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本科学历造假,中南大学追回丹邦科技董事长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茶之道

本科学历造假,中南大学追回丹邦科技董事长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

图源:图虫创意芥末堆讯 2020年12月30日,中南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发布《关于追回刘萍博士研究生毕业生证书的决定》《关于追回刘萍博士学位证书的决定》。其中明确写道,经查实,刘萍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该校博士研究生时所提交的本科学历证书、学士学位证书造假,违反国家招生规定,决定追回刘萍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并报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证书无效。2021年1月5日晚间,新京报记者为此事致电刘萍询问中南大学撤销其博士学位一事,刘萍挂断电话。同日晚间,记者致电中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光连,电话始终无人接听。此前,深圳丹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离职高管邹盛和与王李懿曾向证监会实名举报董事长刘萍学历造假,提供包括刘萍本人所称本科毕业学校武汉科技大学档案馆出具的查不到88届刘萍在校就读信息相关证明函等材料,并于12月15日在雪球网个人账号上公开具体内容,引起广泛关注。针对刘萍学历造假问题,丹邦科技于2020年10月27日发布通报,称“我司并未介绍刘萍曾有本科或硕士学位。经学信网查询,刘萍中南大学博士毕业证书编号真实有效”。据新京报报道,中南大学随后对刘萍博士学位进行查证,其所在研究生院副院长向记者表示“中南大学已对此事展开调查,年底前会发布回应公告。”12月30日,中山大学发布官方决定,证实刘萍本科学历学位造假,并据此追回其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截至发稿,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仍然能查询到刘萍博士研究生学历信息。图源中南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机械心

2019年已有1000多人硕博研究生被退学

随着我国教育的深入改革,特别是名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培养质量,如果学生不符合毕业要求,那么将会给予退学处理。在过去的半年时间内,我们先后关注到20余所院校发布退学处理决定,涉及的学生近千人。本文将对相关处理决定进行简单的汇总与分析,希望广大学子能够认真学习,避免走这些绝路。经过简单的分析,我们发现当下发布的退学公告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由于没有按时完成学业而被退学,这些是真正意义上的被退学。二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按时入学报到而被取消入学资格。201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发布公告,给予16名本科生退学处理。退学处理的理由为“在读时间达到基本学习年限,应修未修、不及格课程累计超过20学分的”。2019年9月29日湖南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取消69名新生入学资格,理由为“部分研究生新生因出国、工作等个人原因申请放弃入学资格,另有少数新生逾期未报到,视为放弃入学资格”2019年9月20日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给予14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8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退学处理,并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注销其学籍。2019年9月19日南京大学给予一名未在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的2011级博士研究生退学处理。2019年9月18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取消39名研究生入学资格(其中博士7名),理由同上述湖南大学。2019年9月份,取消部分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公告还有:河南工业大学取消2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取消17人、石河子大学取消26人、成都理工大学取消31人、天津体育学院取消3人、沈阳药科大学取消4人(其中博士3人)、中国药科大学取消3人(全部为博士)、甘肃农业大学取消11人、绍兴文理学院取消7人、郑州大学取消34人等,另外我们还关注到深圳大学取消7人,不过其理由并非未报到,而是因为考生系同等学力、非全日制、无学籍等原因。2019年8月30日中山大学法学院发布公告给予7名法学博士、2名法学硕士、44名法律硕士退学处理,核心理由为“超过最长学习年限”。2019年7月26日中国传媒大学发布公告,给予61名研究生(其中含35名博士、26名硕士)退学处理。退学处理的理由为“在学校规定的最长有效修业年限内未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培养任务、未达到毕业要求,在超期处理通知发出后未取得联系,且未按照《关于对超过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研究生进行学籍清理专项工作的通知》(中传研字〔2019〕48号)的要求,提交登记表等文件材料。”2019年7月5日,贵州大学给予44名(其中13名博士生、31名硕士生)超学习年限研究生退学处理。2019年6月26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发布公告,给予42名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退学处理,理由为“未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而据我们了解,该校每年招收的博士不到400人。2019年6月10日,宁夏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给予29名超期未毕业硕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2019年6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两份通知公告,对两名博士研究生作出予以退学处理。2019年5月,深圳大学发布声明,有218名研究生始终未注册,有89名研究生学习年限超期,有10名研究生学业不过关。最终,这317名研究生被深圳大学做出退学处理。2019年3月26日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给予3名博士退学处理,理由为“不愿办理主动退学,或长期无法联系到本人的超期博士研究生”。2019年3月,合肥工业大学对46名硕士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因其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或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理由,且未经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9年3月11日、4月8日给予7名博士,5名硕士退学处理,理由为“超出最长学习年限且未提出结业申请”。2019年2月28日广州大学给予72名研究生(5名博士生,67名硕士生)退学处理,原因是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2019年1月30日天津大学给予58人退学处理。另外2019年还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9名博士研究生、22名硕士研究生、352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被给予退学处理。吉林农业大学对34名研究生予以学业预警。等等,实在太多了,有的学校没有被曝光,有的学校人数相对较少未引起大家的注意。通过上述我们简单列举的退学公告,大家可以看到在当下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市场,不再是“没有毕业不了的硕士”啦,而是“硕士博士都可能无法毕业”“名校本科生不能毕业的人数并不低”。大学生活、研究生生活不再是一劳永逸了,如果不努力学习很可能遭遇被退学的命运,而且大家都知道当下的就业并不理想,因此建议广大学子好好学习,早日顺利毕业。

马拉松

中山大学2020考研复试工作安排发布,复试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教学〔2019〕6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20〕4号)等要求,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相关工作安排如下:一、复试形式为了充分保障师生健康、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统筹考虑广东省疫情防控形势、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复试工作要求,经综合研判,学校决定原则上采用网络远程复试方式。二、复试时间我校将于5月中旬开始有序启动复试,具体时间由各招生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考生须及时查看相关招生单位网上通知。三、复试方案各招生单位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教育部和学校相关要求,制订具体的复试实施细则,报研究生院审批后在网上公布。复试实施细则包括:复试时间、进入复试考生名单、资格审查要求、复试方式、复试内容及评分规则、考生复试准备事项及要求、考生咨询、申诉及监督联系人及电子邮箱、电话号码和通讯地址等内容。四、资格审查提交材料要求如下(材料均以邮件形式提交原件扫描件或照片电子版,入学复查时核对原件,其余附加材料及上交要求由各招生单位另行通知):01、相关证件、证明材料身份证、毕业证和学位证,应届本科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凡于境外获得的文凭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在读研究生需提供培养单位出具的同意报考证明;“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02、网报后未通过学历校验的考生网报后未通过学历校验的考生须提供“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03、同等学力考生同等学力考生另需提交报名条件所要求的本科课程成绩单和学术论文。04、向中山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交材料向中山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交材料(请于5月10日前发送至研招办邮箱):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提交书面申请,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其中,享受“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政策的考生须提交《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服务证》《志愿服务鉴定书》和服务单位证明等材料复印件;退役士兵提交《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和“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计划”考生须提交《报考2020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定向新疆喀什地区医学硕士专项计划报考人员推荐表》《报考2020年“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定向培养硕士研究生计划”硕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资格审查未通过的考生将取消复试资格。五、复试考生按照招生单位要求参加复试。管理类联考考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由各招生单位在复试中安排。对原招生目录发布的笔试等复试方式,网络远程方式难以实施的,各招生单位可对原方案进行调整,但须在本单位复试实施细则中公告。复试时间一般每生不少于20分钟。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国家教育考试,复试工作是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要确保所有提交材料真实,诚信守规参加复试。对在复试过程中有违规行为,影响公平、公正的考生,一经查实,一律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33号)等规定严肃处理,取消录取资格。入学后3个月内,学校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有关要求,对所有考生进行全面复查。复查不合格的,取消学籍;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六、调剂我校原则上不接受校外调剂。考生校内调剂的基本条件必须符合教育部有关政策和要求,具体调剂要求将在各招生单位网站及中山大学研招网公布。七、录取招生单位根据复试录取方案,综合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情况、初试和复试成绩、身心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八、公示拟录取名单经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核准后于规定时间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考生姓名、准考证号、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总成绩等信息及参加专项计划等情况。公示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名单不得修改;名单如有变动,须对变动部分做出说明,并对变动内容另行公示10个工作日。未经公示的考生一律不得录取。最终录取名单须经教育部审核批准。九、政审拟录取名单确定后,招生单位的院级党组织应向考生所在单位函调人事档案和本人现实表现等材料,全面审查其政治思想情况。函调的考生现实表现材料,需由考生本人档案所在单位的人事、政工部门加盖印章。审查合格者给予发放录取通知书;未调档审查或审查不合格者不予发放录取通知书。十、体检我校2020年拟录取考生的体检工作,在入学后按照学校要求统一进行,体检标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等文件执行。十一、咨询联系1.中山大学各招生单位联系方式见《中山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通讯录》2.中山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来源: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排版:余丽贤 初审:余丽贤 审核:戴怡平 审核发布:刘济科

推论

南方这13所特色普通高校实力真的不一般!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广东省属重点大学,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的前身是教育部直属的三所著名外国语大学之一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原国家外经贸部(现商务部)直属院校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学校是联合国高端翻译人才培养大学外延计划在中国的三所合作院校之一,是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的首创单位和秘书处永久所在地,是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和国际译联(FIT)会员,是入选中日韩三国首脑倡导的“亚洲校园”项目唯一一所外语类院校。是华南地区外语语种最多的学校。是中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后较早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单位。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7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4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几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17年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总体就业率分别为99.54%和99.77%,继续位居全国高校前茅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是一所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法、工、文、理、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财经学府。学校前身为1923年秋创办的江西省立商业学校,1958年成立江西财经学院,996年更名为江西财经大学,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由财政部主管转变为由江西省主管,2012年成为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是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998年获批江西省首家MBA办学权,2009年获批江西省首家EMBA办学权,2017年顺利通过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产业经济学)、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金融学、市场营销、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政学、法学),有3个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7个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3个江西省“十二五”示范性硕士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应用经济学、统计学获评A-等级(全国前10%),工商管理获评B+等级(全国前20%),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获评B等级(全国前30%),公共管理获评B-等级(全国前40%);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工商管理入选“江西省一流建设学科”。就业工作保持良好态势,2017年博士就业率100%,硕士就业率97.35%;普通本科初次就业率92.17%、常规就业率65.74%,国(境)外升学率9.67%,61名本科生到全球排名前20的著名高校深造。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始创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而后历经杭州航空工业学校、浙江电机专科学校、浙江机械工业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等时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3年原杭州出版学校整体并入,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2000年实行浙江省与信息产业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07年成为浙江省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高校,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拥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59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是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国防特色重点专业的高校,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设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5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9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审计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及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推免权和雅思考点。拥有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7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个浙江省重点学科。学校被誉为“IT企业家摇篮”和“卓越会计师沃土”。学校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强,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浙江省属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在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分数位居同类院校前列。据第三方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的起薪率、职业稳定性、国内外升学率、对母校的忠诚度等方面指标均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学校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始建于1953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先后经历了杭州化工学校、浙江化工专科学校、浙江化工学院、浙江工学院和浙江工业大学等发展阶段,几易校址,数历分合。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杭州船舶工业学校、浙江建材工业学校分别于1994年、1999年和2001年并入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6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浙江工业大学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3年5月,由学校牵头建设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成为全国首批14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5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入选浙江省首批“省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牵头建设)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工信部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工信部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基地1个、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新型智库、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等省部级科研平台42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11个、B类7个,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科学五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根据ESI 2018年11月数据统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2018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6.54%,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为98.36%,本科生继续深造率为31.68%。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坐落于素有“海滨邹鲁”之誉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斐然的百年省属高等学府。学校肇始于1907年清朝帝师陈宝琛先生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2012年,教育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8年被确定为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先后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7门次,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卓越教师教育计划1项。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高峰学科8个、高原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有3个学科进入A类、12个学科进入B类,A类学科数、AB类学科数均位居福建省属高校第1位,A类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45位。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创建于1934年,时名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7年,由镇江迁至南京,更名为南京医学院。1962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六年制医药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学校是江苏省属重点建设高校。2015年9月,获准成为首批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与省政府共建医学院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在全国54所参评高校中获评A+等级。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免疫学、社会科学总论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是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 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是一所上海市属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2016年7月,学校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防特色高校。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学校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在学科建设方面,工程学科、材料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行列;拥有1个上海市Ш类高峰学科,4个上海市I类高原学科,1个学科参与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建设。学校长期依托、服务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出版印刷行业骨干高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依托在医疗器械和出版印刷两大领域深厚的行业基础,积极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和数字传播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急需的学科。建成以“军工三证”为主的军工科研资质体系,光学、能源和控制三个领域被国防科技工业局批准成为国防特色学科。华侨大学华侨大学1960年创办于著名侨乡福建省泉州市,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设立、中国第一所以“华侨”命名的高等学府。1983年中共中央确定华侨大学为“国家重点扶植的大学”。1997年,坐落于福建厦门集美学村的原集美华侨补习学校成建制并入华侨大学,更名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2003年学校在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等级。2006年厦门校区正式启用。2017年学校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华侨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办领导,是新中国最早实行董事会制度的大学之一,也是国务院侨办与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学科实力稳步提升,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41个,工程、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中,学校16个一级学科上榜。2017年学校跻身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百强。华侨大学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毕业生深受海内外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一直位居同类院校前列。湘潭大学湘潭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亲自倡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同年9月10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湘潭大学”校名,并亲切嘱托“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6所文理工综合性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等4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7个学科进入2018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现有计算数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3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9个湖南省重点学科;有1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1个专业排名全国前10%,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6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生保研率达13%左右,考研录取率达30%左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江苏大学1960年以南京工学院农业机械、汽车拖拉机两专业的全部师资设备为基础成立南京农业机械学院,翌年迁址镇江并改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63年吉林工业大学排灌机械专业及研究室并入,1970年南京农学院农业机械化分院并入。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98年由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1999年江苏冶金经济管理学校并入。2001年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江苏大学。2003年镇江市江滨医院划归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化学和农业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ESI综合排名列全国第52位。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十三五”一级重点学科,2个江苏省“十三五”一级重点(培育)学科。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广东省和农业部共建的“211工程”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隶属农业部主管;1984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2000年国家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由农业部划归广东省主管。2004 年12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果树学和预防兽医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3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深圳大学深圳大学198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央、教育部和地方高度重视特区大学建设。北大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清华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人大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一大批知名学者云集深圳大学。建校伊始,学校在高校管理体制上锐意改革,在奖学金、学分制、勤工俭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率先在国内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和双向选择制度,推行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度和后勤部门社会化管理改革,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有省级重点学科15个。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8个;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8个,其中工程硕士具有授权的领域12个。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进入ESI学科世界排名前1%,在中国高校扩展版ESI高被引论文排行榜中位列第84位。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审计大学是唯一以“审计”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为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因审而立、为审而存、依审而兴、靠审而强。学校始建于1983年,1987年更名为南京审计学院,2002年原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07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成为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和江苏省共建高校,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学术学位)授权单位,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京审计大学。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5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特色专业5个;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2个;现有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

燕燕

当你还不知道何谓考博时,直博生正在快速扩张,硕博连读继续发力

转眼之间,又到了全国各大院校发布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时间。作为一名关注法学考博3年有余(从2016.07.15清华大学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发布至今)的老油条,每当有人询问我一些考博基础常识时,越来越显得有点不耐烦。因为他们想咨询的那些问题已经或者正在成为历史的产物,除非研究教育史,对当下及未来的考博已经没用了。而你还想让我用微信文字给你说清楚,或者给你检索一下考试时间,这样的咨询谁有耐心做。很多年前,法学考博很单纯,只有一种,你报名、参加初试、复试、录取的考试制,而当下法学考博已经演变为推免直博、本硕博贯通、硕博连读(含本科推免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专项计划、高校教师提升计划、留学读博、同等学力申博、普通考试制等。2020年之前北京大学考博还有考博英语之说,2020年之后这已经成为传说;2017年之前,清华大学考博还是普通考试制,甚至2017年清华大学法学院第一轮招生出现报名人数不够的现状,而当下已经全部采用申请考核制。几年前不少院校的学生还无法通过英语六级,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7级本科生大学英语六级一次通过率为97.7,大学英语四级平均分为553.5分,大学英语六级平均分达到531,而你还在说500分的报名条件太高了吧。清华大学自1981年国家建立学位制度至2018年底,共授予博士学位26611人,而2019级博士生就有3164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6432名,浙江大学2020年招生的博士生导师2931人,清华大学在岗博士生导师2800余人,北京大学现有博士生导师2300余人。所以,请不要再拿着2018年以前的数据、经验贴来交流啦!近日浙江大学发布的2020年浙江大学直博生招生目录显示,招收直博生的导师多达175页,近3000人。而所有院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里面都有类似“硕博连读和本硕博连读,均占2020年的博士计划。”的话,也就是今年招生的本硕博连读学生占用未来的某一年的招生指标。所以如果现在还有人告诉你排队某导师后年就可以轮到你了,那么请务必不要信了,因为导师今年、明年可能已经招收了本硕博连读、硕博连读学生,他后年没有招生指标了。在2017年之前,在法学考博市场,好像每年只有浙江大学招上几个本硕博连读考生,而2019年已经有吉林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众多院校采用,其中吉林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已经陆续实现直博生招生0的突破。从当前的各项运营指标来看,直博生的招生名额占据总招生名额的10%-20%。而我们又知道,硕博连读制度已经运行多年,主要遴选即将毕业的应届毕业生,而从四川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等等院校的硕博连读招生规定来看,已经不再局限于即将毕业的学子,而是从研一下学期就开始遴选,山东大学等院校更是探索从硕士研究生推免生中直接录取硕博连读考生,基本上等同于本硕博连读。对于直博生这项制度,当前大部分博士点单位都有相关的招生政策,不少院校也已经实行多年。仅从法学博士招生来看,有的院校直接采用推免制直博生(对外招生),有的院校仅从本校本科生中遴选,也有一些法学院一直没有跟随学校招收直博生的趋势,而是坚守申请考核制(典型代表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或者普通考试制(典型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从诸多先例可以看出,虽然法学院都可以多坚守几年传统的招生模式,但是在学校全面申请考核制的大背景下,法学院也是积极的追随者,当下每年被录取的1600多名法学博士通过申请考核、硕博连读渠道录取的已经多余800人。当然写下本文,一方面是分析一下当下考博的整体趋势,另一方面也是想再次提示考博咨询是有技巧、方法的,那就是自己先行了解目标院校的招生制度,不要再去询问那些有点过时或者根本没有通用解决方案的问题了。例如考博英语如何复习的问题,你首先得确定这个学校还有没有考博英语,如果都没有,你还在那里纠结,除了浪费时间还有什么用处?再如考博真题,你得确定人家还有没有考试?怎么考试的?参加考试的资格是什么?说实在的相当一批人是没有考试资格的,因此要真题没用。时代巨变,考博市场年年变,我们考博人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及时自主地开展相关研究,而不能凡事都想让别人分享给你。根据最新的消息,当前已经被录取为2020级的法学博士生为个位数,而清华大学法学院的2020级博士拟录取名单已经基本敲定,只需要经过下一步的公示即可,也就是下个月被确定录取的法学博士将接近100人(不少院校近期会公布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名单)。而此时的你是否还在纠结“什么是考博?什么是博士?我要考博吗?”等这些问题吗?对了,一些学校,我们这些普通考生根本不符合报名条件,咱们也就别关注人家学校了,否则影响心情。

子曰

中山大学专家:恢复一周六天在校时间,学生可真正减负,你说呢?

近日,中山大学某专家谈起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认为是学生在校时间短,重复机械式训练过多,导致课业负担不减反增。要达到“减负”的目的,“不在于让家长做出合理的家庭教育决策,而在于恢复学生在校时长,甚至在特定情况下,有必要恢复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之前,每周六天上学的模式。”专家的说法,是否值得推敲?一、延长在校时间,就可以“减负”,这样的想法有待商榷一方面,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是让学生自习,还是让教师讲课?这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自从1995年5月1日宣布每周5天工作制,教师享受“干五休二”工作制已经二十多年,现在专家建议,不仅要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在特定情况下还要恢复“做六休一”,是否应当征求一下教师的看法?另一方面,延长学生在校时间,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家长一定会举双手拥护,但是,孩子“重复式学习”会不会减少?从业将近二十八年,个人的看法是“绝对不会”。因为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龄段,要掌握的知识点是否规定的。学生要掌握规定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必然要经过大量练习,所以,“机械式重复”不能认为是负担,而是掌握知识、考出成绩的必由之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数学中考重点“二次函数”,怎么能保证学生在考试时全部“拿到满分”?唯有反复练习揣摩,让学生从中感悟、归纳解题思路;语文的作文,中考前的最后半年基本是每周完成两到三篇,为什么?没有“文如泉涌”的先天本事,唯有后天熟能生巧地大量练习。二、延长在校时间长,孩子来自校外辅导的压力不会减轻补课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成绩。小学生校外补课的内容大多是英语内容和音美特长,中学生参加校外补课,几乎无一例外是应试内容。如果延长孩子在校时间,让教师放弃休息和照顾家庭的时间,增加工作时间为学生补课,似乎不太现实。那么,在职教师没有太多精力给学生补课,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怎么办?家长还是要让孩子参加校外补课。即使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一山更比一山高”,家长不会因为孩子在校时间长就会“放过孩子”,孩子来自校外辅导的压力也不会减轻。以本校高中部的高三学生为例,一些平时住校的学生无法补课,周六晚上八点半晚自习结束后,匆忙跑去校外补课;周六晚上补完,周日上午还要继续补,周日下午返校参加一周的评测考试。成绩在“头部”的学生用不用补课?他们不用校外补课,却把时间全部用来“刷题”,一定不比校外补课轻松。本校学生如此,外地学校的学生又是什么样子?深圳市前些日子在学生中间开展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初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家长认为“增加大人的负担”,最后被叫停。不推行“综评”,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吗?一点没有。有细心的家长做过统计:2019年,深圳有8.5万人参加中考,但全市公办普通高中仅提供3.5万余个学位,即使加上民办高中的招生数额,也意味着至少有一半的初中学生考不进普通高中。要考进高中怎么办?综评不管用,管用的还是要靠硬邦邦的成绩:深圳的孩子文化功课要样样精通,还要尽可能在小学阶段完成语言、乐器、舞蹈、声乐、棋艺、美术、编程各种兴趣爱好,进入初中就全力向高考宣战。所以,在这种大环境的前提下,学生在校时间长短,与“减负”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三、要改变学生校外补课的难题,未来的路还挺长专家认为,缩短学生在校时间就意味着给了家长更多支配孩子学习时间的机会,容易陷入“补课焦虑”当中,进而让孩子参加补课。其实,不仅国内盛行校外补课,韩国、土耳其等国家,学生补课的疯狂程度丝毫不输于国内学生,所以,校外补课和学生在校时间长短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社会在竞争中发展。二十年前,“文凭低一点没关系,只要自己努力,照样可以有一个好的前途,照样能得到提升的机会”。可是,现在的招聘会上,面对同等学力的应聘者,是选择“双一流”学生,还是“民办三本”的学生?答案不言而喻。单纯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根本无法解决“学生参加校外补课”的问题,也不是学生“减负”的良方。要减轻学生的校外负担,要让社会接受“学历没有那么重要,关键在能力,在于知识结构”的说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恢复一周六天,学生可以真正减负”的建议,你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戴德

杨振宁的两次传奇婚姻,一次金婚50年,一次忘年相差55岁

杨振宁,作为一代科学泰斗,不管是在华人界还是世界科学界,都有很高的威望。只不过,因为第二次婚姻很受人非议。杨振宁在82岁时,娶到了年仅28岁的翁帆,很多人冷嘲热讽,却不知其实翁帆早在1995年就认识杨振宁了。长达9年的相识,不到一年的闪婚,注定这是一场奇遇般的婚姻。1995年,杨振宁和杜致礼一起访问汕头大学,年仅18岁的大一女生翁帆被挑选出来为杨振宁夫妇尽心服务。(为什么我想到了山东大学?哎,不能乱想!)翁帆和杨振宁夫妇结下了短暂的友谊,分开之后长期互相寄送贺卡,保持着并不频繁的联系。2003年圣诞节,翁帆寄给了身在美国的杨振宁一张贺卡,上面有自己的电话号码。当时,杨振宁正在丧妻的悲痛之中,就给翁帆打了一个电话。杨振宁约翁帆在香港见面,随后就很兴奋告诉兄弟姐们和孩子们,自己又见到了翁帆。翁帆比杨振宁的儿女们小得多,儿女们也都没有反对这段恋情。杨振宁比翁帆的父母也大很多,当翁帆父母了解到这件事时,一开始是震惊,后来也表示了接受。2004年12月,又是一个圣诞节,杨振宁和翁帆终于结为连理。婚后,杨振宁跟比他年纪小得多的翁帆父母的关系很融洽,他们相互尊敬,翁帆父母称杨振宁为杨教授,而杨振宁则称他们为翁先生、翁太太,他们还经常一同外出旅游。对于两人相差50多岁的爷孙恋,杨振宁有自己的态度,他对翁帆说将来他不在了 以后,假如有合适的对象,赞同翁帆再结婚。翁帆听了很生气,说,你怎么可以这样讲。后来,杨振 宁想了想,婉转地对翁帆解释道,我刚才讲这个话,是一个年纪大的杨振宁讲的话,年纪轻的杨振宁不会跟你讲这个话。翁帆这才转愠为笑。这就是杨振宁的第二次婚姻,除了巨大的年龄反差,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非议的。杨振宁和杜致礼的婚姻,其实和第二次婚姻一样传奇,一样经历了重重险阻。杨振宁和杜致礼的相识,是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之上。杨振宁是安徽人,他出生时,父亲杨武之就考取了留美公费生。杨振宁6岁时,就认识了3000多汉字,父亲也获得了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成为厦门大学教授。杨振宁7岁时,住进了清华园西院十九号居住。天赋很高的杨振宁16岁就以同等学力的资格考入了西南联大化学系(后转到物理系),成为西南联大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1944年杨振宁以 68.71 的总平均分考取了清华大学第6届留美公费生,是物理学门中唯一的一个留美公费生。可是国民政府有个很不合理的规定,留美学生必须在原学校服务一年才能离开。于是,杨振宁成了西南联大附中的高中数学教师。杜致礼当时17岁,成了年仅24岁的这位小杨老师的学生。杜致礼对杨振宁这位才华出众的小老师十分敬仰。虽然二人都很注意对方,但除了课堂上外,二人从无私下接触。可以想见,杜致礼对这位能成为世界第一流物理学家费米的学生的杨振宁,心中充满的钦佩。虽然,自己有一个位高权重的父亲。两年后,杜致礼高中毕业,原本要和父亲杜聿明一起到美国去留学。没想到,临上飞机时,杜聿明被老蒋一句“国难当头,需用大梁”留下。杜致礼只能孤身前往美国,就读宋美龄曾经读过的卫斯理学院。在美国四五年时间,杨振宁一直埋头科学研究,完全不把自己的婚姻大事放在心上,可把父亲杨武之急坏了。1949年,杨武之还专门委托安徽同乡、驻美大使胡适为自己儿子介绍女朋友。胡适向杨振宁转达了父亲的担心,又淡定地说,你们这一代人比我们这一代人聪明得多了,这样的事,根本不需要我来帮忙。就在告别胡适不多久,杨振宁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学高等学术研究所,开始了与爱因斯坦和李政道共事的生涯。就是这一年的圣诞节,杨振宁在在普林斯顿中餐馆“茶园餐厅”邂逅了5年前的女学生杜致礼。这一次奇异的见面,成就了一段50多年的婚姻。与杨振宁见面时的杜致礼,早已陷入绝境,原本她在卫斯理学院读书,因为父亲杜聿明被俘,被切断了一切经济援助,只好转学到免费的圣文森学院。这场恋情,也促使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长期工作,才有了后来的事业。1950年8月,两人结婚,并且在第二年有了自己的儿子。杨武之给这个孙子取名为“杨光诺”,寄托了让杨振宁摘取诺贝尔奖的厚望,6年后的1957年,杨振宁真的得到了诺贝尔奖。杨振宁的诺贝尔奖,拯救了濒临绝境的杜致礼家人们。杜致礼母亲曹秀清带着婆婆和 5 个儿女来到了台北,没有任何收入来源。杜致礼的兄弟杜致仁在哈佛读书,只要3000元就能毕业,可是老蒋只给了500元,杜致仁一气之下吞安眠药自尽。杜致仁当时为什么没有向杨振宁求救?令人费解。不过,当听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台湾当局立刻开始巴结杜家人,想让杨振宁定居台湾为其所用。对于杜致礼和杨振宁的婚姻,一位记者的话说:“一板一眼的科学家与纤细的文学心灵,度过了53年,是恰好的婚姻生活。”杜致礼本人也认为:“如果是两个物理学家结婚,上班、下班都谈物理,岂不枯燥?”在杨振宁和杜致礼的共同努力下,曹秀清终于能回国与杜聿明相见。杨振宁和杜致礼也经常回国探望父亲杨武之。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杨振宁和杜致礼终于第一次以官方身份回国访问,成为中美冷战解冻之后第一位回国的美籍科学家。从首次回国,到2004年定居清华园并且恢复中国国籍,杨振宁30多年始终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教育。他创设了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设立了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身数学奖,成立了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等。这期间,杜致礼始终伴随杨振宁身边,被媒体称为“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杨振宁上世纪和这个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两次婚姻,也让他成了科学界的话题人物,为人们津津乐道。

充满天地

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

日前,省文明办、省教育厅下发《关于2020年广东“最美教师”的通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邓山等50位教师被评为广东“最美教师”,在教师节前夕悉数亮相。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2018年教师节前夕,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的认识,对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两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努力打造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我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马立敏立师德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萍萍在家吗?看你来咯。”今年3月,因疫情影响,停课不停学期间,云浮市郁南县大方镇中心学校二年级数学教师陈成强到学生家送课上门,让没有移动终端和网络条件上网课的学生也不落下课程。为了保证上网课和送课上门两不误,陈成强利用中午午休和下午下班的时间到不能上网课的孩子们的家里,保证每周2次送课,一直坚持到返校复课。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广东众多教师勇挑重担,有人坚持为停课不停学来回奔波,有人毅然站在了抗疫的第一线,有人坚定地扛起了脱贫攻坚的责任担当,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师德”二字。“两代师德一起抓,赢得桃李满天下”。岭南师范学院党委坚持以党建引领促内涵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生教育情怀和师德师风培养。该校机电工程学院教师江树镇说:“教学是一份良心活。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是对每一位克服困难、在家认真求学的学生的最好交代。”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近年来,我省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其中,两年前省委、省政府在教师节隆重表彰1757名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特级教师;去年全省共有29个集体、136人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当好体育老师,就要有担当,有作为。不论条件如何不被满足,都不能退缩,不能放弃。因为在你面前的,是那么多双渴求的眼睛。”广州一所乡村小学——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的体育教师赖宣治用一根跳绳改变了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命运,培养了20多名世界跳绳冠军,帮助不自信的孩子们找回自信。他也因此获得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赖宣治一样,近年来,广东各地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楷模——省文明办和省教育厅自2017年开始举办寻找广东“最美教师”活动,用真人真事诠释师德内涵,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2020年,全省遴选出50名广东“最美教师”,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全省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广州连续3年举办“致敬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表彰活动,每年从20多万教师中遴选出10名“感动广州的最美教师”,激励教师们爱岗敬业,引导教师们潜心教书育人。佛山举办2020年寻找佛山“最美教师”活动,大力宣传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展示教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良好精神风貌,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我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和第一要求,推动师德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使广大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严守教育教学纪律和学术规范。提素质教师培养和培训“双管齐下”日前,由梅州市教育局、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南粤名师大讲堂走进梅州暨励教讲坛春季系列‘云’会讲”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梅州市第一批中小学青年骨干教师、市名教师、名校(园)长工作室代表共约300人通过视频直播线上参与活动。教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振兴教育必先振兴教师,优先发展教育也必须优先建设教师队伍。近8年来,省政府每年投入5亿元深入实施“强师工程”,通过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这两条基本途径,全面提高教师质量。——推进“新师范”建设,我省培养一批优秀师范生走上讲台。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新师范”建设,并于2018年初制定印发《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要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形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改革广东新模式。我省提高师范专业生生均拨款标准,将省属高校师范生拨款系数提高到1.25,2019年折算后普通本科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达到15000元;构建教师教育发展共同体,11个师范院校与21个地市“组队”,共创“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今年7月,教育部公布《2020年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专业名单》,广东高校有11个专业(本科)通过第二级专业认证。此外,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等25个专业(本科)已被授予第二级专业认证;南海实验中学教育实践基地等287个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成功立项。——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我省带动一批年轻教师成长为名教师、名校长。我省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已建成10个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2018年起分3年计划安排约10亿元建设市、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推动省、市、县整合培训、教研、电教、科研等相关资源建设本级教师发展中心;省级按2%的比例开展教师示范培训,市级按10%的比例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县级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同时,我省在教师的培训模式上进行改革探索,积极推动“研训一体、精准研修”,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带动和启发教师的专业自我发展。进一步促进我省粤东西北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粤东西北地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2020年至2022年我省将大力实施“三区”(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教师全员轮训工作。各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有关高校与“三区”各县(市、区)对接,按照问题导向、一县一案等工作原则,针对不同县(市、区)的实际,坚持“一对一”问诊,制订详细可行的“一县一案”,开展订制式培训,引导推动珠三角地区优质培训资源向“三区”各县(市、区)下沉倾斜,侧重解决“三区”教师教学基本功较为薄弱、对新教材熟悉程度不够、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等问题,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当前,广东省全面推进能力提升工程2.0落地实施,重点关注乡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问题,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各地市将配合省级试点校建设工作,实现每个县区每个学段至少有一个试点校。同时建设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服务平台,记录教师学习信息用于数据分析。”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说。省教育厅针对乡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问题,将指导各地市探索制定“结对帮扶”计划,发挥试点校的示范作用,采用“名师远程课堂+网络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培训模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补短板为农村地区培养“带不走”的师资力量“我们从中考排名12000名内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中招录了733名定向培养生,为农村教育发展储备了一批优秀师资。”河源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河源从2014年开始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改革工作,采取免费入学,委托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五年一贯制培养,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农村小学服务8年的形式。去年,首届委培毕业生共94人全部分配到生源地农村小学任教;今后,每年都将有100多名委培生毕业并分配到农村小学任教。广东教育多措并举,加人、加钱、加政策,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补上教育“短板”。早在2018年起,广东实施全省层面的“粤东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省财政在生均拨款基础上每人每年安排2万元培养经费(研究生3万元),已招录约5000名公费定向培养对象在校培养。根据省教育厅等4部门于今年联合印发的《关于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实施办法》,公费定向培养模式分四种类型: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培养专科学历层次的幼儿园教师;高中起点四年制培养本科学历层次的幼儿园教师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本科(或同等学力)起点两(或三)年制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层次的高中阶段教师;探索初中起点六年制培养本科学历层次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首批13所高校承担培养任务,培养对象可免缴学费、住宿费、军训服装费、教材资料费、实习实践费和体检复查费,并按照一年10个月、每月800元的标准领取生活费补助。毕业后,他们将被安排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以及惠州、江门、肇庆等地市71个县区的学校任教不少于6年。引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广东还鼓励老教师到农村“发挥余热”。去年广东启动实施“银龄讲学计划”,招募优秀退休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讲学,省财政每人每年安排2万元工作经费。目前,已招募到108名退休教师到乡村学校讲学支教。为农村补充师资力量,不仅要“引得来”,还需“留得住”。广东深入实施并完善“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2018年起退费标准从原来每人每年6000元上调到8000元,特殊教育、艺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提高到12000元。该政策自2008年实施以来,已为农村学校补充4.7万名合格教师,其中98%在期满后继续留在当地任教,成为一支“带不走”的农村教师力量。为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深入开展“三区”教师专项支持计划,2017年以来,省级派出支教教师1600人次;开展名教师、名校长送教下乡行动,每年开展活动上千场,受益乡村教师12万余人。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而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一步,可以帮助欠发达地区贫困学生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天河区车陂小学校长詹雯与贵州纳雍结下不解之缘,从1个星期到3个月再到3年,3次延长帮扶时间,被纳雍的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校长妈妈”;广州市育才中学高中数学教师李角猛在普通高中教育的战线上默默耕耘了38个年头,在57岁时勇挑重担远赴贵州罗甸支教,如同明灯一般照亮罗甸孩子前行的道路;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江富强被派驻梅州市黄塔村,帮助该村提前半年退出省定贫困村,贫困户100%达到了稳定脱贫的标准……可见,广东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位位教育扶贫的典型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欠发达地区补上教育“短板”。强服务高校教师成科技创新“尖刀连”8月30日上午,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研科学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及其团队开展的无人农场试验迎来收获作业。罗锡文介绍,该无人农场已经实现“耕种管收”全程全面机械化,将作业人员从繁重的驾驶操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未来,该项技术有望被推广至全国。高层次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尖刀连”,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我省培养引进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着力打造创新团队。仅2018至2019年,我省本科院校就新增“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0名、珠江学者280人。“李泽胜老师2013年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后到我校任教,在短短7年间就成长为所在团队的科研骨干。”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校积极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以老带新,认真做好教学科研传帮带工作,使青年博士更快地融入团队,提升团队协同效应。建好高素质、高层次教师队伍,不仅要外引,还需靠内培。我省高校为青年教师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扩展培育机制,为教书育人、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青年教师的热情得到释放,效率大大提高。“学校领导很重视留住人才,惠州宜居的城市环境也吸引了我。”去年,有高校向惠州学院的年轻教授许鑫抛出“橄榄枝”,他一度向学校提交商调函。“校领导得知后主动与我谈心,为了创造发展条件。我获得‘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项目后,学校还及时配套了科研经费支持。”由于惠州学院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惠州市优越的城市环境,许鑫最终选择留下来,还有多名博士调离后不久即要求回校工作。再创新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创新迈向深水区广东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不断迈向深水区。韶关是广东第一个以市为单位全面开展“县管校聘”改革的地区和全国改革示范区。韶关乐昌制定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通过多种交流轮岗形式,逐步实现学校之间专任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比例、中高级教师职称比例和骨干教师比例大体相当,实现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有效引导优秀校长、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有序流动。教师在县域内的有序流动,有利于缩小城乡、校际教师队伍水平差距,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送去新鲜血液,更有助优秀教师主动选择“舞台”,一展抱负。这场“县管校聘”改革,打破了教师在学校之间交流轮岗的壁垒,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活力。广东还积极推进实施中小学校长教师县域内定期交流轮岗的刚性约束机制。2018至2019年,全省9.1万名校长教师参与交流,约占公办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2.3%。“县管校聘”为基层教师编制管理“松绑”,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则打破了“天花板”,给教师们提供了上升通道。在建立健全分级管理服务机制的基础上,广东持续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2016年将高级以下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地市,2018年将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给广州、深圳。今年7月8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入选者江伟英老师等225人获得2019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成为中小学里的又一批“教授级”教师。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成为广东教育系统简政放权的一个缩影: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开展高水平大学人事制度改革试点;落实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向高校下放教师职称评审权,目前全省共140所高校完成教师职称制度文件备案,114所高校完成了改革后首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并报备了评审情况和评审结果。2018年起,广东建立对市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制度,每年都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在2020年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中,教师队伍建设评价内容权重最高,市级达到20%,县级达到26%。“改革的目的是释放活力,但并不意味着降低要求、放松监督。”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统筹推进各类学校教职工编制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准入和退出机制,畅通教师职业发展的渠道,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持续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整体活力。■数读教师队伍数量稳步增加截至2019年底,我省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学校)专任教师146.8万人,教师数量比2017年底增加9.1万人,增长6.6%各学段生师比持续向好,幼儿园生师比从15.7∶1下降至15.1∶1,高中生师比从12.5∶1下降至12.4∶1教师队伍结构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得到改善,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其中35岁以下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分别占78.11%、37.77%、32.93%、34.91%与2017年相比,小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城乡差距从3.5个百分点缩小为1个百分点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城乡差距从8个百分点缩小为5个百分点中职学校专业课、实习指导课“双师型”教师占比从60.3%提升到63.5%以上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与2017年相比,幼儿园教师具有大专学历的比例从76.0%提高到81.0%小学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从59.5%提高到68.8%高校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从72.6%提高到76.4%,公办本科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从46.48%提高到53.63%农村优质师资实现补充深入实施并完善“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为农村学校补充4.7万名合格教师2018年起实施“粤东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省财政在生均拨款基础上每人每年安排2万元培养经费(研究生3万元),已招录约5000名公费定向培养对象在校培养教师待遇保障水平提高3年来省财政已安排地方用于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的专项资金达25.4亿元2013年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补助标准逐年提高,2018年达到人均每月不低于1000元2013年以来省财政共安排补助资金163.93亿元,惠及33万农村教师

急诊室

“艺”起看导师风采——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成立于2010年9月,是由前“设计学院”划分出的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和部分设计基础教学团队组成。工业设计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7人,专任教师71人,教授9人、副教授26人,硕士生导师 1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4人,外籍教师1人,具有境外学习工作经历30人,具有双师型背景教师31人。学院拥有广东省首批协同育人平台,被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目前,学院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高等学校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院还拥有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广东省工业设计创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平台。为了建立跨专业的、更适合学科发展及产业趋势的“问题导向式”教学科研平台,学院以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交互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为基础,建立“专业”的教学体制,负责本科学生第1-5学期的专业知识学习。以社会需求和学院核心优势为导向,成立“智能与体验创新”、“产品与系统创新”、“文化与社会创新”、“纤维与空间创新”、“时尚与品牌创新”五个教学研究中心,负责本科生6-8学期的研究性学习。工业设计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度结合国家与国际共同关注的科技、产业、人文趋势,打通专业壁垒,优化教学架构,建立紧密的产学研机制,鼓励具备高度、深度、广度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在内的多项高层次科研项目;师生在包括红星奖、红点奖、IF设计奖、全国美展设计组、中国设计智造大赛等海内外设计大赛上获各类奖项300余项。学院作为历届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的承办单位,连续数届服务全国相关设计类院校,为设计类大学生创新设计成果搭建了平台。工业设计学院积极拓展国际化合作与办学,推进国际化教育进程。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院校开展了“1+1+1”的双硕士学位培养,与台湾实践大学、奥地利林茨大学、日本千叶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院校建立广泛的学术交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立跨文化、跨学科、融合创新的国际化设计教育新体系。今天我们要介绍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导师有:陈江教授、童慧明教授、彭圣芳教授、温浩副教授、霍康教授、丁雄副教授、金英爱副教授、卢麃麃副教授、史培勇教授、磨炼副教授、张剑教授、林敏教授、李勇教授、刘毅副教授、斐悦舟副教授陈江教授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工业设计与理论研究、产品设计教育背景博士 设计管理 上海同济大学硕士 工业设计 广州美术学院学士 制冷与工程热力学 西安交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设计管理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研究领域设计历史与理论、工业设计与理论研究、产品设计培养部门工业设计学院主要学术兼职全国工业设计专业十佳教育工作者;广东省高等学校工业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文化部艺术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工业设计创意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主要科研项目自1992年11月至今,已承接十余项纵向和横向设计研究课题。先后为数十家各类公司进行了数十项设计。已获各种专利20余项。设计实践领域包括:产品外观、内部结构设计和原创产品功能设计、系统设计、展示设计和设计管理咨询。论文/著作/代表作/展览1、论文:原创性产品设计的研究 独撰 2011-07 装饰(核心刊物) 清华大学0412-36622、论文:如何提升中国产品在国 独撰 2008-09 价格理论与实践(核心刊物) 中国价格协会际市场的价格 1003-39713、论文:实体模型制作在工业设 独撰 2011-06 美术学报1004-1060 广州美术学院计教育中的必要性4、论文:新经济形式下中小型制 独撰 2009-04 2009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 2009清华国际设计管理造业企业产品创新模式 论文集ISBN978-7-5640 大会论文集编委会的研究 -2156-65、论文:原创性设计特点和方法 独撰 2010-06 《工业设计教育新机遇》设计 2010珠江国际工业设计的研究 教育论坛—2010珠江国际工业 教育论坛论文集编委会论文集ISBN978-5640-3295-16、“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的改 独撰 2013-07 装饰(核心刊物)0412-3662 清华大学革与实施董慧明教授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工业设计与理论研究、产品设计教育背景硕士 设计艺术学 广州美术学院学士 美术学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领域设计学研究主要学术兼职教育部设计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评审委员会主席,“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评委,美国星火设计奖(Sparkawards)评委。主要科研项目中英建筑与艺术设计学词典 教育部立项科研课题 2006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设计创新竞争力研究 香港理工大学、广州美术学院联合课题2008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创新竞争力研究 广东省科技厅课题 2010广东省工业设计“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课题 2011宁波市工业设计“十三五”规划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课题2015论文/著作/代表作/展览《20世纪末世界优秀产品设计》上下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100年100产品设计师》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09《100年100平面设计师》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09《100年100家具设计师》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8.03《建筑与艺术设计学双语词典》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彭圣芳导师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工业设计与理论研究教育背景博士 设计学 苏州大学硕士 设计学 东南大学学士 美术学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领域中外设计史研究设计批评研究当代中国本土设计研究主要学术兼职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委员主要科研项目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明代设计批评史料研究”,2011.9-2015.9;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消费文化视野下的中晚明设计”,2009.11-2013.6;主持广东省人事厅高层次人才项目“境外设计机构扩张下的本土设计文化战略研究”,2013.12月立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中英建筑与设计双语词典”,2008.9-2012.3;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晚明文人的生活美学及其当代再生产研究”,2016.11立项;参与国家艺术基金“岭南传统工艺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2017.6立项。论文/著作/代表作/展览专著《微言:晚明设计批评的文人话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工具书《建筑与设计英汉辞典》,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副主编;论文《宁波地区本土工业设计机构发展模式研究》发表于《包装工程》,2017.24;论文《晚明文人工匠观探析》发表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03;论文《晚明小品中的“论物”:一种设计批评的形态》发表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3;论文《身体经验:晚明文人造物理论的一个面向》发表于《艺术设计研究》,2014.12;论文《明代晚期“文人论艺”现象及其意义》发表于《民族艺术研究》,2014.08;论文《设计批评:从历史形态到理论形态》发表于《美术学报》,2014.03;论文《设计的文化自觉及其实现——以“达芬奇事件”为鉴》发表于《设计》,2013.11;论文《共生与互动:明代设计中的“崇古”和“追新”意识》发表于《美术学报》,2012.11;论文《晚明实用主义设计观及其成因》发表于《民族艺术研究》,2012.10;论文《<园冶>的类型学解读》发表于《装饰》,2010.05;论文《身份的危机与确认——<长物志>雅俗观的一种阐释》发表于《装饰》,2011.07;论文《从“格物”到“玩物”:明代器物鉴赏的转变》发表于《艺术探索》,2009.10; 温浩副教授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工业设计与理论研究教育背景1998年至2000年中央美术学院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1982年至1986年广州美术学院学士学位研究领域1. 家具产品设计:聚焦于品牌定位、立足于工艺品质、发挥于细份市场、满足于用户体验,基于中国制造下的家具设计创新研究。2. 家具品牌策略:聚焦于产业升级、立足于企业转型、发力于品牌战略、突破于设计创新,基于国家战略下的家具品牌策略研究。3. 文化驱动品牌:聚焦于中国精神、立足于中国文化、融入于国际思维、创新于生活方式,基于中国文化驱动当代设计品牌研究。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家具协会设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家具协会设计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广州美术学院家具硏究院院长主要研项目“先生活haostyle”品牌横向课题研究论文/著作/代表作/展览著作:《心手合一——家具设计工作室教学实录》代表作:《云龙椅》,《夫子椅》,《吉祥椅》,《如意椅》展览:2012年,米兰北京姊妹设计周“坐下来—中国当代坐具设计展”2013年,米兰北京姊妹设计周“中国设计 世界看见”2013年,韩国光州设计双年展2013年,首届中国设计大展2014年,巴黎中法建交五十周年“感知中国“展201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2015年,广州家具博览会2015年,上海家具博览会2016年,广州家具博览会2016年,上海家具博览会2016年,英国伦敦100%设计展2016年,北京国际设计周2016年,北京家居展览会2016年,设计上海2017年,设计上海2017年,北京国际设计周2017年,上海国际家具展览会2017年,北京家居展览会2017年,北京椅子艺术展2018年,设计上海获奖:2007年获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家具设计金奖2011年获中国家具设计奖金奖2012年获第29届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金奖2012年获中国家具协会颁发“中国家具十佳设计师”2012年获广州设计周颁发“CDA中国设计奖年度设计人物”2014年获金点奖现代设计奖2015年获网易中国设计有态度“原创奖”2015年获“大雁奖”年度中国家居产业原创设计奖2018年获中国设计权力榜入榜霍康教授方向工业设计与理论研究、染织与服装设计教育背景硕士 工业设计 武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学士 染织艺术设计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原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研究领域1. 图案设计理论与应用设计研究2. 家用纺织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3. 室内软装艺术设计研究4. 基于产学研实践平台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主要学术兼职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广美玉兰软装艺术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服装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中国色彩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家用纺织品高级设计师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墙纸墙布专业委员会智库首席专家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纺织服装业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家用纺织品行协会理事主要科研项目1. 2014国家艺术基金“刺绣艺术创新青年人才”培养项目 国家艺术基金、江南大学 2014.04(第4排名)2. 家用纺织品艺术设计应用理论研究(教育部人文科学司“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规划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江南大学2010.11-2018.05(第2主持人)3. 广东省广美玉兰软装艺术创意研究院(2011年省部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平台项目) 广东省科技厅 2011.09-2015.12(项目主持人)4. 基于家居一体化的整体软装模块化设计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办公室 2016.03(项目主持人)5. 一种新型植绒质感高分子材料配方的研发与应用 广东省科技厅 2011.06-2013.6(第2主持人)6. 广美-广美玉兰软装艺术创意研究院实践教学基地 广东省教育厅 2015.04(项目主持人)7. 染织艺术设计学科群教学团队 广东省教育厅 2015.04(项目主持人)8. 室内软环境设计研究 广州美术学院 2005.07-2014.06(项目主持人)9. 家居软装饰流行趋势研究 广州美术学院 2015.07(项目主持人)10. 染织艺术设计教学团队 广州美术学院,2015.0711. 广美-广美玉兰软装艺术创意研究院实践教学基地 广州美术学院 2015.07(项目主持人)12. 广美-玉兰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 广州美术学院 2015.07(项目主持人)13. 工业设计学院教师说课活动暨教学研讨会(广州美术学院“创强”特设教学项目)2017.08(项目主持人)14. 教学成果奖培育——室内纺织品及软装配饰设计专题教学(广州美术学院“创强”特设教学项目)2017.08(项目主持人)15. 染织设计专业系列工作坊暨教学研讨会(广州美术学院“创强”特设教学项目)2017.08(项目主持人)论文/著作/代表作/展览论文发表1. 染织设计教学随想 《装饰》总第136期(核心期刊) 2004.08独撰2. 家居产品设计的哲学美学诠释 《包装工程》第36卷第4期(中文核心) 2015.02独撰3. 基于家居一体化的整体软装模块化设计研究 《包装工程》第37卷第16期(中文核心)2016.08第一排名4. 以工作室教学模式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家纺设计工作室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设想 《美术学报》(艺术类核心) 2011-5独撰5. 家纺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探讨 《2013全国高等学校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2013.11独撰6. 染织设计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改革与实施 《广东省教育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成果案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10独撰7. 家纺设计教学模式探讨 《布艺世界》 2011.07独撰 8. 跨界:家纺企业和设计人才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型 《家纺时代》 2011.05独撰9. 搭建家居“物人对话”的桥梁 《家纺时代》总第26 期 2006.09独撰10. 纺织品与室内软环境设计 《广州美术学院教师论文集》 2003.11独撰作品发表1. 木棉盛放迎客图(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大型地毯设计) 《中国当代设计全集》第17卷?工艺类编?绣染篇商务印书馆 2015.12 2. 纸雕脸谱系列(二) 《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作品集》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09 3. 晨 《纺织艺术设计国际印花作品集》2015.04(第一排名)4. 暖霞织锦 《美术学报》2017.01(第一排名)5. 天际流 《美术学报》2017.01(第一排名)6. 《纸雕脸谱》入选第二十届韩国釜山纤维艺术家协会展邀请展 20067. 纤维壁毯《蕴》入选第五届韩国釜山国际环境艺术节邀请展 2008教材出版1.《软装布艺设计》 天津凤凰空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版 2017.06 2.《家用纺织品配套设计》(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教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08 3.《中国当代设计全集》第17卷?工艺类编?绣染篇(国家出版资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图书项目、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十二五”重点图书项目) 商务印书馆 2015.12(副主编)4.《多元讲堂——家纺设计工作室教学实录》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10 4. 中国家纺设计师培训系列教材(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1.10《助理家用纺织品设计师》(造型设计部分)《家用纺织品设计师》(造型设计部分)《高级家用纺织品设计师》(造型设计部分)6.《图案设计教学与应用》(第一版)(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项目)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87.《图案设计教学与应用》(第二版)(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项目)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28.《走向终端——染织艺术设计主干课程教学实录》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119.《染织艺术设计03.05届毕业创作实录》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11主要奖项1.“南粤教坛新秀” 广东省委高校工委、广东省高等教育局、广东省教育工会、广东省教育基金会1994.092.“广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2011.07 3.“产品设计专业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改革研究与实施”第七届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广东省教育厅2014.06(第三排名) 4. “新型植绒质感聚氯乙烯墙纸研发” 2014年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东莞市政府2015.03(第二排名)5. 《中国家纺设计师培训系列教材》(参编)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优秀图书” 20136. 作品《壁画》、《艺术工程》获湖北省科技美术作品大展优秀奖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科协、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2002.05丁熊副教授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工业设计与理论研究、产品设计教育背景博士 设计学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在读)访问学者 行政管理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硕士 艺术设计学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学士 工业设计 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研究领域1.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PSSD):聚焦于珠三角制造企业转型和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研究,包括基于产品的服务、基于功能的服务和基于效果的服务,关注的行业包括但不限于家电与电子、家居与文创、交通与出行等。2. 服务创新与触点设计:综合利用服务设计流程、方法和工具,关注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设计、系统创新和接触点的设计,主要聚集于休闲与旅游、餐饮和儿童教育等行业。3. 社会创新设计:在互联网背景下思考设计和设计师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通过设计手段,联合民间自发力量,促进解决社会问题、改善某一范围人群生存状况,例如美丽乡村建设、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等。4. 交叉学科背景下的服务设计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教育分会理事,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中国服务设计教育联盟联合发起人,佛山市南海区旅游发展顾问。主要科研项目近年主要成果:主持工业和信息化部《设计驱动创新发展的国际现状和趋势研究》子项目、江苏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研修项目”、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精品课题《设计驱动创新视角下无锡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等各级纵向课题,参与多项政府、企业横向课题。论文/著作/代表作/展览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产品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2016年,主持;广东城市公共产品及服务系统创新设计研究,广东高校特色创新项目(人文社科类),2016年,主持;中外服务设计产业应用的比较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2015年,主要参与;公共产品策划与设计教学研究,广州美术学院纵向科研课题,2013年,主持;广州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地域化特征研究,广州美术学院纵向科研课题,2011年,主持;粤港澳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比较研究,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2010年,主持;公共设施设计跨专业教学研究,广州美术学院纵向科研课题,2009年,主持;佛山有礼文创产品商店设计,横向课题,佛山祖庙博物馆,2016年,主持;南海创意设计周活动,横向课题,佛山市南海区文化体育局,2015年,主持;新宏达充气游乐玩具创新设计,横向课题,中山新宏达日用制品有限公司,2012年,主持;NTS品牌核心价值与设计战略研究、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横向课题,广州南天资源采购有限公司,2012年,主要参与;南盾综合信息采集平台设计,横向课题,广州南盾通讯设备有限公司,2012年,主持;E街坊户外终端机造型设计,横向课题,广州水晶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1年,主持。论文/著作/代表作/展览专著《以众为本:公共与娱乐设计工作室教学实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8月;服务与体验经济时代下公共设计的新思路,《美术学报》,2016年7月;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景区公共产品与服务系统设计,《包装工程》,2016年6月;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公共服务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家具》,2016年3月;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创新设计研究,《包装工程》,2015年1月;粤港澳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比较研究,《美术学报》,2013年12月;以广州为基点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地域性特征研究,《装饰》,2013年3月;公共设施设计跨专业教学研究,《创意&设计》,2011年1月;产品设计管理方法探析,《包装工程》,2010年2月;论服务设计,《装饰》,2009年4月;多职能设计团队建设与管理,《家具》,2007年10月。金英爱副教授方向工业设计与理论研究、染织与服装设计教育背景学士 染整 苏州丝绸工学院研究领域1. 设计思维的研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融合、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织物创新设计思维、设计流程,设计管理,服务于行业,提高行业在发展中的竞争力。2. 织物创新设计研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关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成果、学科交叉,进行织物创新设计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装饰织物设计、服用织物设计、产业用织物设计。3. 织物设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科技、艺术、设计相融合的织物面料设计及应用人才培养的时代需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关注织物设计人才培养,利用网络教学、设计体验、互动交流,探讨互联网时代的新的织物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人才的培养。4. 织物设计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主要学术兼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25届理事会家用纺织品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科研项目横向课题:提花装饰织物设计研究与开发课题来源:广州市源志诚家纺有限公司论文/著作/代表作/展览论文1、《校企融合是培养纺织面料设计师的有效途径》,《2016年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2、《显形设计与隐形设计——纹织物的意匠图设计研究》,发表《美术学报》,2016.023、《经纬向张力对纹织物设计的影响》发表于《上海纺织科技》,2013.74、《99%等于0——浅谈纹织物中的细节设计》,《2013年第十三届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5、《活性染料蜡染染色工艺研究与应用实践》,《2017年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作品1、《八仙贺寿》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了“2017年度纺织十大创新产品评选” 荣获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类“2017年度纺织十大创新产品”称号。本人承担纹织工艺设计。2、提花织物《氤氲流年》2015春全国家纺布艺流行面料征集暨新产品评比,银奖,本人承担纹织工艺设计。3、提花织物《山水间》2017/2018全国布艺软装流行面料评比,银奖,本人承担纹织工艺设计。4、作品《深海之王》被评为2008(秋)深圳国际家纺布艺展览会优秀新产品最佳艺术设计奖(提花面料),本人承担纹织工艺设计 。 5、作品《深林密语》被评为2013(春)全国家纺布艺流行面料征集暨新产品评比布艺类银奖,本人承担纹织工艺设计 。 6、2017(春)深圳国际家纺布艺暨家居装饰展览会全国布艺软装饰流行趋势发布最佳提案奖。本人承担展区中六款提花织物的纹织工艺设计。展览作品《生命之花》入选“2018中国国际纤维艺术展”。卢麃麃副教授方向工业设计与理论研究、染织与服装设计教育背景学士 广州美术学院 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研究领域多年来一直从事服装、首饰、家具等多个设计领域的设计和当代艺术创作,用作品来探讨艺术与设计相互融合渗透的新的可能性。作品曾受邀参加北京首届国际设计三年展、上海设计展等重要的国际设计展览和当代艺术展览。曾在广州、深圳、香港、法国举办个人作品展。主要学术兼职广州美术学院工艺设计学院服装与配饰设计专业学科带头人主要科研项目近年主要成果:主持工业和信息化部《设计驱动创新发展的国际现状和趋势研究》子项目、江苏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研修项目”、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精品课题《设计驱动创新视角下无锡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等各级纵向课题,参与多项政府、企业横向课题。论文/著作/代表作/展览代表作《一根线》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瓷衣》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布与玫瑰》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展览个展:2011 《rubbit dack》设计作品双人展 香港2009-2010 《用不用》设计作品双人展 广州 深圳2004 《INTERIEUR/EXTERIEUR由表及里》作品展 法国 巴黎群展:2016 作品参加《新物种》设计展 深圳作品参加《设计之变-上海艺术设计展》 上海2014 作品参加《断面》当代艺术展 匈牙利作品参加《身体使用说明书》设计展 广州2013 作品参加《不自然》设计展 广州 深圳 香港2011 作品参加《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 北京2009 作品参加《广东主义》当代艺术展 广州 香港2008 作品参加《中日韩陶瓷艺术交流展》 佛山史培勇教授方向工业设计与理论研究、染织与服装设计教育背景博士 纤维造型设计专业 韩国东亚大学艺术学院硕士 纤维造型设计专业 韩国东亚大学艺术学院学士 染织艺术设计专业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领域1. 纤维艺术创作与纤维产品设计:运用以纺织纤维材料为主的线材为主线,结合与其它综合材料的跨界交融来进行平面、浮雕、立体及空间装置等形态的艺术作品或个性化产品的创作研究。2. 空间艺术软装设计与应用研究:立足“艺术感”的个性空间,尊重原创设计、坚持原创设计、实现原创设计,运用系列性的艺术作品或产品并把它们作为整个软装设计链条中的各个元素进行串联,对主题空间进行整体设计和陈列,引入体验式手法,跨越艺术软装本身的展示性,真正提升软装设计的艺术品味和个性化拥有。3. 公共空间艺术品定制设计与陈列:针对不同特性的公共空间选择多样的综合材料,注重与空间的关系,来进行单件或系列的艺术作品的创作研究。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纤维艺术委员会 理 事 广州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 荣誉副会长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 专家委员广东“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广州赛区 专家评委主要科研项目1、完成了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办公空间的整体室内空间艺术软装设计与陈列项目;2、完成了广州国际设计周“衣”主题空间艺术软装整体配套设计与陈列项目;3、带领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完成了广东红棉乐器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整体空间艺术软装设计与陈列;4、完成了广州柏悦酒店SPA区九幅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与陈列。5、完成了富力海南英迪格酒店整体艺术品设计顾问和艺术品定制制作陈列项目。6、完成了河源世界乐器博物馆整体空间艺术软装设计和陈列的公益项目。论文/著作/代表作/展览1、论文--“A Research on The Letter Pattern for an Asia Culture Diffusion”,《JOURNAL OF THE KOREANSOCIETY OF DESIGN CULTURE》(韩国文化设计学会主办)第12期,2008年2、论文--“中韩两国设计产业的发展”,《装饰》第4期,2009年3、论文-- “中国家用纺织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与中韩两国纺织业的合作”,《“给力-奔”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青年教师论文集》,2011年4、论文--“利用契合图形的表现手法进行的文字图案设计研究”,《装饰》第12期,2012年5、论文--“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原形与文化扩散新媒介”,《美术观察》第3期,2013年6、论文--“纤维艺术作品与空间艺术软装设计的关系”,《2012第七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等奖/中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主办),2012年7、论文--“当下纤维艺术发展的新视野探究”,《2013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优秀奖/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办),2013年8、论文--“国际知名服饰品牌的本土化拓展设计分析”,《美术&设计》第3期,2013年个人展2016年 广州逵园艺术馆2009年 韩国釜山海云台区Gallery Goeun画廊2004年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韩国东亚大学石堂展馆团体展2016年 从洛桑到北京第九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深圳·中国) 优秀奖/入选奖2015年 韩国釜山第十二回国际环境艺术节(釜山·韩国) 特邀作家奖2014年 中国当代知名纤维艺术家世界巡展墨西哥展(墨西哥城·墨西哥)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大展优秀作品展(北京·中国) 优秀奖从洛桑到北京第八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南通·中国) 入选奖2013年 中国当代知名纤维艺术家世界巡展罗兹美术学院展(罗兹·波兰)2012年 从洛桑到北京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南通·中国) 入选奖2011年 首届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展(长春·中国) 入选奖2010年 从洛桑到北京第六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郑州·中国) 优秀奖2009年 中韩国际院校纤维艺术“形成”交流展(广州·中国)2008年 从洛桑到北京第五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北京·中国) 入选奖韩国第五回国际环境艺术节国际公募展(釜山·韩国) 国际评委奖2007年 韩国“New Factory”纤维艺术展(釜山·韩国)2006年 从洛桑到北京第四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苏州·中国) 入选奖中国广州国际设计周青年作家优秀作品展(广州·中国)2005年 韩国第六回申师任堂美术大展国际招待作家展(江陵·韩国) 特邀作家奖2004年 从洛桑到北京第三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海·中国) 入选奖2003年 第三届亚洲纤维艺术展(北京·中国) 优秀奖2002年 从洛桑到北京2002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北京·中国) 特别奖2001年 韩国第51回开天美术公募大赏展(晋州·韩国) 银 奖2000年 韩国釜山国际“TEXTILE ART”设计大赛(釜山·韩国) 特选奖1999年 为人民大会堂重庆厅设计并制作天顶、墙面、地面纹样等6套方案 设计中标磨炼教授方向工业设计与理论研究、产品设计教育背景硕士 设计学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学士 产品设计 深圳大学研究领域1.家居产品设计研究:聚焦于情感化及生活方式背景下家居产品系统设计,着力寻找设计与各要素之间的平衡。研究载体包括但不限于家居产品与用品、工作与生活创意产品、家具与家电、随身用品与出行产品等。2.设计思维研究:于不同视角与维度下的设计思维研究。包含且不限于基于功能原型、交互原型、服务原型、感知原型等不同原型的设计思维讨论。3.文化创意产品、文化遗产与非遗文化产品设计研究。4.交叉学科背景下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学术兼职广东省工业设计职业资格工作组专家主要科研项目基于地域及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策略研究基于创意思维构建的产品设计研究美术类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论文/著作/代表作/展览论文 基于地域及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策略研究论文 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 谈设计创意教学研究论文 日常物设计中情感元素介入的可能性影之树 广东高校工业设计大赛教师创新大赛 至尊金尺奖忆江南 收藏于东莞诺华中式家具博物馆 对话框 瓶塞 / 中国高等院校设计作品大赛 / 优秀奖成果:内蒙古博物馆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 已采纳成果:雪佛兰科鲁兹有限改款设计研究 / 已采纳张剑教授方向工业设计与理论研究、产品设计教育背景硕士 设计艺术学 苏州大学学士 产品设计 无锡轻工业学院研究领域家居产品设计产品设计叙事研究产品创意思维研究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委员广东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委员论文/著作/代表作/展览■2009-2018设计荣誉2018第二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TIA杰出设计师奖2015中国红星奖原创优秀设计师称号2014中国工业设计协会“2014年度十佳杰出设计师大奖”2011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中国设计事业先锋人物奖”■2009-2018论文:《喜忧参半比赛获奖热——也谈工作室设计教学的新方向》发表于《中国艺术》2018年第1期《蝉蜕与交织的历程——从设计方法角度谈产品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的融合》发表于《中国艺术》2017年第11期《概念产品化与创新设计方法——以国际设计大赛带动设计教学》发表于《装饰》(中文核心)2017年第10期《叙以物,言无声》发表于《2013全国高等学校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由公厕改造展开的尿激酶产业链公益项目》发表于《装饰》(中文核心)2013年第10期《生活设计工作室“社会创新”课题思考》发表于《装饰》(中文核心)2013年第3期《走下T台的低碳设计秀》发表于《美术与设计》(中文核心)2012年第3期《基于儿童心理的户外儿童娱乐器材设计》发表于《美与时代》2012年第五期上《对小区户外休闲娱乐空间规划误区的细分》发表于《设计》2012年第2期《以人文角度浅析小区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发表于《艺术研究》2012年第4期《广美生活设计工作室课题制教学及成果总结》发表于《设计》2012年第10期《家具艺术化设计的时代意义》论文,发表于《家具》杂志2011年第五期《对“家具之上”的解读》论文,发表于《美术学报》杂志,2011毕业创作专刊《由诗歌的意象手法看产品语义的发展》发表于《美术与设计》(中文核心)2010年6月刊《设计创新对不良产业链良性引导的可行性研究》发表于《纺织导报》(中文核心)2010年10月刊《残缺的力量——为残疾人设计的创意片段思考》发表于《给力!奔——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青年教师论文集》《嬉 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典产品设计波谱艺术解读》发表于2010《设计》杂志一月刊《产品设计中传图元素去标签化讨论》发表于《2010珠江工业设计论坛论文集》■2009-2018著作:《奖述生活——生活工作室获奖参赛作品选》2017年10月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设计叙述生活——生活设计工作室教学改革作品集》2013年1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慢行,观风景—张剑设计作品选》福建美术出版社2012年7■2009-2018论文奖项:论文《叙以物.言无声》获2016年12月 广东设计周工业设计峰会优秀论文奖论文《由公厕改造展开的尿激酶产业链公益项目》获《装饰》杂志2013年度优秀论文奖论文《设计创新对不良产业链良性引导的可行性探析——以“黑心棉”为例》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十年优秀工业设计论文征集评选,银奖论文《对“家具之上”的解读—广美家具毕业设计看小众化设计与个性化培养》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十年优秀工业设计论文征集评选,优秀论文奖论文《走下T台的低碳设计秀》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十年优秀工业设计论文征集评选,优秀论文奖论文《由诗歌的意象手法看产品设计语义的发展》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十年优秀工业设计论文征集评选,论文奖论文《传统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去标签化”讨论》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十年优秀工业设计论文征集评选,论文奖■2009-2018作品奖项:《镶嵌饼干》2018红点国际概念设计大赛,至尊奖《镶嵌饼干》2018中国红星原创设计奖《波浪笔盒》2018德国iF产品奖《侧边浇水的花盆》2018意大利A' Design Award国际设计大赛,铜奖《领结酒瓶X-SIR》(合作)2017中国红星设计奖《最后的一碗——番茄酱包装设计》2017中国红星原创设计奖《侧边浇水的花盆》2017台湾金典奖《侧边浇水的花盆》2017韩国K-DESIGN AWARD奖《漏斗与油壶》2017韩国K-DESIGN AWARD奖《祈福的芽》2017欧洲产品设计奖,银奖《领结酒瓶X-SIR》2017韩国K-DESIGN AWARD,金奖《领结酒瓶X-SIR》2017欧洲产品设计奖,铜奖《领结酒瓶X-SIR》2017德国iF产品奖《领结酒瓶X-SIR》意大利A' Design Award国际设计大赛,铜奖《领结酒瓶X-SIR》2017中国智造大奖TOP100《漏斗与油壶》2016红点国际概念设计大赛,至尊奖《漏斗与油壶》2016中国红星原创设计奖,银奖《铛铛铛》2016中国红星原创设计奖,银奖《新闻地球》2016台湾国际光宝设计大赛,银奖《漏斗与油壶》2016中国智造大奖TOP100《祈福的芽——燃香阻燃器》2015中国红星原创设计奖,银奖《领结——可以平置的酒瓶》2015中国红星原创设计奖《漏斗与油壶》2015台北设计奖 优选奖《祈福的芽——燃香阻燃器》2014红点国际概念设计大赛,至尊奖《领结——可以平置的酒瓶》2014红点国际概念设计大赛,至尊奖《盲人阅读划重点仪》2014红点国际概念设计大赛,红点奖《鱼洞——池塘冬季增氧桶》2014美国IDEA国际设计奖《柱基烛台》入选2014中国设计挑战赛《安全的针头》获2014中国红星原创奖《儿童储物椅》获2013上海艺术设计展银奖《儿童储物椅》获2010德国国际红点设计概念奖《卫浴附加产品系列设计》获2010年广东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优秀奖《整合卫浴空间设计》获2010年广东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鼓励奖■2009-2018人作品展:2016年8月 张剑作品15件参展深圳艺术设计展2016年1月 张剑作品15件参展上海艺术设计展2015年5月“张剑设计与教学20年获奖作品展”参展无锡工业设计博览会2013年12月“张剑设计展”参展2013中国深圳国际创意设计品牌博览会■2009-2018设计教学展:2013年12月“生活设计工作室教学作品展”参展2013中国深圳国际创意设计品牌博览会2011年10月生活设计工作室低碳设计参展“第一届广州国际低碳技术博览会”2010年4月张剑师生作品展【慢行,观风景。】应邀参展“创意中国行纽约ADC南京双年展”2009年9月教学研究课题【尺度】22件系列作品参展中国(顺德)国际工业设计创意博览会2009年7月教学研究课题【尺度】16件系列作品参展北京第四届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览会林敏教授方向工业设计与理论研究、产品设计教育背景博士 信息系统 美国马里兰大学硕士 信息系统 美国马里兰大学学士 生物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领域人机交互主要学术兼职广东省工业设计创意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IxDC交互设计协会委员广东省智能创新协会顾问香港大学中国商学院客座讲师主要科研项目未来的人机交互、体验策略与创新论文/著作/代表作/展览1. M. Lin and A. Sears.Constructing Chinese Characters: Keypad Design for Mobile Phones, Behaviou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6(2), p165-178, 2007.2. K. J. Price, M. Lin, J. Feng, R. Goldman, A. Sears, and J. Jacko.Motion doesMatter: An Examination of Speech-based Text Entry on the Move,Universal A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4(3), 2005.3. M. Lin and A. Sears.Chinese Character Entry on Mobile Phones: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17(2), p121-146, 2005.4. M. Lin, W. Lutters, and T. Kim.Understanding the Micronote Lifecycle: Improving Mobile Support for Informal Note Taking,Proceedings of CHI 2004,Vienna,Austria, p687-694, 2004.5. A. Sears, M. Lin, J. Jacko, and Y. Xiao.When Computers Fade...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Situationally-Inced Impairments and Disabilities, in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heory & Practice, C. Stephanidis & J. Jacko (Ed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1298-1302, 2003.李勇教授方向工业设计与理论研究、产品设计教育背景博士:产品设计 千叶大学(日本)硕士:产品设计 千叶大学(日本)学士:产品设计 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研究领域1、出行方式与交通工具设计研究2、用户需求与感性工学研究主要学术兼职1、广东省工业设计创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负责人、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主任3、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副秘书长主要科研项目1、用户评价与设计决策的感性工学翻译机制研究;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6;排名第一2、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创新研发;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排名第一3、基于感性工学的多层次需求构造化及建模研究;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排名第一论文/著作/代表作/展览一、代表论文1、用車におけるデザイン要件と欲求構造の因果関係の把握;日本デザイン学会誌(JSSD);2007;排名第一2、用車におけるデザイン要件の評価構造の把握;日本デザイン学会誌(JSSD);2009;排名第一3、小型用車のスタイリング要素の最適組合せ;日本デザイン学会誌(JSSD);2011;排名第一4、中日感性工学研究现状及启示;装饰;2016;排名第一5、侘寂之美与简约设计;新美术;2017;排名第一二、代表著作1、汽车设计:历史·实务·教育·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排名第三三、代表展览1、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文化部;2014;排名第一2、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入选作品;文化部;2014;排名第一刘毅教授方向工业设计与理论研究、产品设计教育背景博士 设计学理论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 产品设计 广州美术学院学士 视觉设计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领域用户体验设计研究服务系统设计研究交互设计研究主要学术兼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政协委员。主要科研项目用信息设计的方法提升工业设计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省级项目交互设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省级项目2015华为LinkHome项目课题合作吉利HMI交互设计校企合作白云机场服务设计研究LG中国手机界面系统设计研究广电集团产品用户体验评测与设计研究论文/著作/代表作/展览论文《互联网语境下的用户体验限定因素》2017年第20期论文《 汽车售后服务场景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2019年40卷第2期论文《哲学思考在“用户体验”设计研究中的价值》论文《设计研究在竞争市场中的应用与探索》2015年36卷第4期论文《Design research for disability—a case of airport service design》入选HCII2019,EI收录裴悦舟教授方向工业设计与理论研究、产品设计教育背景博士 设计学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 照明技术与设计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学士 雕塑 广州美术学院研究领域产品与系统创新设计研究艺术光环境与照明产品创新设计研究主要学术兼职广东省光电技术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科研项目LED智能照明产品创新设计课程研究(2015GXJK064)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开发——以传统节气的照明产品设计(18HX017)3D打印在定制化LED照明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7XJA030)智能照明设计专业人才在工作室制下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JXGG201611)一带一路赏花灯—融合国际文化元素的花灯创新设计(18CZ011)天花照明产品设计(18HX047)深圳大鹏新区户外安全标识牌设计(16HX001)论文/著作/代表作/展览论文:《LED智能照明产品创新设计应用研究》论文:《家居环境系统中光媒介的基础性探讨》论文:《以人居光环境为主导的LED照明产品设计方法探讨》论文:《产品设计的风格化课题总结-工作室课题制与传统课程制的教学实践》论文:《意大利设计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研究-米兰理工大学产品设计课程介绍》论文:《关于高等美术教育中本科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论文:《中外高等艺术设计专业招生办法比较》论文:《放与Fun-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营造》著作: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优秀作品集2014(出版)著作:2008-2016省长杯设计大赛作品集(出版)著作: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优秀作品集2016(出版)著作: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优秀作品集2018(出版)著作:《设计,叙述生活——生活设计工作室教学实录》作品:智慧云灯-天眼K1(产品上市)作品:深圳大鹏新区户外安全标识牌(政府采用)肖宁教授方向产品设计教育背景硕士 工业造型艺术专业无锡轻工大学(原无锡轻工学院,现江南大学)学士 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华南理工大学研究领域用户研究、实体交互、汽车设计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广东省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主要科研项目1、基于跨平台模块化架构(CPMA)的汽车正向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国汽车工业科技项目(一等奖);2014;排名第七2、GS5 GAC6470系列中高级SUV车型自主研发;省科技项目(一等奖);2016;排名第四3、自主开发的“传祺”系列中高级轿车及其技术;省科技项目(二等奖);2014;排名第五论文/著作/代表作/展览一、论文1、从“衣食住行”解读中国汽车设计对生活传统的继承与创新;SAEGD/CNKI;2013;第一作者2、岭南设计特质初探;工业设计;2016vol.1;第一作者3、汽车发展的设计引领模式:从汽车发展史试论可持续的汽车设计;ADCS;2016;第一作者4、基于体感测量的驾驶员座椅动态舒适性设计;GDIDA;2016;第二作者二、代表作1、广汽4Door-Coupe四门轿跑概念车内外造型;2007年发布;排名第二2、广汽AHEV先进混合动力概念车内外造型;2007年发布;排名第二3、广汽VIP-Lounge中高级概念轿车内外造型;2008年发布;排名第一4、广汽X-Power跨界混动四驱概念车内外造型;2009年发布;排名第一5、传祺(首款)中高级轿车内外造型;2010发布;排名第一6、传祺GS5都市SUV内外造型;2012年发布;排名第一7、传祺GA3中级轿车内外造型;2013年发布;排名第一

其卒无尾

研究生论文“盲审”“查重”再升级!毕业恐进入“寒冬期”?

本文来源:交汇点讯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最近,南京仙林某高校15级生物学博士生唐盛(化名)吃不下,也睡不着。她没想到自己修改了8个多月的论文,又一次没通过盲审。“这意味着一切要翻倒重来,而半年后能否通过仍然是未知数。”不仅仅是小唐,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感受到论文关卡难过。“盲审”“查重”猛于“虎”在微博、网络论坛上,有同学用“史无前例”来形容今年愈发严格的论文审查,“早知道有‘翟博士’这回事,我应该抓紧毕业的!”2019年初,随着翟天临事件引起的轩然大波,“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被列入教育部当年的重点工作,并投入800万的教育经费,抽查应届毕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其中博士的抽检率约为10%,硕士约为5%。而相应的,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了。唐盛告诉记者,过去只有少数院系抽检盲审,现在大多数院系要求毕业论文在答辩前,必须经过“盲审”关。盲审专家也从三个,变成了五个,但凡有一个给出“不通过”的意见,论文就要被打回重写,且修改率需达到50%以上,才能重新送给该专家再次审核。江苏各高校今年也陆续发布了“盲审”的相关办法或通知。比如江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100%“盲审”制度。南京医科大学要求全体博士研究生、同等学力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100%盲审,同等学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进行盲审。各高校在论文查重方面也更加严格,查重甚至包括了中英文摘要和参考文献部分。虽然不同学科在查重比率上要求的不一样,但在今年查重率要求普遍都有所下降。复旦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小柳告诉记者,查重率要求从往年的20%降低为10%。介于10%-20%的,需要院系组织专家鉴定,认为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嫌疑下,修改论文后才可以进入论文送审的程序。“查重”“盲审”关卡严峻,让不少学生在提交论文前倍加慎重。南京某双一流大学16级商学院博士生小潘本准备年底预答辩,却被导师给劝了回来。“就这一年之内,导师的三个博士论文都被盲审给‘毙’了,每隔三个月,送一个挂一个,连老师都怕了!”小潘说,问题最严重的一位师姐,今年是学制第八年,如果修改后仍然通不过盲审,这意味着师姐将拿不到学位。“严进严出”杜绝“人情牌”严格审核,让“混日子”的学生不得不 “延期”“结业”甚至“退学”。今年以来,深圳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延边大学等全国十多所高校陆续发布通告,对研究生做退学处理。杜绝打“人情牌”,严格学籍管理,江苏省高校近两年开始逐步淘汰清退那些不再适合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据统计,2018年全省高校总共淘汰清退研究生682名,2019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758名。该两年的数据中均有超过一半的研究生是因为超出最长学习年限而被淘汰清退的。其实不仅是应届生,已经毕业的硕士博士也不意味着进入“保险箱”。因硕士学位论文存在严重抄袭,南京理工大学近日在官网上公示,撤销了一名2017年毕业生的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跟随你一辈子”并不是停留在老师口中的一句空话。一系列的举措也在给导师和学校带来压力。省内一所名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校有两篇论文没有通过此次教育部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相应的,指导老师无法继续招生,当年立即停招。研究生们正感受到一系列的变化。南京仙林某高校硕士生尹雪(化名)告诉记者,最近院里的老师还将期末课程作业一一进行了查重,发现不少同学作业的查重率都在30%以上,有的同学甚至达到了60%。“学院坚决取消了他们的课程成绩。”变化也并非一朝一夕,小潘认为,实际上,教育部对于学术论文的审查正在逐年强化。“导师说2010年以前按期毕业的很多,现在延期的才是大多数。”南京大学一名老师这几日参加了C9高校研究生院老师的交流,会上大家都有个共识,“2019年是研究生质量年”。“在很多‘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研究生占比都超过了半数,考研人数更连连上涨,研究生规模化培养带来的质量问题,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和应对的时候。”独创性缺失,研究生质量是系统工程“过去碍于人情面子,闭着眼睛放水的情况时有所闻,今后老师们更要严格履行职责,把好研究生教育质量关。”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银泉教授说。王教授是该校外语一级学位点和翻译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对研究生教育深有感触。他认为,学位论文的抽检虽然被外界认为是“最后的稻草”,但其威慑力很大程度上能避免学生有“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倒逼师生严格把关论文质量。但查重和盲审并非万能,为了避免查重“压线”,学生们也是各出奇招,绞尽脑汁,有的将中文参考文献先翻译成英文,再翻译回中文;还有些在引用原文的时候改变表述方式,论文查重检测已经成了一大产业。王银泉认为,要整体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技术性查重也只是一方面的问题而已,如何走出本科满堂灌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这是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否则,只掌握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所谓优秀本科生,到了研究生阶段,还是经常会陷入一问三不知的尴尬,尤其是在论文写作中,根本无法提出独到的见解,更谈不上独创性。“很多研究生到了最后一年,论文也不知道该做什么题目。”王银泉说,这跟本科教育停留在中小学应试教育模式有关,学生只会被动接受知识,以至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缺失。他举例说,有本科毕业于211高校的学生读研之后,很迷惑地对自己的导师说,“老师你让我从知网上下的三十篇论文我看了,但我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更不知道怎么提出自己的观点。”“不会从文献中总结归纳提炼观点,不会提出和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意识,写作能力严重不足,无论是形式规范还是内容规范,都有诸多短板,怎么可能做出优秀毕业论文呢?”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导师指导密切相关,导师与老师看似一字之差,实则相差甚远,导师更重要的是指导,而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知识点。“不能仅仅将研究生导师当作一顶好看的帽子,一种荣誉,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关系到人才质量,而人才就是高校的产品,市场化的社会是不能容忍存在质量瑕疵的产品的。”某211高校研究生院老师透露,目前各高校评聘硕导、博导的标准,主要是发表多少篇论文,到账多少课题经费。该校有些相对弱势学科的导师招生年度审核,经常出现一半老师无法通过的现象,这还仅仅是从课题论文“数数字”的角度评判,“我们应该要让真正有水平,也愿意指导的老师去培养研究生。”不对学位授予“放水”,也要给研究生更多关注和帮扶。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大学已经建立了研究生院、院系、导师三方面构成的研究生学业三级预警机制。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亮教授介绍,对于学业有困难的学生,院系和导师会在博士生五年级、六年级、七年级的时候给予不同层次的学业预警,并针对性地帮扶。“早在博士生第三学期,学生必须参与资格考核,学生最多可参加3次资格考核,未通过将终止学业。”张亮表示,中期考核和学业预警的制度核心,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敦促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快按照标准完成学业,如期答辩,学习状况不理想的学生有退出机制。研究生“严出”的趋势下,研究生教育质量需要全方位全流程的管理和质量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