中大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奋力开创本科教育新局面,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懈努力。对话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传承中大文化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大在人才培养中有哪些特色举措?书记亲自讲的“思政第一课”,与学生有哪些互动?南方日报就此采访了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南方日报:近年来,中大如何以立德树人引领人才培养?探索了哪些有本校特色的举措?陈春声:近年来,中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总书记关于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推动大学的办学实践。2015年,我们确立了“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并提出建立学科与专业、德育与智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科研与教学“五个融合”为特征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注意突出三个标准,即突出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突出人才培养的完备性,注重理论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突出人才培养体系的竞争性,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面向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引领时代潮流。南方日报:您多年来坚持给本科生上思政第一课,讲中大的红色基因,您认为中大学子应如何继承红色传统,将远大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陈春声:这两年我给本科生讲授“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中山大学文化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在授课时我会结合一些生动的故事,如中大毕业生陈铁军与革命伴侣周文雍在刑场上举办婚礼、中大图书馆长杜定友教授辗转万里护送文献西迁等,拉近学生与红色历史的距离。来自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孙百承同学在课后把笔记发给我看,使我印象深刻。他写道,这堂课让他仿佛追随着爱国进步的学长们,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中。惟有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身处何处、去向何方,我们的国家和学校才能真正和过去的屈辱与苦难诀别,走上繁荣复兴的伟大征途。除了思政课,中大还注重通过第二课堂的思想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校已经完成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思想教育类活动的比例提高到总体安排的40%以上,大幅提高第二课堂的思政性。南方日报:今年学校召开了春季工作会,接下来将有哪些新举措?陈春声:为继续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将做好“铸魂”“固本”“强基”“提效”工程,坚持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管理人员队伍。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钟哲 吴少敏 通讯员 漆小萍 刘天罡 陈诗诗【购房资讯轻松享,快来关注乐居网】来源:南方网

虽多

「另眼视界」中国摄协首次理论人才研修班有看点

12月19日至24日,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人才研修班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这是中国摄协首次组织以理论为主题的培训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60名学员参与了针对摄影理论相关课题的集中授课和开放研讨。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海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军等出席开班仪式。高琴做开班动员讲话,她表示,摄影的创作与理论是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现实中,理论研究薄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同时又孕育着无限可能,这为理论人才提出了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更高要求。她希望志同道合的学员们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上勇于探索,并将此次研修的所学所思融入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持之以恒,不忘初心,强化政治思想水平,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扩大眼界广交朋友,共同推进中国摄影事业达到新的高度。参与本次研修的60名学员,是从中国摄协各团体会员推荐和自荐的300多位报名者中严格选拔而来的。其中有深耕摄影史多年、已出版多本个人研究专著的学者,有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获奖者,有正在海外名校深造的创作者,有新晋摘得法国巴黎国际摄影展览会摄影书奖项的出版人,也有国内各高校摄影专业的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本次将主题精准定位于摄影理论,延续了中国摄协本年度培训工作的全新尝试,旨在通过有针对性的优质课程,提高学员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帮助学员开拓视野、启迪思维,进而带动摄影的专业化发展。针对理论领域的特点和关注热点,本次研修课程设置跳出单一的摄影门类,提供了文艺理论的全景视角。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心峰在讲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过程中,为学员梳理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的来源、发展和重要传承,并结合摄影行业的特点分析理论工作者应当如何践行人民文艺观。中央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谢柏樑以“文艺评论的景深与角度”为脉络,讲述了文艺评论的发展历程,提出摄影理论研究不仅要史、论、评“三位一体”,还要有景深、有角度、有聚焦,写出镜头感、历史感和悲悯感。摄影业界专家从各自的研究课题出发,向学员展示了全新的理论角度和切实的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任悦结合翻译视觉研究学者约翰·伯格代表作过程中的思考,提出了摄影理论的“另一种讲述方式”。她认为,摄影是“一种观看领域的融合媒体”,应当从视觉文化研究的角度,把摄影放置在整个图像生态系统中观察和推演,而非仅限于摄影界或者艺术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郑梓煜从一个看似无厘头的主题“王昭君、网红脸与人脸识别:一种肖像的文化史脉络”开讲,结合当下热点现象,分析图像、肉身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究现象背后的社会机制。跨学科的艺术理论、评论资深学者结合不同艺术门类案例,阐释视觉分析的路径和方法,为学员扩充了视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评论家、策展人刘礼宾在《视觉观察模式的背后——美术史的几个案例分析》中,分析了不同时期艺术家处理图像的方法,解析他们的观察模式,一级对应的视觉语言模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艺术评论家王晓松进一步讲述《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图像逻辑》,提出摄影的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在判断或研究之前,首先要追溯图像的来源和用法。讲师授课提供的新方法和新思考,让学员直呼“脑洞大开”。已有丰富策展和评论经历的资深评论家巩志明表示,这种存异不求同、重过程不重结果的开放式授课让人颇为受用,基于启发、分享的学习方式会更加启迪智慧、丰富思想。课程内容展示出的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和恰如其分的运用,让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理事杨智军深受震动,他认识到,从中国传统的审美理论、哲学思想中寻找有关图像的论点论据,才能积淀起中国摄影理论的厚度。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汪素芳说,讲师拿出自己未完成的课题无私分享,对于学习者大有裨益,就像让大家看到了一道菜的制作过程,而不只是端上来的完美样子。浙江传媒学院讲师张雯表示,这次的课程涉及了影像的时代性、政治性、历史性,这种意识的培养对于自己这样年轻的摄影理论学者来说尤为重要。上海市摄影家协会艺术部主任孙承华称赞这次培训是中国摄协在理论建设和新平台搭建方面的一个良好开端,让他感受到有责任在今后不断加强学习思考,尽己所能做好理论相关工作。学员间的分享激发了更深入的讨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希景、无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倪梁、汕头一时书院艺术总监张楚翔、杭州市文晖中学摄影教师郑煦妍、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教师田园、耶鲁大学在读研究生陈荣辉,在学员论坛上分别拿出近年来的探索和成果,交流研究方向、理念、进度乃至困惑。学员的学术背景、研究经历和理念各有差异,不同观点和意见彼此碰撞、擦出火花,进一步开阔了眼界,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丰富的研修课程设置,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培训期间,许多学员坚持每天在微信群里总结当天的学习心得。交流从课堂延伸到课下,学员围绕当天授课提及的话题、实际工作中面对的挑战,自发组建线上线下“论坛”,活跃到深夜。难得的学习机会也吸引了海南本地摄影人积极申请前来旁听。海南日报摄影记者张茂刚刚参与了中国摄协举办的中青年摄影人才培养工程培训班,听说理论人才研修班落地海口,专程前来学习。在分组讨论环节,学员们就摄影理论界当前值得关注的现象趋势、摄影理论评论如何助推影像讲述“中国故事”、摄影艺术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等问题各抒所见,并对专题培训的方式、课程、后续建设等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对此,中国摄协将认真收集整理意见,逐步推进和完善培训工作,继续面对不同摄影群体,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节选自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进于知矣

广州中小企业高管们,中大、华工高级研修班可免费报读

南都讯 记者夏嘉雯 日前,广州市天河区政府官网转发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通知称,广州即将委托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开展2020年中小(民营)企业人才培育项目,为全市中小(民营)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免费培训。通知显示,此次培训面向广州市中小(民营)企业的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招收学员,入围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三个一批”名单的企业优先。培训分为民营企业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高级研修班以及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高级研修班,将于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的周末上课,每月2-4天。内容包括宏观经济与疫情冲击、工业互联网、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管理、现代企业制度、5G与区块链、营销创新、领导艺术、宏观政策、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并购与整合管理、企业成长与人才管理和规划、公司治理中的法律问题等。本次培训为公益培训,实施报名审核制,相关培训费用由政府承担。参加培训学员的交通费以及其他超出范围的费用需自。民营企业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高级研修班和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高级研修班根据报名资料初选面试人员名单,采取面试方式遴选学员(根据疫情情况另行通知),每个企业最多录取1人,逾期未收到录取通知则视为未录取。符合条件并有意愿的广大中小(民营)企业于2020年5月15日前,通过邮箱向各承办单位报名,详细如实填写报名表,将报名表可编辑WORD版本和加盖公章扫描后的PDF版本同时发送至承办单位邮箱(中山大学邮箱:guanjialong@sysue.com,华南理工大学邮箱:huagong201602@126.com)。报名表可在天河区政府官网(http://www.thnet.gov.cn/thdt/tzgg/qtgg/content/post_5815070.html)下载。【来源:南方都市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季梁

中大金石学院首届康养产业研修班收获学员刷屏爆赞!

12月3日-5日,由中大金石集团主办、和睿养老协办、朗和(银湖)承办的“中大金石学院首届康养产业研修班”在朗和(银湖)国际医养中心隆重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各界领导、嘉宾、业内人士参加了此次高端研讨班。中大金石学院首届康养行业研修班王洪林董事长出席开班仪式并亲自授课中大金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林亲临授课——《长寿时代如何培育养老的长寿企业》,数据剖析了中国老龄化趋势,尤其是长三角及杭州养老市场需求,系统解密了中大金石养老品牌的快速崛起之路,逐层阐述了企业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落地,介绍了中大金石致力于打造“中国养老名牌”的后续发展规划。各位康养大咖亲临现场分享本次为期3日的封闭式高端研修班共邀请了12位大咖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最新的理念。聚焦我国养老产业战略发展趋势,就养老项目的开发模式、产品营造到营销筹开等环节进行全流程解析,为参训人员带来了超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同时,中大金石学院积极创新培训模式,精心安排了“围炉夜话”活动,组织专家进行现场答疑,给予了参训人员与讲师之间充分的交流与沟通的机会。Day 1Day 2全国康养大咖云集朗和(银湖)经典案例考察此外,为了更好地将课程理念与实践高度融合,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中大金石学院组织学员实地参观了万科随园嘉树(CCRC典型案例)以及朗和(银泰)国际医养中心(医养综合体典型案例),并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大家表示此次培训有干货,很实用,有些理论可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着实受益匪浅、收获满满!研修结束,大家纷纷对中大金石的贴心安排表达了感谢,希望此类培训以后能长久举办下去,给大家更多的机会相聚在一起,探讨交流、共同成长。参观万科随园嘉树参观朗和(银泰)国际医养中心群内交流截图学员朋友圈截图此次研修班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强化了参训人员对康养理念的认知,提升了综合能力水平,促进了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品质高端康养服务贡献力量!

研究机构几十家,学者上百位,公益慈善专业指日可待?

撰文 ▏王慧编辑 ▏肖泊缺少完备、丰富的理论,公益行业能否行稳致远?2020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宣布,不再开设教育学(公益慈善管理方向)辅修专业。消息传出,一片惋惜声中,一个问题又被重新提出——公益慈善是否应该在本科设立专业?围绕于此的争论仍在继续。但如果在本科阶段开设公益慈善专业,公益慈善领域现有的理论基础以及科研、教育师资,又是否足够支撑公益慈善学科体系的构建?即使不考虑公益慈善教育,公益行业近几年在诸如商业与公益的关系、公益市场化等话题上的争论,也在呼唤公益慈善理论体系的搭建。1998年,清华大学NGO研究所设立,被认为是中国高校公益研究的发端。《社会创新家》总结发现,20多年中,高校公益研究机构大致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从少数几位学者发起公益研究所,到汶川地震后公益研究院渐次成立,再到近年青年学者涌现、活跃。可以说,目前的高校公益慈善研究,已然生机勃勃。其中的学者,一方面埋头学术,致力于完善公益慈善理论体系;一方面发挥所在机构的智库功能,为行业发展、政府决策与立法建言献策,积极提供智力支持。1起点2015年,多家高校研究机构紧锣密鼓地为《慈善法》(草案)召开多次专题研讨会。一年后,《慈善法》正式实施。虽然相关条款仍有待改进,但多年呼吁终于落地,于行业,终究是“里程碑”式的进步。多版民间草案中,“北大清华版”因内容相对全面,成为《慈善法》草案制定的有力参考。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以及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都是这一版草案的主要推动者。北大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由魏定仁、陈金罗在1998年发起成立。前者是北大法学院教授,后者曾任民政部司长,参与过《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办法》的起草工作。前辈的前瞻性眼光,给金锦萍参与推动非营利组织立法埋下了伏笔。当时还以民商法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她,可能不会想到,之后十余年,自己都会将“为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视为使命。为博士论文选题的契机,让金锦萍发现了非营利组织立法领域的空白,此后,她便沿着这个方向,一发不可收。金锦萍2005年,金锦萍出版《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研究》,这是国内第一部研究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的专著。次年,她又与在北大法学院任教的葛云松等人,合作出版了《中国非营利组织法的基本问题》以及《外国非营利组织法译汇》。追溯起来,这些早期研究成果,无疑是《慈善法》得以出台的必要基础。十几年来,在社会法这一法学相对边缘领域,金锦萍不断深耕。她也因此被称为“社会法领域研究第一人”。北大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成立同年,38岁的王名在清华大学成立了NGO研究所。此时距离王名从名古屋大学博士毕业,刚刚过去一年。依托这一研究所,王名最初的研究方向,是中国NGO与社团改革。2002年,王名出版《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介绍了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历史,以及管理的各个方面。此后,王名的研究工作更多地向公民社会、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深入。2015年,在民政部和清华大学的共同推动下,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升级为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该院两位副院长,邓国胜和贾西津,一直以来在公益行业被视为“中生代”学者代表,邓国胜主要研究领域为NGO、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绩效评估与能力建设;贾西津则长于公共伦理、公民社会与治理的研究。政府的参与进一步明确了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的定位:致力于公益慈善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国家级智库。既能拓宽社会力量话语权,又能撬动政府改革,王名找到了一块绝佳空间。王名事实上,在王名和金锦萍之前,另一位学者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也对公益慈善研究显示出了浓厚兴趣,他就是长王名6岁、主要研究慈善史的周秋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周秋光立足湖南师范大学,重点研究民国湖南慈善家熊希龄,并逐步拓展和加深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研究。1998年夏,慈善力量参与南方抗洪救灾,引发了人们对慈善发挥作用的思考。周秋光撰文《关于慈善事业的几个问题》,在《求索》杂志发表。文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慈善史,阐释“慈善”的概念、定位等内容。周秋光进入21世纪,周秋光继续沿着慈善史方向,研究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并出版了《中国慈善事业简史》。这本著作也被视为国内慈善史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2011年,周秋光推动发起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就在《中国慈善事业简史》书稿付梓的2005年,曾就读于应用数学系、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康晓光彻底调转人生方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任公共管理学院任教授,并在两年后创立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对于这一转变,康晓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理由。在“希望工程”覆盖全国家喻户晓时,康晓光曾窥见了第三部门对“中国整个社会管理和统治结构”的影响,对于康晓光来说,第三部门是作为学者的他为中国社会寻找未来的一个入口。康晓光以“国家与社会关系”“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和“政治文化”为研究方向,康晓光丰富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研究角度。其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博弈研究》《君子社会》等学术专著。康晓光本人担任多个基金会理事,依托学术成果,他可以直接地依托研究成果,为非营利组织的实践提供指导。2矩阵形成2008年汶川地震后,公益慈善事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也催生了国内高校公益慈善研究机构的初步繁荣。早期最引人关注的,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以及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2010年,在汶川地震救灾中名声大噪的壹基金,和王振耀推动成立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相关介绍中,这是首家由大学与公益组织联合发起的,专门从事公益理论研究、公益人才培养与公益政策咨询服务的研究机构。根据目前已知的资料,它也是高校公益慈善研究机构中,第一家“研究院”级别的机构。这所研究院的成立,在行业内引起极高关注。然而,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占了两个“第一家”的头衔。王振耀2010年,曾在汶川地震一线组织救灾的王振耀,从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原民政部救灾救济司)任上辞职,出任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这一年,王振耀56岁。政府官员投身民间公益,外界难免诸多解读,一段时间内,媒体报道里,王振耀被冠以“辞职司长”的名号。以王振耀自己的解释,他原本只计划“当个教授”,但了解研究院的定位后,觉得这是一件“必须投入很多心力”去做的事。“中国公益需要提升的方面太多。比如说建立系统的研究网络,调整公益研究的方式......这也是我担任民政部官员期间一直在呼吁的。”作为研究院中的先行者,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没有仅仅埋首于学术研究,而是通过多种形式,推动行业建设。成立后不久,它接连推出“京师公益讲堂”“中国基金会领导人高级研修班”“中国传媒从业者公益慈善研修班”等项目。当时,这成为不少人深度了解公益的窗口。两年后,该研究院更名为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王振耀曾设想在硕士阶段开展公益慈善方向的学历教育,这一构想后来演化成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慈善学院的合作。双方于2013年联合开办EMP(国际慈善管理)项目。2015年,同样由王振耀担任院长的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成立。该项目并入其中。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成立次年,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也紧随其后开办。二者一北一南,成为当时国内高校公益慈善研究重镇。如今,后者虽然已经关闭,但它运作期间的活跃,对其他高校公益研究机构的成立,或多或少有着启发作用。而且,它留下的成果,也有着独特的行业价值。担任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的,是时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教授的朱健刚。目前,朱健刚担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朱健刚在朱健刚的主持下,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翻译了《中国慈善事业的精神》。这本书根据学者朱友渔1912年提交给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译出。相关介绍中,它是首部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传统及其精神的著作。除了翻译作品,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也成立了公益慈善数据档案馆。在建馆札记中,朱健刚介绍,“希望以此记录各类社会组织的哀荣生灭,留铸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曲折轨迹,进而支持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同时为更多公益组织的互动交流与资源共享提供平台。”与早期的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相似,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也开展了一系列行业活动。论坛、沙龙、分享会.....轮番举办,相关话题包括台湾社企、社区基金会、社会工作、公益传播......而且,它也曾尝试开展硕士阶段的公益慈善教育,即开设民族学专业(公益慈善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研修班,招生对象为公益组织、政府、企业、媒体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两家研究院的公益慈善教育都没有在本机构得到延续,但同期,另外三所同样秉持这一愿景的高校机构已经在酝酿。2010年,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暨河仁慈善基金会捐资成立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这所同样由基金会推动成立的研究机构,背后关系着中国基金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2009年,63岁的曹德旺提出捐赠股权设立慈善基金会。这是中国基金会不曾有过的捐赠形式。申请引起了国务院和中央各部委的关注。历经两年多努力,“中国股权第一捐”宣告成功。曹德旺受聘南京大学名誉董事长自称为“学院”而非“研究院”,体现了河仁社会慈善学院在公益教育上的偏重。依托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它将作为河仁慈善基金会的专门教育研究机构。目前,除了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与博士点下增设公益慈善研究方向,河仁社会慈善学院还在社会工作本科阶段增设了公益慈善专业课程。如今已停办的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公益慈善管理方向)辅修专业,开办于河仁社会慈善学院成立的两年后,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北师大珠海分校、基金会中心网合作发起。据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明德公益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报告》,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超过60%在公益行业就业。纵然在实际数量上并不大,这一成果却已经得到行业一定程度的认可。即使停办,其办学经验还可以由行业继续学习、实践。稍晚于两所学校,2014年,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与泰国正大集团、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合作,设立公益慈善管理学院,并于当年9月招收首届中国公益慈善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学院成立的背后,是学校与泰国正大集团的战略合作。自2014年始,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学生,由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的南京工业大学和泰国正大集团联合培养。同年,泰国正大集团向南京工业大学捐赠2.011亿元。从专业设置来看,该学院也偏重对“专业型”公益人才的培养。据《中国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报告》,其毕业生中,同样有超过60%的人在公益行业就业。这一时期,从地域分布来看,南方高校的公益慈善研究机构显示出了活力。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都成立了公益慈善研究院。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也升级为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将目光移回北京,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成立后,次年,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在校友李晓波的资金支持下,也升级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北京高校公益慈善研究机构的整体发展也趋于细化。比如,清华大学除了公益慈善研究院,还开设有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三者有所联系却又各自独立;北京师范大学除了建立中国公益研究院,还成立了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国际NGO与基金会研究中心、公益慈善与非营利法治研究中心。南北相望,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机构的矩阵初步形成,整体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3回应新态势2016年之后,“公益市场化”这一话题引起关注。徐永光《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一书的出版,点燃了行业的争论。行业新趋势无疑会引导学术的研究方向。针对“公益市场化”之争,康晓光撰写《义利之辨:基于人性的关于公益与商业关系的理论思考》一文,摘要中提到,“本文试图从‘公益中心主义’出发......厘清公益与商业关系,主张公益不能化约为商业,公益有其不可替代的人性和制度基础。”“商业”与“公益”的关系究竟如何,对有着商学、经济学背景的学者来说,同样具有吸引力。2006年,一篇名为《在我国由政府推动社会企业发展的建议》在《经济日报》的内参上刊登。如今看来,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推动社会企业发展,建立具有高度公信力和绩效水平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培养和壮大政府转型的同盟军”,不可谓不超前。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商学院客座副教授的赵萌。当时,他正在牛津大学赛义德商学院攻读组织与战略博士学位。赛义德商学院开设的“斯科尔社会企业研究中心”,使赵萌较早接触到了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家的概念。2014年回中国任教后,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精神成为赵萌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赵萌除了赵萌,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朱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也都是兼具经济学背景,横跨商业与公益两界研究的学者代表。“公益市场化”掀起话题讨论后,他们也共同在为学术研究、行业发声以及教学培训而奔走。翻看三位学者的履历不难发现,他们都有着海外留学经历。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对社会企业这一形态有更包容的心态。但事实上,在“公益市场化”引发争论之前,国内已经有一位本土学者开始研究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等社会创新概念。她就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袁瑞军。袁瑞军徐永光曾评价:“学界的袁瑞军教授......她对中国和全球社会企业的发展研究得很透,是中国学界社会企业研究第一人。”2005年,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成立,其前身是1998年成立的中国社会团体研究所。也许就是在这里,原本以政治学为研究方向的袁瑞军,逐步接触第三部门。根据公开资料,至少在2013年,袁瑞军就已经开始了对社会企业的研究。当时,她主要研究的内容有社会企业的概念、理论、案例,中国大学开设社会企业课程和建学位的情况,以及社会企业的相关研究,如公益创投、道德慈善、福利企业、合作社等。近几年,越来越多社会企业涌现,袁瑞军也在继续推进对社会企业认证标准、影响力测评的研究,以支持社会企业落地。对社会企业的研究热潮扩散,间接促成了相关研究机构的成立。2017年成立的电子科大慈善与社会企业研究中心就提出,研究重点为战略性慈善、影响力投资、企业社会责任、社会创新与社会创业等方面。上海交大、北师大珠海分校、华北电力大学也都成立了相关研究机构。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外援”,孟加拉国银行家、经济学家尤努斯及其团队也参与发起了中国人民大学尤努斯社会事业与微型金融研究中心,以及郑州大学尤努斯社会企业中心,主要研究方向都与社会企业、微型金融相关。赵萌担任前者的联合主任。除了“公益市场化”这一主题,国内公益慈善事业呈现愈发丰富的形态。其背后,是经济、社会结构、技术多重变化下的影响。康晓光2018年初发布的报告《超慈善——中国慈善新时代的特征及其由来》,更为系统地阐释了近十年中国大陆慈善领域发生的“一簇新现象”:慈善组织构成多样、慈善内涵日益多元、慈善方法与工具愈加丰富......广泛而深入的跨界与融合使原有界限被打破。报告中,康晓光将当今中国总体慈善形态命名为“超慈善”。新形态,愈加将公益慈善事业学术研究引向细化与多元。4新生力量助力“百花齐放”而支持多元化学术研究的,无疑是“人”的壮大。立足高校,第一代公益慈善研究学者开拓,中生代接续,多年积累,如今已然培养了一批“后起之秀”。针对本科公益教育的必要性、实现路径,行业内仍有争议。除了上文提到的河仁社会慈善学院,以及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公益慈善管理学院,华东师大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研究院、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等机构也仍在实践先行的路上。相较之下,硕博阶段的公益人才培养空间、成效更大。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摇篮”。王名曾介绍,“慈善学历教育越往后走,必要性越大。我们的博士生、博士后,不少进入到了公益领域,并且发挥的作用非常大。我做了一下统计,发现我们已经培养了近100名博士后,离开慈善领域的很少,极个别的会到政府、企业去工作。”王名的学生中,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助理蓝煜昕,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潮,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基金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健等,都在公益慈善学术研究中比较活跃。从王名的统计或许可以估算,高校培养出的青年公益研究学者已达到数百名。这些青年学者普遍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研究方向也更为前沿,包括慈善信托、慈善文化、区块链慈善等。据《社会创新家》了解,青年学者中,不少人有着海外留学经历,例如挪威奥斯陆大学博士后、现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的沈永东,硕博就读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的王筱昀,利物浦大学法学专业哲学博士、现任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讲师的李德建,日本同志社大学政策科学博士、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的俞祖成等。另外,北师大法学院副教授马剑银、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章高荣、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董强、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教授吕鑫、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谢晓霞等,也都是年轻一代中出色的学者。除了相关专业出身的青年学者,公益慈善研究也在吸引着“跨学科”的青年学者。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罗俊便是其中之一。读博期间,罗俊师从经济学者汪丁丁和叶航,两位导师借助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理论,引导学生思考、研究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偏好。受其影响,罗俊开始关注慈善捐赠领域,后续主持多个慈善捐赠相关课题。罗俊与初代学者面临的环境不同,行业发展为青年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更为肥沃的土壤,相关基金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支持。敦和基金会的“竹林计划”就专门资助青年慈善学人的研究。可以看到,一方面,公益慈善学术研究已经形成一定基础。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从1998年至大约2016年,机构共出版公益慈善(社会组织)相关专著100多种,发表论文700余篇。扩展到全国高校公益研究机构,成果只会更为丰硕。另一方面,青年学者的壮大使公益慈善研究呈“百花齐放”之势。如今,行业或许有更充分的理由,去期待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理论体系以及学科体系的构建。END

创投季

博研商学院营销管理班:为企业培养优秀的首席营销官

商场如战场,如何快速了解战场?博研商学院营销管理班教你如何带领团队冲锋陷阵,成为优秀的指挥官,获得最终的胜利。博研商学院营销管理班汇聚超强实战经验导师团队,将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董事长的一线经验带入实战课题,令无数学员创造营销佳话的停业,引来业界瞩目。学什么?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首席营销官课程设计只为销售业绩提升,学习形式告别传统。以实战、路演、演讲、谈判等学习方式,真正在实战训练中提升。课程涵盖“战略”“战术”“战队”“战果”四大模块,包括《营销战略规划》《定价战略》《品牌营销》等11个课题,其中“战略”部分主要讲述营销战略规划沙盘实战模拟、营销总监战略思维、营销战略规划与营销体系的建立;营销队伍及销售渠道的建立与控制以及价格竞争的三大推动力量。“战术”则重点强调大客户购买心理学、采购行为分解与分析、销售流程与价值匹配,突出消费者行为学与营销方式,在新媒体技术下,运用互联网的新风口实现创新营销,实现营销的转型升级。“战队”板块更是涉及销售团队文化与灵魂、沟通与激励等团队核心要点,还将传授十五大销售管理问题,让您见招拆招,未雨绸缪。“战果”,通过举办首席营销官实战大赛,总结和复盘学习效果,同时将结业论文答辩与行业内营销大咖点评相结合,因材施教给出营销成长建议。谁指导?名师大咖齐聚具有强大师资团队,就是给了学员一盏精准的航海灯塔。博研教育整合了众多一流高校导师以及知名企业的实战专家、高管,帮助中国企业的营销岗位管理人才迅速实现观念的突破和实战管理能力的提升。原中国惠普公司助理总裁、首席知识官CKO高建华,唯品会首席战略顾问、清华大学特聘教授董权,“中国十大杰出营销人”“中国十大销售管理专家”诸强新等国内外大咖强势加盟。首席营销官班1班的学员唐国辉在听了原美国辉瑞公司CAPSUGEL、事业部中国市场经理王鉴老师《销售管理与业绩突破》的培训后,感慨的说:“听了王鉴老师一次又一次讲解,对我不断地疏导,也让我懂得当市场对我们有赢利或更赢利拿大单的时候,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为一点小小的成就,而惊喜万分。在环境不好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要知道祸福也是一时的,调整好心态重新再战。”就等您!海量收获在路上起源于2009年创立的中山大学管理哲学博士课程研修班的博研教育,是全国最早及领先的高端人文教育培训机构。其发展过程融合了多家之长,博研教育坚持“学习成就人生”的教学理念,以“蕴育商业思想家”为使命,历经近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聚合万名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家学员,20万余名企业家会 员,数以百万计企业家影响力的学习型高端社群。本着为企业的高速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与能力的优秀管理者,无论你是创业型企业总经理还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又或是大型企业营销总经理、营销总监、市场总监、品牌总监等核心岗位人员,甚至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有关领导和管理人员,博研商学院营销管理班都有适合您的课程。谈及营销管理班迅速扩大的招生规模及未来发展,博研教育商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培养职业化营销管理人才,推进企业快速发展,是我们一直努力的初心,未来博研教育商学院将继续以一流的课程品质为学员服务。”

君吻

从技术支持部门甄选销售人才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这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企业招聘销售人员是越来越难了。一般来说,企业招聘销售人才会有四种方式:社会招聘、同行挖角、学校招聘、内部培养。我们先来看看这四种方式各自的优劣势。一、社会招聘如果你从社会招聘渠道找到那种处于无业状态、但又自称有销售经验的人,需要引起警醒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优秀的销售人才是不会让自己沦落到无业的被动状态,反而更多是在上家公司的工作表现不好所致。如果你抱有侥幸心态把这些人招入企业,往往留存率会很低,而且还会消耗掉公司大量的管理成本与人工成本。二、同行挖角首先要肯定的是,从同行中去挖的人才肯定是业绩表现优异的角色,好处是招来即用,不需要太高的培训成本。但这些“精英分子”来到新公司后也会存在着对公司的文化、薪酬政策还有既有客户资源的冲突挑战。而且既然他会因为你出具了较高的薪酬而选择跳槽,那么他也可能在别家公司出具更高的薪酬邀请时弃你而去。因此,同行挖角也不应是企业招募销售人才最主要的方式。三、校招应届毕业生当企业选择校招渠道时,如果企业内部已经拥有了一个完善的销售新人育成体系,那么这就是一个非常可行的做法。因为如果招募到的应届生确实有明确的从事销售工作的意愿,而且拥有不错的销售潜质,再加上具有与这份销售工作相匹配的专业对口优势,那么培养起来就会非常容易。可能面临的风险是我们的面试官往往很难辨识这些应届生的销售潜质,而且这些学生初入社会,大多会存在“这山望见那山高的”的心态,入职后的稳定性又让人担忧。四、内部培养内部培养的优选做法是从企业内部的技术支持部门去甄选一些优秀人才到销售岗位。这些技术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比较高,对于产品服务的客户价值也很认可,稳定性自然也会很高。而且他们的技术功底扎实,所以在向客户传递产品和服务价值时,更容易得到客户的认可与接纳。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比较倾向于这种内部人才甄选方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考量,找一个技术人才进行培养比直接从社会上招募销售人员进行培养要简单得多。那么技术人才转岗到销售部门,要如何有效地提高这种人才选育方式的成功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一、判断这个技术人才是否有做销售的潜质与意愿在一个人的内在性格特质与行为模式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与销售工作非常契合的一些特质,如有热情,有上进心,愿意跟别人打交道,愿意用言语和行动去感染别人,敢于挑战,目标导向,自信心强、有较高的抗压力、对于财富和成就感的追求会比常人要更强烈等等。如果一个人身上具备这样的一些特质,那么他转销售岗的意愿度和留存率会更高一点。当然,这些特质往往隐藏在“冰山以下”,难以被人察觉,但我们可以通过长期的行为观察、以及一些结构化的提问设计、或者用到一些人才特质的测评工具来实现较为精准的洞察。二、有一套科学定义的销售流程来实现成功经验的复制虽然技术型销售的技术功底扎实,但是往往也会过于技术和产品导向,商业敏感度与商机把握度不是特别的好。他们往往在跟客户聊完技术问题后,就很容易被客户牵着鼻子走,销售工作容易陷入被动和失控的局面。如果我们企业有基于过往的成功销售经验和做法,提炼出一套科学定义的销售流程和销售辅助工具体系,就可以清晰指引这些技术型销售人才高效能地开展工作。就像是一个通往成功结案的导航地图,让销售少走弯路、快速地推进销售进程,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的销售流程是实现销售人才复制的最重要保证,是构建销售型组织共同的销售语言与行为标准的必要战略性举措。三、有一个合理的从技术到销售的人才轮岗与薪酬激励机制人力资源部要提早做好技术人才引进规划。首先,在招聘技术人才时,就要一并辨识出他在未来有没有从事销售工作的发展潜质。其次,要做好前期的沟通与心态引导,让员工认识到技术工作和销售工作都是从不同的维度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所以周期性的轮岗是公司主推的、例行的人才培养机制。然后,还要注意不要把技术支持部门和销售部门的薪酬和激励机制设计的太过于悬殊。否则,将一个人从技术岗转到销售岗,就会存在经济待遇层面上的差距,间接形成转岗的人为障碍。最好的处理方式是,技术型人才与销售型人才都能够轻松轮岗,这就需要在薪酬激励机制上提前做好设计。从国际销售绩效改进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报告可知:如果一个销售人才在入职半年内都出不了业绩,按照5000元/月的基本底薪来计算,在他身上所付出的人工成本、福利成本、管理成本、商机丢失成本等,将远超过50万元。所以,用最有效的方式甄选和培养销售人才,是企业人岗适配、人尽其才的最佳体现。文章来源于:【销售绩效改进专家】微信公众号作者:易斌(Easy Selling 销售学院 院长、国际销售绩效改进研究院(中国)合伙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CMO研修班特聘讲师;超过20年企业高层及营销管理工作经验,为众多世界五百强及中国标杆企业提供销售业绩改进咨询服务。)

回坐忘矣

博研教育商学院:百战归来再读书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曾国藩当年勉励弟弟所说,而这句话可以说现在已经成为无数商界人士的“座右铭”。放眼当今时代,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商场如战场,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带领企业保持持久的发展动力?从书本课堂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已是必然之策,因此对于成功的企业家来说,再次走入学堂,继续投入精力去学习新的知识,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优秀企业家的必然选择。说到国内高端商业教育培训领域,不得重点来说一下博研教育商学院。博研教育商学院携手国内外知名高校顶尖学者、教授,通过全流程、高维度打造精品课程,“蕴育商业思想家”,让“学习成就人生”,赢得了业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博研教育商学院众多学员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商海实战经验,助力企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商业成绩。出身“名门”,向阳而生优秀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基因的传承。脱胎于2009年创立的中山大学管理哲学博士课程研修班的博研教育商学院,是全国最早及领先的高端人文教育培训机构。2014年,经过五年的沉淀,博研教育成为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机构之一;2017年,全年累计排课超过300天,单周在广州大学城上课企业家人数超过1000人,全年超过3万人次……在1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 2007年首创的中山大学CEO总裁班、 北京大学BMP商业模式班、明伦堂国学班、广州美术学院艺术鉴赏研修班、史学经典与领袖智慧研修班等多家之长,并与清华大学合作,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聚合了上万名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家学员,20万余名企业家会员。八大课程体系,全程都是精华如今,博研教育商学院正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发展态势布局全国,为越来越多的精尖商业提供服务人才。结合最前沿的国际管理教育经验,博研教育植根于中国本土化的商业实践,独家推出定制化设计的课程,从哲学思维、管理实务、战略和资源整合、金融投资等不同维度,引领学员进入前所未有的管理新高地。让科学与艺术结合,文化与哲学汇通,金融哲学董事长研修班助你成就一代商业思想家;借资本力量,突破商业模式转型升级,金融投资与商业模式创新研修班为你打造现代企业发展腾飞的双翼;系统学习全球历史文化,听名师解读历史事件全球史领袖智慧传承班帮助学会审时度势,加强文化自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博研顺势而为,在“互联网+”背景下将线下课程内容承接至线上的便携式学习平台,旨在打破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传统学习模式;为用户提供人文、金融、管理等领域的优质课程,课程兼具权威性、实战性、学术性以及专业性,旨在帮助更多用户全面提升个人能力。历尽千帆,归来“满仓”10载辉煌征程路,如今博研教育已是桃李满园,硕果累累。20000余名博研校友,全部都是国内国外优秀的企业家或各行业产学研精英,其中92%校友来自企业最高决策层,130余位国内外知名高校顶尖学者、教授、企业高管组成强大的师资阵容。博研商学院、博研汇、博研空中课堂三大公众号强势打造微信公号矩阵,单场规模超5000人次的全球博研同学会令业界瞩目。秉承为校友提供优质教学服务的宗旨,博研教育促成校友资源互换、商务对接,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高端商业教育培训机构之一。响应国家“创业·创新”战略,担当家国责任,创享企业未来!这是每一个博研教育人都在努力追逐并为之奋斗的目标。谈及未来发展,博研教育商学院徐晓良院长表示:“博研教育品牌之所以受到海内外优秀企业家学员的认可,源于其课程内容的权威性、实战性、学术性以及专业性的统一,在全面提升个人能力的基础上,扩展学员在人文、金融、管理等领域的知识获取能力,进一步用于实战之中,成就辉煌商业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