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财经9月8日 据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消息,管理学院2021年计划面向全国招收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人数待定,请留意后续更新),包括工商管理硕士(MBA,非全日制)、国际工商管理硕士(IMBA,全日制)、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非全日制)三个报考方向。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985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现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管理学院是国内领先、国际著名的商学院,成立于1985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工商管理教育和研究的学院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被誉为“商界黄埔军校”,2018年荣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20年经济与商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我院拥有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商管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及广东省重点学科,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2019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中位列全国第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广东省重点学科。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cation,简称THE)2020年发布的首届中国学科评级中,以上由我院负责建设的两个一级学科皆获评为A+学科。2010-2013年,我院先后通过了AMBA、EQUIS、AACSB三大国际认证,是华南第一家、国内第二家获得全部三大国际认证的商学院,成功跻身国际一流商学院行列。2016-2019年,我院MBA项目连续四年进入《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全球最佳MBA项目百强榜,位列亚洲区第三,为内地唯一入选商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教育谨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基于“融汇中西管理智慧、培养创业创新精神、践行服务社会责任、作育商界管理精英”的使命,凭借一流的国内外师资、不断更新的课程设置、严谨的教学管理,致力于培养具有宽阔国际视野、高尚道德文化修为、卓越能力素质的管理者。一、招生人数管理学院2021年计划面向全国招收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人数待定,请留意后续更新),包括工商管理硕士(MBA,非全日制)、国际工商管理硕士(IMBA,全日制)、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非全日制)三个报考方向。二、报考条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外籍人士按照我校接收外国留学生的申请程序办理。)(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品德良好。(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四)考生学业水平及工作经验要求:1、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EMBA报考者一般要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工作年限计算截至2021年入学之日,下同);2、已获硕士、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3、EMBA报考者所在的工作单位不属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国有股份占比不高于或等于50%。(五)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目前就读学校同意。我校不允许研究生同时拥有两个及以上学籍。(六)持境外获得的学历学位证书报考者,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认证报告。(七)我校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的招生专业方向只接受报考类别为“定向就业”的考生报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考试招生政策同时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教研〔2016〕2号)有关规定执行。考生在申请提前面试和全国联考报名前应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现场确认、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三、报名时间及方式(一)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报名、复试及录取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被取消报考、复试以及录取等资格。(二)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到报考点现场核对并确认网报信息、缴费和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逾期不再补办。考生须于2020年10月(具体时间以教育部公布为准)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进行网上报名,并在网报时所选报名点规定的现场确认时间到报名点进行报考信息现场确认。网上报名及中山大学报名点现场确认具体办法及要求将于报名工作开始前在中山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上公布(http://graate.sysu.e.cn/zsw/)。(三)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调剂办法、计划余额等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四)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五)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六)报名系统在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招生单位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核验。自2018年7月1日起,凡2002年(毕业时间)起已在高校学生学历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数据库中注册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全部实行电子认证;对于2002年以前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以及2002年之后未在高校学生学历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数据库中注册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可进行书面认证。办理学籍、学历验证书面报告约需时2个月,请考生尽早办理。(七)考生应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参加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四、初试科目及时间地点工商管理硕士(含MBA、IMBA、EMBA)初试科目为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204-英语二,满分分别为200分、100分。全国统考和全国联考科目的命题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统考科目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联考科目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或教育部指定相关机构组织编制。初试时间:2020年12月下旬(具体时间以教育部公布为准)。初试地点:考生须根据教育部、各省级招办、报名点的规定选择报名点,初试考场由考生网报时选定的报名点安排。五、复试和体检(一)复试内容包括专业能力考核(面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等。其中,思想政治理论科目由学校自命题,将在全国管理类联考之后进行,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考试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的时间及说明请见中山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及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EMBA教育中心网站的通知。(二)所有考生必须参加复试,不参加复试或复试不合格的考生不予录取。已在提前面试中获得“通过”、“有条件通过”的考生,须完成除专业能力考核(面试)外的复试内容;未参加提前面试、未在提前面试中未获得“通过”或“有条件通过”的考生,须完成全部复试内容。复试时间、地点待定(时间为每年3-4月份,具体以学院公布的复试实施细则为准)。(三)所有考生在参加复试时须携带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最后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学历(学籍)认证报告原件及复印件,本科阶段学习成绩单原件等材料备查,上述证件的复印件及本科阶段学习成绩单原件,于复试时交由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EMBA教育中心存档。未获得学位者可不提交学位证书。学历(学籍)信息核验有问题的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核验。(四)特殊类考生初试总分政策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五)所有拟录取的考生,须于拟录取后在中山大学指定的医院进行体检,体检时间另行通知。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和中山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上发布的《中山大学研究生体检异常受限招生专业目录》的相关规定执行。六、录取方法我院施行“提前批”和“正常批”招生,根据考生的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并结合考生申请材料真实性复查、政审以及体检结果,择优录取。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可申请参加提前批面试,该成绩仅招生当年有效,详情请参阅提前面试安排。以上各类别最终录取人数可能因考试成绩、上线人数等因素影响与原计划有所出入,上线生源不足的类别,未使用完的招生计划将在各方向内按照“通过-有条件通过-正常批”的次序使用。七、招生类别及相关说明(一)2021年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招收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不含国家专项计划)两个类别的硕士研究生。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不转档案、户口、组织关系和工资关系。(二)在读期间不能申请硕博连读,不能申请转专业、领域或方向。八、学习方式和学费(一)硕士研究生均须缴纳学费,具体学费标准可在中山大学研究生招生网查阅。保留入学资格硕士研究生按录取当年学费标准缴纳学费,修业年限以入学当年规定为准。(二)在读期间,非定向就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住宿费按学校研究生住宿费标准收缴,其他费用自理;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我校不负责安排住宿,食、宿、交通等费用自理。(三)录取为非定向就业的考生,入学前须将档案关系迁入我校,毕业时纳入国家就业派遣,按学生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录取为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被录取前须与我校、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合同,档案关系不能转入我校,毕业时不纳入国家就业派遣。九、奖助金和奖学金(一)非定向就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申请“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奖助金“(包括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学业助学金),符合条件的硕士研究生还可申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院及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设立的各类奖助学金。定向就业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能申请“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奖助金”、国家奖学金。能否申请学院及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设立的各类奖助学金,由设奖单位公布的评选办法确定。硕士研究生奖助金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评定一次。具体评审办法参见中山大学研究生奖助金管理相关规定。(二)符合申请条件的MBA和IMBA新生可向学院申请新人奖及英语优异奖,IMBA新生可申请卓越奖学金或新秀奖学金。获得新生奖学金的考生,若当年未能入学的,将被取消新生奖学金资格。(三)奖学金受当年学校和学院整体分配情况,及企业设置奖学金的协议变化而变化。具体信息请以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EMBA教育中心网站更新为准。十、学位授予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凡学完所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由中山大学颁发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授予硕士学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十一、联系方式(一)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招生咨询电话:020-84115584,020-84113622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善衡堂S135室(510275)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网址:http://mba.bus.sysu.e.cn/(二)中山大学管理学院EMBA招生咨询电话:020-84115588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善衡堂S138室(510275)中山大学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网址:http://bus.sysu.e.cn/emba(三)中山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电话:020-84113696,020-84111686中山大学研究生招生办网址:http://graate.sysu.e.cn/zsw/十二、声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EMBA招生工作是在中山大学研究生院、中山大学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以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监督下,按照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相关规定,由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EMBA教育中心独立完成,未与任何机构合作,也从未委托任何机构举办相关培训。招生过程中所有环节均以教育部及中山大学最新文件要求为准。
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到十一月份,2020年余额已不足,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进入到2021年,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兴奋,因为很快就要放寒假了!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大学生上半年都是在家上网课,下半年才再次来到久违的校园。秋季开学后,很多高校都实行封闭管理,缩短国庆假期,导致很多大学生没有回家,所以大学生都很期待寒假的到来,也很想知道2021年寒假的放假时间。很多高校已经公布寒假放假时间,今天就来说说广东各高校的寒假放假时间。广东高校寒假时间公布后,让人大跌眼镜,放假日期差别很大,最多放51天,最少放7天。你知道这两所学校是那两所学校吗?分别是:肇庆学院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肇庆学院寒假时间是整个广东地区放假最长的,差不多两个月,跟放暑假差不多,肇庆学院的同学知道放假时间后,应该特别开心。肇庆学院寒假放假时间是从2021年1月9日放到2021年2月28日。与之相反的学校,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是从2021年2月11日放到2021年2月17日,共7天,跟放国庆差不多。一个像放暑假,一个像放国庆,差别不是一般大,是非常大。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同学对肇庆学院的同学只有羡慕嫉妒,没办法只能在心里默默接受这个放假时间,心里也是希望学校可以调整寒假放假时间。2021年广东本科学校寒假放假时间(部分)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寒假放假时间:2021年1月9日—2021年2月28日,共50天。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寒假放假时间:2021年1月11日—2021年2月28日,共49天。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放寒假46天,从2021年1月11日到2月25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21年1月16放假,2021年2月28日结束,一共44天。广东工业大学寒假放假时间:2021年1月18日—2021年2月28日,共42天。暨南大学从2021年1月20日放到2月28日,共39天。汕头大学从2021年1月16日放到2月23日,共39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1年1月23日—2月28日,共37天。广东海洋大学:2021年1月25日—3月4日,共39天。嘉应学院:2021年1月23日—2月27日,共36天。中山大学:2021年1月24—2月24天,共33天。2021年广东专科学校寒假放假学校(部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1月19日—2月27日,共40天。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1月11日—2月27日,共48天。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1月11日—2月26日,共27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1月16日—2月28日,共44天。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1月16日—2月24日,共40天。阳江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1月16日—2月21日,共37天。上面只是列举广东部分高校寒假放假时间,附上较全的寒假放假时间表广东各高校的寒假放假时间,也是根本每个学校的教学进度、学校实际情况来安排,所以不能像小学初中那样可以统一开学,统一放假。有一个较长假期的大学生会选择去社会实践,可以赚取生活费,减轻父母的负担,也可以从中积累经验,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你对自己学校的寒假放假时间满意吗?你的寒假想怎么过呢?请说说自己的想法,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注: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为大学专业成绩、推免测试的“双料第一”,南开大学大四学生林悦依将“毫无悬念”地拿下本校推免保研资格。北大、厦大、中科大、暨大的推免报名资料,在她的电脑文件夹中依次排列。推免保研,即推荐少数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为硕士研究生。9月,各高校研究生推免工作启动。10月8日,国家推免系统正式开放,推免生可注册并填报信息,跟踪录取情况。目前,考研人数持续上升,2020年达341万。作为研究生遴选的另一条重要通道,高校的推免比例在日益扩大。面对猛增的考研学生,推免生是否抢了他们的“奶酪”?推免和统考,哪种制度更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升?推免比例普遍提高,推免生“赢在起跑线”这个推免季,最抢眼的是新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宣布:2021级全日制仅招收推免生源,统考阶段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生源。这意味着,考研生将无缘就读这所国内顶尖新闻学院的全日制学位。这次“放大招”,并不是突然袭击。近些年,一些高校部分专业逐步提高推免生招生比例,仅招推免生的例子也不鲜见。2020年,南京大学部分学院招收推免人数占比超过60%;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等专业只招收推免生;兰州大学推免生录取人数较2015年翻了一倍。2015年开始,教育部施行推免生招生改革,此后,高校推免计划猛增,“抢夺”优质生源。考研学生邓然“不关心”这些话题,对于她来说,“想获得推免资格,困难重重”。邓然来自江西一所“双非校”(非一流大学、非一流学科建设)。“在理工科学校里读文科,是弱势中的弱势”。在她所在的文科学院里,推免资格“比黄金还珍贵”——新闻类专业每年只有一个推免资格,新闻班和播音班学生轮流获得。按照惯例,学院今年的推免资格在播音班。邓然自嘲,“可以心无旁骛地埋头复习,参加12月的研究生统考”。从3月开始复习,邓然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自习室度过。即便是暑假,也基本没离开过学校。从邓然身上,记者看到了考研群体的一些基本特征——高考失利后“再拼一次”,期待提高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他们不得不挤上考研这条路。2020年,考研人数首次超过300万,达到341万。尽管扩招18.9万研究生,仍有200余万人不能通过考试,被研究生教育拒之门外。然而,有些人因为推免,提前拿到了入场券,“赢在了起跑线”。“学分绩点3.57”,清华大学大四学生陈艺坦言,“这个成绩并不算高,班上一半左右的同学准备着手填报推免系统。”她向记者提供一张印有该院系公章的《推免办法》,上面显示,直硕、外推的成绩排名要求是前80%。“硬性规定只有这一条,其他约束条件可以忽略不计。大部分同学可获得推免资格,区别在于内推和外推而已。”陈艺说。目前,各校对考研推免资格的认定,有的使用学分绩点,有的提出在专业排名前25%,甚至是10%以内。林悦依告诉记者,学分绩点反映的是整个大学前三年的成绩,绩点要在一定范围内,才有资格入围推免。“接着还要不停地笔试、面试,比起考研生来说,也不轻松。”此前,她参加的带有推免预录取性质的夏令营,“十个都不止”。推免生多来自“双一流”,学校层次是决定因素没有人能否认,在推免的赛道上,本科高校的层次决定了学生的优势。截至2020年,我国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仅有366所高校具有推免资格。有专家指出,有推免资格的二本院校数量几乎为零。在推免政策的具体执行层面,即使是同样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由于其本科院校“出身”不同,也可能面临不同的“待遇”。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张琳发现,在考研复试中,考官还是习惯看考生的“出身”,“十分介意考生的本科学校层次”。“这么一来,学生通过高考考入高校之时,就注定了其可能的硕士推免概率,教育代际不公平效应仍旧存在”。张琳说。“获得推免资格之后,学生进入名校的概率会大大高于统考生。同时,推免并非与统考同台竞技,而是两条不同的渠道获得研究生录取资格。”在张琳看来,这是推免生受到质疑的症结。此外,记者调查发现,目前,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不仅拥有绝大多数的推免名额,也是各大名校推免生的主要来源。2019年,北京大学共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生2174名,其中有2061人本科来自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比高达94.8%。中山大学该比例也达到91%。2013年,教育部曾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招生单位招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各专业必须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计划用于招收统考考生。“推免生在该校招生总量中的占比不能超过50%,这是教育部的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专业、各类型研究生招生都遵循这一条红线,只要总量满足要求即可。换言之,有可能相对冷门的专业、专业学位有更多的比例招收统考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说,从近些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名校推免生数量占比逐渐接近50%。推免生增多,是否挤压了考研生录取机会?武汉一所211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告诉记者,2020年该校推免生比2019年有所增长,占录取总数12.6%。“我校推免生录取比例不高,不存在指标挤占的问题。但部分985高校可能会有50%,这样就会挤占考研生指标。”对此,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持不同意见,“推免生总量虽然持续增长,实际占总招生量的比例却在下降。”他介绍,近年来,推免比例基本维持在12%至14%之间。前些年,这一比例最高曾达到15%左右。无论从占比还是招生总量上来说,并不存在挤占考研机会之说。因为缺乏官方的数据支撑,该说法记者还无法证实。质量谁高,个体感知差异明显,缺乏权威解答当推免比例日益扩大作为一种政策导向出现时,人们不禁要问,推免生和考研生哪个质量更高?哪种制度更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升?《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披露,超过九成的招生单位认为推免生的质量普遍高于统考生,超过六成招生单位认为推免政策对考生来说比较公平。该《报告》来自中国教育在线,其调查样本量未能公布。但在记者的调查中,对于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差异,不同地域、学校、专业的教授却给出了完全相左的结论。在回答哪个质量更高的问题时,有人选择推免生,也有人回答是考研生。对于这个问题,显然,教师的个体感知差异表现得十分明显。记者试图查询教育部门权威数据,以建立研究生质量高低与推免生、考研生之间的某种联系。截至目前,由于教育部门从未公布推免生整体招生数据及质量跟踪报告,“推免生质量更高”这一说法,在更大的范围内是否适用,无从印证。从2012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每年都会对全国研究生开展满意度调查。记者得到了一份2020年的调查结果,该调查样本数量超过10万。该项调查显示,研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中,公开招考生人均发表1篇学术论文,推免生人均发表1.69篇学术论文。若仅限于SCI/SSCI/EI论文,则公开招考生人均发表0.35篇,推免生人均发表0.99篇。“发表论文只是考量研究生质量的一个方面,但一定程度体现出学生在研究领域的能力和意愿。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免生的质量更优。”王传毅给出这样的判断。他解释说,推免是一个“掐尖”的制度,排名靠前的学生才能获得推免资格,且除了考察学习成绩以外,更加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平均水平上,推免生较统考生有显著优势。王传毅提醒:“必须看到的是,考研生中有非常优秀的,推免生群体里也有不太出色的。如果,对于拥有同样学术潜质和能力水平的本科生来说,因其是否获得推免资格,而导致读研概率有所不同,则一定程度上有违公平。”如果像高考一样,研究生录取单纯依据分数,也不能解决问题。“研究生的招生逻辑不等同于本科生的招生逻辑。”按照陈志文的解释,从某种角度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科研人员,要把有研究能力与意愿的人筛选出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已经严重分层,在研究生推免过程中,相对应的推免比例与人数不同是合理的。”陈志文坦言,是否应该给予所有学校推免资格,或者按照层次,给予某些学校更多的推免资格,都值得研究和探讨,“但前提是把推免这个蛋糕做大,更大范围推广推免制度”。“推免制度的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王传毅建议,可考虑在既定质量标准的条件下,放宽更多的高校具有推免权及推免名额;严守录取高校的推免比例,且密切关注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之间的推免比例差异,确保所有专业都能给统考生留出机会;将推免复试和统考复试并轨,“推免的是初试而非复试,‘免检产品’要和‘普通产品’一同接受录取单位的最后检验”。(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部分采用化名)(本报记者 陈鹏)【来源:光明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为促进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学生对我院学科、科研及研究生培养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化学或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兴趣,选拔有培养潜质的优秀大学生继续深造,我院将于2019年7月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举办2019年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欢迎全国各高校优秀大学生报名。本次夏令营活动主要包括介绍学院和各学科的发展近况、特邀专题报告、参观实验室等,同时安排2020年化学学院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含直博生)的选拔工作。一、活动时间及营员规模1、活动时间:2019年7月15日至18日2、营员规模:拟招收营员80人左右。二、申请条件1、国内高校的在校全日制三年级(2020年应届毕业生)优秀本科生,同等条件下双一流高校及学科、原985/211工程院校学生优先。2、化学、材料、生物、物理等相关专业,有志于从事化学类学科科研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较好的科研潜质,本科前两年半学习成绩排名原则上在所读院校同年级本专业前30%之内。已获得或即将获得所在高校推荐免试生资格者优先。3、具有良好听、说、读、写的英语应用能力,英语六级成绩应达到426分及以上。三、申请材料1、《2019年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申请表》(附件1),须加盖本科院系公章或教务章。2、本科阶段成绩单1份(原件)须盖有教务部门或院系公章),3、本科阶段同年级专业总成绩排名证明1份(原件),须加盖有教务部门或院系公章。4、专家推荐信两封:有两名与报考学科相关的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推荐(附件2,除“推荐人签名”处必须手写签名,其余部分可以打印)。5、英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1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TOEFL成绩、GRE成绩等体现自身英语水平的证明材料);其他证明材料(体现个人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首页复印件、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等)。6、身份证复印件1份(将正反面复印在1张A4纸上)7、学生证复印件1份(将个人信息页和注册信息页复印在1张A4纸上)四、申请流程1. 即日起至2018年6月16日24:00前填写报名问卷(地址见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官网)2、提交电子版材料:2019年6月16日24:00前,申请人须将申请材料的扫描件打包发送到邮箱chem_camp@163.com,附件格式为rar/zip,压缩包内每个文件的命名格式为“姓名_序号_文件名称”,例如:张三_1_活动申请表、张三_2_成绩单、……,压缩包命名格式以及邮件主题均为“本科大学+姓名”,例如,中山大学+张三,发送成功会收到自动回复,不按照格式命名会作为垃圾邮件处理。电子版申请材料将用于资格审查。注:步骤1和步骤2必须都完成才视作报名成功,以收到报名邮箱的邮件回复为准。3、提交纸质版材料:公布夏令营入营名单后,获得入营资格的申请人须提交纸质版材料,具体提交方式将在公布入营名单时通知。材料不合格者将取消资格,替补其他申请人。五、材料审核及选拔1、对照申请条件,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查。2、学院招生领导小组对形式审查合格的申请材料进行综合评议,按照一定比例择优确定夏令营入营名单。3、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于2019年6月下旬在学院网站公布夏令营入营名单。4、获得入营资格的申请人须在规定时间内确认参营,逾期未确认视为自动放弃参营资格。六、活动费用本活动将为外校正式营员免费提供夏令营期间食宿(广州市区高校学生不安排住宿),并为异地高校学生补助往返交通费用(以实际发生费用票据报销,标准按火车硬座票价)。七、联系方式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丰盛堂A204 邮编:510275联系人:见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官网 联系电话:见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官网邮箱:chem_camp@163.com(来源: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版权属原作者 )
新华网北京12月9日电 近日,中国科协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公布《2021年“英才计划”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2021年计划培养中学生980名左右。2020年12月9-19日,符合申报标准的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科特长在网络工作平台申报并选报导师。2021年“英才计划”工作实施方案一、目的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使中学生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进而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并以此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实施范围(一)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长春、南京、杭州、合肥、厦门、济南、武汉、广州、成都、兰州、西安、长沙(二)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三)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四)试点省份及高校河北省(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大学)、辽宁省(东北大学)、河南省(郑州大学)、湖南省(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市(重庆大学)三、导师推荐与学生遴选(一)导师推荐“英才计划”导师原则上应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导师中推荐,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为主。参与高校根据工作计划推荐导师人选,省级管理办公室根据导师条件进行审定后,正式成为“英才计划”导师。新增导师获得主办单位颁发的导师聘书,往届导师自动进入“英才计划”导师库。导师应组建由热心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专家组成的培养团队,团队成员原则上应具备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二)学生遴选省级管理办公室根据《“英才计划”中学参与办法(试行)》有关要求确定参与中学,并联合相关高校及中学向中学生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中学负责推荐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对基础学科具有浓厚兴趣的高中一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参加报名。学生相应学科成绩排名应在年级前10%,或者综合成绩排名在年级前15%。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报导师,并提交相应材料。省级管理办公室和高校联合对报名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创新潜质进行笔试、面试。笔试可选用全国管理办公室提供的五学科潜质测评试题,也可自行命题。省级管理办公室和高校根据学生报名材料和笔试情况确定进入面试人数,面试学生与入选学生比例原则上不少于3:1。学生通过面试后进入培养环节。2021年计划培养中学生980名左右。每位导师培养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5人,省级管理办公室和高校经全国管理办公室同意后可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适当增加培养数量。四、学生培养(一)培养周期“英才计划”学生培养周期为一年(2021年1-12月)。培养周期结束后,学生可报名参加下一年度的培养,导师将给予优先考虑。(二)培养原则1.兴趣导向。导师应从中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出发,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实质参与科学研究,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2.名师引领。“英才计划”导师以著名科学家为主,注重发挥著名科学家在精神熏陶、学术引领和人格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导师及培养团队应着眼于为国家培养未来拔尖科技创新人才,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科学志向。(三)培养方式1.导师培养。导师应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平台和学术资源对学生进行培养。导师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采取指定阅读书目、参加学术讨论、听取学术报告、指导课题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使学生真正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切实体验科研过程。对于兴趣爱好或科研项目属于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学生可以推荐高校内部不同学科导师、不同实验室或校际间的合作共同培养。导师应保证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保证学生见面次数,对学生进行当面指导。导师应要求学生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周期内到校参加培养不应少于10次,并督促学生在每次活动后登陆网络平台提交《成长日志》,记录培养过程。2.中学培养。参与中学需选派科技教师或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基础科研技能培训,配合高校导师做好学生日常培养。3.科学实践与交流活动。5个学科工作委员会每年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大师报告、夏(冬)令营、论坛、交流会等多种学科交流活动。全国管理办公室将组织野外考察等综合性实践活动,选拔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国际竞赛或交流活动,与国外优秀青少年、科学家进行交流,提高对世界科学前沿的认识,开阔国际科学视野。五、学生评价为加强对学生培养工作的动态管理,明确阶段性培养目标,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全国管理办公室对学生进行中期评价和年度评价。(一)中期评价7月底前,省级管理办公室、高校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中期汇报,解答学生问题,明确下半年培养目标,协调解决培养中的问题。同时由导师团队结合学生日常培养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合格者退出培养,由高校、省级管理办公室汇总后报全国管理办公室。(二)年度评价11月,学生提交课题报告、培养报告(包括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实验记录、小论文等)、《成长日志》、导师评价等材料。全国管理办公室从科学兴趣、学科基础知识、创新及科研潜质、综合能力、英语交流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评选出年度优秀学生、合格学生和参加国际竞赛及交流活动候选学生。评价为合格和优秀的学生授予《培养证书》,评价为不合格的学生不授予《培养证书》。六、学生跟踪与服务省级管理办公室将学生跟踪与服务工作纳入“英才计划”全年工作计划,联合中学、高校持续加强“英才库”共建共享。各参与单位要加强学生管理,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现和培养学生跟踪的骨干力量。参与中学要重点加强对学生毕业去向的追踪;实施高校要重点加强对升入本校的学生培养情况,特别是进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情况及后续发展情况的追踪;省级管理办公室要组织往届学生积极参加“英才计划”活动,同时做好到本地区就学的学生联系指导工作,保持并增强“英才计划”吸引力和凝聚力。全国管理办公室会同省级管理办公室、高校、中学等,积极创造条件,为往届学生提供学业、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促进他们的更好发展。七、组织保障“英才计划”工作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相关高校、省级科协、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共同参与实施。具体职责如下:(一)中国科协和教育部中国科协和教育部成立由国内知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组成的英才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计划实施提供指导、建议、咨询和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下设5个学科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学生培养工作进行调研、督导,组织学科交流活动和学科论坛,对本学科培养工作进行评估。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参与高校、提供经费资助、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提供咨询指导、为项目实施提供相关资源支持,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对项目进行实时监督。全国管理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承担“英才计划”日常管理工作。(二)参与高校参与高校负责确定具体部门(如教务处、科研处等)协调和组织工作实施,将“英才计划”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相结合,共同部署,资源共享。具体职责包括推荐导师人选;协助省级办公室做好学生笔试、面试等选拔工作;开放学校优质科技教育资源,推动培养工作与学校特色优势资源、特色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实践、实习、学术报告等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组织推荐学生参加国外夏令营、研讨会、短期考察等国际科技交流活动;将导师及团队指导学生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推动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完成年度工作总结,协助做好各项保障工作;配合做好工作评估等。(三)有关省级科协、教育行政部门有关省级科协与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将“英才计划”纳入本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整体规划、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本地区“英才计划”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参与中学;组织和推进本地中学生的推荐、选拔、培养工作;搭建高校导师与中学教师交流平台;做好“英才计划”宣讲工作;对本地区“英才计划”典型案例进行挖掘与宣传;组织本地区工作总结评估;与全国管理办公室共同做好学生跟踪工作。省级管理办公室设在省级科协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机构,承担本级“英才计划”日常管理工作。(四)参与中学参与中学负责推荐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对基础学科具有浓厚兴趣的中学生;组建以校领导为负责人,由科技教师等有关人员组成的指导团队,指派专人负责日常工作,配备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建立与导师团队、省级管理办公室的有效沟通机制,实时反馈培养工作开展情况;将“英才计划”纳入本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科技选修课程、创新实践课程等课程体系;对中学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科研实践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进一步加强校内宣传与宣讲,扩大受益面;完成年度工作总结,协助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八、进度安排(一)推荐导师2020年12月8日前,参与高校推荐符合条件的导师,经省级管理办公室审定后,导师在网络工作平台录入个人和培养团队信息。(二)学生网上报名,省级管理办公室审核2020年12月9-19日,符合申报标准的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科特长在网络工作平台申报并选报导师。中学推荐至省级管理办公室审核通过。(三)学生学科潜质测试2020年12月20-27日,省级管理办公室和高校组织学生进行学科潜质测试。(四)确定面试名单2020年12月28日-2021年1月5日,省级管理办公室和高校根据学生学科潜质测试结果划定各学科分数线,报送网络管理平台,确定进入面试学生名单。(五)导师面试,报送学生名单2021年1月6-20日,高校和省级管理办公室按学科组织面试,确定入选学生名单。省级管理办公室将入选学生名单报全国管理办公室备案。(六)组织师生见面会2021年1月21-30日,省级管理办公室组织高校导师、学生、中学指导老师和家长等共同参加师生见面会,进一步明确“英才计划”的目的意义、培养内容和参与要求;导师与学生以及中学指导老师建立联系对接机制。(七)学生培养2021年1-12月,导师根据学生兴趣和实际情况提出培养计划,师生共同实施。省级管理办公室和高校适时开展中期评价。全国管理办公室将组织冬令营、夏令营、野外科学考察等综合实践活动。(八)年度评价与总结验收2021年11-12月,省级管理办公室、高校和中学撰写并提交年度工作总结和验收材料。全国管理办公室对全部学生进行年度评价,对年度工作进行总结验收。
近日,中国科协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公布《2021年“英才计划”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2021年计划培养中学生980名左右。2020年12月9-19日,符合申报标准的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科特长在网络工作平台申报并选报导师。2021年“英才计划”工作实施方案一、目的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使中学生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进而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并以此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实施范围(一)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长春、南京、杭州、合肥、厦门、济南、武汉、广州、成都、兰州、西安、长沙(二)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三)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四)试点省份及高校河北省(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大学)、辽宁省(东北大学)、河南省(郑州大学)、湖南省(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市(重庆大学)三、导师推荐与学生遴选(一)导师推荐“英才计划”导师原则上应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导师中推荐,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为主。参与高校根据工作计划推荐导师人选,省级管理办公室根据导师条件进行审定后,正式成为“英才计划”导师。新增导师获得主办单位颁发的导师聘书,往届导师自动进入“英才计划”导师库。导师应组建由热心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专家组成的培养团队,团队成员原则上应具备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二)学生遴选省级管理办公室根据《“英才计划”中学参与办法(试行)》有关要求确定参与中学,并联合相关高校及中学向中学生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工作。中学负责推荐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对基础学科具有浓厚兴趣的高中一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参加报名。学生相应学科成绩排名应在年级前10%,或者综合成绩排名在年级前15%。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报导师,并提交相应材料。省级管理办公室和高校联合对报名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创新潜质进行笔试、面试。笔试可选用全国管理办公室提供的五学科潜质测评试题,也可自行命题。省级管理办公室和高校根据学生报名材料和笔试情况确定进入面试人数,面试学生与入选学生比例原则上不少于3:1。学生通过面试后进入培养环节。2021年计划培养中学生980名左右。每位导师培养学生数原则上不超过5人,省级管理办公室和高校经全国管理办公室同意后可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适当增加培养数量。四、学生培养(一)培养周期“英才计划”学生培养周期为一年(2021年1-12月)。培养周期结束后,学生可报名参加下一年度的培养,导师将给予优先考虑。(二)培养原则1.兴趣导向。导师应从中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出发,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实质参与科学研究,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2.名师引领。“英才计划”导师以著名科学家为主,注重发挥著名科学家在精神熏陶、学术引领和人格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导师及培养团队应着眼于为国家培养未来拔尖科技创新人才,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科学志向。(三)培养方式1.导师培养。导师应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平台和学术资源对学生进行培养。导师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采取指定阅读书目、参加学术讨论、听取学术报告、指导课题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使学生真正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切实体验科研过程。对于兴趣爱好或科研项目属于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学生可以推荐高校内部不同学科导师、不同实验室或校际间的合作共同培养。导师应保证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保证学生见面次数,对学生进行当面指导。导师应要求学生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周期内到校参加培养不应少于10次,并督促学生在每次活动后登陆网络平台提交《成长日志》,记录培养过程。2.中学培养。参与中学需选派科技教师或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基础科研技能培训,配合高校导师做好学生日常培养。3.科学实践与交流活动。5个学科工作委员会每年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班、大师报告、夏(冬)令营、论坛、交流会等多种学科交流活动。全国管理办公室将组织野外考察等综合性实践活动,选拔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国际竞赛或交流活动,与国外优秀青少年、科学家进行交流,提高对世界科学前沿的认识,开阔国际科学视野。五、学生评价为加强对学生培养工作的动态管理,明确阶段性培养目标,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全国管理办公室对学生进行中期评价和年度评价。(一)中期评价7月底前,省级管理办公室、高校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中期汇报,解答学生问题,明确下半年培养目标,协调解决培养中的问题。同时由导师团队结合学生日常培养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合格者退出培养,由高校、省级管理办公室汇总后报全国管理办公室。(二)年度评价11月,学生提交课题报告、培养报告(包括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实验记录、小论文等)、《成长日志》、导师评价等材料。全国管理办公室从科学兴趣、学科基础知识、创新及科研潜质、综合能力、英语交流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评选出年度优秀学生、合格学生和参加国际竞赛及交流活动候选学生。评价为合格和优秀的学生授予《培养证书》,评价为不合格的学生不授予《培养证书》。六、学生跟踪与服务省级管理办公室将学生跟踪与服务工作纳入“英才计划”全年工作计划,联合中学、高校持续加强“英才库”共建共享。各参与单位要加强学生管理,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现和培养学生跟踪的骨干力量。参与中学要重点加强对学生毕业去向的追踪;实施高校要重点加强对升入本校的学生培养情况,特别是进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情况及后续发展情况的追踪;省级管理办公室要组织往届学生积极参加“英才计划”活动,同时做好到本地区就学的学生联系指导工作,保持并增强“英才计划”吸引力和凝聚力。全国管理办公室会同省级管理办公室、高校、中学等,积极创造条件,为往届学生提供学业、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促进他们的更好发展。七、组织保障“英才计划”工作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相关高校、省级科协、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共同参与实施。具体职责如下:(一)中国科协和教育部中国科协和教育部成立由国内知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组成的英才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计划实施提供指导、建议、咨询和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下设5个学科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学生培养工作进行调研、督导,组织学科交流活动和学科论坛,对本学科培养工作进行评估。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参与高校、提供经费资助、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提供咨询指导、为项目实施提供相关资源支持,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对项目进行实时监督。全国管理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承担“英才计划”日常管理工作。(二)参与高校参与高校负责确定具体部门(如教务处、科研处等)协调和组织工作实施,将“英才计划”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相结合,共同部署,资源共享。具体职责包括推荐导师人选;协助省级办公室做好学生笔试、面试等选拔工作;开放学校优质科技教育资源,推动培养工作与学校特色优势资源、特色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实践、实习、学术报告等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组织推荐学生参加国外夏令营、研讨会、短期考察等国际科技交流活动;将导师及团队指导学生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推动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完成年度工作总结,协助做好各项保障工作;配合做好工作评估等。(三)有关省级科协、教育行政部门有关省级科协与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将“英才计划”纳入本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整体规划、纳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本地区“英才计划”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参与中学;组织和推进本地中学生的推荐、选拔、培养工作;搭建高校导师与中学教师交流平台;做好“英才计划”宣讲工作;对本地区“英才计划”典型案例进行挖掘与宣传;组织本地区工作总结评估;与全国管理办公室共同做好学生跟踪工作。省级管理办公室设在省级科协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机构,承担本级“英才计划”日常管理工作。(四)参与中学参与中学负责推荐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对基础学科具有浓厚兴趣的中学生;组建以校领导为负责人,由科技教师等有关人员组成的指导团队,指派专人负责日常工作,配备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建立与导师团队、省级管理办公室的有效沟通机制,实时反馈培养工作开展情况;将“英才计划”纳入本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科技选修课程、创新实践课程等课程体系;对中学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科研实践计入教育教学工作量;进一步加强校内宣传与宣讲,扩大受益面;完成年度工作总结,协助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八、进度安排(一)推荐导师2020年12月8日前,参与高校推荐符合条件的导师,经省级管理办公室审定后,导师在网络工作平台录入个人和培养团队信息。(二)学生网上报名,省级管理办公室审核2020年12月9-19日,符合申报标准的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科特长在网络工作平台申报并选报导师。中学推荐至省级管理办公室审核通过。(三)学生学科潜质测试2020年12月20-27日,省级管理办公室和高校组织学生进行学科潜质测试。(四)确定面试名单2020年12月28日-2021年1月5日,省级管理办公室和高校根据学生学科潜质测试结果划定各学科分数线,报送网络管理平台,确定进入面试学生名单。(五)导师面试,报送学生名单2021年1月6-20日,高校和省级管理办公室按学科组织面试,确定入选学生名单。省级管理办公室将入选学生名单报全国管理办公室备案。(六)组织师生见面会2021年1月21-30日,省级管理办公室组织高校导师、学生、中学指导老师和家长等共同参加师生见面会,进一步明确“英才计划”的目的意义、培养内容和参与要求;导师与学生以及中学指导老师建立联系对接机制。(七)学生培养2021年1-12月,导师根据学生兴趣和实际情况提出培养计划,师生共同实施。省级管理办公室和高校适时开展中期评价。全国管理办公室将组织冬令营、夏令营、野外科学考察等综合实践活动。(八)年度评价与总结验收2021年11-12月,省级管理办公室、高校和中学撰写并提交年度工作总结和验收材料。全国管理办公室对全部学生进行年度评价,对年度工作进行总结验收。(来源: 新华网)
近日,广东省科技厅公示了《2021年度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拟立项项目》,包含面上项目2654项,杰出青年项目110项。其中获得立项的高校有中山大学(38项)、华南理工大学(15项)、暨南大学(10项)、南方科技大学(6项)、广州医科大学(4项)、华南农业大学(3项)、广东工业大学(3项)、广州大学(3项)、华南师范大学(2项)、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2项)、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项)、深圳大学(2项)、南方医科大学(1项)、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1项)、东莞理工学院(1项)、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1项)。其它来自于中科院下属研究院及医院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暨南大学人选的项目数位居前三甲,于广东省高校排名完全一致。最后祝贺以上获得立项的项目,以及入选广东省杰青项目的负责人!
推免比例持续扩大,“双非校”名额难求——推免生是否抢了考研生的“奶酪”作为大学专业成绩、推免测试的“双料第一”,南开大学大四学生林悦依将“毫无悬念”地拿下本校推免保研资格。北大、厦大、中科大、暨大的推免报名资料,在她的电脑文件夹中依次排列。推免保研,即推荐少数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为硕士研究生。9月,各高校研究生推免工作启动。10月8日,国家推免系统正式开放,推免生可注册并填报信息,跟踪录取情况。目前,考研人数持续上升,2020年达341万。作为研究生遴选的另一条重要通道,高校的推免比例在日益扩大。面对猛增的考研学生,推免生是否抢了他们的“奶酪”?推免和统考,哪种制度更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升?推免比例普遍提高,推免生“赢在起跑线”这个推免季,最抢眼的是新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宣布:2021级全日制仅招收推免生源,统考阶段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就业生源。这意味着,考研生将无缘就读这所国内顶尖新闻学院的全日制学位。这次“放大招”,并不是突然袭击。近些年,一些高校部分专业逐步提高推免生招生比例,仅招推免生的例子也不鲜见。2020年,南京大学部分学院招收推免人数占比超过60%;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等专业只招收推免生;兰州大学推免生录取人数较2015年翻了一倍。2015年开始,教育部施行推免生招生改革,此后,高校推免计划猛增,“抢夺”优质生源。考研学生邓然“不关心”这些话题,对于她来说,“想获得推免资格,困难重重”。邓然来自江西一所“双非校”(非一流大学、非一流学科建设)。“在理工科学校里读文科,是弱势中的弱势”。在她所在的文科学院里,推免资格“比黄金还珍贵”——新闻类专业每年只有一个推免资格,新闻班和播音班学生轮流获得。按照惯例,学院今年的推免资格在播音班。邓然自嘲,“可以心无旁骛地埋头复习,参加12月的研究生统考”。从3月开始复习,邓然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自习室度过。即便是暑假,也基本没离开过学校。从邓然身上,记者看到了考研群体的一些基本特征——高考失利后“再拼一次”,期待提高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他们不得不挤上考研这条路。2020年,考研人数首次超过300万,达到341万。尽管扩招18.9万研究生,仍有200余万人不能通过考试,被研究生教育拒之门外。然而,有些人因为推免,提前拿到了入场券,“赢在了起跑线”。“学分绩点3.57”,清华大学大四学生陈艺坦言,“这个成绩并不算高,班上一半左右的同学准备着手填报推免系统。”她向记者提供一张印有该院系公章的《推免办法》,上面显示,直硕、外推的成绩排名要求是前80%。“硬性规定只有这一条,其他约束条件可以忽略不计。大部分同学可获得推免资格,区别在于内推和外推而已。”陈艺说。目前,各校对考研推免资格的认定,有的使用学分绩点,有的提出在专业排名前25%,甚至是10%以内。林悦依告诉记者,学分绩点反映的是整个大学前三年的成绩,绩点要在一定范围内,才有资格入围推免。“接着还要不停地笔试、面试,比起考研生来说,也不轻松。”此前,她参加的带有推免预录取性质的夏令营,“十个都不止”。推免生多来自“双一流”,学校层次是决定因素没有人能否认,在推免的赛道上,本科高校的层次决定了学生的优势。截至2020年,我国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仅有366所高校具有推免资格。有专家指出,有推免资格的二本院校数量几乎为零。在推免政策的具体执行层面,即使是同样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由于其本科院校“出身”不同,也可能面临不同的“待遇”。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张琳发现,在考研复试中,考官还是习惯看考生的“出身”,“十分介意考生的本科学校层次”。“这么一来,学生通过高考考入高校之时,就注定了其可能的硕士推免概率,教育代际不公平效应仍旧存在”。张琳说。“获得推免资格之后,学生进入名校的概率会大大高于统考生。同时,推免并非与统考同台竞技,而是两条不同的渠道获得研究生录取资格。”在张琳看来,这是推免生受到质疑的症结。此外,记者调查发现,目前,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不仅拥有绝大多数的推免名额,也是各大名校推免生的主要来源。2019年,北京大学共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生2174名,其中有2061人本科来自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占比高达94.8%。中山大学该比例也达到91%。2013年,教育部曾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招生单位招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各专业必须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计划用于招收统考考生。“推免生在该校招生总量中的占比不能超过50%,这是教育部的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专业、各类型研究生招生都遵循这一条红线,只要总量满足要求即可。换言之,有可能相对冷门的专业、专业学位有更多的比例招收统考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说,从近些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名校推免生数量占比逐渐接近50%。推免生增多,是否挤压了考研生录取机会?武汉一所211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告诉记者,2020年该校推免生比2019年有所增长,占录取总数12.6%。“我校推免生录取比例不高,不存在指标挤占的问题。但部分985高校可能会有50%,这样就会挤占考研生指标。”对此,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持不同意见,“推免生总量虽然持续增长,实际占总招生量的比例却在下降。”他介绍,近年来,推免比例基本维持在12%至14%之间。前些年,这一比例最高曾达到15%左右。无论从占比还是招生总量上来说,并不存在挤占考研机会之说。因为缺乏官方的数据支撑,该说法记者还无法证实。质量谁高,个体感知差异明显,缺乏权威解答当推免比例日益扩大作为一种政策导向出现时,人们不禁要问,推免生和考研生哪个质量更高?哪种制度更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升?《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披露,超过九成的招生单位认为推免生的质量普遍高于统考生,超过六成招生单位认为推免政策对考生来说比较公平。该《报告》来自中国教育在线,其调查样本量未能公布。但在记者的调查中,对于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差异,不同地域、学校、专业的教授却给出了完全相左的结论。在回答哪个质量更高的问题时,有人选择推免生,也有人回答是考研生。对于这个问题,显然,教师的个体感知差异表现得十分明显。记者试图查询教育部门权威数据,以建立研究生质量高低与推免生、考研生之间的某种联系。截至目前,由于教育部门从未公布推免生整体招生数据及质量跟踪报告,“推免生质量更高”这一说法,在更大的范围内是否适用,无从印证。从2012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每年都会对全国研究生开展满意度调查。记者得到了一份2020年的调查结果,该调查样本数量超过10万。该项调查显示,研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中,公开招考生人均发表1篇学术论文,推免生人均发表1.69篇学术论文。若仅限于SCI/SSCI/EI论文,则公开招考生人均发表0.35篇,推免生人均发表0.99篇。“发表论文只是考量研究生质量的一个方面,但一定程度体现出学生在研究领域的能力和意愿。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免生的质量更优。”王传毅给出这样的判断。他解释说,推免是一个“掐尖”的制度,排名靠前的学生才能获得推免资格,且除了考察学习成绩以外,更加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平均水平上,推免生较统考生有显著优势。王传毅提醒:“必须看到的是,考研生中有非常优秀的,推免生群体里也有不太出色的。如果,对于拥有同样学术潜质和能力水平的本科生来说,因其是否获得推免资格,而导致读研概率有所不同,则一定程度上有违公平。”如果像高考一样,研究生录取单纯依据分数,也不能解决问题。“研究生的招生逻辑不等同于本科生的招生逻辑。”按照陈志文的解释,从某种角度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科研人员,要把有研究能力与意愿的人筛选出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已经严重分层,在研究生推免过程中,相对应的推免比例与人数不同是合理的。”陈志文坦言,是否应该给予所有学校推免资格,或者按照层次,给予某些学校更多的推免资格,都值得研究和探讨,“但前提是把推免这个蛋糕做大,更大范围推广推免制度”。“推免制度的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王传毅建议,可考虑在既定质量标准的条件下,放宽更多的高校具有推免权及推免名额;严守录取高校的推免比例,且密切关注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之间的推免比例差异,确保所有专业都能给统考生留出机会;将推免复试和统考复试并轨,“推免的是初试而非复试,‘免检产品’要和‘普通产品’一同接受录取单位的最后检验”。(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部分采用化名)(本报记者 陈鹏)
一、学院介绍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学术与文化中国南方重镇和人才培养南方高地。主校区位于中国现代大都市──广州,校区同时延伸至美丽的海滨城市珠海。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教育部和广东省共同支持下,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03年,由国内外知名的资深传媒人士胡舒立女士担任院长。学院设有新闻学系、公共传播学系、创意媒体设计系三个系,新闻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媒体创意和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或方向;具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完整办学层次,设有985基地“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二、地理位置:广州三、学科排名:B四、2020招生专业目录总计划78,学术学位13,专业学位35,非全30五、参考书目新闻传播学基础1、《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新媒体概论》,石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网络传播概论》,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新媒体事件研究》,邱林川 陈韬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实务7、《<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威廉·E·布隆代尔8、《创造性采访》肯梅茨勒9、《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卡罗尔·里奇的10、《美国当代媒体编辑操作教程》展江11、《新闻报道写作》刘冰12、《新闻写作精要》高钢 13、《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李希光 14、《时评写作十讲》曹林 复旦大学出版传播实务及研究方法15、《现代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 华夏出版社16、《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风笑天17、《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德弗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8《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朱同丹六、往年复试分数线2019年:政治学(政治传播学)学硕375分,新闻传播学学硕375分,设计艺术学学硕380分,新闻与传播学专硕350分。七、2020年考研真题(来自学生回忆,19年真题)七、2019年考研真题专业一:基础卷(上午卷)一、简答1、新闻的社会责任论(爱传播20天20题、爱传播全程班课堂内容)2、报刊的四种经典理论(爱传播20天20题、爱传播全程班课堂内容)3、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爱传播20天20题)4、举例说明三种常用的解码模式5、沉默的螺旋,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爱传播20天20题)6、信息茧房的概念和产生(爱传播20天20题)7、媒介化的内涵和特点二、论述1、议程设置、框架、铺垫效果的区别.(爱传播20天20题;爱传播热点冲刺班效果研究专题原角度)2、2017原题 微信舆论场特点,微信治理措施评价(爱传播20天20题;爱传播热点冲刺班互联网治理专题)专业二:综合卷(下午卷)一、名词解释1、定类变量2、饭圈文化3、新闻由头4、倒金字塔结构(爱传播全程班课堂内容、实务课内容)5、污名化6、构造周抽样二、简答题1、匿名信息源的适用条件以及使用时注意的问题2、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的区别3、影响样本量的因素三、案例题滴滴公司危机传播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建议.(爱传播答题班广告公关专题;爱传播公众号考前一天热点推送)四、综合题微信中的人际传播是强关系还是强化弱关系,设计研究设计题.(爱传播推文研究专题)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六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中山大学2021年新年贺词日月其迈,时盛岁新。在2021年新年到来之际,我们谨代表学校向全体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广大海内外校友和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山大学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最美好的新年祝福!即将走过的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中山大学进入追求卓越、迈向一流发展新时期的一年。2020年,中山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内涵式发展,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厚植卓越大学文化,深入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2020年,中山大学着力加强基层党建,完善思政工作体系。高标准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创建了一批全国、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建设富于时代特征和中大特色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立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长效机制。2020年,中山大学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加强“五个融合”。以示范引领为目标,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引导“创优”工程,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和艺术教育。本科生毕业深造率持续上升,“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校风学风愈加浓厚。2020年,中山大学继续坚持“三个面向”,聚焦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立项数总和连续五年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顺利下水,高端智库建设成效明显,学校牵头的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开始建设,天琴计划、海洋实验室、超算中心、精准医学科学中心、中子谱仪等一批平台建设按下快进键,芯片研发、生物安全方面精准规划,主动发力。2020年,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和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格局正式形成。深圳校区正式投入使用,珠海校区多个院系迁居新楼,一批新建院系成立,学科布局更加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百花齐放,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师生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盈。2020年,中山大学将厚重的家国情怀和铿锵的中大精神书写在祖国大地上。面对肆虐的疫情,学校第一时间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组织512名精锐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武汉,积极承担省内定点收治和疫情防控重任,选派医疗专家分批奔赴省内外、国内外开展防控指导,学校2项成果纳入国家诊疗方案。在决胜脱贫攻坚战场,我校集中优势学科资源,从人才、教育、医疗、文化、产业、社会力量等领域对定点扶贫地区综合施策,成效显著,云南省凤庆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广东省连州市柯木湾村贫困户全部脱贫。走过2020年,我们硕果累累、步履坚实!展望2021年,我们信心倍增、前途光明!2021年是国家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山大学必将以蓬勃的朝气、崭新的姿态留下奋斗者的浓墨重彩!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围绕“十四五”规划目标,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开启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祝愿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习进步,阖家幸福!陈春声 罗俊2020年12月31日来源:中山大学 来源: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翻译:詹成 责任编辑:谭诏远 初审:赵现廷、王冬梅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