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专注于高考、大学和考研的研究欢迎关注:考研大家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有人听名字,第一反应是不是怀疑是三本独立学院?作为一名学金融的研究生,小编对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声名早有耳闻,对其“江湖地位”也颇为称道。或许金融圈外人士不太了解,甚至有人看名字,以为和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一样,是个三本,其实大谬不然。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大岭南学院,是属于中大的一所商学院,而且是中大高考录取线最高的学院,就凭这一点,那些以为岭南学院是一个三本独立学院的人,可以纠正错误认知了。岭南学院源自于130年的岭南大学。1988年成立中大岭南学院,发展很快,2010年通过了AMBA及EQUIS国际认证,表明其在国际上也颇有认可度。目前在全国商学院里,排名应属top5。虽然历史渊源深厚,但毕竟成立时间较短,而且处在南中国,其影响力目前主要还是在珠三角一带。不过,其经济学方面的实力,有人认为仅次于北大和人大,虽然这仅仅是一家之言,但也并非过于夸大其词。岭南学院在经济、金融方面的实力不容小觑。具体到金融硕士,因为金融硕士(MF)是内地2010年研究生改革后出来的新生品,时间很短,一个学校或者学院的金融专业硕士,其培养质量实际上往往取决于其本身的经济金融方面的底蕴。所以北大光华和清华五道口的MF往往也是全国最牛的,因为它们本身的底蕴决定不可能不牛。岭南学院自身经济金融的底蕴很不错,这也决定了其MF培养质量不错。至于就业,实际上也是和岭南学院本身的影响力休戚相关,目前来看,在南中国一带,其MF应能畅行无阻。广州虽然不是内地金融中心之一,但毕竟一线,最重要的是,附近的深圳,算是内地金融中心之一,以广深的地位和发达情况,岭南的MF是很有前景的,只要考过一些必要的认证,比如CPA,以中大和岭南在南中国的地位,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是可以畅行无阻的。说到南中国,岭南金融硕士的就业竞争对手,其实主要是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和武汉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金融毕业生。这两个学校金融实力不错,特别是西财,属于金融强校,珠三角是其金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地域之一。但以中大的品牌和岭南的实力,比较此二校,在南中国是具有一定优势的。总而言之,中大岭南学院的金融硕士,无论是培养质量,还是就业,都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在珠三角一带。以上是小编看法,你怎么看?
眼下高考录取工作正在进行,前几天有人问我: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是中山大学的独立学院吗?实力如何?我考了400分能上吗?听到这些,中大校友是不是已经哭晕在厕所,哈哈!那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到底是什么样的学院,实力如何呢?1 学院概况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隶属于中山大学,前身是岭南大学,1952年在全国院系调整中,岭南大学有关科系分别并入中山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1988年,成为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有经济学、国际商务、金融学、管理科学4个本科专业,在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处于全国前列。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获得AMBA、EQUIS和AACSB三大国际认证,成为全球优秀商学院。2 全国商学院排名小编经过统计各种商学院排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都稳居全国前十。以下是全国十大商学院,排名不分先后。所以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在国内属于一流的商学院,不是那些独立学院可以比拟的。3 录取分数中山大学最近这些年发展迅猛,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十,录取分数也水涨船高,我们来看下2017年中山大学在广东省各专业录取分数:从这张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岭南学院只招两大类专业,分别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和经济学类,两大类的录取平均分数都排在中山大学所有专业的前两名,其中经济学类的录取平均分更是和临床医学(八年制)并列第一,达到了640分。想报考的同学,要好好掂量下,岭南学院的录取分数很高,竞争异常激烈。4 学术实力中山大学经济学科QS排名在中国大陆高校名列第9。工商管理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是A+,并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现有教师95人。2017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共发表国际论文51篇,其中A+和A类7篇,B+类20篇,岭南学院的高质量论文发表数量与人均发表数量均位列全国前列。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硕士项目在《金融时报》全球排名中位列第56位。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合办的国际MBA课程,在全国第二批MBA项目评估中名列第一。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与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合办饿EMBA项目曾六次蝉联“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中外合作EMBA”第一名。通过以上分析,您还认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是一所独立学院吗?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意见。
一位学生晒出他的手指,同时还有一份录取通知:右手食指已经略有变形,高考录取通知显示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这个大学,或许在一些家长眼里已经是很好,毕竟中大岭院是中山大学的王牌专业,在华南地区的认可程度不输于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而且岭南学院的毕业生,即使在中山大学内部,也是让其它专业的学生羡慕。不过,学生妈妈是一名护士,她的理想让儿子考进北京大学。一直以来,非常严格的管理着儿子,方式非常简单:考得好,爱他,鼓励他;考不好,被骂被打。中考前,为了考上好高中,离级部第一名,差几分就打几下,尺子打断好几根。幸好中考发挥好,高出分数线十几分。进入高中,跟一个女生挺暧昧,被他妈关在家里一个星期没上学,高二分班,没分进重点班,结果那个寒假,天天被关在家里学习,据说刷了整整三本习题集。高考结束,孩子知道没有考进北京大学,心里颇有些失落,最近几天,买了大学的英语资料,每天又去图书馆看书,决心四年后考研,“一定要考进北京大学。”坦率的讲,中山大学的学术氛围很浓,岭南学院也是中山大学最热门、录取成绩最高的学院,学生的妈妈不知道满足,似乎过于强人所难。这样的教育,眼前看确实有成效:孩子考入中大岭院,但从长久看,不过是压迫式教育短暂的胜利。压迫式教育,最终实现的是家长的目标,越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自信心的积累就越重要,沟通到位,孩子意识觉醒,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学习自然会一帆风顺,否则,很容易给孩子心理造成多大影响。这些影响由一件一件的小事逐渐堆积而成,掩藏在内心深处,进而随着在社会上阅历的增长慢慢发酵。如果心里足够强大,会压住滋生的苗头,如果压不住,很容易对生活造成困扰,包括心理社交等方面。高中生活基本是军事化管理,家长又要求严格,孩子的心性得不到放松,反而被严重束缚,等进入大学,如果没有足够的自制能力,男孩子很容易放飞自我,甚至堕落到天天打游戏不上课的程度。女孩子呢,往往现在看起来性格文静,其实情绪敏感、内心过于细腻,很容易感伤,甚至生活社交中的丁点小事都很容易引起多余的联想。不得不说,这个学生能在母亲的逼迫下考入中山岭南学院,心理承受能力也足够强大,学习相当自觉。不过,见仁见智,家庭教育资源和学习方法与孩子的努力和学习习惯相结合,这样,孩子才能更健康的发展。过于偏激的教育方法,即使孩子在学业上得到了成功,在其他方面还是会留下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你认为这位学生考入大学后会怎样发展?欢迎讨论。
我们都知道,高考既是公平的,也是残酷的,要想在高考中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就少不了高中三年的努力付出,前段时间新闻上就报道过,一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母亲本来很高兴,结果在整理孩子抽屉时,发现里面的铁盒子里整整齐齐放满了用完的笔芯,这些笔芯有红色、蓝色和黑色,母亲当时就哭了出来。为高考努力学习的当然不只有那位考上清华的学生,小宋(化名)是今年的高考生,最近在网上晒了一组照片,一张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录取通知,一张是自己已经累到变形的手指。中山大学作为孙中山先生建立的学校,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十分有名的,而岭南学院即是中山大学的王牌专业,可以说能够考上中山大学的岭南学院,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但小宋却开心不起来,因为他原来的目标,不,更准确的说,小宋妈妈的目标,是北京大学。小宋妈妈是一名护士,为了让小宋考进北京大学,一直以来对小宋的管理都十分严格,而教育方式也十分简单粗暴:考得好,就对小宋这般那般地好,考差了,就对小宋又打又骂。在小宋的记忆里,有三次妈妈对他是最严格的,一次是中考前的几次测试,当时小宋成绩离年级第一差几分,妈妈就会打几下,那会尺子都打断了好几根,好在中考时小宋发挥好,高出了分数线十几分。还有一次是小宋上了高中后,和班里的某个女生有暧昧,妈妈知道后直接把小宋关家里一个星期;最后一次是高二分班,因为没有被分进重点班里,那个寒假小宋天天被关在家里学习,刷了整整三本习题集。高考结束后,小宋知道自己没有考上北京大学后,心里十分失落,想和妈妈说声“对不起”。如今小宋已经买了大学的英语资料,并且每天都会去图书馆看书,他的打算是,大学四年后考研,然后“一定要考进北京大学。”老实说,小宋妈妈对于小宋的教育方式还是很引人争议的,高中老师本就管理严格,再加上有自己在旁监督,小宋自然是不敢在学习上懈怠,但到了大学可就没谁管你了,一切全靠自觉,有的学生往往会因为突获“自由”,而就此放纵自己,沉迷玩乐,这一类的例子不在少数,所以近年来人们对“压迫式”教育的反对之声也是越来越大。不管怎么说,小宋能够考上中山大学的岭南学院,说明他真的很厉害,至于进入大学后的发展如何,只能留待时间来检验了,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最近几周是各所高校密集公布复试名单的日子,在今年全国研究生大扩招的形势下,很多同学都非常幸运地赶上了末班车。不过,今年报考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同学可能就高兴不起来了。根据中山大学官方公布的复试名单,2020年金融专业复试名单人数仅有12人,最低分数线为392分。大家期待的扩招没有出现,这个分数和人数打了很多报考同学一个措手不及。考研的同学都知道,很多高校的招生人数每年都是浮动的。按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往年的惯例,实际招生人数相比计划招收人数都有不小的上涨。以2019年为例,金融专业计划统招16人,但最后的复试名单中有72人,最终录取了48人。相比计划招生人数,最终录取人数扩招了200%。而2020年岭南学院公布的金融专业计划招收人数为6人,在很多同学看来,实际录取人数怎么也要近20人。不过,最终复试名单公布之后,仅有12人,实际录取人数会更低。2020年预估有近600人报考的岭南学院金融专业,报录比达到了惊人的100:1。很多同学看到这份复试名单都表示,这难度也太高了,远超同档次任何一所大学。很多报考金融专业的同学都表示:中山大学的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如果早点明确不扩招,应该提前将复试名单公布出来,这样各位同学还能提前为调剂做一些准备。现在很多高校的复试都已经结束了,录取名单都公布了,中山大学现在这个时候才公布复试名单,让考生陷入了两难困境。不过也有同学表示,遇到这种情况就得愿赌服输,毕竟人家官方通知的招生计划就是6人,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认为会扩招才会去报考,实际就是一种赌博。最终高校没扩招,也不能把责任都给到高校。实际招生人数只能由高校自己说了算,考生只能被选择。不过,对于中山大学“一年扩招、一年缩招”的做法还是引发了不少报考同学的不满。尤其是今年受到疫情和考研人数暴增的影响,很多同学就业本来就很难,考研的同学都期望能顺利上岸。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专业考研难度被推向拉一个新的高度,甚至比复旦大学都要高。复旦大学的金融专业在去年扩招83人的情况下,今年再次扩招了100人。一些同学表示:如果这两年考复旦大学的金融专业都已经被录取了。由此可见,考研报考时高校选择有多么重要。很多同学白白浪费1年的宝贵时间,今年复试分数线392分的高分更是让人望而却步。高校招生的随心所欲,确实给部分报考的同学带来了不好的预期。考研遇到缩招,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中山大学的做法给各位报考的同学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历史的数据并不能用于预测未来。去年研究生大幅扩招并不意味着今年也会一样,不过对于高校来说,最好还是将最终的招生计划提前以更加透明的方式公布出来,而不是让考生去猜测。这样也会给大家不好的暗示,认为有扩招的期望。而对于今年报考中山大学却未能进复试名单的同学来说,只有2个选择:二战或调剂。研究生调剂还有一周马上就要开放了,各位同学还是提前准备吧!
在2020年的研究生招考中,我国考研报名人数首次突破了300万人,最终录取人数则达到111.4万人。在校研究生规模既是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有力体现,也代表了考生与社会对其科研、教学水平的认可。2021年考研报名目前正在进行中(截止时间为10月31日),根据多家媒体的公开报道,今年的考研人数大概率将突破400万人。随着国内本科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参加考研,取得研究生学历,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排在第一的毕业选择。毕竟更高的学历,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在求职市场上更强的竞争力、更大的高薪可能。研究生报名人数逐年上升。那么,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最大的10所院校都有哪些呢?根据多所高校公开披露的数据并综合多家媒体报道,研究生培养规模最大的10所大学总结如下:第一、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我国研究生最多的大学,既不是高校排行榜上难分伯仲的清华北大,也不是合并了多所院校后被戏称为“巨无霸高校”的浙江大学、吉林大学,而是声誉卓著但却又非常低调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截至2019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仅为1625名;研究生总数却达到5.17万名,而且博士生占到了52%;其中外国博士生1055人。研究生总数、外国博士生数量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很明显,中国科学院大学是我国独一无二的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事实上,中科院大学已形成了由北京的4个校区16个院系与分布在全国的118个研究所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其培养单位按区域来分,既包括了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也包括南京、成都、重庆、武汉、西安这样的热门城市,以及沈阳、长春、昆明、兰州等竞争相对平和的省会城市。中科院研究生院拥有118个研究院所。第二、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作为中国高校排行榜上常年位居榜首的清华大学,现有在校研究生3435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8606人,博士研究生15751人。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13783名清华园入学新生中,本科生仅占3781人,研究生则占到1000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6242人,博士研究生3760人。与某些高校本科生一年动辄七八千的招生数量相比,显然清华大学在招生规模上是保持着相当大的克制。毕竟,教学资源是相对有限的,适度的招生规模更有利于确保优质的教学质量。第三、浙江大学研究生院1998年,本是同根同源的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组建成为新的浙江大学。目前的浙江大学,在浙江省内是独孤求败一样的存在,是浙江省唯一的985大学,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内地高校排行榜上,绝大多数时间也是处于第3的位次,是仅次于清华北大的存在。根据浙大官方统计数据,截止目前,浙大共有研究生3358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1513人,博士研究生12074人。其中,女生占到14421人,占比约为43%,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观念中认为工科院校男女比严重失衡的印象。第四、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与清华同为国内最高学府的北大,受其文理科见长的专业所限,研究生规模略低于清华,总数为2867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7403人,博士研究生11268人。值得一提的是,北大的医科是合并了原北京医科大学,清华的医科是合并了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均为国内最顶尖医科院校。而北大的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的经济管理学院,每年均为各省状元的热门选择。在国内的院校比较中,北大与清华,一直是相爱相杀的存在,除了对方,双方谁也不会主动去与其他院校比较。第五、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目前的吉林大学是在2000年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2004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也并入吉大。吉林大学始建于1946年,1960年即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即成为我国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截止2020年6月底,吉林大学研究生总数为2774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420人,硕士研究生19320人。其本科生、研究生规模、校园面积、办学实力在东北3省均首屈一指。第六、中山大学研究生院作为孙中山先生一手创办,广东第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如今的中山大学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处校园以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中山大学现有研究生总数为27173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生为7184人。中山大学的岭南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在南方都颇负盛名,尤其是其所合并的中山医科大学,是国内与协和、同济齐名的顶尖医科院校。第七、武汉大学研究生院东湖水、珞珈山,坐拥“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每到樱花绽放的季节,武大校园都吸引了北至东北、内蒙古,南至广东、海南的游客千里迢迢过来赏樱。而武大的学术、科研实力,与其美丽的校园环境,也是相生相称。截止2020年7月,武大研究生总数为2692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9191人,博士研究生7738人。第8至10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现有研究生总数为22610人,上海交大现有研究生总数为22321人,南京大学现有研究生总数为21933人,均在两万人以上。复旦、交大为沪上双雄,复旦的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深受文科尖子学生青睐,交大除了工科专业顶尖之外,其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也极受推崇,每年都有至少十几名清华北大本科生选择保研至此深造,其平均就业起薪、档次都相当惹人羡慕。以上10所院校,总有一款,适合有意考研的你,尤其是研究生总数排名第一的中科院大学研究生院,招生数量多、地域分布广,但又相对低调,值得重点考虑,也许就能捡到漏了。当然,清北复交浙这些传统顶尖名校,如果有实力,当然值得全力冲击。如有疏漏之处,欢迎留言指正、补充、分享。
每经记者:李诗琪 每经编辑:刘艳美2020年高招季已经进入志愿填报时间。如果你有志于填报财经专业,22日起,“财经媒体第一大V”每日经济新闻联合国内数十所知名财经院校,在三天时间内举办共计30场接力直播,为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高考学子带来“财经第一课”,解答招生政策、志愿填报相关问题。今日,由“财经媒体第一大V”每日经济新闻倾力打造的中国财经院校报考权威平台——“每日经济新闻·直通商学院”正式上线,带来更多包括精准荐校、成长规划及职业进阶等在内的报考咨询和信息服务。7月23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走进每日经济新闻直播间,从湾区时代如何把握机遇、湾区城市要积极培养人才等方面,为考生和家长带来详细的介绍与分析。深圳 图片来源:摄图网让区域一体化成为湾区主旋律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这一里程碑式的文件正式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直播中,林江详细分析了纲要主要亮点,以便考生在报考选择中,进一步洞悉国家政策和大趋势的发展,寻找学习和就业的重要机遇。“第一个亮点在于‘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表述,深圳无疑成为其中的关键词。“林江说。近些年,科技创新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在未来的大湾区发展中,要以深圳为核心,把整个珠三角9个城市连接在一起,开辟一条科技创新走廊,共同成长为“中国版硅谷”。纲要的第二个亮点在于,把香港打造成“中国版曼哈顿”。林江介绍,中国目前缺少一个顶级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一直被称为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未来要进一步夯实香港在金融方面的地位,把香港的金融继续做大做强,服务全国。林江表示,以上两个亮点的发展方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深圳和香港不仅地理相连,从区域融合发展角度来讲,两个城市也有很强互补性。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如果没有内地、特别是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支撑,很难更好地发展;而把深圳打造成“中国版硅谷”,也离不开香港的金融支持,这就类似于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之间的关系。林江还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他表示,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而纲要又特别强调区域融合。在这样的前提下,通过湾区发展,让区域一体化成为主旋律成为重中之重。在实现区域一体化之后,便可以对一个地区的土地产业、市场、人才等各方面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林江表示,“一国两制”之下,港澳能够跟珠三角9个城市实现区域融合发展,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便意味着港澳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会更加顺利。湾区城市要积极引进高校资源对于即将报考大学的莘莘学子,又该如何洞悉并把握湾区时代的重要发展机遇?林江介绍,在湾区时代,大数据、物联网、医疗保健、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崛起,这些产业都是纲要中明确提到要扮演重要角色的。这些产业崛起之后,将进一步带动对金融、财税、国有资产管理等领域的机制和体制创新需求。也就是说,有这些新兴产业作为基础,湾区就可以进一步敞开大门,促进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把更先进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人才和项目吸引到大湾区。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也是国内中等收入群体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这些人群不仅具备良好的消费力,也更愿意尝试新产品、新服务,因此,湾区也可以进一步把握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便捷基础设施的建设,人们的生活会更加便利、更愿意流动,到对方城市学习、工作,也有了更多机会。林江表示,仅仅靠引进人才是不够的,必须要自己培养人才。2000年以前,深圳的大学并不多;但近期,深圳正在积极引进高校资源,例如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等。“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港澳年轻人到珠三角城市就业、工作和生活,大家常来常往。”林江表示。更进一步的是湾区建设与投资问题。林江称,内地居民可以到香港资本市场投资,香港居民也可以到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投资交易,其实也是互利互惠的。把资本市场做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就大了,未来就能对一些生产资料的定价机制有更大话语权。扫码识别小程序,一键走进“每日经济新闻·直通商学院”: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李诗琪 每经编辑:刘艳美2020年高招季已经进入志愿填报时间。如果你有志于填报财经专业,22日起,“财经媒体第一大V”每日经济新闻联合国内数十所知名财经院校,在三天时间内举办共计30场接力直播,为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高考学子带来“财经第一课”,解答招生政策、志愿填报相关问题。7月23日,由“财经媒体第一大V”每日经济新闻倾力打造的中国财经院校报考权威平台——“每日经济新闻·直通商学院”正式上线,带来更多包括精准荐校、成长规划及职业进阶等在内的报考咨询和信息服务。7月23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走进每日经济新闻直播间,从湾区时代如何把握机遇、湾区城市要积极培养人才等方面,为考生和家长带来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区域一体化成为主旋律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一里程碑式的文件正式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直播中,林江详细分析了纲要主要亮点,以便考生在报考选择中,进一步洞悉国家政策和大趋势的发展,寻找学习和就业的重要机遇。“第一个亮点在于‘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表述,深圳无疑成为其中的关键词。“林江说。近些年,科技创新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在未来的大湾区发展中,要以深圳为核心,把整个珠三角9个城市连接在一起,开辟一条科技创新走廊,共同成长为“中国版硅谷”。纲要的第二个亮点在于,把香港打造成“中国版曼哈顿”。林江介绍,中国目前缺少一个顶级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一直被称为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未来要进一步夯实香港在金融方面的地位,把香港的金融继续做大做强,服务全国。林江表示,以上两个亮点的发展方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深圳和香港不仅地理相连,从区域融合发展角度来讲,两个城市也有很强互补性。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如果没有内地、特别是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支撑,很难更好地发展;而把深圳打造成“中国版硅谷”,也离不开香港的金融支持,这就类似于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之间的关系。林江还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他表示,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而纲要又特别强调区域融合。在这样的前提下,通过湾区发展,让区域一体化成为主旋律成为重中之重。把握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对于即将报考大学的莘莘学子,又该如何洞悉并把握湾区时代的重要发展机遇?林江介绍,在湾区时代,大数据、物联网、医疗保健、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崛起,这些产业都是纲要中明确提到要扮演重要角色的。这些产业崛起之后,将进一步带动对金融、财税、国有资产管理等领域的机制和体制创新需求。也就是说,有这些新兴产业作为基础,湾区就可以进一步敞开大门,促进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把更先进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人才和项目吸引到大湾区。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也是国内中等收入群体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这些人群不仅具备良好的消费力,也更愿意尝试新产品、新服务,因此,湾区也可以进一步把握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便捷基础设施的建设,人们的生活会更加便利、更愿意流动,到对方城市学习、工作,也有了更多机会。林江表示,仅仅靠引进人才是不够的,必须要自己培养人才。2000年以前,深圳的大学并不多;但近期,深圳正在积极引进高校资源,例如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等。“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港澳年轻人到珠三角城市就业、工作和生活,大家常来常往。”林江表示。更进一步的是湾区建设与投资问题。林江称,内地居民可以到香港资本市场投资,香港居民也可以到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投资交易,其实也是互利互惠的。把资本市场做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就大了,未来就能对一些生产资料的定价机制有更大话语权。每日经济新闻
在过去一本、二本、三本的时代,非常容易区分公办或者民办高校,一般来说,一本、二本都是公办院校,三本属于民办院校。但是现在大多数省份二三本已经合并,甚至很多省份只有本科、专科两档!结果就出现了浙江省那样的大量民办独立院校的最低录取分数高于当时的985、211院校的令人无语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大量的考生和家长傻傻的分不清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院校导致的结果!我们做个简单的测试,看看您是否能够区分下面的大学哪些是公办的,哪些是民办的:第一组:西安外事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宁波财经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四川工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哪些是公办的,哪些是民办的?第二组:宿迁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淮南联合大学、北华大学、四川文理学院、绍兴文理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哪些是公办的,哪些是民办的?如果您没有达到双一流大学的录取线,您就会发现,能够选择的大学都很陌生,好像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更分不清这些公办还是民办的。公办院校顾名思义就是由各级政府主办的院校,办学经费由政府承担。民办高校则是由民间组织主办的院校,或者民间组织与公办院校一起主办的院校(独立院校)。在美国,很多优秀的大学都是民办院校,例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等。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不同,我国的双一流大学,过去的985,211大学全部都是公立的,还有由各个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约2500多所,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民办高校则是改革开放后才被允许设立的,但是发展非常的快,已经走出了刚刚设立时候的设施简陋、师资缺乏、教育质量低下的时代,很多院校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各方面都已经超越了很多公办院校。但是,民办院校学费、生活费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区分不清楚,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误报了民办院校,则可能出现无法上学的窘境!如何辨别公办还是民办:公办还是民办院校,就是看办学资金来源是国家教育经费投入还是民间资本投入。1) 招生计划:在招生计划中注明民办或独立院校的就是民办高校,没有注明的是公办院校。2) 学费:公办院校学费往往是3000~8000元/年;通常民办或独立院校的学费是公办院校的3~4倍(一般1.5~3万/年)。教育部官网或者阳光高考网: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打开文件,里面有“学校名称、学校标志码、主管部门 所在地、办学层次、备注”等详细信息,其中备注栏里注明了是公办还是民办。3) 招生章程:招生章程里面也会说明办学类型是公办还是民办。教育关系到学生的一生,我们的文章都是20多年经验的总结,如果对大家有帮助,也请大家留言评论,分享,点赞和收藏,您的支持是对我们的最大鼓励,我们会对家长同学感兴趣的话题做深度分析,和大家一起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下一步大规模减税降费措施呼之欲出。10月7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2018年减税降费力度预计超过1.3万亿元,超过年初确定的1.1万亿元的政策目标,“而且还在研究更大规模的减税、更加明显的降费措施”。“目前,降低宏观税负是非常明显的政策思路,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一项非常英明的决策。”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教授杨卫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认为,我国的减税政策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减税是促进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在经济下行之时,需要通过税刺激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合理宣传减税政策很重要时代周报: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推减税政策,如2016年我国开始实行新增不动产进项税额抵扣,其实是实打实的减税政策,但效果反应比较缓慢。应该如何区分和统筹看待减税的短期与中长期效果?在实施减税决策时,如何解决居民实际感受与名义税负之间的不同?杨卫华: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提出减税的政策指导,以前的税制改革是提保持原税负,从2003年开始提优化税制结构、结构性减税,通过有增有减、以减为主达到最终减税、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政府减税之后,企业感受不明显有多种原因:一、不同企业得到的实惠不同,一般得到实惠的就不说话了,得不到实惠的才发声;二、一方面一些减税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税确实减了,但费可能又增加了;三、我国一直实行价内税,把价跟税合在一起,没有把价外税明确表露出来,使得一些减税无法直观显现,百姓得到实惠但不一定感受得到。比如增值税由17%降到16%,购买者其实受益了但感受不到,因为没有告诉购买者,降1个点跟没有降有什么区别;又或者国家降了1个点,但市场价格却没有变化,购买者没有受益,利益被某些企业的中间环节拿去了。所以我建议标价明税,商品的价格是多少,税金是多少,什么税是多少,有利于百姓接受税收制度,也有利于百姓加强对政府收入的监督。另外还需要探究,怎么才能使政府的减税初衷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让社会全体有明显感受。宏观上,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反映减税效应的机制,但现在还没有。时代周报:我国目前的减税政策体系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杨卫华:我国要减税降费,总体上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先做好工作:第一,顶层设计和稳步推进相结合。首先,通过研究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减税数额、目标、措施及方法;其次,中国国土范围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必须顶层设计和稳步推进相结合,走一步再总结,及时分析跟踪减税的效果是否符合目标,有问题及时调整。第二,减税总设计要取得社会共识,取得企业和百姓的理解。要做政策宣传和社会讨论,让大家能够理解政府这么做有什么好处、会出现什么问题、是不是有利于大多数的群体,而且宣传必须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正面合理。以营改增当中的运输业和运输服务业为例,当时一些企业反应非常强烈。运输公司原来交的税属于交通运输业,营业税按3%来交,车站等服务部门按5%征税。营改增之后,原来征5%营业税的企业,增值税改成6%,原来征3%营业税的交通运输业,增值税税率变成11%。一些企业认为加重了负担,但实际上是合理的,因为原来按5%征税提到6%的企业,很少进项抵扣,而运输业的3%提到11%则有很多进项抵扣,比如买汽车可抵扣17%。这就是宣传不到位造成的误解。第三,要注意,减税不等于税收总量不增加,税收总量的增加不等于不减税。从全国来看,如果规模不变,减税之后税收总量就不应该增加。但也有可能减税了,同时因为规模扩大、经济发展速度增加、税收征管强化等原因,税收总额不一定减少,这一点宣传时要讲清楚。第四,减税的方式应该具有多样性,多种措施形成减税体系,互相配合,协调使用。不要只盯着降低税率,降低税率是一个重要而且必要的措施,但缩小征税范围、加大企业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再投资退税、增加出口退税等,也都是减税措施。第五,明确减税目的:促进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税收负担的公平。只有公平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才能促进企业的合理竞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其中包括良好的税收环境。营改增降税率分步实施时代周报:大规模减税要让企业和居民明显感受到,首先应设定好减税规模,并加以强调。有专家认为,应首先设定如五年5万亿元的减税计划,你如何看待这一建议?5万亿元的减税幅度大不大?杨卫华:我同意先设定好减税规模。五年5万亿元的减税计划,就是一年减1万亿元,但1万亿元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有不同看法。另外5万亿元是怎么算的?至少有两种不同算法,一种是以基年为标志,然后制定政策,用定比算出5年当中要减掉多少—如果不做这种改革,可能会多收5万亿元,我赞成这种做法;还有一种,简单地理解成今年要比上一年减1万亿元,其实这是做不到的。时代周报:第一大税种增值税仍将是下一步减税的主力军。从2018年5月1日开始,增值税17%和11%的税率各降1个百分点,年内会否再次加大减税力度?从社会反应来看,税率一次性下调2个百分点的效果优于分两次每次下调1个百分点,在你来看,年内税率是否会一次性下调2个百分点?杨卫华:有人认为营改增的目的是减税,我认为不是。营改增的目标是优化税制结构,同时带来减税效果。我个人认为今年内增值税不会再降,如果要降,也可能从明年1月1日起,一次性降2个百分点比较好,1个百分点的效果不太明显,而且税收需要相对稳定,降得太频繁也不好。但今年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努力,一是改变目前出口退税当中,征税率高于退税率的不合理现状,实行出口零税率政策,征多少退多少,让产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对增值税的计税依据作出适当调整,在增值税的计税价格中,不再含消费税。现在是成本+利润+消费税组成价格,如果消费税挪出来,计税价格低了,交的税也就少了;三是减税改革中不一定完全是减税,但要让百姓看到减税效果,严格实行价税分离:明确标出价跟税,让购买者知道国家是这样收税的,了解到即使商品价格上升了,也不代表没有减税。时代周报:除了降低税率,增值税下一步的减税方向是将税率三档(6%、10%和16%)并两档。如何并两档?有专家认为,政策最快10月份出台,并预计“16%、10%合并至12%”概率最高,你的看法是?增值税税率降低是一步到位还是分步实施?杨卫华:除了出口退税零税率,我国增值税税率有16%、10%和6%三档。目前的税率存在两大问题:首先是税率偏高。增值税作为流转税,比重太大不利于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流转税按比例征收,对富人和穷人都一样,谁消费得多谁就多交税,而且比例税率本身有累退性,对高收入者有好处,对低收入者没有好处,这是不公平的;其次,税率档次过多。根据增值税原理,现在采用销售税金-进项税金=应纳税金的办法,单一税率才是最科学的,不存在多征少扣或者少征多扣的问题,所以还是减到两档比较合适。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我个人认为最合适的税率是12%和6%:下降太多财政承受不了,定得太高企业难以发展。所以应该把税率目标阶段调长远一点,分步实施,一档由16%调到14%,再调到12%;一档由10%调到8%,再调到6%。分步实施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对国家财政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另一方面市场也容易适应,有利于稳定市场秩序。个税应实施五级超额累进税率时代周报:除了增值税,我国企业缴纳的另外两大税种是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其中,有专家建议将企业所得税税率从25%下调至20%,这个建议是否可行?一下子下调5个百分点合适吗?杨卫华:目前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是25%,低税率是20%,还有一些小微企业按10%交税。企业所得税是改革后的税率,跟流转税相比矛盾并没有那么大,未来可以从三方面改革,首先,税率还有调低空间,但目前从25%调到20%是不现实的,不能为了减税而减税,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这也是大众所需要的。我建议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可以由25%调到23%、20%降到18%,各降2个百分点,其他照样减半征收,明确对高新技术企业继续实行15%甚至更低的税率;其次,适当扩大小微企业的认定范围。小微企业可以发挥船小调头快的作用,也是为人民生活提供生活必需品的企业,是解决就业最重要的场所;最后,像研发费用等可以考虑进一步提高加计扣除的比例,以前是150%,后来有的增加到175%,可以考虑增加到200%。时代周报:再看消费税。目前,消费税税目税率调整迎来好时机:范围过宽、税率过高的消费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升级。11月,首届中国进口国际博览会将召开,是否可能以此为契机,大幅度降低消费税?杨卫华:消费税是不是可以减少征税范围、降低税率?我个人认为,目前消费税的征税范围—除了个别税目比如化妆品可以缩小以外—其他暂时没有可以缩小的空间。此外,消费税应该由含税价格改成不含税价格,再重新调整税率,有一些税目的税率可以降低。时代周报:个人所得税法刚刚修正,但仍存在继续修正的空间。社会一直对综合所得最高边际税率45%的下调充满了期待,剩下的3个月里,这一期待是否有可能实现?最高税率会不会下降至35%?杨卫华:这一轮个人所得税制已经改完,我认为基本减除费用标准由3500元提高至5000元是科学的,因为已经将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单独抵扣了,但需注意实行指数化管理,即根据物价上涨相应提高额度,才是科学的。45%的最高边际税率,是我一直反对的。目前,45%的税率已经变成一些国家攻击我国税负重的靶子,同时、高税率也影响我国有效引进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我个人倾向进一步的改革,是将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改为5%-35%(5%、10%、17%、2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累进不是等比而是扩大,即收入越高、税率差距越大,这样有利于调节高收入人群。另外,每月超过一定数额还可以考虑加成征收。减税降费应同时进行时代周报:有专家认为,为了让减税政策有效,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期间,任何增税的政策都不宜出台。你如何看这个问题?杨卫华:我不赞成完全不出台增税政策,税率可以不增加,但税目可以调整。比如即将出台的房地产税,可以将城镇土地使用税和一些相关税种合并在一起,扩大征税范围,这对于一些纳税人是减税的,但对另外一些纳税人则是增税的。现在只对经营性的住房征税,可以考虑扩大到对部分非经营性住房包括国营部门、机关事业单位的用房。另外,家庭住房征税不是对所有住房都征税,应按各地不同情况制定标准。以上海为例,可考虑人均第一个60平方米是保障性住房,不征税;考虑还有改善性住房,第二套减半征收,其中的30平方米不交税;第三套按照法律规定征收。我认为超过第三套房的还可以考虑累进征收,占有的越多交的税越多,改变目前“有些人没房住、很多房没人住”的状况。还有对开发商拿了一年未使用的地征房地产税;建好的房子两年没卖出去的,照样交房地产税,以此改变供求矛盾,有效遏制房价轮番上涨。不过要注意,靠征税改变房价是不现实的,压低房价更是不可能。时代周报:减税降费意味着国家税收收入的让渡,减税降费政策设计除了给企业等社会主体减负之外,还要考虑财政可承受能力。如何在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同时保证财政正常运行?杨卫华:政府要兼顾两方面关系。第一,兼顾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在任何条件下,减税的需要是无限的,可能则是有限的,应该根据可能来考虑需要。所以政府要明确减税减到什么程度、怎么减比较好。政府首先要坚持公共财政,税收主要不是用于搞经济建设,而是为经济建设提供基础,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经济建设则应该主要由企业提供;其次,坚持减政节支,减税跟减政相结合,只有减少政府一些不必要的部门,同时节约支出,否则减税很难达到目标;最后,减税不可能无限度地减,而是应该适度地减。第二,减税和降费同时进行。我认为,应该更多地注重降费而非减税。为什么这么说?一是因为我国的宏观税负只是偏高;二是税的征收依法进行,费就不好说了。我国现在究竟有多少种费?谁也说不清楚。而且这些费大多不是通过法律来规定的。当今企业负担加重,最根本还在于费而非税。只简单强调降税可能导致一个结果,依法律规定征收的税降低了,如果政府入不敷出,就有可能加大收费,加重企业和百姓的负担,这是值得警惕的。