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最近公布了2020年接收的推免研究生名单,包括硕士和直博生在内的推免生一共2038人。从2020年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来看,中山大学2020年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计划招生7000人。在公布的推免名单中,推免生源来自全国149所高校,其中本校生源占比接近一半。外校生源最多的学校是南昌大学,其次是华南理工大学,另外还有同省的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成为生源排名前列的学校,也说明广东高校的毕业生还是非常认可中大的实力和牌子的。具体如下:在生源来源中,来自985高校的生源共有1419人,其中本校生源981人,校外生源438人。在985高校生源中,除开本校生源之外,位于同城的华南理工大学人数最多,有51人;中南大学有46人,吉林大学有31人,山东大学有28人,华中科技大学有27人,兰州大学、四川大学各有25人,厦门大学有23人,湖南大学有21人,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各有15人。从表中可以看出,985中处于中下游水平的高校或者地理位置不是没有优势亦或是地理位置比较接近的南方高校输往中山大学的生源比较多,另外,同处南方的厦门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学生对于中山大学的认可度也不错,毕竟都是作为“中坚九校”中的“武中厦”。总体来看,在接收推免的2038人中,有1418人来自985高校,占比69.6%,其中本校生源占比48.1%,校外985高校生源占比21.5%,处于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很多同学因为喜欢,在高考志愿中选择了历史学专业,但我们要明白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历史学专业很难就业,这时就会有很多同学继续进修——考研。那么历史学考研专业的院校都有哪些,历史学最近几年的考研分数是多少呢?别着急,听小编给你慢慢道来。历史学专业的院校:1、北京大学前身可溯至1899年秋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史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史学教育科系。1900年夏京师大学堂遭八国联军毁坏,1902年末,中国政府在恢复京师大学堂的章程中,规划设立史学目,1903年改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2、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始建于1925年,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在最近教育部考核中获得优秀。该系师资力量雄厚,研究专业方向齐全,科研成果卓著,在国内历史学科中名列前茅。3、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名历史系,始建于1949年。学院现有教师67人,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19人,外籍教授3人,副教授16人,其余为讲师和助教。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8人,有1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67%以上的教师有出国留学经历,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40岁及其以下的青年教师27人。在承担本科教学的教师中,45岁以下有博士(含在读)学历的教师达90%以上。学院有学生1049人,其中本科生600人,硕士研究生300人,博士研究生100人,函授生300人。全院师生比为13.9:1。4、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历史学科是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2006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与史学研究所合并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合并后的历史学院,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本专业培养具备较高的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高等学校、中等学校、科研机构、文化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育和其它工作的高级人才。5、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成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系之一。多位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如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岑仲勉、刘节、梁方仲等,曾在本系任教,奠定了本系深厚的学术根基。该系是国家文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拥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可招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覆盖了历史学科下所有的专业,并且拥有国家设立的以上三个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历史学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此外,以历史学系为基础设立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是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基地。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历史学专业比较好的院校,因院校过多,所以小编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部分,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历史学这几年的考研录取分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又是一年冬季,长途大巴穿过繁华热闹的广州城,向城市的外围开去。一路上,钢筋水泥搭筑的现代高楼被抛诸身后,视线愈渐开阔。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西樵田野教学活动自此拉开序幕。提到田野,多数人总将其与人类学联系起来,并认为伏案苦读才是历史学人做高深学问的正途。但实际上,历史学亦有着悠久的田野传统,历史学人走向田野,更容易获得对史料语境的理解和把握,其意义不可谓不深远。中山大学历史系的黄国信、温春来两位教授一直以来重视田野实践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每年都会组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前往佛山市的南海区西樵镇等地进行田野考察;并已组织编写了《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的理论、方法与案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作为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的教材。今年,已经是西樵田野考察的第八个年头。在田野里解读碑文西樵是本次田野实践的首站,其在明代著名理学家湛若水的笔下是一处堪与桃花源媲美的妙处。湛公在《寄应原忠吉士》中写道:“西樵在江海之中,四邻无山,壁绝侵云,鸟道以入。中有宝峰寺,锦岩岩庵,又有碧云、云端、云路、石牌诸村,宛若桃源。其居人约有二百烟火,皆以种茶为业,烟霞之下,高敞盘郁,可以居高望远,最为西樵之胜处。”而今来到西樵,其不复“宛在水中央”的与世隔绝模样,但清幽秀美依旧;各村中的居人也早已远不止两百烟火,但还是保留了古色纯朴的风貌。除西樵周边的简村和民乐两条经典教学路线外,此次考察还由学生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自主设计了九江、高明和鹤山三个田野点。简村郭家兆诜里田野活动开始前的一个月,承担教学任务的老师就向我们讲授了结合田野解读文献的方法以及进行实地考察时的注意事项和相关技巧。老师还布置我们阅读了大量的官方档案和民间文献,督促大家在田野前做好坚实的文献储备并形成各自的问题意识。在黄国信、温春来老师的指导下,参加田野的研究生们被分为四组,由在西樵有着多年田野经验的李晓龙、任建敏、徐靖捷等田野导师分别带队。在下田野之前,老师要求我们反复温习田野点的文献资料,带着从文献中得来的问题去调研该地区。但当我们真正走进简村、民乐这些村落时,却发现以前之所读所想与当下之所见所感有着很明显的差距;加之我自己是第一次参加田野考察,就更加有一种茫然无措之感。首日田野,老师带我们进入简村,率先来到了圣堂古庙(北帝庙),此庙据说是由简村开村始祖简桥仁的后代所建。文献中有载:“北帝是供奉主管水利之神,妙乐天尊土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人称北帝公,庇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此乃民之所向。”此庙亦是现今南海区四大古庙之一。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北帝庙,却发现其占地不过二百平米,若走马观花的游览,五分钟就能绕上一圈。庙内神像、神案、石柱就沉默的立在那里,我拿出手机拍下它们,却不知道这对我了解这座庙的历史脉络、这座村的发展变迁有什么作用。神案前有一位老伯坐在木椅上,满脸沟壑,腰背佝偻。博士师兄师姐们欲上前与他攀谈,却发现老伯只会说粤语,我们一行人中只有一位师兄和一位师姐通晓粤语,于是他们就主要负责了访谈。我凑上前希望能听得一知半解,却发现完全是两眼摸黑。从北帝庙出来,老师又带我们走访了村内的东社、北社、岗头社等社,以及十分重要的丁字涌和绮亭陈公祠。在社前,我们总能看到高大的老树,树皮粗犷、纹路凿深,树身暴筋虬结。这时老师就和我们分享了他自己总结出的田野经验:水流汇处多有庙,池塘面前多有祠,大树底下多有社。一天的考察结束,我只觉得昏天黑地,隐隐觉得丁字涌这一村间的交通要道、村内的陈郭两个大族、以及村里供奉的社庙之间应该有着某种关联,但却难以找到其中的症结。在晚上的讨论汇报中,老师和师兄师姐们依据白天的田野观察所得,勾勒出一个又一个关于简村的故事,我们才最终将原本分散的要素逐渐勾连成一条连贯的脉络:简村内有一条丁字状的主河涌流过,整个村落沿这条绕村而过的河涌呈环状分布。村内居民多种桑养蚕,通过丁字涌,村民可将蚕丝运出,西可到太平,东可抵民乐、官山,远可通佛山、广州。而居住在涌边的家族依靠地利,把握运输命脉,渐渐成为村内的掌权者,如陈氏和郭氏。这些大族在夺得经济上优势地位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开始掌握社庙祭祀系统,从信仰层面将整个村社整合。简村的地理、宗族、信仰就这样融进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民乐地区是我们田野考察的第二站。民乐在近代是西樵地区的蚕丝交易中心,包括藻美、云滘和儒林三乡。在藻美村,老师带我们走访了吴氏宗祠和英灵古庙(天后庙);在祖仁村(旧属云滘),我们探访了潘氏祠堂和北帝庙;在海边村(属于儒林),我们走览了梁氏宗祠;最后,我们一行来到民乐市场。市场建在堤上,两边就是涌道。在这里,我们看到文献中屡屡提及的民乐窦。民乐窦建在大江和河涌的交汇处,是当地重要的水利设施,其功能在于蓄存和泄放围内的积水,不仅关系到河涌的船只航行,还关系围内农田的灌溉。民乐窦读碑在民乐梁氏宗祠前释读碑文每到一个村子,老师都会让我们对当地居民进行采访。较之第一天因听不懂粤语而对访谈产生的排斥,民乐之行中,我已经愿意主动找寻合适的访谈对象,并借助手势和纸笔与其交流。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阅读文献,我们发现藻美村是以吴氏家族为首,祖仁村以潘氏家族为首,两家都是当地的大族,彼此为了争夺对民乐窦和民乐市场的控制而持续竞争,最终联合起来掌握了市场的管理权。而海边村的梁氏则是外来的水上人,较之于在基内的藻美、祖仁,海边村地处基外的泥沙淤积地,是后来才上岸定居的。为了与基内开发较早的村落大族竞争,这些水上人也开始修建祠堂,构建自己的宗族,从而确立自己身份的正统性。区域内不同家族间的斗争让我不由想起三毛的一句感叹:“人,真是奇怪,没有外人来证明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价值。”这些家族一直的追求是“有份”的感觉,而这种“有份”却总是借由排斥“外人”而实现。之后,由于桑基鱼塘的发展、经济协作的需要,民乐地区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整合,藻美、云滘和儒林三乡共享水利圈、北帝祭祀圈,并接受三乡公局的领导,最终形成了以民乐市为中心的经济共同体。桑园围水利我们一行人走在堤上,看着长日尽处,远方的霞光仿佛映射出了百年前的民乐:堤上的市场还人声鼎沸,堤旁的涌道还船只络绎,民乐窦的闸门闭合间,便放走了无数个春秋。人世沧桑变化,足叹矣。集体考察了几日后,同学们对田野都有了一些自己的体悟,也形成了各自的问题意识。之后的几天田野,我们开始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之前的文献搜集和阅读,在既定区域内自选田野点,自定田野主题,进行独立考察。我们组确立西江两岸的市场问题为调研主题,将调研地定在西江北岸的九江区和西江南岸的高明区。九江区的九江大墟和高明区的杨梅墟、井头墟、三洲墟都是西江两岸古时重要的墟市,在今天它们有的依旧是区域内的市镇中心,有的已经没落,沦为最小的基层市场。我组对区域市场的考察涉及到商品运输、商贩群体、集期设定、墟的管理、市镇中心的变迁、市场层级的构建等问题,尝试运用施坚雅的基层市场共同体和市场等级体系理论,叙述西江两岸市场形成与变迁的故事。杨梅观音禅寺在田野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和村民交流沟通,还要通过释读碑文与逝者对话。我们组在破排角遗址发现了两块石碑,于是师兄师姐们便走到墓碑前拂去尘土、开始断字录文,我在远处踌躇着不敢上前。师兄师姐录完碑文后对我说道:“历史人有时就应该放下仪式上的忌讳。”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之后,我们又在一间废弃的老屋前发现了一块嵌入墙壁的石碑,碑上有数处被水泥溅到封住了。这时师兄师姐们又从地上捡起一块砖石,小心的敲开封在碑上的水泥,接着用水擦净,并辅以面粉涂抹,一步步复原出了碑文的原貌。我在一旁看着这一过程,只觉得他们又演绎出了属于历史人的仪式感。我蓦然间明白:所谓仪式,形式不是最重要的,内里的信仰才是。师兄师姐们在墓碑前放下的是形式,而他们在古屋前却诠释了对田野、对历史的信仰。两日的分组田野,各组每晚都要进行汇报交流。除了我组关注的西江两岸的市场问题外,别组调研的主题还有:桑园围管理中的水利建设和“基主业户”制度、桑园围内外的人群组成与宗族构建、西江流域的瑶乱与海盗问题等。各组在相互的交流和诘问中,不断凝炼各自的观点、梳理各自的逻辑、填补各自的材料,甚至发现了彼此研究问题之间的互通与联系,尝试共同构建起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图景,极具启发性。田野访谈最后一天,各组一起前往鹤山县进行考察。历经多天的田野训练,我们进入官田村和水心洞村后,已经可以迅速的开展调研。有人去寻找庙社,看到重要的碑刻就用面粉抹碑,之后辨字读碑;有人去走访祠堂,并询问是否有族谱,以增补田野文献;有人去村间访谈居民,听他们讲述村子的历史,以此探究村落历史记忆的构建;有人去绕村观测并绘制人文地图,记录村子的地形布局和标志建筑……相对于第一天的举足无措,最后的一天我们已经变得淡定从容。大家不再走马观花的踏访古村,我们开始在田野中解读文献。“田野”二字,唯有经历,方能懂得。当温春来老师宣布本届西樵田野考察圆满结束时,所有同学都有一种恍然如梦之感。六日时光里,大家走出书斋,将文献书本赋予我们的表衣脱尽,用纯粹的心深入乡村内部去感受、去体验、去融入。每个人收拾自己的心情、梳理自己的记忆,都会萌生出不同的体悟。虽然我们在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道路上还有漫漫征程,甚至可能像《目送》里描写的“马陆”一样:无数只的脚,无穷尽的奋斗,一生的努力,只能走一点点的路。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每一次新的经历,每一份新的收获都是值得庆贺和铭记的。所以还是喜欢胡适的那句:“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学术研究之豁达,当如此!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六天的田野,长的是学术的追求。我们,依旧在路上。
一、前言介绍关注考研的都知道,考本校是最安全的选择。反之,跨学校就意味着初试不仅要和全国考生竞争,复试还要和占尽优势的本校考生PK,考研不仅是毅力战,能力战,也是信息战,建议大家可以在考研文库搜索一下历年的招生数据再做选择。二、初试备考详情英语 整个英语复习全程,核心词至少可以背过6轮,甚至更多,这样的单词基础是非常扎实的。前期阅读不用太追求时间,先自己做一遍之后,对答案,再精读答案解析,把自己不熟的词汇、短语总结在一个本子上。我是总结之后抽时间去读去背,培养真题文章的语感,词汇、短语的辨析能力。政治政治如果你是奔着及格去的,肖四肖八背至滚瓜烂熟,完全掌握,就有可能能够帮你兜底,但是想考名校,仅仅做到这个程度肯定是不够的,还是要早点开始,稍微花点时间,政治的性价比是很高的。跟着配套网课学,标注选择题考点,然后刷1000题,1000题相当于打基础,做题的时候自己错误的地方要多总结,比如一些容易混淆的土地政策之类的。其实市面上很多教材会有总结,但是总结的有差异,你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搭配着看,有必要的内容自己进行补充。专业课中国史中大推荐的一般是张岂之的那六卷本,我没有用。中国古代史我用的是朱绍侯、龚留柱的《中国国古代史教程》,黄色封面的那两本。中国近现代史我用的是章开沅、朱英的《中国近现代史》,蓝色封面的一本。共和国部分我用的是王桧林的那本书。世界史考中大一般建议用的吴齐本六卷本。还有史学理论,目前还没什么好课本,推荐去中大历史系官网上,点进“史学概论”这门精品课程,直接下载老师的大纲和课件来看。中国史的材料题一般是古代史,要对中国基本的典章制度了解一下。世界史的材料一般是中古史(遇到基督教时会至上古),考点感觉大多数都是课本能看到且比较重要的。学有余力的朋友最好读一读教材之外的书籍或论文。历史学的书是比较多的,而且很多是需要自己去做整理的,如果你的基础比较差,不知道怎么下手,可以在新祥旭报个一对一的辅导班,直系的学姐学长会指导你,并为你提供相关的资料。三、小结Prepare the worst , hope the best .做最坏的打算,期待最好的发生!不管成功与否,就把结果当做已经注定了的,你只需加油努力就行,剩下的交给上天。就好像,人生下来就一定会死亡一样,难道你就不活了吗?想一想,考不上又怎么样呢?你要的只是不让自己后悔。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在5月18号公布了第一批考研拟录取名单,根据学校此前公布的招生计划,可以看出招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专业都是只招一人,多的也不过两人,类似这种情况考生报考时要慎重考虑,因为你考不到第一名基本上就没机会。当然了,你考第一名也不一定有机会,今年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上面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史只招一人,实际也的确如此,最终一共有两人进入复试,其中一人初试分数405分,而另一人的分数338分,两者分数相差67分。在外人看到338分的肯定没机会了,毕竟差太远了。但最终的录取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第一名405分的没有录取,相反338分的最终成功逆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不仅现代史这样,上面明清史也一样,三人进人复试,374分没有录取,341分也没有录取,最终335的复试逆袭。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一下学校的复试规则,复试规则是复试总分500分,占总成绩的50%,看到这里大概知道原因了,复试占比较高,所以低分考生有了逆袭的机会。虽然初试成绩405超338分67分,但复试成绩338分的同学考了464.6超405分同学复试成绩90.6,最终二人名次发生逆转!这个案例给我们的教训就是要充分重视复试,尤其是总成绩的计算方法对于最终的录取影响非常大,为了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点,我做了一个表格。同样以明清史和中国现代史为例,假设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的计算方法是5:5,也就是学校最终采用的计算方法,这几位同学排名如下。假设采取6:4的比例计算总成绩,明清史的同学排名没有变化,但是中国现代史这两位同学的排名立马就发生了翻转,如果计算方法改成7:3,明清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排名都发生了变化,如果改成8:2,最终成绩的差别更大。对于中国现代史这位考338分的同学只有在5:5的计算方法下他才可以超过405分的这个同学,如果计算方法改成6:4、7:3或者8:2,他都没有逆袭的机会,所以说他真的非常幸运了。这也就验证了之前的一个说法,复试成绩占比大有利于低分逆袭,反之如果复试比例占比较小,低分考生则基本上没有逆袭机会!
从1月3号考试到9号结束,这期间每天复习科目内容焦头烂额,晚上更新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也是顾此失彼,心烦意乱之余,我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由赤羽九天更名为星愿夜读。起这个名字,我经过深思熟虑后敲定,因为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愿望,尽管这个愿望都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伸手遥不可及,举目可见寰宇。我记得《我不是药神》上映时,很多人一直对王传君的表演一直赞誉有加,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去血液科与白血病 人同住几日,深入到真实的环境下去体会一个病人的真情流露,为了让自己瘦下来,每天去不停跳绳,强制性瘦了 20 斤,为了演出角色躺在病床上虚弱的表现,他强迫自己在拍摄前两天两夜不睡觉,还不吃东西,还有一场戏就是 要求表达出对食物的渴望,他足足吃了40多个包子。有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你对梦想有多渴望,你就有多拼命。努力谁都会努力,在一群努力的人中脱颖而出,你得用心去做,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这就是成功。大二时,我有辛在QQ上认识一个考研结束的人,他说他报考的是中山大学无机化学这一方向的,可原本他只是一 所二本末流大学出身,学的专业也是生物工程这种冷门专业,跨考无机化学研究生,他下了很大的决心,在一众 985、211高校考研生当中,他不算优秀的那一类,却是最拼命的那一个。为了搞定专业课,他从网上买来前十年的真题,配合参考书,他把十年真题全部背下来,前后默写了三十遍,为了 补齐自己的英语短板,他没有办法的办法就是背,除了背,他别无选择,凌晨五点起床,背两个小时单词,听 VOA,从0.5倍速到1.0倍速再到1.5倍速,最后到2.0倍速,他疯狂的投入,没有手机,没有交流,连上厕所的时间 他都觉得是罪恶的,最后他考上了,他说面试的时候,对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按出身算的话,他没有985、 211高校的光环,但他能够在笔试中打败他们,足以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弱于那些绩点在4.0的学霸。我做微信公众号这四个月来,有迷茫,也有失落,也有不甘,付出与结果不成正比,期望值在一点点的消磨殆尽 后,留下的总是数不尽的疲惫,还有那一点点残存的自尊,但我还是走了下来,无论以何种形式,生活总是美好的。
“国立中山大学”是我们国家曾在民国时期于全国创立的五所中山大学,我们现在的很对同学只知道有一所中山大学位于广东省,很少知道原来我们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在不同的地方建立了五所不同的中山大学啊!它们的名字分别被叫做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等等依次排序下去。很显然这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肯定是现在的中山大学,国立中山大学。这国立第二中山大学肯定很多人也不会觉得陌生,没错就是现在的武汉大学。但是,历史上剩余的几所大名鼎鼎的“中山大学”你知道它们现如今都是哪些大学吗?第一第二,我们一般不用担心,不管是考试成绩排名还是什么比赛排名,大家关心的都是第一二名,至于这后面的排名,大家对此有点冷淡啊!其实,我们剩余的三所“中山大学”都是我们口中的名校,我们一定听过它们的名字,只是不会想到,原来他们和“中山大学”还有如此渊源啊!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国立第三乃至第五的中山大学吧!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就是现在的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的建校和有名的求是书院是分不开的。1928年的时候,浙江大学的校名是国立浙江大学,到了后来因为有了新的学校合并才有了现在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浙江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是如今的南京大学,也是大家并不陌生的一所名校。我们知道南京大学在早期的实力是非常强大了,可以媲美北大清华。它起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是因为这是孙先生攻克的第四坐座历史文化名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姑于1927年在南京改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有这渊源的历史意义在其中。这最后一所,也就是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的校名我们现在叫做河南大学。也许河南大学比起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名气是稍逊色一点,但是也是一所实力非常雄厚的大学。不过,有一点意外的是,这所曾经享誉国内外的高校竟然不是985也不是211高校。也许是因为当时的院校拆分吧!想来也是可惜。这五所国立中山大学曾经可是我们国家最负盛名的五所国立大学。在历史的变迁中,这五所高校有了自己的发展和特色。但是,令人值得肯定的一点是,这五所高校都是实力派。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的清溪瑶、古调瑶、勾蓝瑶、扶灵瑶统称为“四大民瑶”,历史记载中没有加上地名的限制,即没有写明是“江永四大民瑶”或是“永州四大民瑶”或是“湖南四大民瑶”,“四大民瑶”就是一个特定称谓,你甚至可以理解它为“中国四大民瑶”。正因为“四大民瑶”如此神秘,又极富历史底蕴,每年都吸引着全国无数专家学者前往调研,试图解开“四大民瑶”的许多千古之迷。寒假期间,中山大学历史人类系研究生曹慧明(左一)同学就曾到四大民瑶调研,清溪瑶博物馆馆长田万载(左三)全程陪同。在勾蓝瑶调研时,田万载还为曹慧明同学联系了勾蓝瑶原大兴支书田友志(中),带其拜访了勾蓝瑶黄家村原老支书欧阳绪珍及其夫人欧阳美嫦,参观了勾蓝瑶古村落及水龙祠,并详细讲解了勾蓝瑶的相关历史。田万载介绍,勾蓝瑶大迳村的《水龙祠》被中南民族大学胡彬彬教授一次田野调研时发现,水龙祠里有三面气势恢宏的壁画。发现时的水龙祠已成危房,面临垮塌的危险,在胡教授的呼吁下,水龙祠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省政府拨款300余万修缮。水龙祠的壁画反映的故事内涵是什么?这得从勾蓝瑶的地理、历史说起,田老师娓娓道来......“勾蓝瑶”地处江永县西南边陲,与源口的清溪瑶、古调瑶、扶灵瑶统称为“四大民瑶”。勾蓝瑶属喀斯特地貌,四面环山,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四季如春。清清的溪水色淀于蓝,座座山峦勾勾相连,溪边的兰花美丽芳香,故名“勾蓝瑶”或“兰溪"。勾蓝瑶,一个古老而浪漫的古村落。勾蓝瑶历史悠久,自唐、宋、元、明四朝就有蒋、雷、何、周、曹、黄、田、欧阳、杨、李等姓陆续迁居,勾蓝瑶远离朝廷或官府,是一个不为人知的族群部落,他们虽姓氏不同,迁入地不同,但都和睦相处。在古时,他们以狩猎、刀耕火种为生,建有坚固的石墙城堡,守夜楼,严防外族入侵,还设有曹家街,田家铺,三门街、马蹄圩、通往广西贺州古道商铺等古代商贸场所,各姓氏生产的农副产品或手工业剩余物资,可以互相交易,自由买卖;在古代,勾蓝瑶不与外界通婚,流行“招郎上门”、“先怀孩子后结婚”,有着“四个鸡蛋定终身”的奇特婚俗。在古代,他们过着没有统治,没有压迫,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生活,这里也被人们称为“都源”。在光绪《永明县志》中这样记载:“勾蓝有正户341户,无另户(没有汉民)男646丁,女678口,共计1324人。”勾蓝瑶人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男人英勇善战,妇女贤惠善良。在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期,泰定五年,官府派重兵围剿勾蓝瑶蛮,被大迳李氏三娘和黄氏将军杀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无可奈何,蒙古军骂勾蓝瑶人是“狗狼猺蛮”,再也不敢进犯勾蓝瑶。勾蓝瑶人为了纪念这位抗元女英雄,建造了座“李三娘庙”,又名“兴隆庙”,供奉李三娘和黄将军。康熙二十三年(1648),大学士周祥宗在庙碑记写了一首诗,颂扬李三娘:崇建兴隆好庙堂,家家处处得平安。自从建起坊坊盛,曾此装修户户昌。所叩威灵黄大圣,祈求感应李三娘。入兵出将时时让,盘古开天隆圣王。举人周君德也在碑上写了一首点赞诗:新立新兴高庙堂,风调雨顺得平安。良年建造人丁盛,吉日装修财帛昌。乡境皎提黄大将,村坊专靠李三娘。千兵拥护时时乐,万将扶持降福祥。在元至正元年(公元1340),瑶目封黄将军为“五烈将军”,在大迳“水龙祠”的壁画中描绘了李三娘与黄将军出征激战元军的场面,人们在迎接李三娘三军凯旋而归的场景。勾蓝瑶从此过上平静安宁的日子。一九四四年七月,日军进犯永明,也不敢轻易冒犯勾蓝瑶,桃川洞数以万计的老百姓纷纷躲进勾蓝瑶避难。在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7),勾蓝瑶与清溪瑶、古调瑶、埠陵瑶(亦称扶灵瑶)接受朝廷招安,编入朝廷户籍,才有了官府认可的户口,归服王化,接受汉文化,汉农耕技术,从此告别刀耕火种的生活。通过明朝三百多年的优抚开化、发展,勾蓝瑶的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生产技术、手工业制造有很大提升,可以与汉人媲美,为朝廷扼守关隘,成为“良民",被称之为“民瑶”。勾蓝瑶成了瑶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贸易、潇贺古道枢纽中心“古都”。在清光绪《永明县志》中是这样记载的:“明洪武二十九年归化四瑶,清溪、古调、埠陵、勾蓝,埠陵最为繁盛,清溪次之、古调勾蓝又次之,男女衣服饮食与编氓无异,妇女精于织一巾一带,谰斑如古锦,且多能踏歌以主不以越…”在民间还流传一首歌谣:“清溪的谷子(粮食丰盛),古调的银子(钱币充足富裕),埠陵的料子(源口森林广,木材多),勾蓝的女子(勤劳勇敢,贤惠善良)。”勾蓝瑶的古民居、古刹遍布兰溪,在江永独一无二,民间有“桃川洞有五十三村,勾蓝瑶就有五十四庙”的说法。00:42曹慧明同学还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欧阳美嫦了解瑶锦的传承情况,年近80的欧阳美嫦仍然手脚灵活地纺织着瑶族“腰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系研究生曹慧明同学不时发出赞叹声,她也从本次调研活动中找到了研究的方向及主题。如今,勾蓝瑶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于2019年10月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说到中山大学,大家第一印象会想起位于广东的名校。事实上,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多所中山大学。其中,名气比较大的8所,目前有2所维持中山大学的校名,而1所位于国外的中山大学则已经关闭。下面我们一一来了解。1.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原先是孙中山先生建立的国立广东大学,后来经过多次更改校名和合并分割,最终形成现在的位于广东广州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在最新的《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第224位,国内高校第8位。中山大学中山大学2. 国立第二中山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的前身是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大学,而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则是由多所湖北高校合并而成。后来,国立第二中山大学解散,又建立了武汉大学。所以,武汉大学的前身是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现在的武汉大学实力也不可小觑,武大同样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和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历年来,排名也和中山大学不相上下,在最新的《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第299位,国内高校第11位。武汉大学武汉大学3. 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是在原浙江“求是学院”校址上建立的,成立一年之后就改名为浙江大学,后来经历了多次改名和合并分拆,于1998年形成现在的浙江大学。不管是之前的“求是学院”,还是现在的浙江大学,都是国际知名大学。浙江大学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在《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第165位,国内高校第6位。排在浙江大学前面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大学4.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是在原国立东南大学的基础上,合并了上海、江苏的几个高校而形成的大学,是现在的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大学目前在国内外同样也是非常知名,位列世界第179位,在国内则仅次于浙江大学,位列第7位。南京大学南京大学5.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在1927年时叫国立开封中山大学,1984年后改名为河南大学,一直发展至今。河南大学的发展没有以上其他中山大学好,河南大学不是985高校,也不是211高校,但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河南大学6. 兰州中山大学兰州中山大学的前身是甘肃法政学堂,在1928年时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后来改名为兰州大学,延续至今。兰州大学和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一样,是985高校,也是211高校,但是目前综合实力略逊以上高校。兰州大学7. 国立中山大学位于中国台湾的国立中山大学是目前维持原名的两所中山大学之一,它和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同源,1980年在中国台湾建校。目前国立中山大学在全世界排名第771位,在中国台湾地区位列第7位。相比之下,广州的中山大学发展更好一些。中山大学中山大学8. 莫斯科中山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是一所很少人熟悉的中山大学,它建立于1925年,地点在苏联莫斯科。莫斯科中山大学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中国重要人物,邓小平爷爷就曾在这所大学就读。1930年,莫斯科中山大学就关闭了。莫斯科以上就是8所知名的中山大学,位于中国大陆的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目前均位列世界大学排行榜前300,广州的中山大学和中国台湾的中山大学同源且维持原校名,莫斯科中山大学已然关闭。这些中山大学里面,你去过哪一所呢?你最向往哪一所大学呢?一起讨论一下吧!
高校的名字,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高校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间,出现五所“中山大学”,它们经过短暂的交汇之后,又奔向不同的方向,道路迥异,结果不同。1924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学校和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第二年,国立广东大学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后来,全国又有四所大学陆续把自己的校名加上“中山”的称号,在短短的时间里,国内一下子涌现出五所“中山大学”,只好加用“一二三四五”予以区分。一、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还是中山大学国立中山大学成立最早,当然是“正宗老大”,彼时,学校的名字改称“国立第一中山大学”。新中国建立以后,“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合并岭南大学,改称“中山大学”,一直沿用至今。稳扎稳打,中山大学始终占据华南地区高校榜首的位置。二、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现在的武汉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是由当时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名,不过,仅仅一个月后,该校宣布解散,第二年在“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的基础上改建成立“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武汉大学”成立之初,地质学家李四光设计校舍,北大法律系主任王世杰、闻一多等学术名家担纲教职。经过十余的发展,国立武汉大学和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北京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以及杭州的国立浙江大学,这五所大学在当时被称为“五大名校”。经过多次合并的武汉大学,现在综合实力也挺强。三、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登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是由求是书院和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组建,不到一年时间又改名“浙江大学”,当时设有工、农、文理三个学院,现在的综合实力已经在全国排名前五位。四、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校名多次变换的南京大学在历史上,南京大学改名字比较频繁。1928年,先改成“国立江苏大学”,再改成“江苏大学”,当年5月份又改为“国立中央大学”。一年之内,改名三次,“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换校名的执着之情可见一斑。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正式采用“南京大学”,至此,南京大学终于停止走马灯一样的更名“旅程”,开始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五、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分拆出多所985/211的河南大学“中山大家族”里,发展最憋屈的是老幺,就是现在的河南大学。它的前身是“中州大学”,创办之始,实力颇强,作为留学欧美的预备学校之一,在当时是一所与清华学堂、南洋公学三足鼎立的知名学府。1930年开始,拥有文,法,理,工,医,农六大院系的大学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之后,命运多舛的发展之路由此展开。多个院系最后被拆分成十四所大学,有的院系独立发展,比如医学院独立为河南医学院,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学院;有的院系被划并给其它高校“补强补弱”,比如水利系组建武汉大学水利学院,财经系组建中南财经学院,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分拆出去的院系多所发展成为985和211。教育成就全国前列的河南大学,最后只剩下文学院,校名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降为地方性大学,直到1984年才重新恢复“河南大学”的校名。熬过“河大之殇”阶段,河南大学没有搭上211的末班车。最近几年,河南大学开始发力追赶,刚刚度过107岁生日的河南大学,会发展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