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日上午,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大会依法选出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副省长。马兴瑞当选省长,林少春、许瑞生、李春生、黄宁生、叶贞琴、陈良贤、欧阳卫民、余艳红当选副省长。大会依法选出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李玉妹当选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少华、黄业斌、罗娟、吕业升、王衍诗、王学成当选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事儿”(微信ID:xjbzse)注意到,陈良贤、欧阳卫民、余艳红新任广东副省长,吕业升、王衍诗、王学成新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良贤简历陈良贤,男,1963年9月生,广东惠来人,汉族,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历省社科院在职研究生(省社科院在职研究生班法学专业),经济师。 1982年8月后,惠来县商业信托贸易公司物价员; 1985年2月后,任惠来县商业信托贸易公司物价经营部主任; 1986年8月后,任惠来县商业信托贸易公司副经理; 1987年12月后,任惠来县商业信托贸易公司经理(1986.03-1989.02在省委党校党政干部函授大专班学习); 1989年12月后,任惠来县华侨商品供应公司经理; 1992年9月后,任惠来县商业局副局长、县商业局国营商业联营总公司总经理; 1994年5月后,任惠来县商业局局长; 1997年7月后,任揭阳市物资总公司总经理(副处级); 1999年1月后,任广东物资集团公司办公室副主任; 1999年4月后,任广东物资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 2000年6月后,任广东物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1999.09-2002.06在省社科院在职研究生班法学专业学习); 2005年10月后,任广东物资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2010年9月后,任广东物资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 2011年1月后,任广东物资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2012年4月后,任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2012年10月后,任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候选人; 2012年11月后,任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 2016年3月后,任汕头市委书记; 2016年4月后,任汕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 2018年1月,广东省副省长,汕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欧阳卫民简历欧阳卫民,男,1963年1月生,湖南衡阳人,汉族,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学历研究生(复旦大学经济系中国经济思想史专业),经济学博士,研究员。 1979.09 在湖南财经学院计划统计系统计专业学习 1983.09 在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 1986.07 任中南财经大学讲师 1988.09 在复旦大学经济系中国经济思想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 1991.03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干部 1991.09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秘书处干部 1992.05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秘书处正科级秘书 1992.09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司、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干部 1994.11 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证券管理处副处长 1996.05 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证券管理处处长 1996.10 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金融市场管理处处长 1996.11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秘书三处处长 1998.08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公文审核处处长 1999.03 中国人民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副司长 2000.07 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厦门分局局长 2003.10 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主任(正厅级) 2007.08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 2011.08 广州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2013.12 广州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增城市委书记,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2014.06 广州市委常委、增城市委书记,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2015.05 广州市委常委、增城区委书记,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2015.07 广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2015.10 广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 2015.12 广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2016.12 广州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 2017.01 广州市委副书记; 2018.01 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市委副书记。余艳红简历余艳红 ,1962年10月出生。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 ,博士学位。历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原第一军医大学 一附院)学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专家、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5年任南方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 校长。 2018年1月当选广东省副省长。吕业升简历吕业升,男,汉族,1962年9月出生,广东鹤山人,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5月参加工作,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 1979.05—1981.10,云浮县腰古供销合作社职工; 1981.10—1985.09,云浮县公安局秘书股资料员; 1985.09—1987.07,在广东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公安专业学习,大专毕业; 1987.07—1987.10,在云浮县公安局工作; 1987.10—1989.01,云浮县六都镇派出所所长; 1989.01—1989.04,云浮县六都镇党委委员兼镇派出所所长; 1989.04—1991.01,云浮县六都镇党委副书记兼镇派出所所长; 1991.01—1993.09,云浮县高峰镇党委书记; 1993.09—1994.09,云浮县高峰镇党委书记、镇长; 1994.09—1994.12,云浮市云城区副区长; 1994.12—1996.03,云浮市云城区副区长兼区外经贸局局长; 1996.03—1996.11,云安县委常委、副县长; 1996.11—1997.05,云安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其间:1997.04 定为正处级); 1997.05—1998.03,共青团广东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 1998.03—2000.04,广东中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其间:1995.09-1998.07,在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专业学习,研究生毕业); 2000.04—2009.07,广东中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2009.07—2011.08,广东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2011.08—2012.10,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2012.10—2013.08,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2013.08—2016.04,广东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 2016.04—2016.05,东莞市委书记; 2016.05—2017.01,东莞市委书记、东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2017.01—,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东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2018.01—,当选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党的十九大代表, 广东省第九、十、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十一届、十二届广东省委委员。 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王衍诗简历王衍诗,男,汉族,1963年8月生,山东阳谷人,1980年7月参加工作,199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教育学硕士。 1978.09—1980.07,山东阳谷师范英语专业学习 1980.07—1982.08,山东阳谷一中教师 1982.08—1984.07,山东聊城师范学院英语系英语专业学习 1984.07—1986.08,山东聊城农业中专学校教师 1986.08—1989.06,河南大学教育系教育学专业学习 1989.06—1991.06,光明日报社教育部编辑(其间:1989.04—1990.04,在首都钢铁公司劳动锻炼) 1991.06—1991.11,光明日报社政工园地编辑 1991.11—1995.01,光明日报社总编室编辑、副主编 1995.01—2000.03,光明日报社总编室主编(其间:1997.11—1998.07,在中央组织部研究室帮助工作) 2000.03—2002.10,光明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2002.10—2005.04,光明日报社办公室主任(其间:2004.11—2004.12,在中办调研室帮助工作) 2005.04—2007.12,广东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兼综合处处长 2007.12—2011.12,广东省委副秘书长(正厅级) 2011.12—2015.06,广东省珠海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正厅级) 2015.06—2015.12,广东省纪委副书记 2015.12—2016.01,广东省纪委副书记,省预防腐败局局长 2016.01—,广东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省预防腐败局局长 2018.01—,当选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广东省第十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王学成简历王学成,男,汉族,1962年6月生,宁夏中卫市人。2005年3月入盟。法学博士,教授,全国检察业务专家。一级高级检察官。 1982年9月至1988年7月,先后在西北政法学院和西南政法学院读本科和研究生。 2003年在西南政法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1988年7月至1999年3月,先后在西北大学法律系和广东商学院法律系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1998年11月至1998年12月,参加广东省中青年党外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 1999年4月,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一级高级检察官(1999年7月至1999年8月,参加中央统战部第五期党外领导干部赴港研究班学习;2004年5月至2004年8月,参加广东省第四期高级公务员中山大学——牛津大学公共行政管理知识专题研究班学习;2006年8月至2006年9月,参加中央统战部第十期民主党派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10年11月至2010年12月,参加国家行政学院厅局级正职公务员进修班学习。2006年4月补选为广东省省民盟副主委。) 1999年4月至2004年7月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 2004年8月至2012年9月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正厅级),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 2012年9月任广东省政府法制办主任; 2017年6月任广东省政府法制办主任、民盟广东省委主委。 2018年1月当选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全国政协第十一、十二届委员,广东省政协第八届委员、第九届常委,民盟广东省委员会第十二届、十三、十四届副主委、十五届主委。
12月19日至24日,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人才研修班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这是中国摄协首次组织以理论为主题的培训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60名学员参与了针对摄影理论相关课题的集中授课和开放研讨。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海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军等出席开班仪式。高琴做开班动员讲话,她表示,摄影的创作与理论是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现实中,理论研究薄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同时又孕育着无限可能,这为理论人才提出了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更高要求。她希望志同道合的学员们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上勇于探索,并将此次研修的所学所思融入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持之以恒,不忘初心,强化政治思想水平,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扩大眼界广交朋友,共同推进中国摄影事业达到新的高度。参与本次研修的60名学员,是从中国摄协各团体会员推荐和自荐的300多位报名者中严格选拔而来的。其中有深耕摄影史多年、已出版多本个人研究专著的学者,有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获奖者,有正在海外名校深造的创作者,有新晋摘得法国巴黎国际摄影展览会摄影书奖项的出版人,也有国内各高校摄影专业的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本次将主题精准定位于摄影理论,延续了中国摄协本年度培训工作的全新尝试,旨在通过有针对性的优质课程,提高学员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帮助学员开拓视野、启迪思维,进而带动摄影的专业化发展。针对理论领域的特点和关注热点,本次研修课程设置跳出单一的摄影门类,提供了文艺理论的全景视角。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心峰在讲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过程中,为学员梳理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的来源、发展和重要传承,并结合摄影行业的特点分析理论工作者应当如何践行人民文艺观。中央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谢柏樑以“文艺评论的景深与角度”为脉络,讲述了文艺评论的发展历程,提出摄影理论研究不仅要史、论、评“三位一体”,还要有景深、有角度、有聚焦,写出镜头感、历史感和悲悯感。摄影业界专家从各自的研究课题出发,向学员展示了全新的理论角度和切实的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任悦结合翻译视觉研究学者约翰·伯格代表作过程中的思考,提出了摄影理论的“另一种讲述方式”。她认为,摄影是“一种观看领域的融合媒体”,应当从视觉文化研究的角度,把摄影放置在整个图像生态系统中观察和推演,而非仅限于摄影界或者艺术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郑梓煜从一个看似无厘头的主题“王昭君、网红脸与人脸识别:一种肖像的文化史脉络”开讲,结合当下热点现象,分析图像、肉身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究现象背后的社会机制。跨学科的艺术理论、评论资深学者结合不同艺术门类案例,阐释视觉分析的路径和方法,为学员扩充了视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评论家、策展人刘礼宾在《视觉观察模式的背后——美术史的几个案例分析》中,分析了不同时期艺术家处理图像的方法,解析他们的观察模式,一级对应的视觉语言模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艺术评论家王晓松进一步讲述《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图像逻辑》,提出摄影的概念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在判断或研究之前,首先要追溯图像的来源和用法。讲师授课提供的新方法和新思考,让学员直呼“脑洞大开”。已有丰富策展和评论经历的资深评论家巩志明表示,这种存异不求同、重过程不重结果的开放式授课让人颇为受用,基于启发、分享的学习方式会更加启迪智慧、丰富思想。课程内容展示出的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和恰如其分的运用,让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理事杨智军深受震动,他认识到,从中国传统的审美理论、哲学思想中寻找有关图像的论点论据,才能积淀起中国摄影理论的厚度。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汪素芳说,讲师拿出自己未完成的课题无私分享,对于学习者大有裨益,就像让大家看到了一道菜的制作过程,而不只是端上来的完美样子。浙江传媒学院讲师张雯表示,这次的课程涉及了影像的时代性、政治性、历史性,这种意识的培养对于自己这样年轻的摄影理论学者来说尤为重要。上海市摄影家协会艺术部主任孙承华称赞这次培训是中国摄协在理论建设和新平台搭建方面的一个良好开端,让他感受到有责任在今后不断加强学习思考,尽己所能做好理论相关工作。学员间的分享激发了更深入的讨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希景、无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倪梁、汕头一时书院艺术总监张楚翔、杭州市文晖中学摄影教师郑煦妍、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教师田园、耶鲁大学在读研究生陈荣辉,在学员论坛上分别拿出近年来的探索和成果,交流研究方向、理念、进度乃至困惑。学员的学术背景、研究经历和理念各有差异,不同观点和意见彼此碰撞、擦出火花,进一步开阔了眼界,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丰富的研修课程设置,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培训期间,许多学员坚持每天在微信群里总结当天的学习心得。交流从课堂延伸到课下,学员围绕当天授课提及的话题、实际工作中面对的挑战,自发组建线上线下“论坛”,活跃到深夜。难得的学习机会也吸引了海南本地摄影人积极申请前来旁听。海南日报摄影记者张茂刚刚参与了中国摄协举办的中青年摄影人才培养工程培训班,听说理论人才研修班落地海口,专程前来学习。在分组讨论环节,学员们就摄影理论界当前值得关注的现象趋势、摄影理论评论如何助推影像讲述“中国故事”、摄影艺术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等问题各抒所见,并对专题培训的方式、课程、后续建设等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对此,中国摄协将认真收集整理意见,逐步推进和完善培训工作,继续面对不同摄影群体,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节选自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华科校长群成为中国高校圈的特殊现象近日,一则高校人事任免的新闻在朋友圈里面引起了很多高校工作者的注意:“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骆清铭,任海南大学校长(试用期一年)……”让人注目的不仅仅是海南大学校长这个职位本身,更是近几年在高校圈的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华科(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群”。再把时间往前推一些:在2016年初,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段献忠调任湖南大学校长,2015年初,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罗俊,调任中山大学校长……如果再往前,“出身”于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更多……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在任“华科出身的校长”还包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新,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马连湘等。曾任大学校长或党委书记则更多了,如:原兰州大学校长王乘原重庆大学校长刘飞和吴云鹏原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小筑原电子科大校长邹寿斌原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伟原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原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凡、校长熊健民原燕山大学党委书记孟卫东原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徐建培原海军工程大学校长郭立峰原空军雷达学院院长蓝江桥……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杨叔子院士副校长更是不胜枚举:湖北地区:1、黄从新——武汉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2、蒋昌忠——武汉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士。3、刘 伟——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宁夏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4、周祖德——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 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1970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机系。5、张清杰——武汉理工大学校长,1984年、1990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6、张安富——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2004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7、曾春年——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士。8、杨宗凯——华中师范大学校长,1985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无线电系,1988年获硕士学位。9、杨志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 197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0、徐勇民——湖北美术学院院长,获得华中理工大学人文硕士学位。11、刘建凡——湖北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副书记。12、熊健民——湖北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13、顾豪爽——湖北大学副校长,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4、王世敏——湖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5、刘建平——湖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士。16、周应佳——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17、钟毓宁——湖北工业大学副校长,1991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8、孙利生——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1969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19、李 杰——武汉工程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科技大学东校区管委会主任。20、张建钢——原武汉科技学院院长,1985年硕士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1、徐卫林——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2、曾庆福——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3、刘 义——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24、彭育园——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5、漆腊应——湖北经济学院副院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6、罗五金——湖北教育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7、李建勇——湖北教育学院副院长,2001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28、刘在洲——长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和博士学位。29、张万明——长江大学副校长,198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30、石亚非——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31、何伟军——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198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二系。32、王青云——黄石理工学院副院长。32、周应佳——襄樊学院党委书记,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4、李本林——襄樊学院副院长,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化学专业。35、夏再兴——咸宁学院院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6、吴基良——咸宁学院副院长,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37、谭晓明——孝感学院副院长,200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材料专业博士学位。38、王全新——荆楚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获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39、李金奇——黄冈师范学院副院长,分别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40、陈达云——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与经济管理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41、项喜章——武汉工业学院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42、邓院方——江汉大学副校长,原华工汉口分校副校长。注:任心廉,原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华中工学院教务处处长。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周济曾教育部部长上海地区:1、许晓鸣——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陈小龙——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197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机系。3、周哲玮——上海大学副书记,常务副校长,华中工学院硕士。广东地区:1、喻世友——中山大学副书记副校长,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自然辩证法专业。2、陈建新——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自然辩证法专业。3、罗锡文——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1969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陈 新——广东工业大学校长,1995年3月获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博士学位。5、孙友松——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196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锻压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6、顾佩华——汕头大学副校长,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7、胡社军——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987年毕业华中工学院机械二系材料学硕士毕业。8、薛发明——广东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1964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械制专业。9、秦 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长,原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10、张碧晖——番禺理工学院校长,原华中理工大学副书记。11、冉丕鑫——广州医学院院长,1993年获同济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2、和 飞——肇庆学院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13、罗海鸥——湛江师范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硕士、博士14、黄国泰——海南大学党委书记。15、关志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动力工程专业硕士。四川、重庆地区:1、邹寿斌——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 1969年华中工学院毕业。2、肖铁岩——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1982年本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力系,获工学学士学位。3、吴云鹏——重庆大学校长(1992年8月至1996年8月),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动力系。4、刘飞——重庆大学校长(1996年8月至1997年7月),1982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5、陈志彪——四川外国语学院副校长。6、陈运超——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7、易志坚——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1988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学位。8、陈 宁——西华师范大学校长,200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9、李劲松——西华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西北地区:1、陈小筑——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197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2、郑晓静——兰州大学副校长, 1982年和1984年分别获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学士与硕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3、马小洁——新疆大学副校长。4、王智平——兰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5、郝 瑜——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6、王志刚——宝鸡文理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7、司晓宏——陕西师范大学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8、张俊宗——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9、郭泽光——山西财经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10、周然——山西中医学院院长,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管理专业读博士研究生。11、段志光——山西医科大学校长,同济医科大学博士。12、景志明——西昌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湖南地区:1、曹一家——湖南大学副校长,1990年、1994年分别获华中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2、周清明——湖南农业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3、符少辉——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在职博士生。4、肖湘愚——吉首大学校长,1985年7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系。5、张建永——吉首大学党委副书记。6、李 明——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2009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7、叶 泽——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委员。获华中工学院本科、硕士和博士。8、洪源渤——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东北地区:1、杨宝峰——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邹积岩——大连工业大学校长,曾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1989年获华中理工大学博士后。3、张德姜——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4、马连湘——青岛科技大学校长,1989年、2001年分别获华中理工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5、李庆领——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6、郝书辰——山东财经大学(筹)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7、郭明顺——沈阳工业大学党委书记,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8、阎明印——沈阳工业大学副校长(正校级),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9、于晓光——沈阳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10、姜洪池——哈尔滨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2001~2010),同济医科大学博士。11、侯锡林——辽宁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2、邢宝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3、杨 光——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博士。14、赵建国——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江西地区:1、高海生——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2、王爱和——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3、邓晓华——南昌大学副校长 198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固体电子学系,工学学士。4、王 乔——江西财经大学校长。5、肖华茵——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河南地区:1、程 宏——黄河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1964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船舶电气毕业。2、丁庭选——河南大学副校长,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3、曹 奎——河南大学副校长,2002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4、邢 勇——河南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5、姚锡远——南阳理工学院院长。6、林效廷——焦作大学校长。7、林世选——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8、许圣道——商丘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福建地区:1、杨 勇——厦门大学副校长, 1982年1月华中工学院动力系毕业。2、刘 塨——华侨大学副校长。3、吴小南——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福建省人大常务会常委)。江苏地区:1、王 乘——河海大学校长,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2、胡敏强——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1989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电力专业博士学位。3、王长青——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博士学位。4、姚寿广——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工学院工学学士学位。其他地区:1、郭 清——杭州师范学院副院长 。2、杨世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3、伊继东——原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4、刘宗立——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2008年12月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5、杨 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6、孟卫东——燕山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7、塔西甫拉提——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8、朱晓峰——佳木斯大学副校长,同济医科大学博士。9、胡国根——贵州工业大学原校长,1958年于华中工学院电机与电器制造专业毕业。10、刘吉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教学博士学位。11、刘超颖——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2、李继兵——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13、贺争平——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工学博士。14、李培春——广西中医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15、周怀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16、秦秋田——渤海大学党委书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博士。这一统计,还真是让人震撼!原来在高校的“校长朋友圈”里面,华中科技大学影响力居然如此之大,让人惊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据一种观点认为,“华科大校长群”的出现,孕育、萌芽在朱九思、杨叔子任校长时期,兴起在周济、樊明武、李培根任校长的当代。华科大也一度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培养学生作风纯正、视野开阔、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甚至与“学在华工”成了民间口头禅都不无关系。(小e整理收集,资料信息网络收集,部分信息可能有挂一漏万之处,还请多指正!)
市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选举本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表决本届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经选举表决,方灿芬当选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冉红宇、杨朝琴、闵斌、沈志攀、罗乐英、赵华奎、黄伟青、蔡泽伟当选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袁怀宇当选为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经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任命何跃沛为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为新当选和新任命的人员颁发证书。大会闭幕后,新任命和新当选人员向宪法宣誓。方灿芬简历方灿芬,男,汉族,1967年5月出生,东莞厚街人,200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7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硕士。1986.09—1990.07 在中山大学财政学专业学习,大学毕业1990.07—1991.07 东莞市财政局见习干部1991.07—1992.11 东莞市财政局办事员1992.11—1996.01 东莞市财政局办公室科员1996.01—1999.01 东莞市财政局办公室主办科员1999.01—2001.12 东莞市财政局办公室副主任(其间:1999.10—2001.09在中山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2001.12—2002.09 东莞市财政局办公室主任2002.09—2002.12 东莞市长安镇党委副书记(挂职)、市财政局办公室主任2002.12—2005.03 东莞市长安镇党委副书记(挂职)2005.03—2008.08 东莞市沙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其间:2005.05定为副处级;2008.01定为正处级)2008.08—2008.09 东莞市塘厦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候选人2008.09—2012.09 东莞市塘厦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其间:2007.04—2008.12在中山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专业学习,取得硕士学位;2007.09—2010.07在中央党校法学理论专业学习,研究生毕业)2012.09—2012.10 东莞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局长人选,塘厦镇镇长2012.10—2012.11 东莞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局长,塘厦镇镇长2012.11—2017.07 东莞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局长2017.07—2017.08 东莞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局长,塘厦镇党委书记2017.08—2019.08 东莞市塘厦镇党委书记2019.08—2019.10 东莞市塘厦镇党委书记、一级调研员2019.10—2019.12 东莞市塘厦镇党委书记、二级巡视员2019.12—2020.03 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候选人、二级巡视员,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2020.03—2020.04 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候选人、二级巡视员,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昭通市委常委(挂职),昭通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人选(挂职)2020.04—2020.06 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候选人、二级巡视员,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昭通市委常委(挂职),昭通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挂职)2020.06—现在 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二级巡视员,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组长,昭通市委常委(挂职),昭通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挂职)记者 林朝丰 潘少婷
12月10日,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官网更新“领导团队”显示,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王德源,已调任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总经理。广东省烟草专卖局今年8月曾因豪华办公楼被中央巡视组点名。此前担任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总经理的刘依平,在今年11月已转任巡视员。官方履历显示,王德源1965年8月出生,浙江义乌人,他长期任职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曾任专卖监督管理处、浙江省烟草拍卖行处长、总经理等,2004年任嘉兴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2009年,王德源任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2017年5月任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至此番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由党组书记、局长、总经理转任巡视员的刘依平,1965年10月出生,广东蕉岭人,1983年进入中山大学哲学系学习,后留校攻读研究生,1990年毕业后进入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担任办公室秘书。此后刘依平任职金叶发展公司,2001年后,历任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广东中烟工业公司市场营销部主任、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党组纪检组组长等职。2012年,刘依平担任 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副局长,2014年调任河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2017年5月,刘依平重返广东工作,任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烟草总公司广东省公司总经理,至今年11月改任巡视员。资料图官网显示,广东省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广东省公司成立于1983年,隶属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经营管理体制,为正厅级单位。今年8月,曾因豪华办公楼,广东省烟草专卖局被中央巡视组点名。今年9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曾刊发评论文章《豪华办公楼再现,对奢靡之风露头就打》。文章称:广东省烟草专卖局近日召开员工大会宣布,该局将整体搬离珠江城大厦,这自2018年12月底搬迁入驻,时间不足两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有关负责人证实,8月19日下午,中央第三巡视组向国家烟草专卖局党组反馈巡视情况时重点提到,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在旧办公楼还能使用的情况下,“违规”搬进了豪华办公楼。按照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国家烟草专卖局立行立改,责令广东省烟草局近期搬离现有办公楼,另寻办公场所。评论称,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办公区域在珠江城大厦第59至68层,其内装修豪华,令人咂舌。办公区域电视机全部是日本索尼,卫生间洁具均为美国科勒和德国高仪两个高档品牌,连值班室都配有大屏幕进口电视机。第63层的局长办公室,铺着进口地毯,配有卫生间、冲凉房、卧室,相应设施一应俱全,光是卫生间的花洒,单价就过万元。办公区域每年的租金和物管费超过7000万元,局机关职工人均花费高达20万元。梳理查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政机关楼堂管所建设相关政策规定,广东烟草专卖局的做法显然是“违规”的。对此,中央巡视组在反馈巡视情况时已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零九条对于违规兴建、装修、配备、使用办公用房等行为作出了处分规定,明确违反办公用房管理等规定,“决定或者批准兴建、装修办公楼、培训中心等楼堂馆所的”,“超标准配备、使用办公用房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最高可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评论指出,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央八项规定颁布实施以来,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专项整治取得良好成效,但还是有地方和部门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能做到久久为功,产生松劲懈怠心理,甚至以旧有办公楼有安全隐患不宜继续使用等为借口。广东省烟草专卖局的豪华办公楼就是最新例证。据媒体报道,广东省烟草局下属的质监站、计算机房等至今依然在旧办公楼办公,另有20家公司进驻,广州市天河区烟草分局还与省烟草局签订了旧办公楼租用合同。这说明广东省烟草专卖局以旧办公楼存在安全隐患需整体搬迁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评论称,党政机关大楼是办公场所,更是为人民服务的地方。办公虽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但只要满足日常公务需求即可,绝不应该攀比豪华气派。如果办公场所成了富丽堂皇的“官衙”,党政干部成了养尊处优的“老爷”,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便会蔓延开来,干群关系必然走向疏远。因此,对于违规兴建、装修、配备、使用办公用房等行为必须坚持露头就打、久久为功,一抓到底正风肃纪。“政事儿”注意到,同在今年9月,南通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经理高翔,已调任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成员、党组纪检组组长。王德源简历王德源,男,汉族,1965年8月出生,浙江义乌人,1990年8月参加工作,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杭州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法学学士学位,现任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总经理。1986.09--1990.08 杭州大学法学专业学习1990.08--1994.08 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助理经济师、科员1994.08--1995.07 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经济师1995.07--1997.01 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市场管理科副科长1997.01--1999.10 浙江省卷烟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其间:1999.04--1999.06合肥经济技术学院首期中青年干部班学习)1999.10--2001.07 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专卖管理处副处长2001.07--2003.12 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专卖监督管理处处长2003.12--2004.04 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专卖监督管理处、浙江省烟草拍卖行处长、总经理2004.04--2009.06 嘉兴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经理(其间:2008.03--2008.06国家烟草专卖局党校处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09.06--2017.05 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2017.05--2020.11 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2020.11--至今 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总经理刘依平简历刘依平,男,汉族,1965年10月出生,广东蕉岭人,1990年3月参加工作,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研究生学历,哲学硕士学位,现任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巡视员。1983.09-1987.07 中山大学哲学系大学学习毕业1987.09-1990.03 中山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学习毕业1990.03-1992.09 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办公室秘书1992.09-1994.05 广东省金叶发展公司综合经营部副主任1994.05-1995.02 广东省金叶发展公司经理助理1995.02-2001.09 广东省金叶发展公司副经理2001.09-2003.06 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办公室副主任2003.06-2008.10 广东中烟工业公司市场营销部主任2008.10-2012.01 中共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党组纪检组组长(2010.04-2010.07 国家烟草专卖局党校培训)2012.01-2014.12 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成员、副局长(2014.10-2015.01 国家烟草专卖局党校培训)2014.12-2017.05 河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2017.05-2020.11 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国烟草总公司广东省公司总经理2020.11至今 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巡视员
五一“小长假”前,4月28日至29日两天间,接连有5名省部级官员被“处理”。其中一人被宣布调查:四川省副省长彭宇行;三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邢云;陕西省委原常委、秘书长钱引安;江苏省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缪瑞林;一人被公开开庭审理:广东省委原常委、统战部原部长曾志权。彭宇行出生于1962年11月,四川犍为人。“政事儿”(微信ID:xjbzse)注意到,与十八大以来其他落马的省部级官员相比,彭宇行的履历非常特别。他曾在法国居里大学(巴黎第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共计24年。2009年彭宇行才离开科研院所,走向仕途。其本科、研究生就读于四川大学化学系,1978年考入该校时年仅16岁。研究生毕业后,198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担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1990年至1993年,他赴法读书,曾在法国居里大学(巴黎第六大学)攻读博士,后又在法国埃克森化学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彭宇行回国,他曾表示,“巴黎的4年学校生活,让我终身无法忘怀,那里的老师和同学对我选择回国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尤其是校长,他自始至终都支持我回国工作。”回国后,彭宇行再次回到老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常务副所长等职,并于1999年任该所所长。2001年,出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次年升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院长。2009年,彭宇行离开工作多年的科研系统,调任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次年任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党组书记。在四川省科技厅,彭宇行工作了4年,2013年转任内江市委书记,两年后转任绵阳市委书记,2017年升任四川省副省长,负责工业经济、科学技术、国有资产、应急管理、国防科工、通信等工作。四川省政府官网对彭宇行的活动报道停留在4月15日。当天,省委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省政府召开第25次常务会议。据当地媒体报道,4月15日开始,四川省内即开始流传“彭宇行因涉嫌分管领域内的刑事犯罪而被相关部门调查”的传言。邢云出生于1952年,内蒙古人,长期在内蒙古任职,历任多个重要岗位。曾任伊克昭盟盟委书记、鄂尔多斯市委书记、包头市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书记等职。2012年,转任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16年初卸任。退休近三年后,去年10月被宣布调查。被宣布调查6个月后,4月29日,中纪委通报:经查,邢云理想信念丧失,政治上蜕化变质,长期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职务晋升、工作调动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并非法收受他人巨额财物,突击提拔调整干部,违规干预司法活动,严重破坏党的选人用人制度及所任职地区的政治生态;经济上贪婪成性,收受巨额礼金,与私营企业主沆瀣一气,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私营企业主谋取利益,肆无忌惮进行权钱交易;生活上腐化堕落,大搞权色、钱色交易。“邢云严重违反党的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构成职务违法并涉嫌受贿犯罪,且在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性质恶劣,影响极坏,应予严肃处理”,中纪委称:决定给予邢云开除党籍处分;按规定取消其享受的待遇;收缴其违纪违法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所涉财物随案移送。钱引安出生于1964年,陕西西安人,长期在陕西从政,先后任职西安市副市长,宝鸡市长,宝鸡市委书记等职。2017年进入陕西省委常委班子,任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成为省部级官员。去年11月1日被宣布调查。被宣布调查5个月后,4月29日,中纪委通报:经查,钱引安理想信念丧失,毫无党性觉悟和政治意识,对党不忠诚不老实,一再拒绝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帮助和挽救,拒不交代问题,对抗组织审查;将公权力变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他人在职务晋升、项目承揽等方面提供帮助并收受财物;不按规定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长期违规接受私营业主安排的宴请、旅游、健身等活动;收受巨额礼金和消费卡等财物,长期与私营企业主打牌赌博;为政不廉、公私不分、家风不正,甘于被“围猎”。在十八大以来落马的省部级官员中,上述问题通报中“一再拒绝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帮助和挽救”表述,钱引安还是第一个。钱引安2002年9月至2007年3月曾主政长安区,先后任长安区长、长安区委书记。同样是2002年,卫旭峰担任西安市国土资源局长安分局局长,时间与钱引安主政该区时间相近。钱引安任职期间,曾提出“秦岭北麓经济板块”规划。缪瑞林出生于1964年11月,江苏如东人,仕途履历从未离开江苏,从江苏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农业系统工作20年,曾任江苏省农林厅农业局副局长、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局长等职。2004年,缪瑞林调任地方,主政宿迁8年,历任常务副市长、代市长、市长、市委书记。2013年1月升任江苏副省长,成为省部级官员。2013年10月,时任南京市长季建业落马。一个多月后,履新江苏副省长10个月的缪瑞林,于2013年底调任南京代市长。在担任代市长后的首次发言中,他承诺:“如有人打着我的旗号求办事行方便,请大家一律拒绝,并告诉我。这是对我负责。”同时他表示,将带领市政府班子打造运转良好、高效透明的政府,“统筹好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的关系,将更加重视市民的感受”。在南京市长岗位,缪瑞林干了4年,期间曾与2015年1月落马的南京市委原书记杨卫泽搭档了1年。去年1月,缪瑞林再度转任江苏省副省长。重新出任江苏副省长10个多月后,去年11月,缪瑞林被宣布调查。4月28日,中纪委通报:经查,缪瑞林丧失理想信念,毫无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参加全国两会期间严重破坏会风会纪,造成恶劣影响;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企业经营等方面为他人提供帮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违规拥有非上市公司股份,在分配住房中侵犯国家利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收受礼品、礼金,违规参与公款吃喝;道德沦丧,生活腐化,贪图享乐,以权谋色,搞权色交易。据公开简历,曾志权生于1963年1月,曾长期在广东省财政厅工作。2017年5月,广东省委换届,曾志权由广东省财政厅厅长直接晋升为省委常委。近1年时间内,曾志权无分管工作,2018年4月兼任省委统战部部长,三个月后,2018年7月被查。今年1月,曾志权被“双开”。4月29日,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消息,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广东省委原常委、统战部原部长曾志权受贿一案。福州市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庭支持公诉,被告人曾志权及其辩护人到庭参加诉讼。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检察院起诉指控:2004年至2017年,被告人曾志权利用担任广东省财政厅副厅长、厅长等职务上的便利,为相关单位和个人在工程承揽、职务晋升等事项上提供帮助,直接或通过其近亲属,非法收受上述单位和个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4亿余元,依法应当以受贿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庭审中,公诉机关出示了相关证据,被告人曾志权及其辩护人进行了质证,控辩双方在法庭的主持下充分发表了意见,曾志权还进行了最后陈述,并当庭表示认罪悔罪。最后法庭宣布休庭,择期宣判。彭宇行简历彭宇行,男,汉族,1962年11月生,四川犍为人,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法国居里大学(巴黎第六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研究员。1978.09—1982.09 四川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09—1985.07 四川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1985.07—1990.03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1990.03—1992.07 法国居里大学(巴黎第六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研究生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1992.07—1993.12 法国埃克森化学公司博士后1993.12—1997.02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室副主任1997.02—1997.11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1997.11—1999.06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法人代表(主持工作)1999.06—2001.04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2001.04—2002.02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2002.02—2002.12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2002.12—2009.12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院长、党组成员(2001.03—2003.02挂职任乐山市副市长)2009.12—2010.01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2010.01—2013.11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党组书记2013.11—2015.06 四川省内江市委书记2015.06—2017.09 四川省绵阳市委书记、中国(绵阳)科技城党工委书记2017.09—2017.11 四川省政府副省长,绵阳市委书记、中国(绵阳)科技城党工委书记2017.11—2017.12 四川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省委军民融合办主任,绵阳市委书记、中国(绵阳)科技城党工委书记2017.12—2018.10 四川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2018.10—四川省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第一副主任中共十九大代表,十届、十一届省委委员,省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缪瑞林简历缪瑞林,男,1964年11月生,汉族,江苏如东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高级农艺师,198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0.09—1984.07江苏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1984.07—1987.05省农林厅农业局综合科科员1987.05—1989.09省农林厅农业局综合科副科长(其间:1987.06—1988.05挂职任邳县邳城镇党委副书记)1989.09—1990.08省农林厅农业局综合科科长1990.08—1991.01省农林厅农业局副局长1991.01—1996.03省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管理局资源综合开发管理处处长(副处级,1995.12高级农艺师)1996.03—1997.06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农业资源开发处处长(正处级)1997.06—2000.06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其间:1998.09—1998.12省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究班赴美国培训)2000.06—2001.06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1996.09—2000.12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1.06—2004.03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局长、党组书记(副厅级)2004.03—2006.04宿迁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2006.04—2007.01宿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07.01—2011.04宿迁市委副书记、市长(其间:2009.11—2010.01中央党校地厅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11.04—2011.05宿迁市委书记、市长2011.05—2012.01宿迁市委书记2012.01—2013.01宿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13.01—2013.12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2013.12—2014.01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14.01—2016.05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2016.05—2018.01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兼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主任2018.01起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党的十八大代表,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三届省委委员,省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钱引安简历钱引安,男,汉族,1964年11月生,陕西西安人,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省委党校大学学历,经济学硕士。历任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委常委、副区长,长安县委副书记、县长,西安市长安区委副书记、区长、区委书记,西安市雁塔区委书记。2009.12 西安市副市长2013.12 宝鸡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2014.02 宝鸡市委副书记、市长2015.11 宝鸡市委书记、市长2016.01 宝鸡市委书记2016.02 宝鸡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17.05 陕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宝鸡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17.06 陕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2018.11月 被查。邢云简历邢云,男,汉族,1952年3月生,内蒙古土左旗人,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1981年3月入党,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68.09—1973.09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北卜子学校教师1973.09—1976.09内蒙古工学院化学系无机化工专业学习1976.09—1976.12留校待分配1976.12—1978.12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旗委宣传部工作1978.12—1983.12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农林局政治部工作1983.12—1984.06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农委工作1984.06—1985.08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农牧工商联合公司党委书记1985.08—1987.09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农牧工商管理处(联合公司)党委书记、处长(经理)1987.09—1990.12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区委常委、副区长(1986.09—1989.07在包头钢铁学院钢铁冶金专业函授班学习)1990.12—1993.10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区委副书记、区长1993.10—1995.01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副盟长1995.01—1996.10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盟委副书记、盟长1996.10—2001.09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盟委书记、盟人大工委主任(1996.05—1998.05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学习)2001.09—2001.12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1.12—2006.12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2006.12—2012.02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员会书记(其间:2008.03—2010.01在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法学理论专业学习)2012.02—2013.02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2013.02—2016.01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志权简历曾志权,男,汉族,1963年1月生,广东五华人,1984年12月入党,1986年7月参加工作,中南财经大学商业经济系商业经济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高级会计师。1982-1986年 中南财经大学商业经济系商业经济专业学习1986-1989年 广东省财政厅企业财务处科员1989-1992年 广东省财政厅企业财务处副主任科员1992-1995年 广东省财政厅企业财务处主任科员1995-2000年广东省财政厅工交内贸处副处长(其间:1995.02-1995.07五华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副队长)2000-2003年 广东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其间:2001.03-2001.07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2002.09-2002.12省委派驻潮阳市仙城镇“三个代表”再教育工作组组长)2003-2007年广东省财政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其间:2005.10-2007.07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习,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7-2010年 广东省财政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2010年 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党组书记2017.05 广东省委常委,省财政厅厅长、党组书记2017.06 广东省委常委2018.04-2018.07 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政事儿”(微信ID:xjbzse)撰稿/王姝 校对 刘军
证券代码:002512证券简称:达华智能公告编号:2019-027福州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四十八次会议决议公告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福州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四十八次会议于 2019 年 3 月 21 日以电子邮件或电话方式发出通知,并于 2019 年 3月 28 日以现场结合通讯的方式在公司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应到董事 8 人,实到董事 8人,公司监事及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列席了会议,符合《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本次会议由董事长陈融圣先生主持,审议了会议通知所列明的以下事项,并通过决议如下:一、审议通过《关于聘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议案》经公司董事长、总裁陈融圣先生提名,董事会提名委员会核准,公司董事会决定聘请蔺双女士担任公司财务总监,任期自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本届董事会届满之日止。蔺双女士的职责等事项遵照有关法律、公司章程及其与公司订立的有关劳动合同之规定执行。经董事长、总裁陈融圣先生提名,经公司董事会认真审核,公司董事一致同意聘任张高利先生为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裁,任期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至本届董事会届满之日止。张高利先生的职责等事项遵照有关法律、公司章程及其与公司订立的有关劳动合同之规定执行。张高利先生已于 2011 年 12 月通过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董秘资格考试,公司董事会已将张高利先生的相关材料报送深圳证券交易所审核,经深圳证券交易所审核无异议。公司独立董事对本次聘任高级管理人员事项发表了同意的独立意见:本次聘任高级管理人员的提名、审议、表决程序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其任职资格、教育背景、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均能够胜任所聘任职务的要求,未发现有《公司法》、《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及《公司章程》规定不得担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况,不存在被中国证监会确定为市场禁入者并且尚未解除的情况,不存在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认定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况,也未曾受到中国证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任何处罚和惩戒。因此我们同意本次聘任高级管理人员事项。蔺双女士、张高利先生的简历见附件。表决情况:同意 8 票,反对 0 票,弃权 0 票表决结果:通过。备查文件:1、《福州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四十八次会议决议》2、《福州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关于第三届董事会第四十八次会议相关事项的独立意见》特此公告。福州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十九日附件:蔺双: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1978 年出生,本科学历,会计师,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证书。湖南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中山大学研究生进修班结业。曾任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921)集团财务部财务经理、审计部副部长等职务。2013 年 4 月起在公司任职,历任集团财务中心财务经理、财务副总监。现任公司财务总监。蔺双女士通过公司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间接持有公司 502,092 股股份;蔺双女士与公司其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持有本公司 5%以上股份的股东不存在关联关系,且未在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单位任职。蔺双女士未受过中国证监会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处罚和证券交易所惩戒,不存在《公司法》、《公司章程》、《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所规定的不得担任公司高管的情形,且不属于失信被执行人。张高利:中国国籍,无境外居留权,1982 年出生,本科学历,2011 年 12月获得深圳证券交易所董事会秘书培训资格证,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证书。2009年 8 月起在公司任职,历任证券事务代表、证券法务部部长。现任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张高利先生通过公司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间接持有公司 100,418 股股份;张高利先生与公司其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持有本公司 5%以上股份的股东不存在关联关系,且未在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等单位任职。张高利先生未受过中国证监会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处罚和证券交易所惩戒,不存在《公司法》、《公司章程》、《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所规定的不得担任公司高管的情形,且不属于失信被执行人。
本文根据张建军教授在“全国逻辑教学研究与改革学术研讨会”(2018年5月19日,中山大学)上的报告修订增补而成,发表于《逻辑学研究》2018年第4A期。通讯作者:顿新国。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科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著名学者刘伯明、汤用彤、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胡世华、何兆清、王宪钧、陈康、倪青元、殷海光等曾在原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系(及其前身)和金陵大学哲学系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数学系莫绍揆等著名数理逻辑专家也长期关心与支持哲学系逻辑学科的发展。1960年南京大学恢复哲学专业不久即设立了逻辑学教研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2年获得逻辑学硕士学位授权以来,南京大学逻辑学科获得了长足发展。2001年开始招收逻辑学方向博士生,200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以本专业为主体设立“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2011、2017年作为哲学一级学科分学科先后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工程、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在南京大学哲学学科从事逻辑教学工作的有郁慕镛、李廉、李志才、郑毓信、吕植壮、王义、张建军、蔡仲、杜国平、王克喜、潘天群、顿新国、陶孝云、张力锋、袁永锋。亦曾聘请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挪威等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专家开设长短期逻辑课程。自逻辑学位点设立以来,李廉、李志才、郁慕镛、张建军先后担任学科带头人。人才培养成绩显著,硕士、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出站人员中已有一批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活跃于学术界,从事其他领域工作的毕业生也以较强的理论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获得了广泛好评。本文拟在简要回顾南京大学哲学系之前身的逻辑教学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着重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南大逻辑教学的发展状况,并据此谈谈我们对我国逻辑教学现状及前景的一些认识与思考。1 国立中央大学及其前身的逻辑教学1952 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原国立中央大学(1949 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合并,仍名南京大学迄今。原中央大学哲学系与金陵大学哲学系,都属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之前身。因而,南大前身的逻辑教学发展史需做两校分述。国立中央大学由1902 年建校的三江师范学堂(不久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发展而来。1914 年建成现代大学体制的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高师”)。先后易名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7年)和国立中央大学(1928年)和南京大学(1949年)。早在南高师建设之初,哲学学科就作为文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20年的学科改革中,哲学成为新设的文理科中单独的一个系,与国文系、英文系等七系并列。在东南大学时期,哲学系成为文科中的一个独立的系;在第四中山大学期间,哲学被设立为一个独立的学院。在中央大学时期,哲学院改为一个系隶属于文学院,并且以这种形式保持到南京大学成立。自南高师哲学系于 1920 年成立以来,无论是在南高师的国文科,还是在之后各个时期哲学系或者哲学院,逻辑学都是其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哲学系成立之前的1917年,逻辑学课程就已设立为南高师国文科的基本课程,主要授课老师即为之后担任哲学系首任系主任的刘伯明。据南高师1917年国文专修科的课程表记载,在国文专修科所有17门课程中,逻辑学(当时亦称“论理学”“理则学”等)就已经占有一席之地,是哲学类课程的五门之一。在南高师、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类课程数量不断增多、体系也愈加全面,但逻辑学始终是哲学类课程中的基本课程,其中“基础论理学”是所有哲学系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必修课程。逻辑学类的课程也逐渐增多,相继增加了“数理逻辑”“逻辑派别”“高级论理学”“高等理则学”“西方论理学史”“西方论理学之派别”“数理哲学”“因明学”等逻辑类课程。在当时中国整体的大学教育发展状况大背景下,南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的逻辑学教学体系,是内容相对丰富且比较完备的。根据南京大学档案馆的相关资料,在南高师和东南大学早期,逻辑学教学由刘伯明主持。刘伯明是中国现代哲学和现代教育的先驱。1911年,刘伯明赴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哲学和教育学,19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博士。回国后曾先后担任金陵大学国文部主任,南高师、东南大学文理科主任、副校长、代理校长等职。刘伯明精通英文,通晓法文、德文,兼习希腊文、梵文。1920年,杜威访华并在南高师讲学,刘伯明担任杜威的翻译,译文信达流畅,听众欣服。除翻译了杜威在南高师的《试验论理学》等三大演讲之外,刘伯明还翻译了杜威的《思维术》一书。刘伯明开设的逻辑学课程对宣传逻辑与科学精神、启迪民智有重要的意义。在刘伯明 1923年英年早逝之后,东南大学—中央大学负责逻辑学教学的专职教师主要是何兆清,长期讲授“逻辑(论理、理则)学”“高等逻辑(论理、理则)学”“数理逻辑”“逻辑派别”“数理哲学”等系列课程。何兆清在中国现代逻辑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21年,年仅14岁的何兆清因品学兼优被保送到国立东南大学哲学系深造。大学毕业后留校执教,期间赴法国里昂大学哲学系学习。1926年,何兆清获硕士学位回国任教,1927年起主要承担中央大学(及1949年后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教学与研究工作,兼及哲学其他领域,直至 1952 年院系调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教师。他积多年的教学经验,精心编著出版了《论理学大纲》、《逻辑学讲史》、《科学思想概论》等若干重要著作,在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另从多方信息汇总,其他从事逻辑学教学的教师先后有汤用彤(“逻辑(理则)学”),熊十力(“因明学”)、唐君毅(“理则学甲”)、余敷顺(“理则学”)、马炳文(“论理学甲、乙”)、胡世华(“数理逻辑”)、牟宗三(“高等逻辑”,根据这门课程所使用的自编教材《逻辑典范》可知,本课程以逻辑哲学为主要内容)、陈康(“数理逻辑”)等。其中,胡世华于 1935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6-1940 年间在奥地利、德国、法国、瑞士学习和研究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在德国明斯特大学(Westflische Wilhelms-Universitt Münster)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系在著名逻辑学家肖尔兹(H. Scholz)和柯特(K. Kothe)指导下完成。回国后不久于1943-1946年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数理逻辑、数学基础教授。胡世华在中央大学的工作不仅提升了中央大学哲学系逻辑教学与研究的水平,而且为他成为新中国数理逻辑与计算机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打下了重要基础。以下为部分课程教学大纲举例:I.刘伯明讲授“论理学”(南高师-东大时期)课程讲义:本学程讲义本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科主任德艾氏(J. Dewey,即杜威)所著之How We Think。其书中多有创见发前哲所未发,其主旨曰Instrumentalism(译云利器主义),旧谓思想者解决疑难问题之利器也,其书极适于师范之用,讲演时常旁及他书如德氏之Studies in Experimental Logic),施勒尔(F. C. S. Schiller)之Formal Logic,其意旨皆相同也。课程大纲:思维意义;练思之必要;教员及学科与练思之间的关系;名学与心学;思维真诠;外箍(外延)与内箍(内涵);判决;意义;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经验思维与科学思维;动作与练思之关系;语言文字与练思之关系;观察与知识对于练思之关系;教授与练思之关系。II.何兆清讲授“初级论理学”(1927年度上学期)课程信息:一学期三学分,每周三小时,每年一次。教学大纲:本学程专研究形式论理学,其内容为:(1)论理学之意义及其与心理学社会学之关系;(2)真理标准之研究及思想律之讨论;(3)直觉之知与推论之知;(4)概念论;(5)判断论;(6)推理论,内分三部:A.演绎推理,包含三段论法与演绎法之分析;B.归纳法;C.生物技能适应之推论;(7)结论。III.何兆清讲授“高级论理学”(又称“思想方法论”,1927年度下学期)课程信息:一学期三学分,每周三小时,间年一次。教学大纲:本学程须曾修初级论理学者方得选修,形式论理学系研究正确思想之普遍法则。本学程即分论各科学之方法要目:(1)科学概论;(2)科学方法之意义;(3)科学分类;(4)数学方法;(5)自然科学之方法;(6)生物学之方法;(7)社会科学之方法;(8)结论。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西方逻辑的传入,我国学界广泛开展了东西方逻辑思想比较研究,这在中央大学哲学系长期开设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佛学研究课程中都有所体现,并凝结出许多重要成果。其代表人物如汤用彤、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他们在中国与东方哲学研究中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从事逻辑教学都具有密切关联。同时,逻辑教学也为中央大学哲学系形成“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汤用彤语)的建设性传统做出了重要贡献。2 金陵大学的逻辑教学金陵大学于1910年由汇文书院和育宏书院发展而来。在1921年时仅设文科,数理学科附设在文科。在1914年的文科改组中,分设语言学系、社会学系、数理学系和宗教学系,而哲学作为一个科目最开始设在社会学系之中,此后分设国文、英文、历史、哲学等系。1930年金陵大学成立文、理、农三个学院以及与这三院并立的中国文化研究所。从此,金陵大学直属的教学科研机构一直保持了这“三院一所”的格局,而哲学系设于文学院之中。1940年金陵大学合并哲学、心理、教育系等成立哲学心理学系,设于文学院之中。1950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金陵大学的哲学心理学系分设为哲学系和教育系。1951年,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大学合并,组成新金陵大学,直到1952年与南京大学合并。金陵大学哲学系的逻辑学类课程虽然没有中央大学哲学系齐全,但长期开设。根据相关史料,金陵大学开设的逻辑学类课程主要有:论理学、思想方法论、论理学问题、论理学派别、数学逻辑、高等逻辑等。刘伯明在 1915 年留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回国,在任教于金陵大学的两年中即开设了逻辑课程。根据章开沅、余光中、萧焜焘等许多金大毕业生回忆,长期担任金陵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的倪青原(亦为留美哲学博士)非常重视逻辑教学,亦亲自任教逻辑课程。根据多方信息综合,在现存金大哲学系 1928-1949 教师名录(包括专任与兼任)中,肯定在金大开设过逻辑课程的还有牟宗三、王宪钧、殷福生(即殷海光)、萧焜焘等。根据金陵大学民国三十年秋季(1941 年)的选课指导书,除公共必修学程外,哲学组必修学程共计56至60学分。其中逻辑学课程如下:I.思想方法论学分:5学分。课程简介:研究反省思维之基本原则及其应用,说明科学方法之重要步骤及其根据,并授以浅近之逻辑。教材:Dewey: How we think; Cunningham: Textbook of Logic。II.论理学问题学分:3学分。课程简介:以研究逻辑之基本原理及重要学说为宗旨,对于名词命题三段论法、归纳法等作详细之讨论,以求了解逻辑之功用,并指陈旧式逻辑之缺点,介绍新近学说之概要。III.论理学之派别学分:3学分。课程简介:研究亚里士多德及以后所发生之论理学说与派别,比较其异同及对于学术之影响。IV.论理学学分与学时:第一学年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每周两个课时,共4个学分。课程性质:哲学心理系哲学组必修科目。说明:本院一年级学生共同必修,其学分列入公共必修科目中计算。V.数学逻辑学分与学时:安排在第四学年,一个学期,每周三课时,共3学分。课程性质:哲学心理系哲学组必修科目。尽管由于种种原因金陵大学哲学系史料不如中央大学哲学系齐全,但如下两个实例可以呈现金陵大学逻辑教学的特点,以及其对后来南京大学逻辑教学事业的深刻影响。萧焜焘是金陵大学哲学系1945年届毕业生,其在王宪钧指导下撰写的毕业论文《真值涵蕴与严格涵蕴》,在战时重庆华西坝五大学 (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华西协和大学) 毕业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萧焜焘毕业后留校任教,正式讲授“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数理逻辑”等课程,翻译了卡尔纳普的《语义学引论》,并编写了《逻辑学讲义》。后期成为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哲学著名学者。晚年回顾其学术生涯时,萧焜焘一再强调,他早年跟随倪青原、牟宗三等学习逻辑学,特别是在王宪钧指导下撰写逻辑学毕业论文,以及此后留校从事几年逻辑教学与研究,对其一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萧焜焘也长期担任江苏省逻辑学会顾问,为推动逻辑事业在江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47年初,金岳霖的高足、时任《中央日报》主笔的殷海光,接替了牟宗三在金大的逻辑学课程。他的授课深受学生欢迎,很快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同时,他受到金大师生的深刻影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认识发生了急剧转变(这种转变史称“殷海光之谜”),在《中央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文章,产生了广泛影响。1949年到台湾大学任教后,他运用逻辑工具在逻辑哲学、科学哲学、政治哲学和文化哲学上颇多建树,成为海内外学界公认的一代思想家,也成为我国学界系统阐述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的第一人。据殷海光的学生林毓生回忆:作为纯学术研究的逻辑,本是中性,并不涉及价值问题,本身也没有任何政治意涵。逻辑学的学术研究与他的政治立场也无必然的关联。但殷海光却把逻辑讲成使头脑不受专制散布的愚昧与虚伪所蒙骗的利器。他讲课时,非常有条理,庄严而不拘谨,在词锋犀利的分析中,夹带着道德的热情和对中国与世界的关怀。而殷海光自己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中总结道,其运思和为学分析到底层,是受这三个条件的主导:第一,现代逻辑的工作者所说的逻辑。第二,自休谟以降的经验论者所说的经验以及美国实用主义者所说的实用之结合。第三,必要时辅之以价值观念,尤其是道德价值观念。但是,价值泛滥会使人头脑不清,并且可能形成人间的灾害。所以,在作价值判断时必须谨严地约束自己。这三个条件对运思和为学的主导作用,在其著作中处处可以看出来。鉴于殷海光与南大哲学系的历史渊源和其杰出贡献,自 1996 年起由殷海光入室弟子刘福增发起,殷海光的学生群体在南大本科生和硕士生中设立“殷海光逻辑奖学金”,至2013年共颁发15届(郁慕镛、郑毓信教授获得“殷海光逻辑奖教金”),有力推动了南大逻辑教学和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3 南京大学时期的逻辑教学发展及展望1952 年院系调整后,因为原从事逻辑教学的教师悉数调出南京大学,系统的逻辑教学被中断,但逻辑相关研究仍有所持续。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南大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过程中,孙叔平等学者吸取五六十年代逻辑大讨论的有益成果,坚持“形式逻辑规律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逻辑规律”的正确观点,致力于阐述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互补互益的科学思维方式,因而能够将基本的逻辑理念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之中;二是南京大学数学系莫绍揆等一直坚持开展数理逻辑研究,并取得了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成果,莫绍揆本人还积极参加哲学界开展的逻辑大讨论,介绍现代逻辑的意义和价值。这对于南京大学逻辑教学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60年哲学专业恢复建设,专业负责人夏基松、林仁栋等都非常重视逻辑教学在哲学专业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一开始就将形式逻辑作为专业必修课程。林仁栋亲自担任形式逻辑课程的主讲教师,并安排刚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到校的郁慕镛担任助教并主要从事逻辑教学与研究。此后多年郁慕镛坚持在哲学系及其他文科院系开设形式逻辑(普通逻辑)课程,并在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使逻辑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与好评,为南大逻辑教学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后,我国学界开启了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南京大学逻辑教学与研究也逐步得到全面恢复与发展。数学系数理逻辑专业建立了本硕博教学体系,在全国学界影响广泛。在数理逻辑专业帮助下,在中国逻辑学会成立之初,南大哲学系于1980-1981年承办了中国逻辑学会主持的“数理逻辑教师进修班”共两个学期,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逻辑教师参加,郁慕镛担任班主任,莫绍揆、郑毓信等担任教师;进修班不仅培养了一批现代逻辑教学骨干,而且也研讨了逻辑基础教学的一系列问题,对推动我国逻辑教学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南大哲学学科逻辑教学的发展。哲学系先后调入了李廉(1979年)、李志才(1983年)专门从事逻辑教学研究,并于1982年获得了逻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培养了一批逻辑及相关专业人才,相继选留吕植壮、王义两位青年教师,1995 年引进张建军到系任教。80、90年代除继续在哲学系及一些文科院系开设形式逻辑(普通逻辑)课程外,李廉、李志才面向哲学系或全校开设了辩证逻辑选修课,郁慕镛开设科学逻辑选修课,科技哲学专业郑毓信亦长期开设现代逻辑选修课,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 200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南大逻辑教学与研究获得较大发展,相继引进杜国平(2000)、王克喜(2002)、潘天群(2003)、顿新国(2009)、张力锋(2015)、袁永锋(2015)等多位教师,科技哲学专业蔡仲、陶孝云等也曾从事逻辑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逻辑专业团队年富力强、成果丰硕,被学界公认为我国逻辑学教学研究的重镇之一。下面分别从逻辑通识课程教学、哲学专业本科逻辑教学、逻辑专业研究生教学、服务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逻辑教育四个方面,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的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学科所承担的逻辑教学工作的历史发展及我们的一些思考与前瞻。3.1 逻辑通识课程教学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对通识教育认识的逐步提高,关于逻辑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业已逐步达成共识。南京大学有重视本科生的逻辑通识教育的传统,许多文科院系长期聘请哲学系逻辑教师讲授逻辑基础知识。1994 年,学校设立“大文科公共基础课”(首席教授课程)——“逻辑学导论”。首批首席教授课程共十门,动态管理,逻辑学课程一直设置到 2012 年本科教学全面改制。首席教授1994-1999年由郁慕镛担任,2000-2012年由张建军担任,按岗位要求承担三分之二以上课程;课程采取周3学时大班授课与课后作业训练相结合模式,聘请多位研究生助教全程参与。课程基本理念以在现代逻辑观念指导下讲授传统逻辑知识与方法为主,分为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与科学方法论、非形式论证逻辑三大部分,以演绎逻辑为主,后二者为辅,实际上具有“通识课程”的性质,学生达万余人接受了基本的逻辑思维与方法训练。在此期间,逻辑教师还开设了“逻辑与科学方法基础”,“逻辑与论辩”等全校素质教育课。南京大学于2012年进行了“三三制”本科全面教学改革,大力加强了通识教育的力度。逻辑学首席教授课程转化为通识课“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基本授课理念不变,强化方法论视角);本课程在最近学校开展的“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中评为前30门“百层次”优质课程之一,拟争取进入即将评估的“十”层次(全校十门重点建设)课程。逻辑教师开设的其他通识类课程有:“逻辑与语言表达”、“逻辑与论辩”、“博弈论与社会科学方法”、“哲学践行”(新生研讨课)、“走近‘逻先生’:逻辑的社会功能”(DIY 课程)等。同时,我们也积极支持与帮助各院系开展富有专业特色的逻辑教育与训练活动。我们强化逻辑通识教育基于如下认识:国家强调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为逻辑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而逻辑通识教育和逻辑思维素质教育本身,没有也不应采取单一模式,而应当充分鼓励与倡导针对不同对象设置不同的侧重点,充分鼓励与倡导多种教育模式的探索。但这并不排除学界就大学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层面逻辑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展开全面深入研讨,以达成基本共识。南大逻辑通识教育贯穿了如下基本方针:I.应体现演绎逻辑本位和现代逻辑观念;II.应承继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传统,体现逻辑的科学方法论功能;III.应承继亚里士多德《论辩篇》传统,体现逻辑在人类日常思维和实际论辩中的作用;IV.应以培育逻辑精神和系统性反思能力为根本宗旨。我们认为这四个方面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逻辑通识教育所应具备的体系与功能。当然,在逻辑通识课程教学中,还有一个如何处理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知识与方法的关系的问题。我们认为,在现代逻辑观念指导下,在通识教育中讲授并讲好传统逻辑,是必要的和有益的。须知,正是西方中世纪后期大学普遍开设的传统逻辑课程,奠定了后来的“赛先生”与“德先生”所体现的理性精神的基石,这在西方学界已达成了基本共识。经过数十年发展,西方学界在逻辑通识教育中并没有抛弃传统逻辑,只是在现代逻辑研究成果指导下将之讲得更为精确,作为逻辑方法与逻辑精神的“入门之径”,同时也注重现代逻辑最基本的知识与方法的传授。这是需要我们结合我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实际情况加以借鉴的。上述方针及据此制定的教学体系,也与我们所持有的逻辑观念紧密相关。我们赞同与坚持一种层级分明的“大逻辑观”,认为任何关于“求真”“讲理”的规律与方法的探求均可进入“大逻辑”视域,并视条件在通识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亦坚持居于基础层级的经典演绎逻辑乃逻辑之本的认识,认为舍此就谈不上逻辑通识教育。逻辑通识课程和逻辑思维素质教育,均应把经典演绎逻辑的知识与方法的教育摆在首位,尽管在教学体系与方法上可依教学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我们赞同吸收“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成果用于逻辑通识课程和相关素质教育之中,但不赞同把“非形式逻辑”与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对立起来“另起炉灶”。这基于我们的如下认识:所谓非形式逻辑并不是与形式逻辑(演绎与归纳)处于择代或竞争关系的逻辑基本理论,而是与科学逻辑类似的一种逻辑应用理论。其所研究的应是逻辑因素在日常论证各环节的作用机理,以及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其研究诉求,是要系统把握逻辑因素在日常非形式论证以及批判性思维中的逻辑应用机制。非形式逻辑毕竟是“逻辑”的应用理论,不能混同于“论辩术”与“修辞术”。我们在教学中所采取的策略是:从实际论证的评估说明逻辑因素在论证中的作用机理,从形式谬误与非形式谬误的区分说明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在实际论证中的相互作用机理,吸取非形式逻辑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阐明在实际思维与论辩中澄清概念、揭示预设、辨别谬误、驳斥诡辩等方面的途径与方法,从中表明自觉的逻辑意识和逻辑素养对于形成理性化思维方式及非形式论辩与辨谬能力的基础价值。在逻辑通识课程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澄清在学界与社会上流行的一种错误认识:演绎逻辑只训练人们如何从已知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从而使逻辑训练成为人们循规蹈矩、维护既有信条的工具,其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等非批判性思维相容,与解放思想、探求新知的批判性思维背道而驰。这种认识严重地扭曲了演绎推理的本性。演绎逻辑所揭示的演绎推理的有效-保真推出关系,其所依据的是推理的形式结构而非推理的内容;有效推理前提到结论的“形式保真性”,同时也意味着结论到前提的“形式保假性”,即基于有效演绎推理,若其推出的结论明显为假,则其前提至少一假,从而构成对前提的强力质疑。如果说批判性思维要致力于对既有思维结果的检讨与评判,那么有效演绎推理就构成其最重要的“杠杆”。演绎逻辑非但不是封闭心灵、维护教条的工具,恰恰相反,它是促进心灵开放、质疑教条的最有力的工具,是批判性思维教育中基本“硬件”。演绎思维绝不是批判性思维和思维创新的桎梏,而是这两者的必要根基。我们认为,逻辑通识教育的结果,应凝结在学生对“逻辑精神”的体认与把握之中。我们把所谓“逻辑精神”概括为“一求四讲”(求真、讲理、讲规则、讲条件、讲系统),其核心是“讲理”,也就是“尊重合理推理与论证”。这与以“合理怀疑、合理置信”即理性反思为特征的批判性思维研究的主流诉求是一致的。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入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使学生在体认中华传统文化之优长的同时,深刻认识到我们逻辑思维传统薄弱的根本缺陷及其导致的反逻辑两极后果:经学独断论与权威主义、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交替泛滥,这种根本的文化缺陷必须通过逻辑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而得以解决。以此激发学生掌握逻辑工具、树立逻辑精神的学习热情。我们在强化大学生逻辑通识教育的同时,也在探索非逻辑专业研究生的逻辑教育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除个别专业外(如数学与理工科相关专业,还可举出哲学专业的分析哲学方向、语言学中的语言逻辑方向等),我国大多数专业的研究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逻辑基础教育,而且40年来没有什么大的改观;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大软肋,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和自主创新事业的命运。即使哲学系的非逻辑专业研究生教学,尽管南京大学和一些兄弟单位做了一些探索,但都未能取得大的成效。实际上,这对逻辑学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造成了很大影响。鉴于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认为,逻辑工作者应当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推动这一局面的改变上有所作为:一是要加强逻辑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充分体现现代逻辑的重要功能,体现各专业研究生学逻辑、用逻辑的重要价值。南大逻辑学科近来大力推动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也是在这个方向上的一种努力。二是应乘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之机,积极推动逻辑基础知识与方法列入招生准入科目,这不但有利于本科逻辑教学的发展,而且可为研究生逻辑教育的改观打下一个新的基础。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并改进非逻辑专业研究生的逻辑教育工作。鉴于本科阶段逻辑教育薄弱甚至阙如的现实,应尽可能采取措施“亡羊补牢”;同时结合各学科的特点与需要,探索加强非逻辑专业研究生逻辑学习与训练的方式与途径,以求能够使之逐步得以改观。3.2 哲学专业本科逻辑教学如前所述,基于深厚的逻辑传统,新时期南大哲学专业教学一直重视逻辑基础的学习与训练。其中形式逻辑(普通逻辑)一直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并陆续开设现代逻辑、科学逻辑、辩证逻辑等选修课。随着我国哲学界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与密切,关于逻辑教学在哲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已逐步在全国学界达成了共识。作为在这一点上起步较早的高校之一,经过多年积累,在南京大学哲学本科专业于1995年进行的课程体系全面改革中,以“加强逻辑思维训练”为指导思想,形成如下逻辑课程体系(该体系持续到2017年):(1)专业平台课“逻辑学导论”(郁慕镛、张建军先后主讲);(2)专业核心课程“现代逻辑基础”,进行一阶逻辑的系统学习与训练(先后担任主讲教师的有张建军、杜国平、顿新国、陶孝云、张力锋);(3)专业提高课程“哲学逻辑”,以模态逻辑讲授为主(杜国平、顿新国先后主讲),2012年以“国际化课程”建设为契机改设为中英双语教学课程(曾聘请台湾学者王文方主讲三学年);(4)专业选修课程:“归纳逻辑与决策”(潘天群主讲),“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王克喜主讲)、“当代逻辑科学前沿动态”(张建军等逻辑学科教授合开)等。我们在逻辑教学改革中主要坚持了两个基本点:一是强化逻辑基础训练。我们遵循王宪钧教授早年提出的关于逻辑基础课程“上下两篇”的思想,上篇在现代逻辑观念的指导下讲好传统逻辑,先后采用的教材是《形式逻辑纲要》(郁慕镛主编)和《逻辑学导论》(“逻辑教育家”柯匹的著名教材),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下篇则进行现代经典逻辑的系统教学与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逻辑基本知识与方法。二是开阔学生逻辑视域。通过上述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对现代逻辑的重要功用与发展态势有所把握,形成基础逻辑、应用逻辑和逻辑应用相互作用、互动发展的比较完整的逻辑观。2017 开始,南大实行大类招生,第一学年人文类学科(含文、史、哲、外、新闻)不分专业授课,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为平台课(仍属逻辑学导论性质,注入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视角)。总结以前教学经验以及逻辑通识课增加的原因,二年级之后哲学专业课程调整为:(1)专业核心课程“现代逻辑”。(2)专业选修课程则根据需要开设,已设课程有“模态认识论”“形式知识论”“非形式逻辑”“公孙龙子研究”等。(3)选修通识类逻辑课程多门。我们认为,经几十年发展,哲学专业逻辑课程教学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尚需在如下方面努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与哲学其他二级学科教学的互动问题。逻辑作为工具性学科,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理应发挥重要的功用。但现在的实际状况是,目前其他哲学学科的教学中很少使用现代逻辑观念、成果与方法分析研究问题,从而难以形成有利于现代逻辑学习与训练的浓厚氛围。我们通过与哲学其他二级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二是与数学、计算机、心理学、中文、外文等专业的逻辑教学交叉互动问题。这一点如果做好,可谓相得益彰。我们拟在这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从逻辑教学先进国家的经验看,若能在上述两方面真正解决问题,哲学专业本科逻辑教学的氛围能得到更大提升。3.3 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育1982年南大逻辑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先后担任硕士生导师的有李廉、李志才、郁慕镛、张建军、杜国平、王克喜、潘天群、顿新国、张力锋。2001年招收科学逻辑方向博士生、200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以来,先后担任博士生导师的有张建军、潘天群、王克喜、顿新国、张力锋。迄今逻辑学专业共授予硕士学位110人(含美国留学生1人。其中上世纪80年代12人, 90年代15人),授予博士学位50人;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7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1人(含香港留学生1人)。另有博士后出站8人,在站1人。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成绩获得学界充分肯定,金岳霖学术基金会2010年颁发“第五届金岳霖学术奖”,该届专门奖励改革开放以来逻辑学专业学位论文,共评出各等级优秀硕士论文奖12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4篇;其中南京大学逻辑专业获得优秀硕士论文奖5篇,优秀博士论文奖5篇。许多毕业生已成长为逻辑学及相关领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我们在逻辑学专业硕士点设立之初,即支持并贯彻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的思想,并逐步明确了“现代化”基本理念,将之作为研究生培育的指针。我们认为,逻辑学专业教学现代化的首要标志,就是将现代经典(一阶)逻辑和(狭义)模态逻辑这两大经典理论以及集合论基础理论的学习与训练放在首要地位,使学生能够运用现代逻辑的理论与方法从事逻辑学各方向上的研究;另一重要标志是使学生能够对逻辑学的历史发展有比较系统深入的把握,对基础逻辑、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各领域的最新进展有相对全面而又有所侧重的把握;第三个标志是学生能够在特定方向的研究中通过学术史的把握走到当代学科前沿,能够做出真正富有新意、有所建树的工作,特别是对博士研究生而言更是如此。我们认为,这三个方面也就是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在第一方面,南京大学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首先突出强调现代逻辑基础的严整的学习与训练,这主要通过贯通一年级全年的“一阶逻辑与一阶理论”(现代逻辑基础)和“哲学逻辑研究”两门课程实现;其中除一阶逻辑与狭义(真势)模态逻辑的基本训练外,也努力使学生了解数理逻辑“四论”特别是公理化集合论和非经典逻辑学科群的基本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比较扎实的现代逻辑功底和相对完整的现代逻辑观念。在逻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也提出一个基本要求:无论是哪个研究方向的博士生,都必须继续强化一阶逻辑、模态逻辑及集合论的学习与训练,并根据生源实际落实不同层次的训练计划,其中特别强调了逻辑语义学的学习与训练。第二方面,在逻辑学专业硕士生培养中,我们首先通过“逻辑与哲学”(2018年更名为“逻辑、语言与认知”)、“西方逻辑史暨原著选读”和“中国逻辑史暨原著选读”课程教学,服务于这一诉求;继而,通过多门选修课程使学生更多了解“大逻辑观”视域中的逻辑学科各个分支,从而依据导师专长和学生志趣选择研究方向。为培养学生把握学术前沿动态的能力,我们对学生的外文使用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注重对学生搜集梳理研究资料的指导,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我们通过“当代逻辑科学前沿问题研究”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尽快把握学科的“真问题”加以思考与研究;另结合各位导师研究专长开设“当代逻辑哲学专题”、“数理逻辑专题”、“哲学逻辑专题”、“科学逻辑与博弈逻辑专题研究”、“比较逻辑史”等研究性课程,课程内容依据各届学生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以利于学生研究工作的展开。第三方面,我们在研究生培育中始终强调“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和“前沿意识”,强调获得适应专业特点的研究能力和专题学术史把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懂得在此基础上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在学术史梳理和学术探讨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把握逻辑专业研究所必须具备的严格的分析方法。我们把“分析方法”概括为如下“32 字指针”:“澄清概念、分辨层面;清理矛盾、可能;揭示预设、辨析共识;合理推导、严格求证”。在确定研究选题后,要求学生一定在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要“竭泽而渔”,全面把握;二是在导师指导下精研核心文献,以使自己的研究站到学界最新成就的制高点上,在史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学术新见,把相关研究真正推向前进。我们始终注意在研究生教学中将当代学科前沿动态、本学科学术积累与学生志趣以及学生的就业方向相结合,实施个性化培养。我们也特别注重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论文选题与学科长期的学术积累相结合,同时致力于学科已有成果新的解题功能的挖掘,使学生研究选题与学科积累之间既有连续性又有开拓性,注意论文间的关联与互动,从而既能发挥学术积累的整体效应,形成学科特色,又能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深度交流,确保论文的质量。我们认为,考察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现代化发展的程度,还有两个重要的“交流”指标:一要看学术交流特别是国际交流在研究生培育中之作用的发挥程度,这是不言而喻的;二是鉴于当代逻辑学科的前沿问题中有许多跨学科交叉性研究课题,故亦应把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在研究生培育中之作用的发挥,作为研究生培养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维度。我们一直注意尽可能创造条件,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访问讲学(开设课程或短期系列讲座),举办系列学术论坛,着力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近年利用“985 工程”“双一流建设”等项目,鼓励并组织学生申请与国际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及国际长短期学术访问,均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南京大学优良的学科条件,积极申报跨学科研究生科研项目和参加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且致力于整合校内相关学科资源,加强与校内相关学科(哲学其他二级学科、数学、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在研究生培养上的合作。毋庸讳言,就南京大学乃至我国高校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总体培养现状而言,其“现代化”程度总体上仍是“初级”的。要实现高级的“全面现代化”的目标,则需以全面实现逻辑研究的现代化为前提。后者的标志首先是系列研究成果真正立于国际学术之林。同时,在研究方式上也需要做根本性的转变。考察逻辑教育与研究先进国家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到,“问题导向”的多学科、多视角合力攻关研究已成为当代研究的主旋律,而我们这里的学科壁垒和研究方向壁垒依然森严,这是亟待改变的。即使就国际学界现有学科建制来说,亦尚未建立起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 70 年代起所倡导的与数、理、化、天、地、生相并列的逻辑学科建制,因而也有在现有学科框架下逻辑发展的“数学方向”与“哲学方向”分工的问题:前者主要在数学专业完成,后者主要在哲学专业完成,二者在一些应用领域(如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等横断科学、大科学领域)共同起作用,但二者在发展的基础需求、模式上有所不同的,因而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模式上也会有所不同,这都是需要我们在充分把握国际学界发展现状与趋向、吸取先进国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加以研讨的。我们认为,面对当前学科建制中学科壁垒仍然森严的现实,可采取如下发展方略:在哲学学科、数学学科和计算机等学科分别优先发展其哲学方向、数学方向和相关学科应用方向,从而获得各学科认同;同时通过各种跨学科平台加强各方向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着力加强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等兄弟单位的平台建设取得了许多可喜进展,积累了成功经验。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正在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建设经验,继续努力打造这样的平台。3.4 服务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逻辑教育与传播鉴于逻辑的学科性质及其重要功用,逻辑事业的发展需要走向社会,在社会服务中发挥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如果我们认识到,建设以“赛先生”和“德先生”为标志的现代化国家,使社会得到理性化和谐发展,没有“逻先生”做根基与支柱是不可能的,那么,逻辑教育就不能限于高等学校,而必须着力推进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逻辑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也是大学逻辑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所在。因此,南大哲学系逻辑学科一直把服务于国民教育体系作为逻辑教学与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这主要体现在逻辑学会工作和推进多层次国民教育体系中逻辑教育与传播工作两个方面。就我国国情而言,逻辑学会不仅是学术团体,而且是推进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逻辑教育的重要平台。南大逻辑学科教师在建设与发展中国逻辑学会和江苏省逻辑学会的工作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1)南大哲学系不仅在中国逻辑学会成立之初即承办了中国逻辑学会主持的“数理逻辑教师进修班”,而且一直积极参加中国逻辑学会及其各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多层次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2)鉴于逻辑学科缺少发表园地,1984年主持江苏省逻辑学会创办的《逻辑科学》期刊(内部发行)。该刊发行至1991年共出刊42期,作为当时唯一的逻辑专业学术期刊,发表了全国学者大量逻辑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许多教学研究经验交流,在我国逻辑教育与传播史上起了重要作用。(3)2006年承办中国逻辑学会与江苏省逻辑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两岸逻辑教学与学术会议”(首届于2002年在台湾大学举办),这是在中国大陆举办的第一次两岸四地逻辑学术交流大会,被学界誉为“中国逻辑发展史上的空前盛会”,有力推动了中华逻辑事业的发展及两岸四地逻辑交流的兴盛,同时也积极促成了两岸逻辑大会保持逻辑教学经验交流的良好传统。此会迄今已在两岸及香港举办至八届,南大逻辑学科都是积极推动者与参与者。(4)把省市逻辑学会办成推进多层次逻辑教育与传播的重要阵地。自1980年主持创建江苏省逻辑学会以来,南大逻辑学科一直在引领学会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办会方针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弘扬江苏省逻辑发展的厚重传统,注重省市两级学会的建设,利用各种条件指导与帮助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团体逻辑教育和普及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近年主办的“逻辑应用系列论坛”影响广泛,在江苏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功能。江苏省逻辑学会也因此于2016年被评为全国社科联系统先进学会。在推进多层次国民教育体系中逻辑教育与传播工作方面,南大哲学系逻辑学科团队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工作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推进我国大学生逻辑教育工作。除了前述南大本身的逻辑教学的影响效应,我们也积极参加了“马工程”逻辑学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张建军被聘为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杜国平、王克喜、顿新国被聘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为吸收国际逻辑学教育的它山之石,我们翻译出版了在国际上发行量最大的大学逻辑基础教材——柯匹著《逻辑学导论》作为“国外经典哲学教材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出版第11版译本,2014年出版第13版译本,两版共重印20余次;继而我们又主持翻译了国际发行量最大的现代逻辑基础教材——卡哈尼著《逻辑与哲学:现代逻辑导论》,同样列入“国外经典哲学教材丛书”于2016年推出,以作为推进国内现代逻辑基础教学的参考;我们致力于总结南大逻辑教学改革的经验,在全国和海峡两岸逻辑大会上做多次大会交流,均取得预期效应。(2)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逻辑学主考工作及其他助学工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逻辑学科目是发挥逻辑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前期逻辑学科教师都积极参加了相关助学辅导工作。2005年南大接手全国“普通逻辑”自学考试主考单位之后,郁慕镛、张建军先后担任主考教师,杜国平、王克喜、王义、顿新国、张力锋等先后参与命题工作。我们认真研究了以往命题中的经验积累,特别在适应自学考试特点的“适度”性的把握上做了反复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杜国平主编的新编《普通逻辑》自考教材受到考生欢迎,该书也被评为中国逻辑学会优秀科普成果奖。近年来,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各类专业学位考试相继列入了逻辑分析型试题,这是推进全社会学逻辑、用逻辑之风尚的难得机会。故本学科支持多位老师参与了相关命题或辅导工作,并积极推动了有关工作的改进与发展。(3)支持基础教育中的逻辑教育工作。加强基础教育中逻辑思维训练,是推进社会理性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环节。基于这种认识,2004年我们抓住教育部新课改契机投标高中实验选修教材《科学思维常识》(张建军、王习胜主编)。中标后又根据教育部专家委员会要求数易其稿,在2005年投入使用。至今已出5版共35次印刷。在2017 年颁布的新课标中,这门课程改名为《逻辑与思维》并被列为“选择性必选”课程,标志着我国中学逻辑教育走进了新的阶段。我们还积极参加了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举办的多届“素质教育与逻辑思维论坛”,支持和推动中国逻辑学会成立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并积极参加有关活动。在我们主持的江苏省逻辑学会有关活动中也一直关注基础教育问题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效。经过多年发展,逻辑在基础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逐步形成为社会共识,全社会学逻辑用逻辑的热情不断高涨,我们将秉持南大逻辑学科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继续为此不懈努力。编辑 | 刘雨轩
在华师有一群人正在祖国边疆服务他们发挥所长不惧高原反应只想为西藏多做一点“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广东省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市,已经有二十五年历史。近两年,华南师范大学通过响应林芝“专项招聘”帮扶计划、选拔支教队等方式,为祖国边疆输送人才。目前,参与“专项招聘”的华师毕业生共有20余名,他们用五年的时间,到林芝做基层公务员、教师或医疗工作者;而林芝支教队则已派出38名志愿者,为边疆教育事业“扶智扶志”。这些青春热血的大学生,正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贡献,为自己的美好年华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支教服务队 去西藏林芝支教前,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5级的林丹芸想象,那里村落稀疏、牛羊成群,到了才发现,经过二十多年广东、福建等发达省份的对口支援,林芝市区俨然已经建设成道路宽阔、楼房林立的现代化城镇。2018年4月,华南师范大学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组建支教队分批赴林芝支教,每批志愿者服务一个学期。目前三批共已选派38名志愿者,第三批队员正在林芝开展支教服务工作。实际上,林芝支教队的三个支教点——坐落在市区的林芝一中、林芝一小、林芝二小的教学硬件设施都十分完备,与内地学校无异。“他们不是缺乏物质的援助,而是缺少师资力量。”第三批华师支教队队长王晓宇谈道。精准补充短缺师资 校团委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把第一批队员派到当地去支援教育工作。校团委支教队指导老师吴蓉说:“作为第一批学生,他们面对着许多未知的情况,但都很好地解决了。” 在林芝,理科、英语、美术等学科的教师数量紧缺,支教队的到来,精准补充了薄弱学科的师资。林芝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也与内地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理科,有些班级平均分只有二、三十分。队员们很快发现,出发前制定的一些教学计划并不适用于当地实际情况,他们快速调整了教学模式,更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并在教学中应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当地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在林芝二小担任英语教师的谭蓉,寓教于乐,设计许多小游戏,让学生们边玩边学。第三批支教队队员、林芝二小分队队长陈倩芝,把吟诵带入了课堂,“孩子们都很好奇,第一次了解到古人的读书方式。”陈倩芝说。陈倩芝开设“演讲与口才”特训营她还在林芝二小原有的广播站的基础上成立了红领巾演播厅,开办“全国小演讲家西藏班”,希望培养学生演说技巧和演讲口才。这一想法得到林芝二小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佛山市演讲与口才学会的支持,经过两个月的筹备,今年4月,由陈倩芝担任主讲的“演讲与口才”特训营正式开班,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让陈倩芝感受到这一“第二课堂”对当地学生意义重大,“我非常希望之后的支教队员能接力把这一项目延续下去。”陈倩芝说。在上演讲与口才课的孩子们林芝二小校长欧国安对三位华师志愿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华师学生工作态度非常负责,学识扎实,特别是思维活跃,教育理念先进。”支教队不仅承担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协助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还担任少先队的辅导员、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等,身兼数职,工作有时候很繁重。西藏海拔高,气候干燥,不少队员都出现身体不适,但他们都坚持了下来。拿到物资的孩子们第一批支教队队长程伟在林芝生了几次病。在高原感冒,较容易引起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但程伟感冒后仍坚持派发物资,“当地的老师很关心我,还是校长送我去医院的。”程伟还回忆,队员们十分照顾他,在其他学校支教的队员专门送来了鸡汤,整个支教队主动分担了他的责任。林芝一中副校长尼松,对带病工作的第三批支教队队长王晓宇印象深刻,王晓宇感冒发烧一周,仍坚持加班协助学校迎接师范评估。尼松称赞王晓宇“敬业”,认为华师学生“能力强、责任心强,很有奉献精神”。支教队员给学生们送暖冬物资从无到有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作为林芝一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负责人,第一批支教队队员刘锦钰发现,校内近8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大多数父母缺乏教育理念。加上西藏的孩子天生淳朴,性格比较害羞,不善于表达,更容易产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这对孩子性格形成可能会有不太好的影响。”刘锦钰说。2015年,林芝一中建成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室、沙盘室等一系列硬件措施齐全,但专业的心理老师却主要教地理,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停滞状态。就像田地开了荒,却没有农夫耕种。经过服务队的沟通协调,队员利用学校一些自习课时间,逐渐将心理课程开设起来,心理咨询室也真正启用,服务队还定期展开心理访谈和心理讲座,给学生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林芝一小课堂在林芝一小,刘锦钰开展了心理亲子游园活动,其中一个环节需要家长与孩子彼此用嘴叼着棉签,传递小纸环,通过这种亲子亲密互动接触的小游戏,增强彼此的信任感。 第一批支教队走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仍普遍存在着知识误区,认为心理咨询便等同于“心里有病”。为此,第二批支教队队员康楠在一中48个班级里派发了普及传单,以普及心理咨询知识。“幸好心理咨询室的负责老师非常愿意帮助我,只要我有想法,都会尽全力帮我争取。”康楠说。在第一批支教队的工作基础上,第二批支教队试图在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渠道上作出延伸,帮助运营“心晴一中”和创建了“阳光一小”微信公众号,并组建心理类社团。 在心理社团开展的一个名为“房树人”的游戏里,一名学生在课后将自己画的“房、树、人”图画交给康楠看。“我看他把妈妈画在房子里,但自己和爸爸却在一个离家很远的地方。”康楠马上反应过来,这幅画其实有所隐喻。后来他了解到,这名学生的爸爸已经去世了。“这个秘密他憋了很久,刚从初中升上高中,没有什么朋友,他一直没有人可以说心里话。”画画使他得到了舒解。“心理档案是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有效机制的基础。”第三批支教队队员林烨坭说。林芝一中早已建有学生的健康档案和学习档案,而心理档案却迟迟没有起步。第三批支教队在林芝一中首次展开了学生心理普查活动。通过前期量表确定、制作、施测、数据分析、撰写报告,林烨坭获取了学生个性品质以及心理状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建设心理档案,我们可以科学测量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地展开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一个追溯的过程。”学生参与心理普查“从第一批到第二批、第三批学生,这个体系被不断地填充和建设,让这套体系不断完善。”王晓宇总结道。在不到两年,林芝三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无到有,初见成效。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得到林芝教育局以及学校的高度认可。播下一颗种子,再不断浇水 令第二批支教队队长林丹芸感动的是,当她从林芝回到华师,登上青春演播厅分享支教经历后,手机微信被刷屏了:“老师我在屏幕上看见你啦!”发来信息的是林芝一中的学生,通过网络连线,他们收看了青春演播厅的节目。第三批支教队受华师品牌活动青春演播厅的启发,创建了林芝一中的梦想演播厅,邀请社会各界的人士来校讲学或与华师青春演播厅连线直播,给学生带来特别的思想精神教育。梦想演播厅只是林芝校园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之一。当地学生的课余活动极为丰富,包含了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文体科技节,社团活动等各个方面。同学们在上科普示范课但支教队发现这些活动普遍质量不高,学生有时敷衍应对,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支教队一方面对当地原有的课余活动作出调整,另一方面开创一些更具吸引力的特色活动。在林芝一中,支教队携手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队,开展了林芝市第一中学第一届学生辩论赛,锻炼了学生的口才与逻辑思维能力。特色活动收到良好反响后,队长王晓宇更为在意的是,这些开创性的特色活动该如何延续下去,“只有延续下去,才能去评估这些活动对学生是否达到了真正的效果。”“我只想种下一颗种子,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井底生活,他是不会见过天空的。”第二批支教队队员康楠说。在林芝,相较于教育“扶智”,教育“扶志”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通过课后与学生交流,林丹芸发现,有些高三的学生依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读书、还要不要往下读。针对这种情况,支教队开展思想励志教育,在坚定学生理想精神和奋斗精神上下功夫。通过“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学习的理由”等主题讲座,用队员自身经历开导学生。支教队员们在高三年级开展心理解压讲座刘锦钰曾在林芝一小的课堂上播放华师的招生宣传片。“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一直在说,‘华师好美好大呀’。”第二批支教队已察觉到,许多学生填写目标大学时,纷纷写上了华师。“虽然支教才开展了一年,但‘华南师范大学’对学生的影响已经很深了。”林丹芸说。学生在黑板上写下高考目标——华师专招生 在林芝,除了一批批接力支教的志愿者,还有一群扎根于此多年的大学生。他们在毕业时参加了一场特殊的招聘——“广东对口西藏自治区林芝专项公务员”,毅然把自己投身到祖国边疆建设中。2017年,广东省教育厅实施持续援藏方略,创新开展广东高校“组团”帮扶西藏教育,省内有十余所高校响应帮扶。一批批优秀的大学生通过广东对口林芝“专项招聘”计划前往西藏成为基层公务员、教师或医疗工作者,将在海拔3000多米的林芝,书写五年的青春乐章。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专招生。这其中,有20多位华师校友的名字。谢伟建:哪里需要去哪里 搭上驶向林芝的列车,对于华师体育科学学院2017届校友谢伟建来说并不是一件意料之外的事,去西部做贡献是他年少时埋在心里的一颗种子,如今发了芽。在谢伟建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有一些来自广西、贵州的老师,“他们没教我们多久就返回家乡任教了,听他们讲是因为西部师资力量很薄弱,他们要回原籍服务。”这是谢伟建第一次从别人嘴里听说祖国西部的发展情况,他开始暗暗憧憬着未来能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做点什么。毕业前夕,学院下发推荐选派林芝专项公务员的通知,谢伟建年少时的初心,一下重燃。经过学院推荐,2017年8月19日,谢伟建坐上了飞往林芝的飞机,成为一名“专招生”。一个月的封闭培训结束后,谢伟建在岗位分配志愿表上,填上了察隅县,察隅位于林芝东部,靠近边境线,经济还很落后。“我是运动员出身,身体素质和体力都好一些,那就选择比较艰苦的地方服务,锻炼自己。”谢伟建说,他做好了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准备。查修水电、走访入户、村干部“讲堂”......一项项工作计划写满了谢伟建驻村时的日程表,谢伟建担任深度贫困村驻村干部,村里很多事情都由他带头处理。谢伟建帮助当地农民们种田“我连修水电都学会了。”谢伟建笑着说。察隅靠水力发电,遇到汛期或修路影响水压,谢伟建就会带领几个村干部和村里的技术人员上山检修。遇上村里停电,谢伟建就一手提着电表,一手拿着手电筒挨家挨户去查问。当地技术人员短缺,谢伟建就靠着查资料、看论文、向自己的中学老师请教一点点积累起修电路的经验。谢伟建还是村里的理发师。乡镇的理发店离村子远,谢伟建就近去驻村的部队剪发,还跟着理发师学,学会了就给当地村民剪。村民有需求,他就去办,不会,就学。管理村子日常事务之外,帮助当地脱贫是谢伟建的工作重中之重。察隅县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途经地,谢伟建帮助村民成功向当地政府申报了天麻茶叶等国家予以补贴的农产品贸易项目,还教村民们使用电脑、开微店、做产品宣传推广。不只是经济上的脱贫,谢伟建也非常关注当地的教育问题。他还在驻村文化室面向村干部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课,每周五晚和村民们干完农活后开始教他们认汉语拼音、读合同、看账单等等,“这对他们做农牧产品生意有帮助,也是为了提高当地村干部的文化素质。”谢伟建说。由于村里没有黑板,去县城又要200多里路,他就地取材,找废旧的木板再涂上黑颜料制作了一块黑板。为了让文化课不枯燥,谢伟建每次在备课时都要进行一次头脑风暴,有时会在网上找一些幽默段子和视频,结合学习内容呈现给村民们,“村民们很配合,也很有学习的热情。”谢伟建欣慰地说。谢伟建在教干部拼音去年汛期引发了泥石流,阻断了当地学生上学回家的路,谢伟建就每天提着鞋子,帮学生背书包,领着他们去到坐车的地方。一双大手牵着小手,一个手臂勾着另一个手臂,靠着一条麻绳,谢伟建领着当地的学生们,不只是越过的山脉,更将他们带向知识的殿堂。谢伟建和当地的孩子们谈到自己曾经向当地村民劝说让孩子们继续学业,他感慨万分。这其中有辛酸,有委屈,也有无奈。谢伟建说:“被误解的时候会绝望,但转念想起小学时的广西老师,我的半途而废会给下一批来这里的工作者带来更大的挑战和难题。”凭着这份执着和努力,谢伟建不仅得到了当地村民越来越多的认可,更为察隅县在2018年12月国家扶贫验收组的审核中摘掉贫困帽做出了巨大贡献。谢伟建劝村民让孩子继续学业“现在脱贫工作还在巩固期,我想再尽一点力,减少村民们‘等靠要’的思想,真正利用好国家的惠藏政策,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致富。”因为赤诚的奉献精神和优异的工作表现,谢伟建得到了当地领导的认可,现在的他正在市教育局跟岗学习。“肩上扛着责任”、“觉得这里需要我”是谢伟建在采访中反复提到的两句话,这也是他在当地开展各种工作的动力源泉。他用“初生牛犊不怕虎”形容自己,而这份胆量,正源自他对初心的坚守和愿做有为青年的奉献精神。罗梓豪:绘制“林芝二十怪” 专招生、华师美术学院2018届校友罗梓豪在林芝担任美术老师。从小生于繁华的大都市广州,罗梓豪却对纯净、自然的西藏充满向往,“建设更美的林芝和遇见更好的自己”,罗梓豪这样形容自己的初心。除了在学校教学,罗梓豪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参与了由林芝市政协副主席崔晓东策划的“图解林芝二十怪”宣传漫画项目,用图画诠释林芝市的风俗民俗。“想法是崔主席提出来的,同时他也是组织招聘的领导,交给我们去画,是希望让我们专招生得到锻炼,把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为林芝的形象宣传做点贡献。”罗梓豪说,他很珍惜这次机会,虽然有过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绘本设计的经历,但创作民俗风格的漫画,对于罗梓豪来说,还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边学边画,边画边改”,罗梓豪这样形容自己的创作过程。他的绘画得到了崔主席的肯定,“他们说我画得最快也最好,所以最后美术的任务都交给我负责了。同时我作为一名华师人,在宣传林芝的同时,也为母校争光而感到自豪。”“图解林芝二十怪”要表现林芝的风土人情,囊括了林芝的7个县和具有代表的5个少数民族的特点,如何选择题材非常考验眼光,罗梓豪不断查阅资料,去观察,并请教当地同胞。画了六七十张底版图,将画稿丢入垃圾桶是常态。罗梓豪回忆曾画过一张“跳舞转圈围起来”围着篝火跳舞的大场面的插画,展现西藏的民族活动“锅庄”。“这幅画花费了很多精力,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但老师们最后却说这张画虽然表达了西藏的特点,但并不是林芝特有的风俗,所以还是换掉了”。林芝第一怪,冰天雪地百花开“图解林芝二十怪”宣传画的一大特点就是风格统一,罗梓豪说,这得益于自己在母校华师学到的绘画技法,学国画出身的他,在创作这套手绘风格的宣传画时加入了国画的笔法,在不断摸索中,成画速度也得以提升。罗梓豪坦言,自己是个感性的画者。他在创作过程结合自己的想象,加入自己在林芝生活的点点滴滴,融入了自己对这片土地最直接的情感。这套漫画成为林芝市旅游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罗梓豪还参与了“林芝二十怪”音乐情景短剧的改编,在2018年第十七届林芝桃花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上将其搬上了舞台。来林芝对于罗梓豪而言是个“遇见更好的自己”的过程,“我会留下来”,他憧憬地说。学校党委书记朱孔军和校长王恩科看望支教队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刁振强看望支教志愿者及校友华师人的援藏还在继续他们步履不停也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奉献,不停歇
近日,由大埔县北塘古村落旅游开发服务有限公司策划,梅州市美术家协会,大埔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中国写实水彩平台主办的“中国写实水彩高研班导师作品巡回展”在北塘艺术部落崇德堂艺术(展览)中心举行,同时还为“中国写实水彩写生创作基地”挂牌。展出中国写实水彩画名家林有光,蓝世明,肖笙,黄中羊,石增琇,孙志纯,李小澄,叶献民,李利民,李燕翔,方晓龙,张洪亮,戴毅强,陆晓翰,杨毅柳,陈明华,叶良华,王海,吴沛超,杨新武,陈荃的作品80幅。林有光,永泰人,1938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福州市美术广告公司艺术总监。原担任福建省美协常务理事,福州市美协副主席、福建省美协水彩画画会秘书长、会长等职务。现为福建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顾问、福州市美协顾问、福州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水彩画家学会理事。作品涉及油画、水粉画、水彩画,近二十年来主要从事水彩画,曾多次参加中国水彩画协会主办的水彩画展,获过佳作奖、金马奖,同时多次参加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主办的水彩、水粉画展,参加全国首届、二届小幅水彩作品展并担任首届小幅水彩画展评委。蓝世明,1938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庐丰畲族乡,1977至1978年进修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2000年结业于北京首届水彩画人物高级研修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水彩画会常务理事,福建水彩画院顾问,闽西画院画师。在长汀县从事美术教育和群众文化工作数十年,对油画、水彩、中国画、版画都有颇深研究和创作实践,多幅作品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个展,数拾幅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美术馆和海内外机构人士收藏。出版多本画册,福建省电视台《八闽之子》栏目作专题介绍报导。肖 笙,1941年出生于汕头市,1959年就读于广州美院附中,现为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潮汕水彩画院顾问。黄中羊,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81年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1984年水彩作品《儿时的歌》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银奖,同年获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奖学金赴加攻读美术硕士学位。获加拿大总督签发的奖状和英女皇伊丽莎白金勋章,加拿大沙省总督为其颁发“百年勋章”贡献奖,加拿大文艺总督奖评委。他的作品被加拿大沙省皇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沙士卡赤温省政府、亚省爱民顿皇家博物馆、沙士卡赤温省美术馆、美国华盛顿大酒店、中国美术馆、广东省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石景贤美术馆及世界各地广泛藏家收藏。石增琇,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美展专家库评委、中国美协水彩艺术委员会第三、四届委员。天津美协水彩艺术委员会主任。日本现代美术协会理事。孙志纯,现为福建省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油画学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建省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建省美协水彩艺委会副主任,福建师大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华侨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三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特聘教授,福建省文联艺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当代水彩画院院长。李小澄,1956年生于广东汕头,198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水彩画专业。获广州美术学院学士学位和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广东省美协教育委员会委员、岭南画院水彩研究所顾问、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潮汕水彩画院院长。曾为:广东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广东画院签约画家。叶献民,广州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执行主任,广东水彩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李利民,男,1963年9月生于温州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美协理事、上海市美协水彩画工作委员会会员、温州美协副主席兼温州美协水彩、粉画艺术工作委员会主任、温州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李燕翔,1963年生于广州。198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8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获学士学位。2000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同等学力进修班,获硕士学位。现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水彩画教学与创作。方晓龙,广东省惠来县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罗湖区美术家协会主席、深圳画院专职画家。张洪亮,广东阳江人。1992年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现为广东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主任,阳江市当代水彩油画院院长,广东省高校油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第八届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秘书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楹联书画院名誉院长,广东省美协理事,广东美术创作院画家,广州国家青苗画家专家组成员等。戴毅强,泉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硕卿国画研究会会长,泉州画院专职画师,福建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秘书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陆晓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写实水彩公众平台艺术总监。杨毅柳,1970年生,陕西洛川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美协水彩艺委会秘书长,长安大学副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作品参加第九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第二届全国青年水彩画展,参加省级展览多次并获奖,发表学术论文十六篇,出版大学规划教材六部,2014年组建云尚国际水彩俱乐部,组织国内外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二十余次,多幅作品被美术馆和收藏机构、个人收藏。陈明华,1962年出生于福建,现居北京。1982年考入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理事,成都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水彩画协会福建艺委会委员,福建油画学会理事,福建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东山油画院院长。叶良华,毕业于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水彩画会理事,南平画院副院长、南平市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秘书长,福建当代水彩画院签约画家。王海,四川德阳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高校美术教师,供职于四川建筑学院,双师型副高职称。从事水彩、陶艺、美术设计教学二十多年。省内多家艺术院校客座教授。经典汇CLATIA签约艺术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协水彩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西南陶瓷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水彩作品多次在全国及各省入展获奖。部分获奖作品曾被四川美术馆永久性收藏。先后参加德国济根,芬兰拉赫提,意大利法布利亚诺,法国巴黎,俄罗斯圣彼得堡,日本长崎等国际文化交流艺术展。吴沛超,一九九二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曾在中山大学及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任职,现广州增江书画院院长,广东省九三学社书画院副秘书长,广州中式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签约画家,广东卓尔艺术总监。杨新武,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进修于湖北美术学院水彩专业,现供职于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水彩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福建省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作品参加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参加第六,第七,笫十届全国水彩水粉作品展,参加中国水彩写生作品展,第二届深圳水彩画双年展,参加李剑晨水彩画双年展,参加中国写实水彩第二届展,参加全国第九届艺术节美术作品展,油画参加2010年2012年百家金陵全国油画展,全国中青年油画展,20l5吴冠中艺术馆全国油画展,八闽丹青福建省油画展金奖提名并被收藏,在福州等地多次举办个展,作品被福建省美术馆,博物院,福建省美协等多家机收藏和出版。陈荃(格桑扎西),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福州市水彩画会秘书长,福建省当代水彩画院秘书长,福建省美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